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08 17:15: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会计实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引言
会计师事务所是依法设立并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机构。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应当加入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可分类为有限责任公司、合伙制两种形式,在国外还有有限责任合伙制。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早创始于中华民国时期,由政府给会计师证书和会计师在社会上承办会计业务的制度。经会计师类科高等考试或会计师检核合格,取得会计师资格,领有政府机构发给的会计师证书的,可以充当会计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1年10月24日颁发了《核定会计师管理规则》,规定经所在地市工商局或县人民政府核准的会计师,得以会计师名义在当地市(县)执行业务,或者联合组成会计服务所执行业务,但执行业务时,应由会计师个人署名负责。1980年,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需要,财政部于12月23日颁发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按照规定,会计顾问处即会计师事务所,是由注册会计师组成的承办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业务的独立单位。成立时,应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审查批准,平时应受其监督。
在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下,会计师事务所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的桥梁,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纽带,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具有法定社会职能的第三人。它一方面担负着塑造市场经济微观主体,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重任;另一方面又是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执行者。
一、会计师事务所的职能定位
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逐利性,国家总是通过立法和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及一系列行政法规实施对经济的调控,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基本职能就是依据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和经营结果进行规范调整,从而使国家的意志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实现,使“法制”过渡到“法治”,“以法治国”转变为“依法治国”,把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最终达到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目标。因此,会计中介机构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者
在宏观经济领域,会计师事务所可按照政府的特定需要进行专项监督,如对财政收入是否按规定级次划分,是否依法征税进行检查,对近年来出现的非法集资案、经济诈骗案进行清理追索,对有关部门的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家拨付的生产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查证核实等等。
2.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评价者
注册会计师在这个审计阶段,实质上是对企业依据内控制度所进行的经营活动和实施管理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评价裁定,从而使企业行为得到规范,并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国际上也把注册会计师称作“经济裁判”。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独立审计,首先要对企业遵守制度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3.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成果的鉴证者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符合性测试之后,要对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有关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和鉴定。一方面对企业资产负债的质和量进行检查核实,从而确定企业的真正规模、实力和资信状况;另一方面,对企业收入费用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确认,从而核准企业利润,确定其应纳税额。尤其是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时,证券管理部门依据注册会计师审核鉴证的企业资产、利润、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财务指标,确定是否批准其发行上市。在上市运作以后,投资人依据注册会计师审核鉴证的企业经营成果,决定投资额的增减和利润的分配。由于注册会计师审核鉴证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在国外也会把会计师事务所称作“经济法庭”。
4.投资人权益的维护者
注册会计师通过接受委托人委托,依法对被审计人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账目进行查证,鉴定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合法,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公认会计原则,并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是企业选择交易伙伴、债权人贷款投放、潜在的投资者选择股票、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法院进行经济判决以及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以向委托方负责为主线,进而扩大到社会公众,使信息得到共享。
5.协调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我们党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就是因为当前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亟待协调。会计师事务所在工作时是处于一种中间的第三人的地位,与其服务的双方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关系,这就使得会计师事务所能站在客观的地位上,看清矛盾所在并在工作中努力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双方能够通过这一中介心平气和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二、新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方向
相比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起步较晚,发展至今日与国际大所相比在知名度和综合实力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专业性和权威性较高的行业,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大所、知名国际事务所相比小所而言更容易取得知名企业的业务,也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强敌环伺、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国内所应该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对事务所以后的发展之路重之又重。
1.规模化发展战略
内涵发展为基础,外延扩展为目的,通过合并不断扩大事务所的规模。规模的扩大可以增大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事务所带来新的企业的业务。不同地域事务所的合并也有利于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节省审计费用。小所和可以利用大所的专业资源、信息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提升自己。规模的扩大不但带来了数量的累积也带来了质量的变化。本土的事务所业务不断增加,知名度不断提升,在社会上的口碑也越来越好。但快速的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新设合并中一旦出现的“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很容易导致整合失败。合并后企业文化的融合非常困难,如果只注重扩张而不注重整合,加之事务所特有的执业风险性很容易给事务所带来颠覆性的危险。
2.专业化服务战略
注册会计师领域非常专业,也正应为其专业性成就了她的行业特殊性。事务所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技术不断发展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不断取得新发展。而专业团队的形成对事务所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吸纳各行各业既熟悉会计、审计业务有熟悉信息技术、金融、电信、石化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三)国际化发展战略。
2007年12月,商务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表《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事务所“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而“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也是我国本土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中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开始了“走出去”的探索之路,也开始纷纷实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自己的国际业务网络。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些本土事务所却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特性,白白为许多国际大所做了嫁衣裳。
三、对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建议
会计师事务年要取得长足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展历程中必须做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注重协调发展
当前会计师事务处在发展过程中有只注重质量发展的现象存在,大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在合并前要仔细分析,此次扩张是否符合会计师事务所本身的发展战略需求,是否与事务所在业务类型、职业能力等方面互补或者合并后是否能是本所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达到统一。合并后的整合甚至比合并本身更加重要,因为这关系着合并的成败。
2.专业技术与服务社会共同推进
会计师事所是一种产业,但我们也应该明白,他同时也是一种服务行业。因此,在注重审计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相关服务业务的发展。相关服务业务不仅能给事务所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能吸收其他的专业人才。这些业务也能与审计业务遥相呼应,与审计业务相互验证和检测。
3.彰显特色,突出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化进程中,除注意其他发展外,同时还要注意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就当前状况看,国队大多事务所在倚仗国际大所的平台时也要注重自身发展,引进国际化人才、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来壮大自身实力,取得发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其身上找不到任何一点,民族特点、地方特色,甚至迷失了方向。面对会计师事务所改制中的相关问题,事务所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例如,建立专业评审团,又在审计方面有独立性又有资历的专业人员来评判合伙人过失的“故意”、“非故意”,加强立法公正性。在内部建立科学业绩评价机制,根据业绩在合伙人之间分配利润,从而让各合伙人合力将事务所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李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的环境分析[J].商业会计,2014.10.
