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医院影像技术专业

医院影像技术专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7 15:40: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院影像技术专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医院影像技术专业

篇1

关键词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BSH项目;无缝对接

上世纪80 年代,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南京建筑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教育部在职教领域与德国最早合作的项目学校,率先引进世界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理念。30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内化并推行“双元制”办学理念,构建集理论教学、工种实训、教学见习、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积极创新并融合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为代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形成了“重实践,重技能,重企业,重能力”的“双元制”办学特色,实现教室、教师、学生的双重身份,即:“教室=车间”“教师=师傅”“学生=学徒(企业准员工)”。

截止2013年底,该校与博世西门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同实施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都走在同类学校前列,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免检”人才,真正实现了校企育人与用人“无缝对接”。

一、“政企校”互融,完善“双元”培养体系

1982年6月至今,在教育部和德国外交部的直接关心下,南京市教育局和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签署了九期合作协议,并由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体实施,与博西华家电集团联合培养“双元制”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与博西华家用电器集团、基金会签订了联合办学的“三方”协议,培养工业电子、操作电工和工业机械工的熟练技术人才,实施德国原版“双元制”培养,该班被冠名为“BSH”(博西华班)。BSH项目被誉为21世纪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典范。

“三方”协议规定了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负责学生的在校期间的专业理论、实践和职业素养教育;企业为每位学员设立“带薪”月酬学习制度,最高5000元/学期的BSH奖学金奖励制度和免费优先企业培训制度,完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学费”读书、“零学费”就业;学生按照学校和企业的双元的培养计划做好“生”与“员”的学习和工作。这些都为“双元制”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二、校企联动互赢,确保“双元”培养质量

1.校企合作共同选择培养对象

采取“政府主导,以企为主,校企联动”的择生方式,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专员共同选拔培养对象,通过口语能力、实操水平、团队合作、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生活习惯等综合素质测试,择优确定培养对象。

2.校企合作共同商定培养计划

在德国原版“双元制”教学计划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双元”培养体系,见表一。校企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比例权重等内容上进行协商,确定以1:1的时间配比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比重为3:7。同时为每个BSH班配备两名接受过德国专门培训的教师担任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配备有企业实践和德国培训背景的工程师担任校外实训教学,采用“技能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授课,两个月在校内进行理论和基础实验学习,两个月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实施“校(理论)——企(实践)——校(理论)——企(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并引入德国工商行会的AHK证书考试。整个培养过程,紧凑合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让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让培养对象接受原版的“双元”培训,提前进入岗位角色。

3.校企合作共同创造教育资源

一是实施基地资源共享,做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校坚持“企业建在学校,学校搬进企业”的基地建设要求,与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该公司先后投资千万元在校外建设了1600平方米的BSHEA家电园区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内BSH客户服务培训中心、机加工培训中心。学校还与博世力士乐、吉博力、布德鲁斯、菲斯曼等企业共建传感器与自动控制实训中心、液压与气动实训中心、SMT教学工场、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等66个国内先进的实训基地,生均设备值万余元,位列全省首位。这些实训基地可以同时接受和满足学生和员工的继续教育、校内实训和产品维修、研发等专业培训需求。二是实施师资资源共享,做到“教师与师傅合一”。学校建立把行业企业专家(基金会还派遣长期驻校专家6人,短期专家40多人来校进行教学理念、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指导。)“请进来”教、校内教师“送出去”学的教育制度,打造系级领导班子是“老总”,专业带头人团队是“总工”,骨干教师是“项目经理”,青年教师是“能工巧匠”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先后安排140多位教师到德国进行“双元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修,他们既是学校的教学实施者,也是企业的生产者,一方面他们参与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企业义务接受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为企业创造生产和科研价值。三是实施科研资源共享,做到“技术与产品合一”。学校和企业派出强大的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解决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开发研制出新颖、可靠、实用的科技产品,把技术力量转化生产力,打通校企联合提升“产学研”水平的新局面。

4.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管理和评价

学校高度重视BSH培养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专门成立由校长垂直领导的双元制协调部和博西华专业教研室,协调和沟通学校、企业及基金会,组织教学资料的翻译,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校内定期进行专项考核,组织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由德方和公司联合出题,通过教考分离、理实结合的形式最终确定学生成绩。

