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4 10:53: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教学的目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目标的编写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即行为目标、表现目标和生成目标。虽然自行为目标提出以来一直遭到不少人的诟病,之后又出现了表现目标和生成目标,然而后两者的出现并没有取代前者,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对前者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学目标可以按层次分为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本文将以行为目标为例展示如何制定一节或一课时的地理教学目标。
一、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地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以及学习者经过教学之后应该取得的学习结果。因此,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之前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教学的终点要求是什么;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差距是什么;需要教什么内容从而使学生起终点间的差距缩小甚至消失。
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就能从中得知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即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中学地理各项教学活动的国家指令性文件”[1],它是地理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地理课程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说,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目标制定最为重要的依据,这也是地理新课程教学被称为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原因。然而,课标一般比较宏观、抽象,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对课标进一步具体化,这个具体化的载体就是教材,也就是说,在制定地理教学目标过程中还要参考教材内容。同时,鉴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等的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保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二、制定地理教学目标的一般步骤
1.明确地理教学目标的层次
通常来说,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需要的学习时间和准备时间上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怎样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划就成了制定教学目标的第一步。而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则为教师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进行简单介绍。
布鲁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根据认知复杂性,认知领域可以分为六个级别,分别是:识记(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在这六个级别中,识记的级别最低,评价的级别最高,并且每一个级别都以前一个级别为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发展了前一个级别的认知水平,下一个认知水平才有发展的可能。同时,较高水平的目标比较低水平的目标更真实,即较高水平的认知技能更能体现学习者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所要求的行为类型。
情感领域的目标被分为五个级别: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和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也被分为五个级别:模仿、控制、精确、连接、自动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认知领域的六个级别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那么,这些领域中的每一个行为水平是如何随着相对应的技能的真实性而变化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体现这些行为发生的动词来看。
2.根据地理教材内容,列出知识网络并确定知识点
地理基础知识是教材的主体和框架,是学生形成认知技能的前提,更是学生形成其他领域技能的根基。“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分为地理感性知识和地理理性知识”[2]。教材中的地理基础知识主要由知识点组成。所谓知识点,是教学内容中相对独立的与其他知识不交叉的若干知识。确定教材中的知识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工作。教师可能对于知识点的划分存在差异,但前提是符合课标要求和方便教学。
那么,如何利用教材确定知识点呢?一个方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列出该节或该课时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确定出本节或本课时的知识点了。下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未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为例来说明如何利用知识网络结构图来确定知识点。
下图就是“地球和地球仪”一节的知识网络结构图,从中不难看出本节的知识点。从这些知识点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对地球大小的认知就和对经纬网的认知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
知识的获得是技能和能力形成的基础,没有了知识作为基础,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知识、技能及能力的形成也会促进情感的发展。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归入认知领域教学目标中的相应的不同学习水平之中,然后确定学生在该认知目标的基础上可能达到的其他领域教学目标及其相应的学习水平。这也就是下面第三点要做的工作。
3.制定地理教学目标二维表
教学目标二维表中的二维分别代表着学科的知识点和不同的学习水平。下面还是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进行说明。
有了教学目标二维表,我们就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对学生的要求归入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明确其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参见上表。比如,对地球形状这个知识点而言,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其基本的参数进行识记,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也要求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在认识地球过程中的艰难和不易。这样就为我们接下来书写教学目标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书写地理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编写,首要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地理教学目标的陈述和内容标准一样,通常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达。以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球和地球仪”(不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的内容标准为例来说明行为目标的基本用法。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一般来说,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这是因为教学目标最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变化。这样,在以往教学目标中常见的如“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等类似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就不太合适,因其行为主体关注的是教师。行为主体有时也可以省略,但前提是该教学目标隐含的行为主体为学生,正如以上内容标准中所呈现的那样。行为动词是用来表述学生在经过教学之后达到的学习结果所用的动词,要求尽可能的可测量、可操作。以上内容标准中,“说明”、“描述”、“说出”、“确定”就是行为动词。行为条件是指学生达到要求的学习结果所需要的辅助手段(如信息或提示)、时间限制、行为所依托的情境等。在上述内容标准中,“提出证据”、“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运用地球仪”和“用经纬网”即是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平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在以上内容标准中,没有出现表现程度,说明在行为目标的表述中它不是必须的。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在年级和学段水平上清楚的规定学生该达到的水平,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灵活性,但对于期待学生获得的具体行为的复杂水平,还说得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细化。同时,为了让内容标准更加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自己能花在某个特定课题上的时间及在单元水平上期待学生总的行为结果等。
新课程实施后,教学目标的内容一般由三方面组成,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我们以“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为例,以该节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指导,利用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从三维目标角度示例教学目标的书写。其中,对于行为动词的使用,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知识点对学生的不同要求,从前面的表中所列举的动词中进行恰当选择。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记住表示地球大小的相关数据,并能举出实例证明地球的形状;
熟练地运用地球仪,指出地轴、两极和赤道并说出其意义;
