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3: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信息化的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何谓3A?传统意义上讲,即营销人员可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处理与业务相关的任何事情(Anything)。
何谓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中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3A模式,就是利用移动信息化技术使企业全员都处于3A状态,大大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有关专家指出,基于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实现3A,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传递将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特别是在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上,3A模式是强大而有力的。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管理者离开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办公桌旁的时间,随身携带的信息化终端可以帮助他们不间断地管理企业的运转,即使在离开办公室的环境下仍然可以进行管理。在全员管理方面,广东中小企业计算机人均拥有率不到5%,却有90%以上的员工拥有移动电话,而且所有的企业都有移动的网络覆盖。无论管理者与员工身在何处,依托移动信息化网络,都能马上对事件做出反应。
建设移动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性
高速发展的移动通信技术催生出了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它有着响应速度快、应用灵活以及设备应用门槛相对低廉的特点。它可以为企业实现:
1.提高决策质量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中小企业的老板们经常同时分饰多种角色,总经理、业务员、采购员等等,因此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至关重要。依靠移动信息技术快速响应的特性,移动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者所需的信息,这就为提高决策的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辅以信息系统科学的决策模型和信息加工处理方式,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决策者的方案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
如在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中,企业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实现全国各地的数据采集、统计、查询和,让企业决策人员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运筹帷幄,真正随时掌握最准确的市场数据,作出正确的决策。在湛江锦华通讯公司的应用实例中,采用了移动供应链管理系统,使数据采集的周期从原来的一周到数周缩短到1小时,既有效地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时间差,也避免了层层汇总带来的数据错误,获得了降低超过20%的库存压力的显著成果。
2.增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升企业整体快速应变能力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一个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企业的管理者要随时了解企业内部与市场外部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关决策之外,更要求企业整体从上到下也必须迅速响应,根据管理者的决策作出应变。
现代信息系统能够在瞬间处理并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移动网络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实现了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管理者的决策指令能迅速传达到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而企业内部各环节也能迅速根据指令作出反应,并把相关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后回传到管理者,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应变速度的提高。
3.有效解决资金不足情况下的营销问题
对于部分资金、渠道不足的企业,要实现有效的营销运作并不容易。移动信息化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营销上的好出路。利用移动信息技术,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创造不同的营销方式。如使用短信系统发送最新的促销信息,以及使用手机互联网平台,使企业拥有能有效直达消费者的广告媒体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平台等,这些都能够让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了解到企业的最新情况,其覆盖范围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既增强企业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同时又可以大幅节省市场营销的成本。
4.有利于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现代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中小企业通过移动网络与重要客户连接在一起,可以直接实现与客户的一对一沟通,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化,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效果,为自己创造更多商机。如在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实例中,汕头金海湾国际旅行社采用该系统实现有效采集客户特征等数据和将最新旅游线路、黄金周优惠线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目标客户的手中,大大提高了与客户的互动效率,也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利用移动信息化,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对企业员工的束缚,实现企业内外信息在第一时间的反馈与统计,加强远程协作,尤其是可轻松处理常规操作中难以及时反应的紧急事务,从而将公司内部决策机构与在外的营销人员连成一体,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促进内部信息沟通。因为移动信息化有着如此的优点与特性,它让我们看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3A的希望。
为企业量身订做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目前, 信息化产业革命已蔓延全球, 自上世纪90 年代初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的改革带来了新一轮经济革命, 世界正走进信息社会。各国也都深深感到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企业规划或计划、生产、营销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 彻底实现电力设计企业气息化设计与管理,使信息对企业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2.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是将网络和信息,硬件和软件,管理和生产相融合,综合利用各种数据、信息、流程和技术,形成信息系统资料链,进而把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升为一种在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资源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综合项目管理的理念和应用。
3.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追溯可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的特征形成在上世纪末,而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征日趋明显多样化。
3.1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且在企业之间引起了巨大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3.2从模块到系统
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迫切,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3.3从分散到集中
前些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目标思路,进行优化整合发展。
4.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4.1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随着那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快速、合理地调配资源,提供优质核心服务,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创造更多实际价值。一般来说,除财务系统因其特殊性需要独立外,综合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系统应系统整合,统一信息化。企业员工对信息系统的掌握水平,也是影口向整个系统效率的最要因素之一,对于以应用为主的多数员工,掌握一个系统相对来说更容易。员工登录一个系统,即可完成所有工作,可以实现身兼多职、管理与生产兼顾、多个项目兼顾比较普遍的特点。
4.2信息化的标准化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是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要获得最佳秩序,实现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最佳方案的要求。标准化的进程要远远早于信息化建设,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进程的开始,标准化活动就已经开始。
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中,信息流动是根本,信息要在各个环节之间流动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综合办公、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所有的系统进行信息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只有用精确的编码定义事物,用准确的规则规范行为,才能充分发挥精确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标准化与信息化紧密相连,标准化应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面,或者保持同步发展,决不能滞后于信息化。对于电力设计企业,在保持设计产品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标准化建设,信息系统在内容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有程序标准化。标准化与信息化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4.3即时通讯作为信息系统的应用界面
