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文化课程

旅游文化课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0 16:38: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文化课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文化课程

篇1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6

Exploration on Tourism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teaching level, also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lve of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We need grasp 4 aspects to the improvements: Integrate course content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stress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stress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platform for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s o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uild specialized teaching group.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group; tourism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1 旅游文化课程群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基础工作。

1.1 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 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 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 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 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 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 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 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 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 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现代旅游文化关注和研究的核心。一方面,旅游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让旅游者获得直接的观感;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模式随着旅游者流入旅游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文化的示范和散播,让旅游地的人们观感、选择与吸引。旅游活动之中客观存在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适应旅游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以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鉴于旅游文化的包罗万象,涉及学科多,课程群应整合师资和教育资源,组建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学科背景多元、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团队之中的成员都要选择一至多个旅游文化专题作为研究方向,并在团队内大力开展跨文化交流研究,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注释

篇3

旅游文化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民族以及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旅游文化过程中了解旅游的真正内涵,找到旅游文化的深入价值,以便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优良的专业技能基础。而旅游文化不仅仅是需要了然于心的理论知识,它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当中结合实际,展现出良好的理论基础水平和基本的旅游文化常识,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善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旅游文化知识。

二、“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各种风俗文化,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但学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学以致用,为了避免学生不能掌握旅游文化的使用方法,教师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实践教学方式。“角色扮演法”立足于实际工作情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岗位职责和专业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各个不同场景和工作环境下的具体工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掌握各种突况的应对手段,加强对突况的应对水平,训练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让学生避免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茫然和手忙脚乱的状态。因此,教师应结合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角色扮演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三、“角色扮演法”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角色扮演法”具体应用时,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导游案例,并适当使用各种道具,让学生在每次实践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备课,避免在进行实践时产生紧张慌乱的情景。一般在案例选择上,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例,让学生能够管中窥豹,对类似案例产生协同认知,并且教师还需要将案例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详细描述,先提出本节旅游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表演和观看的过程。学生也需要准备好教师安排的角色所要了解的基本旅游文化知识,并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揣摩推敲,将案例尽可能真实的还原。

(二)课程进行阶段

教师和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实践过程后,教师可以在表演中对观看表演的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回答教师的临时提问,提高表演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观看表演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设定场景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学生分别扮演导游、游客和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导游引导游客参观神仙居国家5A景区,此时游客向导游发问:神仙居国家5A景区兴建于何年何月?教师可以在此处将表演暂停,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游客”的提问,接下来教师设置突况,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质疑导游的回答,游客也对导游的文化修养和导游素质产生了怀疑,考察导游该如何应对此种情况。在整体角色扮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摄像机对全程表演进行拍摄,让学生在课后反复研习,纠正角色扮演时自身出现的漏洞和错误,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点评测验阶段

每次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后,教师都要对当堂课学生的表演情况、案例掌握情况和旅游文化应用情况进行深刻点评,并进行课后提问,巩固学生在本堂课学习到的相关旅游文化课程知识,还可以让观看表演时发现问题的学生亲自演示。例如,案例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游客乱丢垃圾破坏景区生态,导游为游客讲述景区的历史和丰富人文,劝说游客不要乱丢垃圾。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并请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如果发生游客不听劝阻的情况,作为导游又该如何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回答,教师再让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扮演导游,把教师当做游客“劝说”,达到旅游文化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法”的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旅游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

篇4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篇5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49-03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十六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和经济型的文化事业,它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具有生命力。旅游的特色是文化。明确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1.旅游文化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要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肩负着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旅游文化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并在不断地发展,学生要在很少的课时内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旅游岗位,就要十分重视旅游文化课程学习,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作出贡献。

2.旅游文化课教学是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需要

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必将被旅游业应用。目前,我国旅游文化在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项目上已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开发特色旅游为例,束有春和焦正安认为:“要想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佛教等宗教文化景点的合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可以围绕佛教文化主题,开展一些综合旅游文化项目”。喻学才和毛桃青指,出开发南京市旅游文化必须解决好今人与古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遗迹的开发等六方面问题,很有针对性。所以,通过旅游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为旅游经济服务。

