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12: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疗卫生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
今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寄予了更高期待。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及国家工信部等机构,密集出台多部互联网产业的相关文件,推动并规范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健康发展。
近两年“互联网+”就像一股强劲的飓风,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有些是瞬息万变,有些是因势而变,有时以不变应万变,在充满变数的“互联网+”时代,如何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分寸与节奏,利用“互联网+”发展医疗服务行业,让医疗卫生行业真正飞起来?她希望,全体与会者和所有关注医疗健康信息的组织都能够从技术、经济运行、标准、政策、人才、安全等方面为互联网+医疗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互联网+健康”利于疾病早期预防
崔丽称,当前我国面临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双重负担。健康促进应该是应对这些疾病的优先策略,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预防,把少得病、不得病、早发现、早治疗作为我们健康中国建设的首选。可以通过“互联网+”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互联网+”在公共卫生方面有非常好的应用案例,互联网本身将关注的重点和区域用大数据的方式形成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无论从过去做的直报信息到未来医院形成的医疗信息和社会的公共信息,都会对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早防控非常重要。每年将近有80亿诊疗量的医疗数据大背景下,互联网+健康医疗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繁荣发展,行业的划分逐渐细化,行业间的交叉融合日益频繁,一些新兴行业门类纷纷出现。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是如此,如卫生经济学的研究。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科学,它应用经济学理论、概念和方法阐明和解决卫生及卫生服务中出现的现象及问题。研究卫生服务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揭示上述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最优化地筹集、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分析卫生系统改革和执行卫生政策的主要工具。
卫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首先,经济发达国家卫生费用的急剧增长促进了卫生经济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医学科研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诊疗手段和卫生设施、设备的现代化,人口的老龄化,慢性病的剧增和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水平的提高等等原因,造成医疗卫生费用的大量增加。高额的医疗卫生费用对政府、企业主、劳动者个人和家庭都是沉重的经济负担,客观上要求分析卫生费用迅速增长的原因,寻求抑制卫生费用增长的途径。其次,卫生事业的社会化使卫生经济学的发展更加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卫生事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装备越来越先进,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事业已经发展成占用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力的“卫生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卫生部门经济问题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以后,卫生部门总结了建国以来卫生事业建设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卫生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病和造成卫生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探讨卫生工作中提出的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着手改革管理体制,并采取了加强经济管理的措施,从而推动了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开展。1982年建立了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现在,在我国卫生经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卫生事业的经济性质和经济作用问题;②卫生事业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③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问题;④卫生费用的构成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这些问题所关注的因素无一不是制约我国当前医药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的研究如何将直接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影响着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从09年就开始实行医改了,但实施的整体效果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自新医改实施方案公布后,各项配套政策在相继公布,而且已有许多省的实施方案陆续出台。然而,从所有已出台的方案和政策看,被称为"深水区"的公立医院改革并未发现有多少实质性的措施安排。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将对公立医院亏损项目进行全额补贴,以此减少公立医院过度医疗行为。此前,湖北省召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动员部署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这是继镇江、芜湖、鞍山、宝鸡等城市后,又启动的一个试点。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政府对医院的补偿只占总体运营费用的不足10%。而药品收入占到了医院总收入40%左右,医院的牟利动机也加大了"看病贵"的问题。但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的进展很多还仅仅是局限在文字方案上,执行的配套具体措施还都没有真正出台。我国目前共有33万多家医疗机构,其中有7万多家医院,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分类登记的统计分析表明,营利性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不到1%。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是非营利的,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些非营利性医院上,非营利性医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包括医政管理、医疗保险、药品监管等所有深层次的改革到此都将“戛然而止”。
中国的新医改已经行进了一段路程,但是公立医院迟迟还没有真正拉开帷幕,从它的迟缓的进程就可以看出改革者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谨慎,毕竟这是整个医改规划的核心,也关系到整个医改成功与否。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公立医院的医疗改革迟迟不能执行呢?我认为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公立医院的多头管理令改革牵涉极广。财政部门管钱,负责给医院拨;卫生部门负责机构和人员准入;物价部门负责定价;社保部门负责医疗保险;税务部门照章收税;外经贸部门负责涉外管理;工商部门负责注册和审批;药品监督部门负责药品的监管;组织部门负责管理人员的任命和提拔;人事部门负责编制。这么多部门管医院,都有权力但又都很尴尬,造成了谁也不管或者是管也管不好的混乱局面,名义上是政府的医院,可到底谁是投资主体?谁是决策主体?谁是管理主体?谁是监督主体?这一切都不清楚,因此医院模糊的角色定位,造成了医院的失控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产权不清造成的。
而应该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将我国的医改事业顺利的推广开来,如何将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利民,这些都是卫生经济学所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卫生经济学正在努力的方面。可见,卫生经济学的发展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研究卫生经济学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医疗卫生始终是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话题,而与之相随的卫生经济学也将随之不断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张红.卫生经济学原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学界,2010,(12).
