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4 10:53: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风险管理相关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篇1

2.对影响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

2.1对组织的构架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组织的构架是支撑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体系,其中比较常见的几种组织架构体系有直线式、分权制、矩阵式及中央集权制等。但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包含内部职能部门的设置及治理组织结构;而内部职能部门这一层面会对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如果想要健康、稳定和长久的发展,就需要让自身的财务审批效率得到提升,对企业的职能部门在资源分配、设置、决策程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改善,优化管理层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组织的架构。避免不完善的组织架构,造成国企职能部门的不合理设置,或是造成不当或失控的企业财务审批,从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

2.2对职工的分工因素进行分析

在国有企业中,职责的分工就是指该企业依据其设置的内部机构对各岗位的工作职能、名称、工作需求及任职有条件等条件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在对国有企业中的各项职责进行分工时,其最终的目的是设置组织架构中的职能部门,并对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职务的设置情形来看,不相容的职务主要体现在授权审批的各个职务中,如业务经办、审核监督、财产保管以及会计记录等,为使各职务正确性得到确保,必须注意把以上的职务两两间进行相互的分离。

2.3对业务性质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国内的国有企业通常都是参照不同的业务内容对不同性质业务进行划分,国有企业的性质及业务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所办理的基本业务大致是一样的。为了便于业务的管理,国有企业会将业务的发生率作为依据,把性质不同的业务划分开来,如将业务分为特殊业务与常规业务两种,那么在业务办理中两者的审批配置和控制就会有所不同。根据业务的内容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职能部在会计事项的中审批权归属和具体审批的程序。而依据业务的发生率和范围来对业务的性质进行划分,则影响着财务审批方式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并决定着财务授权的控制方式。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如何划分业务性质,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事项的管理权限。

3.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

国有企业的会计事项权限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的措施一般体现在下面的两点内容中:(1)制度方面的风险及控制;国有企业中存在制度方面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制度的缺失、缺陷,而为规避这一方面的风险,提升国有企业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企业应参照自身实际的业务性质以及岗位职责进行审批授权,将其审批的责任落实到位,并对审批责任中的实际要求进行明确。其次,企业应对其内部财务的审批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且明确财务的审批权限和范围,避免发生制度风险。最后,国有企业应综合分析业务的特点、风险以及授权的体系等,制定出一套统一、系统、规范以及科学的审批流程,并明确审批流程各个节点的顺序。(2)道德方面的风险及控制;道德的风险主要是指窥觊事项的权限管理过程中,和授权审批的人员的品德相关的风险,例如,授权审批人员存在不轨企图、职业道德不良、不诚实、不正直,均是导致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基于道德风险分析,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体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措施,提高企业授权审批人员的道德建设,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4.优化国有企业会计事项的权限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

4.1完善事前审批流程

国有企业事前审批环节主要是设置各个业务主管手中审核、审批的权利,以便能够及时处理经办人的申请;而在此过程中,对业务事项事前流程审批尤为关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务部门还应对财务的授权进行分级审批,审批期间,要充分考虑到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并根据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实施不同层级审批,进而进而使审批的环节得到相应的简化、有效的优化,使会计事项权限管理的效率得到提升。

4.2做好相关会计事项授权工作

结合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征强化会计事项授权工作,这就要求国有企业财物部门根据企业中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安排财务工作人员严格审核批复数额比较大、性质较为特殊以及非定额的项目;或由部门主管直接继续拧审核及转付。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财物管理部门还应参照职能组织的模式,将会计事项权限管理授予到相应的部门主管、财物工作人员、分管财物的副总经理以及最高的管理者手中,不断强化会计事项的授权力度,对会计事项中财务审批权力失控的风险进行控制。

4.3对全面预算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机构,且企业在开展内部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由预算管理的组织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全权负责预算管理的决策以及控制工作,尽可能提升企业全面预算以及管理效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拟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指标;并根据国有企业经济业务水平变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整、改进以及补充,进而进而对其相应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篇2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均在不断的变化,企业要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对经营活动进行调整,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风险之中,许多风险比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质量风险等,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一种风险,其发生的结果往往表现为资不抵债、资金断流、投资损失、汇兑损失等严重状况,这种风险叫做财务风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财务活动,需要采取运用各种科学理论工具、技术手段去辨别、分析企业当前经营事项存在的财务风险,要确定财务风险的性质、发生的可能性、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从而确定处置风险的次序、办法和资源投入,进而研究预防该类财务风险的模式及优化提升方案。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筹资活动风险管理在筹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获取资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筹措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筹资渠道不畅、无法还本付息、财务成本过高等风险。2.投资活动风险管理在投资活动风险管理中,企业将资金投放到项目中,存在投资损失、回报率低于预期、实际投资超预算等风险。3.经营活动风险管理除上述风险外,企业经营活动也会造成财务风险,包括各项资产的管理风险、应收款项损失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税收管理风险、会计核算风险、财务报告风险等。

(三)制造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1.是企业价值链实现的重要保障制造企业从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到市场营销的整个经营环节,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闭合。这一过程企业始终处于财务风险之中,市场业绩下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人工成本剧增等因素已成为当今制造企业不得不每天面临的难题,这些难题如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其引发的财务风险给企业经营造成沉重负担。企业在产品研发立项、市场营销计划确立、新材料应用等诸多决策中,需要通过对价值链活动中财务事项问题挖掘,对决策事项进行全面的盈利风险分析,提出财务活动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帮助管理层进行决策支持,将会对企业价值链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2.现金流管理的有效手段“企业短期内可以没有利润,但是不能没有现金”、“现金为王”,这些警语讲得就是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企业的现金流就像是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一样,从原料采购、人工成本、营销费用,到借贷投资等各环节,任何一处出现现金流断裂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其他的财务活动完全无法运行。因此,企业应全面分析其各财务活动中的现金流状况,对相应的环节发生现金流问题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价,结合行业特点制定自身偿债指标的控制标准,并建立实时监控预算执行、资金账户、往来控制等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从而避免现金流风险管理失控。3.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管理当前一些企业对重要资产疏于管理,存货跌价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基建项目中途下马等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屡屡发生。一方面是管理者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漠;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对资产有效管理的方法,造成资产管理力度旱涝不均。强化资产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强化企业全资产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资产的财务风险事项分级管理及风险评估工具,避免人为主观经验性判断失误,从而实现资产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

(一)对财务风险的辨识方面不够系统和精细化企业的财务风险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很多企业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要么是根据经验判断而选择一些自身熟悉或者曾经发生的财务风险作为监控对象;要么是一次性下大力气梳理财务风险后束之高阁,多年不进行财务风险事项的更新。缺乏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梳理、辨识存在的财务风险。

