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插花艺术

传统插花艺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5 10:04: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插花艺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插花艺术

篇1

东方传统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从大自然中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作者充分考虑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和自然形态,但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原始形态,而是有创意地加以造型、修剪、设色等艺术加工,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抽象的自然,使作品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如表现梅花时,展现了其横斜疏影的姿态;表现竹子时则在于展现其挺拔刚劲的气势。因此东方式插花艺术创作是一个源于自然、再现自然、高于自然的过程。

二、讲求意境,寓意于花

意境是中国画特有的美学思想,东方式插花借鉴中国绘画的创作理念和要领,注重作品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同时更加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美,利用花材的属性、谐音、品格或形态来达到借物寓意、寓情于景、以形传神、使人遐

想、耐人寻味的效果,以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如百合寓意百年好合、万事如意;桃花预示好运将至;石榴、慈姑代表子孙满堂、后代繁荣,这些是以花木形象谐音寓意,而梅花傲雪凌霜,象征不畏严寒、坚忍不拔的精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纯洁无邪则是以花木生长习性寓意等,可以说意境是东方式插花艺术最高的形式美。正如明代袁宏道《瓶史》中概述:“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

三、注重线条应用,造型挥洒自如

西方式插花表现为几何形体的人工图案美,多为固定的插花造型,如三角形、球形、L形、S形等。而东方式插花讲求线条与意境美,追求自然造型,清雅绝俗。线条是中国画笔墨观,作者同样也将它运用于插花艺术之中,通过千姿百态花木枝叶的外轮廓线组成各种造型并融合到整个作品构图中去,来表现不同的外延美与内涵美,或气势刚劲或纤细秀丽;或一泻千里或蜿蜒曲折;或高低错落或疏密有致,正如各种线条统摄到中国山水画面中一样,增添了作品如画的意趣。东方式插花一般是以三支花材构成外轮廓线,然后围绕三支主枝插置辅助花材,使花形丰满并富有层次感。其基本花型分为花枝直立向上表现其刚劲挺拔或亭亭玉立的直立型;利用花材柔韧易弯的特性向下悬垂插入花器中,表现其柔软飘逸形态的下垂型和表现植物受环境影响向侧偏斜姿势富有动态美感的倾斜型三大类。

篇2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佛教的传入在某种程度上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的寄托之外,同时也产生了中国传统插花的雏形——佛教插花。佛门称花为“华”,花、华不二,献于佛菩萨前的称为“献花”,“借花献佛”一词就源于此,散布坛场四周的称“散华”。佛教的十供养像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为普遍。在坛场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经里有许多与花相关的典故和用语,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开见佛、舌灿莲花、花果自成、花开莲现、九品莲花、百鸟衔花、梦幻空华、镜花水月、莲华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东汉最初的佛教造像艺术中,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的同时,佛教插花也传入了中国。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经的讲授会堂上供花,主要有3种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银线穿各色珠子以及莲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像出巡或佛经讲堂时散下,以助其盛。东晋高僧法显在其《佛国记》中记载佛像出巡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后秦的鸠摩罗什译的《金刚经》亦有“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华(花)香而散其处”。故而在佛画中多见飞天散花的形象,多源于此。皿花,是一种盆碗状的器皿内放置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花,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养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宝瓶,象征光明、清净。在北魏时代的龙门石窟浮雕中,有一幅宾阳中洞的石浮雕画——《帝后礼佛图》,极为著名。此图表现北魏皇室成员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贵族妇女,手执花束,以一枝盛开的莲花为主,两边各衬一枝比主花低的莲雷、莲蓬,比例恰当,十分美观,表现了当时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果实类等为主。

2隋唐的院体花在宫中流行

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园艺技术的进步,为赏花、插花的广泛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隋唐时,思想界实行三教并尊,宗教哲学进入全盛时期。当时,佛教中的禅宗盛行,禅宗六祖慧能,主张以顿悟之法领悟佛家真理。他喜爱梅花,所过之处常插梅花作为标志。隐含着佛理之喻,对后世禅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卢愣迦绘的《六尊者图》中有缸插牡丹,为禅家花较早的图画记载。在举世闻名的敦煌佛教壁画中,绘着人们去拜佛时多执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许多窟中绘有的手执托盘的飞天,凌空飞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写照。在《西游记》中描绘的观世音菩萨就有手托宝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讲经法会上,也设有瓶花为装饰。一幅绘有唐代高僧玄奘讲经的《玄奘讲学图》上,绘有两瓶莲花,花叶相称,成对装饰于讲经堂前,瓶中花型对成,组织严谨,以正中一高枝为主,两边各配对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长生、成仙,多吟诵使人长寿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于《八十七神仙卷》中诸位神仙手持的盘花、瓶花更是丰富的插花艺术资料。哲学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时,隋唐时期,国家大一同,社会、政局较为稳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种繁荣也影响着艺术领域,雍容华贵的气质、大气自由的精神贯穿于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唐代插花艺术提供了发展的涨力。在这种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美。盛唐主导“势壮为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在花材的选取上,讲究雍容华贵的气质,主要以花形硕大的牡丹、芍药为主,此外,还经常选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剑兰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贵壮丽的风格为主,故此时期的主要类型为宫体花,亦称院体花。宫体花,主要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宫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此种花型要求衬托平衡,避免过疏过密,花枝长度约为花器高度加半径之和。

