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1 10:30:4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强烈的责任性
(1)把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真负责地传授给下一代。
(2)主动、积极努力地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的思想和品德,激励自身在提高人类素质中起表率作用,在提高人的能力上起引导作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二)鲜明的继承性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世世代代的教师调整与学生、同行、上级、学生家长等关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和结晶。
(三)独特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同时还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人和感化人的作用,无论是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还是教师的集体风貌,都具有独特的示范性。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明显标志,对学生行为转变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引导作用。
(四)严格的标准性
教师劳动的性质和特点,不仅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对教师职业道德应具有更严格的标准。
(1)教师在工作中,不仅要用自己丰富渊博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质去影响人;
(2)教师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不仅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而且以自己的品格去陶冶学生的品格。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义务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敬业”是所有职业对从业者的共同要求,“爱岗”是人们在职业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
【例题】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是( )。
A.爱国守法 B.爱岗敬业
C.关爱学生 D.教书育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敬业”是所有职业对从业者的共同要求,
“爱岗”是人们在职业工作中取得成就的前提条件。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学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塞责。
【国考2014上-中综-职德-单选-15】迟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出现了不少错误,遭到同事的质疑,迟老师说:“这不过是一本校本教材而已,没必要那么认真”迟老师的做法( )。
A.不合理,违背了终身教育的师德规范
B.不合理,违背了勤恳敬业的师德规范
C.合理,精心用于校本教材编写不值得
D.合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课上好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教师编写教材态度不端庄,还敷衍了事,违反爱岗敬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国考2013上-幼综、小综-职德-单选-15】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优秀教师总是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支持他们这样做的关键因素是其( )。
A.敬业精神
B.教学水平
C.知识水平
D.教学风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本题是对于工作的奉献精神,也就是敬业精神,所以选择A。
(三)“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核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真谛都是爱。教师只有充满爱心,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是本质性的要求。
【国考2012上-小综-职德-单选-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是( )。
A.爱岗敬业
B.依法执教
C.为人师表
D.关爱学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本质和真 谛都是爱。教师只有充满爱心,才会热爱教育事业,才会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关爱学生”是本质性的要求。所以选择D。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2.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
3.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5.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禁止性”规定。
【国考2012上-中综-职德-单选-14】小宇上课时经常插话,老师生气地说:“管住你的嘴,不然我就封住你的嘴。”老师的做法( )。
A.错误,应该杜绝当堂批评
B.正确,应该严格要求学识
C.错误,应该尊重学生人格
D.正确,应该加强课堂管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教师应当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应该批评
的时候还是需要批评的,但是不能侮辱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所以选择C。
【国考2014上-小综-职德-单选-14】小丽考试不理想,发卷子时,刘老师对她说:“你还穿‘耐克’,赶紧回家换‘特步’吧。”耐克的标志是√,特步的标志是×。小丽顿时羞红了脸。这表明刘老师( )。
A.教学语言有失严谨 B.无视学生人格尊严
C.批评学生严而有格 D.教育学生严慈相济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老师不能侮辱和挖苦学生,应该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所以选择B。
【国考2013上-中综-职德-单选-11】刘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刘老师的做法( )。
A.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B.有助于教学任务完成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老师应该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所以选择C。
(四)“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教师,要注意层次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讲究智慧,充满热情和耐心。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国考2013上-幼综、小综-职德-单选-5】对于课堂上有的能引发争议的问题,高老师总是事先进行试验,检验各种假设,这突出体现了高老师具有( )。
A.求真务实的精神 B.团队协作的意识
C.独立自主意识 D.人文关怀意识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高老师对待课堂上有可能引发争议的问题,事先运用试验、检验假设请教学者等
方式以求得到问题的正确解答。这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国考2012上-小综-职德-单选-4】要做到严谨治学,最重要的是要( )。
A.一视同仁
B.实事求是
C.宽宏大量
D.以书为本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基本原则。
(五)“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4.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5.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国考2013下-幼综/小综/中综-职德-单选-14】有位学生将几片纸屑随意扔在走廊上,王老师路过时顺手捡起并丢进垃圾桶,该学生满脸羞愧。王老师的行为体现的职业道德是( )。
A.廉洁奉公 B.为人师表
C.爱岗敬业 D.热爱学生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的认识。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语
言得体,举止文明。
【国考2014上-幼综-职德-单选-14】朱教师一边要求幼儿安静地玩玩具,一边和同事聊天说笑。该教师的行为( )。
A.正确,应该培养幼儿习惯
B.错误,应该小声聊天
C.正确,利用融洽同事关系
D.错误,应该以身作则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错误,教师不应该聊天,应该以身作则。
(六)“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提高内在素质。
2.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学发展的需要。
5.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6.累计专业知识。
【国考2014上-幼综-标准-单选-4】李老师认真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制定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终身学习的理念
B.先进的管理策略
C.良好的沟通能力
D.高超的教育技能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积累专业知识,是终身学习的理念。
【例题】“活到老,学到老”,要求教师坚持( )的职业道德规范。
A.为人师表
B.关爱学生
C.终身学习
D.教书育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终身学习”是教师行为规范中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之主观题
如何阅读材料
1.认真仔细逐句阅读材料
2.人——找出关系
3.动词
4.情感态度
【国考2013上-中综-职德-材料分析-31】材料:
莉莉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直在班上借读。订教材时,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她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了一套用过的教材。有几个同学看到她的教材,不禁问道:“怎么新书上写了这么多字?”“你的教材怎么是旧的?”她也以为是我弄错了,跑过来换新教材,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她嘟囔了几句,用力把教材扔进了课桌。我心里有一丝不高兴,但也没计较。
没想到,下课后,她气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当着许多同事的面,把教材甩到了我的办公桌上,并说道:“我不要你的怜悯!”我非常尴尬,一气之下,说了她“不仅不知恩图报,还不知好歹”一类的话。她当即哭了,一口咬定我歧视她,嫌弃她是农村来的,是在想方设法赶她走。 摘自一位中学教师的教学札记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
【答题思路】
1.开门见山表明观点
2.逐件事情进行分析
(1)积极——赞同,意义
(2)消极——不赞同,不赞同的原因(违反师德的哪一条),(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指出正确做法。
3.结论或结合自身进行表述
『正确答案
1.在这则材料中,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手段欠妥,因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2.(1)在本则材料中“我”考虑到莉莉家里的经济条件以及马上要转回老家读书的实际情况,我没有为莉莉订新教材,而是帮她找了一套用过的教材。体现了“我”关爱学生,对学生有仁慈之心。
(2)材料中“我没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体现了“我”虽然关爱学生,但是并没有注意学生的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教师当着大家的面讲明了原委没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在莉莉听来就是讽刺挖苦。“我”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在发课本前单独跟莉莉说明;如果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表扬莉莉环保、节约资源才用旧课本,课后找个无人的地方向莉莉说明原委。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9841(2012)05—0056—06
人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必然与各种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形成各自的利益与冲突,尽管如此,人也总会遵循某种美好意愿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并依据自己所认同的律令行事。为此,道德,这种既蕴涵着人们对善的行为的认识,也能促使人们依照形成的律令行事的滋生物,就成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康德认为,道德就是出自“善良意志”的“绝对命令”。因而,道德不仅以意识、情感、理想和信念反映人类社会精神,还以规范、准则、律令等形式调整人的行为,并以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方式提升人的德性品质。教师职业道德,在我国,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美国的全国教育协会制定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都属于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载体。透过这两者,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期待、职业道德内涵、职业道德品质等内容。通过对文本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改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文本表现形态;完善我国的师德建设体制并有效地指导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水平的提升。
