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47: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 叶黄斑病毒病
感病植株叶片出现黄色斑驳或彩斑,一般黄色。斑驳具有不同的形式,有时褪绿很轻,有时有不规则污斑或斑点。花有时也出现斑驳或大理石花纹。为山茶叶黄斑病毒。据试验,嫁接可以传染山茶叶黄斑病毒病。病株作为砧木,接穗上就易出现此病病。
防治方法:避免用病树接穗扦插,也不要用病株作砧木。
2 斑点病
感病叶片初出现小圆点,经一段时间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大小为2毫米-7毫米。病斑暗褐色至烟灰色,边缘稍鼓起。有时在坏死区与健部间有一暗褐色带。后期,病斑表面长出小黑点。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传染途径病害在4-9月都有发生。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防治方法:摘除病叶,并喷洒75%百菌清600倍液,或0.15%高锰酸钾液。
3 网饼病
病害主要发生在已充分展开的新叶上,老叶受害少。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期在叶片上产生针头大小的油渍状小点,淡绿色,边缘不清,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暗褐色,病组织变厚,有时向上反卷,叶片背面沿着叶脉出现网状突起,故称网饼病。 病原为网状外担菌,网状外担菌属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菌目。病斑上的网状突起病菌的菌丝,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子实层。子实层上为许多担子及担孢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顶端稍膨大,基部稍尖,大小65-135×3-4微米,无色,无隔膜。担子顶端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无色,透明,单胞,倒卵形,或短棍棒形,大小8-12×3-4微米,萌发时中间形成分隔。病菌以菌丝在植株的病叶上越冬,但不能在落叶越冬。病菌孢子通过风力传播。南京地区3月下旬开始发病,全年以4-6月,9-10月间发生较重。潜育期和孢子形成期较长,在适温条件下,潜育期10-23天,孢子形成期约2个月。有多次再侵染。温暖(22-27℃)、高湿、多雾、少日照、通风不良及植株生长稠嫩的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在引种山茶苗时,应注意检查,不要把此病带入。种植不宜过密,注意通风透光,使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在病害发生期,可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5∶160波尔多液。
4 灰霉病
病菌先从花瓣的尖端侵入。发病后,病部呈水渍状,褪色。最后,花瓣变褐腐烂,花朵脱落。病原为灰葡萄孢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病部的灰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传染途径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
防治方法:注意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摘除病花,集中销毁或深埋于土中;发病初期,喷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
5 山楂花腐病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及幼果,造成受害部位腐烂。叶片发病,最初发生褐色点状或短线条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变成红褐色或棕褐色,病叶枯萎。
防治方法:秋季彻底清扫果园,清除病僵果,集中烧毁,深埋,减少侵染源;早春翻地。将地面病僵果深翻至15厘米以下;对地面进行喷药处理。4月底以前,对整个果园的地面,重点在树冠下地面撒石灰粉;药剂树上防治:50%展叶和全部展叶时喷药两次防叶腐。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盛花期再喷一次,可防花腐及果腐。
6 山楂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发病,病部布白粉,呈绒毯状,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梢受害,除出现白粉外,生长瘦弱。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卷缩扭曲,严重时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清扫果园,清扫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发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花蕾期空中孢子增多,喷5度石硫合剂,落花后至幼果期视发病情况喷1-2次0.3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