3宋元理念花、心象花并蒂争辉

宋元时期,中国插花进入了普及时期。宋时,国力已不如唐时强盛,但毕竟结束了五代的割据局面,经济文化更加进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种进一步丰富,而其观赏更具多样性。插花艺术因而得以继续发展。元代继承宋代插花之余绪,也显得绚丽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发展到了宋代被统称为理学。理学是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学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认为应存天理,灭人欲,极为重视道德思想;更进一步提倡阴阳互变,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要求人们静观万物,从中体会到时光变迁,宇宙奥秘。理学又是北宋以后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宋代的社会动荡不定,许多文人士流为避现实多退隐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山水花草之间,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颐的学生程颢诗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对花开花落等景象更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艺术更深入地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达着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显得意味深长。理性内涵加清丽外形,具有清纯美丽的形态。宋代的社会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气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内敛;不再激情汹涌,而是冷静地思考。宋朝的时代精神就是清雅、隽秀之气质。这种气质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细描绘,以花抒写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梅花、腊梅等枝条来插制。这与唐代喜用牡丹的富丽不同。司马光《独乐园记》记述了他迁居洛阳后,难与时人相同而独居独乐园读书游赏的情趣。文中还记载了许多花卉,在其中独自逍遥“迁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事。……”从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总是把哲思与花木、与大自然相联系。所以,文人义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选取上喜用松、竹、梅、柏、兰、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达人生抱负、理想等。表现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内涵加上清丽的外形,自有纯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为主。理念花以瓶花为多,以理为表,以意为理,或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讽时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结构以清为精神之所在,以疏为意念之依归,注重枝叶的线条美。

元朝的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中后期,极为注重吸收以儒学为主的思想文化,继承了宋代的理学思想。与此同时,在艺术领域也继承了宋代的绪统,尤其是花卉文化继承宋代之风流,同时又具有时代特色。元朝实行的种族歧视制度,使汉族文人受到元统治者的歧视,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闲适自在,不屑为官。所以,元代的艺术中有这种闲散、淡雅的味道。另外,还受到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多为借花消愁或表达个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兰等名花表现文人清雅、闲韵、伤逝等情感,从而出现了“心象花”。心象花,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积郁所做,作品偏于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现出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表达个人内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种多样,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纯属作者心里的表达,他人不易领会其中之含义。这种花型与院体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采用。

4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写景花和象形花竞相峥嵘

篇3

二、武术中的徒手较技与散打的内涵差异

总的说来,武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丰富以及完善,因此形式上具有多样性,这在“练打结合”,“内外兼修”一类的武术要义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而散打项目仅仅注重“打”,注重赢得比赛,因此在这里存在一个矛盾性的问题,散打项目的主要功能属性就是“搏击”属性,那么这一属性的文化内涵,与我国古代“手搏,白打”等等一类的徒手格斗是否存在延续性呢?散打项目在“格斗”这个层面,与我国古代武术的徒手格斗在“肢体武器”运动用的角度上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共通点在于都伴随着人类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可是这种看似相通的认识却又存在着不同的方向。文化的繁盛是我国古时的特点,对天地,对自身的思考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文明与信仰,这也让我国古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一度达到巅峰位置,因此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影响下,古人在认识自己身体的过程中,不仅仅停留在对自身肢体武器搏杀技能的认识上,高度的文明让古人对武术“形而上”的领域也有着深远的探索,因为他们习武也有着一个为了让自身得到“升华”得到“进步”的目的。我们都知道“武”字“止戈为武”的文化内涵,而这一内涵恰恰是古人“武术观”的重要体现,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特点影响下,“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等等一系列的武术思想才得以诞生并且支配着古人的习武活动。相比之下,散打项目虽然作为现代搏击项目,其方向性还处在将击败对手作为唯一目标之上,而在古时,以击败对手为直接目的的武术,最初出现于原始社会,其后在封建时代文明开始进步时,更多的是用在战事,自保,关乎存亡之际,而非武术常态,当然,这不代表武术完全不注重“赢”这一目的,古时武术两两较技的徒手相搏,能够取胜自然也是检验自身技艺的重要方式,只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风格决定了“赢”是一个大的内涵,而非仅仅代表一次对抗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古时的徒手相搏的文化内涵是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导向下发展的。而散打项目的对抗,是在现代竞技比赛的规则导向下发展起来,因此更多体现出的是其内在的商业性,以及功利性。其实当我们细细观察散打比赛,就会发现比赛取胜这一简单目的,并非散打文化有别于武术文化的唯一原因,最为显著的不同在于由历史的传承延续构成的武术的传统性,也是难于在散打项目中得到体现的。散打项目的比赛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完全参照了现代商业竞技体育赛事,从拳手的着装,礼节之上,同样未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的传统礼仪文化特点。散打项目的客观运动形式特点所体现出的“原始、野性”,在徒手格斗层面,与武术徒手较技,是仅在技术层面具有一定相通性的两种文化形态。

篇4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206-01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提供信息资源的组织,包括软硬件、网络与专业人员,以一致性、永久性的方式将数字化馆藏进行选择、组织、提供查询、解释、传播与完整保存,以便这些数字馆藏可以迅速、经济地提供给特定的人们使用,它是将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迅速发展,相对与过去的传统图书馆,已经有了很多变化。本文就从“建设图书馆的必备条件”的五个方面来比较数字图书馆相交传统图书馆的变化。

首先是馆藏资源。从资源的类型来看,传统图书馆以印刷文献为对象,重视物理形态的图书和期刊的收藏与保存;而数字图书馆则是数字化的多媒体资源,包括图像、文本、语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它可以是对已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也可能是原生数字资源,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最本质的特征。它使得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类型得到了丰富。从资源数量上来看,数字图书馆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数字资源,并且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从而大大的增加了资源数量。而传统图书馆由于受贮藏空间的限制,所以只能获得很小的馆藏量,这些相比起数字图书馆的微不足道的。

然后是存取方式。从贮藏方式来看,传统图书馆是侧重于物理馆藏,实行集中式管理,并且由于实体资源本身的特性,不易存取。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化减少物理形态资料的储藏和保存,实行分散式管理,将数字化的资源存储与计算机介质上,可长期保存,并方便读者借阅。从借阅方式来看,传统图书馆资料使用受地域限制,用户必须到馆借阅,这必然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而数字图书馆资料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合法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快捷的实现馆际互借,这即方便了用户也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

