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0:13: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选择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富有特色的精华部分,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只有选择具有垄断性、典型性、特异性和区域性,能够产生巨大的空间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具有发展的潜力,实行可持续发展。比如,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它便以帝王之都、唐风古韵作为自己开发的主题定位,以此资源来进行开发旅游。
(二)保持特色
在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尽可能地保持自然和历史的原始风貌。任何过分的装饰和全面毁旧翻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如果特色旅游资源失去了其自然和原始的状态,那么将会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涵,削弱它的特色的价值,从而失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这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开发。
(三)突出特色
特色旅游开发必须突出资源的特异性和独特性,着重围绕着资源的主题特色进行开发,尽可能地凸显它的典型性和特异性,强化它的垄断性,加大和其他地区的资源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差异性。比如云南的旅游开发,不但在景观上凸显地方民族特色,而且在文艺表演、民族风俗展现上都强化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协调特色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景观的开发和周围的环境的整体特点要协调,从这种协调中来衬托特色、增强特色,形成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的文化提升,让旅游人文更符合旅游者的需求,最直接最彻底地让资源特色融为旅游细节。比如杭州的整体旅游风格,整个城市的特点宛如一个大大的城市花园,完全体现了“休闲之都”的风貌。
二、特色文化旅游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构建
特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现实价值,而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潜在价值。
(一)经济价值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建设旅游设施、提供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等这些具有经济特性的活动,使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社会再生产的性质,因而产生经济价值。这样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资源的自然再生产的能力之上,主要有为开发、保护和恢复特色旅游资源再生产所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是社会对此投入的价值。以及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调查、评价和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的交通建设、景点开发、宣传促销等投入的价值,这些都被称为“现实价值”。
(二)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特色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体现的是间接使用价值。这种潜在的价值是由使用资源的效用性和稀缺性所决定的,同时稀缺性的特征也决定了特色旅游资源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充分认识其稀有性的基础上,明确其相应的价值。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基础,提高产业标准,在维护和景观设计上都要保持生态资源的完整性。结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和主题文化协调的生态氛围,提高生态环境的协调性。
一、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温泉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较好,它们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云南、海南、、台湾等省市。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发展成熟、温泉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温泉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就要属被誉为“温泉”的黄山温泉、庐山温泉、汤山温泉、华清池温泉、蓝洋温泉、安宁温泉、息峰温泉和从化温泉。
(二)温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温泉旅游资源认识不足
温泉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具有稀缺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其分布因为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分布不均。所以这就要求旅游地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资源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使这种稀缺的旅游资源既能为旅游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
2、缺少对温泉旅游内涵开发
目前,很多温泉旅游地在开发的过程中,仅仅把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温泉资源本身的开发,而忽视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是仅仅满足游山玩水这种浅层次的旅游层面上,更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而温泉旅游也不仅仅是泡泡温泉这么简单,其文化内涵实际上是旅游者对温泉旅游文化的体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目前,我国在温泉旅游文化方面缺少对于内涵的挖掘和建设,温泉旅游的文化性不明显,温泉旅游服务产品也不够丰富。温泉旅游产品如果缺少文化的支撑,就会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缺少市场竞争力。
3、重模仿轻创新
温泉旅游资源的休闲、度假、康乐、健身、保健等旅游功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而现在温泉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洗浴、保健、疗养等功能的开发,而对科普、健身、观光等综合型项目的开发,则相对较少。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创新型温泉旅游产品,模仿性较重,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
二、温泉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注重生态效益
温泉旅游地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促进温泉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温泉资源的分布、客源市场、游客行为、心理需求及其特点进行科学调研以及科学的规划指导,整合各种温泉旅游产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发挥温泉资源优势。 使温泉资源在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二)丰富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开发
