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6 10:1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人才培养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所谓人才培养,即为人才的培训、养成。人才培养的模式因为中心指导思想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通过某些学校和一些企业之间的合作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其他许多外来因素有机结合,达到企业和学校所预期的培养人才的效果。现代的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人才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提出来。要求从职工出发、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每一个职工的存在价值。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为公司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建设。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人才瓶颈问题。以人为本的培养人才的理论能够有效推动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必要性
人不可貌相,每个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人才。所以,实行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企业能给员工提供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企业将有可能发掘更多的人才。因此,企业应着力于员工的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放在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其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民主管理的手段,加强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员工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
1.以人文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遵循。尊重公司员工在公司中的主人翁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强企业活力,形成良性循环。在现代经济社会,与其说各企业相互竞争,不如说各企业领导的人才之间的较量。一流的产品以一流的企业为基础,而一流的企业形成的基础是一流的人才。三者都做到最优才能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使企业的效益得到保证,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2.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是在企业中,把员工作为中心,以人促物,通过对企业员工管理的强化,来促进对位物的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管理过程。因此,企业在用人时或者在招聘时,对于人才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避免资源和人的能力的浪费。作为企业的行政管理,要像物尽其用那样做到人尽其才。采取发放福利,升职加薪等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
二、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理论
以人为本看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却不易,其实施过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与企业行政管理紧密相关。要做的人尽其才,对人才进行科学配置。根据不同的性格把不同的人放在各自适合的岗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之,人才配置不合理,就会降低整个企业的效率,造成秩序混乱,员工抱怨成风,公司不稳定,就更谈不上公司的发展。所以对于公司员工的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动公司每个员工的积极性。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方面来努力激发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主动参与公司的各种建设和财富创造。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保证和企业收入的大幅增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公司中实行民主管理。要注重企业员工的精神追求,增强员工的主动创造性。员工有行使自己参与公司企业行政管理甚至一些决策方面的民利。这不仅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还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性,是企业的职员既享有人权,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3.努力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这里的素质指的是员工自身内在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这是员工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的一笔重要财富,是员工工作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对于员工自身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
4.提高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并把这一项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引导自己的员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员工的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方向,不断丰富员工自我管理的内涵。员工的自我约束力是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我管理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利于企业行政管理效果的增强。利于良好企业文化的形成。
5.科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这是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大大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实现大幅度企业节约的同时一定程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以人为本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法措施
1.企业要树立每个员工都是人才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使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参与管理,并努力营造全员管理的氛围。以人为本的理论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要切实运用到公司的行政管理的具体行动中。例如,可以加强企业技术方面的建设提升和创新使员工可以直接与行政管理人员进行问题探讨。加强企业内部局域网的建设,员工可以通过自己的邮箱直接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同时企业要对员工的积极参与实行鼓励政策,如果员工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扬,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这样将会大大地调动员工参与公司建设的积极性,利于企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2.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还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的团队精神。企业要注重员工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团队合作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挖掘员工潜能发挥员工个性的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以及整个企业的团队精神。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使企业在社会的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勇敢的迎接风险,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
3.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用大力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并且要积极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企业内部设立图书馆,并存放一些与公司有关的书籍供员工闲时阅读学习。利于公司员工的成长和快速适应公司的发展。或者公司可以定期举行职工培训,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4.着力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拥有战略执行、员工激励甚至管理专家的职能。因此,其本质即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管,以发现和培养有些的企业人才作为业绩标准,调动人力资源部门招贤纳士的主动性。同时企业要督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其与其他公司各部门保持和谐的关系。
四、结语
21世纪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国家企业各个部门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方案势在必行,只有努力的践行,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得以生存。企业的优秀领导者或者公司优秀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样带出来的企业团队才会更加从满激情,在同行业之间有着极高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时代潮流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企业取得成绩的必然要求。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抵御外来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作者:马亚勋 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邢红蕾.以人为本下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2:127.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然而,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教育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1],培养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并没有增强[2]。护理职业教育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还没有定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的差别,人才培养方案还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如何修订,修订什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清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培养,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不同专业各种规格的技能大赛成了所有职业院校竟相争夺的目标,它成了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在日常的护理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大学生素质要求不符的例子。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消极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道德观、学习就业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连申请书、请假条、总结等都不能顺利完成。实习医院对我们学生的评价是技能比较强,理论基础比较弱。学生体能堪忧,有的学生教学见习时竟晕到在病房。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早就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精神需求。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离出来的,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我们要用是培养人的教育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来衡量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的需要,是否体现了基于高素质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
2.学习能力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
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原因,高职护理学生的录取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和安排。护理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技术的掌握以及护理病人的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认知、情感、交流等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以及持续发展与合作能力等[3]。
由于高职课程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点,如不需要逻辑推理,大量的公式演算等,只需要记忆、模仿等技巧,学生学好高职课程是完全可能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3.课程教学时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学校的分配体制上,教师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课时费。这决定了教研室在课程开设和学时安排上具有个人倾向性。课程教学时数越多,当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帮助。然而在2+1学制下,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到底需要多少学时才合适,或者说,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素质教育框架中怎样在课程时数设置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作为教师来讲,涉及个人利益方面难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但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一定要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4.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换档升级而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而职业院校往往把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混为一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内容说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4]。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时数的合理性以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裁剪与补充,适应社会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期待,也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彩红,曹晓慧.浅谈本科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报,25(4);54-56.
