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务风险提示

财务风险提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6 10:1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风险提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财务风险提示

篇1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意识 财经制度 研究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的不断进步,虽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企业多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经常会出现过度的负债现象,而企业要想进行生存和发展,势必要继续负债生产经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并不在乎成本和代价,也没有对自己的实力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只是一味地进行金融贷款,维持生计、寻求发展。甚至有些企业连借债还钱这一浅显道理都不清楚, 一味地认为只要从银行能够贷款即可实现获利之目标,顾头不顾尾的现象非常普遍。当融资难以发挥其作用时,部分企业便陷入了贷款恶性循环之中,差东墙补西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债台高筑,更企业的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间存在着相互担保行为,即相同的资产通常是重复抵押,或者为确保融资的顺利进行而投资新的项目,因此也就形成了非常混乱的债务链。该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判断难度,另一方面也给监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整体负债率有增无减,企业经营成本与各项费用开支不断加大,资金链条断裂,财务风险加大。

第二,财务风险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或者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企业一味地认为现金额度越多地企业就会越有利,因此导致现金的大量闲置,并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作之中,难以发挥其作用。赊销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催收执行力,很多应收的账款迟迟难以兑现,最终形成呆账、烂账,这就造成资金的回转非常的困难。同时,存货管理缺乏力度,很多资金大量闲置、呆滞,由于银行一直产生着利息,所以自己闲置就是严重浪费。实践中有很多的企业在月末时,只是存货一项就占用营业额数倍的资金,因此导致资金呆滞,难以有效运转。实践中多存在着一些重钱不重物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企业资产有是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加之对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管理不严、职责不明确,以致于企业资产严重浪费。

第三,财会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据调查显示,当前企业的很多原始凭证、科目应用以及账册设置和财务收支工作严重失范,加之制度不健全,因此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同时,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不仅没有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况,而且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落实财会工作任务,以致于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存在着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二、完善财经制度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财务风险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财经制度。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及风险预警系统

首先,财务风险识别。所谓财务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准确把握财务风险成因。风险识别方法有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分析,其中现场观察主要是通过对实际生产经营与业务活动进行直接观察,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报表法则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以及损益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问题及其成因。

其次,财务风险预警。其主要是采用数据化控制模式,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及其外部环境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展呈现出企业的潜在风险,以起到事先预警之效果;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探寻风险原因及财务管理问题,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首先应当有效调动企业可利用资金。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财务人员应注意资金的科学调度与应用。针对当前企业的资金运作特点,妥善安排资金的实际收支运作,以确保企业日常的正常生产经营。其次,应当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限额机制。即企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经济实力以及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赊购给客户商品的最高额度,这对于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要加强企业财务坏账管理。 对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坏账损失进行审查, 以免出现各种弊端与不足, 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客户的破产善后处理事宜之中,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损失。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完善财经制度,就必须建立健全监督评价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常财务管理工作会涉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始终贯穿在不全部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应当对内控制度建设进行强化,提高财会工作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在该监督评价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权限与责任,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抽检方式,全面开展财经管理工作。同时,应当保持审计、监督评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不断强化其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才能完善财经制度约束。

篇2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企业实施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实施了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目前全世界范围成熟的通用的适用于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工具就是企业资源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无论选择使用哪家公司的ERP软件,无非都是将标准化系统软件结合企业业务实际所进行的应用开发。目前国内实施ERP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成功达到目的和理想效果的不多。现实就是系统往往与业务脱节,主要表现是物流信息流不一致,出现差异无法追溯等问题。非但没有达到管理控制的目的,反而成为企业的管理负担。要想避免通常出现的这些问题,企业在决定实施实施ERP的时候,就必须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支持、中层的主导调度、基层的全员参与,这是关系ERP上线成功的关键条件。

通常ERP在企业中的落地实施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即业务调研、方案设计、上线实施、运行评估。只有识别、评估和充分应对这四个步骤中的过程风险点,才能使得ERP在企业中更好运行,从而达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有效控制。

一、业务调研阶段

ERP的实施是围绕提升企业管理为最终目的来的,因此了解企业的管理需求、业务流程的设置、产品技术的特点、财务核算的方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业务调研阶段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从组织框架了解到流程的设置都要有深入的认识,才能将相关需求、认识转化为输入,为进行后续的再加工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常见风险点的控制。

1.重视基础数据的收集

虽然业务调研阶段的工作主要为需求确认,但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应当同步进行,比如产品的品种结构、产品BOM构成数据、产品销售分布数据、产品成本信息等。这些基础数据对下一步的方案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而非仅限于流程的认知和需求的调研。

2.强化培训,取得支持

培训的内容可以结合调研需求,充分描述未来的流程概况。例如:材料稽核可以放弃手工稽核,减少工作量;出入库情况可以不需要通过手工报表,可以直接读取系统。这些流程都做到在ERP落地,基层管理者才能得到的便利。这样的培训与灌输可以增强系统上线的信息,取得基层人员的支持。

3.管理需求的调研

在笔者所了解的ERP实施企业中,都实现了将业务流程与财务会计流程的结合,建立了事件驱动的业务财务体系。但是却鲜有企业将自身的绩效考核、管理需求嵌入到ERP系统中,这不能说是业务财务一体化的失败,但是确实是ERP实施的不完美之处。造成此种现状的原因是,前期调研中很少涉及运营、人力等各个管理职能部门。觉得这些职能部门很少参与业务流程中来,因此忽视了管理需求的调研,ERP实施上线后,业务财务一套流程,在绩效考核、人力管理中又新建其他流程,往往造成数据差异、管理浪费。因此需要在实施项目前期就要深入调研管理需求,例如分部销售的区域划分以及业绩考核情况。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在方案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数据颗粒度的程度是否能够满足管理应用的要求。

二、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是对一个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即在充分认知原有流程的基础上,结合ERP各模块业务实现功能,对企业进行流程再造。这个过程中需要决定是否实施生产模块、采购模块等,并且是一个反复论证的阶段,需要不断取得管理层的信息确认并进行深入的方案讨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

1.基础数据和数据颗粒度的细化

结合上述管理需求,基础数据的字段设计与数据颗粒度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的应用需求。当前很多一体化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某一维度的数据往往方案设计中没有涉及,不能进行数据提取时只能重新手工建立分析数据,造成管理资源的重复浪费。这就体现了基础数据以及数据颗粒度的重要性,它决定了ERP上线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考虑并设计所涉全部业务流程,防止遗漏

