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城市可视化管理

城市可视化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7 10:13: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城市可视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城市可视化管理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trengthe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perspective, based on current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municipal engineering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words: municipal engineering, project implementa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quality control,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在有序加快,作为城市经济社会运行载体的市政设施,其投资主体已从单一由政府包揽逐渐转变为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或其他社会渠道筹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也由以施工单位自控为主发展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控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业体制与市场机制的不同步,致使现代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

1、市政工程管理业内存在问题

1、1市政工程设计粗放不利于项目管理科学化。 由于市政工程专业类型多、结构物多,地下各专业管线纵横交错,设计时需考虑因素多,此种情况下须设计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多方案比对,最后拿出满足城市综合性规划且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的市政工程施工图。但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驱使下,设计者会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左右,实地调查不足,形而上学,闭门造车,所做设计成果粗放,缺乏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造成诸多负面效应,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1、2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问题:1)市场规范化管理存在缺陷。市政工程的建设单位多为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委托)的单位(部门),有些单位出于 自身职权影响,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四制”执行不到位,有的工程开工多日尚未签订正式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有的工程不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时常出现“三边工程”;有的政府投资工程为追求所谓“政绩”,一味压缩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极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不经济或设计施工质量缺陷,造成市政工程内在质量的降低,增加运营维护成本。2)工程施工单位质量和安全管理存在隐患。 当下施工企业在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不能做到有效及时到位。有的施工企业搞内部项目承包制,实际上只是项目部向施工企业交纳管理费,这种类似转包挂靠的行为削弱了企业对项目部的质量管理控制,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到位,造成质量失控,极易导致工程质量的低劣;有的单位不具备相应资格,只好挂靠施工;有的以包代管,质保体系不健全,施工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的技术指导和工序交底,造成一线工人返工、窝工现象。还有由原来分包队伍成长起来的新兴总包企业往往在承包工程的质量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把关上不尽人意,增加监督与监理人员的质量管控难度,另外使得正常的隐蔽工程变为不正常的隐患工程。3)监理机构人员综合能力不强,监理效果差。 市政工程项目中监理机构一线监理人员有的是经临时招聘而来,监理经验不足,存有临时观念,应付思想,加之监理器械不配套,针对施工单位的个别不规范行为缺乏综合监管能力,达不到预期监理效果。4)工程项目实施与运营维护管理脱节。 现有管理体制是部门分置、职能分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互动,缺乏监督,前后机械分割,难免效能不佳,推诿扯皮。具体到我们市政工程管理领域就是市政工程项目实施执行单位就不了解运营管理部门关注的质量隐患增大运营成本问题,同样,运营管理部门也不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参与监督。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性,有时为了献礼或向媒体交代或应付检查,往往重视工期而忽视质量。各责任主体不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或对强制性标准不熟悉,质量管控不力,人为降低了内在工程质量,增大运营维护费用。另外,由于管理不规范,技术资料与实体工程不同步 ,后补材料有时虚假与实际不符,严重影响市政工程设施的有效管理。

2、强化市政工程管理的措施建议

2、1切实提高市政工程设计水平。 首先,设计责任者要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科学的设计理论,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环境伦理观,自觉深入工程实地调查研究,结合城市多层面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其次,从工程设计层面精细化操作,尽量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工程环境破坏,运营维护成本增加,确保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2加强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1)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制。 要求各责任主体参与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管理的人员都必须牢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做到质量安全警钟长鸣。积极落实质量责任制,对工程涉及的每个环节,各责任主体明确分工,责任到人,针对具体质量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有关责任。2)加强诚信建设,促进社会监督。 加大市场信誉度对质量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建立市政工程设施运营单位对在建市政工程项目工程质量的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严格执地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理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质量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以及勘察、设计文件和工程实体不符合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情况记录在案,并提请有关部门将不合格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清除出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从而确保工程质量。3)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①完善质保体系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②倡导市政工程及附属物工程精细化施工,打造市政精品工程。③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施工企业要重视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现场监理机构要按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检和平行检验。4)强化监理机构的监理职能。首先,作为监理机构须有稳定的实力雄厚的市政工程监理团队,并对他们进行特殊培训,使其一人多能,胜任本职工作,积极做到对所监理工程的有效监控。其次,监理机构要配备适应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的先进检测仪器和设备,使优秀的监理人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组合后,实现检测手段的现代化,从而增强监理机构的监理职能。

2、3依托体制创新改进市政工程管理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地下设施科学管理,将地下设施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其次,建立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信息交流平台,让市政工程施工单位质量行为信息置于公众的透明监督之下;第三,借鉴成功经验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决策、执行、监督三分体制下,拓展市政工程监督渠道,增设市政设施运营管理单位为市政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监督单位,让其组建综合素质较高的精干专业团队实施关口前移、技术把关,对可能产生运营风险的工程节点严格实施质量控制,不让“隐蔽”变“隐患”。第四,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化的市政设施养护体系。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正确评价各项市政工程设施(道路、桥梁、地下排水设施等)质量状况。如推广和应有路面桥梁评价系统、地下排水设施的节点渗漏监测机制,实行病害科学处治,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使用功能。

3、结束语

市政工程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量大面广,而且每个部分的建设及运营总时间跨度也很长,要做到科学地管理好每座城市的市政工程须依靠现代化管理技术,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效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科学化管理新路。

篇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including content very many, such as cost contro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 on.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par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ituation.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imperativ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proposal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 Optim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步伐的加快, 新时期对工程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所需要的管理也越来越专业化, 业主为建设一个项目而组建并管理一支高度专业化的队伍将是一件复杂而高成本的事,目前在我国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现代项目对工程管理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 本文针对现行项目管理模式作进一步优化, 以期能找出一种较为适合新环境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1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

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由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总包商等法人实体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在这种工程管理模式下,业主在项目立项后首先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并交付整个项目的施工详图,然后业主组织施工招标,最终选定一个施工总包商,与其签订施工总包合同。在施工招标之前,业主与监理单位签订委托监理合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严格监督施工总包商履行合同。 其组织结构见图 l。

