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4 10:53: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工商管理的学位类别

篇1

1. 工商管理硕士(MBA),旅游管理方向;

2. 旅游管理硕士,如 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M.T.A),MSinTourismManagement,或MSinHospitalityManagement,MHM(MasterinHospitalityManagement),MPSinT.I.M.(MasterofProfessionalStudyinTravelIndustryManage¬ment)^;

3. 饭店管理类硕士,如饭店管理理学硕士(M. S.inHotelManagement),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学硕士(M.SinHRLM),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M.H. I<.I.M,即MasterinHotel.RestaurantandInsti¬tutionManagement)等,国外许多院校也单设餐饮管理硕士,如MSinFoodServiceManagement等,特别强调餐饮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

4.其它与旅游或饭店管理相关的硕士学位,如休闲研究理学硕士(M.S.inLeisureStudy).家庭及消费者研究硕士(MFCS,即MasterinFamilyandCon¬sumerScience)等诸多形式。

从上即可看出国外旅游研究生教育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学位设置也有MBA、MPS、MS或MA、旅游专业学位(如M.T.A,M.H.R.I.M等)这样几种情况,学位类别也较多。由于不同类型学位的培养方向不同,要求不同,如MBA、MPS强调实用性,而MS则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将主要探讨旅游MBA和旅游管理硕士(M.T.A)的课程设计。受查阅资料所限,本文内容可能会有谬误和以偏盖全之处,仅作参考之用。

一、国外旅游MBA课程设计

MBA,工商管理硕士,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MBA教育在西方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91一199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了我国MBA协作小组,指导全国MBA的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已开设或即将开设MBA学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国家教委制订的“工商管理硕士试行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务实型、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也即MBA教育中应体现务实性,复合性,转轨型及高层次这几个特点。

旅游MBA是专门培养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一种学位。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一些旅游院校也正积极开办旅游MBA,因此,当前认真研究国外旅游MBA的课程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MBA学位是一种专业学位,它培养相对全面的人才,MBA的培养方案不应简单套搬一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案。从国内外的MBA的课程设计来看,其课程设置基本按照管理学科一级学科设置,如选用运筹学、技术经济、营销管理、管理工程等二级学科的主要硕士课程,但也跨一级学科培养,如会计学,经济法学等。国外MBA学位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是做学位论文,即ThesisOption,或通过课程考试,即Course—OnlyOption,国外MBA课程教育实行学分制,一般有20门课程,除基础课程之外,也有多个专业模块课程可供选择,旅游管理即为其中之一。以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BA课程设计为例,其课程设置如下:

在其专业模块课程中,共有包括国际战略营销,组织中的权力与政治,企业管理创新,小企业战略分析,企业家与新企业,管理跨文化系统等十几门课程。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专业课程有四门:国际旅游业、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管理与服务营销、旅游管理专题研究。其它院校旅游MBA的专业课程一般也开设了3门左右类似的课程,如国际旅游业,旅游政策,旅游规划与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服务管理等。

二、旅游管理硕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高等院校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如Uni-versityofWashington,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等。M.T.A课程一般包括三个层次:

1. 基础课程,主要有以下相似的4门课程,旅游业的经济文化、环境特性、旅行及服务管理、应用统计学、旅游研究方法等;

2. 专业方向课,一般有5 —6门.它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几个方向模块,一般有:

①旅游目的地管理方向,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政策分析,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营销及2门任选课;

②旅游营销管理,包括航空业的组织与管理,旅游营销学,营销管理或服务营销,国际营销学及2门

任选课;

③旅游大型活动管理(Event Management),包括旅游营销、节庆管理、会展管理、旅行信息系统及2门任选课。

④旅游和住宿业管理(Tourism andHospitalityManagement)o

3.专题研究与学位论文,包括实习,做专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

现将国外旅游MBA主要专业课程内容简介如下:

a. 国际旅游业,介绍国际旅游业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国际旅游流向和流量格局和影响因素,国际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技术影响.国际旅游的供求,国际旅游的有效管理、计划和营销,国际旅游业地区协作,亚太市场的兴起,国际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等。

b. 旅游服务管理与服务营销,从旅游业的角度,分析旅游服务的设计,服务生产过程;旅游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市场营销、经营、人力资源等各职能管理的有机结合,即采用综合方法实现服务过程的管理,服务管理战略的制定、分析、实施和控制,将上述理论,概念应用于旅游业的实例,服务营销过程及服务营销战略等。

c. 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战略规划的过程,旅游政策、旅游规划、发展战略的制订,90年代旅游业的新动向及对策,如消费者偏好变化,旅游活动的全球化,信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旅游业的应用等。

d. 旅游业管理专题,在两个层次上,即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管理中各项管理职能的运用,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战略等。

e.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管理,旅游业不仅要管理服务生产过程,而且要有对消费者的良好沟通技巧,如说服或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过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综上所述,与我国旅游管理硕士课程设计相比较,国外旅游MBA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和内容有如下基本特点:

1. 重视旅游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在其课程中普遍开设有管理研究方法论和定量分析的相关课程,这对于旅游管理的高层次教育和旅游科研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中比较薄弱的一点。

2. 课程设置较细,门类齐全,内容上吸收旅游与服务业管理理论的最新成果,如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服务营销与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时将旅游管理又划分为若干模块,如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和科研重点。

3. 重视对旅游管理理论最新动态的研究综述,如开设专题讲座、报告,进行专题研究等。

与其课程设置相适应,国外旅游管理研究教育也有大量的参考书、文献、种类繁多的教材,案例与之相配套,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案例教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充足的文献参考资料,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

好的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硕士的课程设计

北美一些院校,如美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宾州州立大学等在家庭与消费者研究学院,饭店、餐厅与娱乐管理学院内设有M.S.inHRIM或M.H.R.I.M学位,除需完成学位论文,实习外,其课程设置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1. 饭店管理基础课程,如食品采购、饭店面局与设施、饭店、餐厅及机构人事管理案例,财务管理、HRI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烹饪、餐饮管理等。

2. 饭店管理高级课程,如饭店、餐厅及机构管理决策最优,住宿业战略管理,HRI人力资源管理,HRI战略规划,管理HRI服务系统,HRI的内外环境分析,HRI设施规划与设计评估、HRIM定量模型与决策等。

篇2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篇3

[摘要] 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就业,通过对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毕业生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知识与素质,虽然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强化实训教学,但由于缺少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等原因导致了学校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瓶颈,要突破这种瓶颈就必须改革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

关键词] 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74?04

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指出,2010 年末,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 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3400 万个。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量。高职院校如何为中小企业培养合格人才,值得深入研究。下面笔者以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探析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小企业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理工学院每年对毕业生进行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主要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11 级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发出问卷152 分,收回有效问卷140 份,11 级物流管理专业发出问卷69 份,收回有效问卷59 份。调查分析如下。

(一)学生的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2007 年至2013 年,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粤东5%、粤西4%、粤北2%、省外1%。珠三角中,广佛肇51%、深莞惠24%、江中珠25%。根据11 级顶岗实习调查情况,在顶岗实习企业中,从企业类型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快递公司、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及其他,科技型企业较少。顶岗实习岗位主要是基层岗位,如仓管员、营销员、文员、客服、储备干部、报关员等。工商政管理专业择业范围比较广,顶岗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行政文员、客服、销售员、教师等,但从事一线生产管理工作的较少。

(二)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在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重视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重视的是物流采购管理、仓储与配送、运输与包装、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信息系统等。

(三)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要求

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小企业都看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

(四)中小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物流专业人才的运输、仓储、配送的基本操作、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能力、物流营销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根据工商行政管理专业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看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信息系统操作等专业核心能力以及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

二、广东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已与200 多家企业签订了互为基地协议,学校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校的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订单班,与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在我院开设“力帆出国班”,与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共建汽车专业合作协议,共同开设“珠光汽车维修、营销班”“汽车整形技术珠光班”,与广州多迪公司和拓胜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开设了多迪订单班、拓胜订单班及拓胜校内工厂等。

同时,学院采用了“2.5+0.5”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3 年的人才培养中,前两个半学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学院与260 多个单位确定了长期的人才输送关系。目前,适合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单位有佛山浪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莞市世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有限公司、广州诚伯信息有限公司、深圳市利仓行物流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TCL 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等60 多家公司。

(二)强化实训、实践教学

学院建有种类完备的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验实训基地5 个,校内实习工厂2 个,各类实验实训室106 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 多个,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6600 多万元。可供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的实训室有8 个,包括erp 实验室、物流综合业务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人力资源模拟实训室、情景模拟实训室、商务谈判室、天猫工作室、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可以承担课程实训及综合实训。物流管理的综合实践课程有ERP 沙盘模拟实训、物流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 个学分,总学时为360 个学时。工商行政管理的综合实践包括ERP 沙盘模拟实训、工商管理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总学分为20 个学分,总学时为360 个学时。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

(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动力不足

目前,学校订单班只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订单班的运行机制是:学院根据企业要求定向培养人才,共同设置相关的课程及共建实验室等,企业参与该学科专业建设,并向学院捐赠用于教学科研的设备,学院组织教师和定向培养学生组建教学单位,根据企业需求开设课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形成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

但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少真正参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还是以学校投入为主,企业投入很少,政府虽然支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并没有资金投入,因为缺乏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政府政策与资金,导致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大部分的校企合作单位是以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主,学院主要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大多数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意识,他们只是希望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供其选择,尚未形成配合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共同育人的合作意识,企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

(二)实训方式单一,工学结合不理想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训方式主要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课程实训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及仿真实训等。仿真实训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这些实训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和真实的工作情景仍然存在差距,职业氛围不强。