温泉旅游行业在产品创新上相对较弱,局限性很强。在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时,要突出产品的地域特色,开发出适用于不同消费者、不同档次的系列化温泉旅游产品。比如可以设计健康温泉旅游产品、医疗温泉旅游产品、美容温泉旅游产品。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民俗是一个民族创造并得以传承的文化习俗,其包括:社会生活、民间节日、艺术表演等内容,且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特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种,而我国当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研究较少,其主要是指可吸引游客并用于旅游发展的民俗资源。合理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在满足游客度假享受的同时也能通过特别的文化内容拓宽游客的视野,给游客带来风土人情的特殊观感。民俗旅游资源属于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类型,其不仅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还有民族的节日、建筑、艺术等内容,极具丰富特性。民俗旅游资源与一般的旅游资源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民俗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动力,其体现在秀美的自然风光中,也由特色的礼仪、宗教表演所体现,是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性特点,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中将产生不同的民俗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需要由相应的配套设施做辅助才能向游客表现出最佳的效果,在当地居民的支持下,使得游客积极的参与到民俗旅游活动中来体现其参与性的特点。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产生的民俗旅游资源也具有多样性,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二、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举措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选择是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举措之一。明确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需要保护的现实要求。开发和保护是相对矛盾的个体,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势必对其产生一定的破坏,为降低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坏程度,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开发过度导致的资源商业化现象发生。民俗旅游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措施,将文化环境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有效的展开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开发资源的各项内容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期间良好的开发措施,政府部门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于违反国家规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行为,相关部门需要采取相应手段依法惩戒,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破坏国家民俗旅游资源现象发生。
(二)强化科学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举措中强化科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需要在把握民俗旅游资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走一条循环利用的道路。针对现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依靠特色的民俗风情发展旅游化方向,对民俗旅游资源中的节庆、宗教、商品等进行系统规划,策划出满足游客需要的民俗旅游项目,提高地区民俗旅游景区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避免重经济效益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出现。全面了解地区内的民俗旅游资源,打造出创新性的旅游项目,以此提高游客满意度。科学管理制度离不开部门的审批机制,在开发国家民俗旅游资源时,需要上报旅游及工商部门审批,开具相应报告方可采取行动。在科学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培养专业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努力提高民俗旅游景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等措施为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提供动力支持。
(三)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是有效开发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创建出民俗旅游资源的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观光,以大幅提升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民俗旅游产品的经济价值。开发独特的民俗历史活动、民俗宗教活拥扔卫窒钅浚以符合现代化的游客要求。我国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景德镇瓷器、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等,通过良好的资源包装,为宣传民俗旅游资源提供展示平台,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参与其中,是合理开发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有效举措。部分少数民族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及旅游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广,通过各大媒体的推销,打响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以此促进地区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多样化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来拓宽我国的旅游市场,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经济增收。
一、陕西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陕西拥有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民俗文化,具备开展民俗旅游的先天优势。但陕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开发深度广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不明确
陕西民俗旅游资源分布全省各地,且各具特色,但由于宣传、服务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到目前为止,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目前真正开发的仅陕北民俗风情,其余的几乎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如陕西的婚丧嫁娶、陕西的刺绣、泥塑、农民画等手工艺品只流传于民间,没有打入市场,更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产业。景区内的商店众多,但不规范;纪念品多,但是无特色,很多外地游客抱怨买不到具有陕西特色的民俗纪念品,真正具有陕西特色的纪念品还有待开发。这种状况大大影响了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二)思想观念不开放,文化内涵开发不够
民俗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要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由于陕西人的思想观念不解放,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可开发性,因此至今没有打入市场,没有形成系列产业,严重影响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反,南方如江苏无锡市华西村开发江南水乡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活动等,它们创意新颖,文化内涵突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旅游业发展的后劲。陕西民俗旅游资源项项独特,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要让游客在亲身观赏、实际体验中感受到陕西古老而独特的民俗文化。
(三)旅游开发资金短缺、配套基础设施差
