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29 17:24: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拿来主义问题探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笔者深知兴趣的重要性,为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笔者从课堂的导入开始,想方设法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的情境,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趣从事学习思考与探究,让学生的思维展现出智慧的力量。
如在导入《拿来主义》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拿课题来发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又怎样‘拿来’?”有趣的问题,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期待,他们急切地联系写作背景,快速地阅读探究,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拿来主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拿来主义’就是反对‘送去主义’”,“‘拿来’就是要……”。通过这极短时间的自主探究,同学们就能初步掌握文章的论点及其写作思路、结构层次、论证特色等,确实显示出同学们智慧的力量。
二、质疑问难,促进合作探究,让他们的智慧碰撞出火花
美国著名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他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时,我们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不愿作深入的探究。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质量,笔者除要求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外,还明确规定学生每课至少提出一个疑难问题,然后小组全体成员围绕此问题开展合作探究,用共同的智慧解决问题。
如学习《五人墓碑记》一课翻译句子时,有学生质疑:“斯固百世之遇”一句中的“遇”译成“遭遇”不确切。“是啊,上文分明写着五人死后得到荣誉,本是幸事,怎能说是‘遭遇’?”他的质疑立即得到小组多数同学的赞同。可有同学查《现代汉语词典》中“遭遇”条的“义项”,只能选“遭遇”意。于是该小组又提交此问题供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同学有的说译成“待遇”,有的说是“优待”,还有的说“境遇”,但显然都与句意不吻合。最后有同学突然想到了“机遇”,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机遇”条注解为证,且与句子感彩一致,即译句为“这真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找到了!找到了!”大家个个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同学们的智慧共同碰撞出的火花啊!
三、搭建平台,激发深入研究,让学生智慧的灵性飞扬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告诉我们:“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知识”呢?笔者综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思维能力及其组织能力等因素,决定为学生搭建专题探究平台。即在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掘探究专题,并要求每人一单元至少要参加一个课题的探究。每次在组长的分工下,利用个人以及学校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学习与探究,撰写专题论文,一周后在全班召开专题汇报交流会。
如《赤壁赋》中同学们发掘的探究专题是“试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专题小组获得如下成果:他们认为《赤壁赋》中的人生三重境界,犹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一如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者与好友泛舟赤壁之初,由于良辰美酒,赏心乐事凑巧在一起,此时自己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沉浸在江天、风月、饮酒、赋诗的畅游之境中,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作者畅游时由假想中赤壁的景物,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在此?又联想到今日江上之人残酷的现实,使原先的山水风月染上人的主观情绪,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如禅中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当大部分人还滞留在人生第二重境界,苏轼却洞察参透人生。仍是这川山月,但他参悟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而愿与无穷无尽的自然宇宙融为一体,于是他用儒、释、道的至高思想进行化解与点拨,使“客喜而笑”,重回盛宴,再赏山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同学们借参禅三重境界来论述人生三重境界,新颖贴切,飞扬着同学智慧的灵性,实在是绝妙、精彩。
一、结构不够严谨,论证不够严密
1、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
文章的第三段开头就提到“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个地方的“丰富”和“大度”,全为反语,而且结构后置。所以,就应该以此为中心而进行论述(究竟是哪些地方显出了大度和丰富的)。但是文章紧接着例举了尼采自诩太阳的隐喻来讽刺“大度”,用后代子孙的事例来讽刺“丰富”,这实际上已经偷梁换柱,讲的却是“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了。所以,这是与前面的中心句相违背的。
至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的留与否,一直备受争议。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杂文是议论文,但议论文不是杂文”。虽然说杂文的现实功用性强,侧重于批判现实,但是依然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议论文重在说理,讲究逻辑论证的严密性。这段文字却赘述残羹冷炙的“奖赏”,从这个维度来看,本段有严重的跑题分岔之嫌,使文章的议论严密性减弱,显得不够严谨,建议选材时可以删去不要。
2、穷青年与大宅子的例证
文章前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此段,用一个“譬如罢”,就应该是举例论证“拿来主义”。我们知道,穷青年与大宅子的关系例证实际上讲述的是中国青年与传统的关系,即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传统。而前面“拿来主义”的对象却是中国与西方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西方。
所以,这个地方与前面有明显脱节的地方。应该间隔一下,或者采用过渡段的方式,承下到对待传统的这个问题上来。
