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7 15:40:0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财务决算和预算的区别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根据国家财政补助的形式,我国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种类型。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收益归该单位所有,支出也由该单位负担,有结余不用上交财政,有缺口财政也不给予弥补。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特点类似于企业,但管理体系仍属于预算内事业单位,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范畴。由于其资金来源和经营管理的独特性,和现行管理体系存在一些天然的不协调,因此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了预算的正确编制和有效执行。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有效提高预算管理质量,使预算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摆在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支出预算扭曲了部门预算的本来面目。
基本支出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计划,其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两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经费来源是财政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目前也要求编制基本支出预算,但财政不给予经费补助,预算单位需要以项目创收来解决基本支出的经费来源问题。
基本支出也就是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的人员经费及公用经费,自收自支单位不能象其他事业单位一样从财政获得。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所有的收入都是通过市场经营或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偿服务获得,即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项目收入,因此其基本支出是没有经费来源的。在人为地从项目收入中切出一块作为基本支出经费来源的情况下,造成自收自支单位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的同时,也影响了项目支出预算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这样的预算扭曲了部门预算的本来面目。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是:编制人员仅占少数,大多数人是编外人员。如广西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2年实有在职人员145人,其中在职在编人员24人,在职编外人员121人,人员比例是1:5;单位15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在编和编外人员的比例为1:4。所有的项目几乎都是编外人员唱主角,没有编外人员该单位将陷入无法运转的尴尬境地,可见编外人员在该单位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本支出预算仅反映按照财政部门预算定额测算的24个在编人员的费用,占单位人员大多数的编外人员的费用只能在项目预算中反映。该单位2012年部门预算总额5500万元,其中基本支出预算114万元,占预算总额的2%;项目支出预算5386万元,占预算总额的98%。试想,这样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比例,能客观反映该单位预算的真实情况吗?基本支出114万元真的能名副其实地保障该单位的正常运转吗?
(二)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没有财政补助资金,其部门预算中不包含财政项目的预算。但这些单位往往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承担一些财政项目,而财政项目的收支需在承担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中反映,因此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务决算数据中一般包含财政项目的费用。部门预算中没有的财政项目费用在部门决算中出现,造成了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影响预算和决算的相关性、准确性。如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2012年部门预算收入5500万元,部门决算收入8018万元(其中包括财政项目收入1700万元),决算比预算增加46%。表面看是预算不够准确,但扣除财政项目收入后决算收入为6318万元,决算比预算增加15%,预算还是相当准确的。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的口径不匹配影响预决算的质量,也会误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
二、解决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取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预算
取消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预算,是提高这类单位预算编制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符合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趋势。具体来说:
第一,取消没有财政拨款的基本支出预算有利于财政预算监管。有、无财政拨款的基本支出在政府预算中同时存在,不利于准确反映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预算,也不利于对该项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
第二,没有拨款的基本支出既没有存在理由,也无法维持预算单位的运转。自收自支单位如果经营不善,基本支出是无法得到保障的,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也无法保障,这样的基本支出预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况且基本支出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占比很小,完全无法维持单位的运转。前例某单位的基本支出仅占部门预算总额的2%,这种比例的基本支出预算如何保障单位的正常运转?
第三,取消基本支出预算有利于自收自支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财政拨款为经费来源的基本支出预算,可以保障在编人员在单位不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领取工资和享受相应的福利待遇。但没有财政经费补助的自收自支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对单位的编外人员是很不公平的。编外人员往往是这类单位经营管理的骨干力量,大部分的工作和产值是通过他们的双手来完成的,为什么优先保障的对象却不包括他们?我国的按劳分配制度,不能在同一个单位内因为编制内外的身份区别而废止。某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前几年为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对职工不区分编制内外,全部进行“双向选择”,将那些因为工作责任心差没有部门肯接收而落选的在编人员组成一个部门,在六个月的“成长期”后停发他们的工资,让他们去市场寻找项目,创造产值,按照项目收入来提成。虽然在每年的部门预算基本支出部分中预算了他们的工资和津补贴,但这部分在编人员因为没有创造产值,无法领取预算中的工资和津补贴。因此,财务决算中该单位的基本支出总有一定的余额,预决算不能匹配。几年来该单位正是因为实施了不分编制内外的奖勤罚懒、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方面工作的都走在本系统事业单位的前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我国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改变对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财政项目的委托方式。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预算单位基建工程项目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预算单位基建项目中,仍然存在着大幅超概算、财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基建项目中财务管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往往只重视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预算单位对基建全过程财务管理的观念亟待加强。
一、预算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特点分析
(一)基建财务管理是具有特殊专业性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具有专业性,但基建财务管理服务于基建项目的开展,这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服务于单位运转不同,其工作对象和账务处理上有着很大的区别。基本建设遵循自有的、特殊的经济规律,项目从规划立项到建成投入使用经历众多环节,基建财务人员除了掌握普通的财经知识外,还须熟悉项目建设的流程,掌握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基建财务管理的规定、建设单位会计核算方法。
(二)基建财务管理是项目全过程的财务管理
基建项目建设的阶段按先后可分为决策立项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与合同阶段、施工阶段、验收决算阶段,财务管理上将先后进行可行性研究、资金筹集、工程概算、工程预算、工程进度款拨付、工程验收结算、财务决算编制等等工作。可见,财务管理贯穿基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只有加强基建项目财务管理,才能有效使用建设资金,控制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预算单位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主要为财政资金,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但要核算账目、支付款项,更重要的是参与基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关键点。
(三)基建财务管理是全团队财务管理
基建项目的沟通协调任务很重,就预算单位财务而言,对外要面对承包商、设计、财政、审计等单位,对内要做与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沟通合作。要用全团队管理的理念,理顺内外关系,减少阻力形成合力,有效保证基建财务管理的工作顺利的进行。
二、预算单位基建项目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预算单位对基建财务管理的上述特点并不了解,认为财务的职能只是核算、统计基建支出,没有充分认识加强各阶段财务管理对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性,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进度、重施工、轻财务”的现象,不太重视或只重视某一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项阶段工作不细致
在立项阶段表现为上级对工期要求紧,偏重于追求项目的进度,前期工作不深不细,审批程序不到位,对投资额缺乏认真的研究。近年来中央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对预算单位基建做了很大限制,在为基建项目进行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时,为了能够争取到项目被批准,先有意控制投资额,立项的估算金额通常比较低,这样就会使其订的可行性的报告和以后实际中的情况有着很大的差距,投资超计划埋下隐患,从而对整个基建财务管理造成影响。
(二)设计阶段工作不到位
设计工作不到位也为超投资计划埋下伏笔,原因可能是建设单位内部意见没有统一,或没有充分征求需求意见,导致设计无法深入,也可能是设计单位自身的原因。如果设计质量、深度不够,不符合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会影响招标的效果,造成边施工、边设计的现象,工程变更和超投资计划就难以避免。
(三)财务管理在工程实施阶段的控制弱化
基建财务熟悉工程进展情况,才能对建设资金使用和合同付款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然而实际施工阶段中,不少基建财务人员没有实时掌握工程的进度情况,直接影响了基建财务管理的质量。有一些工程已开工并支付了前期工程款项,但是财务人员却对该项工程的批复、概算、项目计划、施工合同等均不熟悉,导致基建财务不能真正发挥财务管理职责,只能按承包人的付款申请和领导签字意见拨付工程款项,因此难于按工程预算按工程进度正确拨付工程进度款,造成财务管理与基建工程进度脱节。
(四)工程结算阶段存漏洞
在预算单位基建工程结算中突出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施工单位利用其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知识以及施工现场情况的信息优势,在编制工程造价结算文件时,用多列工程量、多计费用、高套单价的办法,钻空子抬高工程造价。而预算单位则由于现场信息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劣势,处于不利的地位,如在现场变更签证上,存在工作不严谨的现象,先口头答应,完工后靠回忆补办签证,有的签证由施工单位填写,用词不严谨、内容不明确,使得结算过程中存在漏洞。
(五)工程竣工决算阶段存在拖延
竣工财务决算是反映项目建设成果的重要财务资料,同时也确定单位新增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不少单位领导对于后续的办理竣工决算并不重视,认为基建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就已达到目的。其实,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说,工程办理完决算,项目才能告一段落,否则就是一个“在建工程”。不少预算单位在这方面的认识薄弱,有的基建工程甚至长年挂账未办理竣工决算,基建财务人员也无法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造成房产、土地等权证办理和资产的后续核算等一系列工作搁置,有的工程甚至会因为基建会计调离、工程办人员解散等导致竣工财务决算编制遥遥无期。
