时间:2023-11-29 11:0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幼儿感恩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感恩教育作为幼儿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习和体会感恩对于其健全的人格发展尤为重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从幼儿抓起。对于3-6岁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当前幼儿感恩情怀缺失的原因及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力图探求让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的对策。
1试析当前幼儿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的含义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因此“感恩”可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绪情感的认同;二是受情感支配后的回报行动。也就是说人们接受对方的帮助,情绪愉悦,并自发产生对应的反馈行动。社会人如常怀感恩之心,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态度,自觉地萌发感恩的情绪和行动。幼儿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幼儿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①受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感恩教育大多是一种教师对幼儿单线的灌输式教育,采用说服式,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单一。例如,教师会采取讲述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图画好妈妈等传统方式进行感恩教育,而这种教育方式只是将片面的知识传输到孩子大脑里,孩子大脑就相当一个硬盘,只储存,无感知,因而也少有再创造功能。家长们将孩子如掌上明珠般呵护,只一味地甘心付出,很少有切实让孩子受恩而感恩而回报的意识,绝大多数家长对感恩教育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具随意性,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多停留在教孩子注重用礼貌用语,或才艺展示、汇报表演等方面。
2感恩情怀的缺失和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教育本身来看,感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联动。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家长较关心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智力发展如何,在物质上对孩子从不吝啬,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教育包括感恩教育。长此以往,幼儿难免将父母及长辈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从现实来看,当前许多幼儿均成长于“4+2+1”的家庭环境中,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才刚启动,加上现在生存压力,年轻父母不敢多生养,仍有许多幼儿属于独生子女。成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及长辈的百般宠爱,幼儿从小唯我独尊,不管是在幼儿园的班级中还是家里,我们都不难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幼儿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长辈颐指气使。家长和长辈的过分娇惯和宠溺,使得幼儿从小自尊、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只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大都只看得到自己,眼里少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应当地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把父母及长辈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加上父母及长辈爱宠交加不计回报,在这种情形下家庭的感恩教育几乎都被忽略了。具体来看,幼儿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幼儿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认知发展理论认为,3~6岁的幼儿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还处于道德发展前期。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认为幼儿年级尚小,对其进行感恩教育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但在目前正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自然、爱社会的情感”。②这与幼儿感恩教育的目标是存在一致性的。其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对幼儿感恩教育没有一个深刻的把握,都忽略了家庭在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幼儿感恩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须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能使孩子以后正确地认识世界,也能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明辨是非,分清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最后,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对于如何开展感恩教育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共识。当前许多家庭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委托给幼儿园,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首先会寄希望于老师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后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错误。此外,很多家长跟教师沟通主要关心孩子在园的生活和技能型学习,很少考虑到感恩教育,使得感恩教育缺乏实效性。
3幼儿感恩教育策略思考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性、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其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培养打好基础,关键就在于承认如何去引导和培养,使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幼儿生活接触面相对较窄,主要活动和接触范围集中在家庭和幼儿园,因此,对幼儿感恩意识的培养,家庭和幼儿园应承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行往往有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要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幼儿园是另一片幼儿活动的主要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要让感恩教育走进幼儿园。
(1)发挥成人的示范带头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若要使幼儿学会感恩,首先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感恩教育观,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学龄前幼儿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其行为举止大多通过对其熟悉的事物而进行学习、模仿,因而成人的感恩行动会深深地印刻在幼儿的头脑和心中,教师和父母应当以身作则,发挥其表率作用,做孩子们的好榜样,做好示范作用。
(2)以特殊节日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中有不少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内容。如“妇女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等等;西方节日中也有不少相关的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等。这些特殊的节日各有其特定的意义,如“母亲节”,幼儿园可以让幼儿学习理解该节日的含义,为妈妈制作感恩贺卡,家庭成员通过对“母亲”赠送节日爱心礼物,让孩子情动、行动,贴近生活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幼儿知得、识得,容易接受。
(3)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的环境。“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校园创设德育氛围的至理名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③因此,校园环境在幼儿感恩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幼儿园来说,幼儿园主题墙的创新设计,是优化幼儿园教育环境,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感恩主题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创设主题墙,让墙由“静”变“动”,融入到主题教学中,成为主题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幼儿学习的互动平台,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的学校环境。
(4)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几堂课就可以达成较好效果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最好的感恩教育方式便是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在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幼儿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开展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乐游戏“可爱的小乌鸦”,《本草纲目•禽部》对有此记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根据乌鸦的习性创作歌曲,幼儿学唱歌曲“路边开放野啊,飞来一只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啊,不游戏也不玩耍,急急忙忙赶回家,他的妈妈年纪大啊,躺在窝里飞不动,小乌鸦叼来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通过学唱,理解知识点,然后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即趣味又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社会也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沃土,孩子们应当走出幼儿园,充分运用社会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感恩教育。例如:让幼儿在操作课上自制小点心,用精美的小袋装好,慰问长期坚守在幼儿园大门、保幼儿平安的片区值班警察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幼儿对他人给予的帮助留下深刻的印象,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使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如此多值得感谢的人,因而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当然,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毕竟是有限的。3~6岁的幼儿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家庭氛围若是充满温情的话会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若营造出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这些可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种子的沃土。正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感恩教育属于一种情感教育,作为一项漫长而艰巨的教育事业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联动,才能改善当前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才能使感恩的种子在童心发芽,继而成长为参天大树。
作者:冉小平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幼儿不知感恩的原因分析
2.1家庭感恩教育缺失
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习惯地认为:要什么成人就应该给什么。对孩子太无私,让孩子习惯地认为:所有的东西应该是我一个人的。孩子自己的事情替他做,家务劳动不让他分担,让孩子习惯地认为:所有的事情都该你们干。成人的辛苦不让孩子知道,让孩子习惯地认为:大人不辛苦。既然孩子觉得理所当然,那他为什么还要感激呢?