从工作人员方面来看。首先是工作人员的数量,传统图书馆由于需要大量人员从事书籍整理工作,所以工作人员较多。数字图书馆则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这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交由计算机完成,使得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字资源开发等工作上,从而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数量大大减少。从工作人员的工作来看,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大多集中在繁杂的文献整理、排序等非图书馆核心服务上,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使他们从图书馆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在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上来。随之而俩的是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

再从用户方面来看。传统公共图书馆用户主要是普通大众,包括老年人,中年人,小孩;传统高校图书馆的用户则主要是在校学生和老师;而数字图书馆的用户也多为出于学术目的的用户,用户相对单一,所以相比起来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虽然因为其易存取的特点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用户,但是用户层却不及传统图书馆的丰富。并且先阶段真正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人还不是很多,人们还是更倾向于亲自到馆借阅。

最后从建筑设备方面来看。传统图书馆由于是贮藏实体文献,所以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而很多地方的图书馆建筑也会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比如川大的江安图书馆就是江安校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数字图书馆由于其存储的都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所以不需要实体的存贮空间,也就谈不上图书馆的建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但笔者总觉得由于没有实体建筑数字图书馆总是少了那么点人文气息。

除了以上图书馆建立的必备条件之间的比较以外,笔者还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变化。

职能作用的深化。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搜集、整理、提供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疑是提高了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执行力度,使其更为高效。而数字图书馆由于其本身特性,通过照相等技术,避免了文献由于存取不对受到的损害,使得文化典籍能够更好的保存。从而使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完善。而对于图书馆社会作用之一的深化科研工作,数字图书馆则对其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笔者一直认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学术科研带来的影响最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有关。在前面也提到了,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用户是带有学术科研目的的读者,如学生、老师。数字图书馆海量的信息无疑是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便利。所以更加深化了科研工作。

意识思想的改变。拥有和获取理论的出现为“图书馆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争论划下了句点。笔者觉得数字图书馆就是这一理论的一种实际运用。他使得人们认识到图书馆不光是一个藏书借阅场所,更是一个高效的信息获取中心,一个快速信息传递中心。“图书消亡论”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间的深入,它必将更深刻的改变传统图书馆。

篇5

传统专业,有别于新兴专业,指办学历史悠久、培养过几代人、文化积淀相对深厚的老专业,如化工大类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传统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传统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学生的培养及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1]。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但传统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真正紧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传统专业软件(如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传统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建设的特色不鲜明,同时国内外对传统专业的着眼点大多在科研与传统专业学生的就业方面,对传统专业差异化建设方面的观点甚少。

一、差异化战略理论和专业差异化战略发展的本质

1.1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关于差异化战略,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他认为差异化战略是竞争战略的三个基本战略之一,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有差异,能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同时他指出了实现差异化战略的方式有品牌、技术特点、外观、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伯顿・克拉克基于差异化战略曾经断言,“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

1.2专业差异化战略发展的本质。

R挡钜旎战略发展就是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区域经济发展概况、生源个体需求等实施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和恶性竞争。变竞争为错位,变雷同为互补,主动寻求专业发展定位、方向和关系上的变化,有意选择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和专业建设模式,以谋求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积极求变创新,努力培育自身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专业内涵建设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传统专业差异化发展策略研究

2.1职业技术学校在进行传统专业差异化建设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理念和思路问题。

(1)竞争意识。尽管不能将经济学研究、市场、竞争的概念简单移植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来,但是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已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且这种竞争已日趋白热化。竞争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生源、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等。未来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呈现下降趋势,职业技术学校对生源的吸引力问题将会日趋严峻,传统专业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生源;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日趋增大,争取政府资源的关键在于“强”和“特”,各传统专业必须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竞争意识对于职业技术学校传统专业建设而言必不可少,应努力使自己获取竞争优势。

(2)服务客户需求。职业技术学校传统专业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传统专业服务的客户主要为学生和企业。需求分析是进行传统专业建设的起点,对客户需求的准确分析与把握是传统专业定位的前提。

(3)价值创新。传统专业建设能否为学生、企业带来新的价值,这是突破传统专业建设思路的核心问题。价值创新是“价值”和“创新”的结合体:传统专业为学生、企业提供的服务是有价值的,这是首要前提,这是传统专业价值的体现;创新则要求超越现有需求,传统专业建设的起点不再是被动地满足需求,而是主动分析、开发学生和企业需求,形成新的价值空间。

2.2传统专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取得有别于普通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建设传统专业时对自身的办学历史和业已形成的传统专业结构及教学能力的特点进行分析,注重传承长期办学在教学、实践、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和就业等方面已形成的特色与优势,并注意与同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科普通专业设置与办学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寻找学科传统专业方向的空档(空缺)或在同类传统专业上寻找特色课程、特色实践方案、特色就业渠道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尤甚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需求量大,而学生资源供不应求,可尝试由企业出资、出人、出教学方案,共同进行传统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和继续教育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培养[2]。

2.3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通过学科交叉、复合求新、渗透求异设置传统专业。

篇6

家家习为俗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400多年前的一天,北周诗人庚信家来客了,他忙碌着洒扫庭院,布置会客室。小心折下的杏花,用金盘作衬,巧手造型,显示出主人卓尔不凡的内涵修养,他一时高兴还写下了这首《杏花》诗。当时,这种插花礼仪可谓最盛情的待客方式,在文人雅士和民间百姓中流传。

