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0:04: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者简介:郁雯(1963-),女,浙江鄞县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准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编号11YB032;主持人:郁文)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1-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对于“科学素养”的定义,不同国家的学术界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如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第一位:应理解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各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养“包含几大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1]。
(二)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
科学素养的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发展科学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观。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2]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外,面对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众的科学素养。
1.具有丰富的幼儿科学教育知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首先应积极主动去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吸取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中,要更多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其次,要掌握好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幼儿教育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科学教育中做到会操作、能考察、善制造。
3.具有幼儿科学设计与指导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需要,能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反映随时调整活动的目标。在活动内容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中,要以幼儿的兴趣或能引发幼儿积极进行探索的活动材料为前题,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幼儿认知兴趣与需要的活动过程,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去。
4.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保证。它包括研究资料的收集、研究方法的探索、测量工具的运用及课题的选择、论文的撰写等。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江西省南昌市近几届在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大专生和五年一贯制高职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一次随机结构型调查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对科学观点的了解、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以及学前专业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情况。分别用于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对科技的兴趣态度、科学信息来源、对高新科技领域的了解、对科技利弊的认识、对科学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等方面的信息。
在对科学技术术语了解程度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分子、Internet、DNA、纳米,四个科学技术术语了解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程度,绝大部分学生对DNA、纳米不了解。在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了解调查中,我们沿用了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6个测试题,三种学历的平均得分为66.3%,其中本科学历的学生为81.7%高于大专学历的学生,而大专学生则高于五年一贯制高职生,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科学知识和观点的理解程度越高的趋势。在对科学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3道题,一是对“科学研究”一词的理解,其余两道题是对实验方法和概率的理解,三种学历对其理解程度普遍较低,均低于对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平均为24.3%。在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根据我国迷信形式复杂的具体国情,将中国城乡普遍流行的迷信现想象进行了归纳,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种迷信现象设计为测试题进行测试,五年制大专生为35.7%,三年制大专为28.4%,说明认识科学与社会关系与受教育的程度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统计我们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做了一定的要求而得出的,三种学历平均得分为5.86%,低于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大专学历科学素养得分10.7%。
通过对不同学历的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调查,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很不乐观,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对科学素养的学习不重视,在高中阶段受升学利益的驱动,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天文、宇宙等方面的常识“无暇顾及”。到了大学阶段就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前沿知识,涉及不多,甚至毫不关心,文科学生在这方面更是薄弱,对科学探究、思考、创新及实践能力较弱。从学生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反映出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精神的认识上有缺陷。
同时,调查也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科技活动兴趣不大,主动参与的科技活动较少,如经常参观省市科技馆活动的人数平均只有18.5%,81.5%的没参加过;在阅读科普读物方面23.1%的人经常阅读,76.9%的人不阅读。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相关课程的兴趣
对幼儿来说,科学的启蒙主要是科学兴趣的培育,要激起幼儿的科学兴趣首先必须唤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兴趣。因此,我们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基本性和基础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认知结构,抓住知识生长点,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学生获得能真正的科学知识、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学生只有认识到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当前或未来所必须了解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才能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的价值,充满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勤思善问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巧妙设疑去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善于研究和探讨。并且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验证自我的想法,最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养成良好的探究科学习惯。把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做更多的探索。
(二)加强科教类课程的设置
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技巧课课程的学习,而对科学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重视不够,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且只开设一个学期,除此之外也没有通过其他渠道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学生对自身科学素养的养成也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今后开展科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来提升其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认为:第一,学前专业必须开设一定数量的如《现代科技概论》、《科学史》、《现代科技发展前沿》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第二,开设一定数量的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领域科学基础知识的课程如《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其它系里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利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选修课程,如《电工基础》、《地球知识概论》、《生物制药》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定位为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操作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三)营造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环境