2.2幼儿园感恩教育缺失
通过适宜的教育纠正孩子不良习惯是幼儿园的职责所在。一方面,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使幼儿认识和理解感恩,并知道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在家园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家园共同进行感恩教育。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幼儿园在这些方面的作为远远不够,甚至在幼儿感恩教育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
2.3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更多通过成人间接产生影响。一方面,传统观念认为“世态炎凉”,社会多“人人独善其身之私德”,少“人人相善其群之公德”。另一方面,消极的社会暗示:大学生拒不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扶人者反被讹诈,救人者却遭否认。“做好事”成了“做傻事”,人们对他人与社会更加疏离与疑惧。成人的消极认识,也在幼儿的心里埋下不知感恩的种子。
3如何加强对幼儿的感恩教育
3.1加强幼儿园的感恩教育
3.1.1不断研究和优化感恩教育课程,开展丰富教育教学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学习感恩应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应该在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感恩教育课程设置,明确感恩教育目标,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注重使用趣味性和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创设适宜的感恩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体检感恩,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学会感恩。
3.1.2主导家园合作,共同进行感恩教育
幼儿园有专门的教师,有专门的资源,有专门的途径,更适合在家园共育中承担主导责任。一则,幼儿园要不断拓展家园联系的途径,利用家长会、开放日、电话、短信,尤其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及幼儿班级网站、微博、邮箱、飞信、微信、QQ、QQ空间等多媒体途径加强与幼儿家庭及家庭之间的联系;二则,向家庭传递科学的感恩教育理念和方法;三则,互相督促和评价,及时沟通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3.2加强家庭的感恩教育
3.2.1转变和提高认识,对幼儿感恩教育形成共识
家庭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思想问题。一则,要明确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比如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感恩、溺爱孩子等。二则,清醒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危害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三则,在如何进行感恩教育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四则,家庭成员之间要在这些方面达成共识。
3.2.2积极配合幼儿园感恩教育,保障家园合作有效实现
家园合作能否真正形成教育合力,还在于家庭是否积极配合。一则,通过各种途径与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二则,接受幼儿园科学的感恩教育理念,统一认识。三则,接受幼儿园方法上的指导,统一行动,互相巩固教育效果。
3.2.3坚持正确、一致做法,绝不妥协
家庭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有很大阻力,比如家庭成员的意见不一致,不能够一贯坚持正确做法,孩子的抵触与反抗。那么,家庭必须克服这些阻力,坚持正确、一致的幼儿教育,绝不向孩子妥协。
3.3汲取社会正能量,形成社会——家园合力
一方面,家园双方要摆脱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和负面的社会暗示,多从社会汲取“相善其群”、“知恩图报”的正能量,并把它传递给幼儿;另一方面,加强与社区、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3.4几种具体的做法
3.4.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孩子会习惯性通过观察去学习。父母和老师应该以一言一行有意示范,以身作则。在同伴中为其树立好的榜样,文学作品及电视中的角色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3.4.2积极关注,及时肯定
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那么成人就要多“关注生活细节,并给予及时鼓励、引导”,这样会强化他们的感恩行为和意识,使其越来越懂得感恩。
二、关注角色游戏过程,丰富幼儿的感恩体验
幼儿感恩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幼儿将感恩认知内化为自己的感恩之情,并最终外化成感恩行为的过程。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不能简单、强硬地对幼儿进行知识灌输,更不能简单地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幼儿应该对什么进行感恩,如何进行感恩。感恩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因此教师应注重角色游戏的过程,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
(一)融合多种角色游戏主题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相互联系的多个主题、多个角色,自然地融入到同一个角色游戏情境中。例如,“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将各个区域活动融合到一起,让幼儿了解到超市里的物品从采购到销售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其中,生活用品是工人叔叔们辛苦制作的,水果、蔬菜、大米等农作物是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成果,超市里所有的货物都需要货运司机和运货员从全国各地运到超市,还需要经过质检员们的认真检查,还有售货员的热情服务和收银员的收款结账等工作,货物才能真正到达顾客手中。幼儿在“超市游戏”中,可以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扮演,体验不同角色为美好生活的付出,意识到我们使用的每一种东西都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来共同完成,切身感受到社会中有这么多人值得去感恩,使他们从内心生发出感恩的情绪情感。
(二)拓展幼儿角色游戏的情节
除了将多个主题联合起来丰富幼儿的感恩情感体验,教师还可以通过拓展某一个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加深幼儿的感恩情感体验。在角色游戏中进行感恩教育,教师要扮演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共同游戏者,注意观察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发展,在必要的情况下,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甚至可以将角色游戏拓展为一天的角色游戏活动。比如,幼儿都很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但大多数都是局限于“娃娃家”中。有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就将“娃娃家”中的角色扮演拓展延伸为一日活动,设计了“做一天妈妈”的角色游戏。教师让幼儿扮演一天“大肚子”妈妈,请每位幼儿带上小书包,并要求幼儿将小书包反背一天,做操、吃饭、上厕所、睡觉都要这样。刚开始,孩子们觉得有趣极了,蹦蹦跳跳地欢呼着,可没过多久,很多孩子就觉得受不了开始纷纷抱怨:“我想把宝宝扔掉了!“”累死了,谁来照顾一下我的宝宝吧。”一天下来,不少小朋友认识到了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下午妈妈来接小朋友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主动地说“谢谢妈妈”,或者给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将角色游戏仅仅限制在教室的区域角里,而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角色扮演,进行情节的拓展和创新。这样,有利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深入体验,强化其感恩情感。