(一)会计工作目的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目的,都是对企业的资金活动进行分析和和核算,实现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和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数据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虽说其服务对象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之下,二者的核算信息是相同的,都是对同一企业的资金活动信息进行核算和分析。
(三)会计核算方式接近
尽管二者在实际工作时,二者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式不尽相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在核算方式上正在不断的接近,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
(四)会计工作价值相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二者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一不可。其中财务会计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做出核算、记录、整合并报告,从而准确的反应出企业经济活动的数据,且财务会计肩负部分经济责任;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则是注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其工作数据信息都来源于财务会计单位。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企业长久、稳步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重要基础
(一)企业会计系统建立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为企业建立会计系统,将企业的信息数据整合进会计系统当中,能够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
(二)会计理念相互融合
在会计工作当中,财务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将管理会计与之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裨补阙漏。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需要将两者的会计理念相融合,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
(三)相应政策做出规范
就现阶段来说,财务会计拥有十分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而相比之下管理会计则较为不足,健全的管理会计制度尚未建立。要想二者相互结合、提升企业会计管理的工作质量、促进我国财政领域的发展,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二者的会计工作进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四)优秀人才进行保障
随着会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会计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而优秀会计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技能,还要用一定的实践技能。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结合,要对优秀会计人才进行培养、完善会计评价制度、保障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优秀人才基础。
三、促进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共享和交流在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能够为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提供重要平台,促进财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
(二)提高会计素质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702035)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802)资助。
作者简介:何骏(1973~),男,浙江嘉兴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43-04 收稿日期:2008-03-18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模块论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其主要包括: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诸如金融保险、商务、信息、教育等高增长服务产业;网络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等新兴服务产业;一部分被新技术、新经营方式改造过的传统服务产业。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一个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制造业发展高端化程度、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高低以及制度环境建设密不可分。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高层次化及经济服务化、制造业发展到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要更多地依靠生产业来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网络化、个性化、即时化的产物,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一个国家能否为其在准入、经营、定价等方面提供富有活力的制度环境。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1980~2000年期间,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56%升至63%。其中,主要发达国家达71%,中等收入国家达61%,低收入国家达43%。服务业吸收就业比重也呈不断增长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高达80%以上。在服务业内部,生产比重在加大,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增长更是异军突起,1980~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5.7倍,达到24147亿美元(殷凤,2005)。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200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点也已经转向服务业(联合国,2006)。由此可见,在当前和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在未来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将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国际经验表明,运用模块将极大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文认为,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有三种主要模块:
(一)生产业模块(Production Service Mode)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产业部门日益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部门间交易规模庞大且交易量大增为前提条件的,并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这种调整打破了各种产业原有的边界,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经济活动由以生产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体现在生产部门的服务化上,表现为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通讯和家电产品,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服务引导生产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等。国际经验表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靠服务业支撑。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说,这一时期产业的中间投入中,现代服务业投入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农业与制造业本身投入的比重则相对降低。这样,一种为农业与制造业生产而服务的产业就应运而生了,即生产业。生产业是为生产而进行的服务业,或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业。生产业依托农业与制造业、服务农业与制造业并实现良性互动。农业与制造业是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业则是农业与制造业提升和高端化的有机补充。随着农业与制造业部门经济规模的逐步扩大,它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将迅速增加,并会把这种需求渗透在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前期研发、培育或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中。如此良性互动,不仅会促使生产企业内部会出现产业融合,而且会在产业链上促使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间出现融合,还会使区域内的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一个特定空间上实现产业融合和集群式发展。
世界上农业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都凭借自身的实力,采用生产业模块,以此加速本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同时也促使世界各国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主要工业国均达50%以上(殷凤。2005)。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模块(Service Cluster Mode)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经济总量发展、经济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集聚区模块会由单一的大型CBD(中央商务区)模块,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扩展成若干个微型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单个CBD到微型CBD网络初步建立的过程。其中,伦敦的微型CBD由传统的市中心扩展出来,以堪那瑞区为代表沿着泰晤士河呈轴线发展;纽约的CBD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分阶段逐步形成布鲁克林、长岛、法拉盛、哈德逊广场等微型CBD;东京逐步形成了品川、汐留、六本木等30多个微型CBD,很好地适应了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且多元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可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在顺应国际发展规律并借鉴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依靠区域特色和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是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模块的特点。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的形成则取决于所在区域的特定功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由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功能,突出其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吻合的服务业产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增强服务业的辐射效应。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社会网络效应而形成的集聚区,具有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的特征,客观上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筑起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而通过品牌效应,服务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该区域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集聚区内企业之间的竞合机制,又提高了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拓宽市场空间。
