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1 09:57: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

篇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艺术类专业教育已普遍化、大众化。相较于普通类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有更独特的创造力和较强的个性,在日常管理中表现得更为散漫和不服管。艺术类大学生难管理成了许多高校辅导员的共识,而正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对他们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前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1.认知感性,集体观较弱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认知较为感性,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他们非常喜欢展示自我个性、自尊、追求与众不同的关注度;另一方面,高考前他们一般都参加过社会上各种以营利为目的的艺术高考培训机构,这类培训机构的管理松散拖沓,只关注学生专业性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艺术类大学生长期理想化地生活在自我构建的世界中,对集体观念较为模糊,在集体中表现出自我的散漫、随意。到大学后,学生自我管理更为松散,更难以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有效纠正。

2.思维活跃,差异化明显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呈现出理想化及浪漫主义色彩。长期浸润在艺术专业的熏陶中,具有较强的觉察力,表现为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对自身变化的高度关注。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孤傲独行,情绪化处理日常事务,而部分学生则呈现出热情大方、性格开朗的特点。明显的个性差异让艺术类大学生成为高校中的特殊“族群”,他们思想跳跃性较强,个体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也成为高校学生中的边缘群体,学生分化的现象较为明显,也成为某些校园事件的主角。

3.文化功底与学习能力较差从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源来看,的确有很多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艺术天分。然而也有一大部分学生是功利化学习艺术类专业,因为艺术类高考对文化分要求较低,艺考已然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捷径。所以相当一大部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对学习缺乏坚持性,过多关注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导致文化功底薄弱、缺乏文化底蕴、知识面狭窄。长期如此,也导致他们逐步陷入自我编制的“信息茧房”,对社会的变化所知甚少。

二、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现状

1.对艺术类大学生特殊性认识不足尽管当下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都比较重视,但是在对其特殊性的认识上却存在一定不足。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集中在开班会、上思想教育课上,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形式化,脱离实际生活空间,使管理陷入枯燥无趣的说教,艺术类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活跃的思想使得学生对类似的管理较为排斥和抵触,管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对此类学生的管理缺乏一定理论基础,没有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管理进行融合思考,简单化的“管学生”模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学生管理,还需对症下药,认清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让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以人文主义精神关怀引导情感的方式,让学生自身参与到管理之中。

2.标准化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当下大部分高校都是文化类与艺术类混合型的,在管理和教学上也实行一刀切。以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就忽视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的管理是规范学生行为举措的必要措施,但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标准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缺乏人文主义艺术关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明确,容易使艺术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管理理念背道而驰。艺术类大学生内心细腻敏感,易受外界影响,更倾向于对外情感的交流,理性和客观的管理缺乏人文主义关怀。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缺乏弹性空间,对艺术类学生日常的外出实践以及比赛锻炼等突况难以灵活机动处理,固定的管理无法满足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重要性

1.人文主义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人文主义精神本质上是对“人”的关注,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塑造学生人格。古今中外的人文主义精神都以高雅、通俗、现代、古朴的方式通过特有的文化载体向人们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脉络。无论是王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还是孔子所尊崇的“仁”以及对完美品格的赞叹,都显示出中国历史上一以贯之对个人主体性的重视。人文主义精神是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肥沃土壤,其中对社会、自然、生命、家国的高度关注,承载了人类几千年的生命探寻和高尚人格的追求。从人文主义精神中挖掘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部分,塑造他们的人格,在“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独特人格”中扩展学生文化心理,并以人文思想陶冶情操。在课外实践中体会人文思想的内涵,将生活和知识、思想相链接,相互沟通联系,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培养完善的人格。

2.探寻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在现代主义教育影响下,学生逐渐变成容纳知识的容器,碎片化的知识堆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探寻[1]。艺术类大学生对外界的感知较为敏感,躁动和功利主义学习缺少对知识的发现、理解、探究的过程,消解了生命价值作为学生内在成长的意义。对于学生个体“能用性”的过度开发逐渐导致自我精神的失衡,本该完善人多元主体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过度注重职业化的教育。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完整的“个体化”生命价值,显示出更为开阔的生命理念空间,以人文主义精神的滋养,教会艺术类大学生如何正确追寻自身生存和发展价值,也是充实其个体生命成长、培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通过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对学生的管理回归到学生个体生命本身,不仅仅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理念变革的检验,更是教会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中对学生管理教育最终目的的达成。

3.对“人”的关注建构学生独立思想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新旧价值观交织碰撞,人们容易缺失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人文主义精神对“人”进行关注,注重个体的“唤醒”,而艺术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加之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建构学生的独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日常规矩之中,就无法培养出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思想。对未来及自我职业的规划就无从谈起,很多学生也因此浑浑噩噩,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在大学中浪费大好的青春。所以,在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管理中要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唤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权威、教条主义保持审慎的理性态度。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挣脱管理上给他们带来的多余束缚,独立识别、选择、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模式,明辨是非,把握社会交往的原则,以理性的独立思想指导未来的工作学习[2]。

四、人文主义精神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启示

1.转变方式,与学生进行人文沟通艺术类大学生自由活泼、感性随意,传统的“灌输式”管理已经陷入说教困境,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从人文主义精神的视角来看,当下的学生管理必须进行方式上的转变,应该在管理上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转变辅导员老师管理者的角色,从管理者走向引导者,与学生进行人文对话,彰显管理中的真诚关怀。无论是生活上的关心还是精神上的鼓励,教师真诚的沟通和主动的了解都是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金钥匙。例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交流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专题活动,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开拓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践行人生理想,追寻个人生命价值。在人文交流中,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给予学生成长中所需的人文关怀。逐渐将学生作为管理中心,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构建充满人文气息的师生关系,在人文沟通中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优化他们的行为方式。

