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6 10:12: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本文以中学生语文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话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1拓展思维空间,加强创新的力度

创新思维的本质特性是求异性思维。求异思维又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知识的前后迁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扎实地培养创新思维。

(1)逆向思维的训练。由于中学生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所以学生感知和思考问题以顺向思维为主。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诱发和形成。让学生从不同的立足点分析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答案,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答案。如上《愚公移山》一文,以“愚公愚蠢吗”为内容,让学生开展了实话实说争辩,在讨论会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共识。学生认为愚公既值得颂扬又愚蠢。愚公之所以值得称赞,是因为我们看到在愚公身上有一种征服和改造自然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愚公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蛮干不巧干,不用搬家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解决家人受大山阻塞的困难。愚公移山的作法实在愚蠢,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可佳。就这样辩证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也叫多向思维、多触角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一问多答”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寻找不同解题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如在教学《枭逢鸠》一文中,我们如何看待枭东徙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并调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既可以把鸠的叫声看作某种缺点,也可看作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再联系生活我们就知道如何对待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激发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就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阅读教学凭借的课文,不少是名家的精品名著,随处可寻想像的训练点。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依据上下文,展开深入而丰富的想像,在想像中理解课文,发展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其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结合教材课文,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空间。

在中学语文的很多教材内容中,一些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很多作者都为了突出其重点,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其措辞用语大多也简单明了,然后就会省略掉一部分内容或者说是一笔带过,然后就会形成断层,语文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例如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文中写到“我”爬到山腰一处石架上,被几个同伴抛弃后欲上不能,欲下不行,左右维艰时,“我”当时的心里活动可以说十分复杂的,但文中却是点到即止,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想像此时“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一听很有兴趣,不仅说出了恐惧、伤心,还有懊悔、痛恨等一系列的复杂心里,都说的头头是道,想像十分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的课文结尾用了省略号,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像余地,教师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我上《滋味》一文,文末说到“也许我们应该把全镇的人都请来同我们共享这美丽的欢乐……”,利用这个省略号,让学生充分想像这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欢乐。学生不仅能联系自己春节放烟花的情景描绘那种美丽,还形容出那种盼望已久的快乐心情。此外,利用课堂作文,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引导自主学习,促进创造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中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自己体会,自己发现和自己解决问题,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结合教学实践,可从这两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合作讨论中引导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为学生提供探索讨论的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读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时,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想法,认为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枯燥很单调,这反映学生不肯,怕吃苦。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主题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的缘故。后来,可以组织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自己从旁点拨,再让学生联系先生讲课的方法和内容,有些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枯燥,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授课,严重扼杀了孩子活泼好问的天性,最后学生们都认识到原来是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主题也理解了,还能结合当今的素质教育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提升。

在矛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的矛盾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下转第126页)(上接第73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社戏》一文,笔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月夜归航途中偷吃罗汉豆,其实那豆是水煮的,戏呢看的打呵欠,可没我们现在弄的色香味俱全,可迅哥儿却说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呢?看似矛盾的问题经过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难忘的是当地人的淳朴、热情的民风民俗。这样让学生质疑释疑,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多种练习和实践,才能够使得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展现出来,反之,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成为一潭死水,最后渐渐失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因此,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故事会、朗读比赛、辩论会、课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上《蜀鄙二僧》一文时,让学生扮演文中两和尚,根据内容揣摩僧人的心理,琢磨说话的语气,神态,并对原文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演活了课本,还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思想,也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可结合课文教材和社会新闻话题来加强学生的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充实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并了解自己,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素养。对于加强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相关资料,也可以找身边的新闻话题,例如我在上《墨子》一文时,要探讨墨子的劝说艺术,就结合中日事件,说说墨子处理国家争端的方式对现在的人们处理国家关系的启示(教师提供有关背景和新闻资料),学生就能够借古论今,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得到很大提升。

篇2

一、 营造创新氛围,增强自主意识

在平日的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之间要真正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互相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并介绍一些创新人物的事迹,形成创新氛围。要求学生自信、自主、自强、自励,不唯书,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努力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惧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 激发学生兴趣,启动探求欲望