笔者在此就不再赘述其优点, 仅对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做分析:

l) 如图 l 所示,业主位于设计。监理。施工方三者的交点上,故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及协调。

2) 合同均由业主直接签署, 业主需要承担每一个合同履行的直接后果。

3) 与施工密切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方相互脱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体。 一旦工程遇到问题,都要通过业主组织、协调,这样必定会费时费力,不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4) 监理单位对项目的介入深度不足。目前,监理单位大多仅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管理, 而对项目成功甚为重要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几乎没有涉及,这样常会造成由于业主缺乏经验而导致工程项目决策的失误。

5) 对工程项目甚是熟悉的设计单位对项目的服务范围过于狭窄,一般不介入项目的施工阶段,从而造成设计与施工严重脱节,设计变更多,增加项目的投资。

2管理模式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这一原则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所谓科学程序就是坚持“先论证、后决策”的原则,坚决杜绝“边投资、边论证”的做法;其次,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项目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牵涉面广,单凭个人经验决策很难做出准确判断,在选择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时,就需要贯彻民主的原则,依靠集体的智慈,广泛集中经济、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专家,集思广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行决策的民主化。

3项目业主技术力量与管理能力

作为投资主体的建设项目业主既是资金持有人,又是建设项目所有者,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原则,不仅要对项目建设的过程负责,又要对项目建设的成败和项目运营的好坏负责;既要负责筹措项目的建设资金,还要对建设过程、生产经营及还款付息,直至发挥投资效益承担责任。正在全面推行的这四项基本改革制度中,业主都是直接的参与者,是项目建设的“龙头”。鉴于业主处于建设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管理的核心地位,因此必须运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3.1 合理分析项目资金来源与构成

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项目资金筹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针对项目资金的来源与构成选择合理的项目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选准选好,才能使投资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适应项目性质与规模

工程项目的规模有大小之差,技术也有难易之分。工程项目性质的差别和规模大小不同,决定了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方式和工程承包方式也要多样化 。无论业主选择项目管理模式,还是通过招标投标进行工程承发包,项目本身的性质与规模必须与之匹配。

4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特征

4.1 工程项目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工程风险也就是指一项工程在设计、施工及移交运行的各个阶段可能遭受的损失。工程项目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的回避风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能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4.2 工程项目风险的分类

按风险的来源可分为九大类,即: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财务风险、合同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法律风险。

自然风险 ①自然力风险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②气候风险如严寒、台风、龙卷风、高温,雨季;

设计风险 包括①设计技术风险;②设计质量风险;③设计基础资料风险。

施工风险 包括①施工技术风险;②施工现场条件风险;③设备风险;④材料风险、人员风险。

经济风险 包括①外汇汇率风险;②贷款利率风险;③宏观经济政策风险;④行业投资政策风险。

市场风险 包括①物价上涨风险;②人工费提高;③管理费及摊派增加:④市场需求变化。

4.3 按风险承受者的角度来分

工程项目中的风险涉及到业主、承包商、设计单位、咨询监理机构、材料供应商等多个主体,有些风险对他们来说是共有的,而有些风险则不然,对某些主体是风险而对另一些主体则不是风险。还有些风险产生于其中的一部分人,一些人的行为有时构成对另一些人的风险。以风险承受者的角度分析有利于明确风险管理的主体及在风险管理中的任务。

5完善我国工程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业务形式单一、保险费率偏高、服务质量较差不仅与我国推广完善工程保险制度的要求相距甚远,而且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明显不足。我们必须注重建立培养懂保险、懂金融、懂法律、懂技术、懂管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育发展我国的保中介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为工程建设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保险服务。为了高度强化职业责任,有效防范责任风险,除严格建设市场准入制度之外,强制推行设计责任险、监理责任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势必增加工程成本,这与我国沿用的工程建设费用组成发生了冲突,因此,在建立推行工程保险制度的同时,应当对现行的工程建设投资体系进行同步改革,在合理确定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将保险费用正式纳入投标报价,最终计入工程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保险资金的来源问题建筑业属于风险丛生、事故频发的行业,我们有必要使之朝着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的方向转型。由政府委托其代表政府实施安全监督管理,并与强制雇主责任保险结合起来,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监督管理与雇主责任保险的发展道路。至于什么险种实行强制保险,什么险种实行自愿保险,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确定,没有必要全部列入法律强制的保险范畴。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在建筑市场,我们在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但在针对项目建设的管理模式选择却还存在着盲目性和投机性,尤其是业主方,而这对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 社,2004.

篇3

2.制定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顶岗实习顺利、有序进行。如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师与现场专家定期沟通制度、教师实习指导管理办法、学生撰写实习日志制度、学生定期汇报制度以及顶岗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等,并严格执行,确保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和学生都明确顶岗实习的任务、时间和具体要求,及时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成立院系二级领导小组

针对顶岗实习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建立院级二级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院系管理职责,加强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学院(教务处)主要负责审核顶岗实习的计划、检查和督导专业系部落实学生顶岗实习的情况;专业系部主要负责制定顶岗实习的计划,安排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联系校外(企业)实习指导老师(现场专家),落实顶岗实习的单位、内容、时间,检查和督导实习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及成绩评定等情况。

4.实行双导师制

学生顶岗实行双导师制,除选择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对现场比较熟悉的校内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外,还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老师。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安全教育、技能训练及实习鉴定等工作。校内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顶岗实纲与实习单位一起拟订实习计划,定期到实习单位巡回检查、指导顶岗实习,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记、撰写实习报告;负责学生实习考核、成绩评定及资料归档等工作。

5.建立课程标准

为了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学院或系部应与企业双向沟通,根据学生实习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按照课程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等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督促学生自觉学习、自愿学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顶岗实习进行课程化设计,形成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描述、课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教学资源使用等内容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并用于学生顶岗实习。

