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01: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唐国栋
兽医医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他们是针对牲畜疫病的防治的科学,也被称为中国的兽医。中国兽医学拥有很长的发展史,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它以中医的理、法、药、方及推拿、针灸等技术为支撑,以预防、治疗家畜疾病为主要内容。所以兽医学,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对于落后地区的省和中西部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兽医学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一、兽医学治疗的进步
兽医学分中医兽医学和西医兽医学。在现代的兽医学因为西方主流兽医兽药的传入,中国传统兽医兽药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最合适的兽医学治疗方法,还是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取西医兽医学的精华并结合古代兽医医学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基层兽医,应主动学习、积极把握兽医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畜牧业发展。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但其优势互补,每种科学都有其优越性。中国传统医学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的不足,西药亦可弥补的中国医药的弱势。因此,基层兽医,既要掌握传统的治疗方法又要掌握西方的理论,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发展畜牧业保驾护航。
现兽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是如何将古老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整体提高牲畜的身体机能和免疫力。近年来,一些人认识到动物体内的功能运行时环核苷酸过高,动物就有发病的症状。根据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恰同西方内分泌学说相对。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还发现,环核苷酸在人类体内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有效地防止动物高血压发生的作用。中兽医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脏腑协调理论,其中,脾和肾是研究的重点。中西医结合,即肾阳虚与肾上腺和性腺的功能有关,玫瑰花环形成与淋巴功能有关。因此,对症下药,成效会取得显著效果。如脾虚症状,通常四肢无力,畏寒,行动缓慢,与西医相结合,可见动物的新陈代谢减慢,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肠绒毛上皮细胞敏感性增加,小肠绒毛较短。运用健脾的药物可增强疗效,治疗效果良好。
在某些情况下,传统兽医学,从理论上讲,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中国传统中医理论辩证论和理论为动物血瘀精神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一些不治之症,中国传统兽医坚持用扶正固本的中药辩证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动物进行治疗。
二、传统治疗方法
中兽医学理论和兽医针灸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所谓针灸:既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针灸,相得益彰。针灸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整体的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针灸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应用针、电针、激光针灸、水针剂、电子捻针和微波针,来治疗牛、马、蛇、猪、羊、鹿、鹅、猫、狗、猴子、兔子和其它动物的疾病。因此,针灸在临床应用范围上不断扩大,对一些疑难杂症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兽医从业人员现在尝试给动物做手术,引起了有关部门及国内和国外的专家高度的关注。在有效穴位和配穴的寻找,针麻操作方法的改进以及刺激参数的筛选,有关仪器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表明,疼痛阀在不同种类的动物是不同的,并且其穴位也是不同的,所以针刺麻醉成功的关键点就是确定穴位这个步骤,它是用于治疗动物疼痛的基础。部分针灸麻醉可取得与吗啡相同的效果。药理分析表明,许多兽医学研究是适宜供临床使用的。可以说,传统兽医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该系统可作为基础的化学、药理及临床三者的结合。
《中兽医学》在畜牧兽医专业中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中兽医教学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传统的《中兽医》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相对独立的不可缺少的临床理论和实践知识,而且在中兽医基础和专业课程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兽医学包括了西医的全部各门类的内容,甚至有些是西医以外的内容,这就是中兽医的阴阳五行,八纲辨证,整体观念[1]等等.是中兽医学的特色理论.随著教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及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增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服务於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的中兽医教学理论以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为核心,为了满足社会人才现代化要求,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基本知识,更要把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几十年来我国的中高等中兽医学教育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轻视了实践教育培养人才动手能力较差於社会的发展很不相应,必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进入21世纪的教育模式是从知识—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中兽医学》的课程教育实施的是一种计划体制办学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2]重课堂书本的讲授,轻课外知识的拓宽,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或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但脱离了临床实践,而且使新一代兽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受到阻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世纪人才的需求,因此,巩固中兽医学的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加强实践技能,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是目前《中兽医学》教学的明确目标和根本宗旨.
2.探索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随著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和专业方向扩展,现行的《中兽医学》教学模式显得过於单一,在满足专业目标培养方面优显欠缺.[3]《中兽医学》的教学虽然充分强调了基础知识趋同的教育指导思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拓宽知识,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教育原则,忽视了能力操作的培养.因此,要强化目标教学,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科目设置.不能一律使用同一「大纲按同一进度授课,而应当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根据学科的内容特徵,教师能力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层次和专业来选择和运用相对适宜,有所侧重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大纲要求授课.在实施前期趋同,打通基础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的专业留有充分发展特色的余地,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特点,辅以相关的选修课,实验课,技能实训及社会实践等形式的课程.加强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方向,发展个性和激励创新.在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以我系所开设的《中兽医学》的课程为例,提出相应的课程设置和知识板块与同道共同探讨.
