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技术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运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4 10:5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技术的运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技术的运用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尽管如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家庭为单位,小面积经营。这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均需在单位面积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且以低水平、重复为主,很难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既不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和社会化分工的要求,也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更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尽管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但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造成农户兼业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反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影响“农业、农村、农民”3者共同协调发展。

    1.2农产品流通和市场建设有待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为现代化农业,尤其是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市场农业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市场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在供需双方交换,生产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产业布局和专业化分工错乱,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储运加工系统不畅,导致“卖难”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都大大地抑制了广大劳动者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1.3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令人担忧解决好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粮食与食品安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带来的极端气候,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及病虫害问题,始终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当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已走出实验室,成为动植物育种的常规手段。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新品种,正逐步侵入和占领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同样未能幸免。尽管该技术在提高产量、抗逆及抗病虫害方面比传统作物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其安全性却无法准确评估。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推广,不仅危害食品安全,更不利于我国种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平稳。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引发了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

    2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曾取得过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18世纪以来,西方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技体系引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尤其是数量与分子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用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努力进步与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管我国人口增加了2.4倍多,但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亿t多,增加到5.9亿t,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长。

    3农业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是“三农”建设的基础,而科技创新更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特征,从,这一制度创新,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到现代化农业工程——超高产作物选育、现代化的畜禽育种技术、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重大工程等,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老话,从中反应出了优良品种的重要性。在生命科学爆发式发展的推动下,尤其是经典数量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促成了现代化的作物、畜禽选育技术。高密度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的出现,不仅使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定位疾病和生产相关候选基因,其衍生出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在作物、畜禽育种领域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世代间隔、加快遗传进展,极大地降低了育种成本。而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抗病、抗逆育种,使得自然环境较恶劣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被誉为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两弹一星”——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更是应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手段,在党和各级政府协同努力下重点针对盐碱障碍耕地淡水匮乏问题,改善种植结构,改良工程和农艺措施,选育耐盐抗旱新品种,综合利用咸水和雨水资源对这一饱受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不可估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3.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篇2

(3)如何适时地掌握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问题和如何通过信息化管理来更好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稳在核心位置,所以在我们的造价工作中要求每个技术人员必须要了解各种材料的价格。而建筑产品所具有的庞大性、多样性、复杂性,使得建筑材料具有多样性并且其材料价格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材料市场空前繁荣,建筑材料的种类大大增加,建材市场价格也处于大幅度的波动中,并且有大量的新型材料不断出现。但每个造价技术人员的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这时候及时地掌握和了解各种建筑材料的价格就成了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就要求造价技术人员必须依托建筑材料的信息化管理,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建筑材料价格问题如何通过信息化管理来解决呢?笔者认为现在建筑材料的信息可以依托不同的平台,传统的解决方案是单位和技术人员多订阅一些建筑专业报纸、杂志、建筑材料的价格信息、材料指导价等,掌握建筑材料的一些新变化、新动态、新趋势外,必要时还应该要亲自深入到建筑市场,了解建筑材料的价格。

而我们为了要更好更快地了解建筑材料的价格信息,现在我们也可以与时俱进地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目前作为建筑材料信息化平台的一个网络实际应用,已经有很多网络运营商集成了数量庞大的建材供应商,并提供在网络上给建材商和建设单位直接进行交流的平台,并且对于会员使用单位提供在其网站上交易的各种材料的报价,因此可以适时地了解到材料的市场价格。另外,现在由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因此通过一些大型的建材交易平台也可以很及时地查询建筑材料的价格。而作为每个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及工程咨询单位而言,也应该根据本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尽可能地建立起本单位的建筑材料信息平台和询价渠道供本单位使用及交流所用。

特别是建设单位和审计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审核变更材料签价认价和在决算审核过程中审核材料决算价格时,要充分地利用本单位和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全面审查,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相关管理部门的项目主管和技术人员积极配合,控制好建筑材料的价格,并对此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记录和管理,使建设资金支付合理、不流失、不浪费。另外,建设单位也要特别注意在招投标环节控制好建筑材料的价格,并将此作为重点。现在建设单位的建筑工程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后,如无特殊变更等情况,工程决算中的材料价格必须执行投标单价。因此在招投标环节,建设单位或工程咨询单位在给出招标控制价时就必须控制好建筑材料的价格。建设单位和招标单位对于图纸设计深度和材料招标的要求要尽可能地明确详细,有相关的参考品牌和型号,确保各施工单位公平竞争,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控制招投标环节的建筑材料价格。对于建设单位而言,对一些价值大,对工程质量和各方面效果影响重大的材料,还可以选择甲供,由建设单位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考查,进行公开招投标选择质优价廉的供货商,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