6.设计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内容是顶岗实现课程化的关键之一。供用电技术专业在分析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围绕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融合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顶岗实习的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依据工作情境建构学习情境,实施“学习情境与工作情景、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相融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职业能力。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供用电技术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群)是变配电值班、变配电设备安装以及农网营销,所以,在顶岗实习课程中,创设了供电企业用电业务管理、变电所的运行维护及操作、变配电设备安装与调试三个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景中,通过完成多个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7.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过程管理,应由专业系部和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企业指导教师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要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照实习计划、任务和要求,认真完成实习任务。作为学院,要根据岗位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实习单位,制定实习任务书与实习指南,建立学生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和学生定期汇报制度,并且要求指导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以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8.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相结合、实习单位和校内指导老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重考核。实习单位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评定实习成绩。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每一个岗位的表现及实习报告等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各部分所占的权重如下表2所示。

9.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足够数量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基本保障。本专业与电力行业20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的校外实习基地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将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篇4

课程考试在各种教育形式中都是永恒的主题,它不仅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办学主体教学和教务管理水平的集中反映,也是评估办学主体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比之于传统学校的教育考试,也表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征。

1.考试时间相对统一笔者浏览了各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页,绝大多数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全国统一时间,考虑到成人学生的特点,考试时间一般都在周末,每一个科目的考试场次都是由各网络学院统一制定,但也有几所网络学院存在本埠和外埠的考试时间不同,各中心补考或者重考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2.考试地点分散统计数据显示,各网络教育学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设有学习中心,其中最多的浙江省有560个学习中心,最少的自治区有2个学习中心,[9]而实际考试中,有些学习中心为方便学生考试,还在学生的相对聚集地租用教室设置考试点,因此各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教育课程考试都是遍布全国学习中心、考试点范围内的一场大统考。

3.考试科目和考试人数众多有数据表明,平均每所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数达到12个,[10]这也意味着每所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的平均科目数要超过百门,而网络教育在校生人数平均20,999人/网络教育学院。[11]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年秋季的网络教育期末课程考试为例,考生分布在遍布全国的50个学习中心,考试科目总数达到288门,试卷分装超过4千袋,印制总量达到11万份。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常见的管理流程

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管理流程,每学期开始阶段学生要完成选课任务,选课结束后再根据网络教育学院统一安排的时间预约考试课程;网络教育学院根据学生的约考情况分配考场,再依据分配数据印制试卷;学习中心组织考试,考试结束按照科目分拣试卷,最后把试卷按时邮寄回网络教育学院。

(三)常见流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操作环节多,管理成本增加

选课是在学分制的改革下各个网络教育学院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自由选择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操作;约考就是学生对照考试时间向学校预约考试课程,主要目的是避开冲突课程,选择自己能参加考试的时间段。选课和约考是涉及所有学生的操作,选课结束不久,又要通知所有学生预约考试,这个环节增加了学习中心的工作量,而且约考和下游的考场安排高度耦合,有一个学生没有完成约考就不能由平台安排考场。考试流程环节多,涉及面大,每年考试次数过多还会大大增加学院和学习中心的管理成本。

2.信息技术运用不足,管理效率低

在课程考试管理中,信息技术运用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如由于考试科目众多,同课程试卷的归并在发放的分装阶段或者回收的分拣阶段都是较大的工作量,这些可以通过现在比较成熟的机读卡技术解决,不过目前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部分课程使用机读卡。

3.考试样式多,标准不统一

部分网络教育学院在正考之后对于有课程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有补考或者重考,有的网络教育学院在学生毕业前还组织有毕业清考,正考以外三种考试的自主性大,监管薄弱,甚至有些网络教育学院的三种考试还由学习中心自主安排。正考和三种考试的管理流程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监管不统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滋生学习惰性,影响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

网络教育的课程考试管理流程再造是以考试管理的流程为导向,以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为出发点,对每个流程进行再审视、再思考,对关键环节进行再设计。针对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的特点和现行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现有流程进行再造,再造目标应该是达到这种理想的考试管理模式:“严格考试管理,考务组织应该采取相对高度统一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的组织管理要求,每学期的开考课程科目由总校统一规定并,考试要求(考纲和考卷统一)、考试日期、阅卷评分标准应统一。”[12]笔者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进行考试管理流程的再造实践研究。

(一)网络教育课程考试管理的流程再造实践

1.重新审视业务,精简流程

重新审视业务就是要在流程再造的思维下把视野转移到现有管理范围及其环节本身的合理性上来。管理者对每一种管理都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种管理必须存在吗?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吗?必须由本单位来完成吗(可不可以“外包”)?“外包”以后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吗?[13]约考环节必须要存在吗?约考是为了避开考试冲突,自由选择考试时间,这两个目的可以通过提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和考试时间达到。选课前设置科目考试场次,有冲突的科目不能被同时选择;每学期初公布课程考试日期,让学生足够预留考试时间,达到“所学即所考”,如果学生预留考试时间有困难,可以增加申请缓考环节,在考场安排之前“谁需要谁操作”,而不是“部分需要全部操作”的反向选择,这样约考环节的功能在选课时可以一并成完成,两个环节合并。试卷分装可不可以外包?试卷分装工作量大,精度要求高,笔者见过个别网络教育学院的试卷分装工作,全院动员,“全民参与”,业务流程再造中我们认为这部分工作可以外包给具有保密资质的单位来做,经过两次磨合,外包单位已经非常清楚学校的意图,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试卷分装的外包减少了学校的资金投入,节约了人力,使学校可以把管理重心转移到应该管、必须管好的领域。

