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

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1-29 17:24: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期的风险管理案例

篇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94-02

一、引言

(一)冶金企业引入风险管理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做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企业中存在着某一方面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安全隐患,也会存在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缺乏安全生产的企业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是不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只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才能更好地保持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近几年,冶金企业在改造、更新、重组做大做强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不断革新、技术管理不断进步,特别是PLC在冶炼工序上的应用,工业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所以,再沿用过去直接具体的传统安全管理方式、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生产形势的需要,已不能适应先进技术发展和生产秩序顺利进行的需要。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现代企业发展的不适应落后状态。

(二)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第一,目标规划。风险目标规划,是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外部形势判断;组织目标的确定;实现的方针策略;实施的重点步骤;组织技术等保障。

第二,风险识别。技术层面的第一个环节,是关键环节或者基础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寻找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发生的可能领域,识别风险发生的具体目标。

第三,风险等级排序。就是从两个变量来确定风险值。风险值与以下因素有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可能性),风险事项发生的负面后果。风险值=事件概率×后果,数据值高=高风险,数据值低=低风险。风险等级估算的注意点:风险等级排序的价值是在比较中得到实证的;用经过等级估算选出的具体对象,与随机的,没有针对性的,任意的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活动比较,来体现等级排序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风险应对处理。针对风险我们能做什么?不是所有风险都需要应对的,可采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通常可以改变制度避免它,目前容忍接受它,积极应对减少它(减少可能性或结果)。

第五,风险管理的评估。风险评估的关键点有两个:需要关注影响和结果而非只注重投入与产出;质量衡量应与数量衡量相配合。评估方法要考虑结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实现的途径是单项评估与多样化评估、综合评估相结合。

二、当前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面风险管理已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企业风险管理日益为各国政府、企业以及相关经济组织所重视。在发达国家,不仅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的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10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央属企业必须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冶金企业中,除少数大型央企建立健全了风险管理体系外,绝大部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仍处于被动状态,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管理策略,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总的来说,国内冶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

(一)企业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实际不匹配

企业对自身战略目标未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甚至在目标制定时急于求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获得回报,导致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承担了过多自身难以承受的风险,加之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之时无从应对,致使企业遭受巨额损失,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二)重视具体风险的管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往往将绝大部份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三)多为事后控制,缺乏主动性

企业的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乏系统的、定时的评估,缺少积极的、主动的、灵活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

(四)缺乏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

企业内部对风险信息的认识不统一,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未形成协调、统一的沟通体系。对于具体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从而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五)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大部份企业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职能、职责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缺乏明确的、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

三、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实施风险管理的注意事项

风险之于冶金企业,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在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竞争日益残酷的复杂市场环境中,冶金企业不仅面临着自然灾害、财产损害、业务中断、盗窃及产品责任等传统风险,还面临着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诸多风险因素,尤其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风险防控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有效规避、分散、化解和抵御各类风险,是每一个冶金企业生存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结合风险管理的理念,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该着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事故的预测不是仅仅凭借经验和事故总结,而是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区域划分下,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运用现代风险评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进行风险分析,找出危险源,评价它的风险程度,制定对应级别的控制措施。这样就更加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使预防目标和手段更加科学。可以说,引入风险管理将使冶金企业传统的“防御式”被动安全管理转向“攻防式”主动安全管理,使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科学与有效。

(二)重视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将风险管理应用在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时,需要围绕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因素进行,特别是要重视“人”的作用,即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辨别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安全业务知识等等,关键内容就是事故的预防、关键环节的控制方式、重点监控措施、日常监控内容等等。在评估的过程中,要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风险的处理方面,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反馈以及反馈的响应工作,对于关键风险点的评估可以以隐患通知书或者其他专项整改方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反馈结果的处理,提升冶金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

(三)风险管理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要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用,除了要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以外,还要将风险管理工作与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就能够将安全理论、经验教训与生产实践M行密切的结合,也可以将风险管理的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与一线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积极地吸取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将风险管理与作业方式和事故类型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才能够将风险管理的成效发挥至最大化。

(四)注重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持续性

将风险管理工作应用于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中时,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才能够令风险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善,才能够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完善风险管理的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冶金企业应该在原有监督评价机制的基拙之上,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监督评价机制:

1.冶金企业应该在遵循冶金行业安全监督规范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冶金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监督体系,对冶金企业执行有关法律规范、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监督,这样能够有效督促冶金企业按照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规范进行冶金产品的生产。

