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6:23: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效课堂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学生如果在被动的、被压抑的氛围下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抑制,其学习效率也必然是低效的,将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后作业以及练习中费时费力且效果不明显,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设法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主动、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融洽师生关系,保持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前提,创设和谐民主课堂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角色的定位。如果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合演的一幕现代剧,那么教师既是导演者又是伴奏者,学生应该是这幕剧的主角。教师只有俯下身来,与学生真心交流沟通,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盛气凌人发号施令,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融洽许多,学生才能在比较宽松的情境下学习,从而提高认知效果。教师只有善于和学生交往,才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否则,即使是教师善意的批评和提醒,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发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就是枯燥乏味的,上课时如果再用呆板的语言讲解数学,活泼好动的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首先教学语言中应该有一定的幽默感,使讲解能够形象生动,既传神又传情。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如何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自由主动地思考与发问。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下,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从过去课堂上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便由此而生了。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并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教师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备课时应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设计合理的学案,要考虑到很多数学题目的解法不是唯一的,所以要为学生预留比较充足的时间去研究,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应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才能确保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准确的课前教材分析。准确的教材分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把握教材,才知道哪些数学知识要素对学生是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数学知识所必要的。比如,在课前教材分析时就应利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辅助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将题型有层次地分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也只有透彻地分析教材,才能使相应的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准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具体细致的教材分析这个前提,教学目标的定位便会准确清晰。数学教学的大目标必须靠小目标来一步步地实现,小目标又靠大目标进行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要有针对性地为实现大目标服务,而且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三、重视构建有效教学方案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应该是一位朴素大方、知识渊博、思维严谨、品德高尚、诚实守信的最伟大的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穿着端正、语言优美、板书工整,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只有“身正人之范,学高人之师”,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耳濡目染中会对其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应当先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中,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教师有一种敬佩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师应该精心构思、合理设计
每堂课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设置悬念、创设气氛、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叩开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思维,可使学生凝神思考、跃跃欲试、期待盼望,从而很快进入“共振”的境界。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导入时课件出示“猜字游戏”,我给出“非,日,品,王,美”等汉字的一半,让学生猜这个字,学生的求知欲非常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化为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各种资源互动共享
备课是上课前的重要环节,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加油站”,在备课时既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个人潜能,又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促进教师“共同富裕”。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上课准备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上课效果就会好,集体备课要注重“五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案、备课件。“备教材”,要把数学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要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材内容,教学行为应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相同,教师的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备教法”是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教法采用恰当,教师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学生课业负担轻,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学习兴趣高,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好。“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它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作业设计,题的难易程度与学情相适应。妙用“电教媒体课件”,创设愉悦教学,坚持启发诱导,淡化教学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机制,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激发学生的“精气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将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的过程提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升华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成为绿色课堂、阳光课堂、生态课堂。
(二)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的“神经元”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进入课堂,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亮点。但学生自己无法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时,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学习来解决问题,小组互学要落到实处,教师要在以下几点下工夫:1.分组:要做到品学兼优和学困生、性格内向和外向、男女比例等方面均衡优化。2.合作:首先要培训学生,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使学生的合作渐入佳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分类指导,分层布置作业
学生的基础情况不一样,成绩一定有差异,进行“好、中、差”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实行“一帮一”制度。1.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布置题目稍难的作业,学习上要求更高更严一些,做到“上不封顶”。2.对于“学困生”“双差生”,首先要帮助他们解除畏难情绪,消除“低人一等,不如他人”的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把它作为突破口,及时表扬鼓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采取“一帮一”的制度,让一名“三好”学生、班干部、优秀团员或学习标兵,去帮助一名或几名“差生”,进行个别辅导,分类指导,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争取合作共赢。3.对于“中间生”,首先要消除他们“比下有余”的心理,然后找出他们“比上不足”的具体原因,再进行分类指导,教会他们学习方法,鼓励他们要向前看,增强竞争意识,争取追赶上去,爱拼才会赢。通过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我所带的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比平行班高,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面积提高,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