2.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使能器”,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基石。[14]同课程试卷合并、阅卷登分等人工环节可以通过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2011年秋季开始推行所有科目使用机读卡,首先制定试卷的命题格式标准和统一的机读卡,学生作答前在机读卡上填涂学号和课程代码,机读卡回收以后全部扫描,机器把机读卡上的学号和课程代码作为关键字识别,能自动按照科目归并答卷,客观题由机器评阅,主观题扫描成jpg图片由阅卷教师在电脑终端上手工评阅,阅卷结束系统自动生成标准格式的成绩库。相同科目没有完全集中安排考场的要求,考场就能得到最大的应用,只有最后一个考场可能不足30人,这样能节约学习中心租用考场的成本。流程再造要求数据高度共享,学习中心完全共享学生的选课数据和场次安排,据此设立虚拟考场,学校见到考场数据后再把学生分配到位,最后导出分配数据交付印刷。考试结束后,学习中心将缺考数据传递至学校,学校将缺考数据、阅卷数据和考试数据三者对冲校验,检查阅卷、登分环节可能出现的错误。数据共享减少了数据的手工传递环节,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都得到有效提高。

3.完善规章制度,不留管理“死角”

所有考试执行相同标准才能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教学质量,杜绝学生产生“正考不过等补考”的侥幸心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每年只在6月份和12月份举行两次正考,教学计划中第一、三学期和第二、四学期的课程分别集中安排在第一天和第二天的第一至四场举行,学生每学期的选课数最多为8门,如第一学期课程不过,第二学期选课时可以把当前课程选完后再选择上学期没有通过的课程,第一学期未通过课程会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出现,所有未通过的课程都是在正考中完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网络教育课程考核管理条例》,形成了完善的课程考核规章制度,在标准上做到统一、规范、透明,不留管理上的“死角”,减少重感情、凭良知、依赖责任心办事的现象。

4.“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的网络教育有两种管理模式“学校—学习中心—学生”和“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学生”,[15]这两种模式中学习中心和学生都处于整个管理链的末端,都是学校管理服务的对象,流程再造应该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

篇5

一、建筑信息化模型

建筑工程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依托于建筑信息化模型,也就是BIM模型。BIM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了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BIM虚拟建造技术不仅带来了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影响了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更推动了思维模式的转变。BIM最突出的优点是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包含和要处理的信息种类众多,同时施工中又会产生大量的新数据,不管是施工单位还是建设单位,项目管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准确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信息。作为建筑业目前最核心的大数据技术,BIM在技术方法、数据处理和协同工作三大层面提供了革命性的管理手段,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流程模式。它能够真正实现复杂工程的大数据创造、共享、管理和应用,解决过去信息技术没有做到的事情。

二、建筑信息化手段在高校教学中的发展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建筑市场上BIM技术人才相对匮乏,而高校充当了培养和输送BIM技术人才的重要角色。BIM作为创新技术引入教学中,最先起源于美国,随着BIM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我国高校也相继开设了BIM相关课程。其中: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深圳大学等在本科阶段开设BIM概论及技术应用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研究生阶段培养BIM方向的专业人才。高职类院校以“双高计划”为指导,顺应时代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开设了BIM相关课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虚拟平台,开设了土建、安装、市政等方向的相关课程,打造BIM模型库、BIM5D管理系统、数字建造及智慧运维虚拟管理系统等教学资源,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成立了BIM实训中心,使学生在校能接触到真实的项目,培养实践技能,并且可以承接企业BIM技术服务项目。

三、课程实践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现状1.只重视理论讲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属于专业课,理论性、专业性较强。传统授课时,教师授课重点主要在讲解理论知识,深奥难懂。由于学生缺乏现场实际经验,很难理解课程内容,达不到预设的授课效果,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授课中配合实践操作或者施工现场的实景教学,能够极大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2.授课内容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都广泛使用在工程施工中,但课本内容陈旧、落后。由于更新不及时,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以后,进入实际工作中会有比较强烈的不适应感,进而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抵触情绪。3.学生缺乏兴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传统授课模式就是教师课堂讲解,同时使用PPT展示图片、视频等内容,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很好理解课程内容,影响学习效果。长此以往,听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低,进而失去学习动力。

(二)课程改革内容1.明确培养目标目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建筑信息化、新型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建筑业的发展急需BIM人才,因此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紧跟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要。在“BIM+”时代,建设类专业人才培养要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具备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成为在建设工程领域从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能型人才。2.建立BIM实训基地BIM技术涉及的建筑工程类知识非常抽象,如果只是以传统理论授课模式讲解,学生会感觉内容晦涩难懂,很难深入学习,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建立BIM实训基地尤为重要。利用多种BIM技术软件,如广联达建模系列软件、Revit系列软件、斑马梦龙软件等,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软件当中,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能够使学生迅速提升对BIM技术的掌握能力。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1+X考点,已经建成比较全面并能够满足土建、安装、市政方向学生学习和实训的BIM实训基地,包括BIM实训教室、BIM虚拟实训系统、建筑模拟实训室场地等。3.课程体系重构传统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是理论内容的讲授,近几年引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沙盘实训,但是实训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缺乏对施工现场实际作业环境的认识,以及对项目的宏观认识和把控,所以需要依靠BIM技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项目。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开设BIM技术相关课程,如建筑工程BIM集成技术、建筑工程BIM建模技术、BIM算量软件应用等课程,将BIM技术系统融入原课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学生把控项目全过程的能力,利用BIM技术帮助学生了解项目现场情况,并对项目突况进行提前预判及处理。4.教学改革内容首先,教学方式要进行变革。授课时先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理论课程讲完,给学生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引入BIM模拟施工教学,进行虚拟施工管理、施工交底、施工碰撞问题检查,同时利用BIM5D模型让学生准确提取工程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数据信息,模拟真实项目过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管理项目的能力。其次,利用BIM技术可存储大量数据、快捷提取信息的特性,把项目全过程管理中需要的多种数据输入BIM应用教学模型中,使建设项目模型的物理属性、时间属性、管理属性等可以一起参与到项目全过程管理中。比如,融合前期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导入项目相关数据生成三维立体模型,然后利用虚拟实训系统使学生感受真实的施工现场,如此将现场实际和课本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习兴趣。5.重视师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作为教学改革的发起者,教师首先要掌握BIM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师资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学校可以定期聘请软件公司专家对老师进行软件使用的指导和培训、邀请BIM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挂职锻炼将教师派驻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技术比赛提高教学水平。6.加强校企合作与学校相比企业的实践更具有针对性,在企业中进行实战培训,能够快速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校企合作还可以开展教师交流培训等活动,将基于BIM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到实处。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山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铁七局建设公司等建立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另一方面还可以派驻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也可以在实习学生中遴选优秀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篇6