(4)现场管理和现场变更签证等在传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用信息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施工期间往往由于现场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具体情况需要处理会出现很多现场签证及设计变更,如果对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没有事先的考虑和施工过程中的重视,常会出现隐蔽工程的记录不详尽,签字手续不健全,对签证的控制不严格,这样很容易提高工程决算价格,增加工程。另外对于受到地质资料、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和建筑材料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工程设计,这些都要做好记录和变更的确认,并办理相关的手续。由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现场签证的数量较多,因此无论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必须要对签证进行分类管理,手工的资料管理在查找比较困难,而且如果需要随时了解目前工程已发生的变更总计这方面数据也会比较困难。因此在这签证管理这个工作上,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先进的项目投资管理控制的软件进行整个项目的签证变更管理工作。

在运用项目投资管理控制的软件之前,应该首先要加强和落实对签证的管理流程的工作。现场签证包括设计变更联系单和实际施工确认签证、主体工程中的隐蔽工程签证,其中主体工程中的隐蔽签证尤为重要,这种工程事后根本无法核对其工程量,所以必须是在施工的同时,画好隐蔽验收记录,手续要完整。同时为了明确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的经济责任,加强工程项目签证认价和造价的审核工作,应当完善施工资料和做好现场签证工作。人员更是要认真分析设计变更、技术措施等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取得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证明材料,收集所需的各种文件、合同图纸、数据、变更签证等,并征求各方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核实,做到实事求是,每项签证签字之前,都必须要做好预算,并根据做好的预算报请相应的领导批示,原则上变更签证涉及的金额越大,就应报更高一级的领导审批,以防在签证过程中出现失控现象。

签证和现场管理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发展方向是将所有关于项目的人力、物力、资金等的资源安排和平衡计划全部录入项目投资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其中的工程进度、合同管理和签证管理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功能模块,整个系统还有前期计划、竣工销项模块,还设置了很多部门模块,有财务部、项目部、审计部、资产管理部、设备采购部等,完全可以在系统中实现动态实时地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成本。

录入软件的这些项目资源的信息包括合同和现场管理及签证等都将形成永久的档案记录,每一个事项和程序执行的时效和责任人及分级审批的信息随时查找都非常方便,程序可根据具体管理流程进行设置,分别由不同职级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审批,这些所有的处理流程都将记录在项目投资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中,这样有效地杜绝了签证管理中出现的相关人员失职和拖拉的现象,并且所有与本项目有关的信息和资源都全部地放置在项目投资管理控制的信息系统的信息平台上了,实现全方位控制监管,并且这些信息都可设置分级开放,相应职级的人才能看到相应的职级的信息,很好地实现分级管理。

篇3

科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向,多媒体技术便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有意注意。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一些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情境,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九年级抛物线上的动点问题时,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话,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黑板上将这种复杂的现象展示出来,更不用说借助情境来分析。多媒体使抽象的动点问题很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很容易地接受知识,对解决问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等。

二、教师与多媒体技术

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自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活动;要重视教学对象,以学生为主体;要把教学变为学教,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案变为学案。另外,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教师要有的放矢地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既要加强能力培养,又要传授必要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力做好每一个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工作量较大,周期长,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构思。有时设计一个既能突出课题,又能自然地导入新课的课件,要花很长的时间,不断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一切都要教师为课间的制作付出艰辛的劳动。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把课堂教学立体化。教师既是策划者、制作人,又是演员,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活动氛围更加活跃。

三、学生与多媒体技术

篇4

计算机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教育、企业等领域广泛运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不断实现现代化应用,来满足社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1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 计算机操作人员业务技能有待提高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深,全球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计算机科W与技术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加入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也逐年增加。计算机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一种,对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相应的经验做支撑,加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瞬息万变,对于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人员来说,会大大增加其操作和应变的难度,尤其是在现代化领域中的运用,会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从目前来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有待深入和进一步研究。

1.2 计算机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处在一个透明公开的环境下,信息和数据在传输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管制,容易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导致信息安全问题出现。在现代化应用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应该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然而在这方面,我国并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其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对社会舆论环境和个人隐私起到非常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而对广大民众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且随着技术不断更新,不法分子的行骗方式更是花样百出,给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1.3 计算机体系发展不完善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基础阶段,因此在现代化运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呈现出多样发展的局面,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较多竞争的现象出现,在受到不同利益的制约下,这种竞争的关系会逐渐恶化,最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形成较大的阻碍。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的具体对策

