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6 10:1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篇2

残疾人由于生理的缺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由于“听不到”和“看不到”问题,无法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准确获取知识,影响课堂效率,同时他们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限制。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种媒介当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在本研究中,我们则把“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视为“媒介是对人体缺陷的补偿”,因此在残疾人职教学院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充分分析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残疾等学习者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场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他们在校园内搭建畅通的生活学习平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处于成熟期,很多高校的建设架构都是大同小异,只是在内涵建设上凸显自己的特色。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以服务残疾的人学习和校园生活为理念,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从事特殊教育的院校,一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和特色化的数字教学资源(如配备手语或者字幕的教学课件等),这些经验和资源是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将围绕上述特色资源展开。

一、建设主题

考虑到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趋势和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将此次建设的主题定为“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其选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新技术发展的趋势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量企业开始采用以数据中心为业务运营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进入新世纪后,数据中心变得空前重要和复杂,这对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如何通过数据中心快速地创建服务并高效地管理。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正在快速地发展,业界各大厂商纷纷制订相应的战略,新的概念、观点和产品不断涌现。云计算的技术热点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虚拟化解决方案的运行平台,基于多租户技术的业务系统在线开发和运营平台,大规模云存储服务,大规模云通信服务等。

2.残疾人教育发展的趋势

据调查,目前云计算和物联网主要应用于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外出陪护、安全监控、应急援助、康复、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我校的学生主要是听力障碍和视力障碍的残疾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困难。如果将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于校园,必将为残疾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大大提升他们校园生活的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在校区内漫游时,可以获得各个楼宇的各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信息,从而方便学生办事;学生可以随时获得一些关于教学和学校活动的通知;每天提前获得食堂的菜谱和价格,方便视障和听障学生就餐;获得校内安全信息提示,等等。

综上所述,通过“以信息无障碍理念打造面向残疾学习者的智慧校园”的建设,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二、建设原则

我校从事针对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其信息化建设与普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特教学校校园数字化建设仍遵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架构,但是在应用需求分析上要更加细化,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在使用相关应用的时候遇到的困境,同时遵守残疾人信息无障碍的规则。因此,特教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用普教的相关应用后,根据使用的残疾人的特点进行二次开发;第二,专门开发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学习者的应用,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

特殊职业教育由于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为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带来难度,因此我们首先对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角色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挖掘每个角色在数字化校园中的真实需求。针对不同角色,我们将服务类型划分为以下两类:教师和领导:工作、生活;学生:学习、生活。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既有交集的部分(如课程平台),也有无交集的部分(如科研系统);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几乎都是有交集的。因此,我们在建设中只要考虑到与学生相关的部分,对于与学生无交集的部分则可以参照普教的模式建设(如科研系统)。

三、建设方案

信息化建设既是一个改造学校业务流程、管理方式的过程,更是全校从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全面转变理念和提升信息素养的过程,因此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将遵循“统一规划、逐步建设”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建设:第一,基础平台的搭建;第二,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具体如下:

1.基础平台的搭建

一是借助校园基础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完成支撑平台的搭建,主要包括:数据中心、统一身份平台、信息门户平台;三是完善部分业务系统,对业务单一、服务职能少的业务系统还需要进行补充,如资产管理等。

2.特色服务平台的搭建

由于主要是针对残疾人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鉴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对其服务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以服务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残疾学生为理念,从生活、教学等各个方面构建我校的无障碍智慧校园,它包括:利用物联网和移动技术打造校园内外的“全方位综合信息无障碍服务系统”,实现残疾学习者校园内外生活学习活动的信息无障碍;打造服务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习者的特色教学平台和学习平台,提升残疾人职业能力;改造学校现有的安保系统,做到校园安全无死角,为残疾学习者建设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特色建设内容

根据调查研究,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特色建设内容可体现在远程教育教学平台、无障碍图书馆和安全校园三个方面。

1.远程教育教学平台

由于残疾人的生理缺陷,其异地求学存在一定困难,且目前参加职业培训的残疾人主要是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残疾人,除了学校教育,针对残疾人的远程教育需求逐年增加,其原因如下:一是残疾人的残疾情况较复杂,除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可能还伴有多重残疾,但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对于这部分残疾人,需要通过远程教育在家里学习;二是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发展不相适应,特殊教育职业学校虽然已经逐年扩大招生规模,但是仍然难以满足残疾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为了满足更多残疾学习者接受教育的需求,目前国内针对残疾学习者开设的远程教育,主要有中央电大和中国残联合作的远程教育平台及北京联大特教学院开设的远程教育专业。但是,这样少的资源满足不了国内残疾人的需求,因此建议各个省可自己举办远程教育。