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要不断强化科学导向,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科学。使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情绪,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产生的兴趣,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学前教育系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建设多元立体的科技教育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宣传资源,如宣传橱窗、校园网。介绍科学名人名家、科学新知识、科技新发现和新成果。二是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设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将学生制作的各类科技作品展出并存放,开放理、化、生等实验室,并指派老师进行辅导,使实验室成为学生的科技操做室以达到自然地渗透科技教育的目的。三是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如举办科技讲座、学生科技知识竞赛、科技制作竞赛科技文化展览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文化氛围的熏陶,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不断提高。四是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积极参加社会科普宣传活动,宣传科学知识,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到科技馆、科普报告团做讲解员,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科技相关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数学学习是比较抽象的。小朋友只有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才能真正理解有关数学概念和简单计算。所以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要让小朋友真正融入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小朋友学习欲望,真正喜欢上数学,并且在生活中真正运用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运用[1]。
一、教师要转变学前教育观念
幼儿园小朋友跟义务教育阶段小朋友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小朋友特点进行学前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教师的理念也要改变,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不断创新。在以前学前教育中突出的是教师的教,但是现在学前教育中,要求突出小朋友的学。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小朋友特点,改变学前教育观念,设计好学前教育内容,在课堂上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小朋友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师可以查阅发达的网络资源,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教师要改进学前教育方法
以前学前教育方法是比较欢快的,为的是让小朋友快乐地学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或者讨论等学前教育方式,调动小朋友学习积极性,让小朋友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实践中。培养小朋友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从幼儿园小朋友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要讲解的内容,设置学前教育目标,突出幼儿园小朋友的特点,选择一种比较适合的学前教育方式。例如,讲到个位数相加的时候,小朋友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算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手中粉笔举例,左手一根粉笔,右手一根粉笔,那么总共有几只,很多小朋友会很快回答出来,这样可以增强小朋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小朋友更愿意学习数学,然后教师增加难度,让小朋友思考。这样可以引发小朋友进行探究,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
三、根据幼儿园小朋友特点,布置合适的学前教育环境
和谐愉快的学前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开始,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园小朋友心性未定,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不会长时间坐在板凳上听老师讲课。所以在布置教室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特点布置圆环形,或者不规则的形状。这样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游戏,既可以让小朋友理解学前教育内容,又可以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开心地学习。例如,讲到事物的高低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同时站出来,比较个子高矮,教师可以在中间空地上站起来或者蹲下,让小朋友们说一说什么是高什么是低。这样在学前教育中,可以直接强化小朋友感官上的认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记忆更深刻。
四、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结合其他知识
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由于小朋友对学习的东西不会分类,因此教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可以在数学引导中加入自然小科学或者英文字母学习,突出小朋友的主体性特征,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字学前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就学过的数进行口述。锻炼小朋友勇气,加深小朋友对数字学习的印象。绕过小朋友数一下英语字母总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加深对英语字母的印象,加深对数字的理解[2]。
五、在笛а前教育中加入游戏
幼儿园小朋友比较爱玩,对很多事物都感到好奇。所以在数学学前教育中,可以加入游戏学前教育方法,让小朋友更容易接受,也愿意参与进来。对于每一节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内容安排游戏,锻炼小朋友的想象能力。例如,在认识数字1-8的时候,可以玩“抓老鼠”的游戏,让一个小朋友扮演黑猫警长,几个小朋友扮演老鼠,然后黑猫警长开始抓老鼠,最后看看能捉到多少。在游戏中,小朋友可以更轻松自由地学习数学,自主地理解和掌握。让小朋友更喜欢数学,更愿意研究数学中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安排课程内容,并且选择小朋友认可的学前教育方式进行学前教育,激发小朋友学习兴趣,让小朋友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和情感温暖小朋友,跟小朋友一起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一起做游戏,体会数学乐趣,激发小朋友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小朋友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国家大力提倡兴办学前教育,全国各大新建小区均配套建设幼儿园、众多民营教育家兴办学前教育,在有效提升幼儿园入园率的同时面临着幼儿教师短缺的问题,尤其是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难以充实到幼儿教师队伍中.为了缓解幼儿教师师资短缺的状况,《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1]但将“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独特性的挑战.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情绪情感的体验期,教育的过程需要依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理解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学前教育不能因为“缺教师”而不分性质与标准地“进教师”,不应将培养过程简单类同于技术的掌握,必须以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为支点,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体现特殊性.2015年,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育行业的专业性,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仍然没有很好地体现,给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形势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理性思考
1.1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培养的目标上,即归结为“培养什么样的幼儿教师”.从生存论的视野出发,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能根据技术标准遴选出来,而是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勇于为自己的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践行对自己的承诺.[2]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不仅需结合市场,还应关乎人的成长,注重教育的博雅与德性.因此,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学前教育是培养人、养育人的根基教育.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理应力求关乎人的心灵,培养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的幼儿教师,并能在实践中了解儿童、观察儿童,体察儿童的思想.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首先仍需从师范性的角度定位教育.