(三)加强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的互动
在感恩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给幼儿创造互动的机会,以过程中的互动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发展。维果茨基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从社会共享活动向内化活动过程的转化,他明确地指出儿童与同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同活动不仅仅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发展极其重要的源泉。在角色游戏过程的互动中,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也应该具体体现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教师的互动三个方面。
1.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感恩情感体验的基点应是唤起幼儿已有的类似体验,使幼儿已有的体验和当前情境状态相关联,从而达到理解与分享。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教师应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社会生活及角色来进行角色游戏,并尽可能提供较为真实的游戏材料,来唤起幼儿的类似情感体验。例如“理发店”角色游戏有幼儿较为熟悉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真实的梳子、空的洗发水瓶等,但剪发刀、卷发棒等游戏材料应选择玩具型的。
2.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时,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相互合作,在自由选择的角色游戏区域中,鼓励不同角色游戏区域和角色之间互动,共同促进游戏情节发展。例如“娃娃家”中的幼儿可以去“银行”区取钱,再去“超市”区购买东西,再去参加“烧烤Party”。在这一个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互动增加,感受“银行工作人员”、“超市工作人员”等角色的辛苦,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恩情感体验。3.幼儿与教师的互动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与幼儿一起真正地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教师可以以幼儿朋友的身份、参与者身份进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形成“游戏共同体”进行互动。有学者研究发现,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以下6种情形时教师需要介入:(1)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2)孩子难以与他人沟通互动;(3)孩子一再重复自己原有的游戏行为,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有困难;(4)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戏难以继续;(5)孩子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6)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4]例如在“水果超市”游戏中缺少购物者,扮演“工作人员”的幼儿不知道该干什么时,教师以购物者的身份进入游戏,还可以对“超市工作人员”提出各种要求:苹果要最红的,葡萄要最甜的,西瓜要最大的……这样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更好地体验到工作人员的辛苦,从而内化情感进行感恩。
(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游戏能力发展水平不相同,情感特点也各不相同。幼儿期的感恩教育应该具体化、情境化,但是年龄阶段不同,具体化和情境化的程度也不同,教师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指导范围、内容、指导方式等都要有所变化。第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感恩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小班幼儿感恩的内容比较少,感恩范围也比较狭窄,通常是对父母、老师以及熟悉的同伴进行感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幼儿感恩的内容和范围逐渐扩大,从感恩个体到感恩集体,从感恩某个老师到感恩幼儿园整个集体,再从感恩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到感恩社会这一大集体。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感恩内容和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角色游戏主题。第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感恩的程度不同。小班幼儿感恩更多的是知道感恩,会说简单的“谢谢”;随着年龄的增加,能逐渐从内心深处对事物或人物进行感恩,其感恩行为表现也逐渐多样化,同样的一个角色游戏主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制定的目标应不同。例如:角色游戏“做一天妈妈”,小班幼儿的目标就应该设定为知道妈妈的辛苦,能主动对妈妈说声“谢谢”或“我爱你”;中班幼儿的目标设定为理解妈妈的辛苦,能主动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恩,可以是制作一张卡片,可以是回家主动帮妈妈捶捶背等;大班幼儿的目标为幼儿从内心深处对妈妈进行感恩,并以多种外化的感恩行为来表达,如主动帮妈妈分担家务等。第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感受与表达感恩的方式不同。针对年龄越小的幼儿,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感恩教育指导就应越具体,教师可以通知扮演相关主题的角色自然地参与游戏,辅以语言启发引导;随着幼儿年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教师应减少语言指导的频率,更关注幼儿的内心情感体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建构来内化自己的感恩情感。总的来说,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侧重点和不同方式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指导,从而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
三、提供多种形式、贴近幼儿生活的角色游戏情境,外化幼儿的感恩行为
感恩行为是感恩意识和情感的外化,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我国儿童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知道要感恩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感恩,或是知道如何去感恩但是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感。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这样一种感恩的环境,让幼儿知道如何去感恩,并且将感恩真正付诸实践。感恩行为的表达方式多、范围广,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如何正确地感恩,还要给幼儿提供表达感恩的机会。
(一)结合节日活动开展角色游戏
教师可以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相应的感恩角色游戏。例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的时候,可以设计“照顾蛋宝宝”的角色游戏,幼儿扮演“鸡妈妈”、“鸡爸爸”的角色,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颗生鸡蛋,要求幼儿照顾好这枚“蛋宝宝”,不能让“蛋宝宝”破碎。幼儿通过小心翼翼地照顾“蛋宝宝”,体验爸爸妈妈在照顾自己过程中的辛苦。同时教师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到班级来,让幼儿为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妈妈倒杯水、捶捶背,给父母说说心里话。同样,在教师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都可以开展相应的角色游戏活动,同时提供多种感恩机会帮助幼儿表达感恩。