2.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主体性”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差异化明显,在学生管理中需要辅导员老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关注每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特点,对他们的人格给予同样程度的尊重[3]。这种对“主体性”的尊重也体现在对学生多样化发展方式的尊重上,不对学生进行外部压力的施加,而是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所热爱、符合他们自身期待的事情,维护其主体选择上的权利。在处理学生突发状况时冷静有序,以和谐融洽的方式开展学生管理,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的对话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体原始朴素主义的赤子之心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既是对其内在个体的唤醒,也是教育伦理的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管理中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也是个体在发展中教育基础性原则的体现。这种主体性的尊重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23-03

米歇尔・埃康・德・蒙田(1533-1592)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一位很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我是人,我认为人类的一切都与我血肉相关”。在蒙田的书房里,贴着古罗马喜剧作家泰伦修的这句箴言。这句箴言向我们透露出蒙田精神世界的广度以及他对全人类事物的关注和息息相关之情。在随笔集中,蒙田以自己为描写对象,开始了漫长的人性探索之旅。与早期人文主义者所不同的是,他未借助神而直面人与整个现实世界。在他看来,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又都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拥有适宜自己发展的时机,教育要适应不同生命个体的自然发展。

一、“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

法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兴盛于15至16世纪,持续之久,影响之广。15世纪下半叶,法国已有不少人开始注意对古典文化的研究。16世纪初出现了布戴、戴塔普尔・皮埃尔等法国第一代人文主义者,他们致力于古典作品的研究、考订、整理和编辑工作。法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覆盖了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而且渗透到文学、教育等思想领域。蒙田的一生正值法国人文主义运动盛行时期,深受人文主义的熏陶。

1.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与发展。蒙田出生于法国西南部海港城市波尔多的一个新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人文主义的崇拜者,在跟随法国国王出征意大利时带回一些古典著作和一名精通拉丁语的德国医生。这名医生即是蒙田的启蒙老师。蒙田曾说“我还在吃奶时,尚未开口讲话前,他就把我交给了一个不懂法语、精通拉丁语的德国人”。这名德国医生,包括家里其他人,都只能用拉丁语与蒙田交流。没有方法和书本,无需教鞭和眼泪,他就轻松学会了拉丁语。拉丁语的学习使他从小就能阅读古典作品,父亲的教育方式也富有人文主义教育色彩,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人文主义的种子。6岁时,蒙田被送入波尔多市居耶那学校接受早期的学校教育。波尔多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城市,聚集了很多人文主义学者。居耶那学校由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古维奥主持办学,教学方法新颖活泼,禁止严酷的体罚。蒙田在这里学习了7年,一方面受整体文化氛围的影响,一方面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修阅读。对古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使蒙田的观点向苏格拉底、西塞罗和人文主义者靠拢。他认为人类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人而非物质世界的研究。同时,他心目中的英雄全都是古代人。恰如人文主义者那样,蒙田也把古代人当作评论现世的参照。[1]古典著作的阅读近一步将他引入人文主义思想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认识。

2.“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1562年法国爆发了第一场宗教纷争,蒙田29岁;30年后,当蒙田1592年逝世时,这场冲突刚刚接近尾声。他亲眼目睹教派纷争造成的流血与伤亡,基督教与天主教互挖墙脚。这使蒙田对宗教改革失去了兴趣,使其与早期人文主义区分开来。从蒙田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身心发展是自由的,未受到来自家庭或学校的压抑;他的个性发展是充分的,从小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他的随笔集中表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因素,更多是对自己剖析和解读。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的形成。

首先,蒙田未借助宗教来表达看法,而是直面人性。早期人文主义者大都保留了宗教因素。伊拉斯谟主张将人文主义的治学方法运用于圣经的研究,创造虔诚的基督教会;拉伯雷的人文主义建立在基础上,充分批判天主教会制度的弊端,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希望纯洁天主教会。然而,蒙田则脱离了传统经院哲学的规范和系统化的表达,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发表个人意见。他所探讨的问题包罗万象,完全取材于真实生活,大到国家的风俗礼仪,小到个人的内心恐惧,皆与人息息相关。其次,蒙田不迷信权威,理性对待古典学问。他嘲讽只会用古典著作装点而不会思考的学究,他们只会死记硬背别人的看法,而不能真正理解消化。人文主义运动时期,大多数人文学者对古希腊罗马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蒙田则对古典文献的修辞或学术表达并没有兴趣,而是关注作品背后丰富人性的体现。他最喜欢读的是名人传记,如凯撒的《回忆录》和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认为传记能深入一个人的本质,展现人性真实的一面。再次,蒙田对人的认识向前迈了一大步。他由肯定人发展到剖析人,深刻地解析人身上固有的矛盾和弱点。他并不歌颂人的伟大,相反他认为人是渺小的,人这种“可悲而又可鄙的生灵,甚至不能主宰自己……却胆敢自命为宇宙的主宰和君王”。他常对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加以嘲笑:“真是,普罗泰戈拉给我们编了个难以置信的故事,把人当做万物的尺度,却从来不曾量量自己”。[2]这与仅仅盲目地歌颂人的伟大,夸张而热烈的肯定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者是不同的。

因此,蒙田的人文主义思想是独具特点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蒙田式”的人文主义。

二、“蒙田式”人文主义教育观

“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其教育观。虽然他专门论述教育的篇幅不多,但不能因此忽略其珍贵见解。蒙田对人的关注和讨论更为彻底,他认为人生世界是复杂的,组成复杂人生世界的无数个体生命又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有多少生命个体,就有着多少人生模式。这是解读蒙田教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此前提下,下文将具体讨论蒙田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1.知识与智慧观。教育孩子,不是一味的知识填充,而不问理解消化。蒙田认为,“植物会因为太多的水而溺亡,灯会因为太多的油而窒息,同样,人的思想会因为饱学装满纷繁复杂的东西,以致理不出头绪”。蒙田痛斥当时的学究气,曾讽刺那些记忆力填的满满,而判断力却空空如也的书呆子。学了知识并不等于拥有了智慧,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对于学生而言,“他受的教育,他的工作和学习,都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看法”。[3]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不会被各种权威、迷信和诱惑的奴隶,拥有真正智慧。