经过一阶段的调研,应当充分考虑所有流程的设置问题,防止出现只考虑主流程,而不考虑分支流程的情况。例如,生产制造企业中三包件如何出库?拆解废旧包装物如何进行流转、结算,这都是非常细小且实际存在的分支流程。如果方案设计阶段没有纳入,等到实施上线时就很难再进行调整,容易造成流程外循环,从而失去了控制的手段。

三、上线实施阶段

上线实施阶段是最为艰难而又辛苦的阶段,因为这是需要项目组与全体基层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阶段。本阶段涉及的人员较多,从库管到销售,从采购员到生产计划员,从技术人员到财务各岗位人员。因此如果这个关键阶段不能够齐心协力往往导致ERP项目的前功尽弃。此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风险点:

1.不断进行岗位操作训练,建立实用可行的岗位操作流程

通过培训能使业务经办人员快速适应和掌握操作流程。在本阶段时业务经办人员往往不能系统地理解岗位操作的目的及上下环节之间的关系,必须由项目组成员建立切实可行的岗位操作流程。只有对各个模块、各个流程的操作人员进行不断的重复性训练,使之加深理解,才能熟练正确地操作。就像日本丰田的道场一样,不断训练达到傻瓜也能操作的目的,从而为EPR的真正落地奠定基础。

2.严谨时间安排,严格按照财务节点规范要求

上线实施往往会伴随着财务账务的月结工作,因此在上线实施过程不能拖太长的时间,时间拖得越长,项目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要通过严谨细致的时间安排,并要充分考虑财务月结的时间点去控制前期业务的完成时间。只要第一个月结工作的成功,基本就能决定ERP系统能够实现落地。

3.要充分暴露问题,并确保及时解决

实施上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对方案设计阶段的审查与修正。在此阶段中项目组应与基层操作人员通力合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暴露出来,经过充分的沟通,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切不可进行后台流程外操作以掩盖问题,确保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通用性问题解决方案进行系统推广。

四、运行评估阶段

运行评估阶段标志着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业务财务一体化,但是仍会存在着较多问题。运行评估阶段就应充分利用项目咨询公司的服务职能,对操作人员继续加强培训,并对流程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固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确保一体化各项工作能自称体系、自我调整和运转。本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风险点控制:

1.固化流程操作,完成数据规范

ERP项目应用开发中的各项数据字段均是为企业管理需求而服务,应对流程操作的规范性、数据维护的准确性加以要求。可以将某些管理用的字段定义为必填字段,防止日后操作产生不规范操作,造成数据缺失。例如,销售客户信息必须维护到客户的税号、银行账户信息以便今后实现与金税系统的接口;销售板块必须加上国内大区。在系统中通过设置固化流程,并进行数据规范,以达到管理的需求。

2.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报表开发

通过运行实施后,基层操作人员会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会产生较多的需求,例如导出的表格不是EXCEL格式,无法进行数据后续再加工等。此时企业内部就应积极梳理需求,要求项目咨询公司进行一些适合业务使用的简单实用的应用表格开发,例如开发应付模块的未开票明细表等。只要数据颗粒度足够细致,相应的应用表格开发是较容易获取的。

篇3

一、行业现状

信用担保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由于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也得到了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特别是2011年,温州事件暴发后,国务院制订了偏向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担保公司的鼓励。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法人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间差距很大,使得担保公司在提供服务过程中,经常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怎样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尽可能减少、避免风险的发生,已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担保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对担保客户的定位不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佳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部分中小企业在担保公司的监管帐户外私立帐户或不按贷款计划用款。当其经营状况稳定后,又盲目扩张,投资于不熟悉的领域,造成不能如期收回投资,致使担保公司承受重大损失。

(二)担保公司内部管理机构重叠,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担保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环环相扣,从贷前分析到贷后检查都需要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公司要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同时对企业的风险做出预警、判断,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机构重叠冗余,则会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使公司错过最佳的控制时期,给公司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担保风险的识别

(一)担保风险类型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不按照贷款用途使用资金,将贷款投资于股市等高风险市场,或者不熟悉的领域,致使资金偏离了正常企业的经营范围,造成贷款资金的无法收回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到期时,只能由担保公司代偿,给保险公司造成了经济损失。

2、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指对于某些行业,在对其下发贷款后,政府出台不利于该行业或相关行业的调整政策,至使整个行业销售额受到影响,利润率降低。预期利润降低,加上贷款还款压力,企业不勘重负,不能顺畅还款已成必然。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盲目投资或扩张,在资金需求增多的同时,第三方欠款现象也愈演愈烈,使企业的流动资金沉陷于不良的三角债中。极低的资金周转率使企业不能正常的运转,更不能如期偿还贷款。

(二)风险识别方法

1、法人和管理团队的走向出现异常

对于正常经营的企业法人来说,如果发现其有经常出入境等反常行为,说明银行的贷款资金很有可能被非法转移,应引起注意;而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人员结构应相对稳定,如果出现反常的大规模辞职或转让期权等行为,说明企业内部出现了信用或经营危机,应密切关注。

2、企业库存数量显著偏低

生产型企业应保持合理库存用于周转日常销售,如果发现企业有明显的转移存货,低价出售库存现象,同时企业又有贷款资金转入却不能提供合同的情况时,则表明企业有经营状况恶化进而转移资产的可能。

3、纳税数额异常减少

企业在保持销售额稳步增长的情况下,纳税金额也应与收入配比增加。如发现有纳税额异常减少,企业提供的销售额与纳税数额不相对应的情况,则可初步判断企业有提供虚假报表的嫌疑,应引起警惕。

四、基于财务视角的风险控制方法

对于贷款企业,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阶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综合全面考虑企业的经营状态,判断企业的资产质量和变现能力,分析企业在贷款期内的发展方向和按期还款的能力,从而可以给予其规模适度的贷款额度。

(一)财务事前分析

1、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

(1)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质量,达到评价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的目的。通过企业的应收应付款余额与上下游合同相比对,分析企业的往来是否只是走帐,还是真实的业务应收款,从而达到辨别报表质量的目的。通过比较存货及固定资产的帐面数字与实际库存的差距,来分析企业提供报表数字的可信度。