3、文章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分别是:“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和“然而首先这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前一句讲述的是拿来之后的效果怎么样,后一句描述的是怎么去拿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明显这两句的位置应该交换一下,文意才流畅通顺。
二、第六段为何横空提出“送来”
纵观全文,文章的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一层,即是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这个地方插入的小插曲,主要是源于当时的民族企业发起的“实业救国,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鲁迅出于民族情感的固守,突出国人对洋货的恐怖,故而将其理解为“送来(实际上也不可能拿来,机会也没有)”。潜意识的民族情感因素是横插这一段的主要原因。
三、研讨与练习质疑
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教参解释为:一、与送去主义相对而言;二、具体的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的和对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众所周知,主义,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实际上,从教参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这是一种态度和方式而已。所以这种关于“拿来主义”的含义的提问是有问题的。
2、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有的词语含有讽刺的意味”,词语含有讽刺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词语的讽刺性不在词语本身,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变化而已。
1.问题要有整体性和集中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探究的问题要少而精,以1―3个为佳。问题要聚焦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因此,确定问题不能四面出击,支离破碎,要从整体出发,紧扣目标,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高度集中。
2.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序列性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要体现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问题的排列要科学有序、纵向展开、环环相扣。如教学《拿来主义》,可以就这样四个问题展开教学过程: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这四个问题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从课内探究到课外延伸拓展,层次清楚,形成一条梯度分明、严密有序的问题链,能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3.问题要有开放性和生成性
问题要有张力和生命力,问题思维的指向应该是发散开放的,而不是聚敛封闭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或横向延伸或纵向拓展或反向求索。比如,问题“探究《陈情表》高超的‘陈情’艺术”,不如“评价《陈情表》的‘陈情’艺术”。因为“高超”二字限定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大大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而“评价”二字又耐人寻味,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二、呈现问题的策略
1.激情呈现
营造情感氛围,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感奋起来,情动起来,能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激思的效果。例如,教学《窦娥冤》,教师先不妨用沉痛的语调悲愤地叙述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情,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后,再不失时机地展示教学问题:《窦娥冤》为什么会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学生便会在情感推动下迅速展开探究。
2.引趣呈现
机械呆板、单调乏味的环境氛围抑制人的灵感和思维,而趣味横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则使人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并引进生活活水,创设鲜活的趣味情境,能够以趣引趣,以趣促思。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呈现问题前,多媒体出示几幅漫画: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别里科夫却穿着厚厚的大衣和长筒雨靴,戴着深深的帽子,拿着雨伞,一个人在大街上踽踽独行,一边走,一边惊恐地望着四周……滑稽可笑的人物和场面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一定很乐意探究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各种各样的“套子”里?
3.启思呈现
对于难度较大但又必须了解或掌握的问题,呈现问题时,要进行巧妙的引导和铺垫来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以避免学生因思路卡壳而对学习丧失信心。如探究李商隐《锦瑟》的内蕴,教师可以先列举关于本诗主题的几种说法:“有人说这首诗是自伤身世,有人说这首诗是悼念亡妻,有人说这首诗是歌颂爱情,有人说这首诗是……”然后再提出问题:你认为本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样?这个问题的重点在“究竟”上,前面的介绍将问题的难度降低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提示了思考的方向和角度,又不约束和限制思维。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生本对话,初步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得出初步结论。这个阶段的对话和探究是后面两个阶段对话和探究的基础,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因此,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沉潜在文本中品味揣摩,从容思考,围绕问题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地提供一些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发展脉络。由于课文较长,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略读和跳读的方法。略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和行文思路有初步的了解。跳读则是跳过与问题关联不大的内容,把与探究问题紧密相关的关键信息一一提取出来。
二是探究思路的点拨。当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思路卡壳,感到茫然时,教师应及时地给以点拨。如在探究“《边城》的人情美、人性美及其形成的原因”这个问题时,学生对“形成的原因”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顺着这个思路可以找到答案。学生便会从课文开头的民风民俗介绍和文中多处描写自然景物之美的语句中获得启示:是淳朴的民风民俗和青山绿水塑造了《边城》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生生对话,深化探究