2.1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中兽医学》教学内容较多,阴阳五行,知乎者也学生不易接受,难以理解,给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中草药这一部分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学生要学习400余种中草药,从性味,归经,炮制,功能,主治,剂量等,其难度是很大的,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和厌烦的心理.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中,对辨认中草药标本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学生对药物形态缺乏了解,缺乏感性认识.[4]因此,中草药教学在使用彩色挂图和中草药原始标本,就地采集的中草药标本等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又增了中草药药性的鉴别.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授课法,有助於加强学生对药性,药效的理解,能够变抽像为形象,增强感官认识,并可同时拓宽中草药的知识面;其次,有助於在未来的临床用药中,应对各种复杂,繁多的临床证中束手无策,辨证准确而方药疗效平平仄仄的现象.前人曰:「今之医者唯知定方,其药则惟病家取之肆中,所以真假莫辨,虽有神医不能以假药治真病也.医者不知药而用方,其难也将致实.所以临床用药犹如鱼水之关系.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多文化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主陈地,以往教学多以老师满堂灌为主,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合现代的教学.应根据中草药的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辨证用药是临床用药过程,从辨证审因到选方用药是熟练应用中兽医基础知识转化技能,教学是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学习辨证用药的过程是:由功效引出适应证,通过教师讲证析因,落实於药性知识,此即大纲中要以功能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的要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相当多的内容属於基础知识范畴,特别是适应症,对学生来说是未知数,几百种中草药名,上千条适应症,涉及临床多学科,学生要一一熟记每味药物,每个适应症都相应地反映著一种或几种综合作用.这种从功能到适应症周密科学的推理演化决非单纯的对应组合,其中性能特点是关键的纽带,熟记药物功能是重要前提.学习辨证用药,重在能力培养,由功效引出适应证,由证认识药性,这种将功效适应症与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施教过程实际是从逻辑思维入手,围绕讲授药物的中心,就客观实际临床应用联系主观抽像思维的过程.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知识系统的能力,起到「明理得法,深入思考的效果,也会使相当多同类性质的内容转化自学内容.从教学目的的方法,效果等多方面来讲,学习并融会贯通「辨证用药是中草药教学的主要方法与任务.3.2认真开展课堂讨论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讲授作为基本教学方法是必要的,对於中草药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重点药物的功能等作为课堂精讲必须内容,要讲深,讲透,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达到在课堂上即能完全消化吸收,但是,中草药学教学仅仅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程讲授是不够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是学好中草药的内因,教师指导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中草药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具体教学的实施中要注重采用启式,以激发学生学习中草药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善於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觉得需要解决而自己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麻黄性温为什麼可以用肺热咳嗽十八反,十九畏,[5]现代研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等等.让学生带著问题去学习查找有关资料,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自觉学习,查阅资料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出现互相讨论,积极争辩的气氛,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有了生机了,教师也通过课堂讨论获得了新知识和新资料,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3.3增加趣味,归纳条理,提高理解和记忆.学生接触中草药课的时候,往往感到药物名目众多,形式单调,内容深奥,难以领悟.针对这些问题,对於每种中草药就其外型特点,名称,含义和来源,以古代传说等作趣味性介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然后逐步引导,进入药物性能,功效,应用等方面的讲解,教师应善於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并合理的运用於教学中,对与大量功能相似的药物,不应照本科,而应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归纳药物功能的异同点,同中求异,从联系与异同的比较中达到对药物掌握的目的;另外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教材结机体系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记忆,对各章节的药物进行纵向和核向的分类顺序整理或归纳列表,提纲挚领,一目了然.
4.开辟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必须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的实践技能比较完全的知识,要开辟第二课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好课外时间及课外知识的延伸.
4.1社会实践,田间采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到药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由学生亲自采集,制作中草药标本,一方面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所学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外观特徵,药用部位,使学生对中草药的学习增加了感性化的认识,加深了对药物认识的理解与记忆,巩固了课堂讲授的理性知识;另一方面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意志,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对中草药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增加了学习及未来开发,研究的信心.4.2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实践研究能力.实验课是观察自然现象的运动变化,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实验课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知识领域,了解现代研究的进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中草药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合格的中兽医医药人才,就必须增设中草药实验课.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有利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规律.科研是对某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作深入的探索研究,而教学是对药物性能,功能及应用作系统的阐述.因此,教学要求知识面广,科研要求知识较深,他是知识点与面的结合.首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科研兴趣小组,对一些未知的东西进行实验验证,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的方法,其次,教师应积极组织科研题目,这是现代中兽医学教育对教师的更高要求,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能,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兽医人才.
总之《中兽医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这项艰巨的历史性改革任务.
参考文献:
1.於船中兽医学上册农业出版社1929.777—78
2.钟章生传统中药教学的弊端改革探讨中兽医教育1994专刊128—130
2兽医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临证思维训练过程中的优势
2.1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临证思维训练过程中的意义
误诊案例是对临床误诊过程的真实记载,在临床兽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与大学3~5年级学生相匹配的、易理解接受的临床误诊案例,在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临证诊断思维模式的构建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2.1.1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临床误诊案例所提供的资料,可能就是由于某个观察角度不同,某个知识点掌握不扎实,某个理论理解不够全面,某个临床检查技能操作的不规范,或某种辨证方法的使用不当所导致的。教师通过媒体对误诊案例的情境展示,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寻找或发现临床检查操作不当或不规范之处,分析临证思维过程中所用理论的准确性及不足,促使学生对误诊案例中易出现错误理解或运用不当的重点、难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认识更深刻,掌握更牢固。
2.1.2拓展学生的临证逆向思维
传统的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以正向教育(成功典型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形成直线临证诊断思维,当其在临床上遇到真正的复杂案例时,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置。而兽医临床误诊案例更多的是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教学过程中引入误诊案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从案例中反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寻误诊的关键原因,培养学生临证的逆向思维,避免误诊的发生。
2.1.3贴近兽医临床诊疗实际,构建学生的辨证思维模式
动物疾病病种繁多,病因和诱因复杂多变,在诊治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更有误诊误治的教训。在临床兽医学课程教学环节引入误诊案例,让学生在接触兽医临床之初,就了解到临床并非如同教材或名家医案所记载的那样,均是成功有奇效的案例,误诊在兽医临床诊疗过程中也是常见的一个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更加贴近兽医临床诊疗的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对误诊案例的剖析,总结导致误诊的原因,牢记误诊造成的危害和经验教训,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随病情或病程发展的动态临床辨证思维模式。
2.2临床误诊案例教学在兽医临证思维训练中的优势
应用临床误诊案例导入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更符合临床兽医学的特点,因为与兽医临床上有关的误诊误治往往会引发医疗纠纷,甚至造成较大的不良社会影响。病例形象、直观,引人入胜,当扣人心弦的病例造成了一种深刻的视觉冲击时,转入与误诊案例主题相关知识点或临床检查操作要领的阐述,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形成形象、深刻的记忆。通过误诊病例教育还可提高学生的社会及责任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与此同时,误诊病案中往往能揭示其它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和理论以及一些非医学因素对疾病诊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误诊病案时不仅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旧知识点的前后贯通,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间接亲历的误诊案例进行思维和推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现象(症状中)深刻认识疾病的本质,明白误诊病案的根源,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临证鉴别诊断能力。
