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的认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0 16:38: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育 改革

Key words: Humanism theory of learn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reform

作者简介:赵维娜 硕士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2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要观点有: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因素,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价值。他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内在动机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

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传授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会帮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的“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3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

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我们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

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授教式教育,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教师活动为中心,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课程成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阵地,这种单一的方式否定了人作为知识主体对客观存在能动认识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

2、教育目标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基本上局限于认知方面,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使学生养成了跟着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一旦脱离了教师走上社会,在遇到实际问题而没有所学的现成知识时,就会束手无策

3、教育评价

分数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造成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了道德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怪才。另外,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中长大的,因此习惯于凡事都要教师说“好”心里才踏实,离开教师的评价许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从而自我认同能力低下。

三、人本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以人为本,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揭示人的本质特征,人的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等等。我们的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构建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成为知识和社会文明的再创造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

2、启发意义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学习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在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下,启发学生学会学习,而意义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自己计划、实施及评鉴自己的学习活动,按照个人主动学习的过程来发展个人的学习技能,实现个人目的或需要。

3、更换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倡导互动方式的多边性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认为理想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正确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创造情境,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而互动的多边性教学方法正符合了以上的教学情境,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从而使教学在单向、双向迈向多向交流多重互动作用中,形成一个立体型的信息交流网络。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特长,而且充分利用了成人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其经验视为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4、改革评价,建立促进性自我评价方法

长期盛行的以分数为指标的外部评价忽视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已不适应并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性内部评价方法,即自我评价法,既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学习过程的归宿。学习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以及自我学习状况的差距,进行横向评价或纵向评价,对自身的能力、重要性和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认知,然后发现不足,调整学习方式,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这样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学习者从一般受教到自我导向学习或自我组织学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3

一、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实验组被试来自重庆市的各中小学54名参加《重庆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6名,中学教师28名,男教师16名,女教师38名。对照组被试为54名来自重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中小学教师28名,中学教师26名,男教师20名,女教师34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就是,实验组参加培训,对照组不参加。

(二)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班和对照班前后测的等组实验设计。自变量是重庆市的教师国培计划课程,因变量是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实验为期一个月。

(三)研究工具

职业认同问卷采用魏淑华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4]42,该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主要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角色价值观(6个项目),职业行为倾向(5个项目),职业价值观(4个项目),职业归属感(3个项目)。

(四)心理健康国培计划课程的材料设计

以专门编写的《重庆市教师国培计划课程》为实验教材,共分为三个专题。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涉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两个大部分;其中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心理素质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操作,主要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基本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与操作技术、个体心理咨询的操作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咨询者角色――教师如何做心理咨询等内容。

2.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主要是指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课题分析和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角色――教师如何做研究等内容。

3.效果评估课程

效果评估课程主要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评价系统及其分析”,“心理测量实施技术与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管理系统分析”等内容。

(五)培训的步骤与方法

1.判断鉴别

通过自我测验、认知改变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使被试了解自己职业认同的存在状况,以引起他们对课程的认同感,唤起情感共鸣与震撼,使其认识到职业认同的作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

2.训练策略

通过设计有关活动情境,采用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感悟等方式进一步启发教育被试,激发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愿望,引导他们思考并体验掌握处理不良职业心理问题的技巧。通过团体辅导、课堂讲座、实践操作等手段给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的支持、鼓励和指导,使其能够有信心逐步克服自己的职业认同问题,增加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的横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横向比较(见表1)。

表1表明,干预前心理健康实验组和对照组教师在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测的比较中,实验组教师在总量表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前后测水平的纵向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全量表和各内容量表上前后测得分的纵向比较(见表2)。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实验组教师在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上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有显著性升高(P