(六)基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财务核算不规范
对基本建设经济活动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进行核算应贯穿基建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由于预算单位大多不是专业的建设单位,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工程建设对它们中大多数来说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任务,从事基建的人员大多是临时抽调,边搞边学。因此,预算单位客观上存在着基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的现象,财务核算也有不规范的地方。
第一,会计科目使用不当。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要求,对各项支出的归类核算应以项目概算内容为依据,而不少基建财务对基建会计核算并不熟悉,在会计科目运用上仅凭经验进行,例如:建设单位管理费未下设或者少设明细科目、建筑安装投资科目未分项目核算,到竣工决算编制《工程竣工决算表》时,才发现账上的核算分类与概算项目不能匹配,无法编制竣工决算报表。
第二,基建账数据未合并。由于基建会计的专业性,预算单位一般将基建账与单位日常账区分核算。根据最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制度的规定至少按月并入‘在建工程’科目或其他相关科目,但平时财务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往往由于对基建财务核算的不重视,并没有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单位“大账”。单位会计报表上只能体现对基建项目的拨款情况,基建账中的资产负债等财务信息仍然游离于单位会计报表之外,使会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加强基建项目全过程财务管理的建议
为确保实现基建财务管理的目标,作为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只有树立全过程财务管理意识,加强对基建工程的事前谋划和事中监管,才能够确保基建计划得到顺利实施,降低基建成本。
(一)重视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的项目前期管理
笔者认为,工程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依法依规的使用资金,确保项目工程的投资取得效益。在实际工作中,预算单位很难做到在基建中严格的按照已经被批准的计划使用资金,完成计划任务,或多或少的会出现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情况。这往往就是因为前期不重视财务管理,留下了隐患,而项目工程的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则是影响项目工程造价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设计阶段和投资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环节。追求立项速度和压低投资计划是立项时常见的误区,其实立项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投资计划和概算也不是越低越好,应该是项目资金效用越大越好。要做到资金效用最大,首先要准确把握基建项目未来要“怎么用”。预算单位基建项目服务的对象与房地产项目不同,房地产项目的服务对象是潜在的客户,并不确定,而预算单位基建项目服务的对象是确定的,那就是预算单位自身。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一是要从工程投资项目的决策、项目工程方案的具体选择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方面进行着手,参与征求单位内部意见的过程,参与到可行性分析和设计的全部过程,了解单位各部门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将有限的预算资金发挥到效用越大越好。二是要参与概预算的审查。财务人员介入概预算审查可以促进财务人员及早了解工程概况、主要建设内容以及投资情况,提出工程建设资金拨付等财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进一步提高概预算质量的同时为后期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打好基础,有助于防范工程建设管理风险,有助于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款项的使用计划,做好资金的筹集计划,为项目顺利启动做准备。
(二)加强招投标和合同阶段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不能忽视项目招标和合同工作,要严格遵循招投标的原则和程序,从确定招标的组织形式、招标的范围、招标文件制作、评标等方面,切实做好项目的招标管理。在招标前,要通过财政评审机构或造价咨询机构,做好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正确编制财务预算。在招标完成后,财务应参与合同管理,要审核工程合同条款是否有利于基建资金管理。例如,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应在合同付款方式中注明支付需要一定的周期,使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至于出现因付款时间引发纠纷而影响工期,让施工单位提前做好资金使用计划。
(三)细化施工阶段的财务管理
在实施阶段要细化日常管理,在做好资金保障的同时应保持投资计划的钢性,确保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
第一,应做好资金调度和支付。要根据资金需求和工程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用款的计划,这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财务在符合支付工程款条件后及时向上报请款资料,并保证请款资料准确完整、真实可靠。这样可以提高审核工作效率,减少请款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缩短工程款拨付周期。
第二,细化会计核算。在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总账科目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和概算,设置明细科目。如:在“待摊投资”科目下按照批准的工程概算项目设置三级核算科目,便于决算时将费用摊到各个项目下;对“建设单位管理费”下设置三级和四级科目细化费用类型,便于分析费用,加强管理;基建部门内如果还按项目分设了项目组的,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科目设置部门档案辅助核算,便于实行有效的部门归口管理和总额控制。
第三,做好基建账务数据的并账。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基建账务除了单独建账核算外,还应至少按月将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并入单位会计的“大帐”,这对于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必须熟悉合并时部分科目如何编制抵销分录,保证合并报表数据的不重复和准确性。
(四)规范验收结算阶段的财务管理
第一,做好工程结算评审。财务人员不一定懂很深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但应熟悉工程结算的程序,借助财政评审机构或造价咨询机构的专业力量,严格评审,做好工程结算。
第二,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基建工程项目结束后,应尽快组织工程验收和决算工作,完成验收手续,妥善解决遗留问题。在编制基建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时要认真清理结余资金,严格按照财政规定进行分配处理,建设单位留成收入按规定计提和开支范围使用。必须按照合同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保修期满后再清算。财务人员应牵头竣工财务决算,协调建设、施工、设计及监理等单位,做好基建项目数据资料的交接,将固定资产分类分项盘点登记,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报。涉及房产土地等不动产时,及时到政府管理机构办理房产、土地等合法权证。
(五)提高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第一,要提高综合协调能力。基建财务管理是全团队财务管理,要应对复杂的工程建设,基建财务工作人员既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又需要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不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回避减轻责任,一定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部门与单位内各部门的联系,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调动参加建设项目各方的积极性,从而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健全的合作机制,对外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二,要提高专业素质。通过自学、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基本建设的招投标和合同知识、建设单位会计知识、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的法规文件,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基建财务岗位上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一、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基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水利建设单位由于施工工程的临时性和阶段性,不可能配备专门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加之长期以来水利部门重建设轻管理,客观上造成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数量不足,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员短缺,水利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总体水平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水利基建财务管理智能的充分发挥。再者,随着水利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的发展,现行的一些财会方法及理财观念要进一步更新,业务知识急需加强。当前,基建财务人员的现代财务知识和技能相对滞后。
2.概算项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不一致
现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的科目与概算项目不一致已是老问题,目前仍未得到妥善解决。会计科目与概算项目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概算的其他费用与会计核算中某些科目不一致,比如建设管理费,概算中包括开办费、经常费、监理费、项目管理费等内容,而会计科目中待摊投资的二级明细科目建设单位管理费实际上仅包括经常费一项内容,其他的内容要在其他一级或二级科目中核算。又如概算中的开办费,在会计核算中无对应的科目,可以放在待摊投资,也可以放在其他投资,随意性较大。由于各自包括的内容不一样,在会计核算时,难免出现人为划分科目的情况,同一个建设项目其核算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既不利于财务预算管理,也不利于考核概算执行情况。
3.工程竣工结算不及时,竣工财务管理混乱、规定不明确
一些项目投产运行多年,迟迟不办理竣工决算,给建设单位、管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编制竣工决算时,概算项目与会计科目的矛盾也给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很多麻烦。竣工决算中的项目投资分析表是按概算项目编制的,竣工财务决算表则是按会计科目汇总编制,这就使得各决算报表编制的口径不一致,造成在决算编制过程中资料收集难度很大的实际问题,会计人员在核算时需要做两套账,一套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以满足财务决算的要求,一套按概算项目核算以满足投资分析的要求,这样极大地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另外,在在竣工财务决算需的审计方面,具体的审计机关、审计级别以及权威性认证,相关文件未有明确规定,也是导致财务病诟的原因之一。
4.资产移交中的两难问题
工程在编制竣工决算、办理竣工验收后就应由建设单位移交管理单位,在这里竣工决算的作用是作为资产移交的依据。资产的交付对于一般的工程没什么困难,无非是将工作做细,资料收集齐全,实物管理妥当即可,但是一些特殊的大型工程项目,含有多个标段、分年实施,在移交资产时就会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年招标的单项工程完工后是否当年移交?对这个问题,财政部和水利部关于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的规定中没有提到,实际工作中却不可回避。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当年移交,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在财务处理上必须将这一年度的投资来源冲销,这样到整个工程结束时,财务账上反映的投资来源只是最后一年的数额,是不完整的;
二是由于待摊费用一般来说是根据整个工程中单项工程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摊,而在全部工程完工前,这一比例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每个单项工程决算时所分摊的金额也不可能确定;
三是在同一个工程中运行维护和施工建设混在一起,各自负责的单位在工作中肯定会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人为的增加管理难度。