(三)外资拉动模块(FDI Pull Mode)
随着国际服务业全球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已在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服务等多个领域有所拓展。因此,如果能抢抓机遇。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注重从功能稀缺性、规模性、集聚性等优势。引进高质量的跨国服务机构及随之而来的网络、人才、管理、制度等外资服务业,以此来创设关联产业效应、构建合理产业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幅度,可以使现代服务业得以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直接投资愈来愈呈现出转向服务业的趋势。早在200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就公布了以“转向服务业”为题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该报告显示:FDI的结构已转向服务业。《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进一步显示,FDI的重点也转向服务业(联合国,2006)。因此,外资拉动现代服务业的效应必将愈发明显。
以上三种模块是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模块,它们共同构成了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事实上,各个国家更多地是将他们组合在一起加以运用,从而在实践中,呈现出多重模块并用的状态。
二、我国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产业有着长足的发展,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企业不断壮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服务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从整体上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平均达到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明显偏低,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粗放、资源消耗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社科院,2007)。
(二)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亟需提高。2002年到2006年,我国服务业的FDI流入金额不涨反降,从140.11亿美元降至116.79亿美元,电信、金融业等行业的垄断是背后的“诱因”。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偏低,一直不到3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外资流入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甚至超过了60%(黄诗义,2007)。
(三)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亟需大力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业超过三分之一,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和信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占26.4%,而美国在20世纪末,金融、保险及各种现代服务业就已占到50%以上(黄诗义,2007)。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为此,2007年3月2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07),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服务业结构显著优化,就业容量显著增加,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三、以多重模块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服务业
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度不高,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现状和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认为,我国农业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区域特色鲜明的国情以及吸引FDI多年来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的现实。为我国采用多重模块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契机。
(一)以我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大力发展生产业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8.3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据估算,我国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80亿斤~100亿斤(冯华,2007)。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已无法开发更多的耕地,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我国应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为农服务的生产业,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农村金融、农业技术支持。农产品市场营销、花卉、城市园林等。
此外,我国在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方面有很强的国际比较优势,具体表现在:我国有着比较强的生产技术基础、技术开发力量、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科技人员队伍,劳动力价格又比较低廉,基础设施也较好。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跨国公司,为利用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来壮大自身的竞争力已经陆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高技术制造业、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从这些产业的退出也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腾出空间。20多年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某些资本密集型工业上所取得的长足进展已经表现出较强的国际比较优势,逐步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为我国的生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要留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制造企业,进而吸引其将更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内,也必须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发达的生产。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扩大的投资空间,早已跳出了制造业领域,生产业已经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因为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我国部分制造业企业率先建立了创意产业中心和设计创意中心,建立了包括模具设计、软件
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玩具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设计平台。这些制造业企业将研发、设计外置,取别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取得了巨大成果。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将上述类似的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给生产企业,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生产业的发展。
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生产业差距仍然较大。在世界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70%,生产业占服务业的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在2006年才刚刚突破40%(李江泓,2007)。可见,以我国转向现代农业与先进制造业为契机,利用生产业模块发展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潜力巨大。
(二)依托区域特色,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我国区域特色鲜明,为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事实上,我国的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利用集聚区模块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为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海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态目标是:集中体现集约化、人性化和生态化,建筑群落和生态绿地体现景观化。突出核心区域的商务功能,其中商务楼宇一般要占到70%以上;要考虑核心区域同交通枢纽的有机结合,使轨道交通等枢纽紧邻甚至进入核心区域。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20个内部规划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这些点状的集聚区通过产业链或创新链彼此相通、有机相连,使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辐射能级进一步提升和放大。到2010年,集聚区内服务业增加值占到全市服务业总量的50%左右,可达到4000亿元左右。目前,这些集聚区对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效应已经显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集聚功能效应得到拓展提升,更好体现了微型CBD作用。如静安南京西路专业服务商务区,以龙头企业、品牌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和行业发展。两年内共完成85个商铺的升级工作,调整和引进了161个国际品牌,作为第一个进入中国或上海的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共11家,全方位提升了静安南京路商圈的能级和品位,从而带动静安区的发展(高渊,2007)。
(2)空间形态布局上,由上海市中心地区逐步向周边重点地区分散化、多极化发展。如青浦赵巷商业商务区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2006年4月份试营业以来,集聚了国际国内一线知名品牌,日均销售额200余万元;南桥中小企业总部商务区凭借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交通便利,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成为奉贤区新一轮发展的载体和抓手(李治国,2007)。
(3)产业功能布局上,各集聚区初具特色,逐步呈现功能错位。实际上,这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各自具有各不相同的定位,尽管都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却功能各异。错落开来。例如,江湾――五角场科教商务区就充分发挥杨浦区大学强势学科的优势,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教育培训产业,以及相关的商贸、金融、科技办公、科技展示等产业,形成以知识创新区中央社区为核心的科教商务集聚区;金融要素市场本来就已经集聚的外滩和陆家嘴地区集中发展为金融贸易区;以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依托发展浦东世博花木国际会展集聚区;依托虹桥国际机场发展虹桥涉外商务区等。
我国应借鉴上海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能级和品位。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FDI拉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不高导致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我国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却把很多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环节拒之门外。2000年服务业实际吸收外资只有104.6亿美元,2006年为173.8亿美元,分别只占当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的25.7%和27.6%(龚雄军,2007)。至2006年底,我国服务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7.5万户,占整个外商投资企业实有总户数的27.2%(翟宏伟,2007)。