[2]吴焕.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医疗信息化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势所趋。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卫生部在“十二五”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医疗信息化工程正在快速发展,各地分别加强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医学继续教育作为我国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之一,必需要适应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医疗信息化是在一定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①医疗活动中,作为医疗活动主体的医生还需要采集大量的相关信息并借助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个过程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决定了提供技术支撑的医疗信息系统的复杂性。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晚,随着新医改的推动,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从整体上还处于摸索和试验阶段。
医疗信息化的核心是医院信息化。医院信息化发展普遍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GMIS)阶段。②目前,国内大医院大部分已经具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信息体系,应用和开发正向深度发展,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并逐步开始推进内部信息系统与其他医疗机构的系统对接。
2 医学继续教育的信息化
医学继续教育是对已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员进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训练活动,目的是使卫生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以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我国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人员在脱产培训上存在资金、人力不足等问题,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既节约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费用,又提高了继续教育中学院的现场参与感觉,对满足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人员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卫生部在《继续医学教育“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要建立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数据管理中心。③因此,利用目前已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的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医学继续教育就成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手段。目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存在重视不够、设备购置和维护成本高、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资源不充足、课件质量不高等限制性因素,普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医学继续教育要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巩固教育信息化成果,推动继续教育与远程医学的集成,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实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型。
3 构建依托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模式
远程医学教育工作模式突破了医疗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同时对有效地培育积累新的医疗资源将产生积极的作用。④远程医学平台的功能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医院探视、远程医学教育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目前,国内众多地区都在积极建设远程医学平台,在远程医学平台框架内,构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既是远程医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1 当前远程医学教育技术平台
目前使用的远程医学教育技术平台主要有两种,呈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⑤
(1)是基于卫星网的交互式远程演播的“天网”系统。该系统在主办地点建立地面卫星双向站、视频会议系统、卫星演播系统和远程多媒体教室,并在所属各学习中心建立卫星接收设施和学习基础设施,其优势是通过卫星直播传递教育信息,实现快速、高效的音频和视频信息传送。在我国主要以双卫网为代表,在新疆、贵州和江西等地发展较为充分。
(2)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平台的“地网”系统。该系统通过建立远程教学网站,开发设计符合互联网特点的教学网页、教学管理平台和课件下载服务器,其优势是教与学不受时间限制,教学资源获取方便。在我国以好医师网站为代表,主要推广地在云南、山东和北京等地。
3.2 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
近年来,远程医学已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创新。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是远程医学平台的重要功能,可以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能在远地专家指导下学习远程手术操作等实践知识,还可以进行患者治疗和护理等实践活动。依托远程医学平台先进的“天地结合”的远程视频通讯技术和通讯技术设施,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实现远程实时动态、声频、视频同步的教学与交流,并可开展多人讨论、数据会议、会议记录及媒体广播等先进的教学模式,这将大大提升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效果。
3.3 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的开放交互式教学模式
依托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则可以基于其先进的“天地结合”通讯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互动,迎合了医学教育对交互的迫切需要,是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嵌入远程医学平台的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系统的开放交互属性主要体现在:
(1)可以实现教学信息、资料的开放共享。任课教师可以方便地提供基于不同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料(包括讲义资料、参考资料、作业等)和相关的教学活动信息,并可以实现实时开放更新,学生可以获得所有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源和课程链接,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融合。
(2)可以实现专题讨论式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计并提出一个具体讨论的议题或者是医疗案例,要求并引导学生通过视讯系统参与到开放互动讨论中来,共同对问题和病案进行研究分析。对典型实例,以分析、讨论的方法开展教与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远程医学平台为进行网络互动交流提供了基础,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对专题讨论需要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形成了开放、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
(3)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开放流与学习。针对不同病案和教学问题,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视讯系统参加问题解决的讨论之中,信息来源、分析方法等不再仅仅依托教师的传授,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利用软件平台提供的视频、语音、白板等功能,制作视频专题演讲,基本上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学生交流要求。
(4)推动教学管理的开放互动。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把学生的有关信息资料通过互动平台提供给任课教师,帮助任课教师进行公平的课程考评。更有意义的是,可以根据互动交流平台统计的信息分类、数量等,对每个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交流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建立真正的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4 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策略
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在技术上、教学模式上、教学效果上等都具有明显优势,在当前大力发展远程医学平台的背景下,推动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发展前景广阔。
4.1 重视远程医学平台建设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在建设远程医学平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的集成性,在远程信息传输、PACS系统、远程呼叫等基础平台基础上,开发远程教育系统,并注重远程教育系统与远程会诊系统部分功能如远程手术录播等功能的共享,以提高远程教育效果。
4.2 开展多种远程教育工具的集成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综合应用网络、卫星、视频教学服务器等多种远程教学手段,在网络条件不佳的地区积极应用视频教学服务器,扩大远程教育覆盖面,或在教学流程中采取视频与面授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预习自学-视频学习-小组讨论与开放演讲-课后练习-面授答疑”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⑥
4.3 探索并建立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需求的远程继续教育模式
远程继续教育模式需要开展以病案为中心的实践式教学,注重操作能力的提升和临床技能的规范化训练。另外,教学部门还要积极探索适应远程医学平台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教学管理、考试与评价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学习过程管理与继续教育信息库的建设。
4.4 调动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发展
远程医学平台建设为远程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契机,各部门需要加强对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国家层面需要建立相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社会层面则要加强远程医学教育机构评审和评估,建立健全远程医学教育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只有充分调动和凝聚政府、区域中心医院、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基层医院及其他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形成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大发展的局面。
注释
① 江捍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② 汪鹏,李刚荣,周来新,等.建广义数字化医院,走区域医疗信息化之路[J].重庆医学,2009(13):1566-1567.