据统计,90%以上的企业网内的电脑终端上都在运行QQ等个人即时通信软件,日常的沟通和联络除了实际接触外,大部分都在使用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方便快捷,更便于沟通、协同,在使用系统内共同的即时通讯信息、指导业务流程、协同操作方面,形成各个模块集成的通讯客户端,这样,便进一步节省时间,实现即时操作。
4.4业务对象数字化
电力设计企业的主要业务是电力工程设计,业务对象数字化包括设计过程的数字化和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设计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使用CAD绘图软件替代图板,而是建立设计对象的可视化信息模型,用此模型完成专业问协同配合并生成设计成品。在设计数字化方面,电力设计企业在国内的设计行业中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地区级电力设计院就率先引进了三维设计系统,本世纪初,省级电力设计院先后普及了三维设计系统。在一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电力设计院,由项目定制、工艺设计、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组成的发电工程设计新流程已经基本形成。三维设计也由发电工程三维设计拓展到变电站三维设计、送电线路三维可视化选线。
设计数字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成品数字化,设计成品数字化又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就是设计成果的数字化移交,另一部分就是设计成品(图纸)的数字化。数字化移交在国内的一些发电工程项目中已经得到应用,在设计方或总包方向业主提供设计图纸或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交包含所有设计信息的数字电厂。图纸的数字化现在并没有实际应用出现,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纸的数字化必将是发展发向。现在数字出版领域,数字水印、数字版权证书技术已经成熟,随着业主及施工安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步,数字化图纸必将取代纸介质图纸。
4.5云技术的应用
云的应用包括云计算和云存储,云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技术最热的话题,据最新报道,澳大利亚已经有4O%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应用转移到了云端。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应用也是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云技术的特点对于用户来讲,就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云应用可以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当然,目前云技术只在商业应用领域应用比较广泛,但工程领域的应用也为期不远。
对于电力设计企业,每年投入信息系统软、硬件的资金有限,一些大型工程设计、计算软件(包括工厂三维设计系统),工程应用频率较低,维持有效的应用节点数量并支付升级服务年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这些软件从云端获取,按需要扩展,使用完释放。软件来自云计算和项目数据来自云存储,为异地分布式协同设计、现场设计、工地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云计算、云操作、云管理等云端业务也将进一步进入电力行业,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升级发展。
5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必将扭转了信息化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向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充实、完善、改进,再充实、再完善、再改进,才能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把信息管理平台推开推深。
参考文献:
【1】孙斌.电力设计信息化演进阶段及其战略规划路径分析[J] 电力工程技术,2011,(9):72-76.
【2】何曦.电力设计企业基于SOA实施信息化探讨与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09,(2).
【3】吴俊华.标准化为信息化奠定技术基础[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237-238.
江苏监理行业在全国起步较早、起点较高,1988年我国开展建设监理试点工作,南京市被列为全国 八个监理试点城市之一,为我国监理事业的推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第一批甲级监理单位和第一批国家认定 注册监理工程师中,江苏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全省范围内监理普及率高,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及注册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较大 信息化建设将巩固江苏监理企业在行业的地位 。
一、江苏监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特点
江苏省建设监理协会组织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与南京广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企业级工程监理项目管理信息门户SuperPR02(Super Professional Project)。系统实现了企业项目管理经验和数据的知识积累,为企业建立了业务数据库,为成功的项目管理成果提供了便携的快速复制手段。该信息门户系统经江苏建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十多个监理机构近一年的实际应用,初步实现了成功监理项目模板复制、项目监理WBS快速初始化、监理机构规范化指引、监理作业在线实时指导、监理文档的同步数字化归档、监理文档辅助编写、企业多项在线实时管控、企业各部门及项目在线办公平台等各项功能,有效提高了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体现了先进的IT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监理)实务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工程管理(监理)项目机构的应用实践,实现了企业知识的有效积累和再利用,促进了项目管理(监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对于促进项目管理(监理)行业管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理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管理信息化带动管理创新 ;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监理信息化系统首先是一个符合科学标准的成熟的信息化系统,而不是为某几个项目定制开发,必须适合细分行业的应用特点,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异性需求,不能简单化为装上就能用的通用软件。 行业化和平台化是两个发展趋势。形成自己的行业特点,丰富产品的行业版本 利用新的理念和架构,借助更加快速,更加灵活,更加柔性化的开发平台。 监理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有的自己建立信息系统存在困难。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也是他们变劣势为优势的有效途径,在监理行业中尤为重要。服务平台应该具备多种形式:一般性的跨行业平台提供一些通用化的,共性的服务 差异性的行业化服务则必须依靠专业化公司。
三、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
目前,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模式主要有自行开发、直接购买和租用服务三种模式 1自行开发 监理企业内部利用自身的计算机管理人才或聘请 有关软件公司,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开发,承担 系统的设计、开发及维护工作。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安全性和可靠性好,但开发费用最高,维护工作量较大。2 直接购买 监理企业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购买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搭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这种模式针对性强,安全性和可靠性好,但维护费用稍高。3租用服务 监理企业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租用服务供应商已开发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来实现企业 的信息共享,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通常按租用时间、项目数、用户数、数据占用空间大小收费或者按每年租金收费。这种 模式针对性较差,但维护工作量最小。
四、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监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成熟的信息技术、稳定的硬件运行环境,更需要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建议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1.企业对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准确定位监理企业要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应对企业进行准确定位。确定本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建设模式、系统平台和范围。2企业领导要带头推广、坚持使用 .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并带头推广、坚持使用,这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领导带头坚持使用,那么系 统就会迅速地应用起来;事实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如办公管理功能可实现网 上签报审批,不管企业领导出差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即可进行远程签报审批。另外,企业领导还可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多个项目实时监控,及时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3 编制信息管理手册和工作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 企业信息管理制度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建立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和统一信息编码体系,规范收集、录入、审核、加工、传输和信息的工作流程,促进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4 设置专职的系统管理员 设置一名专职的系统管理员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往往是基于互联网的,以系统管理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系统集成、软硬件设备维护做到熟悉了解。信息系统的初始建立也十分关键。首先要保证正确安装和配置,同时要为企业的每位员工根据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根据企业管理的规定,建立各种审批流程等,并能根据系统运行情况不断调整。还应及时做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系统管理员还应能够根据信息系统的运行及企业业务的发展,提出对系统的改进意见。5 .全员培训,提高信息化管理意识.信息化管理系统启动前,应通过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就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 等进行全员培训和知识普及,帮助全体员工尽快形成 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五、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为促进公司各部门和项目部之间的业务联系,减轻人为损耗,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业绩,公司平台确定了“一套系统、一个数据库、一个界面、一体运行”的规划和建设原则,整体建设的核心围绕建立一体化管理系统,包括建立公司、部门和项目部之间无缝沟通的协同办公平台,加强业务和管理之间的联系;建立项目部的管理平台,全面监督项目进度及成本情况,全面监管人员配备及到岗情况,全面控制资金费用情况;建立公司的管理监管平台,质量、安全及文档工作的检查及备案,为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记录参考。
