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管理入门教学

财务管理入门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9 11:03: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管理入门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务管理入门教学

篇1

现代会计被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财务会计是通过报告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之类的信息,以满足企业外部各利益集团对企业信息了解的需要,所以财务会计又称为对外会计。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它主要是为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是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产物,是会计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1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层提供内部规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有效的使用配置和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要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又称为对内会计。

一、管理会计的产生

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一书问世,书中对标准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为“标准成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及理论基础。1921年美国《预算与会计法案》颁布,“预算控制”作为科学管理原理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是1922年奎因斯坦在其《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管理会计的名称,而且阐明了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自那时起管理会计是该独立成科还是合并入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等相关学科之中,这一问题就一直争论不止。

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提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了,但这八十多年来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确令人担忧,管理会计学科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管理会计就停止了发展。管理会计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概念的扩展,但管理会计又与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等学科内容交叉重复,所以管理会计若单独成科也势必会对财务和会计理论造成一定的混乱。

首先,管理会计学科不成体系。管理会计没有像财务会计那样有一套前后一贯的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管理会计的内容和方法究竟应该包括哪些以及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独立成科,这些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管理会计若单独成科则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学科,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这三门学科内容中的交叉重复现象十分严重。这三个学科中,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它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内容占相当大的比重。管理会计的内容一般包括:成本习性、经营预测、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成本控制、存货控制和责任会计等。不难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等内容与管理会计中的经营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经营预算和存货控制等内容重复交叉。成本会计的内容包括:成本基础知识、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费用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与管理会计中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及标准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等存在着重复。这种学科内容重复的局面不利于会计学科体系结构的优化。

    其次,管理会计的实践不成型。管理会计不具有强制性,其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各个企业的内在意愿和要求,这就使管理会计的实践形成了先天不足。迄今为止,在我国管理会计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一些企业为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管理会计涉及方面的管理,设立了管理会计,但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因而使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部分管理会计内容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但它们基本还处在零星分散状态,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大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更谈不上应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去参与经营管理。管理会计研究目前多是在探讨一些基本的理论,而提出的一些前沿问题又在实践中使人感到望而不可及,管理会计本身是一种思维和理念。可以说,管理会计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际。

最后,在实务中,会计人员会将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已经产生了管理会计的实存名亡,如过分的强调管理会计的单设反而会产生会计机构重复设置的现象,至于部分企业单设管理会计也只是为了加强这一方面管理的需要。但是,从会计学的专业理论研究和教学上来说,我认为管理会计学科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内容上的大量交叉重复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困难,重复教学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会给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带来影响,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重复,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解决方法

现有的管理会计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那么该如何调整呢?解决思路有两种:一是保留管理会计,将其进一步完善,使之体系完整并在实务中具有操作性,但是这并不能解决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正如前所述管理会计的学科尚未自成体系且其实践也未成型,也就是说目前管理会计尚不具备独立成科的条件。二是将管理会计分解后将其内容并入相关学科之中。至于实务中部分企业为加强这一方面管理,单设管理会计只是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2

管理会计应一分为二并分到相关的学科之中,即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相关的部分分到成本会计之中,其余部分与财务管理合并。选择管理会计为被合并的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的考虑:

1、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门学科交叉重复的核心。

2、管理会计学科的体系缺乏清晰的主线 ,而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则不同。成本会计以成本为中心,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成本决策,而后是成本计划,并在实施时对成本进行控制,最后对控制结果进行核算与分析,为成本管理提供数据;财务管理则是以资金为中心,以资金的管理和营运为主线形成的资金管理体系。

那么具体该如何分解呢?笔者认为应将管理会计中的成本问题分离出来,并入成本会计体系中,合并成一门成本管理会计,其研究的对象是成本的核算、规划和控制,研究的内容是原有成本会计的内容加上管理会计中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内容,如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内容。除去成本相关的问题,原管理会计中的资金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经营决策等内容则并入财务管理体系中3。

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并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这样就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这种处理仅仅是改变了名称而已,并不是消除了管理会计,原管理会计的内容还是存在的。这时的管理会计仅是对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交叉重复部分的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名词。

