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8 17:15: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专业课程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专业课程建设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们生活品质的增加,工作过程中诸多行业对于相关员工的素质要求一步步都在提升,当前服装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由以前单一的技术类型工人转变成为了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在中职学校的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虽然学校紧紧的跟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的完成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但事实上部分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较好的完成学生学习质量有效提高的目的的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分析自身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的提升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

1、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来讲,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

这项问题是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已经逐渐发现并正在全力改进的问题之一,但事实上学校收到的效果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具体来讲,当前服装行业内部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以及相关工艺材料甚至包括服装制作的流行趋势都处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而学校在没有与服装行业内部的企业达成有效的沟通甚至是共同利益双赢的局面下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材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导工作,这种做法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内容的严重脱节。

1.2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理论而实践较少

当前学校对于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分配内容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将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完全分开的,造成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完全都是服装专业理论,而另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安排则全部都是手工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衔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体体型与服装结构的关系”这一课程时,直接就学习到了肩斜度、肩斜线以及袖山弧线等等内容,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之后这样的理论将被另外的学习理论所覆盖,学生在实际实践的过程中将对这种理论完全失去印象。

2、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内容

2.1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

具体来讲,学校应该加强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应用,通过对当地服装行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解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过程,通过对服装企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来完成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结合,通过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原则、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途径等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考量来完成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职业标准的引用和应用工作,在服装专业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增加其专业课程的职业化内容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内容,进而有效的保证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能够跟得上当前服装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在新的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款式设计与制版》中,其教材内容中的质量标准、达标时间以及技术要领都是来自于相关服装企业的实际操作要求内容。

2.2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校应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更新,使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手段来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接收到效果更好的服装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可以在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等种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标本的运用,例如教师在服装结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出一条新款连衣裙,继而让学生们展开对连衣裙结构的绘制工作,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更加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当前学校在服装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服装专业课程的建设,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实例,进而在教育市场上树立更加优秀的服装专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常子龙.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导报,2013,(19):39.

[2] 梅广龙.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3,(5):5-34.

篇2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12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规范教学。对于中职土建类专业而言,专业课程内容是否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所承载的专业技术是否先进,课程体系是否科学、规范,如何去粗取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建设中且行且思,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实践,不断总结与验收课程建设成效。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参照行业中施工员、质检员、工程测量工等关键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将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制度相结合,建筑测量放线工、制图员、一级BIM建模师作为职业资格必考项目,造价员、施工员、安全员等作为教学参考,将考证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完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考取资格证书为抓手,发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与推行“教师与工程师(双师)育人制”教学,如建筑CAD课程教学中引入中望企业的前沿技术与专家力量,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引入广联达算量、钢筋抽量等技术与专家力量。引入企业元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使岗位人才培养规模化、制度化,实现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对接、毕业与上岗就业的对接。

二、打造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四个关键领域进行优质课程开发,建设以能力培养、任务引领的专业核心课程,形成规范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使用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资源,以增加课程引力、引领专业发展,并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发展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本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活动。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很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一般比理论课和文化课的教学效率高,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

首先,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积极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结合、仿真性生产环境与真实生产氛围相结合的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其次,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制定目标,严密组织,有序开展课程实践教学。

四、再开发新技术课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继“甩图板”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又一次技术革命。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能,有着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正在成为我国就业中的新亮点。为引领中职教育,提高BIM技术在土建类专业中的普及与应用,校企合作再开发核心建模课程,展现BIM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建筑表现力,有效填补了已有课程体系中BIM技术的空白,为课程结构注入新的职业内涵色彩。

五、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有效的课程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推手,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回头看”,应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和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环节多重性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能充分发挥激励、鉴定、反馈等功能,规范课程教学过程,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总而言之,突破传统相对固化的课程实施方案,捕捉职业内涵变化的新信息,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大胆开发新课程,淘汰旧课程,不断优化、创新专业课程结构,促成职业标准、岗位规范进入课程内容。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岗位发展方向,一专多能,有效提升职业能力及其在不同职业岗位之间的转换能力,增强就业优势。