六、公司管理平台:包含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
监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监督、管理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四控两管一协调的工作原则,安全和质量控制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和质量贯穿整个项目的全部,项目总监的任务就是协调整个工程施工,保证最小的投入安全的产出质量最优的结果。
安全管理包括安全法规制度、安全会议、安全施工问题通知、安全隐患整改反馈、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自定义及评分、汇总等;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法律法规、项目验收标准、交付成果标准、质量问题通知、质量问题反馈、质量评审等。
文档管理是整个监理工作成果的积累,也是以后工作的参考,符合监理工作原则的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包括文档分类、文档资料、文档检索、借阅及归还等。
(一)信息化基本概念
所谓信息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梅倬忠夫在《信息产业伦》中提出,该学者在这部著作中描述了信息化社会以及信息革命的相关前景,同时对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也进行了预测,并认为人类必将会踏入信息化社会。而我国著名学者黄顺基则认为,所谓信息化,主要指的是促进信息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有关的信息产业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学者齐从谦则表示,信息化主要指的是,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此外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个官方文件中,也对信息化概念进行了总结,认为信息化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加快信息交流以及促进知识分享,进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信息化从本质上还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种技术性的革命,信息化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有关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不同学者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学者王建认为,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服务水平。而学者李喜琴则表示,企业管理信息化更多指的是实现企业管理的高度集中,能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加工、采集和管理,进而可实现信息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并确保信息流通的实时化和高效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基于信息技术,通过使用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进而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开始向战略化方向发展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负载的不断增长,企业IT工作人员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和管理层所设想的预期效果开始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距离,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开始面临挑战,管理信息化遭遇到了发展上的瓶颈,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令人迷惑。目前只有少数科研院所以及医药制造企业开始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战略绩效管理体系,这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成为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企业信息化最终还是转向战略管理,信息化的结果要基于战略,通过逐层部署和统一规划,逐渐构建一个统一的联动平台,这已经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开始向整合应用方向发展
企业管理信息化最早是基于传统的单机应用,随着发展,进入到单元应用,现在则达到了集成应用水平,而未来必然会进入整合应用发展阶段。其中单机应用只能够满足最为基本的个人管理需求,只能够提升个人的工作效率,比如可提供日志管理、沟通管理、收发邮件以及计划管理等,这对于企业管理信息化而言,相对较为落后。
而单元应用则能够初步满足初级的部门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能够为每个部门提供相应的业务管理工具,能够提升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比如当前广泛使用的ERP、CRM以及PM、HR和财务管理及内控管理等系统。而这些单元级的应用也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一小步。
集成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一个技术层面,是为了满足企业更高信息化管理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其目的就是消除不同系统之间所存在着的信息孤岛问题。这主要是基于技术手段来促进信息化建设,力求让每个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在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而形成一个更为整体的系统。比如当前集成应用的就包括了总线系统、门户系统等。而我国当前很多企业也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可是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整合应用则更多属于一个管理方面的概念,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信息化更好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概念。由于在集成应用系统中,虽然对不同的子系统实现了技术集成,可是这些具体业务子模块之间却相对独立,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企业上下层次的整合等。而实现整合应用就需要对企业的整体业务模式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而整合应用的关键点就在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计划、预算以及全面绩效管理等。从未来发展来看,整合应用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不断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未来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走向战略管理层面,因此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就十分关键,对此首先要革新顶层设计理念,使之符合战略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企业的运营必须要建立在战略基础上,只有关注战略,才能够更好的落实方法和工具。然后要对战略以及支撑战略的相关业务进行关注,让IT管理部门能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业务,这样才能够为企业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服务。最后还需要基于战略,对当前应用整合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进而更好的理解这种趋势。
传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致力于提升企业业务的操作效率,而战略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战略、目标以及绩效和决策等。其本质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提升企业的效益。企业战略的建立是基于准确的战略体系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企业战略的变更和管理,可是此时并不能够对战略进行强化和执行。想要具体的落实以及执行这些战略,就需要基于流程驱动业务系统,架构驱动员工协调的这种管理信息化来实现。只有将企业业务部门所涉及到的业务管理内容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指标、目标以及决策等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此时才能够真正发挥业务系统的协同效用。否则,假设仅仅是为了让业务系统解决自身执行效率低的问题,而忽视了和企业战略进行紧密融合,那么此时的业务管理系统显然就会变得相对孤立,而效用也会受到限制。只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紧密的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并且保障和落实战略能够被纳入至管理信息化系统之中,才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时,其中企业的制度、组织和计划、流程和预算、风险和内控等现相关内容都是企业战略和业务之间的纽带,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和建设就是基于这些桥梁和纽带来实现。
虽然当前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还存在着很多困难,而且之前仅仅关注的是操作应用,而在战略管理信息化时,就需要注重企业经营的发展,以及战略规划,那么就需要以更深的管理理论作为支撑,此时一般的技术人员就会难以理解。另外从之前的数据为核心,到现在管理体系架构为核心,此时无论是从技术实现层面,还是从业务展示角度都会产生显著变化。因此相关的研发水平也会对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更为先进的管理信息化,就需要不断优化相应的思路,要充分认识到战略管理信息化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和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真正融合。