中国是东方式插花的起源国之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插花艺术。至唐朝,插花艺术盛极一时,白居易在《买花》诗中描述说,“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公元609年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日本遣唐使者小野妹子带着几箱佛卷经文和中国的插花艺术踏上了归国的航船。回国后,小野妹子吸收中国佛教供花的精髓,结合日本的习俗,制定了祭祀插花时花材配置的种种规矩,创建了日本第一个插花流派――池坊。此后,日本将插花艺术当作国粹极力宣传,发展成了日本花道,其文化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在日本,花道并不只是单纯的插花,它与道德修养紧密相连,被推崇为了日本女性的必修课。日本有相当数量的花道学校,每年有百万女性去学习花道,花道爱好者占到日本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国插花艺术却因战乱日渐式微,于清朝末年开始逐渐淡出国人的生活。如今,说到东方插花,大多数人只知日本花道,却不知中国插花。有心之人会发现,国内花卉市场虽一派繁盛,却大多是模仿西方花艺。颜色浓烈、花朵繁多、讲究几何构图,装饰性很强,但表达的是西方人热烈奔放的审美。而中国传统插花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意趣之美、内涵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并讲究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一,体现整体和谐美。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灵魂,又与中国书画艺术互相交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节斑驳竹筒,三两桠桂枝,几朵黄菊,几缕麦冬,就组合出了一件好似游龙戏凤的筒花作品。线条疏朗,意境悠远,充满无限美感。

掀起复兴潮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的眼睛被奥运奖花“红红火火”所点亮。这束花运用 “中国红”月季、火龙珠、芒叶、玉簪叶、书带草等国产花材,以中国传统插花的技法插制而成。除了奖花之外,奥运场馆、接待中心的各个角落都点缀着中国传统插花作品,让世人在参与体育盛会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插花的独特魅力。

这都是北京奥运花艺配送中心首席花艺师王莲英“处心积虑”之作。“奥运会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平台,传统插花可以在众多的场合展现自己,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奥运’的精神。”王莲英在奥运会花艺师的动员大会上这样说道。中国传统插花在断流几十年之后得以复兴,王莲英功不可没。

20多年前,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花卉学课程的王莲英,为了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插花的形式与技法”,一头扎进故纸堆研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一旦深入,传统插花绝美的表现力深深地震撼了她,同时她也为这门艺术远离现代生活感到遗憾,内心涌起的责任感驱使她对这门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保护和传承。

第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于1987年4月在北京举办,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农业展览馆里, 齐聚着来自祖国万里河山中的5万株花花草草,在充满花香与绿意的展馆里,有一方天地格外迷人,那就是传统插花展位。大自然的万千风情展现于一瓶一碗一缸中,每一幅插花都是一首古诗词,都是一幅中国画,充满意境美和韵味。

组织传统插花展是王莲英的一次临危受命,当时条件很欠缺。王莲英四处奔走请来上海、广州的花艺领军人蔡仲娟、王绍仪等前来助阵。日本插花代表团受邀前来参展的时候,惊讶于中国人对插花艺术的深邃理解和灵动表达。这次成功的插花展览掀起了复兴传统插花的浪潮。

花博会结束不久,王莲英在中国花协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中国插花花艺协会,并任第一任会长。王莲英从文化的层面分析了传承传统插花的重要意义,“西方以及日、韩等国凭借强势抢占插花艺术的话语权,甚至操纵了世俗的审美观。我们要用中国的花语言去塑造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

于是,她又组织成立了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她带领同仁和学生钻研历史文献,挖掘、整理了历代插花艺术图片百余幅,编辑出版了《中国插花》、《传统插花艺术》和《中国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赏析》等书籍;1995年,她又在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通过组织传统插花作品展、图片展宣传传统插花艺术,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投身到这门艺术中来。在王莲英和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以及北京林业大学的积极努力下,传统插花于2006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3月26日~3月28日,第十三届世界花艺大展将在上海举办。整个花艺展包括花艺展览、花商展、花艺专家论坛和花艺比赛4大主体活动,其中花艺比赛被称为“花艺世界杯”,每个国家级会员只能有一名花艺师参赛。

在去年举办的世界花艺展中国区选拔赛中获得冠军的倪志翔将代表中国出赛“花艺世界杯”,这也是中国花艺师首次参加“花艺世界杯”。 倪志翔说:“我将带着充满中式美感的作品去参赛,让中国插花的美绽放在世界的舞台上。”

顺生活之流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插花不是某个家族、某个门派技艺的传承,它是群体式传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承者,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成都有间浣花草堂,每到周末,琴声悠悠,花香袅袅,一群人在此弄花悟道。这是一间学习传统插花的教室,来此学习的有企业老总、白领、老师、学生、花店从业者等各种不同身份的人,浣花草堂的堂主操瑞芸是一个从台湾来的花艺师。

据她介绍,台湾也是于80年代开始复兴中国传统插花的。24年前,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他欣赏到了馆中所藏中国古代书画以及工艺品,有几幅书画作品表现的是中国插花。他被中国传统插花的美震住了,回国后立刻投身于传统插花在台湾的复兴,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教育基金会。他召集台湾的插花师进行传统插花的研究和创作,并积极在公众面前进行表演和作品展示。

操瑞芸就是被吸引的观众之一,她原本从事西式插花,当看到中国人自己的插花是如此灵动逸气、充满美感的时候,她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情怀被触动了。她加入了基金会,进行长达7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了教授的执照。2002年,她来到成都,成立了台湾中华花艺会分会,在大陆进行传统插花的教学和推广。

“学习传统插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除了掌握一种扮靓家居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怡情养性的插花创作让我们的心灵因亲近自然而变得纯净、美好,传统插花蕴藏的丰富内涵可以启迪我们的心智、滋养我们的精神。”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这古人的雅兴,也不失为今人的时尚追求。花朝时节,百花竞放,采摘几株花卉,插在瓶中,摆在盘里,放入缸内……接待宾客的到来,然后谱曲、备酒、描画、吟诗,共赏花艺美。我们需要为生活补补文化艺术的课了,把插花艺术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顺生活之流前行。

篇7

1 高职院校开设插花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1.1 宏扬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

插花艺术是以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配合将其稳固的器材,经过艺术构思和适当的剪裁整形及摆插,以表现生态美与自然美的一门造型艺术和实用技术。