2.哲学与历史的学习。通常人文主义教育家把语言当做基础学科,而蒙田则将哲学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科。这是基于对人性的思考。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依赖哲学教育而完成人性的深层启蒙。在他看来,哲学的独特禀赋就是无处不在,它是最接近生活、最靠近心灵的学问,心灵装进了哲学就会焕发健康。孩子从小学习哲学,有利于良好的判断力和习惯的养成。养成判断力后才能学习逻辑学、物理学、和修辞学,并将所学科目融会贯通。历史是蒙田强调的另一科目,学习历史是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读史能够使人经常和那些“生活在盛世的杰出人物”交往,由此获得对人的知识的理解,“人的内心状态之复杂与真实,在这获得尤为生动、完整的展现”历史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性格和不同面貌的人,我们不能用同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人,千差万别才是生命本质所在。儿童学习历史,正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唤醒自我意识的有益途径。由此可见,哲学和历史的学习体现了蒙田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个体多样性的承认。

3.教师的选择。蒙田十分重视家庭教师的选择。他希望给孩子物色一位头脑多于知识的老师,因为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也要与众不同,不同于当时社会流行的灌输法。概括来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尊重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老师走马上任,就要根据孩子的智力,对他进行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自己披荆斩棘”,“老师不应该一个人想,一个人讲,也应该听他的学生讲一讲。”[4]老师要破除自己的权威,因为“教师的权威大部分时间不利于学生学习”。在评价学生时,不应看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和知识,而应看是否学会了生活,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儿童个性,给予每个人最适宜的教育。

4.身心的和谐发展。蒙田曾把教育比作种田,“正如种田,播种前的耕作可靠而简单,播种也不难,可是播下的种子一旦有了生命就有各种扶育的方法,会遇到种种困难;人也一样,播种无甚技巧,可是人一旦出世,就要培育和教育他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5]万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季节,我们也不应强迫孩子做出超越本性的事,而应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笔者认为,这是蒙田教育观最核心的部分。常有人用了很多时间,强迫孩子做勉为其难的事,因选错了路,结果徒劳无功。蒙田认为,应引导孩子做最有益的事。这种最有益的事即为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他曾说,对孩子的教育要既严厉又温和,不应采用粗暴和强制的作法。他认为没有比暴力和强制更会使孩子智力衰退和晕头转向了。同时,他反对的体罚,这是对儿童的一种摧残。由此可见,蒙田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相互制约性,教育应该造就的不是一个心灵,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不应把心灵和躯体分离开来。[6]只有灵魂和身体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才是对每个生命个体最完整的尊重和关切。

三、总结

本文分析了“蒙田式”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蒙田的教育观进行了解读,突出展现了他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切。教育儿童,就应了解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其个性差异。强迫式、压抑化或同一化的培养都是不合理的。蒙田毕生所作的工作就是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这种工作对于教育而言无疑有重要意义。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强调身心的和谐发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然蒙田没有真正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导致其教育观点缺乏一定的实证基础和系统化的阐释,但也正是缺少了现实的羁绊和左右,使其得以潜入人性最深处,天才的灵感也源源不断的喷发。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直面人性,如果连人性都把握不准,何谈教育?时间可以验证一切,蒙田这位被评价为最接近现代人的思想家,仍被前仆后继的学者研究和深挖,可见其思想的智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蒙田的教育思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1,(6).

[2][法]蒙田.潘丽珍,等,译.蒙田随笔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英]P・博克.孙乃修,译.蒙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瑞士]边凯瑞玛利亚・冯塔纳.蒙田的政治学――《随笔集》中的权威与治理[M].陈咏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篇4

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将研究重点从自然界和神转移到人本身,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格拉,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智者学派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体现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它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其影响是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充分体现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二、复兴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千年中世纪的压抑后再次兴起。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号称振兴古典文化,但只是借助其形式,内容主要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三、发展

篇5

Abstract: in the human civilization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under the premise of human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m. Humanism in society's influence has been increasingly deep, this paper discuss the humanism of urban planning to influence, to domestic city plans to put forward the new guidelines.

Keywords: humanism, urban planning, guiding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中愈加根深蒂固。城市的发展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

1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1.1 人文主义的起源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这里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的礼教文化。

1.2 人文主义与城市规划的结合进程以及其主要特征

1950年以后,随着战后经济的不断复苏,人们对人类自身所居住的条件不断恶化越来越不满,因此,人类开始尝试着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重新考虑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建造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景观学校组织的建筑小组提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新的思路实质上是指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理念在与当前的技术手段结合的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以求达到人与事物相结合的目的。这一思想概要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有力的唤起了曾经一度不被重视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文本与城市规划的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个主题思想。

2 传统国内城市规划的弊端与不足

国内传统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把国内城市建设成为富丽堂皇的世界性大都市。这一目的本身充满了政绩的味道,部分行政官员为了追求政绩,一味的往:高、透、亮方面努力,完全忽略了人类本身的需求。