观察地球仪,区别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经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能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通过观察地球仪,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漫长过程,表达对前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精神的赞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教师们对内容标准的细化的程度不同,或者拓展内容的不同,教学目标有时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课标中要求的基本内容不能省略。另外,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不总是都包含三维目标,有时可能只有其中的部分目标。
一. 地理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地理学科,是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知识目标:包括地理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传授好地理基础知识,将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智力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常用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即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
4.情感态度目标:即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趣等。
二. 地理导标五曲
地理教学中的新棵导入艺术,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益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就象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会有效的吸引学生,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迅速形成教学。
新课的导语,可结合授课的内容,学生的智力,心理素质等具体情况,采用多变的形式。例如:
1.开宗明义,直接导入。这是一种常用的新课导入形式,它具有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单枪直入,切入主题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的铁路和公路》一节这样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这值得我们骄傲;现代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更新,我们同样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交通事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我国公路与铁路的发展和成就。
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这种导入方式,要认真研究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导语成为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起上挂下联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1)讨论秦岭----淮河一线,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还有那些重要特征;(2)讨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一月),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3)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4)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可达到两个目的,一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巧用诗歌,激发兴趣。这种导入方式贵在巧设疑问,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形成教学的。例如:讲授中国地理《林业.牧业.渔业》一节时,先提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三青水秀”的标志是什麽?想一想什麽可以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你想美味佳肴吗?它从何处来?这里所提的两个问题,其一是从林业角度发问,让学生思考林业的意义和作用;其二是从牧业和渔业的角度提问,让学生去体会牧业和渔业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和意义。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促进知识理解的一项根本措施。用诗歌创设意境,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新课导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一节时,先给学生朗诵北朝民歌《敕勒歌》,然后问学生,这首诗描写的是什麽地方?这为学生创设了北方草原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5.运用谚语,通俗易懂。谚语,往往是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它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以谚语导入新课,也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讲授中国地理《中国的农业》时,就这样引入新课:(1)问同学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这句话的含义是什麽?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见解。(2)在学生梢讨论后,教师指出:这句俗语强调了粮食的重要,粮食生产属于种植业,它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他不仅为人们提供吃.穿.用的生活资料,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它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个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农业分解图进入新授内容。
以上几种新课导入法,都有利于传授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三. 组织达标的基本方法
教学工作,不仅是一项科学事业,而且是一项艺术事业,方法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产生一种艺术魅力 ,可以给学生一种艺术感受。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成对学习目标的掌握,同时完成应有的能力训练。
地理教学的组织达标,可采用下列一些基本方法。
1.自学达标法。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名词概念,有不少知识点学生容易理解。对于这些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学课文,获取这些知识。在组织学生自学是时,教师提供一定的提纲,或适当的练习题,学生自学课文,独立练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读图分析法。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在地理教材中,地图和图示很多,并且形式种多样,其知识容量很大。学生通过读图,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哦途径。例如:
(1)通过一个地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获得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可知道这个地区的.地势地形特点。还可以通过读图,知道这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结合地形特点得出此地区气候.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根据此地区的气候.资源条件,得出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学会图读这种图,就可以形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利于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2)气温分布曲线,降水分布直方图,是学习气候知识的一种直方图。学生通过读图,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降水的季节分配等知识,总结出该地的气候特征。学生会看这种图,就具备了一种能力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3.对比达标法。对于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地理区域的地理知识,运用对比法进行讲授或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比较相关的概念.相关.四区相关的地理事物的异同,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使学生较透切地理解某些地理知识。例如:
讲授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将南方地区同北方地区进行比较,得出南方地区降水比北方地区多,雨季比北方地区长,因而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是鱼米之乡,得出南方地区能源矿产比北方少,但水资源丰富,以电补充能源不足;同时南方地区耕地比北方少,多水田,因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与北方有所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也不一样等。通过比较,既巩固了北方的地理知识,又便于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在分析世界地理气候类型特征时将“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进行比较,对照两种气候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异同,达到理解两种气候特点的目的。
4.活动练习达标法。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有大量的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也是获取地理知识的有效手段。如果加上适量.恰当的练习作补充,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5.纵向迁移达标法。进行地理教学,一是要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形成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去学习理解新知识,即从已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利用旧知识学到新知识,反过来又通过新知识的理解旧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要由原有能力迁移扩展到新的能力。
