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2 15:47: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噪声强度不断增大。城市噪声主要是指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城市居民投诉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在大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分类
噪声,是指对人类的生活或者生产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即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其中交通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交通噪声包括各类运输器具发出的噪声,主要有地面交通噪声、航空噪声、火车噪声和船舶噪声。其中,危害面最大的是地面道路交通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是一种60~80dB的中等强度的随机非稳态噪声。交通噪声具有声源流动、声级高、干扰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工业噪声同交通噪声不同,是一种固定源噪声。由于这个特点,工业噪声常常成为环境纠纷诉讼案件中的最主要构成因素,工业噪声影响最大的是空气动力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一种临时性的污染,施工完毕污染也就解除,但其声音强度很高,又属于露天作业,污染就十分严重;社会生活噪声包括生活噪声及其它噪声,如鞭炮鸣放声、广播电视录音机声、钢琴管弦乐器练习声、儿童嬉闹声、楼板的敲击声、走步声等等。
城市环境噪声的70%来自交通噪声,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都是活动的噪声源,其影响面非常广泛。另外是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生活噪声中,我国大城市中一些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有愈演遇烈的趋势。
2.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在我国大、中城市成为突出问题。我国城市噪声源中主要来自交通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一直在急速增加,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影响最广泛的污染。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和建筑施工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脱发秃顶的主要原因。另外,夏季夜间建筑施工,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车辆往返不断的运输对附近居民干扰较大。生活噪音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使人不愉快。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会使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浑身无力、头痛头晕、失眠、耳聋、精神压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失调,形成牢固的兴奋灶直接影响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当环境中的噪声持续在70-80分贝时,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尤其是生活在道路两旁的科研机构、办公楼、学校、居住区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
3.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改善和控制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3.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配合,建议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一步组织相关单位,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评价、道路建设等部门联合实施。完善充实环境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要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3.2声源上控制噪声的传播
由于在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直接从声源上治理噪声往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震、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阻止或减弱噪声传播;在居民稠密的公路、铁路两侧可利用隔声罩、隔身屏等把发生物与周围环境隔绝。
3.3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
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
3.4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噪声管理法规
城市区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环保型公交车辆,对大型机动车辆实行限行,尤其控制并限行高噪声车辆。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如研制开发低噪声的新型环保车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均可降低交通噪声级别。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提高交通噪声监测技术,加强对交通噪声系统协调管理。
3.5种植绿化带降噪
沿路两侧种植绿化带,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化带有吸声、隔声作用,能有效降低噪声。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防止空气污染。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带宽度大于10米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至5分贝。但由于城市道路空间的限制,可以种植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等与道路环境相协调的植物。城市应根据各道路及周边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对新建道路应进行交通噪声环境评价,优选出经济高效的降噪措施。
4.结语
21世纪是个对噪声治本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对噪声污染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环保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消除噪声,变噪声为福音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将得到普及和发展。面对城市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噪声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城网改造、大型的施工建筑,还有一些大型的工业厂房、娱乐设施,所引起的噪声污染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因为噪声引起的投诉案件一直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居民区附近大型施工造成的噪声,对居民休息,学生学习产生的干扰,要求相关部门有个鉴定,我们环保部门要有效地对环境噪声有效监测,更好的为环境服务,为民生服务。
1 噪声的概念
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性分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凡是生活中人们不需要,而且影响到生活的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都成为噪声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声音是人耳对物体振动的主观感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声音大体可以分为2个方面,震动有规律的声音叫乐音;各种频率的声音,声音的强度也各不相同,混杂在一起,这样的声音为噪声,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在北京某高档住宅区,卫生间下水道呼隆隆的流水声响让业主们烦恼不已,“每当楼上冲厕所,流水声就如同一盆水当头泼下来”。但让人困惑的是,环保部门的噪声检测结果并没有超标(超过35dB为超标)。
在采访中,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不少住宅区为了美观,多将变压器、水泵、中央空调主机等安装在建筑物内,成为低频噪声的主要声源。”环境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与其他工业污染一样,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指的是由于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产生的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对附近区域造成干扰的声音。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等化学污染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噪声的污染具有时间性、多发性和随机性。
2 噪声的危害