综合实训侧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如ERP 沙盘模拟实训是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过程,让学生在企业战略制定、市场分析、营销策略选择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学习管理知识,体会企业经营全过程,提高分析决策能力。但仍然与真实工作情景存在差距。顶岗实习是在校大三学生最后一个学期真正进入企业工作学习,顶岗实习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最好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贯穿于三年整个学习的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工学交替思路。工商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与专业对口性不强,导致很多专业知识在实际中无法应用。顶岗实习的整个过程缺乏专业的指导与监控。

(三)课程体系未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传统课程知识是按照学科体系排序的,这样排序的课程,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形象地说,这是在盖一个知识的仓库,所追求的是仓库的每一层、每一格、每一个抽屉里放什么知识,所搭建的是一个堆栈式的结构。但是,存储知识是为了应用,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相应的应用知识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做事的体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工作的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筛选典型工作,第二步,整合典型工作,第三步,构建课程体系,第四步,设计学习单元。我院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没有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步,第一步应该是基于对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例如对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之前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筛选、整合,但在实际中并非如此,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教学设计中,学习情境也无法体现出工作过程,只是对章节的简单罗列,换汤不换药。

(四)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专职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是:拥有大学学历;有5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上的教学或培训经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等。除此之外,还拥有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都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我院工商管理类教师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但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职称以讲师为主,中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不能与时俱进,教改科研能力不强,难以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

四、构建“工学交替、政校企融合、强化实训”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工学结合模式,实现工学交替

目前, 广东理工学院的工学结合模式是2.5+0.5。就学生的专业素质而言,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为因材施教,建议采取全日制交替模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要积极探索构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也提出了“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建议开展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引导企业在学校建厂,打造一批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科技含量较高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鼓励学校成立“教学公司”,如物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等,开展真实经营,让学生在最后一个工作学期进入“教学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二)结合中小企业对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求,明确专业方向与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学生毕业前应明确就业方向,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都没有细化方向,导致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毕业后普遍反映工作中用到的专业知识太少。因此,专业方向首先要明确,如工商行政管理可以分为制造型企业生产管理方向、服务型企业管理方向等。物流管理可分为国际物流方向、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等。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中小企业的需求,培养具备基本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与创新型专门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明确方向后应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如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工商企业各专项管理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基层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型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部门或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实现政校企融合,发挥政府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打造政校企合作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植根企业需求,充分整合政校企的优势资源,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优化教学专业设置,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等,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应用性人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广东理工学院界定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能够承担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认定分为3 种类别,第一类要求具有高等学校讲师职称同时具有本专业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领域非教师系列中级技术职称。第二类要求教师近三年内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或获得县区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者具有教育部认可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习的经历,并取得相应证书,或者近三年内累计有三个月以上的在企业或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第三类是来自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高技能人才,从事教学工作两年以上,在行业、企业工作5 年以上,担任过中层管理职务或具有中级职业技术资格的专任教师。而工商管理类的双师都属于第一类,但这类教师缺乏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

篇4

中图分类号:F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80-01

一、中国奶制品供应商概览

2000年以来,中国乳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乳业企业大张旗鼓宣传乳制品知识,国民普遍改善饮食结构,引起的消费结果便是中国乳品工业的兴起。

中国主要三大奶制品供应商蒙牛、伊利和光明在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竞争形势。蒙牛乳业1999年7月成立于呼和浩特,目前公司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000吨,形成了年处理液态奶60万吨,冰激凌20万吨的处理规模。1993年2月18日,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呼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如今,伊利集团已成为五大事业部制,近千种产品品种的大型乳品企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上海,是由国资、外资和民营资本组成的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公司拥有世界一流的乳品研发中心、乳品加工设备以及先进的乳品加工工艺,形成了消毒奶、保鲜奶、酸奶、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黄油干酪、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乳制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

到2005年,光明、伊利、蒙牛三个乳业巨头的市场份额已达50%,乳业市场的集中度大为提高。中国乳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己经形成,重组并购成为乳品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乳品行业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乳业市场的寡头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二、营销渠道交替方案主流模式

奶制品作为一种日用消费食品,消费者频繁购买,大多数奶制品企业都采取密集分销策略,加大分销网点的密度,尽可能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由于产品保质期短,消费者比较重视产品的新鲜程度,企业在分销渠道设置上,都尽量的缩短渠道长度,采用较短的分销渠道,一般不会多于三级,以减少产品在中间环节的流通时间。对于市区市场,企业一般采取企业——消费者、企业——零售商——消费者两种模式。对于周边市场,企业一般采取企业——批发商——零售商一消费者渠道模式,借助于批发商分销产品。企业建立通畅的销售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分销渠道各环节的销货速度及产品库存情况,及时调节对渠道的供货量,避免出现产品积压或断货,建立高效、快捷的产品分销网络。

由于液态奶产品销售采取密集分销方式,在渠道设置上采用多种渠道模式,并且同一渠道层次上经销商数量众多,容易发生低价销售和市场窜货现象。因此,公司都在加强对分销渠道的管理工作上下了很多工作,建立严格的分销渠道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和经销商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注意做好产品价格的协调和控制,防止经销商低价销售产品和产品跨区域销售,严格按照企业规定的产品价格并在规定的市场范围内销售产品。

三、典型案例分析——蒙牛乳业的营销渠道模式分析

(一)蒙牛乳业营销渠道政策概述。

根据中国的社会条件和乳品自身的特点,蒙牛采用了三层的分销结构,在经济性的原则下最大程度的满足了乳产品的分销要求,并在省会城市建立分公司制度。

1.分销商种类。

蒙牛对分销商按照品类不同和分销商种类不同进行了详细具体的划分,按照品类:按照不同的品类进行划分,常温液态奶、低温液态奶、冰品、奶品各由不同的经销商负责,经销商经营不同类别的产品向不同的事业部申请;按照分销商种类的不同:分销商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公司,蒙牛以参股的形式成立的公司。另一类是独立的经销商。在北京、上海、福州等省会城市通常建立分公司,而在其他大城市一般是采用经销商制。常温液态奶事业部负责常温液态奶分公司和常温液态奶经销商;低温液态奶事业部负责低温液态奶分公司和低温液态奶经销商等等。如果同一个经销商既想做常温液态奶又想做低温液态奶,或同时做其他产品组合,则必须向不同的事业部分别申请。

2.蒙牛的分销渠道基本结构。

蒙牛采用三级渠道的分销结构,即生产商--分销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遵循了传统的乳品分销结构,每个事业部分别负责本部旗下的分公司和经销商,经销商负责二级批发商、组织购买者以及大型的零售终端,二级批发商负责中小型零售终端,包括中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西饼屋等。分公司下设渠道组织与经销商制下设组织一致。

3.分销商的管理政策。

分销商的管理政策主要分为分销商的选择、分销商的培训、分销商的日常管理、分销商的冲突管理以及分销商的监测与评估。

和分销商自有资金相比,蒙牛在分销商选择中更注重分销商整合资金的能力和储运能力;蒙牛对分销商的日常管理具体分为以下进销存管理(ERP电子化管理,对每个经销商的进销存实现动态监控)、品项管理(对经销商的经营品种和价格进行监控)、铺市管理(产品编号管理的窜货管理和资源分配管理)、物流配送管理、考核管理。

(二)蒙牛乳业营销渠道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分销商制的选择具有长远战略眼光。蒙牛在省会城市选用分公司制,但是在其他大中型城市则选用经销商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细微的差别,是蕴含了公司深远的战略眼光。省会在每个省经济发展中相对超前,是全省的核心,一旦占领省会这块高地,品牌向省会的其他地方辐射就有了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尽管建立分公司比选择经销成本要高,但省会城市在长远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经销商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在其他大城市及中型城市则使用高质量的经销商制。

(2)深度分销模式直接面向终端。蒙牛逐渐由区域总制的分销渠道模式开始向深度分销的模式转变。公司直接参与到销售网络的组建活动中,通过相当数量的业务人员直接面向终端“精耕细作”,获得对终端和市场的掌控力。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采用关键客户和深度分销相结合的模式;而在经济较落后的乡镇地区采用区域制的模式。

(3)提出“品牌最后一公里” 理论加强对终端的服务。销售终端是离消费者身体最近的地方,售后服务是离消费者心最近的地方。这是品牌的最后一公里。在所有的窗口部门中,人即品牌,品牌即人。蒙牛要求经销商针对不同类型的零售商进行相关产品和销售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消费者的水平。

2.劣势。

(1)远离主要消费市场。蒙牛乳业的主要劣势之一,在于其生产基地大多远离南方主要乳品消费市场。蒙牛乳业来自北方,其主要生产基地基本都在北方地区,远离南方东部沿海等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费区,因此,相比区域性地方乳品企业,不仅物流成本较高,产品损耗较大,而且容易造成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变慢,延长供应周期。

(2)关注竞争对手多于关注消费者。中国企业的一个弊端就是关注竞争对手多于关注消费者,蒙牛也不例外,蒙牛和竞争者之间相互厮杀,价格战此起彼伏,不是真正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通过产品创造高附加值。

参考文献:

[1]张燕.蒙牛公司分销渠道特点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黄武汉.蒙牛乳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D].厦门大学,2008.