7 桃小食心虫
在6月中旬,树盘喷100-150倍对硫磷乳油,杀死越冬代食心虫幼虫,7月初和8月上中旬,树上喷1500倍对硫磷乳油,消灭食心虫幼虫。
8 山楂红蜘蛛
早春时把树上老皮、翘皮刮掉后进行焚毁、杀灭越冬的成虫;喷洒菊酯类2000倍液、20%三氯杀螨乳油8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以及杀卵作用较好的50%尼索郎乳油2000倍液,根据发生量及防治效果确定具体喷药时机和次数。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山楂别名山里红,属于蔷薇科,山楂属,全国有17个品种。山楂是一种喜光、喜肥,但又较耐阴、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很强的树种,栽培简单、结果早、耐贮运、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药用价值高,是极好的加工原料。天津市蓟县地处半山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四季分明,山楂野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以前栽培管理粗放,产量较低,近几年来,加强了科研和栽培技术研究,山楂生产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品种化、良种化,向精细管理迈进,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山楂生产有了空前的发展,蓟县地区成为全国山楂的主要集中产区之一,其栽培面积达0.1万hm2,8万多株,年产543.04万t,年产值868.9万元。
经过多年的栽培管理,山楂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也时常遭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损坏,其中病虫害是山楂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近年来,我地区对山楂进行开发性研究,发现了许多病虫害,在某些年份山楂病虫害危害程度较高,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有时造成山楂严重减产甚至树体死亡。截止2012年我地区报导山楂主要有虫害5、6种,病害7、8种。根、茎、叶、花、果实均有病虫害。如官庄镇一带北后峪村的山楂花腐病、叶黄斑病毒病、山楂红蜘蛛、日灼症等;下营镇地区有花腐病,白粉病、白小食心虫、介壳虫等,因此有必要局部控制,就地消灭。为了保证山楂正常地生长发育,获得高产、稳产、壮树、优质,就必须同病虫害作斗争,以适应山楂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1 蓟县地区山楂主要病害发生规律、测报及防治方法
1.1 主要病害
山楂花腐病、山楂白粉病、山楂锈病、山楂枯烧病、山楂缺铁花叶病。
1.2 两种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技术
1.2.1 山楂花腐病
1.2.1.1 症状
蓟县今年雨水较多,山楂花腐病发生比较严重。花腐病主要危害山楂的叶片、新梢及幼果,造成受害部位腐烂。叶片发病,最初发生褐色点状或短线条状病斑,后逐渐扩大,变成红褐色或棕褐色,病叶枯萎。新梢由病叶沿叶柄延及造成。病斑初褐色,后变为红褐色,逐渐凋枯死亡,尤以萌蘖枝发病最重,病梢率可达50%以上。幼果一般落花后10d表现症状,初在果面发生1~2mm大小的褐色斑点,约2~3d后扩展到整个果实,使幼果变暗褐色腐烂,表面有粘液溢出,烂果有酒糟味,最后病果脱落。
1.2.1.2 病原
山楂花腐病菌的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Monilia sp.。
1.2.1.3 侵染循环
天津市蓟县北部地区花腐病菌大多以菌丝体在落地病僵果中越冬,春季在病僵果上形成子囊盘。子囊盘多产生在在地势低洼、土表潮湿或落叶层、碎石块下越冬的病僵果上。1个僵果上一般产生1~2个子囊盘,最多产生4个。子囊盘发育适宜温度为8~14℃,土壤含水量为30%~40%。
1.2.1.4 发病条件
花腐病的发生,与我地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气候。蓟县地区依山傍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5℃,≤5℃积温4464℃,年日照2757.7h,年降水量400~700mm。温度和湿度决定了花腐病发生是否严重。温度影响者山楂树物候期的早、晚,也左右着山楂花腐病发病期的早晚。高温、高湿出现早的年份和地区,发病早;反之则晚。同时早春温度偏低时,延缓了展叶开花时期,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严重。湿度对于花腐病发生也很重要。特别是今年从春季到冬季雨水一直较多,雨季低温,两个条件造成花腐病流行的较重
环境。蓟县地区以棕壤类和褐土类土壤为主,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高,为山楂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土地营养条件好,树势状发病少,土薄发病重,所以一般山地果园比平原果园重,沟谷地又比坡地病重。