2.1 城市规划的盲目性与照搬照抄性严重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城市发展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因此我国的城市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较低、发展迅猛。发展落后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先进的国家学习,吸收西方先进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精华,为之我用。但是,以当前来看,我们的这种学习已经逐渐演变为盲目的照搬和抄袭。西方一些城市规划是在几十年前的事情,他们自己也逐渐发现其中的缺陷。我们一味的照搬是不明智的。我们没有真正的理解他们这种城市规划的意图、优点和缺点,盲目的照搬只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2 城市规划缺少群众的参与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城市规划要以人类的舒适度作为考量标准,必须统筹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特征,在群众中征集城市规划方案,这不仅仅能够弥补我们城市规划小组的局限性,还能够更广泛的吸收我国城市建设的历史元素和文化特征。

2.3 高层建筑群使邻里关系日渐疏远

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住宅逐渐向高层化发展,高层化的建筑群使邻里的交往失去了空间,导致城市间人际交往的缺失,在大多数的居民楼中,根本没有居民活动交往的场所。致使楼上楼下不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很普遍,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当前高层化的规划方案严重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3 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3.1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探索研究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在项目实施阶段,一定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力求规划建造最宜居的人类生存环境。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3.1.1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

在英文单词中有一个BLOCK,也就是街区的意思。这是西方城市规划建设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创造。通过纵横的支路线型,形成人性化的BLOCK街区。这种街区有着鲜明的特点:开放性、便捷性。对建筑用地的合理划分不仅仅包括街区的方形设计,还要结合当地的地理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综合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3.1.2 多种生活元素的配合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道路网,打破原先封闭的居住环境,把人类的居住区引入开放性的街区。因此,在城市居民区规划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多种元素的积极配合,把便民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居民区规划上,可以考虑将部分商业区、娱乐区引入到城市居民区。建立适当数量的休闲娱乐办公场所,打造便民社区。

3.2 城市规划从重视“规模化”向重视“以人为本”转变

国内当前的城市规划片面强调“规模化”的重要性,忽略了文化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规模化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造过程中建筑高度和楼群大小等。城市规划是一项充满复杂性、多元性、开放性的一项工程。它不可避免的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在尊重当地经济文化特征的同时实现人类居住条件的创造。

城市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个集中的场所,并不仅仅是冰冷的建筑群。人文主义城市规划要以人的便捷程度和舒适程度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城市的规划和建造不能仅仅注重规模化这一点。文化在城市的规划和建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城区的规划过程中,一旦忽视了文化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规划的城区不能是名符其实的城市,充其量是建筑群。大片的建筑群将形成现代城市的“文化空洞”。

3.3 从政府工作部门的直接规划向市民群众参与规划转变

目前国内城市的规划和建造方案完全是政府研究部门直接决定,这种规划模式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耗时短、效率高。然而也有不可弥补的缺点:由于城市规划部门的专家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没有深入的了结,很难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城市规划和设计不是以少部分专家的事,是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事。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实际的居民参与。

3.3.1 城市规划的居民参与

城市规划的最终受益人是居民,因此,居民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权力。当地的居民生活在这一片地区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对本地区的风俗习惯了解的比较透彻,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可以为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提供依据。

3.3.2 城市规划开发商的参与

城市的规划和城市的建造是分不开的,合理的城市规划离不开开发商的积极配合。在技术条件、资金规模、动土施工等方面,开放商有着丰富的经验。城市规划以人文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思想,必须贯穿开发商施工的整个过程。

3.4 从照搬照抄向结合民风民俗转化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程比中国提前数十年,因此,我国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进程,要吸收西方先进的经验。然而,吸收西方城市规划的经验并不等同于完全照搬西方城市规划的模式。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自身也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即使是优秀的经验也需要与我国的实际条件加以融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蓝图,而不仅仅是照搬照抄。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创造宜于人居的城市物质和文化环境。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要放眼过去,放眼未来。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现代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依赖高新技术、功能模式单一。这种盲目的城市规划建造,形成了中国奇特的“千城一面”的景象,基本甚至完全丧失了城市的独特性和文化性。

城市的建设不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是重在其功能性:可居住性和文化特性。人文主义城市规划要从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出发,结合西方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案,规划建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城市。

4 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在国内的发展展望

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思想正在逐渐成熟的阶段。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在学术界已经广泛展开,大量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的研究。由于人文主义规划思想立足“以人为本”,正在逐渐地在人们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很显然,城市规划仅仅靠城市规划工作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主义城市规划的快速、健康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建筑开发商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广大居民群众的集思广益,只有这几方面积极配合,我国的“人文主义”城市规划才能够走的更远。

篇6

2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2.1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就是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的个体潜能和个性发展的培养和引导过程。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能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会对学生的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仅要完成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也是对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学生在领会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同时,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特点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跟着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教育不仅是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思想的培养和推广,对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十分必要。

2.2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要以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为中心,并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将学习内容分化成较小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

3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3.1体育理论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当融入人文知识、人文思想,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讨论”、“对话”、“反省”等人文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观点,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启发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将育人的任务融入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例如,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过程的知识,增加使学生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列举一些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倡导学生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锻炼的运动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受到精神上和道德情感上的熏陶。此外,教师在课前应了解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对人文教育的看法,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等,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备课时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教学过程,在讲课中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3.2体育实践课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教育思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人文主义教学理念,实现人本思想的价值。学生的体质是学生体育课学习和锻炼的基础,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情况,了解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特征,在备课中编制合理的教学任务、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知识、技能的原有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将教学任务划分成较小的课程目标,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小目标,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在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竞赛或做游戏的方式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的协作与互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相互结合。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增强体质,陶冶了情操,并且自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培养。

3.3理论联系实际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实现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给实践课教学打好基础,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与实际相联系。但是目前很多高职体育教学都是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实践教学当中,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很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机械的练习多,理论知识学习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适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将人文教育知识有机地融入体育理论知识中,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体现人文思想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相融合时的注意事项

4.1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应以学生为主体

当高职院校将人文主义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争取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然后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学习氛围,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工作,只有这样,融于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