[ 参 考 文 献 ]

篇3

YANG Lin, MENG Xiaor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oblem, to build the "innovative curriculum system and main course + frontier characteristic courses + practice curriculum", discusses how to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five aspects of the statistic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tatistics;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是有效落实培养方案的重要保证。课程建设应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并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培养国家与地方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统计学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做出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不是仅仅像其表面的文字表示,只是统计数字,而是包含了调查、收集、分析、预测等。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熟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及金融、保险、证券等机构,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咨询、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与控制、信息管理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1 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

(2)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实践需求不适应。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地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所以统计方法类课程的开设,配合统计软件类的课程,加上专业实践的加强,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亟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然而中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仅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中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2 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新定位主干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充实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调研和总结国、内外高等院校统计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先进办学思想,充分吸纳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通过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科研成果进教材和课堂等形式,达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素质、创新能力及就业率等。

主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组成,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潜能。在主干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拟组建由“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教学研究组,主抓精品课程建设。

前沿特色课程如数据挖掘、试验设计与质量控制、抽样调查、非参数统计、统计分析专题等课程,用新的知识载体把统计学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结合到应用统计学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强调“新、精”,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学活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动态。对于前沿特色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入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注重教学效果及反馈信息收集,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实践课程如软件实训、文献检索与利用、社会调查与分析、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学生通过问题的寻找,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操作,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

统计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围绕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这个核心,搞好课程的定位,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构建了“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后,对于不同的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方案在某些方面也应该不同。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主要涉及教材、教学、考核、教师建设、质量监控五个方面。

3.1 教材是课程的具体化

教材的选取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基于我们学校定位为应用型转型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要选择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存的种类。另外,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进一步开发并完善网络教材,课程设计与系列讲座、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形成较为完善的立体教材。

3.2 教学是课程的主体

(1)教学大纲。对于每门课程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并且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学科发展及时修订,去掉陈旧的内容,补充新的前沿内容。另外,要明确与相关课程交叉内容的归属问题,以便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避免重复教学。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表,以便后续开展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对于主干课程,因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所以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手段可以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另外对于有些课程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软件讲解如何处理实践操作。比如,数理统计课程中讲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可介绍Excel处理方法等。对于前沿特色课程可以采用问题驱动式、启发式,具体可以通过提出和教学内容相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搜集和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实践课程,重点在课堂之外,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式,当然也需要教师课堂上的合理引导,制定详细的实践指导书,进行案例讨论、多媒体演示。

(3)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分析和专业见习等内容。每门课程都应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制定实践项目操作方案,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保证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效率和质量。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结合,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习实践教学。

第一,由于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我们根据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增设了多门和计算机有关的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熟练运用各种统计软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统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为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本专业工作奠定基础。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从设计调查问卷到完成调查报告的全过程的训练,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锻炼,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教学研究。通过加强教学研究来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科学研究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特别鼓励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统计调查实践,亲自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在“学中干”和“干中学”。建立统计学专业培养方向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进程及方法,明确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

3.3 考核是课程的检查手段

任何课程最终都是要进行考核评价的,都是要经过一种手段来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目前的考核方式多采用手写闭卷,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应该根据课程实际要求改革考核方式,完善考核内容,应该适当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另外需要进行实践能力的考核。

3.4 教师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篇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要求,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能力的限制,会计专业能力对于从事会计工作很重要,但一些通用能力,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是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基本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通用型、复合型课程,本人认为让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职类会计专业的课程定位

高职类会计专业的课程定位,是由于会计人才培养的层次不同其分别有不同的定位,传统高职会计课程的定位是培养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人员”的功能,而将“面向中小企业”作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考证的要求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珠算》《成本会计》、《经济法》《税收基础》、《统计学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 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并以《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为核心课程。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能很快找到岗位,这此基础上增加《连锁经济会计》、《商品流通会计》、《金融会计》、《餐饮业会计》作为学生选修课程。