(1)在对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时,指导学生根据一条线索归纳互相联系的有关知识。例如:由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及季节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气候的成因。这些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讲授每一项知识都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迁移联系。
(2)对学生的读图训练,也可以根据一条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迁移展开。如由等高线特点的认识-----学会看等高线地形图------看懂分层设色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形地势特征。以上就是一个地理能力训练体系。
1.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
在地理新课程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包括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态度、科学精神、地理审美情趣、资源观、环境观,对全球、祖国和家乡环境与发展的态度和责任感,以及是否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的行为规范等。
2.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特征
最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遵循有益于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原则,鼓励积极探究。此外,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推动课程资源开发,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体验。
2.1反映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就是围绕上述要求设计和确定的,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代的要求。
2.2挑战传统地理德育,转变地理课程观念。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类社会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及学生丰富的情感发展多被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明确提到对地理世界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兴趣”、“欣赏”、“体会”、“关注”、“尊重”、“负责”等诸多方面。地理新课标从“好奇心”、“兴趣”、“科学态度”、“审美情趣”、“关心”、“热爱”、“尊重”、“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关注学生丰富的人格世界,这是地理课程观念教育的质的飞跃。
3.地理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育价值
3.1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由于新课改后地理教学内容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可以得到多方面发展。如关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其环境差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学生的讨论研究,既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又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想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3.2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学生在未来生活经常遇到与地理有关的问题,需要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如: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有竞争力;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作为一个公民,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并鼓励他人也这样做。学生在对以上问题作决策时,根据的是在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和世界观,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学校的地理课程获得的。
3.3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伴生物,环境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河流上修建水库所产生的后果有利也有不利:它控制了洪水,利用水能发电,提供灌溉水源发展农业;但同时也改变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沉积物,使入海口的泥沙和营养物质减少了。当青年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而造成对人类自身和其他物种生存的危害,心灵会受到触动,他们在思考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可能会更加关注环境。
3.4增强全球意识。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地理教学中进行全球意识的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必不可少的内容。基础地理教育要使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方法技能,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
3.5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入地理教学,丰富和完善地理教学目标体系。
地理新课程在内容中设置了许多活动环节,供老师教学时灵活选择。例如“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及文化传统”;“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等。在活动中将思想教育发展成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反映出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精神,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理环境,有很多教学任务需要在课外进行,如:认识地形、气候、居民点、工农业生产、交通,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等。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注重课内教学环境,如此难以生动形象,不能达到地理教学目的。新课标肯定了课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有利于丰富学生地理知识,锻炼地理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学校教育的优先目标,只要在地理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就一定能更好地实现地理素质教育目标。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过程与操作流程,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而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在教学中起到提纲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该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完成教学多元智能的基本保障,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养的前提。
2.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使得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意识缺乏严重。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形式上的陈述不规范,教学目标的主客体混乱,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上,由于意识的缺失使得目标设计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合实际,过于空泛,无法准确的表达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目的;教学目标体系不全面,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不健全;教学目标要求不合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引导、激发、合理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缺乏个性、差异性、层次性,没有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有些时候,虽然老师制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但在实施的工程中,由于意识、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造成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目标设计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不相符,导致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施与教学过程脱节,比如教学目标而没有教学环节,有教学过程而没有教学目标等。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使得教学目标的实施过于机械化与随意化,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并不能最初及时有效的反应,而是仍然按照此前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进行,或者设计好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突发意外的发生而随意更改教学目标,或者盲目的添加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偏离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目标。此外,高考带来的压力使得一些教学目标形式化、片面化。
(3)原因分析