2.1 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实现计算机现代化运用的时候,计算机操作人员应该以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熟练的操作经验做支撑。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由于我国整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比较低,更需要专业性和操作性强的技术人才来对从事计算机学习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训内容的操作性和难易程度与现代化运用相匹配,确保培训所学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同步,满足发展中的基本要求。其次,计算机操作人员在实践应用上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以及技术重点进行深刻的钻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使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另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化运用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操作方式,避免因为不正当操作,引起系统瘫痪或者更严重的后果,只有在计算机操作中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正确的方式,才能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现代化运用中发挥更大的效果。

2.2 改善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

身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给社会生产与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的影响。在现代化运用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能为企业带来很多实惠,在企业生产、销售、财务管理等部门都有其突出的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经济的增长,是现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运用改变了人们很多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如人们在网上消费越来越频繁。在这种形势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需要相关部门针对这类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同时个人也应该规范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避免在现代化运用中出现漏洞,从而给病毒和黑客带来可乘之机。

2.3 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体系

在现代化运用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系的完善,能有效保证计算机技术保持良性的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产生。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计算机应用系统,首先应该从计算机技术研发人员着手,注重人员的素质培养,在实际的工作中树立他们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保有相同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通过广大计算机技术研发人员的努力,并在一个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和广大用户的需求,在确保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积极改善服务理念,真正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整个体系的进步,更好地运用于现代化的方方面面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服务的进步,能够在现代化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同时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时振坤,余纯武,杨民英.浅谈计算机技术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应用[J].读天下,2016(20).

[2]赵秀峰.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6(10).

[3]叶津凌,王小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浅析[J].信息化建设,2016(02).

[4]曾萍.计算机信息技术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8).

作者简介

篇5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目的

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物质层面支持着运动技战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运动训练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促进了体育运动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带动了运动训练方法、测试手段、预测选材等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因此,有人说,今后奥运会上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当代科学技术的竞争。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这些作用的主要表现,结合教练员在训练中应该注意的各个方面,力求使更多的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寻找提高运动成绩的途径,以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科学、健康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阅读大量与运动训练相关的文献,对现代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现状进行研究,详细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分析法,对科学技术与运动训练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3结果与分析

现代科技对运动训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能帮助教练员提高运动员选才成功率

“运动员选才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选才为什么如此重要呢?现代研究表明:人的运动机能中有60%来源于遗传因素,40%受制于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科学训练可以在身体发育敏感期内激发身体内的潜能,因此,教练员把那些遗传因素优越的少年儿童选之后进行科学训练,能打造出未来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近些年来,我国也非常重视选才研究,许多专家采用大量先进仪器和科学方法,针对我国一些项目特点,对运动员的第二性征、骨龄以及发育期持续时间等相关指标的研究,制定出了田径、游泳、体操、排球、足球优秀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心理方面的选才评定标准,可以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挑选出有培养前途的青少年,提高了选材的成功率。

3.2能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科学预测

现代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技术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是训练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对运动技术进行科学预测,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运动技术的未来给运动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以便为下一步制订运动员的技术发展规划以及训练计划提供信息,以确定研究运动最佳化规划。深入研究运动技术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运动技术预测的准确性。在体育领域进行科学预测开展时间尽管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国外通过运用先进的预测科学理论和方法在运动成绩预测方面,已获得较大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利用收集到的运动员的各类身体素质数据结合运动项目特点,编制出对应的预测软件,能够有针对性地预测出运动员的训练及比赛成绩区间,为下一步的训练比赛提供了决策依据。科学的预测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决策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综合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科学预测的准确性,才能对制定符合比赛规律的决策部署和规划提供高效的科学依据。具体到每场比赛中,教练员需要在赛前对对手的技战术水平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并根据比赛的时间、场地、观众以及裁判员等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这样才能有备无患,掌握主动,赢得比赛。