(2)通过利润表分析判断企业的实际的经营能力,以评价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模式。通过核对银行及个人卡对帐单流水,可以判断利润表的收入数字是否存在浮夸嫌疑。通过税前利润及净利润,分析企业的成本点及近年来的利润率浮动水平是否与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式相吻合,以达到分析其贷款承受度的目的。

(3)通过现金流量表分析投资、筹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的总量、趋势和结构,用以判断还款来源和还款的可能性。如通过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当年投资所占的资金比重及收益率。再综合负债表和明细帐可以判断回收期是否在贷款期内,可参考判断企业能否还款。

2、运用财务指标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

(1)通过分析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性指标,可以衡量管理层将销售收入转化成利润的效率。如通过分析连续三年的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可以看出是否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注意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2)通过分析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流动性指标,可以计算出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而企业能否有措施来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是判断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处在良好的发展阶段,从而可以判断企业能否在一定期限内偿还贷款。

(3)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率、利息偿付比率、速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可以分析企业运用自有资金获得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判断企业的偿债资格和能力。如通过分析速动比率,可以直接看出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弱,从而可以判断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高低。

(二)财务事中控制

1、财务人员应全程参与评审

财务负责人应加入评审会中,实行有效票数通过制度,建立起担保公司核心决策体系,共同把控风险。评审的内容包括: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所处行业优劣地位分析;企业法人的背景、个人素质和还款意愿的调查;抵押物的评估;企业是否曾有涉诉行为,具体次数及原因,是否案件已结等等

2、财务人员应认真查看贷款记录

财务人员通过查看企业以往贷款记录,可以分析企业在以往的贷款中,是否按申报用途正常使用贷款资金,是否有其它偏离企业正常经营的风险投资,来提示评审会该企业是否存在项目风险。

3、财务人员应及时提取准备金

(1)按时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年末财务人员应按在保项目所收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转回以前年度已提取的准备金。此项提取主要考虑在担保费收取一年后,企业还款时项目风险才完全结束,因此当年只能确认一半的收入并为可能发生的代偿风险做好财务数据上的准备。

(2)及时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财务人员应按不超过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比例提取保赔偿准备金,在提取金额累计达到担保责任余额10%后,可差额提取,为可能发生的担保赔付做出准备。

(三)财务事后控制

1、财务部门应进行全程监控

财务部门通过监控企业资金流向及贷后检查报告,与风控人员共同分析企业是否经营异常,分析其财务数据变化的原因和趋势,共同判断企业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以及该笔贷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2、财务部门应关注贷款企业状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方案

企业项目一旦出现违规使用资金,或其它财务异常表现,财务部应立即上报董事会,列为预警项目,启动应急方案。通过变更反担保条件,控制企业存货等有形资产,变卖抵押物,处置股权等后备措施,及时有效的控制企业的风险,将担保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担保公司在业务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将面临各种可控或不可控风险。本文分析了目前担保企业的风险现状,提出了从财务角度进行风险控制的方法。由于担保业风险形式多样,情况复杂,单单从财务环节控制是不够的,未来还应从全局出发,根据整体金融形式,探讨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企业的风险点所在,以便及时规避,为担保企业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篇4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影响因素

(一)无法掌控外部环境 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就是企业无法有效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资源、市场以及银行利率等。这些外部环境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是动态发展的,上市企业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掌控,一旦处理有误或者低效,将会为公司财务带来高风险。

(二)筹资决策不当 筹资是所有企业都需要面对的,而筹资的决策一旦出现了失误,很可能为公司的财务带来风险。例如:筹资规模不当。企业的规模是确定筹资数额的重要判定因素,如果二者能够匹配适当,则会有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筹集资金远没有达到企业的投资规模预计,企业很可能会丧失掉投资机会,无法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并且,还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的筹资额远远超过企业的投资规模,将会出现大量的资金闲置,不仅得不到与筹资额对等的投资回报,还会造成企业的资金成本上升,如果不能准时偿还,还可能由于资不抵债,而将企业置于财务风险当中;股票发行、银行贷款以及商业信用是国内上市公司筹资的主要方式,但是,这些方式各有利弊,如果出现了错误选择,将会增加额外费用,降低企业利润,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与筹资有关的还有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不当安排以及资金来源结构不当等。

(三)缺乏盈利能力 通常,企业具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则无论是债务清偿还是资金筹集都具有明显优势,而潜在的财务风险也会明显降低,但是,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着实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企业资产缺乏有效流动 资产流动就是指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以及购买能力。企业的资产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资产质量。也就是资产变现能力。通常,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越强。由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具有短期、快速等特征,所以,其变现能力对资产质量的影响尤为关键。目前,国内的诸多上市公司,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更好地赢得市场,产品更新速度快,产品老化问题严重,以至于常常出现老化产品积压,严重影响到资金流转,并且,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老化产品的商业价值越来越小,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

营运能力是企业的营运效率。其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现金、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资产利用率低,容易导致企业的财务损失确定性不够。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主要是运用收款政策。缺乏对客户资信的全面评估,致使应收账款很多都成了“呆账”,而到企业还债的时候,会因流动资金不足,而引发财务风险。类似的问题在建筑行业屡见不鲜,甚至已经成为了“惯例”。

(五)上市公司治理因素 公司治理主要是遵照公司的制度规定,对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权力、利益以及责任进行科学、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制衡,并确保科学决策。一旦出现权力高度集中在某些管理人员手中,造成权责不明,将会失去职位之间的制约功能,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资金使用效率低以及无法确保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也会造成公司的财务风险系数提升。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完善措施

(一)建立有效的公司财务预警系统 上市公司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是为了更好地防止财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预期目标偏离问题。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财务敏感指标,借助数学以及统计学方法建立一定的模型,通过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判断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以及存在的种类,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详细、合理的科学决策。实践证明,有效的公司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促使管理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企业财务运行制度 具体如下:

(1)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制度。减少投资决策失误是降低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而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能够大大提升决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提升公司对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谨慎论证,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其次,投资资金合理管理,科学规划资金的使用。并且,无论是资金充足还是缺乏,资金投放都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保证资金管理的良性循环,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2)构建科学的筹资决策机制。筹资也就意味着公司是负债经营,所以,更应该做到筹资科学、合理化。否则,很可能承受因资金利用率低所带来的严重不良经济后果。所以,公司要在筹资之前,设计多种筹资方案,并进行效益预测,遵循成本效益原则,选取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筹资方案。同时,还要对筹资方式、债务结构以及还款期限进行确定。

(3)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完善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制定出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设置出更为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以及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权力分配,从而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有效规范 具体有:

(1)构建科学的产权制度。目前,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明确的产权关系基础上的。明晰产权是权责明确的重要基础,而企业要想顺利进行各项经营活动,就必须做到权责明确,所以,明确的产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董事会的督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委托制管理中,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经营者的逆向选择,而使得委托人的利益受损。所以,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能够帮助董事会及时发现经营者关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偏离行为,并在出现财务风险时,有效规范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

(3)委托关系有效协调。现代企业当中,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进而出现了委托关系。例如: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和总经理之间等。这种委托关系势必会存在利益矛盾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给委托人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借助一些措施,协调这种委托带来关系。例如:增加工资、奖金等激励机制;或者减少委托层次,降低利益损失风险。

(四)构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在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财务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风险控制本身是就是一项管理活动,需要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在控制过程中考虑风险因素,通过对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及时改进和整顿,从而进一步完善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而产生的一种综合评标方法,通过应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运用这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三、结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大范围地应用在国内的大中型企业,这对国内企业的经营国际化、产业集团化非常有利,同时,更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然而,同众多的国际跨国集团相比,国内的上市公司在财务风险意识以及防范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这使其很容易受到各类金融危机的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想真正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的上市公司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有关的经营管理者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卫平:《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5期。

[2]汤晓诚:《HL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湖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5

一、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因为内部或者外部非人为控制及一些难以预料的因素所引起的,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确定的影响,并且会使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财务目标产生与预期相偏离的结果,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损失的威胁。这种财务风险是客观的,伴随着财务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活动中都可能隐藏着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由于其客观性,完全消灭该种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中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该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财务风险就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言,可以分为筹融资、投资、收益的分配、资金的回笼、外汇等风险种类。具体来说,筹资风险体现为企业筹资活动中因为资本市场供需的变化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的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及其因为企业筹资行为的时间、期限结构等的失误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投资带来的风险则是由于经营环境、资金的成本及时间价值等的影响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投资报酬与预期目标之间产生差异,带来企业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在于分配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现金流出现不匹配的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经营。资金的回笼和外汇的影响则是受到客户因素的影响给应收货款的到账时间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以及外汇市场变化汇率因素给企业财务带来的不利影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事前的识别、度量、分析并且进行相应的防范和控制的过程。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企业通过相应制度体系和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将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来获取最大化的收益。该种财务风险管理的实现是一种根据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建立其一种全面有效的风险防范体制,在该种体制确立的规则下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连续的监督管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企业的投资收益。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客观方面讲,企业的外部环境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都离不开市场,而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会因为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带来一些企业经营的风险。从外部环境方面讲,我国的上市公司因为宏观经济的变化及其所面向的市场状况的变化经受着越来越多的财务风险上的压力和考验。这种宏观的环境有市场环境、经济文化及其法律等,它们在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增加的发展机遇外也可能会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制约因素。国家大的经济政策的调整、财政税收杠杆的应用、汇率的变化等都会对企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或者融资成本的提高等,而这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压力。

其次,从企业自身讲,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水平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企业利润是通过企业通过投融资活动获得发展的资本,并且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使该种资本变成活的利润。利润和收益的实现与企业的投资经营决策密切相关,而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则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者能力的集中体现。当公司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机制时便会产生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及过度投资等行为的发生,从而给上市公司的经营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或者巨大的财务风险。

最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或者不健全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上市公司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检测和预防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该种体系的构建明确财务风险预防的重点,及时的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和风险。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对利润的过度追逐使得企业更多的将发展的实现和计划放在经营收益的获得和资金的取得上,风险意识的缺乏造成对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视不足,从而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监管体系的构建。由于上市公司缺乏该种风险监测和防范体系,使得相应的风险监控部门和职能无从实现或者打折实现,形成一种内部风险控制和防范制度的缺失,最终影响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在风险来临时,企业无法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收益。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管理

为了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体系建设的现状保证企业的经营收益,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来促使企业建立其财务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这些措施有:

第一,要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意识会对其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从传统经济体制下向极度开放的市场转化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理意识和思想的相对滞后。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要对管理层加强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将这种意识传递到全体员工中。当风险意识成为一种思维的习惯时,企业的经营管理便会获得更多的风险关注,降低企业经营决策的风险,实现收益的保证。在财务管理中则体现为对于每个环节财务风险的认识和成本的考虑。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宣传和教育培养,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便能真正有效的防止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第二,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收益,为了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种能力的提高表现为公司投资经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科学的分析投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合理预测投资收益,尽可能的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在投资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市场环境利用合理的财务杠杆,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充足和发展的顺利。

第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需要一定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当公司具备这种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制度时,便能对各种形式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有效的处理。具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有明确的制度和统一的规范,同时还应该有明确的职能部门和负责人员,当具备这种制度和人员的配备后,便要明确具体的风险监测和防范程序和步骤。结合上市公司面临的负责环境,在财务风险管理时便要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对风险科学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风险应对方案,并且按照规定的程序逐步实现。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应进行相应的完善,同时还应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财务风险监测的及时和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

四、结束语

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是不可消除的,但是该种风险又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降低其消极影响的,因此,企业为实现其经营收益的最大化并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减少该种风险对企业的损害。财务风险管理的实现要从风险管理的意识入手,并且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配合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便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检测和防范。

参考文献:

[1]朱蓓芸.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2012(18)

[2]魏淑红.如何加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财经界,2011(10)

篇6

施工企业面临来自上述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企业的p:///thesis/List_5.html" title="会计论文" target="_blank">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和预测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从企业的运营效益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明显下降,或营业额在增加,但利润在下降,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投入资本贬值。

二是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资产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潜亏风险增加。

三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五是从企业发展能力看。企业盲目扩张,投资过多过滥,摊子铺得过大,效益低下。