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理论和会计技术的紧密结合。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管理科学理论直接冲击着人们的会计理念,并不断改进会计技术,使得管理会计脱颖而出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篇3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篇4

本文在国有资产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探讨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希望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和发展有所帮助。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人员变更频繁,资产管理缺乏积极主动性。虽然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配备了资产管理人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不足,人们对从事资产管理工作认识不高,再加上理论学习和系统培训少,仍存在资产管理人员消极地对待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导致对资产管理问题既缺乏思考,也缺乏调查研究,加之单位部门内部的资产管理人员变更频繁,往往将资产管理工作交给新人来做,不利于资产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亦很难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的,更谈不上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等。

(二)固定资产界定不清,某些非固定资产也按固定资产登记管理。财政部36号令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定义: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有权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研究制定本级事业单位实物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的费用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但是财政部门的国有固定资产界定容易与低值易耗品混淆,例如购买的学生食堂的某些物资,购买招待所的某些物资等用具及实验室某些低值用具,购买的低值的办公用家具都按照固定资产来管理,虚增了高校固定资产。

(三)资产配置与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相脱节,资产使用效率低。教育部对高校的教学设施评估标准规定了严格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及生均比例,文科类专业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依赖性不高,理科类专业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依赖性强,因此高校在升本过程中或是教育部达标评估时为了达标不切实际的大量添置实验室仪器设备,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长期发展目标,这样就导致一方面文科类艺术类设备供应不足,一方面是理科类实验室设备资产供应饱和,甚至部分教学仪器设备闲置浪费。

(四)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虽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已经近十个年头了,但是,相应的配套的一整套措施还不健全,成文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国有资产管理实际需要,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

(五)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在2006年的财政部36号令颁布之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规范,许多国有资产虽然有账务登记,但因登记信息不全面,好多账实不符或有帐无物,甚至无从查起;另外,高校在扩大规模过程中,大量购进仪器设备,没有对大批量的仪器设备购进进行一一入账,而是资产总体打包入账,对后续的规范管理产生困难;在新校区建设中,由于条件限制,在校舍建设装修及设备购置一步到位,导致某些设备资产与在建工程难以剥离。

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措施管理。依照财政部36号令及本级财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契合学校资产管理实际需要,制定适宜学校需要的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登记、资产管理、资产处置、资产责任人等一揽子资产管理制度,使资产管理有章可循,依照制度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坚决执行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项国有资产从采购之初到资产使用、流转直至处置完毕都有一整套的制度措施掌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人员队伍。虽然学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也配备了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但是人员更换频繁,很多资产管理人员在有其他机会时都毅然决然的离开资产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或系部的资产管理人员通常是教师等人员兼职来做,积极性不高,在部门有新人的情况下会马上交给新人来做。新人对资产管理缺乏认识,往往只充当了资产基础信息录入的角色,并且需要随时给予资产管理入门培训,无形中增加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量,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资产管理考核机制,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岗位待遇,重视资产管理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学习,对院系的兼职资产员要给予一定的课时等工作量减免,使干与不干有所区别。

(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预算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相结合,可以优化资产配置,有力的促进资产管理效率。国有资产采购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能有效的避免盲目采购,重复采购,反之资产管理水平又对预算资金分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产生决定性影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也有利于学校财务管理水平。资产管理与学校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资产管理支持和服务教育科研事业的目的。

(四)对固定资产的口径统一 ,便于操作。理清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的细微差别,严格固定资产入账标准。在资产入库时严格区分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避免某些低值的耐用品以固定资产入库。在统一的财务制度或国有资产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定义除了概念性描述外,可以使用概念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模式,例如上文提到的“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适当的列举出一些常见的固定资产或常见的非固定资产,防止固定资产虚增。