自主探究阶段,有的问题学生难以解决,有的问题学生解决得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成立对话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应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小组成员互相汇报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讨论、辩论,互相评价,形成比较成熟的结论。
在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对对话过程进行宏观调控。
一是把握对话的方向。当对话偏题、跑题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拨正,引领学生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探究。
二是随时把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全部成果。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对布鲁姆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精彩的问题生成,就没有精彩的课堂。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思考探索困惑中生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更有探究的价值。所以,既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生成而偏离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也不能固守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而忽视课堂生成。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产生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和筛选,将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再返回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探究,将对话由预设引向生成。
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组织学生探究“别里科夫的生活和思想上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是怎样塑造别里科夫的思想和性格的?”探究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问题。这个问题超出了预设,但对理解人物和小说的主题很重要,于是,程老师便引导学生在探究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究。教学气氛热烈,探究深入,课堂生成很好。
3.师生对话,完成探究
(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和探究中遗留的问题。
(2)师生对话。师生共同补充和完善探究成果,解决遗留问题,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完成探究。
师生对话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民主平等。教师不能以“裁判”自居,而应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和方式与学生对话。二是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要求学生的见解都必须和自己保持一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充分运用上述策略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不难打造出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①李如密:《教学艺术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42-345页。
②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5-160页。
“预习单”制定的依据就是“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后教”是指学生先根据“预习单”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方式和要求等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然后,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释疑、点拨、引导和提升。
“先学后教原则”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五不”,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教,学生没有自学的内容教师不教,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不教,只要有学生会的内容教师不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师不是直接讲解结论,而是通过教师点拨、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先学后教”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感受学习。
教师编制的“预习单”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预置学习内容,而且要能在新授内容正式学习之前就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该文或内容的兴趣,并让学生尽早进入“临战”状态,从而为进入课堂的“实战”奠定基础。
如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较多使用的是讲授式或师生研讨式。像《拿来主义》这样的文章,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教师已经教了好多遍,但采取的教学程序往往比较单一:背景导入课文分析赏析论证方法,品评论证技巧总结、体会鲁迅杂文的特色等。但在“四单导学”的模式下,本人基于学生对鲁迅杂文的认知,在该文教学时就进行了大胆尝试,我在课前安排了这样的一组预习题:
1.要求学生回顾过去已经学过的或自己读过的鲁迅的杂文,也可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思想内容、写作技巧、艺术特点等方面认识鲁迅的杂文。
2.带着问题进行课文预习。⑴鲁迅的杂文内容有哪些?本篇杂文就内容而言属哪类?试在文中找出依据。⑵本篇杂文鲁迅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有的主张是什么?其针对性体现在哪里?⑶作者是如何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⑷什么是“拿来主义”?鲁迅是怎样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的?⑸实行“拿来主义”意义是什么?⑹鲁迅极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深奥的道理。你能从本文找出例子加以说明吗?⑺ 鲁迅的杂文还具有讽刺性的艺术特点,你能从本文找出例子加以说明吗?文章的讽刺性是通过什么手法得以实现的?