三、讨论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认识,提升了教师的角色价值观

角色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表现为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我是谁”的意愿[5]。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水平。在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干预中,授课教师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强调: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让教师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来进行与之适应的教育,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业成就又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而中小学教师价值追求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职业的成就感[4]45,教师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教师越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授课教师们还经常强调非智力因素在个体成长和成功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这样的课程干预之后,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角色价值观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增强教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维护策略体验,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行为倾向是指教师表现出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高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本研究显示,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师们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的改变,造成了教师们职业行为倾向的变化。由于学科的差异,中小学教师们在中小学的地位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形成了一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消极态度,然而,经过专家们的疏导和启示,中小学教师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态度得到更正,进化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进化来的心理机制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ultimatecause)[6],态度作为一种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其必然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影响,由此,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改变了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在课程干预中,聘请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来专门针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就各种心理问题的咨询策略给予讲授,并且进行了现场模拟,还教给中小学教师各种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开展专家与学员之间的面对面交谈,学员们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讨论等,在这种融洽的环境和文化的熏陶下,进化心理学还认为社会环境或文化是心理行为变化的当前原因(proximate cause),正因如此,教师们的职业行为倾向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干预,提升了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作用的积极认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水平。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由于教师培训培养中小学教师们的职业情感,从而提升了其职业价值观水平。伴随着教师们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过程,他们对其从事的职业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且伴随着积极成分的情感体验。而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又增强了教师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对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职业憧憬,这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进而促进了教师们职业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有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本研究还发现,课程干预能够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其一,本次培训以众多教师为对象的课程干预,这就给予了老师们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让老师们能够一起相互倾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忧与乐,打破了教师在一个学校仅一两个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独,并且这也给予中小学教师一个不良职业情绪的适当发泄平台;其二,本次课程干预让教师们认识到同行们也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职业困惑,让教师们认识到存在职业困惑的正常性;其三,授课专家们对教师们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进行疏导,引导教师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有归属感。由此,教师们的职业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孙晓青,於荣,田海洋.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5,7(003):148-149.

[3]周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11):86-87.

[4]向祖强,刘鸣,何伯锋.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倦怠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002).

篇4

一、成人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成人教育?有人认为,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即为成人教育。这是一种不完整、不科学的诠释。这种观点认为:将普通教育的体系、观念、内涵及方式方法等照搬给成人,就是成人教育了。笔者以为并非如此。成人教育是一个极为严格的科学概念,它有着自己的宗旨、内涵、本质特点及规律,与普通教育分为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各为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成人是成熟的人,有经验的人,成人期意味着成熟和经验帕特森认为,成人期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身份及地位,它涵盖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诺尔斯用“社会成熟性”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成人。他认为,当某人的社会成熟性达到了某一水平,如能够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便可视为成人。进而言之,一个人进入成人期意味着个人的自我认知及他人对其的认知均得到认可.即认为其达到了社会成熟性的某一水平,而这一水平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的成人身份相适应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人教育的概念应根据成人的特质界定为:由那些具有成人特质的人承受的教育过程。这是成人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所在。诺尔斯指出.成人教育至少有三个涵义:第一,它是成人学习的过程。第二,是由一些机构为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一套活动。第三,它是社会实践的第一领域。

二、成人教育的的特征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普通教育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完善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即终身教育的体系。不论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在教学对象上,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都存在较大差别,根据笔者多次在成人教育中授课的经验,现从这方面浅议成人教育的特征。

1.从教学方法上看

(1)授课时间较集中。笔者所从事的成人教育教学,都是利用普通教育中暑假和寒假的时问对学员授课,和普通教育相比较,时间相对集中。一般为每天的上午或下午上课,每天三到四个课时,这样持续10天左右(视课程的重要性而时间不等)。既在假期内,时间也相对集中,一方面能让授课教师有充足的备课时间,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出勤率。

(2)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和普通教育相比较,成人教育中学习的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由于授课对象都是具有工作经验且在职的人员,他们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来“充电”的,有的为了职位的晋升,有的为了工资的提升,有的为了提高学历层次、学术与技能水平,等等。所以,教学内容可稍微简单一些,理论型的内容可点到为止。当然,也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重点内容应详细介绍。

(3)结合案例、实例较多。学员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所以在课堂授课时,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要时时结合案例,结合学员身边的实例,并给他们分组讨论的机会,调动课堂气氛,这样学员会更有兴趣。否则,只讲理论,学员难免会觉得空洞无味、枯燥,进而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从授课对象上看

(1)学员年龄偏大。成人教育中的学员都是在职人员,年龄一般比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要大一些。他们的社会阅历也较深,授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工作经验、实践经验,最好能将知识与经验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应该受到成年人应有的尊重,例如,应有机会和教师平等地交流、讨论相关问题。

(2)充分考虑成人的自学能力。成人教育以自学为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因此,成人已经具有了充分的自学能力。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时,应把成人的自学能力考虑进去,不要实施满堂灌.要给成人以广泛的自由空间来发挥他们的自学优势。