(二)利用家长开放日开展角色游戏
很多幼儿园都会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举行亲子游戏,目的在于让幼儿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了解教师、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园合作。家长开放日的具体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请家长们和幼儿一起进行角色游戏,家长们也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家长可以扮演“孩子”,由幼儿扮演“爸爸”、“妈妈”来照顾“孩子”;在“银行”游戏中,家长扮演“顾客”,由幼儿扮演“工作人员”来为“顾客”服务。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89-02
在幼儿园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 霸道、不讲道理,缺乏同情心和没有爱心的孩子。下雨天,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而孩子却心安理得,没有说一声“谢谢”;孩子把大小便便在裤子里,老师毫无怨言地帮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认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孩子的生日到了,妈妈为孩子准备了蛋糕,老师和小朋友准备了生日礼物,当快乐的生日歌声响起时,孩子高兴地接受着这一切,却没有想到要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和同伴的友情……
威克斯勒研究得出:关心他人、包括对他人痛苦的情感反应(移情)和试图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就开始出现了,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是有责任的。还有研究成果表明,幼儿园(3—6岁)里的孩子已有了明显的个性倾向,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可见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主要时期之一。因此,对3—6岁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呢?我们认为,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爱和分享,知道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父母、老师和同伴;关心周围的世界,爱护玩具,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分享自己的快乐。其次,要让孩子学习掌握生活中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中,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初步学会与人交谈、做客的礼节; 会根据具体情况与父母长辈打招呼,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表示“感谢”等。最后,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初步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主动关心他人的习惯; 体验老师和父母的辛劳,珍惜别人的劳动。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小班的关爱和分享”、“中班的礼仪培养”和“大班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理能力的培养”作为我园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切入口,对3—6岁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制定各阶段的教育目标及活动内容
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 小班
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因此,感恩教育应尽量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在小班,我们选择的教育目标是关爱与分享,具体是:1.愿意亲近老师或熟悉的成人,也愿意亲近花草树木和小动物,初步体验爸爸妈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初步理解老师对他的关爱;2.能跟随老师参加集体活动,乐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尝试与喜欢的同伴分享食物和玩具,体验其中的快乐;3.在成人的提醒下乐意招呼他人,并进行简单的应答,能借助动作、表情、语言等,表达感受,会说“谢谢”“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在实践中,根据学习活动教材和生活活动教材的内容,我们创设了“爸爸妈妈好”、“妈妈的节日”、“朋友的生日”、“想让你高兴”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家及家庭成员,亲近父母和长辈, 喜欢自己的朋友,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活动、分享的快乐。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小班开展了“我爱妈妈”的感恩活动,邀请妈妈们来参加。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扮演孕妇,体验妈妈怀宝宝时的辛苦和不便,同时通过给妈妈捶捶背、倒杯水,对妈妈说句“我爱你”的悄悄话以及打扮妈妈等系列活动,进一步让孩子体验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当妈妈们看到自己3岁的宝宝说着“妈妈我爱你”,“我来给你捶捶背”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也将这些感人的镜头拍录下来,让孩子们再一次观看宝宝爱妈妈、妈妈也爱宝宝的镜头,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妈妈的情感。
(二)中班
在中班,我们制定的教育目标是文明礼仪的内容,具体是:1.尊敬父母、长辈、老师,尊重身边人的劳动,得到他人的帮助会主动说“谢谢”等;2.乐意接受成人的指令并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努力学会整理物品、端饭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 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如与人交谈的礼节、公共场所的礼仪、作客的礼节等。学做心中有他人的文明人。
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学做小客人”、“水果超市买水果”、“照镜子”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学说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掌握一些公共场所的礼仪。在进行这样的系列活动之后,很多孩子回到家中也影响着家里的成员。有许多家长跟老师反馈,说孩子经常会告诉他们,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说话,上楼梯要靠右走等。孩子们俨然成了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和小淑女。
(三)大班
在大班,我们侧重于孩子责任感、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具体目标是:1.了解不同职业的人及其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会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学会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表达自己的谢意,懂得对帮助我们的人心怀感激;2.能主动为身边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大班中的实践,我们通过 “我和书包做朋友”“我的小天地”等主题教学,培养幼儿的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结合“下课十分钟”、“我的计划”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学做小学生”,学习自我管理,减轻父母负担,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 学习后,孩子回到家里,不仅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学习用品,更重要的是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关心父母。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二、家园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感恩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更加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感恩教育总是努力争取家长的参与,与家长积极沟通与互动,争取“三做到”。
