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09:5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生态基地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基地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地拥有107万余亩的黄河滩涂淤积土地,可用于农副业生产的良田60余万亩。农业用地成方连片,便于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待开发的土地面积大、无污染,很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1军垦绿洲,基地历史悠长
基地的前身是军马场,始建于1963年部队发展骡马化时期,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老马场人传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精神成为支撑基地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作为军队单位,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令行禁止的步调,说一不二的风格,为基地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2.2交通便利,土地资源丰富
基地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右邻310省道、左依疏港高速,前靠油田海港码头,后有东营民营机场,交通十分便利。基地所属土地属于黄河冲击淤积而成,土壤肥沃,有机含量高,保水性能强,适耕期较长,基地周围为纯农业种植和国家自然保护区,无任何污染源,境内河流均为近代黄河入海流路,水质优良。水利设施基本配套,水浇条件良好,完全符合生态农业的排灌需求。
2.3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厚
基地区域属于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气温适宜,光热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1.4℃以上,平均无霜期在202d以上,年平均降水量548mm左右,年日照时数2730h,日照率为62%,光能资源丰富,光、热、水资源充足,特别适用于农作物生长。
2.4原始天然,植物资源丰富
基地辖区内,多为天然形成的绿色湿地,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工种植槐花林10万余亩,现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黄河三角洲天然氧吧。当下,种植区域内水土保持良好,路、渠基本配套设施完善,各类树木、植被繁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害虫天敌:七星瓢虫、草蛤、步行甲、赤眼蜂、青蛙等有20多种,为基地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3制约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因素
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过调查分析,影响制约基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在理论研究上还不够全面,科学边界定义还不够明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技术体系,使得很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被动的层次上。另一方面,基地生态农业建设发展起步比较晚,传统农业结构和生态模式,对干部群众的影响还很大,很多职工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家对生态农业环保意识、绿色产业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是很足,还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2农业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
虽然基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多地理和自然优势,但是,由于基地辖区内陆地和草甸植被形成时间太短,土壤盐碱含量高,地下水位高而易透,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加之多年以来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化学制品的重复使用,给基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近10年来,基地各农业分场已经不再耕种,大部分土地实行对外承包,且主要采取一年一租赁的承包方式,使得很多承包户,不顾生态环境和耕田地力的持续性保护,采取掠夺式种植方式,只注重当年的农产品产量,在种植过程中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了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同时,由于基地紧靠渤海,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每遇大风,沙尘四起,马场曾经一直流行着很多顺口溜:“马场的风,九点钟,一年刮两次,每次刮半年。“关上门,堵上窗,沙土照样飘上炕,锅碗瓢盆天天刷,还是要喝牙碜汤”。
3.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基地招商引资和合作经营工作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基地农业和营区环境的生态破坏。一方面,一些外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差,生产技术设备陈旧,污染防治设施不配套,有些企业甚至以牺牲基地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非法谋取暴利。另一方面,基地内部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于各类集体或个体养殖散户,没有正规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要求,导致一些猪、牛、羊鸡等粪便直接倒入或流入沟渠、水塘,日积月累变成了臭水沟。
3.4科学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动力不足。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试验论证阶段,导致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规划还比较滞后,全基地所属30多个基层单位,土地经营管理各自为战,还没有完全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规模化生态经营发展模式,还缺乏一支精干的技术人才队伍。
4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与对策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基地农业生态环境,保持基地农副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为基地驻训官兵和基地广大干部职工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安全食品。
4.1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人翁意识
国家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提出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很多地方和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地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自觉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组织干部、职工走出去,参观见学,学习培训,用鲜活的事例和生态农业理论引导大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效益的理念。摒弃建设生态农业与发展经济相对立的旧观念,实行科学种养,积极投身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中去。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建设发展生态农业的组织体系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建全组织领导体系,科学规划,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各农业团、农业分场为主体,认真落实基地生态农业建设的规划,整合资源,依托山东省农科院和地方业务部门,成立科研组织,进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4.3高起点规划,科学实施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
根据建设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基地实际情况,按照示范牵引、整体打造、规范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规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重点实施绿色种植、特色养殖、生态观光旅游等生态农业区域建设。
4.3.1强力推进生态绿色种植
根据基地现有农田基本情况着力抓好5个生态功能区建设。一是高端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5万亩,主要引进种植各类环保、绿色、优质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以点带面。示范区自2014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初步成型。二是优质生态水稻种植区。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生态水稻种植8万亩,主要布局4个农业团的黄河大堤以南滩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生产便利,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种植,2014年全基地水稻种植3.8万亩,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到6.37万亩,2016年实现8万亩的规划目标。三是绿色生态蔬菜种植区。规划面积1.2万亩,依托一团二分场现有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分3个片区,采取设施栽培和露天种植两种模式,打造绿色蔬菜,供应驻训部队官兵、基地干部职工及油田和地方群众。四是瓜果苗木种植区。规划面积2万亩,依托基地原有的“千亩示范园”,种植适宜基地土壤特点的名、优、新、特瓜果、苗木、花卉等。五是生态粮棉牧草轮作区。规划面积1.2万亩,主要布局在4个农业团的刁口河流域,重点发展粮食、棉花和牧草规模化种植。