插花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在中国发迹甚早,至唐宋年间已有系统的论著,明代达到高峰,但到了清朝以后便一蹶不振。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隋唐时东传入日本,在日本得到发扬光大,形成花道,并风靡全世界。高职院校开设插花艺术课程可以发掘和宏扬中华插花艺术,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重放异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1.2 市场需求

插花产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花卉艺术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花卉艺术消费也是一片欣欣向荣。由于国内大型花卉市场及专业花店数量的快速增长,婚庆服务行业的发展,插花已经成为热门的行业,高级插花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插花艺术这门课程,插花艺术已成为高职院校园艺、园林、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生态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必修课,同时其他专业也纷纷将其列入公选课,供学生选修。

2 插花艺术理论教学体系

插花艺术是一门以观赏植物为对象,研究美学应用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特色课程,是集观赏植物、园林艺术原理、色彩设计、造型设计、美学设计、花卉应用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以多媒体教学为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插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掌握插花的技巧,从而引发对插花艺术创作的激情。

2.1 插花艺术的概述及插花基本知识

讲述插花艺术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作用,插花艺术的起源,中国、日本及西方插花艺术的发展简史,插花的器具、花材的种类、花材的采集与选购、包扎、保养,花材的修剪、弯曲造型、固定等基本技能,插花造型的质感、形态与色彩等基本要素,均衡与稳定、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韵律与动感等基本原理。

2.2 东方式插花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法则,写景式插花对布局、花材的选配、容器配件的陪衬,写景写意的表现技法的要求,直立型、直上型、倾斜型、平展型、下垂型、对称型、合并花型、写景式插花等东方传统插花的基本花型插作技法,中国古典插花的花型及意念。

2.3 西方插花艺术

西方传统插花艺术的特点与风格,传统几何型插花造型设计对花材搭配、花器及花枝长度以及色彩的要求,三角型、倒T型、L型、水平型、半球型、椭圆型、放射型、弯月型和S型插花的基本技法。

2.4 现代插花艺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现代艺术得到蓬勃发展,东西方文化加强了交流,根植于文学、艺术、园林的插花艺术也得以极大的进步,运用各种新思想、新流派、新手法、新技巧、新花型的现代插花艺术应运而生。主要讲述花篮、小品花、微型花、浮花、壁挂花、花束、捧花、头花、胸花、腕花、肩花、丝带花、缎带花、花车及人造花的制作技法。

3 插花艺术实践教学的开展

插花艺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创新性很强的课程,且实验材料为鲜花材。在实践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实验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相结合,创新的开展顶岗实习、职业资格鉴定、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1 课堂实践教学

插花看似简单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却并非易事。因为它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溶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活动。

3.1.1 教师示范与学生模仿

插花艺术本身是一种创新艺术,需要不断地创新,通过动手实践从模仿到创作,尽可能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有的创造力,都来自于最初的模仿和学习,模仿便成为了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刚学习插花时谈不上自由发挥和创作,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在最初阶段,老师需要亲自示范现场插出一件作品,让学生模仿制作,体会插花的方法及规律。

3.1.2 学生分组实操与独立创作

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插花图片资料,然后模仿图片插出作品,在模仿中逐渐加入创作的成分,为后面的独立创作打下基础。开始学习插花时把学生分成3~5人一个小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提高技艺。到了学习的后期,特别是创作期,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作品,这样可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1.3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插花作品完成后,以点评、互评、讨论与总结等形式,从作品的构图与整体效果、花材的运用与配合、色彩的搭配、主题与意境、创意、插花技巧等方面,对每个插花作品做出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发表自己对插花艺术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提高审美能力。

3.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色,不同于其它的实习方式,学生必须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插花艺术课程可以结合高职教育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开展顶岗实训,即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安排到花店、酒店、会所、婚庆公司进行为期数周的顶岗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并加以创新。

3.3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在学完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参加花艺师、花卉园艺师等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应试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升华。

3.4 组织职业技能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插花技能大赛、各地花协举办的插花技能大赛以及学院内部举行的插花大赛,把大赛作为进一步检验实践教学成果的手段。技能大赛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赋予了课程教学新的内涵。既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又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10.

[2]宛成刚.插花艺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

篇8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43-2

一、 前言

插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派众多,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东方插花,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另一类是西式插花,以欧美等国为代表。东西方的插花艺术因其历史及地域的影响,其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来说,东方的插花更加注重的是整体的线条美、意境美和自然的姿态美,而西方的插花艺术更多的是讲究热情奔放的美感,讲究的是整体的几何造型。

二、东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东方式的插花艺术的主要代表就是中、日两国,其中日本的插花艺术源于中国,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之后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总体来说,就是深受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传统的文化积淀下,东方式的插花艺术逐渐形成了追求意境美、线条美、自然姿态美的审美趣味,其具体的风格特点如下:

(一)不求数量,更多的是要画龙点睛。东方的插花艺术非常讲究用青枝绿叶来衬托鲜花的美好,对造型进行勾勒,经常用到松、竹、梅等枝叶。

(二) 强调线条和自然姿态的美。东方式的插花追求的是线条的自然流畅和构图的意境深长,自然的姿态美胜于一切,或是两三杆青竹,或是一两朵折枝花卉,或是幽静的风景小品,都要求自然流畅。东方式的插花艺术要求遵循由3大主枝构成的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位法原则,但是也要力求“合同于一体”,不能拘泥于规则。

(三) 用花要求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不追求花色和数量的多寡。东方式插花较为淡雅,在花色选择上,一般多是只用两三种,在对色彩的处理方面,对比色方面运用的较多,比如说在容器的选用方面,其色调要可以更好的反衬花卉的效果,当然冲突不能过重,协调色的作用也就十分重要,所以,枝叶的衬托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四) 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色彩和线条并不是东方式插花的全部因素,用插花来传情达意才是东方式插花的主要目的。东方式插花讲究形神兼备,即不仅要能够欣赏到插花的外在形态美,还要能够深入地理解插花作品的富有深意的内涵美,追求其美的意境。“内外兼修”才是东方式插花的最重要特点。