如果当年完工的工程不移交,而是等到全部工程完工是一并移交会怎么样呢?这样做的问题是:工程的运行维护费用没有来源渠道,因为工程概算中根本就没有考虑之一项目。
二、加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财务会计知识,还要了解工程概预算知识、工程图知识,清楚概预算的标准和定额,全面了解基建项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设置帐套,准确核算基建项目。因此,要解决水利基建财务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大力加强短期培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基建财务会计人员要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工作方式应由事后记账变为事前参与、事中控制和监督,通过参加工程招标、价款结算、竣工验收、制定办法和重大事项决策等,为更好地开展财务管理、尽快发挥工程效益做出应有的贡献。
2.建议调整部分会计科目
水利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对象是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的重点是正确反映水利基本建设概(预)算得执行情况。水利部水建[1998]15号文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的通知中,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项目进行了调整,新增了一些费用项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对这些新增项目的会计核算问题应予补充完整,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如新增加的项目建设管理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等。若在“待摊投资――建设单位管理费”科目中同建设单位经常费合并核算,则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概(预)算得执行情况,实际工作中,有的在“待摊投资”科目下增加二级科目“项目建设管理费”单独进行核算,但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时,又涉及合并到“待摊投资”的哪一个项目中的问题。另外,前期工作统筹费、定额编制管理费等都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的制度改变后,对应的会计制度也要有相应明确改变后的会计核算问题。
因此,建议在会计制度中应明确:
(1)“待摊投资”的二级科目按概(预)算项目设置,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时将相近的费用合并填入财政部的格式决算报表中,在编表说明中作详细说明;
(2)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年度决算报表上已明确的“待摊投资”二级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年度决算报表上没有的待摊投资项目全部计入“待摊投资”――其他待摊投资,在反映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编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时应详细分开,或设置其他待摊投资辅助合算;
(3)《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年度决算报表上的待摊投资项目完全按照概(预)算项目及时修改,做到完全对应一致。通过上述三种方式才能既做到正确反映水利基本建设概(预)算的执行情况,又能符合财政部年度决算报表的要求。
3.竣工决算的建议
概算项目与会计科目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无非都是把建设项目中的费用进行分类归集,不同的只是概算是事前控制,其归集的项目反映应该需要的投资,会计科目则是反映不同项目内容实际发生的投资。这并不矛盾,而且说是一致的,因为会计核算也可以看成是对概算执行情况的一种纪录,两者完全可以统一标准。至于是统一到会计科目上来还是统一到概算项目上来,笔者认为会计上资金占用类科目可以与概算项目完全一致,资金来源类科目按会计制度的规定。这样处理可使两者结合起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当然,如何处理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有关主管部门要决定是否统一标准。
此外,考虑到审计利害关系,建议竣工财务决算不能有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应由主要投资主体的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主要投资主体的审计机关可以直接审计,社会审计组织应由上一级主管单位委托才能对竣工财务决算审计。
由于基本建设周期较长,建设期少则2至3年、多则3至5年,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到项目总投资目标的完成。建设项目各阶段既有明显界限,又相互有机衔接,不可间断,这就决定了基建财务管理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即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概算)、勘察设计与预算、招标投标、施工过程、竣工决算等各阶段全过程的管理。对于高校来说,除了建设周期长这一特点外,还存在建设资金来源复杂的特点,建设资金有来自政府拨款的、有自有资金的、有利用银行贷款的、有利用捐款的等等。这就对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基建工作的几个阶段,从财务管理与监督的角度,就如何构建和谐基建作一些探讨。
一、基建概、预算阶段的监管问题
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对项目投资总额的概、预算不准确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项目投资总概算漏列、错列、多列现象严重,造成未能准确计算从筹建之日起到竣工达到预定使用状态的全部投资额。存在许多建设项目决算突破投资概算;而有些项目剩余资金较多,导致资金的浪费或闲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投资概算时,项目规划、设计不够全面,项目投资计算方法不正确,与实际情况不符或存在漏项等问题。如有些项目只列示建筑安装工程支出,不列设备支出、待摊投资支出。再如基建部门进入施工图预算的建筑安装支出、设备处的配套设备支出,财务部门的银行贷款利息支出,保卫部门的安全保卫消防配套支出及新建项目的环境绿化等附属配套支出等也未列入。二是项目设计突破投资计划,设计者未按计划投资额进行设计,致使施工图预算连锁反映突破预计投资计划。三是项目实施期间建筑材料价格变化,项目规划或设计要求的改变引起费用增加或减少,致使突破概算。四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出现,如地基处理所需费用估计偏低或施工不能顺利进行引起费用增加等。五是项目设计、施工管理不善,不注意费用控制,招投标工作不当导致造价居高不下等。
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理清项目投资总概算的涵盖内容
项目投资总概算是确定一个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部建设费用的经济指标。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测算投资总概算时,充分、合理、正确、完整地计算项目投入总概算是至关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到了后期也很难补救。所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中建设成本组成范围,逐一对照,确定项目投资总概算的涵盖内容,明确预算编制的范围组成。
(二)完善申报立项的范围
由于达到交付使用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由几个部门多项支出组成,可根据国家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涵盖内容,将建设项目分别建设支出、设备支出、其他支出编制总投资额申报立项,或分别建设项目、建设项目配套设备、新增固定资产购置等,向主管部门申报立项。
(三)及时跟进,做好调整工作
在建设过程中,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和预算,及时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过程中的实际支出额与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和预算进行比较,发现并找出实际支出额与投资计划(预算)目标值的偏离额,进而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加以控制,逐步完善统一的项目预算控制。
二、建设过程中财务核算监管问题
由于基本建设周期较长,为避免项目投资失控,加强日常财务管理非常必要。目前建设过程中财务核算监管存在的问题较多,为做好财务监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使用会计科目
基本建设投资按其构成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工器具投资和其他基本建设投资三部分。现行制度规定配套设置六个会计科目,便于核算投资支出的全部内容。即反映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实际支出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反映设备、工具、器具实际购置支出的“设备投资”科目;反映其他基本建设投资实际支出的“其他投资”、“待摊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和“转出投资”科目。对于这六个会计科目的实际发生情况分别组织核算和监督,是建设单位会计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由于“待核销基建支出”和“转出投资”科目不形成本单位交付使用资产,在此仅对前四个会计科目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说明。
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核算时,严格按照进入施工图预算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列入本科目。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的二级科目“设备”与组成项目投资成本的一级科目“设备投资”完全不同。此处的“设备”是指列入房屋工程预算内的暖气、卫生、通风、照明、煤气、消防等设备的价值。不包括应由“设备投资”支出核算的需要安装设备、不需要安装设备和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
2.“设备投资”科目,与交付使用资产中的“设备”含义截然不同,两者在核算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是成本科目,只核算应计入基建成本的设备采购成本;后者是反映交付使用资产中的固定资产价值,核算时不仅要包括设备的采购成本,还应包括设备的建筑成本、安装成本以及应分摊的待摊投资等。“设备投资”明细科目以设备的名称、规格、型号列示。
3.“其他投资”科目,应重点明确其列支的关键是:构成投资完成额,但需要单独形成交付使用资产的各种其他投资支出。如:建设单位购置的在建设期间使用的办公用房和为生产使用时购置的各种现成房屋、无形资产等。
4.“待摊投资”科目,是指按规定应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性质的支出,虽然本身不直接构成交付使用资产,但确是交付使用资产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与基本建设有着密切相关的支出,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待摊投资进行核算及合理分摊。
准确掌握和运用会计科目,核算时规范入账,关系到交付使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准确程度。如果将应由“设备投资”核算的购置设备,计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二级科目的“设备”,使之包括在房屋价值中,而资产管理部门按实物管理清点入账,将会造成固定资产重复入账的问题。再者,如前面所言,本应由“待摊投资”科目核算的项目前期费用,由单位日常经费支出,造成固定资产价值漏计,占用日常经费,使国有资产流失。
(二)规范“待摊投资”摊销问题
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有些和工程建设中主体工程支出密切相关,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支出,如建筑安装工程支出、设备、工器具支出。而有些支出不属于工程项目实体方面的支出,是为工程建设管理发生的费用,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临时设施费、招投标费、工程监理费、借款利息等等。对这些费用的摊销问题,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交付使用资产”的会计使用说明中,就“待摊投资”结转时点明确规定:“已经办理交接手续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本科目,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但在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的做法是,对跨年度继续在建的工程,每年末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贷记“待摊投资”转销“待摊投资”科目。或在日常核算过程中将属于“待摊投资”发生的费用直接记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这样未能分清成本与费用的界线,无法划分组成单项工程建设成本的准确核算内容,提供不了清晰的会计信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纳为:一是未按项目设账,作成费用摊销混乱。由于各单位使用基本建设财务软件不同,或初始化建账时忽略了项目账初始化的增设,没有按单项工程名称设置项目账,即使是当年仅核算一个单项工程,也应按项目名称分类归集各科目成本费用,所谓麻雀虽小五脏具全。若不然将会造成会计核算只能按科目进行成本归集。二是混淆了成本费用的概念。“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归集核算的成本是属于直接成本,而“待摊投资”归集核算的属于间接费。前者是按进入施工图预算入账的固定成本,即全部支出都编制预决算,按审核后的定案书入账核算。后者是建设期间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变动成本,两者无论在概念,还是在具体会计处理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三是未能完全理解《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关于“交付使用资产”科目的含义。按照科目的使用规定,“待摊投资”摊销应在办理资产的交接手续时点,而不是在建设过程中的每年末资产负债表日。