(二)在财务风险的衡量尺度方面缺乏工具对于实际已经出现风险隐患的财务管理环节无法进行有效测量,只能进行主观判断,但这种主观判断又无法进行量化和定性,无法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财务风险处理的科学方案,因此造成大量的潜在或者即将爆发的财务风险,均没有实施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缺乏一套对存在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在财务风险的对比评价方面欠缺适合的参考指标企业所在行业、本身规模等情况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企业缺乏对于竞争对手或者与自身相似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的了解,更不了解标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对于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非常重要的财务风险指标,缺乏进行对比分析的参考数据,无法对自身财务风险指标的合理性进行有效地对比评价。

(四)缺少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更多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财务风险显性的暴露出来,甚至造成了财物损失,企业才可能发现并去研究处理。这造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财务风险管理就像是救火队,不停地在到处灭火。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能实现对业务活动的同步监控。

(五)财务风险损失处置机制不健全不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出现同样的财务风险损失连续出现。虽然企业也加大了处罚力度,但收效不明显,同样的经验教训换个资产换个责任人,损失仍然无法避免。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损失处置流程,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的培训学习没有形成全员意识,甚至出现造成损失只处罚低层级员工,责任追究效应向上递减的错误趋势。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财务风险分级事项管理模式全面分析并建立企业财务活动的各级事项,从一级事项最多到四级事项,每一级事项要遵循“完全穷尽、项目独立”的分类原则。事项比如经营活动风险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管理、年度决算报告、季度财务报表、月度纳税报告等,然后就末级事项逐个分析其关键风险点(风险隐患所在),比如年度决算报告的关键风险点是因违反会计准则及制度造成审计未出具无保留意见等。对应的制度流程是财务合规性内部审计制度及财务内审部门,改进建议年度决算报告后企业开展内部财务合规性评价,尽可能杜绝重大会计合规性风险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的应用使用风险矩阵工具,按照发生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大小两个维度,对按照财务风险事项管理模式辨识出来的风险点进行风险强度评估,将发生的可能性划定为低、中、高;将损失大小划定为小、中、大;这样横纵坐标将(低,低)(低,中)定位为风险绿区;横纵坐标将(中,中)(高,小)定位为风险黄区;横纵坐标将(高,大)(中,大)定位为风险红区。对于风险绿区不做风险处置;对于风险黄区密切关注、制定风险预案;对于风险红区应立刻制定方案并责令责任部门限期解决。

(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设结合企业行业特点、自身经营特征,对标行业平均水平,依据财务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三方面建立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比如企业所在的食品行业,食品的包装材料周转天数的行业平均水平为7天,而如果一个食品企业包装材料周转天数达到了20天,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那该企业在运营指标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通过建立指标对比来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还要结合财务风险热力图工具进行发生可能性、损失大小进行风险强度评估。

(四)财务风险预警信息化工具应用风险事项辨识、风险发生强度评估、风险指标对比构成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规范,但因为财务风险事项与财务活动是相生相伴的,这就决定了如果无法实时监测财务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那么财务风险管理是无法发挥其监控作用的。而要实现实时监控财务活动,需要将财务活动产生的信息进行信息化建模。将财务活动的关键信息从ERP、WMS、SRM等经营活动信息系统中抓取,之后与财务风险管理模块初始化的指标、等级、事项分类进行对接及比对,从而实现财务风险数据的产生。对于财务风险数据要设置预警控制,设置预警周期控制,发生趋势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的应用,目的是对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预判,避免发生财物损失。从实际应用看,预警控制使用好的企业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损失。

篇3

商务项目启动阶段是正式认可一个新项目的存在,或者是让一个已经存在的商务项目进行下一阶段的过程。在启动阶段主要是进行项目选择,要根据市场需求、工艺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开展调查和分析,选择最优项目组合,这个过程中市场是前提,技术是手段,财务经济是核心,战略性风险控制是关键。为了正确的选择项目,避免失误,在项目选择中一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符合发展战略。战略是通过项目来实施的,将项目与战略方向联系起来是成功的前提,这就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在竞争的市场中,发现商机,抓住商机,明确经营目标,这个目标的选择既要考虑该商务项目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考虑目标确立时的战略风险,使选择的目标要能支持、连接企业的使命。二是考虑资源约束。项目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日常运作对资源的需求及可用资源的改变、项目依时间的资源消耗等资源约束因素,要回避设立项目时超过可利用资源带来的风险,避免项目半途而废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是优化项目组合。项目选择是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的决策过程,其影响因素很多,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项目组合,使项目组合的整体绩效最大化。因此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内部环境、政策导向、系统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多利之争取其重,多害之争取其轻,总体考虑、优化组合。例如政府规定必须实施的环保项目、消除重大隐患的安全项目等应为首选,这样的选择不存在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于企业、于社会都有利。

二、商务项目计划

商务项目计划在商务项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商务项目的工作指南。商务项目计划阶段,资源、任务、供应商等都必须被恰当的安排。商务项目计划的主要内容有:项目目标、假设和约束、项目管理计划、范围管理计划、进度计划、资源需求和采购计划、成本计划、质量计划、项目组织及人力资源配备管理计划、风险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合同管理计划以及项目验收标准和验收计划等。商务项目计划具体、内容繁杂,风险伴随始终,风险存在于各个方面,风险各式各样,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风险点,要有风险管理的措施,要制定商务项目管理规划和计划,规划中应包括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作为商务项目风险管理的一整套具体计划,还要能说明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如何组织和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风险应对及风险监控,这对于能否成功进行商务风险管理、完成商务目标至关重要。

三、商务项目执行与控制

项目执行是指正式开始项目计划下来的工作,是项目管理应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项目经理要协调和管理项目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经过前期的项目计划核实、参与者的确认、团队组建、建章建制、执行动员等前期准备后,依据项目计划、组织政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计划执行,进一步确认任务范围、质量的保证、项目团队建设、信息沟通、招标、供应商的选择和合同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统筹安排项目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处理好意外事故,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为了使项目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还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项目控制办法,在质量、成本、进度、人员等方面对照计划要求查找偏差,分析原因和趋势,采取纠正措施,或者对照项目计划进行修改,重新规划项目,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执行与控制过程中,要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把风险管理贯穿于执行与控制的整个过程,把风险管理融入日常工作当中,当风险事件出现预警时就应按照预定的程序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或采取恰当的措施将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并按职责权限上报。

篇4

一、风险管理的事前控制规划

风险管理事前控制规划是项目开始前对整个项目基于风险损失进行的多角度分析和考虑,并规划出良好的规避风险的策略的预案,是整个项目风险控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这个部分包括了风险评估、风险的识别和规避、风险的评价等几个部分。