三、西方式插花艺术的特点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主要以欧美各国为代表,由于其历史、地域等因素与东方的截然不同,也就造就了其在插花艺术上有别于东方式插花的艺术风格,西方式的插花艺术多追求插花的造型,用花量大,而且色彩艳丽,富有理性。

(一) 西方式插花用花数量大。其讲究要有花木繁盛之感,所以用花多选用草木花卉,如百合、、月季、菖兰、香石竹、扶郎花等。

(二)讲究造型,一般多为几何构图。西方式插花多讲究对称,要求要有雍容华贵之态,例如对称式的球形、半球形、等腰三角形等,不对称式的则有新月形、S形等。

(三)色彩艳丽,气氛热烈。西方式的插花多追求强烈的色彩,要有雍容华贵之感。西方式的插花往往会在一件作品上选用多个颜色的花朵,将每个颜色进行组合,以形成多个彩色的块面,所以西方式的插花也常会被称为色块的插花;当然,西方式插花有时也会将各种颜色的花混合在一起进行扦插,以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四、东西方插花艺术风格不同的原因

(一)东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东方式的插花深受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所影响,而且也与文学艺术、建筑艺术等密切相关。而且以中、日两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域的人性格趋于内向稳重,喜欢探究的是事物的内涵,所以在进行插花时较多的追求的是插花艺术的意境美。

1、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深深地浸润到东方式插花的的每个枝条中。先秦时期,我国的插花艺术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孔子的儒家学说也已成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儒家学说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学说在插花方面,讲究的是人文之善与自然之美兼修,此思想也就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而在东亚地区流传开来。

2、东方式的插花是由中国传播开来的。而传统的中式插花的形成基础则是基于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中国的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对东方插花艺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另外,东方式的插花枝条众多,是为了追求枝条带来的外延美,这无不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密切相关。

(二)西方式插花艺术特点形成的原因

1、 西方式的插花艺术与其民风和地域密切相关。西方人性格多奔放,讲究征服自然,酷爱冒险,所以其体现到插花上的特点也就是注重色彩美和形式美,讲究插花作品所要达到的整体效果,而对作品的深刻意境则没有过多追求。

2、 西方的哲学思想大多比较强调理性,讲求一切事物都要“唯理”。将一切物体程式化、规范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插花艺术的发展。所以,西方式的插花多讲究的是色块、色彩的热烈绚丽,以此来营造热烈奔放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李林,唐世斌,林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插花艺术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07).

[2]沈鹏飞.中国古典插花艺术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11602

1引言

当今社会插花艺术流派众多,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东方式插花,另一种是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式插花。插花艺术的表现,在较大程度上受民族习惯、地域的影响,使东、西方插花各具特色。西方式插花讲究强烈的美感,给人以热情奔放的印象。东方式插花注重线条造型,着重于自然姿态美,清雅绝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被人们认识和吸收。东、西方插花出现了相互渗透的局面,彼此取长补短,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

2东方式插花艺术

东方式插花起源于中国,早在东汉时,插花即作为佛前供花。隋唐时,插花从佛前供花扩展到宫廷和民间,出现了花文化。宋元时期,插花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明清时期,插花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有关插花的专著也随之出现。插花艺术随着文化、宗教活动的交流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

2.1东方式插花的艺术特点

(1)崇尚自然。东方式插花以植物的自然形态为基础,通过作者的艺术创造,使作品充满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

(2)讲究意境,以形传神。东方式插花不仅注重花材的形体美和色彩美,而且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既追求插花作品的内涵和神韵,又注重作品外在的形态美和色彩美。

(3)注重线条造型。东方式插花通过不同线条的长短、粗细、强弱、虚实、疏密、曲直、顿挫等变化勾勒出或飘逸、或粗犷的不同形态。此类插花不失自然风姿,形式多样,婀娜多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4)色彩朴素雅致。东方式插花选用花材考究而精练,不以量取胜,而以花材的姿态和质量取胜。使用花材以木本居多,作品中用花种类少,数量少,色彩简单。

(5)东方式插花注重季节特点,在不同季节选取具有该季特色的花材着力表现该季节的主题。如兰桃迎春,荷榴庇夏,菊桂护秋,梅竹斗寒等。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四季变化的景象(图1)。

2.2东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

东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盛华与瓶花两类。所谓“盛华”是指在阔口浅身的花器内,使用“剑山”或花泥插出的插花作品。而瓶花,是指在口小而身高的花器内,进行插制的插花作品。东方式插花采用不对称式自然构图。基本构图形式有直立式、倾斜式、平展式、下垂式等四类,但没有不变的固定格式,在基本构图形式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植物的自然形态,通过高低错落、动势呼应、俯仰顾盼、刚柔曲折各得自然之妙,形成千变万化的不对称式自然结构。其作品清新自然,秀丽多姿。

3西方式插花艺术

西方式插花起源于古埃及,早在4600年前古埃及人就将睡莲花插在瓶、碗里作为装饰品、礼品或丧葬品。在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插花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插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形成了造型简单规整,花朵均匀丰满,色彩艳丽,形态直立的西方大堆头式插花风格。

18~20世纪,插花作品已广泛应用在室内装饰和社交活动中。同时它还吸收了东方插花艺术的一些特点,不仅所用花材种类丰富,而且量大,各种几何图形的构图既匀称、丰满而且对称和规则,充分表现出自然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又注重用枝、叶表现线条美。既表现直立的线条,也追求斜出、下垂和弯曲等各种流畅的线条。这种丰满而活泼的构图更进一步地完善和形成了西方插花艺术风格。

由于受当前世界现代艺术潮流影响,为适应表达现代意识和情感,西方插花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3.1西方式插花的艺术特点