要解决这些问题,规范“待摊投资”摊销,做到以下两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1.正确领会“待摊投资”科目的含义,按项目设账管理。认真学习《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充分理解制度内容。“待摊投资”是指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的,应当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在交付使用资产科目讲解中明确了“待摊投资”结转时点,即已经办理交接手续的交付使用资产,会计分录应为借“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
2.确定“待摊投资”的后来分摊比例。严格按项目设账,分清建设项目与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不同。在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按一定的分摊方法,分摊计入单项工程总造价,共同构成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可以采用,按概算数的比例分摊,即按照设计概算中所列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需要安装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总额,依据应分摊的待摊投资,计算出预定分配率,进行合理分摊;也可以按实际数的比例分摊,即按照上期结转和本期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需要安装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总额,依据应分摊待摊投资,计算出实际分配率,进行合理分摊。分摊后的待摊投资支出全部归并于各单项工程总造价。
(三)加强绩效分析,完善日常监管
以有关的基本建设法规、政策、制度为指导,以批准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务计划和概预算等为依据,分析评定基建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成本计算的绩效。具体来说:一是检查基建投资计划的执行情况,了解工作进度,分析影响进度快慢的原因,做好基建投资完成额的分析。二是分析基建支出最终形成交付使用资产的内部结构,具体分析投资额的结转完成情况。三是分析资金来源总量、构成、进度等,确保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四是利用在建工程分析,计算在建工程占用率。
在建工程占用率越小,投资效果越好。
三、基建财务决算阶段的监管问题
根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后三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实际情况往往是建设项目竣工几年后迟迟未能进行财务决算的编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竣工资料收集整理缓慢,竣工结算资料送审过程较长(含委外及财政厅审核),致使工程项目竣工结算拖延较久。二是工程竣工但资金未落实,直接影响建设过程的资金使用,延长施工建设周期,也使竣工项目的财务决算无法进行。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及时做好竣工工程的验收
对已经竣工的工程应根据合同及时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对基本建成但尚有少量收尾工程的,要督促抓紧做好收尾工作,尽快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对工程全部验收使用以后遗留的少量收尾工程应纳入竣工结算。工程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以后,要及时要求审计,进行财务决算,转入固定资产。
(二)配合审计部门,及时对项目决算审查
基建财会人员除进行日常核算外,做好竣工决算核算也是重要工作之一。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及时提供必要的财会数据,并在工程总造价确定后,对发生的各项费用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偏离计划的原因,剔除不合理因素,努力降低工程成本。
财务监管工作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基建会计核算只有与基建工程相关过程环环相扣,与各部门相互配合,监督职能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主要参考文献】
[1] 高燕华.对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6(12).
第三条财政投资评审的依据
一、国家及省市有关投资计划、财政预算、财务、会计、财政投资评审、经济合同和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规定;
二、国家及省市主管部门及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定额和工程技术经济规范;
三、与工程项目有关的市场价格信息,同类项目的造价及其他有关的市场信息;
四、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批复等批准文件,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合同及施工管理等文件;
五、项目评审所需的其他相关依据。
第四条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根据财政部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和《*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纳入财政投资评审的范围。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各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二)政府性基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三)纳入财政预算外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四)政府性融资安排的建设项目;
(五)其他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
(六)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的专项检查。
利用以上资金开展的建设项目,不分建设部门类别和资金管理渠道,均应纳入投资评审范围。
第五条项目评审程序
一、项目准备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了解被评审项目的基本情况,收集和整理必要的评审依据,判定项目是否具备评审条件;
2、确定项目评审负责人,配备相应的评审人员;
3、通知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评审必需的资料;
4、根据评审要求,制定项目评审计划。评审计划应包括拟定评审内容、评审重点、评审方法和评审时间等内容。
二、评审实施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查阅并熟悉有关项目的评审依据,审查项目建设单位所提供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现场踏勘;
3、核查、取证、分析、汇总;
4、在评审过程中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沟通,重点证据应进行书面取证;
5、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形成初审意见;
6、对初审意见进行复核并作出评审结论;
7、与项目建设单位交换评审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应在自收到评审结论日起五个工作日内签署意见,并由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建设负责人签字。在规定时间不签署意见,则视同同意评审结论。若项目建设单位不签署意见或在规定时间内未能签署意见时,评审机构在上报评审报告时,应对项目建设未签署意见的原因作出说明。
三、评审完成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
1、根据评审结论和项目建设单位反馈意见出具评审报告;
2、及时整理评审工作底稿、附件、核对取证记录和有关资料,将完整的项目评审资料与项目建设单位意见资料登记归档;
3、对评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建立评审项目档案。
第六条项目预算评审
一、项目预算评审包括对项目建设程序、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设备投资预算、待摊投资预算和其他投资预算等的评审。
二、项目预算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及时提供,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其他单位编制项目预算的,由项目单位确认后及时报送评审机构进行评审。
三、项目建设程序评审包括对项目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概算、项目征地拆迁及开工报告等批准文件的程序性评审。
四、建筑安装预算评审包括对工程量计算、预算定额选用、取费及材料价格等进行评审。
(一)工程量计算的评审包括:
1、审查施工图工程量计算规则的选用是否正确;
2、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存在重复计算现象;
3、审查工程量汇总计算是否正确;
4、审查施工图设计中是否存在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等现象。
(二)定额套用、取费和材料价格的评审包括:
1、审查是否存在高套、错套定额现象;
2、审查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计取工程间接费用及税金;
3、审查材料价格的计取是否正确。
五、设备投资预算评审,主要对设备型号、规格、数量及价格进行评审。
六、待摊投资预算和其他投资预算的评审,主要对项目预算中除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设备投资预算之外的项目预算投资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监理费、研究试验费、招投标费、贷款利息等待摊投资预算,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和范围等进行评审;
对土地使用权费用预算进行评审时,应在核定用地数量的基础上,区别土地使用权的不同取得方式进行评审。
(二)其他投资的评审,主要评审项目建设单位按概算内容发生并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等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等发生的支出。
七、部分项目发生的特殊费用,应视项目建设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的批复意见进行评审。
八、对招投标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时,应对招投标标底和相关内容合法性进行评审,并据此核定项目预算。
对已开工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时,应对截止评审日的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分别按已完、在建和未建工程进行评审。
九、预算评审时需要对项目投资细化、分类的,按财政细化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评审。
十、对建设项目概算的评审,参照本条有关条款进行评审。
第七条项目竣工决算评审
一、项目竣工决算评审包括对项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完成情况,项目建设程序、组织管理、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情况、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概(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的评审。
二、项目竣工决算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编制,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其他单位编制的项目竣工决算,由项目建设单位确认后及时报送评审机构进行评审。
项目建设单位没有编制项目竣工决算的,评审机构可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进行编制。
项目建设单位应向评审机构提供工程竣工图、工程竣工结算资料、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监理单位的监理报告和决算评审所需其他有关资料。
三、项目建设程序评审,主要包括对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程序性内容的审批情况进行评审。
四、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情况的评审,主要审查项目建设是否符合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管理制度的要求;项目是否办理开工许可证;项目施工单位资质是否与工程类别以及工程要求的资质等级相适应;项目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等。
五、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的评审,主要评审项目资金管理是否执行国家有关规章制度,具体包括:
(一)建设项目资金审查。主要审查各项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工程建设进度相适应,项目资本金是否到位并由中国注册会计师机构验资出具验资报告;
(二)审查资金使用及管理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转移建设资金等问题;
(三)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审查是否按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进行招标和资金支付;
