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30 10:17: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等教育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现状调查
为了能够更完善准确地制定新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对我校的师范生及一些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及结果为:学生对学习理论的了解还可以,经过教育技术理论部分的教学学生能够更进一步深化地了解每一种学习理论的含义,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每一种学习理论到今后的教学当中。在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中对现代的教学设备了解还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新发展出来的教学设备了解很少。有些同学对一些教学设备甚至连看都没看到过。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我们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中要加强硬件设备的教学,让学生有具体的实物去操作学习,从而可以达到在实际的应用中进行学习。
三、原有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技术课程定位不准确清晰
在现有的师范教育中当我们提到教育技术往往会有人问道教育技术就是教授师范生计算机课程的么?其实这是对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不准确。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及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它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学习过程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指的是认知的内容。教育技术研究的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有学习的资源,两者是并重的关系。往往学习过程我们常见的课程体现在有教学设计、教学理论学习、教育学。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我们常常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视频的开发与制作等课程。其次,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不仅仅强调理论的学习还强调实践一些教学活动。在每学期之前进行课程设定的时候专业并没有注重到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并重性。在教学理论方面往往是只注重理论而没有注重实践,并没有让学生学习完教学理论之后利用相应的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方面只注重实践而不强化理论,学生在教学实践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在学生们学习课件设计与制作的时候,学生往往只强调软件的技术性而忽略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的教学艺术性。
(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教学仪器缺乏
由于在讲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备使用的时候没有对应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学生们往往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一个教学设备,并不能实际去操作教学设备,这让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现代的教学媒体及教学理论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革的,在设定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内容时候往往不能紧跟随着新的教育改革形式。
(三)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课程实验实施不到位
在现有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课程中并没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课的设定,这让同学们只能通过听老师的讲授、图片的观察来了解教学设备及其使用,而不能真正去动手实践操作现代的教学媒体设备。
四、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制定
在明确了原有的教育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后,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内容进行制定,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重组,使其更具有目的性及高效性。要让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加既有组织性和结构化。要让每一门与教育技术有关的课程都与本门课更加紧密的链接在一起,做到内容的衔接。从而实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更加巩固在师范生各类师范素养的培养。这也能更加最大化的发挥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
(一)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能力标准具体内容
1.意识和态度:在现阶段的教育技术能力体系的训练学习中要基本认识到学习训练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
2.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标准:培养更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的采集、分类、利用、加工、管理的方式方法。
3.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指导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式、训练模式。掌握现代的结合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方法。足够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育技术实践的重要性。
4.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要在实践中整合到具体课堂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课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做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内容,协作的教学方式,终身的教学模式。
(二)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内容
五、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
(一)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制定的原则
1.需求性原则。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走上的是各地的中小学校,要为当前各个中小学校培养出具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可以全面适应当今信息化教学的中小学教师是初等教学专业的责任。所以,初等教育专业在进行制定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时一定要本着适应各级中小学需要的原则。在详细的了解了当前各中小学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设备能力之后,全面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对我们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需求,最后初等教育专业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制定要根据初等教育阶段的教师的未来发展方向而制定,而不是根据原本课程内部安排简单的制定。
2.开放性原则。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本课程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教学理论的研究还是硬件设备的研究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以很快的速度不断更新变化的发展的。随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学理论也随着更新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技术课程要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不断的发展更新的,在这发展更新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在不断完善本学科的学科体系。
3.整合性原则。教育技术课程训练中的整合性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训练的时候要充分整合到他们的初等教育专业的特色,把他们已经学到过的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充分整合到教育技术的训练中来。当我们把他们本专业的已修课程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之后不仅仅可以让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有专业课程的关联也可以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了更加统一的专业观点,使学习内容形成了统一的课程体系。
4.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创造力及能动性,要不断激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能力的内在学习需求。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他们更大的自主学习动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培养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教育技术的主观意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随着时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
5.针对性原则。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针对性是指在我们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我们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都是要走上小学的讲台的,所以我们在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训练的时候要结合初等教育阶段的特点,让他们结合小学的课本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我们要在教学的时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针对五年制的学生要从简入手,结合一定的趣味性进行教学,激发他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热情。
二、艺术素养课程改革的思路——以美术课为例
从系统化的学习训练设计入手,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确立了围绕“学生美术感知能力、校园美术应用能力和艺术素质养成”这一主线,构建“直观感受+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能力提升+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先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小学课堂和小学教学,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美术理论知识,通过技能训练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以此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职业能力),最后将所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能够学习美术理论知识,通过鉴赏美术作品感知艺术,同时可以通过学习美术技法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
1.课程理念
美术是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素养课程的重要内容。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系统的应用知识、持续发展的能力,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与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对课程进行设计与开发。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实际,在保证艺术性的基础上,把技能、技巧难度降低,更注重美术课程的通识性,让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获得艺术感知,在艺术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提升自身艺术修养和掌握艺术技能达到艺术素养的新高度。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成的课程理念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结合艺术学科自身的艺术性,突出师范专业的针对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在课程开发上,强调通识性与实践能力的融合以综合能力中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兼顾艺术实践能力培养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小学教师的职业能力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与小学合作的优势,通过合作共同建立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的标准,针对小学教学实际和美术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在实践体验上,学以致用,提高创新能力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熏陶,在掌握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小学教学中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和创造能力及美术应用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简笔画创作、黑板报版面设计、手抄报制作、试讲课件制作等实践环节,突出实践教学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美术的应用价值。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美术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艺术素养课程