[关键词] 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培训;继续教育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63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35- 02
0 引 言
新时期,为促进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提高服务质量,有效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是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制约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应该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1 新时期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培养专业人才,不仅能提升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有效开展档案管理等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m应新时期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发展需要
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档案管理之中,再加上大数据和“互联网+”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适应新时期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1.2 有利于促进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方式转变
通过完善管理培训制度,让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扫描技术的使用策略,并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工作理念。有利于转变档案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为档案使用者提供便利。
1.3 有利于促进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水平提升
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为此,应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培训和学习,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管理技巧,更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活动。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2 新时期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为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结合新时期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培养策略。
2.1 重视岗位培训工作
加强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让他们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技能,有效开展管理活动。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终身学习理念,构建档案管理人员培养的中长期计划,立足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技能,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工作需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熟练利用扫描仪、数据库等开展档案管理活动。培训要紧跟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增强专业化技能,推动干部保健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
2.2 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专业人才匮乏是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对各项活动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应该把握继续教育的机会,健全学习制度和相关措施,让他们丰富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积累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技巧,从而更好适应新时期和新形势的需要。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培训活动,利用课堂授课、远程教育、专家讲座、网络教学等形式,有效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档案管理继续教育和学习方式,还能增进工作人员的学习主动性,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进而增强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为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3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可以发挥中国档案学会的作用,有效组织人才培养的各项活动。中国档案学会拥有很多专业性人才,应该发挥其人才优势,组织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例如,可以开展在职教育活动,组织学术讲座,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专题培训等。进而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为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条件。
2.4 增进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
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学校的合作,提升保健档案管理人员综合技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各项活动开展创造便利。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师资力量等,努力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学习,丰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建立长久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让管理人员更好融入学习活动,努力掌握档案管理技巧。增进相互联系,为档案管理人员培养提供师资、教学设施、图书资源等。从而更好适应新情况和新形势,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培养质量。
2.5 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加强自我学习
为推动档案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应该注重采取有效措施,让档案管理人员更好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效适应档案管理需要。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理论知识、信息技术、档案管理技能的学习。要对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有效系统全面的认识,然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指导日常活动。注意信息技术利用,掌握扫描技术的应用技能。并建立档案管理数据库,完善资料设置,确保信息资料齐全,为开展管理和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注重提高档案管理技能,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注重与其他管理人员的交流学习,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武装自己。进而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综合技能,更好适应档案管理工作需要。
3 结 语
新时期,为有效提升干部保健档案管理水平,应该综合采取有效措施,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要结合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加强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并开展继续教育活动,落实各项培训制度措施。作为干部保健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技能,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造便利。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新才,聂云霞.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档案学研究, 2013(1):87-9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94
1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外语人才培养
劳伦斯・A・克雷明首先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协同进化同样适用于对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并剖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肩负着培养创新性和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外语人才更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的紧缺人才。然而,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却差强人意。究其根源,校企合作不紧密是导致外语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缺乏系统性。外语人才普遍是理论知识水平高而实践能力低,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竟然还存在着企业招聘难的问题。这就反映出具备专业知识且操作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的短缺。企业是人才输出目的地之一,是高校教育宏观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实现和检验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场所。人才输出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校企交互模式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旨在促进高校教育,并通过高校的人才输出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2 当今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校企交互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利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实现双赢。本文以新乡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的形式、途径、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进行调查,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校企合作的理念、企业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参与管理等情况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推动校企合作的合理发展。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是本科教育,设置的专业有英语教育和应用英语,英语人才的培养方向包括教育和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目前外国语学院和新乡市的新飞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在第四个学期将会在该企业进行实习,从事相关的英语资料的翻译工作,比如一些设备仪器的说明书、维护设备的英文介绍以及该产品在一些宣传资料上的中英文文字的翻译等。这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支持。虽然外语人才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国语学院主动与企业联手可以了解其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可以为英语的实践提供场所,进行相关专业设置的调整。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没有参与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学校的实训资金的投入较少,没有专业的企业员工的相关培训等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锻炼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专业知识不够、不精,需要弥补。
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虽然以“就业为导向”, 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校企合作的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校企合作表面化。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只是在形式上提供给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实习的场所;合作企业并未将实习生作为招聘对象去培养。因此,即使实习过后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实习的实践比较短,学生还没有真正适应企业的运作机制,实习就结束了。因此,实习的收获不大,流于形式。
第二,国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提倡校企合作,但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因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措施,整体上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当今,国家没有正式出台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因此,宏观上,政府应尽快完善现行的相关法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配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