3基于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的临床思辨
3.1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师生对临床案例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动物表现出的一组初始症状来判断一个疾病,并利用相关临床检查或检验结果来作出进一步解释和判断,形成一个或多个与病因或诱因相关的假设诊断,在假设诊断生成的过程中有助于临证思维的聚焦。随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鉴别诊断或论证诊断)对假设诊断进行恰当的评价,确定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或防治方案。如果师生能够确诊,那么就可以着手进行治疗;否则,师生必须返回到假设诊断,重新评价所考虑的假设诊断的依据,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上次假设诊断错在哪里,新的假设诊断依据应当通过什么检查或检测手段获得,并进行验证,以达到临床正确诊断的目的。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往往是根据先前的临床经验和知识贮备来予以评价和理解案例中的失误,比较案例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解析临床误诊案例误诊原因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部分:①识别,案例中动物疾病的症状;②回忆,过去的相关临床经验,并将其与案例动物的疾病症状关联起来;③应用,通过假设诊断生成的方式将回忆的信息应用到案例疾病的诊断中;④鉴别,通过临床检查或检测,获取更多的疾病诊疗信息,以辨别所有的可能假设诊断;⑤解释,原有或遗漏信息,以确定或案例中可能的假设诊断;⑥评价,假设诊断是否正确或错误原因所在。这些部分是以循环的方式进行运作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提高临证思维能力,避免产生误诊。师生对临床(误诊)案例的认识和探索过程。
3.2影响临床误诊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3.2.1教师扎实的理论讲授是临床误诊案例分析的前提
临床误诊案例分析是在辨证思维的指导下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临床误诊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中找出导致错误诊断的关键原因,就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翔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将临床误诊案例引入到临床兽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要求教师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解更加全面、深入和透彻。
3.2.2以学生为主体是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的基础
教师应预先将临床误诊案例发给学生,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由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完成对误诊案例的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认识和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后,进行总结分析,分析过程以启发为主,着重针对本案例误诊的关键点进行讲解,总结原有诊断的思维路线、存在的问题和引起错误的原因,提出新的诊断假设及依据,应注意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3.2.3与正向案例相结合是保证临床误诊案例教学目的的关键
每一个误诊案例都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导致误诊的关键因素,将其与对应的理论和技能的讲解相结合,与此同时尽可能寻找与其类似的正向经典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案例对比,让学生了解临床误诊案例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正向案例其成功的原因又在哪里,进而要求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加强理解与记忆,真正达到临床误诊案例的教学目的。
3.2.4借助网络平台是拓展临床误诊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由于临床误诊案例的剖析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而临床兽医学各课程的学时是一定的,我们将临床误诊案例引入到临床兽医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并不是去和原有的课堂讲授抢时间,而是强调在确保课堂讲授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以作业或兴趣小组讨论的形式布置一些主要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临床兽医师容易出错的问题,与学生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少而精”临床误诊案例,让学生借助图书、网络等资源去寻找与之相契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达到拓展学生视野和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11-03
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对于高校教师和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学,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职能;科研,即发现新知识的职能。众所周知,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活动关系密切,两者相伴相生。有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界专家及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由于科研可以给大学带来名誉和声望,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且具有易量化、评价和比较的特点,因此大学发展至今,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是很多国家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1]。目前,虽然上至教育部的文件,下至各个高校的政策,无不认为“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科研中心化、教学边缘化”,“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19 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者洪堡明确指出,大学要通过科研进行教学,教学与科研是相统一的。从总体上看,教学是培养大量基础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科研则是促进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摇篮,大学综合实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而且体现在本科教学中,教学与科研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联系[2]。在中国,科研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也曾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
作为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教学与科研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双重任务。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围绕教学做科研也是专任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4]。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于主讲“中兽医学”课程的教师来说,学校的定位即为教学科研型岗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中兽医教师面前的共同问题。如何通过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现将本人一些如何通过加强科研促进“中兽医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在此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科研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各高校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本科教学中,中兽医课程都是按照教材授课。由于中兽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内容抽象、枯燥,加之文字深奥,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学生在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而在课程的讲授中,教师把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引进课堂则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外邪致病中的疫疠时,动物中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都属于疫疠的范围,教师可以结合中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学生进行讲解;另外,在讲解七情致病方面,可以结合科学研究结果,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体液的异常分泌、神经的异常活动,免疫功能的低下和内分泌的紊乱,进而科学地揭开了情志致病的理论,并引导学生自发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这样就会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此外,中兽医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目前在中国的兽医领域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究其原因,在于中兽医学没有及时地吸收、引进和创新科研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从历史上看,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在吸收和消化当代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中兽医科学。而中兽医要想在21世纪再创辉煌,一定要借鉴当今多学科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并且能够从中吸收精华,从而发展和充实自己。因此,中兽医教师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科研活动,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和新成果充实到中兽医教材中去,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创新性和超前性。例如,在讲中药时,可以用现代药理知识解释中药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成果,证明某一个化学成分是如何进入机体内,与哪些受体相结合,如何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使机体做出如何应答的。