(四)有基建收入或结余资金的建设项目,应审查其收入或结余资金是否按照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审查竣工决算日建设资金账户实际资金余额。
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评审的主要内容:
(一)审查建安工程投资各单项工程的结算是否正确;
(二)审查建安工程投资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明细核算是否符合要求;
(三)审查各明细账相对应的工程结算其预付工程款、预付备料款、库存材料、应付工程款等以及各明细科目的组成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四)审查工程结算是否取得合法的发票,是否按合同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
(五)对建安工程投资评审时还应审查以下内容:
1、审查项目单位是否编制有关工程款的支付计划并严格执行(已招标的项目是否按合同支付工程款);
2、审查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的抵扣是否准确(项目竣工后预付工程款和预付备料款应无余额);
3、对有甲供材料的项目,应审查甲供材料的结算是否准确无误,审定的建安工程投资总额是否已包含甲供材料;
4、审查项目建设单位代垫款项是否在工程结算中扣回。
七、设备投资支出评审的内容:
(一)设备采购过程评审
1、项目单位对设备的采购是否有相应的控制制度并按照执行;
2、限额以上设备的采购是否进行招投标;
3、设备采购的品种、规格是否与初步设计相符合,是否存在增加数量、提高标准现象;
4、设备入库、保管、出库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并按照执行。
(二)设备采购成本和各项费用的评审
1、设备的购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是否按规定计入成本;
2、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是否包括在设备采购合同内,进口设备各项费用是否列入设备购置成本。
(三)设备投资支出核算的评审
1、设备投资支出是否按单项工程和设备的类别、品名、规格等进行明细核算;
2、与设备投资支出相关的内容如器材采购、采购保管费、库存设备、库存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委托加工器材等核算是否遵循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
3、列入房屋建筑物的附属设备,如暖气、通风、卫生、照明、煤气等建设,是否已按规定列入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八、待摊投资评审,主要对各项费用列支是否属于本项目开支范围,费用是否按规定标准控制,取得的支出凭证是否合规等进行评审。
九、其他投资支出主要评审房屋购置等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是否合理、合规,是否是概算范围和建设规模的内容,入账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十、其他相关事项评审的内容:
(一)交付使用资产。审查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计算是否正确,交付使用资产是否符合条件;
(二)转出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审查转出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的转销是否合理、合规,转出投资和待核销基建支出的成本计算是否正确;
(三)收尾工程。审查收尾工程是否属于已批准的工程内容,并审查预留费用的真实性。经审查的收尾工程,可按预算价或合同价,同时考虑合理的变更因素或预计变更因素后,列入竣工决算。
十一、项目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情况评审的内容:
(一)项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否按基建财务及会计制度执行;
(二)会计账簿、科目及账户的设置是否符合规定,项目建设中的材料、设备采购等手续是否齐全,记录是否完整;
(三)审查资金使用、费用列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十二、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评审的内容:
(一)决算报表的编制依据和方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二)决算报表所列有关数字是否齐全、完整、真实,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三)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是否真实、客观,内容是否完整。
十三、评审机构对项目竣工决算进行评审时,应对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进行评审。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项目预(概)算的执行情况和各子项的执行情况。
项目预(概)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内容包括投资规模、生产能力、设计标准、建设用地、建筑面积、主要设备、配套工程、设计定员等是否与批准概算相一致。
项目各子项预(概)算执行情况的审查内容包括子项额度有无相互调剂使用,各项开支是否符合标准;子项工程有无扩大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和有无计划外项目。
评审机构还应对建设项目追加概算的过程、原因及其合规性、真实性进行评审。
第八条评审报告
一、评审机构在实施规定的评审程序后,综合分析,形成评审结论;出具评审报告,并对评审结论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评审报告分为项目预(概)算评审报告、项目竣工决(结)算评审报告。
三、评审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封面、正文和附件三部分。
(一)封面。
(二)正文。
1、目录;
2、项目概况。项目批复情况,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情况,投资总额及来源,设计、施工及监理等情况,在项目概况中作详细说明;
3、评审依据。本意见第三条所规定的评审依据;
4、范围及程序。对项目评审的具体内容、范围和程序作说明;
5、评审结论。项目预算评审结果应按本实施意见规定的评审内容拟写,并对审定后项目预算投资额与报审投资和批复概算或调整概算进行比较,分析说明审减(增)原因;项目竣工决算评审结果应按本实施意见规定的评审内容拟写,并对概(预)算执行审定、核减(增)原因等情况作说明、分析;
6、重要事项说明。对项目评审中发现或有异议的重要事项,应作重点说明;
7、项目评价。项目竣工决算评审应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做出客观评价;
8、问题及建议。对项目评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作客观说明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9、签章。评审报告应签署评审单位全称、并加盖评审单位公章;
10、评审报告日期。评审报告日期是评审结论确定并经评审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的日期,报告日期应与被评审项目单位确认和签署建设项目预(概)算或决(结)算评审结论日期一致。
(三)附件主要包括:
1、项目立项、概算等重要批复文件资料;
2、建设项目投资评审结论所附各种表格;
3、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报表;
4、其他相关资料。
四、对已开工项目的预算评审,评审报告应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项目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签订情况、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作重点说明。
五、项目竣工决算评审,评审报告应对核减(增)原因进行分析,工程造价审定与财务审查对应关系,未完工程预留建设资金的核定,资产交付使用情况,项目建设效益评价情况作重点说明。
第九条项目评审人员要求
一、评审人员应当具有一定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评审应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应的专业评审人员参加;
二、评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客观公正、廉洁自律,以保证评审结果的准确和公正性;
三、对保密项目的评审,评审人员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
四、财政投资项目评审应实行回避制度,评审人员与被评审项目单位有直接关系或有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十条投资评审的方式
根据我市情况,对建设项目的投资评审,采取财政部门与社会审价机构相结合的方式。
1、以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为主进行的评审方式。以市财政局评审科为主,局内各涉及专项资金及项目的业务主管科室参与,主要是对市直各部门的基建项目和局内各科室管理的专项资金安排的有关项目进行评审。
2、委托社会审价机构进行评审的方式。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选择资质优良的社会审价机构,对部分财政投资规模较大的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审,并按有关规定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付评审费用。社会审价机构审理的结果报市财政局投资评审科,经过评审委员会审核后,由市财政局下发评审结论书。
3、联合抽审的方式。为了对社会审价机构的评审质量进行把关,对委托评审的项目,由财政投资评审科、财政监督科和市审计局联合组织抽审,抽查面在20%以上。对社会信誉好、评审质量高的单位建立信誉档案。对评审质量差、对项目建设不负责任的审价机构取消其参加财政投资项目的评审资格。通过抽查,掌握情况,积累经验,提高评审质量。
4、成立评审委员会,建立制约机制。对重大和有争议的建设项目的评审结论,实行集中研究,集体讨论,专家把关。评审委员会由市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及评审机构和不同行业专家组成。建设项目的类别不同,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组成人员应分技术种类设置。
第十一条加强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协作。
1、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积极配合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及时准确的提供投资评审所需的各种文件和资料,主动介绍项目建设情况,并安排专人配合。
2、建设项目招投标标底都要经过评审,凡未经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评审的招标项目,财政业务主管科室不予确认其招标造价和拨付工程款。
第十二条明确职责,加强局内科室间的协作。
市财政局投资评审科作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组织者和监督者,负责从技术角度对建设项目开展投资评审,局内各有关业务科室负责资金分配、财政财务管理及监督。投资评审科与其他科室间要加强协作,互相配合。
1、财政部门的业务主管科室依据市政府年度建设计划安排的各类建设项目及资金分配计划,应及时抄送投资评审科,以便做到有计划地安排评审。
2、财政部门的业务主管科室在要求各建设单位报送建设项目各项文件及工程概算、预算文件时,应同时要求向投资评审科报送,以便对应评审的项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1.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滞后、观念陈旧
由于在农村小型水利项目工程建设中,需要大量的投资,一些地方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管”,因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也较 弱,维持在过去的老式财务基础管理,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尚未建立,先进的管理措施尚未完善,没能真正将有效的管理纳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当中,失去了财务管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1.2考核不力、投入不足
由于农村地方各级财力吃紧,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进程,项目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难以到位,甚至出现截留、挤占与挪用等现象,给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加之监督、控制与考核不力,一些做假帐、报虚数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基础财务管理与水利项目工程实施内容不一。
2.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2.1做好项目工程招标前目标控制和风险预测,是实施项目工程的前提
在对项目确定参与招标前,会计人员应对项目建议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区别其他建筑工程,单项工程多而零散,必须到施工场地对项目工程量核对,对施工场地难易度评估,对项目预算的审查,对工程利润的分析,作出该项目工程实施后的风险评估,为决策者提供财务依据。
2.2做好项目工程实施中的财务监管和控制,是实施项目工程的基础
在项目工程中标后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参与项目工程预算的控制,在施工中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控制施工成本。应对项目工程款项实行专款专用,杜绝截留、挤占、挪用工程资金;对工程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的控制,严格按照单项工程预算,拨付材料、工资等,日结日清,对间接费从严控制,与工程无关的费用一律不予支出;对竣工的单项工程财务部门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和决算审计,进行内部控制核算成本,如有超支、亏损等问题的发生,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应有的利润。
2.3做好项目工程财务内部管理是降低项目工程风险的关键
