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1 09:5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纪法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引言
提高阅读能力高中生可以增加英语词汇量,提高英文思维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对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1具有主导性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语言类课程,在教学方面对听力、口语、阅读理解及写作均有较高的要求,且以上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互相统一。在英语教学中,阅读占主导地位,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三方面的能力,主要原因有:第一,阅读是应用英语的基础;第二,长期阅读能培养高中生的英语感知能力;第三,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第四,阅读能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使其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有初步了解。
2.2英语考核中的主要板块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以来,阅读理解类题型在英语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逐年攀升,至2013年,阅读理解的分值比例已经达到46.67%。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中英语阅读考核的主要内容为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主题的确定、文章延伸意义的推断及文章结论逻辑的合理性判断等,考核内容越来越广泛。同时,英语阅读考核的形式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阅读材料题材的变化上。
2.3实用性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应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英语阅读教学是使学生通过对阅读教材的理解,从而对其所读内容的知识点进行吸收和掌握。在高中阶段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达到更好地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我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英语考核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对英语应试技巧的掌握程度,忽略英语教学的本质目的,导致我国阅读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产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过大造成的,且大多数英语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及阅读教学的本质。除此之外,高中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是影响英语阅读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原因[1]。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重,而英语与我国母语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加上多数学生将英语作为考试科目看待,平日的应用程度不高,在思考问题时常用汉语思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
4.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通过开展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式教学达到这一目的。
4.1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的开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课前准备阶段、教学阶段和课后评估阶段[2]。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应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并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在教学前针对阅读材料设计一些问题,一是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阅读过程,与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直接关联。因此,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课前准备中设置的问题进行自主解答,使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应对学生在任务解决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并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使学生的学习从维持性学习向自由创新性学习改变,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过渡。
4.2小组式教学
小组式教学又可称为合作式教学,通过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并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自行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并完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度,还可以使其更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树立协作精神。例如,在进行《Summer Palace》这篇阅读材料的教学时,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设计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建筑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快速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材料的体裁和内容;(3)通过细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4)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进行,围绕“中国古建筑”这一话题,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结语
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面对学生误以为背诵就是死办法,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背诵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考试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只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
背诵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最佳途径就是熟读背诵。这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上世纪初以来科学化、理性化语文教学观念的一种反驳。我们应该“向传统汲取智慧”,就得重视语言积累,重视熟读背诵的主张。基于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背诵。
语文教学专家说:“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地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
另外,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背诵可以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中提出了“谨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其中已经具有了“以德治国”的萌芽;而他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现阶段尤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则”,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韩愈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主张对我们们治学、立身都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刻苦积累、背诵,有了扎实的功底,才能拥有自由翱翔传统文化天空的翅膀。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背”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读、背、理解、写,是一个连贯的基本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就是不可能的。”选入课本的范文,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畅达,值得学生学习、借鉴。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脑海中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的结构、行文的气势等方面的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笔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背诵,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多年的实践,许多教学心得告诉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要躬亲示范作好表率激励学生。许多语文大家,都是“背功”大师,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让今人不敢苟同,但他们在重视“背”的示范这一点上,确实是我们今天的不少语文教师所欠缺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在教《滕王阁序》时,本课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让学生读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学生背出来,更非易事。教师的示范起了极好的表率作用起到极大在功效。