学校将与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相关部门共建残疾人远程教育平台,其规划如下:初期,依托学校已有的视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盲人的远程教育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期,依托学校已有的听障教学资源,建设针对聋人的远程教育专业――动漫制作专业、装饰艺术专业等;后期,扩大到其他类型残疾人(肢残、脑瘫等)的远程教育专业。

本远程教育平台目前受众为本省的残疾学习者,平台的开通将需要如下的改造:一是需要对“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增加硬件投入(服务器、视频点播服务器等);对于“在线教育与学习平台”的管理功能不需要大的改动,但是对于课程的建设内容将进行部分改造,毕竟职业教育需要实训,利用远程进行实训,需要对内容进行重新规划。

2.无障碍图书馆

图书馆的无障碍建设主要是针对视力障碍残疾学习者,其中我们要了解如下术语:

(1)口述影像服务: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讯息转换成言辞符号,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服务。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

(2)视障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视障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视障信息服务网络架构体系。

3.安全校园

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听障、视障、肢残等残疾人为主,未来将会有智障残疾人,甚至很多学生是具有轻度智障、听障和其他障碍的多重残疾人,其对社会和自身的认知程度受到一定限制。另外,这些残疾人可能还有一些其他基础性疾病,如心脏病等。这些都是校园安全需要保障的内容,我们将在学校信息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

(1)校区环境安全:由于我校残疾人较多,在某些危险区域设置一定安全边界,使学生在靠近危险区域时获得提醒。

(2)特异体质报警:建立特异体质人员信息档案,使上体育课或者进行一些其他活动时,相关教师与工作人员获得预警信息,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五、结语

如果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显然是不够的。特殊教育职业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接受教育的各类残疾人,在成熟的数字化校园框架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有内涵的特色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顺,马丁.移动学习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3):9-11.

篇3

二、实验区的工作探索

(一)顶层设计

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自下而上的一线特殊教育活动实践,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康整合服务支持网络,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特殊教育质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相似条件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借鉴。

(二)建设和完善行政支持体系

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邛崃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所有在校和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6000元/生/年标准,落实送教上门人员交通和误餐补贴100元/天/人,按需要配置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专用设备,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全市89名资源教师全部同特校教师一样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新招聘8名特教专业本科毕业在编教师;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团队,指导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2.建立四级评估机制,实现特殊教育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对部门工作的评估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由项目督办进行考核;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估,将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发展作为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对普通学校的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的发展纳入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随班就读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对特殊学生的发展评估,这是前三级评估的基础内容。3.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2016年4月,邛崃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确立了“全人教育,全力支持,全心服务”的宗旨,明确了培训和咨询、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督导和评估、转介和安置、转衔服务、教学资源服务的职能。其中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培训、开展特殊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协助教育局进行督导和评估工作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由一个动力体系、一个管理体系和一个合作载体组成,动力体系是我市的特殊教育四级评估体系,管理体系是资源中心的运行机制,合作载体是跨部门的微平台。政府对部门的特殊教育目标督查由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教育局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由资源中心制定指标体系并实施,普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以及对残疾学生的发展评估由资源中心指导进行。通过建立“邛崃特教中心”企业微信平台,将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各镇乡残疾人专干和卫生院医生、康复机构、专家团队全部纳入,实现了及时政策和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线培训、对全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评估、记录其他部门特殊教育相关工作情况等功能。

(三)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改革实验

1.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随班就读两年来,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是建设资源网络,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增设16个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覆盖全市24个镇乡及偏远地区。对资源教室采取分级发展,重点建设发展有困难的二级资源教室,促进三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通过健全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资源教室的课程调整,特教班的职能扩展,支持随班就读。三是培训专业师资,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分层式菜单培训:针对教师实施内涵式的长期培训,以“进入一个学校,研究一个个案,成熟一个团队”的培训宗旨和“理论+实践+反思+分享+再行动”和“种子班”的培训模式,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了普适性的培训,针对家长开展了和其子女相关的个别化培训。四是与一所高校和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五是根据区域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下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子课题,通过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带动整体发展。2.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送教上门我市送教上门工作面临幅员面积大,地形相对复杂,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分散,医疗和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落实送教上门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原则,设计了工作模式,制定了工作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在整体展开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教育局负责整体规划,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就近原则,以距离送教上门对象最近的学校为主体,会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组成个性化的服务团队,通过合作制定IEP并实施开展工作。二是按照《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指定每个部门、镇乡具体负责人。由服务对象所在地学校资源教师牵头,针对服务对象情况,联系各部门、所在镇乡负责人,开展工作。三是针对送教上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点位,分别以《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的个案研究》为子课题,研究送教上门工作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怎样构建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怎样整合部门资源开展跨专业的送教上门服务,怎样培养教康整合的教师队伍,怎样对大龄送教上门对象开展职业重建,怎样将送教上门对象安置到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怎样整合自然资源为送教上门对象服务。