品种。根据我们调查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如大棉球早熟感病轻,大金星熟的晚,感病较重。
1.2.1.5 病害发生期预测
根据天津市蓟县林业局果树科研究,在叶芽开绽至展叶期内(蓟县地区4月下旬),日平均气温达10℃以上,降雨量在40mm左右,叶腐病在我地区发生严重,开花期(5月中旬)日平均气温达15℃以上,降雨量达30mm以上,果腐发生严重。在展叶和开花两个时期内,降雨次数多,阴雨连绵,病情发展加重。如果上一年发病严重,田间存在大量病僵果越冬,在叶芽开绽、展叶和开花期,应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若展叶期内无雨或有5mm以下小雨,可喷1~2次药;如有40mm以上的雨量,并且雨日多,则应喷2~3次药,而且一定要在花期进行喷药。
1.2.1.6 防治方法
秋季彻底清扫果园,清除病僵果,集中烧毁,深埋,减少侵染源;早春翻地。将地面病僵果深翻至15cm以下;地面喷药。4月底以前,果园地面,特别是树冠下地面撒石灰粉;药剂树上防治。50%展叶和全部展叶时喷药两次防叶腐,药剂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盛花期再喷一次,可防花腐及果腐;农业防治。增加土肥水管理,增强树势,会较少花腐病的发生。
1.3 山楂白粉病
1.3.1 主要症状
蓟县地区山楂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发病,病部有白粉,呈绒毯状,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梢受害,除出现白粉外,生长瘦弱,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卷缩扭曲,严重时干枯死亡;危害幼果,在落花后即可危害,先在近果柄处发生白色粉斑,果实向一侧歪曲,病斑逐渐蔓延至果面上,易早期脱落,后期果实被害,病斑硬化并龟裂,或产生红褐色粗糙病斑。
1.3.2 病原
山楂白粉病的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
1.3.3 传染途径
天津市蓟县地区白粉病菌主要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春雨后放射子囊包子侵染嫩叶及幼果,在生长期可进行多次再侵染,因此病害逐渐加重。蓟县地区,5~6月份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10月停止发生。
1.3.4 发病条件
病斑一般在春季温暖干旱年份发生较重,2013年蓟县地区春季雨水比较多,此病发生的较少;植株过密,土壤粘重,管理粗放,肥料不足、树势衰弱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野山楂、 发病重,嫁接后的则轻。
1.3.5 防治方法
1.3.5.1清扫果园 清扫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
1.3.5.2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5°石硫合剂,结果树于花蕾期及6月上旬各喷1次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托布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苗圃,当实生苗长出4个真叶时开始喷药,每15d喷药1次,7月以后可视病情轻重确定喷药。
1.3.5.3农业防治 增加土肥水的管理,秋施翻土结合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减轻病害发生。
2 发生规律及测报防治
2.1 山楂害虫主要有
桃白小卷蛾、桃蛀果蛾、球坚蚧、山楂红蜘蛛等。
2.1.1 桃白小卷蛾
桃白小卷蛾又叫白小食心虫、苹果蛀果蛾,简称白小,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
2.1.1.1 危害症状及部位
主要危害山楂果实,在山楂食心虫中占的比例较大。
2.1.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灰白,前翅前缘有8组不太明显的白色短斜纹,翅顶斜向后缘的外方部分,暗褐色,并有4~5条暗紫色短纹,后翅灰褐色。
卵:扁椭圆形,卵的表面有细皱纹,刚产的卵乳白色,近孵化时淡红色、紫褐色。
蛹:黄褐色,腹部背面3~7节的前半部各有两排短刺。
茧:长椭圆形,长10mm左右,丝质灰白色。
2.1.1.3 生活史及习性
蓟县地区白小一年发生1~2代。多以中龄以上的幼虫、少数以老熟幼虫,于地面落叶、杂草及树体各种缝隙内结茧休眠越冬。翌春山楂发芽后,约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蛰上树为害,5月中旬、下旬开始陆续化蛹,蛹期15d左右。以老熟幼虫越冬,5月上旬开始即于越冬茧内化蛹,蛹期20d左右。因此,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持续时期较长,一般5月底~7月上、中旬发生,盛发期约为6月中下旬。卵期7d左右。幼虫期30~40d。蛹期月10d。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9月上旬,盛期约为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为害至9月中旬开始脱果越冬,直至果实采收后。发生早者以老熟幼虫越冬。