2.冶金企业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冶金安全生产状况展开综合评估,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冶金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并且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控制,这样能够确保冶金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效果。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运用,由于管理跟不上规模的扩大,对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安全特性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火灾、爆炸、空难、化学品及核泄漏事故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久久的创伤和难以抹去的阴影,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不稳定因素。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安全生产管理是控制和减少事故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宏观的安全生产管理来解决全社会共性的问题,是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控制和减少事故隐患、杜绝“三违”现象。同时,推行现代安全管理来满足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的需要,降低人类的风险代价。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 方晓岭.冶金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13):137~139

[2] 许传高.当前我国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03):172

篇2

2.思考案例在整个案例系列会起到巩固强化的作用。我们在讲授债券市场风险管理这一章时,选取了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导入案例选择的是欧洲债券危机事件,属于宏观层面的债券市场风险。选择这个案例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该事件是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的重大事件,虽然欧债危机的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但导致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仍然有关注研究的价值。二是它主要涉及到债券的信用风险问题,这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未来的金融实践中学生还会大量地面临此种风险,因而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搞清楚相关各方究竟如何来化解信用风险。讲解案例选择的是武汉钢铁集团2002年公司债券案例,属于微观层面的债券风险案例,主要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发行主体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避险措施的选择,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充分揭示公司债券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理解债券条款设计的合理性。思考案例同样选择的是微观层面案例,超日太阳公司2014年债券价格急剧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学生深刻理解除了债务人直接违约外,由于债券发行人信用等级下降,也会给债券投资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5-0050-02

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自1992年开始,我国就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借款国,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879.05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268.62亿美元。这些外债的最终还款人主要是企业。企业能否有效地进行外债的风险管理,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效益、地区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外债安全。

一、外债风险

企业外债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这两类风险造成企业财务成本波动,甚至造成巨额损失。

(一)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变化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收入减少的可能性。我国企业借入的外债币种主要为美元、日元和欧元,但大部分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人民币,收入币种与还款币种的不匹配,造成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每次偿还外币债务的本金和利息时,需要用人民币兑换外币。根据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较小,而人民币兑其他外币的汇率则比较复杂,是由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和美元兑其他外币的市场汇率换算得出的。

由于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相对稳定,借入美元债务的汇率风险不大,即使在2005年7月汇改之后人民币发生了小幅度的升值,也是有利于借款人的,因为借款人可以用同样的人民币还更多的美元。真正存在汇率风险的是日元和欧元债务,举例而言,企业借入100亿日元,假定日元汇率为1人民币兑15日元(美元兑日元汇率为120,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8),贷款相当于6.67亿人民币,如果2年后美元兑日元升值到102,美元兑人民币升值到7.5,则企业实际要花费7.4亿人民币购买100亿日元,债务增加11%,很可能超过企业投资立项时的计划收益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收益能力。众所周知,日元的弹性非常大,一天之内波动2%-3%也是正常的,而且非常难以预测。

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发行以来,对人民币汇率从6.95上升到了近期的10.29,汇率大幅升值。

当然,有时企业会因外币汇率的贬值享受到额外的汇兑收益,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更应看到,汇率的波动会轻易地吞噬掉企业项目的投资收益,甚至还会给企业带来意料之外的严重亏损,令企业背上无法承受的债务负担,甚至破产倒闭。这种情况已屡见不鲜,某银行的报告显示,因汇率变动产生的汇率风险,是该行日元贷款项目产生拖欠的主要原因。

(二)利率风险

借用外债的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造成企业财务成本增加的风险。利率风险的危害要低于汇率风险,但也不可轻视。举例而言,某企业2003年借入美元浮动利率贷款,利率6个月LIBOR+0.2%,借款当日6个月LIBOR为1%,如果6个月LIBOR上涨,则借款利息成本增加。3年后的今天,美元6个月LIBOR为5.5%,企业实际贷款利率增加为5.7%,利息翻了5倍。

二、运用掉期进行外债风险管理

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本企业的债务构成、企业经营情况及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对外债的结构进行优化,防范因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汇率、利率变化带来的偿债风险,合理控制外债资金成本,避免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买卖、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债务币种、利率、期限结构进行调整。由于远期外汇买卖只能锁定一次还款的汇率,而且期限也不长于一年,所以并不适合企业中长期外债的风险管理。掉期具有期限长、可以一次锁定多次还款、结构灵活多样的特点,成为管理外债风险的主要金融工具。

目前在我国外债风险管理活动的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国内企业和政府机构。这些机构是掉期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他们利用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和利率风险。第二类是各银行,它们是衍生产品的提供者,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国内日元、欧元政府贷款的最大转贷行,因此自1998年开始就为自己的贷款客户提供外债风险管理服务。