三、突出“四有”,打造“双元”培养品牌

1.企业发展有人才

到目前为止,我们采用“双元制”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为博西华、科宁集团、环强装饰、新加坡南洋公司等合作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数千人,改善了企业高技能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根据用工反馈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双元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需要,赢得了企业的充分信任和好评,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用人单位高度评价学校的学生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精英。

2.学生就业有岗位

在确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企业就已经把相关的岗位做好预留。三至五年的“双元制”培养,学生全部按照培养计划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学习,作为在校学生把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指导,作为企业“准员工”在企业参与实践学习和员工培训,实现了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转换,工作时不再需要进行“入职培训”,解决了企业新进人员因“水土”不服造成较长适应期的问题,实现了上岗“零距离”。三十年来,学校的毕业生一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对口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国教育报》以“毕业生成了企业‘免检’人才”为题专门报道了学校高质量的就业情况。

3.学生成长有平台

博西华电器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企业知名度,“‘量’企业需求之‘体’‘裁’学生培养之‘衣’”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为毕业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完善人才提升空间,特别是对企业有突出贡献,自身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可以获得免费到德国进行专业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绝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负责人或项目经理。

4.学校办学有生源

通畅的“出口”决定了旺胜的“进口”,接受“双元制”培养的学生所具有的良好表现坚定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认可,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每年招生咨询阶段“双元制”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促进了学校不断获得优质生源,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良好的生源素质促进了学校不断取得喜人的办学绩效,学校在职业院校办学成果集中体现的技能大赛中,荣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获奖率”国赛“五连冠”。

如今,学校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由少数中专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高职层面的全覆盖,由少数示范专业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所有专业层面的全覆盖,由学生层面的培养延伸至学校教师层面的全覆盖,由原版“双元制”延伸至本土“双元制”共存发展与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实践证明,实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用工荒、校企合作对接不上的问题,更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幸福指数低等一系列问题。而BSH只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众多校企合作项目中的一个成功典型事例。在“双元制”职教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实践,创新驱动,巩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成果,发挥好“后示范”效应,建设好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建立紧贴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机制、产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招生就业统筹考虑的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为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东标.双元制培训造就企业“免检”人才[J].当代职业教育,2010(04).

[2]王少华.以“双赢”需求下的“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平台[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3]杨琳.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双赢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4]董国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微探: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篇2

医院的医学技术装备建设是医疗、教学、科研的物质基础,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医学影像学科体系是现代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中,医学图像信息量占医疗信息总量的70%左右,医院影像科室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设备配置、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以及与临床的分工协作问题对全院影像技术功能的发挥、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科技实力的增强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结构决定功能,效益取决于管理。对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通过组建疗影像中心,从人才、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效能等方面加强医学影像科室建设,在专业化、标准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1.成立影像中心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对影像科室管理模式的必然要求

技术决定战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影像技术的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趋势和介人医学的兴起,医学影像学已经由传统的形态学检查发展成为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诊断及治疗为一体的,包括超声、放射性核素影像、常规X线机、PEI,一CI’, CT, MRI, DSA,CR, DR以及PACS、电子内镜等多种技术组成的现代影像学科体系,成为与外科手术、内科药物治疗并列的现代医学第三大治疗手段。医学影像学科已经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影像学设备占医院固定资产三分之一以上。医学影像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必将改变医院对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促进影像学科的发展。

1.1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和临床实践的标准化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成为学科发展的立足之本。随着数字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和设备进步的新形势下,影像学科的发展需要理、工、医的紧密结合,影像科医技人员按系统分专业将进一步强化,并且逐步向纵深专科领域扩展,影像科人员的工作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向着人员专业化和临床实践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这种专业化、标准化构成了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影像学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随着影像学科医技人员的专业化进程,影像学科的亚专业与各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临床与影像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彼此界限逐渐模糊,工作配合得更好,效率更高,使由于设立临床、影像科室和划分不同专业而引起彼此工作和知识脱节的问题得到解决。一方面影像学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更加深人,另一方面临床学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知识的了解更好,或一人具有两个学科的行医资格,可以身兼两职。同时,影像学科亚专业各科在理论与实践上出现了许多交汇点,在诊断与治疗上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在一个新的、高层次上协作共进。