激情,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就达不到痴迷程度,便不会有灵感的出现。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就会抑制其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新。而我们的政治知识相对于别的学科而言比较抽象、枯燥,不易被学生直观掌握,学生限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不足,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样学生就很难积极参与进来、进入角色,久而久之,课堂变成了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学生厌学,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这块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广泛积累资料,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轻松的教学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巧妙设计问题,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饶有兴趣的民谣和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富有情趣的漫画、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启迪智慧的谜语等都引入课堂,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如在讲解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时,我引用了一则笑话《双方都要挨饿》: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方面也使学生明确了主题: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我们在认识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那么,你如何看待“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呢?“南山上的小鸟和北山上的石块有没有联系?”“你听过相声‘关公战秦琼’吗?这两个英雄人物有无联系?”学生们议论纷纷,踊跃回答。我们就是在这种争论中去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达到积极思考的求知境界。

三、 鼓励质疑,以疑启思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一切创新都是从敢于怀疑、提出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就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求异,鼓励他们从多种思路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那么,如何鼓励学生质疑呢?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枯燥的讲解,应遵循“思维从问题开始”的原则,注重以问题为载体,抓住学生已知和未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创造思维训练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教材的要求提出问题,用正问,反问,直问,曲问,设问,集答式发问,书面式发问,用教材中的“思一思,议一议”,引起学生思考,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鉴于近几年生猪价格涨跌严重的情况,我在讲解“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利用了三幅漫画:

(1) 一位老汉在猪肉价格上涨时办起养猪场

(2) 猪肉价格下跌时老汉无奈杀猪,卖猪

(3) 生猪价格回升时老汉捶胸顿足

让学生思考后,我反问学生,如果你是猪场老板,在猪肉价格下跌时你怎么办?不想退出养殖领域又该怎么办?这三幅漫画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进而设疑,如果你是一位厂长、经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该具备什么素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进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四、 适时引入时政,培养全面素质

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国家大事,把富于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融入课堂。有时立足于教材知识点,借鉴电视栏目的内容,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朝闻天下等,给学生介绍当今社会的焦点、热点、重点,结合时政理解政治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找出一周的新闻,可学校内,可国内,可国外,在课堂上报道;有时让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如:股票与家庭投资、中学生早恋、大学生分配、农民工进城等。鉴于今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我在讲“纸币和通货膨胀”时,设置了几个问题:

(1) 假如你手中有张百元假钞,你怎么办?你为什么这么做?应用了政治课中哪点知识或原理?

(2) 如果你父母连续每年涨一级工资,这到底是不是好事?

(3) 物价是否越低越好?物价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无联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52-02

在我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一些相应的观点和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狭隘,注重解答题目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初中数学教师注重讲解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数学题目的解题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当做教学目标。这造成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就是“学定理、记公式、做题目”,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薄弱。

2.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年的教学方法都是“引入概念―举例讲解―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在讲台上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地讲解定理公式的运用方法,学生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这种教学方法方式,没有给学生留足思考质疑的时间,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至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比,一到数学课堂时间,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3.学生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很多学生把教师当做权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十分信任,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正确的、不变的。学生按照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思路去思考问题,逐渐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怠于独立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1.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导地位

初中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课堂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例如,教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时,如果用呆板的方法跟学生讲解概念和公式,学生理解掌握效果并不太好。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思考:平时大家去电影院看电影时,怎样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先找到在第几排,然后再找是几号。然后教师跟学生说:大家说的“几排几号”,这样含有两个数字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含义,比如前面的表示“第几排”,后面的表示“第几号”,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这对数叫做坐标,记作(a,b)。用一个看似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为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做准备,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创设情景课堂,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当前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普及,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课堂,营造课堂互动氛围,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升空时的画面,然后跟学生解说:“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在太空中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自动对接。那么,大家知道宇宙飞船离开地球进入轨道正常运行的速度是在什么范围吗?这时它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米/秒)而小于第二宇宙速度:v2(米/秒)、v1、v2 的大小满足v12=gR,v22=2gR.怎样求v1、v2 呢?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个举例营造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课堂互动氛围,使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应用价值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成立讨论小组,营造数学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仅依靠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因此,教师可以成立数学讨论小组,让班级中的学生在数学课堂外也能进行交流学习,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由于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兴趣特长、和学习方法存在不同,教师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索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互相启发数学学习灵感,取长补短,在互帮互助中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85-01

创新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帮助学生构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想象的训练。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但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依赖于老师的启发引导。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做法对学生有帮助。