1.2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知识结构层面的特殊性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指出,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结构应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涉及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专业知识涉及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3]因此,在课程结构上不仅需要绘画、舞蹈、唱歌等专业的技能技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理解儿童、观察儿童、组织实施游戏等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结合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应用型目标,人才培养首先面向的是培养“人”的教育,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中国人”.总之,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在知识的结构上需关注人的精神,以儿童为中心,以能力为重.
1.3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方式理应具有实践性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离不开高深理论的支撑,更离不开实践经验之于学生的重要价值.传统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以“理论先行、实践下移”的分离培养模式为主.[4]然而,理论与实践分割状态下培养的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工作中“上手慢、成效低”,难以胜任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目前,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开始关注实践的价值,充分认识到通过幼儿园实践,才能将教育理论内化为理念,并有效地转化为外显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在幼儿园实践中选择有效地教育方式,关注儿童并理解儿童.因此,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需有效地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仅在大学校园里的课程需要增加实践课时,更需使高校与幼儿园紧密结合,在真正的教育现场建构实践知识,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2.1拓展招生渠道,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滁州学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之初,仅限于从文科中招收学生,多年的教学发现通过高考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文科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迅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是在面临声乐、钢琴、绘画、手工等课程学习的时候,存在基础薄弱、理解掌握困难、耗时长等问题.然而实践中的幼儿园不仅需要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幼儿教师,亦需要艺术技巧娴熟的教师.因此,2014年,滁州学院拓展招生渠道,从中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对口招生,夯实艺术基础.
2.2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针对生源性质的差别化存在,滁州学院结合办学经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调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卓越学前教育师资为导向,以实践教学、校地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高校—地方政府—幼儿园协作”的人才培养方式,力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次,在课程体系上,仍然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式展开.但是在专业课程模块,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往往存在重复学习的问题,将基础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融合,以学前教育学为主线,统筹学习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由于比较教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中有众多重复的内容,所以在方案中从学前视角出发,开设中外学前教育史,将教育史中重要的内容融合进课程体系中,使学生展开模块化的学习.再者,针对生源的差异性,差别化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口中等职业院校招生的学生理论基础差,在合理配置专业理论课的基础上安排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类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国学通讲、儿童文学和应用写作等,以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建构博雅的大学精神;针对高考文科招生的学生存在专业技能学习困难的问题,为学生科学地安排键盘乐器伴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舞蹈、美术和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且课程的编排是从大一入学到大三整个三年不间断地学习,以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
2.3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3.1建构双导师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双导师制”是指为在校的大学生在校内外分别遴选出一名专业导师,两名导师共同负责学生的发展.其中,校内导师着重负责学生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科研素养的养成和思想道德的发展等方面;校外导师则从学生的专业信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着力,并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每周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跟随导师参与实践,使得“学练结合”,学生将实践中产生的困惑与导师沟通,获得理解,真正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反馈理论”的理想.2.3.2实行“小学期”制,夯实学生专业能力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暑期实践教学既体现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又区别于专业艺术教育.“小学期”制主要涵盖钢琴、手工、简笔画、舞蹈和活动设计与组织等方面,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分学期实施(主要是在假期开始一周时间内集中训练),以集中训练的方式展开,每项活动均安排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同时,在每年暑期还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学生根据学习和见习中发现的问题,拟定调研方案,深入周边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实践,形成调研报告;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参与教育实习,为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打下实习基础.从而,建构四年实践不间断模式,夯实学生专业能力.2.4完善实训条件,增强学生专业素养为了深化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滁州学院着力打造学前教育实训室.目前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包括幼儿园综合活动室、幼儿舞蹈创编实验室、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验室、玩教具制作与设计室、琴房等实训室,有效地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课堂模拟和职业化训练的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教教育实践能力.不仅在设备上独立开设了学前教育实验室和实训室,在课程方案的设定上,充分保证实验实训的时间;在师资上逐步形成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师,目前已有专业的美工教师、舞蹈教师及声乐教师,全力负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及实训指导.