4.3.2突出抓好生态养殖
重点规划三大区域。一是淡水生态种养区。规划面积4万亩,主要布局在基地一团、四团、黄河北大堤两侧,以莲藕种植和黄河大闸蟹养殖为主。二是盐田和海水生态养殖区。规划面积20万亩,主要布局在二团、三团,桩埕公路以南、孤北水库两侧和黄河南的青坨农场,该区域海拔低、距海近、地下卤水资源丰富,利用发展盐化工和生态海水养殖。三是畜禽养殖区。规划面积10万亩,充分发挥基地林业资源优势,以基地“军垦绿洲”黑猪基地和各农业分场现有黑猪和禽类等养殖为基础,逐步壮大特色养殖规模。“军垦绿洲”生态黑猪基地计划到2016年沿黄河故道两侧选择优质刺愧林新建养殖分区3个,放养面积达10万亩,年存栏黑猪2万头。
4.3.3下力抓好生态观光旅游
借力黄河入海口风景旅游区,以刁口河和神仙沟为轴,发挥两岸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集生态观光、摘采、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现已建成万亩槐花林公园、军博园和神仙岛生态园等景区。
4.3.4稳妥进行工业项目招商
规划面积1万亩,依托基地食品综合加工厂,重点引进低碳、低能耗、无污染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中图分类号 TU986.5;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46-02
Planning of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LU Li
(CCDI(Suzhou)Exploration & Design Consultant Co. Ltd.,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agriculture is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f combin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tourism,develope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it will bring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took eco-agricultural planning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for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ources were introduced,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explore further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 planning.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curr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planning;Nanchang Jiangxi;Nanxin Town
观光农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业,其观光活动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的渴望。农业观光园不是简单的农业与景观的叠加,而是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生活体验、提升文化、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式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依托于农业生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传统旅游业功能更为多元化;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的功能[1-2]。
1 项目概况
南昌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首府首县,也是江西省第1个百强县。东临进贤县,南部紧靠宜春丰城市,西、北隔赣江与新建区相望,鄱阳湖位于东北角,三面环抱南昌市主城区。距南昌市中心15 km,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渔业重点县,享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等美誉。
1.1 基地现状
项目位于南昌市南昌县南新乡境内,距离南新乡镇区2 km。规划范围在福银高速东侧、X020和X241乡道两南范围,分为4个地块,总用地面积155 hm2。基地处于未开发建设状态,用地以农田和水系为主,整体农田环境优美,但农业生产仅限于农民自留农耕地,没有形成规模,缺乏规划,农业开发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3-5]。
1.2 资源现状
1.2.1 交通便捷。基地距离南昌机场15 km,距离南昌主城20 km,区位优势明显。交通:G70福银高速公路从基地西侧穿过,在距基地500 m处设有南新收费站,并通过020乡道与基地相连,交通便捷。
1.2.2 地块完整。基地内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种植瓜果蔬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2.3 水系连续。基地内修有水渠,为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景观的营造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2 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2.1 生态效益层面:现状水质较差,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基地内河渠的自我恢复功能低,河渠水源不佳,污染严重;基地内植被单一,缺乏生物栖息地。
对策:一是建立沿河截污湿地净化系统。在水渠的四端建立截污湿地净化系统,恢复自然水系的弯曲状态,增大受污水质与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理接触面积,从水源处净化水体、确保项目区水体的初步净化。二是建立项目内部水体湿地净化系统。即:一方面清理污染物,进行河渠清淤。河内的淤泥堵塞严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清淤,污泥可就地处理作为水生植物肥料;另一方面补充水生植物,完善内部净化系统。根据现状水系,完善水生植物岛链及植物廊道,使其内部形成较为成熟的净化系统。
2.2 经济效益层面: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经营效益有待提升
传统的农业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率低、效益低。如何提升经营效益是农业观光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走精致农业之路,结合新型种养品种,引进高新技术,增值园区效益;同时引进先进的现代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推动三产联动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O2O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线上线下的互融平台。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目标与定位
结合整体定位和现实基础,确定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树立江西现代高效农业的新标杆;打造南昌康居养老养生的新典范;创造南昌智慧农业产业的“心”硅谷;服务周边,成为农业旅游度假的新中心。
3.2 功能布局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现状资源优势,强调功能的符合,确定了地块由五大功能板块构成。其功能构成由以下类型组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A)、高效农业生态园区(B)、综合管理区(C)、加工仓储区(D)、综合服务区(E)(图1、2)。
3.2.1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包括休闲水产区和四季鲜果基地两部分。休闲水产区主要功能为渔菜共生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俱乐部、莲鱼共生基地3种功能,并采用新技术,实现新型、高效生态复合开发模式。四季鲜果基地主要功能为生态果林、采摘园、热带水果园和四季鲜果园4种功能。
3.2.2 高效农业生态园区。高效农业生态园区是本项目最大的区域,该区包括高效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科普践基地等。局部区域配备现代化高科技温室系统,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品药剂使用。
3.2.3 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位于基地的北侧,同时也是园区的主入口之一,紧靠主要道路,规划用地面积约7.57 hm2,园区以农技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O2O电商管理、科技研发、办公管理等功能为主,同时配套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等。
3.2.4 加工仓储区。加工仓储位于基地东北角,主要功能是园区农产品加工、冷藏仓储。
3.2.5 综合服务区。该区域位于园区南部,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停车场、晴耕雨读和一田一苑及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健全、舒适宜居的康居养老度假中心。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我国农业观光园是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正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时代的来临,为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本文以南昌县南新乡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打造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旨在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5 参考文献
[1] 王乃举,徐明,黄翔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实践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9-72.
[2] 曹洪亮,樊哲文.“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2011(25):300-306.