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是造成陕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进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由于资金不足,配套设施建设一直未迈出较大的步伐。陕西旅游在食、宿、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开发与国内旅游较发达的省(市、区)相比,差距比较大。陕西大部分景点特别是陕南和陕北的交通条件未有大的改观,影响了旅游者的积极性,而宾馆的特点是数量少、条件差、星级宾馆少,无法满足接待外宾和大型旅游团体的需要。如汉中、商洛、安康,仅有几家三星级宾馆。
(四)旅游规划未彻底贯彻实施
在陕西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统一规划未彻底贯彻实施,各地在选择旅游开发项目方面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遍地开花”的无政府状态,各自为政,自发进行。此外,有的开发商法制意识薄弱,文物保护意识差,不经上级批准就肆意盲目开发旅游资源,随意破坏文物,结果适得其反。
(五)继承性不够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每一处民俗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但现代文化的冲击使民俗越来越地方化,许多民俗独特之处只能在深山乡村或个别群体中找到,绝大多数地区民俗被同化和大众化,这对民俗旅游资源极为不利。如何将经过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相沿成习的民俗文化历代传承,在巩固自己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他地区先进的民俗文化,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是值得重视和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陕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陕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遵循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应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会因其贴切、真实而葆有长久的生命。
2、保护性原则。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在开发时,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在今后的开发中,也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3、功能多样性原则。民俗活动受岁时及其功能的制约,在民间总是作分散的、交替的传习与重演。由于民俗旅游是取材于民俗的旅游活动,而不是民俗的机械重现,因此它要求集中、紧凑而功能多样。它要让有限的景区发挥多重的效用,即不受时令、空间的制约,建成一个景致随和、因客设项的旅游基地,并以此显示一地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常见常新。
4、参与性原则。民俗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生活的情趣。民俗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参与民间活动,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使人回味无穷,而陕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只能看不能参与,兴趣索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陕西民俗旅游的创新思维
1、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陕西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打破常规,大胆创新。首先打破旅游淡季无作为的思维,把开发的目光盯住旅游淡季,依据民俗旅游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旅游项目,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到陕西做客。其次要树立整体思维。陕西的民俗旅游要打破常规,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路,提高游客的旅游效率。另外我们应树立动态旅游开发思维,多设计一些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真正感受民俗旅游的乐趣。如在一些景点设计规划“陕西美食一条街”、“陕西特产、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使游客游览之余可品尝陕特的风味小吃,购买陕西的土特产纪念品;还可推出“民歌比拼赛”等让游客亲身处于活动中,体验和再现当时的情境。
2、方式创新。陕西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特色明显,这种优势使陕西民俗旅游的开发可以具有多种方式。方式的创新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旅游路线设计方式、旅游内容安排方式等,在旅游开发方面可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单独投资开发或共同投资开发的方式,使旅游资源尽快成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可采取多种方式,如陕西民俗旅游,可以形成“陕南-关中-陕北”为中心的线路;陕西民居旅游,可以形成“陕北窑洞-关中民居”为中心的线路等。
3、科技创新。民俗旅游在大多数人看来,也许没有多少高科技的内容,但科技创新仍应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应有之义。民俗旅游开发的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资源本身的科技含量开发,如陕北窑洞,包含着不少科技成分,这种科技成分的挖掘不仅可使旅游者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科技智慧,也可促成我们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借鉴、吸收和传承。二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或再现中国古代民俗,这对于游客了解和理解古代民俗,增加旅游兴趣,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部门需要做好的工作
1、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在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之前,要上报旅游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并提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报告、开发步骤报告、效益预测报告和资金保证方面的证明文件。工商管理部门可根据其提交的文件,综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估,并做出答复。这样可以杜绝民俗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防止因盲目开发对民俗文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资金的浪费。
2、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由于审批机制的严格化,必然要求开发规划的科学化。在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之前,应认真考虑到现有条件,还要综合客观条件。并对开发后的服务对象,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论断。哪些项目应该上,哪些项目可以免,哪些项目可以体现民俗文化特色,哪些项目会造成负面影响,针对哪些目标市场进行开发会前景广阔,针对哪些目标市场进行开发会造成入不敷出等等。以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突出自身特点,走出“大而全”的开发误区,扬长避短,实现旅游产品精品化。
3、加强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对已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有关部门要对其运营状况进行监督,通过国家的宏观管理将其导入正轨。对于那些有利于民俗旅游发展的措施和方法,国家要积极鼓励、大力扶持。而对于一些违反国家规定或职业道德的行为,应依法查处,责令其改正或予以取缔。尤其是对于一些伪民俗,要毫不手软,狠抓到底,严格控制民俗的非正当商业化行为。
4、完善民俗旅游区的管理制度。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实行科学化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遏制一切不良因素的形成。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本民族特色,摒弃一切轻真重仿的错误开发,充分打造个性化的旅游项目,以提高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生命力。
(四)发展新三型旅游资源