一、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特征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版)(以下简称《道德规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修订的过程。1985年由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联合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文本,这是其最初的形态。1991年,全国教育工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订,更名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又分别于1997年和2008年两次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订。《道德规范》(1997年版)由8条目(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和51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由6条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和59条行为准则(略)组成。《道德规范》(2008年版)的文本特征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精简了原有版本的条目,但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条目,旨在强化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尽管条目从1997年版的8条减为6条,但涵盖了1997年版的所有内容,如1997年版中的条目:“依法执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和“严谨治学”分别成为2008年版“爱国守法”、“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中的行为准则。所增加的“教书育人”条目和相应的准则:“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很显然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职业性和专门性的强化。
第二,从内容上看,较为完整地辐射到了教师职业中的各类人际关系,具体是:教师如何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群体、对待家长以及自己。《道德规范》对教师如何处理这些关系有明确的规定,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等。
第三,从任务上看,力求使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职业道德原则和教学活动行为准则融为一体,所发挥的是思想境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水平提高和行为准则遵循的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功能。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体现的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理想和信念,“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体现的是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现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道德规范》的每一条款用的都是短语,采用的是以正面引导和行为建议为主的表达方式,如“关爱学生”条目下的各款:“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都是对教师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建设性的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般的强制性。
(二)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Code of Ethics of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的文本特征
美国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1975年版)(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在1929年的《全国教育协会的全美伦理规范》(Code of Ethics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States)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形成的。从1929年版到1975年版,历时50余年,美国教育协会先后对其进行过六次修订,版本变化七次:1941年版、1952年版、1963年版、1968年版和1972年版。总体上看,各版本关注的焦点始终在学生的责任和教育专业责任两大方面,时有对教师在处理与家长、与社区的关系和其他关系方面的规定。1975年版沿用至今,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导言:对教师职责性质和该规范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的阐释和相应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对教育专业的义务及规范(阐释和8条款)。其文本特征表现为:
第一,从形式上看,《伦理规范》三大部分都由阐释和具体行为准则构成,包括:阐明行为理由,明确行动原则,规定应该或不应该的行为准则,如:导言首先以教师职责的性质为理由:“因为相信每个人享有其价值和尊严,所以教师的第一天职即为求索真理,达至卓越,享有民主”,然后明确指出教师的行动原则:“要达成这些目标,核心是确保学与教的自由,让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再规定教师应有的行为准则:“为人师者的责任就是以最高的标准恪守这些伦理原则”;在对学生的义务条款中,先阐释应尽的职责:“教师应努力帮助每一位学生,挖掘其潜力,实现其理想,成为有价值的公民”,然后明确提出工作的原则:“因此,教师工作就是要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目标”,再规定教师不应有的行为,如:“不应该毫无理由地限制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探索;不能毫无理由地阻止学生获得不同的观点”等共8条款。
第二,从内容上看,《伦理规范》是基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待以及教师在职场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两大维度的考虑制定出来的,彰显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和专业性,如,在对教育的义务条款中指出:“公众普遍认为教育职业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最高的专业服务理想。公众认为,教育职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师应该尽力提升专业标准,积极营造氛围,鼓励教师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创造条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力争将不合格的人阻挡在教育专业门外”;导言中指出:“教师无不认为其责任蕴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要追求并维持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动机便是出于对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在教师对教育的义务中,对涉及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人和事的行为作了明确规定:“不应该在申请教师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藏与其能力和资格相关的事实”;“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公开同事信息,除非是出于专业需求或者为法律所允许;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不应该利用工作之便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影响专业决定或行动的馈赠、礼品或恩惠”。
第三,从任务上看,《伦理规范》强调指出它只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底线行为的规定,是教师不良行为受到处罚的依据。如导言中阐释:《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既是全体教师的抱负,也为其行为提供了评判依据。全美教育协会提出的具体条款及因为违反条款而应受到惩罚的补充规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经协会许可,不得擅自变更。”也即,尽管《伦理规范》有对各条款的制定理由的阐释,但其意图是在推出具体的行为准则,其作用是为了避免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并使对各种教师的失范行为进行处罚时有据可依。
第四,从表述用语上看,《伦理规范》的用语清楚、明了、针对性和专业性强。每一条款以“不应该”引起一个完整句子,每一条款只针对一类行为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如:“不应该故意羞辱或贬低学生;不应利用专业关系之便,谋取私利;不应该帮助不合格教师从事未经授权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故意对同事发表错误的或者恶意的言论等”。每一款规定都蕴涵着法律般的强制力,而且专业性强,表述的方式是完全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与一般公民道德规范和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区别开来了的。
二、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的意蕴解读
我们选取了四个维度对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现行文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可以看出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两者差异的根源在哪里?哪种文本表现形态更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其深藏的意蕴进行揭示和解读。
(一)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道德规范》更多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要求,而不像美国《伦理规范》的重心是在行为“规范”上,这一核心的文本特征差异显而易见。这与我国社会历来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现代学者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理上的探讨有关。在我国的传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教师职业有很高的期待,教师不仅是一项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更被认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表述就是这一认识的集中体现。社会对教师也有着“榜样”和“模范”的期待,因此,要求从业者具有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远超于其他职业。我国《道德规范》侧重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的文本意蕴也是社会对这一职业道德的诉求。
在理论上,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探讨,如顾明远的界定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各种关系、问题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有关的行为规范等。”朱小蔓的界定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必须具备的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同事交往中和师生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表现。”张行涛、郭东歧将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概括与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集体、他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唐凯麟、刘铁芳的界定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显然,我国学者都强调师德由外在的职业规范和内在的教师德性组成。师德的目标应既包含更好地服务于教师职业的规范和准则,也应包含有助于完善教师个人品质,提升教师个体修为等任务;师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待学生、教育事业、自身以及教师集体中需要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无论在形式、内容、任务上还是在表现形态上都是这些理论认识的体现。但应该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道德规范》强调的重心是在道德而不是规范上,由于道德成就的是“好”、“善”的理想,它对主体的道德实践只具有建设性和自愿性的性质因此,因此,它不像美国的《伦理规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二)专业性与约束力均强的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属性
美国《伦理规范》中有两个核心词的蕴意是其文本特征形态的重要形成因素,即:伦理规范和专业伦理。在美国,伦理规范与伦理准则通用,关于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皮滕杰认为:“一项伦理准则,或者说行为规范,是一套由一群人建立起来同时也规范着这一人群的准则。”迪布(Dibb,1991)等人则认为,伦理规范“与对决策和行为的道德评价有关,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的基础上的是非判断”。可以认为,在他们看来,伦理规范就是基于群体道德评价之后而形成的群体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关于“专业伦理”概念,美国学者费尼(Feeney)称其为某一专业的道德规则,“是指在工作领域中判断行为对或错的标准,同时也能帮助个体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困境。”显然,他们所理解的无论是伦理规范还是专业伦理都最终指向行为,并强调对行为的约束,在他们看来人的思想是无法掌控的,也无法判定其好与坏,善与恶,唯有表现出的行为是可以有好恶之分的,也是可以调控和约束的,这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专业伦理规范以各种明确的行为准则来表现。另外,在西方国家的人士看来,专业是职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阶段,本质上还是职业,在他们看来与某种职业相联系而形成的伦理规范就具有强制性,因为职业与义务相连,而不与人的喜好相关。马克斯·韦伯认为:“每一项职业者有它自己‘内在的准则’,并且应当据此准则来完成。在履行其工作职责时,一个人应当专心致志,要排除任何不是严格适合其职业的内容——特别是他自己的爱和恨。有影响的人格并不会通过试图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一件事情都提出‘个人感受’的方式来显示自身的存在。”一旦主体承诺了某种义务,他就有责任或“应当”履行这种义务。义务既可以取得道德的形态(应当),也往往以法律形式(强制)表现出来。法律强制下的义务,每每以“必须”为其形式,其重心就是对行为的约束。在强调义务上,我国的规范强调“应当”而美国则强调“必须”。
