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09:56: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校烹饪的“心灵鸡汤”,低年级学生更爱喝
学校在“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总的来看,58.3%的学生比较爱喝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这道“心灵鸡汤”(见图1)。其中,小学生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趣最高(72.7%),而只有51.5%的初中生和39.1%的高中生对此感兴趣。
通过向48位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询问得知,内容不生动和形式局限于书本是他们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见图2)。对学校德育不感兴趣的学生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主,占六成以上。
配方一:和真实菜肴一样,要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灵鸡汤”更受欢迎,秘方仍在“卖相”和“品质”两方面:即内容要生动、形式需活泼,尤其是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两类更为挑剔的“食客”而言。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多开展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强调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接受印象深刻的教育。
任课老师得到多数学生的喜爱
老师作为烹调学校思想道德“心灵鸡汤”的“营养师”,可谓责任重大。调查表明,九成学生喜欢任课老师。48.2%的被访学生喜欢全部任课老师,42.9%喜欢多数任课老师,8.6%只喜欢其中少数,0.3%表示所有任课老师都不喜欢。
与初中生和高中生相比,小学生不仅更加喜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灵鸡汤”,也更加喜欢自己的“营养师”。在小学1~3年级学生中,喜欢全部任课老师的学生占67.7%,是初中生、高中生的两倍。
与此同时,调查显示,15.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日常行为举止对自己的影响很大,32.0%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大,22.7%的学生觉得影响一般,12.6%的学生认为影响不大,17.5%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
配方二:进一步发挥老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引导作用。老师要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以爱感化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所学道德准则的可信,从而愿意积极实践。
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思想品质等方面了解不足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调查发现,家长与孩子并未实现“全方位沟通”,而是侧重于学习方面。未成年人表示,家长就学习方面与之沟通最多(占50.7%),生活方面的沟通较少(占19.2%),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思想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更少(均不足10%)。
配方三:家长对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交流应加强。学校和老师要将孩子的动态及时反馈给家长。社会也可以多宣传“家长学校”的优秀成果和经验,给家庭教育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社会方面:学校周边摆摊商贩时有,不良青少年和小混混偶现
教育部2011年下发文件,要求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校周边娱乐场所不多,但摆摊商贩密集,不良青少年和小混混偶尔出现,影响了学校周边的环境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56.3%的被访学生表示学校周边有摆摊商贩,22.2%反映有不良青少年和小混混,15.5%反映有网吧,7.9%反映有游戏厅,6.1%反映有歌舞厅。
初中、高中学校周边环境秩序问题比小学更突出。三成以上的初、高中生反映学校周边有不良青少年和小混混,该比例是小学生的4倍;两成以上的初、高中生反映学校周边有网吧,该比例是小学生的3倍。
配方四:以中学附近为重点,继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除了清理校园周边网吧等娱乐场所外,对流动商贩、街边小混混等也要加强管理和整治,让未成年人“吃得放心、用得舒心、出门放心”。
网络方面:近七成学生上网,网络的影响不可小视
网络作为开放的虚拟社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被访学生平时会上网。其中,小学1~3年级学生上网的比例为32.3%,小学4~6年级的学生上网的占61.3%,初中生上网的占77.6%,高中学生上网的占85.1%。从较高的上网比例看出,净化网络环境,以便未成年人获取科学、正确的信息,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未成年人自身:价值观正面积极,崇拜偶像现象突出
怎样算优秀学生?——“成绩好不如思想好”
如何界定优秀学生,集中反映了未成年人当前的价值观,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认为,德才相比、以德为先。其中,诚实守信是第一标准,孝敬长辈是第二标准,而成绩优异排第三(见图3)。另外,文明礼貌、爱国忠诚、勤劳节俭也是其他几项比较重要的标准。
明星是未成年人主要的崇拜对象
目前,__区__岁以下的未成年人______人,占全区总人口的__.__,其中在校中小学生_____人,占未成年人总数的__.__。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工作局面。
(一)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各中小学校把德育纳入课堂教学,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幼儿园通过做游戏、讲故事、背诵启蒙诗歌等形式启迪幼儿心灵;小学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中学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重视发挥团队、学生会的作用,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团结进步的能力和品质。各级充分利用清明节、“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扫墓、宣誓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二)工作合力不断凝聚。充分发挥文明委的协调组织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相应责任。____年,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党工委、团区委、区教育局等部门联合组织了“我心中的中心城”征文比赛;____年,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文体局、区教育局等部门单位联合组织发起了“未成年人拒绝网吧”宣誓、签名活动;区直机关工委、区妇联等部门联合发起了“春蕾计划”捐助活动,三年内为贫困未成年人提供助学捐款近__万元,救助贫困未成年人___余名;区妇联组织开展了“十佳小公民”、“优秀小公民”等评选活动。
(三)基/:请记住我站域名/础保障得到强化。黄河水体纪念碑、天鹅湖、牛庄革命烈士祠、时家村吕剧展览室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去年全区仅在中小学校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____万元;对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关机构,也都落实了必要的工作经费,全区每年__万元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城市各社区积极设计公益广告、文明提示语,建设“五小”服务站等,努力改善未成年人活动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开展网吧专项治理、提供未成年人维权服务、提供助学服务等各种措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仅去年一年,全区就取缔非法网吧__多家。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尽合理。学校工作不同程度地存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升学率的倾向;部分教师还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现象;学校思想政治课还存在生硬说教现象。学校过分看重教学成绩,不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的作用,随着年级的递升,这些曾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和号召力的未成年人组织正逐渐失去魅力。
(二)社会环境中仍存在消极的诱导因素。内容低俗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强烈刺激着缺乏分辨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心、处于成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随处可见的洗头房、网吧、性病广告等等,都不同程度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甚至观点,也是影响未成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争夺未成年人思想的重要战场”,也是影 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因素之一。
(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从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比较,城市家庭抓得比较好,农村家庭就差些;从油田与地方比较,油田抓得比较好,地方抓得相对差些;就城市组织而言,学校、机关抓得较好,企业抓得差些。近年来,中心城区一些外来经商创业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赚钱、发展上,疏于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导致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不良,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
(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存在脱节现象。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仍存在方法、目的上的差异,难以对未成年人形成和谐统一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受家长和诸多社会因素以及消极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注重当前利益,存在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些从富裕家境中、从侥幸暴富家庭中、从溺爱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不懂得用自己的努力换取成功,不懂得珍惜既有的幸福生活。成年人自律意识欠缺,也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五)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以来,中心城区缺少必要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比较少,这些都制约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对策与建议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身系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十八年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我体会到了做一名农村中学的教师的不易,做一名农村中学的政治教师更不易,这不易很大来自于学生的思想工作难做,学生难于管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觉得现在农村中学学生德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前农村学生的德育现状
