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统计学基本原则

统计学基本原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9 17:23: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统计学基本原则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统计学基本原则

篇1

一、临床疗效观察的实验设计问题

在各种医学期刊中,半数以上是疗效观察方面的论著。现择其较普遍存在的统计学问题,结合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加以讨论。

(一)对照与均衡性测定

国内医学期刊有关临床疗效观察的文章甚多,不少杂志刊登了一些事先未设计对照的文章,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如《用柴葛解肌汤治疗上呼吸感染》一文,报道治愈好转率为97.7%,因无对照,无法断定其效果如何,因此,治愈好转率中含有假像。

对照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对照的基本原则是与实验组齐同可比,最好作均衡性测定。

(二)安慰剂与盲法试验

安慰剂与盲法试验是医研(主要是比较性研究)中常用的科研方法,结果准确、误差性小。安慰剂在形、量、色、味等要与实验药物一样,不能给受试者和执行者任何暗示。这种试验就是双盲法试验。但近年来,尚有人用改良的双盲法,此法分两期:第一期(公开期)试验有效者留,无效者弃。有效者进入第二期(双盲试验),以确定疗效是否系安慰剂的作用。在预防效果观察时可采用该法,临床上应用诸多困难,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样本含量与重复原则

没有足够样本的研究结果,是经不起重复试验的,有的论文凭少数病例观实的结果下结论,是不慎重的。如《重症肺炎并发DIC29例》一文,作者观察脑型患者3例,其中死亡一例,就得出“一般脑型病死率高达57%,本组脑型病死率较低,看来及早用肝素阻断DIC过程,对降低脑型病死率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因无对照,结论不可靠。

篇2

1.2统计学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班学生教学培训前后的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把进行急诊教学改革后的06级D班和07级D班的成绩与未进行教改的05级D班成绩分别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6级D班学生在培训后关于急救意识与中医急诊思维能力的10项评估内容中,在中医急诊虚实辨证能力、危急值的判读能力、医患矛盾处理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而在发散性思维能力、急诊救治基本原则、危重病遏制理论、举轻若重原则与中性治疗原则、首诊负责制原则、降阶梯治疗原则、概率分配原则与一元性思维原则的认识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提高。2006级D班和2007级D班在培训后关于急救意识与中医急诊思维能力的10项评估内容中有很大似性,在中医急诊虚实辨证能力、急诊救治基本原则、危重病遏制理论、举轻若重原则与中性治疗原则、首诊负责制原则、降阶梯治疗原则、危急值的判读能力、医患矛盾处理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比培训前都明显提高。经过急诊教学改革后的2006级D、2007级D班在与未经过教学改革的2005级D班的对比中,在对危急值的判读能力方面提高;在概率分配原则与一元性思维原则、危重病遏制理论、举轻若重原则与中性治疗原则等方面明显提高;而在首诊负责制原则、中医急诊虚实辨证能力等方面变化不明显。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急诊学教学模式的深入整合,把以往相对分散的、独立的、甚至与临床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深化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查房”、“充分模拟实训”、“改革考评体系”等多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促进了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对全面、实用、贴近临床的辨证思维观进行了着重培养。

在问卷调查的设计上,我们把10个评估内容尽可能覆盖学生在急诊临床所面对的各个方面。如当实习医师遇到1名恶寒、发热1d的患者,体温38°C,还表现有身痛,关节痛,咽喉肿痛,轻咳,痰不多,稍有胸闷,他会首先考虑什么诊断呢?给出的4个答案(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禽流感、C风湿性关节炎、D非典型性肺炎)各有各的道理,实际上都没有错误,但按照概率分配原则,优选答案应该是A,因为医师的思维顺序应优先考虑的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当1名女性患者表现为时有低热,周身关节痛,腰痛,皮疹,肢体浮肿,尿常规显示蛋白尿,医师应首先考虑什么诊断呢?给出4个答案(A风湿性关节炎;B皮肤湿疹;C红斑狼疮;D急性肾炎)仍然哪个都没有错误,但按照一元性思维原则,优选答案应该是C,道理很简单,因为红斑狼疮可以表现出所有上述症状,而风湿性关节炎一般没有蛋白尿,湿疹一般没有腰痛浮肿,急性肾炎一般没有皮肤皮疹,而红斑狼疮一个病可以解释所有症状,所以优先考虑就成为必然。另一个实例是这样考察学生的,当某日急诊科床位已满,一个30岁男性患者被送入急诊室时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冷汗,血压76/5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可疑心梗,此时急诊医生应该首先做出的选择(A立即开放静脉扩容;B立即报告上级等待医院安排床位;C马上与家属商量联系转院;D马上联系心内科住院)应该是A,这道题不仅考察学生甚者独行原则,还综合考察了学生危急值的判读能力和首诊负责制原则。