2.1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声强在30dB左右时,人们的休息不会受到影响,当声强达到50dB以上时,就会影响睡眠。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失调,形成牢固的兴奋灶直接影响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压抑等一系列症状。当环境中的噪声持续在70~80dB时,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如果噪声达到90~120dB时,片刻就会使人暂时耳聋。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站在喷气发动机5m内听到的声音会很快变成聋子,爆发脑溢血或心脏骤停。
2.2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调查,北京市交通道的平均噪声达到75dB,道路两旁的科研机构、办公楼、学校、居住区常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这种情况在我国其他大成市普遍存在。
3 噪声污染的控制与利用
3.1 噪声的控制技术
在大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已成为当务之急。控制噪声的最根本办法就是从声源上控制它。但由于在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直接从声源上治理噪声往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震、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
3.2 吸声
就是用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的内表面,或在室内悬挂空间吸声体,房间内的反射声会被吸掉,噪声级就降低了。
3.3 消声
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方法。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就可以阻止或减弱噪声传播。
3.4 隔声
利用隔声罩、隔身屏等把发生物与周围环境隔绝。多用在居民稠密的公路、铁路两侧等。另外,还有隔震和阻尼等控制技术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 完善噪声法规制度
为了使人民群众在适宜的声学环境中生活与工作,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还必须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5 噪声的科学利用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噪声和其他事物一样,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可被人类利用、造福人类的一面。许多的科学家在噪声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是21世纪推出的新技术,不久的将来,恼人的噪声将会变成优美的新曲,造福人类。
1991年,奥地利某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消声的水泥公路,这种混泥土的水泥公路有像泡沫材料一样的气孔和弹性,可把大量的振动能转变为材料内部的热能散发掉,从而使振动和噪声迅速衰减。
噪声是声波,所以它也是一种能量。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开始利用噪声发电的尝试。他们设计了一种鼓摸式声波接受器。这种接收器与一个共鸣器连接在一起,放在噪声污染区,就能将声能转为电能。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高能量的噪声可以使尘粒相聚一体,产生较好的除尘效果。
在科学研究领域更为有意义的是利用噪声透视海底的方法。科学家利用海洋里的噪声,如破碎的浪花、鱼类的游动、下雨、过往船只的扰动声等进行摄影,用声音作为摄影的“光源”。1991年,美国科学家用这种奇妙的摄影功能,在太平洋海域作了成功的实验。
另外,噪声应用于农作物同样获得令人惊讶的成果。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在受到声音的刺激后,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氧分,从而提高增长速度和产量。通过实验发现,水稻、大豆、黄瓜等农作物在噪声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中图分类号:Q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12-02
1 引言
最近几年来,关于微生物圈和地圈最外层地带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关注。这些离地表只有几米的区域,支撑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因此,它们现在成为了“关键区”。不可否认的是,现代人类通过大量开采和使用地球资源对这些地带造成巨大影响。据估计,直到19世纪20年代中叶,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接近于自然消耗的总和。
本文中,对于矿物质-(有机体)-微生物相互影响的理解认识是通过以铁元素为中心的例子来描述的。它们包含了铁矿物质的微生物氧化还原作用,以及它们对携带溶解金属的流体迁移的影响等。这类研究在矿物—微生物相互影响的潜在技术应用,“环境清理”中的合成生物矿物质过程,或者是工业生产过程(如:工业催化过程)中,都有所涉及。
2 矿物-有机质相互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忘我地投入工作。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生成高素质青年教员队伍的基础。有利于调动青年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青年教员的成长、发展、进步,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员的整体效益。为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铺路。
一 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风气,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教员是办校主体的观念;领导机关服务的观念;各种政策向教员队伍倾斜的观念;生活待遇教员优先的观念。进而形成一种努力争创优质教学,优质服务,争当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生动活泼新局面。尊师重教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为教员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办难事,细心关怀办小事,使他们真正感到温暖和关怀。同时要鼓励青年教员参政议政,对学院建设的重大改革措施、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等在决策实施前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结合工作总结,干部考核,主动请他们评头品足;在涉及青年教员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主动请他们参加。树立青年教员的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投身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二 要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生活是一种非强制教育的手段,主要通过创建一种特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果。校园文化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并逐渐内化为青年教员的素质。因此丰富校园文化在军事院校对青年教员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青年教员正值青春年华,对时代感的追求十分强烈,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和自我表现欲望也相当迫切。把校园文化纳入育人轨道,给青年教员提供"舞台",已成为军队院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青年教员的成长和文化活动的不同特点,适时加以引导和控制。要经常开展影评、文艺、演讲、
书法、体育、网页比赛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高尚的情趣,健康的格调占领青年教员的思想文化阵地,防止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腐蚀和侵袭,使青年教员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 要营造个性开放的空间和氛围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创新,强调的就是一种个性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因此开放个性,发展个性就成为培养创造性新型军事教育人才的必然。开放个性就是要发展青年教员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开拓性的个体。离开了创造开拓精神的培养就谈不上发展个性,也谈不上培养与时俱进的军事教育人才。如果,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青年教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最多只能是对现有知识的复制或照本宣科的诵读,而不可能成为站在新世纪潮头领导改革创新的大师。因此,必须要创建个性开放的空间,给青年教员一个获取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统一的环境条件。对青年教员的教育应注重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要做到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使每个青年教员的天赋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军事教育事业上的创造才能。要大胆地鼓励和支持冒尖,这是合乎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开拓性创新型的教育人才必然在开放个性中涌现。