第三,企业与高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应该转换教育理念,以就业为指导方针,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支持,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企业急需专业。另一方面,企业同样要转变观念,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要以人才作为企业强大的坚强后盾,从长远发展进行人才战略规划。校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紧密配合,不断改进。
3 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校企合作
第一,限制因子定律。
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当能量流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质量和规模。限制因子多种多样,而且有时空变化。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比如培养人才的高校和接收人才的企业就是影响和制约教育发展的限制因子。当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企业的需求能够被企业就收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系统平衡。而人才是否合格,企业最有发言权; 同时,只有高校培养出了企业所需的人才,企业才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外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动态地了解这些限制因子,消除其负面的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和企业的需求挂钩,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也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企业的要求,让学生及早了解企业的要求和运行机制,以便将来进入企业岗位时能胜任并尽快适应企业,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
第二,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上,“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环境效应”。其基本含义是,受花盆生态区域的限制“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在教育领域的意义是,要确定正确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多地强调纯知识的传授,没有将学生放置到实践中,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校企合作模式可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知识,更要能够在实践中进行英语的运用,比如翻译和口语。学生在具体的企业岗位实习锻炼后,才能将英语的功能发挥出来,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学生在就业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实践,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对对职业的感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会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是学校教育无法完成的。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让学校和企业及时进行人才方面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目前,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一直改革,但因为缺少企业用人的有效信息,所以,高校教育还存在弊端。另外,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介入能够缩短企业在升级、转型方面的时间。因为,当企业在转型之前将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传达给学校,就会避免人才短缺的情况。企业的发展也适用于花盆效应,企业只有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才能发展的空间和竞争的实力。
第三,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教育生态系统角度看,教育和社会各方面都有相互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需要系统各功能团体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因此学校和企业需要相互合作,从长远考虑,建立长效的机制。
从高校教育的内部看,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双师型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学生”。[1]我国现有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专业教师占绝大多数,具备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的教师很少。而且职业资格获取的重要条件是丰富的职业经验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因此,高校教师也需要走进企业,接受相关职业的培训,才能在课堂的教学中将实践所需求的能力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实践知识的指导。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和人才培养的高校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规划,及时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参考,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通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式,不但可以加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而且也可以实现学院与合作企业的“共赢”。对于学校来说,高的就业率会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对企业来说,高效率的对口人才的聘用可以让企业的发展避免走弯路,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这样,校企合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赢。
4 结语
根据教育生态学原理,校企合作可以实现互惠共赢,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说,该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为教育生态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同时,该项目的研究涉及高校等院校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因此这一研究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理论的丰富和逐步完善。
从实践上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实习岗位,接纳实习学生,可以解决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资源匮乏的问题,还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有利于学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 同时,学校的师生构成的智力资源可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学任务,有效解决了学院专业教师不具备实践技能的问题,同时,学校也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验设备等物质资源,利用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建设实验实训室,满足教学需求。
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应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数量、人才培养规格的实际需求对现行的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即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组合。而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参与各种竞争所具备的人才,能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增加筹码。因此,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标准,对校企的双赢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2]靳润奇,陈鸿雁,赵立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揭育通.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4]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5][6]刘天英,刘萍.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8):88-89.
[7]吴继文,王娟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2,(4).
[8]林苏.论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与当代高职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9]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10]邹林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之探析[J].教育研究,2004,(6).
【摘 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质就是校企通过签订“订单”这种形式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互利共赢
Order implement training mode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Cases Shaanxi Energy Technical College and Binchang Group Co. Analysis
【Abstract】“Order” Talents is school-enterprise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by signing the “Order”, directly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our school and Shaanxi Binchang Mining Group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Binchang Group), as an example of cooperation to analyze.
【Key word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alents;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作者简介:贾麦仓(1955.07.02—),男,陕西铜川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现任陕西能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从事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年来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长期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充分贯彻了“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化解毕业生供需矛盾、实现学生优质就业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较好的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 “三赢”的局面。下面就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彬长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彬长集团)的合作为例进行分析。
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背景
1.1 企业人才战略需求是实现订单培养的前提和现实依据
彬长集团是2003年6月挂牌成立的大型煤炭企业,隶属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随着下属几个矿区的开发建设,企业对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就愈加强烈。而另一方面,受原16所煤炭院校隶属关系变化以及自2013年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现状的影响,普通高校培养的地矿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较高,真正到煤炭一线就业的毕业生很少,企业仅靠普通高校来培养主体专业紧缺人才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充分满足其人力资源的现实需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现实依据。首先,可以有效解决急需专业人才的来源问题,为企业储备和培养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另外,能够节约用人成本,增加业务收入,获得经济效益。“订单式”培养有助于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降低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
1.2 学院为“订单式”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发展平台