③ 盛丽芳,岳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1(8):8-11.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二、社区卫生服务在发达国家的运作情况
社区卫生在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运作方式:一种用全民医疗服务的方式,给每一个人提供医疗服务,例如英国。英国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源地。英国的社区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是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筹资,即政府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所有成本,医院属国家所有,医院职工为国家雇员;从事社区卫生的全科医生与国家卫生部门是一种合同关系。第二种就是全民健康保险,保险部门是第三方,通过投保再来选择医疗服务,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计划管理、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政府购买一定比例的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费用。其主要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的人群覆盖率很高,政府对卫生的投入主要是为居民购买健康保险或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主要筹资。第三种是是美国的方式,美国第三者是私营保险公司,是以私营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其运作主要遵循市场调节的原则,但是它出台配套政策,比如1965年颁发的《医疗保障方案》专用于支付所有65岁以上有资格接受社会保护利益的老人们的卫生服务资金。政府仍然参与一定比例的公共产品和基本医疗的购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1997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1999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xx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亚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印度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xx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 ,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 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2
1放射治疗简介及应用现状分析
癌症有多种治疗方式,放射治疗是有效控制和治疗癌症的基本组成部分。放疗被用于癌症治疗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X射线被发现以后的短期内,低能量X射线和镭源也被用于浅表肿瘤的治疗,后逐渐衍生出分级应用,另外由于准确的剂量计算以及更精确的靶向定位,放疗也确定了其在肿瘤治疗与控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放疗在乳腺癌、肺癌、头颈部癌、子宫颈癌等癌症的治疗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放疗对肿瘤具有极好的手术治疗不具备的局部控制作用,而且保留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放疗可以单独使用,例如用于早期前列腺癌,大多数病人可以被治愈;也可以在例如乳腺癌和肺癌中与手术治疗联合使用,放疗可以用于术前缩小肿瘤以改善手术切除的效果,也可用于术后消除残留在切除部位周边组织的微小癌细胞;放疗也经常与化疗联合使用,放疗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可以减小肿瘤体积从而提高放疗效果,同步化疗能在很多适应症下提升放疗效果,辅助化疗也可以用来消除放疗后已经实现局部肿瘤控制癌症的隐匿性远处扩散。近10余年来,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影像引导放疗、立体定向放疗技术的发展,使放疗有了质的飞跃。
本文选取部分亚太地区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并提取其放疗设备及人员数据,与中国做了比较,借此反映中国目前放疗设备水平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2放射治疗设备情况分析
在亚太地区中、低等收入的国家中,很多国家没有任何放疗设施,其他国家如巴布亚新几内亚只有少数已经基本不运作的设备。研究表明在大多数亚太国家放疗的实际供应量与估计需求量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不到预计需求量10%,孟加拉国、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实际供应量与估计需求量之间也有较大差距。中国实际可用量与预计需求量之间的差异是最显著的。只有马来西亚兆伏机实际供应量接近估计需求量。
据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加速器1296台,钴60机286台,即可用于治疗的兆伏机数量约为1582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百万人拥有直线加速器的数量为2―3台,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人口数量为134735万人,按照WHO标准,我国大陆地区需要的兆伏机数量约为2695台。调查显示,1999年至2011年,我国大陆地区主要放疗设备实际使用量与预计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由于缺失最新数据,无法了解目前放疗设备情况,但是随着放疗越来越被重视,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放疗设备应用情况必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
3放射治疗相关专业人员分析
放疗工作包括患者评估、治疗影像的准备、靶区圈定和关键结构测定、治疗方案的改进、预治疗审查和质量控制检查、病人数据的传送、剂量应用之前的影像指导等。QUARTS项目从基于25个欧洲国家的23种主要癌症类型的EUCAN和GLOBOCAN数据库中提取的癌症流行病学数据结合3个系统综述的相关数据,为医疗保健计划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关RT基础设施和人员需求的客观估计。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整性,本文选取了比利时等4个国家的放疗专业人员数量与中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欧洲国家每百万人所对应的放疗专业人员数量远高于中国,有的达中国的3倍。另外,欧洲QUARTS项目是2005年所作的研究,中国的数据则是2011年,尽管如此,中国的数值仍旧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河南、云南、浙江和吉林四省来分析目前中国放疗人员分布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不难发现,各省市放疗专业人员分布有显著差异,浙江属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较强,放射治疗发展较好,医护人员发展前景明朗且普遍待遇较高,故而放疗专业人员较为密集。而云南由于长期的发展较为缓慢,教育较为落后等原因,医疗卫生发展远不及江浙沪地区,因而放疗专业人员稀少。
4结论及思考
4.1人员与设备不足
由以上分析发现,我国放疗设备与亚太地区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相比,虽然数量上有绝对优势,却也是与理论需求值相差最大的国家。与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放疗从业人员数量偏低,且分布不均,经济发达的省市人员较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员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技术与条件的不断改善,放疗在国内已经取得长足进步。
4.2发展空间巨大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百万人拥有直线加速器的数量为2―3台,国外学者Delaney于2005年计算出癌症整体最佳放疗利用率为52.3%,而中国目前并未有相关比例的估算,故以此比例为标准,且仅以2010年全国癌症新发病例309.3万来粗略计算中国目前需要放疗的患者人数,可以发现截止到2010年,全国癌症新发病例需要接受放疗的人数约为161.8万,然而据放射肿瘤学会调查结果来看,实际上治疗人数仅为57万人,与达到最优放射比例的患者人数相距甚远。因而,目前我国放射治疗应用远达不到国际标准,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当前社会对预防医学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预防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这造成了现有的人才无法满足扩大的需求这一尴尬的局面。所以,具有良好的个人实践能力和一定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作为具有一定个人独立科研能力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与生产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很有必要,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投入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必由之路。
1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及现状
1.1 毕业实习的重要性 社会和预防医学的共同发展使得它们对于基层疾控人员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环境,如何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对当前卫生防疫环境的适应性,是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难题。预防医学作为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其工作内容有很强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复杂性。作为未来预防医学中间力量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掌握学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强的临场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的能力。通过毕业生产实践可以很好的增长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相应的各种综合能力。在新的要求下,公共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政策与项目执行、实施与评估的能力、文化技能、公卫基础技能和经费预算与管理的能力。为了更好的满足这一要求,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刻不容缓。
1.2 目前的毕业实习模式
1.2.1 学生在各大疾控中心或者附属医院度过实习的整个阶段,分科轮转 在每个科室通常会学习两周到四周的实践。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带队,并协助各个科室的实习教学工作。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学校规定填写实习报告并经相关单位加盖公章,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学生逃避生产实践的现象。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一些的弊端,因为实习会抽调大量的教师带队,可能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大量的人员涌入医院或者是疾控中心会造成管理上的负担,影响了医疗机构各项工作的展开和病患的安宁。
1.2.2 整个实习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结合自身知识的基础上在医疗机构观摩学习。导师和医院相关工作人员会对学生的疑问和工作中的注意环结进行讲解,以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应用。第二个阶段是在导师和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之下解决工作中较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临床实践,这个环节在于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最后是相关文件的撰写和审批。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通过审批才可以批准毕业并颁发相应的毕业证和学位证明。
2 当前毕业生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缺乏生产实践兴趣 当前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生产实践工作中,部分学生对生产实践缺乏兴趣,参与生产实践的热情不高,甚至出现在相关材料上造假来逃避生产实践的现象。这一方面与现有的生产实践模式和学生对于生产实践重视程度不足有关,另一方面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生产实践方面沟通不足造成的。
2.2 实习内容与急需掌握的知识不相符 由于受当地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实践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即将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的需要。这使得很多学生对生产实践的效用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不利于生产实践既定目标的实现。