二、增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量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从业资格证的获证率,首先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本专业后续课程《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主要讲授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入门课程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一般安排108学时不够,由于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建议128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50 学时,授课做到理论课与实践紧密结合,至少实践课要占50%。《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 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5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0 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将基本技能反复的讲解训练,结合配套模拟实训教材和考证的知识点,加大实训的教学。其次,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 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 周,总课时量约为64 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 节,总课时量为96 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内容,该门课程又属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证课程,得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其他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也是考证课程,在业余时间增加课时量,让学生在机房训练习老师作指导,这就加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结合就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授课的重点

如在《基础会计》能力上: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①能够填制原始凭证;②编制记账凭证;③能够熟练登记丁字型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和各种账簿;《财务会计》第一章中大部分内容与《基础会计》重复、类似的内容,那么在教学上就可以采取回顾复习性质进行简单学习。同时对于教材中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按照助理会计师考试的要求和分模块实训为重点内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重点的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会计电算化》课程结合考证和社会的需求来设置,以用友U872和金蝶KS软件为授课内容,相应增加会计电算化实务主要是让学生在毕业前进行专业的电算化软件应用方面的系统培训,让学生熟练掌握二至三种常用的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并重点掌握会计实务与各种核算软件的关系,如自动转帐凭证的设计、会计报表的处理方法等。《经济法》涉及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助理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为重点授课内容;《珠算》课程,根据考证的要求按照珠算协会的规定作为授课的重点,并邀请珠算协会到学校给学生订级;《统计学基础》课程,以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重点。在全部会计课程和相关课程开设之后可进行综合实践;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以真实的工作目标为项目,完成项目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任务,配备相对应的全真实训材料,便于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受到综合、系统、全面的操作训练,熟练处理会计业务,提高综合分析、应用等能力。

篇5

历史发展至今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并且全球性、开发性、大商务性的格局奠定,促使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扩大。然而,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基础、商业知识水平均难以达到需要的标准,这样的复合人才极为难求。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错误的将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在“学科性、系统性”,从而对其本职“职业性”忽视。这样的教学培训模式直接致使毕业生难以在社会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屡遭碰壁,最终与社会需求脱节。

2.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综合化、整合化程度低

目前,大多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还是英语与商务简单的结合,理论课程同实践性课程的有机融合还未得以完善,而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效链接亦在发展中。而这些商务英语课程的不足,直接致使了学生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商务知识、商务技能不学习效率不高。

3.复合型师资建设薄弱

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真正融通英语、商务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不多,绝大部分的教师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均较为薄弱。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半语言应用力强,对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这些知识不熟悉。教师没有足够的商务英语专业水平,对于学生将来就业与适应市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4.实践教学环境小

商务英语专业中由于发展期短,导致它的实践教学环境难度大。一般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高于实践训练,致使实训课程的目标与“实用性、系统性”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同市场需求严重脱离。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规划

1.就业为先,以人为本

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培养怎样的人才,树立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商务英语专业培训出来的人才对准社会需求,才能让商务英语专业下的人才成功就业。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下,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具有广泛的商贸运营知识,对于现代办公设备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可以熟练的翻译一些与国际商务所需要的日程用语。只有这样兼具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历史发展直至今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尤其在教育事业工作中这种理念更是发挥到极致。其中衍生而来的“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教育为就业服务”的理念更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向了。故而,在我们商务英语专业中,对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课程要进行改进,并加入一些随社会需求和时展的内容,使商务英语更为稳定、有效的发展。