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理论教学,又要有操作训练;既要有专业能力培养,又要有现代职业素质养成;涉及招生、教学、实训、教学设施、师资、科研等一系列培养要素。这些复杂的、立体式的组织要素客观上要求一个能够有效地整合上述要素并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平台。而立足于陕西,有着六十年发展历史,建筑设施齐全,校园功能完善,拥有一支结构优化、充满生机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管理体系的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即成为这一平台的最佳选择。2004年以来,学院始终本着“立足煤炭,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依靠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雄厚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严谨的教学方法进行办学。尤其是在“订单式”培养方面,曾先后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陕煤彬长矿业有限公司、陕西麟北煤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二十余家企业联合办学,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为煤炭企业一线输送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形成
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彬长集团最终选择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其订单培养基地。根据本企业人才需求战略计划,企业向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培养专业、人数、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要求,学院组织学院教授和企业专家,经过多次研讨,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基本意向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起草“订单式”委托培养协议,明确培养目标、专业以及学院、企业及学生三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双方对协议没有异议即开始进行委托培养。从2004年至2012年,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已为彬长集团培养10个专业,共2865名学员(培养人数及专业详见表1及表2)。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学院按照企业需求,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而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三个协调”有效保证。
3.1 严格学员选拔,保证生源质量
好的生源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因此在学员的选拔上我院采取了“校企合作”的选拔方式。首先,我院根据企业需求编写招生简章,明确招生条件、培养年限、教学大纲和培养方式,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报名结束后,由我院和彬长集团共同对报名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面试及体检,对于不合者不予培养,并确定最后的录取名单开始委托培养。
3.2 针对性的培养目标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明确
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煤炭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员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区别:其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技能和社会阅历较强;第二,学员对教师水平和讲授的知识要求较高(新知识、新观点、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传授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第三,学员大多将服务于煤炭企业一线。基于此,学院将“订单式”培养的目标定位为适应现代生产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并处理生产现场技术问题,面向煤炭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从事煤矿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实用性人才。
3.3 “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实施,保证教育质量
针对“订单式”煤炭企业学员的特点,学院通过与彬长集团协商将委培年限定为两年,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建立完善了以“理论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为主体的“三段式”教学体系(详见表3),并使教学计划中理论课与实践课达到1:1的比例,以保证学员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对接。
根据教学计划,学员在第一学期接受煤炭行业认识实习及基本理论学习,使学员能够掌握煤炭行业实际情况及基本专业理论技术;第二三学期安排学员进行“理论-实训-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内实训;第四学期学员带着实习日志进入煤矿实习。实训及实习有助于学员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情况消化吸收专业知识,指导教师定期到现场指导,帮助学员解决实训、实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按照协议,彬长集团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学校与企业“双导师”联合指导,“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分段式培养方式。
3.4 专业化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术人才
在符合“订单式”教学体系规律的前提下,学院按照“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课程组合,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与实训课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在教学方面,突出以应用知识为主,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对专业课基础课做到以够用为“度”,专业课和实践课以适用性、符合企业生产现场需要为原则,并与实训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
3.5 专业的师资队伍组成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可能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对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落到实处,我院“订单式”委培的教师队伍由学院教师、彬长集团管理人员及其他工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三部分组成(比列为6:3:1)。学院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拥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学员讲授行业前沿理念及尖端技术;聘请彬长集团管理人员做为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员讲授委培企业的发展历史、过程、现状、企业宗旨以及价值观,使学生在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了解企业文化,以便更好的融入企业文化;聘请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矿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现实情境的实训实习过程中解决学员实际生产操作中的疑难问题。
3.6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员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必须针对岗位,让学生有岗位工作的经历,这就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达到这一要求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仿真实训,即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训;二是企业实习,即由合作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在岗位上跟师傅在煤矿一线工作。通过这两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提升学员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其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技能基础。
4 “订单式”委培生就业状况
为了进一步保证委培生的质量,在学员毕业之前,学院同彬长集团对毕业生进行入职理论考试、面试、体检等各项考核。各项考核达标的学员可以进入委培单位进行入职培训继而开始参与企业生产,从2004年至今,我院已为彬长集团累计培养“订单式”实用人才近3000人,委培就业率达到95%以上。
5 结束语
经过调研发现,学院与彬长集团在“订单式”培养的合作还是比较成功的。学校办学的空间得到拓展,有目的性的多渠道为煤炭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煤炭企业消除了“人才流失”的疑虑,培养的学生投入到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成为企业发展的后备生力军;学生的学历、能力、技术、待遇都得到提高,良好的业务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受到了彬长集团的好评,其中不少学生已经成为集团业务骨干和操作能手。这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院办好“订单式”联合办学的信心,激发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兰小云.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效度刍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2(06).
软件开发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一个传统大众化专业,所谓传统意味着历史资源的积累,大众化代表着难于创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现代IT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在现代软件行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寻求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广泛调研,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摸清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踏实做好专业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法宝。
1 形成“职业情境、项目主导、三阶段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以应用型、技能型的“软件灰领”培养模式为主线,以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模式为辅线,学历教育与岗位技术培训相结合,提出三阶段技能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职业素质养成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提升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规划阶段,重点进行学生的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2 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方法
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尤其是软件技术发展迅速,伴随着产生新的岗位及新的人才需求。项目组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研走访、对毕业生的跟踪反馈和专家的指导意见,并融合多年教学经验与对行业的了解,研究人才培养方案随行业、企业调整的方法,如图2所示。每年暑假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评价,评估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对用人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对我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寻求校企合作机会、搜集毕业生对我专业建设的建议等。在年末召开专家专业建设研讨会,论证调研结果,听取专家意见。在第二年初调整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次项目调研结果及专家论证意见修订了本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1)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细化了就业岗位群,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
[就业范围\&初始岗位群
(毕业3年内)\&发展岗位群
(毕业3年后)\&软件开发
(web应用程序、手机软件开发、网站开发、应用软件)\&程序员\&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手工测试和自动化测试)\&软件产品测试员\&测试工程师\&软件技术支持
(软件实施、软件维护、数据库系统维护)\&软件支持技术员\&技术支持工程师\&其它软件相关
(软件需求调研、软件文档编写工程师、软件销售、软件售后服务及培训、软件客服)\&相关业务员\&相关主管\&]
2)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详细描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细化了人才培养规格。基础素质包括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软件测试能力、软件技术支持能力等 。