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相反,如果中兽医教师缺乏科研背景,只顾埋头翻教材、备讲义,上课就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从而沦为呆板知识传授的教书匠,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有助于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然而,教学是双向活动的过程,大学教学不仅要致力于传授现代科学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若是仅仅讲授课本上的有限的知识,难免造成对学生思路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科学研究重视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这些对本科生来讲都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客观地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从事科研,并且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把学科发展的新技术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教学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独立地去获取和探索知识[5]。比如,在指导学生“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实验时,可以采用科研中常用的几种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对槐米中的芦丁进行提取,并与课本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查阅芦丁药理作用的相关资料;在讲脉象时,可将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结合现代科研成果证明的不同的脉象具有不同的形态,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动态图像,来表达脉搏的变化;通过以上方法,将抽象、深奥的基础理论变得直观、形象、易懂,并且能够很好地改善课堂中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在讲脏腑辨证时,改变全部由教师讲授的惯例,而是拿出一部分病例,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进行辨证,而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并且将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贯穿在授课之中,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在课堂上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一所大学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6]。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与最新成果,了解本学科整体的发展方向和最新趋势,了解本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并且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讲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能准确地掌握社会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此外,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及时地体现在教学中。例如,笔者通过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藿蜂酮免疫增强剂(EPI)脂质体调控Kupffer细胞活化作用及机制研究”和博士后科学基金“麦冬多糖脂质体调节Kupffer细胞活化及分子机制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在科研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课堂上则把科研经验和科研中取得的研究成果穿插在教学中,从而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提高课程质量。另外,当代教学水平高,知名度高的中兽医教师,无一不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并在兽医界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能使所讲授的课程更加生动,内容会更加丰富、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科研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不仅能够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而且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科学精神带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耳濡目染,从而逐渐养成具有科学精神的学习风气。此外,科研也是一种参与性活动,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承担的各类课题,一方面为学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并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为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兽医课题组为例,对于不考研、毕业后想直接工作的学生,我们将横向课题中的一部分作为其毕业论文,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由于横向课题均是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且大部分是受企业委托而进行的研究,因此,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从而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
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使学生在就业时增加了筹码。而对于想读研,想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我们会将纵向课题中的一部分作为其毕业论文,由于纵向课题大多数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与自己以后的硕士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一定的预研工作。此外,还能够从中熟悉科研活动的过程和规律,培B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更加深入的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
五、科研有助于推动学科建设
科研与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和创造成果的第一线,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7]。科研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科研项目作为依托,学科建设便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科研是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和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的基础和保障。科研成果则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翅膀和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学科水平和知名度通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体现出来。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离开了学科建设,科研就缺失了基础与平台,其发展则变为海市蜃楼,此外,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凝练、科学研究的方向与特色,均来源于学科的建设,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科研水平与整体的发展情况[8]。
在20世纪90年代,中兽医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各农业院校一般只有1―2名中兽医教师,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师,上“中兽医学”课时,由其他学科教师代替,或是直接取消了该门课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兽医科研水平太差。那时的中兽医科研经费在兽医领域基本排在末尾。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中兽医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兽医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和经费总数在兽医领域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行业专项等科研项目中也有中兽医领域的专家主持和参与。中兽医人员每年能在多种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这既促进了中兽医在国内外的交流,也提高了中兽医的知名度。科研的发展,促进了中兽医学科的发展,使得国内外对中兽医由排斥、否定逐渐变为认可和肯定。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国际兽医针灸培训班,而且至今仍在继续。因此,科研推动了中兽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六、科研可以改善教学条件
教师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在自然科学领域未解决的难题或是对原有技术和理论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在大部分情况下,需要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试剂,从而需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因此,科学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建设实验室和改善实验技术条件的过程。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以及科研经费的增加,购置的先进仪器设备等不仅可用于科研本身,在满足科研需求的条件下,还可以应用于教学,补充和改善教学条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教育部和学校每年都会下拨给学院一定的科研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目前学院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这些设备向全院师生开放。此外,学校还建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这些均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科研在补充和改善教学条件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外,在为教学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教师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所总结积累的各种技术手段和科研方法,不仅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应用于设计和改进教学实验设备,从而使实践教学操作简单、节省资源且效果明显。
总之,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两大重要的基本功能与任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两者缺一不可。而在科研促进中兽医教学方面的工作许多高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或是发展较为缓慢,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我们只有辩证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才能既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又能紧抓科研,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共同促进中兽医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晓军.浅谈科研如何促进高职高专数学教学[J].科技
信息,2009,(17).
[2]彭培英,崔海亭,韦玉堂.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本科教学
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8).
[3]胡澍,席守民,马灵筠等.以科研促教学探索基础与创新
相结合的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3,(4).
[4]杨扬,杨月.以教学为基础 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水
平[J].大众科技,2010,(3).
[5]张连举.论公安院校科研与教学关系之协调[J].广州市
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6]喻小红,陈向阳.探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1).