1.3数字化成像、存储、传输的实现,PADS系统的建立,使各种影像技术手段得以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资源共享,使诊断综合化的目标得以实现。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LS)是医学影像技术与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讯设备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它使得影像设备不再是孤立的一台设备,而是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科室间数据流的屏障被解除,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医院内数据流的无缝连接。

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料发展的一个方向,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化分组,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进一步提高技术一经济效益。 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在管理模式上影像科室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专科化发展阶段~专科协作发展阶段~系统专业化发展阶段。

当前,国内外医院PACS的规模有四种类型:

1.4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是优化医院诊疗工作流程,提高效率,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根本保证。在传统的影像科室管理模式下,医学影像信息在医院各影像输出科室之间以及影像输出与输人科室之间传输、存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流程环节多、周期长、通道狭窄、手工作业化程度高,经常发生诊疗工作的延误和堵塞,影像信息的丢失和误差率也居高不下(有关资料表明:即使一个管理制度十分完善的医院,由于借出、会诊等,X光片丢失率也会在10%一20%之间)。通过对全院医学影像(输出)科室的服务与管理模式调整与改革,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后,就可以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简化医学影像流通环节、提高效率,为临床一线提供快捷、优良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可以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手术待诊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三日确诊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病人”成为现实,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争取最佳诊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标。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院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

1.5组建医学影像中心可以大幅度提升医院的学术水平和整体实力,通过组建全院医学影像中心,实现“强强联合”,使医院影像学科体系更加完备、科学、合理,影像学科体系和影像技术装备体系良性互动、相得益彰,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医院医学影像(输出)学科实力的增强也将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教、研能力。

篇3

我院2003-2011年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8届共249人,包括已毕业学生164人,其中有27人就业于省、市级医院从事影像技术工作,57人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如社区医院、个体门诊、体检中心等从事影像相关工作,专升本7人,其余的没有从事本专业工作。

1.2毕业生求职应聘中遍到的问题

1.2.1大、中型医院不招聘本科以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

如今,大、中型医院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招聘起点大都为本科。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每年都积极参加“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到相关单位投递简历,但每次学生都会因学历问题遭受挫折,屡伤自尊。为此,有的学生不禁感叹“我们怎么就不是本科啊”。

1.2.2中小型医院不招“技术”专业毕业生笔者在收集就业

信息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工矿企业职工医院、社区门诊、个体诊所及乡镇卫生院等非常需要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但他们需要的是“能考医师资格证”、“能操作影像检查设备”、“能出诊断报告”、“能值夜班”的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而我院毕业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由于专业太专,使用面太窄,所以受到职业准人的限制。即使有学生在这些中、小型医院就了业,也会因不能参加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而被辞退。因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特别是医学影像、超声检查等岗位。

2市场需要高职高专培养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2.1医学影像专业市场需求量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我国医改方案的实施,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市场对既能熟练操作影像检查设备,又能进行医学影像诊断的技能型、实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高职高专设置医学影像专业,学校将可培养出更多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服务技能的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各层次医疗卫生机构的用人需要,尤其是可以满足社区、乡镇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用人需要。

2.2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口拄宽

篇4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篇5

(1)由于近年来教材与影像设备的更新速度不同步,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一年实习时间,但平时见习及实验课时比重偏少,因此对于最新技术以及很多实践技能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2)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医、教、研并重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案例式教学(caseteaching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及相关的见习课和实验课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或老师做、学生看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法,改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所取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影像设备操作以及图像和数据处理要点和思路的最佳方式。为检测改革效果,我院对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并通过督导组随堂听课等多种评价测试,动态观察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增加专业主干课程见习课及实验课比重目前,影像设备更新十分迅速,由于教材更新稍显滞后,制约了学生的对影像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多数专业课以理论课为主导,见习课及实验课授课时间不能及时对应相关的理论课,并且课时较少,学生很难对现今医院的最新设备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学习。经过研讨,修订了教学大纲,总体上扩大专业课中见习课和实验课的比重,协调医学类课程和理工类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分配,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优化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课时主要调整部分见表2。