命制第一道预习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复习已有知识,总体了解鲁迅杂文,以激发学生学习鲁迅杂文的兴趣,为具体学习《拿来主义》作铺垫。命制第二道题则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熟悉课文,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读懂课文,从而为课堂活动服务。
二、成在课上――精心打造“活动单”
“活动单”是师生开展课堂教与学活动的蓝本,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活动单”制定的依据是“以学定教”的原则。以往教师备课尽管也讲备学生、备学法,但实际上只重备内容(语文课本,各种学习材料等)、备教法,而轻学生、轻学情、轻学法。“活动单导学”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课后研究学情,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学情,通过课堂观察,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把研究学情、备学法作为教学的起点,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能力、有机会、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课堂本是由已知向未知不断探究的过程。只有教者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状况以及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进行教学,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会、学得通、学得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有意义、有效的教学。
语文“活动单”过程中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自主学习,即学生根据“活动单”确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自学;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即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个人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三是展示交流,展示内容包括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和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四是点评提升,师生、生生互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活动单”的编写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活动内容。
语文课堂活动除了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自我完善”的一般学科所具有的问题探究的活动外,还应该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除了有朗读与辩论的活动,说与写的活动,还应该有心与心的碰撞,情与理的对话,道德与法律的抗争等。语文课堂不只是一个传授与接受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文殿堂。语文教师应精心安排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细节,并使之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合理安排梯度。
语文课堂活动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要善于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灵活设计活动安排的序列。语文课的活动单可以按逻辑段来设计,也可以按从“形象分析”“思想启迪”到“表达方法”来设计。如高一高二的新授课,教者要根据单元教学的重点,明确单元中每篇课文学习的内容,进而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单元教学。高三的复习课,如诗歌赏析,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常识,如诗歌的分类,唐诗宋词的特点,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的区分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具体诗篇完成诗歌鉴赏的练习。
3.明确表达要求。
一要精心推敲活动方案中每一个活动名称。活动名称一般是用简洁的词组或短句描述活动形式和目标,而不是学习内容。活动名称应杜绝“读第几自然段和第几自然段”、“学习课文的开头”此类说法欠科学的提法, “读”就应该明确怎么读,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齐读还是指名读?“学习”是采用何种方式?是朗读还是讨论?是记忆还是理解?
二要在每一个子活动中要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的要求是什么,不能出现笼统泛化的表述,如“研读人物”、“阅读课文”等。研究人物的什么,外貌,语言,还是其他?用什么方式读?默读,浏览,大声读?这些都要明确告知学生。
4.灵活设置步骤。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自我完善”是活动的常规步骤,但并非每个活动都要步骤齐全,视实际需要而定。比如小组合作虽然是模式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和必备的,合作不要充斥所有活动,需要合作就合作,不需要合作坚决不搞形式主义。像一些要求个性化表达的活动,就无需小组合作探究,可由“自主学习”直接进入“展示质疑”。一些需要合作才能进行的活动,比如课本剧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就直接进入小组合作。
5.展示形式丰富。
展示方式不拘一格,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让学生读,可以让学生说,可以让学生写;可以是口头回答,可以是书面展示;可以让学生集体展示,也可以让学生推荐代表展示;其它方式还有如随机抽号展示,摆设擂台展示,游戏中展示……课堂展示形式,活动单中不必明确规定,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需要具体确定。
三、查漏补缺――科学编排“练习单”
“以教导学”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点拨、评价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实践,获得知识、智慧和能力,而学生是否真正获取了知识与能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都还要通过练习来检查,通过“反馈训练”来实现,同时,巩固所学知识使之转化为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效训练。
为使反馈训练取得实效,我们应该注意如下三个问题:一是选择训练的内容,应本着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目的,应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力求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控制习题的难度,应本着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题量适中的原则,照顾到大多数,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是把握训练的时长,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自我完善――学会使用“反思单”
反思就学生而言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方法的提炼与归纳。这不仅指知识层面,也包括道德、情感,价值观与方法论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反思也要学会正思,做到既能总结经验,收获成功,又能找出问题,找出方法,进而学有所成,将零散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去推荐好的课外读物
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好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获得知识为目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而是语文教学的开始。一方面,作为教师完全有责任主动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但是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不同作家作品进行推荐,推荐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让学生推荐自己所看的书,使学生形成相互激励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例如我在高二实习的那个学期,我就给学生们推荐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他们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栏目选材广泛,曾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现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并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像于丹、易中天等名师讲学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的有价值,可以帮助学生在这方面的课外阅读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整体把握作品价值,多角度寻找阅读教学最佳切入点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熟知牛的身体结构规律,下手之前心中有全牛,能选准切入口。如果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全文,能选准切入点,我们也一样可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