2.师资专业化,教学集约化

无论在哪一方面的教育中,如果将教学内容比作足球,那么雄厚的师资队伍就是那只那足球一直前进的脚。而师资匮乏的商务英语专业正是因此难以前进发展。故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壮大其师资队伍。根据笔者的深入探究,在国内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中“科班出身”的教师屈指可数。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的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仍是由公共英语教师充任,也有是由英语系与外贸系分别派教师实施双语教学。当然,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之始,并没有许多的主修关于本专业的人才,故而没有专业的教师也无可厚非,但要是以此作为长期的发展方向,那么对于学生有效的商务英语学习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教学质量也很难以提高,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精深化也有着非常大的阻碍。故而,对于壮大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势在必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包容性强的复合专业,它的教师语言修养、商务知识等都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教学还要有丰厚的经验。什么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复合型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我们想要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对于如何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师资专业化的任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运用于一些师资力量尚未完善的学校,向社会招广纳贤,聘请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如此,不但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还使学校打破了固步自封的僵局,有效促进了人才双向交流与资源优化配置,拓展了教学集约化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

3.中外合作办学,创造精品课程

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大多的学校中商务英语专业还未发展完全,并且是先天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太过需求,故而没有经历足够的孕育就草草的诞生了。然而这些“不足月”的商务英语专业所存在的弊端却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期的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学校没有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出来的毕业生在面对人才急需的社会企业屡遭拒绝,继而让新一轮的招生遭遇质疑。这样的状况在许多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初期均出现过,但对于这样的环境下不少的学校吸取经验,不断实践改进,终于找到了彻底解决此危机的方式。而中外学习合作办学便是其中的一项。就以北京现代企业学校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例子,当然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北京现代企业学校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中英合作NVQ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并在考试中及格或及格以上,可以得到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与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CLCIEB)联合颁发的NVQ企业行政管理三级职业证书,此证书可以在全世界受到认可,其含金量可想而知。故而,北京现代企业学习通过中外合作是旗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彻底打响了知名度,大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扩大了生源量。由此观之,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商务英语健全的发展是极其有效的,对于创造精品课程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商务英语专业在发展的路途中,应多多利用类似的方式,打响知名度,从而吸引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将工作同学习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也是教育部明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对于应职岗位有了初步认识,亦提高了学生将来就业的机率。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需要把“教学专家主动”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将市场上一些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的企业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虚拟教学情景中学会掌握商务知识,从而发展就业能力。

5.重视“职业性”,发展素质教育

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对于职业性的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职业教育将使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对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应以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定位、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力本位”的理念要深深注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

6.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查显示在高职课程改革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工作过程导向”。本人依据实践教学,把商务英语分为语言综合技能、商务技能、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素质扩展等五大模块,在此,笔者分别对一些模块进行了简要分析。语言综合技能模块是五大模块的基本点,围绕“听”、“说”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展开,其他的教学课程进行辅助。而商务技能模块则是让学生们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时将现代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联系在一起,使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成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此,高校院校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里营造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师生处于网络环境之中。例如可以建立校园网、QQ群等,有效的促进了良好的信息教育氛围与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建立,从而提供了师生便利的信息库。

7.建立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培养专业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需求,将学习的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资源有计划、有条理的建立培训机制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培训的途径应多姿多样,例如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篇6

二、课程建设建议

在《2012级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景观行业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效果图公司及各种中介公司,它们为景观设计方案提供效果图出图等服务。由于这种与原有设计方案存在脱节的二次加工,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出设计人员的想法。在新常态经济的影响下,可以预想到,行业对未来的景观设计人员要求必将更加严格,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重新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也得做出对应的调整。

1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非研究型人才。考虑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设置风景园林课程结构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其中必修40.5学分,选修96学分;②专业基础课,其中必修43学分,选修17学分;③专业课,其中包括必修28.5学分,选修13学分;④集中实践40学分)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设计软件的课程只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但是在工作中,对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建议增加Photoshop、skechup、lumion、3dmax渲染等课程,以及增加最新软件BIM的课程教学,为未来行业输送好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增加了专业设计软件类的课程,就得相应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数。首先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具体如下:48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1)》与32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2)》整合为一门64学时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32学时的《中国园林史》与48课时的《西方园林史》整合为64学时的中外园林史。此外,在学时分配上要做一定的调整,有别于研究型院校,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制图综合训练、美术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设计、园林设计3~6课程设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区与公园认识、园林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篇7