一旦项目中出现了风险,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会对整个的项目计划、资金预算、项目进度等基本的执行方案造成混乱,会使项目管理人在管理上措手不及。因此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在整个项目的开始时就应该树立项目风险意识,对项目可能存在的基本风险及其风险的形式进行评价,要对隐藏的和显露的风险进行客观识别。风险意识实际是对未来项目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事件的假设,一般风险意识识别主要包括风险的类型、根源、造成的后果以及连锁效应。这时,项目管理人因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常识,或者通过类似项目积累起来的数据等理论依据等来做好风险管理的事前控制。

风险管理事前控制的目的是尽量避免项目的失控和为具体的项目实施中的突发问题预留足够的解决方案。风险评估都要建立在以特殊性为依据的判断之上,一般可采用数学统计学中的概率、分布频率等方法进行。

项目的风险评估事前控制完成之后,项目就有不可承受风险和可承受风险两种,前者可以采用终止或者不就措施,以降低项目的更大损失;后者就需要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进行风险的控制。

二、项目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的方法

控制风险就是对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管理风险从而消除潜在的更大的威胁,使项目健康的发展下去。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在整个过程中是连续、反复进行的,消除了出现的风险后,新的风险又会出现,并且为了减少风险带来损失而进行的风险管理本身就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所以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对风险进行监视和规避。

风险的监视是对整个项目产品以及项目过程中的进展和变化、通过核查项目进展的效果来进一步的改善项目的运行管理模式。在整的项目运行中,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增多,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会越来越突出,但是风险监视工作也会随着信息的增大日渐全面。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各个实施阶段的计划目标和信息、风险管理的实效性来分析对比风险监视效果,寻求问题的根源,提出更加科学高效的风险监视方法。

有了风险的监视就应该考虑规避风险的方法。在风险管理前期规划上对风险进行控制,只要监视到风险,就立即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风险规避,这样可以达到改变风险的性质、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风险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风险连锁反应。规避风险最常用的策略有预防、回避、转移、后备措施等几种方式。

风险的预防特别不能忽视整个项目开始之前的项目风险预案培训以及遵守规章制度办事这两个方面。因为项目中的每个人员有任何不当行为都有可能使项目风险出现,因此要对项目组每个成员进行风险教育和规避风险措施培训,才能有效的减轻项目风险的影响。因此要制定详细的项目执行计划、项目规章制度、执行标准、项目产品知识等。项目进行过程要严格执行项目的进度计划、资源配置、人员调配、档案管理、保密协议。

对于不可避免的风险要学会利用IT行业中使用频繁的项目合作伙伴数量、项目外包、保险担保等手段,这样就能在节省人力资源、预算成本、项目进度上分散风险,避免利润的大量流失。接受风险和风险后备措施主要指将风险主动的承接下来,通过后备措施尽量来解决风险。

三、事后控制风险管理报告

不管项目进展如何,都必须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行为、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分析风险管理的缺陷和优势,编写成风险管理经验报告。风险管理的周期和连续性决定了项目报告的连贯性质,所以该报告不仅仅是整个项目风险管理完成之后的总结,更应该是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风险管理手段、效果的重要文件。报告可以是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不定期的对风险管理进行汇总,为本项目及新项目的管理、实施、控制、决策提供有效信息。

最后:风险和效益生来就是矛盾共同体,只有正确的认识风险、分析风险、规避风险,才能保证每个项目的顺利完成,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才能给IT行业创造更加丰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皎平,赵宏霞.基于贴近度和关联度的软件项目方案风险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8,(11)

篇5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内多数的施工企业为了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生存、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管理、造价控制,但却忽视了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在实际进行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将面临的风险隐患可能发生在任何阶段、环节乃至工序中,而财务风险的成因、种类、规模也多种多样,倘若施工企业没能有效结合项目施工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控制,不仅会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进度、组织计划,同时也将大幅降低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使企业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以下,本文就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具体防范、控制风险的措施与对策。

一、项目实施各个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较为激烈,加上缺少全面、严格的监督、管控,导致一些施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得项目的承建权,在招投标的过程中恶意、人为的压低标价,以至于在进行后续的施工建设、工程发包、物料采购时的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引发财务风险。此外,一些项目的开发商,考虑到自身的资金储备、财务风险,不仅会提供“一口价合同”或是在合同中增设“物料采购一口价”等不平等条款,同时还会要求承建单位去垫付一些项目款项,以分摊整个项目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组织计划的影响,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埋下安全隐患,同时也极易造成建设周期的延长、施工物料的追加以及设计变更、工程索赔的发生,进而大幅抬高项目的施工成本,为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带来困难,如若没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处理,项目的施工成本将远远超出预算,以至于企业自身利益、项目的经济效益受损。此外,一些项目的施工建设,开发商没能严格履行合同条款、按时拨付工程款项,在进行施工物料的价款结算与工程分包时,为避免长期的拖欠使供应商提出法律诉讼,施工企业只能自行垫付大量资金,为项目的财务管理、资金周转带来困难。

(三)项目竣工验收、决算过程存在的财务风险

施工项目竣工后,如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即可能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风险控制

(一)对于投标过程的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应针对项目资金情况及建设单位资信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标书的编制,标价降价幅度要严格按要求合理计算并制定,进而确保项目财务状况,防止企业财务亏损,同时对施工项目进行严格把关,风险较大的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同时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应重点明确工程项目工程款支付、结算方式及违约赔偿等相关方法,并确定时间节点,确认发包方责任,针对违约、赔偿等问题,明确赔偿金的计算方法、赔偿方式及赔偿数额。细化合同各项通用、专用、特殊条款内容,以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实现共赢。当工程投标进行到确定分包单位时,为缓解项目资金压力,转移企业财务风险,一般情况下会根据总包合同规定的相应条件,要求各分包单位缴纳相应比例的工程保证金,并根据项目现状判断是否需要分包单位进行垫资。工程保证金、项目分包工程款、建设单位工程款支付方式为同步支付,实现转移项目风险的目的。

(二)对于项目施工的风险控制

1、施工方案的优化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并整体本着加快项目工期,提供项目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的原则开展,鼓励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的降低项目施工成本,扩大项目利润。施工项目规模、性质、项目施工的难易程度、项目现场条件都是编制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按照合同工期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制定多个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保证最终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应遵循施工方案中成本计算及控制的相关方法,严格控制施工成本,针对材料、人工、机械施工现场管理等相关费用情况,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达到全面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2、严格控制人力、机械成本