(1)注重几何图案的丰满造型。在构图上较多采用对称式几何造型,不论采用哪种形式,插出的作品,互相对称,图案美丽。

(2)注重装饰美、色彩美、图案美。不考究花材个体的线条美和姿态美,只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运用花色较多的花枝配置在一起,形成各种颜色的块面,也可多种颜色巧妙地混插在一起,形成华美的图案和色彩。

(3)采用的花材种类多、数量大,以盛取胜。西方式插花作品多使用草本花材,讲究造型对称、比例均衡、色彩艳丽。给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端庄大方的感受。

(4)通过外形表现作品主题。西方式插花作品大多直接用外表形式来阐明作品的主题,如用红色心形作品表现爱情,用十字架形作品表示哀悼等,充分表现了西方插花豁达率直的风格(图2)。

3.2西方式插花的艺术形式

西方式插花以几何形体构成为其主要形式,根据外形轮廓不同,常见的有:圆球形、球面形、椭圆形、金字塔形、直角三角形、新月形等,这几种形式是西方传统的普通插法。

东方式和西方式插花艺术的形式,之所以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是由各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的。东方人含蓄内敛,喜爱温和雅致的意境,少见外露手法。而西方人热情奔放,喜欢能够直接表露的东西。

4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东西方插花艺术交流日益频繁,通过相互学习,互相融合,使插花艺术日臻完美。西方插花吸取东方插花线条造型的优点,使作品显得更活跃,更流畅,更诱人了,还吸取了东方插花不对称式自然构图的长处,突破了规整的几何图形的限制,在注重外形美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内涵,使插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随着西方插花的引入,特别是礼仪插花的广泛应用,东方式插花也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相应的创新和改变,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插花艺术体系。但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传统的插花艺术进行传承,使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本源,是进一步弘扬东方插花艺术的基础。还应该在充分体现传统插花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插花其他插花的优点和精髓,使之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改善缺点,弥补不足,更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卜复明.花卉应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篇10

插花艺术属于应用型学科,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开设该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授课的学生都是有一定艺术创作技艺的艺术生,但是由于我院学生的文化成绩较低,所以学生的文化底蕴相比其他院校稍微要差些,这对他们的作品创意也有影响。同时由于这门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所以它所面对的学生就是来自全系的大一至大三各个专业的学生,而且这些学生都没有花卉学知识基础。所以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就要添加相关知识,以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的花卉学知识,以顺利完成教学的要求。

2教学条件

方面因为是选修课,没有独立的插花艺术专用实训室,也没有实训设备,直接安排美术生专用画室作为实训室。同时经费不足也是教学中面临的另一问题,教学中不能大量使用鲜切花材,对于插花艺术这样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尽量使学生有接触鲜花花材机会,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使学生技能提高。

二、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总的课时是32学时,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安排了16学时,理论课系统讲解了插花艺术发展简史、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花材的分类选择与选购保鲜、花器种类与用途、花材的修剪弯曲造型与固定技术、插花艺术的构图原理与造型形式、色彩理论、现代插花艺术及插花作品的品评欣赏等内容。实践课程包括手绘插花作品,进行创意构图训练和创意思维训练;东西方传统插花的制作技术、插花作品的赠送陈设与品鉴、现代插花的艺术和技巧。在具体的讲学过程中,尽量应用案例和实际插作过程进行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2理论课程

调动学生兴趣插花艺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花材的知识,造型原理知识,还有美学、文学、宗教、哲学、历史、绘画、书法、音乐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造诣也直接影响插花的水平。首先讲解四个内容:一是插花艺术的特点、作用和分类;二是花材、花器基本知识、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讲解插花的步骤;三是插花造型的基本理论、造型所依据的四条原则;四是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插花艺术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然后再开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依次介绍东西方传统插花艺术,随即上对应的实践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总的比例约为1:1。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在讲解基本知识时,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补充大量的相关花木知识、以及与花木有关的文学知识。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即使是范例图片也不是一味的称赞,使学生思路开阔,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增强。讲到基本花型插作时,不是直接在讲台上示范插作,而是把插花过程提前录好在光盘,播放的时候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讲解,有不同角度示范,达到全方位讲解示范的效果。

3实践课程发挥学生创意

1.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根据课程情况设置以下五个实践内容。一是花卉市场调研及花店观摩,了解当季市场常见花材级市场现有的插花造型,同时买回实践所需花材,进行花材保养方法实践。二是插花作品手绘创意图训练,个人完成。三是东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插作,小组创作完成。四是西方传统插花基本花型插作,小组创作完成。五是插花作品自由创作,个人完成。

2.实践课程的实施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在实践课程中学会基本插花插作,对实践教学环节要作具体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在实践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提前准备好自己需要的花材、花器、花泥和剪刀、胶带、铁丝、钉书机等工具,充分利用好实践课的时间。个人完成的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意,进行一对一指导,实践过程中巡回辅导。小组完成的实践环节,要加强引导,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随时掌握学生实践动态,提前指出需注意的问题和易出错的地方,从理论上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并亲自动手示范讲解。插花作品制作完成后,各个小组之间还要相互鉴赏,评论。经过从作品的构思、选材、造型、色彩搭配、鉴赏评论等一系列课程的实践,学生的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学习主动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插花作品最终完成后,我利用数码相机把学生的作品拍摄下来,同时要求学生写出作品说明,包括作品的名称、所用的花材和花器、作品的创意以及经费花费等,课后做成电子文档上交,课程结束后把插花作品照片和作品说明两个材料刻盘存档,以便于教学资料的规范管理。