上述财务风险,是导致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警指标不宜过多。具体按以下五个顺序实施;一是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二是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三是测算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四是根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值和临界值,做出预警警度判断;五是提出预警报告。

(一)设计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 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

/,!/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

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

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二)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

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三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三)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

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四)预警警度判断

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三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五)提出预警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三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否则,财务风险预警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

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行有序、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二) 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风险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建立在虚假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肯定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根本谈不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三) 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所谓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各种难以控制或者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导致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经营目标与预计背向而驰,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受财务风险影响非常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进行全面充分的理解、分析和研究,掌握其规律和方法,预测其影响大小,确保企业健康快速。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界定及其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对其进行充分理解、分析和研究后可以降低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第一,财务风险的阶段性。受建筑施工企业本身特征影响,一般都跨年度施工,工期相对较长,在其经营生产过程中,阶段性相当明显;第二,财务风险具有特定的根源。其表现形式、特定征候、发生迹象和特定根源是可以提前预测、分析出来的,并不是密不可测的;第三,财务风险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可以转化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财务风险,并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本文分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主要从工程项目角度来分析。第一,建设单位拖延工程进度款的风险。建筑施工项目生产经营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工程款需要建设单位按照工程进度和合同的约定及时给予支付。但是实际上很多施工项目并不是如此,建设单位常常以各种理由不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一方面是建设单位工作拖拉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资金确实没有到位;第二,施工项目异常收款条件下的资金风险。所谓异常收款主要是指工程款的资金结算方式并不是按照月度完成工程形象进度工作量收取。异常收款经常表现为:以货币资金向建设单位预先支付履约保证金、为业主的采购设备、置地等提供信用担保、承诺按工程某部位完成后收款、垫付工程款,建设单位不给预付款等等;第三,建设单位拖延工程结算的风险。由于项目投资超预算或投资不足,一些建设单位为了达到长期拖欠工程款的目的,常常以审计、审价为幌子,对施工企业递交的工程结算没完没了的重复审和多头审;第四,工程投标让利的风险。承包工程项目技术竞争和价格竞争是工程投标竞争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价格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措施费让利、工程总造价的让利、材料中准价让利、开办费让利、一类工程二类收费、定额利润率让利以及承担应由建设单位支付费用等,幅度基本在工程造价的5%左右。

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整体经济效益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企业不能彻底地消化压价让利因素,企业内部不能构建整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和完善的效益保证体系,潜在的财务风险非常大。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成本控制以降低成本风险

降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强化内部奖惩措施,加强成本管理。施工企业需要采用“三算对比法”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即揭示数据增减变动背后的经济业务,将实际成本和按内部定额测算的成本以及预算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引起某项成本数据增减变动的关键交易事项,并且延伸到真实的交易事项,之所以如此深入分析,是为下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奠定基础。在施工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管理层需要着重关注工程质量成本、安全成本和工期成本。安全成本由预防成本和故障成本构成,二者交叉作用,故障成本与预防成本成反向变动关系,为了安全成本总额靠近最低点,总可以寻求到以最少或最佳的预防性安全投入。对工期成本的管理,需要寻求最佳工期成本点来合理调整工期。加强工程分包管理,企业应当对分包队伍建立施工业绩档案,预防分包风险对分包队伍的管理,在工程招标过程中,优先选择实力强、施工质量好、信誉度高的队伍。在分包合同签订中可以约定以下几方面事项:第一,施工方承诺不拖欠农民工工资;第二,不支付工程预付款;第三,施工方缴纳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要建立停止合作分包队伍库,对一些施工能力差、信誉度低的分包队伍给予叫停,在招标过程中直接排除。

(二)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

建筑施工项目现在完工后需要及时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例如结算书的编制和送审、实物量核对、变更签证、索赔等,若不能及时结算,建设单位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在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拖延的时间越长,外欠款的风险就越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应当立即编制工程竣工决算,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设计变更部分、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与周转率,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决不因自身的原因而延误结算。在依据施工合同做好工程的索赔工的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当对施工中出现合同内容之外社会因素、自然因素造成的工程拖延工期、引起工程发生事故等情况,及时收集相关证据,提出索赔申请,认真分析,追补损失,这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筑施工企业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制度一个方案就能实现的,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共同努力,多个制度多个方案共同实施。因此,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管控,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将逐步推动集中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推动标准化管理等措施来提升财务管控及对业务支持的职能,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借助标准化会计核算体系来加强和完善财务治理,控制财务风险。同时需要对对会计政策、科目及报告体系进行统一规范,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更好地满足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要求创建坚实基础,同时为经营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

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财务指标异动分析、债务结构分析、支付能力分析、 资产质量分析、投资情况分析、企业从事的风险投资业务情况分析、外汇风险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财务风险预警报告包含根据年报、中报和季度报表对各企业进行综合评分,结合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通过一系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形成的财务风险评级报告。它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而形成的综合性说明,与财务评价系统相互依赖,互为补充。

结束语:总之,建筑施工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任务严峻而又艰巨。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类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将发生财务风险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企业要想健康发展,财务风险必须控制好,因此,施工企业经营者、投资人必须积极规避财务风险,紧扣时代和企业的发展脉搏,在瞬息变化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篇8

引言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证监会以及上证券交易所对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近几年A股财务造假案件的屡屡发生,上市公司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要更加提高警惕,财务违规的成本,被查处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绿大地(002200)财务造假,虚假上市交易,2013年2月7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绿大地欺诈发行股票案做出一审判决:认定绿大地犯欺诈发行股票罪、伪造金融票证罪、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处罚金1040万元;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原财务总监蒋凯西、原财务顾问庞明星、原出纳主管赵海丽、原大客户中心负责人赵海艳等人分别被判处6年至2年3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

自上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台以来,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治理更加严厉和科学。因此,作为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更加了解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且及时加以防范。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筹资产生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导致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筹资风险当中最大的风险应当是债务风险。资产负债率高和低,虽然不能通过一些硬性的指标进行划分。我们要判断某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既要将它同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进行比较,也要与本公司历史资产负债率水平进行比较。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2012年为59.95%,2011年为59.11%。A股上市公司中整体负债率呈现上市趋势。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宝石A (000413)2012年资产负债率由2011年的资产负债率为30%。而2012年期末资产负债率上升到75%。这样,宝石A的财务风险急剧上升,并且过高的负债率加重企业的负担,增加财务风险,这不得不引起公司决策层和财务人员的关注。