其次,善于挖掘学生中的背诵能手。在课堂上经常表扬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谈心得体会,交流背诵技巧。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鞭策自己,努力背书。即使是困难生,也会受到触动,产生积极背诵的欲望。
有些古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这时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背诵,能收到良好效果。如《过秦论》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就用了对比手法,把陈涉和九国之师分别从社会地位、武器装备、发难兵员和才能谋略方面进行对比。因此,我引导学生边对比边背诵。双方的社会地位迥异:“陈涉之位,非尊于齐、秦、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双方的武器装备悬殊:“锄刺刺矜,非于钩戟长铩也”;双方发难时兵员差距大:“谪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双方才能谋略区别大:“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很显然,用对比法,容易背下这段,且认识深刻,记忆牢固。
对于结构复杂的古文,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再进行背诵。如《寡人之于国也》可用这种方法背诵。这篇课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后,列提纲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阐述使民加多应有态度。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便事半功倍。列提纲背诵更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此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深入作品,与作者同悲伤或同欣喜。这样既背诵了课文,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用这种方法可以指导学生背诵意境深远、辞藻优美的诗词曲辞。如《归去来兮辞》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借助具体的形象,遥遥的舟儿,飘飘的风儿,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发了轻松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这时景和情水融,具有优美的意境。在指导学生背诵这句时,可引导学生把它想象成一幅动态的优美的画这样在想象中背诵,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诵效果,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日积月累,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为了使所背诵的内容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经久不忘,以便在实践中及时提取应用,在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合理安排复习。
本文主要论述了书法教育课程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当代艺术的进步。
当代艺术教育,虽一再的倡导设计中的民族性、文化感,却始终找不到传统文化、民族元素与当代设计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国际设计舞台上,还难以形成自己的民族风格。
笔者以传统书法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资源,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尝试生发书法字体,重组笔墨元素,嬗变章法构成,在教学素材上选择优秀及合理的案例,从而引领学生发现传统书法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借鉴,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探索一条适合当代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结合的素质教育拓展之路。
一、书法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当人们看到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首先会获得视觉上的美的感受。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是书法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书迹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所以文章借此流传于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国的汉字,从绘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经历了古文、隶书、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的演变。
书法艺术作为抽象的符号表现形式,主要以汉字的基本结构为基础,通过线条的各种变化演绎出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从审美意义上说,中国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中国线形艺术设计的演变史。
书法,有人称它为视觉艺术,有人称它为造型艺术、线条艺术、抽象艺术等等。书法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美术类(尤其是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的学生来说,书法对提高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落款、创作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书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能够让学生把握书法的审美意蕴和汉子的造字规律,有利于今后做字体变形和各种创意。
对于师范类的学生,三笔字(毛笔字、硬笔字、粉笔字),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一项基本功。书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对任何专业和任何方向的学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的书法教学应该不能偏离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艺术设计专业的书法教学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实用的目的是首要的,但不能仅仅定位在实用这一最浅层次,如果是这样,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都不会得到发挥。因而,正确的观点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实用和审美两者兼顾,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书法艺术的墨象表现与现代字体设计的关系
书法的墨色美指的是线条以墨象的形式在宣纸或其他载体上呈现的状态。柔软的毛笔成为书写的最合适的选择,再与纸和墨完美结合,书法便有了浓、淡、干、湿、迟、速等神妙的变化,从单纯的技法升华为一种高度的创作艺术,具备了极为丰富的美学内涵。现代字体设计要充分吸收它的艺术成果,以丰富字体设计的内容,提高字体设计的艺术效果。
1.书法墨色中的浓淡变化。黄宾虹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书法讲究浓淡、干湿、苍润,使墨色有丰富的变化,这就需要用水云调墨或以墨调水。说到底,对于墨象的追求,主要以行笔用墨的多少,再加上运笔的技巧而呈现浓、淡、湿、润的微妙变化,最终形成一种墨色美妙变化的乐章。
2.书法墨色中的干枯与湿润。书法中墨的燥与润、枯与湿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行笔速度的慢与快上。宋代姜夔《续书谱·用墨》云:“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书家根据创作时的实际需要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笔迟涩即稳重有力,运笔疾速即飞动劲利,二者的运用要根据书家的心情和作品的需要而定。悲伤和欢喜两种不同的情景所用的字体应有所区别,比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与《兰亭集序》墨色的干枯、湿润变化大不相同。
三、书法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影响
设计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创新与演变。设计主要倾向于设计思维的表现,而书法讲究“法、形、气、神”等多方面内在的气质和外在风格的表现。
书法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法的正险取势和现代设计的动静表现。书法追求对立统一,讲究动静结合,这也影响到现代设计思维的创新。二是书法虚实的表现和设计空间的表现。王羲之曰:“实处就法,虚处藏神。”这种虚实变化是设计中体现空间的主要表现手法。书法艺术对现代设计思维的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不论是内容与形式都有现代设计艺术可以借鉴的方面,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书法,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价值。
传统书法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中需要这样的文化供养,只有强大的特色文化张力才能促进现代设计艺术的持久发展。