显然,西方国家人士对规范的理解通常指适切与不适行为的规则(rules),它告诉实践者什么可以做、应当做、必须做,以及什么不可以做、不应该做或不能做。在西方人看来,尽管现代社会中教师越来越有着其特有的专业性,但教师工作本质上还是一项职业而非我们理解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因此,他们理解的职业道德更倾向于强调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规定中更主要以“必须”的形式表现,重视的是“规范”而不是“伦理”(道德),而教师的伦理品质或道德水平通常强调通过一般公民道德或教师个体道德品质来提升,因此,他们在《伦理规范》中只强调最低层次的职业行为准则也是符合他们的理论认识和社会现实需要的。
(三)神、形相离与神、形相聚的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国的现行《道德规范》属于神、形相离的状态。该文本把道德与道德规范完全混同。严格地说,规范就是行为准则,就应该是不能违背的行为底线,但我国的《道德规范》却被赋予了更崇高的任务,力图把传统的道、德、行都用规范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破坏了道德的意蕴,又失了应有的“范”。中国传统认识中的“道德”概念是“道”与“德”的分别含义。“道”是指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遵循的基本的、最高的准则;“德”则指人对“道”的领会与理解。具有路向和规律的涵义;“德”与“得”相通。所谓德,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个体的“得”,就是“得道”。道是德的根据,因此,道德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实践中,我国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远远超越规范的范畴,因而,《道德规范》无法承载如此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取了规范之形作为“道”与“德”的外形,必然出现神、形难守的局面。道、德、行需要与其内涵相匹配的外在形态。而《道德规范》既要服务于“师道”,又要对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行——“师德”负责,还要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所指导,实在很牵强。
在美国,专业伦理也被认为是一种专业不可或缺的行为指标。公众和学者们所期待和认识的《伦理规范》就是用于指引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担负起专业上的义务,使教育专业人员的权利和责任相配合,规范其专业行为并获得社会对此专业的依赖和认可。事实上,其文本形态和其能发挥的功能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完全吻合的,因此,我们认为美国的《伦理规范》所获取的外在形态是与其内在的规定性一致的,也即《伦理规范》取得了神形相聚的形态。
道、德、行与责、权、利,这些伦理学范畴在中美两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分别有所侧重,我们在此无意对其进行价值判断,我们认为两国的文本表现形式、关注的内容和需要完成的任务都是各国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期待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三、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分析建议
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表现形态应该是神形相聚的,这就需要首先明确规范的目标和任务,然后结合传统的认识和现实需求形成良好的构想,再以有效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科学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为此,特建议如下: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应具有普遍的律令特性
尽管任何职业道德规范都应是其道德观念、思想、信念和原则的反映,但既然它取得的是职业道德的外在形式,因此,它就应以具有强制性的律令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的面目出现,如此才与规范的作用相匹配。另外,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对责任和义务的强化,这就要求道德主体理所当然地“必须”尽职尽责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既然规范的作用在于强制和约束,因此,它的责任范围就是对职业道德底线准则的规定和失范行为的避免。我国现行的《道德规范》存在如下主要问题:第一,一般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混同。如在“为人师表”条目下:“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这一规定也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实际上属于一般社会道德。第二,崇高的“师道”境界与为师的“师德”底线并存,如“爱岗敬业”条目中:“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师道”,与“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的任职基本要求并列在一个条目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特性体现不明显,其行为约束的功能也很难有效发挥。第三,一般公民的修养与教师群体的修养兼顾,如“终身学习”条目和其行为准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属于每个现代社会公民和每种职业人都应具有的修养和品质,出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很难体现教师职业的专门性。就此来说,我们不应泛化对《道德规范》功能的要求,而让它负担起规范应负的责任即可,在这点上,美国的《伦理规范》的制定原则、方法和表现形态值得借鉴。
(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能替代职业道德品质及养成任务
[作者简介]李勇(1974- ),男,河北冀县人,西京学院体育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2年科研项目“基于系统方法论的高校阳光体育模块化管理体系”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JK107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伦理道德观念意识的冲突和矛盾。以“八荣八耻”为精神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适时提出,准确、科学、客观地对我国现阶段社会道德理想、行为规范等提出了总得要求。高校是社会集合中的重要元素,高校体育教师承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输送学习型、健康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其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将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广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总的精神概括,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设计蓝本,以“终身体育”为最终培养目标的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建立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应该说通过近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建立起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在师德行为规范、培育养成机制、评价奖惩等方面都形成了相关的制度和要求,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道德观念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建立起来的,是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对工作等一切教育行为的理想化要求,但其缺乏社会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第二,职业道德结构认识的不完整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大多只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想作出比较粗糙、抽象和一般要求,而很少对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则作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便于操作的结构设计。第三,职业道德内容的不完整性。内容上多缺乏涉及教师个体发展和教师从事不同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职业道德执行效度不足和具体评价的不易操作性。传统教师职业道德是基于师德理想高度的东西,但是缺少社会现实背景下的易于达到的、可操作的、具体的执行标准,导致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产生距离感,同时也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操作难度。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思路
1.以专业化思想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理念。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属性通常都被定位于社会道德属性范围内,但我们更应看到教师职业道德的职业属性和专业属性。当前,全面达成“终身体育”培养目标已然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顺应体育学科的专业特点,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创新的客观规律为发展主线,引入专业化思想来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进行重新认识。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内涵是指体育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应关注职业道德内涵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仅仅是作为现代教师职业最基本的道德条件,而非全部,因此,我们必须以专业化精神来塑造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
2.以专业化思想构建教师职业道德的层次结构与内容。依据上述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理念的从新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归纳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应涵盖以下三个层次结构及其对应内容。第一,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是体育教师从事专业化教育实践行为的最高境界要求,是社会大众对体育教师职业伦理行为的较高层次愿望,也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创新发展的方向。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决定忠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体育教师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博爱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成长的快乐;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职业的发展;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及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成为学生言行的楷模并得到社会及他人的广泛道德认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牺牲,甘愿奉献,以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来体验教师独有的成就感与愉悦感,从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第二,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原则以职业道德理想为基础,对体育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约束,是指导教师职业行为的准则。该层次结构涵盖的内容有:在现实社会中,使教师的职业行为始终适应和符合社会大众的理论道德需要,并进行职业演化;准确把握教育发展方向,使教育行为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尊重教育及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和挖掘学生潜能,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的职业纪律观念,自觉接受和服从相关工作纪律管理,促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顺利的完成;善于从各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专业化保障;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人格魅力,并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团结同事,增进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注重职业团队的建立,以期更好地形成创新能力;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借鉴和吸收各类有益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第三,职业道德规则。职业道德规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师在课堂内外及人际交往过程中最直接、最具体的行为约束。职业道德规则通常都可以设立较明确的观测点,具有外显性和可操作性,一般都是以否定句式来告知教师不允许或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及不恰当行为。例如不得迟到、早退、旷课;不能体罚、变现体罚或言语态度侮辱;不能将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及观点;不能在课堂打电话等。