篇3

    胃穿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急症,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胃穿孔的发病率急剧上升,且多发于青壮年范围,通常的胃穿孔易诊断。胃穿孔有很多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外伤穿孔、溃疡性穿孔、癌变等。胃穿孔是一种急性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治疗,很容易导致休克性死亡,死亡率极高,因此在治疗上多数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腹腔镜与胃镜相似,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仪器,利用腹腔镜进行的手术就是腹腔镜手术,这种治疗方式术效果明显,恢复期短,创伤面积小[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通过随机抽取的54例患者进行的试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随即抽取27例患者进行试验。男36例,女18例,年龄20~55岁,平均(35±2.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加试验的人均要符合以下条件:①患者均属于胃穿孔患者;②患者均有腹疼、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③无腹部手术史;④穿孔距离手术治疗时间不超过14 h。

1.3  治疗方法:试验组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治疗,麻醉全身,平躺。首先在腹腔镜下清理腹部消化物和脓液,然后用腹腔镜进行腹部探测,用丝线从伤口两侧向中间进行缝合修补治疗。对照组进行普通的胃穿孔手术修补。

1.4  观察方法:通过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病情缓解程度并详细记录。在记录过程中,4周,28 d的疗程周期,随着术后护理的积累,记录下在每个分周期的具体情况,5 d,6~9 d、10~15 d、20~25 d,以便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得出最正确的结论和学术情况和最优秀的治疗方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指患者病症改善,通过再次检查胃穿孔伤口处开始愈合;显效:指患者病症体征明显好转,再次检查胃穿孔伤口处已经愈合;痊愈:指患者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通过再次检查胃穿孔伤口处完全愈合,胃黏膜和食管下段基本好转并且恢复正常。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其中,试验组患者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患者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07%。两组患者的试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患者临床治疗对比情况[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7

18

6

2

1

96.29

对照组

27

12

6

2

7

74.07

3 讨论

胃穿孔是临床急症,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多发病于青壮年范围,通常的胃穿孔易诊断。胃穿孔有很多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外伤穿孔、溃疡性穿孔、癌变等。胃穿孔是一种急性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处理治疗,很容易导致休克性死亡,死亡率极高,因此在治疗上多数采用保守治疗方式。当胃壁穿孔后,由于胃里含有的未排除和消化的食物与血液和胃液混合,通过穿孔流入腹腔,能够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因此通常引起患者的腹痛。治疗组运用腹腔镜进行胃穿孔缝合修补治疗需要符合很多条件[3-5]:①生命体征平稳;②患者有腹痛症状和外伤;③能够忍受全身麻醉治疗。经过治疗对比观察,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治疗组即运用腹腔镜治疗胃穿孔效果明显高于普通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治疗胃穿孔,不仅能够检测出遗漏或者误诊的胃肿瘤,并且没有违反常规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手术效果明显,恢复期短,创伤面积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4 参考文献

[1] 伍  卫.急性胃穿孔44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37.

[2] 董艳军,吴  强.胃癌急性穿孔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2):69.