项目工程财务人员执行资金拨付制度态度直接关系到资金的风险。根据财政部、水利部颁布实施《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财基【1999】139号)对工程款的结算的手续及程度作了具体规定,会计人员必须对工程支付凭证的审查;有关业务部门的审核签证;单位领导核准签字。其次是项目工程在业务授权批准制度执行情况,着重检查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完善,有无越权审批等行为的发生,防止偷、漏、散失等现象发生。再次对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看检查概预算编制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实。
2.4做好项目工程财务决算和资金管理,是实施项目工程的保证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补助资金实行财政报账制。工程竣工决算后一次性报账或按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两种办法实施。在项目建设期间,由项目建设单位(材料供应单位)提出资金拨付申请、项目法人签署意见,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进行审核后,签署会审意见;县级财政部门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核实报账凭据,按照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拨付资金。项目完工后,对项目进行联合检查验收。报账凭据包括:报账申请单、工程量(供货)发票、工程施工(材料或产品)质量评定表、工程合同、招投标资料、竣工验收单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的使用对象为申报到项目的法人单位,不包括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拨付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资金直达项目第三方(项目建设单位或供货单位)。在项目工程中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工程完工交付使用一年后,经复验未发现质量问题,按规定程序拨付工程质量保证金。在切实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严禁以现金支付工程款、设备材料款,杜绝白条抵库等现象,确保资金的安全。
2.5做好项目工程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的提高综合素质,是实施项目工程的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的会计人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而且应不断扩充新知识,熟练掌握水利行业规范规定、工程概预算知识、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以及计算机管理信息应用技术,在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理清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工作思路,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去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形势、新时期基层水利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把好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关,为农田水利项目工程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和后勤保障。
3.结语
重视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有利于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管理质量,促进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农田水利项目工程财务管理制度,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事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加以重视和理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造价,通常是指工程的建造价格,从业主的角度而言,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的开支或价格。往往在工程项目进行决策之前,需要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其中就会涉及到工程造价;在项目决策之后,初步设计阶段,也有一个工程价格;在施工图设计完毕后,又对应一个价格;进行完招投标之后,确定了合同价,该合同价仍然不能代表所建建筑物的开支或价格。对非专业人事而言,尤其是投资方的管理者,总试图在建设前就将建设开支确定下来,并且希望不发生变化,一旦价格发生变化,就会认为出现了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其实,若造价发生变化就上升到管理问题,这样的态度是完全不科学,不遵守客观规律的。如果带有如此疑问的朋友,本文就会告诉你,为什么工程造价总在发生变化。
通常一个建设项目,都需要经历如下阶段:决策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造价也是随着项目各阶段的展开而发生着有规律的而变化的。
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项目提交管理层决策之前,需要进行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分析,其中必然涉及项目的建设开支,即工程造价,该阶段的造价称之为投资估算。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是决策、筹资和控制造价的主要依据,也是该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
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只有依靠投资估算指标,投资估算指标不但要反映实施阶段的静态投资,还必须反映项目建设前期和交付使用期内发生的动态投资,即投资估算包含了项目建设的全部投资。这就要求,投资估算指标比其他各种计价定额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概括性。
投资估算指标一般分为:建设项目综合指标、单项工程指标和单位工程指标三个层次。建设项目综合指标,包括单项工程投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等,一般以综合生产能力单位投资表示,如“元/t”等。单项工程指标,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一般以单项工程生产能力单位投资表示,如“元/t”、“元/KVA”等。单位工程指标,即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如房屋区别不同结构形式以“元/m2”表示。
当然,投资估算指标的正确性,对于提高投资估算的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
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主要是根据设计意图,通过编制工程概算文件来预先测算和限定造价。与投资估算相比,概算造价的准确性有所提高,但受估算造价的控制。同时,概算造价具有更清晰的层次性,具体分为建设项目概算总造价、各个单项工程概算综合造价、各单位工程概算造价。
项目的投资概算主要依靠使用概算定额和概算指标来实现。
概算定额是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合格的单位扩大分项工程或单位扩大结构构件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数量标准。也即是概算定额是预算定额的合并与扩大,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项目的划分和综合扩大程度上的差异,并且,概算定额主要用于设计概算的编制,而预算定额主要用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
概算指标,通常以整个建筑物为对象,以建筑面积、体积或成套设备装置的台或组为计量单位而规定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和造价指标。概算指标中的各种消耗量指标的确定,主要来源于各种建设项目的预算或结算文件。概算指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工程概算指标,另一类是安装工程概算指标。其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综合概算指标和单项概算指标。综合概算指标是按照工业或民用建筑及其结构类型而制定的概算指标,单项概算指标是指为某种建筑物或构筑物编制的概算指标。综合概算指标的概括性较大,其准确性、针对性不如单项指标。单项概算指标的针对性较强,故指标中对工程结构形式要做详细介绍。
初步设计阶段的概算编制完成以后,有需要进行技术设计的,则需要对概算造价进行相应的修正。该阶段,一般在实际过程中与初步设计阶段融为一体。修正概算对初步设计概算进行修正调整后,比概算造价准确,但受前一阶段概算造价的控制。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造价称为预算造价,主要根据施工图纸,依靠预算定额进行确定。它比概算造价和修正概算造价更为详尽和准确,但同样要受前一阶段所限定的工程造价的控制。
预算定额,是在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正常施工条件下,生产一个规定计量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的社会平均消耗量标准,是计算建筑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预算定额也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文件,它的各项指标,反映了在完成规定计量单位符合设计标准和施工及验收规范要求的分项工程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数量限度。这种限度最终决定着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成本和造价。
招投标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阶段,主要用来确定项目的合同价。合同价属于市场价格,它是由承发包双方根据市场行情共同议定和认可的成交价格,但它并不等同于最终结算的实际工程造价。按计价方法不同,建设工程合同分为许多类型,不同类型合同的合同价内涵也有所不同。
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形成了由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使工程价格更加趋于合理,这将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实行招标投标的项目,一般总是那些个别劳动消耗水平最低或接近最低的投标者获胜,这便实现了生产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对不同投标者进行了优胜劣汰,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整个建设行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并且,实行建设项目的招投标,也便于供求双方进行互相选择,使工程价格更加符合价值基础,更好的控制工程造价。
合同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合同实施阶段,在工程结算时的工程造价称为结算价。结算价主要依靠合同约定的调价范围和调价方法,根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单及签证单等,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增减、设备和材料价差等进行调整后计算和确定的价格。结算价是该结算工程的实际造价。
竣工决算阶段的工程造价及确定方法:
在工程决算阶段,通过为项目编制竣工决算而最终确定的建设项目的实际工程造价。竣工决算是以实物数量和货币指标为计量单位,综合反映竣工项目从筹建开始到项目竣工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建设费用、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的总结性文件,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竣工决算也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
1.什么是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向企业利益相关的人员反应企业的运营信息以及财务报表,在此之前还要根据会计与计量来反映日常企业的运营活动。并且这些信息都要得以验证,必须达到真实可信的要求。
2.什么是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控制企业成本和管理的内容,综合各种计量方法的运用来提取企业的财务信息,提供的信息有利于为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以及对企业管理战略进行研究。
3.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1)系统操作特点的区别
财务会计要求严格根据会计准则等法规和准则,反映财务信息并且严格把控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管理会计则根据不同的需要来对企业进行管理,会计准则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对各个规章和法规进行限制。
(2)会计人员在工作上的要求区别
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严格根据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来办理业务,对每一个财务处理都要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熟悉处理其财务会计的程序并有效无误的完成。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不仅是要掌握财务会计账户模式,还需要运用多种的科学知识对工作中生成的数据作准确的计量记录和报告分析。进而充分利用宽泛的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分析并解决管理会计工作中发现的财务问题。
(3)在精确度方面的要求区别
财务会计是要求真实和完整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并且要求提供精确的财务数据。管理会计则是需要提供全面的信息来协助企业作出经济决策,对精确度上面没有绝对的要求。但管理会计参与经济决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需求,要根据条件和变化去提供所需的信息。