初卵幼虫多蛀果为害,第1代幼虫有的先卷叶为害而后转蛀果实。大多数幼虫从果实萼洼处蛀入,亦有从果实相接处或贴叶处蛀入。蛀入后由蛀孔排出粪粒,并有丝连缀堆积在果外不易散落,国内蛀道亦有少量虫粪,随虫体增长,果外粪堆加大长期不落,这是白小为害的突出特征。幼虫在果内蛀实一般不乱串,比较整齐,果实没有充分膨大时,种子想贴较紧密,幼虫多在种子外侧相邻两种子间向果梗方向蛀实,蛀至近果梗处再由相邻两种子间向萼洼处蛀实,亦可蛀入种子间;果实充分膨大后,多先蛀食各种子中间,而后蛀种子外侧果肉,故白小的蛀道较宽大,易于它种食心虫区别。幼虫有转过为害的习性。被害幼果长干枯脱落。非越冬幼虫老熟后即于被害处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在采前大部分脱落越冬,亦有些随果实采收而带出园外脱果越冬,在田间树体滑者脱果幼虫主要在地表落叶和杂草及地表缝隙中结茧越冬,树体粗糙缝隙多者,许多幼虫常在树体缝隙中结茧越冬。在园子里采集的虫果,经过饲养观察发现,幼虫为休眠越冬,其中少数部分是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羽化时,蛹壳常有一半脱出茧外,在被害果中,蛹壳常在粪堆中露出一部分。
2.1.1.4 测报方法
在秋季白小食心虫幼虫脱果盛期,大概是9月中旬,采集虫果1000个以上,堆放在背阴处,果堆上放置折好的瓦楞状小纸卷,引诱脱果的越冬幼虫进入纸卷内作茧,10月中旬将有越冬幼虫的纸卷放在树冠下,并用纱笼置上,翌年5月中旬开始每天观察,记录成虫羽化数。当成虫羽化数量下降,同时在田间调查到有蛀果现象时,应立即喷药。
2.1.1.5 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幼虫,结合防治梨小、苹小等在树体缝隙中越冬的害虫,于越冬幼虫脱果前在树干上束草或草帘子等,诱集其潜入越冬。在出蛰前老树结合刮除老翘皮,连同束草和地面杂草、枯枝落叶等地被物一起清理干净,烧毁或深埋,消灭其中越冬害虫。然后进行深翻树盘,将表层土翻入深层,亦可消灭部分遗漏的害虫,树冠小的园可结合日常管理,及时摘除虫果和卷叶团,集中处理消灭其中的幼虫和蛹。前进进行效果更好;药剂防治,在卵盛期至幼虫孵化期施药,毒杀初孵幼虫和卵。选用50%的杀螟松乳剂,50%的对硫磷乳剂。
2.1.2 桃蛀果蛾
桃蛀果蛾又名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属鳞翅目,果蛀蛾科。
2.1.2.1 桃蛀果蛾为害范围
蓟县地区苹果、山楂、梨、枣,桃等受害最重,以幼虫蛀害果实。
2.1.2.2 危害山楂症状
幼虫从山楂果实的中下部蛀入,从蛀孔不向外排粪便,此点易于梨小、白小、苹小区别。蛀孔经2~3d愈合,成黑褐色小点似蝇粪。入果后多在种子间及种子周围蛀食,粪便排于其中,被害果发育迟缓,多呈青红色,老熟后脱果落地。
2.1.2.3 形态特征
成虫:我地区成虫体长5~8mm。前翅近前缘中部有一蓝褐色三角形的大斑,翅基部和中央部位有7族蓝黑色的斜立鳞毛。
卵:深红色,椭圆形,长0.4mm,顶部着生2~3圈“Y”状刺毛。
幼虫:初孵化虫白色。老龄幼虫体长13~16mm,全体桃红色,前胸气门前毛片具毛2根,腹足趾钩呈单序环状,无臀栉。低龄幼虫体乳白色至淡黄白色,头、前胸盾黑褐色,随着生长体色渐变橙红至深红,头和前胸盾减淡呈黄褐色。
蛹:被蛹,初黄白,渐变黄褐,羽化前灰黑,复眼红褐色。
茧:有冬茧和夏茧2种。
冬茧:为越冬幼虫于土中所接的茧,丝质、紧密坚实,外附泥土,状似土粒难以辨认;扁圆形。夏茧也叫羽化茧,为幼虫要化蛹时结的茧,丝质,较疏松,一端留有羽化孔,纺锤形,外附泥土。
2.1.2.4 生活史及习性
蓟县地区山楂树上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于土中结冬茧越冬。在山楂上次年越冬幼虫出土期比苹果属寄主上的晚1个月,一般6月下旬~8月中旬出土,盛期为7月中下旬。出土后于地表杂物下和土缝中夏茧化蛹,蛹期15d左右。幼虫出土至成虫羽化月15~20d。成虫发生期为7月中旬~9月上旬,盛期为8月上中旬。产卵前期2~3d,卵期7~10d。幼虫在果实内为害40~50d,老熟脱果入土结冬茧越冬。一般9月中旬~10月下旬脱果,9月下旬~10月上旬为脱果盛期。
成虫昼伏夜出,飞行力不强,日落后至凌晨最活跃,对黑光灯和糖醋液、果汁、果醋、蜜汁等均无明显的趋性。羽化当日即可,经1~2d开始产卵。卵多散产于萼洼内,偶有产于果梗等处;一般喜于内膛和郁蔽度大之处的果实上产卵,干旱时尤为明显。
空气的温湿度对成虫产卵、卵量及卵的孵化率均有明显的影响。经过在蓟县地区调查,气温在21~27℃,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最为适宜;高温干燥,气温30℃以下,相对湿度低于70%均不利;当气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成虫一般不产卵。
老熟幼虫有背光性,脱果落地后多爬向背光荫蔽处入土结茧越冬。在田间,如树盘平整,无杂草、间作物、土块和乱石等杂物者,脱果幼虫多爬向干基部附近入土,成树以干周1m范围内80%以上,特别根颈四周密度较大;如地形复杂,树盘内不平整,土石块和杂草等地被物多着,脱果幼虫落地后多就近在适宜处即入土,故越冬幼虫的水平分布很不规律。幼虫入土深度为3~13cm,以3~9cm土层内数量最多,占90%以上。
越冬幼虫出土后,喜到荫蔽处在土、石块下或贴附于杂草、落叶等杂物上结夏茧化蛹,如树盘平整光滑处,出土幼虫多趋向树干基部,于土缝中或附于根茎及皮缝中结夏茧化蛹。
越冬幼虫出土期间,出土数量主要受土壤湿度影响,如,土壤含水量低于5%则不出土,高于5%开始出土,10%左右最适,便大量出土,一般降透雨或浇地后,土壤湿润到10cm以下土层,便会出现1次出土高峰。
2.1.2.5 防治方法
秋冬压土灭茧。结合施肥将树盘下10cm以上表土埋入施肥坑内,或地面培土20cm,消灭越冬幼虫或羽化的成虫。