一、在质疑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勤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学生主动质疑,是促使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主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和质疑。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标准答案束缚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我为你骄傲》一课时(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笔者利用学生急于向奶奶赔礼道歉的心理,要学生以打碎玻璃小男孩的身份对“给奶奶的一封信”进行练笔,让学生凭借想象,抒写心声。笔者写好开头与结尾,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封信的空白处要你们去想,要怎样写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有的说:“老奶奶,对不起。”有的说:“老奶奶,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总想把送报积攒的七美元赔她一事写进去。”笔者当即肯定他善于思考、敢表达独特见解的行为。然后,他就写:“说实在,我很不好意思,现在我送报纸攒了七美元给你安装新玻璃。”这位学生被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品质所感染,他不人云亦云,这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给予鼓励。

二、在积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以活动伙伴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担当一定的活动角色,为学生提供帮助,提供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身心投入,学生完全置身于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感到了一种安慰、一种信任、一种自信,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实际上,课堂本应该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推动和激励其学习,才能为其孕育创新的意识奠定基础。

例如,识字课中学习“春天”、“美丽”、“蝴蝶”等词语时,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非常美丽的蓝天碧草、百花盛开、蝴蝶飞舞的春景图课件,让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然后再要求学生:今天要学的生字词就是描写这幅美丽图画的,比一比,谁能用最好的方法,快速地把这些字记下来。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积极主动识字,并努力寻找识记的最好方法。这种发现问题的意识就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这是普通的一节识字课,仅仅由于教师角色的变化,而产生焕然一新的效果。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平等关系,为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自由发表见解,自主获取知识,为他们求新、求异、创造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空间。

三、在求知兴趣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创新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都要注重从形式到内容的新颖有趣,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引入“求知一探究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探求、激发创新情感,活跃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在心中的内化。

篇5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变教师身份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边游戏、边学习。在如此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思想就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心理和思想准备。

又如:教学“可能性”时,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把学生带入课堂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好,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

师:“一、二、三,石头、剪刀、布”。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一起做游戏。

师:赢老师的有哪些同学?输老师的有哪些同学呢?与老师平手的呢?

生:举手表示结果。

师:赢的同学不要骄傲,输的同学也不要灰心,我们一起再来玩两次,看看谁赢谁输。

生:学生随老师的口令做游戏。

师:在刚才玩游戏的过程中,你们觉得玩的结果有几种可能?哪三种可能?

生: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像这样的内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性”。

这样老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玩游戏,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生的思维又怎么会被封闭呢?这是在十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取得的一种独创性的效果。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创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制造悬念等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可贵的“创造火花”。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采用激趣引入,促进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教师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难住老师,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老师就能立即判断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都想难住老师。有的学生说出了很大的数,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判断准,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都很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窍门”,这样很快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这时老师抓住契机,引入新课,在新课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以高昂的热情与教师和谐互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创新

思维起源于问题,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要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生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小故事、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

四、鼓励求新立异,使学生勇于创新

求异是创新的前提,有求异,才会有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篇6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从“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来看。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从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

1.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7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中的数量、位置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通过探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可以引出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

比如,我在苏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曾举到这样一道例题: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点。求证:CEBE。

对于这道题目,我不是简单地就题论题,而是对其证法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通过对本题多种证法的探究,不仅复习了几何当中几个重要定理的用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散思维,挖掘习题涵量

1、变换题设或结论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比如,同样对上述问题,我还对该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变式讨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变换题型

即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例如:已知ADE中,∠DAE=120°,B、C分别是DE上两点,且ABC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C2=BD•CE;

分析:本题为证明题,具有探索性,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找到需证明ABD∽ECA,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由题型的变换,把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不同的题型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看似浪费了时间,实质触及到思维的灵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题多用,培养应用意识

所谓一题多用,指的是那种尽管表面看起来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问题,但它们的求解思路、解题步骤乃至最后结果却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题多用与发散思维是习题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发散思维是拓广思路,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比如,已知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这是七年级数学中我们已解决的问题,易得共有n(n-1)2条线段,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例如:(1)全班50个同学,每两人互握一次手,共需握手多少次?

(2)甲、乙两个站点之间有5个停靠站,每两个站点之间需准备一种车票,则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图1)

(3)如图1,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图2)

(4)如图2,共有多少个角?