(五)加强国有资产领导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仅仅是一个与其他部门平行的部门,对其他部门使用或所有的国有资产没有任何支配性的权利,因此,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虽然统管着全校的国有资产,实质上并不能对每一项资产进行有效监控。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除了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严格处置监督工作,还要建立部门领导岗位变动时国有资产责任制审查,明确各级各层部门和人员的资产责任范围,从而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六)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产效率。教育资金投入量的多寡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确保教学科研的需要,办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结构,发掘市场潜力是每个高校的重大课题。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在资金预算中就要对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专业的资金投入成比例增加,树立发展意识,支持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对部门提出的资产需求要根据部门资产的已有情况和使用情况等比较分析,不能盲目添置。从源头上制止重复购置,无计划地购置和不切实际的购置资产。采购中要坚持适用性、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七)坚持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机制,探索国有资产保值增

值。高校国有资产也具有持有成本,属于资产的一种,当然要考虑价值补偿问题。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也提出高校的固定资产要提折旧,高校财务也要改收付实现制为权责发生制。不管任何人任何单位使用国有资产,只要是用于非产权单位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都应该坚持有偿使用原则;对学校内长期不用或使用率低的实验室设备,可以通过市场进入流转处置或转入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浪费;对学校使用率低又单位价值高的设备,也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租赁使用。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产生很大影响。面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难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探索创新,在学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更好的发挥高校国有资产的资源优势,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伴随着两大学科各自为政的发展,自二十世纪末始两者均相继将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纳入旗下,单纯的管理外延的扩大化更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异名同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管理学科日渐上升为显学地位背景下,财务管理成为学生求学、学者研究的热点。甚至CPA专用财务管理教材覆盖了原为管理会计所专有之本量利分析。相形之下,管理会计难免日薄西山而日渐式微。为此,管理会计自身也在谋发展,除了责任会计外,近年来还补充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理论及其指引体系构建倡议》可以称为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强心剂。管理会计向何处去?去干什么?怎么去?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回到管理会计本质。首先管理会计是具体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应用之道,属于技术或方法范畴;其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具有一体同构性;另外管理会计技术,尤其是预算方法、经济订货量等,更多地用于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等财务控制,执着于成本耗费最小化目标,因而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受企业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会计专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扎根于这三个根本点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体系建成后的实践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内容设计

第一,把握管理会计技术的本质,在构建指引体系中尽量避免数学公式或模型的堆积。一方面公式模型的一般化、理想化假设前提,以及基础数据采集的适用性,共同决定了模型处理结果与现实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模型结果的理论应然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如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尽管其成本性态分析可圈可点,但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保本保利销售量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的实际销售量。保利销售量不应成为企业销售上限。应该完成的保本销售量下限,企业实际也未必做得到。一方面当市场供需两旺,只要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不小于零,企业销售必求多多益善,而不会止步于保利点。另一方面,若经济下行,市场萎缩,企业销售困难时,保本销售量也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或许更多的应是提供已经为企业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存货占用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如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看板管理、及时生产方法,DELL电脑实行的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拉式存货管理,以及当下盛行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在明确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要点和必要准备基础上,或许才可以适当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对前后绩效进行比较说明。与此同时,相关的案例补充也必须跳出数学应用题范式牢笼,而应该对具体企业的具体做法进行方方面面、详细周到的介绍。以实践可行性作为内容选择和设计编排第一要务。

第二,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的一体同构性,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管理概念外延的无限拓展,进而避免不恰当地扩大至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范畴。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直接的基于收入费用配比的利润最大化,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则属于间接的在费用控制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运营能力的费用最小化。正因如此,如果说财务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整体的资金流管理。管理会计的管理对象则仅为其中的因资金对内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制造业中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体现的物流管理。