[中图分类号] X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77-02
一、如东县传统农业基本现状
长期以来,我县种植业一直以千家万户式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品种、技术、管理、产品都难以标准化,效益不高。目前,全县种植业拥有100亩以上连片设施农业园区32个,其中千亩以上规模的设施种植园区8家;家庭农场194家,注册176家,涌现了众多种田大户,示范发展的200亩以上全托管服务,目前也达到几十家。畜牧业生产上,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率逐年提高,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例为41.05%,其中省级规模场39家,规模占比12.49%,市级规模场312家,规模占比27.02%。肉鸡规模养殖户1063家,规模占比98.06%;蛋鸡规模养殖户506家,规模占比99.12%。山羊规模养殖户621家,规模占比52.07%。
二、如东县传统农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传统种植业转型升级困难,农业增效缺乏竞争优势。目前,本县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产量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统计显示,去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已经达到635公斤,二麦平均亩产达到389公斤,油料平均亩产达到205公斤,短期内难以较大幅度提升,片面追求单产还导致化肥施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大宗农作物及果蔬产业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农民增收困难。
2.畜禽养殖业规模过大,粪便污染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前些年畜禽养殖行情较好,也确实为本县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多数地区在规划控制、养殖用地等方面监管不到位,导致本县畜禽养殖业出现过度发展和无序发展,区域性养殖规模已经超越了生态承载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制约了我县新农村建设。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我县目前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但总体上原料基地订单化比例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不紧密,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知名度较小,品牌效益不高;原料基地不固定、原料品质无保障,难以保证产品品质和安全,我县曾经就有稻米加工企业误购外省转基因大米加工米粉,而列入欧盟等相关国家黑名单,从此一蹶不振。
4.合作经济组织不强,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多,但真正发挥带动作用的较少,更缺乏行业协会的支撑。缺乏从田头到市场的信息平台,容易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虽然毗邻长三角城市群,具备发展鲜活农产品基地的的区位优势,却因为达不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而无法实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路还很长。
三、适合如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由于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技术能力等不尽相同,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也就不能不顾条件地照搬照抄。根据本县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设施种植技术水平落后、畜禽养殖规模庞大、县域经济不甚发达的基本现状,我县不可能大面积发展以蔬菜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更不可能大面积发展城郊型农业和观光农业,必须立足传统大宗农作物为主体品种的实际,在单产水平难以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从转变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入手,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最经济、最实际的途径,实现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解决我县畜禽粪便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县畜禽粪便直排和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十分突出,生态循环农业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于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无论采取什么强制手段、也无论配套什么处理设施,只要不最终实现资源化利用,就永远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的迫切需要
传统农业沿袭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模式,遵循着“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发展模式,片面地追求农业数量型增长,导致化学投入品不断增长,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势在必行。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
生态循环农业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实行订单化生产,将种、养、加工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顺应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关切需求,带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4.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深化农产品的加工,改造传统农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五、适合如东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根据我县传统农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立足本县实际,通过政府规划引导与资金扶持,将农村畜禽粪便治理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逐步解决农村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问题的同时,推进我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接龙头加工企业,整链打造生态循环农业,从而提高我县农产品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的和谐发展。
六、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1.制订畜禽养殖业布局规划,严控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量
各镇按照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划定畜禽养殖业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布局科学化、养殖技术生态化、废弃物排放减量化、产品质量优质化,努力保护水资源与生态环境。
主要内容:
1.1明确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列出整改时间表,分期、分批实施畜禽养殖场取缔、搬迁、污染综合治理等。在限养区或适养区内,从畜禽防疫和农牧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镇域、村域农业发展规划,都不应该人为地将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远距离区分开,特别是沿海新垦区,更需要通过农牧结合改良盐土。
1.2明确区域养殖总量红线:规划的限养区、适养区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根据周边消纳粪污能力,确定单位面积适合养殖总量红线,不得突破;再根据周边土地对畜禽粪污的消纳能力,及各养殖场粪便处理能力,核定每个养殖场养殖规模,不得随意扩大养殖规模,扩养必须重新申请环评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整治畜禽养殖业无序发展的局面。
2.制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出台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管理办法,明确养殖场配套最基本的粪污处理设施。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明确畜禽养殖场有建设粪污收集、储存、发酵处理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责任,同时还有资源化利用的义务,绝不允许直接排放河道、沟塘,造成污染环境。
主要内容:
2.1强制配套“三分离一净化”粪污处理设施。“三分离一净化”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和三格化粪池沉淀加过滤净化或沼气发酵净化的方法,其中,在养殖场设计上,散养户起码做到“两分离一净化”,即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加三格化粪池沉淀和过滤净化,县级以上养殖场必须做到“三分离一净化”。如果全县猪场经过改造后,室外粪槽与雨水彻底分离,室内采取干清粪工艺,尿及冲洗污水与粪分离并收集,将大幅度减少全县粪污排放总量;收集的干粪可提供给蔬菜或苗木种植基地做肥料;经过固液分离机处理的干粪,更方便运输或田间施肥;剩余的粪尿,可以输入沼气池发酵净化,或者经三格化粪池沉淀过滤后,储存于储液池里,用于还田。粪污经过过滤净化后,虽然仍然达不到排放标准,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少,这在马塘镇如东嘉佳养殖场得到证实。
2.2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畜禽养殖场巡查与处罚力度。2014年开始执行的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保部门必须担当起监管责任,加大巡查频率。各级政府在清查所有养殖户粪污产生量、处理方法及排放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和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管理办法,下达整改通知书,层层落实责任制,安排监管员每天巡查,并实行最严厉的处罚措施,确保不直接排放。
2.3采取激励措施,加快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政府按照“三分离一净化”建设标准,奖补畜禽场粪便治理工程建设,继续扶持养殖场建设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无害化处理设施。没有达到配套标准的,不能认定为县级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不能给予项目扶持。同时,要打破终身制,实行常态化监督管理,后续监管发现不能达标排放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应该直接除名。