为了更加形象地理解掉期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容和交易方式,我们列举了以下几个案例(本文案例中的报价都是参照市场条件计算的价格水平,仅供参考):

(一)利率掉期案例(管理利率风险)

方案1:A企业有3000万美元的浮动利率贷款,期限5年,浮动利率为6个月LIBOR,随着利率的上升,该企业希望将利率固定下来,可采取浮动掉期固定方案:将6个月LI-BOR的利率掉期成固定利率5.6%(当日6个月LIBOR为5.57%)。掉期后企业每次还款都支付5.57%,不必担心利率的上升。

方案2:B企业有5000万美元固定利率贷款,期限6年,利率5.8%,企业认为利率过高,希望将利率降低,可以采用带有期权结构的掉期方案:将5.8%的利率掉期成(4.7%+6%×n/N)。其中,n表示还款期间内美元30年期利率小于2年期利率的天数,也就是利率出现倒挂的天数,N表示还款期间的总天数。

从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假使美元利率维持正常情况,企业只需要支付4.7%的利率,但只要利率出现倒挂,每倒挂一天就要多付一天6%的利差。此方案的实质是企业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利率的大幅下降(利率倒挂的情况前10年仅出现过十多天)。

(二)交叉货币掉期案例(管理汇率风险)

方案1: C企业有30亿日元的贷款,期限10年,利率2.6%,为了规避汇率波动,采取以下掉期方式:将10年期的日元债务掉期成美元,掉期汇率锁定在116,支付美元利率4.5%,完全规避日元汇率波动风险。

此方案属于稳妥型方案。大多数国内企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希望完全锁定汇率风险。这些企业往往针对某一笔贷款进行一次性保值交易,而不进行频繁的交易。该方案的优点是:锁定未来还款汇率,完全锁定美元债务成本;便于筹措还贷资金,安排财务计划;避免因日元升值,使汇率风险转化为信用风险;基本锁定了以人民币计算的账面成本,确保未来还款现金流的稳定性;交易的平仓或再调整非常方便。缺点是掉期为美元债务后,美元债务的名义利率一般高于日元债务的利率,放弃日元可能贬值带来的好处。

方案2:D企业有2500万欧元贷款,期限5年,利率3.0%,当日欧元/美元汇率为1.26,企业想在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享受一部分欧元汇率下跌的好处,采取以下掉期方案:将欧元债务掉期成美元债务,汇率锁定在(1.26~1.18)的区间范围,掉期后支付美元利率4.6%。

该方案在规避欧元升值的汇率风险的同时,还使企业享受到了汇率贬值到1.18的全部好处,但是,这样是有代价的,这种区间掉期比简单锁定在1.26支付的美元利率要上升,如果仅仅锁定在1.26的话,掉期后支付美元利率仅为3.5%。

方案3:E企业有100亿日元贷款,期限12年,利率2.6%,该企业希望规避日元风险,又不想使掉期后美元利率大幅提高(像方案1),可以采取以下方案:掉期汇率采取分段方式,实际汇率在(80~120)区间时,掉期汇率=实际汇率;实际汇率在区间之外时,掉期汇率=实际汇率。掉期后支付的美元利率为一个公式:2.50%+6%×n/N,类似前面利率掉期案例里面的方案2。

比起不做掉期,这个方案的优点很明显,首先在汇率上企业享受了好处,在利率上如果不发生倒挂情况,企业支付的利率还要低于原日元利率;缺点是发生利率倒挂情况时利差增加,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该方案比较复杂,平盘或再调整的难度较大。

三、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程序

只有掉期方案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去筛选最适合的,才能够真正减少风险,将不可控制的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动态管理。成功的风险管理,需要敬业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熟练地运用衍生产品工具来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从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看,开展外债风险管理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施: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企业外债风险管理要根据企业整体的管理目标和策略,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授权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来实现管理的目标,并且按照完善的报告制度来实现动态的管理和监控。鉴于此,企业一般需要建立业务授权系统和业务执行系统构成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业务授权系统是企业外债风险管理的领导机构,负责对提交讨论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审批。

2.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一般来讲,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种:首先,减少市场波动对企业运作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也就是套期保值;其次,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融资成本。

3.进行风险保值操作和评估,对风险进行动态监控并适时调整操作。

四、企业运用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时注意的问题

篇4

2案例介绍

医疗器械中,结构件是器械的支撑部分,关系着产品功能是否能精确实现,是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一般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选择外协生产,因此在变更时,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关系到物流及供应商等各方面。本案例中,为降低供应风险和成本,需要再开发备用供应商,下面以此项目为例说明风险管理过程中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的应用。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FailureModesandEffectsAnalysis,FMEA)是一种根据经验和原有认识来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它研究产品每个零件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并确定各个失效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功能的影响,用以在实际设计、生产时预防风险,通过不断评估、验证及改进再验证,使产品不断改善,最终得到可靠的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结构件更换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通过积极主动而系统地对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的识别、评估及监控,以达到将正面的计划最大化,将负面的影响最小化的目的,确保针对所有的风险都有确定的行动。