在以往非专业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主要以美育为目的,同时还伴随着培养高尚道德和精神(即德育)。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过去的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目标基本上沿用高师阶段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目标,只体现了艺术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美育、德育,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美术课程应摒弃过去艺术素养课程仅仅停留在美育层面的观念,将教学目标与师范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目标整合为一体,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采用恰当的授课形式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强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目的。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性的激发、健康审美观的形成以及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完善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美术课程的特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念、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能够适应小学教学实际需要的人才。
3.教学内容
艺术素养课程面向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开设。让艺术素养课程为专业服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确定初等教育专业教学内容时一直遵循的原则。而美术课程正符合上述原则,它基于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力结构要求,在学生积累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阔眼界,通过艺术感知与艺术实践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美术课程的教学针对小学教学需要选取了美术理论、美术鉴赏、美术实践和职业技能四大模块的内容。其一,美术理论包括美术的概念、种类、特点等基础知识和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等美术理论知识。其二,美术鉴赏从地域、时代、题材等多维度入手,选取绘画、雕塑、建筑和设计艺术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通过多种鉴赏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广闻博览,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其三,美术实践主要选取基础性强、难度小的内容,如素描、速写、图案、白描等。其四,职业技能主要是指能够被直接应用于小学教学的美术能力,如简笔画创作、手抄报设计等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以上内容相互穿插融合,先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艺术修养,最后通过美术创作训练,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最终目标。
4.课程形式
在“综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下,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艺术素养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设置,设置从必修课、选修课和社团三个维度进行。把必修课的单一形式变为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再以社团活动为补充的优化组合形式,并将其落实到如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教学评价的实际之中,确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价值目标,使教学活动确实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一个途径,而不只是教学环节中的形式。美术作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主干必修课程内容模块化。必修课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讲解和赏析为主的状况,设置了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四大模块。因为艺术史论和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可以加深学生的艺术感受,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使知识变为熟练的技巧。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枯燥的理论讲解,以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牢固、灵活地掌握知识。找一些名家名作的赏析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找出不同艺术评论的共性和区别,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从模仿开始,提升分析能力。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应用视频,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学习美术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切实服务于以后的教学工作。
(2)比较教学法在美术课程的讲授上,教师还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把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与外国古代工艺美术进行比较,把素描与速写、白描等绘画形式作比较,等等。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3)情景模拟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营造小学教学现场气氛,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教材内容,进行简笔画辅助教学,或模拟美术馆情景,进行作品的讲解。
(4)问题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很多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朝鲜语)专业学生是在我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由朝鲜族初中毕业生组成的,我校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称职的小学教师。将来的这些小学教师面临的形形的孩子,孩子们的年龄小,但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无论是生活中的知识还是课本中的知识,他们都想知道答案,所以说,我校培养的这些教师的素质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学生的眼界和学识。
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但是,近年来,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面临的招生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在多数初中毕业生中优秀的学生都到高中学习了,而进入我校学习五年制初等教育(朝鲜语)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平均入学成绩比一般的高中生的入学平均分要低200分左右,而这些差距不仅是成绩上的,更多的是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的。面对此困境,我们应该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呢?为此,我校在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把《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这样,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1.做好化学教学前期工作我校五年制初等教育(朝鲜语)专业是“3+2”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从知识的深度上来讲,和正常的高中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照搬高中化学课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不做适当调整,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甚至导致个别学困生学生放弃学习,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一定要做好课程的设计与安排,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对学习需要认真分析由于初等教育(朝鲜语)专业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我们要结合初专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初等教育(朝鲜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特点来考虑,从全方位的角度来来选择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不仅使理论更加系统,还要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学科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适度性。为此笔者认真研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后,制定了辽宁民族师专出专用《化学》教学大纲和初专用化学教学计划,还修订了《化学》作业要求及《化学》考核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教学管理文件,以保证化学科目教学效果,提高化学科教学质量。
(2)对学生认真分析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为主,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之间关系。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又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要想教学成功,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五年制初等教育(朝鲜语)专业的绝大数学生化学基础较差,在学习中他们比较自卑,自信力不够,学习态度也比较敷衍,在学习时还缺乏一定的耐力和毅力,做不到有始有终,但是初专的朝鲜族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思维活跃、单纯、懂礼貌,因此,在教学时要扬长避短,制定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既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作用,体会学习的乐趣。
另外,还得分析初专《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确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起点和内容,合理的就保留,不合理的就删除。
2.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初专朝鲜族学生的特殊性,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各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们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师范技能与实验技能。
(1)多联系实际,激起学习兴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化学在生命、环保、健康等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提高。在教学中,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还应当适当讲一些与理论有关的化学常识现象等知识,使学生们对化学学习感兴趣。例如:在讲乙酸的化学性质酯化反应时可以解释秋天去果园和夏天去花园是能闻到香味的原理,白酒打开瓶盖后放置时间长会散发出香味的原理,这样学生们感觉到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从而能提高学习兴趣。
(2)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实用性强、信息量大、知识面宽,为增强教学效果,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教法,如课堂讲授、板书和实物模型的展示,而应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对抽象的微观结构可以用多媒体课件经行教学。现代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可以,处理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这是普通的说课教学无法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不仅突破了教学的时间还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这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参与课前讲解,提高学生自觉性和表达技能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表达技能,可以在讲新内容前找几名学生到讲台上,讲述现实生活中与其有关的知识,要求学生课后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且和教学相关的题材,找好题材后,学生还要准备答案、讲解的时间可。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讲课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在一般的期末考试时,我们会设计两道题10分左右的实际解释题,如:人们吃馒头是越细嚼越甜的原因如何解释? 这些措施能促进学生激起兴趣,丰富化学知识,为从事小学教育打下基础。
3.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评价模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优化的评价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应确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建立多种考核方式相互补充的机制,以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我校初专《化学》课程的评价指标有:课堂出勤,课堂纪律,作业情况,课堂提问及单元考试,期末考试,其权重分别为12%,12%,12%,24%,40%,其中,适当降低了一次性期末考试所占权重,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性,使的考核更加客观、科学。
(1)课堂出勤五年制初专生(朝鲜族)刚入学时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出勤率也较差,所以和学生交代清楚,出勤主要看病假、事假、旷课、迟到、早退等方面表现。出勤分最容易得,只要出勤好就得出勤分满罐。要是整学年下来挂六科就得降级,大部分学生领会到了不想挂科,那就不能忽视平时成绩。结果从14级普师班看,上学期请假的人几十节,下学期请假的才4节,课堂出席率明显有很大提高。
(2)课堂纪律五年制初专生刚入学时因为学习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集中力较差,课堂纪律主要看上课趴在桌睡觉,上课玩手机,上课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等方面。只要纪律好,几乎都能得纪律分满分。结果14级普师班看,上学期因上课时扰乱课堂三位科任老师与学生发生过冲突,有一名学生因扰乱课堂还受到了警告处分,下学期没有一个同学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而且课堂纪律明显转好许多.