篇6

[作者简介]刘颖辉(1966- ),男,吉林白城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二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影像设备教学及维修、高等医学职业教育。(吉林 白城 13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39-03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积极研制与开发校本教材,从本院校与服务区的实际出发,增强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鼓励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学校的特色课程。而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建设研究只是初级阶段,基本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目前还没有使用效果更好、具有影响力的教材。所以院校应该根据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大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可以由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合作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教材及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书,并由附属医院共同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提高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标,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鼓励教学一线教师积极采用国内外同类课程的优秀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内容的吸收与消化,并结合本校实际和专业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进行校本化处理,提高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宜广不宜深,实践内容要以就业岗位职能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资金投入,购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相应的实验设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各类医学人才的需求急剧加大,所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必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应对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必须深化课程改革,了解课程结构的现状,深入分析其不足,对现有课程结构体系进行变革,按照有关依据和原则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培养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宏毅.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9).

[2]刘燕,罗英辉.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

[3]强琛,尹晓宁,陈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考试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篇7

一、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近况

(一)医学影像学科的教育教学现状

医学影像技术是进行医学检查的一项常用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层面非常广泛。近几年,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上对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不少高校依据市场对该项技术人才的广泛需求,具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人才培训计划,并在高校课堂设置以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专业课堂,对教材内容、课堂设计等方面也适时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改革。虽然这项新的专业学科在进入高效课堂之初就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由于该专业的设置时间较短,发展的时间也不长,在相关教材以及教育方式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中,能够影响人才培训的最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层次的教育之间医学影像技术的学习在衔接的部分存在不小的问题,例如:专科与本科教育或者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着教育脱节的现象。另外,普通高校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应用的教材并不统一,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训方向不明确,相关设计计划不符合实际,这就导致了大多数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人才更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医院的工作。

(二)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

现阶段,应用医学影像技术的相关操作人员,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当中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专业人员被称为技师。除此之外,还能够在大学所附属的医院中担任技术讲师或者是教授。在的一些普通的医院当中,医学影像技术人员主要从事放射科的工作。在其他大型的综合性医院或者是专科医院当中,从事影像技术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学历,一般很少有硕士毕业生,在医院的放射科博士学历的影像技术操作人员几乎上没有。而在略差于市级医院的地方医院当中,放射科担任影像技术操作人员的则为专科学历。在医院的放射科,各科的医生和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数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一些大型的综合性质的医院,或者是具有较完善的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的专科医院当中,放射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是进行后台的普通检验工作,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人员担任前台检查的重要工作。该项技术人员不不仅仅担任接诊病人的工作,而且还负责患者所检查的疾病图像的收集工作和审核任务。这也就提高了技术人员对相关技术知识掌握的要求,不仅仅要有牢固的图像采集知识体系,还要熟悉各种处理和核查相关的技术。此外,最基本的还要牢牢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只有做到上述要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人员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为病人的检查做出正确的疾病医学判断以及准确的技术操作,有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率。除此之外,进行医学影像的相关影像设备一般价格较昂贵,这就需要相关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要保障设备的安全,在检查患者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护相关影响设备。熟悉的医学影像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备操作进行融合,从而顺利地进行医学检查,延长影像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当前,影响设备的进化与影像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两个方面出现一定的矛盾,这就使得相关高级的影像,设备不能够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的发挥经验作用,降低图像检查的准确性。因此,在接受相关学校教育的理论教学之后,医学影像技术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实践应用的掌握,各级医院也应该适度地增加对影像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的组织管理情况

在我国,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专业性组织就是中华影像技术学会,该学会是中华医学会附属下的影像技术专业学会,是同中华超声学会、中华放射学会以及中华合医学学会共同组成的关于影像学科的医学与核影像技术的四大学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下属有七个专业学组,其中就包括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学组、MR技术学会以及医疗图像管理与通信系统技术学会,除此之外,还包含三个筹备的专业学组以及三个学部。在我国,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举办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大会,其主要目的是进行影像技术交流,是一种具有国际性的专业学会讨论大会,参与到大会当中的人员,大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国从事医学影像专业技术的高水平人员。这样的学术交流大会,能够精进医学影像技术,因此,吸引了各国的技术人员的参与。另外,在我国大多省份当中,省或市内都存在专业的影像技术学会小组,而且一些地区也建立了相关的。我国所开设的与医学影像技术有关的网络教育平台,其开设范围也惠及全国,这也帮助了许多就职员工进行再度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影像技术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医学影像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

