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影像医学要求

影像医学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3 10:5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影像医学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影像医学要求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08-02

农业部为提高兽医教育水平,在2008年开始实行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兽医从业人员水平。大学是培养兽医的教学单位,如何调整教学大纲,适应执业兽医考试制度对大学毕业生要求,成为我们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

一、从新定位培养目标,与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相适应为适应

国家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考核、认证制度的实施,必须对现有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按照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1]。

二、合理选用教材、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在以往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中,教师只能讲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他部分自学。为适应新的要求,我们在重新修订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要增加专业课程学时,以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同样在教材选用方面,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自编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2],因为大部分规划教材为统编教材,这些教材广泛收集并借鉴了国内外同类教材的优点,最大程度地反应了本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满足执业兽医考试需求。

三、重视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兽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临床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板块,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层层深入,将理论知识不断糅合在一起。在制定大纲时适应执业兽医考试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掌握实验、实习等环节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校师生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对理论的检验或验证,只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经过1~2年锻炼就可以了。实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结果受教师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验课前不预习、对实验过程不思考、对实验操作不认真、实验结果不分析、实验报告相互抄。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实践环节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难以胜任执业兽医所要求的标准。要知道实验课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质、责任心和课堂组织实施密切相关。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第一环节,它和理论教学同样重要,必须要重视实验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实验、上好实验课、严格审查实验报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熟练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要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和拓宽,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3]。平时要培养学生严肃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学生重视实验技能的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实验技能,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尝试综合实践教学过程

建议在实验课程基础上,教学计划增加综合实验教学课程,要求实验课程中所用的实验对象不再是独立性的实验,而是综合性实验,也就是要以动物疾病为实验模型,改变原有单独课程体系实验,在实验课程前成立病例制作教师小组,由小组根据临床常发病及各门理论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制作传染病病例模型和普通病病例模型,综合实验课的实习内容完全从制作的这些病例模型展开。根据每种疾病的特点,在疾病发展的每个特征阶段,学生要利用所学所有专业课程知识和课程实验知识对病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实施诊断和治疗。期间要通过对患病动物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及临床学科知识等各方面的检查,随时跟踪病例的病情发展,详细真实地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从而将理论知识、实验技能有机地与真实疾病相结合,必将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并显著提高临床上对疾病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疾病的诊断不仅仅是对疾病性质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程度的掌握,因此要使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由“定性”上升到“定量”就必须使学生能够全程跟踪病情的发展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每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也就是动物的临床表现发生明显改变的环节,要使学生能够利用“病理学、诊断、内科、外科、产科、寄生虫、传染病”等各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科所需要的化验、检查方法对动物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给出阶段性诊断结论。动物疾病的病情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若不进行人为的干涉,则病情可能逐渐加重,因此在每个阶段都可以进行治疗,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病情的发展过程,需要待动物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时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要求学生应用所掌握的药理、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各门课程中掌握的实验检查技能对疾病进行治疗实践,通过系统的治疗使学生将各种专业实验中掌握的方法和理论有机融合,并与实践接轨,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治疗能力[4]。动物五大类疾病包括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传染病、寄生虫病,除了对这些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使学生掌握预防方法。因此需要建立对照模型,为使学生真正理解预防的内涵,要求对照模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制作完成,制作中一方面要减少模型中外界因素的处理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因此需要使学生掌握疾病的病因和本质。通过全程的对比分析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掌握扎实的预防技能。通过综合实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会掌握扎实的临床诊疗及预防技能。

参考文献:

[1]隋慧,史丽华,杨松.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动物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29-30.

[2]王讯,黎德兵,宋薇,司晓辉,康波.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40-41.

篇2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2.182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为肾衰竭[1]。本文旨在分析时间医学中的时辰给药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的影响, 特收集本院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7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40例), 试验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3.35±14.28)岁, 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24±1.28)年;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6.56±1.34)岁, 病程1~12年, 平均病程(6.45±1.3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 脾肾阳虚证的患者按照健脾补肾、益气活血的原则, 处方药物包括:黄芪、泽泻、当归、仙茅、山药、仙灵脾、白术、丹参、杜仲等。肝肾阴虚证的患者按照益气养阴、 滋补肝肾的原则入手, 处方药物主要包括:菟丝子、黄芪、金樱子、党参、丹参、山茱萸、枸杞、女贞子等。以上药物用法水煎2次, 共取汁500 ml, 100~150 ml/次, 3次/d, 持续治疗3个月;其中,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时间给予治疗, 试验组患者在每日6:00、16:00及夜半临睡前用药。