学习风气明显淡化,“读书无用论”时有抬头。我们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居多,许多学生志向不明,目标不清,厌学情绪严重,特别是男生绝大多数每天盲目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一些中学生无故旷课,课堂出入自由;沉迷网络游戏,上网聊天。
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生活中经常面对的事,自己该怎么做亦无主张。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明显抬头。打架斗殴,动辄抽刀;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为了个人利益情愿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不爱护公物,社会公德意识差。 有的学生常常有意无意地损坏公物,如在墙壁上、课桌上、门窗上乱刻乱写;课间在室内追逐打闹时,随手推课桌,摔文具。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
心理素质脆弱。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闹情绪,跟老师顶嘴、跟父母对立,甚至动粗、逃学,威胁老师辍学回家。
行为习惯失范。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小偷小摸,热衷于上网,抽烟,喝酒等恶习,蓄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这都让老师头痛不已。
厌恶劳动,贪玩好耍。有些学生在校尚能参加大扫除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家则是“小皇帝”,连叠被子、抹桌子等简单的家务也懒得做。贪图享乐,不懂节约。一些学生只晓得要钱花钱,不懂得省钱聚钱,追求时尚,攀比消费。
从初中生这些行为表现来看,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的,甚至还很令人担忧。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农村学校还是在重智轻德,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以下怪相:其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行为养成;其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行教化;其三、注重空洞说道,忽视言传身教;其四、注重典型示范,忽视人格内化。
2.农村家庭对孩子教育存在盲区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将来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成为趋势。在山区农村的学校中,留守儿童占很大比例, 且多是隔代抚养或寄养,监护人基本上只限于满足学生生活上的物质供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得很少甚至缺失,有的还因过分溺爱造成学生性格的畸形发展,亲戚对孩子的管教又显出无奈与放纵。
3.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目前学校的周边环境却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分、农民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多样化,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和体现真善美的做人准则有所弱化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重利轻义等思想滋生。集体主义、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民族传统美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社会风气令人担忧。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当然,现在影响学生的德育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面对这些问题,怎样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呢?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二、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教育,自身必须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教师只有转变重分数轻品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否则所谓的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才兼备之才。
三、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 ,是学生成才的摇篮;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奠基的一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子女“要成人,先做人”的正确思想。家长的言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做父母的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适时对孩子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便能引导他们迈好童年、少年、青年的每一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相反,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将一些不良思想灌输给学生,父母自己沾染各种恶习,家庭环境便会受到各种污染,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意大利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所以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四、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
社会是个大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社会上的道德失范,黄赌毒沉渣泛起,社会诚信出现危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净化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刻不容缓。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暑期全国上下对网吧、文化市场的专项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总之,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的形势充满着挑战,学校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思想道德工作抓实抓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社会大氛围,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科学教育,还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只有不懈地去研究,不断地实践、探索与创新, 农村的中学生才能真正健康成长,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好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与职业指导》.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1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冲击,一些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严重腐蚀着人们健康的思想肌体。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一些校园蔓延着,状况令人担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社会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中小学生,物质生活充裕,其思想道德状况却令人担忧: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和风雨,意志力差;不懂得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习目标不明确,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2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时,把更多目光放在青少年身体健康上,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给予的方法、环境还不够理想。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味娇宠、溺爱;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德育实践;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风气尚未形成,有些社会场所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摆在教育者面前。
3加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3.1提高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强;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增强,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参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交往日益增多。但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抵制错误,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是适应他们自身成长的要求。
3.2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
思想道德教育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在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举足轻重,父母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做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大环境也应相应提出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惟其如此,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青少年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同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政府部门、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及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努力,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应加强联系,发挥共同教育作用。