(二)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整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30―01
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去考虑,包括:信息处理技术、网络管理设备、信息设备和信息化管理人才等,实现了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度集成。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得企业可以进行合理化配置资源,保障了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信息化管理也被运用在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工作方面,体现在企业成本控制、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决策等方面。
1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历程
1.1以MRP(企业物料管理)为核心阶段
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工厂大规模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量和生产效率,很多企业家在这场工业革命中尝到了甜头,但是为了获得更大利益,他们开始想办法减少自己成本的投入以增加利润收入。1960年,人们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即MRP,其功能是实现对库存的有效控制,解决了制定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设备利用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问题,将以上问题有效地集成,对其进行集中化管理。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库存情况,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制定出一份完整的原材料需求计划,解决了库存不足和存货较多的问题,满足了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需求。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之前的MRP系统又得到了优化,成为了整个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综合性较强的计划制定系统。其特点是:把企业经营中的销售、财务、成本、库存和物流融入到原来的MRP闭环系统中,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更大的管理系统,人们把它称之为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这种管理模式以之前的MRP系统为核心,包涵了企业生产活动、企业资源配置、生产计划制定和财务管理,融入企业管理思想,对企业做全方面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了企业在短时间内可以通过对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管理原材料库存,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企业整体投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份额,抢占先机,从而增加企业收益。从管理人员角度来说,该系统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的出错率,使其从复杂的事务中走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事上,既减少了企业人员的投入,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1.2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核心阶段
通过在MRPⅡ基础上的改善,以计算机体统为运行环境,融入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把顾客、企业计划和供应商之间的需求与资源进行综合化管理,实现了以顾客为核心的管理思想。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供应链,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终端客户组成;而把企业分成若干个子系统:财务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物流系统和仓储系统等。从供应链角度考虑,ERP系统可以对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例如:订单处理、采购计划、库存管理、生产制造、物流管理、原材料控制、成本控制、财务管理、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总结来说ERP系统信息化管理显得更加全面和细致,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把握,保证了企业的高效、流畅运转。
2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和共享变得越来越快,企业对一手信息的掌握变得更加便捷,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数据化和知识化。近些年,“大数据”这一信息时代的新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家所认可,企业利用互联网等工具,对顾客和市场的信息进行大量收集,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通过后期大量数据的分析,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去提炼出对自己企业发展有用的结论。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目前的信息化管理中走出来,站在知识和数据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专业的知识模型,理论依据去调整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发展符合现代化要求。
以ERP、MRP为核心,配合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利用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对客户进行合理的细分,为客户建立一套完整的价值评估体系,并找出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的客户群体,通过专业知识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在顾客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生产计划、营销策略和服务体系等,使得企业利益得到最大化发展。
企业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也在快速提高,这就意味着今后企业的基层员工、高层管理者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企业知识的创新速率会变得越来越快,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新。通过企业中各种技术人才、知识人才的讨论和研究,会使得企业信息化管理向知识化、数据化方面发展。
3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对会计的影响
3.1对会计安全问题的影响
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以互联网发展为依据的,利用网络收集各种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存档、处理和分析。当众多数
据被集中化处理后,必定存在安全性问题,一旦这些数据被
泄漏后,将会引起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财务纠纷。当然,企业
收集的数据受到一定法律和制度的保护,每个企业都会有一定的商业机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企业要利用相关法律来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企业在运用ERP系统时,为了保证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大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会在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共享和传递,在这个信息共享的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此时的信息是不加保护地在部门之间传递,不能确保信息在共享时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很有可能出现某个员工为了谋取私利而私自泄漏企业信息的现象。
之前提到的以供应链思想为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在供应链这条链条上多个企业以上下游的形式存在着,两个相依的企业之间为了更好满足销售计划和库存管理,达到双赢的共同目的,也会进行会计信息的共享,此时自己企业的会计信息在传输和共享过程中很难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3.2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会计核算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对企业一段时间内的财务进行完整化、系统化地做出整理和分析,为企业资金分配和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一般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包括了: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复式记账、资产负债表制作、现金流量表制作、利润表制作等,其核算过程显得复杂,操作上显得琐碎,会计人员工作量也很大,使得企业在做会计核算时不同财务数据在记录、抄写时差错率变大,造成了工作者的重复工作,严重浪费了企业资源,也降低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企业会计核算时的数据处理过程将会由相关计算机软件代替,其集成度、自动化程度很高,使得整个会计核算变得更加快速、准确;更加符合科学化标准,让会计核算人员从之前繁杂的事务中剥离出来,企业也可以减少相关人员的投入,节约了资源,而且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核算过程,监控相关财务数据,避免了之前手工操作所产生的不足现象。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可以采用更加精确和科学的计算公式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使得核算结果变得更加可靠和深入;让会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去,把重点放到非操作性事务中,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员工的作用。
4结论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保持长久发展力的重要基础,行业信息、顾客信息的及时获取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企业管理信息化也在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发展,还需要相关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以求得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财务数据的安全性还是会计核算方面,这都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珍.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应用[J].财政监督,2009,(06).
