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09 17:31: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水利工程生态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水利工程生态建设

篇1

本文简述了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

 

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因素

 

1.施工对陆地生态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将破坏一部分土壤和植被,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砂石料场开采,施工设施的布置,修扩建公路,修建临时及永久性建筑,施工场区及生活区的布置等施工环节。此外,施工噪声惊扰库周陆生动物,对其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坝基、围堰、截流等施工过程均向水中投入大量的砂石料,料场开采对植被的破坏使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加剧,使一部分泥沙进入河道;若弃渣场位置选择不当,遇暴雨或大洪水冲刷时,亦可能挟带大量泥沙入河,污染河流。

 

2.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地貌形态和岩土体的天然结构,从而产生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开采石料时,岩土剥离后会加速风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人工开挖基坑和高陡边坡时,岩土体会产生临空面和裂隙,可能造成滑动破坏。弃石乱堆乱放会引发泥石流,基坑排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等。

 

3.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承包商采取的环保措施达不到国家有关规定和合同中的有关条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施工放炮,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居民集中点用药量过大,炮声震动使部分民宅受损,正常生活受到干扰。施工弃渣,在施工中大部分承包商是按规定将弃渣倾倒到渣场的,但也有部分承包商不按规定将施工弃渣乱堆乱倒。

 

生产废水未达标就直接排入河道,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倾倒在营地周围,施工机修场地附近油迹斑斑,存放机械设备的地方随处可见油迹。部分施工营地周围废纸、烂塑料袋在树丛中乱挂乱飞,卫生状况堪忧。

 

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

 

1.经济性与安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是任何一家建设企业在建设时必须考虑与遵循的原则。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中必须遵循效益最大、风险最小这一经济性原则。我们都知道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风险是因为生态演替的过程与结果无法预先知道导致的。正是这种风险的存在就促使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应该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评估与监测。

 

而考虑到效益最大,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时可以充分的利用河流的自我恢复规律,使投入最少,达到效益最大化目的。为了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性,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不仅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同时也要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

 

符合水利工程的原理及遵循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唯有遵循了工程力学与水文学的规律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安全。建设好的水利工程应该能够承受干旱、冰冻、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为了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的耐久性,必须在建设水利工程时对河势运动的规律进行动态的研究。在进行河流横、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河流侵蚀、冲刷等特征。

 

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很多的相关专家对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都显示生物群落多样性和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显正相关。这种正相关体现了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间的耦合与依存关系。河流生态系统生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河流横断面形状的多样性;河流纵向的蜿蜒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等。

 

第一种生境特点造就了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第二种生境特点形成了比较开放的生境条件;第三种生境特点表现为浅谈与深潭交错;第四种生境特点形成了缓流与急流相间;第五种生境特点为生物提供了栖息所。

 

因为河流形态异质性导致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的形成,这些生态因子的异质性主要包括水质、水深、流速、河床材料构成等等,而多种生态因子的异质性就导致了生态多样性的形成,进而形成了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因此要提高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首先应该提高河流形态异质性。

 

四、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水利工程规划水平。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地面和地下水资源的控制、开发和使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水利工程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应首先做好被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2.完善有关法律,在不宜进行水电项目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

 

应真正把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对严重破坏和影响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的水电建设项目,应该重新进行评估和审查。对于大型水利工程项目而言,业主不可能对工程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管理。

 

3.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因此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开发目标,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生态环境问题少的河流,可以100%地开发;对于移民和淹没耕地多、生态环境问题大的河流,可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或采取70%~80%开发率。

 

对能源的开发,不可仅仅盯着眼前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应该着眼长远,对整个生态系统负责。应按照“大水利”思路制定总体规划,彻底改变“技术经济最优”的工程目标。工程项目的选择、建设和运营都要真正体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篇2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36

1生态河道的建设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无限的开发和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现,特别是水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开始进行生态建设,对河道提出了自然型河川等理念,也就是对河道进行科学的治理,使之达到自然生态,恢复原有的功能,极大程度改善水环境,使河道水面得以还原,河岸得到绿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既有现代气息又具有自然河道的风貌。