施工成本中包含人工费用及机械费用的支出,本着整体控制施工成本的原则,人员配备方面应制定合理人员计划,避免产生窝工浪费的情况,同时出台奖惩制度,激励人员积极性,促进项目开展,区分用工性质,控制施工人员的比例,是降低人工费用的有效方法。机械使用及租赁方面,合理施工组织及机械的调配使用,提升设备使用效率,确保机械设备安全使用,定期保养维护,保证设备完好,避免设备损坏产生的费用开支,降低机械设备费用支出,同时根据施工情况要求,合理配备机械设备,避免设备闲置,造成不必要的费用支出,从而根本上实行成本控制。

3、加强重视对施工材料的管理

施工材料成本对项目成本具有较大影响,施工材料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60%-70%,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应严格控制项目材料成本,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领用,实行严格管理,应用理论计算施工材料的损耗,并进行整体结算,根据不同班组的使用及节约情况,制定奖惩制度,从根本上促进项目整体成本控制,通过施工及材料整体管理,避免原材料的浪费。实行三级收料制度,按照规定的收料流程进行,收料员检查并记录材料进场数量,书面签字,转交材料保管员确认签收,最后施工人员清点确认,保证材料进场安全,施工过程中如出现材料不足或过剩的情况,交由材料部门解决。整体实现管理严格,确认责任人,从根源上控制施工材料成本。同时材料采购计划应依据施工进度及定额合理制定,明确时间节点,避免浪费现象的产生。

4、严格控制管理费用

施工管理费用支出方面,涵盖了管理人员工资、差率费用及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为有效控制项目施工成本,应根据项目施工的发展要求,在不同施工阶段,制定合理的费用支出计划,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并按照费用支出计划执行,从根本上避免费用不合理支出。人员方面,合理用人制度,精简管理层,避免人员臃肿,并制定审批制度,按照项目要求,严格审批人员出差及招待费用,合理控制成本,实现施工管理成本控制。

(三)竣工阶段的风险控制

项目竣工阶段,为有效保证项目工程款按时、足额结算,应及时开展项目竣工验收,编制项目工程决算报告,并依据工程施工合同中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部分、因业主原因停工所造成的损失、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场地原因导致运费增加等问题,通过现场签证并追加合同价款,及时办理工程结算,确保企业利益不受损失。与此同时,在工程保修期间,施工企业项目部应按照实际工程量及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进行合理预计,制定工程保修计划,进而确定项目保修费用,合理控制项目成本,项目保修过期间,工程维修工程中所产生的费用有专人保管,也可以规定施工人员代管,进而实现项目成本控制,提升项目收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是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相应的风险监控及预警做为项目控制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施工过程中除加强必要的成本管控意外,应不断针对施工工期、进度、合同监督、质量监督报告、现场施工情况及突发事件进行监控,不断分析项目风险,收集项目信息,针对项目风险能够快速反映,并合理解决,伴随项目施工进度,将风险状况包括编入工程实施状况报告中,实时进行项目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娴嫔.浅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 2009

[2]裴清泉.浅谈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有效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篇6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一次性等特点,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通过恰当的分析和正确的预测来规避风险,从而保证项目能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对施工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施工企业的风险辩识

风险辩识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分析不确定性、确定风险事件和编制风险清单。

(一) 资料收集

工程项目环境方面的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业区域。

(二) 分析不确定性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应从以下方面对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项目建设周期不同阶段的不确定性分析;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和HSE管理(即健康、安全、环境一体化管理)不同目标的不确定性分析;工程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

(三)  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项目风险辩识清单

在分析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按照工程项目内部和外部、技术和非技术、工程项目目标进行归纳、分类,然后开展风险辩识,确定风险事件,编制项目风险辩识清单。

二、施工企业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风险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

(一) 风险回避。

通过回避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和不确定性。这是风险处理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风险控制。

风险损失控制方法是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风险。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其主要有合同转移和工程保险两种形式。

1、合同转移。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承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明确自己和发包方之间的风险承担责任。

2、工程保险。通过保险,投保人将自己本应承担的归咎责任和赔偿责任转嫁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风险损失。

(四)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对于那些可能造成的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规避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分类

(一)业主方风险

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业主风险是建设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风险。

(二)  合同法律风险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在起草合同文件时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 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则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四) 项目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投标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的竞争。总包项目施工过程中有时由于工程本身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从而造成风险。

(五)材料价格风险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项目成本的70%左右都是材料成本,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措施防范材料价格风险。

(六)项目经理任用风险

项目领导班子配备不合理。领导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懂管理,不善外交等带来的工程准备不足,管理失控而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的风险。

四、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一)  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组织形式应以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风险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

(二)   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在合同签订前,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研读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通过合同谈判的方式,对条款进行拾遗补缺,避免损害自身利益的条款存在。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

(三)   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分包商,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  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精心组织,营造干好工程的前期氛围

一是选好项目班子:要从工程的类别、规模大小、难易程度人手综合考虑项目经理及其班子的组建。

二是配强施工力量:要从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建一种信誉出发调配施工力量。

三是提供资金保障:干任何工程,资金都是命脉。

2、合理布局,建立认真履约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细化内容:即对工程总量大、单项工程多、具体子目杂的工程项目,要从便于计划、安排和管理出发,将相关内容按施工先后进行梳理归类,以便在付诸实施时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节约时间、少走弯路。

二是要排列时间:即是要把通用合同、专用合同、补充协议等有效约定的时间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三是要明确职责:即从项目经理、项目班子成员、项目其他管理人员,从班长到每一个工人,针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生产、进度、安全和质量等方面的要求,编制从上到下、责任到人、奖罚分明的工作职责。

3、严格要求,实施监督到位的过程控制

一是要划小风险: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企业、项目和个人有指标的压力机制,以此增强企业和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辩证施治:即针对自建项目、联营项目等不同承包方式工程的分布和管理难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统一印鉴管理、统一银行账户等办法,以此避免因印鉴管理不严而导致承担“表见”责任,因资金控制不好而导致乱支乱用亏空。

三是跟踪监控:要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工程、财审、纪监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切忌以包代管、过程失控而导致效益流失。。

(五)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

篇7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及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就使我国油气管道行业遇到了发展的黄金期。管道运输在油气运输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其质量与大众生活、能源安全等密切相关,所以应受到足够重视。

一、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意义。

在油气管道工程中,物资采购常常在项目总造价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超过50%。物资采购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占有这么大的投资比例,使物资采购状况直接决定了管道项目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物资供给是油气管道项目生产的基础,生产中用到的工具、设备、原材料等都是从采购中得到的;没有采购则不具备油气管道项目生产需要的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就不能顺利开展生产活动。所以,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是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任何一种采购都必须确保所采购物资的质量都符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生产标准,应该始终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符合项目标准为责任。物资采购管理是当前工程建设滚利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环节,应该将物资采购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风险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所以,采购活动与采购管理对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重大影响。