(2)合理利用花材、花器插花作品之所以打动人,皆因它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其他材料不可取代。插花实践课程要用真实的花材,才能达到陶冶情操、传递情感和教学要求的效果。插花所使用的花材、花器,档次可高可低,可随课程需要而选用。如东方式传统插花小组实践课程,就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之前陶艺制作选修课的作品作花器,花材可以选用本地的野生花草、灌木枝条等,最后出来的作品达到了东方式传统插花的意境美和形式美,还具有地方特色。在西方式传统插花实践课程中,由于西方式传统插花要求花大色艳,需要的花材比较多,如玫瑰、康乃馨、百合等,主要是插作技法的训练,因此以小组为单位批发花材、花器,衬叶及配材尽量野外采集,不仅节省了资金,同时锻炼了合作精神,每位同学都得到动手和锻炼的机会。在自由式创作插花作品实践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类型作品的创作:有的学生在选材上创新,利用水果和花材制作蔬果篮;有的学生在造型上创新,制作出造型新颖的插花作品;有的学生在技法上创新,制作出花环、头花、胸花、腕花、花盒、手捧花等,而且这些花材都是她们在之前实践课中使用过的花材重复利用,花器也是废物利用,如饮料瓶、易拉罐、家用盘、碟、硬纸筒等改造而成。通过合理利用花材花器,不仅节省资金,还具有地方特色,同时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交自信心和耐心等多方面的素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艺术美的热爱,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插花艺术创作激情,创作出更多有的插花艺术作品。

4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插花艺术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检验学生最直观的途径就是看插花作品,但是不能只看结果,要实行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对实践过程实行考核。我考核的实践环节包括:个人手绘插花创意、小组作品制作和鉴赏以及个人作品展示说明,这些环节里面要求撰写创意说明,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深化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研究。通过实践过程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可以避免理论考试“一次性”考核带来的不良后果,给学生更多自由创作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的评价也更全面科学准确。

篇11

(一) 实践教学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既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多年以来,我国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视。2011 年 4 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 ]。“插花艺术”课是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课程,其实践教学对于高等农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教学是开展“插花艺术”课程的必要手段

各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插花艺术以鲜切花花材为主要素材,通过艺术构思和适当的剪切整理及摆插造型,表现花材的活力和自然美。插花艺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因此,“插花艺术”课兼有实践技能培养、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功能。这一特点决定了“插花艺术”课要侧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思考能力。

二、 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体系不够规范

“插花艺术”课是一门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既包含有自然学科知识,又有人文学科知识,还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活体验。但它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开设时间还比较短。“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2 ]因此,该课程实践内容安排不够全面和系统,选修人数也存在限制。

(二) 实践教学投入不足

许多学校管理层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在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在“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上相对不足,甚至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实习基地。例如,中国农业大学“花卉艺术”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插花实验室,实践活动只是在普通教室开展,插花过程所需的花材、花器及各种工具等需要教师自行负责,这给插花艺术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由于资金投入有限,限制了野外采风、参观花卉市场等实践环节的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 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目前既具备插花艺术理论教学素质,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寥寥可数。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园林、园艺或生物专业通过自主学习和系统训练等方式转型而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但教师数量偏少。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系统讲授“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师只有一位,而上课的学生有 400 人左右,教师授课时间紧张,工作量大,力不从心。(四) 教学对象接受程度不同选修“插花艺术”课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因此他们学科背景不同,个人人文素养水平各异,对课程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这使“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面临个体差异的困难。

三、 影响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 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插花艺术分为东西方插花,其课程以多项学科领域的知识为其理论基础,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3 ]。笔者借助鱼骨图研究方法,尝试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维度来构建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影响因素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因素。鱼骨图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所发明。其理论依据是,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头脑风暴法可以找出这些因素。如果将这些因素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并标出重要因素,就可以生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特性要因图。因其状如鱼骨,又叫鱼骨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问题或缺陷(即后果)标在“鱼头”外,在鱼骨上长出鱼刺,上面按出现机会多寡列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4 ]。按照这一理论,笔者提出鱼骨图中鱼脊为影响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因素,此为主线;并以此访谈“插花艺术”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入交流探讨,列举各种因素,问题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以原因的逻辑和层次关系来进行探讨,绘制鱼骨图主干图(见图 1)、支线图(见图 2~5),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完成鱼骨图的构建。

(一) 学校维度

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研究等都会对高等农业院校“插花艺术”课程实践教学产生影响(见图 2)。其中,教学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评价考核体系;教学设施方面包括插花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等。具体而言,教学管理方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和评价考核体系从制度管理层面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插花艺术在改革开放后重新得以发展,但高等农业院校对“插花艺术”课的定位不一致,开设情况各不相同,其实践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统一的标准,没有供参考的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多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基本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插花艺术”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插花艺术”课一大特点是实践教学占主体地位,如果与普通实践教学模式和规范完全一致,就会影响“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此外,目前还缺少一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缺乏对“插花艺术”课实践教学的督察制度,这也影响了“插花艺术”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是实现教学效果的载体和保障。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对“插花艺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经费的问题,没有建设规范、标准化的插花艺术专业实验室,加上地域因素等的影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花卉实习基地和合作企业。另外,农业院校普遍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插花艺术电子资料库,包括电子教案、课件 PPT、教学光盘、文献资料、图片、相关网站等[ 5 ]。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并能进行优化组合,是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而现实当中,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插花艺术课上的利用明显不足。教学设施捉襟见肘严重制约了“插花艺术”课教学实践的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对提高“插花艺术”课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是改进现有教学现状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缺乏经费投入等原因,国内在插花艺术实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的系统研究和探索方面所做的工作较少,统一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和建立,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插花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维度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学术水平、授课艺术等都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 3)。教育是一种艺术。“插花艺术”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系科之间和学校之间要加强相互交流、沟通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插花艺术教育事业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培养文化层次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加速提升我国“插花艺术”课的技艺水平,弘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创新既具民族特色又富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插花艺术的理论体系和技能手法[ 6 ]。目前,我国从事插花艺术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大多已老龄化,而且师资严重不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又不健全,人才断层较为严重。另外,教育技术人员与“插花艺术”课教师间往往缺乏密切的沟通与配合[ 7 ],影响了“插花艺术”课 CAI 课件功能的发挥,未能充分展现“插花艺术”课中评价和鉴赏环节。

(三)学生维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