0 前言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当前人们也十分注重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必须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的课程建设,让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一定积累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更多的人才。

1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1.1 始终围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

有效建设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既需要遵循高职教育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又要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特色,此外还需要对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加以考虑。只有对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才能够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为此,在进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围绕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建设。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目标是培养面向艺术设计行业的设计、制作、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对这些岗位工作的具体需求加以认真分析,在开设相关课程的时候,必须要与实际的岗位需求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教育的职业性。

1.2 考虑行业、地区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对于许多的高职院校而言,其艺术设计类专业都是在行业或者地区的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也主要是为本地区或者本行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对行业以及地区的产业特色加以考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往往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同时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也应该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让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空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1.3 重视对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培养

当前,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因而也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往往不仅是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他们的综合素质。因而高职院校在进行相关课程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大力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必须要让他们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样他们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2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重视课程的开发

当前社会更加青睐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所以在进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开发时,也必须要保证课程的多元化,如既要开设必选课,同时也要开设一定的选修课,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适应岗位的能力和职业变换能力。在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加以开发的时候,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与企业的沟通来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而依据行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发相应的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开发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行业的专家和高职教师等。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必要的描述,然后再对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了工作任务之后,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课程,最后再依据课程来进行相关教材的编写和选择,从而完成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开发。

2.2 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

在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注重对于课程的分类建设。因为对于不同的专业而言,培养的侧重点也是有所不同的。必须要依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对课程进行分类,从而突出重点,完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在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划分,因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应规定,必须要包含德育、体育等课程,所以这些课程是每一个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都必须要修读的课程,当然也是高职院校必须要开设的课程。其次是大类的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它们都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共同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可以基于此来设置专业大类的基础课程。再次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需要依据专业的具体特征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设置,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最能够反映专业特色的,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在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对于专业核心类课程的建设。最后就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综合实践课程的建设也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加以运用,所以应当针对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安排实践课程。

2.3 构建课程资源平台

在进行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对于教材和相关实践课程加以建设是不够完善的,还必须要搭建起课程资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与学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能够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使得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也可以与从事相关职业的员工进行交流,便于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同时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与其他学生或者教师进行探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课程资源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再通过对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建设,就可以使得整个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得以完善。

3 结语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的时候,也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同时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建设。本文就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对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课程资源平台的建设来完善我国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1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利用知识分析经营形势,处理经营事务并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导致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思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许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突出自己的特点,保持竞争力就更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建设。

2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2.1.1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够取得工作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机会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它的实质是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建设目标与工作岗位中要求的就业能力相适应。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坚持工商管理学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点,要体现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丢弃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坚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学科性的同时,根据市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别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2.1.2以课程模块建设为基础

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上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并体现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础,首先是要高校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主要就业的几个工作岗位,然后以这几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大类模块,再分别明确三大模块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及大致的教学层次,最后设置三大模块中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及进度,并确定核心课程,在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确定某些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撑。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设,应该支持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组织开发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熟悉,再参考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能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更多的体现教材的特点。校本教材的建设尽量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校本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还应该设置专项基金,评选优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适时的开展教材开发专项科学项目研究。

2.2.2丰富教材类型

除了积极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应该丰富教材类型,建议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作为基本教材,在课堂使用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这些教材。并且鼓励师生多使用参考教材,阅读课外书籍,拓宽专业视野。比如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博大精深的特点,要求教师推出推荐教材名单,由学生自行选择使用一些参考教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使用英译本或双语编写的管理课程教材等。同时,将这些教辅材料信息传输到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网上,供广大师生查阅、学习。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3.1增加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也就是充分模拟企业工商管理职位的环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案例,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几个轮次的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2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有创新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授课。另外,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竞赛的内容、社团活动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内容作为主题开设专门课堂,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启发性。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即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课外学生通过视频、网上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师生相互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由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也比较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予以推广。

2.4.2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即要求注意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在这方面可以大胆采用“微课”模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述进行记录,同时配以课件、练习、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内容精简,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微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讲授各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学案例。

3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高校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路径。工商管理专业是知识更新较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向应用化、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刘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129-132.

