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呼吸道卫生的措施

呼吸道卫生的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5 10:04: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呼吸道卫生的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呼吸道卫生的措施

篇1

一、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发生的原因

1、生物因素。近年来大家所说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实质是由病毒、细菌以及支原体等多病原引起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混合感染性猪病。其最常见的病原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和猪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难以治愈的病猪往往是两种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

2、环境因素。饲养环境的好坏是造成猪呼吸道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常见的问题包括:一是气候突变,保暖防寒措施不到位或通风保暖调节不科学;二是饲养密度过大,舍内粪便清理不及时,换气工作不到位,造成空气污浊、氨气含量过大;三是猪吃食、饮水、休息的地方三定位做得不好,舍内湿度大、温度低;四是带猪消毒后,不注意定期的通风换气,消毒药损伤呼吸道黏膜;五是长途运输,猪只拥挤,饮用生冷凉水而引发呼吸道病;六是引种消毒隔离不到位,急于合群引发呼吸道病;七是外来车辆、人员消毒不到位,猪场饲养其他动物,人、禽、猪的交互感染等引发呼吸道病。

3、饲料因素。一是饲料配比不科学,质量差、能量标准低造成猪体营养不良,抵御寒冷的能力差;二是盲目加大促长损肝的铜元素含量,造成肝肾损伤,免疫功能受损;三是饲喂发霉的饲料,不仅损肝损肾,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导致整个猪群免疫力下降,还会引发难以治愈的霉菌性肺炎。这些因素都对猪呼吸道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4、免疫因素。做好猪体免疫接种工作是控制猪呼吸道病的关键所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免疫程序不科学或缺乏科学免疫程序,免疫效果差;二是对免疫工作不重视,疫苗免疫不到位;三是疫苗保存、使用不当引发免疫效果差或无效;四是免疫前后滥用药物造成免疫失败;五是免疫抑制猪病的存在造成疫苗免疫效果差。

二、猪呼吸道综合症的防控措施

1、猪场要防止疫病传入。引入良种要从安全猪场选种,并严格检疫,远离生产区隔离观察30天,经检疫健康者可进场混养,防止引入隐性感染猪带进传染源[2]。

2、实行“全进全出”。按照生产流程,从配种、妊娠、分娩、哺乳、断奶、育成全部采用“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做到同一栋猪舍同时全部转群,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都要全面彻底清洗消毒,然后再进入新的猪群,避免交叉感染,对控制本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52-01

20世纪末,针对水痘、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制定颁布相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标准和准则。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大规模传染后也出台相关预防和隔离的规范与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齐心合作,使得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然而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仍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任重而道远,现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1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

1.1 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1.2 传染源:①病原携带者;②患呼吸道传染病患者;③动物传染;④隐性感染者。

1.3 传播途径[1]:①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②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③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1.4 流行特征:①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②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③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2 预防与控制

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2.1 第一级预防[2]: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2.2 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3 第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 结语

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主要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

参考文献

篇3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sychiatric Inpationts

YANG Fa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asures for control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primary psychiatric hospital.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held on 106 hospitalized mental pationts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from 2006.7~2007.12, formulated control measures and evaluated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before1.5 years. RESULTS After then, the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aly lower than before(P

Keywords Mental patients Nosocom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Control

【中图分类号】R5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13-01

精神病院特殊的封闭管理模式、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引起医院感染高发[1]。我院系民政福利性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由于条件限制及专科的特殊性,医院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为了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通过回顾性调查,综合分析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制定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取得了实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6.7~2007.12年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结合医院其他综合因素,制定实施控制对策,纵向比较实施前后1.5年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2 院内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2.1 对我院2006.7~2007.12年院内呼吸道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感染危险因素:自行设计调查表,将我院2006.1~2007.12间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呼吸道感染的106例院感病例列为调查对象,其中男84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3±13.44岁。通过查阅病历资料,从年龄、住院时间、分布科室户外开放管理情况、人员密度、通风条件及不同情况下的暴露人数等方面进行调查,并作统计学分析。其中通风条件主要根据病房楼层高低、空气是否对流等情况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与不良。调查结果见表1:

本组资料显示,我院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2月)、封闭式管理、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等。