3风险识别

第一,根据WBS识别每一项任务在人员、技术、管理、合同、物资、供应商、保障等方面是否存在进度、质量、成本等风险。第二,参考以前类似新开发结构件的风险分析报告。但是由于产品不同,对于结构件的要求不同,有时并不能完全照搬,需要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第三,头脑风暴法。可以召集项目相关人员不受拘束地提出任何可能风险。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构件更换的风险有如下五类:(1)技术风险(尺寸变化、性能变化、设计缺陷、工艺缺陷等);(2)进度管理风险(项目拖延等);(3)外部风险(供应商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法律法规的变更);(4)物流风险(库存和新产品的过渡方法、新产品的供货是否及时等);(5)成本管理风险(超支)。

险分析

4.1定性分析

先将风险清单中的风险根据其后果分为非常严重、严重、一般等程度,一般后果分为对客户的影响和对生产组装的影响。在评估过程中优先考虑对于用户的影响,如果对于两者的影响同时存在,以严重度高的等级为准。供应商制造能力和法规风险为非常严重风险;关键尺寸和物流风险为严重风险;其余为一般风险。

4.2定量分析

有三个因素决定风险重要值: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风险评估系数=严重度×发生频率×检测度对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详细分类,再使用主观评分法,参考评分标准,对每一项风险的严重度、可检测度、发生频率进行打分。对于这些新引入的风险项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将在开发中进行验证及整改。通过以上方法,得出了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分析评估表显示,由于供应商变更,总共有7项风险。有1项的风险评估系数≤50,这是广泛可接受的。有4项的风险评估系数为≥51以及≤100,这些风险项是合理可行的,将会采取相应的建议性措施。有2项的风险评估系数高于100。因此,明确了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尺寸对性能的影响需要在验证中进行验证,确保尺寸符合接收标准,并且由质量部进行控制跟踪。而材料变更造成的重新注册也必须尽快解决,才能符合法规要求。在模具正式量产后再填写跟踪报告,确认RPN值均低于50,并整理风险分析报告,以备以后的项目进行借鉴。所采取的措施有:(1)和供应商充分沟通,保证供应商熟悉公司质量标准。图纸需通过公司审核;(2)根据近期订单量通知供应商提前备库存;(3)原料检测部门检测零件外观和尺寸;(4)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5)供应商提供尺寸报告,匹配性测试和功能测试需通过验证;(6)由项目负责人和财务监控;(7)新零件和原封样确认一致方可生产,否则需要供应商调整后重新送样通过,并保存在质量部。

篇5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可控的非系统性风险。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包括: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资本风险和竞争风险等。

20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全球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随之产生了《巴塞尔协议》。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从而规定资本金分配,它以资本充足率为中心对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成为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基石。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或倒闭案例(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使理论界和金融界对市场风险的关注提高。一些主要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度与资本分配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近几年,一些大银行意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银行业所面临的核心金融风险,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和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巨额损失事件的发生,全球金融风险出现了新特征,即金融活动的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众多因素联合造成。近期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善和补充,以及将风险价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进行尝试,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关于修改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新方法给予了充分关注,明确指出:“降低信用风险的技术如信用衍生产品的近期发展使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进行组合。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标准进行测算、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征可概括为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额的风险计量。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

中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特别是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经济资本已成为国际领先银行积极实践的核心管理手段,目前部分国际著名银行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内部分银行如建行、中行和招行也已开始研究、探索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特性,并通过差异化的定价吸收资产的各种风险损失,它的运用可以解决下面三个问题:一是资产定价能充分反映对应的风险并实现股东的风险溢价,使资产收益可以抵补所有分配的成本;二是能够对面临各种风险的各类资产或业务单元进行一致的业绩判断,获得不同资产或业务单元对股东价值贡献的具体信息;三是在此基础上确定总体的以及不同资产或业务单元的风险承担水平,并分配经济资本,继而调整资产或业务发展结构。

尽管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实行新资本协议,但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理念已为很多商业银行所接受。为了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国内一些银行开始引入经济资本、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内部评级法等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实践。

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起到核心和枢纽作用,是各类风险的衡量标尺和最终承担者,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并进而影响银行的业务决策。建立经济资本管理机制,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提高信用、市场和操作性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带动作用。