3.3能在训练过程中尽快了解运动负荷和战术的传递与反馈

反馈又称回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之一。一般来讲,控制论中的反馈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1]。反馈可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在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中的信息反馈主要是指运动员完成一个技术动作后从各个方面得到的有关其动作完成情况的信息。它可分为两种类型:即自身反馈和外部反馈。自身反馈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本体运动感觉等渠道得到信息。而在这其中,视觉和本体运动感觉的作用尤为重要。运动员可以通过它得知自身肌肉的活动状况、收缩速度、关节角度以及肢置等[2]。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就不会按既定目标笔直地走,往往会产生错误动作,出现失误。既有错误动作,就有个纠正的问题,这就是反馈。实际上,没有一个运动员在学习掌握运动技术时,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仅凭教练员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在越来越强调科学化训练的今天,教练员就是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充分研究运动员学习掌握最佳技战术的“捷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运动员技战术掌握情况进行研究,并在训练中和赛后对运动员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反馈给教练员、运动员,以便下一步让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精确控制运动负荷和强度。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信息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在运动训练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运动训练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效率,从而能够对运动训练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时提供可靠的价值信息。以训练中采集处理生物力学的信息为例,开始阶段是用高速摄影机根据不同需要以每秒64到10 000格的速度拍摄技术动作的三维图像,然后用电脑控制的解析装置对胶片上的画面进行分析,得出动作的速度、加速度、方向、角度等信息。最近国外还出现了一种自控耐力训练器,只要把运动员的有关信息及教练员的指令性信息输入电脑,就能自动监督运动员的训练负荷。负荷不足或过头时,训练器便自动发出信息,便于教练员及时调整训练负荷。

目前,在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有条件的教练员会在训练过程中运用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训练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这样教练员不但能立即掌握运动员训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检索出运动员以往训练比赛的信息,以及可以进行有效对比的相关国内外运动员的资料。此外教练员还可向电脑讨教主意,帮助确定下一步训练内容,大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

3.4能帮助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4.1能提高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科学诊断水平

运动训练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使运动员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提高,以便在比赛中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从运动训练学角度看,每个高水平运动员的每一次成绩的大幅度提高,都会承受极大的负荷。训练中运动员的高负荷会与其本身机能间产生不平衡,据此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局部机能功能紊乱,严重的可能导致全身机能紊乱。因此,教练员需要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进行科学的跟踪诊断,而不能简单依靠运动员自身感受或者教练员的经验去做判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教练员提供了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身体各项机能变化进行即时、科学的诊断。教练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电子遥测技术,包括遥测心率仪、遥测心电仪、遥测肌电仪、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运动员训练中乳酸、尿蛋白、酶、新陈代谢产物等各类指标进行测定等。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中、比赛前后机能检查测定,通过采集的数据差异,来分析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变化,并通过调整更为合理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3.4.2能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

在运动技术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诊断。一些技巧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需要对队员的动作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力图在同次训练课上加以改进解决,使运动员能掌握自身力的信息。因此,教练员除了需要有专业的战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以及科学的测试手段,自己或通过专业技术团队将测量出的数据运用生物力学理论科学分析,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科学诊断。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科学诊断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的参数进行客观测定。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通过目测或者用秒表对运动员的速度和动作进行记录,这只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表象,而不能反映出运动员体内肌肉发力的状况。现代训练中教练员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借助现代化的电子测量和视频采集技术,通过对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各个分解动作进行分析得到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之后再运用到训练中去,对提高训练效果帮助很大。对运动员身体数据采集的越早、越多,对训练的指导价值越高。二是可以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最佳化的模拟。教练员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筛选采集到的各类信息中能对运动技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数据,对那些关键技术进行模拟,以起到最佳训练效果。现代训练中,教练员多数还采用高速摄影机等技术手段将运动员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并运用电脑对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方便从各类数据中得到最佳运动训练参数。由于人们对运动训练的最佳化认识不同及运动员个体差异,所以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个体特点进行模拟,以期达到训练的最佳效果。三是教练员在进行技战术训练中也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技战术进行模拟,能最大限度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教练员要善于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指导训练,确定最佳训练目标,提高运动成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运动训练水平越来越高,对运动员适应高水平训练中符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练员要在训练中尽力去引导运动员达到自身的生物极限,而这就需要教练员在训练中采用更为合理的现代方法。教练员要采用科学方法达到训练目标,以使运动训练最佳化。教练员根据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身体状态,设定系统定量的最佳目标,按照系统论原理科学划分出训练的各个阶段,使训练的整体结果服务于训练总体部署。训练中,教练员需要借助电脑等现代科技成果,设定出最佳的选材、训练负荷、技术、恢复以及运动员营养等各方面的最佳方案,并在训练中应用实践。这种方案应该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案,可以用数学模型精确描述训练状态和规律的。运动训练最佳化在目前虽是新的课题,需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在一些体育强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4.2教练员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快知识更新力度