3 促进生产实践的方法
3.1 取得有关部门支持,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 生产实践是高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奏,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可以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更好的参与工作创造条件。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非常重视,这对各大高校的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建立集中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场所。在实习内容上,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确定。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生产实践,学生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当然,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寻求有关部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计划能够得到确切的落实。这一措施既是高校学生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意义,有关部分应该尽量的给予支持。
3.2 转变实习模式,提高实习效果 我国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强的固定性,僵化现象严重。在生产实践上也是如此。生产实践的过程和内容常年保持不变,严重制约了生产实践工作的发展和学生对于生产实践的参与热情。被迫的接受生产实践对于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十分有限。为了顺应时代和学生的要求,现有的实习模式非常有必要进行改善和转变。在生产实践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他们提出的各项建议在经过可行性和实效性的考虑之后,要大胆的采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生产实践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发挥生产实践教学工作的作用,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锻炼出更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云鹏,申元英,张文.预防医学专业大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2(26).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使人与人之间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个人总是处于某个地区或城市与乡村之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阶段性的通过实现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人与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当前新疆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很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象十分严重。新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研究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及变量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
1.人均GRP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新疆的经济实力均等化状况。
2.人均财政收入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各级政府来提供的,只有政府拥有足够的财力也即政府财政收入才能为社会公众提供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财政的均等化状况。
3.义务教育生师比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4.每万人医生数
我们用此指标来衡量医疗卫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我们用此指标衡量社保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二)变量的选取
我们选用2005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四年的数据,衡量新疆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于《新疆省统计年鉴》)
二、新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力分析
(一)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为了考察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用人均GRP指标来进行研究。对新疆各地州最近4年的人均GRP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005至2008人均GRP最高的地区为克拉玛依,人均GRP为95795.5元,最低的为和田地区,人均GRP为3262.5元;2005年克拉玛依人均GRP为和田地区的32.66倍,而到2008年前者的人均GRP已经是后者的25.51倍,这表明,新疆各地州人均GRP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人均GRP非均衡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人均GRP均值由2005年的18114.53元上升到2008年的26645.27元,说明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二)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非均等化状况
我们用2005至2008年人均财政收入差距的变化来分析新疆各地州财政均等化状况。2005年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地区为克拉玛依,人均财政收入为12031.98元,最低的地区为和田地区,人均财政收入为160.9元。2005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71.29倍,2007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80.78倍,2008年克拉玛依的人均财政收入为和田的71.84倍,说明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
我们将新疆各地州人均GRP与人均财政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新疆各地州人均财政收入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要大于新疆各地州人均GR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这说明目前新疆在财政能力上的非均衡状况要大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非均衡状况。
(三)教育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义务教育生师比,是指小学及初中专任教师数与折合在校学生数的比例,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义务教育规模的大小、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我们用此指标衡量义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2005至2008年义务教育生师比最低的地区为阿勒泰,仅为9.3549人,由此可见,阿勒泰地区的教学规模尚小,应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5年义务教育生师比最高的为喀什地区,为20.44人,2006至2008年教育生师比最高的为石河子地区,为20.14人,因此,石河子地区与喀什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引进教师,壮大师资队伍,创造新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好局面。
(四)医疗的均等化状况
医疗卫生服务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是指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它是反映一个地区居民卫生和医疗资源发展水平的重要数据。我们用它衡量医疗的均等化状况。
2005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每万人医生数最大的地区为乌鲁木齐,为44.28人,最小的地区为和田,为9.78人。可见,乌市的医疗卫生环境在新疆是最好的,和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最大值比最小值四倍多,说明新疆各地州医疗和卫生发展不均衡。
(五)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而且,政府提供的养老随着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指数变动调整,水涨船高。所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作为衡量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
2007至2008年,新疆各地州参加基本养老的保险人数,最大的为乌鲁木齐市,为44.45万人最小的为克州,为1.12万人,2007年乌鲁木齐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克州的39.69倍,2008年乌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克州的40.44倍。这表明:新疆社会保障不均衡程度在逐渐加剧,而且地区间差异大。
三、促进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目前,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新疆各地州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服务市场的监督,改善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况。
(一)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要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政府职能是关键。政府应由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不仅要关注经济的长期发展,还要关注各地州公共服务的水平,建立相应的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切实为群众服务。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是促进新疆各地州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务之急
财政体制可以调节各地州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财政体制的类型不同,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要明确各地州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职责划分,完善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的监督,力求保障各地州基本服务均等化。
(三)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新疆各地州科教和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政府把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对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投资不足,更加剧了新疆各地州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衡状况。所以,新疆各地州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行政管理费用,加大对基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推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对公共服务市场化监督
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政府是主体,但是,我们要倡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不仅能解决政府公共服务财力不足问题,还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我们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的同时,也要加强已有的公共服务效果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刘斌,余兴厚,罗二.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省际差异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
[2]王玮.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J].财贸研究,2009.