4.2必须要尽量提高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在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的时候,为了充分提高两者融合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然后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教学的特点,以此来制定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主要方法,从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内容的充实程度。

4.3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育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融合程度,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偏好来制定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4.4力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要想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人文主义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必须要聘请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教师,然后督促教师按照人文主义教育的要求来向学生传授需要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而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尽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全面开展人文主义教育。

篇7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情怀,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为高职院校不断推进国家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创造有利的因素。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将人类先进的、完善的价值观以一种精神理念的形式集中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文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能够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保证,同时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基地,将人文教育理念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是进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必然趋势。二者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与人文教育理念相结合是一举多得的重要举措。所谓人文教育,即将人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种教育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有效的渗透人文教育理念

(一)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只是由教师进行讲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死板,并且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因此,要改变这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刻本着以人为本,进行人文教育的原则,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增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人文教育方式。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知识功底、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身心发展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有不用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各种具有针对性、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体育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因此,只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才能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将体育学习的技巧和策略融入到社会主义人文教育的内涵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

(三)教师要采用人文主义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直接教育者,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关键因素。之所以要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充分的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找到能够适应学生发展情况、符合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人文主义体育教学内容,并且要保证这些内容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的基础之上,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趣味性强的人文主义特点,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下,提高自己体育素质中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所以说,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具有人文主义价值观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渗透。

(四)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高职院校的领导要根据本校体育教师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吸引一些高学历、有能力、人文素养较高的教师投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来,不断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壮大。并且,在体育教师的任用方面,一定要保证教师的质量,对教师的学历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另外,还要经常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始终明确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有的素质和能力,将培育人才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保证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总结: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全面性的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提升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水平,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进而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季红英.浅析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篇8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

人文主义是在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它对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了关于“人”的新的看法。第一,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生活。人文主义在其本质中有着一种乐观精神,追求人的快乐的权利。第二,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个人理想。因反对封建制度对个人的压制和束缚,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个性,挖掘个人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第三,主张人生而平等,批判等级制度。①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冲破中世纪神学观念的束缚,也带有贵族性质,但它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地位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力。人文主义教育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对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内容的主要思想

由于人文主义教育提倡一种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十分广泛。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教育家维多利诺倡导的自由教育就是实施以体育、德育、智育并重的方针,以古典语文为中心,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等经典文化,还学习数学、天文、历史等知识。北欧的人文主义者莫尔主张除了在德智体上的教学,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劳动实践与理论的并进。欧洲的人文主义者、散文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在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肯定的同时,认为判断力是心智最重要的品德,得出判断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

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比如他使用活动的字母教授读写,用游戏的方法教授算术,有时一边与学生散步,一边讨论学习。伊拉斯谟非常注重教学方法,他认为,在教词法和句法规则时尽量少些,简明些,因为语言能力不是靠学习规则,而是靠同习惯于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达思想的那些人的日常交往,靠大量阅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获得。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批判强调儿童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主张用直观原则,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在他认为,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在他的《巨人传》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观察作为学习知识的基础,谈话、游戏、游学等都体现了他的教学思想。蒙田基于知识与判断力的区别,主张学习的彻底性,强调学生要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②而这种教学思想正是我们现在教学所缺少的。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教学的启示

虽然意大利的人文主义和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在教育性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但本文想结合这个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做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在教学方面总结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并阐述这些思想对当今教学的意义。

1、蒙田的判断力教育和学习彻底性

蒙田反对过度沉溺于书本,他认为除了书本之外,大千世界里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他说:“我愿意把这个世界结构作为我学生精选的教科书:那么多奇怪的性格、各色各样的宗派、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法律,以及奇异的风俗习惯,它们教我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启迪我们的判断力去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天生的虚弱。”

这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多启迪,它说明了两个涵义,第一,我们教学生书本知识,同时也要教书本以外的知识。第二,这些知识要经过我们的思考和判断,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并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不断反思。

当今学校课堂的教学只是教学生学会知识,除了课本,其他的课外书基本不读,造成了封闭狭隘的教学思路。不仅教师的教学思想狭隘,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是有着标准答案的,导致学生整齐划一的学习思想,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坚信不疑,没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完全是靠记忆了文字符号去参加考试。这种教学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学生自己对任何事物没有自己的判断,对大千世界毫无好奇之心,对身边事物也不会关心,渐渐形成了学习上的行尸走肉。现在的学生少有怀疑、批判精神,对事物已经麻木,应该把判断与批判怀疑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因此教学思路宽广,可以使学生多了解书本以外的世界。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当前的教育当中需要判断力教育。这种教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回归生活,告诉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每天都要努力进步一点点,告诉他们要有自己的追求和思想。这种判断力教育慢慢演变成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其实是渗透在每一节课当中的,每个老师或多或少都会给学生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实质上就是要求学生判断力的教育。

2、伊拉斯谟的句法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启示

伊拉斯谟主张在语言学习当中少些语法教学,多练习表达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对于我们学习外国语是有很大启发的。通常在教学开始我们就会强调语法的重要性,但这种方法学生并不理解,也学不好外语。在教学当中,初级的语言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看,了解了语言的特点之后,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而不是在一整节课中一直在讲授语法,这样教学生规则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语言,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接收的机器,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促进学生口语的进步,造成了现在很多的“哑巴英语”等等。就连外语专业也没有形成练习多读多写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难于开口。要摆脱这种现象,就要形成多读多写外语的观点。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一门语言,才能在外国人的面前自信地交流沟通。

3、拉伯雷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教育

拉伯雷主张使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

这同样也是当今的教学所缺乏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就靠记住那些文字符号;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往往直接教给学生学习结果,没有让学生从接触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更不想理解那些文字符号,更不会主动思考。