2.2 医院其它综合因素分析:笔者认为,我院作为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除上述因素外,尚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2.2.1 隔离条件不具备:我院病房建筑尽多地考虑了专科病人的管理安全性,没有进行严格分区布局,当病人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是呼吸道传染病时,隔离条件有较大局限性。且因病情特殊,转院实施极难,难以实现对病人的分类管理。

2.2.2 隔离实施难度大:精神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很差,尤其是急性期病员或病情波动的病员,部分治疗手段均需在强制下进行,当他们自身成为感染源时,在限制其活动场所或执行呼吸道隔离措施时,其实施难度大,不易达到预期效果。

2.2.3 感染源的隐匿性与预防性隔离问题:一方面,医护人员对标准预防、隔离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针对普通感染性疾病的实施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新入病人的辅助检查往往要等病人依从性明显改观,配合检查时进行,导致了部份外源性感染源在入院时不能得到早期发现,成为隐匿性感染源,从而无法实施预防性隔离,使感染扩散。

3 控制对策: 针对以上多方面因素,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控制对策

3.1 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大力开展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培训,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以“手卫生、清洁、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等医院感染控制技术为基础,以职业防护、标准预防、隔离预防为导向,以不良院感暴发事件为警示,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控制意识;且无缝隙地开展病区护工培训,反复强化院感基础知识,规范物表消毒、痰盂、拖帕的消毒及使用管理等细节工作。

3.2 创新举措、突出重点:以控制呼吸道感染为重点,根据感染链的三个环节及医院现状,想办法、添措施,加强院感管理:

3.2.1 加强物防措施:增添了病房通风设施及人机共存新型消毒机,手卫生设施及宣传标语,每个病区设置了专用隔离室,以有效限制病人活动。

3.2.2 更新清洁观念:清洁是消毒之基础,重视并加强空调、空气消毒机过滤网、紫外线灯管、电扇的常态化清洁管理,努力建立洁净病区。

3.2.3 加强易感人群管理:为常住老年病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尽可能增加病员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主去动免疫力及机体抵抗力;有目的地开展病员的健康教育。

3.2.4 强化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监测预警管理:对新入病人病史收集中常规了解有无呼吸道感染病史;对常住病人落实常规体温及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流感高发季节加强监测频度,以早期发现感染源;实施呼吸道感染暴发预警管理,对同一科室短时间监测到3例及以上有同类症状的呼吸道感染病例,不管其是否符合院感诊断标准,均要求立即上报,并及时开展感染相关因素及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实施强有力的感染控制措施。

3.2.5 转变隔离观念,确保隔离实效:隔离严格遵循“预防为主、隔离过渡比隔离不足为好”的原则,一旦发现呼吸道感染的发热病例尤其是病员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疑似传染病的病例,在第一时间即将病员安置于隔离室,实施活动限制,常规配戴口罩,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隔离预防,并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员依从性,确保隔离效果。

3.2.6 控制外来性感染源:有文献报道,医护人员在传播医院感染起到很大作用[2],因此高度重视病区工作人员的管理,一旦发现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根据疾病特性进行必要的工作限制或强制休息;同时加强门诊筛查,严格探视管理,探视人员常规体温及呼吸道症状筛查,并不得入病区内探视,以有效控制外来性感染源。

3.3 加强监控、务求实效:将上述环节如科室病员开放率、隔离预防、手卫生实施情况均纳入目标管理范畴,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反馈督导,以保障措施的切实落实。

4 效果

比较控制措施实施前后1.5年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

5 小结

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3]。本调查结果显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2月)、封闭式管理等是我院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相一致[4~5]。而我院作为基层精神病医院,尚存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建筑布局欠规范、隔离条件不具备、感染源更为隐匿等客观因素,由此可见,基层精神病院院内呼吸道感染控制的形势更为严峻,若不重视其控制与管理,可能会导致医院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或传染病流行。因此,根据基层精神病院的实际情况,通过树立预防控制感染的新观念,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一系列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院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小康.29277例神经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04,38~40

[2] 张凤林,李春辉,黄昕,等.ICU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9):1355~1358

[3] 文细毛,任南,吴安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346~1348

篇4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篇5

渤海石油海上船台由于海上工作环境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各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海上工作人员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现象,对海上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工作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调查了解到,海上船台工作人员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却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对海上船台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自2007年1~12月渤海石油曹妃甸11FPSO(浮式储油轮)工作人员在海上工作期间上呼吸道感染 405例;在陆地休假期间上呼吸道感染7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0~50岁,平均35岁。