篇5

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文件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旅游发展拉开了序幕。与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和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不同,新一轮的旅游发展更加注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和科技兴旅,注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注重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相比之下,旅游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旅游学”。旅游学作为旅游学科大厦的重要地基,目前发展还很不成熟,“旅游学”这一名词仅出现于《旅游学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中,还不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管理学成熟,甚至不被主流学术圈所认同,因此,旅游要成“学”还有待于广大旅游学人的齐心努力。旅游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取决于能否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一般认为,学科是一种学术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分类一般是依据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和目标等五个方面来综合考量的,因此,旅游学的学科构建能否符合上述这些条件和要求,是旅游成“学”的前提,也是关系到旅游学学科地位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旅游学科主要是被列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二级学科)。这种制度性的学科安排,人为地割裂了旅游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消解了旅游现象研究与管理学以外的人文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之间的逻辑关系,缩窄了旅游学的概念范畴和研究领域。将旅游现象研究局限在工商(企业)管理的范围内,不仅大大削弱了旅游在宏观经济上的功能,也不利于社会效益的发挥。要改变目前旅游学科寄居于“工商管理”下的尴尬境地,就需要建构起符合学科规范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研究范围、独特的研究命题和术语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明确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脉络清晰的学科分支谱系等。目前对于旅游学的研究仍属于探索初创阶段,即库恩所说的“前范式”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坊间以“旅游学”为主题词或关键词的概论性教科书多达80余种(不计海外著作和教材),内容涉及:旅游学研究对象;旅游学;各学科与旅游;旅游、旅游活动、旅游行为;旅游史;旅游者;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业;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交通;饭店业;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信息技术与旅游;旅游市场;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区、旅游地;旅游影响;旅游组织;旅游发展趋势;旅游管理、法律、政策;旅游容量、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体验等(见图1)。

已有的这些教科书多以旅游业概论为主,对于旅游学的学科建设探讨不多,这倒并非作者的疏忽,而是客观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现状;即使是西方的主流旅游教材,也与此大同小异。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力求在旅游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特点和范围等方面做些探索。

1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1研究对象

目前我国旅游学概论教科书中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0多种(见表1),归纳来看,可分为矛盾说、关系-现象说、三要素说等三大类。

教材名作者表述

1旅游学概论董玉明、

王雷亭,2000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

2旅游学概论张立明、

敖荣军,2003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3旅游学概论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4新编旅游学概论陶汉军,2001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是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5旅游学概论马勇、

周霄,2008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

6基础旅游学(第3版)谢彦君,2010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7旅游学杨时进、

沈受君,1996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

8旅游学刘伟、

朱玉槐,2001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旅游的现象和各种关系的研究,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9旅游学教程李冠瑶、

刘海鸿,2005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

10旅游学原理申葆嘉,2011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11旅游学概论李肇荣、

曹华盛,2006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12旅游学基础王兆明,2007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

13旅游学概论董观志,2007提出了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

14旅游学概论周武忠,2009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旅游系统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

15旅游学概论(第6版)李天元,2009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

16旅游学邓观利,1994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注:表中所列“表述”摘自于各教材的最新版本,个别“表述”在文字上略有技术性改动。

(1) 矛盾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如董玉明、王雷亭(2000)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研究旅游活动和由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多种关系与其矛盾运动规律的学科;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就是以各种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内在矛盾,解释这种矛盾运动的规律性的一门科学;何丽芳、贺湘辉等(2006)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旅游学的任务是要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陶汉军(2006)认为:旅游学以世界范围的旅游活动为背景,将旅游作为总和的社会现象,研究出游期望与旅游产品效用之间矛盾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马勇、周霄(2008)认为: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谢彦君(2011)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通过研究来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

(2) 关系-现象说

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现象,如杨时进、沈受君(1996)认为:旅游学是反映旅游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旅游活动的实践经验的综合概括,也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旅游领域中的一个发展,其研究对象是构成全部旅游活动的诸要素和关系及其运行中的规律性现象;刘伟、朱玉槐(2001)认为:旅游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李冠瑶、刘海鸿(2005)认为:旅游学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研究内容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及影响研究;申葆嘉(2010)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运行规律,研究动态旅游现象的一门学科,系统地解释旅游现象各种关系和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三要素说

所谓“三要素”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对于“三要素”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指(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也有的是指旅游者、企业和行业;也有的是指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地等。如李肇荣、曹华盛(2006)认为:旅游学以旅游现象为研究对象具体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重点是旅游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概括地说,旅游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业活动的产生、发展、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各种矛盾运动规律的综合性边缘科学;王兆明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以“旅游产生与发展、旅游主体、客体和旅游业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活动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董观志(2007)认为:有三种旅游学概念:第一种是以旅游现象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二种是以旅游系统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第三种是以旅游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旅游学;周武忠等(2009)认为:旅游学是一门旅游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旅游系统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活动,第二层次是以企(事)业为中心的旅游产业,第三层次是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旅游事业;李天元(2009)认为:旅游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业以及双方活动对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科学;邓观利(1994)认为,旅游学是以世界范围为统一整体,以旅游的社会经济条件为特点,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显然,在上述这些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中,对于旅游的理解包含了旅游活动、旅游业、旅游现象等多层含义。

1.2学科性质

对于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定性因学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不同,认识也不同,主要有边缘学科、应用学科、社会学分支学科等多种理解。如陶汉军(2001)认为:旅游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科学;张华容等(2002)认为:旅游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社会学分支科学;张立明、敖荣军(2003)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和知识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王德刚等(2004)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安应民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由多种学科理论与知识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可以界定为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综合而形成的一个新兴学科;王洪滨、高苏(2010)认为:旅游学是旅游现象和其他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地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等)中抽象出来的、理论化的、高度概括了的社会科学。

总之,多数学者认为,旅游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点,但也有个别学者将其定位于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2旅游学科的归属与分类

目前,对于旅游学科在社会学科中的归属与分类,在旅游学术界内没有公认的一致意见。但在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践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与此相关的工作文件和参考标准。

2.1《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这个目录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学位办”)于2011年颁布的,是在1997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专业目录》)和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旅游学科被归入管理学学科门类(代码12)中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见表2)。这个目录对于旅游学科的影响最大,涉及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职称评定、招生就业、学位授予等多个方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目前教育部正在酝酿将服务业从工商管理中分离出来,另设“服务业管理”一级学科,涵盖旅游、会展、文化产业、体育经济、电子商务等(见表3)。这一方案将旅游与文体休闲、商务会展、电子商务等二级学科整合在同一学科门类下,从行业的应用性看,似乎更为合理些。但也有学者担心,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服务业的社会地位较低,将“服务业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会对旅游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以及招生、就业等造成不利影响。此外,“服务业管理”仍然只是突出旅游的经济和消费特性,没有包括旅游的文化属性。

2.2《学科分类与代码》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是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起草、1992年首次、2009年第一次修订、主要应用于基于学科的信息分类。在这个国家标准中,旅游学科没有被归入管理学,而是分别置于经济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和地球科学(三级学科:旅游地理学)项下(见表4)。

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中,旅游地理学是2009版新增加的,但在其它一级学科或学科群下均未出现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如心理学(190)下未列旅游心理学、社会学(840)下未列旅游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850)下未列旅游民族学、旅游人类学或旅游文化学等。

2.3《中国图书分类法》(1999年版)

《中国图书分类法》原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目前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图书(文献)分类体系,简称《中图法》,初版于1975年,最新版是1999年修订的第4版。《中图法》是对各学科学术研究发表的成果进行分类,主要用于图书编目和检索。《中图法》的最新修订版距今已经有12年了。由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主要用于图书馆馆藏图书的编目,需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修订,因此无法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的现状。尽管如此,鉴于《中图法》在出版业界、图书馆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视作是一种学科分类的参考方案。

《中国图书分类法》共有5个基本部类及下设的22个大类,但在《中图法》中没有“管理学”和“工商管理”类别,而是在“F经济学”大类下的“F2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列“F27企业经济”(其中“F270.7企业现代化管理”等);而旅游学科则归属于“F经济学”之下的“F5交通运输经济”的亚类“F59旅游经济”――可见,在《中国图书分类法》中,旅游学科的地位要高于工商管理(见表5)。

2.4《“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第一版)

“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该中心目前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期刊有118种,分为五个大类,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其中经济、管理类的系列期刊有30种,包括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研究》(但没有“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的前身是1982年创刊的《旅游经济》,2000年改为现名;出版方认为,《旅游管理》是属于“直接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相对应的学术类专题期刊”。从《“复印报刊资料”分类指南》(见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分类方案受《中国图书分类法》影响的痕迹较深,也是除旅游学教科书之外关于旅游学科分类中内容最为齐全、涉及范围最广的方案。尽管这一分类是基于图书情报和文献编目,但对于旅游学科建设仍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5旅游学的学科结构

由于目前旅游学仍处于初创期,属于库恩(Thoms S.Kuhn)所述的“前范式”阶段,因此对于旅游学的学科结构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学科内部结构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其外延边界是不确定的,随着旅游学者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延伸。旅游学的分支学科大多数都是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边缘学科,旅游学可以说是由这些边缘学科形成的各分支学科的集合。目前旅游学之所以不成熟,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正是因为这些分支学科中的大多数学科发展不成熟所致。

杜江、张凌云(2004)在查尔斯・格德纳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同心圆学科结构框架(见图2)。同心圆的最外圈层,是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信息技术等;第二圈层,是旅游学与相应的外层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分支学科如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电子商务等;第三圈层,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旅游学。

3关于旅游学学科地位的讨论

从表2至表6中可以看出,旅游学者对于旅游学的阐释并未得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学主管部门以及学术界主流的认可。在旅游学科体系中,只有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少数几个分支学科被认同,且处于二、三级学科的地位。尤其是在国务院学位办的 《专业目录》中,自1997年就取消了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被置于“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之下的二级学科。一般认为,工商管理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主要是研究旅游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而将旅游(或旅游管理)置于与文体产业、会展管理等“服务业管理”学科下,也只是扩大了产业范围而已,仍然没有超出经济属性。显然,这大大缩小了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漠视了旅游活动和现象所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特点。事实上,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学科的学术地位不升反降,由多学科综合变为单学科专题,由宏观降到微观。由此可见,旅游学科要成为一门独立的、被学术界公认的学科,还有待广大旅游学者的共同努力。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学科就是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一般认为,构成一门独立学科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1)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2)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3)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产生方式和研究范式,即方法论。因此,如果旅游要成“学”的话,必须要从纷杂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中寻找到其本质,界定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形成一套具有特有的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并建立起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研究范式。