一、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
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是构成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具起源性的抽象范畴,它不仅是构成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亦是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成具有决定作用的前提理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出发点有总起点和分支起点之分。构建总体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有一个总的逻辑起点,但具体构建某种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或某方面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并不一定需要从总起点开始进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之所以需要研究、选择出发点,是由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本质和其研究方法所决定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是按照会计理论诸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的逻辑推理体系。
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点的观点述评
(1)会计假设起点理论,是以会计假设作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起点的理论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客观环境,对某些未经确切认识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项和会计现象所做出的合乎事理的断定。同时,会计假设是会计实务的基本前提,它是客观环境对会计的约束。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开展。强调客观环境对会计的制约作用,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未主要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时期。
(2)会计目标起点理论,是以会计目标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点的理论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人造的系统,必须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会计目标具有将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联系起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联系起来的特性,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构成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可随时反映到会计系统中来,可增强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检验性。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
(3)会计本质起点理论,是以会计本质为起点理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本质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要素,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是由事物的内部的特殊矛盾构成,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本质从总体上规定了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复杂的现象,各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事物的本质。
(4)会计对象起点理论,是以会计对象作为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起点理论会计对象是会计客体,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这种观点认为:第一,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第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理论要能反映会计科学的特点;第三,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原始的抽象范畴,它来自于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之中,决定着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
(5)会计环境起点论,是以会计环境为起点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有着固有的局限性,既不能全面包括会计目的因素,也不能全面反映会计职能的因素,更不能全面揭示会计对象的因素。以会计环境为会计理论的起点理论,环境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
三、结语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征是以机代帐,一旦企业建立了计算机处理帐务的系统,即可判断该企业完成了会计电算化。而新型的现代会计信息化则是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会计学科进行深度整合从而达到有机融合的目的,从而建立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现代信本文由收集整理息技术和会计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全行业全面参与并进行综合发展
现代会计信息化涉及范围主要包括: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实务工作;会计的处理方法;会计的管理;会计的教育。这些内容均是对现代会计的全面和系统的发展。而现代会计信息化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的会计人员;会计理论的研究人员;会计行业的教育工作者;会计行业的管理者;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商。这些参与者都是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亲历者。
(二)通过分阶段和分步骤的渐进发展实现多层次的全面会计发展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实现会计信息化须从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工作相互结合,而以前的会计电算化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会计行业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融合进行探索,而政府管理和会计实务工作均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会计行业的探索逐渐的被政府管理部门所认可并被纳入到会计准则体系中,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会计融合的合法化。会计行业正式基于这两点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当前信息环境之下的企业对会计工作的日益增加的管理需要。而会计信息化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而在企业中则集中表现为建立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
(三)会计信息化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与会计电算化并存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和各行业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相应的其也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会计信息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手工会计。而会计信息化所固有的渐进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又决定了会计领域实现全面信息化的长期性。因此,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与传统的手工会计理论体系相互并存。
二、现代信息化会计建设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所谓会计信息化,即会计全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重整会计领域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的整合来适应现代企业对会计的新要求。
(一)实现会计基本理论的现代信息化
在工业经济社会中,主要使用的是传统的手工会计基本理论。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如何建立信息化会计基本理论是的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证从根本上给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应依据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特点,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任务、和会计职能等方面逐渐形成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的会计体系,并将其录入至财务网络系统以供社会共享。
(二)实现会计实务工作的现代信息化
会计工作的基础在于会计业务流程。而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
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等都是基于此而确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不断应用使得会计理论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原来的手工模型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会计业务流程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使会计核算方法产生改变。与此同时,原来的手工模型下的会计组织也发生了适应性变革,会计岗位将依据新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业务流程等方面的要求重新设计。除此之外,在当前社会中出现了诸如诸如虚拟企业等新型企业形式,对这些企业则可根据其自身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体系。由此可知,会计实务工作的信息化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信息环境使得会计实务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企业财管组织均进行理论和实际创新。
(三)实现会计管理的现代信息化
一、发展概述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1.科研试点阶段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1983年前,主要还是以理论研究及试验准备为主。以1979年国家财政部参与长春一汽进行的会计电算化项目为代表。该试点阶段主要进行的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进展相对缓慢。
2.自发发展阶段
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3至1987年间成立,不少单位以此为契机自主研发了电算化软件并投入实际运行。全国各大专院校也开始重视对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开始逐步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相对盲目,重复开发现象比较严重。
3.稳步发展阶段
1987至1990年间,IT技术迅猛发展,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相继出现,会计软件市场逐步建立并形成。
4.深化发展阶段
从1990至2007年,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制度,使得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始从原来的单纯核算向综合管理逐步迈进。
5.深度融合阶段
自2007年“友商网”的面世开始,基于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的一种新型的电算会计模式——在线会计服务模式诞生了。
二、内涵
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即在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理念下的,以租赁为主,以互联网技术为运行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的在线会计管理软件服务。厂商通过Internet将财务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互联网向厂商定购自身所需的财务软件,按定购服务多少及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一定的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取厂商提供的相关服务。