篇4

【中图分类号】R47-4

根据调查,各级医院对工作在第一线的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仍有较大需求[1]。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2]

现学校创立“1.5+1+0.5”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学习一年半时间后去医院实习一年,实习完毕回到学校再进行学习半年时间。《基础护理学》是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因此我校也进行了课程改革,改革过程及结果分析如下。

一、研究目的

明确医院对《基础护理学》技能的需求项目和具体项目要求,改革《基础护理学》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形成校本教材,设计新的教学模式用于试点班级教学。最终请临床专家及教育专家进行《基础护理学》考评,调查试点班级实习护生与一般中职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区别。为校企合作下基于“1.5+1+0.5”新学制下《基础护理学》特色课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提供范例。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Delphi技术调查研究法

对郑州市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不同科室的30名护理专家进行访谈记录调查中职护生《基础护理学》教学基本原则,调查研究中职护生《基础护理学》临床技能项目具体目标。

2.实践研究

以郑州市卫生学校为主导,联合其他中职卫生学校,改革《基础护理学》应用于试点班级教学。

3.F场问卷调查

对2013级试点班级和其它班实习护生分层抽取45名对带教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护生实习考评,研究《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对实习护生考评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1.专家访谈结果:

临床护理专家一致认为:《基础护理学》这门课程对于中职生来说基本原则就是掌握基本概念,重在实践最好将理论融入到实践当中讲解,让中职护生80%的课时都用于实践操作。

2.《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临床考评调查结果

“1.5+1+0.5”学制下《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后中职护生实习考评结果:

试点班级和分层抽取护生实习评价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四、研究结论

试点班级与分层抽取护生实习评价总得分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可以认为校企合作及新教学学制下《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效果明显。

总之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新技术革命的潮流中,在各层次护理教育并存的格局下,对中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虽然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后达到明显效果但是教学改革应该不断深化并坚持。

篇5

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科急性传染性疾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病情不断加重,可诱发严重并发症,例如,脑炎、脑水肿、心肌炎等,危及患儿生命安 全[1]。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临床护理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是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保障[2]。基于此,为探究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本院以8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为对象,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男21例和女19例,年龄为4个月~7岁,(3.8±1.02)岁为平均年龄。观察组,包括男24例和女16例,年龄为9个月~8岁,(4.1±1.07)岁为平均年龄。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诊断标准,且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例如,用药护理、病房环境护理、对症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由于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因此,及早诊治,显得尤为重要,并配合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患儿实际病情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及护理措施,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消毒隔离:皮肤接触、飞沫传播等是小儿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消毒工作,有效隔离,减少交叉感染,避免病情加重。定时开窗,通风透气,清新空气,严格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应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病房消毒。坚持无菌操作基本原则,对患儿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②病情监测:由于年龄偏小,患儿无法完全表达主观感受,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病情监测,时刻掌握患儿病情变化,查看患儿是否出现呕吐、恶心等并发症,一旦出现,需立即告知主治医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③心理护理:受疾病影响,患儿常处于不稳定情绪状态下,患儿家长随之产生不安、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强化心理护理,增加与患儿间的交流、沟通,通过玩具、游戏等形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促使患儿情绪处于稳定状态下,增加治疗依从性。同时,护理人员主动向患儿家长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措施、注意事项等,缓解家长不良情绪,引导家长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④对症护理:?K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以患儿年龄为依据,结合患儿喜好,制定饮食清单,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多摄取易消化、清淡、高营养食物,禁止食用油腻、生冷刺激性食物。?L口腔护理,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疱疹等,进食后,护理人员指导患儿采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涑口。伴有溃疡的患儿,联合维生素 与蒙脱石散,涂抹至患处,坚持3~4次/d。?M皮疹护理,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床单,选用柔软面料,减少对患儿皮肤的刺激,定期修剪指甲,避免皮疹被患儿抓破,诱发感染,加重病情。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护理2 d内,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护理3 d内,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状态,临床症状呈改善趋势。③无效:护理3 d后,患儿体温、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加重趋势。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所有相关数据均录入EXCEL表格中,利用SPSS20.0软件,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χ2)进行检查,用(x±s)表示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查,统计学有意义用P

2 结果

基于不同的护理模式下,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是较为常见的肠道病毒类型,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溃疡、疱疹,常伴随有厌食、低热等症 状[3]。近几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儿日常生活,降低患儿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4]。因此,及时诊治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保障。

循证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以相关文献和护理实践为指导,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和疾病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护理方案,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供给患者,尽可能满足不同患者的合理需求,提升临床护理整体水平,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5]。

本次研究以8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安秀菊.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10-211.