3)根据职业认证的知名度,行业的认可度,选取了适合在校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种类和级别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将学历教育与技能认证培训相融合。
3 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依据“职业、系统、开放”的理念,按照软件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整理软件企业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了“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根据软件产品工作过程梳理三条技术主线:WEB应用程序开发、安卓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测试。整个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类课程模块、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模块;描述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并对核心课程做出描述。 4 采用LPT教学模式
在“语言类”课程上采用“LPT”教学模式,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lecture(教学)、practical(实践)和tutorial(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小型案例的方式介绍基本知识点,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该部分基础知识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布置两类实训任务:一是与教学案例类似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二是布置难度高于教学案例的实训任务,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情况。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与易犯的错误进行归类总结,同时也提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部分知识的常用方法。
5 打造全方位教学资源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多数为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指导书等上课必备资源。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学校课程资源包保准,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具体有:教学资料、学习资源、特色教学资源、课外作业、课外训练、题库等。在核心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训课程上,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发课程资源,引入企业的案例及相关技术文档。
通过软件技术教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开放式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同时教学资源建设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共享教学资源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行业产业信息、专业资源、课程资源、项目资源和实训案例等,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专门人才。
6 总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就吉林地区而言,各高校目前实施的仍然是相对稳定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要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人才;根据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形成特色专业。以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变化,具有创新精神和基本艺术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计算机与设计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强的实践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
1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脑艺术设计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兴专业,被广泛地应用于相关企业和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平面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工业设计、网页美工、建筑设计到影视动画等。由此可见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前景甚好,但传统意义上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授课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相脱离,造成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己无法满足社会岗位的需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教育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招生分配由供不应求逐步转变为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时段的成功,没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很多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上的合作,企业和学校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没有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这要求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新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办学思路和专业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新科技、新技术、新的传媒方式,明确职业岗位方向、紧扣社会需求、丰富专业内涵,改革课程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定位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设计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专业。除了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还要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趋势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市场运行规律,熟练运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和创意。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并不多,他们进入社会后,多数人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经常忽略市场调研环节,设计出的做品很难得到市场认同,真正能够创新的却很少,这种人才模式导致原创作品很少,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或失业。所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懂创意设计,还要了解基本企业运作的综合性人才。
3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一个企业的繁荣和发展是一整套围绕着企业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创意设计人员、制作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具特色,如创意设计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技能的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个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掌握知识能力水平,电脑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的定位。我院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设定为三个:室内设计方向、平面设计方向、网页美工方向。完成两年的专业课程后,在第三学年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室内设计方向培养的人才规格为:市场营销人员、绘图员、初级设计师;平面设计方向培养的人才规格为:市场策划人员、美工、初级设计师;网页美工方向:市场营销人员、网站美工师、网站维护人员。
4 人才培养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经过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划分为四个阶段,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实施以“基本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课模块化教学+依据职业定向、设定岗位情境企业案例模拟的专业实训+分层次定位岗位群、企业顶岗实习”的阶梯式模块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工作规律,推行以模块化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企业案例引入学校课堂教学,在课程中完企业案例模拟训练;二是把学生带出学校,采用顶岗实习或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方式,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及施工,加强实践教学,另外将各级比赛项目融入教学,以赛促教。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第一阶段——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习内容为主,依据岗位群设定教学内容,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教学体系。
第二阶段——专业课模块化教学。以专业课的学习为主,专任教师担任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依据市场需求和岗位职能,采用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完成专业课的学习。
第三阶段——企业案例模拟的专业实训。聘请相关企业工作人员强化岗位职业技能实训教学,培养学生从设计定位、构思、设计及表现的全过程职业技能,实现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
第四阶段——分层次定位岗位群、企业顶岗实习。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采用企业顶岗、课程实习、毕业设计和社会赛事四种方式,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完成综合训练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锻炼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使之完成职业岗位的认知过程。
5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校企合作,以“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参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定位,提出教学计划建议。学校聘请“定单”企业相关人员及技术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工学结合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加强。
(2)专业课采用模块化设计、任务驱动,构建理论教学和职业岗位群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模块化设计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和实践内容。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教育,形成学生的职业知识、素质、能力结构。
(3)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企业案例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设定岗位情境进行课程实训,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各岗位群企业人才规格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案例为载体,在企业指导教师和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下,通过各具规格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把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融入教学,培养具有独创性的设计人才。
(4)加强各课程的衔接,注重实践和各课程的联系,形成教学上的实用性、岗位性。在教学中,应充分实现专业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各课程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实现岗位技能与课堂知识的组合。
(5)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设计与计算机软件的关系,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和意识。计算机软件是辅助设计手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和训练,让学生学习或借鉴优秀设计作品,吸收其优点,并融入自己的构思,利用计算机软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培养设计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案例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SZJ11087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2-02