第一,做到家园对感恩教育达成共识。我们聘请专家到我园进行感恩教育讲座,引起了家长的共鸣。让家长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第二,做到家园对感恩教育沟通互补。教师通过网站、家长园地、感恩墙等方式告知家长感恩教育的实施情况。同时也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以外的情感趋向,如是非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行为能力等。并对感恩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解决。
第三,做到家长对感恩教育的配合实践。每周把感恩教育的具体要求印发给家长,要求家长创设与之适应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以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等,使孩子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引导并帮助孩子完成感恩任务。把感恩教育放在家中来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家园教育的切合力。其实我们的孩子并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发现爱的双眼。
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探索过程中,家长的家教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感恩教育使家长树立了正确的爱的教育观,掌握了许多情感教育的方法。感恩教育也改变了很多家长的错误教育行为,提高了家长自身素质。
三、建议
(一) 因材施教
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个性,感恩教育也要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应以培养自信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应以培养宽容友爱的个性为主;对待冷漠的幼儿,应以培养热心、善良的品质为主等。根据不同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和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循序渐进,培养幼儿的爱心。
(二) 持之以恒
教育是一件缓慢优雅的事业。幼儿的感恩态度和行为,会根据不同的环境、情绪、突发事件等变化而出现反复,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让幼儿多体验、多感悟、多积累,最终养成好品行。
(三) 走向社会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亲朋好友给予我们关爱和帮助;感恩祖国给予我们的百般呵护;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鸟语花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足以反映出感恩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当今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三代人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辈的百般疼爱和诸事的包办代替,使他们的个人中心意识不断强化,只知道一味的索取和享乐,根本不懂得去感恩。因此,在幼儿园里,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一、把感恩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每天早晨,当我踏着朝露走上工作岗位时,迎来一张张充满稚嫩而又透着灵气的笑脸时,我的内心洋溢着无比的自豪与满足。当你为他们做完晨检时,总能看到一个个深深的鞠躬;当你把一碗碗饭菜盛放在孩子面前时,总能听到他们那句: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户外活动中,阳阳的皮球滚得老远,佳佳主动跑过去帮忙捡回来,阳阳依然不忘回赠一声:谢谢!孩子们玩得大汗淋淋时,老师为他们轻轻擦拭滚落的汗珠时,仍旧能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谢谢”。这些看似细碎的生活琐事,却无时无刻地见证着师幼与同伴之间浓浓的感恩情怀。
二、把感恩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在组织安全教育活动时,我设计了一节名为《地震了……》的主题活动,通过播放汶川大地震的图片资料,让幼儿说说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了该怎样逃生?地震灾区的孩子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懂得地震是怎么回事的知识,知道地震发生后的逃生自救知识,而且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地震发生后许多孩子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他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也需要我们小朋友的关爱,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关爱行动,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献给灾区小朋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并以此表达他们的爱心。更重要的是本节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从中体会到给予他人和自己的付出是件快乐的事,是知恩报恩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心存感恩之心。
三、把感恩教育融入重大节日中
每逢节日来临之际,我们都会做好周密的安排与部署,将当月的主题与节日结合,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向幼儿介绍节日的由来、节日的意义、节日的特色等,同时结合感恩教育,以节日为契机,让幼儿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深入了解这些节日的重大意义,懂得家人和身边人对自己的重要性,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帮助,从而学会感恩,明白如何感恩,为什么要感恩,要对什么人感恩,采用怎样的方式感恩。如:三八妇女节时,我们以班为单位开展了“我为妈妈送祝福”的绘画活动,要求幼儿每人画一幅表现妈妈辛苦或爱妈妈的画面,同时送上一句温馨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并讲给妈妈听,还要求他们回家后为妈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给妈妈捶捶背,给妈妈端一杯热茶或给妈妈洗洗脚……,体验妈妈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知道妈妈工作的辛苦,学会关心、照顾妈妈,心存感恩之情……
四、把感恩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
(二)要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在儿童日常的保教活动中应该经常对幼儿说“谢谢”。当教师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有感激时,幼儿的模仿天性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只有对感恩产生意识,才会有感恩行动。由此可见,教师是幼儿感恩意识的重要培养者。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的引导和强化。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组织各种家校共同参与的感恩活动,让幼儿有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感恩的意愿和情感。通过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帮助,学会用具体的行动感恩和回报。
二、创造幼儿感恩行为发生的条件