1.1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泄洪,所以对于河道的治理,首先要进行清理河道中的一些阻碍水流的淤积物及一些垃圾杂物,使河道行洪畅通,再对河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例如采用混凝土浇筑河床及浆砌墙进行护岸改造,使河道恢复应有的功能和本来面貌。对于城市河道,要根据实际情况把部分或全部混凝土河床进行拆除,使河底河岸出现自然侵蚀、冲刷的现象,这样河道才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深浅不一、宽窄相间、曲曲弯弯的水路,产生多种自然的构造,这样才能使河道的生态环境变得丰富多样,利于水生植物及动物的生存。总的原则是要利于河道的行洪能力,利于防汛,另外还要利于水流含氧,同时改善水生生物的生长条件,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

1.2要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成了稀缺资源,许多地区为了扩大土地空间,把一些池塘、洼地填平,对于一些小的河沟,在上面盖上了水泥板,这样虽然对于治理污水有些益处,但却减少了水面,失去了大量的水边景观。而在目前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于水边景观的需求越来越强,很有必要进行水面还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科学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污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河道,科学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促进河道水质的净化,提高河床的水生植物生长环境,加强河岸的绿化、美化力度,营造富有生机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生态。

1.3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设计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结合河道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时要尽量进行丰富多彩的设计,护岸要采用各式各样的设计形式,创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边景观,要适合一些水生生物生存,例如一些鱼类、蛙类、鸟类等。结合特定的河流、河段的自然生态,尽量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得到改善,要注意工程与生态的关系,既满足人们对于水环境的需求,同时也要满足适合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的要求。

2 解决河道建设问题的对策

2.1 因地制宜进行堤线和堤型的选择

在选择堤线和堤型时,一定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要尽可能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不要过多进行人为改变,自然水系都具有一定的蜿蜒性、分散性,相对散乱,缺乏人工的整齐划一,但正是这样的自然状态才是最原始的生态,利于生物的自然生长。堤型要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周边的环境因素而定,在确保满足工程渗透稳定性及滑动稳定的安全基础上,再适当进行人为改造,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条件,相对来讲,土堤较混凝土堤具有很好的优势,利于植草绿化,利于生态的协调。

2.2河流断面设计要力求原貌

针对于一些河流的纵、横断面,要以泄洪安全为前提,再进行多样性变化设计,尽可能保持河流的原貌,达到浅深结合、宽窄并存、曲直相映,使河床的原生态得以保留,同时也应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艺术设计,丰富天然水域景观。

2.3河流岸坡的防护设计

河流岸坡多数具有一些原生植被,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来形态,处理时不要大面积进行削坡,不要为了追求断面统一化而人为破坏岸坡原来的植被,如果是土质堤坡,尽量少用混凝土、干砌石、浆砌石等材料进行治理,要采用适合在土壤生长的植被进行保护,通过植物达到防冲固坡、保护河岸的目的。对于易受雨水、河水流动侵蚀的河岸护坡,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科学布置坡岸植物,减少侵蚀力或增强抗蚀力。要尽量保护岸坡坡脚附近的深潭和浅滩,这是河床多样化的表现,为生物的生长提供栖息场所,增加与生物的和谐性。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绿色、生态、环保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受到得重视,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也必然要向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在确保河道基本的行洪防汛功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优势,科学合理进行设计,使河道保持或恢复自然的生态功能,发挥其应有的自然景观功能。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根据水利工程人员多年的经验得知,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带来的干扰作用以及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等来恰当的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这是进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不断的建设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效应。所以,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怎样合理的规划设计生态水利工程。要知道,生态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水利工程实际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全面的考虑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所以,生态系统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减小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于促进我国的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搞好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水利建设中保护好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及设计技术,是每个水利工作者重要的责任。