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近二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深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越来越大。1968年,北约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软件工程”一词。今天,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软件开发的初期,人们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软件危机”的解决办法上。20世纪60年代末k.w.dijkstra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曾被看作是克服“软件危机”的灵丹妙药,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给软件工程产生了活力。对象管理组织omg在1997年11月将几经修改的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从此又经不断发展、推新,uml目前已成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随着soa体系结构的产生以及case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现代网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相对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网络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其特点明显体现为:促进了教育形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面授教育向网络远程教育的过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由传统的书本、纸介文字学习材料向多媒体课件、学习软件、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源转变,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和知识基础设计学习计划,获取知识的自主方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软件化、平台化,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依赖于大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技术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为实现并发展网络教育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
3.1 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模型有很多种,资源的内容和采集的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各类学科资源库、开放式教育资源库、资源中心等教育资源与资源数据库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库脱离数据库而造成数据不可重复使用,数据关联性弱和人工浪费的现状,使教育资源储备形成了快捷、高效、安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3.2 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新知识,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教育的管理手段,使教育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认为管理向软件化、信息化管理转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信息准确率,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备份。随着教育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学科分类是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划分的基本方式,它能够将每一学科根据类别划分并进一步细化知识点,促进知识的拓展。因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学科分类细化和突出网络教育针对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整个学科类别和知识的层级划分更加合理清晰、条理分明,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更好地突出学科个性。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在细化知识分类的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知识资源环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依托平台,促进了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3.4 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软件开发技术的日趋完善为网络教育飞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从软件开发技术与网络教育的关系角度阐述了软件开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重要性。
计算机自20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过近二十多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深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规模越来越大。1968年,北约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软件工程”一词。今天,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的重要性也随之突显出来。
1 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过程
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软件开发的初期,人们对软件开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软件危机”的解决办法上。20世纪60年代末K.W.Dijkstra提出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技术曾被看作是克服“软件危机”的灵丹妙药,但面对大型软件系统,系统的重要性、稳定性、扩充性却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面向对象方法,给软件工程产生了活力。对象管理组织OMG在1997年11月将几经修改的UML正式作为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标准建模语言,从此又经不断发展、推新,UML目前已成为可视化建模语言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随着SOA体系结构的产生以及CASE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现代网络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现代网络教育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相对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网络教育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形式的有益补充,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教育也越来越呈现出自身的优势,其特点明显体现为:促进了教育形式的变革,实现了传统面授教育向网络远程教育的过渡;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了由传统的书本、纸介文字学习材料向多媒体课件、学习软件、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源转变,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实现了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和知识基础设计学习计划,获取知识的自主方式;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软件化、平台化,提升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3 软件开发技术对网络教育的意义
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依赖于大量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技术发展,软件开发技术为实现并发展网络教育提供了操作平台和技术保障。
3.1 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资源储备
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库开发模型有很多种,资源的内容和采集的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各类学科资源库、开放式教育资源库、资源中心等教育资源与资源数据库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资源管理的效率。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库脱离数据库而造成数据不可重复使用,数据关联性弱和人工浪费的现状,使教育资源储备形成了快捷、高效、安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3.2 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网络教育的管理手段
技术进步不仅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新知识,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教育管理软件的开发丰富了教育的管理手段,使教育的管理方式由传统的认为管理向软件化、信息化管理转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信息准确率,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管理信息的存储和备份。随着教育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也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针对性