(3)重视成人的生活、工作经验。成人学员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这些经验增强了他们的认知能力。经验是成人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成人丰富的背景和经验对其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他们习惯将新事物与自己早已知道或了解的事物加以比较,并倾向于集中注意哪些他们了解最多的事物。因此,要尽力调动成人学员参与的积极性,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一旦他们难以将接受的知识与其经验进行比较,就可能陷入迷茫.失去学习兴趣。

(4)学员学习目的明确。成人是主动学习的,是带着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动机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相当明确.学习态度相当主动。其学习的效果显然优于其他学生。为此,有人甚至提出了成人教学法。

三、成人教育中有效实施薪酬管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根据上述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其授课对象和普通教育的明显差异,如果依旧把普通教育中课堂讲授的方式强加于成人学员,显然是不合适的.不会起到激励学员学习的积极作用。据此,笔者从自己的成人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对策,提高薪酬管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相结合

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成人教育,选教材是第一步。自古以来都强调“因材施教”,在选取教材方面.成人教育应该选择简洁易懂、具有专门的针对性的教材.而不宜选择与普通本科类似甚至雷同的教材。应重理论多于实践,重自学多于灌输,充分调动成人的自学能力,给他们充分提供自主、自学、自悟的机会。还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不仅使成人学员感受到尊重,更重要地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求创造性地缩短教学过程。

因人施教则体现在发挥成年人具有的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优势上,发挥得当,可事半功倍。但是在成人教育课堂上,却常见教师就像对待普通本科生一样坐而论道,成人学员也与普通本科生没有区别地洗耳恭听,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适于成人教育。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学校所有工作都围绕成人学员的需求和特点而展开。为了给他们创造与教师充分交流的环境和条件,应该严格限制班级的人数规模.教室的环境布置和教学设施也要适应成人的需求,要让他们感到轻松、舒适。比如,圆形和马蹄形座位安排适合于小组活动和非正式培训课,有利于互动式学习;教室形和剧场形座位安排虽适合于大组活动和学习。但互动性不够;扇形座位适合于中、大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兼顾互动式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室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另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分别给予指导,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

2.案例教学法尤为重要

案例教学法,即为参加学习的学员提供社会组织及其员工如何处理棘手问题的书面描述。让学员分析和评价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美国哈佛管理学员最先推出的,起初只是用于培养工商管理硕士,而现在这种方法已用于多种场合,在成人教育的课堂授课中,这种方法也十分重要。

基于成人具有工作经验的特点,对他们实施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成人教育课堂上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大谈理论而置实际于不顾,就会打消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员甚至会呼呼入睡。鉴于此,应选择一些中外成功或失败企业的案例,注重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相关性,贴近学员,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激发学员的兴趣);应把学员分成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展开讨论,最后各组发表各自的看法,使学员充分交流,互相了解,融会贯通。比如笔者在薪酬管理教学中讲到相关理论时,总会拿出相应的案例让学员来讨论,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受欢迎。

3.展开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方法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在薪酬管理教学中,应主要把握关于薪酬的各个要点。成人学员都是有工作、拿薪酬的人,工资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对这门课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教学时,笔者避免了单向讲授,提供资料、例子、提问、鼓励等各种帮助。当讲到某一重点问题时,就让学员结合自己的薪酬状况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允许他们讲述不满,鼓励他们宣扬自己单位薪酬制度的优势.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互相交流,给他们以充分的讨论空间。应视问题的重要性程度给予3~l0分钟不等的讨论时间.然后让愿意发言的学员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反驳。这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方面增进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融洽了关系.另一方面也让课堂气氛化死板为活跃。

篇5

关键词:教育 教学 管理 创新 认识

如今,教育改革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任何一个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因为它与教学成绩一样,都是学校生存的命脉,创新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学校教育组织必须依靠它来赢得社会、政府、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一所质量高的学校绝不是只靠着有几位著名教师、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或者教育经费充足,而是由于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教育管理者的创新素质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操作这台发动机的正是学校的管理者。因此,学校的管理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的关键。

学校管理者支配和引导着学校各个群体的行为,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素质将直接制约和影响学校的发展和走向。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位富于创新的校长,做事情前怕狼,后怕虎,保守求稳,那学校也只能永远望它校之“项背”了。学校管理者必须敢于否定学校旧有的、束缚人性张扬的条条框框,大胆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理性要求,也是取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2、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