(二)经营投资产生的风险

这是指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由于受到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导致企业价值的变动或者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通过查询沪深上市公司资料可以看出。一些上市公司过份依赖少数大客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的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受到大客户的制约,有可能是应收账款的无法正常及时收回,形成财务风险;有可能是产品的提价制约,导致公司利润无法增加;也有可能由于大客户合作关系出现恶化或者合同到期导致公司产品销售额锐减。以上市公司蒙发利(002614)为例,通过查询公司2012年财务报表:HOMEDICS等前五大客户年销售额达到41.90%,而公司一年期应收账款中金额中,前五名客户的应收账款额占全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51.40%。由此可见,该公司生产经营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是极大的。

此外,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过程中,项目投入后的市场预期出现变化,无论是增加财务负担还是预期收入减少都容易形成财务风险;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之后也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三)利润分配产生的风险

上市公司通过生产经营后产生利润结余,如何分配上市公司利润,派发股息回报公司股东;还是将利润转化为投资加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进行并购重组;还是将公司盈余进行公司股份再回购。这些决策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公司财务状况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四)恶意财务造假产生的风险

如引言中提到的上市公司绿大地(002200)财务造假案,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财务人员恶意财务造假,一旦被查处,公司将面临巨额的赔款以及后续继续被股东的可能性,其给股东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2013年3月2日,万福生科自查公告:承认2008年至2011年累计虚增收入7.4亿元左右,虚增营业利润1.8亿元左右,虚增净利润1.6亿元左右;2012年半年报当中,公司虚增营业收入1.88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净利润4023.16万元。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证监会拟责令万福生科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对龚永福给予警告,并处以30万元罚款;同时对严平贵等其他19名高管给予警告,并处以25万元至5万元罚款。此外,拟对龚永福、覃学军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并已送公安机关追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相关高管人员的刑事责任。

二、上述可能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单一,并且难度性较大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国内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一方面,企业要想上市,必须经过严格审核,一旦后,上市公司要想在资本市场上再进行股权融资,更加难。历年以来,A股共暂停新股上市公司和再融资3次,期间上市公司无法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再融资。这样以来,上市公司只能通过举债来解决财务资金需求,而他们多数只能通过向银行借贷进行资金筹措。

(二)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欧美市场的不景气,国内出口型上市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同时,国内消费市场未能打开,这些因素导致上市公司不能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反而面临一系列的经营困难。

(三)上市公司决策层错误决策

我国上市公司当中,很多公司的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认证,错误估计形势,盲目上马不能盈利的经营项目等都会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特别是部分行业由于出现产能过剩,这使得很多上市公司面临经营困境。例如根据中国光伏产业网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有4000万千瓦的产能,即使今年的1000万千瓦全部上马,也有3000万千瓦的产能需要自谋出路,有至少三分之二的产能是过剩的。中国光伏产业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欧洲。但是据欧盟委员会6月4日宣布,自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中欧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解决方案,该税率将升至47.6%。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光伏类上市公司在产能过剩和出口市场遇阻的双重压力下,其经营状况恶化,财务压力增大。

(四)并购重组失败

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扩大,进行行业内外的并购重组,也是常有的事。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缺乏必要的远见,对并购方案没有经过有效论证,导致并购重组失败,给上市企业造成损失,致使公司面临巨大的并购风险。2004年10月28日,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权,由于错误的估计预期收益,收购后管理不善,企业文化难以相融合,整合几乎宣告失败。

(五)上市公司管理层铤而走险

由于企业上市之后至少能带来如下好处:二级市场股价升值,原始股东资产增值,身价倍增;给公司能够带来巨额的融资,带来的经济效应,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知名度等。在这些丰厚的利益诱惑面前,企业实际控制人以及财务高管不惜践踏法律,铤而走险,一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赌徒心态。

上市之后,由于公司的实际收入,净利润等财务数据,表现差强人意。此时上市公司控制人以及财务高管继续进行财务造假,维持上市公司“风光”的业绩和净利润,一旦东窗事发,对上市公司和股东都是致命的打击。

三、解决上述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资本市场筹融资制度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实行审批制,企业要上市,面临一系列的行政审批,排队等候。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先进资本市场的有效经验,实行注册制,或优化和精简上市审批手续,完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和退市制度,促使优秀上市企业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融资和再融资,优化资本市场资金利用效率,从制度上,增加上市公司有效筹资渠道,防止由于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导致发生财务风险。

(二)完善筹资结构,不过度举债

通过查询历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的资产负债率后可以看出,比较正常资产负债率应该在50%-55%左右。优秀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应该是更低的。比如贵州茅台(600519),2012年度其资产负债率只有21.2%。当前国内外经济恶化,上市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的环境下,负债率低的公司面临困境能够更好的应对困难的环境,待条件好转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相反,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一旦出现恶化,其财务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对于多数企业来讲,由于经营扩张的需要,举债不可避免,但是应该尽力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左右,不过度举债。

(三)重视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

现金流量是指一家公司从业务经营中获得的现金流入超过现金流出的净流入数量。公司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财务报表中最重要的指标,资产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 =经营流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率高,是衡量企业资产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在销售产品之后,要及时将应收账款收回,避免由于客户信用度等导致回收金额和时间存在不确定性。致使发生生产资金不足引发财务风险。

(四)提高上市公司决策的科学性

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过程中,充分进行有效性认证,认真估计形势,避免由于盲目扩张和错误并购重组的案例发生。采用独立董事制度,有利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

(五)理顺公司内部财务构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规避道德风险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股东大会监督。理顺公司内部权利和财务构架,做到权责明确,避免财务风险,加强公司内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此外证监会管理层要加大对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对恶意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实行退市处罚,《证券法》也应该加强对这类刑事案件的处罚,从而增加违法成本,震慑财务违法行为的发生。