1、把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形成观光休闲型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一种文化或自然风景资源和谐统一的经济利用过程,成功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之一就是在已有的旅游供求关系的格局中,推出了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于一体的产品。
2、对民族旅游的商品进行开发,形成购买型旅游。陕西各地的民俗工艺品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许多工艺品厂和研究所都可以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如兵马俑制作、唐三彩制作工艺、陕北剪纸、关中面塑、户县农民画等等不胜枚举。这种具有参与性的活动,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又使他们在观过程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
3、兴建民俗村、民俗园、民俗博物馆,形成体验型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单纯的观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于是大量体验型旅游项目应运而生。通过兴建民俗村、民俗园、民俗博物馆等形式,把当地的民俗风情直观、立体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使旅游者不再单纯地只能用眼看、用耳听,而是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旅游产品中,全方位地体验当地的民俗特色。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这是一个荟萃了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民问风情、民居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过旅游者的亲身参与,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活动,是一座露天的、动态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吸引了众多游客。
4、加大对陕西民俗旅游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陕西民俗旅游的宣传。首先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的培训,使其真正理解陕西民俗的内涵,并作为形象大使把陕西民俗旅游宣传出去;此外,可以运用其他营销方式,如影视营销等,把陕西民俗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总之,陕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渠道、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做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使民俗旅游开发成为一个真正的朝阳产业,推动陕西旅游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区域民俗旅游现状与开发策略――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3、宋云飞.现行民俗旅游开发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
宗教文化一直作为人类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宗教旅游以求法、朝拜等为目的,属于一种特定层次的旅游活动存在。某些宗教圣地已不再仅仅属于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给人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意识带去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也在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促进当地宗教旅游事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其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国家和地区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显现出来,要想科学合理的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除了在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对宗教的旅游资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
宗教教义中经常会有一些规律性的活动仪式,这一形式无不给人们带去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观赏欲望,为旅游界所利用,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成旅游业务的开展。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威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分支,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来看
宗教本身具有神秘玄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1)神秘、玄奇的境界。这是宗教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根本。宗教的源于对超人间、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信仰与膜拜。从宗教的仪式、活动、设施以及哪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等,都富有超现实的神秘感。(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宗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内涵。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结合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果,长久的积淀才有得以形成现存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宗教旅游资源。因此,说它们不但具有宗教内涵,更具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 从宗教旅游价值来看
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价值:(1)宗教价值。宗教旅游圣地对于信徒而言,是朝圣、朝拜的神圣地界。时至目前,宗教场所的依旧正常的开展宗活动,这实质上是对信徒的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教义的哲理性上,它包含着一些人们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自我约束、积极行善等为人处事的哲理。(2)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文化主要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旅游资源来体现,宗教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宗教的教旅游资源当作是宗教的产物来看,并把她们当作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人文景观来欣赏。(3)景观审美价值。宗教旅游场所一直因其建筑、环境以及宗教艺术品等艺术魅力来吸引着游客,无论是对信徒还是一般游客都具有很高的景观审美价值。
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多方面的旅游价值以及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除了鲜明的宗教特征以外,还具有历史文物资源的所有特征。加之宗教问题一般都具有群众性、长期性、民族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因此其开发过程尤其复杂,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也即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及宗教现象,对于所有涉及宗教的问题都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切实以国家相关宗教法律法规为原则,正确贯彻宗教政策方针,尊重宗教信徒以及宗教组织的宗教感情,在保护他们应有的合权益的同时,还要防止一些伪宗教、非法宗教等因素借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名参与进来;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论证、分析,不能盲目更不能想当然的去操作。