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概念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融合产生的新分支学科,目的是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指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以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积极方式的治水行为,其目的是研究防治水资源遭受污染、优化配置以及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及生态监控,可以实现生态安全与生态灾难的防治。推进生态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打造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亲近、相互依存的环境,是现阶段水利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环境保护背景下展现出来的新概念。

二、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原因

水利工程是建立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的一项工程,它的功能是帮助人民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所以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容忽视,经过多年总结,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水利工程自身的缺陷。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河流流向及环境条件,这也就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构成破坏。

(2)由于人类在特定的时间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对水利工程建设中产生的一些生态上的问题认识不充分。

(3)人类缺乏自我约束,未按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人类只顾向大自然无节制地大肆索取和掠夺,超出了水资源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4)管理制度有缺陷,监管不到位。对当前发生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管理制度不当或监管不到位,而导致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生态问题加剧。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而且还要重视其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生态水利工程不仅要与水利工程学原理相一致,而且还要与生态学原理相一致。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施应遵循水文学与工程力学的规律,从而保证工程的各种设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耐久性以及稳定性。

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角度上而言,应将风险小、效益大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经常发生着变化,因此,使得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过程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规范设计过程中应制定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另外,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具有的恢复能力,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2)景观尺度与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治理技术规划与管理应在大景观尺度以及可持续性的角度上展开,之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在大景观尺度的基础上对河流生态进行治理能够获取到较高的效率,成功率也较大。这里所说的整体性,实质上指的是以生态系统的机构与功能角度为出发点,将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全面的掌握,制定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治理河流生态系统方法。其次,还要对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随机性以及流动性的特征进行充分的考虑,主要是流量、水位、水量的水文发生周期性的变化或者随机变化,同时还有河流淤积与侵蚀间的交替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生物种群的生存条件有着直接的影响。水域生态系统主要是随着水文变化、降雨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中不断扩展或者收缩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系统。从整体上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设计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3)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在生态系统中,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学在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时通常采用自组织功能进行,并且也将其作为阐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涵盖的内容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机理是物种选择相应能源与良好环境条件的基础。在这样的一种现象下,生态环境就可以完全支持数量充分并且能够不断繁殖的种群。根据自组织功能、生态系统自设计,可以通过自然界选择出合适的物种,以此产生出合理的结构,这是实现设计的重要途径,从获得成功的生态水利工程中可以看出,人工与自然力量所作的贡献是平均的、合适的。

四、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

(1)创造河流生物群落多样性

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异质性越高,就可能会创造出更多的小生物生存的环境;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比较单调了,那么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就必然会下降,进而生物群落、密度以及比例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进而导致不平衡,造成了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人类在治理河道工程的时候,也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渠道和河流的非连续化,这样河流的生态环境就会出现单一化的现象,系统功能就会退化。要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就要恢复和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当然这并不是要人工去培育,只要创造出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就可能为生物群落创造出一个具有恢复性的条件。

(2)保持景观的整体性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严格根据工程学的基本原则进行,那么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突况或者滞后影响事故的发生,就能够满足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大大降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开发具有双重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人类的缠足发展,但过多的建设水利工程则给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综合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来开展水利工程就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积极的有效发展,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进行水利工程方案的设计时,要关照到水利工程给生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应尽量的把对生态的破坏降低到最小化。

篇4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楚相孙叔敖修芍坡,吴王夫差修筑邗沟,而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领众人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当今世界中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采用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 我国近代修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大坝等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涝抗洪,除害兴利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由于目前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警觉,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二.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是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进行生态设计是要求对水利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研究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并通过设计相关措施和改变工程方案,将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相对于一般水利工程而言,生态水利工程既要满足河流综合治理中总的要求,达到灌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不同需求,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此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进行监控。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性,由于筑坝是沿着河水顺流的方向,造成河流的非连续性,原本流动的河流及其生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的增加,变成静止的人工湖泊,河流流速、水文、水深以及水流边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长期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动植物,由于环境的变化,又要进行适应性生长。其中一部分适应性较差的生物就被淘汰。第二是自然河流变成沟渠,这也包括天然河流改造成为直线或者折线的人工河流。由于水利工程对水流的拦截,提高了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同时也提高了上游河道的水面深度、水面宽度,也需要淹没更多的陆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研究和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水流工程在满足设计功能同时,通常都忽视了对周边环境和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造成河流的生态功能衰退,自我净化能力降低,损坏了长远利益。