3.3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教材只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除了利用教材,加强德育外,课余时间也是一个丰富的德育课堂。各门学科可结合各自特点,组织主题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课外读书活动、小型公益活动、课外文化体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少先队组织一些课余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从日常生活、身边的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明白做人的道理。共青团可针对中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中小学校在一些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可组织相关内容的活动,如在“世界禁毒日”举行“远离、珍爱生命”的展览活动或演讲活动;国庆节可举行与之相关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画展等。活动形式要实在,不能单讲热闹、华丽、不要走过场,要引导同学们实实在在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影响他们思想的目的。
3.4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理念与方式
应当借鉴构建主义的理论与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除继续发挥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体验式”和“体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构造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以个体体验、体悟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体悟的基础上,确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在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没有出现接受城市的排挤,并没有出现家长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但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却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通过讲寓言故事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历史上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较早记载。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异常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各国也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从比较德育的研究角度来讲,为寻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标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现时状况,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实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2.2 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研究、道德行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分析、德育本土资源分析、德育实践方法。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呈现的客观规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状况、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山寨留守儿童的关系研究;德育目标的选择性研究、基本原则确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对策研究。宏观上包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系统性的德育体系建构及创新模式研究;微观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适宜的家庭德育对策,该研究的重点是外出父母与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沟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监护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为评价指标是弹性的软指标而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重视教学的实践,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对策重点研究针对山寨留守儿童相关的学校德育策略、教师德育方法、德育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社会德育对策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学习意识薄弱,行动上不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确立。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仔细收集、查阅、鉴别相关文献,在深入比较、分析相关文献后,分析研究文献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并认识其不足之处,批判性继承文献资料的精华,创新性地发现文献资料的规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点,获取进一步调查的理论框架。
3.2 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 发放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儿童的德育抽样调查表共5800份,针对贫困山区山寨儿童的生活条件、学习情况、道德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3 访谈法
笔者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对28个中小学生在家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集体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笔者均分类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3.4 实地考察法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与留守儿童学生、监护家长、学校、村委会交流考察,其间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真实德育情况,为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了解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特点,解决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提供了背景材料。
4 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是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一部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经济层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经济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生活上缺乏照顾自己的亲人。加上山寨少数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与孩子电话联系,山寨留守儿童情感上更孤独。委托监护人层面,往往因为山寨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会支持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信息闭塞,各种关爱和服务山寨留守儿童的资源匮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在这些因素以及学校条件较差的综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凸显。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山寨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甚少,故选题就内容而言不失为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进行的实证性专门研究,详细分析了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情况、问题、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弥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内容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宏观架构及微观梳理,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紧扣民族聚居区和山寨留守儿童两大特殊性,通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满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论化、抽象化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以生活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研:中小学生自身情况分析。中小学生不论从生理上还是到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激动,思想上容易偏激,不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同时,由于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程度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对外来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
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分析。汽车区学生以一汽厂区子弟为主,家长多数是产业工人,也包括新区划入的农村子弟,他们生活在车城小社会当中,家庭环境较为优越,家庭教育却相对薄弱。家长成才观扭曲,“重智轻德”,对学校、老师和学生期望值过高,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不能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能结合孩子实际规划其未来发展,结果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5+2=0”的现象。同时,这些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过多溺爱,养成任性、自私、劳动观念差等不良习惯,缺乏锻炼,自我为中心,缺乏应有责任感。另外,一汽建厂50多年,居住环境整体优于市区,邻里之间相对独立,不能往来,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沟通交流能力差。