(5)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篇8

校企合作的现状

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主要是根据专业需要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和关系单位。实习基地主要还停留在大四学生毕业实习阶段而并未真正走进教学课堂。关系单位一般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需要进入相关企业,也只是给学生一个参观的过程并没有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参与工作。所以对实用技能并没有更大的帮助,也只是给了学生一次开阔眼界的机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作为企业也并不具备同一时期接收多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在岗工作。学生显然没有工作多年人员的能力强,设计效率和水平也相对低下,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企业的有限资源。因此,对于学生在校企合作教学的过程中顶岗学习企业是有一定排斥的。

建立可行的校企双轨教学模式来培养卓越广告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能否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就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前,要先做大量的调研,向往届毕业生回访向他们了解在工作遇到的有关专业上的困难,吸取他们对培养方案的建议。同时更要向本专业用人企业征求意见,请他们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角度给培养方案与意见。在课程的安排上既要根据专业的特点也要思考未来的工作需要。在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时安排,要根据学生实训内容合理安排设计课时时长。不能简单化把每门课程设定一个理论学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只有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来安排专业理论学士与实训课时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才不会流于形式。

2.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广告设计专业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这些技能不是靠单一性的课堂讲授就能获得,必须要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际运用来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设计能力。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就不能停滞在学生进企业参观以及毕业实习期间进入合作企业短暂工作阶段。而是要实训真正贯穿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之前提及,企业对于接收如此之多的学生进入岗位实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和排斥性的。各院校为解决这一实训课程遇到的困难,多数采取购买设备建立工作室等方式来解决实训问题。通过设备的引进问题看似解决了,往往很多院校也只是在国有资产上得到数量上的增加,学生并没有质量上的改变。这些工作室的建设上更像是专业器材的展厅,把多种设备集中在一个大型教室之中,由各专业教研室统一管理。而无法发挥工作室最大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工作室的构建上,主要还是以设备的实训设备展示为主,没有做到根据小微型生产设计公司经营需要来建设工作室。其二,就出在工作室的运行上,工作室一般都是由各专业统一管理,多名教师进行同一门课程教学时,就会出现多名教师共同使用同一工作室,势必相互干扰且容易出现使用过程中例如设备故障或损坏责任不清等诸多问题。往往就会出现需要使用但又不敢用的情况。只有把工作室建立成单一教师自行负责的小微型企业一样,有教师负责各自的工作室,构建多教师多个小型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教师如同企业的经理学生如同员工。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所承接的生产设计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实战的设计案例而不是如同作业般的假想题目。在这一过程中即促进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得到了如同进入企业岗位般的锻炼。

3.企业设计人员走进课堂

在实训课程中,邀请企业中一线设计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做实训指导。请他们为学生讲授在工作中真实的设计案例。讲述他们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思路及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拉近与一线工作的距离。在实训设计项目之前,以他们一线设计人员的经验为学生指点设计思路的方向和可能遇到问题的概括。设计之中,对学生进行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指导。设计完成之后,仍也可从实际生产和应用的角度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和分析,让学生的设计与企业的要求更加贴近。

结语

校企合作不是简单的把部分教学工作交于企业,而是要具体到每一细节上。以学校教学为主体,建设具有企业化运营模式的工作室,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学校做为人才培养的根基,更有责任为校企合作肩负更多的投入。在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上做出不断地探索与努力。

篇9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06-02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活力、有开拓精神、有先进思想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21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部分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部分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因为好就业、收入高。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文化上的进步、学术上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要着力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研究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高校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高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很少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形成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培养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书本知识,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部分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积极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使得思维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篇10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得到充分的培养,才能够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改革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发现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途径各有不同,这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66-01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面对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发问,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一、课堂民主,师生和谐

在重视创新意识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成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

二、面向全体,主动创新

作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心理上解放他们,从方法上引导他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创新性品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获得成功,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激发创新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例如教学“图形与位置”一课时,出示几个动物赛跑的情景,让学生对照图例说说谁在最前(后)面,谁在谁的前面或后面,让学生明白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前后具有相对性,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象:如果赛跑继续进行下去,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的思想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小兔可能跑在最前面,有的说,小松鼠可能跑在最前面。紧接着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通过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体验位置关系。既加强了空间观察,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合理性,同时激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