学科分类是教育教学资源内容划分的基本方式,它能够将每一学科根据类别划分并进一步细化知识点,促进知识的拓展。因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科分类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对学科分类细化和突出网络教育针对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科分类软件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整个学科类别和知识的层级划分更加合理清晰、条理分明,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特点,更好地突出学科个性。学科分类软件的应用,在细化知识分类的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良好的知识资源环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与学的过程提供了依托平台,促进了互动交流。在这一过程的循环中,也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突显教学个性。这也是网络教育的重要特点。
3.4 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使网络教育更具灵活性
软件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新型教育模式。辅助教学软件的大量开发和实践应用使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突显网络教育的时代特色。同时教学软件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丰富的教学软件资源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意识,提高了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
4 结论
网络教育开创了现代教育开放、交互、自主、和谐的教育新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变革,软件开发技术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依据。实践证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开发技术将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发展态势,在教育领域乃至人类学习、工作、生活等全方位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
关键词:医学 人文素质 重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语言与文化具有发生学上的关系,即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任何内容都可通过语言来反映。文化差异是影响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因此在我们大学英语教学中就不能不涉及到文化问题,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文化教学。所以大学英语要十分重视文化导入的教学。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首先,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其次,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文化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导入文化知识时,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一方面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英美文化习俗,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纠正一些不适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大学英语课文选材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如在讲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他们的家庭关系及父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养等文化观念,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课文,加深印象。而且,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哪一个方面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目的语。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
1、中西文化对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
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笔者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和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而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了较深的理解。
2、典故引入法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 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 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 Land。源自《 圣经·旧约 》“创世纪”。亚伯兰(Abram)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局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 where you now alien, I 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 descendants┄(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 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如果你读到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就会发现他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 promised land,let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 new promise. (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3、词汇代入法
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制约着其使用的得体性。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就应不失时机提醒学生。笔者在讲《 大学英语.精读 》第1册第5单元的词汇kid 时,就给学生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国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礼仪表示欢迎。访问即将结束,芝加哥市长为女王一行举行欢送仪式,市长致辞,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 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会场的气氛忽然发生惊人的变化:有些人目瞪口呆,感到此语难以置信;有人发出笑声。美国人感到困窘,女王随行人员则颇为气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答案是:市长用了kids一词。不能称君王的子女为kids(孩子),应称为princes (王子) 或princesses (公主)。 市长说的这句话相当于在中国对地位高的人说:“下次您老人家光临,带上您的丫头和小子。”此事可以说明,同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学习单词时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内涵。转贴于
4、测试法
通过对学生进行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测试,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文化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知识,这也不失为文化导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以一道大学英语四级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来进行。例如:
问题1):
M: Please buy two packs of cigarettes for me while you are at the store.
W: I am not going to any store. I’m going to see Aunt Mary, but I will get them for you at the gas station.
Q: Where will the woman stop on her way?
A) at a cigarette store.
B) at a bus station
C) at a gas station
D) at Aunt Mary’s.
据统计,这个问题只有60%左右学生答对,其余40%左右答错的学生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知道国外的gas station 不仅出售汽油,也出售香烟等日用品这一文化而影响听懂对话中女士讲的内容,直接把C)at a gas station 这个正确答案就排除掉的考生恐怕也占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教师可通过测试等教学方法来找出学生所犯的文化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西方文化。
5、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的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例如:《 大学英语.精读 》第2册第4单元“My First Job”涉及到西方求职面试的程序。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What will a person do in order to get a job?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如下句子:
(1)…I saw advertised in local newspaper a teaching post…
(2 ) …I applied, fearing as I did so …
(3 ) …a letter arrived, asking me to go to Croydon for an interview.