1. 3 效果判定标准[2] 完全愈合:患者的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体征和症状消失, 肾功能和尿沉渣正常;基本愈合:患者的长期持续性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体征和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并未完全消失, 肾功能和尿沉渣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无以上改善者。总有效率=(完全愈合+基本愈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中15例完全愈合, 12例基本愈合,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0%, 对照组中14例完全愈合, 13例基本愈合, 1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7.5%, 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 P

3 讨论

中医将肾小球肾炎纳入“风水、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 肾阳、肾气不足, 并逐步累及到肺、肝、脾、心等多个脏器。因此在治疗上应重点考虑补益肾气, 温补肾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皮质激素有近似昼夜节律, 在清晨的时候达到高峰期, 并在睡醒之后逐步降低, 一直到半夜为最低, 然后逐步升高;内源性激素分泌系统对反馈性抑制的敏感性是在夜晚最高, 在清晨最低。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皮质激素最好在早上使用, 可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理峰值, 并能够降低对内分泌机制的反馈抑制。18:00左右是肾功能最旺盛时, 主要是由于十二经气血流注配合十二时辰的气血灌注肾经的时间是该段时间, 在这个时间给药对于提高药物效果具有较强的作用。中医辨证治疗肾小球肾炎具有较好的效果, 时辰给药的护理方法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效果具有有益的影响。

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贾冬梅[3]表明, 肾病患者在冬季治疗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主要是由于肾对应于冬季, 在冬至以后人体阳气慢慢的会升高, 而阴气则会慢慢的降低, 给药患者温补和治疗能够乘此时阳气上升之势迅速提高温补的效果。我国传统医学著作《灵枢・一日分为四时》中便提出, 夜半也是阴气减弱, 阳气增强的时段, 因此本文选取该时间段为第3次用药时间。中医治疗肾病历时悠久, 而在中医治疗中, 中医时间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辰给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刘变玲[4]通过对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两组患者均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 给予其中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时间给药方法, 对另外40例患者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研究结果显示, 常规组的显效率仅为27.5%, 总有效率为72.5%, 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组显效率达40.0%, 总有效率为95.0%。同时, 时辰给药法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常规组(P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时辰给药法治疗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0%, 而采用常规时间给药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时间医学中的时辰给药法能有效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效果,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顾林.化瘀益肾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云南中医学院, 2013.

[2] 林菁.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五脏相关性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 贾冬梅.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篇3

1 循证医学对影像医学教学的影响

循证医学是在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发展和完善、最佳证据数据库的产生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是道德准则和公理在医学上的体现,是先进的临床医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健康的需要[1]。循证医学对影像医学教学有深远影响:促进临床疾病医疗决策科学化和学科发展;提高临床医生业务素质;培养医生发现临床难题、关注科学发展水平的能力;加强临床与临床流行病学科学研究;改进临床教学培训水平,为培训一支素养良好的医学影像教师提供有力保障;为影像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信息,实现卫生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方便病人进行自身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因此,将循证医学应用于影像医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影像学生树立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医学观,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考察学生对影像医学和循证医学基本原则、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循证医学知识,独立解决学习或医疗实习中碰到问题的能力,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2 循证医学对医学影像教学的要求

2.1 循证医学对放射科医生自身素质的要求

由于应用信息技术和逻辑方法的查证、评估以及运用最新原始文献的技能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循证医学在影像医学实践过程中,医生自身素质非常重要。放射科医生应把国际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创始人SACKETT对实践循证医学者的四项要求贯穿于影像医学的教学工作中,使学生早期接触和熟悉这方面的内容,可为他们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全面准确掌握病人病情,避免盲目、教条使用最佳证据,结合国情与病情实现影像诊疗的个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循证医学尊重权威与专家的宝贵经验,但不把它们视为临床实践的惟一主要依据。循证医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对病人准确的诊断,没有正确的诊断,治疗就无从谈起,再好的证据也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放射科医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循证医学和影像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真实可靠、临床价值高、适用性强的诊疗证据,以指导自己今后的医疗实践。同时要求放射科医学生必须进行踏实的临床基本训练,正确收集病史、查体和检查结果,掌握病人的真实情况,善于发现临床问题;注重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更新,与时俱进,以提高影像诊疗的准确性。