(一)医学影像学科技术发展的总方向

在当前的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过程中,医学诊断过程和介入治疗的过程是分开的,但随着各项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两者必然会在一定时期之后建立相互联系的,呈现出完整的现代影像学科系统。当前,影像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大体形态学,主要在图像的收集以及判断上发挥作用。在未来,影像技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分子、功能代谢以及基因成像等方面发展。而且,当前的影像技术主要采用胶片收集的技术,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方向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影像技术会考虑应用到数字化和电子技术,将图像收集和传输过程,以数字化现代化的形式呈现。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具体走向

由于一些影像技术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各项技术仍然不够成熟。当初学医学技术不断创新性发展,未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将会呈现更加直观、更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在其他方面,现阶段对于影像的分析都是趋于定向的,在未来会转变成定量的方向发展,不仅仅会判断出疾病的诊断结果,还会给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手术操作提供方向。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8

1.1超声诊疗对人员素质的依赖性大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篇10

1.1先期、分散实行院外医教结合。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教师首先采取先期、分散、较长期地实行院外医教结合。一位担任超声技术课的老师一直在附属医院连续上班11年,一位担任放射技术课的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本市中医院上班,数名老师多次利用寒署假到市医院上班。

1.2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2007年下半年以后,医学影像教研室全体教师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统一排班值班,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通过临床“大练兵”,提高了处理临床病人的能力,丰富了临床案例,为突出技能教学打下了基础,教师们讲课生动,设计实验、实训更切合实际,达到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教研活动,针对临床需求剖析教材实践性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

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现阶段专业岗位现状及科室用人需求有深刻的把握,在教研业务活动中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出教材各章各节的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实践性知识点。此时,在制定教案、书写讲稿、制作课件及实时授课等教学各环节活动中以此为中心来进行,明确教学重点。这样,彻底改革旧时课前准备模式,保证了课前准备突出技能,有效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文件,做到所讲的每一个理论都要联系所指导的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紧紧相扣,保证了所授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该课程每章末均布置了突出技能训练特征的课后练习题,形式多样且与国家上岗证统一考试接轨,内容切合目前医院发展实际需要。

3.突出临床实训,提高学生技能。

3.1多手段设计训练方案。医学影像技术课特别注重实践技能训练,根据大纲要求,设计多手段训练方案。大体分为基础性实验和操作性实训,分别采取教师示教、学生训练、小组配对(医生与病人)训练等方式,实验实训时间分为课堂训练、课间训练和周末节假日训练,实验实训场所分为校内实验室和附属医院临床实训场所。在执行大纲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增设了实践技能训练与考核。如“普通摄影”一章,设计了一百多个摄影位置,印制了书面的操作考核标准、考核评分标准、补训练计划,学生单人进行、人人合格,做到一章一节地过关,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3.2拓展实训场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校内实验室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医学影像教研室整体实施医教结合以后,为安排学生到本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和超声科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协调安排好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实时操作,效果好。

4.岗前培训,与毕业实习接轨

数年来,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对检测不过关者须补操作训练,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此举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5.利用外部医院资源,提高学生技能

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市内三家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富含实践成分的授课内容与方式促进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弥补了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的实践性教学;外聘教师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意境,体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同进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二、创新点:该成果的创新点:凸显实践技能特征,教学活动过程各具特色。

1.教师提高技能的医教结合手段有特色:整体医教结合,大面积提高教师技能。学习与进修是提高教师技能的常规手段,而该团队教师则重点采取医教结合“大练兵”手段。部分教师先期、分散到市医院及市中医院进行院外医教结合,从2007年下半年起全体教研室整体实行院内医教结合,系统排班值班,充分利用教学之余参与临床实践,打造出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2.紧扣临床剖析教材知识点有特色:保证每个知识点的临床指导作用。该团队教师融入临床工作后,对专业岗位需求及科室用人设置有深刻的把握,因此紧紧结合临床实际,逐一剖析教材各章各节知识点,保证了解析出的知识点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价值。深层次知识点的剖析,保证了课前准备的突出技能,为授课、实验实训提供了重点。作为设计教案、制定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结合临床实际有效调整理论与实训的关系。多方法授课,突出技能知识的讲授与操作训练。