七、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措施
1.将畜禽粪便治理与规模化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就近消纳畜禽粪便,有效带动农业规模经营快速发展与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
主要内容:
1.1根据畜禽养殖业布局规划核定的区域范围内畜禽养殖量,测算其粪污总量,本着全部还田、就近消纳的基本设想,测算其粪污消纳半径,同步规划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规模。
1.2根据规划的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逐步搞好土地流转或全托管服务,落实生产订单,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统一品种、技术、管理。
2.扶持规模化生态循环农业基地沼渣沼液储存利用设施建设,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下,优先为农业园区、家庭农场提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设施配套,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主要内容:
2.1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建设沼渣沼液储存利用池,解决储存难题。现实矛盾是,养殖场粪污储存不了时,农田往往又不需要施肥,造成直排污染;耕种季节急需要沼液施肥时,又来不及运输。建议在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按照单季作物每亩基肥施1.5立方米的原粪(或沼液)的施肥量,利用零地或沟塘,均匀配套储存池,如果是收集的散养户畜禽粪便,最好增加辅助发酵设施,促进全部腐熟,防止烧苗。
2.2扶持生态循环农业种植基地购置运沼车及抽渣泵,解决输送难题。由于畜禽养殖场与种植基地距离比较远,一般需要5吨以上的运沼车运输,与其政府花钱自己收集,不如扶持种田大户自己运输储存,同时配齐喷施到大田的抽渣泵,将极大调动其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在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地方,利用零地沟塘,优先扶持发展以“贮存池+运沼车”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就近消化畜禽粪便,在取得规模效益示范效果后,逐步规划、推广到其它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一举多得、也最为有效的畜禽粪便消纳办法。
3.扶持发展以畜禽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加工,缓解养殖场储存压力,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生物有机肥不同于一般腐熟粪肥,具有与沼渣沼液相似的优点,其经高温腐熟,杀死了大部分病原菌和虫卵,能减少病虫害发生;还添加了有益菌,由于菌群的占位效应,能减少病害发生;有机质丰富,能改良土壤、促进土壤中固定养分的释放;经脱臭、并过筛均匀,更便于人工施肥,容易被农民接受,可以作追肥施用。
主要内容:
3.1扶持畜禽养殖场干粪收集场建设和固液分离机购置。马塘镇率先出台的畜禽粪便污染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扶持了畜禽养殖场干粪收集场建设和固液分离机购置,为实行干粪统一收集处理创造了条件。
3.2扶持生物有机肥加工企业建设。生物有机肥加工企业需要较大的堆放场地,在用地上,政府必须予以扶持。
3.3组建镇级干粪集中收运服务专业队,确保全部收集到位。由于养殖场分散,干粪收集难度大成本高,政府组建集中收运服务专业队统一收集,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处理,确保每个养殖场干粪都能收集到位。
4.组建村级专业服务队伍,破解农户出粪难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作物播种季节,很多农户的粪源不能下地。多数农户化粪池建在屋后沟旁,可能人都难以行走,更不可能用车辆收集。很多户用沼气和养殖场沼气工程,由于多年未出料,发酵产气效果明显下降。在岔河、马塘等镇,便产生了专业化出粪队,实行有偿服务,利用泵及输送管,直接将人畜粪便从池子里抽喷到地里。政府可以在补助设备购置的同时,为确保运行,应该确定户数与面积,实行总承包奖补的方式,确保服务到位。
八、整链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现代循环农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内部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分解的良性循环,而应是一、二产业融合的循环,乃至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只有实现“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整体联合,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才能真正体现生态循环农业更大的价值。
1.加快土地流转,加快发展种田大户或全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划建立了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如果还是一家一户各自为政的生产,还难以生产出品质、规格一致的农产品,只有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或者全程实现全托管服务,确保了品种、技术、管理的统一,才能达到订单化生产的基本要求,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2.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化生产,逐步实现加工原料本地化。我县拥有不少大型粮油饲料加工企业和蔬菜加工、出口企业,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建设之后,通过招商,就能吸引种田大户来集约化经营,使订单化生产得到保障,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就能得到体现。如果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实行原料本土化,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诸多问题,都将得到解决,实现多方共赢。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为抓手,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合作化水平,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二、建设重点
根据我镇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园区平台,着力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工程,彰显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格局。
突出四条主线,根据我镇农业产业布局,依托贯穿我镇的主要干道为主导骨架,接受兴泰线的辐射,以特色农业为重点,形成四条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带。
一是以兴沙公路沿线的优质粮经作物生产的产业带。重点谋划在兴沙路沿线区域,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优质棉花、油料生产以及扩大郑朱优质葡萄品系的种植及品质的提高,努力打造兴沙线优质粮经产业带。
二是兴西线高效产业带。重点在兴西路两侧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高效农业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逐步实施高效蔬菜、苗木、花卉基地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蔬菜脱水、生产加工基地,逐步扩大圩岸“金花菜”种植规模,努力形成兴西线高效特经产业带。
三是荡横线重点实施__镇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以姜戴、夏许、丁沙、马港等村形成20__亩的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接受其辐射面积2万亩,在园区内引进先进的品种,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配套的新技术,走标准化生产路,创新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形象,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08年春,园区建设工作初建成效,指导、示范全镇的高效生态农业。
四是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依据马吕线现有的林地资源,策应徐马荒景区开发,充分发挥马吕路马志宏林下养殖生态鸡的典型示范作用,重点建设10万只畜禽生产基地,以马港生态养殖为基地,采取“三统一分”模式加快林下畜禽养殖的南伸北延,做大叫响原生态林下畜禽这篇文章和品牌,不断提高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形成马吕线特色畜禽产业带。
林业绿化:20__年在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2.4%的基础上,再增0.5个百分点,重点实施村庄绿化,所有的通村道路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栽植景观树,美化环境,每个村建立围村林,农户家前屋后栽植林果经济林,美化环境、增加效益。
实施三个规划。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是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环节,针对洪涝灾害频发的趋势,水利建设在我镇显得十分重要,计划实施三个规划。一是对全镇84.6公里的联圩每年加修联圩30公里,按照4.54式标准,能挡3.5米的水位进行加修;二是对三个大联圩新建三个4个流量的排涝站,加大内排能力,关闭破旧、损耗大的老、病排涝站;三是新建3座高标准的圩口闸,确保高水位挡得住。
建立三个畜禽特色基地。水产业是我镇农业的半壁江山,传统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效益低下,市场风险加大,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依据我镇丰富的水产资源,20__年建立三个特色基地,一是以徐马荒原生态区域为主的3000亩生态龙虾养殖基地;二是以中丁圩星火科技为示范点200亩特种鱼、泥鳅养殖基地;三是以我镇水产养殖场徐马荒生态区域的3000亩为主板桥大闸蟹养殖基地。
三、主要措施