为适应社会对国际商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我国在参考和导入发达国家模式的基础上,设置了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MIB,Mast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目前,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是我国唯一直接面向国际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国际商务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分类,我国所称的国际商务人才,是指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五类专业人才。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能够迅速进入实践岗位的国际商务人才是当前最紧缺、最急需的人才类型之一。
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决策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一、MIB的学科属性与定位
国际商务并非简单地将企业的商务活动扩展到国际空间,而是在全球性、区域性、国家、地区、产业与企业多个层面上开展货物与服务进出口、国际生产制造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活动。因此,国际商务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应用型的学科。它涉及面很广,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有很多交叉,其学科属性可定义为商学学科。
邓宁曾指出,“(国际)商务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学科的知识体。确实,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整个知识体要大于它的每个单独部分知识的总和。实际上,虽然大部分的国际商务研究都要使用到各门学科的方法论,但商务学者的比较优势就在于他们意识到了单一方法论的方法具有局限性,并且尝试将自己的学术训练、倾向和学习经历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相结合。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学科范围都开始出现明显的相互交叠,例如组织学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和产业经济学、地理和企业国际战略、商业历史和跨境企业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及伦理和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国际关系、营销技巧和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人类学、外商直接投资及腐败和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些也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知识的宽广性和整合性是国际商务的学科特点,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才能学好国际商务。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并非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因对其认识的不同,其开展的效果也大有不同。从“教”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本质特点是“问题导向”和“集成性”。“问题导向”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将所要传达的重要知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的过程。“集成性”体现在一个案例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很多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从“学”的角度讲,案例教学的根本特点是“情境化学习”(contextualized learning)和“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情境化学习”是学生通过完整的案例故事,了解决策情境,结合所学理论和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将自身置于情境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完成决策过程。“主动学习”是指学生为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决策问题,不断碰到新知识,需要带着问题学习,边用边学,养成一种主动学习的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三、MIB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点的讲解为重点,考核也主要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快速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最新的知识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找到,传统教室里的教学也受到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MOOCs)的冲击与挑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甚至越学越僵化,缺乏创造力。
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心,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各种方法,例如通过案例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演讲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但在一般本科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仍是主要方面,软能力的培养作为补充。
作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能力培养是核心。除了具备相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外,国际商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决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考核方面,测评重点在于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等,而不是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从而提升其领导力和决策力,这是学生日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需具备的根本素质。因此,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分析、缜密决策的能力,以使其能够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
四、MIB课程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的优势无需赘述,而前述分析也说明,国际商务需要整合多学科方法,以整合和综合的方法来学习,因此,案例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恰好能够很好地满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在以领导力和决策力为最终目标的培养要求下,案例教学是最适合MIB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情景化学习”的特点通过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决策过程的真实场景中,通过模拟的管理实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来分析和解决贴近现实的、复杂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碰到知识链断裂、沟通不畅、观点冲突等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修复自身知识链;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讨论,学生的沟通力和说服力也得以提升。总之,案例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学生的全面锻炼和塑造。
其次,由于MIB学生已完成了本科学业,有些学生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更适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MIB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已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MIB学生往往对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其进一步学习的目的就是提升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更乐于表现自我,也具备更强的表达能力,愿意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和同学间的互动思辨展现自己,这也更好地保障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MIB人才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的难点
案例教学的成功受制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是否拥有优秀的案例,以及教师是否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由于我国于2010年刚刚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相比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MIB课程建设还在逐步完善中,MIB课程案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适应教学内容需要的优秀案例,尤其是国内企业的优秀案例还非常稀少,而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经验的MIB授课教师也十分稀缺。这都制约了MIB人才培养中案例教学的开展。为克服这些困难,MIB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积极开发案例,编写案例,并做好案例教学设计,才能使案例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案例开发方面,案例故事是关键。找到能够适应课程所需的案例线索及选择合适的议题,是案例开发的首要步骤。在选用国外企业的经典案例的同时,还应积极关注和选用我国企业的案例。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贸易与投资活动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涉及各个产业领域,企业的国际市场参与程度和自身的国际化程度都逐步提高,因此可以开展相应的研究与跟踪,为课程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案例。一个优秀案例的开发很难由一人完成,如果能够组建案例开发的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教师的优势,并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案例开发的持续机制,就可以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案例教学准备方面,教学设计是关键。案例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借由案例教学开展自主式学习,是案例教学的主角,但教师却承担引导与掌控的任务。为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教师需明确知识点、确定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好能够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案例,并布置阅读题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问问题,以及问问题的顺序,以便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鼓励学生间的互动与争论,使案例教学课堂产生热烈的氛围。在问题讨论环节之后,教师应进行总结,一方面根据案例补充相关理论知识,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总之,案例教学过程的课堂环节能否收到良好效果,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案例教学的经验。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55
1引言
工商管理硕士(MBA)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教育作为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自1991年首次进入中国以来,其群体日益壮大,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界的支柱力量,但由于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MBA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断凸显。深入推进MBA培养的改革以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MBA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有关MBA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及培养单位重视。庄晖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对MBA的培养还停留在“本科化”的培养上,针对此作者给出了相关培养对策。刘中艳等人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MBA培养现状,指出国内管理人才目前呈现“总量过剩,结构失衡”的状态,提出了新的MBA培养模式和政策建议。卫志民针对MBA的培养目标比较含糊、培养方案欠完整、培养方案执行过程监督不力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MBA详细的能力框架为准绳并融合“学科中心”与“能力中心”的多边培养模式,构建了与社会评价有机衔接的MBA培养三维评价体系。虽然学者们大多对MBA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却未将对MBA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的业界专家融合到其培养模式中。鉴于此,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构建了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详细论述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就业指导等关键培养环节中业界专家发挥的协同作用。