篇9

伴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和拓展,在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下,如何引领新经济的发展潮流?此时电子商务便应运而生,各行各业都把电子商务作为发展的关键,各企事业单位也借助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型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电子商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职责。但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在高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同时本专业的课程结构也不够完善,对于该专业的课程建设的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如此便出现了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和应用型高校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之间矛盾。

一、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1.高校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导致专业学习兴趣低迷。由于应用型高校的本科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尤其体现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认知能力不高等方面。所以,有部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较低,对未来所要从事电子商务的职业取向不明确,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获取知识的自我调节能力。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也是学习的第一步,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激情豪放,成就自我。

2.师资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高校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强化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当前,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还不久,目前高校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都毕业于计算机或管理专业,而并不是真正的电子商务专业,这就导致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学经验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所选取教材的教学内容也相当陈旧,没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应用型能力不足。

3.课程内容过于泛泛而谈,课程结构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高校起步晚,当前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职业技能有一定的差距,电子商务专业重在实践,但目前实践课设置的太少,学生主要是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如此一来,导致电子商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只有理论,而缺乏重要的实践实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理论灵活应用,市场竞争力差,因此使应用型高校教育所培养人才与社会、市场、企业的要求不相适应。

4.硬件配备不够、缺乏专业实训实验室,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上,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高校应重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应用型电子商务教学中,高校要配备专业的实训实验室,让学生在课间中得到实训环境的支持,通过实训环境教学,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更快,不会觉得空洞泛味,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电子商务实务》这个课程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于电子商务领域各个环节有实质性的理解,根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在电子商务的实训平台上进行模拟训练,很多理论就会变得直接而具体,也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离不开网络环境的综合应用专业,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更应该灵活运用实训环境。因此高校应根据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际要求,建立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先进教学模式的模拟实验室,提高学校的硬件指标,从而培养出具有培养出具有实践应用能力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1.明确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当前,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以战略性、经营性为主体的中高级管理型人才和以营销实务性、技术操作性为主体的基础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应用型的高校,其核心就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电子商业专业的目标便是培养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通过在校的学习,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充分地胜任工作。面向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能够胜任各种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如公司网络销售、后台客户服务、网站的构建与维护等,兼备综合技能的、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级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并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为学生制定“三个一”课程培养目标,即:“掌握一门课程;构建一个网站;做好一笔业务”。

2.优化课程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电子商务是一个综合性专业,涉及了计算机,管理,营销等专业,在电子商业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上,应遵循合理化,科学化的原则,要始终坚持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指导方向,以毕业生的就业为中心,重点突出“基础十核心+特色”的特点。在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课程结构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并突出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度”的理念,做到多样化的专业课程结构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为培养目的;另一方面,增加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完善各种实验室设备,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对外交流,完善课程结构。

3.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涉及面广,因此要丰富其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单一化。总的来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和实践部分的内容。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当增加有特色的选修课,使得学校能够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专业,以便培养出专业且有特长的电子商务人才。结合现在的行业发展方向,并按照企事业的需求不断更新调整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可以考虑电子商务的营销专业方向、电子商务网站维护与开发专业方向、电子商务认证专业方向、电子商务证券专业方向、电子商务财务专业方向。

4.整合课程实施阶段,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主要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既不同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与技校培养的纯实用型人才不同。应用型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是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把课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运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原则,转变传统型的“以理论为中心”教学的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随着课程内容的持续提高,不断寻找有效的课程实施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更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总之,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课程建设体系,它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实施开展。当前,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健全专业课程标准,加强高素质、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开创专业特色,把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专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向人才,仍是应用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若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思考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69-74.