[2]宋金兰.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252-253.

篇6

保证医药科研工作的重要手段已写入有关文件的要求中,作为高层次的医学专业人员,通过学

习本门课程,可以较好地把统计原理和方法的思维逻辑应用于科研和管理中,尤其在本学科

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更为明显。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学会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学会计量、计数资料的分析,

非参数统计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及医学研究设计。其目的使大家具备新的推理思维,结合专业问

题合理设计试验,科学获取资料,提高科研素质。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演算等,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主要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言

1.掌握统计工作的步骤。

2.掌握统计资料的类型。

3.掌握总体与样本、概率、小概率事件,误差等基本概念。

4.熟悉统计学、医学统计学的定义、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5.了解学习本门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章个体变异与变量分布

1.掌握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四分位数、标准差的应用;相对数常用指标、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正态分布的应用和医学参考值的估计。

2.熟悉利用统计图表描述定量资料的基本方法;制作统计图表的基本要求和规则;百分位数的计算方法;正态曲线的面积的分布规律。

3.了解定量资料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常用疾病统计指标的计算;正态分布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章抽样误差

1.掌握抽样误差的概念;标准误的意义及其应用;t分布特征及应用。

2.熟悉抽样误差影响因素;标准误的计算。

3.了解t分布特征

第四章可信区间

1.掌握可信区间的概念,总体均数95%和99%置信区间的计算及适用条件;掌握正态近似法计算总体率的95%和99%置信区间及适用条件;阐述标准差与均数标准误的区别。

2.熟悉可信区间的两个要素,查表法估计总体率的置信区间。

3.了解两均数之差的可信区间。

第五章假设检验

1.掌握假设检验的意义及步骤;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

2.熟悉假设检验的基本思路;假设检验的条件;P值含义。

3.了解差异检验与优度检验;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定量资料的分析

1.掌握t检验的应用条件及类型,常用的t检验分析与计算过程;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单因素方差分析的过程。

2.熟悉方差不齐时的t‘检验;多样本的两两比较方法。

3.了解两样本几何均数的比较;方差齐性检验;变量变换。

第七章定性资料的分析

1.掌握X2检验各种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各种设计类型的X2检验的步骤及行×列表资料X2检验的注意事项。

2.熟悉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的u检验;多个率的多重比较;似然比检验。

3.了解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确切概率法。

第八章等级资料的分析

1.掌握非参数统计的概念;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的实施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2.熟悉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方法。

3.了解不同设计类型的秩和检验和相应t检验的功效有何不同。

第九章两指标间的直线相关

1.掌握利用散点图确定两个定量变量之间有否线性关系;掌握Pearson积差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的应用条件并能计算相应的相关系数,同时进行假设检验;对分类计数频数表资料的两变量间的关联性作定量分析。

2.熟悉对不同类型的变量,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利用散点图分析样本相关系数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并作出合理解释。

第十章两指标间的直线回归

1.掌握回归的基本概念;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回归系数检验的意义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总体回归系数β的统计推断;残差与残差分析。

3.了解总体回归线的95%置信带与个体预测值Y的区间估计;过定点的直线回归。

第十一章多元回归分析

1.掌握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中的偏回归系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确定系数、复相关系数、比数比(OR)的概念、应用、计算结果的解释。

2.熟悉回归分析的分类,残差的概念,最小二乘法求多元回归方程,回归方程的配合适度检验,逐步筛选法选择自变量,最大似然估计法求Logistic回归方程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似然比检验筛选自变量。

3.了解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模型。

第十二章研究设计(一)——总论

1.掌握医学研究设计的意义,研究设计的形式、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2.熟悉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3.了解调查设计的步骤和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

第十三章研究设计(二)——实验设计

1.掌握实验设计方法选择的依据。

2.熟悉常用实验设计方法的特点与设计方式,如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配伍设计、交叉设计、拉丁方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试验设计。