(二)历史性和效益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化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先就该资源具有的宗教影响范围以及信仰地位高低进行综合判定;对宗教旅游资源场所尽量以提升文化品味为目标,并尽量保持原有形态、风格、结构等历史特征。宗教旅游资源不但要求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对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追求是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程序。
(三)综合原则:综合性主要针对宗教旅游资源内容的开发方面,应保持旅游资源内容、方式的多层次性以及丰富性,满足各层次、各类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但切记无中生有。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因此一定要把旅游资源当作一项复杂的工程来认真对待。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几条建议
结合我国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开发原则,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以下几条建议:(1)充分评价、认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体现出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管理,避免宗教文化的迷信化,同时要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3)管理部门除了考虑旅游自身带来收入以外,更应考虑其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切忌过于商业化。(4)保护与开发并举,也即是通过一些重建或修缮尽量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景点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保护了宗教文化的原有资源,而且又发展了新的旅游业。
总而言之,在开发宗教旅游时,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特色的挖掘,加强与宗教部门之间的合作,使旅游业与宗教之间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范斌,郑贺.足球边路进攻战术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2] 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
[3]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候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划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一、简单了解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及基本内涵
对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可以提高生态旅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有利于各地区根据自身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也是保证生态旅游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理论知识方面远远落后于具体实践,因此,创立一个科学的、简单明了的生态旅游资源概念非常重要,它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和有效利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观光和欣赏,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被旅游业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一体的自然生态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第一,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主体,生态旅游资源是客体,它是旅游者实现生态旅游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生态旅游者实践活动的直接对象。第二,从狭义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生态区,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和荒漠、沙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从广义的角度上看,生态旅游资源还包括一些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在我国的云南地区,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不仅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还能塑造吸引游客的具有生态旅游气氛的人文旅游资源,从而增强旅游景区自身的吸引力。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只有被生态旅游业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第四,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美的特性,这种美主要体现在生命与环境之间共存和相互支持上,从而吸引游客。第五,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前提是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别划分
生态旅游资源根据其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根据范畴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从成因方面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从开发状态来看,可以分为已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待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主要是从有利于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综合评价、利用和开发的角度出发,以景观生态分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分类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按级别分类。初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划分标准包括两个方面:地形地貌及其界线和地表覆盖情况。地形地貌是形成生态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基础性元素,也是划分不同个体的主要标准。地表覆盖情况包括地表植被和土地利用等,对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按本质属性分类。各类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成因和本质属性不同,按照这一原则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陆地生态景观和水域生态景观两个方面。
第三,按照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类别划分。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认真分析和调查,发现在不同的生态景观系别下的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构成部门是不同的斑块、廊道和基质。在影响生态旅游资源的因素中有一个因素是最主要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这个作为划分陆地生态旅游资源和水域生态资源景观系的重要依据。
第四,根据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划分。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按照具体的旅游实践活动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进行辩证的区分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