2.2 成立以医院为中心的多单位合作的学术机构

目前全国各学术机构意识到循证医学教学的必要性。1999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循证医学机构“循证医学中心”。2000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美国合作开展循证医学项目研究[2]。由于循证医学涉及面广,对研究内容常需要动态追踪。因此循证医学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往往需要临床医生与临床流行病学专业、医学情报专业及统计学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也要求科研管理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3]。因此,成立以医院为中心的多单位合作的学术机构,能促进多学科的渗透、交流和发展。

2.3 加强影像医学教师专业培训

循证医学是以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生物)统计学、信息技术、最佳证据信息源(数据库)作为学科支撑和技术支撑的临床医学模式。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掌握相关学科和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技术。为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选派中青年影像医学教师到专门学术机构或国外学习。只有在影像医学教师对循证医学整套理论和方法熟稔的基础上,才能将循证医学的“三原则”和实践循证医学的“五程式”[1]融于医学影像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高质量科学研究,并从论证强度高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诊断措施中获得最佳证据,使学生充分领会循证医学理念,达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目的。

3 影像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影像医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观点,建立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新模式,对提高当前影像学生临床思考和诊疗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放射科医生对循证医学概念的融会贯通,能改变以个人临床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认知方式、以病理生理学等实验或临床指标为评估标准的临床实验、以小范围或小规模临床研究为制定临床指导原则的传统医学模式,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并能在传统医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临床实践应以科学证据为依据,强调根据证据做出医疗决策,而证据就是当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医学影像教学中同样要求将医生的个人专业与来自系统研究的科学证据相结合。

循证医学要求放射科医生从病人的利益出发,尊重病人的意愿,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方案。

所以医学影像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是病人自身价值和愿望实现的要求,是培养具有从群体宏观水平研究医疗决策证据能力,以及能用科学的最佳证据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医生的要求。

医学影像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概念,也是最优化个体诊疗原则对现代医生的要求。最优化个体治疗原则是循证医学的最大特点,即强调诊断治疗方案是最适合于个人的,近期或远期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干预措施产生的效益远大于其危险性和成本[4]。

4 循证医学在影像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 循证医学在影像医学教学方法改进中的应用

影像医学是影像学生的必修课。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技术)在20世纪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成为当今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大型临床医学影像科室。CT、MRI、DSA、CR、DR、PET、SPECT以及超声等先进影像设备用于临床并深刻地改变着原有影像技术教育的内涵。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对专业人员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促进高科技技术人才以及影像医学生与高精尖设备的有机结合,形成医学影像学先进技术与现代化医学影像教育管理相互配合的优势,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循证医学和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不同,它是在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寓于医学影像教学中,能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发现问题并寻找最佳科学证据以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为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增加对学生自学的引导性教育和讨论性教学。并建立适应开放实验教学的“创新实验室”,开放的时间空间、开放的实验内容、开放的软件资源和开放的实验指导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独立实验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目的[5~7]。

所以,在实践医学影像教学中,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实现实验室开放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循证医学在数字化教学中的应用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学生以自主学习和远程交互式学习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在理论课和见习课授课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训练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医学图像可同时与解剖图谱、临床病史体征、实验室资料、超声结果、手术所见及病理图片对照。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授课模式,能启发学生的横向思维活动,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其养成科学的临床辩证思维习惯[8,9]。所以,PACS诊断工作实际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类同于循证医学实践的过程,即提出临床问题、寻找证据、结果分析、系统评价后的结果再服务于临床的全过程。

总之,循证医学为影像医学教育改革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是放射科医生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循证医学教学使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增强,并能运用所学得循证医学知识客观评价原始文献,大大改善他们对待影像医学专业杂志文献的态度。为进一步提高影像医学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放射科教师,要求医生熟练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理念融于相关教学中,加强同国外同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多方位地促进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泰相,刘关键. 关于循证医学的问题与思考[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5(8):636640.

[2]李富军,袁军,姚战鹏,等. 关于临床科研管理引入循证医学思维的探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5,12(2):182.

[3]陈进,李幼平,李静. 从考试改革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5(7):511514.