四 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施展才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52-02
武汉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于城市环境的优化,而城市环境的优化又依赖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实现蓝天工程,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高度重视城市雾霾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大气重点污染源控制与整治,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这是湖北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它提出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随后,湖北省在2015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化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武汉在“2014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位列倒数第四,在“2015年、2016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排名也相对靠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综上所述,武汉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优化迫在眉睫,而如何构建有效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管理的重点。
1 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武汉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觉醒,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三者融合的环保组织系统,显示了公众的力量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公众大多数情形下对于环保的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除非环境问题损害其个人利益,否则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忽略了应有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的义务。
(2)公众参与缺乏激励机制,事后参与为主。由于各级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没有落实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性不积极,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所以,即便参与也是被动的和事后参与,即在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或者生态破坏以后损害了公众的切身利益时才参与。
(3)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足,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分散的、未经组织的公众个体,面对环保参与过程中的利益竞争,缺乏采取有效的、理性的参与行动的能力。专业的环保NGO组织可以代表公众进行环保公众参与,但法律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
(4)公众参与缺乏操作性,形式过于单一。环境宣讲活动,是政府机构所组织的,在城市环保领域中,公众所参与的主要形式即环境宣讲为主,创立各种环保组织为辅。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环境政策制定等深层次的环保活动较少,影响较小,不能深刻体现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作用。许多环保参与规定过于原则或简单,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 解决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1)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加大力度,以此提高公众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公众的环保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2)端正公众环境厉害关系人的角色,在政府出台的相关环境政策中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做好决策的制定和协商。
(3)通过相关案例来普及公众学会维护自身权利,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强化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政府推行公开环保信息的制度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公开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其次,在环境保护中,及时向公众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比如:通过企业门户网站、电视新闻媒体、传统纸媒、展示厅等形式公布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情况,随时接受公众的检举、监督和建议。
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对环境保护的职责,大多数民众是缺乏的,对环境状况无积极性,冷眼旁观,这种现状的改变,仅仅依靠完善相关制度还是不够的,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只有这样,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更大激发并得到提高。
2.4 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积极推动NGO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NGO环保社团组织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搭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民意协调平台,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
2.5 拓展公众参与机制的形式与渠道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提高公众的参与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更多的渠道是有效方法。首先。引导鼓励公众关于环境的投诉,这需要完善并实施环保制度。其次,切实执行环保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向公众发放针对性强的环保问卷,了解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诉求和建议。最后,建立环保参与直通车制度,让公众能与较高层面的政府部门直接沟通,提高信息对接的效率和效果,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2.6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的保障。通过环保立法可以保障公众获得最大的环境权益,提升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在实体、程序等两方面予以规范,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就会更加的具有可操作性,降低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门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192-02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特别是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地球上一切生命中表现的统治者地位已无可非议。然而,人类、特别是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们已在表面上的物质优厚下面感觉到一种忧心忡忡的危机:地球人类,由于无节制的生育,由于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发展的各项产业,已将清纯高洁的地球弄得千疮百孔。物种灭绝,生态破坏已警钟急鸣。长此以往,人类及其他生物还能在地球上居住多久?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还能持续几年几天?难道真如有人所说,科学顶峰的到来之时将是地球的毁灭之日吗?笔者经静心揣析后认为:目今地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才是伪装的科学、病态的科学,是科学的敌人;是人类整体上思维的愚蠢、管理的失误!真理的科学应当是将人类的发展引向高度文明发达的地球生态的原始平衡中去。
人类文明长期以来,由于某些统治者统治欲望的滋生,为名为利的争夺,一直在疆域地盘上争来夺去――这种竞争的结果无疑地引发了狭隘的沙文主义。因为一个国家的军力和经济力成了综合国力的主要特征,于是就有了盲目的军事工业的发展和旨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其他产业的发展竞赛。然而这种竞赛的结果必然导致向自然界的强力索取;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地壳的矿石寻找和垦荒而导致水土流失,废水废气废渣等源源不断的排泄;山江河海被破碎和污染,生态自然受致命败坏;多少物种频频永别地球!这是一种怎样的损失!这是一种怎样的悲惨!然而其罪魁祸首竟是自以为聪明自以为高于其他生命的人类!人类啊,这是你们的高明,还是你们的愚蠢和短见!