2009年,我国建设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位列世界最大规模的水电站—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完工。在工程完工后的多年里,许多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就三峡工程建成后,对周边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水库两岸地区2公里内的年均温度上升0.1℃-0.2℃,对冬季和春季的月均温度升高0.3℃-1.3℃;同时,由于水库的泄洪作用,造成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河道出现冲刷和坍岸,形成新的险工河段。据研究结果表面,三峡工程对生态的影响是利大于弊,但是其对生态的破坏却不容小视。长江三峡工程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标杆,同时其生态建设机制也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标杆。

四.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水利设计。

1.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科学观,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将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进行明确的分析,通过基础、体制、观念的改变和转换,实现水安全的持续保障,达到水资源持续利用、水域环境持续优化、水域生态持续改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要构建水安全体系,通过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增加非工程措施来加强水安全的防御体系。为提高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改善承载能力。为增加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要做好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加强监控工程和滩涂的围垦开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利工程措施。

2.生态设计应用。

(1)提供水生态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间。

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水流、堤防、河道以及河畔植物植被等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行水利建设的生态设计时,通过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改进,建立一个能使生物、土壤、阳光、水、水环境等因素之间互惠共存的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中的河堤坡脚位置的护底上,有多流速的变化带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多生物的生长,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的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两岸的草丛和绿树为鸟类、昆虫提供了觅食场所。

(2)增强了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资源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水资源中的细菌和真菌摄入营养物为污染物,细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无机物可以为藻类植被提供营养,同时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跟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资源中过多的藻类被鱼、虾、浮游动物所消耗,在水资源的食物链中,将污染浓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态水利设计时,增设的鱼道、鱼巢等,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紊流,这非常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到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水资源中的植物能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物,其植物根系成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着的介质,这就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统的水质。

(3)起到调节滞洪补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设中生态河堤的植被,具有储蓄水分的作用。水资源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水资源丰富的期间,河堤中的水开始渗透,河堤孔隙开始蓄水,减少了发生洪灾的可能;在枯水期间,原来储存的水开始渗透入河道内,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

(4)生态水利设计要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技术的理论,达到水质同水量同步,结合水环境污染,设置相对应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生态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设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的有效优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水利建设中的生态平衡。

3.生态设计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对周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大的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品质。随着全国范围内对中小河流域的治理工作的开展,表明了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同时,在中小流域治理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主动转变设计理念,在满足城镇防洪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生态设计,一改过去统一的直立式挡墙护堤思路,推荐采用格宾等生态性更强的工程措施,以及尽量保持原有岸坡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修饰痕迹,这也表明了生态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未来,更多更先进的生态设计技术将应用于更大的水利工程中,以达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互利、和谐、可持续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大兴水利的建设时期,水利工程给经济建设带来了资源保障和提供了特殊功能,但也要重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设计时,更要深入探索生态理论,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进行自主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水平,降低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环境健康,我们才能健康。

参考文献:

[1] 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年11期

[2] 刘正茂 吕宪国 武海涛 LIU Zheng-maoL(U) Xian-guoWU Hai-tao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ISTIC PKU2008年1期

[3] 李宏伟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探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6期

[4] 刘鹏 加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改善生态水利环境[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2012年5期

篇5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涝抗洪,除害兴利的作用开始得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也有所加快。但由于目前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为此各行各业都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也成为水利工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1 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工程的意义