随着纳米技术、仿生学、高速摄像技术等在训练中越来越多地运用,教练组成员中也相应增加了一些非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这对运动员训练周期的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赛后恢复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教练员如若还采用传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肯定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需求。因此,需要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紧跟时展步伐,掌握尽可能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不仅只懂得运动训练学,而且要掌握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练员的知识积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最佳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运动训练科学化,是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趋势,是运动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前提。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各个环节,谁要想在奥运会或世界重大比赛中获胜,就要看谁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上占优势。

参考文献:

篇6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网上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界的一个热点。信息技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化学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过程中,由于幻灯、投影、音响、视频、电子白板这些媒体以声音和图像等形态传递教育信息,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巨大的表现力,能够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物质发生反应时的现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微观结构。因而在化学课程改革中,教师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灵活运用和发挥教学技艺及方法,更快、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摄取知识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灵活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往任何形式的教学无法与之相比的,为传统化学教学注入了一种活性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使用信息技术组合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和方法等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收获:

一、增强实验可见度,满足视觉感受与好奇心

某些课堂实验,因仪器和条件的限制,实验现象的可见度比较低。如电解水实验,装置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只有装置附近的几位同学看得清楚,其他同学因看不清,无心观察现象。因此,我在做电解水实验时,除了用记号笔在试管上标明电极,还利用实物展示台将现象投影。在投影下,那是一个放大了很多倍的画面,在教室的任何地方都清晰可见,每位同学都在聚精会神地观察两电极产生气泡的实验现象。实验结束时,辅助播放仿真此实验的Flas,在播放动画中,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并适时回放。上述两种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结合,既增强了实验的可见度,又能不断强化实验现象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同时满足了全体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

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涉及一些因错误操作而导致危险的实验,教师往往只能口头讲解操作不当引起的后果,其实学生的内心特别期望看见“传说中的后果”。因信息技术的先进,我在讲授这些实验时,往往用网上搜索的视频和制作的Flas将这些场景呈现给学生。例: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即发生了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破裂的现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先点燃酒精灯后通入一氧化碳时发生的爆炸现象;稀释浓硫酸时,将水误倒入浓硫酸时的液滴飞溅现象,等等。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这些危险后果的镜头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当然他们对这些知识学得认真,也学得更深刻。一个真实场景的再现刺激远比老师千言万语的解释效果要好得多。

二、简化知识,方便突破课堂重点与难点

初中化学有部分涉及微观世界的知识,如物质溶解过程、卢瑟福的“x粒子轰击金原子”、原子与离子转化时的电子得失等。微观世界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若将分子、原子、离子这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粒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节省老师繁琐的解释。

如学习“溶解”定义时,学生无法理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概念,此时立即向学生播放“蔗糖在水中溶解”和“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的微观动画,动画中展现了蔗糖分子的分散、钠离子与氯离子的分散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很容易就理解了溶解的定义。动画中奇妙的微观世界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通过课件的动态播放与讲解,可使原本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但化解了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示危险、条件苛刻的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可拍成录像,或制作动画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课本中学习氢气球因存在爆炸的危险,已逐步被无可燃性、无危险性的氦气球取代这一知识时,学生对氢气球的爆炸充满了好奇,此时适当播放氢气球与氦气球点燃后的不同现象比较,学生对现象惊诧的态度将课堂气氛推向了,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还有在讲金属铁锈蚀的条件时,由于实验时间很长,短时间内无法看到现象,采用录像形式,不但缩短了时间,而且让实验的操作、过程、现象都一目了然,学生对实验探究的结果也了然于心,教学的效果更不用说了。

四、方便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中的问与答,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也便于教师及时正确评价教学成效。传统的提问与回答,总让学生在课堂小结与练习时觉得索然无味,处于被动地位。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让学生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如教师在课件中设计将问题链接在多个编号的彩蛋中,学生挑选彩蛋的编号进行问题的回答;或者在酸碱盐知识的整合复习课中,让学生判断提供的左右两列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用电子白板制作课件,让学生对能相互反应的物质进行板书连线。软件的功能决定了学生能将可以反应的物质间连线,可当学生将不能反应的两种物质连接时,无法留下笔迹,同时出现字样“无法反应,找出原因”。这种游戏形式的课堂内容巩固,既提高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化学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当出现各种实验装置的设计与组装问题时,以往的口头回答会让老师与学生出现理解的误区,而让学生用粉笔绘图,又难度大,耗时长。但用电子白板制作课件时,在幻灯片中可准备好相关实验仪器,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仪器进行拖动与组装,学生进行此项学习活动时,都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会让学生感觉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正确地组装图也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热情与课堂效率。