3.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教师角色被赋予崇高的道德示范,使教师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化期待固然美好,但也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崇高化,使其远离了法律的基础和现实生活的道德土壤,而高高飘在空中,人们必须仰视才可以看到。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法制化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置于法律和公民社会义务、社会公德的框架下,结合教师职业行为特点和要求,演化出符合现行法律对社会公民及公务人员所规定的基本理论道德和品质修养,并将其细化成教师职业道德具体要求。在教师职业行为具体实践中教师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那就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法律问题,从而以法律的强制性促使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师生关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直接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教育过程乃至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把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作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认为对于一名优秀教师而言,所传授的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大多不会记得,而只会记得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因此,正确解读师生关系是构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是确立一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特质,以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发展健康人格,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
5.提高可操作性是建立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技术保障。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多为理想和原则层面上表述,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感到难以找到对应点和观测点,也就缺少了现实意义上的指导和评判功能。在具体环境下,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的、直观的和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规范,来准确指导和评判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发展。偏重完美理想的师德规范只会使广大教师内心产生具有距离感的敬畏,致使教师心理压力加剧,并最终因其高远而形同虚设。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朝着更具可操作性、更加朴实的方向发展,力求基本道德要求与最高道德理想相统一,原则引导与规则操作相融合。
6.机制健全是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化发展还必须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以确保形成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导向化、专业化、常态化的持续发展格局。为了实现上述要求,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首先,应完善教师选聘制度,严把教师职业道德关。在教师选聘制度中,应特别注重对教师人格、品质、修养、责任心、工作态度、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情况进行考量和评价,只有严把入口关,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教师职业道德的高水平,并确保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导向性。其次,应健全教师工作制度,严把职业道德纪律关。健全的教师工作制度可以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业务学习、科研创新等诸多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在尊重教师人格的前提条件下,引导教师不断的对自身道德行为进行自觉、自律和自省,促使其真正成为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再次,应以内化和渗透来优化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质改革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任用制度的变化,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同的不自信。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的“彷徨”,甚至“退化”。因此,采取强制和硬性灌输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应顺应时代变化,将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间接教育、一般教育及价值澄清模式等非直接的教育培养方法。同时,还应强调教师个体的道德践行,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仅通过对规范条文的学习是不能养成的,只有在不断的道德践行过程中去经历、感受、思考,最终逐步内化为教师的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理想。最后,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是预防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有效途径。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体系中是必要且重要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互评、自评体系,并将其常态化、制度化。但应注意的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考评时应科学界定考评的范畴,合理细化具体评价内容,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岗位任用、工资晋升、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合理使用激励手段,利用物质和精神奖励对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行为给予肯定和表彰,从而提高教师道德践行的积极性,预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夏瑞阳.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一)教师养成教育的概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狭义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当今的养成教育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这是一种广义的养成教育。教师养成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和实践,从非教师专业人员逐渐向教师专业角色转变的过程。教师养成教育在教师养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师养成教育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教师养成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广义讲上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等方面。狭义上讲,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爱”使得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动力。孔子的《论语》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规范言论。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二、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文化熏陶以及生活体验下,自觉主动的生成稳定品质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教师文化熏陶、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养成教育呢?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其支撑,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教师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意识包括:其一,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指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其二,教师职业的动机和态度。指个体为什么要做教师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其三,教师职业意向。指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和倾向;第四,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喜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其稳定、生活规律,从功利主义出发带来的是物质利益。对教师职业的本身意义理解不够。这不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教师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感低落,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感情,以至于对学生的关爱很少,对职业没有情感,谈何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指教师爱生之心,爱业之心和平等之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真实教学情境中才能够逐渐养成这种心。教师有了心自然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与内化。
(三)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能力或教学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以上两个教师职业能力平衡处理其关系。如果没有教学基本能力,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教育科研能力,则只能成为单纯而机械运用技能完成教学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善于发现、批判、反思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家”。
(四)教师职业性格存在偏差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职业性格是指影响并支配教师的实施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主要包括:热情开朗,乐观主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富有童心,自信活泼而幽默,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合作反思和自控,执着而有耐心,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有很多教师因为社会、家庭、经济、工作、科研等压力使得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控力差,抑郁,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等。
(五)固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以课程培训为主,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对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分的完成,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目前,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脱节,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风。从而形成了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外调”,轻视教师的“内养”。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选修课程也是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占20%,而能够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只占10%,其课程内容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内容脱离了中小学教育。