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是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进行生态设计是要求对水利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研究其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并通过设计相关措施和改变工程方案,将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利工程的生态建设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程,相对于一般水利工程而言,生态水利工程既要满足河流综合治理中总的要求,达到灌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不同需求,同时更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并将此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进行监控。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未来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设计的必要性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自然河流的非连续性,由于筑坝是沿着河水顺流的方向,造成河流的非连续性,原本流动的河流及其生态系统由于水利工程的增加,变成静止的人工湖泊,河流流速、水文、水深以及水流边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长期适应原来生活环境的动植物,又要进行适应性生长。其中一部分适应性较差的生物就被淘汰;自然河流变成沟渠,这也包括天然河流改造成为直线或者折线的人工河流。由于水利工程对水流的拦截,提高了河流上游的蓄水量,同时也提高了上游河道的水面深度、水面宽度,也需要淹没更多的陆地。

3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水利设计

3.1 水利建设中的生态设计基本原则

根据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科学观,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将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进行明确的分析,通过基础、体制、观念的改变和转换,实现水安全的持续保障,达到水资源持续利用、水域环境持续优化、水域生态持续改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防洪安全,要构建水安全体系,通过建设防洪工程体系和增加非工程措施来加强水安全的防御体系。为提高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承载能力,要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节约和合理配置,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治理、保护和改善承载能力。为增加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功能,要做好堤围及护岸工程、清淤清障工程、加强监控工程和滩涂的围垦开发,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保护水生态系统的水利工程措施。

3.2 生态设计应用

3.2.1 提供水生态中生物的生存、繁殖的空间

生态水利工程将河流中的水流、堤防、河道以及河畔植物植被等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行水利建设的生态设计时,通过对现有自然地形、地貌的科学配置和功能改进,建立一个能使生物、土壤、阳光、水、水环境等因素之间互惠共存的水生态系统。水资源中的河堤坡脚位置的护底上,有多流速的变化带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多生物的生长,同时也为鱼类提供了繁衍的场所。水利工程中的河流两岸的草丛和绿树为鸟类、昆虫提供了觅食场所。

3.2.2 增强了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资源中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有机污染物由于受到氧化作用,转变为无机物的过程。水资源中的细菌和真菌摄入营养物为污染物,细菌部分被吞噬,并污染有机物分解成为无机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无机物可以为藻类植被提供营养,同时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氧,以供其他的水生物利用。水资源中过多的藻类被鱼、虾、浮游动物所消耗,在水资源的食物链中,将污染浓度降到了最低值。生态水利设计时,增设的鱼道、鱼巢等,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紊流,这非常有利于氧从空气中传入到水中,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中的溶氧含量,有利于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由于水资源中的植物能吸收无机盐类的营养物,其植物根系成为以生物膜形式存在的微生物附着的介质,这就促进了水体的净化,有利于改善水系统的水质。

3.2.3 起到调节滞洪补枯、水量的作用

水利建设中生态河堤的植被,具有储蓄水分的作用。水资源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使得河堤中的土壤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水资源丰富的期间,河堤中的水开始渗透,河堤孔隙开始蓄水,减少了发生洪灾的可能;在枯水期间,原来储存的水开始渗透入河道内,起到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

3.2.4 生态水利设计要结合环境工程设计

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技术的理论,达到水质同水量同步,结合水环境污染,设置相对应的防治工程。水利工程中的作用水量,要考虑季节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在雨水季节或枯水季节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生态水利要立足在水利建设和环境生态之上,将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的有效优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水利建设中的生态平衡。

篇6

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1 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 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 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 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 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 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 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 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篇7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比

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对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长。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利用功能,也要关注对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需求。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循环本身的要求。而随着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逐渐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不容忽视的损害。所以,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合理的落脚点和研究建设方案。从河流生态可持续建设的全局出发,使生态水利工程与河流环境立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循环的经济模式以及传统治污技术联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河流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方案之一。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是自然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把人和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综合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循环的利用;并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循环的法则,在水利建设方面,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配置方案当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所以,对于河流开发推广生态水利建设的思想意义重大。