[4]刘学礼. 循证医学的发展及其伦理思考[J]. 医学与社会, 2005,18(12):4951.

[5]王境生,袁力,袁聿德,等. 国内影像医学(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21(9):987990.

[6]袁荣涛,李宁毅. 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3,39(1):119110.

篇4

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当今医院不可或缺的检查设备。医院通过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患者的检查能够更加准确的进行正确诊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医学影像设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影像设备已经逐渐渗透到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众多领域,成为集电子、计算机、生物医学、物理学于一体,能够进行医学图像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设备。《医学影像设备学》主要研究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既有复杂的理论知识,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成像系统不断更新,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也随之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影像设备不但能得到形态学方面的图像,还能得到包括血流、功能、代谢方面的图像,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对教师如何讲授本课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影像设备是目前高科技产品在医学临床中应用最多的学科,如X线机、CT、MRI、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设备能否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特性、技术参数,满足临床诊断的治疗与需要。对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设备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针对我校影像技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范围,提出影像设备工作人员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电路图,学生从未接触过,很陌生,而且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欠缺,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和交互性、直观性给教学带来了不胜枚举的好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的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如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元器件的外形及内观、演示电路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可演示CT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发展过程,每一代CT的探测器数目、X线束形状及扫描方式的不同,再如,磁共振的质子进动和自旋可采用动画的形式把氢原子在外加射频场下复杂抽象的运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同时收效甚好。利用多媒体还能演示多普勒效应等。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2、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影像设备资源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影像设备一方面更新过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贵,导致实验设备无法跟上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一些新的影像设备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使用、安装和维修。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在课堂和实验室教学外,我们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及其他医院去见习,让他们亲眼见识影像设备,观看临床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亲身体会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构成,为学生学好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程及确立今后的发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础。

3、利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由于影像设备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医疗器械,目前在我国医院使用的主要产品如CT、超声成像设备、MRI设备等均为进口设备,其操作界面及相关资料所使用语言均为英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使用英文专业词汇可以使学生具备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二、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对影像设备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多数影像设备教师毕业于理工科,他们具备物理、电子技术或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医学方面的知识稍微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多学习一点医学知识,深刻理解影像设备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缺点,以便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医学影像设备问题,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对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师的培养可通过适量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每位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计划,进行专项进修、交流、丰富实践知识,例如和工厂合作了解设备从设计到出厂的流程及细节,并且可利用著名医科大学等机构对口援助的机会,积极学习先进知识和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对于拥有大型影像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医学院校,其附属医院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扎实,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对所从事的影像设备发展现状、性能参数、工作原理和流程都了如指掌,由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授课,也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材

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而当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材与实际需求脱节、滞后,教学内容陈旧,随着当前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速度加快,教材中的设备有些已被淘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新内容,以目前行业所广泛使用的仪器和最新仪器来更新教材。可通过利用权威专业网站、各大型医疗设备生产厂家得到一手的最新资料,充实新知识,尤其是每年的北美放射学会及医疗器械展会上各公司的各类影像设备的最新技术,都可以加入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考核方式

为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形式应该将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以笔试为主,操作与实验报告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范围,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会极大的影响其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考试方式应加入实际操作,不但能准确地判断学生的知识自我扩展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小结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抽象概念又有大量图像的课程。因而如何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总结经验,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完美的配合,从而提高医学影像设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篇7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种成像技术和诊断知识的专业课程,其显示各类组织、器官的生理或病理形态图像。而医学影像学又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中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作为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要适应新世纪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培养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理论知识扎实、专业素质达标、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就必须进行影响学教育的改革。而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扎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就需要教师对影响学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究,积极改进。

一、明确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为辅助临床诊断的作用,将其与病人的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其他相关资料相结合,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结论。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摆脱了单一的传统的放射诊断学,成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的集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综合临床学科。因此,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迫使我们在要为临床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的影像学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积极提高教师和学生知识水平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的综合学科,早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1]知识面的广泛,要求任课教师就需要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相应的水平,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基础医学、电子学基本理论、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各项技术、计算机等技能都要求教师具备;对于放射防护的理论以及相关的伦理学都要求教师熟悉。教师应当对当前临床上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做相应的了解,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同学们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因此,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教学实践中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让课堂时间充分得到利用,就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章节中,明确具体应该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让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并能够学以致用。