树下施药。在越冬幼虫出土期,于树冠下的地面施药,将越冬幼虫毒杀出土过程中。常用50%辛硫磷乳剂或25%辛硫磷胶囊剂,50%对硫磷乳剂或25%对硫磷微胶囊剂。施药后都应浅锄或盖土,以延长药剂残效期,提高杀虫效果。
树上喷药。根据测报结果,重点毒杀卵及初孵幼虫。常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50%对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25%对硫磷微胶囊剂1000倍液。
及时检拾落果。于8~9月份及时将树下落果捡拾干净,到到树下挖好的坑内消毒。
参考文献
一、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1.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通对文学现象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宗教、地理、经济等多种社会价值标准进行评判,并通过比较研究区分审美与艺术形式,使得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兴的“生态批评”,即把文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强调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和全球性视角的同时,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生态批评应具有自己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角度。正如文学反应的任何一个社会侧面一样,环保绝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概念,它牵涉到诸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蕴含集团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则以“比较文学之外———略谈风景学的范围和重点”为题阐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间研究(spacestudies)、环境研究或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独立的学科的风景学(landscapestudies)。比较文学的风景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其研究对象锁定在其与文学、艺术和美学交叠的范围之内。近年以来西方学界围绕风景的定义、风景引发的诸如文化民族主义、地方感、身份认同、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等重大议题曾展开争论。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诸家学说的承继或扬弃关系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界定从而确立学术走向。邹建军教授在题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反思与构建”的发言中,反思了国内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他认为中国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西方空间批评的翻译和介绍、文学的历史地图描绘、文学中心的地理变迁、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文学地理学批评进行建构:对重要概念术语(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构、地理影像、地理叙事)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地理学的框架下来重新梳理文学史,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并可援引其指导其他一些研究。武汉大学张晶通过《山楂树之恋》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响谈到文学通过影视艺术的嫁接、传播及文化的透视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较文学研究应可涉及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传播学、文学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南民族大学尹锐则以“人文地理学与英语后殖民文学的关系”为题提出了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后殖民文学进行结合研究的倡议,他认为后殖民文学在当今是热点,人文主义地理学至少可以从风景与创伤、风景与权力、地理与逃避等三个方面切入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实例。除了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探讨,与会学者也对自己在本领域所进行的一些实例研究进行了交流。