关键词:
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对策
学前教育是我国现行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显得更为复杂多样。要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问题也是关键之一。
一、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班教育重视不够,给儿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农村多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么由于客观办学条件限制,要么因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要求学前班孩子“只要在学校跟着适应一下校园学习气氛,完成一年时间的过渡就足够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成长设下障碍。从表面上看,儿童的这一年时间在学校完成了学习目标,但事实上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科学有效的启蒙儿童,这一年时间的贻误将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被无限地放大,对儿童后期智力发育和学习发展都将造成长期影响。
(二)幼儿园数量少,且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现在各乡镇中心基本都建立了公办幼儿园,但是乡镇中心以外的行政村仍然无力建成规范的幼儿园,那些偏僻农村的幼儿依旧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另外,现已建成的幼儿园中大部分缺少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器材,部分幼儿园存在基础设施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方只是对以前的小学校舍稍加改造便开学办园,儿童做游戏的各种配套设施几乎空白。
(三)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很难加强。优化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历来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近两年地方教育部门初步实施了农村学前教师的补充措施,但由于受地方财政及事业编制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幼儿专任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总体上仍然远远达不到标准化要求。现有的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多数是由农村小学分流出来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要么缺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如舞蹈、绘画等专业技能,要么对幼儿教育特殊性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和滞后。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由于当前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给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在发展初步阶段的农村地区就显得尤为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主体不明确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的宏观因素。管理本身和由此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公办与私办幼儿园同时存在且管理混乱;办学主体无章可依,教学没有规范标准;督导制度空白,缺少政府部门监管,等等。
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相关人群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转变思想才能事半功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普及学前教育。随之,幼儿园逐步在农村出现。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幼儿也开始走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是,在贫困地区,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期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更没有准确理解学前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及有关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尽一切力量提高相关人群、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支持,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是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唯有补齐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短板”才能使教育更公平。那么,改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落后的现实即是问题的关键。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换言之,必须加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大力加强公办园舍标准化建设,必须使教育财政投入重心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
(三)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提升教育质量。从国家层面制定基本法规,将会更好地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是社会的呼声,更是解决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之需要。只有完善可依的法规体系才能切实解决好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重要原则性问题: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针;教育教学的国家标准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办学主体及财政投入机制;管理体制与机构;教师编制标准及合法权益保障;督导评估方法与责任主体等等。
(四)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建设,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农村学前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包括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也在探索和初步建立中。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明确省、县、乡镇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构建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改革创新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等等。尽快完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各项行动举措的有效落实。建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与高效的管理活动,是扭转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是我国现行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国家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显得更为复杂多样。要促进教育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问题也是关键之一。
一、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前班教育重视不够,给儿童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农村多数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么由于客观办学条件限制,要么因个人思想认识的局限,要求学前班孩子“只要在学校跟着适应一下校园学习气氛,完成一年时间的过渡就足够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成长设下障碍。从表面上看,儿童的这一年时间在学校完成了学习目标,但事实上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科学有效的启蒙儿童,这一年时间的贻误将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被无限地放大,对儿童后期智力发育和学习发展都将造成长期影响。
(二)幼儿园数量少,且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后,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现在各乡镇中心基本都建立了公办幼儿园,但是乡镇中心以外的行政村仍然无力建成规范的幼儿园,那些偏僻农村的幼儿依旧无法接受学前教育。另外,现已建成的幼儿园中大部分缺少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器材,部分幼儿园存在基础设施不规范的现象。有些地方只是对以前的小学校舍稍加改造便开学办园,儿童做游戏的各种配套设施几乎空白。
(三)缺乏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很难加强。优化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历来就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近两年地方教育部门初步实施了农村学前教师的补充措施,但由于受地方财政及事业编制人数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幼儿专任教师和幼儿人数的比例总体上仍然远远达不到标准化要求。现有的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多数是由农村小学分流出来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要么缺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如舞蹈、绘画等专业技能,要么对幼儿教育特殊性存在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和滞后。