2005年沐川县实施整体推进,成为首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2006年,沐川世众金银花有限公司开发的金银花茶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认定有机基地面积200hm2;2007年由沐川云雾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罐头苦笋和鲜苦笋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认定有机基地面积400hm2;2009年由沐川高峰寺果园申报的绿色食品猕猴桃,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800hm2;2010年,沐川县益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申报的有机食品猕猴桃、四川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和沐川县一芽香茶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有机绿茶,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截至目前,全县绿色食品基地达980hm2,有机食品基地达1006.67hm2,“三品”认证产品36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产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建设,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使沐川有机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十多年以来,沐川县有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沐川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对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投入资金短缺;二是农业生产者的现代农业生产观念不强,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意识较弱;三是有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程度不高,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生产结构比较单一,龙头企业较少;四是农业生产工序多、监控程序多,管理难度较大;五是检测、监测手段落后,还不适应有机农业发展的需要,加之费用较高,使得监管成本增加;六是有机农业产品市场不健全。有机农业产品市场总体份额很小,加上严格的环境条件限制,有机农业的生产规模难以扩张。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有机农业产品市场更不健全。目前尚无受政府或法律有效保护的专门市场,有机无机农产品混合经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是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因素。
沐川发展有机农业面临的机遇
发展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发展有机农业是顺应国际市场发展,抓住新机遇的需要,是政府推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创造效益的需要。沐川发展有机农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地处盆周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优势;二是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为发展有机农业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山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多,有利于开发有机农产品;四是沐川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立体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成效,使得向有机农业转变成为可能;五是“三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获得了经验和技术,为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沐川县在农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最适生态原则,经四川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省农科院分析测试中心先后对全县基地进行3个批次抽样检测,抽取土样和水样100余个,对砷、铅、镉等需检测的项目进行检测,符合国家有机产地环境标准条件。
沐川县发展有机农业的思考
3、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力度。通过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三废”集中处理,控制点源污染;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投入品的限制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创建模范卫生城镇,控制生活面源污染。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彻底解决水污染的老大难问题,明显改善生态环境。
4、进一步提高全区林木覆盖率和城乡绿化水平。大力推进绿化造林工作,美化、净化城乡生态环境,做到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梯度推进。同时,继续发展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和经济林果茶产业带建设,建成旅游、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景观工程,确保实现林木覆盖率16.8%以上,城乡绿化覆盖率35%以上的目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产业、生态及文化在空间上的协调布局,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1 现状概况
某县县域总面积约1761.5平方公里,拥有36个乡镇,49万人口。由于区位偏远、自然条件制约,某是一个土地匮乏、城镇分散、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的典型多山地区城镇。
2 规划思路与方法创新
基于某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以及自身较低的发展水平和众多发展条件的制约,规划提出“生态优先、城乡统筹、交通引导、轴群发展、山地特色”的新思路。
2.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强调区域划分与规划控制
某县属于生态区,县域有四大水系流域,占县域总面积的89%。位于西北部的水系占县域面积的49%,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饮用水源区。基于某县的生态优势和保护要求,规划强调县域内的整体规划,以此一级区域为单元对地域空间进行分区控制,重点强调以生态及水源保护为主的“西北生态保育区”和以产业及旅游开发为主的“东南经济发展区”的协调与控制。针对此区域的资源和特色不同,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并加强此区域间的协作分工。西北生态保育区应严格控制饮用水源区内的城镇规模,偏远与不具发展潜力的小型乡镇建议拆迁合并,重点发展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集中布置在东南经济发展区的产业基地内,与西北生态保育区通过自然山体形成有效分离,实现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协调共生。
根据现状建设情况及城乡发展对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按不同地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此区域进一步细分,建立包括规划管制、区域与通道管制、项目选址管制的网络化空间管制分区体系,构筑安全友好的生态网络系统。
2.2 以生态承载能力为条件,合理确定城乡发展规模
通过生态容量法、生态足迹等方法科学测定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县域人口、城乡发展的规模容量,由单纯满足建设规模需求转变为生态容量和规模需求的双向协调,保障城市稳定、持续发展。县域人口由45万增长到规划期末49万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由29.6平方公里增加到规划期末的31.4平方公里。规划为了避免遍地开花的发展方式,保护县域整体生态环境,提出“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指标投放到中心城区,吸引各种要素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中心集聚,规划城镇人口为12万人,约占县域人口的1/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11.85平方公里。同时,在交通区位和用地条件良好的地区培育此中心城市,积极打造旅游服务中心。严格控制西北生态保育区内的城乡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较大影响、偏远与不具发展潜力的小型村镇建议拆迁合并。
2.3 以生态功能区划为指导,形成“轴群式”城镇空间布局
从协调区域发展角度提出了多种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新省道、省道及高速公路某支线等发展廊道的轴向联系和中心集聚功能,通过方案比选和优化,以“轴群式”的布局模式,规划形成“一主一次,两轴四片”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以城市为核心,以城镇为次中心,以省道构成的交通走廊为发展主轴、高速公路某支线交通廊道为发展次轴联系西部、北部、南部和东部四大片区的城镇组群。中心城市为主的西部片区以综合功能为主;组合城镇为次中心的东部片区,发展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度假功能为主。
各城镇组群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半径,提倡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形成半小时交通圈,体现“点—线—面”有机集中的发展思路。
2.4 以资源禀赋为前提,实行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
结合某县域资源禀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规划提出“旅游主业化、工业集聚化、农业生态化”的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
首先,规划突出旅游资源优势,树立旅游精品名牌,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加快旅游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旅游半径,快速提升某县生态旅游业形象和影响力,成为更大范围旅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旅游先导作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使其成为主导产业。
其次,发挥省道改造带来的区位优势,在对县域环境影响较小的东南经济发展区着重建设产业基地,把沿省道产业带培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最后,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沿省道形成茶叶种植基地、经济林果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经济农业、生态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精品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乡村发展民俗文化型、乡村度假型、农园观光型的农家乐休闲产业。
2.5 与山区地形相结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