三、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众所周知,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经济项目,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的指导下,才能获取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就是对旅游资源和自然坏境的不断破坏,可能会对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才能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长久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经济的需要,还能保证为后代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当代人用最少的生态资源换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并能持久为子孙后代所利用。
第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保护旅游资源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对于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环境下进行,并使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有特色性。特色性是生态旅游资源必须具备的特点,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地方所在。特色性是指不同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是竞争力和吸引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形式。
第四,坚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不仅有利于突出旅游资源的优越性,还能让游客感受到旅游资源的整体美。
第五,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效益是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结合体。
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虽然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可是在具体的开发利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有部分地区比较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可能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可能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当今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对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从而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不断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直接取决于在开发管理中是否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而法制的健全程度决定了旅游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管理的重要保证。
总而言之,我国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厦门市鼓浪屿游览区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29-02
巴彦淖尔市悠久的河套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文化灵魂,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巴彦淖尔市应将河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河套文化旅游品牌。
一、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积淀深厚
巴彦淖尔市早在原始社会,在阴山以北的乌拉特草原和乌兰布和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从先秦时期历经汉、唐、宋、辽、金、夏、元到近代,在此都有建制,并先后有戎、狄、匈奴、鲜卑、回纥、契丹、蒙古族等民族在此活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古长城、古墓群、古城遗址、阴山岩画等,也留下了蒙恬修长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冯玉祥誓师,抗日等史话。这些既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二)资源丰富,数量多,类型全,各具特色
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涵盖遗址遗迹、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主类,而且各个主类资源单体数量多,富有特色,如体现浓郁乌拉特蒙古族风情的乌拉特草原,体现河套田园风情的临河隆胜星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体现悠久历史文化的阴山岩画等。
(三)价值高,具有较强吸引力
巴彦淖尔市是河套文化发源地,留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并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如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遗存的秦长城、鸡鹿塞、光禄塞、高阙塞、西受降城遗址等都是当年的军事要塞遗址,其中小佘太秦长城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遗的阴山岩画;有内蒙古地区萨加教派唯一的活动场所阿贵庙;有将蒙古古哺乳类的历史推前到了1000万年左右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保护区等。
二、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河套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深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低品位的旅游,难以彰显其个性和魅力。巴彦淖尔市各地在河套文化内涵挖掘上还不够深入,让游客无法了解、体验和感受河套文化魅力。另外,由于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周期长,民间资金和外资往往不愿注入,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些旅游者热衷于观光旅游,对文化旅游兴趣不浓,而对自然景观兴趣很浓,所以,巴彦淖尔市现在大力开发的都是自然景观,如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乌梁素海、纳林湖等自然景观备受青睐,但对资源中河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果辅以文化旅游产品会更好。
(二)缺乏“大旅游”观念,旅游协作整体不力,各自为政
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过于分散,尤其是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而这些资源又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因此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缺乏大旅游观念,缺少政府等部门统一规划、开发和管理,从而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呈现不均衡状态,大大降低了资源的整体优势。
(三)旅游促销魄力不足,运作乏力
巴彦淖尔市尽管做了大量宣传促销工作,但由于经费不足,未能开展大规模、持久的宣传促销工作,所以导致宣传面较窄,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一是网络宣传利用度还不高,二是缺少整体促销。各旅游企业、各景点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宣传,没有形成合力,不利于河套文化旅游品牌的树立。巴彦淖尔市应加快同国内国际知名网站的合作,将各个景区、旅行社等相关信息于网站。
(四)一些旅游资源具有较高价值,但开发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巴彦淖尔市部分河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吸引力较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具有较高价值。但这些旅游资源有的正在规划开发,有的还未进行开发,总体开发较滞后,因此导致这些资源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阴山岩画是河套文化重要的文化元素,是反映我国古代北方各民族文明历史的千里画廊,在世界岩画史和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目前对阴山岩画文化旅游的开发还没有进行,主要是缺乏有创意的规划设计,难以实体再现远古文化,且道路不通畅,基础设施薄弱,这必将制约河套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 开发