1.2 调查方法 以渤海石油曹妃甸11FPSO为调查对象,统计自2007年1~12月,工作人员在海上船台工作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结合船台医务室的资料与信息;同时,对曹妃甸11-2FPSO工作人员在陆地休假期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结合渤海石油职工医院(二甲医院)门诊的资料与信息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据此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见表1、表2。表1 2007年1~12月曹妃甸11FPSO工作人员在海上船台工作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情况统计表根据以上信息,自2007年1~12月约1年内曹妃甸11FPSO工作人员在海上因上呼吸道感染就医人次达405例次(不含自带药物治疗人数),根据此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感染率达18.40%,海上船台工作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表2 2007年1~12月曹妃甸11FPSO工作人员在陆地休假 期间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情况统计表根据以上信息,自2007年1~12月约1年内曹妃甸11FPSO工作人员在陆地休假期间因上呼吸道感染就医人次达73例次,根据此数据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感染率达10.02%,明显低于海上船台感染率。

3 讨论

由本组调查结果得知,自2007年1~12月,人员在海上工作期间上呼吸道感染405例,感染发病率高达18.40%,在陆地休假期间上呼吸道感染73例,感染率为10.02%,此提示人员在海上工作时,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增高。导致海上船台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海上船台工作、生活没有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减弱,抵抗力下降。(2)在海上船台工作,精神压力加大,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3)海上环境与陆地截然不同,海上气候变化大,船台内外及日夜温度差异大,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海上工作人员都是青壮年,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易感人群,且集中工作生活,容易发生相互感染。(4)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吐痰等。(5)环境的影响,如卫生清扫不及时彻底,各种病毒和细菌乘机生长繁殖;工作场所、寝室房间空气不流通,使各种病毒和细菌滞留在室内。(6)中央空调系统,由于空间相对密闭,人员密集,空气基本上处于不流通状态,各种污染物堆积浓度上升,容易造成空气污染,某些微生物在空调系统中大量繁殖,使人员健康受到危害。

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或“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四季均可发生的常见呼吸道疾病。普通感冒一般持续7~10天,少数可持续1个月以上[1]。如果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向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甚至是心肌炎演变,将严重影响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若海上工作人员集体感冒,会影响工作及休息,这些均不可避免地对船台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以下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船台集体感冒的发生:(1)加强人员健康教育,提高人员的防范意识。应积极配合船台医生,借助板报等形式做好健康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尤其是海上工作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3)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平时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4)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5)工作场所及寝室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经常对寝室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消毒。(6)船台保洁部门应加强环境卫生的清扫及消毒工作。(7)加强对密闭空调环境微小气候的管理,制定不同送风区域的隔离控制措施,避免建筑物内各房间、各区域的空气在空调系统内相互混合送入室内,定期对中央空调系统消毒。(8)必要时采用药物预防;如注射免疫球蛋白、流感疫苗、干扰素等[2]。(9)生病后及时就医,听取医学意见。若为流行性感冒,则必须隔离治疗。总之,只要有关部门重视,在工作人员中加强宣传,主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减少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海上工作人员中的流行,并有利于海上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6

呼吸机的使用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为机械通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报道,VAP发生率为43.1%,病死率为50%~39%[1]。本文针对我科2013年4月~2014年5月机械通气患者30例中发生VAP的原因及相关护理对策进行阐述。

1 临床资料

RICU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共30例,年龄20~80岁,使用呼吸机时间>72h,呼吸机连接方式均采取人工气道,为有创呼吸,其中气管切开6例,其余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h,其中置胃管15例。

2 原因

2.1外在因素

2.1.1手卫生 行机械通气后,患者的呼吸道黏膜损伤,正常的呼吸道防御功能遭到破环,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需要长时间多次吸痰,医护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由此可进入气道,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操作前的手消毒,易造成交叉感染。

2.1.2环境因素 由于RICU病房空间小,收住危重患者多病情复杂,其感染发生危险比普通病房高5~10倍[2],加之危重患者的侵入性操作较多,更易引起交叉感染。

2.1.3抗生素 使用多重抗生素的使用易杀死敏感菌,致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二重感染,因此抗生素的滥用是产生VAP的原因之一。