3.了解常用实验设计方法样本含量的估计。

第十四章研究设计(三)——临床新药设计

1.掌握临床试验的特点,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新药临床试验的基本原则。

2.熟悉新药临床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

3.了解临床诊断试验与评价的方法。

第十五章统计表和统计图

篇7

[中图分类号] R2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2(b)-0070-04

中药注射剂是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人体的溶液、乳液及供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种类包括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和注射用浓溶液,可用于肌内、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1]。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广泛地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等的治疗[2]。随之,关于中药注射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亦越来越多,将中药注射剂推向了风口浪尖。中药注射剂自身成分复杂、提取纯化工艺难度大是造成其ADR较多的主要原因[3],但是临床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中药注射剂ADR的另一重要因素。笔者前期对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不合理使用所占比例较大且不合理使用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进行了管理和干预,效果显著,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并值得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4月病区病历资料,从中随机抽取1618份病历,统计出相关问题,进行为期1年的干预;从2012年8月病区病历中抽取2668份病历,统计相关问题。对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调查方法

设计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调查表,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诊断、中药注射剂品种、用法用量、溶媒、使用时间、使用中药注射剂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等,将病历逐份填写,样本覆盖临床各个科室。对干预前后情况做对照研究。

1.3 评价方法

根据药品说明书、《中成药临床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制订评价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具体评价指标及合理性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包括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溶媒使用品种、溶媒用量、用药疗程、适应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根据合理性评价标准对干预前后各个评价指标的进行合理性判断,并对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性使用评价标准见表1。

1.4干预措施

①制订并《江苏省中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用药手册》,将我院现有中药注射剂的组成、溶媒、常用量及注意事项汇总成册。②就已发现的各种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如每月在医院办公网公布各个病区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不合理的病历。③医务处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④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讲座,讲解有关中药注射剂的溶媒选择、使用剂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及不良反应等知识。⑤重视中药注射剂ADR/药物不良事件(ADE)的监测和评价工作,每周2次去各个病区搜集不良反应及时向相关科室反馈信息。⑥由临床药师定期对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进行调查分析,及时将结果通过《药事通讯》刊登发放给医护人员并提交医院领导、医务科,由以上部门反馈给临床科室,并提出改进措施。⑦每月统计临床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实行临床使用动态监测,重点监控使用量相对集中及增长幅度较大(>30%)的单个品种,针对涨幅较大的品种进行病例调研,不合理比例较高的品种暂停使用。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应用基本情况对比

2.1.1 中药注射剂使用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统计干预前2011年4月病历1618份,其中有859份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53.10%。干预后2012年8月出院病历2668份,其中有1303份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为48.84%。经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7.28,P < 0.01)。

2.1.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以干预前使用中药注射剂的859例为干预前组,以干预后使用中药注射剂的1303例为干预后组,两组的年龄、性别情况见表2。

2.2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对比分析

对干预前859份病历共计使用中药注射剂1186频次和干预后1303份病历共计使用中药注射剂2334频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统计,除用药时间符合规定外,其余均存在超适应证用药、溶媒未按说明书规定使用、单次用药剂量偏大、儿童用药等问题,干预前组还有中药注射剂与维生素、氯化钾等配伍使用的情况。经临床药师干预后,清除了中药注射剂与西药配伍现象,且超适应证用药、未使用足够量溶媒稀释药物、儿童用药问题三项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单次用药剂量偏大项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未使用说明书规定溶媒比率较干预前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问题分类统计见表3。

2.3干预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干预前不良反应发生率多达20例,经过临床药师的努力,对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及适应证合理性等问题的改善后,干预后不良反应降至8例,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提示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了73.82%。同时发现这28例不良反应中,24例未依据说明书使用相应的溶媒进行稀释,还有2例单次用药剂量偏大,使得中药注射剂浓度偏大,共计92.86%。可见,中药注射剂浓度过高或未使用说明书规定溶媒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讨论