[7]梁桂娥,刘德怀.民族院校科研与学科建设互动的共生
兽医药理学考核方式策略兽 医药理学是学习兽药及相关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为临床学生学习新兽药及相关研究提供基本理论,也是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的桥梁。它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兽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与技能。
1考核形式
将考核分为两种: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种形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
1.1 形成性考核
目的是本着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考核和管理,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学习信息,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再将形成性考核内容分成四步来进行。
1.1.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内容
课堂回答问题占20%。通过上课前提问记分,督促学生课下认真复习,每人至少采分2次,取其平均分记入成绩。
1.1.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内容
撰写论文或案例分析占20%。考察学生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1.1.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内容
学习心得占20%。培养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文字水准及学习收获,考察学生一学期来对本门课程的体会及信息量的收集。
1.2终结性考试
2主讲教师职责及要求
2.1主讲教师要按本课程实施细则的要求布置形成性考核任务,并收回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的相关材料。
2.2主讲教师需按时评阅学生完成形成性考核任务的相关材料,并要有批语、批注和成绩评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
2.3主讲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答疑及讨论。
2.4主讲教师如发现有抄袭、代作、复制等非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现象,学生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可视情节轻重按0分或违纪处理。
2.5主讲教师填写完《形成性考核学生成绩记录表》,经签字认定后,成绩要上
交到教务管理部门。
2.6主讲教师学期末要对形成性考核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若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教务管理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
3成绩记载与管理
本课程的综合成绩应采取以下方法记载:
3.1形成性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要客观、公正、准确。成绩一经评定,不得随意改动。
3.2各种形成性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录。
3.3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要全统一,采取以下记算方式:
X=∑(xi×λi)
X——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成绩
xi——第i项形成性考核任务的成绩
λi——第i项任务的考核成绩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百分比。
1动物医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1学科地位
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越来越意识到动物医学的重要性,但由于传统习惯的根深蒂固,在一些地方还尚未真正确立兽医的学科地位。在我国设有独立兽医学院的大学仅有4所,即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及中国农业大学,在其他院校则以动物医学和畜牧共同设院或被合并取消的形式存在。另外,目前对动物医学类研究生和本科层次上仍然授予的是农学学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对动物医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依然不是很清晰,这对我国动物医学教学、科研以及动物医学类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1.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临床兽医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动物医学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动物医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目前,有大部分院校以“深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为人才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院校把“培养合格兽医师”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体现了各院校对动物医学重要性在认识上的不同,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差别。
1.3人才质量
人才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具有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力是建立在培养大批高质量合格人才的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高校动物医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我国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①学习方式死板,不注重基础科学;②知识面窄,相关知识少,适应能力差;③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总结能力弱;④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特点了解少,不能立足于国情考虑问题,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⑤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关心少,对动物医学行业方面的政策了解得更少;⑥实践少,动手能力差;⑦学风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不足。
2动物医学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2.1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和临床实践时间少
在国外,学生一旦进入动物医学类院校,在校的所有学习时间基本上全部用于专业课及相关课程的学习上,然后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临床实践活动。但在我国,例如在一些5年制的动物医学本科院校中,课程学习的总学时为2600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只有1420左右,仅占总学时的55%,并且最多仅有半年时间用于进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可以看出,我国5年制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仅拥有3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及实践,这必然导致了相对于国外类似专业的学生,我国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2.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大量增加,就业的竞争压力亦在不断加大。在校期间,由于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组成的掌握不足,对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导致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发挥存在迷茫的心态,造成学习动力下降。
2.3教师教学动力下降
教师责任心的轻重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在我国某些动物医学专业院校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其中大部分已经退休,取而代之的是中、青年教师。这些中、青年教师大多数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培养起来的,其中大部分责任心重、上进心强。但目前我国许多院校把承担研究课题、当做评职、晋级的重要指标,甚至还把这些指标与教师的待遇直接挂钩。虽然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重要作用。但动物医学作为以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从事临床教学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工作,从而积累经验。这样,教师在处理临床实践和科研的关系方面发生时间冲突,导致部分教师“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同时又由于高校大量扩招,教师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也使得教师在进一步学习提高和应对眼前教学任务方面发生矛盾,无形中导致了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对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方面落后于现实的要求,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3应对动物医学教育问题的措施
3.1确立人才市场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号 1007-5739(2017)08-0290-01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外科学包括兽医外科手术学和兽医外科学2门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动物医学专业课,也是临床兽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重点培养学生兽医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和常见外科病的处理技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以往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
1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医学专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以维吾尔族为主,大部分来自南疆地区。虽然在人文学院经过了1年的汉语预科学习,但其汉语水平仍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大的障碍。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多媒体教学法由于其直观的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2 兽医外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兽医外科学是要求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一门兽医临床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重要的一环[1]。由于本课程教学学时的不断压缩,特别是实验学时的压缩,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必须加快授课进度,导致学生消化所学内容难度增加,特别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部分学生语言上还存在一些障碍,要学会所学内容非常困难。再加上实验课学时的减少,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更少,最终导致本课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3 典型病例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已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广泛使用病例教学法,国内的一些院校也在尝试将典型病例应用于兽医外科学的教学实践中[2]。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应用的病例主要来源于教学动物医院,详细整理接诊的典型病例,对于典型症状进行拍照或者录像,对于处置方法及预后在学生讨论后予以展示;同时通过学术会议、期刊杂志收集典型病例应用于教学,通过这些典型病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视频资料的应用
学院购买了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王春H教授组织拍摄的教学视频光盘,通过视频中教师们的标准操作规范学生的外科手术操作,提高学生外科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意识。用摄像机记录实验实习中学生一些常见的错误操作,应用于课堂教学,防微杜渐,减少学生在临床实际操作中的错误。通过规范操作和错误操作视频的应用,使学生们更加形象地掌握了所授知识,也学会了操作中的一些技巧。
5 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的结合应用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口授加板书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掌控授课节奏,便于教师自主决定是否重点讲授,利于知识的垂直传播,但这种授课方式往往存在不够形象、具体的特点,有时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难以掌握所授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大量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为学生展示所授相关知识,加深印象。但有的文字性幻灯片上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有时为了按照教学日历的要求按时完成授课进度,而不能详细讲述,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坚持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可以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讲述清楚,对于难懂的知识点用多媒体的方式予以展示,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4]。
6 兽医外科手术的实践教学
6.1 术前准备
要求所有参与手术的学生在进行外科手术之前认真复习教材中的相关章节,并由术者讲述手术过程及一些注意事项,而后进行手术操作,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所有的手术用品都要按照外科手术的要求由学生进行消毒,用过的金属器械要求清理干净血渍,并晾干;对于止血钳、肠钳、持针钳等有锁扣的手术器械,要求将锁扣松开。对于常用的丝线,要求学生估算用量,尽量避免浪费;要求学生对剩余的丝线进行多次高压蒸汽消毒,了解多次高压蒸汽消毒后丝线容易变脆的特点。
6.2 手术过程
学院学生在大三时有为期3个月的生产实习,通过和学生交谈、实习答辩后发现,对于外科手术,学生最欠缺的是无菌意识和基本操作。在本课程为期1周的课程教学实习过程中,重点对这2个方面进行加强,将无菌意识的培养和基本手术操作规范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实施手术过程中不间断地巡查、指点,对于违反无菌原则的学生,坚决要求重新进行消毒;对于出现的错误操作及时纠正。
6.3 术后护理
缝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手术的完成,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术后护理在手术过程中的重要性。本课程
的教学实习给学生提供了亲身体会术后护理的机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护理的方法,而且要求学生掌握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方法。要求学生亲自对实验动物进行术后的饲养与管理,直至拆除实验动物皮肤缝线。
6.4 考核的强化
正确的打结和缝合方法是外科手术学最基本的要求,然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仍不能熟练掌握。为此,学院改革考核方式。在教学实习结束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打结和缝合考核,如果不能正确操作,采取一票否决的考核方式。
7 参考文献
[1] 范宏刚,高利,彭胜民,等.病案分析教学法在兽医外科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13):142-144.