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建议

(一)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基础上,构建董事会领导下的垂直化、扁平化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风险。

(二)推进《新巴塞尔协议》实施,提高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逐渐推行《新巴塞尔协议》,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素质,也有利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向世界。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到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100例,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4.56±11.52)岁;实验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19~48岁,平均年龄(33.54±11.1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1.2.1常规管理

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分配与排班,同时指导和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规定的制度进行护理工作,建立相关奖惩制度。在此种管理中,管理者淡化风险意思,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护士分层使用等也疏于管理,只关注护理常态化工作任务的完成。

1.2.2风险管理

1.2.2.1在科室组建风险管理护理小组

该小组由护士长、各组组长及其他护士组成,分为输液、仪器、压疮等多个方面,主要由护士长和各小组组长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最终进行护理效果统计和评价。对护士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及时对护士医疗行为作出有效指导,帮助护士提高服务质量。定时召开内部会议,对近期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在临床护理中未被或已经发生的风险,重点是强化风险意思,以案例来进行风险教育,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发生并提出预防这些风险的措施。

1.2.2.2定期进行学习指导和专业考核

不同护理小组要按照患者对护理效果的反馈和健康安全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科室、医院根据需要开展相应的教育课程和培训学习,使护士积极参与学习,充实护士的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同时制定相应的护理评估表,便于护士对患者风险的评估。最后对护士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考核、记录、评价,提高护士的风险管控能力。

1.2.2.3实施岗位管理和循证护理程序

对护士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安排,根据不同岗位需求配置相应层级的护士,科学排班,层级管理,能级对应,避免因护士人力问题带来的风险,特别是高风险患者与低层级护士是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在护理程序运用中,遵循循证原理,客观真实的评估患者,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并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讲解病情简单易懂,经济费用讲解详细。据实记录护理文书,准确反映患者病情。对于新设备、新仪器的培训与应用要在相关工作人员在场下进行,并对各医疗器械进行定期保养和修护,避免因医疗器械造成的风险。

1.2.2.4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活动

加强风险控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到医疗安全活动管理中,如输血、输液、采血等实施护患双方查对制度,进而有效降低其差错率;对患者实施床边护理,如在床边进行护理、治疗及记录等工作,既有利于护患沟通,又促使患者参与医疗活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让患者了解疾病发展与转归,熟悉自己的病情,使患者也成为观察疾病的哨兵,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1.2.2.5风险处理与法律意识

医院在保险公司为医护人员进行投保。若发生医疗赔付,多数经济赔偿来源于保险公司,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支出,同时可以增加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医疗风险的注意度。医院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有关护理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工作的责任感,降低在记录与操作中的错误和纰漏。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评分以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进行比较。风险意识包括风险管理意识、风险因素意识、风险管理态度以及应急能力。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包括基础护理、护理记录、操作技术规范、服务态度。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2.1两组护理风险意识评分比较

实验组的风险意识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实验组应急能力(19.22±6.4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应急能力(10.56±3.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实验组的护理记录得分(19.34±6.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护理记录得分(15.33±5.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7

关键词: 地铁施工;风险损失;模糊模式识别;可变模糊集

Key words: metro construction;risk loss;fuzzy pattern recognition;variable fuzzy set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69-02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铁工程越来越成为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向。2006年,全国只有10条地铁线路运行,2009年增至37条,2015年则会变为86条(见图1)。

在冷静对待“地铁热”的同时,还应看到,地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性建设工程。我国地铁工程建设规模逐年扩大,但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频发。2008年11月15日下午,杭州风情大道地铁施工现场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造成17人死4人失踪[1]。事实上,在当前中国地铁建设热潮之中,类似地铁坍塌的事故并不鲜见。与其他工程相比,由于其隐蔽性、复杂性、地质水文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施工难度和建设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对地铁施工中的风险进行清楚的了解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

1 大连地铁施工事故案例与分析

2011年3月10日,大连地铁201标段发生塌方,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2011年3月16日,大连地铁春光街站发生塌方,最终形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口子。

2011年3月17日,甘井子区山东路与松江路交叉路口处的地铁施工现场,地面发生约10公分的沉降现象。随后再度被人发现出现了多处空洞。

2011年6月9日,大连地铁山东路施工现场附近路面坍塌,出现直径超过5米的深坑,部分管线断裂。

2011年8月29日,大连地铁211标段南机区间发生塌方。

以上事故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①地铁结构本身及所处位置的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②工程建设周边环境 (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的复杂性;③施工工艺和操作水平;④监理人员的素质、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及工作态度;⑤管理决策人员的经验、理论水平、管理能力。