第三,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质,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以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替代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的预算方法,或者把新瓶装老酒的作业成本法当成新事物而盲目追捧。众所周知,公认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最基本和最有效手段就预算。预算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数字化、财务化表达,预算设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相关的财务指标一方面类似管理学通用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概念,另一方面这个目标也是衡量实际工作成效的标尺。标尺作用的发挥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评价,尤其是费用指标,必须在发生过程中随时通过对实际发生数的即时跟踪分析,进行实际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切实予以解决。因此,基于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分析的管理会计离不开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措施的辅佐,另外还需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时持续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相应作用。为此,一方面需引入以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为代表的因素分析,这对于厘定实际与预算差异原因十分必需和必要。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枢钮地位,必须把管理会计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系统中,并明确其为风险评估技术的基础。如果说内部审计是基于公平目标,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以及资产安全的有效内控措施。管理会计则是基于效率目标,以保证资产高效使用,权衡取舍经营决策,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控技术。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有效执行,必须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执行该体系指引的根本目标在于:就具体产品生产而言,通过科学规划,在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前提下有效降低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支出。换言之,就是针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品生产,在进行科学有效能耗分析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及其具体的节能降耗重点和方向。当然,企业具体的节能降耗措施本质上与管理会计并无干系。问题在于管理会计是评判各类具体措施效果,予取予舍,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保证。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管理会计技术应用基础在于科学、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成本费用核算信息;二是管理会计技术固有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权变运用。指引体系的教条化和体系应用的教条化,都不可能保证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效果和效益。

按照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先出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且方法一经选定,不得任意改变。显而易见,其用意在于遏制企业通过交替采用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发出存货计价测试因而也成为常规的报表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应当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完全精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审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单纯强调发出计价,忽视发出材料实际耗用数量,导致企业更多地采用在既定收入情况下通过以目标利润倒挤成本的手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该说,在这种极端的成本核算方法下,管理会计必将沦为有名无实的叶公所好之“龙”。尤其在现行产业政策下,众多企业不重视产品技术开发、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纯粹利用新兴产业规划中的各类补贴(如家电业的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制造补贴、煤制天然气补贴等)进行政策套利。

此外,要考虑到指引体系本身的非强制性,一方面效益优良、经营稳定的企业未必乐意实施。另一方面经营不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企业也许没有条件实施。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切实生效或许还需辅之相应的强制性披露实施效果的措施。如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2010讲解中对于以资源占用及其使用效益为基础的报告分部定义,岂不正是管理会计中典型的责任中心么。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报告分部确认原则未上升到准则层次,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据2006年颁布的准则仅仅提出基于业务和地区的分部报告。因此,强化2010讲解贯彻执行,对于企业内部基于责任中心的管理会计控制大有裨益。另外,如果在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附注中增加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其变化,以及相应原因分析,或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技术优势。

三、正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理性看待管理会计应用前景及其与企业效益相关关系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当前虽略有好转,并未完全复苏。2010年我国凭借率先复苏优势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老子所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和日本的相形见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独木难支而复苏乏力。世界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出口企业打击也极大。加之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后遗症―产能过剩的出现,当前国内正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在经济下行决定的需求不振,以及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利润空间已相当狭窄。为此,响应节能降耗、低碳绿色发展,提倡采用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加强企业内部费用管理,在压缩成本费用基础上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不失其战略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管理会计适用对象、应用条件及其作用发挥的客观局限性。毕竟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并不等于技术有效性。

第一,就管理会计适用对象而言,主要是大型的工业制造企业进行存货占用成本和产品材料消耗成本的规划和控制。对于不存在产品生产和存货管理需要的商业服务业面言,管理会计纯属可有可无的锦上之花。在当前强调退二进三,退黑进绿,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形势下,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移师海外,到非洲、印度等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谋求新的人口红利,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积极谋求基于去制造化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如家电制造巨头青岛海尔。因而,可以预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下管理会计能够跃马扬鞭的空间将呈现日渐收缩之势。

第二,就管理会计应用条件而言,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期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巨大,因而其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战略与策略来促进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包括打造基于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构建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进行人才储备等。发展期企业由于已经拓展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相对下降,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旺盛条件下可以适当地通过负债融资扩大生产规模,以谋求固定利息的财务杠杆和固定成本的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以提高资本收益率。衰退期企业销售开始下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投资造成的高额固定成本导致企业面临亏损境地,退出夕阳行业,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是为当务之急。只有成熟期企业,企业战略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提升利润空间上来。此时,以节能降耗、压缩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见长的管理会计技术才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当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除利润摊薄外,最急切的问题,在融资难、融资贵形势下,当是随时可能的资金链断裂之虞。企业在为基本的现金流筹划焦头烂额、左支右绌时,根本没有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应用管理会计的成本费用控制策略。当企业为了减少当期增值税应交税金而宁可提前采购原材料时,管理会计斤斤计较的存货资金占用成本,较之直接的无偿的税款缴纳,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75?02