其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特点,进行不断的改进。例如,学生在学习影响知识如CT、MRI等较难理解。[2]造成难易理解的原因有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整理、归纳、总结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相应的知识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综合记忆和应用。而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循序渐进的将复杂的知识拆分成容易理解的知识。

再者,在教学中,还可以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时间,可以将具体的案例穿插于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思考的动力。在适当的时机将之前学习过的基础学科一点带面的与影像学知识联系起来。

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可以建议在学习期间阅读相关的书籍、做相关的习题练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章节前进行影像学知识的预习和对将要涉及的基础知识的复习。例如在进行呼吸系统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就要求学生对组织学、病理学以及解剖学进行复习,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应的影像学图像有更深刻的印象。

三、完善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

医学影像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快速的发展,而面对这快速的变化,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几乎不能够适应。同样面临这一现实的还有这一学科技术人员的专业独立性,陈旧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让专业人员在临床的工作中要进行大量的学习。教学计划和大纲对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工作、融入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未来影像科的发展。因此,教学计划和大纲的改革实在必行。医学影像学的培养主线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调整和优化后,既遵循教学的规律又符合时代科技的发展。

四、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医疗界各项设备、技术的更新,影像学也出现了新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等。再加上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普及,医疗设备也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阶段,但是医学影像学的教育却依然在传统滞后的阶段,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数字化教学在影像学上有较为显著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字化教学的出现,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数字化教学利用多媒体等进行教学,能够给予学生以直观的图像显示,形象生动、文字清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进行引导教学,例如推荐相关的学习网站等,学生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源的获取,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另外,数字化多媒体还可以以三维立体影像展现给学生,且能够储存,容量大、不易丢失,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临床上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疾病的诊断中起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更新也在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又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将设备与之相联系,有了超越传统的功能。基于此,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要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的内容,更要在教学的方法、策略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医学影像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改革,可以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基本概念及结构组成,而通过问卷调研及专家访谈,对比分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目标和医院放射科工作岗位职责及要求,发现传统课程的目标与放射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不符,与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要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与各级、各类医院的诊疗工作实际情况不符。医院对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能够正确按照成像流程完成患者的检查操作,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及处理。然而,在课程目标的教学效果评价方面,理论考核仅仅从知识的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与放射技师职业资格考试脱节。

2 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内容除基本的医学图像概念以外,更多以设备成像流程、图像处理流程、图像质量评价流程等形式进行体现,在知识体系上过程性知识比重较大。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框架,按照成像设备的类型分类对基本概念、成像方法、分类特点、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知识结构缺乏与实际工作的连贯性,凸显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不符。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在科学技术和智能化方向的不断革新,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课程的知识体系更应以过程性知识架构进行改革和完善。

3 教学模式与专业核心课程衔接不足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78-02

一、引言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是医学影像学本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知识、提高诊断能力和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关键,也是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目前的影像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中,病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直观的病例影像增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片能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诊断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而在新的形势下,医学影像学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讲片子,学生在课后进行实习观片书写报告[1],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目标。医学影像学数字化的建设,已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国际教育认证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突出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已被多数教学型医院所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诊断能力的培养,开展自主学习成为当前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

笔者结合所在医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联系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实际以及新形势下对影像学人才的要求,以专业素质和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影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B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形成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探讨其在培养应用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践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的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体系和机制,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还是按照教科书的顺序,教师对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CT、MRT成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对比分析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方法和原理。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少涉及影像学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而缺乏实践教学意义。由于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分析影像图像并给出诊断结果的学科,如果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影像图像的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更多的内容学生无法理解,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死记硬背,更谈不上对影像图像的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所以,学生会感到影像学学习困难、枯燥,从而无法提起学习兴趣[8]。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学生对疾病的成像及其诊断缺乏系统认识,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诊断方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医学影像学有限的课时有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基本的成像原理和应用进行讲解,很少对疾病的临床应用和其他的成像特点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没有影像图像就无法对疾病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其诊断水平也无从谈起。医学影像学本身课程的理论及其专业性强,学生除需要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掌握较多的临床医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教学内容的抽象,学生缺乏实际的实践经验。因此,有必要对医学影像学课堂教学进行相关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正确转变认识,授课过程中适当地添加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核医学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有必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影像学教学体系