3.设计技能考核及岗前训练有特色:促进学生进入临床尽快上岗。数年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对重点章节都增设了课间的实践技能考核,单独制表,有技能操作标准,有考核评分标准,有补训练计划,切实保障每位学生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后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数年来,在该专业学生离院实习前安排了岗前操作培训与考核,针对实习操作科目进行实训指导与检测,人人过关,有助于学生到实习单位后很快进入角色,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

4.拓展实训场所有特色:突破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医学影像技术课的实验实训由原来的校内实验室扩展到附属医院放射科及超声科进行,前者主要用于安排基础性实验,后者主要用于安排临床操作性的实训,到医院实训,现场病人真实,身临其境,效果好。5.利用外部资源提高学生技能有特色:常年外聘医院医技师任教,实践生教学效果显著。医学影像技术课长期、系统聘用医院影像科中级以上的医技师担任部分专业技能课教学和见实习带教工作。外聘教师实践性强,教学身临其境,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专业热情高;对如MRI、DSA和核医学等我院目前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科目教学提供了弥补措施;加强了师生感情,方便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自行到外聘教师所在医院见实习。

三、应用情况: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正在不断深化之中

1.已应用情况

篇11

[中图分类号]R8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a)-167-02

目前,医院的影像科是指包括普通放射线(传统X线、CR或DR)、CT、MRI、DSA、PET、SPECT及超声等多种技术的独立或综合设置的诊疗性科室,它在现代的临床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在医院发展建设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重要方面。由于二、三级医院所承担的医疗、教学与科研的任务不同,以及其对影像科的设置规模和管理理念认识的不同,其对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认同亦有明显不同。本文着重对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及运行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及运行状况

1.1 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状况

目前,吉林省二级医院主要有县医院、县级市医院及大城市的区医院;此外,还包括省及地市所属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其规模为300~500张床位,300~600名员工。其影像科设置以大型仪器的诊疗项目为单位,设放射科(包括传统X线、CR或DR)、CT科、MRI科、介入科及电诊科,此类医院共11家,约占85%(11/13);而将普放、CT及MRI综合在一起的大的放射科类有2家,约占15%(2/13)。调查8家三级医院,见其中有6家医院将普放、CT、MRI及DSA(或介入诊疗)综合在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或医学影像中心,占75%(6/8);而其余2家中有1家将DSA单独设在介入科,另一家则是将CT与MRI组合为一独立科室,后二者占25%(2/8)。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二级医院还是三级医院,都是将超声及核医学分别独立设置科室,此点与欧美国家医院的设置有所不同[1]。

1.2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

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医师+技师+护士,共2家,约占15%(2/13);②医师+护士,共5家,约占38%(5/13);③全部为医师,共6家,约占46%(6/13)。从学历上看,其医师及护士皆具有大、中专学历,少数技师为无医学专业学历人员。从人员数量看,二级医院影像分科较细的,其人员精干,一般为6~15人。其中最多的是医师,占科室人员的50%~60%;其次是护士;而技师所占比例最低。另外,二级医院影像科皆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

1.3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

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无论是全部为医师者还是医师+技师或医师+护士者,均是以医师为主,即医师除从事影像诊断外还兼做部分或全部技师影像检查操作工作。因为技师较少且其不能独立当班,故不能像三级医院那样以医嘱技从的双套人马的形式在各个班次中安排其辅工作。护士则主要从事影像诊疗中的护理专业技术操作,亦有部分二级医院影像科护士还兼做部分X线洗片及CT扫描操作。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与三级医院影像科的“医-技-工-护”的工作模式显著不同。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其一,二级医院影像科不设护士编制的,其相应工作由受检查病人所在临床科室的护士临时到影像科配合进行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其二,二级医院影像科没有工程师人员编制的,其大型仪器的维修及保养工作依靠外聘工程技术人员或购买有关公司售后保修服务。