社会因素调研情况。当前不良社会现象、风气以及不健康思潮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所造成的影响已为全社会所重视。现实社会中呈显出的不良思想严重侵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互联网的普及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发未成年人智力、娱乐身心的同时,也在传播不良信息,使一些未成年人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手机的普及,一些不健康的短信也蔓延在未成年人当中。另外,区域内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场所寥寥无几,而网吧、台球厅、游戏厅、按摩等娱乐休闲场所比比皆是,而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学校周围。
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状况分析。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中小学校积极发挥德育主阵地作用,努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但个别学校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占据重要位置,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待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教育的偏差。另外,开发区新区的中小学校城乡教育环境差别较大,城乡学校德育队伍年龄和业务能力差距明显,尤其是农村德育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存在诸多困难。再有,教师师德建设需要加强,个别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上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教师不理解和尊重学生,甚至歧视和厌恶学习差、有缺陷不足的学生。
加强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汽车区中小学生2万余人,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汽车区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未来几年或十几年,他们是汽车区建设的生力军,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未来开发区竞争力所在,是开发区发展的希望所在。结合当前我区实际,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加强汽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家长一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二要加强学习,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掌握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三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不能一些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四要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发挥学校在德育功能建设上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调整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二是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教育能力和广大教师教学与德育整合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德育教育实践研究,开展各类形式的德育活动,探索新时期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四是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大农村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以农村为主体的基层输出的低成本劳动力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低成本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带来道义上于情于理的说不通。置身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视野,我们在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如何促进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紧迫的任务。“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出发,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建设经济高地,还要建设道德高地,而且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以人为本”。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制度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是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更容易为基层群众所认同和接受。为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未来,为了我们的人民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根据调查结果,作如下的建议:
1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基层教育条件的改善,我国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出现了很大的改变,高学历、高层次人员辈出,为广大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但大部分常年留在农村务农的往往是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较差,对现代农业和科技知识的掌握能力差,因此导致了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影响力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强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继续改善基层办学条件,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和各种业余形式的职业教育等,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聘请专家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鼓励大家进行新型耕作。通过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第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力度。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农业人口自身陈旧观念被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所代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2 抓好法制教育,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极大的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就业结构迅速变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人,抓好法制教育,推进基层政治经济文明建设,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牢记尊重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提高落实关于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干部的精神状态,对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强弱至关重要,而干部的精神状态,又与各个层级的领导干部是否善于发扬民主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真正运用好民主这个武器,就能调动起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并进而带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这个地区就前途无量。所以,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就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好事、做实事,让群众心悦诚服地跟你走。只要能把发展生产、化解难题等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够形成“以软促硬,以硬支软”的生动局面,真正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实际意义。民主法治的要害是要搞好制度安排;好的民主法治,实质就是一套好的制度、好的运行机制一个干部好不好,有三个维度:在任时干得好,群众得实惠;卸任后留下一个好基础,继续造福一方;留下一套管用的办法和制度。前两条大多数干部能做到,第三条要求各级干部,带头讲民主,讲法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 着眼未来,关注未成年人思想文化建设工作
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文化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可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赢得未成年人,才能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毫无疑问地给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特别是道德及道德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新旧道德价值观念的杂糅,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呈现多元化。为了在社会转型期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要着力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出发,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在于弘扬未成年人的科学精神,夯实未成年人的价值追求,拓展未成年人的创新品质,坚定未成年人的和谐理念。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新星,而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则关系着整个农村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构建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随时储备新兴力量。比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综上所述,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需要治疗在伴随着市场经济浪潮下发展起来的急功近利、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拜金主义心态,让自食其力、有付出才有回报的实体经济理性价值观重新回归人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实践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所必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廖小平.社会转型期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J].中国社会发展战略,2009,(1).