2.1.4呼吸机管路管理 呼吸机管路是细菌藏匿的重要部位,呼吸机管路中常有冷凝水形成,细菌常在此生长繁殖。当冷凝水反流到雾化罐或可吸痰延长管处,可使含菌液体倒流至下呼吸道或患者移动时含菌冷凝水直接流入下呼吸道而引起VAP。如果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方法和浓度均不当,易造成呼吸机管路污染与VAP发生之间的恶性循环。

2.2内在因素

2.2.1误吸 RICU中患者使用呼吸机时间较长,多数患者留置胃管,有研究发现留置胃管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鼻饲在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同时,也减弱了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减弱了对反流胃内容物的清理功能,加之使用镇静剂也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

2.2.2免疫功能的减弱 人工气道的建立可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RICU患者多有感染症状,机体免疫力下降,细菌容易进入呼吸道,导管本身也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的通道。

2.2.3影响 仰卧位时易造成胃内容物反流,在翻身拍背时如果不注意就会造成反流,增加了细菌吸入和下呼吸道定植的危险性。

3 VAP的预防护理措施

3.1环境管理 病室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对空气消毒,室温保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0%~60%。每月进行细菌学检测,对于已发生双重耐药菌感染者做好隔离和消毒措施。

3.2重视手卫生,加强无菌操作 进入病室人员应穿工作服或专用衣物,戴好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在直接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更换手套并消毒手部。

3.3气道的管理

3.3.1气管导管气囊的管理 定时检查导管气囊是否充足,充足的气囊不仅可以防止呼吸道或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减少VAP的发生,也可保证机械通气时不漏气。套囊内气量一般注入5ml左右,气囊内压力一般为25~35mmhg。

3.3.2呼吸机管路的管理 呼吸机管路是细菌寄居的重要部位,冷凝水集水杯应置于管路最低位置,并及时倾倒于消毒容器中。湿化罐内装液体应每24h全部倾倒更换灭菌用水,用后终末消毒。

3.3.3有效吸痰 及时吸痰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有效。根据患者需要适时吸痰,可减少吸痰次数,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次,吸痰前后可加大吸氧浓度甚至纯氧,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吸痰结束后可进行声门下引流,防止积贮于气囊上方的滞留物流入气道中引起VAP。进食后30min内应尽量避免吸痰,因为可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

3.3.4护理 为了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将床头抬高30°~40°。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不仅增加患者舒适度,也可促进食物向小肠的流动,减少胃内的反流。

3.3.5营养及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次鼻饲前后均取半卧位,鼻饲前检查胃内有无潴留,如胃残留过多的患者应暂停鼻饲,鼻饲后30min内不宜翻身、叩背、吸痰等操作。

3.3.6口腔护理 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细菌数,防止其向下移行而发生VAP。口腔护理液的选择主要依据口腔pH值,pH>7时可选用2%~3%硼酸溶液;pH

4 小结

降低RICU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我们应以预防为主。加强医护人员感染专业知识教育,严格病室的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做好呼吸道管理,定期做细菌感染检测,协助排痰,尽量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如无禁忌症,患者均采用半卧位,协助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根据患者口腔的pH值选择漱口液的种类,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口咽内细菌下行感染,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氧氟沙星注射液; 喉头水肿; 呼吸道阻塞的快速抢救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88-01

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奎诺酮类抗菌素,常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感染者的治疗,本人对2004 -2008年中二例使用氧氟沙星注射液出现危重毒副作用的病案进行总结,具体情况如下:

1 临床资料

篇8

基本情况

黄官寨小学位于温泉乡西峰区城郊,在校学生610名,设有小学6个年级,17个班级(含1个幼儿班);其中男生317名,女生293名,均为走读生,教职工36名。从6月19日~7月3日共发病56例,罹患率为3.5‰(56/610)。疫情波及6个年级10个班,占全校班级总数的58.82%,其中一年级和幼儿班病例数最多,分别占总发病数的53.57%、17.85%。

流行病学调查

发病时间分布:这次水痘爆发流行首发病例发病日期为6月19日,最后病例发病日期为7月3日,所有病例均在1个最长潜伏期内(16天),以6月22日~6月26日为发病高峰,共发病37例,占总病例数的66.07%。