[中图分类号] TF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57-1
0前言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冶金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钢材是现代社会消耗量极大的材料,在冶炼方面的工艺也在不断优化,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一般认为钢产品中的非金属物质是造成产品质量缺陷、限制其强度的重要因素。但是现代研究表明,该类杂质造成钢产品的缺陷时需要有一定条件,即尺寸超过50μm的大型夹杂物才会对多种钢产品的性能造成影响。现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氧化冶金技术的逐步成熟,其能够充分利用钢材中尺寸较小,不超过几微米的杂质,在制造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各种异质性核心,包括硫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调整杂质的大小、形态、数量及其分布状态等,提高钢材的性能,为冶金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1氧化物冶金新工艺
1.1JFEEWEI工艺
JFE EWEI工艺即是大线能量焊接热影响区性能优异(Excellent Quality in Large HeatInput Welded Joints)。该技术率先由日本的公司开发出来,其基本原理是控制焊接热影响区γ晶粒的长大,促进该晶体的晶内铁素体的生长并控制低碳当量的合金设计,改善焊接热影响区韧性下降的现象。
其应用范围较广,桥梁、造船、建筑等行业中使用的钢板一般强度较高、厚度大,且经过了能量焊接,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其热影响区的韧性。该工艺技术的主要包括:焊接热影响区粒内组织细化技术、在线超快加速冷却技术、焊接热影响区晶粒粗化抑制技术、焊接热影响区基体组织韧性改善技术等。
该工艺也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控制钛及氮的添加量、钛氮的比例及微合金化,能够有效提升焊接过程TiN的固溶温度,由1400℃以下上升至1450℃以上,且其在该温度条件下还能够细化弥散,有效的控制了焊接热影响区奥氏体晶粒的由于高温而出现的长大现象,使得焊接热影响区宽度为2.10mm的粗晶粒下降至0.3mm。
(2)在进行压力加工时,使用在线超快加速冷却技术,有效的减少了碳当量,使得焊接过程优化韧性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在将碳当量严格控制在最低值的情况下,提升厚钢板的强度。
(3)对于钢中的硼、氮、氧、硫、钙等元素的含量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再通过焊接冷却过程析出,硫元素夹杂物在焊接冷却时会诱导晶内铁素体形核,达到细化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的效果[1]。
1.2HTUFF工艺
Super High HAZ ToughnessTechnology with Fine Microstructure Impactedby Fine Particles简称为HTUFF,即是将晶粒细化后,获得微细的显微组织,及超高焊接热影响区韧性。其适用范围较为广阔,包括适用于压力在490~590MPa之间的建筑、造船行业、海洋结构、管线用厚板钢等方面的大线能量焊接。
该工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钢材中存在着超过1400℃还能够保持稳定的夹杂物晶粒,包括镁元素、钙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或者硫化物,利用该类物质将微细夹杂物扩散至于钢材内部,对焊接热影响区的γ晶粒产生钉扎效果,防止晶粒长大。实践证明充分应用该技术,可以开发出大型的集装箱船板,其具有大线能量焊接性能良好、屈服强度达到380MPa的优势。厚度为65mm的钢板,一般选择震动气电结合焊接法进行焊接。在390kJ/cm的线能量的条件下,其-20℃的夏比冲击能超过160J。利用该工艺制造的LPG船低温用钢板,将连铸在线控制技术和HTUFF技术相结合处理后,去抢速度高于处理前抗拉强度为490MPa低温用钢板,也提高了母材及焊接热影响区的低温韧性。应用于建筑行业的钢板,许多厚度均在50~60mm之间,该类钢材宜采用线能量达到900kJ/cm左右的电渣焊接方法,0摄氏度的平均夏比冲击能大于70J[2]。
2氧化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氧化冶金技术不断发展,可以应用于生产机械结构中使用的高韧性热锻造非调质钢。一般情况下,汽车行业和产业机械行业中使用的零件均采用热锻造钢。钢材在经过锻造后,再进行淬火、回火等工艺提高其韧性,但这种钢添加钒元素、硫元素、氮元素以后,会出现以硫化锰为核心的细小晶内铁素体,即可获得韧性良好的非调质钢。如果在钒元素含量为0.13%、氮元素含量为0.021%的钢材中不加入钒元素,其中存在的原奥氏体晶粒产生的粗大铁素体组织及其包围的珠光体组织会产生大量的细小晶内铁素体[3]。
3工艺的发展趋势
氧化物冶金工艺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到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利用,也促进了钢中各种相变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夹杂物在各种相变过程中的性质及作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今后氧化物冶金不然会被归类为夹杂物冶金技术。而近年来氧化物冶金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形核作用、钉扎作用、形核与钉扎结合、与热机械控制工艺互补等,各个发展的特点有所不同。形核作用的用途是探索新的夹杂物,明确决定夹杂物形核的条件等。钉扎作用是不断的探索各类夹杂物,并充分利用其性质,能够获得微细颗粒,其在高温也具有良好的钉扎作用。形核和钉扎相结合是指在同一个冶金工艺中,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微细颗粒,而实现高温下钉扎,冷却时形核目标。与热机械控制工艺互补是指在在同一工艺中过程,将氧化物冶金技术与热机械控制工艺综合利用,达到细化钢组织的目标。
4总结
氧化冶金工艺是一项新型的技术工艺,其充分的利用钢铁中非金属杂物,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使之能够作为钢材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提高钢材的性能及强度,改变了传统对于非金属杂物的观念。该技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代钢材的利用方式,具有加大的发展潜质。本文仅简单的介绍了几项新工艺,在实践活动中还需要技术人员积极学习先进的技术,优化工艺,使之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材料进行冶炼,提高钢材的性能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力也逐渐增强,企业也就面临着内部管理及外部竞争的双重压力,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企业要想长远稳定的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内部的管理及控制,而成本控制作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企业在实际管理中应将成本控制重视起来,并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本文对SAP信息化系统下的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趋势进行了分析及研究。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路