幼儿园要创设具体的活动情景,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如针对“三八”节我们设计了对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为妈妈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来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让孩子体会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感恩父母,尊重他人的劳动。适时延伸,教育回馈助己之人。
三、从幼儿园的时时处处不断强化,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
教师要从每天的细微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教育幼儿:若自己有能力,要懂得付出和帮助,当别人有恩于自己时,要懂得感恩。教师要在生活中给幼儿一些感知、创造机会,如学穿衣服、学为他人整理餐具等,这样培养幼儿独立、为他人服务、感恩他人的习惯。当然,这些能力和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在实践中,教师巧用拟人、游戏、儿歌、正面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帮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幼儿出色完成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予以肯定,强化行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让幼儿在“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中,幼儿的感恩之心就会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慢慢表现出来。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学校教育比较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趋于急功近利,导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曾一度被疏忽和冷落,甚至出现明显断层。“感恩缺失”“感恩冷漠”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现实。我园结合这一现实以及本园的实际,探索出幼儿园感恩启蒙教育“八法”,有效地加强幼儿的感恩教育,从小让幼儿知道感恩、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德育动漫法
德育动漫法是根据幼儿直观形象、善于模仿的年龄学习特点,借助《二十四孝》等中华文化德育故事动漫系列片作媒介,将中华德育动漫的活泼教学形式引入教学课堂中,以中华传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教学内容,通过动漫观看、动漫讲解、故事分享、动漫话剧重现、家庭力行实践等方式,为幼儿树立具体的学习榜样,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和其他长辈的意识。
二、礼仪训练法
礼仪训练法是以中华传统礼仪教材《常礼举要》为主要依据,向幼儿教学一些常用的礼节;通过日常的反复练习,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礼仪修养,养成经常考虑他人感受的意识习惯。我园着重从日常礼仪、礼貌小天使、茶艺队、围棋礼仪等方面入手,让幼儿在游戏式的礼仪训练中初步懂得我国传统礼仪的基本知识,规范日常行为习惯。
三、经典诵读法
经典诵读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礼仪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胸怀壮志的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将中国古代的童蒙经典作为我园幼儿经典诵读的教材。从小班开始教幼儿诵读经典,借助经典中的格言警句,让幼儿开始记忆和积累做人的正确道理和行为法则,初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爱护环境等社会责任感和正直、无私的品格。主要做法如下:
1.形成诵读常规
我园从2006年9月开始,在全园各班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并初步形成经典诵读教学常规。我园经典诵读的教学进度主要是尊重各班老师,让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
2.举办亲子读书节
为了引起家长对幼儿经典诵读的足够重视,从2009年开始,我园将每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半个月时间作为我园的“亲子读书节”。亲子读书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和家长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其中效果最好的、已经成为常规的活动项目有:“书香家庭”评选、经典诵读展示会、亲子晨读会、“学圣贤”小标兵评选等。
四、音乐熏陶法
音乐熏陶法主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孝经》中“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原理,借助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及情感所产生的作用,选择含有感恩主题的、积极向上的音乐和歌曲,采取课堂教学、大型集体活动等各种形式,让幼儿及家长经常得到美乐熏陶,从而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仁爱的情感和态度。除了有意识地为幼儿选择有关孝敬、感恩内容的歌曲和儿歌,将美好音乐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以外,我园从2008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亲子活动――“礼乐伴我行”感恩亲子音乐会。通过音乐会强化全体师生和家长的礼仪培训,让大家在特定环境下共同接受美好音乐的熏陶。本活动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的热情欢迎,并且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幼儿,都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五、劳动实践法
劳动实践法是安排幼儿在园参加集体的、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每周1次以上,并且每周评量幼儿在家劳动情况。家园合作,使幼儿劳动实践常规化,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培养劳动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感恩意识的养成。
六、随机引导法
幼儿园和各班级会结合一天生活各环节的安排,利用幼儿园晨会、班会或小组会随机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及时宣传好人好事,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幼儿园善于抓住社会突发事件的教育契机,充分挖掘事件的教育内在价值,适时适度地对幼儿进行感同身受的教育。在发生汶川、玉树大地震后,及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生命教育,让幼儿初步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知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还组织向灾区同胞献爱心活动,让幼儿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一份力,从小培养对社会的感恩之心。
七、家长培训法
一、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幼儿对感恩教育的行动
1.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感恩的乐趣。幼儿理解能力弱,利用抽象的道理进行说教,对他们来说,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我们注重实践,创设情境,开展了一系列感恩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为他人做事的乐趣,在父亲节来临之时,我们开展了“我为爸爸挤牙膏”“我为爸爸倒杯茶”等活动;在母亲节来临之时,开展了“我给妈妈洗洗脚”“我给妈妈梳梳头”等活动;在重阳节来临之时,我们开展了“我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我帮爷爷奶奶扣纽扣”,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真正体验了生活,也真正体会了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回报他人的乐趣。