五、图文并茂,丰富知识面

化学是一门涉及能源、环境、材料、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历来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将化学与其他科学性学科联系的情境展示出来。用丰富的图片与视频向学生呈现教材中没有的科学前沿新技术与新产品,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热爱,并形成更强烈的信念: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使化学课堂变得更精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个人发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使信息技术的使用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1.过分依赖课件,使用时机不恰当

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拓宽了教学领域,但也增长了教师的惰性。某些教师在课堂中过分依赖课件教学,殊不知化学中涉及的基本用语书写,必须教师亲自在黑板上板书教授,而不可让学生看课件中的印刷体;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不开教师的逐步呈现;基本实验仪器的绘图与名称书写,都需要老师亲自板书。切不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而将学生的基本化学技能培养交给缺乏情感交流的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制作的课件幻灯片数量太多,无法突出课堂重点,且在使用课件时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整节课大部分时间花在放幻灯片和读幻灯片上,如此授课,学生学得很累,没有兴趣,收获甚微。同样教一节课,有的教师只使用了一张幻灯片就将课堂教学推向了;而有的教师用了三张幻灯片,教学仍显得平淡无味。原因就在于前者注意了在使用幻灯片时学生的心理时机,而后者只按教材内容的顺序依次映示三张幻灯片,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时机。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应真正做到:根据教学的需求,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减负服务。

2.以信息技术资源取代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知识的学习都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教学中不能盲目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去替代化学实验。在运用教学课件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资源无论做得多么逼真,毕竟只是化学现象的模拟,而不是真实的实验现场,如果用它来代替现实的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由于模拟实验的条件十分理想化,而真实实验过程中实验条件的改变、实验条件控制等细微变化都可能带来实验结果的不同。因此,信息技术资源只能辅助化学实验,弥补实验的不足,而绝不可取代化学实验。

3.选择的课件制作粗糙未注意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统一

篇7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必将更好地优化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学语文的同时,突破课堂教学和规定教材的局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从“局限”到“无限”,从“被动”到“主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如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这篇课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课文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优美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但是学生没有亲身去过西双版纳,对西双版纳没有直接感受,存在思维跨度和理解难度,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为了平缓教学坡度,突破这个难点,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气氛,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电教媒体,播放西双版纳的植物和动物的有关资料,通过图、文、声、像,动、静、快、慢构造出直观性、情感性为一体的富有感染力的境界,并辅之以解说,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真切地体味西双版纳的美丽与神奇。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

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或策略,都应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同时,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实质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多媒体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习材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中,“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海水,富饶的海底世界,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语感熏陶”是教学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个重点,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学的形式。首先,我让每一小组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接着,让每一小组选择自己最关心的海底资源,上网获取这些资源的信息。学生获取知识是在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中完成的,这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语文课教学时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认识,丰富观察的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形成冲击力,学生的感官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从而拨动起兴趣的心弦,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获取信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分门别类收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在阅读教学预习中,采取单元整体预习的方法,利用已有资源如网络、杂志、书籍等,在作者、背景、知识、出处及相关方面查找整个单元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提取适合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资料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适时补充。如:《无声的竞赛》一文中,我们以“八骏图”引入,首先感观徐悲鸿的大作,然后展示学生查找的其他有关资料。这样,通过多渠道获取的信息,使文章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宽,徐悲鸿这一伟大的爱国画家的光辉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顿生异彩。有的学生阅读时,朦朦胧胧觉得有些词语能看懂,但对自己的理解又没有把握,通过《现代汉语词典》进行词语意义查询,便理解该词语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将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它以兴趣激发为先导,以视听为手段,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的,追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篇8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科技对于教育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例如与科技发展联系紧密的微课程教学。数学是初中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多样化的发展着。将具有时代特点的微课程应用于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新课改的发展理念,促进课堂形式多元化,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同时,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应该注意微课程的设计应该结合初中数学课的内容特点,符合学生普遍的趣味认知,真正有效地将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整体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一、微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1.有效实现针对性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以课程标准下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常考点和易错点为主,选择大多数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普遍化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整体上看来保证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而微课程打破了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之间的差异,通过不同的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教学。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这一节时,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分成两部分进行,甚至更加细化,将“各边成比例”、“三角对应相等”分开讲授,并且对应示例。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对微课程的学习有所侧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注意到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2.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的内容从初中阶段开始确实存在着知识点琐碎繁杂、学科内容相对抽象等学科特点,长期使用传统的教师“填鸭式”地讲解,会使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产生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倦怠。而微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简洁精炼,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知识点的提炼更加有效明确。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数学教材中的学科知识,例如明确向学生展示出相似三角形的标准图形,使得学生的接受学习过程更加形象、明确。能够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微课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利用多媒体等新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多元化