首先,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需要建立在管控体系的基础上,并以此为依托,将成本控制进行细化,根据制造企业的运行特点将成本分为3个部分,也就是目标成本、定额成本及实际成本,而后再将这3个部分进行等级划分,但是这3个部分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是可以进行一体化融合的。目标成本在成本体系中是基础,它能够对另外两个方面的成本因素提供依据,起着引导及促进作用,只有目标成本启动,其他两个成本的分析工作才能够有序进行,同时他们是贯穿于成本预算的一整个期内的,并不是在初始阶段进行一次预算就可以完成的。
其次,由于目标成本是较为重要的成本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这就需要将目标成本进行科学管理,可以在推进目标成本工作的过程中运用BOM理念,将成本内容进行进行分级管理,这样我们就能够对目标成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层理解,并在此成基础上提高统计及分析效率。第三,为了促进预算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需要将预算小组纳入成本控制管理体系中。第四,在当今社会,信息化应用系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因此在成本管控阶段也需要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成本管控水平,实行成本管控的快速、稳定落实。
二、成本管控体系的目标及成本框架
从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可以发现,目标成本主要发生在企业进行业务规划及财务预算的过程中,两者虽然有实质性的差别,但是内在却又存在着一定联系。企业所形成的业务规划方向,包括工作计划及工作流程的确认、将工作计划落实并进行考核等,都是由经营管理方面的相关部门将工作项目推进的,而财务预算工作则是由财务部门完成的。因此,对目标成本的管理控制首先就需要将工作部门及日常工作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将不同的工作内容根据总体目标需求,进行部门之间的融合及汇总,使其能够共同参与到目标成本的管理控制工作中。
其次,根据企业预算实际需求,建立预算小组,通过小组人员的高效配合,不断提高成本预算及分析的精准度,其中小组人员可以来自企业中的制造部及营销部等,只要是涉及成本管理控制方面的部门,就可以作为小组人员参与到实际工作中。第三,要严格把控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推进工作时需要分清主次的层层递进,同时要将毛利率指标及目标多级BOM清单进行科学管理,那是因为这两项内容能够清楚的反映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现状,这样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成本管理控制进行期间设置。
在进行目标成本控制时需要严格把控各项工作重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时刻注意:首先,成本测算工作并不是一次完成,工作任务就结束的,需要不断进行检验及反复测算,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工作测算周期进行调整,而目标成本的预算应当贯穿于周期始终,并以滚动的方式进行预算。其次,要将目标成本进行分级管理,并进行等级划分,使工作内容的推进能够按照流程化方式进行,并在进行预算时建立起规模化的预算小组,而小组需要与采购部门等进行相互沟通,从而形成多级BOM目标清单,其中所要包含的内容有物料的价格、数量及规格等重要信息。
但是目前,企业在进行目标管理控制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首先,目标BOM清单的落实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对的形成条件也需要不断完善,特别是在企业在制造新产品时,落实难度会加剧,而推行起来也就会受到一定阻碍。其次,物料的代码更新速度及精准度难以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通常情况下会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也就是生产前期产品会没有相应代码,或者是代码并不准确,这就会出现代码混乱的现象,而BOM清单的准确度也就会受到相应影响。第三,目标成本中的BOM清单所展示的产品价值与定额成本中平均价存在较大差异,在减少成本支出时,责任划分机制不够明确,这就使得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身上,责任形式流于表面。第四,从当前制造企业的目标成本预算为出发点,进行内容细化研究可以发现,目标设计项目只涵盖了材料费用的预算,而相关的制造费用、人工费用等则不在预算范围内。
为了改善并解决上述问题,制造企业需要将成本管理控制流程进行规范化建设:首先,要在企业内部组建预算小组,而营销部门需要起着带头作用,其他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配合,使生产环节所涵盖的各个项目及部门都能够在产品线上。其次,财务部门需要将毛利率保底指标进行设置。第三,预算小组需要根据财务部门设定的毛利率指标等相应规范内容,将市场价格与目标成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进行掌握,并促进二者的相互协调。在毛利率指标的基础上,形成BOM目标清单,使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成本能够及时更新;但是当实际情况难以达到毛利率指标时,营销部门就需要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调整营销策略,促进目标的快速实现。
三、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的定额成本框架
定额成本是建立在目标多级BOM清单基础上的,通过将清单进行内容及形式转变,就形成了定额BOM清单,定额成本也就能够相应确定。该清单是由企业的制造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完成的,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定额BOM清单内容的精准度及时效性,这样才能够形成较为准确的定额费用测算,根据预算的实际情况,可以以月为一个预算期间。
制造企业在进行定额成本管理控制时可以按照下述流程将工作内容推进:首先,对生产材料进行种类划分,根据材料应用频率及关键性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一级及二级两类,一级材料可以在预算期间内进行加权平均价衡量,并在月底更新系统时将材料标准价进行调整,而二级材料则需要根据市场价格标准,以季度为周期进行调整。其次,定额费用的确认及调增、调减需要制造部门以目标费用为基础进行。第三,在对定额费用进行标准衡量及确认时,计量方式需要与市场计价方式进行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计量方式,并使其与市场需求变动相符合,从而提高计量的精准度及可靠性。其中所涉及的难度较大的模具摊销,可以在确认目标成本时,将模具的费用进行价值划分,这样就可以在定额测算时更加高效的完成模具费用测算。这不仅能够使价格区间更加趋于明显,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具摊销费用测算的难点。
四、成本管控体系的实际成本框架