从第一句的关键词saw得出求职者要在招聘广告中寻找职位空缺;接着从第二句和第三句得知:以写信的方式向需方单位提出申请,然后供需方会面,招聘者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这样,让学生自己从文中找出求职的全过程,要比按教参直接讲出来给学生印象更深刻,笔者认为教学效果会更好。
6、课后补从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 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J]。外语界,1999,(1)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 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界。[J],1997,1。
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伊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一、正确认识英语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占主导地位。由于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而遭到摒弃。随后取而代之的是认知法、交际教学法等。由于这些新的教学法是在否定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热衷于新的教学法时,对语法教学矫枉过正,从而忽视了语法知识的传授。
在习得母语时,语法教学似乎并不重要,但外语习得不同于母语习得。[1]外语习得中的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识别目标语的规则特征,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验证才能获得目标语的规则系统。无论是习得句型,还是习得规则系统,都包含了语法习得。语法在外语习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引人注意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无语法的教学,无论是以理解为基础的,还是以交际为基础的,只能导致蹩脚的、不合语法的洋径浜式的外语”[2]。因而语法的准确性是重要的,它是习得任何一种语言的捷径。如果不学习语法,那就很难甚至不能拥有说出既符合语法习惯又能让人接受的句子的能力。
目前,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发现,很多学生的语法最多处于中等水平,有些甚至很差。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中学阶段的语法没有学好,语法体系混乱,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借助“语法”这个手段来实现成功的交际。语法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水平的发挥,比如写作和阅读障碍。这些说明了语法教学不仅很必要,而且很紧迫。
二、语法教学的各种方法
语法教学虽然重要,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除了应改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重视语法外,更要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变换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
(一)概貌教学法,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很多英语教师在讲授语法时只强调个别精讲,没有追本溯源,从总体讲到局部。这样学生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掌握语法的概貌和各个语法成分的基本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具有不同于中学的自身特点。中学英语教学最大的目标是取得高考高分,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把英语变成实用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法教学不应重复背诵枯燥的语法规则或走题海战术老路,而应服务于实用性这个目标。教学中应侧重让学生超越语法学习的表象,从语法的总体概貌出发,抓住内在规律,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动词时,应先讲动词的种类:动词包括:1.不及物动词,2.及物动词,3.兼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动词,4.双宾动词,5.成语动词,6.合成动词,7.系动词,8.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再补充动词在句中按成分可划分为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如图)。
动词谓语动词情态动词时态语态(主、被动)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分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动名词
随后再层层具体讲解。概貌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这恰恰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了心中有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顺畅。
(二)层次教学法,由浅入深。
学生了解了语法的概貌和语法成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英语句子从易到难的五个层次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语法在句子中的体现。
1.简单的简单句。帮助学生回忆简单句五种最基本句型及其所含的句子成分(主谓宾系表补)。
①SV(主谓);②SVP(主系表);③SVO(主谓宾);④SVoO(主+谓+间宾+直宾);⑤SVOC(主谓宾宾补)
例句:He left school.
主谓宾
2.复杂的简单句。在基本句型基础上加入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同位语)后句子变得更加复杂了,但仍属于简单句(即句号前只有一个主谓结构)。
例句:He left the beautiful city Beijing yesterday.
主谓定宾同位状
3.非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例句:并列句:He is a teacher and I am a student.
并列连词
复合句:This is the pen which my friend gave to me.
从句引导词
4.复杂结构充当句子成分。简单句子的成分一般由简单的词或词组充当,而随着句子变长变难,句子的一个成分可能就会由长而复杂的结构充当,如从句、非谓语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
例句:Praised by the neighbours,he became the pride of his
过去分词短语作状语
parents.