微课程是与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该注重多媒体的使用。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三角形高、底、角配有图片制作相应的PPT,同时添加相应的动态小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的具体形态,相似三角形之间的对比关系。再者,合适的动态效果图也能帮助学生对具体图形进一步的想象和理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从而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加强学习效果。课后,将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站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根据学生的一些建议进一步改进,让教学资源实现有效共享。

2.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相一致

微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首要区别就体现在“微”,主要表现在时间的精简上,需要把教学内容控制在几分钟内,因此,以“看”和“听”为主的教学形式就成为了微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在知识点的选择上一定要确保精炼有效,相应的教学素材也必须明确的符合主题;其次,在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衔接,教学内容之间一定要相关联、相依靠,具有整体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时,要有将实际生活学科内容有效结合,例如:在阳光下,房子与房子之间、树与树之间都会形成不同的相似三角形,在地面上成型。教师通过课件的实景展示把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带入课堂中,真正体现出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上的一致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4-0050-02

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大杨官营完全小学最近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这些装备可以说给学校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令人振奋和鼓舞。这些装备为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资源,能够开发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主合作学习,主动融入数学探究活动中。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如果教师不讲策略,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如果为了感兴趣,全部使用多媒体,那么就会丧失学习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等。

1.1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对数学来说,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概念的建立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数学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增进体验,感悟数学本质。

例如,统计“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展示很多不同颜色的气球,气球上边标有编号,同一个颜色的气球有几十个,总计有二十几种颜色,让学生自己探索如何统计喜欢红色的学生人数,如何统计喜欢蓝颜色的人数,等等。这样一引入,学生之间便开始交流各自的统计方法,如问一问、举举手、排排队、写便条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现场统计。在这一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统计的作用及统计方法的多样性,逐步树立从统计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再如,在讲解有关图形的概念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配套软件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给学生展示相关图片的形成过程,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讲解圆柱体的概念时,笔者利用电子白板软件平台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形成过程:先画一条竖放的直线,在这个直线的左侧画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右边与竖放的直线重合,让这个长方形以该竖放的直线为轴进行旋转,旋转一周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学生自然理解圆柱体是由长方形旋转得到的。通过情景设置,学生很容易理解圆柱体的概念。

1.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它可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课本资源,也可以展示网络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还可以是视频的或者动画的。形象生动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学习更简单、更有效,大大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比如,在进行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的教学时,笔者把商场开业用Flash做一个简短的动画,使素材中的角色能够“说话”,那些彩色的旗、样式各异的花篮、五颜六色的灯笼等,用鼠标单击可以一闪一闪地引人注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观察和思考。教师借机发问:“同学们从图中能发现什么?”学生说出彩旗、花篮、灯笼、盆花等。教师追问:“这些彩旗、花篮、灯笼、盆花是不是乱摆放的?”学生齐答:“不是。”然后教师用鼠标一一单击,找出摆放的规律。这样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多元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式的学习情景,形成自己的数学经验,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把学生数学学习的时空由课堂引到生活之中,把学生的情感、合作意识等教育贯穿在数学学习中,这是对旧教材的突破。因此,利用校园网站或者微博形式开设“我的知识乐园”“兔博士网站”“智慧星座”等平台,供学生使用,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特点,呈现了多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

2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多种多样,其中电子教室系统是一种较为现代化的教学控制平台,它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随时互动,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具体操作方法是:通过电子教室系统,教师在教师机上演示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通过局域网把学生要实际操作的素材发到学生机上,让学生在电脑上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例如,给学生一张白纸,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方格,每个小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再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下边的图形:边长是5厘米的等边三角形;两组对边长度分别是7厘米和1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8厘米,高是5厘米的直角梯形;上底为4厘米,下底为8厘米,高为5厘米的等腰梯形。这题是练习课中的,所以留作了作业。可令人遗憾的是学生画的方格很不规范,结果也错得五花八门。笔者知道学生对信息技术较为感兴趣,为何不请信息技术来帮忙呢?于是笔者把学生带近微机室,利用电子教室系统进行授课,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笔者利用电子教室演示用几何画板画图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掌握画图的方法和技巧,并有跃跃欲试的劲头。于是笔者把题目和要求发放给每台学生机,且设置为监视学生机状态。学生按照笔者的要求进行绘图,如有问题可通过电子举手求助。在学生绘图时,笔者巡视学生机状态,如有个别问题,单独给予处理。最后对巡视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全员参与,兴趣极高,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巧用信息技术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方法是成功的钥匙。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大有益处。其中“转化法”就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让学生领悟“转化法”的深刻内涵。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上,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多媒体技术恰恰可以弥补这种教学上的缺陷。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了,它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只依靠课本、挂图、模型的讲解,利用彩色背景、立体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漫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化微观为宏观