其二,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少且形式单一只有教育实习,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所以,我们调整应该调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成的比例,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应和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很多人选择教师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对师范生和在校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比如:定期开讲座,开展教师职业规划比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会成为学生的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拥有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渗透,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机制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师养成教育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其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前提,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其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其三,实施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养成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教师在养成过程中及时改正、及时养成、促进教师养成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养成教育的概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狭义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当今的养成教育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这是一种广义的养成教育。教师养成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和实践,从非教师专业人员逐渐向教师专业角色转变的过程。教师养成教育在教师养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师养成教育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教师养成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广义讲上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等方面。狭义上讲,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爱”使得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动力。孔子的《论语》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规范言论。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二、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文化熏陶以及生活体验下,自觉主动的生成稳定品质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教师文化熏陶、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养成教育呢?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其支撑,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教师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意识包括:其一,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指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其二,教师职业的动机和态度。指个体为什么要做教师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其三,教师职业意向。指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和倾向;第四,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喜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其稳定、生活规律,从功利主义出发带来的是物质利益。对教师职业的本身意义理解不够。这不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教师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感低落,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感情,以至于对学生的关爱很少,对职业没有情感,谈何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指教师爱生之心,爱业之心和平等之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真实教学情境中才能够逐渐养成这种心。教师有了心自然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与内化。
(三)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能力或教学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以上两个教师职业能力平衡处理其关系。如果没有教学基本能力,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教育科研能力,则只能成为单纯而机械运用技能完成教学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善于发现、批判、反思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家”。
(四)教师职业性格存在偏差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职业性格是指影响并支配教师的实施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主要包括:热情开朗,乐观主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富有童心,自信活泼而幽默,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合作反思和自控,执着而有耐心,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有很多教师因为社会、家庭、经济、工作、科研等压力使得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控力差,抑郁,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等。
(五)固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以课程培训为主,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对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分的完成,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目前,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脱节,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风。从而形成了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外调”,轻视教师的“内养”。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选修课程也是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占20%,而能够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只占10%,其课程内容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内容脱离了中小学教育。其二,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少且形式单一只有教育实习,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所以,我们调整应该调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成的比例,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应和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很多人选择教师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对师范生和在校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比如:定期开讲座,开展教师职业规划比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会成为学生的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拥有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渗透,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机制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师养成教育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其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前提,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其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其三,实施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养成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教师在养成过程中及时改正、及时养成、促进教师养成教育的发展。
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严重缺失。纵观近期发生的系列校园案件,大多是发生在小学校园,学生年龄较小,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对生理卫生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校长与教师对自己的猥亵及行为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诸如,安徽潜山县校长学生案发,缘于在北京工作的程女士回老家聊天时,无意中说起“儿童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保守坏人的秘密”等内容,从而引发女孩子的自我觉醒。可见,儿童自我保护教育不足,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
教师职业行规设计不够细致。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体来说只是一种笼统的指引性设计,只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操作层面,却出现不够细致,无法操作的问题,而对于儿童身体安全保护的条款更是没有提及。相较而言,其他国家的教师行业标准,大多有此规定。比如,英国对教育从业人员规定:“不得与异性儿童单独相处,否则将受到吊销执照及更严重的处理。”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行为活动的约束力不够有力,给不法分子造成了一定的行为空间。
师德评价考核机制流于形式。《中小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师德为先。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明确师德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一些地方师德考核的评价机制却流于形式化,等级多为学校管理者的印象认定,只要不出现检举性案件,大多都是合格等级,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违法教师师德恶劣的实际问题。
案件监督举报机制渠道不畅。校长或教师猥亵儿童案件,如若不是儿童举报,很难被发现,而对于年幼的儿童而言,他们即使遭受到不法校长及教师的侵案,但却迫于校长及教师的权威,而不敢举报;有些受害学生,向家长反映,而家长则迫于名声,碍于情面,不愿向上级举报。再者,此案件的确定需要足够的证据,即使一些学生及家长想反映,但往往因为证据保留不足,而得不到客观的认证。因而,案件监督举报机制渠道的不畅,也在某一程度上纵容了不法校长及教师的行为。
法律处罚力度威慑力度不够。西方多个国家规定,无论未成年人是否自愿,一律按罪或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罪惩处。而我国当前对儿童的处罚力度过轻,如猥亵罪一般仅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处罚力度的威慑力显然没有达到一定的强度,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放松了不法分子的自律意识。
如何斩断教师邪恶的黑手
深化儿童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儿童自我防范能力。中小学校要加强学生生理卫生教育,深化儿童自我保护教育。特别是女性学生,更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中小学校可以针对女生的特点,设立女生大讲堂,开展女生悄悄话教育,以提高未成年女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其自我防范能力。
强化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师德考核评价机制需要改革,评价的主体要扩大化,改变传统学校管理者一元评价,为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而对于学生及家长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有关猥亵及学生的问题,一旦查实,应当一票否决,坚决将其清除其教师队伍,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决不姑息。