2.捕捉教育时机,营造良好教育环境。在大班孩子毕业之时,开展了“让幼儿园更干净”的主题劳动活动,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拿起抹布、水桶,对幼儿园的栏杆、滑梯、扶梯等进行了清洁,体验了劳动的喜悦,增强了对母校的留恋和感恩之情。还组织了旧书捐赠活动,有的孩子拿出了自己喜欢的画册,有的拿出了自己阅读过的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短短的一周时间,共收到图书四百余本。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将这一份满载着对弟弟妹妹深情厚意的图书递给了园长,交给了幼儿园。我们送的是图书,传递的是爱心、感恩心,这样的活动使感恩教育在实践的层面上“活”了起来。
三、加强家园合作,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教育收到双重效果。
幼儿园的感恩活动应立足于感恩教育,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影响会跟随其一生,特别是感恩这种意识内潜移默化的观念。感恩活动的设计应该适应幼儿园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观念接受能力而推敲研究确定,不能生硬的强行灌输。而今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幼儿感恩教育还不是很完善,必须承认还有系列的弊端。感恩活动的进行是在幼儿园内,孩子和孩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很重要,活动的进行要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幼儿感恩教育原则和策略。
1 把“爱”作为感恩的目标和宗旨
1.1 “爱”作为目标和宗旨的意义
《增广贤问》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讲的就是子孙应该铭记长辈的养育之恩,将来是要报答的。“爱”,应该作为活动的核心。感恩教育是给孩子灌输应该向对自己有恩惠的事物存有感激之情,外界人和事对自己的好应该被认为是“爱”。这是幼儿园感恩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要向孩子传达的思想,从而履行幼儿园幼儿感恩教育的责任。
1.2 概念的易解性
事物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人和人之间的感恩也是相互的。这样的情感就是感恩,也就是“爱”。孩子不能理解什么是感恩,但是可以理解别人对自己好,就代表和自己亲近,就要对自己亲近的人好。这样连锁的反应在孩子身上是顺其自然的,不需要去讲解任何不容易懂得概念。
2 创建幼儿感恩教育的环境
2.1 幼儿园营造感恩教育大环境
幼儿园感恩活动是针对幼儿感恩教育的,活动的主办方是幼儿园,就是孩子的校园。孩子处于幼儿期,对于玩伴的行为会主动去学习和模仿,孩子们凑在一起接受感恩教育,这样的效果会比对单个孩子的效果更显著。把孩子集中在学校,老师成为思想灌输的主要载体,幼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此体现出来,老师说的话做的事就成为正确的典范,孩子就把老师的话当成理应遵循的真理。感恩教育就是把正确的思想传输给孩子,用幼儿教师之口传达,增强孩子的感恩意识,在孩子心里增强可信度。孩子之间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竞争的现象,谁比谁做得更好是一种荣耀和奖励。幼儿园在幼儿感恩活动中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良性环境、一个大环境。在日常中告诉孩子对与错,感恩是正确的。适当的奖励制度也是需要的,孩子铭记感恩是对的就应该得到奖励,这也会鼓励更多的孩子往引导的方向走。
2.2 小家庭担负榜样的责任
幼儿除了在学校待得时间意外,就是和家人待在一起。家长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孩子的眼中,记住并模仿。幼儿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感恩教育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践,家长的行为带领孩子做到感恩,就是潜意识里告诉孩子感恩是正确的。对于感恩,家长的态度应该是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从而到达幼儿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央视广告里的公益广告,里面妈妈给奶奶打水洗脚的情景,这一幕被站在门口五岁的孩子看到了,在妈妈闲下来的时候孩子就打水给妈妈洗脚,“妈妈,我也给你洗脚。”就是孩子学习妈妈行为的表现。父母始终是孩子的榜样,不能因为孩子少造成溺爱的结果,正确的感恩教育十分非常重要的。
3 幼儿感恩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3.1 顺从幼儿心理和生理成长状态原则
幼儿处于心智不完善,无完全行动能力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甚至没有定性。所以感恩教育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趋势,感恩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要注意这一原则。幼儿园老师在引导孩子感恩的时候不能生硬的灌输,这样会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不耐烦或者厌恶等情绪。这应该是一种潜意识的灌输,不该是单方面从老师到幼儿的思想概念灌输。说教和实践要结合在一起,这里的实践在幼儿园这样的环境可以是幼儿之间的感恩游戏,比如长辈和晚辈之间角色扮演等创新游戏。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然后在某一个情景下就让孩子去这样做。孩子的天性是爱玩的,趣味性不可缺失,在游戏和活动中激发孩子好玩好动的天性的同时加深对感恩的印象和理解。但也应该看到单个孩子的特殊性,因为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一样,对不同孩子要相应采取不同的感恩教育方法方式。让特殊型的孩子融入其他孩子之间,
3.2 幼儿教育的教师感染策略
幼儿处于对承认顺从的阶段,在幼儿园教师说什么便是真理,在家里家长的话就应该遵循。而幼儿往往也愿意听从,应为他们都处于对外界知识的都好奇的时候,但要接收还要通过大人的引导。所以,幼儿园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知道长大要成为的人是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品行。不仅要说,还要说真是的例子。生活例子比较有说服力,教师要举例说明感恩是对的,实践中的例子说明感恩是会有奖励的,是孩子本身应该具备的品德。同样的,家长是幼儿接触第一手资料的来源,作为幼儿生命中第一位老师,在家庭中要尽量营造感恩的成长环境。遵循幼儿园和家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双管齐下的策略。
4 结语
幼儿教育中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成分现状的今天,幼儿感恩教育尤为急迫。幼儿园感恩活动的开展的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和原则策略。
参考文献
目睹当今的孩子,大多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他人索要,却从不知道要感恩,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孩子大小便在身上,奶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下雨天,年老的爷爷撑着雨伞去学校接孩子,怕孩子湿了,还把他背在背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中的独苗,从小到大,长辈们给予他们的太多,以至于他们觉得长辈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其次,感恩教育的缺失,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此外,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种种没有感恩之心的事实,也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人一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
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教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进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家长对幼儿园、学校这些专业教育机构的感恩教育应积极地配合,积极地参与。
三、身教胜于言传,感恩家长需率先垂范