在主观因素方面,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高考压力的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多数不愿在教学中做出改变,担心教学模式的改变会影响到学生成绩;多数高中地理老师在实际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总是存在诸多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地理教学专业素养不够,短期内无法完全驾驭目标教学方法;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多数老师缺少更为深入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这极大的阻碍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在客观因素方面,应试教育仍然是目前高中教学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升学成绩是决定教学评价的唯一指标,这就使得考试形式、评价制度成为制约搞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及考试评价方式的制约,使得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与实例借鉴;此外,大班模式的教学使得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困难,无法全面将所有学生,从而制约了高中地理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
3.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精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1],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行为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和部分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
例1.在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或熟鸡蛋、熟鸭蛋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其分界面,简要说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各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2.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具体活动或任务,但不规定学生在活动中应取得的具体结果或统一标准,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部分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
表现性目标陈述法一般也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活动主体、活动情境、行为动词和表现性任务。其主要特征:一方面,学习活动或任务是具体的,但活动结果是开放的或个性化的;另一方面,行为动词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特征,如经历、参观、访问、考察、感受、分享、参与、尝试、调查、绘制、讨论、交流以及合作等。
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合作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介绍这次观测活动的体会或成果(如特征、规律等)。
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标。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内容、过程、方法和师生的课堂活动方式,也决定着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选择和采用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媒体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子目标[2]。因此,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可用图1表示,即目标决定内容、目标决定策略、目标决定评价;每个教学目标都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为了达成一个个子目标的过程。
1.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基础和学校环境条件等。但是,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在之前精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已经充分并综合考虑到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此,教学目标就成为教学内容选择与重组的重要和直接依据,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处理必须服从于教学目标的需要,并为有效达到目标提供支持。
基于目标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首先,要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及其子目标的要求。其次,要结合教科书上的学习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或改编。最后,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重组或改编教学内容时,一般应以学生使用的教材(包括教科书和地理图册)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某一版本的教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适当替换或补充一些其他版本上的内容或学习材料。
例3.阅读教材并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说出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例4.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太阳系模拟动画)和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比较表,概括说明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感受天体运动的规律性。
如果按照例3目标来组织教学,只要学生结合太阳系示意图,能在教材中找到并说出相关结果(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就算达成了教学目标。如果按照例4目标来设计教学,在使用中图版教材的学校,则需要在用好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基础上,将人教版教材中的“表1.1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补充并呈现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这个数据表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具有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征。显然,例4目标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也更有利于导教、导学和导测评。
此外,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还要根据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活动的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素养等,适当补充或改编一些教材外的学习材料,如地理学最新成果、时政热点等,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补充或改编策略和方法,有教学内容案例化、教学内容地方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内容图表化、教学内容结构化以及教学内容试题化等。
2.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3]。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必须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实现。具体来说,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或手段的选择与应用等。
(1)教学方法的选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4]。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基础、教师自身素养和学校环境条件等。在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选择、应用与组合的最重要依据。在精确设计与表述的教学目标中,其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往往隐含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要求。
例5.运用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比较数据,对行星进行分类(或归类),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主要特征。
从例5目标中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分析,该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不是要学生识记三大类行星的名称和特征,更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星的相关数据,即学习的重点不是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运用地理图表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地理图表的分析与运用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教学活动和任务都应在课堂上完成,具体的学习方式最好以小组合作学习或讨论式学习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好是读图(表)启发式教学,或发现教学法等。