3.1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使用的效果评价

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增多,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难题。特别对于一所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更为重要。因此,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令)中相关要求,结合我院中药注射剂干预前调查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临床药师对我院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现象进行了针对性干预,并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使用率较干预前降低,用药病历的比例由53.10%降至48.84%(P < 0.01)。在合理性评价方面,干预前后用药时间均达标;在按适应证使用、用法用量、溶媒用量、儿童用药等问题上干预后的不合理病历比例明显减少(P < 0.05或P < 0.01);与西药配伍的现象在干预后消失,体现了临床药师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干预后溶媒选择不当病历比例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主要是由于一部分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规定溶媒为葡萄糖注射液,例如注射用血栓通规定使用10%葡萄糖(GS),红花注射液需使用5%、10%GS等,但是如果患者为糖尿病患者,临床医生会选择果糖氯化钠注射液或者转化糖注射液替代葡萄糖,由于说明书上并未有这些溶媒的信息,其配伍稳定性等无据可查,因此评判时纳为不合理。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换用可以使用0.9%氯化钠为溶媒的中药注射剂或者暂不用中药注射剂,这个问题是医院药学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2进一步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中药材成分的复杂性导致了中药注射剂成分的多样性,即使由一味中药材组成的中药注射剂,其化学成分也多达几十种,且中药注射剂的提取纯化困难,这些都导致了中药注射剂某些指标的不可控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因此临床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应规范,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操作[4-5]。

3.2.1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溶媒使用 对于注射液,如果未按说明书要求选择溶媒,若外观发现明显变化,这种情况容易被医护人员发现,立即停药不致造成损害。若外观变化细微不易察觉,则易被忽视,容易导致一些严重的ADR/ADE[6]。中药注射剂对pH有一定要求,不同种类的稀释剂有不同的pH值,中药注射剂如与不合pH值要求的稀释剂配伍使用,可能发生多种物质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药效,或产生沉淀或不溶性微粒,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7]。例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用5%GS作为溶媒,如果使用0.9%氯化钠,葡萄糖氯化钠等不溶性微粒显著增加,超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要求,可能由于复方丹参注射液采用“水提醇沉法”生产,其中的鞣质等杂质不能完全除去,这些杂质与pH不适宜的溶媒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并形成新的微粒[8]。

3.2.2 严格遵守说明书用法用量 中药注射剂原料复杂,有些中药注射剂中含有的某些成分毒性较大,加大剂量很可能诱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因此不应随意加大中药注射剂的用量。且超剂量使用中药注射剂可直接导致输液不溶性微粒增加,使发生血管栓塞等不良反事件的可能性增加[9-10]。因此,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用量使用。

3.2.3 儿童慎用中药注射剂 儿童生理功能未发育完全,对药物耐受性均较成人低,儿童使用中药注射剂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如果使用中药注射剂应该根据年龄调整。根据《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儿童使用中成药应该按照年龄选择合适剂量,10岁的与成人剂量相差不大。

3.2.4 严格遵守说明书功能主治使用 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11]。”本次调查分析中,出现中药注射剂未按说明书批准的适应证使用的情况。例如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为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临床上用于治疗颈椎病、肿瘤患者等属于超适应证给药;炎琥宁粉针剂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为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用于治疗腹泻属于超适应证给药;葛根素注射液说明书显示对于脑出血倾向患者慎用,临床上用于脑出血患者属于超适应证给药;1岁小儿支气管炎给予丹参注射液,属于超适应证给药。因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应辨证施治,严格掌握功能主治。

3.2.5 中药注射剂严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 本次调查发现有将氯化钾、维生素C等加入中药注射剂中配伍使用。维生素C本身是一种强还原性药物,易被其他药物氧化,更容易导致一些药物还原后药效丧失,甚至出现毒性反应。例如,丹参注射液与维生素C配伍后,不仅丹参注射液颜色加深,而且其有效成分含量降至30%以下。因为丹参酮为醌式结构,遇酚羟基可使颜色加深。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为烯醇-酮互变异构,具有酚羟基的性质。两者配伍,可使丹参注射液颜色加深。因此建议使用中药注射液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单独使用,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中混合使用[12-13]。