目前学校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开展创新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尚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内部的创新氛围还不够浓烈。教育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教育管理者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我们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创新氛围,创造一种以创新为内涵的校园人文环境,给教师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师的相互沟通、相互刺激、相互诱导中,提高工作乐趣,激发创新潜能。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两个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多指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学校管理正是如此,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注重群体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善创新的教师队伍是教改向纵深发展的前提,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2.民主管理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民主的管理,就没有民主的教育;没有制定政策时的民主,就没有执行政策时的严格。一所学校,如果只有少数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这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将难以开展。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教师群体对于民主、平等、尊重的情感需要,对于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较其他社会群体有更强烈的追求。因此,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合作式、民主式管理,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满足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使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自觉的创新主体,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达到人与学校、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确立整合思想,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则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必须致力于有效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要求。其基本特点是: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转变成综合支持型,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管理方式由过程型向目标型转变,管理方法由行政化、控制为主向民主化、引导为主转变,管理手段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网络化转变。

1.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组织保障

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是确保学校开展正常工作的根本任务。上海有一所小学,2000年归并了6所村校,成为一所拥有近1700名学生,130多名教师的大型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无疑使原先“垂直式”的管理方式增大了管理的难度,影响了管理效率。在此情况下,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整合思想改革了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取消了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层级,改为条线负责制。把学校常规工作按学科及学校管理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条线,每个条线设一个负责人,管理该条线的人和事,并全权负责该条线工作的实施。条线负责人上对校长书记负责,下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负责,与此同时,接受校长书记和师生员工的监督和评价。从而形成了校长书记——各条线负责人——教职员工的三级管理网络,学校内部管理由垂直管理变为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学校常规管理能落实到处,构建结构完整、环环相扣、体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弹性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制度是一种稳定、规范的特有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质量保证的组合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实现制度创新,真正实现由管理者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必须建立严格而又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修订和完善,积极改革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特点,变硬性管理为弹性管理。近年来,中小学推行的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与危机感,及时把握创新的机遇,不断加快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步伐,使学校能够不断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学会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中心思想;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教给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的、合理的学习过程,而“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并且是较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自学行动的过程,就指望学生完全打败自学的敌人,从而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懈,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这种能力才可望最终完成。”可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读书时认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外读书的习惯;经常练笔的习惯;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拓展延伸,感受别样的世界,完成自主学习的最后升华

篇7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开放程度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必须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新教材中有许多“空白”,这不是教学内容的俭省,而是给教师留有教学的空间,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智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同时,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我们的教师该做什么?该让学生做什么?这是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而一改过去就教材教教材,用教学参考订正答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新课标,把握课程改革的内涵,不断用新的思路去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是一个活动的共同体,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不成熟的课堂,它就缺乏了合作的意识,缺乏了师生的互动。课堂之间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平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不能得到真正体现。创设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超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角色。

二、不断创新是课程改革的不竭动力

教学上要不断创新,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要敢于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要敢于挑战。当然,这种质疑与挑战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当人们面临新情境、新问题,试图去解决它时,必须把它与自己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当发现已有知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就必须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训练相关的技能。学生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需要学生的猜想与发现,需要学生的探究。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家庭教育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与主流实践。可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于教育改变的热情。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什么?素素教育以落实的症结性问题在哪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是什么?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探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国目前素质教育中所使用的“素质”一词,其具体内涵应当是: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了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学识特征主要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力特征主要指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集中表现是智慧,智慧的基础是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两种思维方法的交融。品质特征主要指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个人品位。素质教育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担负着完成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素质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普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双基”“双能”学生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三、素质教育是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一方面,应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与教育现状,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出发,注重加强学生科基础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合作与交往素质,精神和心理素质等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另一方面,根据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既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合理素质结构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随着近代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并得到广泛的重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且,由于教育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培养的人才如何,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教育将面临全面的调整,这里包括教育观念与思想,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等多方面的调整,同时,高科技、信息化社会不仅对学生的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能持续地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实施素质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能在其一生中更好生存,不断发展的素质。人们一旦拥有这种素质,在其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可以更好地持续学习和发展。而这种素质的养成,发展与完善,又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四、家庭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