该目标后半句提供了两个行为动词,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如果选“归纳概括”,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读图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并简要表述即可;如果选“列表比较”,则要求学生能在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列表比较。显然,后者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要求更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各种教学方法均有其不同的特点,都要求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用。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5]。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导向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尽可能以读图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为主,或多选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87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落实“双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的教育是为服务于未来社会之必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人”。因此,新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而课程的目标也将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便是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这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体现了人类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汲取知识,让知识运用于实践,还科学以本来面目。
然而,如何使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于地理教学,成为摆在广大地理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为构建新型地理教学模式提供了前提和保证。本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地理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三维目标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有机统一。
一、构建的模式
该教学模式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客交互、建构学习的方法为指导建立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以下流程:
1. 确立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进一步细化。因此,课时目标设计首先都应以学科总目标为依据加以全面考虑、贯彻。这就要通过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因为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不同教学内容知识不同,培养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有所侧重。其次,据地理学科特点。技能目标应当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观察、阅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以及基本的地图使用方法和地理考察与调查方法。能力目标应当是围绕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观察力、想象能力、以形象思维为重点的思维能力。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与社会交往能力。
2. 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设逼真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所有的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才具 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习者的探索提供多条路径,进入任一情境去学习,都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适宜的、真实的、多样化的情境,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
3. 提出问题
在相应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踏踏实实地步入知识的殿堂。
4. 合作学习
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在发展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时应针对以下方面作一指导:
(1)确定学习内容表(即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的能力。指导学生先登录网络教学系统和因特网,然后点击“电子课本”,在其中的“课内读物”中找到,并将该文本打开。
(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指导学生自由浏览链接的相关文本资料,了解与思考题有关的内容。可以在网页中设置搜索引擎(Google、sohu、yahoo等),拓展、优化信息资源。
(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网络教学的交互性,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为在服务器支持下实现学生之间、师生间的在线交流,可在网页中加设“版主的话”、“擂台” 等栏目。学生在学习过程可以直接进入“创作论坛”(保存记录)或“聊天室”(不保存记录)切磋交流,也可在“雁过留声”栏目中发帖留言,或是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学生间和师生间的有线交流。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体现了地理课堂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5. 效果评价
在教学中,可设计相应的检测反馈题,进行“在线检测”,这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学生登录后自主决定完成部分练习或全部练习并提交答案。教师可以借助管理系统分析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使用“南方之星”软件,以便于掌握学生学习进度,调节教学节奏,指导个别学生学习。
二、意义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1. 有利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通过地理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效率,达到手、眼、耳、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信息文化基础,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有利于实施《地理课程标准》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地理活动中去,这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六个基本理念之一。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认知的自我构建和个性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地理多媒体网络教学通过网上交流、合作学习、资源共享,主动探究、自主构建,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教学使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教学课件、教学内容等相关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虚拟校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和同学、教师或教学专家进行讨论。这种个别化、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地理网络教学,在构建主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作用,有利于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难点, 克服传统地理教学的局限,并真正落实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卫清等.信息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冯文新.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34-02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在1978年受“外语暗示教学”中得到启发后首次提出的。情境教学的理论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以来理论研究己日臻完善,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试行以来,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情境教学开始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经之路。情境教学也开始越来越多被运用与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多集中在开课部分,仅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之用;还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大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甚至,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与所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成了教学设计的累赘。
一、基于三维目标情境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地理情境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基于二维目标的架构而创设出来的具有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情境教学使学生养成能力的同时又习得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二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二方而构思和优选途径进行整体设计。每课时都应明确教学目标,且目标应能带起这一课时的任务使情境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白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相较于关注书本知识,学生更乐于关注生活。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科学性原则
知识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创设情境应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提供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合理可接受,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日趋完善。