三、实验区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与完善行政支持系统,推动特殊教育常态发展

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目标导向、督导保障、教育局协调、部门合作、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体系,保障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系统开展和常态推进。如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发展需要逐年增长;招聘专业教师,引进专家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了资源中心,31个资源教室,24个残联服务点,24个镇乡卫生院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通过特殊教育工作目标督查制度,将各项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作为刚性要求强制执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实现对各部门的督导和评估等。

(二)以“复合式资源教室”发展支持随班就读

为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邛崃市设置了“特教班”,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这部分“特教班”建设成为了“复合式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复合式资源教室”综合了特教班和资源教室的功能,能根据需要开展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班级教学,同时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是一个随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工作的综合体。学校建立校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教务、德育、后勤等方面全盘规划,发展其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灵活安置的功能。“复合式资源教室”的建设丰富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安置层次,实现了“隔离程度最低”的“动态安置”,使特教班的职能得到了扩展,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送教上门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能进全进”的送教上门原则送教上门的起点应该考虑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邛崃市确定了“能不送尽量不送,能进校全部进校”的原则,通过三个途径让孩子进入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一是“纠错型”———通过有关专家评估确保送教上门对象是确实不能到校就读、不得不送的适龄儿童少年;二是“创造条件型”———通过创造条件、协调资源,尽可能让更多重度残疾儿童到校就读;三是“发展型”———通过送教上门工作,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送教上门对象的能力,使其能到学校就读。2.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主的送教模式(1)跨部门合作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在政府督导下,根据联席会议规定的任务,由各部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内的责任人组成团队,由学籍所在地学校教师为个案负责人,跨部门团队合作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外促内生”的专家指导模式通过聘请高校、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专家,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专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合作:一是直接加入送教团队服务难点个案;二是培训指导送教人员。制定送教上门指导培训方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自身专业,构建能够提供跨专业服务的教师队伍。(3)教康整合的送教上门课程建设教师在和康复治疗师合作送教过程中,将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教康整合的课程,让孩子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单式科研”突破课题研究难点

通过三级任务单开展课题研究。第一级任务单明确区域内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二级任务单,明确某一阶段内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子课题学校根据二级任务单制定三级任务单,规定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具体任务。

篇4

1、加大特殊教育投入。继续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三免两补”政策,逐年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全体残疾学生的资助体系。

2、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得到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

3、建立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每周提供一次以上,每次两课时的送教上门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  

二、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1、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指导、研究、培训、服务功能,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康复教育服务。

2、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建立特教教师微信群,名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活动,交流特教经验,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的建设,各学校在利用好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校园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学校资源库建设。鼓励学校组织教师开发课件、电子教案、素材。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要挑选思想觉悟高、事业心强,教育、教学有经验的老师担任随班就读的教学工作。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

四、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特殊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1、实行“一人一档”,规范管理。以学校为单位,建立0—16岁残疾儿童少年档案。

2、落实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要求。认证贯彻执行教育部制定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

篇5

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较普通教育法律法规而言,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宏观法律为纵向、地方条例和教育法为横向的完整的、纵横交错的法律体系,基本覆盖了残疾人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但特殊教育法律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只是将聋、盲、哑纳入到特殊教育人群中,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特殊儿童并不在法律条文保障之中。陈久奎等认为:立法体系不完备,内容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特殊教育法本身原则和制度。邓猛、周洪宇指出我国缺少一部《特殊教育法》。这要求完善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

(二)特教经费支出较低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现实情况是:1.经费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不足。东部地区以福建省为例,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西部地区不仅仅经济较为落后,而且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矛盾就更为复杂。新疆地区2007年特教经费占该区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0.11%,大部分学校反映经费十分紧张。2.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经费紧张,奖贷助学金比例偏低,公务费用过高以及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

(三)特殊学校差异大

特殊学校存在着区域差距。特殊学校数量呈现出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少的是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特殊学校也有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特殊教育也较为进步,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特殊教育几乎为零。特殊学校类型分布不协调,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少协作。

(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东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福建省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特殊教教师数量匮乏;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五)特殊教育社区建设较少

特殊教育社区是残疾儿童由隔离走向融入社会的契机。《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不少学者做出积极探索,许家成试图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支持性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社区化的现实途径。王爱民、刘佳芬从实践角度对特殊教育社区化进行探索,探讨了培智学校社课堂教学区化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的保障机制。宁坡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刘佳芬等人对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将学校、家庭融为一体,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只是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而是整个社区人员共同的合作的活动。特殊教育社区化作为一种较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我国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打破隔离对特殊儿童的束缚,使特殊儿童真正走向社区、融入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二、对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性建议