3.3 有效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药注射剂干预前后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临床药师参与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管理对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效果显著。中药注射剂由于自身成分复杂、提取纯化工艺难度大,较易引起不良反应,但是临床不合理使用也是造成中药注射剂ADR反应的另一主要因素[14]。本次调查中92.86%的不良反应就是由于临床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干预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了73.82%。因此,临床药师从药品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等方面进行监管,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减少临床不良反应提供了很大帮助。本次调查中使用的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①制订本医疗机构内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手册及全院的药品说明书系统,并随时更新,方便临床查询第一手资料。②定期院内药物警戒信息。③定期汇总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有助于及时了解老问题处理情况,并发现新问题。④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收集工作,临床药师每周2次去各个病区收集不良反应,负责与病区沟通协调及不良反应的分析反馈等[15-18]。

通过这次合理使用干预研究,在严格按照适应证用药、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溶媒用量、严禁向中药注射剂中添加其他西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并降低了相应ADR的发生。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与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认识、患者对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误区等多方面因素有关[19-20]。临床药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培训、医嘱审核、全院分析汇总上报及患者的用药教育等方式进行干预。不但维护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医务工作者规避了医疗风险,促进了临床中药注射剂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13.

[2] 马冬雪,王文娟.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13(12):74.

[3] 白晓菊.中药注射剂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5):67.

[4] 李小梅,郑咏池,王洪贵,等.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干预作用分析[J].华西医学,2011,26(9):1386-1388.

[5] 张建平.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警示缺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8):664-667.

[6] 胡安新,侯庆源,张致家,等.临床药师参与注射剂安全应用风险管理体会[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11):1035-1038.

[7] 时琳,郭桂明.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31):2949-2951.

[8] 王陈翔,周子晔,杨玉琴.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8):683-685.

[9] 何建平,刘清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138.

[10] 吴秀荣,林焕泽,李桃,等.五种中药静脉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 9(1):147-148.

[11]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通知[S].2008-12-24.

[12] 刘磊刚.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问题浅析[J].河南中医,2014,34(7):1414-1415.

[13] 吴丹娜,凌春燕,方芸.我院常用19种中药注射剂配伍及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35):3356-3358.

[14] 董晓旭,付京,倪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4):406-408.

[15] 邹晓蕾,杨旭,王少华,等.临床药师在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12,23(23):2199-2201.

[16] 郑旦,李岗,李静,等.临床药师对甲状腺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干预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41-44.

[17] 周虹,王华光,张杨,等.主髂动脉粥样硬化伴栓塞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老年患者一例的药学监护[J].医药杂志,2014,26(9):51-54.

[18] 孙爱军,葛文佳,田杰,等.舌癌GP方案化疗致重度骨髓抑制一例的药学监护[J].医药杂志,2014,26(6):54-58.

篇8

1.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本市 2009~2013 年间临床使用 RH 阴性血的统计数据 , 所有数据都是由本市中心血站的软件管理数据库所提供 , 血液制品中的 1 单位表示的含义是 :200 ml 全血制备 ;新鲜红细胞表示的含义是 :在2~6℃冷藏保存的红细胞 ;冰冻红细胞表示的含义是 :在零下 65℃超低环境下保存并分离之后的红细胞。

1. 2 方法 对本市 2009~2013 年出库的所有合格的血液制品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 包括新鲜红细胞、冰冻红细胞与全血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RH 阴性血献血者血型档案库。

1. 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 SPSS13.0 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本市中心血站 2009~2013 年 RH 阴性血的使用量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要求 , 对于需要输注的RH(D) 阴性患者需要对其输注同型血液或配合型血液。由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 , 2009~2013 年 , 本市的 RH 阴性血的使用量每年在以 25% 倍的幅度增长 , 为了临床需要防止发生RH(-) 血荒 , 本站建立了 RH 血源档案数据库 , 合理使用血液资源 , 满足 RH(-) 血液的临床用血及急救用血。