(四)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要使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师评价学生把课堂评价的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把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反思与提升,学会尝试成功的喜悦,使个性得以张扬,使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从学生解题的实际表现看,学生解题的错误,一般是由于缺乏细致、周密的逻辑思考和分析。特别是当作业量稍多时,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从教师教学实际看,教师为了强化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往往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分析思路图,或画出线段图。但这项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方面难度比较大,另一方面因费时多,学生持久性不够,往往收效并不大。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教学中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逆说”、“转换说”和“辩论说”等几种训练形式,养成学生解题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1.1顺逆说
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分别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把解题思路及计划说出来。再把说出的意义与原题对照,看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要重新分析,认真检查,直到说出的意义与原题一致为止。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一)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讲授,导致上课的气氛不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烈,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被局限于机械式的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而教师也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止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学习起于提出新问题。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往往仅靠自己的冥思苦想,同时受到课堂纪律的限制,很少会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自己寻找答案,而教师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也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意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对于情感的体验和人格的培养。同时,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缺少反馈意识,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造成了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学习现状。
(二)经济因素制约。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于一些旅游热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发达,因此教育方面的资金比较充足,教学过程中各项条件设施更为完善,但是有些老师就会过分依赖于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虽然直观有趣,但有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反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但是对于一些山区内的较为偏远的学校来说,教育资金匮乏,学校的校舍和软硬件设施落后,许多教学模具、教材不到位,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会比较枯燥,尤其是数学这样的课程,学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态,不利于数学教学的开展。
(三)沟通受限。由于民族地区会受到语言交流的影响。对于这些地区的学校,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当地的数学教师数量不一定能满足教育的需求,而一些支教的教师有些不一定会少数民族的语言,这就导致了沟通方面的障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和教师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在接收起知识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也就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四)课后时间未合理利用。课后对于知识的预习和巩固方面存在问题。由于课前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等教与学的准备不充分、不到位,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最优化,效益不能最大化。另一个原因由于小学数学练习只满足于布置常规作业,练习而繁,缺乏针对性,日常教师又会忽视检查和批改,不能及时反馈矫正,导致练习的效率低下。
二、如何保证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性
(一)教学模式转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能只按照传统,一成不变的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将传统的数学教育做的更有意思,使学生愿意学习。
(二)培养教师队伍。民族地区要注重发展当地的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本地教师,这样师生在进行沟通时会减少语言上的障碍。同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的民族风俗,这样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对于前来支教的教师,应当在上岗前进行相关的培训,使老师更加了解其所处环境的人文习俗,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地融在一起,帮助学生学习,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三)教育资金投入。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硬件设施投入,完善教学用品,课堂上教师需要结合现代的科技,同时再加以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知识的传授上更加完整,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及时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些重点的知识还是以板书形式,便于学生区分主次,加深记忆和理解。
1.2转换说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这样,学生解题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1.3辩论说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寻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有一次,一位老师教学解答圆面积一题时,老师问学生:“计算圆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进行计算?”多数学生回答“必须知道半径,才能求出圆面积。”但有一个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认为“知道周长或直径,同样可以计算圆面积。”对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一方面作了肯定,另一方面要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经过几轮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已知周长或直径,最终还是要先求出半径”的道理。另外,也使大部分同学明白了“不光只有知道半径,才能计算圆面积”的道理。
2多向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为了排除学生这种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象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2.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型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3联系对比,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常用的联系比较方法有:
3.1联系生活实际对比
对于一些农业生产上的株距、行距,工业上的产值、工效,商业上的成本、利润等,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难以产生共鸣;对于一些较大数字的四则运算,学生解答毅力不强,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加之,有些教师讲到应用题,便说应用题怎样重要,如何难学,上课要认真呀。说到计算题,又说怎样容易出错,计算时要怎样细心,否则看似老师提醒学生重视,实则给学生增加了心理压力,背上了思想包袱。其实,只要把数学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解题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3.2联系正误对比
(1)你能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出α与α+180°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吗?(此问起点太低,无法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你能用圆的几何性质推导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吗?(此问起点太高,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类似的不合理的设计还有很多.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无法有效实现知识教学,还会给学生在知识理解上造成误区.
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要设计更多开放化的教学活动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的体验,也能够深化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且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有更加牢固的掌握.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来创设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设计.例如,在探究“椭圆的定义”时,我组织学生展开如下探究活动.用具:两个图钉、一根长约20cm没有弹性的细绳、一支笔、一块纸板.活动步骤如下:
(1)分组(四人一组).
(2)将纸板固定在桌面上,把细绳拴在图钉上,再把图钉固定在纸板上.