身处发育期的孩子年龄小,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极强,可塑性大,好的榜样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正能量。因此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家长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要讲太多的道理,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考虑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身教胜于言教,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上敬父母、下爱子女、宽容友善、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进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为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感恩教育才会结出硕果。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应让自己的美德去启迪孩子的心智,滋润孩子的心灵。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生活中你在看风景,风景也在看你。
四、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幼儿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感恩是指感恩戴德之意,应亦有感谢感激之情。主要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也是指主体对于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并且回报。在当今这样一个浮躁世界里,我们渴求内心的平静,呼唤奉献精神的回归,提倡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记恩、谢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成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1导致幼儿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1.1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首先,网络文化的泛滥,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传播的无限制以及媒体的娱乐化,对传统的道德文化造成了猛烈冲击。其次,富裕的生活,加之父母的溺爱,使很多儿童并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更不知感恩。
1.2家庭因素。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们只要吃的饱、穿的暖、健康、快乐、长知识, 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却很少想过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 教孩子感恩。许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正确理解,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 家长到幼儿园接孩子时最关心的事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吗?歌曲会唱吗? 故事会讲吗?如果听到老师夸孩子脑子聪明, 智力好, 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的是孩子没有爱心、品德行为方面的缺点, 家长往往会爱听不听的。这种片面重视智力发展, 忽视品德教育, 将造成孩子的"爱心缺失"。久而久之, 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不利于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
1.3学校因素在幼儿园课程里关于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很少, 虽有品德教育, 但还不全、不到位, 或是形式化, 表面化, 没有持之以恒, 不能使幼儿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感受其行为的真正意义, 做到知之而行。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意识, 偏重于幼儿的智力教育, 忽视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 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 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如何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
2.1感恩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儿童的第二父母, 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幼儿学会感恩, 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因此, 教师在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 对幼儿表现出关爱行为, 应该毫不吝惜地经常对儿童说" 谢谢"。幼儿天模仿, 当教师对幼儿时时关爱,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 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 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 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2.2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在实施感恩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一些专门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请幼儿心理专家给幼儿以心理引导。另外,在丰富多彩教学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传统故事, 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在晨间谈话、社会课中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 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 使幼儿在故事中受到熏陶, 心灵得到净化, 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 比如学雷锋日、重阳节等节日, 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生日, 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 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 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 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 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 学会感恩与回报。
2.3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如某天早晨的户外活动中,我班的黄毅成小朋友采摘了花朵,我对小朋友说:"我听到有谁在哭,你们知道是谁吗?"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都说:"不知道。"我说:"我知道,是小花的妈妈在哭。她说,她的一个漂亮的花宝宝不见了,她在找它的花宝宝呢!你们谁看见了她的花宝宝?"好多的小朋友说不知道。只有黄毅诚小朋友一声不吭,把手藏在背后。"小花宝宝可能是找好朋友去玩了,我们帮小花妈妈找找。"我边说边走到黄毅诚身边,"哦!原来小花找黄毅诚做朋友了呀。"我指着小花说:"小花你怎么了?怎么耷拉着脑袋呀"我把花放到自己的耳朵边,"哦,小花说,离开了花妈妈就不舒服了。以后我们不要让漂亮的小花离开妈妈,好吗?"小朋友都说好……。漂亮的花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喜爱,并随即采摘。在这次随机的教育活动中我把小花当成是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它生命让它会哭、会笑有自己的情感,让幼儿深切的感受到它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关心它、保护它。它美化了我们的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