篇9

一、知识创新的内涵

研究知识创新的内涵,很自然的前题是要探讨知识的内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而言,知识一般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有先后顺序活动的类型知识,包括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和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一般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弱方法”,能跨领域应用,可以通过手段的分析法、分解法、递推法和前推等途径获得。相对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而言,它效果较差,时间较长;特殊领域策略性知识又称“强方法”,主要包括自动化基本功能和特殊领域中决策能力策略。陈述性知识则主要是指关于事实性资料的知识,如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规律等,即会说的知识,包括命题形式、表象、次序和认识范畴等。其中,认知范畴是通过图式知识即一类事物所共有的特征来识别外推,从而作出快速应对。陈述性知识是学校知识教学的主体。

知识创新必然涉及创造性,创造性实际上是心理学中最笼统、最含糊的术语之一。创新是指在第一次遇到的情景中,在没有现成的知识可利用的情况下,通过决策的举动,将问题转化为可以解决的形式。创新一般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它们都是一种产生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真创造是针对人类的历史而言,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活动;而类创造则是从个体角度而言,也产生独创性成品,但这种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而是就个人历史而言,其成品才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认知能力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所以,创新实际上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心理能力。

知识创新是知识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对传统的扬弃,是不断地革新旧知识观,制定并提出新知识观,同时赋予知识新的职能和机制。知识创新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仅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它就涉及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操作力、智力因素和性格、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各种要素之间盘根错节,相互制约。知识创新就是知识集体结构、功能的改善过程,是一个一体化的复杂的系统渐进的工程。所以,知识创新也是一个艰难的递进过程,它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提炼和凝结,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程序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程序性知识是会说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可用产生式来表现,即一系列条件与反应的有序结构,从而引发行为,在一个已经形成的有效产生式里,行为之中隐含着控制过程。程序性知识可以通过命题过程获得图式,和组织化途径获得,所以,程序性知识的创新应从图式即记忆中的命题网络结构着手,增加表象储备,以便更有效地形成图式,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分块,拓展短时间记忆空间,突出提取线索,使知识搜索更富有针对性。明确有关特征,克服无关特征的干扰,并不断地优化、改善原有的图式,以形成创新知识的新图式,通过学会使用知识,并以其为指标,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进而获得知识创新。

掌握技能是程序性知识殊程序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先决条件。因为自动化技能的获得,其前提便是掌握子技能。如同准备执行一项复杂的认知操作,若对其中部分技能尚未把握或未达到标准,要成功完成整个操作是不可能的。无论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次论,还是适应个别差异的“掌握学习”中都渗透了这一思想。加涅从需要传授的技能中分解出它的子技能,从这些子技能中再分解出它们的子技能,旨在保证让每个学生学会必要的前提知识,从而为复杂的新的知识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促进各因素的优化组合,为知识创新创造条件。

三、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

陈述性知识是会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创新通过组织化和精加工而获得。所以,从总体而言,陈述性知识的知识创新必须理清已有知识的结构,使原有知识有组织性,通过知识编码、处理、贮存,形成科学有序的网络结构知识,从而更有利于形成有体系的组织网络,有利于形成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从陈述知识的内部要素而言,加强知识创新必须优化命题网络: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着命题网络,但必须进行有效的提炼组合,突出“知识汲”,促进联想,从而促进知识创新。若个体虽获得大量的言语信息,但却没有将它们表现得井然有序,那么连起码的理解、调用、筛选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知识创新了。同时,注意知识的表象和次序,这样打利于节省记忆空间,有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结。

知识创新时常需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即头脑中已形成产生式规则,经过相应学习,将原理的陈述表征分为体现在产生式规则中的程序性知识。要实现知识创新,就必须学会使用知识,由陈述学习向策略学习转变,通过练习,将一定规则的言语陈述转为指示自己解决某个局部问题的程序。

四、创业教育与知识创新

创新不是凭空想像,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说创新离不开知识。同样,具有创新知识的人,离不开知识创新的技能和策略,这为今天的学校创业教学提出了一个现实性的课题。所以,创业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 重视教学创新情境的创设和发生机制的生成