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来教学的,即学院就是酒店。学院的组成部分是餐厅、客房、前厅,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工作。该校的客房操作课程在教学中有如下优点:

(一)实践课程安排密集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客房操作课程是在学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一般而言是学习五周,客房操作课程的学习内容即实际操作客房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工作量每周都会增加,以提高学生承受工作负荷的能力。每周三天,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中午1小时用餐时间,把全校学生的客房以走人房的标准清扫。时间上与酒店客房部工作安排类似,密集的操作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让学生能够早一步适应未来酒店客房部的工作强度。

(二)岗位分工明确

蓝山酒店管理学院客房操作课程中主要岗位是洗衣房、公共区域、客房清扫、领班,这根据排班表互相轮流,第一次操作课程安排1小时的岗前培训课程,明确具体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以及各岗位所需填写的工作表,让学生对客房操作课程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在正式清扫客房之前,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练习如何铺床,时间大概也是1小时左右。这样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实践酒店客房部的各个岗位,为日后岗位实习做好了铺垫。

二、国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景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客房服务与管理实景教学的实质意义是:作为中国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类学校,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类学校,都很难有澳班的实景教学方式,因此只能把实景教学放在酒店,学生在学校学习到一定的技能后,把学习的场所转到酒店,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到实际的操作。但是把教学场所转到酒店,会遇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一)酒店服务人员技能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统一

高星级酒店客房清扫服务的培训工作,一般都是由一位服务员带一个新手,通过一周左右的“一跟一”学习,新员工就能上岗了。同时,高星级酒店员工每天的工作量要达到15间甚至更多,为了赶时间,员工的清扫质量往往会下降。学生到达酒店跟的师傅不同,那么她学到的东西也不同。在酒店实景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同一类型的房间,员工物品摆放的教学方式会不同,导致学生在初期的工作中比较混乱,学习进度缓慢。

(二)酒店工作量安排不合理,员工教学积极性不高

一般而言,每个酒店都会根据每天的退房数和住客房数安排客房部员工的工作任务,客房清扫人员工作的平均数一般为15间每天,如果带一个新手,开始几周会影响清扫人员的工作进度,而后面又会提高清扫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部分酒店在学生能独立清扫客房后,学生的工作量不算是客房清扫人员的工作量,而单独算开,这又会影响清扫人员培训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生客房清扫的操作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房清扫人员往往会选择不断的让学生铺床,其他工作不教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技能没进步,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

(三)课程安排不紧凑,学生学习进度缓慢

一般而言,实景教学是学生进入酒店进行操作实践,学校一般安排在课程授课期间进行,课程安排往往只有半天或一天的时间。这样的课程安排,意味着学生每周只在酒店练习一次,完全达不到效果,往往这周练习了,下周又忘了,进度比较缓慢,酒店也不太欢迎这种模式的实践,增加了员工工作的负担。

三、国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景教学模式优化的方式

(一)教师跟班跑点,提高管理力度

澳洲蓝山管理学院在客房操作教学过程中,就是由多名教师担任不同岗位的协调管理工作,来回巡视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工作情况。实景教学不同与实习,实景教学是属于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校无法达到实训的条件,因此把教学搬到酒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跟班教学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本身是一门课程,在酒店跟班跑点中,由于客房工作人员承担了主要的实践教学工作,教师相对教学环节就弱化了。但是如果教师跟班跑点,切实循环指导学生清扫过程,提高学生清扫质量,从而能提高实景教学效果。

(二)教师企业实践,达到无缝衔接

澳洲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的专业教师都是在高星级酒店曾工作多年,然后再转到学院教学,对行业非常熟悉,他们不仅理论课堂很丰富,操作技能也很过关,从事操作训练也能指导到位。而国内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在这方面就比较弱了,如果教师对客房操作很陌生,如何去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工作量。国内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暑假期间与酒店达成协议,相关客房操作任课教师下企业实践,体会一下客房清扫的劳动强度以及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从而更好的在实景教学中指导学生。

(三)分组、分阶段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篇7

工商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该专业的许多课程,诸如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本身来源于客观的管理实践;第二,配合专业就业实际而设计的课程,强调工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实际管理问题的个别性、典型性相结合。

1.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空间分类

校内实践课程,是指利用校园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开设的实验课程。工商管理的校内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实验、上机、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是指由专业任课老师指导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比如“电子商务”“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等等都有大量结合计算机实验室的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是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完成的实践课程。结合不同学习阶段的整体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物流管理专业设有“市场研究”域市场调研与预测)实践课程,营销专业设有“营销诊断与策划”实践课程。

所有工商专业修读基础课程后二年级有“认识实习”修读专业基础课程以后三年级有“专业实习”迈入社会前四年级好有“毕业实习”此外另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校外“社会实践”4个模块。培养总体素质的“社会实践”是结合学生思想教育的社会实践,这种实践虽然没有列入规范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在不少高校在课程改革后,已经把它归入学生毕业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

2.工商管理实践课程的性质分类

按照不同性质,可把实践课程划归为“基本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3部分。“基本模块”结合本校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拓展模块”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设立,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比赛。为了

密切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实际的关系,举办一些企业家论坛、企业家讲座式,邀请创业者、企业管理者到校园开设大课堂,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了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创新模块”是与社会和企业的共同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的实际的工作能力,从选题选点开始,进行体验、设计,最后提交报告,从未完成课程学习。

二、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管理的问题

实践课程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在执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质量管理的特殊性。