二、物资采购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

物资采购风险,一般指的是在具体的采购中可能发生的一些意外状况,造成所采购到的物资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或者不利于项目收益的提高等。因为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金额在总工程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项目总工期及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控制采购风险是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有效预防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有助于施工单位依照合同履行自身的职责,有助于保证项目成本目标、工期及质量的实现。从油气管道项目中标到签订合同再到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工程竣工及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对所使用的物资进行风险管理。由此可见,加大对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收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的最有效手段。笔者调查发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其风险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点:

1、物资采购方案中的风险。

物资采购方案是整个油气管道项目中物资采购工作开展的依据,所以采购方案的合理性及精准度直接决定了采购活动的成败。在具体的物资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采购者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导致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使实际金额与计划金额有很大差异,严重超出的计划数目,从而严重影响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生产活动的开展。如果所采购的物资过早地大批量融进施工现场的话,势必会导致严重的物资积压,就会大幅增加物资管理及堆放场地的成本。另一方面,如果物资没有依照施工进度的需求按时送达施工现场的话,就会因物资供给不足而导致代工损失,直接影响工期及进度。可见,油气管道物资过早或者延迟送达施工现场,都会对工程的进度及利润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果。

所以,为了确保物资采购与油气管道项目的施工进度高度匹配,应该严格根据物资管理制度策划出合理的、精准的采购方案,并将整体采购方案分成精细的分期审核体系,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审核采购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全面预测采购方案是否有利于施工实际的状况,调查实际采购与方案目标是否一致,针对采购方案中的不合理细节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偏。只有借助严格把关及科学管理,才能有效预防由于不合理的采购方案而引发的采购资金风险。

2、供货商引发的风险。

近年来,油气管道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得更多的企业都投身于管道建设。在数目众多的油气管道供应商中,其生产条件、资质等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可能会出现由于物资供应商不能及时供货而影响工期的状况;可能会因供货商所提供的油气管道物资质量、数量不达标,而导致物资积压或者影响施工质量等问题的出现;还可能部分供货商诚信意识不强而出现严重违约现象,导致出现合同诈骗风险。

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在油气管道物资采购中,较为常见的风险是质量风险。在油气管道市场中,因为激烈的竞争很多物资供应商不得不大幅降低利润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其还必须严格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很多油气管道物资供应商虽然从整体上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也大幅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不断暴露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也给油气管道项目采购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材料质量是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生命,其直接关乎油气企业的兴衰存亡,可见,物资质量管理在油气管道项目中必须被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在市场经济中,油气管道项目已经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求生存,就必须严格控制物资采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所采购到的物资质量能完全符合油气管道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

因此,在油气管道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成本风险、大幅提高物资质量。在具体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应详细而全面地调查供货商资质,深刻了解其服务态度、价格水平、交货能力、生产能力。②小批量抽检供货中的产品,针对重要的油气管道物资,应该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供货商的车间进行监督生产。③严格检验需要入库的物资。入库检验是确保油气管道项目材料质量的主要环节,也是杜绝不合格品进入施工现场的有效手段。④评价与考核供货商,并和表现良好的供货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总之,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在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管理成效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成败。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对油气管道物资采购的管理,全面分析物资采购中的风险因素,并积极制定有效措施予以应对,确保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篇8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35-02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如软件、半导体、航空航天、汽车、医药等开始与同行竞争对手结成技术联盟(简称竞争性技术联盟),整合各自不同的技术、知识和资源优势,进行跨组织边界的水平式合作创新。这种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一方面带来了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企业的知识储备、技术路线、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等的差异,竞争企业间知识共享活动成为一项充满风险与挑战的系统工程。在系统文献检索基础上,风险管理专家杨海曾提出风险控制问题可沿着“事前防范-事中治理-事后应急”的系统风险管理流程视角进行研究,使风险控制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基础上,从风险管理流程视角探寻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策略,并综合形成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以期为竞争企业参与技术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综述

(一)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内涵

许多学者认为竞争对手是知识、能力、关键性互补资源的重要来源,与之合作将有利于获取资源倍增效应、激发知识的潜在价值并拓宽市场机会(Jorde & Teece,19891。学术界基于“竞合”视角对技术联盟的研究,其代表性观点有:

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本文将竞争性技术联盟定义为:同属于一个行业的几家企业为实现某一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利用知识外溢和学习机制结成资源共享、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致力于R&D领域的松散型合作竞争组织,多见于高新技术企业。

(二)知识共享风险的内涵

风险是不确定性给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知识共享风险则是知识在不恰当的时间、地点被不恰当的共享给主体带来的损失。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对知识共享风险内涵的探讨,其研究视角大致可分为普适性和情境性两类。

普适性视角:Smimoni和Loebbecke(20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知识模糊性是影响知识有效分享的重要因素,知识模糊性程度越深,越能导致合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在联盟合作中实际知识共享范围和程度与合约规定的发生偏离,存在机会主义动机的合作伙伴利用这种偏离过度吸收伙伴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私有利益。Hamel,Doz & Prahalad(1989)研究发现,企业间知识共享可以提高联盟组织整体绩效和单个成员附加价值,但单个成员知识被过度共享会使其核心能力丧失,导致竞争优势削弱。

情境性视角:汤建影(2008)研究研发联盟,发现企业间知识共享受到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的影响,可能导致联盟关系不稳定,引发绩效风险。李世清(2010认为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多是规模型竞争性联盟企业所特有的,具有较强的企业情境嵌入性,对这些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过程中,由于企业间在资源基础、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技术、管理不兼容问题,引发矛盾冲突、不信任等关系风险,进而导致联盟破裂,绩效受损。

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具有普适性和情境性的双重特点。综合两类研究,可将之归纳为绩效风险(Brandenburg & Nalebuff、汤建影、Zineldin);关系风险(smimoni、Claudia、李薇、李世清)和核心能力丧失风险(Hamel,Doz & Prahalad)。

二、竞争性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

(一)知识特性

知识的模糊性:联盟成员之间被转移的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隐性知识蕴含于个人头脑或组织体系中,难以直接转移和共享。这就严重影响着知识在结盟企业之间的转移、对接、吸收和消化,进而出现处于“高位势”的企业知识吸收过快(很可能导致机会主义),相对弱势的企业核心能力丧失的现象,对合作的成败产生持续性影响。

知识的技术性:一般而言,与传统大规模定制产品相比,竞争企业参与技术联盟生产的产品内嵌的技术众多且系统集成对软件应用水平要求极高,其中的许多零部件和子系统由于用户需求单一,需要定向研发和生产。这可能发生两类情况,一是知识的可分割性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识的传输;二是企业间技术知识的不兼容很可能导致合作失败,绩效受损。