兽医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其与药学、基础兽医学及临床兽医学都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动物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为将来进一步进行临床药理研究、开发新兽药创造条件。
一、目前国内兽医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兽医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其涉及学科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点多、难理解、难记忆,难以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畜牧兽医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失去对兽医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较差。
1.一问一答式
课堂提问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方便教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适当的调节课堂节奏,因此也是得到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然而经实践检验,一问一答方式,只是调动了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也只是应付,草草回答完了事,并没有真正记住知识点。因此使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足以促使学生改进学习态度。
2.举例教学
为活跃课堂气氛,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引入举例教学手段,笔者所在学校也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运用病例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互动式的病例教学其实也属于交互式教学;而非互动式的案例教学与讲授法无明显区别,对增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不明显。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近些年提出的教学方法,称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由药理学常识和相关案例设计问题,导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思考。此种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也有所运用,但效果一般。分析原因,启发式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虽然是精心设计,但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所以本质上还是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真正能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程度尚存在局限。
二、交互式教学法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最先是被应用在语言教育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完成由“乐学”、“好学”到“会学”、“学会”的转变,从而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实现课堂教学要素全方位的最有效的有机设置,形成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主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统一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这一教学方法密切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可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适应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真正做到教法、学法、想法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互式教学在兽医药理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目前大学课堂的条件
现在大部分的大学教学条件都较过往有了显著提高,大学教学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有些学校还开设了网络教学模式,这些为交互式课堂授课提供了良好的开展平台。
2.兽医药理学课程的特点
兽医药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可用于讨论的病例也比较多,病例中蕴含的药理学知识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横向联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都有利于交互式教学中启发和引导过程的实现。
3.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
我校兽医药理学在大二下学期开课,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做过一些基本的动物实验,基本形成了兽医学的知识框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基础框架,就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交互的方式对自己所吸收的知识进行对比、类比、归纳、演绎,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实施交互式课堂教学的注意点
双向交互性是交互式教学法的最突出特点,因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最需强调的两方面。然而,互动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
1.点拨、指导原则
兽医药理学主要从兽药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使用原则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很多需要通过病例导入。但要注意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病例的疑惑和思考,调动其主动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再互动地探究问题的特点和难点,寻求有效的治疗药物,同时结合病例讲解其药理作用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对关键步骤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2.开放性原则
采用公开、公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合作、共同促进的和谐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地发挥想象、大胆地提出问题和看法,取得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效果。
3.实践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事先在电子课件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情景,也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掌握程度来灵活提出问题,让学生沉浸于目标情境之中,积极地跟随教师的引导对问题进行推断、演绎或比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五、结束语
交互式教学模式确立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学习关系。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中来,做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配合者,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创新,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使他们在这门课程的领域中积极探索与发现,从而真正领悟。
参考文献:
[1]胡功政.《兽医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袁志良,金红,叶永忠.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3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detecting the content of Ⅳ type collagen in human liver or blood through direct or indirect fluorescent method, Identifying monoclonal antibody of collagen typeⅣ by using the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Methods Using a direct dialysis method to identification of fluorescein. The purity of the identifying fluorescent antibody were obtained by Sephadex G-25 gel filtration column, which remove excess fluorescein and other impurities. The purity,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 and specificity of antibody were measured with SDS-PAGE and double immune diffusion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The results of SDS-PAGE electrophoresis were measured by fully automatic chemiluminescence fluorescence image analyzer. Eexcitation wave 490nm and emission wave 510nm. The purified of antibody were shown only one strap of yellow with green fluorescence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MW) of them were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150kD, its purity was 96%, there were not any other strap. The result of double agar gel immune-diffusion test showed that both identify antibodies and not identify antibody were combination with antigen, all of product were formed milky white precipitation lines of antigen-antibody complexes with antigen. And the sediment content was consistent. There was a strap of yellow with green fluorescence in the center hole by fluoroanalyzer. Conclusion In this study, the fluorescent antibody against human collagen type Ⅳ with high purity and strong specificity was produced by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methods, which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clinical detection of the human body Ⅳ type collagen.