二、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

由于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在把握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旅游实践中,“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加大了其难度。所以,学术界存在着将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的内涵等同于旅游文化来表述,在教学方面将旅游文化课讲成历史文化课的现象。其实,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一对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但是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追求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不同,旅游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更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其经济的目的性更大。同时,旅游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出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区别旅游文化,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旅游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资源的可塑造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三、围绕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优化

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化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16号文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在实际操作上,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等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尺度,按照相关知识与能力相互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整合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包括“历史与民俗宗教”、“饮食与风物特产”、“旅游与古代建筑”、“旅游与文学艺术”等几个主题模块和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参观博物馆、实地参观考察宝山青莲寺),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体系中“杂而全,散而乱”的状况,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总体框架的把握上,以文化为依据,以对旅游的把握为主线,将旅游文化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从宏观方面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所植根的土壤,以及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微观方面阐释宗教、建筑、园林、民俗、饮食等诸多旅游文化形态,在主题模块里通过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中西对比相结合,剖析其内涵和特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如能够辨别佛教、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和位置,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去辨别古建筑的等级、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去赏析旅游园林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能够运用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鉴赏、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游记等。

2.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中,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围绕旅游职业能力实施教学,任务明确,贯穿能力培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根据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导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概念、原理等。(2)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时空,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角色扮演,吟诵名人诗词,又使山水意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3)实践体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课程教学,如参观考察、调查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行认知性实践,感知旅游行业所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4)团队学习: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选取相应热点问题,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课前先进行预习,阅读相关材料,小组进行分工大量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课堂上由学生介绍各自小组的观点并相互讨论,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讨论过程及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同时在形成小组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的责任分工、互助、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5)师生互动:事实表明,绝大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旅游生活经历,都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其情感世界是极富有个性的,都会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方作为自由自主的人在一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尊重和接纳,相互理解和回应,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知识的魅力和真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围绕旅游职业能力,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在训练学生讲解能力时,通过课前讲解训练、提问式训练、学生点评、学生演讲等教学方法,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

旅游文化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民族以及宗教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学习旅游文化过程中了解旅游的真正内涵,找到旅游文化的深入价值,以便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优良的专业技能基础。而旅游文化不仅仅是需要了然于心的理论知识,它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当中结合实际,展现出良好的理论基础水平和基本的旅游文化常识,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善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旅游文化知识。

二、“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各种风俗文化,让学生对旅游文化有一个基础的认知,但学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学以致用,为了避免学生不能掌握旅游文化的使用方法,教师需要采用“角色扮演法”的实践教学方式。“角色扮演法”立足于实际工作情况,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自身的岗位职责和专业知识。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各个不同场景和工作环境下的具体工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掌握各种突况的应对手段,加强对突况的应对水平,训练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操作能力,让学生避免步入工作岗位后产生茫然和手忙脚乱的状态。因此,教师应结合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将“角色扮演法”进行有效的应用,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三、“角色扮演法”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角色扮演法”具体应用时,教师应当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导游案例,并适当使用各种道具,让学生在每次实践课前都进行充分的备课,避免在进行实践时产生紧张慌乱的情景。一般在案例选择上,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例,让学生能够管中窥豹,对类似案例产生协同认知,并且教师还需要将案例的具体情况向学生详细描述,先提出本节旅游文化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表演和观看的过程。学生也需要准备好教师安排的角色所要了解的基本旅游文化知识,并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揣摩推敲,将案例尽可能真实的还原。

(二)课程进行阶段

教师和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实践过程后,教师可以在表演中对观看表演的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表演的学生回答教师的临时提问,提高表演学生的应变能力,促进观看表演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设定场景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学生分别扮演导游、游客和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导游引导游客参观神仙居国家5A景区,此时游客向导游发问:神仙居国家5A景区兴建于何年何月?教师可以在此处将表演暂停,让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游客”的提问,接下来教师设置突况,神仙居国家5A景区工作人员质疑导游的回答,游客也对导游的文化修养和导游素质产生了怀疑,考察导游该如何应对此种情况。在整体角色扮演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摄像机对全程表演进行拍摄,让学生在课后反复研习,纠正角色扮演时自身出现的漏洞和错误,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点评测验阶段