细化教师职业行规条款,规范约束教师职业行为。去年,某地出台师德条款,明确规定男教师不得关门单独与女生谈话或辅导。此条款引起社会热议,其中不乏反对者。今天看来,这样的教师行为规范很有必要,不仅是对女学生的保护,更是对男教师的保护。教育主管部部门以及中小学校,要逐步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不给不法教师猥亵学生的可乘之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明确要求[1]。教师教育文化是学校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内在价值规范体系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包括教师独特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及其在行为上的外在反映和表现。教师教育文化的导向、激励和熏陶作用对强化教师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教育文化所倡导的教师职业特性成为培育大批未来优秀教师的深厚文化土壤和重要推动力量。教师教育文化所倡导的教师职业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境界上的崇高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的教育;实现高水平的教育,需要培养大量甘心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教师教育文化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其追求的境界是崇高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数教师以其感人至深的奉献行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不是把教书育人的活动当作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具有坚定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教育职业意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以献身教育为最大乐趣,心系学生,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像春蚕吐丝到死丝方尽,像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教育文化所推崇的教育职业境界,显然是教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典范,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作为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职业生活态度、习惯,促成教师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与坚守。推崇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有助于改变目前存在的教师职业价值观迷失的问题。有的教师为教育献身、甘为人梯的精神越来越淡,对教师职业的情感越来越薄。有些学生虽然身在教育专业,却并没有教育职业理想,只是把当教师看作未来求职的“跳板”、谋生的手段,缺乏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通过教师教育文化的引导和熏陶,可以让人们认识到教书育人事业的崇高性,可以鼓励和激发更多的人投身到伟大的教师职业中去。
2.价值取向上的为生性
我国公认的职业道德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服务群众”。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其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学生,其价值取向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教师最响亮的口号。凡是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应该被创造、引进并加以推广运用;凡是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都应该被禁止。教育不应该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专利,而应该是全体学生共同拥有的权利。即使是对于后进的学生,也应该给予关照,而且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使之能够跟上全班的步伐。当年,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中,逐步形成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要注意关爱后进学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2]。他注意将关爱送到每一位落后学生的心里,还特别仿效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提到的写纸条的方法,通过给犯错误的学生写纸条传递自己的理解、关爱和鼓励,由此促进了许多落后学生的转化。
3.工作态度上的幸福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教师职业是清苦的,工资待遇有限,社会地位不高,不能一掷千金,不能呼风唤雨。于是有的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教育工作,总想着有朝一日“跳槽”,摆脱教师身份。这似乎也可以理解,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教师教育文化的视野中,教师职业却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主要不是来自外在的优越的物质条件、精神褒奖和权利赋予,而是来自教师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评价。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生需要层次理论,教师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即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于极限。正如马斯洛所讲的“能成就什么,就必须成就什么”,要“把自己的条件禀赋都一一发挥尽致”[3],音乐家希望演奏出最高水平,诗人希望写出最好的诗篇,将军希望打胜仗,教师希望把课讲好,并从学生的掌声和微笑中得到无可替代的快乐。教师通过在教育岗位上的快乐成长,将其激情、自我知识素养融进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融为一体,以充满遐想的彩色语言表达出富有意义的新理念,以充满智慧的话语引导学生萌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使教育教学成为肯定自我、张扬个性、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教师在教育这个行业上专心致志地研讨出更深刻的成果,自然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4.专业知识上的更新性
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中,教师内在的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其目的是让未来的教师具备更新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的教育技能。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换言之,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体现学术性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而且包括体现师范性的教育学知识。而这两种知识和相应技能的内容更新和结构重建将是教师教育改革中追求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统一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能够成为优秀教师的必然要求。学高为师。专业知识的更新性要求教师让学习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主要形式,虚心向同行、专家及书本学习,通过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自我反思等,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十年不变的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是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中的教师职业所应有的现象。
5.实践行为上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视野下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较之其他职业,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更加突出。教师职业的这种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实践行为来体现与实现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指出的:“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就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一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而又非常严重的缺点——即令人苦恼的意外情况。”[4]教师要能真正将自己的教育实践行为当作一种“创造性劳动”,把每天的教育教学生活都看成新的,把每位学生都看成有待探索或探索不尽的世界,善于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 “分析”与“思考”,就能不断推动教育理论创新与教学技能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生活品位,不断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成长、成功的快乐。教师职业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教师努力追求教学机智的增长、教学艺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挖掘等。
可见,从教师教育文化视角来审视,教师职业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性。这些特性描绘了从事教师职业者应该具备的主要条件和要求,无论对现任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些职业特性通过文化环境熏陶、教育实践感受、教师言行示范等,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意识与价值体认,推动对教师教育本质深刻理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追求,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势,使主导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教师的心灵。
[研究项目] 本文是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教师教育文化的发展定位研究”(批准号:豫教﹝2012﹞1111号),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2013-2015年)建设项目“教育学原理”子课题“教师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7-29.
[2]张伟. 教师文化建设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2010(5A).
[3]叶宇伟. 领导六艺[M]. 北京:海天出版社,1996.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4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本身决定着教师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素,也是教师对学生一片爱心的体现。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又要为人师表,以完美的形象去影响教育学生,从而产生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党和人民交给的重任,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献身教育,忠职敬业
任何行业高尚的职业道德,都来源于一种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教育事业是为祖国培养接班人,为亿万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事业,因此教育事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但是教育工作是平平凡凡、琐琐碎碎、默默无闻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献身教育,要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献身教育,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这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维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自觉地履行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劳累的、繁杂的,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热爱和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要牢固树立“献身教育,忠职敬业”的思想,要有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华、青春与生命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不怕苦、不怕累,不计报酬,不图名利,踏踏实实,忠职敬业,要具有实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甘愿为接班人的培养、为祖国的前途和将来做出贡献。
二、完美形象,为人师表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传”,人民教师应是表里如一、言传身教,每位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这是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又一主要要求。孔子作为教师,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揭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主要表现。在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场所,学生最相信的是教师,最崇敬的是教师,最依赖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高大的、完美的、纯洁的,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无不冲击着他们的心灵,无不指引着他们的行为,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学校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大熔炉,各项工作及生活方面都有一套规章制度,教师务必要经常要求、强调学生严格遵守,对于不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教师往往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此说来,教师是否考虑到自己要模范遵守呢?比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教师是否准时到教室进行上课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教师就要带头参加劳动。教师只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学生,才能转化他们的思想,使其行为得到转变,只有教师能正自身,在学习、生活及道德情操等方面作出榜样,那么学生也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不令而行”。教师应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文明自己的语言,规范自己的行为,完美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三、热爱学生,严中有爱