5.从句套从句的结构。一个复杂的英语句子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从句,这些从句之间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是从属关系(即从句套从句),这种情况理解难度较大。
例句: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greatly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本句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三个定语从句,第一层是“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修饰的是“the child”;第二层是“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修饰的是“environment”;第三层是“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修饰的是“stimuli”。三个层次一层套一层。
三、结语
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语法教学模式形式多样,对教学效果各有其长处和不利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理论或模式,而应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教学时段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整合,发挥各种语法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吴益民.语法在EFL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界,1997,(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7-03
情境,是指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场景或氛围,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当人们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兴趣会被激发,求知的动力能够增强,认知水平及情感体验的效果也相应提高。因此,创设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中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但审视当下的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可以发现,虽营造了场景,渲染出氛围,但只停留于新鲜和热闹层面,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究其根源,是应用者对情境教学本质及其要素尚未真正把握,以至于流于形式,难生实效。笔者以自己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及体悟,略论情境教学必须体现的要义,以期求教同仁。
一、情境教学须以服务目标为起点
众所周知,阅读是中职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阅读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间接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潜在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加积累、接受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根本目的是为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奠定基础。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实现的。如果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实际上不存在;只有形式上的互动,却没有产生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活动只能称之为输入式教学。
中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还缺乏一定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推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但为了什么去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往往“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甚得法。
笔者经过探索、反思,认为必须以务实为创设教学情境的出发点与归宿。所谓务实,就是以实际的教学目标为指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他们实际存在的问题,按照预设的实际效果做整体设计。这其中,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其本质内涵就是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为目标,以教师解决实现目标中的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这是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遵循的法则。
笔者两次教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对教学情境有过不同设计,其原因是教学目标确立有异。
多年前,笔者将《项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小说欣赏方法,批判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资产阶级思想。为此,笔者精心创设了动画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集音乐、图像和动画为一体,剪辑制作了两段视频。第一段是:玛蒂尔德在欢快乐声中翩翩起舞,尽显她的美貌与得意;第二段是:玛蒂尔德已显粗壮的身躯和苍老的面容,在陋巷中买菜,配上压抑哀怨的乐曲。两段视频在笔者解构了小说的开端、发展、、结局后播放,并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看了视频后的感受。”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笔者再教《项链》时,对教学目标做了重新定位,即学习小说欣赏方法,对小说中人物进行深度剖析,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依然使用两段视频,但将后一段视频的乐曲重新配置,虽非舞曲,但不失激昂,第一段是:十年前,玛蒂尔德享受着美丽。第二段是:十年后,玛蒂尔德失去了美丽,是否失去了一切?几乎相同的视频,因乐曲配置不同,加上启迪思维问题的出现,营造了另一种氛围,学生也因此陷入了沉思,深层的思维激活了。在笔者的引领下,他们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已从以往标签式的结论,有了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玛蒂尔德失去了假的项链,但坚守了正直的人格,令人钦佩。甚至有的学生还从玛蒂尔德为偿还债务辛勤劳作的描写中,看到作者莫泊桑的赞许之意。学生对小说的欣赏已从方法层面提升到运用的高度,对小说内涵也深入到本质的思考。思维的视野扩大了,思维的领域拓展了,思维的品质也提高了。
情境教学,要的是实效;实效,源于正确的教学目标。
二、情境教学须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教学中的阅读,是以教科书中的文本为依据进行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各式作家写作不同时代背景的内容,再以各类文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希望他们理解其中表达的题材及内容,还期望他们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而思想碰撞,得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确是难事。其重要原因,是文本所反映的深厚生活,与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并不重合,甚至相去甚远。增大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的重合面,是保证阅读教学有效的前提。创设能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是增加文本与学生之间契合度的有效路径,也正是情境教学实施的要义之一。
以笔者教授《药》创设的情境为例。
鲁迅小说《药》是公认的经典课文。作者以5千余字的篇幅反映了时期的一个侧面,深刻剖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作者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思考。题材壮阔宏大,又巧妙地以小说形式,通过华夏两家的遭遇体现。传统教法,是从小说欣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构,其中深邃的思想内容,往往贴标签似的灌输给学生。由于写作时代距今已远,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其结果是学生只达到了理解小说欣赏方法的层面,而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不甚了了,即只知道文本“说什么”,却不知道文本“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阅读教学的目的远未达到。