每次进行“角色扮演法”教学后,教师都要对当堂课学生的表演情况、案例掌握情况和旅游文化应用情况进行深刻点评,并进行课后提问,巩固学生在本堂课学习到的相关旅游文化课程知识,还可以让观看表演时发现问题的学生亲自演示。例如,案例为神仙居国家5A景区,游客乱丢垃圾破坏景区生态,导游为游客讲述景区的历史和丰富人文,劝说游客不要乱丢垃圾。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点评,并请观看表演的学生回答:如果发生游客不听劝阻的情况,作为导游又该如何应对?学生进行积极回答,教师再让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扮演导游,把教师当做游客“劝说”,达到旅游文化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法”的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旅游文化知识的最终目的。

篇7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众多学科,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基本上都起源于地理、历史、管理或者经济等专业。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专业的影响。如地理科学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课程,更多地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讲授,对旅游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具有独到的见解;历史专业下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课程偏向中华文化史、民俗文化和考古文化等,对旅游文化的自然演进规律和时空演变等问题关注较少;经济学专业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能融入其中,在旅游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传承意义等方面可能略显不足。因此,由于旅游文化教学受到各自渊源学科的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材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旅游文化认知偏差,社会适应能力减弱,就业空间减少,直接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二)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

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但由于内容过于庞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只能简单地介绍各地山水人情、历史古迹和民俗风情,很少深入分析某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空间演变规律等。一些泛泛而谈的旅游文化知识,学生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其他课程中都已经学过,严重影响了旅游文化学的教学质量,也重挫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旅游文化教学理念不明确,课程定位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明确旅游文化课程设置与地方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是针对地方旅游市场需求,需要对地方旅游文化资源有深入的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文化服务实践能力,可将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在理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应特别注重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实践能力。

(三)旅游文化教学内容中地域文化缺失

目前有关旅游文化学的教材众多,可选择性较大,但都存在一个显著性的问题,即旅游文化学教材无法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如旅游文化学中关于建筑、宗教和民俗的内容,仅仅是介绍了我国典型的区域文化特征,很难全面覆盖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南岳衡山是我国五岳之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湖南省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旅游文化资源种类较多,特色分明,有悠久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庙会文化、寿文化和书院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我们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和足够的重视,旅游文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地域性文化资源融入太少,课堂教学与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与衡阳市旅游发展不相适应,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意义

(一)拓展旅游文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修养

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可促使教师深刻领悟本土旅游文化,拓展教师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将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旅游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会自觉对本土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除了一般介绍性讲解以外,可以重点分析南岳本土佛教文化。南岳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如南岳是禅宗的发源地,可以分为五个支系,可以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南岳佛教文化流传的空间路径,也可以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点和空间分布状况等。通过对寺庙文化的学习研究,学生还可从寺庙的古朴美、色彩形态美、情操美、风格美等美学活教材中领域其美学思想,提高文化审美修养。

(二)融入旅游文化教学内容的地域性,实现教学的隐形教育目标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区域特征明显,旅游文化只有根植于地方,才能彰显特色。因此,旅游文化教学应表现出高度的地域性。比如,人们常用“寿比南山”祝福老人高寿,这里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自古以来南岳就有主寿之山、中华寿岳的美誉。寿文化是南岳衡山旅游文化中极具地方性的文化,完全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南岳旅游文化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强化其核心地位。地方文化的显性教育是了解和认知地方旅游文化的特点和旅游价值,但旅游文化课程的隐性教育也不容忽视,通过地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利用旅游文化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对接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

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旅游文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际上旅游文化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旅游文化知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很多旅游文化需要旅游从业者不断传播或者展示。对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机构,我们应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对接旅游市场需求。如导游方向的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不仅要理解,更要深入分析缘由,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南岳衡山建筑文化就需要学生对历朝历代的建筑营造风格、建筑隐喻、材料选取等等知识有全面了解。只有这样,学生在讲解南岳建筑文化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捏来,旅游服务效果才好。