[2]王川.西方经典教育学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50.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方面面的新挑战,中学生德育如何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有所成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总结三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关爱学生心灵,同创和谐未来,作如下分析及探讨。
一、把握初中学生的新特点
初中学生群体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探问人生的阶段,可塑性强,定向性强,在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蕴藏着无穷的活力。但是,当前初中学生生存状态中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独生子女群体;二是应试教育体制。前者导致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后者造成了初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这两个基本特征对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据某县法院刑事庭2005年至2007年三年的统计显示,青少年犯罪分别占全部犯罪总人数的6.6%、14.7%、17.6%,比重大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至今出现的某些初中生反人性、反文明、反道德的行为,也折射了这种现状,要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把握其以上两个特点,否则任何措施都将成为无的之矢,背离我们教育的初衷。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四个误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初中生的实际
首先是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使初中生觉得高不可攀;其次是抽象的内容影响青少年理解,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简直不可思议;最后是单一的标准的确影响初中生张扬个性,对政治课兴趣低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难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初中生主体
德育教育主要是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其结果是应试有余,涉世不足,与目前初中教育的核心价值相背离。
(三)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初中生的现实
就学校而言主要是以灌输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道德教育过程中初中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德育过程中存在初中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脱离思想实际的现象。
(四)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
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现象,学生的道德认识标准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该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判断能力、自控能力的缺失,形成了学、用断层,甚至做出了违背道德的行为没有愧疚感。
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握初中生的新特点。在操作层面上,应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情感层面上应重视高尚审美情趣的陶冶。
(一)家庭为孩子的道德教育上好底色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为未成年人确定了道德教育的底色。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知识大爆炸、人才大竞争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家家父母都充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但是,有关权威研究表明,不少家长在孩子教育上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是重智力教育,轻品德教育;重口头教育,轻实践教育;重物质文明教育,轻精神文明教育。有些问题在家长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会产生德、智发展失衡的作用,这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个问题应引起每个家长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父母的教育道德的功能是学校和教师不可代替的。因为未成年人在依赖父母的生存中,所形成的人生的品德、个性往往影响终生,其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因素,往往起着人生坐标原点定位、射线定向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可塑性强,善于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他们的辨别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做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对诚信、奉献、责任、法纪等行为,应重视言传身教的点滴影响,尤其要注意尊重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不应随便向孩子非议学校及教师的管理教育,使家庭与学校之间对子女的教育管理紧密配合,不留空档,使家庭教育与社会接好轨,为孩子的道德教育起好步,开好局,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上好道德教育的第一课。
(二)学校为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如今,素质教育已为社会广泛接受,追求升学率派生的特长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填鸭式的教育把学生的脑子塞得满满的,本应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德育,被排挤得几乎无缝可插。小小的心灵承受着过载的负荷。
据省妇联对石家庄、承德、邯郸的2000多名城乡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省中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概括为“四不”现象,即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对已不克制,对事不努力。
分析造成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过分重视成绩和升学率,造成了“一长一短”现象,“一长”就是成绩好,什么都好;“一短”就是忽略德育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切实改变应试教育机制,让德育和其他学习课程一样受到足够重视。笔者建议每个学校在教育管理中,应当设立德育教研机构,以全面创新深化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要注重科学的人性化,同时以多种形式开展好德育新风典型宣传活动,杜绝德育有过程、无效果的现象。在组织上、管理上、教学上及各种活动中,为学生道德教育留下一方绿地。
(三)社会筑起守望德育的屏障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思想品德是灵魂,是一切言行的指导。道德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总是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新时期网络的迅猛发展既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也给现实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
开放的网络世界,多彩的网络文化,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也就极大限度地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最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网络也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网络信息集知识与娱乐于一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且信息容量大,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上,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社会参与度,开发了内在潜能。开放的网络环境有助于青少年自主意识的高度发挥。在网络上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有的只是设备和技术上的差距。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主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所以,一定意义上网络对青少年学生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起促进作用。
当然,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日趋凸现,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教学形成挑战。
网络世界冲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对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但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不良信息大量存在,势必于会使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使价值观产生倾斜,不利于健康成长。真假难辨的网络环境弱化青少年的伦理道德,造成青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它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青少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接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都极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降低社会责任感,甚至丧失必要的社会伦理道德。网络世界缺乏必要的到位的监管,容易使青少年的人格冲突突出,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别人看的,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我”这个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极易导致道德人格缺失,形成双重甚至于多重人格,伴之于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等道德失范行为。有的还沉溺于各种网络游戏中,以虚拟的“人机交往”代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生活中的矛盾,长此以往必将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若虚度光阴岂不可惜?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青少年网络用户进行引导和教育,我们会看到极不愿意见到的后果,并且其影响必然是极其深远、难以消除的。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拓展德育时空,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德育形式,积极有效的开展德育工作。