(二)主体特性

竞合关系:竞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参与者同时合作和竞争的交互过程,有高吸收能力和掌控类似资源的竞争对手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和应用在知识交流中被显性化的知识(Lou et al.,2007),这可能导致关键知识泄漏、不信任和机会主义行为(Kim and Parkhe,2000),为了预防这些风险,企业主体会采取措施保护自有知识。对知识保护程度越高,联盟内部的学习效果就越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共享障碍。

主体间学习能力不对等:联盟企业,尤其是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学习能力取决于已有的知识存量和努力程度。原有的知识积累是企业进一步吸收新知识的基础,企业的学习努力程度则与学习能力成正比。当双方都具备彼此互补的知识资源和匹配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对等的学习能力时,知识共享才能够平等。如果联盟企业在学习能力上相差悬殊,则相对弱势一方面临能力丧失风险,知识共享难以顺利进行。

(三)情境嵌入性

由于联盟内企业属于强联结网络结构,竞争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平台、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将对联盟成功产生重大影响。每个竞争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路线,在合作过程中会形成融合“gap”,这些“gap”越大,知识的相融性就越差,合作效果也越差。同时Jiang(2010)研究发现成员多样性的提高会提升复杂性和引发冲突,从而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多主体参与决定了管理上的难题将持续存在。

为了更直观的呈现上述,本文将之归纳总结如下:

三、竞争性技术联盟企业间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基于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策略

1.事前防范

(1)寻找匹配的合作伙伴。在选择联盟伙伴之前,竞争企业应该首先要尽量选择有相似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合作伙伴或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其次考虑那些在行业内有良好信誉、彼此熟悉的企业,形成知己知彼、充分沟通的氛围。

(2)拟定详细的合约,从制度上保障企业间知识共享行为。竞争企业在结盟初期就要认真谈判。首先,确定知识交换的边界,既要确保自己在联盟中能接触到所需要的知识,又要避免核心知识的过量外流;其次,进行合作风险评估;再次,在协议中加入相关保护条款,约束为了私利而阻碍知识共享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

2.事中治理

(1)持续学习。持续学习能提高竞争企业对知识的接收、解码、消化、吸收和应用,缩短技术差距,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创新,实现企业自有能力的螺旋式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间合作的不确定性。持续学习还有助于形成互相帮助的氛围,减少知识模糊性的干扰。

(2)建立信誉机制。能够维系联盟合作关系的,除了各成员对外在知识的渴求外,最重要的是高度的相互信任。竞争性技术联盟竞合的复杂性,更要求竞争主体建立起一种高度信任、强强联合的网络化组织:建立起良好的信誉档案,增强合作满意度,这样即使合作中出现技术能力不对等,竞争企业也愿意帮助对方,从而自觉产生知识共享活动。

(3)不断完善知识共享平台。投入必要的人、财、物资源引进和维护管理信息系统和设计、管理软件,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规律化,实现设计、管理和支援的数字化协同,实现高动态性、高生产率、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产品数字化研发创新,提高共享效率和效果。

3.事后应急

(1)尝试针对竞争性技术联盟的定位和战略目标,建立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数据及分析模型,每半年一次诊断联盟知识共享是否存在过度或不足,诊断战略目标是否在既定轨道。

(2)危机管理思维。建立高层风险应对小组,应对市场政策变化和成员企业的人才变动;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应对未来技术投放在产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制裁违规行为并进行经济利益惩罚。同时,中断当前合作并降低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二)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的构建

本文在剖析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影响因素基础上,从系统风险管理流程视角探寻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知识共享风险控制策略。笔者将综合这些分析,从“风险要素一风险生成一风险控制”角度构建出基于竞争性技术联盟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机制研究框架,以期为竞争企业在技术合作中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其中,风险要素涉及知识、主体和情境因素;风险生成包括绩效风险、关系风险和核心能力丧失风险。如图1所示:

篇9

所谓风险,一般是指未来多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它包括有利风险和不利风险两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风险控制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成功与否。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施工合同与施工技术风险。一般而言,合同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管理风险与合同条款风险,其中合同条款风险主要表现为不平等条款与瑕疵条款。造成合同风险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合同意识太差,不注意督促项目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合同条款的内容工作,因此索赔管理比较难,导致履约难或者不履约;施工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结构、规模以及实施方的技术能力与经验。尤其是投标阶段,最容易忽略水文气象、地质地基条件以及施工项目适用的规范标准等;

第二,材料采购与组织管理风险。一般而言,在材料与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供货商供货的延误、材料设备存在瑕疵、运输途中的损坏及丢失等风险都将由施工企业承担。因此,施工项目所需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施工的质量,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铁路电气化施工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相互协作,但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这将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第三,施工质量、安全以及误期风险。铁路电气化施工对铁路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质量控制的非常重要,如果管理不力、工作不到位、技术不过硬,就会给该工程带来较大的质量风险;在铁路电气化施工中,工程的安全管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电气化改造。这种安全风险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如果不保持高度的警惕,后果将非常严重;除以上风险外,由于铁路电气化施工对工期的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使用,将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损失,这就是误期风险。

2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基于以上对目前我国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控制这些风险,首先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领导和施工人员的思想重视,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对于铁路电气化施工企业的领导而言,应当重视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并将这种思想认识落实到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之中,努力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发生的风险。施工人员应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据调查显示,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人员的行为不当是造成企业项目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对施工员工加强风险教育与风险管理教育。通过这些教育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同时要使其了解和掌握处理与防范风险的有效方法,强化其风险意识。

2.2 建立健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铁路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保证。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工程施工项目风险控制制度。面对我国当前铁路电气化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铁路电气化施工质量控制法规,统一质量管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不能使管理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应通过完善具体操作步骤,使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逐渐制度化和标准化。

2.3 建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体系

铁路电气化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因此建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只有思想认识和制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将这些思想和制度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施工风险控制过程中去,要加强对具体施工过程的风险控制。对于铁路电气化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风险控制部门而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质量目标,进一步确定工程的检查与验收标准,特别是那些平时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做好关键部位的风险控制;要将项目部抽检、监理验收和班组自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对施工各阶段的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要做好交底工作,要把握施工技术的难点与要求,从而减少施工项目管理风险的发生。

3结论

总而言之,铁路电气化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项目管理过程的各种风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思想和技术,加强各个环节的风险控制,才能为铁路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帆.铁路电气化企业施工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安徽建筑,2010(5).

[2]施亚兵.施工项目管理及经营风险控制探讨[J].建筑,2008(16).