拉伯雷在《巨人传》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这一方面,他让学生与当地的学者接触,引发学生读书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样可以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好奇。在一些生物课上,利用观察植物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在探求知识的思考过程当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学生变得乐学,爱学。如果不是观察型的课堂,那么教师就应该利用事例解释、举例说明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也是一种为理解而教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影响。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不断地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彼此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并有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总结

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不仅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源头,在教育史上具有巨大的进步作用,同时它对现代的教育改革和教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启示,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人文主义教育中得到学习的知识和借鉴的思想。

[注释]

①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57-161

②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62-174

[参考文献]

[1]张斌贤、王晨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9

研讨过程:

〈导入研讨〉

李 静:《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是历史教研组承担的市重点规划课题。学案导学就是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全面人才。学案导学第一步就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学案,今天我们研讨《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一课的学案设计。

〈首先展示杨雪老师的学案设计〉

一、明确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知道文艺复兴巨匠的主要作品,理解文艺复兴巨匠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内涵。2.理解文艺复兴的性质和影响。3.认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培养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注重人的价值、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重点问题:薄伽丘等人作品中人文主义的体现;归纳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

难点问题: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性质和影响。

二、基础梳理

原因:经济:________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________。

政治:新兴的________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束缚。

思想:________垄断西欧文化教育千年之久,人们生活在梦寐当中。

天灾:________在意大利蔓延,给人们带来极大恐慌。

成就:1.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与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前三杰。他的代表作品________。

2.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达・芬奇:①善于将________、________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中。

②突破“圣像画”画法,用________的笔触揭示人性的善恶。

③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著名雕刻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其作品具有雄浑壮伟的气势,因此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

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以擅长画________著称,被称为“________”。最著名的代表作是《________》。

3.莎士比亚: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麦克白》等。作品特点:人物形象富有个性,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思想追求。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________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核心:________思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性质:________的思想文化运动。

影响: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________发展的需要,为近代________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三、探究诱思

1.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欣赏14世纪欧洲社会视频,结合教材理解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2.文艺复兴前三杰。

阅读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思想?故事如下:

一位父亲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尘世生活的种种诱惑。儿子到了18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健康、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那个虔诚的信仰基督教的父亲恶狠狠地说:“这是些名叫‘绿鹅’的‘祸水’。”要他赶快低下头去,岂料一路上儿子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却偏偏爱上“绿鹅”, 并一再恳求父亲让他带一只“绿鹅”回家去。

3.艺坛三杰。

(1)仔细观察达・芬奇和中世纪画师《最后的晚餐》,找出两幅作品中的犹大,分析达・芬奇绘画的特点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2)欣赏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探讨对美的认识,理解人文主义思想。

(3)据下图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与中世纪圣母像有何不同?

4.莎士比亚的戏剧:你了解莎士比亚吗?谈谈你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理解。

5.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赏析,探究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探析文艺复兴的性质和影响?

四、达标检测

1.薄伽丘的《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主要是这本书:________。

①在死神笼罩的黑暗中,打开了人们的心灵之窗

②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③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④整篇以诗歌形式抨击教会丑恶,歌颂现实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曾提出“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人性觉醒口号,他给人类留下的杰作是:________。

①《蒙娜丽莎》 ②《西斯廷圣母》

③《摩西》 ④《最后的晚餐》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③④

3.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主要体现了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

A.人文主义思想 B.蒙昧主义思想

C.禁欲主义思想 D.浪漫主义思想

4.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下列不属于这种社会风貌的是:________。

A.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C.教会的黑暗统治 D.一大批文艺巨匠的诞生

〈集体研讨〉

李 静:这一课的学案设计充分体现了杨雪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对教材的钻研和材料的收集,并且也充分体现了学案导学的目的,并提供了视频、故事、艺术赏析等多种形式的资料,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下面我们就她的学案设计进行研讨。

一、学习目标

杨熙铭:学习目标中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体现,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能力目标和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利用本学案的基础梳理、探究诱思时要注重养成一种自学的习惯,注意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注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丁 艳:我认为杨熙铭的建议可以采纳,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方法非常重要。

李 静、杨 雪:同意,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学习方法和能力要求。

二、基础梳理

李 静:我认为基础知识梳理方面线索清晰、知识准确,可以很好地把握教材。

杨熙铭、丁 艳:同意。

三、探究诱思

1.探究1研讨

李 静:这段视频录像是否有必要?通过基础知识梳理学生已基本明确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在探究阶段播放视频是否“画蛇添足”?

杨熙铭:在探究阶段使用这段视频效果不太好,我认为这段视频可以在导入新课时使用,它的内容还是非常符合本课要求的,因为学生毕竟对中世纪的历史比较陌生,使用视频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李 静、丁 艳:同意杨熙铭的建议。

2.探究2研讨

丁 艳:我觉得《绿鹅的故事》使用不太恰当,容易使学生产生对中学生情感问题的质疑,在课堂上纠缠不清,反而适得其反,不如直接使用教材上《杨诺劝教》的故事。

杨 雪:我不这样认为,《杨诺劝教》是从批判教会和教士的角度体现人文主义,《绿鹅的故事》是从人性和现实生活角度阐释人文主义。

李 静:二位的意见都有合理的方面,我看可以这样,为了全面理解《十日谈》的人文主义,两个故事在课堂上都引用,分析《绿鹅的故事》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方向,把人的自然天性和中学生情感的关系处理好。

杨熙铭:我同意李静的意见,借此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发挥历史课的育人功能。

3.探究3研讨

丁 艳:问题设计比较合理,让学生站在人文主义视角去品读大师的艺术作品,既有利于理解人文主义,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杨熙铭: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可以在探究完这些问题之后加一些技巧的点拨,如对思想大师及其作品的把握要紧扣人文主义的含义,重点放在作品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加深学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李 静、杨 雪:同意二位的观点。