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学生都有对爱的本能要求,希望得到爱,当教师满足学生这种需要时,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客观情景和氛围,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心灵互相沟通的桥梁。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片火热的爱心,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就不能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要严慈相继、严中有爱,使学生对自己敬而爱之;热爱学生,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加倍爱护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热爱学生,不能事事包办代替,使学生成为无用之人,而是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其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流畅的、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正确的、完美的实际操作能力;热爱学生,不能忽视德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及法制教育,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勤奋学习,精通业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教师要把人类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这是关系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与业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精通教材,了解全书的编制意图,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教材中哪些是重点,是主要的和本质的论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同时还要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来充实教材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统领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精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的手段和一整套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要解决的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相互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好相应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质量等起着重要作用。
五、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一、教师专业伦理内涵
在西方,伦理是指为社会所规范的人与人相处应遵循的道德准则。黑格尔认为,“道德”涉及个人的主观意志,“伦理”则体现于家庭、社会、国家中的客观意志。所谓专业伦理,指的是“职业群体为更好地履行职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维护职业声誉而制定的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一套公认的伦理标准”[1]。西方教师专业伦理的起源,类似古希腊医学生步入医师生涯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从承诺的内容看,主要是遵从自然主义的观点,要求教师尊重和了解学生,公正和人性化地对待学生等。西方教师专业伦理从形成初始就十分关注社会需要,突出反映了教师职业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特点。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许多职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伦理准则,这些准则规定了从事该职业的人对工作应持有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及应持有的共同价值。教师是被社会赋予特殊使命的专家,要实现这种特殊使命,就要求从业者接受社会提供的高层次教育,同时展现出高水平的道德标准,这样才能被社会信赖,教师的专业性因此得以体现。
任何职业中责任感的产生一方面基于知识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基于形成这份职业的价值观和规范,这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道德准则高不能弥补职业技能水平低的缺憾,职业技能水平高不能弥补道德准则低的事实。因此,教师作为一项专业性职业,既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而当遇到涉及道德问题的场景时,要具备敏感性并准备遵从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探讨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要区分合法性和道德性,与教师相关的法律和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承担的基本责任,课程大纲中规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然而教师职业道德并不由外在的权威来强迫执行,而是内化于职业本身。教师只有完全内化道德准则才能避免滥用作为教师所具有的权力,比如评估学生的权力。
二、芬兰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价值
芬兰的教育工会(the Trade Union of Education Opetusalan Ammattij?rjest?,简称OAJ)承担了本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研制工作。教育工会是芬兰最具影响力的教师组织,于1973年由众多教师组织合并而成,它代表着从学前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到大学讲师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等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利益,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每周出一本叫做芬兰教师的杂志,分享最新研究、政策,促进高质量的专业文化。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师按照自愿原则加入芬兰教育工会,95%的芬兰教师是其会员,到2015年会员数量达到12万,其中75%为女性,25%为男性[2]。其制定的教师专业伦理的核心价值简述如下。
1.个体价值
每个个体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无论性别、性取向、外表、年龄、社会地位、血统、观点、能力或成就,每名儿童、学生都应该被视为有能力思考和学习的个体。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体,尊重学生的权利,公平且人道地对待他们;应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考方式和想法,审慎地处理有关学生个性和私人生活的问题,尤其应给予那些需要关怀和保护的学生以特别关注,不应姑息他人对学生任何形式的嘲讽和欺凌。教师要教导学生信任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最终成为社会的好公民。教师应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即学生年纪越小,教师的责任就越重。
2.诚实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与周围环境打交道时,诚实是核心价值。对自己和他人诚实、相互信任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教师应重视自己的工作并尊重同事,应在自己的自与学校的利益之间建立起平衡,同事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尊重彼此的私人空间。
3.公正
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比如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时,应始终秉持公正的原则,致力于促进公平,避免歧视和偏袒;在处理学生间的冲突和矛盾时、在评估学生成绩时以及在分配资源和任务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教师应意识到所有的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代表的文化和秉持的价值观理应得到尊重,在社会要求和学生的文化背景之间必须做出一些妥协。
4.权利和义务
教师有保留自己价值观和看法的权利,但应符合教学工作的标准和职责,用负责任的态度教学、评估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有发展自己人格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理应在履行义务的时候被公平对待。社会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教化民众,教师能够有机会教学并实现专业发展一方面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与社会分配给教育的资源密不可分。社会期待教师在培养出人才的同时也能在必要时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学生也能受其影响成为民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教师需要严肃考虑教授什么内容,如何教授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需要将自己视为促进社会民主和公正的公共知识分子;要积极参与影响学校和教育的公共讨论和决策,不能只做政策的执行者,还要参与到评估改进学校和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5.合作
教师的劳动成果总是要在很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因为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学习习惯,提升自尊水平,从而有机会实现终身学习。教师角色的转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但也让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肩负更重的责任,因此与其他同样负有此责任的教育主体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要明确合作过程中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尊重家长,而家长不必担心孩子背负家长与教师之间权力冲突的压力,诚如教师职业伦理委员会所说:家校合作能让孩子理解背后的合作文化,即用开放的态度解决问题,从不同参与方的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教师应寻求与学生教育、成长和福利相关的责任人的合作,比如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
四、启示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
诚如2015年顾明远先生访问芬兰时与芬兰资深教育专家哈内娜・涅米教授的对话中所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教育传统,比如尊师重教,孔子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君子”,即一个有高尚修养的人[8]。又比如韩愈在流传千古的《师说》中谈到的“传道受业解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不必贤于弟子”等正是诸如谦虚谨慎、专业素养、让位于贤等教师伦理的彰显。芬兰从其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让教师职业成为有价值追求的事业,而伦理本位的社会属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教师专业伦理的资源,我国亦应努力内化本国文化中有关教师伦理的部分,并在追求国际先进经验时做到不忘初心。
2.制定明_的行为规范
芬兰教师职业伦理委员会因其独立性和受众广的特点为教师所信赖,在处理伦理敏感性问题、提高教师道德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制定教师行为规范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并没有出台明确的规范。国家教育部于2008年修订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其进步性,但没有体现出教师作为一项专业性职业的特点,没有细化出适合本地与本校需要的教师行为规则。可以通过官方组建教师行业协会的方式制定明确的教师行为规范,前提是充分采纳教师、学生、决策者、民众各方的意见;组建伦理仲裁委员会对涉及教师伦理的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就为今后发生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先例和解决范本,从教师行业内部入手,逐步提升全社会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度。
3.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芬兰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其全世界程度最高的自主性,弹性工作时间、无外部评价、福利和制度保障以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而中国的教师长久以来背负着社会过高的期待,频繁的外部评价、来自学校及家长的高要求等使得教师身心俱疲,而存在较大地域差异的福利保障制度也使一些教师感到付出与所得很不相称。由此,有些教师在巨大的压力下已经忘记自己当初选择这份神圣职业时的初心。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才有动力追求高级需求,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因此满足教师的基本需求,即生理、安全、爱、尊重的需求,是促使其追求自我实现、履行自己的道德使命的重要前提。现如今,一方面,教师需要一个能让其履行道德使命的工作环境,需要社会对教师展现出信任;另一方面,近几年师德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展开,只有当教师认识到自己的职业是有价值的,“德”才能内化于心,进而产生道德行为,才能赢得来自社会的更多信任。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2.
[2]Sahlberg P. Finnish Lessons: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2011.
[3]Code of Ethics for Finnish Teachers. Trade Union of Education in Finland,Helsinki,Finland, 2010.
[4]Wuorinen J H. A history of Finland[M].New York &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5.