选择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准确、有突破性,能预留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整体把握作品,明确作品价值所在,明确教学目标,并通过最优的切入点去实现作品价值、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有以下主要方法。
1.重难点切入法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体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和个人的教学风格,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用于课堂教学上。这种备课形式相对比较高效,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可以避免备课流于形式,又能实现资源共享,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还能博采众长,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学效率。而我校教师的备课形式单一,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本组的教研课,甚至市里的优质课比赛,基本上都是个人备课,本组教师只是在评课的时候提出意见和看法,这样就算意见提得再好,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动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动手,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性的语言、互动式的课件、情境化的对话表演等,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拿来主义》这课时,我先根据“单元提示”导入,学生提不起兴趣。经课后反思,如果换成由眼下引人热议的电视剧的翻拍、各种娱乐节目的模仿这些内容导入,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也会更有话可说。而在品味课文讽刺语言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国人大搞“送去主义”,将字画“一路挂过去”时的谄媚嘴脸,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也更有效率。
三、将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学生才能深入思考,组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般来说,一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原则上不超过三次。次数太多,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如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两分钟左右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尽管课前学生有预习,但交流的过程、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是不够的,这样匆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又如,在教学《柳叶儿》这篇课文时,有教师设置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分组讨论你生活中的幸福。从阅读课堂的效率来看,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置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可以直接指名学生谈谈这个问题,合作探究只会是占用了课堂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此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积极合理地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有效性
自主学习要有效,首先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通常是带着教师设置的问题去阅读的,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符合课文的特点,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蓝蓝的威尼斯》这篇课文时,有的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出的问题是“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但是从文体特点看,本文属于游记,而且“单元学习”中有说明这类课文的特点,它往往介绍某个地方的历史、建筑、地理、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等等。如果把问题设置成“看看各个段落主要写了威尼斯的什么”,这样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组织问题的答案,而且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谭仁杰.做研究型教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与深入,我们要倡导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改变过去过于注重教材、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开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也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各自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可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益得到提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点,要求广大的师生必须主动广泛地猎取各方面的知识与信息。例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一课时,如果学生闻所未闻气温的表示方法,不懂得零上和零下的一般知识,区别不开赚与亏的表示方法,想象不出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意思,那么要建构负数的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并加以利用,优化课堂效益。
一、“广种薄收”,亦可丰收
1、鼓励学生多“看”。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客观上是由于拥有者教育服务意识不强,但是主观上,广大师生也缺乏积极主动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基于这一点,我们不仅自己要主动参与,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增加课外阅读量。对于身边缺乏了解途径的信息要多浏览因特网,网上冲浪不仅可获得感官的享受,更能给学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给学生多加以引导,以防止学生误入不健康的书刊、网络陷阱之中,更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教师的平时教学也不能受课堂的时空局限,而要突破课堂积极向课外延伸,为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体学习的机会。如在《生活中的负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负数的意义后让学生掌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低谷——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分别高于海平面8848米、低于海平面11034米,应记作+8848米、-11034米。这些知识的建构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熟悉珠穆朗玛峰、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一些常识之上。
2、引导学生多“想”。对于学生从各方面获取的信息,教师要从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各方面获取的资源加以整理与揉合,使之成为受用的东西。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唤起学生记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只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都应给予肯定。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着极强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有利于对知识的迁移与延伸,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至理名言,个中道理不言而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种交流与对话中,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直接的、平白的,也是教师所无法估计的。正是这种双赢互惠式的交流互动,使得学生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双方甚至是多向的互为利用者。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获取知识信息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再融合自己的观点,这样形成的知识结构一定会比原先来得更扎实、更透彻。
二是学会表达。有位哲学家对于合作学习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甲方两人各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个思想,交换思想后,每人就会有两个思想。而这个交换的完成,表达是重要的支撑,只有用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活泼的表达方法,自己的观点才会使人乐于接受、甘于接受。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应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