三、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多方面的影响

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多样性的影响

自然水文河流具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多样性,所以,生态水利工程规划首要要求是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另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会从根本上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所以,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既保护了工程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的社会基础设施的需要。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已破坏的河道修复影响

因为,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某些河道的破坏。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注意对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并同时达到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的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业方面的影响

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对局部河流域之间河床岸坡的建设与防护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原则简析

1、坚持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保护治理和修复作为首要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2、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3、坚持以整个河流水文体系进行修复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4、遵守河流自我修复能力的保持和维护的基本原则

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总之,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当前循环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对自然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有利于水土保持、河流多样性的维护、河道的综合治理、涵养水源等。同时还有利于对水利工程的所在地气候的保护。另外,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值。可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规划方案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的同时,并兼顾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理论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的规划方案。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以建设水工建筑物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满足人们对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的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增长。人们认识到河流不仅是可供开发的资源,更是河流系统生命的载体,我们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利用功能,也要关注对河流的生态保护功能,这时才发现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社会需求时,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安全与可持续性循环的需求。所以,如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显现出的重要性

所谓水利工程是自然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的主要项目,关系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成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把人和水资源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综合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循环的利用;并最终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生态循环的法则,在水利建设方面,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配置方案当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另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所以,对于河流开发推广生态水利建设的思想意义重大。

1、对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地气候所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要控制一个地区气候的是大气环流。但是如果在某地区修建了大型或中型的水利工程以后,就会改变当地地区的水文和自然的湿地面积,从而导致该地区空气的湿度增加,产生暖流,易产生降雨,气温降低、或突然长时间的气温闷热、大雾等,从而对当地的气候环境产生影响。

2、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对当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以长江流域为例,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无法经受起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长江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科研研究团队来说,研究得还很不够。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的开采与施工应有规划、制定好计划的施工,否则,整个水利建设的布局就无从谈起。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不是调水越多,越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要制定有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又有节水行为制约的施工方案。做到在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要把节水考虑进去,考虑水利工程施工地的水资源的承载力。

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的各主要方面

1、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河流的多样性

自然水文河流具有自身不可违背的多样性,所以,生态水利工程规划首要要求。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要对局部河流的现状和河流的地貌特征进行系统、整体性的调查与评估。包括调查河流的水位变化幅度,河流本身构成的形状,河床是否稳定,河床的材料和河流的横截面形状等诸多方面进行细致的调察和研究。另外,它还包括对河流内部生物的考察、观测,以及对河流周边动植物的分布规律、种类和数量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建立相应的生物数据库,这样会从根本上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周围流域的生态多样性,这样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既保护了工程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水利工程的社会基础设施的需要。

2、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注意对已破坏的河道修复

因为,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对某些河道的破坏。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对修复河流整个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水利工程还要加强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而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经济技术测评的方式,并同时达到对水利工程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建设,促进水利工程整体建设的发展。

3、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农业方面

有利于农业的水土保持,可以涵养水源,保护在水利工程局部地区农业用地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产值的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4、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要保证局部河流域之间河床岸坡的建设与防护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和水文景观,使护岸形势的多样化。为了让动植物、水域植物、鱼类等有更好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避免使用不透水的材料,尽量使用良好垫层结构和反滤结构的堆石,以保证水利建设河床岸坡的生态稳定。

三、浅析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河流流域水文多样化的保护治理和修复作为首要原则

众所周知每条河流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具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在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去效仿前人的案例,而是要根据每条河流的不同水文特征进行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

2、制定行之有效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

要严格控制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规划内容,促进生态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使新型生态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环保价值、水利价值。

3、遵守河流自我修复能力的保持和维护的基本原则

河流具有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种修复能力不仅能减轻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对河流的消极影响和破坏程度,而且还能减少人们对河流自然环境破坏之后的人为修复力,对河流的可持续发展起着社会和经济共同的促进作用。