(3)作业情况升入我校的五年制初专(朝鲜族)学生大多数初中时都不爱写作业,在写作业中存在一定的抄袭现象,这样,作业的课后巩固、查缺补漏的作用就无法实现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就每堂课给学生留出1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并且要求他们尽可能当堂完成。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不仅杜绝了作业的抄袭还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可谓一举两得。
(4)课堂提问及单元考试
我校五年制初等教育(朝鲜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应适当地用提问法教学让学生们大胆地开口说话,一学期下来必须每位学生至少提问回答一次,这样坚持下来能提高学生们的解答能力。另外每个月每章进度结束之后必须进行一次小测验,通过测验总结能了解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现不会的内容即使给予讲解,有助于学生们已学知识巩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125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类专业大都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每年培养数十万的职业类人才。传统认为,初等教育是属于普通教育下的师范教育,尽管有着知识积累与传承的这层特殊面纱,使得教师教育带有普通教育的知识特点,但是这无法遮掩“教师”是一个特殊职业技能岗位,也无法回避我们必将用职业教育的视角来看待教师教育。
1 初等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
职业教育的特性是其“职业性”,其基本内涵是“职业导向”。职业教育成效如何取决于它所培养的人才能否胜任其面临的岗位。我国初等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大多是面向小学及教育岗位的人才。专家认为学前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是保育,是小学教育的前奏;中学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是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后续篇章;小学教育是两者的衔接,其低学段具有一定的保育性,高学段具有一定的学科教育性,它不仅要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在于把握儿童成长的方向,不仅要保证儿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创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等,为其今后一生的可持续学习,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打下基础。因此,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而言,养成性成为初等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
2 职业特性对教师的要求
小学教师以小学生的教育为己任,而不仅仅以小学学科知识的传授为己任。小学生教育过程中育人是目的,知识的传授是手段。养成性作为初等教育的主要职业特性决定了初等教育的重心在于养成教育,这要求养成教育的执行者――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养:
2.1 知识体系――全科发展
职业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与其职业对象密不可分。小学教师的职业对象是小学生。就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感知技能等方面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无论多么复杂的新事物,小学生都可以将其作为整体逐步同化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掌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会像成人一样面对新鲜事物就立即将事物划分为各个零部件,了解零部件之后再加以整合进而认识新事物,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是综合的整体的。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波伊尔也曾指出初等教育区别于学前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就是联系:人与人是互相联系的,各门课程与知识是互相联系的,课堂内容与文娱生活是互相联系的,学习与学生生活是互相联系的。因此,小学阶段需要有全科型教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知识的讲授,这有利于教师引导其更加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把握。目前,不少国家实行全科小学教师即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2.2 教学技能――知识传授的保证
目前,中国的教师国编招考政策允许综合型大学的学生通过统一考试进入教育行列。而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之一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接受了专门的教学技能培养。初等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决定了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通晓教育理论,熟练教学实践技能。当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职前教育培养都加强了实践教学教育。大多数采用2+1的培养模式和院-校合作的方式。但是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与中学教育技能不同,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必须规范。其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越高。儿童知觉过程的直觉性,使他们喜欢教师采用直观的教学呈现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儿童记忆的具体形象性,使他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形象生动的事物。另外,儿童思维想象的独特性和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也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这些都要求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图片、声音、影像等生动活泼的载体,必要时辅之以儿歌、童谣、舞蹈、简笔画等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果。
2.3 职业的认识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作为小学教师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小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终身的,他们的工作态度,有时甚至一个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在小学生们幼嫩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强调文化底蕴、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准,使他们深刻认识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孩子,什么是初等教育,明确初等教育的养成教育意识,懂得养成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良好习惯,才可能促进其生命的健康成长,真正实现对人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莹.“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3]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学报,2012,(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jrzg/.2010-07-29.
[5]刘春玲.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教学技能[J].赤峰学院学报,2008,(8).