[Key words] Collagen type Ⅳ; Fluorescent antibody;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
免疫荧光技术是免疫检测技术中的一种。这种技术是将荧光示踪物质与抗体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进行组织、细胞或体液内抗原物质的检测[1]。免疫荧光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的检测中[2]。Ⅳ型胶原(ColⅣ)主要存在于各器官的基底膜中,是基底膜的微量成分,很多具有增生性质的疾病,ColⅣ含量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特
别是在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分型方面,ColⅣ在体内和组织中含量的检测更为重要[3-4]。本研究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识Ⅳ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同时对标识后抗体的荧光性及特异性进行鉴定分析[5],为建立直接荧光和间接荧光检测方法奠定基础,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X100冷冻高速离心机(HITACHI)、LP型低压层析系统(BIO-RAD)、2000C微量紫外可见光检测仪(Thermoscientific)、F-4600荧光分光光度计(Hitachi)、2500+蓝光凝胶分析仪(上海天能)、5500multi+RGB全自动化学发光荧光图像分析仪(上海天能公司)。
1.2 主要试剂
Ⅳ型胶原抗体(本实验室制备)、Sephadex G25凝胶填料(GE)、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Sigma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试剂。
1.3 FITC标记Ⅳ型胶原抗体的制备和纯化
采用透析法标记、凝胶过滤法纯化[6-7]。取抗体溶液10mL,抗体含量为9mg,充分溶解。15000g/min,4℃,离心20min。弃上清,沉淀溶解于4mL pH9.8 NaHCO3缓冲液中,吹打混匀,溶液置透析袋中对上述缓冲液,4℃,透析6h,期间3次更换透析外液,透析过程在轻柔搅拌中进行。透析结束,透析内液5000g/min,4℃离心20min。取上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抗体含量为1.62mg/mL。上清装入透析袋,置荧光标识液(200mL pH 9.8NaHCO3缓冲液+FITC 20mg至终浓度为0.1mg/L),避光4℃透析过夜。置透析袋于PBS中,终止反应透析10h,期间数次更换PBS至检测480nm吸光值为零。取葡聚糖凝胶(SephadexG-25)10g,溶于去离子水中12h后装柱。柱长1.5×30cm,200mL PBS平衡柱,将标识抗体溶液应用于SephadexG-25层析柱,流速0.2mL/min,馏分体积5mL/tube,紫外280nm监测,收集第一峰,体积为15mL;抗体浓度为0.51mg/mL。分装后-80℃保存备用。
1.4 荧光抗体的鉴定
1.4.1 标识抗体的荧光特性及纯度测定 采用SDS-PAGE电泳及凝胶分析仪、凝胶荧光分析仪鉴定标识抗体的荧光特性[8]。SDS-PAGE非还原性凝胶电泳(样品缓冲液中不添加β-巯基乙醇),分离胶10%,浓缩胶3%,恒压200V电泳2h。剥离胶板,蒸馏水浸洗2min,RGB多色荧光分析仪检测。荧光检测结束后,胶板用R-250考马斯亮蓝(0.25%)染色后,凝胶成像仪观察。
1.4.2 标识的荧光抗体特异性测定 采用凝胶免疫双向电泳检测法[9]。0.9%盐水琼脂糖制备琼脂板;待琼脂凝固后,打孔器打孔,孔径3mm,孔距10mm;加样,1孔加纯化后荧光抗体溶液(0.3mg/mL)、2孔加入未标识抗体溶液(0.3mg/mL)、3孔加入生理盐水对照、中心孔加入Ⅳ型胶原(0.5mg/mL);每孔加样品20μL;琼脂板玻片置37℃温箱中12h。
2 结果
2.1 荧光抗体荧光特性和纯度
5500multi+RGB全自动化学发光荧光图像分析仪检测电泳结果,激发波490nm,发射波510nm,标识抗体在150KD有一条黄绿色荧光带,其他的位置未见条带出现;凝胶经染色后,凝胶成像仪检测可见标识、未标识抗体在150KD处均有一条带,其他处有染色较浅的散在条带(图1)。凝胶分析仪分析标识抗体纯度为96%。
3 讨论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对抗体(抗原)进行标记,之后用于免疫检测。近年来,免疫荧光技术迅速发展,以其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临床诊断[10]。抗体的荧光标识效果决定了荧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决定标识效果的因素除了荧光素偶联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标识抗体的纯度[11]。本研究采用透析标识法连接荧光素和抗体。采用Sephadex G25柱层析去除未标记的荧光素和杂质,经反复试验确定其层析流速为0.2mL/min。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标记抗体纯度达到96%。经RGB多色荧光分析仪分析结果,标识后的抗体,在激发荧光490nm,发射波510nm处可见黄绿色荧光,符合FITC荧光素的荧光特性[12]。采用免疫双向凝胶电泳方法检测标识荧光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1孔和2孔与中心孔之间均有沉淀线形成,且线的粗细程度基本相同。经荧光分析仪检测,可见1孔与中心孔之间有黄绿色线状荧光。
综上所述,本方法在常规透析标识后经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后,可有效去除未连接的荧光素和其他杂质,进而保证了标识后抗体的纯度。标识后抗体的特异性从双向扩散免疫电泳结果分析,基本没有损失。实验结果证明经本方法可获得纯度高,特异性强的Ⅳ型胶原荧光抗体。为临床采用直接和间接荧光法检测人体Ⅳ型胶原,提供了方便条件,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纤维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雪峰,李忠勋,李志慧,等.小鹅瘟免疫荧光抗体的制备及检测方法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2,14(2):13-15.
[2] 孙册,朱正美,顾天爵,等.糖复合生化研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501-504.
[3] 姚敏捷,黄汉朝,李艳,等.两种检测Ⅳ型胶原蛋白ELIS法相关分析[J].细胞与分子免疫杂志,2000,16(6):536-537.