篇10

动画电影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动画片不同,动画电影是结合了动画艺术和电影艺术的包括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哲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内容的表现方面,动画电影比传统的动画片更具有集中性,即动画电影可以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将动画片连续性的故事进行浓缩、概括、总结并加以升华。在思想主题的表达方面,动画电影因具有电影的艺术特征,因此比传统的动画片更具有艺术性和内涵性。与此同时,动画电影因为包含了动画艺术元素,与传统电影相比,无论在内容、主题思想的表现、表达方面都更具有优势。本文以动画电影《天才眼镜狗》为例,对动画电影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而对该类电影题材的优势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动画电影对于影片语境、氛围等要素的构建方面的优势

在动画制作过程中,数字媒体、电脑科技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元素是整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这些艺术元素构成了整部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天才眼镜狗》中,制作公司充分利用了动画制作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手段,通过绘画、音乐、电脑技术等手法对影片的画面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表现,在构建电影语境、氛围方面更加贴近影片的题材、主题和内容。例如,为了更好地营造影片中的温情氛围和家庭主题,影片在对背景、人物等内容进行描绘时,制作方都选择了饱和度较高的暖色系颜色,其中当影片内容涉及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时,影片中画面的整体色彩略微的被赋予复古的昏黄色,而这样的在色彩上的大胆处理,得益于动画制作本身的优势所在,与传统电影相比,动画电影大胆的运用色彩,以表现影片中的背景、环境等重要元素是动画电影的优势之一。又例如,在片中,无论是皮博迪父子在现实都市的高科技生活,还是父子俩穿越时空的历史冒险经历,其所涉及的背景、场景、甚至是大的战争场面,都因为电脑技术和一致的绘画风格而毫无违和感,而在传统的电影拍摄过程中,如何使背景、道具、争斗场面等内容在影片中保持一致是导演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因为动画电影本身具有动画的戏剧性,所以,在影片中过于夸张的音乐、人物语言、配音效果等等在不会显现得突兀的同时,反而使得影片更具有幽默性。例如,为了更好地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凡尔赛宫中的奢华场面,制作方选择婉约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而当贵族阶级与贫民发生尖锐的冲突、矛盾时,影片的背景音乐则变为节奏性强的交响乐,以表现矛盾的激烈。由此可见,与传统电影相比,动画电影在对背景、氛围、影片语境方面的构件上更具优势。

(二)动画电影《天才眼镜狗》在叙事表达方面呈现的优势

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相比,动画电影在叙事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生动性。首先,动画电影在叙事表达方面不受传统拍摄手法的制约和束缚,即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制作方可以根据剧本的要求或自己的意愿,利用数字媒体、绘画等多种手法达到所预期的艺术效果。例如,整部影片没有依靠传统意义上的长短镜头的交换等来表现影片叙事表达过程中情绪、情感的变化,而是通过背景的切换、画面中人物角色的布局、绘画过程中对于色彩的使用等实现预期的艺术效果。如皮博迪在讲述自己幼年被人遗弃,又无人认领,最后只能靠自己奋斗来获取成功时,在影片的单幅画面中同时插入多个画面,分别对皮博迪学艺习、运动、艺术等行为进行表现,从不同的方面来对于其努力的过程进行叙述。其次,在影片叙事表达方面,动画电影更具有灵活性,或者说动画电影比传统电影更具有天马行空的艺术特征。影片《天才眼镜狗》即可以定义为历史题材电影又可以定义为科幻题材电影,这是因为在制作方对影片进行叙事和表达的过程中既将大量历史元素融入其中,又赋予影片以科幻色彩,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影片中的皮博迪先生可以乘坐自己制作的时间机器穿越时空,拜访历史上各类知名人物及参与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当然这样的构思和表达在传统电影中也曾出现,但是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因为受到演员、背景、道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效果远不如通过绘画、电脑技术等艺术手段所获得艺术效果。因此,我们说在叙事表达方面,动画电影具有灵活性、生动性和创意性等艺术优势。

(三)动画电影《天才眼镜狗》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优势

在任何艺术形式的作品中,语境氛围、叙事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整部作品最为重要的三个部分。在传统电影中,人物角色的塑造除了剧本本身所规定的关于人物角色的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作用,扮演影片中人物角色的演员的个人表演也在影片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动画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受到演员表演对于影片中人物角色的影响,制作方只需要根据人物角色的特点,运用绘画、数字媒体等艺术手段在影片中建造出自己满意的人物角色的形象和相应的动作举止、衣着打扮,就可以使人物角色在影片中依据剧本设定的情节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对人物形象做出准确、完美的塑造。例如,在影片中,制作方利用绘画和数字媒体技术,成功地在影片中勾勒出了皮博迪先生这一角色,使一只狗具有人类的行为,可以直立行走,并且拥有智慧头脑,可以和人类自由进行沟通。在传统电影中,皮博迪先生这一角色形象无论是怎样塑造都是具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在动画电影中,动画艺术的表达手法可以轻松地将皮博迪先生成功塑造出来。同样,在对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传统电影中的人物角色受到客观因素的诸多影响,人物角色形象基本与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无差异,而在动画影片中,制作方则可以利用动画元素,对人物形象的外貌、身材等进行改动,或尊重现实实际形象,或进行夸大处理。例如,在影片中,人物角色在相貌上基本保持了现实世界中相貌,但是在身材上则大多在原有的比例上进行了更改,使人物角色的头部大于身体,四肢比现实中还要细瘦、灵活等等,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从外形方面增添了不少幽默感,更令人觉得亲近。然而,动画电影中对于各个人物角色的配音使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影片中,皮博迪先生的声音偏向冷静,但又不乏唠叨,这就体现出了皮博迪先生作为一位学者和作为一位父亲时对儿子表现出的关爱。又例如,在塑造玛丽王妃时,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在后期配音中制作方赋予其类似于意大利歌剧的腔调,从侧面来表现这一人物形象在生活、政治等方面的荒谬性。由此可见,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动画电影具有灵活性、形象性的艺术优势。