惠州学院外语系汤富华教授首先以“论翻译之颠覆力与重塑力量———重思中国新诗的发生”发言,利用大量文学史料论证了翻译在中国新诗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武汉纺织大学谭燕保教授则以“他者镜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书写”为题,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了汤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书写方式角度上的表层相似,但深层书写方式的巨大不同。通过对比二者去追溯主体的身份诉求便可明显看出其差异,进而推知同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裔和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蒋金运则以“北美华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中国想象”为题,通过生态伦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内容的研究透视了北美华人作为主流文化边缘体的心理图式。安徽大学刘云以“《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的互文性解读”为题,从互文性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梦”的异同,从而昭示了东方文化的务虚和西方文化的务实。武汉纺织大学刘慧则以“生态伦理视域下杨克的悲剧”为题,对奥尼尔戏剧“毛猿”中的珠宝店、皮货店场景、人与猩猩的握手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细节的精心设置显示剧作家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人文关怀。湖北警官学院张友文教授谈了自己对公安文学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生韦照周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杜雪琴分别关注了“羊皮纸效应”和易卜生创作中的地理诗学问题。
二、比较文学研究原则的坚守
比较文学自诞生百余年来,可以说一直是危机重重,质疑不断。中南民族大学叶绪民教授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认比较文学不断吸纳新方法、新角度的创新意识的同时,道出了比较文学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谨防过宽,应注重比较本体及本体的文化角色,在文学流通中去进行比较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以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分,本学科应以内部研究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学性这个关键所在。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则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质疑声中显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应谓之顺理成章。同时,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胡亚敏教授对比较文学提出了三点思考:其一,比较文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本学科所受到的理论冲击、文化冲击及与政治的结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与文化冲击,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本学科担负着对强势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应清楚,比较文学应有自己的坚守。应当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既要开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阵地,要有助于文学的发展。其三,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性坚守。当今的中国需要研究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湖北省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中文与外语两支学术队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处中国腹地的包容胸襟。综上所述,此次研讨会不仅关注学科理论构建,也重视具体案例研究。这昭示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不仅要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学科坚守和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