三、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大纲:瞄准旅游市场现实需求

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和依据。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应顺应地方高校的本土化教育目标,面向市场需求,有秩序地修改和制定教学大纲,设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目标。因此,扩大和提升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就变得尤为重要,也是地方性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改革需要密切关注的焦点。就本校而言,旅游文化学教学大纲应加大南岳旅游文化资源的渗透,首先将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进行重难点分解,特别是要对南岳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定位,对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要深入分析,强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根植南岳独特地域文化

地方文化是旅游文化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旅游者直接能够感知的本土文化,因此,地域文化的展示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旅游文化学习过程中,如能熟练地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并适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容易获得旅游者的认同感。作为地方旅游从业者,要发扬本土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就需要旅游从业者熟练掌握本土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承载和传承本土丰富的极具特色的优秀旅游文化。笔者在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文化学的每一个章节都可以穿插湖南特色旅游文化素材。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和湖南旅游发展现状,适当地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删减,增加一部分湖湘特色的旅游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将旅游文化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并且是纯课堂教学。这与地方性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旅游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应结合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发展的实际,将旅游文化课程定位为专业综合课程,即除了理论教学外,强化学生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的认知,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市场需求性。这就要求从整体上调整教学大纲,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能力。如旅游文化学原来总课时为51课时,现在可以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将实训课时由原来的6课时增加为27课时。针对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和实训项目的目标定位,可以增加本土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时量。如在讲解建筑文化专题的时候,本地南岳大庙建筑文化就可以作为重点实训项目,需要学生掌握南岳大庙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建筑特征和文化内涵等。

篇8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也面临全面更新和优化。本文在了解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学》课程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当前旅游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教学评估。

旅游文化课程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如近几年持续的生态旅游热,支撑其发展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仍处于零散状态,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实到课程内容中。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时吸收新的内容,课程内容仍以传统的、历史的文化为主体,对现代旅游有关的其他文化没有或很少涉及。可以说,目前的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仅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课程内容严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近年来我院在进行《文化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时,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创新:

1.问题启发式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教学材料通过思考、探讨、交流(分析与争辩)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讨论式常见的方式有同桌讨论、前后(4人)讨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或派代表发言)等多种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多种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学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讨论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学或问题(课题)式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学材料应是广义的,它包括教材、资料、图表、录像、课件、采访、野外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在讨论中师生共同依据系列问题,为解决问题而研究有关信息,在研究、思考与交流中又会受到启发,提出新问题,或将问题引向深入或师生共同得出某种结论、解决某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规律。讨论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

运用讨论式教学时,需避免放任自流与偏离主题的局面,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影响教学进度,其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首先是讨论题的质量,讨论题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难易适中、切中要害、不能是无关紧要或漫无边际。其来源可以是教师拟定;或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师生共同拟定。其次,要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提前布置课题,在各自有一定见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保证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三是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包括错误的观点、方法。教师参与讨论,但不要过早做出结论,而是适时引导捕捉有利于深入解决间题的沦点,启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2.案例讨论式

管理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哈佛商学院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完整案例教学和管理系统。到上世纪20年代世界旅游发达的国家已将案例教学引入了旅游教育与培训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国的旅游教育培训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引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广,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数量也远远不够。许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学》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课堂授课的灌输方式,教材的编写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统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对于《旅游文化学》这一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有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们的学生适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许多专业院校都没有现场模拟教学基地,学生对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及教师,而旅游文化学的案例是实践经验的浓缩,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炼。案例经过教师的精心挑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旅游文化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提高实务技能。 转贴于

3.参与式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投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现在主动性和参与性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即时情景,给学生创设场合渲染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之中,参与到学习的各种环节中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而且能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的考试。如果学生上第一堂课,老师介绍课程内容时,只讲课程体系和内容如何系统和严密,这样实际上把学生定位在只能被动学习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师能告诉同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天衣无缝"的,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进行科研的部分,从而可以激发学生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参与潜力。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学问"起源于"学习、问难",知识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问"出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入一些包括解题的方法和解题的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这些习题,有时则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答案的讨论和争辩,使得同学思想更为活跃,掌握知识更深入。