全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关键是教育机会公平,最终落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上。基于以上特殊教育资源在法律、特教经费、特教学校、特教师资、社区资源分析提出几点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快《特殊教育法》出台进程

残疾人为社会弱势人群,其受教育权利最容易受到忽视与践踏,其受教育权利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保障。目前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系统、操作性差,不能很好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包万平等人拟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一部权威的法律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经费,政府的经费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GDP4%,预示着政府将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公办特殊学校具有现实性需要,也是对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随班就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参与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三)扩大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将特教教师培养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健全高校特教专业,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特教教师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职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二是完善职后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教学校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到高校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邀请高校特教教授来校教学,并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和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特教教师教学质量。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进行特教教师培训。为保证随班就读师资数量及教师素质,逐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双向融合。

(四)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加强建设随班就读学校建设和管理

特殊学校定位于对所在地区普通学校进行资源支持,加强随班就读指导,促进家校合作,以保障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为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矫正与教育干预,另一方面是对于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辐射带动作用。资源教室通过个别化原则、补偿性原则等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干预与指导。

2.实现随班就读的网络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档案,从而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随班就读学校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随班就读教科研组,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式的网络体系。通过健全随班就读档案明确每学期的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与总结,随班就读班级的教研活动记录,有特殊需要学生成长档案等。

3.对家长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配合学校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五)建设全纳社区,促进特殊教育的社区化

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纳社区能帮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全纳社区宣传,树立全纳社区意识。全纳学校树立的是一种“社区本位”的理念,教育要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促使本社区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例如举办社区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增进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进行指导,邻里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来促进全纳社区建设。

篇6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新型教学模式是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建立创新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模式应该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据,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信息化软件和硬件资源,协调特殊教育信息化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应该转变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应该转变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信息技术应发挥的功能以及特殊教育的过程,从而能够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模式。

(二)信息化设备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上的应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两个方面。信息化设备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方面的应用表现在:学校基本信息、学生和教师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等方面的保存,要求学校拥有系统的数据库来管理。在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前、中期评估,都需要整理,存储,统计,报告和其它处理,要求学校建立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易于管理的基本数据库。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网络应用,特教学校还有待发展。已引进先进的电子管理软件的学校并不多,有的学校则还处在本薄管理的阶段,工作效率很低。在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各级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用机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将会逐渐保证学生真正用得上计算机。

(三)特教教师的信息技术认识与应用能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先决条件,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对于他们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他们普遍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增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便利。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对其熟练的操作能力。而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够熟练操作,导致教师日常教学和管理很少运用信息技术媒介。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校对数字设备的不合理管理和使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现有教学设备的操作培训不可忽视。在准备好特殊教育信息化中所需的软件和硬件以外,还应该采取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并且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学校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缺乏,由于高等学校自身条件的制约,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消极影响,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网络时代信息化科学发展。不能较好地将特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以及区域教育平衡发展结合起来,进而无法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且不能促进特殊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主要管理人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信息意识淡薄,思想保守,沿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依靠国家和赞助来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知道用市场理念或方式来解决,从而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足。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建设本身有其特殊性,投入大、资源组织复杂、建设周期长、收效慢,种种因素导致教育资源建设一直没有质的变化。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特殊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没有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信息资源,同时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很多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硬件平台,能够为残疾学生提供网络教学,然而没有充分的教学软件资源的支撑,特殊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管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特殊教育缺乏信息化人才。目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急需信息化人才,难以满足建设信息化的要求,一方面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没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尽管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已经开展了一些针对教师信息技能提高的培训,然而从实施效果分析,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还无法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情况下仅仅地局限于设计信息多媒体课件等比较简单的工作上。另外一方面特殊教育缺乏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一些特殊教育机构只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给予专业化信息人才培训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特殊教育机构网络以及信息库建设和维护等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不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议

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教学资源建设。应该结合特殊教育机构的特点,不断地开发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而能够促进信息化水平,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使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发展。

(一)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机制是保障。必须有领导的重视和统一的组织机构、各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全局一盘棋的建设思路。在保障机制上,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请专家加入,来为特殊教育信息化提供专门的咨询和指导。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调动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立足本校、按需施教、循序渐进、学以致用。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聋教育是国民教育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技术手段提升聋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国和谐教育,社会公平正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国力增强与残疾事业的发展,我国聋教育信息化水平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聋教育界的共识。在《江苏省的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指导与促进下,江苏省各地聋教育信息化水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更好地掌握苏北聋教育信息化现状,本文从聋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教育技术培训六个方面对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分析得出四点结论。