(3)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纸板上慢慢移动,从而画出椭圆的图形,然后提出以下问题:椭圆上的点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如果绳长刚好与两个钉子间的距离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绳长比两个钉子间的距离小呢?绳长不变,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椭圆的形状有何变化?整个教学过程十分有趣,随着对于这几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于椭圆的定义也慢慢形成了认知.这样的知识获取,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采取的教学方式.
(一)引入竞争,激发兴趣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通常爱表现自己,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竞争机制,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多种竞赛活动,如“分组抢答”“看谁解得巧”等,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你赶我超的氛围中,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数学学科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单凭教师讲,学生没有兴趣,往往会感到疲劳、厌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可结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量一量、画一画、摆一摆,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面积公式理解得更深刻,还激起了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课堂学习中去。
(三)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成功是每个学习者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往往成功次数越多,兴趣就越大,动力就越足。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不很复杂的习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课题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数(责编房晓伟)学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信心,增强勇气,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既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更便于对他们进行教育,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简单,爱恨分明,如他们喜欢某位教师,就往往表现在喜欢他所教授的课,这就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既然师生关系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这里的平等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教师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走下权威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教学成为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能将目光永远盯在小部分学生身上,而应为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环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也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真诚的心对待学生。
(三)要尊重、理解学生尊重和理解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只有尊重、理解学生,学生才能会更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教师也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想法制定学习与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位置考虑问题,学会宽容,以真正做到尊重和理解学生。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手段。而一个有质量的提问,不仅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荡起思维的层层涟漪,还能推波助澜,把课堂教学一步步引向新的境界。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呢?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问到关键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生的疑问处提问,突出重点、难点,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掌握数学知识。
(二)要有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我在教“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时,这样设问:你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你手中的图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激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而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所设计的问题,更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
二、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模棱两可,使用的提问用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更不用说是缺少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了,他们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问题时,更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了。因此,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所使用的提问用语规范、准确。比如说,在比例尺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提问是:“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向,容易造成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与教师期望的答案大相径庭。但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比一比、想一想,你们能够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就有一定的方向、依据。
(二)简洁性
简洁是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特点,也是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提问用语过于啰嗦,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提问内容,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重复单调、枯燥乏味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提问对活跃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当自觉摒弃多次重复、频繁强调问题的提问习惯,简化提问用语,确保课堂提问用语的简洁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的点评,也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思路,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因此,课堂提问用语应当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对于乘法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加法教学,如7,7+7,7+7+7,7+7+7+7……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避免让学生回答诸如“2个7,3个7之和”等简单的加法运算问题,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系列的式子,发现区别,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教学。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找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生活习惯。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首当其冲的是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提问流程中,教师应当创建良好的提问情景,巧妙使用趣味性的提问用语,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数学题:“一个人提着一个0.5斤的篮子去买鸡蛋,买了10斤,但是称过之后重10.55斤,于是这个人就说老板少给了他一斤,为什么?”答:设老板称得10斤鸡蛋的实际重量为x斤。根据题意,得x/10=(x+0.5)/0.55,解得x≈9(斤)10-9=1(斤)所以老板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通过这样一个来源于生活中买鸡蛋的趣味性事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课程相对较为抽象。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初中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引领者,要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形象化和具体化,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数学课堂教学,并且学会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导入,使教学情境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并且具备感染力,引导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
2.创建学习小组,强化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强化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所面临的难题,一定要深入讨论与思索,针对疑难问题应该互相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而合作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本身的特点,依据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智力情况,科学分配学习小组。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在进行合作学习前,要使所有的学生明确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了解合作学习的具体流程,使所有的学生认真参加合作学习。另外,在小组长引导下进行讨论与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各个小组学习中,确保所有的学习小组有效开展合作交流学习。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学生分成五组,然后各个小组要选定一个代表,对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相应资料,利用多种途径搜集知识,然后进行汇总,最终由小组代表完成总结。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初中生团队合作意识。
3.创造性运用教材
一、有效组织素材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择不仅关乎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在教学预设中,组织学习素材主要目标:首先,能引发探究的动机。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性和吸引力,学习材料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应是首当其冲的,无数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事实上都已充分地论证了这一切。其次,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只是处于知识储备的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由“教材”进入到可供学生探究的“学材”。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情感功能释放出来,就需要将“形式化”的数学改造成“教育形态”的数学,即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重新建构的数学。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当今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问题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够进行理想的学习。赫尔巴特等也提出,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识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理解分析当前的问题情境。因此,我们强调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