我国的旅游学者一直在努力尝试建立旅游学和旅游学科体系,如:谢彦君对于体验是旅游本质和旅游学“硬核”的研究;申葆嘉以“假设-命题-结论”的规范研究来探究旅游运行规律;曹诗图等从哲学的视角来辨析,提出旅游的本质应是“体验”,即旅游者的异地身心自由体验;张凌云对于“非惯常环境”下的体验是旅游本质的研究等。张凌云认为:对于纷乱复杂的旅游现象可以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方法――“现象学悬置”(也译为“悬搁”、“现象学还原”或“先验还原”),将旅游现象中那些无关紧要的要素“悬置”起来。

如前所述,旅游的多义性反映出的是旅游概念的多层结构。旅游首先是一种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但这种欲望满足与否并不影响到人的生存和繁衍后代);其次,在这种需要支配下,可能付诸实施而产生的行为和活动;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当旅游活动的需求达到了一定规模后,就产生出一系列提供和丰富这种活动的产业和系统;最后,由于人的频繁交往而造成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人群关系(主人与客人)发生变异的现象。

在这个概念的多层结构中,最基础的和最核心的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或生理欲求),这是构建旅游定义的关键。

从第一层次看,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是对惯常生存状态和境遇的一种否定。这是旅游的本质和核心,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交圈不同,惯常活动范围不同,旅游动机和目的地的选择不尽相同。所谓“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在空间上并不限于居住区本地,与逗留时间也没有必然关系。

从第二层次看,旅游是由于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和行为得到满足和释放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现象的总和。简言之,我们将旅游看作是一种基于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普适的人文现象。用深受现象学思潮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来看,旅游也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旅游作为一种人的自身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对于现在学术界总结的旅游的种种性质和属性(例如经济性、文化性等)则是我们后天赋予的。旅游产生的历史要远先于旅游产业的存在。从人性的个体上看,我们可以推定,那时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和体验(尤其是观光旅游)与今天的旅游者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面对大自然的崇高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时,产生的审美和移情体验都是基本相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是使得旅游变得更加方便、更加廉价、更加舒适、更加大众化罢了。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查尔斯.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在《两种文化》(Two Cultures)一书中分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和区别时,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文化的进步是谁都不会怀疑的,但人文文化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很难说我们今天比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更能理解莎士比亚。对于旅游也是如此。

总之,对于旅游本质的深入讨论和对于现有旅游定义(或概念)的解构和重构,或许能为我们建构旅游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术研究框架提供一种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urkart A J,Medlik S.Tourism:Past,Present and Future[M].Heinemann,London,1981.

[2]Charles R.Goeldner,J.R.Brent Ritchie.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hilosophies[M].12th Edit.,John Wiley & Sons,2011.

[3]Christopher Holloway J.Claire Humphreys and Rob Davidson,The Business of Tourism[M].8th Edit.Prentice Hall,2009.

[4]Dimitri Ioannides,Keith G.Debbag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he Tourist Industry――A Supplyside Analysis[M].1998.

[5]Lloyd Hudman,Richard Jackson.Geography of Travel and Tourism[M].4th Edit.,Thomson,2003.

[6]Michael C.Hall,Stephen J.Page.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and Recreation――Environment,Place and Space(3rd Edit.)[M].Routledge,2006.

[7]Norma Polovitz Nickerson,Foundations of Tourism[M].Prentice Hall,1996.

[8]Stephen J.Page.Transport and Tourism――Global perspectives[M].2nd Edit.,Pearson,2005.

[9]William C.Gartner.Tourism Development――Principles,Processes,and Policies[M].John Wiley & Son,1996.

[10]安应民.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11]查尔斯・戈尔德耐,等.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理、方法和实践(第8版)[M].贾秀海,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2]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1):8087.

[13]邓观利.旅游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5]董玉明,王雷亭.旅游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16]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3):1926.

[17]冯革群.德语国家休闲与旅游地理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旅游学刊,2006(11):2430.

[18]何丽芳,贺湘辉,等.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9]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0]李冠瑶.刘海鸿.旅游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李肇荣,曹华盛.旅游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6版)[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23]铃木忠义.现代光论[M].东京:有阁,1984.

[24]刘伟,朱玉槐.旅游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25]马勇.周霄.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26]浅香幸雄,山村顺次,等.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74.

[27]山村顺次,等.新光地理学[M].东京:大明堂,1995.

[28]申葆嘉.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29]斯诺.两种文化[M].纪树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30]陶汉军.新编旅游学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31]田中喜一.光事业论[M].观光事业研究会,1950.

[32]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3]王德刚.旅游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4]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J].旅游学刊,1998(2):4749;63.

[35]王洪滨,高苏.旅游学概论(第2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6]王兆明.旅游学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7]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3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38]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39]张华容.现代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0]张立明,敖荣军.旅游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1]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J].旅游学刊,2009(7):1217.

[42]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10):1216.

[4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周武忠.旅游学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ystem of Tourism Discipline

ZHANG Lingyun

(Institute of Tourism,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篇6

历史悠久的“万金油”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历史悠久,由于原先各大院校都在中文系下开设该类专业,所以又被简称为“中文专业”,为方便行文,以下将这类专业简称为中文类专业。中文类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中国语言文化、应用语言学等几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得最为普遍,毕业生也最多,在这里着重介绍。

中文类专业只需三两间教学楼,五六位任课教师即可办学,但开设容易教学难,教师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一本院校以通识教育为主,重在学术能力和文化修养、审美价值观念和精神趣味的培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悠久,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文科的中国文学门,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北大中文学子的特色是责任感和破旧意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落实到实践层面,便是在文学写作和文艺批评上的责任感。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北大中文人总有一种破旧、创新意识,引领了当代的文流。现当代大师级的学者、作家大多在北大中文系任教。

复旦大学:地处经济中心上海,学生思维活跃,在吸收前辈学术成果的同时,关注现当代学者的研究,且广泛关注国外前沿理论和观点。如今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维并举”的格局,教学、科研成就均居全国前列。艺术硕士戏剧专业(MFA)硕士点的设立也是一个创举,是中国内地首家培养文学写作人才的专业学位项目,由著名作家王安忆等人担任教学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原来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系之一。几代人薪火相传,既坚守学术家园,又保持现实关怀;既传承文化传统,又融汇西学新知,积极担当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大任,最终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本科教育设汉语言文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同时,北京师范大学在国际上学术交流频繁,吸引了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

南京大学:文学院可追溯至1888成立的基督教汇文书院与1902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底蕴可见一斑,现有汉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文学两个专业。

四川大学:科研能力很强,中文系下设汉语史研究所、汉语言文学研究所等。同时本科成立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是川大文科类招生分数最高的专业,保研率极高。

除此之外,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的中文院系都非常有名,历史悠久。

重点高校中文系的教学体系一般侧重于文学基础和通识教育,普通高校或行业类高校则更多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下足了工夫。如运城学院设置了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东北财经大学设置了汉语言文学(公关文秘方向)等。师范类大学一般都招收汉语言文学的师范类学生,如辽宁师范大学。

三本高校很多具有校企联办性质,所以会针对企业需要来开设专业,如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的汉语言文学(高级涉外文秘方向)。

2新闻类专业

大众传媒的主力军

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和传媒行业的急速发展,新闻专业可以说是最热门的文史类专业。如今已有超过500所高校开设新闻专业,每年有超过3万学子报考新闻类专业。

在这类高校中,以传媒命名的高校有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前者校友遍及大江南北,央视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出自该校。后者许多毕业生留在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南方传媒机构,广受业界好评。这两所学校硬件条件非常好,如中国传媒大学建有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

除此之外,一些综合大学的新闻专业在业内也久负盛名,如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汕头大学、暨南大学等。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学可以说是国内的新闻学领军者,人大毕业生遍布各大媒体,还有不少进入国家机关从事宣传工作。

开设新闻类专业的理工科学校,往往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向新媒体及网络新闻方向倾斜,如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据河海大学老师介绍,学校常会提供一定的经费,供新闻专业的本科生去拍片子,并自己完成后期制作。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得以增强,可以满足传媒行业要求采编播全能的人才标准。

此外,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带有明确的行业属性,如吉林大学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新闻方向)、中国政法大学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等,这些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又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普通二本批次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如鞍山师范学院、渤海大学等,主要为地方的企业单位输送宣传人员。二本院校的软硬件虽然比不上名牌院校,但其在教学案例上广泛运用当地媒体的事例,跟当地媒体合作紧密,因此比较有针对性,当地媒体在录用人才时也会适当考虑此类人才。同时该类院校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生能独立采编新闻,完成短片的后期制作,故也有不少毕业生供职于当地影视公司或选择自主创业。

新闻学专业也是各大独立学院的宠儿。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新闻学专业独具特色,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南广学院设备先进,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的优秀师资,经常邀请行业名师到校开讲座。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中国-西安国际民间影像节”、大学生影像节。在专业设置方面,它是中国第一家拥有新闻学(葡萄牙语新闻、法语新闻、西班牙语新闻)专业的院校。其他外语类院校,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也开设了双语新闻。此外,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等,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实践,如视频剪辑、短片拍摄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报社、电视台实习。

3法律专业

做个时尚的法律人

几乎所有的文科类院校和综合院校都开设有法律专业,其中以“政法”命名的学校有: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在更多被归为财经类大学),它们是“五院四系”中的“五院”。另外的“四系”是指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这些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同时热衷于开展各类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会议等。由于名声在外,国际的学术交流也非常多。

在其他高校中,清华大学的法学专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此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老牌院校的法学专业也实力不俗。这类院校往往拥有大批优秀师资,其中有不少是海归学者,硬件设备好,建有法学教学综合实训中心等,也会有专门的模拟法庭供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

行业类高校如今也纷纷开设法学类专业,且与就业紧密结合,独具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方向),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经济法、金融法、民商法、国际经济法专业,充分利用财经类学校的学科优势,这类特色专业的毕业生具备财经和法学双重知识结构,往往可以到对口领域就业。医学类院校的法学专业,往往与卫生法、医事法有关,如天津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辽宁医学院等。时下医疗纠纷频发,这些具有专业知识的毕业生必然抢手。此外,大连海事大学开设海商法专业,也是独树一帜。