[4] 吴鹏,李博达,徐军.人胎盘来源Ⅳ型胶原蛋白的提取与纯化[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9):56-58.
[5] 车风琴,徐国柱,王传峰.兔抗鸡IgG荧光抗体的制备和应用[J].新疆畜牧业,2011(1):34-36.
[6] 郝淑美,岳秒姝,苏建青,等.犬瘟热病毒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08,28(9):1008-1010.
[7] 苏建青,褚秀玲,杨松涛,等.抗犬瘟热病毒荧光标记单抗的制备和初步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552-3554.
[8] 赵守山,颜世敢,朱丽萍,等.R-phycoerythrin标记抗猪病毒荧光抗体的制备及其FITC荧光抗体检测的比较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1962-1966.
[9] 吴鹏,王英娇,高诗博,等.Ⅳ型胶原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0):27-29.
[10] 丁如.临床检验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12):1325-1326.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的是安全与健康。因此,对肉、蛋、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球泛滥,口蹄疫在世界各地蔓延,甲型H1N1流感正横扫五大洲,疯牛病正在一步步入侵人们的脑细胞。除此之外,猪瘟、鸡新城疫等古老的疫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胁着畜禽,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也正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重视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诊断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内容。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的影响,中兽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在古代中兽医为我国畜牧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社会发展,中兽医只有调整适应当前形式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意识到我国现代兽医发展不仅起步晚,而且由于各种社会原因道路十分曲折,进步缓慢,尽管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兽医行业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以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当代兽医行业必须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浪潮将现代人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潮流,才能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提升。因此,兽医行业也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在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兽医行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兽医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兽医行业劳动生产率、兽医行业竞争力,在兽医行业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建立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完善网络建设。数据库是指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数据集合,内容丰富、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是兽医行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不同用户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加工工作。保障建立一个真实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库。这个信息库集疫情预防、疾情治疗、案例分析、技能提升、疑难问题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将信息及时地向网络传送,全国各地的政府、研究所、大学、企业、防疫站等都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到这些数据,以进行市场预测和生产决策,享受信息化的便捷。
同时加速推进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工程的建设,加强标准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建立以各省兽医行业信息中心为枢纽,上联农业部,下通至全省各地市县乡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体系,并使兽医行业信息网络与畜牧业科研机构实现计算机联网。
完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兽医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兽医行业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难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养殖户是兽医行业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营造集群效应,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兽医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加快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发展科学性,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营造集群效应,加强群防群治,在当代是兽医发展的趋向和机遇。过去群体防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兽医的弱项,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自身健康的重视,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进行防治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迫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代替药物。而中草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的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寻求的趋势,这就为中兽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而通过群防群治形成产业化发展,则是兽医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产业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识,由“单打独斗”向形成产业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兽医的行业要求也逐步提升。而小规模的发展,独立的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全局统筹的大方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必须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动作,才能提升全局的“战斗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应对疫病的发生,也只有资源共享了,才能提升全队的业务素质,这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兽医职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保障生畜及人身的健康安全。
其次要调整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经验。实行“政策引导,防疫站联合,兽医主动参与”的模式,从疫病预防、种畜禽检疫、技术学习、经验推广,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局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统筹兼顾,高强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从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实现根源安全。总之,建立并完善兽医行业产业链条,让疫情预防、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体行业素质改善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防治,有利于兽医行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
重视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应对能力
每个行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国兽医体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和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应对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行业薄弱环节,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健全兽医行业工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省以下兽医行政管理机构由省级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养殖业发展情况和兽医工作需要确定,并按程序报批。上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负有指导职责;各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有指导和监督职责。要加强兽医医政、药政管理,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要将原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鼓励和引导乡镇畜牧兽医站分流人员创办经营性兽医服务实体。
加强乡镇兽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如今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畜禽疾病诊治任务,还肩负着新技术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责任。由于兽医社会地位偏低且专业性特强,难以从社会上吸纳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得不采取“近亲繁殖”和“自我膨胀”的方式解决,“子承父业”、“半路出道”的现象比较多见。他们之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吸纳能力较差,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很难适应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因此必须加大乡镇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业务综合素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应该在行业中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高度。提出了就业的指导方针,即“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而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专业,畜牧兽医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每一个牧兽医专业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在实践探索提出一些见解:
一、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即是将就业作为目标,又要在学校强化并且增加学生的就业技能。学生在学校学好畜牧兽医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完善其他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整体素养的提升。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要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上要学扎实,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就业观,这种理念除了能够满足学生基本的就业需求之外,还能够全面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学生技能发展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为各地的畜牧兽医行业培养掌握动物饲养管理、动物疾病诊断与控制等相关理论与技术,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能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备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1.知识结构要求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畜牧学和兽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动物解剖、生理、病理的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实用英语等文化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结构要求
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应具有动物科学饲养管理的能力;具有动物疾病临床诊断能力;具有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及防控能力;具有动物药理知识和兽药临床使用及营销能力;具有动物繁殖改良的理论知识和动物繁殖调控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3.态度要求
畜牧专业学生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品质;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热爱畜牧兽医专业。
三、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1.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就业教育的前提
现今就业市场压力很大,学生就更要加强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技术,这样才能够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这要求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观念,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要以正确的、先进的观念引导学生,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热爱畜牧兽医行业,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专业教学同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立世德为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3.情境式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师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情的基本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能够促进学生多动手、动脑,通过创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环境,激发、组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自愿学习,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畜牧兽医专业性很强,讲授内容略显枯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效果无法保证,长此以往,学生学不到知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心理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环境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直观展现所要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开阔思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其实,教育的目的之一则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出路。教学方式的改进,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上课效率,提高专业素养,最终目的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教师应将学生分配在如乡镇兽医站、中小规模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等单位实习,尽早适应,以培养适应岗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