同样,在课改道路上,我们广大教师要善于挖掘、巧妙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整合教学,在师生的“表述”中显现资源,让各种适合教学的资源走进数学课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获得有效发展。因此,每位教师之间都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避免课件的低水平复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缩短开发的进程,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三、“拿来主义”,未必不可取
这种“拿来主义”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这里的“拿来”是学习,是深化,而不是单纯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
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是在无数的科学家亦或是社会个体成员在获取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到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征途中,不可避免地要实行“拿来主义”,毕竟,靠个人的奋斗、个人的探索终究力单势薄、难成大器。因此,对于前人已形成观点或成就,在人群中已形成共识的,我们不必让学生再事事去探究,也不必再浪费脑细胞——“拿来主义”,未必不可取。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256页、第257页。
其次,教材还在设置和要求上存在着高和难的问题。按理说,所选课文都应该切合我们的实际,让我们容易接受和感兴趣,然而,新教材似乎并没有考虑这个原则问题。比如,依然选中鲁迅的《拿来主义》(必修4),针对“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等语,现代学生就无法理解:向国外展示中国国粹,是正常的国际文化交流,有什么不好?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拿来嘲讽?还有,大大增加了文言文的篇幅,占了将近一半。这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我们普遍不喜欢文言文则是客观事实。更为甚者,这些文言文接二连三地要求整篇背诵,我们就是整天什么事也不干,背熟都很难。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素质教育下,重视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而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阅读课没有“阅读”,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改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教学活动入手,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展现阅读的价值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学生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减少学生阅读盲目性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阅读文本,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组织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阅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拿来主义》时,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更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问题如下:(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拿来?(3)“拿来”的目的是什么?(4)闭关主义有什么危害?(5)文本中的“抛来”和“抛给”有什么区别?(6)“送去主义”有什么危害?……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仅能够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爱国情感,同时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组织对比活动,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对比阅读活动是让学生在对比阅读、对比思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在对比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能得到发挥,还能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进而大大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例如:我们可以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两篇文章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来展现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的。对王熙凤的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等等,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掌握基本的作文写作手法,同时确保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进而促使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解读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并不注重锻炼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常常都是让学生结合答案进行问题思考,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严重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在课改下,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解读,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欣赏,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继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阅读《荷塘月色》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中作者用“景”抒“情”的方式进行讨论,同时讨论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解读,比如,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进行解读,有学生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行解读,即该句子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还有学生从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进行考虑。这样多角度的解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案编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学议练悟” 教学模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课前指导功能、课上导学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课后梳理功能。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案编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使所编学案或华而不实,或流于形式,起不到学案应有的作用。
1.学案导向性不明确。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寻找出题思路和感受出题意图,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组建者”,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极大。恰恰相反,我们现在的学案导向性不明确,有的甚至偏离方向。
2.学案的针对性不强。现行学案针对性不强,分层不够。学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且有针对性。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内容的科学性、难度的层次性、题目的趣味性、用时的合理性,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布置不同的练习。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拔高,令人望而生畏,也不能随意降低,使人俯下身子摘桃子,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既为成绩好的同学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为成绩较差的学生装上起跳的助跑器,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均有启迪和帮助增强了他们求知的积极性,这也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