年龄性别分布:年龄5~13岁,其中5~7岁38名,8~10岁10名, 11~13岁8名,分别占总发病数的67.85%、17.86%、14.29%。所有患者中男24例,罹患率为7.57%(24/317 ),女32例,罹患率为10.92%(32/293),男女发病比例为11.33。

患者临床表现:①所有病例均有发疹,皮疹以红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结痂顺序演变。②大部分病例有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首发于躯干,后扩散至脸、肩、四肢。

篇9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4-0016-02

1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感染多种禽类的呼吸道、肠道或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根据病毒血清型的不同有低致病型和高致病型之分,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危害巨大。

主要症状和病变:低致病性禽流感病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咳嗽、打喷嚏、音,病程长达十几天甚至更久,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鸡突然发病,体温升高,拒食、呆立,头颈部水肿,鸡冠与肉髯发绀、出血,并伴有坏死灶,不断吞咽、甩头、流涎,产蛋鸡产蛋大幅下降或停止,死亡率高。

防治:近年来预防已采用国家指定单位生产的禽流感灭活疫苗,根据农业部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若发现疑似病例,要迅速上报疫情、送检、确诊。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立即按国家规定执行封锁疫区、严防引入,强制扑杀、严格消毒,一定时期内禁养,受威胁区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等有力措施。

2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死鸡。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皮肤伤口进入体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但春、秋两季多发。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口鼻中蓄积大量黏液,呼吸困难,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有的作转圈、后退等异常动作。剖检可见腺胃黏膜肿胀有白色出血点,小肠黏膜集结腺肿大、出血,直肠、盲肠、喉头、气管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该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对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

3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仅见鸡感染且多发生于雏鸡。它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病毒引起的,临床上通常有呼吸型和肾型两种。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呼吸型:鸡群在1~2 d内大部分鸡出现呼吸困难,喷嚏、咳嗽,气管有罗音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5~7 d后呼吸道症状消失,继而出现全身衰弱,畏寒,精神萎顿,食欲减退,羽毛蓬乱,排白色稀粪。产蛋鸡的产蛋率急剧下降。病变可见气管、支气管和鼻腔内有干酪样渗出物。②肾型:产蛋母鸡的卵泡充血,早期感染可见输卵管萎缩,形成“假母鸡”,肾肿大、苍白。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①严格执行检疫、隔离、消毒等卫生防疫措施;②加强环境控制,供给优质饲料,增强鸡体的抵抗力;③接种疫苗,用含有呼吸型、肾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疫苗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方法进行预防接种。

4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有高度传染性,死亡率极高,通过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大面积死亡,鸡发病后精神萎靡不振,无食欲,排白色水样稀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做好疫苗免疫,对14 ~28日龄的鸡用法氏囊苗进行免疫;②病鸡群迅速注射高免卵黄注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5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是一种极其常见的传染病,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其排泄物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可通过鸡蛋垂直传播,经传染后死亡时间在7~21日龄不等。

主要症状和病变:发病时雏鸡不吃饲料,怕冷,羽毛松散,翅膀下垂,拉白色黏稠或淡黄、灰白色稀便,有时被硬结的粪块封闭,呼吸困难。成年鸡无临床症状,少数感染严重的病鸡表现精神萎糜,排黄绿色或蛋清样稀便,主要病变可见肝脏、脾脏肿大、脆弱,有坏死点,肾脏暗红充血或苍白贫血,常出现腹膜炎变化。产蛋鸡可见卵巢萎缩,卵子变性,病鸡产蛋停止。

防治:①对种鸡场进行沙门氏菌综合防治及种鸡逐只检疫淘汰;②预防性给药,如恩诺沙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

6大肠杆菌病

篇10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8-02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学生正处于计免相关疾病高发年龄段有关。为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对合肥市2000-2007年各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合肥市以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疫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合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共12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110起,占91.67%;发病人数3 175例,男、女生比例为1.27∶1;无死亡病例。110起传染病疫情有86起是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麻疹17起,占15.45%;风疹44起,占40.00%;流行性腮腺炎17起,占15.45%;流脑2起,占1.82%;流感1起,占0.91%;感染性腹泻4起,占3.64%;非典1起,占0.91%;水痘24起,占21.82%。见表1。