篇10

关键词:风险绩效管理 知识共享 协同供应链

研究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难以仿制的知识资源,因此,协同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如何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是协同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有效利用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实现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消除牛鞭效应,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和供应链总体的竞争力(张旭梅等,2009)。但是协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在委托-机制下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风险,从而造成委托-机制中的投机博弈。因此,对于供应链上知识有效共享的重要保证就是建立有效的风险绩效管理,从而能够有效地追踪和规避其中风险。

本文针对此分析了知识共享中风险特征和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并进行了风险绩效管理分析和风险绩效管理评估,最终提出了降低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特征分析

(一) 企业知识共享对象具有模糊性

企业知识共享的对象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实际一般知识往往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从而使整个过程中知识的模糊程度高,难以定义,使得知识共享困难,风险大。

(二)共享主体间共享知识具有不对称性

协同供应链中在委托-的模式下,委托方和方在知识的共享中处于不同的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导致企业知识共享决策过程中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使节点企业之间难于充分共享。

(三)知识共享中往往是非契约和动态的

由于协同供应链是动态的联盟,组织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共享知识不是普通产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因此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往往是非契约,因此很难采用细化的合约进行约束,这样使实现知识有效共享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整个过程中的风险增加。

(四)个体利益与供应链集体利益相互交叉而难于管理

协同供应链上个体利益与供应链集体利益相互交叉,难于管理。一方面,节点企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存在企业的逐利性和排他性,另一方面知识共享要求企业协调有效的资源,从而获取较大集体利益,因此,在管理共享过程中提出更高的要求,风险控制要求更高。

(五)风险具有高传递性

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某节点企业产生风险会随着供应链传递性向上游和下游企业传递,造成牛鞭效应。传递性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连动性,使风险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的运行过程

协同供应链中知识共享是供应链企业间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但是,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的特征决定整个过程具有相当的风险,风险管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绩效管理,有效的对供应链知识共享中风险管理。主要思路是设立敏感限度机制,即设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条件,在风险绩效评估分析风险类型的风险当量基础上,调整知识共享的成本和控制风险的成本,保证潜在损失不超过企业预定的界限,及时止损,避免过度的风险集中。

在共享风险绩效分析后,辨识出新的风险状况,需要添加到风险数据库的清单中,并对风险进行跟踪;确认为已知风险,在已知风险中如果是风险当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的风险因素(即未满足预警条件),取消风险跟踪,通知识别从风险清单剔出;满足不同的预警条件的风险,应根据满足的条件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从而控制风险。进入受控队列的风险何时受控,受何种控制,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因此通过有效、合理的策略,采取合理的措施将知识过程中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可能地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基于过程的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

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制约供应链实施知识共享的风险影响要素是多方面的。

下文针对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三个过程即共享知识生成过程、共享知识交互过程、共享知识应用过程中不同的风险影响要素进行分析,讨论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情况。

(一)资金的投入与产出(B1)

共享知识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企业也不断对知识资本投入,这些投入是无形的,其价值很难直接衡量。因此协同供应链中企业实现有效的知识共享中必须要求考虑知识共享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但是知识共享中最终的结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不可知的,因此必须合理有效的评估资金的投入与产出,从而降低风险。

(二)监督和激励机制(B2)

从企业的本质上看,知识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行为方式相悖的,但是协同供应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又要求企业必须这么做,因此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才能既保证企业要求的有效共享知识,又保护各企业应得的利益,从而减少共享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三)技术限制(B3)

由于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分工不同,企业间进行共享的技术知识都具有企业专属性,是企业在该领域长期研究创造的,即技术知识的路径依赖性。同时,技术知识的模块化程度也会影响知识共享的效果,不同企业的技术模块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技术知识在组织间的共享,而不会降低整个技术系统的完整性。协同供应链知识共享中,路径依赖性低,知识模块程度高,则共享过程中风险比较小,反之,则风险比较大。

(四)道德因素(B4)

共享与保密是一对矛盾,要共享就有泄密的可能,要保密就会影响知识共享的范围与共享程度。因此在协同供应链中应该建立有效的各方道德约束机制,道德约束机制越健全,则共享过程中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越小,共享过程中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

(五)知识共享过程控制管理(B5)

协同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而采取了知识的共享,但是企业的逐利性、排他性在-委托机制很容易造成了知识共享不足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有效地知识共享过程中应该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避免出现不足或者过度,出现了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六)人力资本因素(B6)

供应链知识共享中,必须依赖有效的协作团体,特别是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一旦出现关键人员的波动,将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有效而又稳定的团体能够降低在知识共享中的风险。

(七)企业学习能力(B7)

企业学习能力是企业将其成员经过学习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用来改善企业活动并进一步扩散、储存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在协同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越强则知识共享中的效果越好,共享中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评估

对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绩效管理评估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以苏州某电子制造企业与协同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Cj(j=1,2,3;三家企业,)某次技术联合开发实现有效知识共享的过程为例分析知识共享风险如何进行绩效管理评估,从而最终保证这个知识共享过程能够顺利和有效的实施。

具体过程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A是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是实现总目标过程中对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的影响要素。该影响要素用表示B=(Bi,i=1,2,3,4,5,6,7),过程层是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采取的方案,方案用表示:C=(Cj,j=1,2,3)。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就是要把整个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

(二)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建立层次结构后,上下层次之间各因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立了,问题就转化为层次中的排序计算方法。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1-9比较尺度,见表1。

中间层中有7个影响因素,与最高层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通过相关专家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得到了7*7阶的判断矩阵A-B, 见表2。

中间层和方案层之间进行重要性比较,得到了判断矩阵,见表3。

(三)评价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1.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第一,构造了判断矩阵之后,由于判断矩阵的各元素赋值是由决策者根据各元素相互的重要性而设定的,因此也会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丙又比甲重要”的违背逻辑一致性的可能,因此要求成对比较矩阵有一定的一致性,即可以允许成对比较矩阵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 但是不一致性又不能偏离过大,因此对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进行检验。

其中λmax是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反之,CI越大则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差。用 MATLAB 软件语句求出λmax=7.181,因此,CI=0.031。

第二,从有关资料查出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标准RI,RIn=3=0.58; RIn=7=1.32。

第三,计算成对比较阵 A的随机一致性比率 CR: 。

最终,判断方法如下:

当CR

2.计算各层要素的权重。计算了判断矩阵具有较满意的一致性后, 求A-B判断矩阵的特征值,通常要将该向量标准化:使得它的各分量都大于零,各分量之和等于 1。该权向量标准化后变成Y=(0.3451 0.2380 0.1619 0.1053 0.0715 0.0454 0.0319),这个向量也是问题所需要的要素权重。相同的方法求出B1-C,B2-C,B3-C,B4-C,B5-C,B6-C,B7-C的权向量:

U1=(0.6283 0.2297 0.1420)

U2=(0.4286 0.4286 0.1428)

U3=(0.6060 0.2650 0.1290)

U4=(0.6360 0.1850 0.1790)

U5=(0.1243 0.5171 0.3586)

U6=(0.2184 0.1515 0.6301)

U7=(0.167 0.167 0.667)。

3.最后计算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知识共享时最终风险绩效评估的量化值W。

最终量化值为:企业W1=0.5080;企业W2=0.336;企业W3=0.194,因此可以看出从风险绩效分析的角度上看,应该考虑企业1。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管理措施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管理中受到了若干要素的影响,风险管理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因此,在实际的共享过程中应该有效地对各方要素进行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这个知识共享过程的顺利实施。

(一)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信息平台,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要建设好用于知识共享的基础设施,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完备的信息技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整理和处理,使隐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终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二)构建有效的知识共享沟通机制,保障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能够保证知识的有效共享,降低风险。建立员工学习和培训体系。供应链知识共享需要各成员企业积极配合和无缝集成,通过学习与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的忠诚度,降低知识共享的成本及提高知识创新的针对性,从而降低知识共享的风险;同时知识共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共享与保密问题,一方面要求企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合作,另一方面共享的知识是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因此必须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保证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降低共享中风险。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激励成员企业知识共享的意愿

应该完善供应链内部的知识共享评估体系,然后通过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来激励各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促使知识拥有企业主动把知识拿出来共享,真正的实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双赢”,避免企业之间陷入“囚徒困境”最终“双输”的风险。

结论

协同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过程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 不仅有多种风险因素 , 而且知识共享过程的风险判断准则也有差异,只有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不同阶段知识共享的风险进行恰当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从供应链知识共享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绩效管理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措施,从而能够保证企业知识共享中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旭梅,陈伟,张映秀.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9,6(10)

篇11

1 建设前期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

1.1 项目决策环节

由于面临经营风险、行业风险等多重风险,对工程项目要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分析,在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 项目合理规模的确定。每一工程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量,则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

1.1.2 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投资、指导投资控制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定得是否合理。标准水平定得过高,会脱离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增加投资;标准水平定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工程项目投资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

1.1.3 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选择主要设备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尽量选用国产设备,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风险、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配套风险、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备品备件及维修能力之间配套风险。

1.2 筹资环节

资金筹集被视为工程项目运作的“血液”,是利益与风险聚集的焦点。通过内部筹资和外部融资结合,短期与长期资金的使用规划,合理确定、安排资金使用量,节约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控制筹资成本,进而控制工程项目的总投资。

1.3 概预算的审查

审查概算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促进设计的技术先进性与合理性的结合;核定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以将总控制做到准确、完整;为工程项目投资资金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

2 工程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2.1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环节

在招投标阶段,承包商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明确承包中所有风险,有助于确定应付风险的预备费数额,或者核查自己受到风险威胁的程度,而项目单位也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采取应对措施。

2.2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2.2.1 合同条款增加刚性,减少弹性

由于建设地点条件不同,设计水平不同,设备、材料采购地、供应商不同,项目单位与承包商的管理水平不同,会造成合同条款和履行相差悬殊,合同签订时留下的许多“开口”条件及日后的调整项目。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即使硬性确定,也会给合同履行期间造成大量的索赔和反索赔。

2.2.2 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合同欺诈”

合同欺诈已不是正常合作关系所能接受的行为,是由于项目单位自身在合同管理方面不规范而引发的来自承包商的投机行为。由于不规范的管理习惯和日常管理中的漏洞,体现在不严格按合同规定办事;出了问题不是回到合同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寻找捷径;解决问题不按合同要求而是某个人的意志;项目单位的各个管理部门其内部看似严密而有序,但管理部门之间的搭接部位常常出现空白,经济损失就发生在空白地带,并且不易被察觉。

2.3 设备、材料采购供应

设备费在施工造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0%左右,材料费用约占20%,两者共同构成工程项目实体,对工程项目投资影响较大。采购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它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2.3.1 规范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及采购程序,直接降低采购风险。具体方法有建立稳定、畅通、利益双赢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规范比价、核价,推行招标采购、网上采购、总承包采购、集中采购,直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2.3.2 加强采购环节与各类专业管理环节的衔接,减少风险。如工程材料的定价与投资部门、监督部门脱节,会造成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次及价差管理混乱;与财务部门脱节,会造成付款无序及违规操作;与验收环节脱节,大量工程付款会造成材料、设备张冠李戴,甚至虚假交易等问题。

2.4 施工过程环节

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造价是整个工程成本控制功能的中心,在这3项控制中,进度控制是灵魂,费用发生在各项作业中,质量则取决于每个作业过程。如果3项有1项失控,其结果将是项目建设方向偏离目标;即使花费精力调整3项控制之间的关系,方向路线也将是弯曲的,那么如何才能减少上述控制风险呢?一是加强施工图会审,控制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二是关注索赔是否以合同为依据,索赔必须注意积累资料以及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

3 工程竣工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3.1 竣工决算和竣工验收环节

竣工决算是项目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编制的竣工决算报告,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全面反映工程项目实际投资和投资效果的文件,是分析和检查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考核投资效果的依据。

竣工验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检验和认证、综合评价和鉴定活动,是建设、施工、生产准备工作进行检查评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建设成果的投资效果的总检验。通过竣工验收办理固定资产使用手续,对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论证、勘察和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最后评价,可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2 项目后评估环节

工程项目后评估是指工程项目竣工投产、生产经营一段时间后,再对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价的技术经济活动。这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最后一个环节,以达到总结经验、剖析教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决策提供依据。

该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是否详实和准确;工程项目后评估的范围是否全面,内容是否完整;专家评估小组成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否过硬;后评估确立的标准是否合理,确定的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后评估对工程项目得失是否做出恰当的反映。

3.3 工程项目的审计环节

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建筑安装费的造价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这样的审计必须做到经济与审计的结合、技术与审计的结合、工程与审计的结合。

如果没有工程投资管理及工程项目投资审计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没有这些管理在工程程序各阶段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整个投资的运行失控则不可避免。因此,要正视现实中的磨擦和冲突,重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定位。

4 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方面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4.1 财务管理控制方面

在工程项目的总投资控制下,财务已贯穿了决策、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上述各环节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也是通过财务最终反映出来的。

该方面的主要风险管理有:(1)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科目,对工程项目发生的各项明细费用是否准确地归类核算;(2)各专业管理部门与财务信息的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准确,财务能否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各项明细费用的发生;(3)是否准确反映贯通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三者是否完全一致;(4)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财务人员未能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