(四)趣味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了一种新的发现。在创设情境时,要让新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下而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从导入环节入手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把情境作为整个教学流程的一条明线贯穿于教学始终,而二维目标则会成为一条暗线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例如:在本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播放《大黄鸭结束纬港之旅,万人送别大黄鸭》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大家为什么如此迷恋大黄鸭及大黄鸭的来历?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以情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然后,给同学们介绍大黄鸭的来历及其背后的地理知识。在本节课的结尾解决上课之初让学生们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轻松的探讨了大黄鸭的惊险历程,而且学习了洋流的分布状况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课标”要求的地理知识。
(二)从地理知识的构成属性入手设计
知识的构成属性即知识的形成机理,它是地理学家们根据自然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搜集大量的数据,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归纳得来的。正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前人们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生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在选择情境教学之前,应先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然后梳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哪些是陈述性地理知识哪些是程序性地理知识,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选择;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通过对“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得出陈述性知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类型;寒、暖流的分布状况;程序性知识:运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的成因,分析理想情况下洋流的分布状况并概括其分布规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运用该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状况,并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然后,据此开始广泛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最终发现“小黄鸭的故事”的背后蕴藏着相关的地理知识且极具探索价值,尤其符合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的原则。
(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入手设计
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内容上来看属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根据这样知识特点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就是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如:小鸭子是如何到达世界各地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是有规律的?是否是风吹的,顺着海水运动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有规律?假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而全球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形成是我们上节谋所学的内容,“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利用已有的风带知识推导出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推导出洋流分布基本模式后,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以及通过观察,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分布状况,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该图概括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与之前的假设作比较分析。这样学生之前建立的假设,在实践分析中逐步得到验证。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地理学习结果和地理教学目标,探究地理学习结果和教学目标与SOLO理论在思维层次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为例,应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结果表明把SOLO分类理论应用于教学目标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本文以SOLO分类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学生思维结构和水平,探讨其在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一、地理学习结果的SOLO分类
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Outcome”的英文简写,其含义是“可观测的学习结果的结构”。SOLO分类理论是一种学习评价方法,是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定质评价方法,它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沦。SOLO分类法将学生的学习结果按照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不同层次,即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拓展抽象结构。
1.前结构层次
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处在一种低认知水平,不能解释地理现象,不能理解地理问题,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只能简单重复关键词,语言表现出思维混乱或提出没有依据的答案。
2.单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关注问题的相关领域,或是在给定的知识中选择一个相关信息作为问题的答案,但是仅关注到问题的一方面,没有对问题整体把握便得出结论。也就是说,学生针对地理问题,仅找到了与问题相关的一个信息,就依据这个条件得出结论,忽略了问题本身。
3.多点结构层次
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方法,但没有将思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回答地理问题时,学生可以结合多个事件解释问题,但是没有将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或是表现出仅是将简单关键词相联系,没有形成地理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层次
将思维发展为可以将各个部分知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使得结论结构连贯和存在意义。也就是说,学生真正理解地理问题,明白学习内容,可以利用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新知识,阐述个人对地理问题的分析结沦。教师可以从学生反应时间和答案完整性等分析,得知学生已到达关联结构水平。
5.拓展抽象结构层次
学生思维水平达到最高水平,可以对问题进行抽象的概括,深入探究问题的原因。在此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为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并且这种迁移超越了问题本身而进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对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
下面以习题“塔里木盆地中聚落分布于沙漠中绿洲,试分析原因”为例,结合SOLO分类理论的5个层次划分出学生的思维水平(见表1)。
二、地理教学目标的SOLO分类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对教学所做出的具体和准确的描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维教学目标,结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地理知识目标划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SOLO分类理论不仅对学生思维水平进行划分,同时结合此理论,与地理知识目标之间相关联(详见表2)。由此可知,地理教学目标可以利用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由点及线,再由线成面,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单点和多点结构层次对应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关联和抽象结构层次对应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SOLO理论使得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和准确,更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需要SOLO分类理论的行为动词支持,使得教学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的上升规律。SOLO的五个思维结构层次的行为动词与结构水平满足映射关系,即每个行为动词都有唯一的思维结构水平与之对应。SOLO分类理论的思维结构水平与行为动词分类见表3。
三、SOLO分类法在地理教学目标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目标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思维发展的需求。SOLO分类理论依据学习结果监控学生思维过程,利于教师准确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结合SOLO分类理论,将地理教学目标分为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和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为了解、认识、理解和应用四个层次;“技能”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层次;“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反应和领悟。下面以湘教版必修I“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节为例,设计教学目标。