三 、优点
1.按需支付
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改为租赁的方式,且不需要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对软件进行全权管理及维护。在向客户提供互联网应用的同时,软件厂商也提供软件离线操作及本地数据存储功能服务,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其定购软件服务的需求。该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需花大量费用用于硬、软件及人员方面的一贯做法,而仅需依据企业自身需要支出少量租赁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受到相应的硬、软件及维护服务,同时还享有软件不断升级的服务,该模式特别适用于中小企业。
2.打破时空限制
因该模式借助于互联网,所以说只要是通网络的地方均可随时开展做账、记账、查询等业务,能够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为会计服务的外包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3.实时成本控制
在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地位。在使用该新型模式之前,成本控制是滞后的,一般是到了月底核算时才发现成本的高低,此时企业利润已受到影响。在新的会计服务模式下,能够做到成本的事中控制,可随时掌握分支机构的盈利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成本控制也由被动变为主动。
4.实时跟踪
通过该模式,企业负责人可对企业财务变化情况实时掌控,不受时空限制,可随时查看账目。得益于互联网的使用,企业会计人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想做账就做,同时还可以实现实时查询功能。
5.资源共享
在线模式简单易用,可实现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同步,即财务管理人员无论何时都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数据。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全天候服务的成效,有利于资源共享,便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6.业务处理更便捷
传统财务软件操作,一般都是必先进行初始化,之后才能开展日常业务处理。
新服务模式可实现初始化及日常记账业务的同步进行,更加方便适用。传统的财务软件处理凭证的程序相对复杂,一般为:先填制完凭证,保存后审核,确认无误后登账,登账完成后再进行期末的相应结转。而使用在线会计模式后,凭证录入支持全键盘操作,能自动平衡金额,快速便捷,降低了出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7.强大的报表功能
该模式在传统财务软件报表处理基础上,特地设置了自动邮件报送的功能,可以直接形成电子档报表文件,并与邮件办公系统自动联接,实现了财务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两个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并且随时能生成表格,打印导出。
四、结语
作为新生事物,在线会计服务在功能设置方面有着人们更多的期待,譬如:可否进一步提升资源共享水平,将在线会计服务、在线税务服务、在线审计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整合到一个平台等。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将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大文明古国中,早期的会计行为就已经蕴涵着当今的某些会计理论元素:有些会计概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巴比伦、亚述和苏美尔等文明古国中,即存有政府、古老书面语言与古老商业记录等会计记录的雏型;古埃及的抄写人员在国库等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希腊的财政大臣已经有了精细的会计责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已经有了编制财务状况表的要求,由于公民权利与纳税申报的财产等级有直接关系,会计已经涉足纳税申报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早期会计方法均较简单,虽然其间也体现了某种原始会计观念与会计意识,可是仅凭这些并不系统的会计记录,尚不足以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因此,从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文字、记数制度和度量衡制度开始在经济信息的计量和记录中运用,直到13世纪复式簿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佛罗伦萨诞生之前,由于尚未形成会计理论的社会经济基础,故其发展还局限于单式簿记核算方法形成的阶段。
二、复式簿记理论的形成
13―15世纪的意大利复式簿记总体上是处于簿记方法与探索、形成与总结时期,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13世纪初期的佛罗伦萨式银行簿记)、成长阶段(14世纪中叶的热亚那式商业簿记)和成熟阶段(15世纪中叶的威尼斯式银行簿记)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实务探索与理论成果主要有:1202年,数学家莱奥纳多菲博拉奇(1170-1256年)在《计算之数》书中,向意大利人介绍了阿拉伯数字,在此之前的意大利会计数字均为罗马记数;1211年间佛罗伦萨银行簿记的两套会计账簿是最早使用借贷用语的复式记录史料;1340年热亚那政府运用的簿记记录,现存的当时该市市政厅财务官的两套总账,其中一套为两名财务官,另一套为两名监督官,记录了该市当年财政状况,称为“热亚那式簿记”;15世纪的威尼斯式商业簿记,具有代表性的账簿有1406年威尼斯政府的总账和多兰多・索兰佐兄弟商会的总账,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德列亚・巴尔巴里戈商会的会计账簿。15世纪末卢卡・帕乔利的名著《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的问世,成为具有特别内涵的会计理论发展上的重大事件。主要说明财产盘存与财产目录的编制方法,列举了一个完整的财产目录编制实例,介绍了采用借贷复式记账法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三本账簿、信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有关交易的会计分录的编制与分类账的登记、结账与编制试算表的方法、会计凭证的保管、分类账簿的登记规则和登记等。中世纪形成的意大利簿记方法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其主要目标向业主本人提供经营管理信息;二是没有严格的会计期间或企业连续经营的概念;三是没有一个单一的货币计量单位。
三、复式簿记法的传播与发展
在中世纪后的这段被学界称之为簿记理论向会计理论过渡时期内,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影响较大。一是初步完成了将借贷复式簿记理论从“拟人说”向物的理论推进。“拟人说”理论的形成,主要缘于佛罗伦萨银行簿记原理向商业领域里运用的扩展。二是揭示了复式簿记所固有的平衡机制以及与此相符的财务报表观念。三是在理论上初步确立了财务报表体系结构的基础,即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对后期财务报表的发展以及对损益表的重视均提供了可能。在后来德国会计界,围绕着复式簿记原理的研究,曾经先后出现过:“静态说”和“动态说”等不同理论学说,但不论是瑞士人F・霍格利等人先后提出的“物的二科目说”、“物的一科目说”、“借贷对照说”、“八要素说”、“等式说”、“统一财产科目说”和“三科目说”等“静态说”理论,还是由德国人巴比等人所提出的“资本循环说”、“现实理论说”和“动态的二科目说”等“动态说”原理都是将研究的内容局限于对复式簿记原理的理论阐述之上。16世纪后,学者们开始研究会计处理方法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真正原理并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思维方式,为后来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与完善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在16世纪初―18世纪这段时间内,尽管在簿记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其对现代会计理论的影响较小,故不能纳入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主流内容的范畴。
四、近代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社会经济制度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个阶段的企业会计则开始以公司为其主要核算实体。公司经营活动及其同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必然对财务信息的供给方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它把正确地确定经营成果放在首位,以适应公司内外财务信息需求各方的需要。在股份公司生产经营比较复杂的条件下,为把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和相关成本有根据地进行配比并正确确定分期损益,就需对一些专门性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如收入实现理论、折旧理论、权责发生制理论、跨期收支摊配理论等。此外,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经济现象,客观上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许多新的管理问题超出了簿记学所能研究范围而向会计学过渡。科学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管理成本会计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空间扩大,所得税制的发展使会计实务与理论发展相辅相成。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簿记发展成为会计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会计循环实务的形成和会计循环理论的出现、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庭礼、审计实务的规范化与独立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成果主要体现为从簿记理论向会计理论的过渡,其中,1830年,被美国学界誉为现代会计教科书之父的托马斯・琼斯在其《簿记原理与实务》中首创“财产及所有权两大关键要素说”,完善了陆卡・帕乔利的“一人所有财物=其人财产所有权益总额”会计方程式,阐明了会计学说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美国会计理论的基础;1841年詹姆斯・琼斯的《簿记原理与实务》是最早的现代会计教科书。
五、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内,由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致使其会计理论研究也迅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金融市场的崩溃,促使政府和社会公众迫切要求公司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合规、有效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而催生了以财务会计准则研究和制定为核心的现代会计理论的发展与逐步完善;其次,是70年代许多国家陆续公布了有关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职工生活福利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企业自愿履行范围广泛的社会责任而不应片面追求本身的盈利;再其次,是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许多国家发生的持续通货膨胀,动摇了会计上传统的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基础;最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业务的急剧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对国际经济信息传输方式与内容的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正是由于上述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会计实务提出新的要求,才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会计理论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会计信息对政府政策的影响加深,会计业务处理技术手段适时更新。现代会计理论的基本特点:(1)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2)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3)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76-02
在从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长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由张玉森、陈伟清两位主编的《基础会计》教材第四版中发现的小错误,试谈该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实务中错误的更正,请赐教!