知识创新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操作系统。认知心理学认为:仅向学生呈现抽象定义而不提供具体实例,学生就只习得“死知识”,掌握这种死知识的学生是无法进行知识创新的。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必须在一定的情境和环境中进行,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依靠教育者特别是教师的努力。知识创新教育下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人格的具有者。只有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发挥,使学生形成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辅导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在这当中尤其要注重程序性知识即动手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右脑具有填补和产生直觉突破的创造性,左脑则可检验直觉和把直觉转化成其他逻辑语言。如果创业教育能够改变那种传统的单纯重视左脑的言语思维的做法,加强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则“人们不仅能够体验到生命智能方面的力量,而且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

2 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知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表象储备

篇10

最近,有幸拜读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学会去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更了解他们。今天,我想谈谈读完书中第二章节“儿童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后的一些感受。

这一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对于认知的两个方面:图像与操作。心智自然生长,经历了“感觉+运动”主导的初级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特征是转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们把认知的这一方面称作“操作”。有认知工具专门处理状态,或者说把运动和转化描述成一个个前后相随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图像”,比如说感知、模仿,所谓内化的模仿,就是由心理图像构成的。

书中举的例子都很有意思,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讲儿童的心理图像发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前运算阶段,图像还是静态的和可复制的,这是由于儿童还没有预测运动或变化结果的能力。比如说,4—6岁的儿童会通过拉伸一根弯曲的铁丝来感受一段弧线变直的过程,两种状态的突变在他们脑海中的映像,只是在一根曲绳旁边在摆一根直绳子,他们无法想象曲直之间的变化状态。只有在具体操作的影响下,图像才变得更加灵动且具有预见性,这个能力要在儿童7-8岁或更大时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图像的发展并不遵循自主原则,他需要 外来因素的干预,干预的性质是操作。

在形象记忆和一般记忆之上,我们可以证明记忆结构化和记忆存储对操作、对动作的图式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比较下列三组儿童对一套积木组合的记忆。A组:儿童只是观察搭好的积木;B组:儿童自己重搭;C组:儿童观察成人搭建。我们可以发现:B组的记忆效果有明显的优势。由成人演示的C组并不比直接观察的A组效果更好,这再次说明了如果我们只在儿童面前演示,而不让他们自由操作,就失去动作本身所含有的信息价值和培训价值。

这章给我的启示是: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在头脑里建立表象,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看不做,效果可能并不会理想。

篇11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对班级的具体情况全面了解,只有对班级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中”。五十个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如今都聚拢在这里。在他们当中有目含胆怯的、有少年老成的,更有顽皮得无片刻安分的。如何让这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短时间内步入正轨呢?我将自己定位于“贴心人”的角色,也就是人们常称为的“班妈”。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无微不至。因此,开学第二天,我已能直呼每个孩子的姓名。任何学生在第一时间听到老师叫他的名字,他都会表现出欣慰和欢喜。开学初,哪怕多看学生几眼、多叫学生几声,都能帮助你与孩子之间很快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

作为班级核心的班主任就得像一块大大的磁铁,把全班学生都紧紧地吸引在自己身边。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与你亲近了,学生才会听你的话,才会服从于你,才会觉得你是他们值得信赖和崇敬的人。学生们才会向班主任敞开心怀,才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班主任成为孩子的贴心人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前提。

二、实施赏识教育法

1.采用赏识教育,有利于转化“后进生”

大多数班集体,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许多班主任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报告家长、送校长教育等等。有的在教育过程中更是夹杂着如“真蠢”、“真没用”、“笨死了”等有伤学生自尊的话语。这些班主任想用自己的威严来下退学生,使他们变得温存驯良。但事实证明,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许多学生依然“死不悔改”。在教育无效之际,个别班主任甚至做出体罚学生的不当行为。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利用赏识教育往往就能事半功倍,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追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让这些“弱差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只要他们在成长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2.采用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有些班主任上班会课时,喜欢指出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于班中存在的好形象却轻描淡写或者只字不提。他们认为:对学生要求越严格,学生的行为就会越完善。我却认为:只有集体有了凝聚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

每周班会课时,我都对那些做了好事、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做能给学生一种感觉: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集体凝聚力。另外,我非常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上次的庆“六・一”博爱体育节,我在赛前便鼓励学生们,我们相对于其他班级存在着种种优势。使全班对赢得这场比赛充满信心。果然,比赛时,运动员们拉得非常卖力,“啦啦队”更是喊破了喉咙,终于夺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我为这次获胜特意举行了庆祝活动,评选“最佳运动员”、“最佳拉拉队员”,并颁发奖品,表扬他们为集体荣誉而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