受地形条件影响,某对外没有高等级公路,县域内部缺乏快速联系通道,道路等级低。规划结合山区地形形成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三个层次的“一高三纵三横多连”的等级公路网框架体系。全力推进高速公路某支线的建设,构筑对外快速交通走廊。以新省道及省道为主骨架,多条树枝状城镇道路连接线快速、便捷地连接各乡镇,强化公共交通优先,构建一体化城乡道路网,减少交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6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山地城市特色
某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及人文环境,规划强化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依据山地城市的自然特征,避免“摊大饼”式的过度集中连片布局,破坏山城特色,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划选择山地生态城市的建设模式,各城镇结合地形条件在空间布局上采取分片式、带状式或组团式的分散布局形态。规划在城镇风貌、街道空间、建筑高度、传统材料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规划引导控制,形成城镇、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山地特色城镇形态。
3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更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后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莱斯特 R 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 林
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该乡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县乡组织编制了《优质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辣椒基地的生产,从品种准备、播种育苗到分级与贮藏,都置于11条生产技术标准中,生产的辣椒以其皮厚、味鲜、质优、香辣而享誉省内外。其中遵椒1、2、3号获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核定名。目前有贵州隆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立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1万t,年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获得“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金沙县十大名优特产”称号。“一业为主、多业齐兴”格局初步形成。在大力发展生态辣椒生产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后续产业——茶叶基地、其他蔬菜基地、核桃基地和玛瑙红樱桃科技示范园基地等,其他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
木孔乡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仅辣椒产业,每年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采用反包倒租、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在木孔乡建立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议
2.1发展定位
建立中国南方生态辣椒示范基地。
2.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发展建立以木孔乡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生态辣椒6666.7hm2。原料产值3亿元,加工产值25亿元。拟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规划建立省级以上辣椒研究所1个,规划建设中国南方辣椒育种基地1个,核心区域666.7hm2,规划建设省级以上山地生态农业培训基地1个,规划建立省级以上山地生态农业试验基地(实验室)1个,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南方辣椒文化节(辣椒商品交易博览会)和中国南方辣椒论坛。
2.3发展模式
公司+农户、订单+服务;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科研机构+基地+农户。
2.4市场定位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产品突出新鲜特色,无任何人工色素、化学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食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让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拟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指导,紧紧依托基地资源优势,扩张基地,做大做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在木孔乡建立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资金问题
用于基础设施、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宣传、市场体系、物流冷链等重点环节建设。
3.2技术问题
通过建立科研机构、试验基地、技术攻关等,不仅可把木孔建立为辣椒生态示范基地和种子繁育基地,把木孔乡建设成为贵州辣椒博览园,把湾子辣椒培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辣椒科普示范基地和信息培训中心、商品中心等。结合木孔乡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优势,“辣旅结合”,打造靓丽的田园景观,深度挖掘辣椒的各种产品类型。
这里有蓝莓、草莓、薰衣草、韭菜、山楂等众多有机品牌的生态农业基地,有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有山东省自驾游示范基地,有创作、摄影的秀丽风景。该镇以“走进__镇,享受大自然”为主题,以生态、休闲、商务、体验、创作为理念,立足__镇生态优势,以节会为媒,全力打造生态旅游镇。
有机农业搭载旅游快车
__镇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在山东山里阿哥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流转土地4000亩,重点培植以蓝莓和干坚果为主的农产品培育栽植园区,发展以商务接待、餐饮服务、休闲娱乐为主的生态休闲园区,以摄影创作、汽车自驾游、采摘体验游为主的生态旅游基地。
作为淄博市唯一种植蓝莓的山东山里阿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基地,座落在群山环抱中,形态各异的景物点缀山间,偶有潺潺的清涧和静谧的村庄,让游客感受到许些惬意,让人不曾想到山中自有如此美景的存在。到了青春五月,颗颗蓝莓果儿似珍珠玛瑙般挂满了枝头,每年5至7月份是蓝莓的采摘旺季,吸引了铁骑队、自驾游、驴友团队、摄影爱好者等自由采摘游客购票入园采摘游乐,在这里还能品尝到蓝莓果汁和蓝莓酒,在这如此美景中,斟上一杯美酒,可当美哉……
据该镇负责人介绍,类似山里阿哥这种过千亩的生态农业基地,__镇目前已有15个,每到蔬菜瓜果、鲜花盛开时节,都会吸引大批的城市居民前来休闲观光、采摘游玩。据悉,该镇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引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坚持以公司化运作发展有机农业,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实行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种植,以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带动全镇农业发展。
个个农场连成片,一年四季瓜果香。近年来,__镇借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优势,引导农产品深加工、精包装,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第二产业的有序发展。大力扶持生态农业助推生态旅游业发展,努力打造以生态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推生态农业和三产服务业的良好格局。目前,__镇通过打造100公里的生态路网,将所有的生态农业园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力助推了农业开发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也为前来进行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的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一带二,二带三”,生态农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第二产业的有序发展,增加了大量的人气,把第三产业也快速的拉动起来,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静态”风景、“动态”休闲、天然氧吧体验
__镇境内生态环境优美,群山叠嶂起伏,南部属片麻岩,北部为石灰岩,具备各类经济作物生长条件。位于__山麓,自然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为46.2%,山体植被覆盖率为80%,__流经全境,三条支流长约35公里,水质甘甜、纯净,富含氡、锶、镁、硒、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市级重点水资源保护地。境内有三府山、辰巳山景区,杨峪、五老峪原生态景区等景点美轮美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发展度假游、生态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条件。该镇被山东环境科学学会授予“山东省特色生态产业示范乡镇”称号,被山东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称号,被山东省经济学会、山东县域经济研究会授予“山东有机农业第一镇”荣誉称号。
条条如丝带般的100里生态路网,将山东元宝枫种植基地、淄博薰衣草种植基地、王家庄湿地公园、山东黑木耳种植基地、__村草莓、韭菜专业合作社、山东山里阿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淄博颜春有机山楂种植基地等等几十家种植养殖基地连接在一起。游客们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还能体验各种的运动项目,自驾车、山地自行车、登山、垂钓、摄影等运动休闲体验,充分贴近大自然的有氧运动,既有益于身体健康,又愉悦身心。在淄博得茂实薰衣草种植基地,我们看到几对恋人正在拍婚纱照,身穿少女梦想的嫁纱,在浪漫的紫罗兰色薰衣草国度里,像梦幻的天堂一般美丽;在山间蜿蜒的生态路上,一群穿梭在的“铁骑战士们”快速的掠过,像雄鹰一般翱翔在青山绿水间;张家台水库,垂钓爱好者有的静坐在岸边,等待着;有的已满足的收起鱼竿,尽情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在这安静的湖水边,垂柳、野花、凉亭都那么的安静,那么的惬意,如同巨幅山水画卷铺展在天地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做好生态旅游 打造服务型政府
发展有机农业、发展生态旅游,能给该镇带来什么?