2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与学术型学位相比,MBA教育突出职业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国内MBA项目从无到有,不断成长,自开展MBA教育工作以来,各培养单位在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教学管理和市场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许多特色及优势。但随着MBA招生人数的大幅增加,MBA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不断暴露,亟待解决。
2.1执行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流于形式
南开大学在国内首创的MBA双导师制度,除为每位学员配备校内专职导师外,另配一名业界的兼职导师,可为学员创造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机会,并成为全国效仿的优秀教育模式。由于针对双导师制并无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导致培养院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单位实行“全员全程双导师制”的程度也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培养单位实行的是“全员半程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仅会参与MBA学生在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培养指导,而其他诸如培养方案的制定及课堂教学等环节并不会参与;有的校外导师因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在MBA学生实习实践及论文指导阶段也未能参与,使得双导师制仅有形式上的规定但并未付诸行动。
2.2案例教学比重偏低,优质教学案例缺乏
MBA培养不仅强调理论和实务并重,而且更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符合MBA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更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而在MBA培养过程中,为降低培养成本,部分培养单位并未对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作严格区分,将MBA的部分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集中开课,进行纯理论的讲授,部分培养单位在MBA培养过程中虽然导入了案例教学,但所占课时比例并不高,达不到应有效果。此外,许多培养单位因建立案例档案成本高,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授课教师自行开发案例,导致案例开发的质量不高。再加上对开发案例时间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教学案例还相对较少,以上种种都影响到了MBA培养质量。
2.3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实习实践时间较短
在实习实践方面,根据教育部要求,MBA学生必须要有至少半年的实习经历。但一方面由于管理岗位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很难接受多个MBA学生的实习,给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安排带来很大挑战,很多学校并未建立实践基地,大部分学生基本是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培养单位采取两年制培养方式,致使MBA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学习、学术论文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上,没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影响了相关方面能力的培养。
2.4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位论文应用性不强
MBA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突出学以致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论文类型一般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组织(管理)诊断等。但在学位论文的选题环节,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结合实际问题设计选题,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也因缺乏具体企业作为调研对象,无法获取直接数据,只能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二手资料,导致学位论文的写作不够深入,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无法针对企业当前存在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
3融合业界专家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重庆理工大学于2009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MBA专业学位教育点,经过多年发展,在MBA招生宣传、录取办法、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目前拥有一支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主要负责MBA学生的案例教学、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通过这些业界专家的协同参与,以达到进一步提高MBA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基于上述对目前国内MBA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为例,构建了业界专家参与下的MBA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MBA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MBA学生、授课教师、校内导师、业界专家等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和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聚合效果,加速人才培养的进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个人培养方案制定协同
制订完善的个人培养方案是切实保证MBA人才培养质量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7门核心课程、4门方向必修课程、15门方向选修课程基础上,通过与业界专家合作,增设了5门方向选修课。学生会在校内导师和业界专家的共同指导下,结合本人的专业方向,选择适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课程。校内导师会综合考虑MBA学生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职业定位后从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向课程的选择等层面给出建议;业界专家则针对当前的行业现状,岗位知识结构需求,职业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个人培养方案。
3.2课程教学协同
培养单位授课教师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业界专家则更多的是参与“管理人生”、“MBA大讲堂”、“移动课堂”等环节。“管理人生”更多的是对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MBA大讲堂”分享各业界专家擅长领域的实务经验与深刻见解,引入最新的案例,让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进行分析、思辨,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课堂”设置在企业一线,通过业界专家现场讲解,让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通过授课教师与业界专家的协同授课,提高MBA学生培养质量。
3.3实习实践安排协同
校外实践主要为了锻炼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是MBA学生专业技能应用与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有着相对完善的实习实践安排体系:为了保证MBA学生能有长期稳定的实习场所,学校凭借其学科优势,通过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培养或培训、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服务等活动与许多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由于重理工大学聘请的业界专家大都来自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银行、证券以等机构,校外导师通过安排MBA学生到他们所在单位实习,也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够完善这一问题。
3.4学位论文指导协同
MBA学位论文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要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重庆理工大学MBA学生在论文选题时业界专家会参与指导,并强调学生应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选题。毕业论文开题后,除了有校内导师对论文撰写的全程指导外,业界专家也会参与学生论题相关内容的指导,为学生获取第一手案例资料提供帮助。基于这样的双重指导,MBA学生的学位论文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更能体现其实际意义与经济效益。
3.5就业指导协同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未能作出明确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生初入职场时比较茫然,缺乏清晰的职场定位。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自学生入学开始便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并对专业就业岗位、职业发展方向以及历届毕业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合理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和岗前实训,强化MBA学生的就业意识。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会经常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高管等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行业宣讲,让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式、岗位需求等更加明晰,提早让MBA学生做好入职准备;另一方面学校每周都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专家作客MBA大讲堂,由于他们对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形势更加了解,能够高瞻远瞩地给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此外,在目前就业前景堪忧的状况下,对拓宽MBA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十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庄晖,高松,叶青.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三位一体”MBA培养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管理科学,2012,(5):110-113.
[2]刘中艳,曾令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及创新路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5):12-15.
[3]卫志民.企业导师制在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中的创新与完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60-63.
[4]李锋亮,冯柳青,蔡晶磊.欧美MBA培养模式发展趋势与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5,(3):106-111.
[5]贺克斌,冯柳青.共性与个性:基于院校层次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4):83-8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0-0000-01
On the Improvement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Think About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
Li Jiandong1,Xu Jiaoyue1,Song Yanfang2
(1.Schoo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Huludao125105,China;2.Liao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 Admissions Employment Department,Fuxin123000,China)
Abstract:China's computer software related professional"sales right way,"the education status quo,around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conducted a study of the project proposed the general idea of teaching practice,and four class of practical courses for engineering transformation,through school-enterprise training to launch the project,as building a new system of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engineering has made a useful attempt.