[6]司成勇.当代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途径与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09,(9).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升学率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当今社会面临着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严峻问题,很大部分因素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而本文通过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反馈的系统化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直观的发现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这类问题,从而总结出相关经验,应用于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提供策略。
一、就业反馈对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构成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依据学术上的划分可以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应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能力。另外有学者认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良好的个人素养、良好的社交关系、专业化的知识构成、科学的教育能力、广阔的视野是就业应具备的五种因素。
但是以上所述的要素都不能直观证明出所具备的的就业能力跟最终获得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提取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自身能力,即很好的展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从而使求职者在应聘中得到考官的赏识。
专业技能,即能很好的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化知识并且发挥出来的能力,并且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很好的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自身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在就职后能不断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不断的推陈出新能力。其中包括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发挥自身价值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力[1]。
(二)就业反馈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的作用。根据以前的就业反馈经验中总结出,基本能力,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能力都是初等教育专业职位中所需要的,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就业反馈中并没有细致的划分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具体应当掌握哪些就业能力,这就造成就业反馈机制的作用不突出,这也同国家鼓励的发展专业性人才的的要求相背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在学校的学习当中着重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专业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自身的演讲能力,通过就业反馈的纵向比较,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着重提升自身的弱点,积极地为自身就业做好准备为自身就业提供保障。
(三)就业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辨证关系。就业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辨证关系中,只有更好的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才能提升就业率,才能更加及时、精准、系统化的反映出就业反馈信息,这样才会从就业反馈中更加客观的分析出在就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使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着重的提升自身相关方面的能力来更加积极的面对就业,从而达到信息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2]。
二、目前就业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业反馈的系统不通畅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向高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就业反馈,但是这种方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制约,主观上学生对于调查问卷进行草率填写所带来就业反馈的误差,客观上未就职学生未及时填写调查给就业反馈带来的滞后性从而导致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导,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时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能从很大程度上克服就业信息反馈所造成的偏差。
三、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就业的质量与数量来完成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以此可以看出国家在针对教育政策与招生方针上国家更加支持通过就业反馈的方式来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一)从高校的角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向,积极的提升就业岗位与就业人才的匹配度,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开设社会真正需要的提升能力的课程,调整招生规模,制定招生计划,积极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3]。
(二)从社会角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市场是就业反馈当中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对招生以及就业能力的提示方面有导向作用,市场可以对就业反馈达到一个和谐的调节作用。促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去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拓广就业渠道,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从学生自身角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学生要通过就业反馈积极主动的去分析自身优势劣势及时了解工作单位所需求的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并且通过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更加积极主动的制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不断地完善就业发展目标,时时的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不让社会所淘汰,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知识水平,拓展自己的视野,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全方位的发展自己,为促进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2提高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的对策
(1)完善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制度
自我学习和完善是增强班主任专业化的主要途径。作为中职班主任需要通过积极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自我学习可以促进班主任的自我发展,使其具有丰厚的理论功底。班主任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靠其爱好,要想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就需要刻苦钻研与其工作相关的知识,主要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知识,只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这类知识,努力积累学习经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总之,班主任要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需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发挥其管理作用。
(2)增强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的经验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主要活动有班级管理课程的开发、校本活动的举行等。通过校本活动可以加强班主任进行职业指导的能力,给予学生就业上的指导和帮助。职业指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职学校班主任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定位非常了解,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和帮助。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该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对学习的经验进行交流,主题班会的开展有利于班级形成凝聚力,同时还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这样的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够为班主任工作给予一定的锻炼,是加强班主任专业化工作的有效途径。
(3)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直接接触者,其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其思想觉悟。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作用是其他教师难以替代的。除了在工作中要做到细心之外,还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作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管理中的主导者,班主任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增强其在管理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责任,将工作的思路整理清楚,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沉着处理,确保管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4)构建信息化管理环境
为了增强班主任的专业化知识,促进班级管理的专业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班主任需要自觉学习和掌握专业化知识。利用信息化资源支持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将信息化管理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可以利用成功的教学模式加快班主任专业化的发展。学校管理者还应该建设教学资源库,提高班主任的实践性知识。其中教学资源库中主要包括素材类的教学资源和结构性的教学资源,班主任通过对各种资源和数据的收集能够提高其实践性知识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5-0310-05
1引言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教育是一项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受教育者也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个体倾向,教育不能够固步自封,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如何增强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适应性”,是初等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小学未来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适应性”一词最初是生物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生物体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适应性运用于教育学领域是指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或学校)根据未来的需求,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需要。“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为: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从教育学来说,就是要求教育行为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要根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点、特长、爱好等来因材施教,适应性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或学习动机(需求)的产生,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每个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刚要,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初等教育专业音乐适应性教育概念