3讨论

RH 阴性血非常稀有 , 由于其在临床中非常的罕见被称之为熊猫血 , RH 血型与 ABO 血型在人类的数学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应用 RH(+) 来表示 RH 阳性血 , 这主要是指人体中血液红细胞上有 D 血型物质的存在 , 也就是有抗原的存在 ;用 RH(-) 来表示 RH 阴性血 , 这主要是指人体血液中红细胞上没有 D 抗原的存在 , 其具体的分布情况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具有很大的差别 , 其中白种人的 RH 阴性与其他种族相比所占的比例比较高 , 占到了 50%。

在临床血液的输注工作中 , 不同血型的血液是不能随便进行血液输注的 , 目前的血型检测主要是根据红细胞表面的含糖蛋白质所含有的血型抗原来进行测定的 , 例如 :对于 B型血的人来说 , 其血液的血清中含有 B 抗原 , 并且还具有对A 型血抵抗的 A 抗体 , 血液中的 B 抗原可以与 A 型血的抗体联合起来发生免疫凝集反应 , 如果为 B 型血的患者输注 A 型红细胞 , B 型血患者血液中的 A 抗体会与 A 型血液红细胞中的A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导致出现A型血红细胞的大量凝集,引发溶血反应 , 对受血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 所以为了有效的预防免疫反应及溶血反应的发生 , 患者临床血液输注治疗的过程中 , 必须坚持同型输注的基本原则。

我国绝大部分的 RH 血型都表现出阳性 , 在临床输血的过程中 , 由于 RH 血型不合导致发生溶血反应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 但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 在临床血液输注之前 ,对患者实施血型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 如果受血患者的血型是RH 阴性 , 为患者输注 RH 阳性的血液 , 就很容易导致出现溶血反应与免疫反应 , 在临床血液输注的过程中 , 必须要对患者实施血型检测 , 严格遵循血型一致的基本原则。

篇9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探究其中的规律,提升人类的理性水平,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的平衡与协调;科学研究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理性与感性活动;科研论文则是科学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的载体和主要表达形式,也是开展学术交流和从事科学普及工作的主要工具。

1对实验动物的关爱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为了探求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人员不得不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因为只有在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才允许科学家在人体上做进一步的研究二这种做法似乎合乎生物医学伦理原则的要求。但是,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与人类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动物也需要人类的关爱和同情。显然在这一方面存在着利益的冲突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勒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责任冲突,现实生活每时每刻都向我们提示出这一冲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有知识,人要是不学无术,便会变得渺小卑微,这就是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是神圣的。这也是因为科学能够治愈或预防不计其数的疾病。另一方面,造成痛苦不是善良之举(我没有说死亡,我说的是痛苦)。虽然比较低等的动物无疑没有人的感觉灵敏,可是它们也值得怜悯。只有通过大致的折衷方案,我们才能够使我们自己从责任冲突中解脱出来。即使对低等动物,生物学家必须仅仅从事那些实际上有用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心必须用那些尽量减轻疼痛的方法。但是,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凭我们的良心,任何法律上的干预都是不合适的,都多少有点可笑。”

彭加勒的论述阐明,在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除非必要的实验,即使对于低等动物,也不能滥杀无辜;如果非用动物做实验不可,也要尽量减轻其痛苦;无论如何,科学家要将仁慈、虔诚、对邻人的爱施于动物。

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在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审查时,应要求作者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品种、数量、选取原则,以及对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介绍尽量减轻动物的恐惧和疼痛的操作方法。以便于科学家之间更好地交流如何使实验动物得到应有的尊严。

1959年,英国出版了《人道实验技术的原则》一书,其中提出了有关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即替代(Replace)、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原则。该原则的制订为动物实验研究规定了以下三个目标:以试管试验法代替动物实验;借助统计学方法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优化实验室的设施,减少动物的痛苦。

所谓替代,就是在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和其他科学研究的条件下,采用替代的方法,达到某一确定的研究目的。常用的替代方法分为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相对替代是使用比较低等的动物或者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替代动物;绝对替代就是不使用动物,而是使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和实验。其中最常见的是计算机模型。新晨

所谓减少,就是尽量减少动物的使用量。具体的方法包括:一体多用,用低等动物,以减少高等动物的使用量;尽量使用高质量的动物,使用质量换取数量;使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减少动物的使用量。

篇10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法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新晨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篇11

「正 文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法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