2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原因

2.1 二级医院影像科形成概况

传统的影像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普通放射线科,于80年代在三级医院引进X线计算体层摄影(CT)和90年代引进核磁共振成像(MRI)后,先后设立了CT科室与MRI科室,而于此前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超声波及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而设立了电诊科室。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二级医院也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CT,2000年前后引进MRI,其后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计算X线摄影(CR)及数字X线摄影(DR)亦先后普遍应用于临床影像诊疗。由此可见,二级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是追随三级医院所走过的足迹而形成的。但是,2000年前后三级医院在影像专家的建议下效仿欧美国家医院影像科设置的模式,将各种影像诊疗设备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大的放射科或称为影像中心,其理由是综合运用各种影像诊断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密切各方面影像专家的有机协作来进行高、精、尖的影像临床应用、教学与科研。

2.2 二级医院维持影像分科的原因

目前,大多数三级医院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三级医院为了完善教学体系并与国际交流接轨,都把各自分散的影像科室整合到一起组成大的放射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级医院并没有跟随三级医院的影像科运行模式进行调整,而是仍然以大型仪器的检查项目来设置影像科室,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有利于科室管理首先,由于二级医院影像分科细化,其条块分明、人员精干,从院长到科室主任再到科室人员,其层次简捷、职责明确。其次,二级医院影像分科后的设备较少或单一,这对于昂贵的影像仪器的使用、维护与监管易于实施。第三,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相对固定,其工作流程简明并易于形成常规。总之,从人员、设备到科室工作的运行,二级医院影像科设置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相反,纵观三级医院综合的放射科或影像中心,其人员众多,队伍庞大,往往形成一个60~90人的大科室,其中部门林立、设备庞杂。其管理层次由科主任到主管各影像部门的副主任,再到各技师长(按影像仪器分组)、诊断组长(按人体解剖部位或人体组织系统分组)及护士长(主管各影像部门的护理工作)、最后到定期轮换岗位的科室人员,其科室人员又分为医师、技师、工程师、护士等等,由于涉及人、财、物面广,层次繁多,关系复杂,其管理难度可想而知[2],调查中我们发现有2家三级医院各由一名副院长兼任放射科主任来管理放射科工作就是一个佐证。

2.2.2 有利于科室经济核算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都采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方式对各科室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固定、设备单一、工作一致,故对其经济核算及奖金分配既简明统一又不易产生矛盾。

2.2.3 有利于科室人员专业化二级医院影像科人员由于长期专心致志于某一领域影像技术的检查与诊断工作,一般来说其在专业的纵向发展方面有可能达到精益求精或较高水平的地步。

3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3.1 二级医院影像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级影像科设置及运行模式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其最重要的问题是影像项目单一,其科室人员影像知识面窄,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方法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临床诊疗、教学及科研。不过,这一缺点也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加以克服。其一是各影像科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人员进行定期学习;其二是充分利用医院建立的放射科信息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 RIS)和图像存档与传播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及科室网站进行科室之间的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研究;其三是有的二级医院将CT与MRI组合在一起成立科室,亦有利于运用二者在断层成像方面的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以尽最大限度为临床提供全面可靠的诊断信息。

3.2 二级医院影像科运行模式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二级医院仍将采取按影像仪器检查项目设置科室的方式,这对于院、科的管理具有难以舍弃的优势。但是根据影像检查的工作量大小,有的二级医院将工作量相对较小的CT与MRI合并为一个科室也是一种可取的设置方式。从调查发现,二级医院影像科工作运行模式有一种向医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即影像科人员除配备必要的护士外,其科室人员主要由医师组成,而不再有技师成员,其影像检查与诊断工作皆由医师来完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从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来看,已基本没有技师专业,现有的技师队伍正处于日益萎缩的状态,在医技科室,人们的工作价值取向也是愿意从事医师工作而不愿意从事技师工作。其二,在实际工作中,影像科人员一律由医师组成,其工作(除护士工作外)流程很好安排,并且人员精干,工作效率高,又有利于经济核算。其三,随着高档CT和MRI临床应用的普及,由具有较高医学专业知识、外语好,又懂影像诊断的医师从事影像检查的技术操作,往往能更好地开发高档CT与MRI复杂的扫描序列及各种高级应用功能,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最佳的影像检查,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影像诊断服务[3]。

[参考文献]

[1]曹桂荣.医院管理学・医学影像管理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