1.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

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广泛的内容和分散的执行形式,决定了质量管理过程的分散性。实践课程过程不同于课堂教学,除了一些集中的实验课程,相当部分的实践教学其核心过程由学生个体或者学生小组内部进行,老师不能在同一环境中控制教学质量,而是需要分散进行质量控制,由此增加了质量控制难度。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相同的教学要求下表现出来的课程质量效果也具有个案差异性。实践课程的分散性使教师无法及时地发现个体差异,及时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质量控制。在一个由团队进行的完整课程设计中,不同的同学具有不同的优势,动手能力有差异、合作能力有差异,给团队的评价难以体现个体差异,也导致教师难以具体、精确地发现个体同学的问题,及时校正教学误差,提升教学质量。

2.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

实践课程由于教学过程的分散性,过程跟踪具有很多困难,很多时候教师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在评阅学生提交的课程报告时,才了解其课程质量的效果。

课程设计的教学是拟出其设计计划、任务书、进行方案研究和设计、撰写设计报告;专业实习是选择实习岗位、投入实践工作、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实践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更侧重于学生提交报告后老师给予的评价。因此,有时候出现学生利用广泛的信息途径帮助自己完成报告来获取高分,并未全心投入实践,也未能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管理而言,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使课程进行的中期无法及时掌控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只能被动接收结果,无法纠错,无法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3.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依赖性

些实践课程需要有良好的空间环境、实验设备,另外一些实践课程需要依赖社会力量,诸如服务单位、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企业和实践单位提供实践空间、实践项目、工作岗位,还需要专业人员、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和指引,不同的教学环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扩招的背景下,也要考虑要减少大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企业的干扰,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和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对实践平台和环境进行评估、选择、管理和控制。

4.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

在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督导听课、现场教学检查、专项检查等形式进行质量监控,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课程初始到结束各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比较均衡。但相当部分的实践课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的路径推进,其过程无法重复,同时由于对实践平台的依赖性,学生的实践受制与实践对象等实际情况,不同环境条件下学习的收获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三、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模块化

在课程性质分类的基础上,明确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模块,推行模块化管理很有必要。我们把所有的工商管理实践课程归为“基本模块”“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3部分。

1. 基本模块管理

“基本模块”结合现有实验设备,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具体而言,是对工商管理各专业的实验课程内容和校内课程设计,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学院实验设备潜力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内在关联性与根据实验教学环节的内在关联性,依据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统一修正实验教学环节的实验内容、实验模式、时间配置、教师安扫^并组织完善、修订任务书和实验指导书。同时制订实验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条例及质量保障措施。

2. 拓展模块管理

“拓展模块”主要包括大课堂和校园竞技活动等,可以作为实习环节的前期教育。按教学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组织企业家、职业经理、学生创业者以及专家到校园开设大课堂,举办讲座。为了使不同的专业进行交叉学习,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举办创业比赛、营销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资源规划大赛等等。拓展模块可以直接与实习相结合,在一定的拓展积累基础上,到相应的企业做进一步的调研,然后完成实践报告。如果受认识实习条件制约,还可以直接把拓若干次讲座课堂及其他实践活动,申请进入实践实习第二阶段,通过规定的资料搜集完成报告。

3. 创新模块管理

“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模拟和评价等环节完成。全面、系统地总结、检讨前阶段分散与集中的存在问题,可进入嵌入式专业实习模式。包括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广泛地引导本科生参与教师横向项目作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结合进行创新,可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科研成果与教学经验相结合,还可以对课程的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使之富有新意。二是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是学校事业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也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互动的需要,企业利用实际经营经验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同是相对稳定的实践环境使教师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为明晰,基地实习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控制具有优势。

管理部门需要建立一套依托学院固定教学实习基地、同时有效利用教师横向课题单位的实习实施措施和规范方法及保障制度,以及制订相配套的实践环节过程管理条例。

四、工商管理实践课程质量控制的层次化

1.实践课程质量控制框架

实践课程质量控制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实行多元控制,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由于实践课程的分散性特征,尤其是创新模块和拓展模块,比起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自我管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的控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

基于实践课程的效果反馈的滞后性和质量的不稳定性,需要找出“关键质控点2确定质控反馈支点,实现有效控制。即在不同的阶段安排和设计关键质量控制点,把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成果3个层次,(图1)管理全面和有效地提升课程。

2.计划的质量控制

对于学生而言最基本的自我质量控制在于实践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对课程形式和要求等规范的了解。创新和拓展模块,包括科学的任务书的编制,其要素包括目标选题、实践内容、实践路径等内容,这是重要的前馈环节。计划阶段也是团队构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根据疑问组构团队,也可以根据班团组织管理的便利组构团队。在团队准备时,同学们要以各种形式提出问题,并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设计任务书。

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课前进行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包括实践指导书的编制和实践课程教学目的设计,比如拟定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提出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针和原则。对于团队设计的任务,教师给予的帮助主要是任务的意义和创新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和最佳路径等方面的指导。

教学管理部门,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基层教学管理部门,在计划控制阶段主要承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管理,根据实践环境安排工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的平台,同时完善和编制课程规则、质量规范,并进行适当的效果评估。具体而言,包括制定实验室工作规则、实习工作细则,对实验教学和器材的使用和维护给予明确规定,使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3. 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是把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控制上,对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进行严格和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超前性和主动性。创新模块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主体,其自我质控包括3个关键质控对象,一是执行规范,如果实践过程过于随意,容易导致实践的虚假、空泛和无效;二是工作日志、周记,工作日志或者工作周记记录实践过程,是学生进行内部监控的依据,学生可以随时根据工作记录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及时发现问题和修正问题;三是任务的修正,实践课程具有实践环境的依赖性和实践过程质量的不稳定,学生发现原法进行的时候,需要进行任务某些内容或着路径的修正。

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行纪奉活动控制和变更的任务评估。实践i致教师控制的难度,无论是个人实习纪律和规范必须遵循。如果指导书[理规范能够保证正常工作的秩序,教业上的关键因素管理,包括对关键技学生、关键团队的控制,保证学生自兰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学生和事件,对一些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帮助他们对需要修正的任务进行评估和引导。