在国际教育认证背景下,培养应用创新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需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影像学教育教学体系,优化影像学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实践创新型医学影像学人才,是构建影像学专业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且这种人才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具有可度量的具体指标,能够用于评价学生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构建适应国际教育认证体系的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中等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思维方式和影像诊断方法方面得到系统训练,提高医学影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通过医学影像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首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体系,包括系统的基础课程群,涉及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影像图像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次是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影像学课程的自主学习平台、影像图像诊断与实训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影像图像临床表现的鉴别能力和实际医学疾病的诊断能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通过持续改进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考核,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定量的反馈和评价,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培养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并进一步对培养目标进行持续修订。

(二)以培B目标为导向是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

1.医学影像学的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所达到的理论水平、诊断水平及其临床应用水平进行的定量评价和总体描述,对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层次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性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培养体系进行持续的改进,培养目标要适应国际教育认证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2.毕业要求是对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原理、技能和诊断能力及其临床应用能力的具体描述,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重点掌握主要组织系统的成像原理、成像方法、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影像图像的临床表现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掌握基本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技巧,达到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

(三)持续改进是医学影像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柱

只有不断评价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教育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用持续改进理念来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

四、结论

在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思维方式,以专业医学素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以提高影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医学影像学课程内容的有效调整,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专门人才,并借助发达的多媒体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影像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庄治国,吴晓芬,殷焱,许建荣.PACS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9):58-59.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LI Lin,WANG Cheng-wei,LIU Qi

篇11

随着医学基础理论、信息科学、医用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并向广深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医院的医学影像技术设备和水平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医院也可能使用多种型号的检查设备。同时影像设备使用是各自为政、相互否定、互相对立,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根源之一。而医学影像技术与临床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应不断完善规范化建设,达到诊断治疗的要求。要真正做好医学影像技术规范化建设工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医院高层重视,提高对医学影像认识

首先必须使规范化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认同,使各级领导认识到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及严肃性,对该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和支持,使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在具体工作中认真做到定人定岗定责任,这样只要出现问题就可由相关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处理。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

首先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法》、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有关条例,要求各级各类从事影像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对于新进人员要求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及时申报重点培训各类专业许可证,参加有关国家级考试考核,持证后方可正式上岗。各影像科都应有完备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故障应急预案、维修档案等质量管理制度,使影像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有章可循。设备保养制度、设备维修申请制度、限期修理制度上墙,并抓好落实。对各项检查的原则、步骤、方法、程序、结果、照片质量、报告书写规范、发放报告流程、复查流程等等影像检查进行质量控制,量化管理,以便达到改善影像人员的专业水平,规范各影像检查的标准化流程以及影像科的科学化管理之目的。

三、加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素质建设

众所周知,医学的发展是以医学设备的发展为前提的。站在现代医学影像学知识及技术飞速发展的高度,深刻理解医学、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多元结合是当今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应以医师为主,高素质的专业群体,加上各专业合理的梯队建设是未来科室发达兴旺的根本。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学习、进修深造、远程医学教育网络、专业学术活动等,重点学习与普遍性学习相结合,必要时外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强势学科进行重点学习,视情况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授课,进行普遍性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去适应,才能进一步进行应用和开发,合理、高效地使用新设备。加强培训,持证上岗。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医、技、护人员对影像工作的认识,从科学角度来看待该项工作。坚持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培养与引进并重,加速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不同等级医师、工程师、技师的规范化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影像系统的人才队伍结构,增大硕士和博士比重,使人才结构合理。

四、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

要以最小的、合理化的费用达到快而准确地诊断疾病为目的,为患者尽量减少负担,充分利用先进设备。在影像学领域内各项检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借鉴性,要在应用上尽量做到删繁就简,互相补充,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诊断水平。同时医生应如何合理使用这些高科技设备,既能准确及时地诊断病情,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这就必须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各种设备的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合理地使用各项影像设备,提高图像质量。

五、明确医学影像相关工作流程

扣紧从接诊到发报告的每个环节,尽量缩短各环节的耗时,利用信息的传递,使每个环节运作流畅。同时对当日工作量、各机房工作量等进行统计,使各影像设备得到更好的发挥。

六、完善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纵观目前国内外的诊断报告书,形式各种各样,大小与繁简程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医学影像科室人员要通过审阅病历,了解病情,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结合临床进行鉴别、对照、综合,按照规范化的基本格式写出报告做出结论。

七、加强医学影像的规范化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