对于独立学院的法学本科生来说,就业的确要相对困难一些,不过可以通过读研究生来弥补第一学历的短板。时下各大高校都在大规模招收法学硕士、法律硕士,读研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毕业前通过堪称“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考试,那么就业也不在话下。如果你报考独立学院,又痴爱法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经济类专业

“钱”途无量的复合型专业

经济类专业是个广义的概念,涵盖了很多学科,如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开设经济类专业的学校琳琅满目,专业设置也各有特色。

财经类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往往是强势专业,这些财经类大学有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贸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杭州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广东商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山东经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这些学校不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师资力量雄厚,并且得到财政部的支持,是地方性的财政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该类高校硬件优越,对外交流密切,学生去国外做交换生的机会较多,毕业生前景看好。

很多综合性大学的经济类专业同样实力雄厚,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的经济学专业始终在各种排名中名列前茅。在金融学方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优势明显。而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对外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十分看好。这些综合性大学学科发展完善,为经济类专业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空间。不少高校建立了经济学基地班,部分课程用英文授课,学生保研率非常高,综合素质好,也有很多出国的机会。

如果你对某一领域(如医药、体育、传媒方面)非常感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小众的特色经济类专业,很多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开设了这类专业,因为招生规模小,且形成精英教育模式,毕业生就业前景非常光明。如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农业生产中的生存力运动规律和生产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的经济学(传媒经济管理方向),将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以经济学为核心,跨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三个学科,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传媒,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高校开设的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迎合了如今体育行业领域发展的需求,是不错的新兴专业。

5工商管理类专业

知行合一的调度哲学

工商管理学是研究盈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属于管理学中的一个大类(即一级学科),这个大类所包含的专业(即二级学科)很多,主要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劳动关系等。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一年后(一般是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再根据成绩和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大家可根据个人爱好,再选择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投资等方向。在校期间,不要只学一个学科,可以再辅修一个其他专业,如计算机、法学、物流管理等。此外,应该尽可能地学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课程。只要学得“精”和“专”,不愁没有好的发展。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毕业生,才是行业里的佼佼者。

篇7

个人工作简历一:姓名:高XX 性别:男

年龄:22 身高:174cm

体重:60KG

期望职位:汽车销售经理/主管

工作经验: 3年

期望月薪: 5000-8000元/月

学 历:大专

求职地区: 武汉

现居住地:武汉青山区(籍贯:湖北武汉)

湖北武汉人,在杭州吉利集团旗下4S店工作三年时间,经历过销售实习,销售顾问,销售主管,网络销售主管,展厅经历职位,因浙江杭州大环境限牌因素,现回 家发展,本人抗压能力强,能积极展开上级分配的任务,团队协作力和精神都具备良好的思维模式,愿能够与公司共同发展,努力积极向上!

我正处于人生中精力充沛的时期,我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露自己的才能,我不满足与现有的知识水平,期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会踏踏实实的做好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竭尽全力的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职期间成就:

获过10次销冠 最好业绩是2万元

带过9人团队 续签率高

适应出差 沟通能力强

善于创新 执行力强

学习力强 诚信正直

工作经验

杭州鼎伦汽车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1年06月-至今 [2年11个月]

薪资水平: 5000-8000元/月

在职职位:销售主管

工作职责: 销售产品和服务,整理客户资料、销售协议、合同等存档管理,完成相关销售报表。根据上级要求安排具体工作内容,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和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对于汽车产品的市场开发和渠道销售跟踪潜在客户,不断创新销售方法,详细情况请面议。

学历教育

2008年02月-2010年02月

武汉北方汽修学校

汽车工程

自我评价

我认为我适合从事客户营销类与产品支持类工作。本人是市场营销类学生,对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发掘客户、维护关系之类的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本人性格开朗,思维活跃,善于换位思考,能够发现他人内心的需要,及时准确地把握顾客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市场与顾客数据及时设计出符合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制定开展营销活动,为销售人员提供支持协助。

个人工作简历二:姓

名:

别: 男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籍: 湖南-株洲 年

龄: 25

现所在地: 广东-东莞 身

高: 168cm

希望地区: 广东-深圳、广东-东莞

希望岗位: 销售类-管理/商务-区域销售经理

销售类-人员-销售代表

销售类-人员-渠道/分销专员

制药/医疗器械类-医药代表

销售类-人员-业务员

寻求职位: 销售、商务、招商

待遇要求: 可面议

最快到岗: 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2005-09 ~ 2008-07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 大专

工作经验至今3年8月工作经验,曾在2家公司工作

***公司名称 (2009-12 ~ 2011-08)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石油、化工、地质

担任职位: 区域销售经理 岗位类别: 区域销售经理

工作描述: 1.负责应用于机械、船舶、汽车等领域的聚氨酯密封粘胶系列产品在华南、华中和华东区域的销售;

2.完成公司的销售任务,负责客户的开发、维护、档案的建立,以及货款的回收;

3.与客户进行商务洽谈,最终确定销售合同条款和内容并签订销售合同;

4.调查公司产品和竞争对手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综合客户反馈的意见,撰写市场调查报告,提炼出适合各省市的市场运作模式;

5.根据公司的年度销售规划,制订区域的销售目标、市场拓展计划、营销策略,并负责组织、实施与达成。

***公司名称 (2008-01 ~ 2009-10)

公司性质: 股份制企业 行业类别: 生物工程、制药

担任职位: 医药代表 岗位类别: 销售代表

工作描述: 1.负责在湖南内的长沙市雨花区、天心区和浏阳市等区域内抗生素系列产品的推广及宣传工作;

2.完成公司对所辖区域下达的销售目标,建立产品在医生心目中的药品定位,增加产品在各个药店、医院的覆盖率和使用率;

3.准确无误地向客户传达药品的信息,树立公司的专业、负责的良好形象;

4.积极与药店、医院、商业等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保持密切联系;

5.制定并实施所辖区域的销售计划,策划、组织商业公司、社区、药店等各种推广活动;

6.协助商务经理完成商业公司的维护、拓展、分销、回款等工作。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组织培养中级

计算机水平: 中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电脑操作和应用能力良好,能熟练的进行Windows XP、Windows2000等系统操作,具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Windows平台office系列)操作员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证

技能专长: 3年的销售经验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英语水平: 一般 口语一般

英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销售、商务、招商;

我或许不是令您满意的,但我相信依靠努力,我将会成为最合适的!

我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自强不息!

其他要求:

自身情况

自我评价:1.销售数据分析,掌握畅销品和滞销品,有效理性的分流产品减少库存,提供准确的生产数据及备货数据.

2.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调整销售以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协调货源计划.协助产品开发,提供设计参考.3.库存管理及生产监督.

4.建立客户数据文件,创建健全的客户销售管理.

5.资金流管理,保持良好的货款资金动态.6.分销.货源调配.促销管理的结算传达及财务对帐.7.销售目标的达成.8.新客户的开发与管理.9.市场维护及客户管理.10.价格体系的维护.11.销售体系管理(售后服务的协调.货品调配以及货款奖金的回笼等)

个人工作简历三:姓名:

目前所在: 广州 年

龄: 29

户口所在: 广东省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55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45 kg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物流总监/经理/主管

工作年限: 12 职

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6500~7999元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广州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3-01 ~ 至今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客服主管

工作描述: 1.根据客服所下订单及时配货、发货,并全程跟进,及售后服务跟进协调工作。

2.建立并维护完整、系统的客户档案。

3.负责客户投诉及退货的处理,与各个部门协调,

反馈处理结果并与客户沟通,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

离职原因: 寻求更好发展

**(中国)销售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2-03 ~ 2012-08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担任职位: 物流主管

工作描述: 1.维护及监督TMS系统运作.确保于系统中承运商能按时完成系统跟踪

2.发货跟踪,处理客户投诉、运输异常,如经销商收货异常、申请退换货等。

3.跟进各RDC补货进度,确保中转仓安全库存。

4.物流政策制定,监督运输商严格执行合同KPI、关键绩效指标KPI

5.月度KPI核算.核查签收单;

6.新点\

特殊事件\每月海运询价\报价收集\年度招标工作跟进.按照采购流程完成

7.维护SAP物流运费数据;

制作物流月度分析报表。

8.使用ERP系统为SAP。

离职原因: 丈夫调外地工作

**(广州)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9-09 ~ 2012-0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物流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安排物料及成品进出口及国内运输的相关事宜。

2.负责跟进销售订单进度及工厂发货计划。

3.负责整个公司物流统筹及物流方案的制定。

4.负责物流供应商的筛选、评估、考核;

物流成本的预算及控制。

5.负责投标前物流成本的预算。

6.负责货物包装方案的制定、包装材料的订购。

7.负责包装供应商的筛选、评估、考核;

包装成本的预算及控制。

8.负责投标前包装成本的预算。

9.负责物流部与生产部、项目部、仓库、客户、供应商之间的沟通、协调。

10.使用ERP系统为SAP。

离职原因: 寻求更好发展

**(广州)泵业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6-04 ~ 2009-09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物流主管

工作描述: 1.仓库:负责仓库的日常运作及管理,生产物料的库存监控,对进出仓物料、成品等进行检查、监督、核准与跟进。使成品及物料的防护、储存、收发、搬运有序进行,以达到维护品质、降低成本的目的。

2.跟单:负责由接收订单、货期确认、下单生产直至成品出货等一系列工作,跟客户沟通及解决相关问题。

3.物流:负责所有物料、产品进出口及国内运输安排。

4.报关:负责所有报关事宜及与海关相关的其它业务。

(如货物进出口、进出保税区的报关事宜,手册建立及核销,公司在海关、检验检疫局备案及年审,建立保税仓库等等)。

5.协助财务部做好每月统计对账工作。

6.配合质检、采购、生产等相关部门处理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7.对下属进行零部件及仓库管理知识的培训。

8.使用的ERP系统为iScala。

离职原因: 寻求更好发展

**(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01-02 ~ 2006-03

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

所属行业:文娱、体育、办公用品及设备

担任职位: 客服组长

工作描述: 采购

1.负责供应商的筛选,确认样板、价钱及付款方式。

2.收到客户订单后确定所需的物料,再下单给供应商。

3.负责与供应商、货运、工厂及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沟通,解决相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4.督促供应商按时交货,及提供相关文件。

5.安排付款给供应商。

跟单

1.负责由接单、下单给工厂、出货直到收到货款等一系列工作。

2.负责与外国客户、货运、财务部及公司各职能部门的沟通,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制定运输方案,协调及监督运输方案的顺利执行。

4.及时反馈、解决在生产、运输、收货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突发事件。

5.安排出货后,准备整套出口贸易的相关文件。

如验货报告、发票、包装清单、提单、原产地证明、

入银行文件等一系列单证。

6.向当地商检局申请Form

A及原产地证明。

7.负责香港货物进出口报关.