在七年级下册的《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这一章中,“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两节的内容都是生物学科的入门和基础,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微观性的知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看不见,摸不着,感到难以理解,而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逼真地演示细胞分裂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通过课件中染色体不同的色彩显示,让学生正确理解染色体也是通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两份,进入到两个新细胞中,这样把抽象的微观知识变成清晰的宏观知识,继而能更好地理解分裂后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与原来的染色体为什么是一致的,也就明白了遗传物质在细胞前后代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原因了。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转换,一方面可以突破微观的限制,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的概念,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

二、化静态为动态

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生物教材中种子的萌发、血液循环、人体的呼吸、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人体的发育,等等,都是复杂的生命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把这些复杂的过程讲得透彻,只能用语言、板书和挂图给学生讲解,常常把复杂的、动态的生命活动分解成一组组静态的图片。由于初中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讲解,对他们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因此这些内容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无法突破,学生就像雾里看花,严重削弱了学习积极性。心理学告诉我们,活动事物的刺激感要比静止的更被人认知,更容易加深印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就可以运用三维立体、视频、动漫动画等载体化虚为实,化静为动,把这些静止的状态变成活动的状态,让学生可以看到清晰、生动的图片和图像,使得知识的表达更加形象和准确,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并且不容易遗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化抽象为具体

在生物教学中,有些内容比如人体的呼吸、新陈代谢、植物的光合作用都是十分抽象的,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无从下手,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能按照教学挂图和课本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对这些抽象性的内容听不懂,所以就没有兴趣去听,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下认真备课,从网络上查找一些有关的教学课件,进行多次加工整理,并且运用到教学课堂上去,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人体的呼吸》这一节时,可以先一边讲解一边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人体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位置的变化、膈的位置的变化,分析胸廓容积大小变化的原因,以及胸廓容积的变化与气体吸进和呼出的关系,用慢放或定格的方法演示出人体的呼吸这种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把这种抽象的、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懂,既形象逼真,又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坡度,体现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直观性,易于学生接受。

篇11

现在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普遍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是中国人,不能学英语,谁要学英语,就是卖国贼”。这种怪现象流行于好多学生中,给部分学习的学生带来很大的负作用,这种怪现象不及时解决会对当前的英语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危害,做为一个英语工作者,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而且要下大力气解决。目前,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提供了新的可行性。

1 打好正确的语音基础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加,现在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教室的条件极大的改善了,各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设施来创建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在英语中,“听说读写”的技能是英语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学生学习英语也就是通过这几个方面来提升英语学习的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每节课中安排学生听配套磁带、光盘中的原文对话,让学生接触到正确的语音语调,力求有良好的语音基础。对多媒体设备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创建英语教学的氛围,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

2 培养语言交流功能

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儿童英语语音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性。通过信息技术营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在的情境感到有话可说,这能加强和锻炼他们说英语的语感。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曾经指出:“语言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语言形式,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流功能。”在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教师若能借助电教媒体形声画并茂的特点,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说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本身的便利性,来加强对他们读、听、视、说多种形式的训练,实践证明,只有多听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在提高他们听力的基础上,再培养他们说的能力,而说的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一定的场景,也就是环境,为了营造轻松的口语练习环境,教师就要有计划地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在这种环境中有话可说,能够放开自己拘谨的一面,产生想主动说、积极说的感觉,只有产生这种感觉学生的语感才有可能培养出来。也容易说出地道的英语,就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现在社会上说英语的人很多,但是好多人说的英语很蹩脚,他们往往会说出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的蹩脚英语,为了提高学生说出一口地道的英语,还必须要多看,这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英语配套的教学影片、教材视频以及英文原版的影像资料非常丰富,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软件组织学生多次观看英语视频,视频中的语言材料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这种日常会话。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模仿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多媒体最大的优点在于把视听说完整的融合在一起,学习英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一听二看三模仿,从视听说各个方面进行练习。小学生要想把英语说得准确,一定要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个原则,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它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应养成经常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