[3]肖鹏.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与社会分担机制研究[J].财政研究,2007.
[4]赵怡虹,李峰.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地区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居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健康为中心、老幼妇残为重点人群,提供融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卫生监督检测等的连续性、综合性、公平、及时、方便、经济的新型卫生保健服务。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发达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保健”的平台。
三、社区卫生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继*年,国家在济南召开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研讨会》,*年,卫生部、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事部等十部委联合《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相应经过了启动期、发展期。截止20*年底,全国有95%的地级市、52%的县级市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这段时间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成长期。2006年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并在20*年8月相继出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补偿机制等政策和指导意见。要求“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成为现代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仍严重滞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
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代表了世界先进水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较活跃的国家和地区有*等。我国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经济增长迅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是当务之急,社区卫生服务将亦步亦趋地跟上世界潮流。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以及覆盖全民健康保险方面等在相当一段时期内虽然不能跟上发达国家,但政府投入、补偿将明显增加,国家卫生部20*年8月已经相继出台社区卫生相关补偿政策,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城市对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财政补偿已经高于中、西部城市。部分地区已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并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自付比例。另外尝试政府购买居民的公共卫生和部分基本医疗费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盈利可望带来希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对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思考
早在几年以前,湘潭市即已开始社区卫生服务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湘潭市雨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参加全国示范评选。
我院也早在几年以前成立“社区服务办公室”,进行社区服务,为医院走进社区铺路搭桥。我院属于二级甲等医院,在为周边老百姓的健康做出很大贡献的同时,跟全国所有二级甲等医院一样,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医疗资源严重重复设置,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光我们医院周边,就有湘钢职工医院,力源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多家二级甲等医院),随着医改的坎坷之路,许多二级医院退出历史舞台,有的被大医院兼并被托管,有的发展为专科医院,有的随之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外插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在内全心全意把重点专科做大做强,走“大专科,小综合”之路应该是现今二级医院发展的最好模式。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新事物,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没有可以完全照搬的模式。
我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推广中医中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慢性病以及术后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美容、保健、瘦身方面也异军突起。中医药具有“简便、效廉”的特点。其服务方式接近现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其次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来看符合当前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强调天人合一及整体观念,这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相对“滥用抗生素”在老百姓心中的阴影,中医中药以其价廉、副作用相对较少所以近来越来越受老百姓信赖。所以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中医科或中医诊室,配备了中医药人员;积极应用针灸、推拿、拔罐、熏蒸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群众服务。而为了发展我院儿科,为了和附近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湘钢职工医院儿科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为了寻找发展的突破口,儿科很早即注意到这一重要意义,儿科很早即着手进行自己的社区服务,据统计,在儿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感染性病人逐渐下降,而哮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儿科主任袁海斌这次着手策划进行的湘潭市小儿健康调查中,岳塘区即有哮喘患儿约160人,占所有调查儿童1%。自儿科创哮喘中心以来,利用中西结合治疗哮喘,主任袁海斌经过反复论证自行研发的“咳喘一号”“咳喘二号”,“虫草固本汤”服务于哮喘患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病人以及慢性咳嗽等患儿,以其方便、快捷、实效的特点深得咳喘患儿及家长青睐,湘潭锰矿、湘乡等地病患儿专门来我科购药,咳喘中药的收入数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儿童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重要的版块,儿科之前的为哮喘患儿建立的健康档案,进行随访跟踪,以及此次的湘潭地区儿童健康调查正为我院的医疗走进社区,为中医中药服务于社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前期工作。
另一个事实是,在小儿脑瘫中心的中医副主任医师刘卫民,扎根科室给脑瘫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他的治疗还涵盖“颈肩腰腿痛”、“胃溃疡”“肥胖”、“咽炎”、“高血压”、“面瘫”、“小儿遗尿”、“妇科病”等,其方法涵盖针灸、穴位注射、刺血疗法、埋线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理疗等等,除外脑瘫患儿的收入,一年创收纯治疗费4万余元。更好的印证了“中医中药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群众乐于借助中医药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这一理论。综观我院有着较深厚的中医基础,有中药代煎业务,有大批中医专家,知名度都很高,正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显身手,彰显湘潭市一医院社区中医特色。将创下可观的效益。
(2)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口社区是“下摄司街道”1.8万人口,下摄司街道距离我院较远,此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湘潭电机厂职工医院——力源医院,约塘区人民医院,有约20个个体诊所。为方便起见,使优秀的服务真正走进社区,可以考虑申请在下摄司街道办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一医院社区卫生的窗口,同时也是一医院的窗口,抽调医德医术服务态度好的精兵强将,利用有特色的中医中药,实施“窗口服务”,为平民服务,能极大的提高医院知名度和美誉度。必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040-02
1前言
医疗卫生机构是事关千家万户福祉的窗口行业,人民群众普遍需要优质医疗服务;同时,医疗机构又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院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是高水平人力资源的竞争。这两大特点决定了医疗机构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做强做大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才竞争,社会转型又为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诸多医疗机构受历史、观念、体制、业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存在着人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的弊端,突出表现就是缺乏科学、合理、民主、多元、开放的人才激励机制,现有的人才激励机制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以至于造成人才流失严重、主人翁意识缺失、人浮于事、得过且过等弊病丛生。