(4)操作手段和方法的区别
财务会计使用比较多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编制财务报表以提供给外部需要使用财务报表的人员,外部人员根据财务报表上的财务决算和数据进行整合,来取得有用的财务信息。然后使用管理会计运筹学计算机技术和成本分析,进行报表预算统计,保证内部财务报表的有效性和生产的高效性,提供及时的信息。财务会计方法的账目与传统程序的格式方法是单一的,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与之相比有明显区别的管理会计则是以不在规定格式的标准化程序上,全方面服从业务中所需要做的业务管理需求,充足的个人空间可以体现出管理会计的多样性。
(5)侧重点的区别
财务会计是从客观角度用真实、可靠的数据来体现企业在日常活动的经营信息。它的侧重点就在于反映和记录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因为财务会计具有反映和记录过去发生的财务问题的单一性,所以属于一种报告型会计。而管理会计侧重点是根据财务会计那里反映和记录的各种数据对未来企业经济战略发展作出的计算和预测分析,是属于经济决策会计。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服务与发展企业的长远利益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优势和特点就是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利用财务统计的信息优势可以准确的调整企业的各项行为,指导企业更好的作为,因此融合两种会计形式不只是着眼企业的当前,更是为企业未来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至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2.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通过管理会计增加对数据的加工能力,就可以大大增加信息的数据量,对得到的数据进行针对性的完整统计再用以预测。这样就可以让管理人员更全面的看到整个信息数据,以此达成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掌握。
3.互补整合,提高综合优势
根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进出理论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模式不能单独操作,无论两种模式中哪种模式进行单独操作的话就会出现很大的弊端,但是上述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所以,进行整合系统和结构,是首要关键的步骤。就是说对现有的这两种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的同时保留两者的优势,并把两者的系统加以互补。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让运行模式达到了更加理想化的状态[2]。
三、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在新形势下的建议
1.规划建立出系统完备的现代化企业会计制度
成熟完善的规则体系制度是任何有效运行的事物都不能离开的准则,科学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运行的关键导师。让财务工作人员的权限更加清晰,分工更加的明确,推进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协助调配各项资源上得到稳健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让企业管理层及领导对公司的各项决策可以拿出最佳合宜的发展策略。所以,建立完备的会计体系制度应该是现代企业逐步需要去实现的目标。
2.树立健全正确的会计思想观念
在达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过程中,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两者融合的重要性,它能够全方面的支持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另外企业要重视企业发展中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企业的财务安全都与会计工作人员的水平紧密相关,增速现代化企业会计体系的建立,着力招入高素质水平的会计人才,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忌一挥而就,要根据会计各个流程方面循序渐进的统筹安排,把可能会出现的潜在问题妥当处理,达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恰好融合。
3.设置管理会计的独立部门
企业可以考虑把现在的财务管理与预算等等这些是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部门里分离出来,然后设立独立的管理会计部门,这样做是由于当下大多企业的财务部门里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都承担着,容易造成财务管理与预算的混乱,使得企业中的会计工作很多时候不能得到高效地运作,所以单独设立专属的管理会计部门很有必要。接着考虑企业在实际经营上的状况,把两者会计妥善融合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里面去,企业的生产便可以得到成本控制,企业的经营也可以顺利进行绩效考核[3]。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涵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国家拨付经费,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务服务的社会组织。行政事业单位是不具有社会生产职能和国家管理职能,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以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的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性以及其他各种服务的单位。
二、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1.权责发生制易导致部门进行非规范性扩张
在权责发生制预算下,上下级财政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往来款项,作为相应的债权债务加以记录,也容易诱发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中自由裁量权的非规范性扩张。如在现行收付实现制下,预算安排的支出在年终需要如期拨付给用款单位(特殊情况除外),以应其支出之需,否则就构成了年度财政收支审计的症结所在。有些部门和单位希望通过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的改革,来规避审计部门对此类事项的审查监督。因为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确认了对相关单位的“预算授权”,就确认了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至于在未来哪一个具体时点上发生资金拨付的实际行为,仅仅是往来账目的调整,审计部门也就难以对于这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加以及时的监督。
2.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约束了权责发生制的全面施行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无论是在内涵还是外延上,与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或民间非营利组织,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对于某些自收自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在具体性质上与企业已无太大区别,在财务核算上实行权责发生制原则,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对于更多的全额和差额行政事业单位,其业务性质千差万别、资金来源渠道迥异,总体改革方向也在逐渐的摸索之中。
3.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在权衡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计量基础的时候,操作简化构成了收付实现制的重要优点。在收付实现制下,其核算成本通常要低于其他会计计量基础,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操作技能要求也不很高。通常公共部门财务决算报告的编制人员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系统培训,就可以较为熟练的掌握核算与编制方法。而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则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企业理财与管理会计的理念,突出了预算管理中的政府受托责任与透明度,相应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会计素质与业务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配套措施与保障,需要建立对从业人员的长期培训机制,开展后续教育,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素质。
三、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运用策略
1.资产类中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改革应从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开始进行。固定资产不同于其它现金类资产,它具有价值耗费的特性,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权益的确认和计量十分重要,应对行政事业单位及其部门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计提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计量。当然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确认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如军事资产等可以暂时不纳入核算范围。具体做法可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科目,每年按应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核算,“固定资产狰值”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值。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支出可采用持摊或预提的办法进行处理。
2.负债类中隐性负债的权责发生制核算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常见的隐性负债通常表现在到期应付而尚未支付的职工工资,应付未付的社会保障费用缴款,购入物资暂欠货款的应付账款等等。从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所反映的财政负债信息看,中国防范负债风险的关键并不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告能够反映的显性负债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如何对隐性负债或有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使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信息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得以真实、充分、完整地反映。可见当前应该强调提供行政财务风险的信息,用权责发生制来解释和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如实反映已形成的现时义务和实际支出,防范财政风险,本文建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应付未付的款项和相应的支出(即隐形负债),应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纳入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这样可以使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财务核算透明度,有利于加强预算政策的前瞻性,合理地安排预算支出。
3.先支出后收入
权责发生制基础既用以确认与计量收入,也同时用于确认和计量支出。然而,从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来看,相对于支出方面而言,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计量和确认收入的难度更大,适应性则稍差(部分原因在于收入的不确定性高于支出的不确定性)。因此,权责发生制基础应先应用于确认和计量支出,随后才应用于确认和计量收入。另外,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不同的收入类别时,也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首先在那些纳税义务的不确定性最低的税收和非税收入项目,然后再扩展到其他项目。另外,可能某些特定类别的收入项目不适应用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和计量。
4.预算可以仍保留收付实现制
预算和财务报告的信息各有侧重,预算是事先编制的财务计划,而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是已经发生的实际交易或事件为基础的,反映的是事实结果。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财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可以提供关于以往决策的现时财务结果,和当前决策的未来财务结果的有价值信息。将预算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联系起来可以相互补充,全面反映单位的运行状况和绩效,验证预算的合理性,为规定下年度预算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唐振达.对事业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问题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01).