二、 动画电影《天才眼镜狗》中的人文主义

近年来,动画电影逐渐占据电影市场并获得公众认可和欢迎,不仅仅因为其在艺术表现等方面比传统电影更具有优势,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具有观赏性,更是因为,动画电影可以将娱乐性和思考性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使影片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以影片《天才眼镜狗》为例,观影人不但可以目睹皮博迪父子穿越历史的冒险经历,还可以通过其冒险经历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新的认识、理解,其中人文主义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重要内容。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可以说影片《天才眼镜狗》的全部内容就是对人文主义定义的一种全方位的表现,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反封建反教会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其反对“神本”,主张“人本”,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在影片中,皮博迪先生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可谓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一点明确的表现出了人本主义的振兴时间。同样,皮博迪先生本身是一只具有异能的狗,而“狗”的身份可以引申为现实社会中原本受到公众排斥的种族、特殊的弱势群体等。同时,尽管在影片中曾存在类似于银枪鱼小姐之类的人对皮博迪先生表现出恶意,但影片最终却以大团圆结局,从而表现出了人文主义中的“自由、博爱、平等”主张。

(二)人文主义发展历程

在影片《天才眼镜狗》中,时空穿越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重中之重,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穿越并与众多著名人物交谈甚至发生争斗成了影片的卖点之一。而这些穿越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皮博迪父子之间的亲子互动,其串联起来还反映了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其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简单扼要的表现出来。例如,在古埃及皮博迪父子利自己的智慧带走了原本该为法老殉葬的潘妮,这表现了在古埃及时期先哲所提出的摆脱神的控制,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主张正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起源。制作方利用“穿越时空”在影片中既描述了西方文明发展史,又对于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使影片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篇11

人文主义和生态主义都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并且作为相对立的两种思想观念,前者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后者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哲学思想的认识基础之上,对人类建筑史上人文主义思想下地建筑风格的特征和生态主义思想下的建筑风格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

一、人文主义建筑

回顾世界建筑设计史,古希腊建筑风格作为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来的建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两千多年后在欧美大陆还出现建筑风格的希腊复兴。公元14世纪,在欧洲掀起的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宗旨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思想的伟大思想文化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建筑界:在意大利,继而在西欧很多地区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精神为根本点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并形成了崭新的人文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

1)人体形象美

重视柱式的运用成为古希腊、罗马建筑一大特色,古罗马建筑风格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亚式的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修长精致的柱身柔美秀丽,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

2)人体比例美

古希腊神庙建筑的比例关系是以模仿人体比例而形成的。其中,对于柱式的比例与规范,也与其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在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影响下,其建筑特色尤以人体作为“均匀的完美典范最为突出。文艺复兴艺术歌颂人体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建筑师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并且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实践中。

二、生态主义建筑

生态建筑,也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一)早期生态建筑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古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特别重视建筑设计与人类主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例如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早期西方建筑设计中也有所体现。如赖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体现的设计中透露出一种早期的生态主义建筑设计思想。他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二)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

适宜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也称“乡土的生态建筑“,主要适宜于广大的技术不发达地区。这种建筑造型的特点是:利用环境地理现状,和当地的本土材料进行设计;继承当地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适应气候的形式、 空间、布局和构造。乡土生态建筑就是在这些建筑造型的控制之下,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三)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

20世纪80年代,继60年代生态建筑兴起后,技术支持成为生态建筑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因之一。这一时期的生态建筑,运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与场地气候和气候数据相结合,通过对建筑外形的塑造和材料的选择,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并且提高生活质量。马来西亚的杨文经先生是这一时期生态建筑的主要代表设计师,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四)高技派生态建筑

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生态高技建筑,更加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并且以生态主义为思想对建筑结构、空间和造型进行设计,结合高新技术手段,使建筑物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解决通风采光等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

三、对比分析

(一)哲学思想

生态主义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主张,它要求人类要尊重生态自然,在求得自身是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因此生态建筑设计既注重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舒适,企图让建筑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依靠新生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消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推崇人的“崇高”“理性”、人的“无限”“能力”,以及人是“万物之灵”,主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

(二)对人的关注

生态建筑更加重视与人的生活的联系,更加重视人对建筑的接受过程,更加注重人在建筑中的各种体验,感受等心理状态以及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而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只是对同人体相关的比例的肯定,在这种比例基础上,此时的建筑实际在追求大的尺度,并不意味着建筑与真实的人类生活的尺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建筑造型

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建筑注重建筑物的宏大,筑不惜采用巨石雕刻,对人力和物力进行极大的耗损,装饰性极强,通常以人体形象雕塑作为装饰。生态主义建筑则不为装饰而装饰,在降低能源耗损的情况下,为人类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具有现代主义简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考虑经济问题,是可持续发展建筑。

四、总结

生态主义建筑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的共赢关系。而人文主义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歌颂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人文主义与生态主义作为两种哲学思想,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思考,对建筑设计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生态建筑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美学意义,更是把建筑视为一门创造艺术、一门张扬人类主体价值和生命终极关怀的艺术。然而生态危机是我们的最大问题,生态主义或许会成为新世纪甚至新千年的“思想范式”(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学院)

参考文献

[1] 茂宇,刘 煜.生态建筑[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8.

[2] 李华东,鲁英男.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2002.

[3] [美]Bertrand Jestaz.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M].王海洲,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4] [美]马克·D·富勒顿.希腊艺术[M].李娜,谢瑞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