2.1适应性教育的含义
什么是教育的适应性呢?在回答教育适应性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究竟是满足于谁服务于谁。教育的本质,古今中外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所持的观点也不一样。综合起来可以分为3种。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首先要服从于人,教育的目的要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制定。强调了人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却轻视了其他的教育因素。
(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而不应该从个人本位出发。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常常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个人与社会结合论。即教育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這种观点把教育中的人和社会都考虑到了,结合了二者的积极因素。
笔者认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相结合的教育观,更为科学、合理。教育的过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教育观,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两大要素人和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从根本上说,教育是对人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过程,是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适应性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心的特点实施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代表思想,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是适应性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个体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保证,教育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去实施教育。
适应性教育理论把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子系统。教育适应性自产生之时起,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和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一直起着重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的适应性教育,主要是指以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教育适应性的原理来构建初等教育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理论,并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具体来讲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适应性是指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方式必须符合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自身并向前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适应性的内涵是:“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和教学上,就是音乐教育专业要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观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目标,适应人的发展,尊重人的天性,做到因材施教。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只注重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适应,而忽略教育对教育者适应的问题,“尊重人的天性,因材施教”,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堂实施“适应性教育”,是初等教育专业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2.2初等教育专业音乐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专业的适应性教育是初等教育永恒的追求。
正如教育适应论认为:人类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其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的适应性使然,适应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的适应包括作为对生存的“再生”“复制”的适应“维持性适应”,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动态性适应”,作为对自己和环境的调整、修正的适应“改造性适应”,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前瞻性适应”。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同样也要遵循着教育适应性的原理,积极的适应一切变化和发展。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经济的飞速发展,知识飞速更新,随之而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多元化的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当今小学倡导各学科之间教学的大融合,倡导“1+X”课程体系,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以前那种仅仅是为了培养“教书匠”“孩子王”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教师。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成效都不大,笔者认为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目前需要通过自身的调整,使自身更加完善,而最终适应外界的改变。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要解决“需要”与“适应”之间的关系,使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更好的适应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脚步,“适应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学生的个体来讲,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但是由于性格、爱好、家庭环境等特点和情况的不同,他们的音乐能力发展是具有差异的。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找到学生的闪光点,采用适应性教学手段、方法、策略,尊重音乐教学的规律,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实际,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每位师范生提供“适合”的音乐教学,为小学培养出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初等教育专业是基础教育的母机,承担着培养小学全科教育人才的任务,只有在初等教育专业实施适应性音乐教育,睫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社会生存的能力,才能为小学教育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
3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教育妻公平,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我国的教育太注意统一性,普遍存在忽略差异性的特点,当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的时候,教育就成为了”禁锢”,禁锢了学生发宸的自由和成长的可能。初等教育音乐教学中的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制内容单一
很长+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对音乐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技术的训练,忽视了它对于培养具有全面性高素質人才具有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它的美育功能,音乐课程在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并不受到重视,这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时间短,课时数不足。
初等教育专业所有音乐课程都在一年之内完成,科学方向、数学等方向的音乐课程只开设一学期,开设的课程只有简单的“歌唱”,对小学教学需要的“歌曲演唱”、“合唱指挥”、“班级文艺活动编排”等课程无法开设,这就严重影响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艺术基本技能,更不用说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意识了,每周几课时的音乐教学远远达不到所需要的教学效果及学生今后的任职需要。
3.2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努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结合,是教和学的手段,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和任务完成,关系到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在教学过程中,选择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设计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音乐教育方式有其特殊性,要根据每个学习个体的音乐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条件不同等,它的教学教学方式要产生变化,或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教学方式不同。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现有教学方法以点盖面,以集体课的形式为主,采用统一授课,集体练习的方式,这样的授课形式学生进行个别练习的时间和机会都比较少,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了。在对待不向艺术基础学生进行的教学上,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初等教育专业主要是面向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进行招生,这些来自不同地区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在城乡、地域上的差别等都照成了学生艺术基础的差异;更不用说学生中还有一些是来自高考的艺术特长生,艺术类的一些课程早在高中备考时就已经学过,相对于其他高中升人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优势,然而,在音乐集体课程的组织教学,教师也很少能顾及、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同一内容的学习中,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就歌唱课程而言,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不同的教材和要求,学习之初要求的是气息流畅、支撑好,接下去是咬字准确、发声优美,再接下来是速度、强弱、感情、流畅度等。由于每个学生的模仿能力,领悟能力,练习强度不同,所体现出的问题就不同,学习进度不同,那么教师就不能以点盖面,学。以集体课形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只会造成学生学习内容单一、枯燥、学兴趣降低,学习进步不大,最终对音乐课程的学习踌躇不前。
3.3教育评价单一