8.负责客人付款情况的跟进。

(付款方式主要为T/T和L/C信用证)

9.所使用的ERP系统是FoxBasic。

离职原因: 寻求更好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农工商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1-07

专 业 一: 计算机应用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7-07 2008-01 广东省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 计算机应用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自2001年毕业以来一直在外资制造企业工作,在客服、物流、仓管、采购、报关、物料控制及包装方面等方面有十年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带领组员独当一面工作,对于多方面的工作都能胜任。熟悉货物进出口流程、报关流程及海关条例,有新厂筹备的经验。良好的英语基础,能应付日常工作中与国外供应商、客户的沟通。

个人自我评价

综合能力强,有近三年的客服管理经验、三年以上的出纳工作经验。

篇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3-0006-03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继承和推动科学文化技术发展的重任。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生产和应用,通过产出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中国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分为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型。相比于学术型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侧重从实际出发,通过掌握地方、行业和企业的需求,针对国家有关领域的特殊需求,以联合招生、培养或联合攻关等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的专业性教育。“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应找准发展需求,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一)知识结构需求

目前,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主要在硕士层次设置专业学位,包括工商管理、教育、法律等十多个学科,基本覆盖了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分析特定行业领域对特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重点分析其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发展专业学位知识结构的多样性,调整各专业科类的比例,培养满足经济和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能力素质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培养环节都必须以培养研究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导向。不同学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对学生的基础和素质要求也存在差异。分析特定行业对特定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级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与需求结构,具体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科技创新潜力提升能力、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注重对学生学业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估,从而建立起学校与合作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机制。

(三)实践经历需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制化培养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培养的人才有很大的柔性和自适应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顺利实现教育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特定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经历需求的侧重点,具体包括实践技能经历、实践流程经历、实践背景经历、实践感知经历等,具体内容见图1。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的角色定位

在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如何根据需求分析现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职业角色定位尤为重要。笔者从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生互评价、辅导员/班主任评价、授课教师评价和导师评价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特征的多维度评价。通过多维度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职业角色化定位。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识别与聚类分析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多维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对比分析与专家论证,从不同的个性特征出发,识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性化特征。

其函数式为:V=fr1,r2,...r7,k。ri分别代表不同的个性特征:r1=“研究生爱好”;r2=“研究生志向”;r3=“研究生性格”;r4=“研究生学习特长”;r5=“研究生心理素质”;r6=“研究生性别”;r7=“研究生组织能力”;K=“研究生所学专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识别基础上,实现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化特征的聚类分析。

(二)职业角色需求与研究生特征拟合测度

测度不同类型职业角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能力需求m与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个性化特征v之间的蜗钅夂隙s,确定各项个性特征的拟合权重i,实现个性特征的综合拟合度测度S,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角色化定位。其公式表达式为:si=vim。其中,si为单项拟合度;vi为某一个性化特征;m为能力需求。

S=∑ni=1si・i。其中,S为综合拟合度;n为单项拟合度数量;i为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

以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某一学生对于工程造价师的职业角色定位的特征拟合度。

假设,不同的个性化特征满足ri∈[1,7],工程造价对于各个性化特征的需求能力满足m∈[1,7],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满足i∈[1,7]。

根据测定,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V=f2,4,5,3,1,7,6,工程造价师;该专业的能力需m=(5,4,3,7,6,1,2)。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来说,“研究生爱好”“研究生志向”“研究生性格”“研究生学习特长”“研究生心理素质”“研究生性别”和“研究生组织能力”的单项拟合度si=0.40,1.00,1.67,0.43, 0.17,7.00,3.00。通过综合评定,得到各项个性特征拟合度权重i∈[4,5,3,7,6,2,1]。经测算得到综合拟合度S=32.6。同样的方法测度该学生从事工程监理师的综合拟合度S=28.4。通过比较得出该生更适宜从事工程造价职业。

运用案例推理,测度出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个性特征与工程造价师、工程监理师、工程咨询师、房地产估价师等职业角色需求特征之间的拟合度,从而实现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化定位。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际的管理与工作经历,难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从而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的现象。目前,许多导师面临着自身的科研和教学压力,投入在学生指导方面的精力较少。高校需要聘请理论知识水平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士参与教学。

(二)提高生源质量

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既有本科毕业生,也有专科毕业生;既有教育、科技工作者,又有企业或施工单位员工;既有与所学领域相关的从业者,也有与所学专业差异很大的人员。复杂的人员组成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困难,因此,在资格审查和招生考试录取环节,应择优选拔,挑选出更适合本专业学习,且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

(三)突出课程特色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安排中,要突出知识结构的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B方案,建立健全校企两级管理的工作队伍,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灵活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和实地考察等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实践教育,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开拓实践培训的视野和思路。

(四)重视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应注重和强调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突出论文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应结合职业背景,通过调研、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途径,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还应借鉴国外先进理念,考核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所学领域的实际操控能力。

四、结语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基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定位情况进行的定制化培养。在教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大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逐渐被重视。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企业切实提供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在高端人才紧缺的今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切实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矛盾,解决就业难题。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深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曹洁,张小玲,武文洁. 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60-63.

[2]黄晓明.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1):52-55.

[3]李贤,吕恒林,吴元周.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3-56.

[4]白培瑞,安,毕丽君.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建议[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109-113.

[5]王筱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师资队伍结构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9-13.

篇9

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正发生较大的转变,由过去的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专业学位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其培养模式向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向迈进。工商管理硕士(MBA)是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MBA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发展之后,招生规模、社会认可度和贡献值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MBA品牌建设、提升MBA教育质量成为国内众多MBA开办院校极为重视的内容。与此同时,面对MBA学生较为鲜明的特征,如何做好思想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将成为MBA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MBA学生的时代特征

近年来,随着MBA入学考试被纳入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系列,MBA教育的规范性和创新性逐步提升。同时,MBA学生也逐步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几个特点。

(一)年轻化

全国MBA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入学前必须具备三年工作经验(本科学历背景)或五年工作经验(大专学历背景)。近年来,报考及被录取考生的年龄总体上呈现年轻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竞争程度增大、生活成本提高、学历影响力及作用程度提升等。在对北方工业大学近四年的入学新生信息调查中发现,每年及四年合计的新生入学年龄值均为32~33岁。

(二)目标多元化

在调查中发现,有近40%的新生是为了在毕业时获得派遣机会;近30%的新生是为了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具备较高的学历基础;约15%的新生是为了获取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余下约15%的新生是基于其他各类目的来报考MBA的。这一点与本科及学术学位研究生有根本性的区别。

(三)实践经验丰富且分散

MBA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在入学条件中就限定了考生必然会具备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在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技术及管理岗位上,考生具备了其从事工作的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一般来说比校园理论知识点较为深入,但对学生个体来说较为分散,有可能每班仅有少数人对某个特定知识领域有较深认识。

(四)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同时,MBA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在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形成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初步认识,这使其能较好地参与到各项学习和学生活动中去。

(五)多重社会身份

在调查中发现,MBA学生多具备工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类型的社会身份,这就使其在接受MBA教育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影响,造成学习时间减少、学习效果下降等情况。

(六)责任心强

在MBA学生多重社会身份的交叉作用下,其对社会责任、企业责任、家庭责任等有较强的认知和感悟,这使得MBA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社会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援助弱小等活动。

充分认识MBA学生的特点,可以把握MBA教育过程中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关键点,培养知识与能力兼备的新世纪中高层管理人才。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有上述特点使MBA学生在团队建设、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易出现作风懒散、学业荒废、竞争无序等现象。

二、MBA党员作用分析

(一)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调查

为了解MBA党员在班级建设、活动参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情况,特别针对在校MBA班级的党员和非党员人群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党员的基本信息、党员的班级影响力、党员在班级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表现、群众对党员作用进一步发挥的建议等等。因此次调查所覆盖的班级不存在行业集中、岗位集中、地域集中和性别集中等特点,因此调查结果具有符合MBA学生时代特色的代表性。

1.在党员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1)在校党员的平均党龄为7年,入党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为18年。

(2)85%以上的党员所在单位经常组织党员学习及实践活动。

(3)65%以上的党员了解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4)在班风存在的问题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迟到早退现象。

(5)在影响学风的因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习时间受限。

2.在非党员调查中,我们得到如下信息。

(1)45%的被调查对象曾递交过入党志愿书。

(2)68%的被调查对象清楚地了解本班哪些同学是党员。

(3)9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活动积极性较高。

(4)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的学习态度较为积极。

(5)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本班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6)68%的被调查对象了解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

(7)在党员作用发挥上,提出党员应以身作则、组织学习活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8)在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上,得出与党员问卷极为近似的数据。