二、数据分析

本调查于2009年1月在徐州市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比赛期间进行,参与调查的包括市区、铜山、丰县、沛县、新沂市、邳州市、睢宁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参赛教师与部分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的任课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120份,问卷覆盖了徐州市全部7所特殊教育学校,调查教师中男教师比例为36%,女教师比例为64%;问卷中25岁以下教师有28人,26~35岁之间有51人,36~45岁之间有32人, 46岁以上有9人。教师学历大专79人,本科41人;主要任教学科是语文教师占50%,数学教师占32%,其它学科教师占18%。

本调查内容包括六个方面:(1)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2)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4)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5)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6)教育技术培训。

1.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

有关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共设计了6个问题,在回答贵校校园网是否建设完成时,有106名老师回答已建设完成,有14名老师回答正在建设中;在回答学校是否有学校网站时,有67%的教师回答“有”,有33%的教师回答“无”;在学校有多少间网络教室回答中,有17人回答有1间网络教室,有54人回答有2间网络教室,有19人回答有3间网络教室,有30人回答有4间网络教室;教师拥有计算机比例如图1:

在您对贵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情况评价中,教师们的回答如图2:

调查显示:徐州市各聋校校园网建设已经完成,且60%学校有自己的网站,聋校大部分教师已具备使用计算机办公、教学的条件,教师对自己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建设认为“很好”“较好”之上的比例在56%,由此看出在徐州地区聋校进行聋教育网络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已基本具备条件。

2.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本主题主要设计了5个问题,在第一题“您对教育部2004年12月份正式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了解程度是?”中有31人认为自己认真学习和领悟了它的精神,有54人认为自己知道,但对其内容了解不深入,有19人认为自己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有10人认为自己没听说过,不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是教育部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有关精神,组织超过20个单位与机构起草、论证与制定,是我国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标准,从教师们回答中可以看出基层聋校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中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要求了解不够。在“有关Web2.0的术语概念您知道哪些时?”得出统计如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聋校教师中,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开始关注一些社会性、个性化软件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比如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了解Blog的应用,说明聋校教师对新技术、新应用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在“您觉得自己已具备了哪些教育技术能力(多选)?”有104人认为自己具有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有51人认为自己具备了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理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有83人认为自己已经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来优化教学效果,有69人认为自己愿意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发展自身业务能力。在“聋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除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外,还需在哪方面提高(可多选?)”。有98人认为应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有99人认为希望能结合聋童认知思维特点,进行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说明聋校大部分教师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

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本主题设计了5个问题,在教师使用媒体频率比较高的选项中,有75人选择挂图、照片,有62人选择实物、模型,有55人选择幻灯、投影、电视机,有36人选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说明教师们比较偏爱使用传统的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对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使用偏少,可能与教师不具备使用条件、操作不熟练或没有适合聋校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有关,在教师们能熟悉使用的办公软件问题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Word 、WPS等文本编辑工具;在“您能使用下列哪些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时(可多选)?”教师回答如图4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聋校教师们绝大部分能使用Powerpoint进行基本的课件创作,但在使用专业性较强的课件创作工具时,大部分教师的掌握程度比较低,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

4.聋童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聋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主题中主要了解了聋童的信息素养现状,经调查聋校从小学四年级开始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聋童会使用常用的办公软件(Word、Excel),并且能使用常用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QQ等;受访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聋童综合素质提高作用比较明显。

5.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

关于聋教育资源建设情况的调查是本问卷重点,共设计了6个小题,第一题为“您认为现有聋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不足之处是什么?(可多选)”有47人选缺乏聋教育理论支持,有31人选没有字幕说明,65人选缺乏视频等动态资源,这说明字幕与动态视频是聋校特色资源的重要需求点;在第三题“您希望聋教育学习资源以哪些方式呈现?”大部分教师选择了视频、文本+图像、文本+视频的表现形态,这也与第一题的选择是相符合的;几乎所有教师认为将校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有必要;在“您平时经常使用的电子资源的类型有哪些?(可以多选)”教师们回答如图5所示:

6.教育技术培训

在有关聋教育技术培训中,有2/3的教师选择参加过培训,认为培训效果好有43人,占36%,认为培训效果较好的有31人,占26%,认为培训效果一般有40人,占35%,认为培训作用不大的有4人,占3%;在“您希望参加哪方面的聋教育技术培训?(可多选)”有41人希望参加教育技术理论培训,有40人希望参加网络基础技术培训,有75人希望参加教学软件与媒体应用培训,有64人希望参加聋教育康复科技培训。从中可以看出聋校教师大都希望从自己从事的专业特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从事聋教育技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向。