一、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马克思观点与会计法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页中存在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在教材第5页中“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为下图。
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把会计的核算职能理解为“观念的总结”,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对于“对过程的控制”也达成三点共识:①控制的内涵是把握住客观事物(一个实物、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运行系统)的活动,对其进行约束和调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径运行;②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全部过程;③控制的本身内涵比监督更能有力地表达“对过程的控制”的意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归纳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应与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一一对应,而不是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一一对应。则原教材第4页中的那段话应更正为: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页“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应更正如下图。
这样教材内容才会前后照应、准确严谨,以免造成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与马克思概括的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关系冲突。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到底谁在前面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对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认识就是“观念的总结”,他会利用价值指标和现代技术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尽管生成这些会计信息的本身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这些会计信息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马克思归纳的“观念的总结”就没有“对过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观念的总结”的前面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过程的控制”功能的现代内涵,实际上就是会计作为价值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而应该加上事前的前馈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功能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意志较马克思时代的国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强,现代会计对“对过程的控制”的这一监督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部分早以转化为行政管理职能,如: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制度、经济调控政策、执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而从会计的监督职能中剥离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强了会计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如:审计、统计、税务)的服务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现代会计实务中的监督职能较马克思时代的监督,因利益关系不可奈何地将会计本身的这一职能削弱,充分显示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不如会计反映职能重要,因此,现代会计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应在会计反映之后。
二、关于科目和账户区别联系比较的更正
教材第36页图表3-3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统一规定的”。专业会计人员都知道,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内容。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定性”规定,特别偏重于对它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原则性问题做出限制规定,如:分析各种会计事项的特点,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内涵及解释等,主要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在会计准则中我们常看到:该项收支项目内容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这个会计事项涉及内容要记录到什么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实际,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去做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所有的企业作为对象,对会计要素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进行可操作性规范,它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及其报送的时间和资料等内容加以详细规范;其规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更主要的是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显得笼统其可操作性较差。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行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既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容易造成这两个概念和内容的混淆。为此,将教材中前述内容更改为“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而统一规定的”更合适。
三、关于“红字更正法”理论操作指导的更正
教材第99页示例1中所讲解的错账更正,属于红字冲销法中第一种方法。讲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写“表5-20红字记账凭证”,其“摘要”内容表述为:“注销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比原书中表述为“注销092号凭证”的更准确严谨,防止他人更改,达到与会计实务相吻合。同时,在将红字填写的记账凭证简化为会计分录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红色字体):
有违背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账凭证的简化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借、贷”符号,其字体颜色是在记账凭证排版印制时已经固化在纸上,无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应为:
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第二步,根据登记账簿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记录应保持经济活动记录过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写的“表5-21蓝字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报销差旅费”。其内容应更改为“订正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的字样。使会计的实际操作实务与教材中的表述的规则要求一致。
四、关于账簿中“余额栏”标注规则错误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账簿登记规则》所表述的第六项为:……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的“元”位用倒立着“Q”表示。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Q”表示。为此教材中所阐述的账簿登记书写方法与《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完全是两回事。同时,在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表8-8应收账款(总账)……等44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操作中,账户没有余额时,在账户的“余额栏”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这与教材中给学生讲解的账簿登记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登记书写要求完全不符,使账簿登记规则规定与会计实务操作相互脱离,其会计实务操作没有给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为此,应将原教材第89页中“Q(倒立)表示”更正为“Q”表示;对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第146页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和第八章中有关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中,账户没有余额时,账簿中的“余额”栏均应将“0”更正为“Q”。给学生进行操作实务的示范,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结构的张力的推衍的能力。它对该学科其它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作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的起点应该具备的条件是:(1)逻辑起点必须具有可知性;(2)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3)逻辑起点必须能够连接会计系统和会计环境;(4)逻辑起点能够推理论证其他理论范畴。
文献回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理论是会计界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问题上讨论最多、争议比较大的热点和难点,存在诸多观点,至今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目标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会计目的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起点论。
(一)会计假设起点论
它认为会计研究只有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才具有逻辑严密性和客观性,会计实务才能在一定的规范下得以展开。其逻辑体系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程度、会计方法、会计要素、财务报告。至今比较统一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及货币计量假设。
张昌仁提出,会计假设是以大量会计事实和惯例为基础所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会计假设尽管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和制约因素。而丁庭选认为:会计假设并不是最本源的范畴,同会计假设不能自然而然地推导出所有的会计准则;以此为逻辑起点,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其内部缺乏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会计假设不能作为现代会计的逻辑出发点,而只能作为前提概念。从70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起点开始转向会计目标。
(二)会计目标起点论
会计目标是会计所要达到的境地。在美国会计学会制定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列出了四大会计目标:(1)对有限资源使用作出决策,包括识别重要的决策领域,并确定目标方向;(2)有效地管理的控制资源;(3)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其逻辑体系是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实务。我国从80年代以来就开始对会计目标起点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很大的主观性,目标是一种假定,目前无法加以证实,缺乏客观依据。也有这样的问题:是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而提出的,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体系不一定适用于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王海龙、宁玉臣指出,西方目标起点论是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对业务和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旨在建立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而现阶段我国会计目标起点论可以说是经济效益理论体系,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会计目标。