4、坚持以整个河流水文体系进行修复为主要目标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所在的河流与周边的田地和城镇是相互连接的,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相互的关系。

总之,随着保护环境的生态环保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问题也在被提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程中,更好的建设生态水利工需要从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考虑,以达到保护和利用环境的和谐统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河流水文等自然的多样性等,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9

1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

结合科学发展成果及部分水利工程的现状不难看出,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会给人们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方面,理性地寻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合理的平衡点。其突出的形式之一即生态水利工程。从河流生态建设的全局看,进行生态建设非常必要,着眼于长远发展,也需要将生态水利工程作为支持。

2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部分问题

2.1对生态环境了解不全面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前,必须充分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尤其是较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在各地的水利工程中,利弊共存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存在弊大于利的情形,比如苏联援助埃及建设的阿斯旺水坝等,大坝建设的目的之一即是进行灌溉,而尼罗河三角洲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模式在阿斯旺水坝影响下却遭到毁灭性破坏,水坝建设的意义大打折扣。这反映出建设前对生态环境了解不全面的问题。

2.2未能按方案进行建设

各地的水利工程建设均是在方案指导下实际进行的,在拟定方案时,人员会考虑生态因素等问题,但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实际情况和设计情况存在差异,或者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建设可能与方案并不是完全统一,这也是当前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问题之一。

2.3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力

监管不力是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各类水利工程项目中,出于对质量的重视,相关部门或者建设部门往往会成立监管队伍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和管理,但由于部分监管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了解有限,或者建设内容过多而人员数目不足,都会导致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就难以察觉工程对生态的破坏问题,这也需要引起重视。

3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实现与思考

3.1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实现

3.1.1充分了解生态环境

对生态的了解是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基础,也是最需要重视和完善的对象。比如阿斯旺水坝的建设,在设计时只考虑了发电、蓄水等问题,没有对尼罗河生态进行充分考虑。后续工作中,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时,首先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考察,考虑鱼类洄游、上游泥沙量、下游灌溉需求等,尤其是大型工程,还要分析其对周围自然环境的综合影响,比如大量水源滞留是否会影响下游的降水,对下游地区总体生态的影响如何等。

3.1.2按方案进行规范建设

在任何水利工程项目动工前,均要进行规划、分析,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完善的情况下,一些不规范建设的行为可能对建设成果造成不利影响。为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在方案确定后,严格进行规范施工。以蓄水工程为例,假设某地雨季较长、水网发达,当雨季来临时,大量雨水进入水网、河道,时常导致水患,同时雨水渗入农田中,又会导致土壤盐渍化。为求解决这一问题,该地决定建设蓄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2个选择:按设计要求,需建设大量混凝土结构,避免雨水外流;按实际情况,可以将蓄水工程和部分河流连为一体,实现辅助分流。工作进行时,必须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如果将蓄水工程和河流连为一体,当暴雨来临,蓄水池将失去作用,水患依旧,不能因为该方式简单省时而放弃按方案规范建设的基本原则[1]。

3.1.3加强对整个建设过程的监管

监管的强化包括2条途径——建立监管机制,选用专业人员;增加人员数目,实现全面监管。以第一条途径为例,监管机制方面,可建立层次结构,在具体工程进行建设前,首先选定总负责人,在总负责人下设执行人员,执行人员的数目与分项目数目相当。所有人员均需了解基本的工作质量标准、工作流程等内容。在工程进行时,执行人员随时进行检查,将问题情况指出、报备,必要时也可以设立奖惩机制,严防问题发生。监管的加强,可以有效保证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得以实现。