三、结论

通过对徐州市聋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六个方面的描述与相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徐州市聋教育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基础比较扎实。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与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已通过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验收,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还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中国特殊教育网(省略),成为全国十所聋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之一。在硬件建设上,大部分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开通学校网站,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随着《推进全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实施,徐州市聋教育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会越来越好。

篇8

以党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15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4.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5.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各特殊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利用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开展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校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6.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2.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利用好省拨福利彩票公益金,结合我市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3.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4.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5.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篇9

分类号:G760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第八条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2012年11月8日,同志在十报告中也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宁夏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同样也是促进宁夏地区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大量数据和文献,分析宁夏特殊教育现状,并就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1 宁夏残疾人概况

2011年4月国家统计局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宁夏现有人口630.1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47%,比2000年增长了0.03%。2011年,宁夏残疾人约43万人,占全区总人数的6.8%。而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可见宁夏残疾人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宁夏全区残疾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14万人,占7.69%;15-59岁的人口为19.10万人,占46.82%;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8.56万人,占45.4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57万人,占35.72%)。

从残疾类别上来看,全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07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5.08%。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11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0.39万人,智力残疾儿童0.64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05万人,多重残疾儿童0.61万人。在学龄残疾儿童中,59.12%正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各类别残疾儿童的相应比例为:视力残疾儿童87.5%,听力残疾儿童87.5%,言语残疾儿童61.54%,肢体残疾儿童60%,智力残疾儿童61.22%,精神残疾儿童75%,多重残疾儿童31.91%。

2 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概况

2.1 宁夏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出台

多年来,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规划,保障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开展。如“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出台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宁党发[2009]60号)和《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1]189号)等一系文件。

基于以上文件精神,在特殊教育领域,宁夏将残疾人教育工作作为宁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纳入教育总体规划之中,实行统一领导。《宁夏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全区残疾人义务教育入学率到2015年达到85%,到2020年达到90%,要增加特殊教育投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装备水平,提高特殊教育质量。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全面规划了宁夏特殊教育工作。

“十二五”时期,宁夏继续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作为宁夏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2.2 初步建立宁夏特殊教育体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夏残疾人学前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残疾人义务教育成果巩固提高,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发展,初步建立了宁夏特殊教育体系,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

宁夏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1985年全区才开始有第一所盲聋哑学校和第一个普小附设弱智班,1992年才开始在青铜峡市进行随班就读实验。1994年,全区总共才有5所特殊学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办学形式多样化。截止2011年底,宁夏共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另有3所正在建设当中。此外,还有特教班2个,听力语言训练机构7个,民办智力残疾康复机构1个,建立了残疾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在校生共1732人,其中学前教育230人,义务教育1535人,高中阶段教育49人,高等教育67人,形成了以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为引领,以五个地级市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及随班就读为基础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发展格局。

在职业教育方面,宁夏所有特殊教育学校都开设了劳动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和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还开设了中职班,有效提高了残疾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劳动就业能力。在高等教育方面,2006年起创办盲人自考班,已培养盲人按摩师87名(已毕业43名,在学44名)。2009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与中央电大合作办学,举办了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宁夏学院特殊教育分院,目前已招收三届学生,共126人,提升了宁夏残疾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另外,在普通高校招生中,放宽了残疾考生录取体检标准,为残疾考生创造了深造学习机会。

2.3 宁夏特殊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了对宁夏特殊教育的关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针对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资金体系,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此外,还采取提高自治区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等措施,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特教补贴和生活待遇。

2004年至2008年期间,宁夏将第二期国家贫困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先后实施了石嘴山市聋哑学校、利通区特殊教育学校、银川市育智学校异地迁建工程和固原特教中心扩建工程。2009年起,又争取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9所特殊教育学校,目前5所市属特教学校和西吉县特教学校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海原县、中宁县、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在建设当中。2011年,又将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列入校安工程,概算投资2670万元,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原地翻建,并将特殊教育学校寄宿生的生活补助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以来,宁夏共投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资金和设备采购资金共计7062万元,其中设备采购资金5922万元(自治区3562万元,国家项目资金2360万元),教学康复设备资金1140万元(自治区300万元,国家资助资金840万元)。

2.4 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明显提升

随着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师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确保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将招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纳入宁夏特岗计划,目前共招收特教教师10名,同时,将免费师范生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进一步优化了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二是发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及各市特教中心培训基地的作用,每年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及随班就读师资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送出去、在岗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特教专业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三年间参与培训教师达到500人次,促进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 宁夏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3.1 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特殊教育儿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正常儿童