结合当前各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目前国内地铁建设的整体形势是:建设规模大,专业风险管理人员十分缺乏,使得规避和控制工程建设风险,以及在系统、规范和科学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应用上经验相对不足[2]。因此,应在地铁施工领域加强风险管理,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转化为定量的指标,针对性的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控制风险,减少损失,以达到安全、经济、高效的建设目标。

2 地铁施工风险损失的可变模糊识别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作为一种风险定量分析的方法,在模糊概念分级条件下,用最大隶属原则对级别归属进行识别会导致错误的判断[3]。依据可变模糊集理论[3]-[5],在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级别特征值,对地铁施工风险损失等级进行识别评价,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篇8

引言

水库工程容易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比如地形变化以及河势的动荡都会给工程运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由于工程规模大,建设的时间长,在建设的过程中也非常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等突发因素的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水库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风险,实现水库工程的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是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管理部门共同的责任。

1 案例概述

由于几乎所有的水库工程所处的地域具有良好的水动力条件,同时河势演变明显而复杂,加之水库工程规模巨大,施工条件、系统复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建设以及运行中风险隐患众多。为了能够保障工程水利建设和运行,做好工程风险管理显得更加紧迫。

2 辨析风险因素

通过对整体工程的综合性分析,发现项目风险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济、自然以及技术等。那么为了保障项目正常运营、建设,相关工作者必须要对项目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工程存在的建设期间风险以及运行期间的风险,其中风险因素包括两大方面,分别为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如图1所示。

图1风险因素示意图

2.1主要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

2.1.1建设阶段

2.1.1.1河床地形变化影响

建设阶段水库会受到河床地形变化的影响,由于工程处于河岸的分流下方位置,该水域的暗沙极多,同时由于河水径流以及外海潮流的两方面的水动力影响,使得工程总体的水动力条件过于复杂,并且因为粉砂土层较多,水库周围的土层非常容易移动和掀扬。另外,河床演变也十分复杂,河床淤泥含量高。

从以上所阐述的风险因素拉看,为了有效的控制水库周围土层出现移动以及掀扬等问题,同时稳固河床,降低施工建设风险,首先针对水库上段护底工程进行了拟定设施,保障了河床泥面的稳定性。然后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动态全过程管理模式,观测系统、测试设备、测试技术等都是需要一一配备,并保证其先进性。借助这些设备和技术实现对河床冲淤、水沙运动等个方面情况的实时监测,做到超前防御,及时调整。

2.1.1.2风暴潮影响

对于水库工程来说,风暴潮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工程堤坝抗风险能力不够,那么风暴潮必然会导致大规模的损毁问题。本工程长期受到风浪以及水流的冲刷,尤其是冬季以及夏季,该区域的风力极大,风暴潮风险必须得到重视。

针对该方面的风险,本工程积极进行了防台度汛措施的制定,并合理的进行了施工进度的控制,在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上都进行严格的考量。

2.1.1.3组织管理

为了控制水库施工建设中村子的风险隐患,组织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针对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确保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然后要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责任,要有用于进去,敢于承担的工作态度,全面禁止的行为。再次,工程施工宋审计的监理工工作要贯彻落实好,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供更加方便的途径。最后,强化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实到实处。

2.1.2运行阶段

2.1.2.1咸潮入侵加剧

工程在咸潮期的风险非常大,并呈现出加剧的趋势,为了保障水库淡水的供应,充分发挥水库避咸的作用,水库每年11月就需要将蓄水水位控制在6.2m处,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三月,再这个期间,水库存在很多风险隐患。

应对上述风险,工程管理应该从北支咸潮倒灌的方面进行控制,在沿江地带积极开展抽水工作,针对咸潮入侵可能加剧的范围重点进行抽水,并确保有关部门抓好咸潮倒灌的控制工程。然后,在必要时可通过挖深利用该部分调蓄库容,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河口咸潮入侵影响的加剧。

2.1.2.2河势、滩势变化

为了应对水库在漫长的运行期过程中周边河势、滩势变化对该水库大堤稳定以及取水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拟制定以下对策措施:在该水库建成后,根据周边河势、滩势变化情况以及变化趋势,对该水库进行保滩研究,并提出近期、中期以及远期保滩规划,根据不同时期周边河势、滩势变化特点并结合远期保滩目标,制定出相应的保滩方案。呼吁相关水利部门,从整体上来把握长江口河势演变情况,为该水库保滩工程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大河势环境。