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指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教育评价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粗略地加以区分,就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校与教育机构评价、教育政策与教育项目评价等方面。如果按劳教育层次加以区分以可以分为基础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职业技术教育评价及成人教育评价等方面。按照评价的价值取向分类,可以分为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评价存在比较单一的问题。
3.3.1课程评价主体单一
初等教育音乐艺术课程的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的自我参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的评价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2课程评价内容单一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所学的艺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生成绩进行评价,没有把这门艺术课程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审美体验等作为评价的内容。
3.3.3课程评价手段单一
初等专业音乐艺术课程评价的手段单一,一般采用的是目标评价模式,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样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单一评价体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下小学对小学教师音乐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己经从纯粹的技能要求提高到艺术修养层面,而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用“适合性“的教育,为小学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适应性教学”探索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要积极主动地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走适应性教育的发展道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适应性“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到音乐教育的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受教育者一学生的发展情况如何,能够反映出教育成功与否。注重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把受教育者放在教育的中心,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应该是教育的根本。从这种角度出发,必须把教育的终极关怀定位于人在不断变化的时空秩序中的适应性发展。
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家教学评价上,都应该以学自身的情况为依据,以学生未来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为依据,就当今教育发展趋势而言,学科融合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音乐教育要必须在教学中实施“适应性”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运用音乐的能力与水平。
4.2改革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依照教育学理论,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实施“适应性”教学,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做到因人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最有效的手段为小学教育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小学教师。具体实施方法是:
(1)依据差异化教育理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新生人校的时候,就通过迎新文艺演出、艺术团招募及学生的才艺展示观察学生的各项差异,包括他们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多元化智能水平,并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发展。
具体做法是:分层归类、课外提高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新生入学的各项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通过音乐游戏、音乐活动等观察学生对声势、动作、嗓音的模仿与探索的情况,初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各项情况,为之后的分层教学及因材施教打下基础。找到具有较突出音乐表现的同学,将他们吸纳进校艺术团,针对性的为其制定教学与培养方案。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学中打破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在音乐基础教学的同时,以差异化教学理论为指导,开设以“动”为主的音乐活动课,这样的课程,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完成,但是完成的情况是和每个同学的音乐素养密切相关的,例如根据问候舞《你好,你好!》中,音乐基础好的同学不仅可以学会舞蹈、歌唱,还能根据需要进行歌唱、动作、甚至是旋律上的创编,这样的课程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和培养每位学生的能力为目的。
(2)按照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Bloom)的目标分类学,思维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知识”是最低水平的思维,是记忆层面的能力,而”综合“是把各种事物用新的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的能力,是思维层次中的较高阶段。六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是教师进行差异教学的基础,在“适应性”教学中,教师将同一知识、技能点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不同难度的挑战。这六层次更是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估的基础。
根据分层教学的理论,采用了班内“分层目标”教学、课堂“分组互动”、课外在线“个别化”学习、课后“差异化”“区别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集中讲述与分组实练习的教学模式,在小组中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对每位小组长提出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要求,要求小组长不仅要掌握课堂技能技巧,还要求她能组织自己小组其他同学完成节目的创编与排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小组长以更多的指导与帮助,经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不仅学会了需要掌握的音乐知识,更加在实践中获得了将音乐知识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更強的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加能适应未来小学教学的需求。
在音乐教学中还应用分层的教育理念,采用了“个别化”的学习模式。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课程的丰富,运用网络来实施“个别化”学习成为了可能。网络在线课程教学模式成为了单一教学方式的补充。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用技术资源将课堂上学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分板块制作成教学资源库,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音乐基础、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在线上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板块进行学习,遇到问题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与教师进行沟通,也可以在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们相互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得到“适应性”的音乐教育。。
(3)依据“多元化”的理论,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主要做法是: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评价时,改原有教师一人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最后评价的做法,将学生评价引入教学评价中,采用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模式,教师通过学生评价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不足,让自己得到进一步的提高。②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通过考试来考察学生课堂学习完成情况,还通过对学生在“课前三分钟”等音乐教学活动、各类文艺演出的音乐表演活动,班级文艺活动的参与与编排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多元化的评价初等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与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③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评价过程中,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用观察、谈话、音乐作品与成果分析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将这些考核结果量化作为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同,形成对学生的音乐技巧与音乐实践能力的综合、全面的评价。
4.3培养适应性教学的小学教师
“教育适应性”理论告诉人们,初等教育专业首先是在培养目标上走适应性的发展道路。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应该坚定不移地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为重点,坚持师范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结合,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知识全面、热爱教育事业的新时代的小学教师。
各学科之间教学的大融合、STEAM教学、“1+x”课程体系等已成为未来小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的音乐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需要努力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生存的能力。
未来的小学要求教师素质更高、更全面,除了需要承担文化课的授课任务以外,还有很多课外的文艺活动需要教师指导,如舞蹈编排、班级文艺活动指导、器乐配奏、合唱指挥等能力就是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创新素质也是未来是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素质,有很多艺术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创新能力,教学中可以用音乐欣赏、小学音乐游戏,演唱、演奏活动,来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但是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涉猎各门学科领域,同时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所擅长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初等教育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也不是任何学科、任何知识均等的发展,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突出重点,显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小学教师,来充分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要。
5结语
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该在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走适应性的发展道路,对教育的众多问题进行改革,以推动初等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领导重视深入实际是提高三笔字训练质量的根本保证
所谓领导重视深入实际包括三个关心一个确保。即关心书法师资,关心书法课堂,关心书法活动,确保书法课在众多学科中的地位。