网络时代,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加活跃,再用传统的老办法,纯粹的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是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了,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
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虽然网上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生事物,但它在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中所占比例还不大,网下日常教育仍然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点。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利用网上教育,对网下教育进行补充,解决网上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利用网下教育对网上教育进行引导,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既不削弱网下思想道德教育,又能开拓新的教育空间。
在教育手段上要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网络的发展给未成年人带来重大影响,也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利用网络提供的新手段和新工具,传统教育可以以更广泛、更迅速、更大众化和更易接受的形式传播。同时,网络内容的现代性和时尚性容易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传统教育可以通过加强理论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培养未成年人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从而对网络世界中的东西进行正确辨别和选择。
一、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及思想。
能够深入学习届全会文件,组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领会全会的精神实质,准确掌握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教育事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守业,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好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科学发展观教育。
二、观点明确。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体现了新时期我党的科学执政理念。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亦应以届全会精神为指导,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由以外延发展为主向一内涵发展为主转变。自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统一对教育继续快速发展的认识,以创新的精神培植教育发展新优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强加快发展和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校形成想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别,尊重学生人格,张扬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需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学校教育继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加强党的执政建设,弘扬以维护国家利益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能力的重要内容。学习中,认识到应大力弘扬“学高为师,行为示范”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师德和业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认真贯彻是教体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探索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诚信莱阳”建设活动,大力建议维护国家利益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列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局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营造教育活动的浓厚氛围。
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教育
认识到应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习中。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努力做到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能干、实干、干好,用心掌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实。
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35-03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境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全州总人口287.55万,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占总人口的78.7%,该地区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保持着本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对湘西自治州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环境优化途径的研究,有利于本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良好养成,促进本民族地区思想品德教育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本民族地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建设的现状
(一)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偏差
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与外界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条件落后,这种情况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湘西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常住人口256.25万,这31万的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的人为外出的农民工,导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孩子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隔代监护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监护人只是负责把儿女们寄回的钱给孩子们,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关注得更少了。有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过分的宠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十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他们在孩子犯错时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制止,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误入歧途,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父母忙于农活或经营小买卖,无暇关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湘西地区还有一部分父母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家庭,或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家庭,这部分家庭多是从事小买卖的商业经营活动或忙于农活。对于孩子的成长,他们只是较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孩子们的思想品德只是停留在不偷盗、不打架的层次上,而对于孩子是否自尊自信、是否乐观向上,是否尊师重道,是否诚实守信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了解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只是简单地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于学校。有的家长平时忙于挣钱养家,对于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等到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责怪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却不知这样的结果与家庭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父母对孩子的溺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 674元,增长15.8%。其中,工资性收入1 454元,增长27.2%;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 809元,增长10.9%;财产性收入37元,增长28.2%;转移性收入373元,增长0.6%。现在的未成年人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关爱有加,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要求。即便是有的家庭有两个孩子,父母对他们也是十分地疼爱,有的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父母关心儿女是他们自身的强烈愿望,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种疼爱只会让孩子们在成长中遭遇更多的不快乐,不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四)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每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动辄打骂,他们普遍认为受过教训之后,孩子们就会改正错误,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上发展,而且他们始终都坚信,孩子是自己的骨肉自己怎么打、怎么骂都可以,殊不知这种教育方法不但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功利的思想。