2.1.2.3设备故障等

设备故障风险主要表现为集中供水系统遭破坏对供水安全构成的威胁。水库供水系统涉及众多输水管网和泵闸工程,其中某一环节出问题,均会影响系统供水安全。鉴于输水线路较长,存在管道损坏等事故,在设计中考虑了事故工况。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事故工况供水量应为70%正常供水量,为保证管道得到及时维修,输水闸井内设置2个单独流道,分别采用闸门控制,将集中供水系统发生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结束语:

本文针对四川境内某水库在建设以及运行期间的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阐述,针对水库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风险识别,提出了各种可行性的管理措施,从本次案例工程的实际研究来看,水库工程由于规模大,施工实践长,技术难度大,环境复杂,因此建设以及运营期间的风险因素也很多,风险管理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督体系,对工程的各个环境进行实时监测,科学预测风险,积极制定防御计划,这样才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出水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商业银行控制及降低信贷风险损失达到价值目标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县域农行“三农”信贷风险管理无论从制度设计还是从业人员都将风险管理的理念片面理解为风险防范,将不发生风险乃至风险损失作为目标。这就导致从业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是在收益与风险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尽力选择采取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规避风险、化解风险、覆盖风险等各种管理风险的措施,而是简单地在风险有无之间进行简单的抉择,致使一些虽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但预测收益大于风险损失,或经过一系列有效的管理风险措施的落实能够控制风险、降低风险,获得较好甚至长期收益的贷款项目被武断地否决,从而使从事“三农”信贷营销的一线人员无法拓展更大的市场,县域农行也无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管理层到一线的客户经理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真正用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来思考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指导信贷风险管理行为,切实解决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状况呢?至少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开展常态、长效的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理念教育。反复不断教育是一个人形成牢固理念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步骤。因此,要向员工反复强化灌输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理论,经常宣讲国内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功案例,及时总结本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刻分析其成因,让从事信贷业务的全体人员都能够真正认识到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信贷风险管理贯穿在整个信贷业务经营之中;同时,还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是从事信贷工作的全体人员共同承担的责任,而非仅是高级管理人员或相关业务部门的责任,从而主动自觉地处理好经营发展与控制风险的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自觉自愿、心悦诚服地为整体效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而尽职工作。二是要把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理念渗透到信贷营销、管理的全部制度规范之中。理念需要行为来体现,而行为又需要制度来规范,行为的反复循环又使理念得到牢固的确立。

因此,必须在“三农”信贷风险管理的整套制度规范中体现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理念,让具体操作人员通过对制度规范的严格反复实践,将正确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成为思维与行为习惯,自觉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与信贷风险管理一体化,并高度关注影响贷款偿还的最本质因素,尽力在经营发展中管理风险,敏锐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在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规避或化解风险的措施,将信贷风险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

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农总行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现行的涉及“三农”信贷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制度规范进行全面清理,对信贷风险管理各个部门的设置及职责、岗位设置及职责、操作规程和标准、考核评价及奖惩办法等各个环节,细化不够明细的部份,补充缺失的部份,修订不切实际或无法操作的部份,形成一整套能够环形封闭、循环操作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并将这些制度汇编成《“三农”信贷风险管理操作手册》,用以指导并规范信贷风险管理各岗位人员的操作行为。这套制度体系目前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完善。

(一)科学分类及细化各类贷款的准入条件。科学分类最终需要借助风险识别工具与技术,这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研制出来的,需要总行组织力量进行系统性攻关。在新的切合“三农”信贷风险管理实际的风险识别工具与技术出台之前,先对现行的“三农”各类贷款的准入条件进行完善,细化风险度的评价标准,明确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应采取的防险、避险、化险具体措施的标准。如“贷捷通”贷款的条件,就要针对其快速简便,适用解决小额贷款借款人生产经营急需资金困难的特点,不以借款人生产经营规模为主,而是以评估借款人品质风险、能力风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风险、产业政策风险、科技更新风险、市场变化风险、财务能力风险等主要风险对第一偿还能力产生的影响为主。要分别明确评估上述各类风险因素的方法、依据、标准,明确针对不同风险影响借款人第一还款能力应采取的诸如控制授信额度、提供抵押担保等防险、避险、化险的具体预案,从而使贷款营销人员有标准可营销,审贷人员有标准进行审贷,提高贷款营销效率与质量。

(二)细化“三农”信贷风险管理的岗位操作流程及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标准。

1.细化审贷人员的职责及操作流程。在现行的条件下,着重突出三点。一是明确审查的范围,切实防止审贷人员自由裁量权过大被滥用。主要是贷款申报材料是否能够证明借款人符合贷款条件,贷款的额度、风险控制方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对初审认为符合规定、但申报材料文字表述不当或不全面的,可以在审贷意见中提出需修改补充完善的地方,直接按规定报合议或贷审会审议,不得退回重新办理。同时,要明确规定审贷的时限。二是要明确初审退回范围。主要是明显不符合贷款条件或能够证明是虚假的申报材料。退回时审贷人员要在审查意见中明确退回的理由。三是要明确贷审会的职责。贷审会必须实行有记名投票。对初审认为存有风险疑点需采取防范措施的贷款,贷审会成员一定要提出自己的具体意见,并记录在案后,再进行表决投票。