(二)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调查数据分析

从以上调查的核心数据来看,尽管党员在约束自身、积极参加活动、树立良好学风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仍有小部分党员和非党员同学不了解学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没有系统地、有目的地组织和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另外,部分党员表现消极,没有在各类学习和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也让部分同学提出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意见。

(三)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1.MBA学风建设是巩固并提升当前MBA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面对MBA学生的时代特点所带来的各种困扰,MBA党员更应该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依据如下。

(1)MBA党员是MBA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主要是入学前在其毕业院校或工作单位发展入党的党员同志,少部分是MBA上学期间新发展的党员,其思想觉悟较高。

(2)MBA党员在班级人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可以起到群体性的传、帮、带作用。

(3)MBA党员有义务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良好学风。

(4)MBA党员作用的消极和不作为极易导致非党员同学的效仿,影响学风。

2.结合MBA党员的特点和调查所得的各类信息,本文认为MBA党员在学风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各类活动,增强凝聚力,带动班级整体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2)通过平时表现,展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形成积极引导因素。

(3)通过平时学习,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活跃全班学习分析。

(4)通过主动服务,发挥特长或特有的社会资源,激发同学上进正能量。

(5)通过务实工作,以扎实的业绩表现和工作态度,正面影响学习风气。

因此,对MBA党支部来说,充分认识MBA学生的时代特征,有效利用发挥MBA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可以很好地塑造班级凝聚力和党员影响力,有助于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

三、MBA党员作用实例

本文以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研究生党支部为例,介绍该党支部在发挥党员作用、打造优良学风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北方工业大学MBA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后就第一时间进行MBA学生时代特点和学风建设的相关研究。其研究背景是MBA在校时间短,学习动力和效果较差,有悖于学校对MBA高质量办学的相关要求。在对MBA学生特点、学风建设情况、党员学习情况等展开一系列调研后,MBA研究生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讨论并形成以学习提意识、以活动改心态、以党员带群众为主线的党员作用提升模式,制订“加强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服务北方工大”主题活动实施计划。

计划分为两个层级,一是通过各类学习活动提高党员先锋模范带头意识;二是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党员主动服务、积极参与的表率能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MBA研究生党支部借助十精神学习、群众路线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召开了数次学习活动,使党员迅速感受到支部集体的活力与吸引力,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讨论和活动中来。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MBA研究生党支部首先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宣讲,鼓励党员同志积极提出好的活动建议。在此基础上,MBA研究生党支部一年来举行了校园招聘会、考生交流会、企业参观、献爱心捐赠、职业发展讲座等多项活动,充分发挥了MBA学生的优势和特点,组织党员同志活跃在各项活动的一线,有效带动了班级凝聚力和学习风气的提升。在一系列学习和活动的影响下,MBA班级的活力持续且不断丰富,反映在学风上就是课堂出勤率、参与度、活动积极性等有良好表现,党员作用成功的改善了班风学风。同时,上届学生党员的优秀表现也积极带动了下届学生党员及班级的积极性,使整个MBA班风和学风呈现逐步改善,充满了活力与创新,各项课程及实践环节成绩均有较好表现,有力促进了MBA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提升。

四、结语

MBA研究生尽管有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在集体意识、学习动力、奉献精神上存在一定缺失,但在充分发挥党员积极作用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班风学风的改善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紧跟党的方针路线,加强自身学习,在此基础上落实到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真正的实现以学习提意识、以活动改心态、以党员带群众,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孔伟明.基于学生特点的MBA新生入学教育设计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Inquiry on College Postgraduate Association Innovative Model

――Based on the Examples of Accounting Master Federation

i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U Yingjie, FANG Ping, LIU Xiaolin

(School of Accounting,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3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raduate degree,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graduate students will no longer meet the current "academic degree" and "professional degree" co-existence of two categories of graduate education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ster of Account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innovative university graduate will manage mode. This mode coverage for full-time and part-tim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being in school management, service organizations, but also included alumni and community docking mechanisms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Association; innovative mode

截至2013年底,我国专业学位硕士共设有39种,其中有13种既招收全日制学生、也招收在职学生(本文中的实例“会计硕士,简称MPAcc”属于此类)。目前,一些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人数已超过了同专业的科学学位硕士,这也是我国将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当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的特色路径,其中,研究生会的改革是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一个亟待研究的内容。

1 当前高校研究生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传统的研究生会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研究生会历来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局限于校内,与社会结合不紧密,与社会各实务部门脱离;研究生会一般只是作为学生管理的组织,缺乏针对学生需求、为学生服务的原始动力;参与活动的学生不具备大众性,凝聚力低下,沿着固有的模式缓慢发展;学生活动经费来源少、金额小,活动开展受到限制;缺乏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活动,缺乏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等等。

1.2 构建新型专硕研究生会的必要性

当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管理工作融入到传统的研究生会中。这样除了上述问题造成的弊端外,还将面临以下两个困难:

一方面,学术学位硕士一般是3年制,而专业学位硕士一般采取2年制或2.5年制,这给研究生会培养学生干部的程序及换届机制带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两种类别硕士的学业进度、就业程序进度不一致,在开展活动时会带来很多困扰。

另一方面,传统研究生会开展的工作除了相应的学生管理和文体活动外,主要开展的是学术科研活动,缺乏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而对比学术学位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在面向社会职业领域,培养具备高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更需要实务性强的、与职业和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生实践活动。

可见,传统的研究生会工作已满足不了当下专业学位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应构建一个更具实效的研究生会创新组织,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学生工作。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于2009年成立的“会计硕士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正是一个这样的组织。

2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硕士联合会”的实践案例

2.1 联合会的服务对象及工作内容

联合会目前探索出了一套“打通在职与全日制的互通渠道,以整合专硕校友资源为抓手,以对接社会、实践实训为基本理念,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方式,以为在校生和毕业校友双方都提供有效服务为目标”的管理模式。

(1)覆盖全日制与在职学生。虽然在职类别的专业学位已诞生了二十来年,但却一直被“隔离”在传统意义的研究生学生工作范畴外。我们应注意到,这部分学生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且他们工作实践能力强、社会资源丰富,完全可以整合进研究生学生管理工作中,与全日制学生工作有效结合,拓展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渠道。因而,联合会将这两类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2)覆盖在校生与已毕业校友,涵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社会合作机制。传统的研究生会都局限于对在校生的服务和管理,范围只限于“在读”和“校内”,还没能将高校研究生会的定位与职能拓展到更高、更广的层面,那就是本文探索的,将新型研究生会的功能范围拓展到“校友机制”和对接“校外”的社会合作机制。

(3)覆盖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学位。就西南财经大学而言,会计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审计硕士(MAud)三个专业学位均设在会计学院,且三个专业的相关性非常大,因此联合会也将后两者学生一并纳入。

2.2 联合会的组织构架

联合会下设指导委员会、理事会和执委会。指导委员会是校方进行指导,使联合会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指导机构,由学院领导、导师与教师代表、辅导员老师等组成;理事会是发展规划、重大活动及决议的讨论机构,其成员由各年级校友代表组成;执委会是日常事务执行机构,下设五个服务部门,各部门均有在职与全日制的同学负责具体的工作。五个部门的设置及分工为:(1)秘书处:负责在读与历届毕业校友的人员信息管理及更新、经费管理、消息、各类会务工作、管理联合会所有相关QQ群;(2)学术实践部:负责组织各类学术实践活动,负责“特色实践基地”的运作及管理;(3)宣传部:负责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管理联合会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制作会刊(面向社会及全体校友发放)等;(4)外联部:搭建全日制与在职之间的联系(如运作“联系学长制”),负责落实“校友成长计划”,搭建与各类社会机构、部门的衔接与合作等;(5)文体部:负责组织在校生、校友彼此之间,以及与社会合作机构的联谊活动等。

2.3 联合会开展的活动及其运行

2.3.1 常规活动

对全日制学生而言,联合会针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特点和两年学制的时间进度,组织校园内各类学习、文体、研究活动、专题讲座等;搜集并提供适合的实习、实践与就业信息;开展与职业紧密结合的辅导与各类帮扶。在职校友对上述活动感兴趣的(例如专题讲座、文体比赛等),可以自由参加;同时,在职校友正好可以提供大量实习实践信息,这些信息由联合会统一整理、和组织实习生。

针对在职学生和已毕业校友,联合会主要负责开展工作业务和实务问题讨论活动(如定期举行CFO沙龙、IPO沙龙、财务工作沙龙等);提供猎头、跳槽信息,提供资源共享、工作资源衔接等服务(如猎头对接专场、业务对接专场等);组织各种校友联谊(如社会公益活动、校友聚会、文体比赛、单身派对等)。上述活动同时也提供给全日制在校生参加。在各类实务沙龙中,全日制同学可以与已经工作多年的学长、校友进行学习和交流;在业务对接活动中,全日制同学可以真切地接触业务,直观地学习实务处理;在校友联谊活动中,全日制同学则是举办活动的主力承担者,可以很好地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2.3.2 特色活动之一 ――“特色实践基地”

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他们急缺的是一个能够进行实务工作、锻炼实务能力的平台,很多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实习实践环节不得少于半年”,而财经类高校传统的实习、实践都是零散的、不固定的,无法满足大批量专业学位学生定期地、稳定地进行长时间段的实习。

为此,联合会构建了一个特色实践机制,即与当地团委、科技局、经信委,以及一些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组织专业学位全日制学生为当地各大创业园区的企业提供财务服务及融资服务。这些企业以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为主,这样的企业规模较小,但会计、税务、融资、资产评估、审计等业务种类齐全,能够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早日切身体会市场风险;同时,这些企业业务量较小,能够避免学生全面陷入实训之中,而可以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学校的教学项目之中。