教育部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见,创业教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或趋势将不可避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环节,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必须重视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首先,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理念对构建课程体系产生误导。当前人们功利性的创业教育理念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办企业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高等学校教会学生创办企业或开办公司;二是第二课堂论,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企业家和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组织学生参观成功企业,创办科技园、创业园或孵化器等。[1]

其二,学科建设不健全导致课程成熟度低。从学科角度看,创业教育是众多学科的综合,但是我国当前还没有设置创业学专业,学科地位边缘化,这直接导致创业课程缺乏专业支撑,不能发挥学科优势。目前主要以选修课为其主要形式,课程成熟度低,教师讲课基本上单枪匹马,各自为政,没有学术梯队,缺乏后劲。[2]

其三,课程设置随意导致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系统、成熟、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学理论,教师讲课没有理论色彩,缺乏深度,不是探索创业规律,而是讲故事、讲案例,无法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不能为学生未来的创业活动提供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指导。各个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情况来开设,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五花八门,不能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其四,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工作人员承担,事务性工作较多,接受进修和培训的时间少,专职师资太少。二是教师关于创业教育理论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创业经验和体验,科研能力薄弱。

其五,创业教育课程教材缺乏。尤其是缺乏本土化的优质教材,而且在教材选用时较为随意,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其六,教学方法单一。当前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主要是以选修课形式存在。教师和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课程教学方法不能切合各类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主义”。[3]

二、如何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观念和目标,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围绕创业教育理念和目标而选择和设置课程内容与方式的总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创业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因此,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教育理念、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展开。

(一)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教育理念之于教育实践,具有引导定向的意义”[4]。可见,创业教育理念对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会起到引导定向的作用,因此要做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就必须重视教育理念的定位。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得益于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最首要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理念从功利性到素质性的转变。高校要不断推进创业教育的理念定位。创业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创新教育,个性、开创性、创新性和实操性是其根本属性,它不是局限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创新意识与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与素质的生成。[5]

(二)加强学科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

学科地位的边缘化造成了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一和受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明确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设立创业教育学科,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使高校对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有据可依,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6]

(三)系统的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

创业教育课程应包括通识类教育课程和专业类教育课程。

通识类教育课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这类课程可以针对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应开设的课程有:《创业精神与创业故事教程》《创意与创新》《创造学》《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创业启动》《创业英豪》《创业管理入门》等。

创业专业教育课程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为核心,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对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这些课程应包括:《创业机会的选择与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创业融资》《企业竞争与商业模拟》《创业与理财》《创业风险与回避策略》《公司注册与法律法规》《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创业经济学》《创业政策与市场环境》《特定行业机会管理》《新创企业营销管理》《创业相关法律专题》《创业多项目管理》《风险投资与IPO》《家族创业管理》《新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当代领导学》《战略性创业》《创业家素质训练》《商业计划书写作训练》《商业竞争模拟训练》等。

(四)良好创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高校要注重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丰富其专业知识,提升其实战能力,强化其指导技巧。师资的提升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即师资专业水平、师资组成数量和师资组成结构。具体来讲,一是从数量上,主要是要设立专职教师;二是从质量上,要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扎实、案例理论新颖、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作为创业教育教师,要从以下几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读万卷书”:包括经典著作,名人传记;二是“行万里路”:要多参加创业讲座培训,多进行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实践,参加创业咨询辅导、组织活动和企业实践;三是“阅人无数”:要注重人际交往,扩大交流范围,比如加强与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的交流沟通;四是“名师点悟”:多参加在职学习,多接受好的培训,与同行中的专家、优秀教师交流。

(五)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教材是构建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紧密合作。如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对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并编写高水平、有特色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2] 李家华.创业教育亟须突破三大困境[N].人民日报, 2012-06-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