1.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课标分析:本条课标意在学习地表形态对聚落的类型、规模、分布和发展的影响,重点是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举例说明”的方式体现了课标重视案例教学的方法,不是系统地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呈现典型地表形态的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无需做纯理论阐述。因此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和感悟,联系生活案例,通过将“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内化为心理行为,形成和谐的人地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第四章的第一节,是在学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运动与变化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的塑造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对聚落形态与分布的影响,因此,学习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成为培养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之需,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人地关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也为接下来学习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提供了基本范式。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教学因子: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相互关联,是并列关系。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为“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提供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本课是第一部分,本节主要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包括案例有丽江古城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中国地形特征和四大区域自然特征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聚落相关知识,通过本学期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归纳和演绎的学习方法。但是,高一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有限,运用地图能力欠佳,加之生活经验局限与旅游阅历不多使得学生缺乏直观感性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知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和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习得。
4.应用SOLO理论的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利用SOLO理论分析本节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目标要求(见表4)。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据此描述,本文将地理教育中要培养的能力目标概括为提出地理问题、地理信息加工和地理信息表达三种能力。而
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则是一款综合运用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网络资源平台,能够有效地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网络教学环境的数字地球软件。本文结合“GE”的空间性特性,以人教版必修3为教学载体,具体阐述其在地理学科能力目标中的教学应用。
一、“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目标的“GE”教学应用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做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提出有现实意义和创造性的问题。如果只学会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在我们现行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
1.“GE”在“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目标中的教学案例
“GE”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图,同时还可以提供对同一区域不同视角的观察,而且“GE”非常方便地可以将地球上零散的地理事物以地标的方式突出显示,为发现地理问题提供了现实情境。
【案例4-6】观察并比较下面3张图,你能想到什么?(图1)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看看学生能提出哪些与地理有关的问题
【问题列举】
(1)三座城市的规模大小比较
(2)三座城市所处的河流地貌类型
(3)三座城市形成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分析
(4)三座城市的交通网密度差异及原因分析
(5)洪涝灾害对三座城市的危害比较
(6)三座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7)三座城市之间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方向
(8)三座城市之间是否存在资源互补情况
(9)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三座城市的侧重点各有什么不同
2.“GE”在“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目标中的教学反思
在此案例中,学生通过合作小组学习,发挥头脑风暴,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中学地理学习的各个方面,原本上课的预设是希望学生能提出有关河流不同河段的综合开发的问题,但学生却
将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知识也运用了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不仅仅运用了“GE”来查看三座城市的相关信息,还通过相应放大、缩小,添加图层和链接网络资源等方式来搜集相关信息,以便论证自己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唯独欠缺的是课堂的时间和课时有限,不能很好地支持学生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目标的“GE”教学应用
地理信息加工能力是指培养学生搜集、选择、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
1.“GE”在“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目标中的教学案例
使用“GE”,可以通过简单的地理观测、阅读卫星地图、挑选地理图层、搜索网络资源来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还可以查找有关某一主题的信息,制作专题地图,或者直接利用“GE”提供的主题图层,直接从全球视野来进行归纳,最终以地标的方式将整理的信息表
现出来,另外,可以通过其所提供的地理空间数据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案例4-7】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1)搜集地理信息
如,东北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交通、农业景观等(如图2)
(2)整理地理信息
将搜集到的东北地区的信息以地标的形式显示(图3)
(3)分析地理信息
利用搜集到的信息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如图4,从实时的黑龙江昼夜温差图可以看出,昼夜温差大,利于农作物有机物的积累,同时冬季温度低,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农作物品质高。
2.“GE”在“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目标中的教学反思
本案例中,通过“GE”提供的叠加图像层、网络资源、在线连接google map、交通图层、天气图层、坐标设置等功能,将地理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推理的过程进行了展示,在此过程中,有助于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二手资料来整合应用分析相关地理问题,从而达
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而且在此过程中教会了学生如
何利用“GE”解决问题,使地理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方向性,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地理信息表达”能力目标的“GE”教学应用
地理信息的表达主要是借助文字(语言)、数字、地图、表格、图片以及图文互换的形式来表达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课标要求学
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1.“GE”在“地理信息表达”能力目标中的教学案例
“GE”本身作为地理信息工具,就是一个将数字、图片、文字、视频与地图相结合的简易的地理信息系统,使用“GE”来表达地理信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空间性,可将相关地理信息转化为空间
信息,如区位、分布、区域等,从而培养学生地理信息的表达能力。
【案例4-8】利用“GE”,实现必修3教材中有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图等方式表达的补充(图5-7)
教材中的描述:万家寨引水工程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从晋蒙交界的万家寨水库取水,引至太原、大同、朔州等城市。
2.“GE”在“地理信息表达”能力目标中的教学反思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材对万家寨的描述仅仅限于简单的文字描述,而通过这些文字的描述在纸质地图中寻找到该水利枢纽也非常困难,即使找到,也仅仅是一个空间位置信息,通过“GE”,实现了对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景观图、文字、地图、数字、模型等方式的表达,丰富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而且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文字表达方式迅速转化为地图表达方式,从而形成图文统一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系统。
参考文献:
[1]夏元红.构建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生活化[J].考试周刊,2008(34).