由于企业是长期存在的,财务服务是持续、连贯的,因此保障了实习的持续性和固定性。学生在第二学期即可参与到此项实习,每2人服务1家企业,每人的实习期间为6个月,实习结束后转给另外2人接手,这样一方面保障了企业的业务不中断,另一方面能发挥“以生带生”的作用。这种实训机制联通市场、直接接入企业实务,不仅能够让全日制学生实际参与业务工作,切实锻炼学生处理实务的能力,还发挥了财经高校研究生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功效;此外,整个基地的运作及管理均由联合会的学生工作人员全权负责,能极大地锻炼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能力。

2.3.3 特色活动之二――“联系学长制”

该项目是筛选在实务界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学员担任“联系学长”,并最好能具备相关的专业资质(比如中、高级会计师职称,或者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让他“一对多(一般不超过五人)”地帮助和辅导全日制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同学。

目前的做法是,全面了解全日制学生各自的研究领域或初步就业意向,与联系学长所从事工作的行业属性、单位性质结合起来划分;此后,在全日制同学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都会得到其固定的联系学长的帮扶与引导。每一届全日制学生入学后,即组织相应的一批联系学长;联系学长的人员并非固定,而是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并且配套有相应的“淘汰机制”。

对全日制同学而言,联系学长可以与其分享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帮助其解决在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信息,并搭建平台,帮助全日制同学参与实习实践,认知社会与未来的职业;可以对全日制同学的职业规划提供有效引导,为他们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对于在职同学而言,在与全日制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合适的人才进行培养,待其就业后直接招聘入自己的工作单位;可以与全日制学生一起组成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的团队小组,完成自己单位的研究课题等。

2.3.4 特色活动之三――“校友成长计划”

MPAcc(包括MV和Maud)学生的行业分布集中在各类金融机构、企业、事务所、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并且,从事会计、财务、审计这类行业领域的工作,其职业发展进程往往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因此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校友的工作职位也呈现“阶梯型”的分布。“校友成长计划”即是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结对子”,按照行业的细分,组建不同行业人员的帮扶。

具体而言,将校友按照工作年限、职位等信息进行划分,其中,“高端校友”一般是指工作15年以上,或具备CFO(财务总监)等类似身份;“发展期校友”一般是指工作5~15年,或具备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类似身份;“起步期校友”一般是指工作在5年以内,或事业尚无明显成效的校友。“结对”以后,“高端校友”对“发展期校友”、“发展期校友”对“起步期校友”进行职业发展的引导。针对全日制学生,在其毕业后开展此项工作,针对在职学生,在一进校时即可开展。此项计划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由联合会负责落地实施。

这个项目的优势在于,对“高端校友”而言,不仅体现了公益心,还有利于发现值得信赖的后备人才,并能拓展自己的工作资源和业务资源;对“发展期校友”或“起步期校友”校友而言,不仅有非常贴近自己行业和专业的指导,而且能帮助发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3 新型研究生会的绩效评价及未来展望

3.1 切实增强实践效果,促成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联合会可以切实加强全日制学生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更多实践、实训的机会,并将这些机会固定成长期的、有效的实习机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增强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长、校友、社会相关部门与机构的共同参与,给学生提供更多、更适当的业务指导、职业指导和咨询帮扶;可以通过与校外、与社会的对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事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2 有效解决传统研究生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促进研究生学生工作更好地发展

前文中提及的传统研究生会中的诸多问题,在联合会的实践中都得到了有效解决:例如,联合会的实训基地、帮助校友开展的业务对接、联谊活动等,能很好地让在校生走出校园、感受社会;联合会的“联系学长制”、“校友成长计划”、“校友沙龙”等项目都是纯粹为学生服务的,而且是有针对性的、终生的服务,有效加强了联合会的凝聚力;校友和社会机构的加入,使得联合会有了相应的经济来源和财力支撑;联合会执委会的成员在校期间会非常努力地开展工作,因为其激励机制在于毕业后能得到联合会视其工作贡献而确定的、后续的“VIP会员服务”,从而增进工作的能动性和创新性。

3.3 为专业学位的校友工作搭建牢固基石,提升专业学位的品牌效应

目前很多高校致力于开展校友工作,可是往往建立“校友会”时轰轰烈烈,但因为没有专人承担后续工作,也没有长效机制,建立后校友活动就趋于瘫痪。联合会的模式通过全日制同学的加入,为校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需的组织力量和人手资源,促进了校友工作稳定、持续的开展;另一方面,校友工作的开展又为实习、就业、职业辅导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来源。无论是在职学生还是全日制学生,从一进校时,就进入了这样一个富有校友影响力的组织,在他们毕业后也能更好地被整合在这个大组织的资源中,可以提升专业学位的“溢价培养”效果,提升专业学位的品牌效应。

3.4 开展“服务社会”工作,加强专业学位的社会形象认知度

借用在职学员和已毕业校友的社会关系、财力支持、实务经验等,加上全日制学生的人力资源,共同联手,可以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专业服务,在加强全日制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创立的“特色实践基地”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从2011年9月起正式实施以来,截至2013年底,已有五个批次200余名全日制学生参与,前后为90余家企业提供公益性的财务、财务顾问及融资服务,其中取得融资的有30余家,渠道包括公益基金、银行贷款、小额贷款、风险投资等。目前,联合会仍在致力于搭建多方受益的其他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公益性平台。

3.5 展望“专业学位联盟”的成立,促进相关专业学位的共同进步

纵向而言,未来,随着EMPAcc、DMPAcc诞生的可能,均可整合进联合会,由此建立起整个涵盖在读和已毕业会计专业学位学生的大平台。横向而言,会计硕士的行业分布除了与审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相近,与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等也是互通的,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考虑成立更高端的“专业学位联盟”,将同一高校、甚至同一地区学科相近或类似的专业学位资源都整合起来,将联合会功能的辐射能力不断拓展,促进相关专业学位的共同进步。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专项科研基金课题一般项目(13JDYB10);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钟军,陈浩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研究生会建设探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

篇11

前言

随着工程项目日趋复杂化,科技元素的不断融入以及业主需求的多元化,这为新时期项目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已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具备融资、投资和带资建设的BT融资管理模式;还有目前盛行的融设计、施工、采购于一体的BOT融资管理模式等等。随着这些管理模式在我国重大项目诸如奥运场馆、高铁的成功实践,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1. 分析我国项目管理的现状

1.1有关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对于项目管理这一方面,我国虽然已经存在部分法律法规,但是仍然没存在法律法规,对专业领域上项目管理的工作范围、工作内容的指导性准则进行相应要求。这就导致项目管理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存在相应的法律依据,并且在许多工作内容中,法律法规中存在概念模糊的现象,导致了许多项目管理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找不到相应的准则,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混乱。并且在项目管理的工作中通常会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因此必须贯彻落实国家相应的发展政策,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应法律法规,让项目管理拥有具备指导性的准则,并做到类别齐全,避免项目管理工作相互冲突、相互交叉、相互重叠。并且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运用法律法规。为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相应法律基础,并且对项目管理发展方向的明确,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1.2项目管理的形式并不明确。目前企业中的项目管理工作,大都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形式,大都是企业附属的基建组和临时性的管理机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形成一个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这就造成了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同时,不能获取相应的助力,并且这种形式的模糊,也造成了工作内容、工作界限的不稳定,造成了项目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相互冲突的现象。因此对企业应该对项目管理这一领域进行足够了解,建设相应的经济管理组织,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质量。

1.3项目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我国的项目管理形成系统化的时间较晚,并且在系统化的最开始,项目管理只是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其重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并没有得到我国科技教育界的重视,所以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并不十分出色,软硬条件的落后,都导致了人才素质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并且我国对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大都集中在某个方面,并没有对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因此这就造成项目管理人才在加入到工作之中,通常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对其本职工作存在陌生感。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培养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让项目管理有更好的发展。

2.我国项目管理在未来的发展与趋势

2.1信息化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将逐渐向知识经济进行转型,而信息化作为知识经济的直接产物,更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项目管理在日后的工作开展,也势必会受到信息化潮流的影响,这种必然性趋势为项目管理带来了全新的特点,并带动项目管理工作的发展。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经非常普及,项目管理也对电子信息手段更加的依赖,而目前西方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项目管理网络化、虚拟化,从而加强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美国的国际互联网项目管理工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其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对文件管理较为简单工作流程的操作,以及对互联网实效信息的获取,提供网上材料采购和招标等工作,这种将项目管理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获得了美国市场的认可,并快速地进行自身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项目管理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促进相应的项目管理办公软件的出现。结合国外先进国家的企业经验,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与信息化的交融是必然的,而信息化的高度膨胀也是项目管理工作的机遇所在,项目管理的工作内容将更加广泛,其工作效率也会更加快速。因此项目管理公司也应该对信息化趋势做好相应准备,提高项目管理公司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人才素质,并为信息化的到来打好相应基础。

2.2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项目管理也势必将与国际接轨,并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渐虚拟化的世界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及工作。项目管理的相关工作在与信息化进行融合之后,也势必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企业的交流也是如此,在拉丁美洲的企业目前已经大都使用电视会议来与同事进行交流,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势必会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如今许多大规模项目的处理,都由许多跨国公司所组成,虽然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区,但是却能非常好的来完成分工协作,并且保证工作效率。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市场也将会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并且伴随我国跨国公司以及跨国项目的不断增加,也势必让企业走出国门,从而使经营的项目更具国际化。面对我国企业间的激烈竞争,项目管理的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并发展自身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优势,相应的转换经营模式,重视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增强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并通过国际相关组织,来获得最大效益的提升。我国的企业只有通过对国际惯例、条规进行适应之后,才能依照国际惯例来进军世界市场,在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而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国际化的趋势有深入的了解,明确自身的方向,提高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并通过对跨国项目建设,来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在宏观上,项目成功可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在微观上,项目成功则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强化项目管理的应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认真总结我国的项目管理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推动项目管理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是必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云倩,潮流DD如何全面认识现代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项目管理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第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郭毅夫,项目管理的发展及其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张承巨,项目管理应用实践与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2.

[5]李欣,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评估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