虽然宁夏各地积极开展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但由于家庭贫困、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原因,与健全儿童相比,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特别是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低,还有大量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存在就学难等问题。

据统计,2006年,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残疾人为0.55万人,高中阶段(含中专)的残疾人为1.57万人,初中阶段的残疾人为6.11万人,小学阶段的残疾人为10.12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20.50万人,文盲率为54.43%。

从入学人数上来看,2000年与2011年相比,2011年的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都较2000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就2006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内,各年度之间宁夏特殊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的变化并不明显。

在这些在校就读残疾儿童中,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成为其主要就学形式。如2011年宁夏教育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宁夏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共1535人,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797人;小学附设特教班1个,其中学生6人,且都为听力残疾;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共计603人;初中随班就读共计129人。

由此可见,与其它各类教育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发展总体相对薄弱,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与当前社会需求和残疾学生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尚未普及。以上所统计的招生人数及在校人数均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而没有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统计,而高中阶段残疾儿童的教育也仅限于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如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该年度宁夏共有44名高中阶段残疾学生,且都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3.2 宁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宁夏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特殊教育师资水平,但是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与西部其它省区相比,2010年西部地区平均每省(市)有特殊教育教职工772人,专任教师635人,而宁夏特殊教育教职工数为190人,专任教师数为174人,低于西部地区平均值;西部地区平均每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专任教师数来看,西部地区均值为19人,低于全国均值,宁夏为平均每所学校25人;特殊教育学校女教师占教职工人数比例西部均值67.49%,宁夏为70%,超过西部地区均值;代课教师在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宁夏为24%,比值低于西部均值。

就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与2000年相比,近几年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女教师的数量明显提高。但特殊教育学校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工勤人员数量相对稳定,2011年,受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数量有了明显增长。

从质量上来看,宁夏特殊教育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干部队伍、教研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急需提高。自2006年至2011年,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结构以本科和专科为主,2011年开始才有2名研究生,突破了以往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的零记录。从统计数据上看。2006年至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点教师总数的75%-85%,但2011年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仅占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总人数的5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和宁夏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从2006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以小学高级和小学一级为主,中学高级职称人数极少,整体结构极不均衡。这些数据仅仅是对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的统计,而普通学校负责随班就读的教师以及普通学校特教班班主任等并没有进行统计。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存在不均衡现象。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宁夏全区残疾人口中,城镇残疾人口为11.82万人,占28.98%;农村残疾人口为28.98万人,占71.02%。农村残疾人口是城镇残疾人口的2.5倍。但是,从目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情况来看,全区虽然建有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吴忠市特殊教育学校、石嘴山特殊教育学校、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固原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银川市育智学校等7所特殊教育学校,但其中5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城区,2所在镇区,乡村O所,特殊教育学校及培训机构城乡分布极不平衡。而且各区市之间以及各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师资、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宁夏农村、贫困、偏远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宁夏1535名特殊教育学生中,有633人寄宿于学校中,占总人数的41%。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贫困山区的残疾儿童不能接受应有的教育。

3.3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且区域分布不均衡

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非常少。以2007年为例,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非常大。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都各有上百所特殊教育学校,而西部地区省份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偏少,尤其是青海、新疆、宁夏和各省(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都不及10所。

在特殊教育学段上,小学和初中阶段有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附设特教班、小学随班就读、初中随班就读等形式,而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发展非常缓慢。2011年,宁夏统计在校的1535名特教学生中不包括学前教育阶段。

3.4 特殊教育经费不足且分配比例失调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募捐、政府投入等方式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硬件设施的投入,但宁夏特殊教育仍然存在经费投入不足、资金分配比例失调等问题。

从经费投入量上看,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相对较低。特殊教育学校班额小、功能教室多,办学成本远高于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残疾人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依然尖锐。目前,宁夏全区还没有一所专门的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已有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需要。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办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和教育质量偏低。

从投入资金的分配方式上看,近年来,宁夏特殊教育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教学设备、增加康复器材、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如表7所示,2008年到201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安工程,尤其是2008年和2011年地方投资要高于中央投资。不可否认,这些举措对于宁夏仅有的几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硬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宁夏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条件。但在残疾儿童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建设上投入不足。

4 促进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4.1 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提高残疾儿童和少年入学率

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在宁夏特殊教育发展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宁夏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需要将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体制建设作为地方政府自觉、主动的政府行为,制定整体规划方案,设立具体达成标准。尤其要强化宁夏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宁夏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特殊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和完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的立法和监督工作。大力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继续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特别关注农村地区、边远山区和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入学率。

4.2 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管理体制,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其它教师一样,终身化、专业化成为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这就需要改革宁夏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和管理体制。