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人类充分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为自己造福的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科学越向高深发展,生产力水平就越高,人类的文明程度必将越高。――然而,像氟里昂等氯氟烃的污染、核武器的潜在污染等等的本身并非科学的真正产物,它们是科学里的的罪犯,是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人们一旦发现,应当在胚胎或幼稚时期即给予囚禁、扼杀!不给它们以壮大的势力范围;只有不负责任的科学工作者和政治家才对它们加以培育和扶植。以至今日未来泛滥成灾。
工业文明的基本标志是大机器生产。然而大机器的生产必然需要大量能源。像人类及其他生物体本来是最优秀的原始劳动者,这种劳动者吸取了某种物质后消化利用而产生的体力应当是最优秀的能源――因为他们的排泄物所带来的污染几乎可以忽略,即可以被自然界如植物等重新吸收利用,回归原始,循环发展。这种发展必然是永久的持续性。然而大机器生产(当前状况下)大部分能源几乎都是自然界的无偿索取。如煤、石油的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目前能源的主要成分。而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随着森林的日益砍伐,重新利用率越来越低。平衡开始倾斜,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等产生。再如某些工业(如化工业、造纸业等)的盲目建设,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源。这些污染物质未及处理或处理不妥即排出了厂外。从长远角度看这是不负责任的盲目建设。只有当一种生产既能产生社会效用――即给人类带来某种物质利益或精神享受――又能尽可能少地污染环境时才能建设,才能发展和扩大生产。否则,宁可人类少一点享受,少一份暂时利益,也应该把这种工厂停产或炸掉!
目前世界范畴的计划生育的无序管理或人口生长的自由无规,已给地球带来越来越繁重的负担。每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要消费掉地球多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这是导致地球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人口的增长应当在目前超负荷时停滞不前或保持一定时期的负增长。譬如每个国家应当立法或如联合国之类的国际组织应当制定全球法律:每个妇女或每对夫妇可以也只能生育两胎孩子!――即对父母亲的生命继承下去;多胞胎者可对不正当夭亡者和无能生育者以弥补。对两胎以上的生育应法律禁止;对违法者囚禁数年和于劳改工场创造劳动价值若干后方可重获自由。
综上所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盲目地发展某种生产是人类的错误行为;科学应当发展;而环境污染的产生并非科学的正统,乃是畸形的歪曲的病态的伪装的科学,应当在胚胎或摇篮之中扼杀之;明智的人们――特别是有影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应当正视和治理计划生育问题、环境问题,以把地球装点的更加美好:高度文明发达的可持续永久发展的生态的原始状态的平衡的绿色的地球!