[5]National Youth Survey. KNT. Helsinki,201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1]教师的道德是任何教科书、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因此,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对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日趋关注的课题。
一、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工作中或劳动中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中间;它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比较具体,有较大的适应性。[2]
纵观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在不同时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把教师职业道德界定为:教师在职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的总和。它是教师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从社会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同教师的职业活动密切相连,是具有教师职业特征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称。从道德角度来讲,教师职业道德规定每位教师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等方面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去教育学生、去为人处事,并为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二、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及调查分析
为了增加问卷的全面性、有效性,笔者对河南省扶沟县普通高中的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笔者调查了5所高中的学生,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教师问卷100份,收回问卷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96份,问卷有效率为98.7%。扶沟县普通高中均为寄宿制,各个学校都实行统一管理的大班教学,其课程及作息时间安排基本相同。
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1. 多数教师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在扶沟县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你的老师能够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吗”问题中,有58%的学生选择“完全能”,26%的学生选择“基本能”;在“你的老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吗”问题中,近8成的学生选择“没有”;在“你对自己的青年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吗”问题中,70 %的学生都表示很满意;在“当你遇到学习或生活上的困难向老师求助时,你的老师是——”的调查中,69%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老师都是乐意帮助。
2. 多数教师认为课时量大,并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有70%的教师认为:寄宿制学校教师课时量太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甚至导致婚姻生活不和。60%的教师认为:由于家庭或其他的事情对教师职业感到困惑。在“假如让您再选择一次,您还会选择教师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仅有21%的教师表示“会”,近8成的教师表示“不会”或“很难说”。
3. 部分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变相谋取私人利益。在“您认为市场经济对师德方面有负面影响吗”这一问题中,有45%的教师表示认同;在“您工作之余兼职吗”的调查中,有20%的教师选择“兼职”,14%的教师选择“偶尔兼职”,38%的教师选择“假期兼职”;在“您是否让学生订阅相关的书刊、报纸、杂志”的调查中,70%的教师选择“是”;在“您让学生订阅书刊、报纸、杂志的最终目的是——”的调查中,39%的教师选择提高学生学习成绩,35%的教师选择便于统一讲解。
4. 师德考核效果不佳。在“您校是否每学期都实行师德考核制”的调查中,60%的教师回答“是”。在“您认为师德考核效果如何”的调查中,57%的教师认为考核效果不好。但在与L高中教师的访谈中,高二数学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校虽然实行每学期师德考核制,但具体考核的项目不明确,甚至没有填考核表,或者是没有公开评选,就公布了本学期的“师德标兵”,所以多数教师对本校的师德考核制度很不满意。”
综上所述,通过对扶沟县普通高中教师及学生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扶沟县普通高中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整体表现良好,大多数教师都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安贫乐教,为培养新生一代奉献自己的大好年华。但少数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意识,在工作、生活中形成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
三、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现象及原因分析
1.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学校高招升学率的对比;教师、学生考试成绩的排名;统考、月考、摸底考、周考成绩的公布。由于考试制度的弊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不得不忽视素质教育,让教师采取“一言堂、填鸭式、压迫式、题海战术式”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些处处为学生“好”的土方、妙方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潜能的挖掘,剥夺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空间,也严重影响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不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 少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冲破了人们僵化的思维教条式,也打消了人们对虚幻色彩的社会理想模式的坚定信念。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面对充满诱惑与挑战的机遇,丧失了教师“铁饭碗”高尚职业的信心。身边无数下海经商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感到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一些男教师倍感教师福利待遇的微薄,他们无法承担家庭、社会的压力。因此,多数男教师兼有第二职业,甚至如果有“假如”,不愿选择教师职业。
3. 个别教师降低了对传统师德的认同,利用其职位之便谋私利。“清贫乐教、无私奉献、先公后私、两袖清风”的传统美德在部分教师心目中已是过时的美好形象。个别教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他们抱着“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谬想,打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口号,利用其职位之便,强迫学生订阅大量的书刊、报纸、杂志等并从中谋取回扣。
4.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过于僵硬。扶沟县普通高中全是寄宿制统一管理模式,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几乎为零,这种把学生卡得死死的管理模式其实也卡死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扶沟县的教学成绩在河南省一直遥遥领先,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及评价均与学生的成绩完全挂钩。为了顺利通过考核,教师关注的重点全放在学生的成绩之上,忘乎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
四、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构建策略
1. 教育导向“专”、“德”并进。在严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德育为先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具体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明文的法律、法规。县域领导及学校领导根据当地的师资、教育环境、教育基础等制定出相应的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要包括方方面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标准,并严格落实到教师的实际行动中。
2.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才不愧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春蚕,蜡烛”等这些光辉的称号。教师要把尊重、关心、热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在首位,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站立起来”。不因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而忽视任何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考试机器、分数的符号。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其改进,而不是体罚或变相体罚。
3. 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激发教师对师德建设活动的感情。比如,开展一些“教师职业真、善、美”的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并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在了解多数教师职业道德不良现状的前提下,有选择、有目的地安排师德培训内容。采取“互动—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案例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自我剖析、小组讨论与总结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这种既享经验又自我反思的培训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师德评价是维护师德规范要求的重要保障,有利于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县域或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评价标准细则,师德反馈细则,师德实施细则。通过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多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深入观察等的方法全方面了解师德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对表现良好者给予“师德标兵”、“师德模范”的荣誉称号,同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表现失范者警告或记大过,物质上的处罚,甚至开除公职。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高觉悟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就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这一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课题将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望本研究给扶沟县及周边县、市的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P171.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754.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在提倡师德、重视素养的今天,面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趋势,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到全面、系统、协调的社会活动过程中,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不断拓展和夯实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并使其更丰富、更深刻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期的师德内涵
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今天的教师应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内涵。
1.构建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通过个人职业活动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出来的,主要反映了一定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1)师品,德高为师。热爱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的根本原则,是师德最重要的规范,也是其他规范的基础和前提。
(2)师知,学高为师。作为老师本人要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及时吸收、存储相关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
(3)师能,技高为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4)师表,身正为师。教师作为影响人发展的特殊职业,其人格品质要求较高,为人师表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表现。
2.新时期师德建设出现的部分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部分老师脱离教学岗位另谋他职或热衷于校外职业等。除了个体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与教育管理体制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刻不容缓。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阐述师德内涵
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希望教师做到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赋予了教师不一样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老师,应该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阐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人文观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个体——学生,要把人文关怀纳入学生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育就是以“生”为本,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应热爱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最后要肯定学生。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发展观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观是真正地给予每个个体主动性, 激发其蕴藏的身心力量, 增强并获得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永不干涸的持续后劲。师德是教师自我素质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体现师德发展观有以下要求:一是教师要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改造认知结构,乐学乐教,积极钻研,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充电”,学而不厌,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理性发展。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表现出精神饱满、永不气馁的状态,在安于现状、无孔不入的拜金主义思潮和狭隘功利的现实中,甘于平凡,爱岗敬业,使自己的执着努力在工作中得到持续发展。
3.教师职业道德体现和谐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面协调是完善发展的前提,全面是个体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适应。
三、师德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
1.注重自律——自我塑造
师德作为教师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
2.以人为本——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境界
以人为本就是以老师的发展为本,让人们重新认识新时代的教育本质特征和职业特征,反映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3.加强他律——管理和教育
良好的师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靠行之有效的制度来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变革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师德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夯实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建设,从各方面提升自我,真正做到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
称号。
参考文献:
[1]连秀云.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