2医疗机构的负面影响
(1)削弱竞争力,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削弱或丧失通常都是从人才流失开始的。优秀人才通常都是竞争对手最主要的挖角对象,当其人事制度、人才政策出现偏差时,最有能力和影响力、掌握某种资源的优秀人才往往就会首先流失,然后引来连锁反应,甚至引发“人事地震”,导致这家医疗机构原有优势塌陷,竞争力自然就难以为继。人才流失后只能通过招募新人来弥补空缺,但是造就优秀的医护或管理人才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大成本的培养、历练才可能脱颖而出。即使是一般的合格员工,也不可能是“招来就可用”,也需培训、历练才能胜任岗位需要,这些都会加大人力资源成本,影响本团体的健康发展。
(2)影响效率。医疗机构的很多工作都人命关天、责任重大,如果经常发生人才流失、员工以消极的态度应付工作等问题,势必影响效率,诱发事故。
(3)造成人心波动,降低团队的社会评价。医疗服务需要来自团队的力量,如果一家医疗机构弥漫员工牢骚满腹、得过且过、不安于位等风气,很快就会造成人心波动,使医疗秩序陷入混乱。同时,这样的单位一旦名声在外,患者就会敬而远之,相关人才不愿来此工作,同行也会议论、揶揄,影响单位的社会评价。
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教授的一项研究认为:简单的按时计酬分配制度只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员工受到了充分的激励,则可发挥出80%~90%的能力,这之间显著的差异凸显的就是有效激励的价值。激励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最能激发人才的潜能。通过人才激励管理,能够充分唤醒多数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积极性,助推其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挖掘其潜能。医疗机构多数员工都具有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学历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从事的主要是创造性的劳动,综合素质在社会中处于较高层级。归纳而言,这一群体主要有善于创新、乐于奉献、成就动机强、注重终身学习、较强的人文精神和独立意识、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期待较高等特点。尤其是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岗位上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某一学科或领域术业有专攻,但往往也个性突出,认为自己凭本事吃饭,漠视简单、粗暴的所谓威权,传统意义上的职位权威、等级森严、论资排辈等管理模式对其很难有效管控。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容易产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忠诚,对团体却通常很难生发高度的忠诚意愿,所以医疗机构的决策层必须摒弃旧有观念,与时俱进,深刻认识到构建现代的、新型的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制订人才战略时要善于发挥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等策略的综合作用,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优秀的人才激励机制生态也许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完美结合”,通过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的有机融合使团体形成人力资源合力,最终达成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源综合效益的愿景。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来看,我国医疗机构今后一个时期最核心的战略任务之一就是构建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医疗机构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事业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以科学为基点的基础之上构建覆盖全面、可操作性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激励机制,以机制和制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全面发挥优秀人才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团体的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机构员工最为关切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薪酬分配体系、个人事业发展机会和职务、职称晋升机制等方面,笔者认为这些关切应当是医疗机构构建新型人才激励机制的切入口。“知道激励对象希望得到什么,并有针对性给予满足,激励才是最有效的……激励需求分析,是研究激励理论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细节入手呢?
3研究激励理论问题
(1)公平、合理的物质激励制度。物质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某个人身份、地位、成就感等的象征,如今我国多数医疗机构的决策者都认可“物质激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唯一手段,但物质激励的效用却绝对不能无视或忽视”的观点,表现在实践中,通常也会将薪酬、福利、津贴、奖金、职务或职称晋升等与员工个人表现、业绩挂钩,以求达到激励管理的效果,只是多数医疗机构在这方面尚缺乏民主的决策、健全的体制、规范的操作。在一些领导的观念里,实施物质激励就是财务管理,或者简单地认为“有钱就发,皆大欢喜”“得实惠谁还不高兴”,其实这些都是浅见。如果物质激励制度不合理、不公平、不科学,有些时候反倒会诱发矛盾的滋生与爆发,这是因为物质激励是一种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激励方式,除了可视的“实惠”,还蕴涵着不可视的诸如对员工爱岗敬业、专业技能、社会贡献等的认可与激励。实践证明,物质激励制度设计合理、操作规范,通常能够获得多赢效果。一言以蔽之,物质激励制度是医疗机构实施现代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制度是否科学、落实是否到位,会对人才激励机制的效能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医疗机构在设计物质激励制度时要遵循对外部具有竞争性、对内部强调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对本单位具有经济性、对社会具有合法性等原则,基本薪酬体系要科学、公平、合理,优化绩效薪酬体系,同时要向重要岗位、优秀人才进行倾斜,并用制度的形式将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元素作为福利以激励员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物质激励需要奖罚措施,但奖罚要适度、合理,要一视同仁,否则容易导致“负激励效应”的出现,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医护工作是高风险职业,我们设计奖罚措施时,重点在于以机制的形式在团体内形成敬业、负责的风尚,但同时也要体现宽容失误的人文精神,因为“最优秀的组织都能容忍失败和错误”。
(2)中国特色的精神激励制度。知识型员工是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知识型员工具有丰富的、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恰如其分的精神激励与其他激励手段有机融合,将更容易倍增激励效果。精神激励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人才的价值趋向,结合行业特点和时代特点,笔者认为医疗机构在设计激励机制时要突出目标激励、工作激励、支持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的地位,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医疗行业特殊性的人才激励机制。
(3)努力满足全体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期待。有抱负、有期待的员工不仅在意今天的岗位能否满足自己的期待,同时也在意自己目前所在的团队有无发展前景,能否为自我发展提供空间,能否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由此可见,医疗机构的薪资待遇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精神激励等措施固然重要,但如果想达致“留人拴心”的较高境界,我们还必须为人才提供宽松、宽广的成长、发展空间,用“发展激励”来实现社会、单位和个人的供应,在我们的事业成气候的同时,还要让全体员工都有机会通过调动潜能、诚实工作等路径成才、成功。
参考文献: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发源于著名工科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和力学专业,进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后来,一些医学院校在医学物理和医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于是在我国基本上形成了这样两种类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上述两类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各具侧重,遵循了共同的学科基础,在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应用层面上有显著特点。相对来说,工科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培养模式注重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功能拓展,医科院校则注重医学与工程结合、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综合应用。