(三)会计本质起点论
该观点认为:会计本质对其他会计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逻辑关系是会计性质、职能和目标、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体系等。张兆国主张以会计本质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他认为,在会计学上,会计理论研究所提示的最终成果,是关于会计实践的根本性质,即会计本质。这一观点从20世纪50年代流行我国,并在会计研究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建立在对我国会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西方会计理论借鉴的基础上;会计本质只是会计理论的研究前提,而不是研究的起点。会计本质是脱离会计实践的,更谈不上反映会计实践的需求同时作用于会计实践。
(四)会计对象起点论
会计对象是会计的客体,是会计反映的控制内容。李映照、陈妮娜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要素中最本源的抽象范畴,它来自客观环境,反映于会计系统中,决定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是推理论证其他抽象范畴的基础。劳秦汉指出,理论体系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因而会计对象(价值)质的特征(时空性)和量的特性决定着所有的会计理论,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最本源的范畴。而吴联生否认将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他认为会计对象作为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其高度的抽象性无法在实务上给予具体、清楚地反映。与此同时,吴水澎指出,会计对象到底要分成几个会计要素才适当,这要受制于会计目标,服从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会计对象决定会计目标,而是会计要素是受制于与会计目标的,不同的会计目标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对象不是“起点式”的会计理论范畴,不能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五)会计环境起点论
环境是指周围的条件,环境决定一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所决定的。无论会计本质、会计对象还是会计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谢德仁在认为,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和。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也有学者认为会计环境本身并不属于会计理论体系,因为环境是面对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对会计系统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会计环境不能将自身与会计系统结合起来,更不能联系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也无法推导出其他理论范畴。因此,会计环境虽然对会计系统非常重要,但并不能将其作为逻辑起点研究和构建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只能说它是会计概念框架的背景。
(六)双起点理论,是许多学者在研究单一要素逻辑起点中得不到较为满意的答案时,转而创新性的提出双起点论。主要有:(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苏新龙认为,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从客观上来看,环境对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影响表现在对会计的基本假设上;从主观上看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表现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的要求,即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的起点理论应是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2)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杨月梅认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相结合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3)会计环境与会计本质。李先富认为,把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作为研究起点,更能解释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会计理论创新问题。(4)会计环境与会计动因。牛彦秀认为,会计环境和会计动因反映会计实践活动的内容,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不少学者反对双起点论,认为这种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论的科学性中包含的(逻辑起点的单一性和初始性)。潘立生、姚禄仕指出,多重会计核心理论不可取,会计核心理论只能有一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理论体系逻辑一致性,会计准则制定及评价更为明确可行,确保会计政策选择标准的一贯性。
通过上述文献回顾,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假设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是西文在研究财务现代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的,并最终以会计目标起点论为西方流行观点。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是我国会计界的首创,而会计环境起点论、双逻辑起点论以至多起点论是中外观点结合的产物。
结论
东财会计学院的牛彦秀在《论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将会计理论体系分为纯理论范畴和应用范畴两方面。会计本质位于理论范畴的最高层次,会计目标则为应用范畴的最高层次。
借用此会计理论,笔者认为我国与西方从会计逻辑起点的分析角度看,西方注重会计假设、会计目标逻辑起点;而中国则更多的关注会计本质、会计对象,甚至双逻辑起点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与中西方逻辑思维有着必然的联系。
科学的逻辑起点的确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形态作为逻辑起点,即以构成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作为出发点;另一种是以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命题决定、影响其他命题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如果说会计本质、会计对象是构成会计认识对象最简单的元素之一,则会计假设、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思维是前一种逻辑起点形式居多,而西方逻辑思维主要是以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命题作为逻辑起点形式。
财务会计专业 姓名
一、题目名称
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在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财务管理目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财务管理目标的正确界定对于整个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及财务管理实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看法并未取得共识,大部分学者赞成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而实务界则更为偏爱利润最大化。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实质在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是站在所有者的角度,还是站在财务人员的角度?再比如说我们界定财务管理目标的目的是什么?财务管理目标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对于这些问题,理论界及实务界都没有作出合理的回答。因而笔者认为,对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的争论上,而应当先对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然后再对财务管理目标作出合理的界定。
三、研究内容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及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多元化经营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基本的好处就是分散经营风险。同时,企业集团化的组织形式,由于其在内部形成多元法人主体结构,分散了财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和股份制的日益成熟,以母子公司制为基本结构的企业集团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种组织形式。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无论是集团总部本身还是处于不同层次的成员公司,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理财目标,即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则是为了实现出资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实现出资人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了这个目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而目前我国众多企业集团中存在着财权多层次分割的过度分散与失控、信息不能及时充分共享、利益互不兼容的多级法人治理结构、成员企业目标的逆向选择、竞争力低下等等问题。这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悖。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实际,从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必要性、财务集中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和解决方案、必需的基本主客观条件等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并定位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利益以及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主要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来支持论文的研究,其中包括院系图书馆、校级图书馆的藏书和期刊;电子期刊的全文检索;英特网的搜索引擎;各类网站的相关文章等等。
2、案例举证方法
五、论文提纲
(一)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其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1.分析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①分析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
②分析我国企业的资本制度。
③分析我国企业的外部筹资模式 。
④分析我国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 。
⑤分析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选择现状。
2.探讨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①财务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
②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③财务管理是其他各种管理都无法取代的。
④论述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的功能。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概述
1.论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含义及其特征
① 什么是财务管理目标
②财务管理目标的特点
2.影响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因素
④管理决策因素