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

这门专业选修课,从开设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力争以直观的方式解读中国旅游文化。教学内容既规范又新颖,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教学方法灵活,且极具启发性和互动性;能以散而不乱技法,娴熟、轻巧地驾驭着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文字、图像、声音、动态和谐、统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现象,演绎得直观、生动;条分缕析的图标设计,使纷繁的旅游文化现象变得简约而条理分明;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摆脱了传统的一个老师满堂灌的做法,比较注重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和新资料;形象而深刻的语言艺术追求,激发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能主动的学习。

《旅游文化学》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景区、旅行社的实训内容,将《旅游文化学》课程直接搬到景区讲授,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零距离”,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做旅游文化专题演讲。

参考文献

篇10

旅游文化学是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必须要做好旅游文化课程的改革,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将地方特色融入到旅游文化学课程中,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方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旅游文化学的优势

(一)开拓旅游文化学的深度

在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1]。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2]。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篇1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行业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国成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客源输出国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层次和数量上有更多的新要求。从了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业应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相应的改革也显现出其必要新,因此,对于某一旅游专业课来说也需针对其专业特征进行相应调整,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基础、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怎样通过旅游管理专业课去培养,本文以笔者所教授专业课旅游宗教文化课程为例,对教育教学思想和方式、方法改革进行论述,从备课、课堂教学及课下任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旅游宗教文化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其中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和类型也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宗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精华,为旅游业增添了太多的人文魅力和智慧的结晶。旅游宗教文化是一门旅游专业的边缘性和交叉性学科。

(一)教材方面

学科发展也处于初级阶段,该学科作为旅游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往往是以介绍中国宗教文化为主干内容,对于旅游与宗教的理论和实践的融本文由收集整理合较少,多是以宗教理论为主要内容讲述。

(二)教师方面

旅游宗教文化对教师的历史、哲学、文学基础要求较高。主要体现在较少在课外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把握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的视角教授宗教文化知识,教师应在研究宗教文化的哲学理论和根源来运用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与规划的旅游业活动中来。

(三)学生方面

旅游宗教文化这门课对于教学对象也有较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对宗教知识和旅游文化的理解能力,创造性地思考旅游宗教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探索。此门课应该在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哲学观上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前提和知识基础,不至于学生错解了宗教文化的真正内涵。

二、旅游宗教文化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民办独立本科院校,对于开展旅游宗教文化的专业课,也是为了提高旅游管理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修养,改善民办独立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较为薄弱的现状。教师对于这门设立不久的专业课,也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准备。

就笔者对该门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的课堂教学优缺点总结如下:

(一)优点

课堂纪律该门课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宗教知识的传承性。可以尽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讲解有趣生动的宗教故事和历史发展。教学内容重点适中,框架合理,能做到讲练结合。布置课下作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和深度掌握。

(二)缺点

首先,由于课程设置安排的教学学期较晚,面对大三或大四的学生,也许是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这样的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但缺乏旅游宗教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教师主讲为主,较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学生对专业考察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在学习动力上少欠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缺少了解,没有注重学生的授课信息反馈,这样会导致学生容易产生课程的逆反心理;旅游宗教方面的案例式教学较少。

三、旅游宗教文化教学方法改革途径

设计学生对该门课的调查问卷或举行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对该门课的期待学习的内容,对教学范式的倾向选择。根据调查和反馈,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通过布置课内外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旅游宗教开发的可行性报告,教师充分辅助指导学生操作步骤和实施。并且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旅游宗教保护与开发的报告,锻炼学生的阐述和分析及宣传能力。

开展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导游词设计大赛,要求在原有导游词基础上增添个人色彩和情景模拟。可在期末之前开展旅游宗教知识竞赛,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锻炼学生对宗教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件的设计制作,通过跟旅游宗教的视频、图片、超级链接、课件背景制作及动画的使用,课件和教案讲义的关系,应在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上制作教案、讲义,然后再根据这些制作内容丰富的课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