1.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种交叉学科,交叉的学科基础及其融合的紧密程度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交叉的学科发展推动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且使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究领域变得十分广泛,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1.1 学科发展轨迹
在中国,基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信息计算分析、生物医学成像及图像处理分析、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临床治疗与康复的工程优化方法、手术规划图像仿真以及图像导引手术及放疗优化等;有基于力学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运动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和微观尺度的细胞生物力学等;基于化学材料工程发展而来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物理因子的生物化学效应等。
1.2 学科发展特点
作为交叉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构建一种良好的交叉结构,对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的交叉学科的描述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交叉学科如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连接桥梁,如果在河两岸没有坚实的基础,桥是无法建立好的,对于生物医学工程这样一座建立在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桥来说,它的发展要求具有坚实的交叉学科基础和交叉学科紧密融合深度。那么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良好的交叉结构,需要选取具有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主干学科进行交叉,凝练学科方向,不能大而全,过于宽泛。
目前,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能有力推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医疗仪器和医学成像设备是现代医疗器械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在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驱动也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动力,也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需求和生命科学发展的大趋势,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大力促进医学仪器和医学成像方法的学科建设,从而提升整个学科的发展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的应用。一流的学术研究不但能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开拓学科纵深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增强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将确保学科建设的发展动力和趋势以及学科发展的活力。
交叉学科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可替代性。可替代性程度越高,交叉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就越小。如何减小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替代性的程度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需要提升学科的特异性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应用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开展新理论、新方法的研究。理论应用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所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借助理工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理论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应用研究是应用驱动型的学术研究。理论驱动型和应用驱动型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学术研究的两种主要模式。理工科大学具有良好的理论创新基础和强大的交叉的学科背景,开展理论驱动型研究具有自身优势。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医学资源,面临着大量需要应用理工知识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应用驱动型研究,将很好地实现与医学的应用融合,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力推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各自的学术优势将有利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发展,从而增强其不可替代的程度,实现学科可持续创新发展。
1.3 学科体系
作为一级学科的生物医学工程,包含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且该体系离不开所交叉的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支撑,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既要有学科自身的特色,又要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学科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要面向医疗卫生、生物科学所涉及的重大、重要技术理论问题及基础应用开展学术研究。实现良好的学术研究定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
2.大数据时代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
守正创新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类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所谓大数据(bigdata),或称海量数据,是指由于数据容量太庞大和数据来源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工具软件对其内容进行获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挖掘和分析处理的数据集。大数据具有“4V”特征:①数据容量(volume)大;②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来源;③动态变化快,如各种动态数据,非平稳数据,时效性要求高;④科学价值(value)大,尽管目前利用率低,却常常蕴藏着新知识和重要特征价值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是需要新的分析处理模式才能挖掘分析出其蕴藏的重要特征信息[6。
人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涌现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发生源,这种源源不断的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检测、处理与分析,将给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发展将带动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生物医学大数据广泛涉及人类医疗卫生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临床医疗、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医药研发、临床工程、心里、行为与情绪、人类遗传学与组学、基因和蛋白质组学、远程医疗、健康网络信息等,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生物医学大数据中蕴藏了种种有科学价值的信息,研究有效的大数据挖掘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生物医学大数据进行关联和融合计算分析,充分挖掘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信息关联和特征关联和数据空间映射关联,既能为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康复提供系统化的全新的认识,有利于深入疾病机理研究分析,开展个性化诊疗。还可以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与临床数据,更准确地预测个体患病风险和预后,有针对性地实施预防和治疗。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面临的生物医学大数据主要包括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多种类医学信号数据以及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数据。生物医学大数据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内有着广泛深远的应用前景,从三个方面应用将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开展多模态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影像学科的发展从早期看得到,到看得清,目前的看得准,未来的趋势是看得早。只有看得准和看得早才有利于临床早期干预,提高治疗预期。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在影像诊断、手术计划、图像导引、远程医疗和病程跟踪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立新的医学影像大数据计算分析模型和数值计算方法,挖掘多模态影像数据的特征数据和特征关联,将会提供强有力的影像诊断分析手段,极大地推动影像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2)开展多种类医学信号大数据计算分析。医学信号大多直接产生于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信号,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生理和病理相关机制特征。融合多种医学信号的大数据计算分析,能对生理病理过程进行更好更全面的阐释,不仅能深入了解生理病理的状态特征和过程特征,而且能实现个体健康监测和管理。可以很好地开展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推进系统化的医学应用研究。实现强大的多种医学信号数据的特征挖掘及特征关联计算分析。大数据挖掘能够增加准确度和发现弱关联的能力,能更好地认识生理病理现象和本质。