见到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他说:“现在的政府已经逐渐成为服务型政府了,主要是做好招商引资,做好协调工作,为农业公司发展做好服务,为当地老百姓增加收入……”
该镇党委书记__坚定的说:“现在全镇大力实施资本进山、项目进山、人才进山战略,将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融合促进,全力打造有机农业升级版,促进旅游业并带动第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逐渐实现有机农业网络化,以打造电子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交易,通过电子交易拉动、牵引__镇全部农贸产品的发展;生态旅游网络化,通过网络平台推出旅游资源,搭建旅游资源共享平台,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观光旅游。”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10-02
黄龙凯泽轩休闲农庄位于陕西省黄龙县界头庙镇范家桌子社区。农庄地形属渭北旱原与黄土高原交界沟壑区,海拔在915.77至1004.70之间,海拔高差为88.93米。农庄内耕地基本为梯田,核心是富源水库,面积约188649O(约283.0亩)。
1 指导思想及规划思路
1.1 指导思想
凯泽轩休闲农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示范推广园林苗木、林下养殖、油用牡丹种植、生态养殖的新技术和有机食品生产为重点,以带动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按照“标准在农庄、技术在农庄、精品在农庄、效益在农庄”的示范园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标准建设,高效良性运转,构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黄龙县休闲农业的新亮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规划思路
1.2.1保持和维护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恢复地被,为有机食品生产创造条件。总体设计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保证农庄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荒坡植树,恢复地被是农庄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建设多条生态链进行农业生产,生产过程中遵从原来的土地、原生的资源,保证生产环境可持续发展。
1.2.2开发“体验经济”。仅仅抓住现代休闲的核心问题-体验来做文章,通过农庄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到农庄观光、娱乐、采摘、休憩,认识自然,修心养性,享受自然。
1.2.3注重“科技引领”。农庄将是游客全面了解、认识、体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窗口,是国外和中国文化交流的载体,使游客在农庄内就能体会到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形式和动态。
1.2.4传统文化与现代设施完美结合。休闲农业必须注重对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进而形成自己的内涵和气质,但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尤其在建筑及服务设施上必须创新,把传统的文化符号和现代的材料、设施设备相结合,既体现地域文化又展现新时代的特色。
2 建设目标及功能定位
2.1 建设目标
通过2年的建设,建成集优质特色园林大苗生产、优质果园、林下生态养殖、生态水产养殖、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
2.2 功能定位
以生态农业主体,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这个核心,开发有机食品、生态旅游、农业休闲养生与教育等功能。
2.2.1形象功能:黄龙县形象重要展示部分,黄龙的生态循环农业、有机食品名片。
2.2.2农业功能:省、市、县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标准化农庄示范基地;省级休闲农业基地。
2.2.3旅游功能:休闲旅游的新景点,结合三产,让游客“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体验农业游的乐趣。
2.2.4休闲养生功能:延安、渭南、西安,甚至周边省份人群的休闲去处。让游客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修心养性。
2.2.5教育功能:展示生态技术、现代生物技术、设施园艺技术,让游客参与生产活动,使他们通过实践学习到更加广泛科学的生态知识、农业知识。
2.2.6储备功能:苗木培育基地、花卉园艺基地。
3 布局规划
基地的建设内容和场地现状决定了场地的布局,基地布局可总结为:一心六区的布局模式。一心即管理培训中心,六区包括园林苗木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生态水产养殖区、油用牡丹生产区、民俗民宿体验区、生态林区等。
3.1 管理培训中心
占地7468平方米,约11.2亩。是农庄的核心区域,是农庄主要的管理服务和办公区域,也是进行相关社会培训的场地。管理培训中心也是农庄建筑密度最高的区域,并建设一定的户外生活、生产场地、户外休憩游园。该区域也是农场的主要停车区,服务人员和游客的车辆集中停放于该区域。
3.2 园林苗木生产区
占地面积174375O,约261.6亩。是农庄的主要生产部分,同时苗木的栽植培育也是基地“绿色”的基础,通过苗木基地建设改善基地的生态环境,为休闲旅游创造平台。
特色苗木生产区包括3个生产区,即苗木繁育区、大苗培养区和大规格树种抚育区。苗木繁育区主要用于一些花卉、灌木和荒山绿化苗木的繁殖,一些新品种的引进实验也放在该区。大苗培育区是该区的主要部分,是培育工程用合格大苗的区域,该区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园林工程大量应用的一些品种,如国槐、北京栾、白蜡、元宝枫、三角枫等。大规格树种抚育区是结合当地乡土树种收购大树,在基地内做移植后的抚育工作,为园林工程提供大规划树种。该区必须安排在车辆可以通行的道路侧,以方便运输车辆和吊车的操作。计划收购大树以茶条槭、国槐为主。结合地形在苗木下层可以作为林下养鸡场所。
3.3 有机蔬菜种植区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塑料大棚种植,二是日光温室种植。总面积为48969O,约73.5亩。主要用于绿色蔬菜的反季节生产。
3.4 生态水产养殖区
占地188649O,约283.0亩。以富源水库为基本依托,发展水边休闲项目。
结合水库上游的河流开发嬉水项目,也可以适当开发一部分莲菜的种植,供游客体验参与农业的生产。在水域边建小木屋,结合场地绿化,形成室外桃园,供游客休闲、休憩和体验山地生活。
3.5 油用牡丹生产区
占地107825O,约161.7亩。基地地形基本为山地,考虑管理和作为观赏用的需要,每亩选择6000株的种植密度,即全区需要种苗97.02万株。
3.6 民俗民宿体验区
占地46110O,约69.2亩。结合现有村庄,提倡、资助农户发展农家乐,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增加农庄活动内容。
企业投资一部分建筑用于民俗文化展示,民俗活动开放用。
3.7 生态林区
占地307333O,约461.0亩。生态林区主要以恢复地被为主体。林木建设以常绿植物和经济林为主,在坡度小、地形较开阔的地方做生态养殖。
3.7.1核桃经济林:核桃种植密度为每亩50-55株(3米×4米)为宜。梯田的间距就是行距,一般一台一行,或隔一台栽一行,密度应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计划发展核桃350亩。
3.7.2林下养鸡区:结合园林苗木区,总占地面积在300亩左右。主要利用基地难以生产的山坡林地进行散养鸡。山坡果林养鸡,可以有效地利用山林的闲置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提高农庄经济效益。