⑤外部环境因素
(三)比较几种代表性的财务目标观点
1.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2.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4.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优劣。
(四)财务目标选择的标准
1.影响企业财务目标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体制
②经济发达程度
③企业经营机制
④资本市场
2.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①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研究
②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
六、主要结论
新形势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为: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市场竞争为导向,力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所有者(股东)财富和职工人均收入最大化。首先,它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的经常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由企业来组成,企业由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来组成,各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三个经济利益主体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基本生产目的就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企业财务管理终极目标,就是要使组成企业的各个经济利益主体都富起来。其次,它符合统一性特征。它直接明确企业的目标由企业所有者(股东)目标、经营者目标和职工的目标来组成,主张三个利益主体通过协商使各自的目标统一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之下。第三,它符合货币性特征,均可用货币量化,便于分解。第四,它符合明晰性特征,概念清楚、表达准确、没有疑义。第五,它符合可控性特征,如果将所有者(股东)财富量化,可用每股收益、股利支付来表示,所有者财富和人均收入指标都是财务管理可控的指标。综上述,将它作为我国企 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比较恰当的。不仅如此,如果把它作为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还可以有效地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解决企业目标与国家目标的统一问题。对于解决我国企业存在的隐性收入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总之,财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体现的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割和价值分配关系。从理论概念的角度来考虑,作为目标,必须服从于本质。财务就一般本质来讲,应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并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财务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目标决定财务目标,企业内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决定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向与最终选择。
七、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8226;r.爱默瑞,约翰&8226;d.芬尼特.公司财务管理(上、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俊彦.财务管理机制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3 林景新.《中国式企业危机管理》m. 广东经济出版社,9月.
4宋献中,熊楚熊,《公司理财》m.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5谢剑平.《财务管理——新观念与本土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王庆成.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j .财务与会计导刊,,(10).
7彭海颖.略论强化现代企业的财务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12).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影响;应对措施
农业企业想要发展壮大,肯定离不开会计信息化体系,但是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对农业企业会计实务产生了积极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分析。
一、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积极影响
(一)对会计工作效率的影响
在农业企业中,会计人员所有会计核算工作都需要从会计信息系统中生成,这样就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必再去繁琐的搜集会计信息,也不必重复地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非事务性工作方面,可以更好地优化会计业务流程,加强农业企业会计组织结构的调整。会计人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化系统,发现农业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同时企业人员还要对用户信息进行分析,了解用户的相关需求,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并要寻找相应的处理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到用户手中。
(二)对会计信息传递的影响
传统会计实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手工处理财务账目,这就容易导致会计失误的出现,而农业企业引入会计信息化系统后,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减少传统会计实务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弊端。现代化企业中开始使用电子交易方式,引入自动化生产系统,将生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处理、记录、储存、并自动生成报告,这也就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三)对会计操作方式的影响
首先,会计人员在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必须要依靠信息数据库来辅助完成工作,而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可以实现信息数据库的扩展,满足不同人员同时访问数据库,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其次,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拥有多款财务软件,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财务软件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四)对会计模型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财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但是由于会计操作规程不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中心与营销管理中心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导致财务信息的失真。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就将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有机结合到一起,实现了两个部门的融合,加强对会计模型的创建,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的不利影响
(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体系不断健全,其主要特征也开始显现出来,不可能满足所有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财务报表更多体现的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有时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错误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化体系中主要是将财务报表以磁盘、光盘的形式进行转换,提高了会计信息传递速度,但是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二)缺乏健全的政策法规
目前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效率,但是也为财务信息带来了许多隐患,摆脱了传统的纸质凭证和报表,完全是依靠电子文件,这样就无法准确鉴别印章的真假性。同时,在我国缺乏健全的会计信息化政策法规,法律的颁布具有滞后性,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系统更新的步伐,导致很多会计纠纷状况的出现。
(三)计算机安全性较差
现代会计信息化体系完全是依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的,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时,很可能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稳定,导致会计信息的丢失或损坏,这样就会对企业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其次,企业计算机安全性能较差,容易受到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如果重要财务信息被盗,那将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法制建设
首先,农业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理念的宣传,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观念,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制宣传,并且要熟练掌握会计法律法规。其次,政府要加强立法建设,针对会计信息化现状和问题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的制定,要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确保企业会计数据的安全。
(二)增强企业技术实力
农业企业应该引入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并要加强技术实力的提升,要对企业内部的计算机安装电磁屏蔽装置,减少外界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干扰。同时还要针对企业重要会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要对重要数据档案进行专门管理。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首先,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权限,根据财务人员的不同等级进行权限划分。其次,要增强企业的网络技术水平,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的健全,最好采用局域网,减少病毒侵入的机率。最后,企业财务人员要对重要财务信息和资料进行备份,并要认真开展审计工作,加强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完善,提升防火墙技术,还可以对重要财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企业的网络安全防范能力。
(四)健全进入系统的权限制度
农业企业要积极引入计算机人才,开发先进的数据保护系统,每个财务人员都要进行等级划分,设置自己使用的账号和密码,当密码错误时,系统就会自动锁定,冻结正在登陆的用户,同时还会自动启动报警系统。
(五)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不仅要掌握会计技能和知识,还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掌握网络防范技术,要灵活运用会计信息化系统,同时也要将现代会计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结合,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测和分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企业想要实现会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必须要加强法制建设,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从多方面来完善会计信息化安全防范能力,避免会计信息的外泄。
作者:柴向媚 单位:乌兰察布市种子管理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