1. 前言
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未利用土地整治时序、空间布局、开发力度和方式进行合理配置,致使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布局以及面积均发生变化,周边环境、生态系统所贡献价值的大小和种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对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量的计算,可以直观分析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系统长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23°4′28″至124°27′46″,北纬41°27′10″至42°4′1″。东邻吉林省柳河、通化,南接桓仁、本溪,北接开原、铁岭,西连省会沈阳。是辽宁沈阳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距离接受沈阳辐射。距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km。距沈阳市中心45km,营口港200km,大连港400km。抚顺市下辖:东洲区、顺城区、新抚区、望花区、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
2.2 数据来源
抚顺市土地二次调查数据、2012年抚顺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抚顺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基期年2012年,规划期限为2013~2020年。
3. 研究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由Costanza等[1]和谢高地等[2]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的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本文主要根据国内专家谢高地等制定的全国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1),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公式(公式3-1),对抚顺市规划基准年(2012年)和规划目标年(202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计算:
由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与谢高地等关于中国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不完全一致,需将两者的类型进行对比,参照段瑞娟,郝晋珉,王静[3]及吴克宁,赵柯等[4]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对价值参数修改,得到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表(表3-3)。根据抚顺市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和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数据,核算2013―2020年间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
3.2 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由表3-2可知,规划基期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由38917hm2减至28064hm2,面积减少10853hm2,而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耕地、林地、园地和牧草地面积将分别增加1943hm2、5243hm2、1722hm2和1345h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在规划期内,对生态条件适宜、坡度较小、灌排便利、土层较厚的地块,优先考虑开发为耕地,有利于实现抚顺市耕地数量的动态平衡;对低山、丘陵坡地、废弃地因地制宜的整治成园地,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临近城市周边未利用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满足城镇工矿用地和交通、水利等建设;对于坡度较大、土壤比较瘠薄高山坡地规划为林地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以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城市绿化林为主;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以发展牧业,增加养殖饲草用地为主。
3.3 规划区内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
根据表3-2及表3-3数据,利用公式(3-1)计算抚顺市2012年、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结果见表3-4。
4. 结果与比较
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
规划期内,抚顺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仍呈上升趋势,由2012年的1445.38万元上升到2020年的11499.67万元,增加了10054.29万元。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类型全部为未利用地,而未用地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比较低,未利用地面积较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小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各类型生态系统平均服务价值量单价较高,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较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值仍呈上升趋势。
4.2 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
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调整,增加了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对于改善抚顺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设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但其供应面积增加,可有效减缓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耕地保护,林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对于水分涵养,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显著地作用。规划期内抚顺市的总体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是增加的。因此,可以说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是符合其生态市建设的要求的,能够有效起到保护耕地、拓展空间,有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
5. 结论
综上所述,抚顺市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2013―2020年)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运用生态价值理论,对规划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变化的计算,其方法简单、直观,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d'Arge,de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Nature,1997,38.
[2]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
[3] 段瑞娟,郝晋珉,王静. 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05,(3).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人们希望用科学的方法改变目前生活的环境,高中生物教师可在教学中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知识能够优化生活环境,能在环境教育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生物知识。
一、利用课本教材实施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的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如果高中生物教师能够仔细的挖掘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了解环境教育的知识,学生就能从课本中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后他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会有意识的思考要如何才能结合学过的生物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注癌症》这一课为例。高中生物教师可在做课堂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于癌症村的纪录片片断,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片断,将能了解到癌症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据2013年官方资料的统计,我国的癌症村已达450个以上,而且癌症村的范围正在向东西部扩散。学生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看到癌症患者的痛苦、癌症病患者家属的悲痛。这些有关于癌症的资料,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感情,学生会想知道癌症是怎样产生的?他们是否能用学过的知识征服癌症这种病患?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癌症这一现象导入到生物细胞分化与生物体发育之间的关系、生物细胞的全能性以前相关的研究等知识上。
高中生物教师把生物教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环境教学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知识,它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好生物知识,将能解决生活中环境恶化的问题等。学生了解到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他们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生物知识。
二、利用生物实验实施环境教育