总之,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面临诸多的风险,财务风险是其中非常需要重视的风险。高效、安全的的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防范风险,保证公司资金安全,增加公司经营效率,为上市公司创造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应该重视防范财务风险,加强风险预防,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面对各种风险的挑战,其中,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面对的一种客观存在。目前,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已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企业的财务风险,健全风险管理机制,科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保持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企业增强竞争能力、系统化解经营风险的内在需求。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对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被视为财务风险的基本属性。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风险内涵的认识基本趋同,只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不同阐述。狭义财务风险(亦称“传统观”)指因企业融资所引发的,因企业借入资金从而增加了对未来到期偿债能力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对未来收益的双重不确定性。融资额度的大小与财务风险的高低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广义财务风险(亦称“现代观”)观点认为,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存在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本文阐述的财务风险观点指的是广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类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企业的风险源,应作为风险因素统筹纳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之中。

(一)融资风险

企业融资风险指由于融入资金而导致未来企业偿债能力与盈利能力与预期目标之间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融资方式不同,具体可划分为直接融资风险和间接融资风险,其主要表现是融资成本过大、投资失败、债务规模过度膨胀而导致企业过度负债,到期偿债能力下降,诱发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在制订短期经营目标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时,有必要将企业融资规划、融资活动、融资方式、融资过程管控、融资结果及评价等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一项风险体系建设的子系统加以完善和强调。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致使所投资的项目达不到预期投资收益率的风险。投资风险的发生直接影响企业的预期盈利目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可能诱发融资风险。

(三)现金流风险

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血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企业被迫破产往往并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恰恰是因为现金流出了问题,导致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相适应,现金流入不敷出,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或资产变现能力差,一时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流动性的即时需要,由此直接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所以,企业在设计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时要特别关注负债的偿还期和流动资产的流动性相互匹配这个问题,否则将给企业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四)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后续经营和管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经营效益好,利润高,但对股东的股息分配低于预期,将会影响股东投资的积极性和社会响应度,进而影响企业股票价值。而如果企业大幅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增加薪酬,给股东的股息分配过多,又将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和资金成本,从而对企业持续性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财务风险。所以,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要在加强财务风险的科学监测基础上,审慎掌握风险平衡点。

除以上财务风险类型外,有学者还提出了“关联交易风险”和“对外担保风险”等类型。本文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机制和运营模式将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与此相伴而生的财务风险类型还会不断衍生,无论财务风险形式如何多样,抓住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才是有效化解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

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定位不清晰,权责不明确

风险管理组织的权责没有规范,企业总部及下属机构虽设有部门对风险进行控制,但缺乏组织职责的统一规范。

(二)尚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缺乏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风险环境评估及有效识别和防范的能力,特别是对于企业不能承受的风险没有及时进行识别及预警,不能及时排除风险隐患,从而降低了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三)尚未建立全面的财务检查机制

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力。

(四)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

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及资源等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五)企业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导致的财务风险

(六)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带来的财务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在我国有些企业凭经验决策的主观臆断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财务决策失误频繁发生。

四、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类型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其中,构建科学、系统、稳定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

樊良等人(2004)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地控制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活动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将企业因各种风险所导致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其既定目标,并保证其发展能力。”

随着企业财务风险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热点,相关理论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提出的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议是以财务治理理论为基础,依次递进地包括了“财务风险的识别财务风险的计量财务风险的处理财务风险的管控体系建设财务风险控制评价”几个部分,力求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框架。

(一)财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可能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因素中找出诱因,是一个对这些不确定性诱发财务风险因素的判断、分析、筛选、归类和鉴定的过程。能否准确识别财务风险是进一步对财务风险进行计量、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进而科学有效完成财务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企业自身特点各异,企业需要根据这些内外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风险识别活动,有效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风险识别机制。

(二)财务风险的计量

财务风险计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已锁定的、影响财务风险的基本因素进行正确量化计量的过程和行为,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正确识别、把握和处理财务风险能力的检验。财务风险的计量通常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类计量,进而对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等级进行优先级排序,找出带有共性的、影响重大的风险源,重点进行处理。

(三)财务风险的处理

财务风险处理是指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和特点,按照企业既定的财务风险管控治理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风险处理方式和手段对已筛选确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化解的过程和行为。财务风险是不能消除的,其主要处理方式包括财务风险转移、财务风险回避和财务风险保留三种。

对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身无法承受、或即使承受将付出巨大成本的风险可以考虑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加以规避。

财务风险回避是指企业在风险识别和计量基础上、对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所采取的主动规避的行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无法转移也无法回避的财务风险,对此,企业只能被动接受这种风险的存在,即财务风险的保留。对于这种风险,企业必须立即启动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把这种对企业有可能造成损失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上述财务风险的识别、计量和处理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既是前提也是必要条件。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主要包括:

1.建立企业财务控制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是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机制保证。财务控制体系应根据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量身定做、对标设计,要切实符合企业实际。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讲,企业必须着力解决好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问题。李悦(2010)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财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既是企业所有权配置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财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财权在公司治理中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而财权配置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的“纲”。财务治理机制是企业财权基本配置框架下,基于财务治理结构安排和一定制度设计,能够自发对企业财务治理活动进行调节、规范的机制。微观层面主要包括财务人员控制系统、财务制度控制系统、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等几部分。

2.强化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资金集中管理的重点是建立内部资金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现金控制系统、融资控制系统和投资控制系统等。

(1)现金控制系统。在公司总部按照商业银行模式设立总部级内部资金池,充分发挥企业全系统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有效控制或规避资金风险,各所属成员单位在总部开设账户,其经营收付结算一律通过内部银行办理。

(2)融资控制系统。在现金控制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企业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企业对外融资统一由总部负责,对内建立有偿内部资金调剂机制,做到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相结合,与企业的综合偿债能力相适应。

(3)投资控制系统。内部投资管理是企业财务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原则,事前定目标、定制度、定操作程序;事中严格遵循制度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并反馈结果。

3.加强企业财务监督控制

企业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风险管理的整体架构,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以及各级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财务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系统性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统一的风险定义、分类,描述风险具体表现、确定风险衡量指标并评估风险等级。建立规范的定期风险报告制度。明确各类主要风险的应对策略,设计应对措施。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制定并不断修订、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提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要集中精力抓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要采用压力测试、返回测试等多种方法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检验;要努力建设一套刚性的企业全面预算管控体系,健全预算管理组织,建立标准的预算管理流程,搭建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模型,预算执行中,对于预算内事项及预算外事项的管控处理、授权体系、流程等进行严格界定,建立完整的预算分析模型及预算预警反映机制,进一步明确预算调整的范围、依据、原则、授权等方面的规则,使其充分发挥为经营活动服务的作用,逐步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系统内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

定期进行财务风险管理评价。这是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流程,及时收集财务风险的初始信息,并对其进行必要的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借助该模型,反映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为发现问题和寻找差距提供线索,对风险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财务风险水平,综合考虑潜在风险损失和风险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级别。

构建EVA(Economic Value Added)风险控制系统。EVA 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基于EVA 自身性质,其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治理结构风险、战略风险、决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风险控制系统,使企业在有效规避风险的情况下正常运转。

主要参考文献:

[1]樊良,樊利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财会通讯,2004(1).