3.7.3林地养羊区:占地面积控制在200亩左右。养羊以相对平坦的林缘建羊舍,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羊的规模为年存栏量1000只,需要建羊舍3000平方米,结合场地及管理、仓储集中饲养区,占地约15亩。以公司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吸纳周边农户加入,以1家养10-20只为好,努力争取到50户左右的专业养殖户,整体养殖的规模可达2000只左右。
3.7.4标准化果园区:结合平整土地,建设标准化油桃园、标准化甜柿园、标准化樱桃园各20亩。
参考文献
[1]何会文,乡村美景乐农家,天津日报 [J],2013-07-31
[2]董子铭,陕西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D],2014-05-01。
[3]王晨光,王珏,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 [J],2014-03-25
1.1.1初步构建了清镇保供蔬菜周年生产的基地体系2011年至今,以各乡镇区域气候、生态条件为基础,结合贵阳市保供蔬菜品种需要,初步形成了蔬菜周年生产上市格局。重点在贵黄沿线和321国道沿线的红枫湖镇、站街镇和卫城镇交通方便、生产基础好的区域布局构建大宗蔬菜常年保供专业蔬菜基地,在暗流镇布局夏秋以辣椒、白菜为主的周年保供蔬菜基地,在新店镇鸭池河低海拔区域和高海拔区域布局以豌豆品种为主的梯次周年生产基地,形成了不同生产基地周年生产衔接模式和同一基地不同海拔层次周年生产衔接模式。如红枫湖镇大冲村、右七村、簸箩村等就形成了速生叶菜周年多茬生产的种植模式(如青梗菜/生菜/油麦菜/芥菜/苋菜等)。
1.1.2初步构建了农业高效生态化栽培技术体系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推广露地节水灌溉、高厢覆膜、微蓄微灌等配套技术,以杀虫灯、色板、性诱剂、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措施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如在“两湖一库”保护区红枫湖镇大冲村、右七村等建立了新型生态环保农业投入品综合应用绿色蔬菜示范基地200hm2。通过这些生态环保投入品的配套综合应用,绿色蔬菜核心基地每667m2可减少农药施用4~6次/a,用药量下降50%以上,土壤有效成分也得到显著提高,并且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国家绿色食品规定,蔬菜产品农残也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1.1.3探索了新形势培植新型农业产业的机制和农业投入机制探索了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形势下,面对市场培植新型农业产业的机制和农业投入机制。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逐步认识到农业部门工作的方向性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相应加大了综合配套投入,有效促进了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培植和发展的速度。如贵阳市交通局、移民办与水利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逐步向农业生态化基地倾斜,3a用于蔬菜生态种植项目基地的沟渠、路、大棚和喷灌等设施的综合配套建设就达2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新形势下新产业培植和发展机制及农业投入机制的建设。
1.1.4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业重点企业2011年至今,清镇市引进了温氏、三联、长津、青远、万丰、一代、华慧等71家企业,荣获贵阳市级龙头企业的17家,省级龙头企业的7家。组建并培育了清镇市茂源、柿花合意、富云、维凤、怀贵等205家合作社,荣获贵阳市级示范社的4家,省级示范社的2家,国家级示范社的9家。如温氏公司在卫城新发年可提供13000万羽的鸡苗场,以三联公司为主的卫城、犁倭等地可以容纳12500头奶牛的养殖场,长津公司在红枫湖镇右七和骆家桥的66.67hm2以上的速生菜生产基地,柿花合意合作社在犁倭下坝村的66.67hm2以上的花菜周年生产基地等。通过以企业和合作社为纽带,积极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供、销一体化农业推广模式,结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将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有效分开,公司和农户的各自优势得以发挥,形成合力,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取得了双赢效果。
1.2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点
1.2.1培植并推广应用了“基地到餐桌”的网络直接配送现代产销模式依托企业,针对贵阳市VIP高端消费群体,通过开展“基地到市民餐桌”“农超”“农社”“农校”等多种对接方式和“物业网”平台,实现了基地直接到餐桌和市民餐桌直接订购以及基地到超市、基地到学校、基地到社区的现代物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如清镇青远公司在贵阳配送的“府上良品”蔬菜就是采用网络物流直接配送模式。
1.2.2培育品牌,实现农产品品牌销售培育了“顺手1袋”“青远”“黔长津”“厨之爱”“日日新鸡蛋”“山花牛奶”等地方农产品品牌,实现了清镇农产品品牌化销售。
2清镇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面源污染
农户在传统的种植业中由于不科学的施用化肥和农药,部分未被农作物吸收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土壤中,以及生活垃圾和畜牧垃圾的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通过雨水流入沟渠、河道而污染水源。
2.2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农村的中老年群体,他们还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意识淡薄,生产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农业产业化基地不稳定。
2.3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脆弱,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差
清镇市农村存在山多、平地少,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农业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主要有倒春寒、秋雨低温、冰雹、暴雨、大风等,加之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础设施较弱。
2.4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低
从当前清镇的龙头企业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主要以“订单”农业为主,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协作关系,对农户生产给予扶持,提供各种服务,农户根据合同规定进行农业生产,为企业提供农产品。但是,在“订单”农业组织形式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当市场行情看好时,农户更愿意将产品拿到集市上卖,谋求更高价,当出现产品卖难问题时,农户又要求企业收购。由此引发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无法控制产品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绩效。
3清镇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切实把生态农业列入建设生态清镇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