3.拿来主义盛行,生搬硬套。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编写学案是备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部分教师对此环节不重视,建立在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学习方案,成了彻头彻尾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教师要么从网上下载,直接用于教学;要么在使用原学案时没有进行二次备课,继续使用旧学案,与实际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学案目标含糊不清,定位不准。学案的目标编制主要表现为陈述含糊,具体目标难辨;三维教学目标的逻辑不清,目标知识水平的要求定位不准。教师在编制学案时,没有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导致要么学案目标要求超标,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要么学案内容超量(范围),要么要求偏低,不能达到课标规定的最低要求。
5.内容选择重复。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教辅选择面比较宽,学校的教辅配套齐全,但是缺乏一定的筛选机制,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学案中课堂训练的内容没有与教材合理整合,很多课堂练习缺乏必要的筛选和精减,导致编制的学案中不少内容与配套的教辅以及教材内容重复,进而导致学生重复训练,这对学生认知与思维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益处,客观上也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
6.知识梳理不落实。学案编制没有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梳理。新课学习结束以后,一方面学生要领悟本课中所涉及的知识要点,借助图表、思维导图以及概念图等多种形式,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网络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课后反思,注意总结新课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在哪里,解题中易混易错点在哪里,思考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和求解途径。
二、学案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穿新鞋走老路,以教定学。学案,顾名思义是学生学习的方案。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重在组织和引领。教师在学案的使用上,有的将“教案”和“学案”混为一谈,表面上使用学案赶了一回时髦,而实际上对使用学案的意义、作用等理解不够,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学生多了一个文本的资料;有的教师不敢放手,担心过多,把自己当成主角,自导自讲,学生则是听众。在学案的使用上更多地考虑怎样去教而不是学生怎么去学,以教定学,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2.把学案简单地当成了练习题集。我记得我有一次语文教研课后,有位听课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很震惊。他说:“表面上看你和学生是在借助导学案进行教和学,实则是在一题一题地做练习,课文的内涵被破坏了,课堂上似乎缺失了语文的味道。”他的一席话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是的,我应该把导学案看成引导学生和老师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把课堂的重点当成单纯去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学案应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用以自主学习的方案,更多意义上是辅助学生学习的资料,不能完全代替教材。
面对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要善于“吹毛求疵”。前不久,被邀请去参加某校教学开放日,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高一语文课,感受颇深。这位年轻女教师上的是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其教学流程大致如下: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随堂练笔:写100左右的关于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描写――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时,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用心感受。“合作探究”时,要求学生体会本文“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特点,老师做了以下处理:读一读,读出琐事中的深情;品一品,品出细节处的深意。凭心而论,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不错的,如果作为一节古代散文欣赏课可以说是很到位的。然而,这节课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缺陷: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参与太少;二是教师按部就班,落实不到位。
首先,教师的课启而不发,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据说该班是年级的王牌班级,学生素质很不错,老师也布置了学生预习,可惜学生的激情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学生也似乎无动于衷。合作探究也成了虚设。要学生“用心感受”恐怕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了。只是到了老师要求学生自发朗读“随堂练笔”短文时,才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拿出自己事先写好了的文章宣读了一番。
其次,教师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按部就班地操作,可惜每个环节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例如,“合作探究”环节,本应该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可惜老师没有做到。“随堂练笔”本该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却要求学生事先完成了这个任务,根本没有给学生随堂练笔的训练机会。
可见,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备,可惜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隔靴搔痒,没有深究,无法击中要害。故曰,作为一节学校开放日的公开课,作秀成分太浓,是一节典型的表演课。理想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不能落实到位?这完全是上课教师的责任。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经验不充足,启发诱导措施不到位。一旦遇到学生“无动于衷”之时,老师缺乏应急措施,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当“合作探究”环节无法进行时,教师应该采取立马分小组讨论,让小组学生认真讨论回答,争先恐后抢答问题,老师给予表扬等措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教学环节。
二是教师功底不厚实,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一般而言,底气足的教师往往沉着应对,处事不惊,临乱不慌。例如,面对学生的沉静,老师可以临时取消录音朗读,而是自己亲自朗读课文,也可以先录音读,然后自己读后请学生评判优劣,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主人公精神。可惜,现在不少教师因为底气不足,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随便在学生面前“献丑”,只好让录音代劳了。
再则,本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随堂练笔”却让学生事先准备好了。可能是教师信心不足,担心学生无法完成,打乱了自己的教学秩序。当然,如果教师也来个下水作文,跟学生一起“随堂练笔”,可能学生也会顺利完成任务,写出理想的好文段来。此外,年轻教师缺乏自信心,过分依赖预设教案。教案是人设计出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变动的。要知道,要上好一堂课,不仅是备课,还要备学生。
同课异构课,在比较中寻找“非我因素”。去年底,去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参加了第二届“自主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暨“华附在线”2012年高考研讨活动。在华南师大附中听了广州、深圳、杭州三地老师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所谓同课,是因为三位上的都是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高二选修2《唐宋散文宣读》一文。所谓异构,是因为他们三人的课在教学切入口,重点突破,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以及预期目标的达成等课堂教学理念各有差异。
三位老师都立足于课文的的高度,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畅游“快哉亭”美景。广州老师以“快”字切入课堂,用七个“快”字统领全文,引领学生与苏辙同游快哉亭,感受苏辙作文之情感色彩。深圳老师则用“如果要在快哉亭旁边立一块碑,向游客介绍亭子的有关情况,你认为《黄州快哉亭记》里面哪些内容适合选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维,重在考查了学生的理解、筛选、组材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杭州老师则是善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诗文加以比较,让学生站在快哉亭上浮想联翩,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有一定深度,尤其在引导和师生互动方面都表现得很是不俗,彰显出了他们的课堂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