[2]李悦.公司财务治理:理论与实证研究分析.国际商务财会,2010(4).

篇10

一体化成本优势增强

尽管空调市场愈加趋向饱和,但众多弱势品牌退出形成了格力电器的增长空间,空调与压缩机的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的强化凸显成本优势。格力电器当前空调产能为1200万台,压缩机产能为480万台。所产压缩机大部分内供,内供价格较外购低廉,有利于空调单位成本的降低。同样,电工业务所产的电磁线约30%内供格力压缩机,目前可满足约120万台压缩机生产所需,内供价格的优惠也降低了压缩机单位成本。2006年,虽然铜、铝、ABS树脂等原材料价格显著攀升,但格力空调单位成本同比仅增加2%,压缩机单位成本也仅增加5%,远低于原材料价格的涨幅。

尽管产业链一体化有利于缓和成本压力,但内供价格的低廉令凌达压缩机与电工子公司少数股东的投资收益减少。此外,格力电器早前斥资4亿元购置的240万台压缩机生产线也未置入凌达子公司,而是以分公司的形式单列,令少数股东未能享此利益,造成股东间在内部定价与产能投资上存在分歧。为此,格力电器收购凌达与电工两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这样既增强了压缩机业务的规模效应,又充分发挥了企业一体化经营优势。

无法摆脱资金紧缺羁绊

长期以来,格力电器凭借拖欠供应商应付款和预收经销商货款维持经营现金,并在年末通过贴现大额应收票据偿还,因而令财务费用攀升,资产负债率很高。公司坚持倚重特许经营专卖店而淡化家电零售卖场的独特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维系脆弱的资金链,货币资金的激增主要得益于巨额预收账款。这种承担高负债风险与费用压力的运营模式令格力电器难以摆脱羁绊,资金紧缺成为制约发展的根源,只有实施股权融资才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此外,格力电器原定增发计划也面向经销商,意在使核心经销商成为战略投资者,享有公司盈利增长的收益,通过资本纽带强化与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现金流长期稳定充裕。然而此次增发申请被否决,股权融资计划搁浅,新增产能建设却仍然要持续,这意味着公司将无力摆脱资金紧缺的现状,无法改变高负债风险与费用压力,难以实现财务结构的优化,这是对格力电器长期投资的最大风险。

篇11

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指高校的财务状况在进行中长期平衡过程中出现的失衡现象,即高校经费收入与支出中长期内不相平衡,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

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一般企业财务风险,高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校财务支出担负着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经费开支的需要。日常性支出对保证各重点项目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高校支出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重点项目的开支,又要做好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财务状况失衡风险。虽然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在总体财务方面与企业有所不同,不太可能因财务危机破产,但其流动资金的短缺可能导致发不出工资、日常开支困难等现象,由此而产生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

二、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成因分析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对财务失衡风险认识不足。由于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隐性特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高校财务失衡风险认识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成为法人实体,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同时国家的财政拨款相对减少,资金需求与财政拨款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自筹资金的压力随之增大,迫使高校在筹集、调度及合理运用资金等方面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高校必须作出相应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要求。然而,不少高校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转变,仍然墨守成规,不能正确测算学校的承受的能力,盲目追求发展,资金运用不合理,导致学校综合财力入不敷出,加剧了高校财务运营风险。

(二)对“开源”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学费及住宿费等,收入渠道比较单一。尽管高校财政拨款的绝对额仍在增长,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大学的财政状况并未好转。在学校的各种支出日趋增加的情况下,如果仅仅依赖财政拨款,难免会引发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导致财务状况总体失衡。

(三)对“节流”控制不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资金浪费,即使筹到很多资金也有可能会出现流动资金“断流”的危机。高校应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支出。目前许多高校对支出控制不力,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财务支出缺乏有效的制度规范,学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支出庞大,加大了收支平衡的难度等。

(四)学费欠缴现象严重,预期收入不能实现。目前,许多高校对学费催缴措施不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困扰高校的痼疾。同时,随着贫困学生日益增多,而相应的助学措施又跟不上,导致欠费数额越积越大。这种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已成为影响学校预算收入任务完成的主要障碍,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五)经济责任不清,掩盖了潜在的财务风险。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指没有进入高校账簿体系的负债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由于管理层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淡薄,高校相继出现了“前任借款,后任还钱”的现象,进而导致贷款无法偿还。这种责任不清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校级层次,一些中层单位负责人也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好大喜功,利用学校的招牌超前消费,使得任期内债台高筑,直接导致高校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高校潜在财务风险的形成,管理人员责任不清是关键原因。

三、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高校的各个级层都应该树立风险意识,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为防范风险,学校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的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尊重有关专家意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科学论证,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二)开源节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财政拨款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资金,管理应上以节流为主。同时,高校还要改变传统的筹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下大力气解决学费欠缴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相挂钩,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勤工助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其次,要多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加速科技成果转让,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提升学校影响力。另外,还要打破传统的筹资观念,尽量争取社会捐赠,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达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预警效能。为加强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尽早发现高校财务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防止高校出现财务总体失衡现象,建立高校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预警系统非常重要。所谓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指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和评价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

目前,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置主要是确定财务预警指标和设立科学的财务预警标准。按目前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可以用四个方面的指标来判断学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1)反映支付能力的指标,包括现实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2)反映年末货币资金构成的指标,包括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非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和自有资金净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3)反映资金动用程度的指标,主要考察自有资金动用程度。(4)隐性连带财务风险指标,反映校办产业财务风险、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和基建投资财务风险。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校办产业和基建投资的负债率若大于100%,就意味着资不抵债,可能影响学校的财务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