一、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提出及其内涵
凡是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皆可称为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即通常所说的“二老(老天爷、老祖先)的遗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传统旅游资源观已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深度发展,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但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社会资源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形式、现代建设成就、变革新事,甚至政府机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军营等都可列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主体功能的社会性(非旅游性)是社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9年国务院首次将旅游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放在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2.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顺应旅游需求转变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休闲、消费主义心态的日趋增强,旅游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希望能够深入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市场推动型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需求相适应,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条件。
3.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优化城市旅游结构的需要。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整合一个城市的社会公共资源并把它转化为旅游观光产品,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城市自身历史与功能内涵,实现城市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的重要切入口。社会资源的开发是对城市社会文化全景的一种提炼与展示,加强游客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实现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
4.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生活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减缓主客冲突的产生。同时,由于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1.突破传统,更新观念。传统旅游资源观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随着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传统旅游资源观显示出极大的狭隘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认识,突破传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观的思维定势,树立“大旅游”观,城市即景观,处处皆资源。从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城市社会资源的旅游价值。
2.系统规划,突出特色。旅游规划者应将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到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范畴,在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社会性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选择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保持项目的原真性和个性。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满意的价值感受。如上海体现的是以“海派文化”为基础,以商务旅游为主体的都市旅游的发展,珠海体现的是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大连的优势是总体的城市风貌,三者以不同的风格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吸引力。
3.合理开发,有效组合。城市旅游开发者应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特点与经济实力,在分析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进行“资源―产品”转化,优先开发那些有市场、有特色、投入低的项目,重点开发那些对城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现有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下,一般而言,城市应优先开发民俗旅游、会展旅游、商业购物旅游和节庆旅游。同时,对城市现存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观光旅游产品与体验旅游产品、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大众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静配合、特色独具的立体城市旅游产品。
4.科学管理,保障配套。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争取有关企事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成立专门的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小组,负责对社会资源开发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确定城市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各项工作,合理解决社会敏感问题,处理社区居民的利益问题,避免文化、生活冲突的发生。社会资源开发主要是一项社会事业,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保障对社会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投入。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
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著名学者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中,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羌族文化旅游也不例外,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彩的民族,其文化体现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资源是凡能被旅游业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1]。笔者将从服饰、饮食、礼仪、艺术与娱乐、建筑文化方面分析羌族文化及羌族文化旅游资源[2]。一是服饰文化。羌族人民服饰朴素,无论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系绣花腰带,足穿云鞋———属绣花鞋的一种,鞋上绣有云彩图案。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羌族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二是饮食文化。主要有由玉米晒干磨成粉做成的干饭、打搅团、玉米糊,由嫩玉米做成的玉米糍粑,可蒸、炒或蘸蜂蜜吃,风味独具;由荞麦做成的凉粉、葱花饼等;特色食品有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新鲜瘦肉制成的香肠和腌制的腊肉尤为出名,深受大众喜爱。逢年过节,这些美味和羌族人民自己用青稞大麦酿的咂酒均会拿出来款待客人。由原材料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具体情况决定,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类喜庆宴席模式,宴席上菜、开席、撤席均有规矩,违者视为对客人的不敬。