篇10

在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今天,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建设被重新重点提出,它在当今发展的经济建设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位置和作用。专业课程实践教育建设不仅可以解决职业院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措施和有利手段。针对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现状,我国有关部门应运用各种有效途径进行宣传延续这一教学体系,从而增强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心。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在其总体构成形态相结合的基础上,浅析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性的教学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和策略。

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

在我国社会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教育模式前提下,各行各业一直提倡的实践教学被日益的予以重视起来,努力研究适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我国学校或企业中有关部门应力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融入到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去,即把此评价应用在教学课堂上和企业生产中去,为此,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其多元化体系的构成和演变。

首先,教师作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是当今实践教学的最普遍表现。教师通过对被教育者上课的表现、能动性的发掘、企业文化的成效和技能知识水平等,给出被评价者的最终整合成绩。随着实践教学多元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在原有的简单评价上增加了新的项目和步骤,比如团队参与的评价讨论,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等等。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层面造成差距的原因,从而客观全面的发掘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此情况下,学校或者企业应实现实践教学的具体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情境设计出符合该状况的多种模式进行评定。此外要注意的是,该评价体系必须公平公正,以发掘学生或者员工的主观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

其次,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训课堂当中,还可以发挥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行评价。在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课程中,学生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善现存评价体系的质量。学校和企业要明白员工与企业、学生与学校都是双向选择的关系,所以不可忽略学生也是教学评价的另一个主体部分,他们同样享有评价权利和义务。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用其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更容易的与现状接轨,从而更好的了解接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想法,使教育模式更新迅速。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的在各个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里都容纳学生参与的体系,这样得到的反馈会更丰盈更真实。

再次,团队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相结合也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团队和个人相结合,可以使评价信息更好的具有真实性和可行性,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一贯作为客体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在整个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进行自我推荐、自我改正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团队和小组,把团队上升为考评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整个团队的意识和能动性,而且在团队中的个人也会了解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缺点。这样,教师或者企业才能有针对性的改变课程架构模式,从而改善教学质量和企业文化。

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内容特点分析

由上可知,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评价的特点。需要有详细的方案、专业的评价人员、健全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程序流程,才能使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最好效果,因此,充分发挥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调节、反馈的功能对企业或者学校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评价理念是为了使社会通过有效的方式挖掘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经济模式和职业教育日益发展的当代,实践教学成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重新提出要求和挑战。因此,根据这个教育理念和本身的特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以下几点参考:

(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首要内容首先是实践教学本身,所以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本身的合理与否是评价体系的基础保证和最根本因素。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学中,实践教学替代了原有的封闭教学成了人们职业教育和专业课程的新鲜产物,高校学生或者企业的员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挥自身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强化所学技能和能力,来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素质。

(二)现代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与之前教学模式不同,它不再是固有的参与模式,而是逐渐演变为集体参加的方式。在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中,参与进来的成员甚至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大集体,小的团队所发挥的潜能也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力量。总之,任何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和共识,团队中的个人把不同的优势能力聚集到一起,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能力和力量。因此,用传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来评价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表达,应该把两者合二为一,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其能量来适应我国当今社会教育模式的快速变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同于一般的评价体系,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使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可行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已达到最有效的真实评价和评估。所以针对其特殊性,评价方法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主观臆断,不盲目拔高或刻意降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应依据评价指标的参照标准进行客观评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应规范准确,评价要符合要求符合质量,并且评价的结果必须是全面公正公平的。此外,评价主体还可以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相关有价值的有益的经验方法和手段,结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遵循实际客观的规律,力求体现专业实践的教育特色。

三、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面对当前社会的教育模式,尽管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建设已经日渐完善起来,但不可避免的还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有待考虑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下面就此几点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相应策略。