3.2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思考

3.2.1生态与发展的矛盾性

生态与发展的矛盾性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时有体现。以阿斯旺大坝为例,尼罗河是北非地区最主要的河流,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水源和农业生产的保证。尼罗河的流量虽然不如亚马逊河、长江,但其流域面积大、流程长,从上游、中游地区带来大量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得到足够的天然肥料,这一农业模式是埃及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核心原因。然而水坝建设后,钢筋混凝土的坝体结构阻断了淤泥的输送,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同时,由于尼罗河流经的部分地区气候条件较差,泥沙含量高,每年坝体南部要进行大量的清淤工作,否则水平面会持续上升,酿成回流等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阿斯旺水坝被拆除固然有设计方面的问题,但生态与发展的矛盾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凸显,本质上阿斯旺水坝的建设是为了埃及的工业化发展,而尼罗河淤泥对农业的影响则是生态的表现,生态与发展的矛盾如何解决,是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应高度重视的问题[2]。

3.2.2对矛盾的协调

具体而言,协调需要对现有工作进行完善,并结合具体情况拟定方案、进行取舍。比如我国葛洲坝水电站,在三峡大坝完工之前,葛洲坝是我国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但在建设时,葛洲坝水电站也对周围环境产生过不利的影响,导致下游水汽蒸发量不足、灌溉水源不足等问题,相关部门则通过建设小蓄水池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处理,从而协调了矛盾。

4总结

通过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实现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了相关基本内容。目前来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问题包括对生态环境了解不全面、未能按方案进行建设、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力;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实现需做到充分了解生态环境、按方案进行规范建设、加强对整个建设过程的监管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发现生态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进行协调十分必要。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世界,2013,(13):22-23.

篇11

从古代起,水利工程巨大的作用就被发现并利用起来,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更是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防洪、灌溉、发电、供水、航运、养殖和旅游等等诸多方面起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或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当看到,水利工程在为国民经济生产带来推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1 正面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一方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环境带来诸多益处,首先能调节水量。筑坝形成水库,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和生物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水源。其次在防洪治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的兴修,能起到削洪减灾的作用,从而保护了生态系统,使其免受侵害。第三,能提供清洁、可再生能源。另外,在调节和改善气候、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缓解我国的用电形势、改善航运状况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负面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也形成了负面影响,引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如水质污染、饮水安全、泥沙淤积、滑坡地震、移民环境等。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的原本风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了水域环境的多样性,如水循环不畅、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特别是对水库的建设,对鱼类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水库蓄水,多沙河流库区泥沙淤积和下游冲刷,河道下切,库区坍岸、滑坡及诱发地震等地质问题;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物被淹没,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为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原有的水域环境,包括人口、耕地、森林、珍稀物种、矿产资源、风景名胜等随之改变,库区及下游河道水质变化,水库可能产生富营养化问题,下游纳污能力可能会降低。

2、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本理念

基于以上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是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1)树立起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系统全面理解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确把握和确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水利模式,以相应理念的渗透为指导,主动与自然相适应,才能使二者相协调,造福人类。

(2)树立起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生态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3)树立起水利工程服务于社会的基础地位观,把水利工程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主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利的更高要求,以水利的适当超前发展来保障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3.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学,是以对水流的控制为目标建造水工建筑物,经过设计计算,保证水工建筑物承载的强度、稳定及耐久性,以满足人们对于供水、防洪、水力发电、航运等需求,但同时也忽略了水体自身的需求,如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建设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城市水域往往忽略了水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需要,使河流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机勃勃的生命。所幸的是,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干扰和损害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3.2 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的方法

首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方法上要体现亲自然的特性。不但要掌握水在气候系统、水文循环中的运动转换规律,还要研究其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既要研究水体的物理特性,也要照顾到其系统循环特性。在开发利用河流时,将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置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考虑,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等。

生态水利在工程建设中没有固定的方法,应视不同的水文条件和不同的河道形态进行具体分析。河床长期适应水沙变化的结果造就了不同形式的河槽断面,不同的地质地形和水文条件形成不同的断面。对于不同的水文条件,其特征、形态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灵活的进行规划施工。

4、结语

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水利工程是把双刃剑,人们在通过水利工程获得益处的同时也不得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保证了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保护和尊重了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廖世洁.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与生态水利工程[J].广西水利水电,2006,01.

[2]具杏祥,苏学灵.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