书法师资来自非书法专业,技法尚可,理论薄弱,虽从事实用书法教学,但也急需提高技法和理论,领导应尽力给书法教师创造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书法教师自己也应珍惜机会,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关心书法课堂,即关心书法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笔、墨、纸、砚等物质保障;关心书法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关心书法课堂教学最终效果。
书法活动既需要经费又需要场所,更离不开领导的大力支持。领导关心书法活动,甚至参与书法活动,书法活动会轰轰烈烈,有声有色,良性循环,连上台阶。领导不关心书法活动,甚至反对书法活动,则可想而知。
作为必修课的书法,传统性强,学生很容易忽视,特别是学生期末成绩排序,评定奖学金将书法、美术、音乐等课程成绩排除在外,更容易引起学生对书法课的不重视。只有将书法课成绩考核评价与其它必修课同样看待,关系着学生期末成绩排序以及奖学金评定,才会使学生对书法课引起重视,同时也会増强书法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结合书法学科特点,以“一帖在手,贯穿三字”为核心内容;以课堂教学、自主练习和集中培训为基本方法;以阶梯过关、考核严肃为主要手段,不断提高学生三笔字手写技能一帖在手,贯穿三字”是三笔字训练的核心内容。依据系统性教学原则和书法学科的独特性,在选择教材上统一定帖。从欧、颜、柳、赵四种楷书中选择一种,贯穿三字。这样既利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三种不同手写工具也可以互相渗透,互吸营养,避免了选帖混乱,换帖频繁的现象。虽说选用毛笔字帖练习钢笔字和粉笔字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有繁体字、异体字,与日常应用有距离,但是从长远看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变通能力。
确定哪一种字帖,繁体字、异体字都是我们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讲的内容。而师范教育要求我们使用规范汉字。就此正确的方法是:学习中不回避,使用时要慎重。即教学中遇到繁体字异体字,讲清其繁简关系,互异关系及发展过程,做好汉字的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在书写实践中,根据需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在书写书法作品时,尽可能有效使用正确的繁体字和异体字,以此増加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在日常应用和宣传应用时,必须使用规范字,实用书写要与时代同步。一味的使用繁体字、异体字和一味的强调规范的简化字都是不对的。
课堂教学、自主练习和集中培训是三笔字训练的基本方法。课堂教学,重在传授三笔字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力求简洁形象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表现力、审美力。讲授笔画写法,一笔分三段,名曰起行收,起收是关键,神采见于收。讲授结构写法,如心字底的结构特点,心大要比心小好,心正要比心偏好,但是大和正要有分寸。讲授章法处理,最终目的是一个和字,整体要形成合力。这就看书写者的整体驾驭能力,也就是宏观调控能力,章法能力强适合做领导,单字能力强适合做具体事。如此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轻松理解收效也就更好。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三笔字过程中的乐趣,理解其内在所蕴涵的哲理。使学生由喜欢学习三笔字发展到喜欢上书法。
自主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练字习惯,提倡自主练习,鼓励自主练习。三笔字的学习,只有课下反复练习、坚持经常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仅凭课堂教学和完成作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书法课堂教学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拓展内容、自主选择时间,自主和同学研究,自主找老师指导,不断提高自己的三笔字书写水平。实践告诉我们,凡是三笔字出色的同学,都是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突出。
集中培训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每学年第二学期第4周~第7周学校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三笔字基本功培训,根据年级不同,布置难易不同的训练内容,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年级学生,训练内容是毛笔字八个四字成语,钢笔字八首五言绝句,粉笔字是八个五言对联;目标要求是笔画的起行收交待清晰,结构基本准确,章法基本整齐。二年级学生,训练内容是毛笔字八个七言对联,钢笔字八首五言律诗,粉笔字八首五言绝句;目标要求是笔画准确,结构合理,章法整齐。三年级学生,训练内容是毛笔字八首五言绝句,钢笔字八首七言律诗,粉笔字八首七言绝句;目标要求是字形规范,笔画准确,结构合理,整体和谐。在书法教师的指导下集中实践训练。使学生的三笔字水平随着年级的増高呈阶梯式稳步提高,最终达到学生能书写正确、规范、整齐、美观三笔字的目的。
阶梯过关、考核严肃是三笔字训练的主要手段。阶梯过关是指三笔字考核内容及标准依年级増高,难度递増。考核严肃,即公平、公正、公开地考核学生三笔字。公正即客观命题,客观评卷,切忌盲目地满堂彩和盲目的严要求。公平即统一试卷,统一时间考核,统一评分标准。公开即公开评分标准,公开评分办法,公开评分结果。考核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等,C及C以上为过关。考核成绩为D的,要再练再考,直到过关。
三、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是提高三笔字训练质量的最佳补充以书法协会的形式将同学中书写水平较好、对书法艺术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召集在一起,经常举行书法活动。或教师讲座、或习作讲评,或集中练习,定期展出学生作品,书法爱好者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发挥和展示。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能促进三笔字训练。
高职初等教育文科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符合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并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号召,以培养具备一定知识和能力去从事企业文秘和基础教育的实用人才为目标。针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根据我教学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一、明确教学定位,建立课程结构
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首先我们要知道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我国高职初等教育的不同,只有知道了两者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方向,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初等教育则更侧重实际应用。那么,高职初等教育的教学定位就应该是培养动手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技术型人才。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人才需求,必须要求改变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思维模式,从学生专业素养抓起,人文教育抓起,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明确完教学定位,我们就开始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结构。因为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传输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务必要在课程结构上合理安排,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开设多元化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家讲座都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科学性规划,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
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方向的设定,也是教师对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教学目标分为两项内容:(1)教师的教;(2)学生的学,只要二者相互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才算得上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但事实上,有一些教师只重视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从而无法落实目标培养。为了培养初等教育文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我们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并且要认真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无论做任何事,热情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值得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尝试采取多种措施和方法。只有当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的热情,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来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实战中获得真理
教师在课上讲得再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再过硬,不去实战中锻炼,那一切便是纸上谈兵。所以说,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理论是抽象的,必须把抽象的东西实体化,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初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一、引言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的前身系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初等教育专业。1999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江油师范学校(学校的前身)与四川师范大学联合办学,率先在全省进行大专学历小教、幼教师资培养试点,成立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初等教育学院。同时设立初等教育专业,承担大专层次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招收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为四川省及西部地区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基础教育师资。
二、取得的经验与成果
(一)重视专业建设,突出系科特色。专业建设初期,学校非常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由校级领导牵头组织了学校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初等教育专业量身定制了比较合理的课程方案。经过请进来走出去,考察学习借鉴了省内、省外的其它兄弟院校的做法,不断的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现在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方案,初等教育的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专科,系科特色更加鲜明。(二)紧跟社会形势,注重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转变以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倡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地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等教育系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外,更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学校尊重学生人格,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体现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由此,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审批了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并且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课都为课外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有美术、音乐、舞蹈、普通话、武术、体操、英语、天文、化学、数学以及桥牌、象棋等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三)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技能训练。