(3)开展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的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涌现了海量的需要计算分析的生物信息数据,已进入计算系统生物学的时代。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计算分析,可以拓展组学研究及不同组学间的关联研究。从环境交互、个体生活方式、心里行为等暴露组学,至细胞分子水平上的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蛋白质调控网络,再到人类健康和疾病状态的表型组学等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实现大规模的关联计算分析,可以全面阐述生命过程机制,挖掘生命过程特征及关联特征。
引言
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兴起是社会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和必然趋势,是医疗卫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中实现分级诊疗,检验资源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当前的背景下,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发展前景良好,优化其内部控制管理成为必然选择,推动了实验室的管理升级。
一、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分析
金域检验是全国最大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拥有员工近1万人。目前主要开展医学检验、临床试验、食品卫生检验、司法鉴定等业务。检验业务范围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组织病理学、血液分子病理学等学科,共提供2600多个项目检测服务,主要业务如图1所示。在管理方面,该医学检验实验室严格遵守国家与行业的有关制度要求,对内部控制展开了重点优化调整,保证实验室业务与管理的先进性。
二、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基本标准分析
从科室设置上来看,需要涵盖临床血液与体液检验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检验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专业、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和临床病理专业等;从人员配置上来看,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从硬件设施上来看,实验室总面积的75%必须设定为医疗用房,且要配置双路供电、应急发电设施,针对重要医疗设备、网络提供不间断的电力能源[1];从分区布局上来看,要设置主要业务功能区、辅助功能区以及管理区;从设备上来看,必须配有基本设备、病理诊断设备、信息化设备等;从管理制度上来看,要制定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设施与设备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标本管理制度等。
三、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探究
(一)设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办法
现阶段,为了确保内部控制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的顺利落实,需要提前完成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合理设置,并在实践中展开逐步完善,确保内部控制的“有章可依”。此时,医学检验实验室要结合自身现实情况、实际发展目标完成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的设定,特别是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业务完成管理办法的调整[2]。在此过程中,应当构建起财务及采购部门,依托项目需求前瞻性的制定采购备份计划,避免物料短缺,合理控制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等问题的发生。同时,能够实时监控到物料耗用进度。另外,笔者认为,医学检验实验室应当在对业务量较大的子公司保证充分授权的前提下,针对部分医院经营风险问题,顺势启用并落实应收账款风险评估制度进一步降低烂账、坏账堆积的发生概率,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效果。
(二)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医学检验实验室存在着内部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及时、不畅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实验室内部控制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对医学检验实验室中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进行完善与落实,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引导财务人员与营销人员展开定期、有效沟通,实现营销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共享,确保营销部门准确掌握与运营有关的财务信息,避免銷售失误的出现,降低退票的发生概率[3],第二,在回款前,保证营销人员了解中心实验室的款项信息,提升工作效率。财务部要对营销部的回款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理,防止出现财务损失。
(三)展开预算分析会议
为了保证实验室运行中,各个项目的预算设定及其应用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及时展开预算分析会议,从多个业务与管理部门入手,确定在项目预算管理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并明确项目预算管理的重难点。
在金域检验的内部控制实践中,就定期展开了预算分析会议,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以某次华东大区金域预算分析会议为例,在该会议中,安排了财务部、营销部、中心实验室、物流部的相关人员参加。其中,确定了财务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毛利分析、各个科室的毛利率分析、实际收入与预算分析、收入环比分析、账龄分析、回款天数分析;确定营销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扣率情况分析、项目结构分析、客户单产分析、市场费用与收入关系、从客户开发和丢失的角度分析、从产品销售完成情况分析、从销售模块分析(常规、共建、新型业务)、县域医共体、精准中心推进情况、回款管理分析、超期款管理分析、现金款管理;确定中心实验室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科室人员结构分析(全职、兼职、实习生)、各科室项目标本量及成本分析、内部外包、外部外包分析、反映各科室接收项目量大的医院;确定物流部在预算管理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为配送耗材管控和配送路线优化等。
(四)制定并落实考核机制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内部控制中,人员管理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效果直接影响着实验室内部控制的展开质量。对于医学检验实验室而言,应当构建并落实考核机制,配合科学的奖惩制度,提升人员工作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考核机制时,要尽可能涵盖与相应岗位有关的所有管理项目,并将其作为指标融合考核标准中。例如,对于中心实验室中的科室人员及其负责人来说,在考核中,不仅要完成其业务能力、专业技术等的考查,还要对预算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金域检验在管理实践中,结合预算分析会议中确定的人员管理责任设定出了不同员工的预算管理,并依托季度汇总、评分支持部门负责人年终的A/B/C评级。考核中,要求各部门在预算分析会中逐条阐述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或提出整改意见),会议结束后,没有阐述的记-1分;季度结束后汇总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的,按每分100元,在下月工资中扣除部门负责人绩效。
(五)积极展开人员培训
在医疗水平、医学检验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背景下,想要保证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先进性与竞争力,就必须要积极展开人员培训,这也是实验室内部控制管理中需要重点展开的工作[4]。此时,应当制定并落实人员岗前培训与轮岗培训结合,并实施定期考核;要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为了提升工作人员对自我提升的重视程度,可以将培训与考核制度相挂钩,并实施培训后的测验,保证人员专业培训的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