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教育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要挣很多的钱或是努力读书将来去做官,而不太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这导致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就不一定懂得要与人为善。最后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习惯性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要他们像榜样学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听话,考试考了多少分,而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的实际情况和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五)父母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据2011年湘西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州小学入学率98.7%,小学升学率为90.3%。初中年升学率为65.3%。这说明在湘西州地区还有近35%的初中生没有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他们中有些人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另一些人是由于部分家长的传统观念有待改变。本地区农村家长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既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同时又受到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认为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可以去外地打工挣钱。这种决定在短期内可以解决家庭一时的经济困难,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自身和家庭的长久发展,这种观念不改变会导致恶性循环,对于整个湘西州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六)父母自身行为不端
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父母自身的不良行为主要指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行为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存在着不诚实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男性家长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家长的这些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社会信仰、规范和价值观等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而传给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孩子随时随地地模仿父母的行为[1] 。 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12~16岁孩子烫染着黄头发,打着耳洞,他们抽烟和喝酒,打电子游戏,整天和女生混在一起,有不少人甚至在网吧沾染上。他们还会在生活中拉帮结派,成天无所事事,敲诈勒索,打架斗殴。这些情况的出现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着莫大的关系。家长自身做出了不好的行为却经常教育孩子不能那样做,这是不正确的。另外,在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中的情绪气氛是由家庭中全体人员营造的,但主要是由夫妻关系所决定的。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 父母之间往往由于一些小事就开始吵架,吵得不可开交。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变得很压抑,变得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我们知道,在教育学中,对孩子的教育身教往往比言传要好得多。
二、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优化
所谓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家长在教育孩子中要发挥榜样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教育中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时常树立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不能按照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下培养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不仅能让孩子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可以树立自己在家庭的威信,这样孩子才能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接受家长的教育,为以后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家长对孩子不能百依百顺,要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面临的困难。现在许多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十分溺爱,孩子需要什么他们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满足,尤其是独生孩子,他们从小就是家里或者整个大家庭的王子或公主,他们做事从来不顾别人感受,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想问题办事情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顾自己的所得所需,认为父母对他百依百顺是理所当然,这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家长不能一味顺从他们,必须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掌握独自处理困难的能力。他们才能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敢于直面困难,迎接挑战。
(三)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外出打工的家长要给家里多打电话,多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不应仅仅依据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而去评判一个孩子,要鼓励他们学会坚强,独立自主,勤奋刻苦,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注意观察他们身边的朋友、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或给出相应的建议。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要和孩子成为好朋友,不要总是以长辈的心态去压制孩子,在得到孩子认可后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掌握和孩子的交流技巧。
(四)家长要改进教育方法,不能用功利思想教育孩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我们问及中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说想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中学生哪里知道在一千个想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个能成功。在一千个成功创业的人里面,只有一家公司能上市。在一千家上市公司里面,能做到微软那样的,恐怕还不到一家。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他当初的理想并不是要挣很多钱,他的理想是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台自己的电脑,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他做到了,于是他也取得了成功。当学生家长被问及到为什么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后要做官,他们说孩子做官了以后,就能改变生活现状,就能从中获利,就能生活的幸福。很少有父母教育孩子要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当我们为别人提供便利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取得一定的成功,实现人之为人的价值,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是如此。
(五)父母教育孩子必须拥有很强的责任感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家庭、国家、社会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农村地区的家长普遍有一个观念,把孩子送到学校了,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就是学校的事了,学校应该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很少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父母则表示,我们也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我们没有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管好孩子。这都是推卸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其实他们只要真心实意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多想办法、多找方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得很好。父母必须承担未成年孩子受教育的责任,不仅包括孩子的教育支出,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深入到孩子的教育队伍中。
三、结语
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村未成年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是希望政府和社会给予湘西未成年人更多的关注,关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于民族地区农村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优化方法的阐述,主要是希望能够给家长一些实用的方法,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能够更加的顺利,取得更显著的成果,为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1,(1).
[2] 李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笔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8).
[3] 吴永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21).
[4] 陈玉梅.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8).
[5] 熊孝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与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10,(6).
[6] 祁炳杰,孟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精神文明导刊,2008,(7).
[7] 张正芳,胡蓉,刘慧.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