笔者依据情境教学的要义,用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力使他们进入文本加以情境体验。上课伊始,笔者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有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吗?有的请举手。”平常的问题,因其普通,反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兴趣已被激发。第二个问题:“用口语交际中学到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讲述你看病的过程。”在两个同学发言之后,再提出第三个问题:“你看病后的体验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短句写出。”于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有病痛苦、无病幸福,亲人关爱等都写出来了。笔者适时归纳:看病的过程,可以用时空转换明白表述,这是明线;看病得到的体验,属内心感受,是暗线。明暗线结合,看病的感受变得有意义了。可见,一件事的意义,单靠明线叙述,还不足以说明,暗线更为重要。于是转入第四个问题:“我们今天要学习鲁迅的小说《药》。有人在这一个字的题目后面分别加了‘?’‘!’‘……’3种标点符号,为什么?”待学生兴趣在更深层面激发后,笔者介绍了《药》的背景知识,再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归纳人物、情节,理解“药”的深刻涵义,以及梳理出明暗两条叙述线索。
如上所述,《药》的教学是以问题情境导入的,这一情境是基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创设,并努力以问题使之与文本建立关联,再引领他们运用已有认知解读文本。在问题情境中,笔者始终与学生互动,带领他们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实践。短短的数分钟,推动他们与文本对话,开始形成一定的意义建构,为之后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了基础。
根据笔者教授之后的测试,《药》中的两个教学难点,即鲁迅对的思考,以及文本中明暗两条线索的安排及作用,学生基本掌握。
三、情境教学须以激活思维为目标
现阶段,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阅读量少是教科书“先天不足”带来的。一学期,一本文选性教科书共6个教学单元,教读课文一般安排为18篇。有限的阅读量未能给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创设有利条件及较大空间。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唯其如此,有限的阅读量才能因教学的高质量而发挥功用。
创设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文发挥“例题”功用,必须成为情境教学的目标。古人云,“水本无华,激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视教室里的学生为思维活跃的鲜活生命,一旦激发必然迸发思维活力。持此观念,情境教学的目标就清晰了。
以笔者教授杜甫的七律《蜀相》为例。
学习古代诗文,是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路径。古代诗文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文化积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义重大。现阶段,中职古代诗文教学存在“言”与“文”割裂的问题:或只传授文言基础知识,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状,犹如翻译外文;或按文学作品进行解构,人物、情节、写作技巧分析等,等同于现代文。以上问题,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视古代诗文学习为畏途。
笔者依据古代诗文教学的宗旨,针对以往教学中的问题,交互运用图画再现和问题设置两种方式创设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打出一幅写意的风景图片,画面近景是高大的柏树,中景是间生绿草的石阶,远景是祠堂一角。下署画名《诸葛武侯祠》。
接着提出下列问题:从画面找出与课文《蜀相》对应的诗句,能否看出画面中还没有表现的诗句,如果你以《蜀相》为题作画,你准备怎么创作?口头表述,与大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8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此外,新课程的深入发展把兴趣教学理念带进了小学教学领域,广大教师开始加大对兴趣教学的关注力度,这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应试教学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课堂的兴趣,无心学习,从而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理论能力知识。其次,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教学设备,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学生面对沉闷的教学工作,无法提起兴趣。另外,教师无法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但由于教师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水平下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追求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先驱,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可以说,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可见,兴趣是学习、实践与探索的火花,是指引人们不断前进,不断进行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也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在信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知识情境,使学生处于具有真实感的知识情境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诗歌“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与江南水乡优美景色有关的图片信息,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各种优美景色,同时提出问题:“课文哪个地方讲到鱼?那个词与米有关?”让学生在兴趣之中带着问题思考,此时,学生就会把注意力放到图片信息当中的知识点上来,思考探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1世纪的今天,创新能力是考察综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驱使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探究,培养他们积极的个性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创造能力。
如:小学一年级《识字八》课文学习中,这篇课文主要是以谚语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般来说,谚语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借助谚语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到学生的注意。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学生可以先自己联系拼读拼音,假如还不认识字的读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向同桌、教师请教。学生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识字趣味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换部首认字”、“做动作猜字”等小游戏。通过读与游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兴趣学习中促进自身个性发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兴趣对语文学习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老师和科目内容。但是兴趣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老师的引导、培养才能形成。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影响作用,言传身教,恰当运用特别提醒的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以一颗热爱语文的心在语文的知识海洋里遨游,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掌握了一定的语文方法,获得了一些应用语文的能力,才能变语文学习的被动为主动,才能感受成功的快乐,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获得情感体验,才能在兴趣中培养爱老师、爱语文的情感。
三、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故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学生实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出发,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