管理部门在此环节,承担重要的教学质量纠偏和阶段性关键成果管理。需要畅通各种沟通渠道,并通过质量信息的采集进行质量监控。包括对校内外教师的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监管,通过重要的规模的变更任务进行控制管理,对代表性的关键成果进行管理,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偏差进行有效的纠正。

实践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执行力,影响到最后完成实践课程的效果,如果过程控制无效或失败,将导致最后课程质量控制的无效或失败。做好过程控制,才能克服教学效果反馈的滞后性,更好地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4.成果的质量控制

实践的成果表现形式是实践报告,包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结题报告。报告清晰记录实践的结果、结论,将是实践成果的集中体现,报告是质量控制最后一个关键质控点。

学生在实践工作的后期,逐渐进入成果总结的环节。学生需要利用第二个层次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和总结所达成的目标,所完成的任务,按照课程报告的要求,用合适的语言、适当的篇幅对实践的收获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初期任务书的内容,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或未能解决的问题,指出后续工作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若干方面。报告的质量是实践课程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报告的重视程度、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此层次中,教师承担成果验收、评价的角色。教师需要从三个程度进行评估,一是完成任务的程度;二是内容和形式创新的程度,;三是报告质量的层次。基础、拓展和创新三个不同模块的实践课程三者的权重将根据模块的任务要求各有不同。

对于团队的成果质量控制,还有一种方式是“成果演示”课程设计的团队可以进行成果交流。在成果交流环节中,创新团队把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演示、,创新团队允许其他团队质疑并保留答辩的权利,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得到一次信息的共享和自我优化的机会。演示答辩后,教师的评述是给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揭示,对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8

实施CRM,IT技术的实施与应用,只是解决CRM实施的表面问题,而怎么样让上至最高行政总裁下至普通员工都能从思维和行为习惯上真正地聚焦在客户身上,是实施CRM的精髓。从本质上来来说,CRM不过是一个“聚焦客户”的工具。支持CRM这个工具发挥作用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重视以客户资源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能力

传统企业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管理背景下,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共性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管理的着眼点在内部资源管理,即企业管理后台部分。而对于直接面对以客户为主的外部资源的前台部分,缺乏相应管理。CRM作为一个专门管理企业前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提供了一个利用各种方式收集和分析客户资源的系统,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思维。它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以客户为主的外部商业关系资源,扩展新的市场和业务渠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企业的赢利能力。

企业是各项经营要素的集合,各个经营要素在企业价值中分别具有不同的作用,传统企业管理理论中经营要素包括市场营销、生产研发、技术支持、财务金融、内部管理,企业利用和驱驾这些要素的能力总和,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传统企业往往在这些要素方面大力挖潜,以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CRM要求企业将市场营销、生产研发、技术支持、财务金融、内部管理这五个经营要素全部围绕着以客户资源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来展开。

2、重视客户利益

3、让客户满意

企业在以前的市场竞争中,往往会形成一种以企业本身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因为能够有效地使企业各项资源围绕企业如何获取更多利润而展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帮助。于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成为企业经营所恪守的一条定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许多企业为获利自觉不自觉地损害客户利益,客户对供应商或品牌的忠诚普遍偏低。我们都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保留一个老客户成本的5倍,企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作法极有可能会有如猴子掰玉米,导致老客户不断流失,自然企业的利益也会因此受损。

在重视客户利益方面,日本企业做得比较成功。当西方企业还在产品质量的竞赛中冲刺,日本企业已开始将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客户满意上来。日本企业家认为,让客户满意其实是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日本日用品与化妆品业龙头花王公司的年度报告曾经这么写着:“顾客的信赖,是花王最珍贵的资产。我们相信花王之所以独特,就在于我们的首要目标既非利润也非竞争定位,而是要通过实用、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对顾客的承诺,将持续主导我们的一切企业决策”。丰田公司目前也正在着手改造它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各组织部门和员工,能够将视线关注于如何在接到订单一周内向客户交车,以便缩短客户等待交货时间,让客户更为满意。日本企业的作法,使日本品牌的产品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以汽车品牌为例,欧洲车在欧洲的品牌忠诚度平均不到50%,而丰田车在日本的忠诚度高达65%。由此可见,重视客户利益,让客户满意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有效方法。企业由于客户的忠诚度,不仅可以低成本地从老客户身上获取利益,而且可以因客户推介而提升新增客户销售额。

4、关注客户个性需求

传统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面对的是一个群体市场,大部分企业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本位主义交易观念,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上的大众需求,来经营自己的产品。企业一旦发现产品滞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用促销手段,而忽略了从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中寻找突破。但资料表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能否满足个性需求当作首要前提,那种仅仅适应大众人群的产品竟有近八成无人问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商品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卖方市场的膨胀使消费者对商品的

选择有了极大余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及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将个性化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著名的DELL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群雄纷争IT市场脱颖而出,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DELL建立了一套能够快捷地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企业文化体系。遵照这一文化体系的要求,DELL公司建立了一套包括销售、生产、采购、服务全过程的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和配送服务,奇迹般地保持了多年50以上的增长,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电脑厂商之一。国内知名企业海尔也尝到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甜头,自推出个性化冰箱短短一个月,就接到100多万台定制冰箱的业务。

4、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路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从最初的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消费时代过渡到感情消费时代,感性消费时代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多地是在追求一种心灵的满足。感情消费时代产品本身已经摆在次要位置,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许多在价格、品质、外型等方面相似的商品,最终决定消费者取舍的因素,很有可能是消费者对企业的感情。感情是难以具体量化的东西,但它确实能为企业争取客户。

企业文化本身是影响企业能否有效地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良好感情的关键因素,企业通过媒介、合作伙伴、员工等渠道传达给客户的感觉,会影响客户的选择。麦当劳迎合感情消费的做法很值得借鉴。现在时常在街头可以见到这样一幕:小孩拽着他们父母(或爷爷奶奶)的手叫嚷着要吃麦当劳,要跟麦当劳叔叔照相,这些小消费者消费的并不是汉堡包、油炸鸡本身,而是希望在麦当劳的氛围里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快乐。麦当劳建立在客户心目中的深厚感情,与“麦当劳叔叔”亲切的微笑,服务生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息息相关。