实际成本中的驱动因素为定额成本,由制造部门及财务部进行组织保证,其关键控制点为定额成本的准确性、实际费用发生时入账的及时性、完整性、材料差异分摊的相对合理性。尽量能通过实际成本体现出在预算小组领导下的制造部门真实状态。要求每月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按制造部门的二级报表进行调差。实际成本控制的流程主要为:首先是材料差异的分摊,要对不同的工厂适用不同的差异率,重点关注材料成本差异的区分,要在SAP/R3系统的支持下能完成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化。其次,是费用的改进,主要生产费用应采用与实际生产模式相匹配的方式,如模具费不再作为低耗品管理,改为固定资产或待摊费用核算;折旧费在制造部门实际使用时先行预估入账;动力费在月末先行预提,下月冲减。一、二级核算之间尽量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再次,要进行实际成本的分析,要建立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针对材料费、制作费、模具等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通过制造企业成本信息化建设并针对目标成本、定额成本和实际成本构建整体成本控制体系,保证这3个层次的成本层层细化,相互衔接,形成有效的成本控管理模式,相信制造企业一定能够做好成本管理控制工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加坡是亚洲主要海运航线焦点上的自由港,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开放的进口政策,进出口限制少,大约95%的货物可以自由进出。
新加坡注重“亲商”理念,通关手续和程序简单便捷,进口货物时,货物所有人或其人只需按照规定,填写并交验贸易发展局批准的进口申报书、原产地证明书、商业票据及提单等有关单证。须得到相关部门批准方可进口的商品必须凭批准通知或颁发的许可证办理通关手续,如《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国际贸易协定》(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de Fauna and Flora,简称ITES )中所涉及的野生动植物产品需经初级产品局(The Primary Production Department,简称PPD)批准后方能进口;对食用和非食用动物油的进口必须有出口国官方检疫证书等相关证明。
新加坡建立并不断完善的“一站式”信息化通关系统,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整合新加坡35个相关政府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税务、贸易发展局、企业发展局、农粮局等,所有与进出口(包括转口)贸易相关的申请、申报、审核、许可、管制等手续均通过贸易网(TradeNet)进行。该网根据政府各监管部门的功能和要求设计,24小时运行,自动接收、处理、批准和返还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需要海关、检验检疫、贸易发展局等政府部门监管的货物自动向这些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系统进行审查核准,使企业通关互联网,在10秒钟内提交贸易许可证申请,95%的贸易许可证在一分钟内处理,得到批准与否的答复,完成全部申报手续。如获得各监管部门审批通过,可凭系统打印出通关准证,货物到达后由海关核对或扫描准证条形码,由系统确定是否需要查验。通过TradeNet系统使进口审批、通关查验等环节得以高效完成。研究表明,TradeNet使新加坡商贸界每年节省十亿美元的运作成本。
二、新加坡信息化模式对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发展的启示
(一)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加快实现“一站式”数据共享
借鉴新加坡信息化通关模式经验,苏州工业园区已于2010年11月推出全国首个加工贸易平台,目前已经实现商务部门、海关、国税对于加工贸易审批信息和数据的交换与共享,简化企业相关申报及审批链中的重复录入。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部门也积极加入,扩大园区信息化数据共享范围,更好为企业服务。如《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及其收费标准第十条规定:“进料加工的出口货物品质检验费按收费标准的70%计收。”适用于货物总值中的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入境原料价值占出口成品50%以上的出口货物可享受此条收费优惠标准。如通过加工贸易平台实现多部门信息化数据共享,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保障货物申报的真实性,达到有效监管。最终使进出口企业真正做到通过公共数据中心在网上直接向检验检疫、海关、外汇等政府机关申请各种进出口手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真正实现 “一站式”服务。
(二)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推进检政“亲商”服务
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借鉴新加坡“亲商”服务理念,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中首个开发了以报检服务窗口为原型的虚拟服务平台“苏州工业园区检验检疫网上服务大厅”。该平台于2011年6月在互联网试运行,目前已实现报检引导服务、在线报检业务及原产地业务咨询服务、通知公告、法律服务等功能,随着网站不断完善上述对外窗口服务功能,将在互联网继续探索实现在线申报、加工贸易降费审批等服务功能,在内网设立报检服务窗口文明创建的内部管理模块,运用8S现场管理、岗位绩效管理等工具,打造一个检验检疫窗口标准化建设的信息化管理示范平台。
(三)借鉴新加坡信息化模式,探索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及优化
“流程再造”原意是指从根本上考虑和彻底地设计企业的流程,使其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提高。
园区检验检疫部门运用这一原理,探索便捷通关模式:
1.运行半年的快速核放中心由检务、检验、检疫部门人员构成,信息化系统根据报检信息进行风险识别,通过风险分级管理,实现检验检疫流程再造,对低风险产品实施快速核放,对高风险产品实施重点监控。实现报检、签证、放行“一站式”快速服务,既提高了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企业来回奔波、等待审核的时间。
2.园区检验检疫部门依托综合保税区,将进一步完善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争取真正实现信息化围网监管。
3.探索“自由贸易园区”检验检疫监管政策研究。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上海浦东新区将建设国内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园区检验检疫部门可先行探索研究相关检验检疫监管政策。
参考文献:
1.王元放,《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电子政务》2007(11)
Abstract: Recently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 water region in the Permian Qixia group has been found the first Philip bug class (Proetida) cottonwood insect fossil, filling the blank of carbonate rock type of the middle Permian strata three-blade insect fossil. This discovery, greatly enriched the ancient fossil categories, improved the Permian strata in the research degree, and in the division of strata contrast, paleontology, lithofacies-paleogeographic, had the important meanings.