当高中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生物知识能够优化自己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自己要怎样做才能结合自己学习过的生物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用学过的知识优化自己生活环境的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课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做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剪碎绿叶,在绿叶中放入石英砂、碳酸钙、无水乙醇等,接下来学生快速研磨绿叶,得到绿叶提取物。以绿叶提取物为实验对象作光谱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了解到绿叶构成的成份、定义以及比例。学生还将了解到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转化规律:光能作用在绿叶上的位置、绿叶在做光合作用的时候将吸收怎样的物体并转化怎样的物体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应用学过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优化人们生活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了解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之所以恶化,与人们过度的砍伐植物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砍伐了太多的绿色值物,使空气中充斥着太多碳类物质,这使人们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由于没有足够的值物完成光合作用,空气的温度就会持续变高。如果要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人们就要重视与植物共存,让植物优化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还能了解到,无论经济发展得有多么迅速,人们也不能目光短浅到砍伐完所有的植物,我们必须和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否则人类自己就会走向死亡;人们在城市中要有意识的种植一些植物,让植物能调节周围的温度、空气、噪音的指数等;人们不能砍伐值物的另一个原因为,植物是细菌、动物生活的重要寄体,如果砍伐掉植物,其它的生物会因为生物链被破坏而灭亡。教师用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到环境教育的问题,学生以后就会把实验研究与环境教育联系起来,他们会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的方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利用生活实践实施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时候,有时会开展实践教学,这是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教学。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学生将能通过环境教育的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学过的生物知识。比如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目前转基因工程是人们讨论得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去分析转基因工程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请通过调查研究的数据说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一名学生在观察杂交水稻田与转基因水稻田,且采访过当地的农民以后,了解到转基因的水稻初开始是能抵御一些病虫害,可是自然的规律更强大,那些侵害水稻的螟虫、稻飞虱等与转基因水稻共存后变得比以前更多,更不易消灭。过去种植水稻时早稻不需打农药,晚稻需打一次农药已足够,可是现在早稻打2次农药,晚稻打5次依旧无法消灭全部的害虫,这时学生就理解到,自己在研究生物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研究转基因,还要注意到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教师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会因为该实践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而积极的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就能把生物理论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他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一步思考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把生物知识与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适怡.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4(27)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可行性分析
(1)从中学生物的学科内容来看,它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科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属于生物学科的范畴,生物学科的知识可以直接知道环境保护。所以把环境保护渗透到中学生物课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2001年我国进行的第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同时,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学科都作了这一方面的要求。例如在生物的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加进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案例,这为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中提供了契机。
1.2必要性分析
(1)环境教育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培养计划,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对于国民环境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环境教育作为培养环境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生物学科性质的要求。生物学科既属于科学学科,有属于技术学科。因此,课程实践对于学习生物学科来讲极为重要。教师把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来,实际上是把生物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与现实中的环境问题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和强化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2.1主要途径――在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学校教育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是进行教育最重要的鏊,因此环境教育与生物教学的结合也应该以课堂为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将教学内容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在找出环境教育与课程内容二者之间合适的结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既可以增强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可以引入植被对于生态的重要性;在学习生物进化的知识时可以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
2.2辅助途径
2.2.1社会调查实践
第一,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环境进行实地考察。例如,去附近的污染河流段进行考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被污染河流附近的环境状况,总结出污染的来源及原因,并且给出可行性保护措施。第二,可以在周末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植物园进行参观,通过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来体悟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义。第三,可以利用暑假夏令营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2.2开设环保讲座
由于教材更新较慢,所以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环境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环境问题定期开设环保讲座。既可以宣传环保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生活环境的变化。
2.2.3利用各大节日组织环保活动
可以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世界无烟日等节日为背景,组织相关的环保活动。例如,可以在3月1日植树节组织师生进行植树护树活动,还可以开展与树相关的知识竞答;在三月最后一个周六20:30-21:30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中,可以使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熄灯一小时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
2.2.4加强校园环保文化建设
校园环保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设施节能建设、植被建设和环保习惯的培养。植被建设主要就是提高学校的植被覆盖率,营造园林式学校;环保习惯的培养主要是指,学校引导广大师生去培养一些环保习惯。例如垃圾分类、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学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地,学校的环境隐含的文化气韵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体会到学校文化。
三、教学目标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课堂中,不能只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首先要掌握本节课程中有关生物学科的知识,不能因为渗透了环境教育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教学,否则只会本末倒置。若学生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没有掌握,那建立在生物学知识上的环保教育也是不牢固的,更谈不上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需要。其次,在完成了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这是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要落实环境教育,仅仅做到具有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真正做到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四、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科学习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看来,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生物教学已成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该积极适应这种教育模式,并不断进行完善、创新,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在环境教育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