第一,依托本地高校,建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一体化发展。宁夏特殊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但是,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高师院校殊教育专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这与社会对特殊教育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形成显明的对比。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本就不多,但迫于就业及教育成本等压力,一些高师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等在特殊教育专业上实行隔年招生甚至停止招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宁夏等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而地方高校中开设或者有能力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为数不多,在宁夏诸多高校中,尚没有一所为宁夏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院校或培训机构。宁夏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并不高,受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培训的特教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严重影响了宁夏特殊教育的质量。

从宁夏全区教育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应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相互分离的局面,探索多元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如可以依托宁夏大学等高等院校尝试在宁夏开设特殊教育教师教育基地,或在高校小学教育或学前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方向,以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需求。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将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还要实现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二,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审管理。专业认证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专业认证就需要制定专业标准。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证。为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应在现有的职称评审和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严格细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工作,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通用的“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来凸显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对于达到相应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职称条件的教师在工作条件和待遇上,较其它专业的教师予以倾斜,切实做到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服务于特殊教育实际。

4.3 合理调整特殊教育学校布局,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针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少且布局不均衡等问题,要采取“外援”和“内发”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外援”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强对宁夏特殊教育资源配置的援助力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相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残疾人口的区域和城乡分布特征统筹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同时,根据特殊教育生源变化情况,对闲置或分散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尽快实现全区所在地级市和30万人口以上县建有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内发”就是要充分利用宁夏特殊教育现有的资源,实现特殊教育资源的内部开发。如改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之间相互独立的局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中小学特教班之间的合作,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和设备的共享。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及其教师的带动、提高普通中小学特教班教师和随班就读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创造更适合他们需求的教育。

4.4 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提高特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

篇10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具备条件的地市要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国家招收残疾考生政策,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4.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5.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6.采取多种措施,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将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同步推进。残疾人教育机构、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7.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各地应按照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宗旨,结合本地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8.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在人口30万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独立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不足30万人口的县,在地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一所或几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东部地区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区特殊教育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做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

各地要统筹安排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特教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

9.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

10.加大投入,确保特殊教育学校(院)正常运转。各地要从特殊教育学校(院)人均成本高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证学校(院)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

中央财政将继续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并不断提高。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补助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地方办好现有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

各地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院)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三、加强特殊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11.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

1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区)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

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13.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不断更新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教学内容,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扶持保护措施。

1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建好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各省、市(地)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学研究部门和科学研究部门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教教研人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四、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6.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适应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特教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各地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要把特教师资培养纳入培养计划。加大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力度。注重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提高培养质量。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

各地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

17.配齐配足教师,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落实。

18.要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篇11

融合教育主张最大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接受适合普通教育的残疾学生,它着意于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寄予着包括众多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是人们对残疾观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前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多集中在残疾人的机体缺损和生理功能障碍上,并从障碍的角度解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为残疾是个体的悲剧,这是一种“医学一生物模式”的认识。经过残疾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残疾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转向到对整个社会环境、制度以及文化的关注,更多从“社会一文化”模式来理解残疾和由此带来的障碍。这种转变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理论推动力。伴随着残疾观的演进,特殊教育也逐渐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渐次出现。这些教育思潮和实践的核心是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让残疾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尽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学校或者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不仅昭显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整个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融合教育有着广泛内涵交集的“全纳教育”思想,与全民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08年,第48届世界教育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其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我国原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肯定了“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的基本理念,肯定了全纳教育对建设和谐世界产生的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表达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的美好理想。刘延东同志还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全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承诺。

可以说,以融合教育为代表和集中体现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清晰的管理服务,优质的教育教学,为他们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多年来,北京市一直重视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并将之确立为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供强力保障,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2002年起增设专项资金着力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北京市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5500元。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首都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经形成。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2009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功能拓展至科研、教研、师资培训和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今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筹建,又将实现新的功能转型。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骨干作用。随着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中、重度残疾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也逐步向区域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方向拓展,其服务对象、工作职能和相关要求也发生很多转变。多所学校还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职业教育,为残疾少年走向独立、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着条件。在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必将持续存在,在中、重度残疾学生的管理和社会融合方面承担着更加艰巨的职责,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校发挥着首都特殊教育的主体作用。广大随班就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配置人员,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近几年来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得到很大推进,全市现有120所中小学建设了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市里还将重点支持100所随班就读工作突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引领我市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符合首都特殊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应对。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待加强,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支持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整体发展水平距离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积极应对挑战,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工作方式。融合教育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要为融合教育实践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

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市教委、市残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首都融合教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而制订的重要发展导向和战略部署。《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以及“通过北京数字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资源”等,都是这方面工作的探索。我市在推进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