三是羌族礼仪文化。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活动;五月初五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节庆瓦日俄足节,被当地人又称“妇女节”;其次是“羌族人民一家结婚百家喜”的婚俗,订婚举行“开口酒”、“小订酒”、“大订酒”,婚礼上举行“花夜”、“正寝”、“回门”等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各办礼节;最后还有冠礼,是男性成年举行的仪式[2]。四是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羌族的民间工艺以刺绣、挑花等最为出名,多数以自然物作为图案题材。挑秀图案的内容也多为吉祥如意,充分表现了羌族独特的民风。刺绣技术,是传统的艺术结晶,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主要用于装饰,如鞋子、衣服、腰带等。羌族的歌舞风格独特而形式多样,民歌分为山歌、酒歌、情歌、风俗礼仪歌等等,舞蹈音乐主要有沙朗舞音乐、席步蹴音乐、日木那耸音乐和埃古日格沙音乐。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合性舞蹈几大类。代表作有《莎朗》、《席步蹴》(自娱)、《克什几黑苏得》(祭祀舞)、《忍木那耸瓦》(礼仪舞)等等。五是建筑文化。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闻名。羌族建筑技艺精湛,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如用石片和黄泥土建筑材料筑成的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地震以后,碉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等羌族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羌族独具风格的建筑没有被地震所吞没,灾后重建时期,一些独具羌族特色的古建筑再次屹立。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与不足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精品旅游区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精品线路。羌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羌族人民虽然在羌族文化及其旅游业的重建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譬如特色商品开发、羌族旅游景点及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在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条件下,羌族地区成功打造了一批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小寨子沟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青片羌寨、九顶山风景区、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址、松坪沟-叠溪风景区、桃坪羌寨等,其中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和桃坪羌寨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名气。有的景点景区因当地具体的地形地势而异,因此旅游资源呈现出既丰富又分散等特点,应尽可能避免单个景点的无序低效开放,力求使各具不同特色的景点景区合理组合成一个内涵丰富、综合高效的文化旅游片区。这样,既可任游客选择或长途或短途的旅游,不至于浪费宝贵时间,又可使整个旅游过程中有可看可游之处,累了有休息或驻足的地点。结构合理的旅游资源,必然会扩大旅游的规模效益。羌族文化旅游片区内旅游交通、食宿、商业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条件的改善又为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吸引力。在这些景区已经建成了如北川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纪念馆、汶川文物管理所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有政府主导的,也有私人投资建成的,羌族博物馆是第一座于1988年由国家、省、州、县投资建成的,而桃坪羌寨内的则是私人博物馆,馆内保存了很多珍贵历史文物的藏品。羌族建筑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是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虽然在地震中很多建筑遭到了破坏,但经过灾后的重建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恢复了原貌。供游客住宿的宾馆、旅行社、招待所都有羌族建筑特点的气息。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肯定少不了对民间传承艺术的开发,现有的品种包括羌族服饰、羌族工艺品、羌族土特产品以及日用摆件,这些商品,如羌绣挂画、羌族衣服、云云鞋、香包、羌族银饰、羌族腊肉等等,在景点商品店旅游者可观赏可购买,给旅游活动增添了不少民族特色的元素与气氛。而文化旅游演艺是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的补充,如羌族的歌舞演艺业、民俗风情表演以及游客参与盛大的锅庄表演等。羌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也增加了文化旅游地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游客绝不会错过的对民族特产羌族腊肉、野生菜、咂酒等的品尝,在景区的小摊或饭店皆可获得。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羌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羌族文化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民俗、建筑、手工艺、饮食等都参与在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都可深切感受到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羌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深厚,吸引力不够。文化旅游,核心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是一种为游客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游客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去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形式。吸引旅游者进行羌族文化旅游的,大多是羌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博物馆、挑花刺绣等羌文化的吸引力不大,并且游客基本上是大致的浏览,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新、奇、趣的愿望,游客缺乏体验性。其次,现代化、商业化气息浓厚。虽说文化旅游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但是更应尊重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一方面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追求羌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对住宿及交通环境等有高要求、高标准,另一方面羌族地区相对闭塞,各种落后的条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面对新兴的旅游经济及国家政策对地震灾区发展经济的政策支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显得过急、过于盲目了。例如,对于羌族民房的修建,当地人民在满足自己的住宿需求的同时,又想用于旅游住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又能提供建房便利,于是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如钢筋、水泥、电视机、电火炉等等。羌族人民有属于他本民族传统的服饰,但是地震以后,随着外界旅游观光者的不断涌入,年轻一代平时更习惯穿着县城买来的服装,穿传统服饰大部分是为了做商业表演[4]。最后,资源利用不完整,形式单一。一方面商品种类少,元素重复率大。现有工艺品、服饰、摆件等基本上都有羌绣元素,但是羌绣的图案、羌族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创新不够,内容单调。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与其他民族旅游地的相重复,缺乏创新,加之对文化内涵的提炼程度浅,例如演艺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就比较低,目前只有理县的阿啧艺术团和茂县歌舞团,部分景区虽有专职羌族风情表演,但仅为村民自发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