一、引言
由于我国钢铁产能过剩,而钢铁企业上游产品价格上涨,钢铁产品销售不畅,钢材价格在低价位上,致使企业成本压力增大。本溪钢铁(集团)路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钢路桥公司),是本钢所属的建筑施工企业,由于本钢资金匮乏,形势严峻,影响到本钢路桥公司企业经营效益。施工企业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本钢路桥公司经过认真总结长期的生产经营经验,和深入进行建筑市场调研,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潜力及规划设计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经过综合思考,提出了改变过去单纯追求提高施工产值的做法,而要与时俱进,眼睛盯在降低企业成本上,功夫下在企业成本核算上。企业要走低成本效益型发展道路,就必须抓住成本核算,咬住企业成本降低目标不放松,凝心聚力抓落实。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这是所有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笔者撰写本文,试图立足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实践经验,来回答这个课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原则
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原则,是指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成本管理活动的方法、规则和需要遵守的有关规定,本钢路桥公司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行公司和工程队、项目部两级成本核算原则。工程队、项目部,要严格划清各单位工程的收入与成本,认真做好单位工程施工成本的核算,按月向公司提供本单位及各单项工程成本核算报表。公司汇总核算全部工程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二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成本核算。凡是当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支付,均应计入当期成本,凡不属于当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计入当期成本。三是按照实际成本、实物盘存制的核算原则,对各类物资材料的购进和消耗进行核算,物资材料的购入和消耗一律按实际价格计价核算。数量消耗要在期末认真盘点核实库存的前提下按时进行,以保证工程成本和存货的真实性。四是按规定严格控制未完施工成本挂账原则。要求各工程每月按实报量,严禁虚报和瞒报。各工程队、项目部,要按实核算各项成本费用,不准以待批预算的名义,将已发生的工程成本转作未完施工成本挂账处理,以确保工程成本和效益的真实,桂绝浅亏问题的发生。转年工程未完施工成本挂账严格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竣工销号工程不准有未完施工成本挂账。五是及时办理预算决算和财务决算手续。无论是本钢工程,还是市政工程,在竣工交付使用的同时,都要与甲方办理预算决算和财务决算,核对清往为账目,核准工程报量,同时办理完外欠劳务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其他各项应付款的结算,以确保成本、费用、债务的真实和债权的完整。六是实行施工预算管理的方法,全面加强成本的过程控制与管理原则。凡新开工程都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预算,制定详细的劳动力使用、材料预算用量和机械作业计划,按施工预算精心组织施工,严格控制住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七是实行单项成本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原则。本钢路桥公司按经济责任制对各工程队、项目部成本实行综合考核的同时,对各单位工程成本按施工预算单独考核,对单项成本的节超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开展成本审计,对渎职、违规、违纪造成成本严重亏损的,要查明原因并追究责任。八是实行成本与工资分配挂钩考核制度原则。本钢路桥公司按成本考核方法,每月对各工程队、项目部及各单项工程成本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管理人员工资奖金分配的依据。
三、成本对象的确定
根据本钢路桥公司施工组织的特点,承包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加强成本管理的要求,确定工程成本核算对象。一是各工程队、项目部为公司内部独立核算单位,并与公司签订年度经济承包责任状。因此,本钢路桥公司以各工程队、项目部及其承担的各项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二是各工程队、项目部,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三是一个单位工程由几个工程队共同施工的,各工程队应以同一单位工程为成本核算对象,各自核算自行完成的部分。四是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个工程队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竣工时间相接近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五是承担维检的零星工程,可以将开竣工时间相接近,属于同一个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工程,合并为一个工程作为成本核算对象。
四、工程预算成本核算
对工程预算成本各项费用的测分经过测算,拟采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划分。一是各单位工程预算成本为工程预算总值扣除按规定应计交的税金和按综合系数应上交本钢路桥公司管理费用的余额。工程队、项目部各工程预算成本的合计为各单位的工程预算,各核算单位预算成本的合计为公司总的工程预算成本。二是各成本项目预算成本实行百分比的方法进行测分。预算成本按费用项目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与工程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
五、工程实际成本的核算
工程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一样,由直接费和间接费组成,应当设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五个成本项目分别对其进行核算。一是成本核算内容:
1.人工费:指一线生产工人,包括外雇劳务人员,按完成的工程实物量和市场劳动单价计算应得的计件工资和辅助工资。辅助工资是指一线生产工人学习、培训和按规定休假探亲期间的工资。
2.材料费:包括在施工过程中所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流态砼、结构件、半成品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项其他辅助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费和租赁费。
3.机械使用费:包括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折旧、大中修及维护修理费,使用外单位的机械台班费、租赁费,以及按照规定支付的施工机械进出场费。
4.其他直接费:包括施工现场直接耗用的水、电、蒸汽等费用,施工现场发生的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外阜施工津贴、特殊工程施工技术培训费、检验试验费、临时设施摊销费等。
5.间接费成本:指工程队、项目部为组织和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工程队、项目部管理人员工资、奖金及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福利费。按工程队、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工资总额计取上交的养老、工伤、医疗等各项保险,工会经费、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等。工程队、项目部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及各项修理费和低值易耗品摊销费、油料消耗费、养路费、高速公路费。工程队、项目部管理用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财产保险费、劳动保护费、工程保修费、施工噪音费、排污费及其他相关费用。二是成本费用的归属与分配,计算工程成本,必须将发生的施工费用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采用合理的方法,分别按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属和分配。
1.人工费的分配:对一线生产工人和劳务工按工程实物量分配的计件工资,可根据施工任务单和单位工程人工费结算凭证,直接计入各单位工程成本。对一线生产工人的“辅助工资”可按各单位工程计件工资比例进行分配,计入各单位工程成本。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当中。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改革中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相适应,满足改革的需要。随着这些需求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在实行中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事业单位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在现代事业单位管理理论中,预算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管理工具。预算管理的主要是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制定出完善的预算方案计划,最后根据预算方案计划来完成预算目标的过程。因此,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中存在的价值是非常大的,并且预算管理质量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实现其总体目标的效果。
(一)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的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是我国的财政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单位的生存以及发展情况,并且我国的财政资源是相当有限的。当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的时候,就能对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合理分配,这样就在很大程度山提高了财政资源的利用率,为事业单位节约了不少的成本费用,也避免出现财政资源浪费的情况。
(二)预算管理能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应该将预算编制进行改革,使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实施定员定额以及区别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轻重缓急,从而达到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并且能够对其财政结构进行系统的优化。事业单位通过实行预算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预算执行的能力。
(三)预算管理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想要实现其设定的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计划,并且在执行计划的过程当中,还要根据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以此来找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及时的做出修改和调整。预算在过程中发挥的是编制、控制、调控以及计划的作用,因此,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保障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主要涉及的是其日常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活动,其中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事业单位预算的提供者与执行者。但是在这些工作人员当中,还是有那么一部分的工作人员对于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因而,就出现多数人认为预算工作就只是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的事情的情况。他们对于预算的参与意识不高,并且他们更多关注的预算编制能够为自己部门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这就导致在事业单位里面还没有一套完整、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其内容包括预算制度、组织、执行依旧考核等。并且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编制预算的时候只是简单的为了结果而进行预算编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分析与研究。进而导致事业单位里的预算部门的设立就相当于形同虚设,在人员配备上出现不足,日常的管理松懈。
(二)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
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否有效的实施,其基础就是预算编制质量,因此,预算编制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预算编制还是一个非常严谨,仔细的过程。但是,我国当下很多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利用足够时间去对预算编制进行分析与研究,也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预算编制程序,究其原因就是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人为因素占主导位置。这样就很难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而达不到预算的公正性与客观性。我国传统的预算编制体系是对资金进行内外分离的预算体系,这种传统的预算体系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不能充分的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情况进行考虑,并且不能对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营效率以及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真实的反映。
(三)执行预算能力以及预算监督能力不足
因为对预算考核意识不强、不明确预算考核指标以及预算考核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当预算项目结束以后,普遍都存在下面几个问题,那就是对其实行预算的情况没有进行相关的合理分析、科学控制、考核以及评价;对在资金的流向是否正确不做关注、对自己的使用情况如何没有进行询问以及没有研究其是否超过了原先制定好的预算支出计划等问题。在当下我国的预算管理当中,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过于注重预算编制而轻视预算监督。很多的事业单位对于其经费的使用情况完全不重视,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并且在预算管理的事后监督不到位,对于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因此,就造成制定预算与执行预算出现严重的脱节情况。
三、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预算意识与预算编制管理
加强预算意识不仅是事业单位以及预算编制人员的事情,还是事业单位里所有工作人员的事情,应该提高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认识,从分认识到预算编制是整个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并且预算编制质量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工作开展进程以及我国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预算是事业单位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该将预算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决策的范畴,以此来加强事业单位高层领导在预算工作中的管理能力以及各个部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的执行能力并且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发展规划,尽最大限度统筹好各个部门预算编制的工作。
(二)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水平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之前,要合理运用预算编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为预算编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执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还要与此同时进行对预算编制的分析、研究、论证以及统筹等众多工作,但是这些工作的强度相对比较大,并且具有复杂的特性。因此,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尽可能安排充分的时间,以此来解决当年事业单位财政决算与第二年财政预算编制的冲突。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方法进行改进,抛弃之前的预算编制“基数法”,实行新型预算编制“零基预算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进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方法,从而达到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水平的效果。
(三)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能力
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要严格履行我国《预算法》提出的相关责任以及权力,以此来提高领导对预算工作的更深层次认识,并且在侧面支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预算的各项工作。对于那些没有进行预算管理的项目,遵从“不安排,不实施”的原则,而对于那些已经预算好的项目要完成的保质保量。事业单位要按照我国《预算法》与《会计法》相关规定赋予的职责,并在高层领导的指示下对预算工作严格执行。对于那些没有进行预算或者高层领导没有进行相关批示的项目,遵从“不收工,不结算”的原则,并且在年末按照相关要求对所在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决算。
(四)完善事业单位预算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对预算出来的结果进行真实的分析考核。在预算管理中,考核能够保证预算顺利实施,其不仅是本年预算管理的结尾,还是第二年预算管理的开端,预算考核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有效的激励、交流与控制。事业单位预算考核的标准为:事业单位项目收入的完成率、项目支出完成率以及人员支出的完成率等等,通过这些预算考核指标能够准确的测出事业单位各项支出以及收入所占的比例是多少、人员相关支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等。这样做可以当事业单位出现资金短缺或剩余的时候,根据其分析的结果,找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四、结束语
发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以及增强资金的使用率的前提条件是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并且预算管理还是事业单位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就目前而言,事业单位已经离不开预算管理了。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在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要想使事业单位不断的发展,就要依靠我们继续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