(一)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制度的不完善和较为薄弱的教学能力值得有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探讨。目前,学校和企业己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多以专职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研究。虽然有一些可见成效,教师素质也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学历不能和能力相提并论,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从实际上看,其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仍然比较薄弱,还有待近一步提高。此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建设不清晰完善,主要表现在实践制度的不完整性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混淆不清,评价体系可操作可规范的标准少。因此,对于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具体手段可以培养专职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等等。做到真正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顺利完成。

(二)企业和学校的合作仍然有待完善和提高,向两者一体化走近。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来就是一个范围广、操作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相互发展的作用下整合为一个整体部分。现在企业和学校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可见的事实和做法,比如成立共同实验室,成立商务行业委员会等,但是很多方式依旧是流于形式,离真正的达到校企合作和双赢的目标还有一段路要走。因此,企业和学校的有关部门应该把握好尺度,共同铸造一个成功的模式环境,使专业课程教学建设能够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18-01

一、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

1、课程是知识技能传授的载体

教师传授各种知识、技能,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它是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载体,属于一种文化传递。当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结晶通过总结、编辑,传承给下一代,它维系着教师、学生,以及学校内相关的管理和行政工作。它实施在课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社会实践中,它沟通着学校与企业、行业,推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促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密切联系,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的基础性作用。

2、课程建设的广义内涵

课程建设的内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模块,还应包括实践教学模块。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还应包括教学方法。不仅包括课程本身的建设,还应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做好课程建设,不仅需要研究课程,而且还需要端正高职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3、课程建设思想的变迁

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和重要性在很早就被教育界的人所关注,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逐步发展,对于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提高的过程。从以前大家熟悉的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到现在正在全国高职院校范围内进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种课程建设思想的变化,是我国这些年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中吸取的宝贵经验。这种思想的变迁,正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各种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相互启发的结果。即使是现在正在进行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也可能在将来出现另外一种形式来代替它,但是我们不能说今天我们所做的是徒劳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是现在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一般要遵循市场调研、制定教学大纲等模式,然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个任务就落在具体的课程上。在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当前或者未来一个时期企业里需求量大的专业;二是本地企业中有哪些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三是保持本校的传统特设专业。这是为适应企业的需求进行的设置。另外一方面,要为学生从长远考虑,也需要设置一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如模拟电子、电子线路板的制作等课程,以适应学生长远发展和自由选择企业的需要。当然,课程设置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市场变化而变化。这里给出一个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几门课程设置示例,并且说明进行相关设置的理由。

序号 课程设置 设置依据

1 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 核心基础课程

2 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造 核心基础课程

3 电子产品组装与维护 本地校企合作企业相关课程

4 嵌入式产品开发 企业热门需求相关课程

5 C程序设计 嵌入式产品开发配套课程

6 单片机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

企业热门需求相关课程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灵魂。课程设置做的再好,没有好的教师去实施也不行,所以教师教学的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是要注意这两个方面:一是要主动帮助和促进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要鞭策和督促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

1、帮助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帮助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有多种形式。每个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和尝试。一是传帮带:适合于老教师带新教师,对于刚进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比较适用。二是提高学历:对于为了提高自身学历继续学习的老师,相应学费给予部分报销,对提高学历后的工资也给予一定提高。三是提高自身技能:如在教学上,进行说课比赛,对获奖者给予一定奖励。有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对参加教师技能竞赛获奖的老师,给予奖励。对于下企业锻炼或者进行相关培训的教师给予一定补偿。除此以外,进行科研方面的规定和相应奖励。

2、鞭策和督促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是否科学。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建立一套简单、科学、易操作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非常重要。考核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考核方法也可灵活多变.但质量评价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考核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但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有它自身的特点,比如需要较多资金购置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室耗材购买,配置实验实训的场地和相关管理人员。特别是实验实训设备是其中最大比的资金投入,而对于高校这样一般没有自身产业的单位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资。那么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投资是进行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资金比较紧缺的一些高校更是如此。因此,凡是能够进行虚拟化教学的课程,应该都尽量设置虚拟化课堂。如单片机、模拟电子技术、电路、EDA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