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体现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贯穿其中,以提升地理科学价值,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下面笔者以《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知识目标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对该标准我们可作如下解读:本节课要求掌握的是外力的因素,即流水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及过程和方法上的要求,即结合实例和举例说明的探究过程等。
一、结合实例,分析归纳流水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传统的教学过程一般为:先讲侵蚀地貌的形成概念,后讲河流发育的初期和河流形成后,侵蚀作用的特点。通过阅读活动,学生了解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河谷的形成是河流的侵蚀地貌。河流的堆积地貌,主要是通过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堆积的因素形成。教师可以分别讲解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河漫滩平原和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海滨地区的三角洲,最后让学生通过案例3和活动来了解河流的三种堆积地貌的形成。该教学有较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讲授较多的知识,但主要的缺点是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将学生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混淆成教师自己的“过程和方法”目标。
我认为,流水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教学过程可做如下改变: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应用Google Earth软件,让学生观看长江(或本土的河流如闽江)、黄河,由远到近,溯源而上浏览观察下游到源头的河流地貌,并设置提问:1.河流上游的河谷形态与下游的河谷形态是否相同?2.长江上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上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上游河谷形态的特征。3.长江下游河谷形态与黄河下游河谷形态有何相同点?归纳河流下游河谷形态的特征。4.判断下列哪些图片呈现的是河流侵蚀地貌,哪些图片是河流堆积地貌。教师再展示湖南省境内的张家界风景旅游区,让学生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说清流水的侵蚀作用和侵蚀地貌。通过课本中的实验活动,验证洪(冲)积扇形成过程和外部形态,思考坡度、流速以及颗粒物大小对洪(冲)积扇形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举例说明,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归纳总结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为实现“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本节“活动”这个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究。
活动: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2)A、B、C三地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
该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探究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避开自然灾害的威胁,河流地貌凭借着水源、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河流的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积聚和中转;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我国南、北方地区,说明河网密度和水源获得的难易程度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设计试题体现课改,侧重考查“过程与方法”
例1.读“河流不同部位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
(1)与剖面图甲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2)与剖面图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3)与剖面图丙相对应的部位 (填字母),该处流水作用以 作用为主。
答案:A. c 堆积 B. a 侵蚀 C. b 搬运
该题给出的是河流的不同部位剖面图,要求学生利用图中提供的河流不同剖面形态对应河流的不同部位。河流不同的剖面形态与流水的外力作用有很大的关系,即与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整个解题过程考查了对地理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
例2.长江中游沿岸某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小组在查询当地历史地理资料时发现了唐朝诗人胡玢的一首题为“桑落洲”的诗,描写了当地地貌和聚落的演变过程。河南安阳某中学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发现,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讷”(讷:河水内湾环抱处,即河流凸岸),殷墟旧址就位于河流凸岸。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1)胡玢诗中“数家新住处”可能位于丁图中的哪一位置?
(2)“桑落洲”(桑落洲即江心洲)是怎样形成的?
(3)殷墟旧址选择河流凸岸的原因有哪些?(从农业、军事防卫和取水三方面分析)
■
解析:第(1)题,甲、乙、丙、丁四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长江沿岸堆积地貌的形成,丁图中②处面积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因此最有可能为②。
第(2)题,“桑落洲”即江心洲,由于河流中下游河道变宽时,水流速度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