2.细化审贷人员工作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考核经审查上报(退回)的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贷款条件规定、是否在规定的时限内审结、是否能够识别贷款条件规定以外的风险隐患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等。对是否发生因申报材料中的虚假证明资料未能发现造成的风险隐患或损失的问题,只作为年度考核的内容,作为履职能力的依据;对人为责任形成事实风险的责任追究,发生一笔按规定追究处罚一笔。总之,要通过明确细致的规范,促使审贷人员能够标准化地、更加客观地履行审贷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3.细化贷后管理的职责及操作流程。总体要求,要加强对重点借款人贷后现场监控的力度,明确具体人员,安排充足的时间,落实检查的内容、标准及责任,以确保对重点借款人的贷后现场检查能够及时扎实有效,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并充分揭示真实风险水平。初步设想,对综合授信额度在200万元(含)以上、单笔授信在100万元(含)以上客户的贷后检查必须双人双签,即管户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一起到借款客户现场进行贷后检查,评估风险度,并双双在贷后检查报告上签字确认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防范贷后检查流于形式和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要根据每次贷后检查并经准确评估后调整的风险度或客户信用等级来确定分类管理标准,明确不同风险度客户的监控频率、监控方式及监控内容等,落实客户经理进行动态分类监控。对于在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风险预警信号,应明确风险经理认真评估确认出现风险信号的潜在风险转化为事实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并在第一时间根据不同的风险程度落实客户经理或相关业务部门采取防险、避险、化险的措施,避免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剧,演变成事实的风险损失;对于风险已经显露但还未形成损失的,应及时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化解方案,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损失。对处置风险不得力,人为造成风险损失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建立风险后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信贷经营部门对借款人每年进行一次(一笔一清的借款人在每笔贷款归还后)信贷资源回报率和经营成果依存度两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自身信贷管理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纠正。另一方面,进一步挖掘优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与其业务合作的深度,或及时发现劣质客户,退出与其的业务合作。

三、完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三农”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奖惩机制

科学完善的“三农”信贷风险管理考核奖惩机制应该向被考核对象传递这样的信息:尽职既是获得稳定工作职位、较高薪酬的根本,也是信贷业务发生风险损失后免责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励或约束信贷风险管理岗位的履职人员正确处理好发展业务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尽心履职,千方百计地将本职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地经营风险、管理风险。

一是明确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履职考核内容。要改进传统的单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结果型考核模型,建立以履职能力、履职效率、履职质量为主的人才价值型考核模型。对因能够及时识别申报材料中的虚假证明资料而消除风险隐患或防止风险损失的要进行奖励。

二是明确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履职考核结果的奖惩方式。要改经济为主为经济和精神并重、多种方式并举。主要方式有:预期绩效工资、奖金、期酬、增(扣)发绩效工资、经济赔偿、表彰奖励、通报批评、职务晋降任免、工资晋降级、脱产培训、公费旅游、纪律处分等。

三是明确对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主要针对失误、失职、渎职行为。发现一次要及时按规定处理完结,不搞累积和重复处罚。

四、完善覆盖信贷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监控组织

建议上一级行在县域支行派驻风险管理部,统一管理县域支行的全面风险。人员编制按派驻行的业务量大小设定,但不能少于3人。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从风险管理角度审批派驻行贷款经营权限内的贷款;检查负责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资产保全及处理是否严格执行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尽职;评价信贷管理各个岗位的风险管理质量;对大额借款(借款余额在500万元以上)、借款余额在200万元(含)以上有重大风险预警信号的借款人、风险已经暴露的借款人进行现场检查评价贷后管理及风险处置的工作情况,并作出准确的检查评价结论,提出具体的处置意见;每个季度要对派驻行的信贷风险全面管理质量进行总结评价,提出提高信贷风险全面管理工作质量的建议。承担履职不全面、不到位、风险管理工作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责任;因人为责任导致风险未被及时充分揭示、或形成风险损失的责任。从而以第三方角度客观地对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监控,提高信贷风险管理的质量,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

五、建立有效的“三农”信贷风险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要制定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聘任制度。主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任免条件、任免程序及实施细则,以选择优秀的人才从事信贷风险管理。

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体系 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

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篇11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