以客户为中心,以及由此而衍生的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面向感情消费的经营思路等等企业文化特征,是经改造后以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企业文化的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凭借一招一式,一蹴而就,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系统地改造原有企业文化:

1、定义企业经营理念时,要从客户利益出发。

企业经营理念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当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时,企业经营理念应随之而变革,由于“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迅速来临,对许多公司而言,渐进式的改革已不足以适应市场需要,而需要的是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革命式再造,根本改变企业体质,构思一个“从客户利益出发”的企业文化体系。目前,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已经迅速地定义了自己全新的经营理念,像TCL电器的“为顾客创造价值”、金蝶软件的“帮助顾客成功”,这些经营理念,成为企业全新文化体系的显著标志。

2、建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组织。

传统企业仍以亚当史密斯《国富论》中分工原则,设计企业经营组织。这种经营组织以产品、内部管理为中心,属“生产导向”或者“市场导向”型组织,有利于合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但在执行管理指令时,往往忽略了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组织,将焦点关注于以客户为主的企业外部资源,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清醒地知道企业的处境,使企业的每一个组织部门围绕着客户来协调运作。唯有将客户置于企业组织的中心,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作为企业运营最大的目标,才能使企业面临新经济时代而立于不败之地。

篇9

一、线切割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线切割实训教学的教学问题中,存在机床的数量不能满足一人一台和加工速度慢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就造成学生空余时间比较多的现状,加大了管理上的难度。因此,在日常的实训环节非常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与之相互支持。在线切割实训实施一体化教学中,常常因机床特性问题,教学示范和任务实施时间比较长,课时很难控制,所以在实训任务的活动安排时,要从多方面去考虑再进行安排,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1]

二、线切割实训模块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对策

在传统模式下,实训学生在参与线切割的实训模块之时,都是先让老师讲授线切割基本的操作原理、机床的基本结构、加工工艺以及编程方法等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与自动编程,之后再给学生演示线切割设备的基本操作。

但相比传统的机械加工原理,线切割加工原理与之有着本质方面的区别,即在实训之前,学生并未接受过特种加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适当地学习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但是因为实训学时的限制,以及机床机械设备数量的限制,过多的理论讲解必定会占用学生编程练习的时间,再加上线切割本身加工效率偏低,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设备的机会非常少,再加上设备的限制,学生空有理论知识,却没有实践经验。

在不断地探索与分析后,为了做好线切割实训一体化课程教学,对实训课程进行了重组与优化之后,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新的实训流程为:第一,先带领学生参观已经加工成型的线切割作品,让学生对线切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精美的作品也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创造的欲望,确保学生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第二,对学生讲解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加工原理,并且做好基本操作的演示,再分层次地介绍自动编程方法、线切割手工以及图形扫描加工方式,并且准备相应的练习图库供学生练习。第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创新设计,并且从中选择1~2组设计较好的作品让学生尝试加工。虽然线切割设备数量的不足,但是设计出来的作品想要让一位学生完成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所以,通过小组的方式,就可以让学生对需要加工的线切割加工工艺进行相互的讨论,如电极丝松紧程度、电参数的选择、加工路径、工艺孔位置对加工质量产生的影响等。在相互合作之间,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并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避免机床数量不足以及单个学生无法掌握机床特性的问题。[3]

在新模式之下的实训流程主要是将理论教学分散到设备操作以及学生作品的加工时间段来进行,这样就从原本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导学”模式,这样通过以引导为主、以启发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虽然表面上看是减少了理论教学的时间,但是却让学生从原本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的探索、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学习效果反而更好。在创新设计模块引入之后,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很多学生都愿意利用课余的时间来设计作品,然后到线切割中心完成加工。通过这样的课程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学生在基本掌握实习内容的同时,也能将各自的个性与创造力发挥出来。

三、结论

通过上述对线切割实训一体化教学问题与具体的一体化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探讨,能确保实训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内容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接近实际,使得基地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实际的生产能力。第二,教学内容越来越充实,使得工位、项目越来越多,教学效率逐渐提高,再加上设施的逐渐完善、管理的不断细化,将课时的利用率、设备的利用率都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后续的线切割实训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牛锁良,李 平,等. 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线切割实训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1―34.

篇10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知识点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最后做出引导性点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强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向流通”。

篇11

监督中心工作人员核实信息后,迅速将情况反馈到了相关单位。很快,廊坊市政处的施工人员就来到现场,将丢失的雨箅子补装完毕。整个过程从发现到解决还不到一个小时。

去年12月,廊坊市在全省率先开通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市区建成区划分成228个网格区域。164名城管监督员对所分管网格区域进行全时段监控,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使相关部门能迅速处理。系统运行以来,先后立案16270件,办结15380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市民身边的井盖丢失、自来水水管破裂、露天烧烤污染、垃圾乱堆乱放等烦心事,都可以通过这张数字化“大网”,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妥善处理。

数字化管理只是廊坊市综合执法局创出的靓丽名片之一。创建无违章建筑,无私搭乱建,无废品回收站点、煤场、砂石料场、洗车站点滥设,无露天烧烤,无乱贴乱画,无乱设牌匾的“六无市区”,创建让非法小广告无立足之地的“无癣城市”,创建 “和谐拆违”、门前十包责任制、户外广告精品工程……提起这些,廊坊市民无不拍手叫好。

在推进人性化城管上,市综合执法局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清理丰盛路、裕华路卖菜摊贩占道市场时,他们并没有采用简单的驱赶方式,而是多方协调,开辟了两块规范的蔬菜批发市场,引导摊贩到市场内经营。修车、修鞋、修锁摊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但以前缺乏统一管理。他们对市区260个修车、修鞋、修锁摊点进行统一规划、围档、管理。这些化堵为疏的人性化举措,既保障了困难群众生计,方便了市民生活,也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