• Key Words: Permian, fossil specimens, trilobita, Qixia group, water
•
渝东南地区的二叠系研究程度一直较低,对其认识主要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04年起至今,笔者一直在该区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在水江地区的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首次发现了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化石,为该区二叠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区域地质
水江位于重庆东南部,大地构造位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金佛山穹褶束与武隆凹褶束之结合部。区内构造定形于印支――燕山期,喜玛拉雅山期仍有活动,以地台盖层浅层褶皱构造为主。构造形迹主要为一系列北东向、北北东向的线状褶皱带,以及伴生断裂,总体走向与四川盆地边缘趋于一致,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褶皱构造在一定深度减弱。
本区内以沉积地层为主,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不发育。除二叠系下统、泥盆系、石炭系下统及志留系上统地层缺失外,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至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均有出露。第四系零星分布,呈角度不整合于各时代地层之上。
二、岩石地层
三叶虫化石见于二叠系中统栖霞组中部(图1),该组主要为一套正常盐度低能静水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厚约85m,与上覆茅口组、下伏梁山组
图1水江地区栖霞组柱状图
均呈整合接触。栖霞组按岩性可分为2个岩性段:一段上部为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夹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中下部一般有一层0~2m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构造劈理较发育,劈理间常充填方解石细脉,并具小揉皱和挠曲现象; 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与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沥青质生物碎屑灰岩互层,具眼球状构造,厚约16 m。二段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屑生物微晶灰岩,层间夹少量灰黑色薄层不规则状沥青质生物屑灰岩,具瘤状构造,含少许燧石结核;该岩组生物化石常见有腕足、瓣鳃、有孔虫、介形虫、腹足与少量苔藓虫、海百合茎、棘皮等;厚约69m。
三、化石资料
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结果显示,该岩组常见生物化石主要有:腕足、瓣鳃、有孔虫、介形虫、腹足与少量苔藓虫、海百合茎、棘皮等。此后,该区二叠系调查研究一直没有再取得明显的进展。后来涉及该区二叠系的各项工作,这些化石都是论述与研究的主要依据。
2004年来,笔者一直在该区从事矿产勘查工作,于2010年7月首次在水江地区的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中部发现了三叶虫化石。经研究鉴定,为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照片1),由于化石仅见其尾翼,故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属,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对其进行具体的发掘研究。
照片1 菲利普虫类三叶虫实物图
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渝东南地区二叠系地层古生物门类。但该古生物化石保存不佳,仅见三叶虫尾部,显示了该化石有可能经过搬运沉积、异地保存。由于工作性质的制约,未对该区古生物化石有进一步的发掘工作。
四、地质意义
古生物是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该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水江地区的三叶虫化石空白,丰富了该区二叠系中统栖霞组地层的古生物化石门类,是该区地层研究的重要进展,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地层的研究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渝东南二叠系虽出露较广,但其研究程度不高。通过近期在该区开展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认识。其中,在水江地区新发现的菲利普虫类(Proetida)三叶虫化石,填补了该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的三叶虫化石空白,丰富了栖霞组地层的古生物化石门类,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地层的研究程度,对该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南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重庆:四川省地质局107地质队,1980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3-0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出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参考。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点,企业纷纷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并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优化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果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能够为企业管理带来改变,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品质。从发展趋势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能够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将其当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诸多优点,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开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522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后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计算机通过在Internet上申请域名、制作网页而建立网上门户,进行网上信息,将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物料需求等信息传上网络,在网上发送往来邮件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利用在线服务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以而让更多客户了解本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为了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企业的产品。
2、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建分系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内部资源。目前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优化宣传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运用,此时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各环节都按统一规划、统一语言在互联网络上运用,这个互联的网络建立在企业整体优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它不但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更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为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建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全新的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管理方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努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2、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赋予了管理手段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使管理手段更具有实效性,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3、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但建成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还建成了企业独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参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管理手段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
企业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对管理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管理行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努力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使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对管理行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促进和支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更加注重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的整体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之一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行为能够从增强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实际管理水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行为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能够融入到信息化体系中来
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后,所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都要在信息化系统内运行。基于这一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必须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要能够在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企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优化了管理手段,对企业管理方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强.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01期
[2] 李晶.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3] 李湘桔.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