Keywords:Software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ractice teaching
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软件生产是以智力为主要资源的知识产业,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现在发现一些院校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内容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弱、工程素养差等,与产业界的需求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快速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笔者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实践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了探索与思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它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以工程化的方法快速高效的解决软件问题而产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工程化思想和实际动手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改革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早期的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构建,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缺乏工程化实践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现在高校虽然认识到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但讲授的知识仍限于书本上的内容,不能开设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此外,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使所培养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了学生所受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1.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主要以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实施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起到“氧化剂”的作用,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三级实验体系。
3.参与企业工程项目、前沿科学研究。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实训”期间可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开发项目。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学生都能获得工程研发体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课前准备。软件案例教学通过对企事业单位中的实际项目或从中抽取出的模拟项目为研究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和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教师课前认真准备和消化案例,并将之布置给学生。具体过程如下:(1)从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出发。以实际应用为前提,设计和精选案例,要根据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考虑案例和知识的吻合程度。(2)对案例进行分析。设计案例中的场景和问题,授课教师集体讨论和分析案例。(3)课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查阅资料,分析整理的时间。
2.案例教学组织实施:(1)设计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的、易于理解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2)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针对具体问题再讲解相关的小案例。(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三、四人的小组,,然后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记录,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4)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对同学的发言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指导。(5)教师总结。教师的总结总要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做出启发式的诱导。
三、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的使命就是为企业输送满意的人才;通过市场的需求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反馈机制引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产业技术的发展直接驱动大学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创新,这样实现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再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对于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海玉.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9
[2]李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2006,4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与素质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以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性与创造性。针对这三大现实问题,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积极创新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并完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含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等学生自主选择的理论课程体系,完善以创业为导向的实验实践教育体系,搭建学生创业平台,实行“一年级创业意识培养、二年级创业实践导向、三年级创业知识渗透、四年级创业平台搭建”等“四位一体”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一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目的。学生一进校,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如参加创业论坛、企业家传记阅读、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见习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创业意识。
2.二年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进入二年级,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基础课(含相应的实验及实践课)与此同时,按照实践环节教学安排,定期到创业实习基地实训。每位学生由一位校内导师和外聘校外导师共同指导,而每位导师(包括校内和外聘)指导的学生限制在10人左右。外聘校外导师从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部门和岗位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导师侧重于加强实践与所需的理论知识的交融及结合。
3.三年级主要是充实学生创业知识。在创业实习基地实训之后,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主干课。与此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训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以及通识课,并辅以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能力,充实学生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知识。
4.四年级主要是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学校及学院筹资设立创业基金,资助创业设计大赛优胜者进行创业;开办校内创业园区,让有具体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入驻;建设校外创业基地,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创业。与此同时,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继续选修专业选修课及通识课。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实施“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可概括为:以试点开始,积累经验,由点及面,循序渐进。首先,在一年级工商管理类专业中选拔成绩较好、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组成一个标准班级,以之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可在工商管理类某一专业所有班级再行试点,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可以在工商管理类所有专业全面实施。
(三)二年级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考核
1.考核方法:学校制定学生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实习实训的计划、目标,并设置相应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由校内导师和外聘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考核方法。
2.考核内容:根据事先设计考核指标体系,外聘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及时间管理能力,校内导师主要考核学生的创业兴趣、创业精神及其知识应用能力。
3.考核方式:采用学生书面总结、口头自述与校内导师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定期(以月为考核周期)对学生实训效果进行考核。学生根据每一阶段的实训计划、目标,提出自己实训中的心得体会及其困惑,校内导师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总结每一阶段的实训经验并解决学生相应的困惑,为三四年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及实践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外聘导师的考核成绩,确定学生的每一阶段创业实训成绩,给予创业实习实训学分。
二、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是先决因素。“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校内实践实训导师的引进与培养。首先请师德佳、业务强、育人有方、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融入优秀教学团队。其次,定期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组织教师就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力求提高青年教师在钻研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实践演示和操作能力的专业实践技能。第三,加强对骨干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现有专业教师到创业第一线兼职或者直接参与创办企业实践。第四,通过导入培训和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其适应课程改革及专业培养的要求。
二是,多渠道外聘实践实训导师。多渠道积极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担任学校学生实践实训导师,直接参与学生创业指导,甚至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或研究工作。不过需注意:首先,外聘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企业家,他们具有理论和实践,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和工厂。其次,定期举行外聘导师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研讨会,以提高实践实训导师的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第三,聘请各种类型企业的专业实践实训导师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将创业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业意识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强调以创业冒险精神为核心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并结合新创企业特性与已有企业特征而形成基于创业导向的具体课程内容,在实现培育学生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创新交革等企业家能力的同时,教授学生应付不同实践需求的特定技能。其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思路为:基于”四位一体”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一年级打基础、培养创业意识,二三年级定专业及专业方向、提高创业技能、充实创业知识,四年级开展创业实践”的培养模式,根据“一般技能、商业技能和创业技能”三大模块来构建并完善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1),旨在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实施创业导向的实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创业实验环节的教学。在现有实验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强化创业实验(案例)教学。一方面注重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及主持形式的多样化。在案例教学中除由任课老师直接主持课堂讨论外,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邀请学生主持案例课堂讨论,或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角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完成案例讨论。另一方面创立新型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如按照“个人完成案例书面作业——小组讨论——小组发言代表参加班集体讨论——讨论意见返回小组——讨论意见返回个人——案例讨论最终成果”的案例讨论组织形式。这样可大大增强学生创业的感性认识,极大地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进行自我创业设计。
其次,开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在创业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按照班级、学院、学校等三个层次,举行创业设计大赛,并在学院、学校分别设立创业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三层次获奖的同学。基本思路为:学生们以团队(3-5名同学)形式进行创业方案设计,由创业导师进行辅导,由企业家和学者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审,最后由知名企业家对获评优秀的几个创业方案进行公开答辩与点评。具体做法是:首先以班为单位举行班级创业设计大赛,选出优胜团队参;其次,各个班级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班级参加学院创业设计大赛;最后,各个学院优胜获奖者代表各个学院参加学校创业设计大赛。
第三,举办具有特色的“创业论坛”。每年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在学院为在校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教育活动月”,与大学生们一起分享创业征途中的酸甜苦辣;向大学生们传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心得;为大学生们指点创业中的困惑迷津;评价大学生们创业方案的优劣得失;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第四,加大力度建设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立足于本省市,面向全国,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
(四)实施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