2.2 分布特征 各类学校均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主要发生在小学,共73起,占66.36%,其余为中学22起,中专职业学校10起,大学3起,幼儿园2起。合肥市3县4区均有传染病疫情,肥东县最多为21起,其次是蜀山区18起,肥西县17起,包河区16起,长丰县和庐阳区各14起,瑶海区10起。

时间主要分布在4月和5月,分别为22起和21起;3月17起,主要因为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2,6,12月各11起,1月6起,11月4起,9,10月各3起;8月1起,为大学生军训期间发生的感染性腹泻疫情;7月份因放假无疫情;8-11月疫情较少,可能与肠道传染病较少有关。见图1。

2.3 传播途径 110起爆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106起,占96.36%),其余均为肠道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流动人口增多 近年来,合肥市各类学校不断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爆发疫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农村的在校学生和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对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进行各类疫苗的免疫强化,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关键。

3.1.2 环境与学生生理特点相互作用 (1)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学/中专和幼儿园。可能与该年龄段中小学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2)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丙类、乙类传染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发热多见,提示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主要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3)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3-5月较多,占54.55%,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96.36%),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以肠道传播为主[1]不同。因此,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3-5月(春季)呼吸道传染病[2]。

3.2 建议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均应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及各项措施的落实[3-4]。(2)加强学校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均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加强其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校医和保健教师真正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加强学校卫生的专业建设和人员配备[5-6]。(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免疫强化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创造健康卫生的校园环境。(4)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如学校对校舍、食堂、饮用水等硬件设施和卫生设施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在学生中如何组织开展和科学实施易发、高发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发热等症状的监测等。(5)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身免疫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林玫,龚健,李翠云,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7-968.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874.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篇11

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传染性强,易暴发和流行,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传染病[1],在某种情况下可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 但有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显的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2012年的本地区所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流感46起,655例;水痘40起,706例;肺结核35起,300例。流行性腮炎20例,125起;12起,75例。

1.2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1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流感、水痘以及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是城镇最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占吸道传染病总数的35%,水痘占38%,肺结核占16%。它们感染人数最多,主要由空气传播和飞沫、尘埃等传播所致。

2.2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人群涉及广泛,所有人群都存在易感,尤其是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都为容易感染的人群。儿童易被感染,在城镇最容易出现暴发。据统计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有1340例,占感染人群的72%。

2.3冬春季节为城镇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据统计冬春季节感染人数有1284例,占总感染人群的69%。流感、水痘等传染病大部分都是在冬春季节。

2.4与患者离得越近,被感染的概率也就越高。城镇的环境越差、居住密度越高,感染的几率就越高。

3讨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经呼吸系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包括细菌, 病毒,衣原体等[2],在呼吸道感染方面,一般由病毒所引起的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和细菌联合感染的为下呼吸道感染[3]。该种疾病由空气传播和飞沫、尘埃等传播所致。飞沫传播只有在近距离接触时才会有感染的风险,而细菌等则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是最为广泛的传播方式。流感、水痘以及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是城镇最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感染人群广泛,存在易感人群。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4]。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于人们的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

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的疾病防治设施配套,做好城镇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5]。包括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设施,让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提高城镇环境卫生,改善城镇居住环境。城镇的环境越差、居住密度越高,感染的几率就越高。本城镇人口密集,对于城镇的卫生环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以后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改善生活环境。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包括隔离治疗患者, 因为传染病患者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最主要传染源[6]。 隔离治疗患者是控制流行的有效措施。同时追踪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观察。我们要做好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特别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呼吸道传染病易感人群的保护。秋冬季节前对易发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疫苗接种。如有疾病暴发,对少年儿童和老人开展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开展和加强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患者或可能染疫动物。根据可能污染来源以及污染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环境进行消毒[7]。

本文通过以本城镇居民的呼吸道传染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发现,做好城镇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通过不断完善城镇的疾病防治设施配套,解决城镇的环境卫生问题,对于感染患者的隔离,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在流行季节前进行疫苗接种,以及做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宣传等,从多方面、深层次入手,科学有效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够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提高居民的健康环境,使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甲型 H1N1 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1版)[S] . 北京: 2009:5(8):1.

[2]王学会.广西武鸣县 2005~2010 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66-1667.

[3]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13.

[4]肖雷,王凤双,吴殚,等.2010 年北京市顺义区某中学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1,27(16):1879-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