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多年的发展,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一大批实验室,先后建成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地球与空间实验室、机器人活动室、航模实验室、小学科学探究室、心理咨询室、电脑美术制作室、电脑音乐制作室、语音室、学校天文台等等,并且还建有能同时容纳200多人的计算机大棚、微格教室及多媒体教室。初等教育专业充分发挥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训基地作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实施模拟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在课程的开设上,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比如教师口语、书法等课程的开设,另外加强对“三笔字”、简笔画、舞蹈、普通话、声乐、钢琴的训练,每学期全体学生进行技能过关考核。(四)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见习、实习作用。近年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与市周边地区、民族地区的小学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经建成实习实训基地36个,此外还有一批目前虽未签约、但长期供学生实习的单位,校内外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学校各专业的实习需要。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技能,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力,能胜任小学课程教学以及能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和研究的专科层次小学教育工作者。但是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要从事小学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小学教师基本要求本科以上,专科生是受限的,只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才有就业的可能,即便如此,也要参加当年的公招考试择优录取,并且公招考试的考生范围宽泛,就业问题显得非常严峻。2.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资。由于我校对教师采取一年一聘的办法,教师流动性大,难于形成一支相对固定的初等教育教学团队。近几年学校在急剧壮大,每年都有年轻的新教师加入,新教师对初等教育还有一个认识和磨合过程,在人才培养、教学经验上显得不足。突出表现在新进教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认识上,反映在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上,没有突出初等教育的专业特色。3.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分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两种。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学生,由于进校年龄小,普遍在十五六岁左右,可塑性强,技能技巧课能轻松应付,并且学得扎实,但是对文化课学习整体效果较差;高中起点的三年制大专则相反,进校年龄大,大多在二十岁左右,通过高考的磨练,文化学科整体较好,但是技能技巧课比较吃力。由此,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就不能一概而论,很有必要区别对待。4.初等教育专业的社会认知。现在的小学课程开设有语文、数学、外语、美术、音乐、体育、品德与生活、口语交际、信息科技等等,用人单位往往招聘对口的专业学生,比如缺语文教师,往往对口招聘语文教育专业或者中文专业,缺数学教师,往往对口招聘数学教育专业,其它各科也是一样。而对初等教育专业认识不够,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招聘小学教师限制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报名参加的现象。可以说社会对初等教育专业的认识非常的不够。(二)对初等教育专业的一点建议。1.调整就业思路。参加当地教育部门的公招考试,是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小学就业的唯一途径,建议在毕业前一学期增加公招考试的专项指导,以增加通过率。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甘于奉献,投身祖国的基础教育,乐于扎根农村、山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另外夯实基础,发挥优势,鼓励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拓宽就业渠道。2.加强师资队伍。适当调整学校现行政策,适度控制教师的大幅流动,稳定一支相对固定、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齐备的初等教育教师团队。近年新进的教师起点较高,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只要形成一套培养新进年青教师的长效机制,通过老带新、同行指导、上岗课、公开课的锻炼,很快就会成长为教学、科研、业务骨干教师。3.整合课程方案。针对我校的初等教育专业有五年制、三年制两种情况,分别制定课程方案。五年制大多采取的是3+2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中专段学习,进行的是中专管理方式,后两年大专段学习,与三年制的一同管理。建议整合为实实在在的五年一贯制,打通中专段、大专段的课程设置。4.呼吁社会理解认可。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合小学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大学专科程度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专业与小学的无缝衔接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用人单位和教育人事部门应该充分认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颁布.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升学率的不断提升,使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当今社会面临着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严峻问题,很大部分因素是由于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而本文通过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反馈的系统化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更加直观的发现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这类问题,从而总结出相关经验,应用于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发展提供策略。
一、就业反馈对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构成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依据学术上的划分可以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应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能力。另外有学者认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良好的个人素养、良好的社交关系、专业化的知识构成、科学的教育能力、广阔的视野是就业应具备的五种因素。但是以上所述的要素都不能直观证明出所具备的的就业能力跟最终获得就业机会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提取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自身能力,即很好的展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从而使求职者在应聘中得到考官的赏识。专业技能,即能很好的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化知识并且发挥出来的能力,并且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很好的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自身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在就职后能不断提升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不断的推陈出新能力。其中包括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发挥自身价值更好的挖掘自身的潜力 [1]。
(二)就业反馈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的作用。根据以前的就业反馈经验中总结出,基本能力,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能力都是初等教育专业职位中所需要的,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就业反馈中并没有细致的划分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具体应当掌握哪些就业能力,这就造成就业反馈机制的作用不突出,这也同国家鼓励的发展专业性人才的的要求相背离。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应当在学校的学习当中着重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专业化的知识、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自身的演讲能力,通过就业反馈的纵向比较,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从中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着重提升自身的弱点,积极地为自身就业做好准备为自身就业提供保障。
(三)就业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辨证关系。就业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辨证关系中,只有更好的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才能提升就业率,才能更加及时、精准、系统化的反映出就业反馈信息,这样才会从就业反馈中更加客观的分析出在就业过程中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使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着重的提升自身相关方面的能力来更加积极的面对就业,从而达到信息反馈与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2]。
二、目前就业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业反馈的系统不通畅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向高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就业反馈,但是这种方式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多重制约,主观上学生对于调查问卷进行草率填写所带来就业反馈的误差,客观上未就职学生未及时填写调查给就业反馈带来的滞后性从而导致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误导,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实时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信息能从很大程度上克服就业信息反馈所造成的偏差。
三、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根据就业的质量与数量来完成各高校的招生计划以此可以看出国家在针对教育政策与招生方针上国家更加支持通过就业反馈的方式来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就业的目的。
(一)从高校的角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根据就业单位的需求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向,积极的提升就业岗位与就业人才的匹配度,对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学生开设社会真正需要的提升能力的课程,调整招生规模,制定招生计划,积极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基础[3]。
(二)从社会角度提升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市场是就业反馈当中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对招生以及就业能力的提示方面有导向作用,市场可以对就业反馈达到一个和谐的调节作用。促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去提升自身能力来适应市场的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拓广就业渠道,为初等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