(四)管理机制不健全,制约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由于当前学前教育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这给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障碍,在发展初步阶段的农村地区就显得尤为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管理主体不明确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的宏观因素。管理本身和由此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公办与私办幼儿园同时存在且管理混乱;办学主体无章可依,教学没有规范标准;督导制度空白,缺少政府部门监管,等等。
二、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相关人群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转变思想才能事半功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首先要提高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水平。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普及学前教育。随之,幼儿园逐步在农村出现。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幼儿也开始走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但是,在贫困地区,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期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更没有准确理解学前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及有关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尽一切力量提高相关人群、特别是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支持,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学前教育全面均衡普及是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才能保证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唯有补齐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这块”短板”才能使教育更公平。那么,改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落后的现实即是问题的关键。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换言之,必须加强学前教育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大力加强公办园舍标准化建设,必须使教育财政投入重心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
(三)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法规体系,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提升教育质量。从国家层面制定基本法规,将会更好地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是社会的呼声,更是解决学前教育目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之需要。只有完善可依的法规体系才能切实解决好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重要原则性问题: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针;教育教学的国家标准及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办学主体及财政投入机制;管理体制与机构;教师编制标准及合法权益保障;督导评估方法与责任主体等等。
(四)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建设,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农村学前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包括管理在内的各项制度也在探索和初步建立中。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实践中必须解决好这些方面的问题:明确省、县、乡镇三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健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构建有效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改革创新学前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等等。尽快完善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各项行动举措的有效落实。建全的行政管理制度与高效的管理活动,是扭转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局面的关键所在。
作者:李守宁 单位:会宁县汉家岔镇教育管理中心
人文素养的提高对美术素养起重要的作用,学生了解美术知识及相关文学知识后,把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提高美术方面的感受、认识、想象、审美、鉴赏和表达等方面的意识与思维能力。老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多了解和加强人文素养或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学生的涵养应该是我们美术教育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从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美术理论、素描、简笔画、色彩、装饰画、线描画、版画、儿童情景画、儿童国画训练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现状研究
美术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而学生进校之前没有一点美术基础,完全处于一种茫然不解的状态。美术素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基本的美术素养是对美术的整体所学的基本内容和一种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对美术作品创作技巧与流程有基础的理解,对美术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根本领悟。就目前高职学校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具有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欠缺基本的美术常识、基础的概念理论知识不清缺乏欣赏技能、美术独立创作中缺乏感情的投入等。笔者针对这些现象,研究适合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方法。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
(一)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素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守旧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死板地照着大纲进行教学,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不要生搬硬套美术大纲来教学。美术是一门特殊的专业,这种技艺和实操的教学,单一地依赖老师在课堂上教和做示范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而要引导学生怎样去欣赏,课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美,经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的一些动画片、电影和宣传片等。让学生领会种种技法和了解历史原因,建议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邀请名家来校定期进行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对艺术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不仅改进课本上欠缺的内容,还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也提升了他们对艺术的夂裥巳ぁR虼搜生的“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成为美术教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环,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及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要在能力培养中激发兴趣
美术带给人情感的愉悦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必须要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的美术知识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技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教学工作中能遵循儿童的特性,扩展幼儿的独创能力和创新能力。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审美教育培育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寻找灵感和缔造美的才能。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美术理论、素描、简笔画、色彩、手工制作等组成,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基础课程知识与技能掌握要非常熟练。美术史论对美术素养的综合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以往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总是忽视美术史论欣赏课程的研习,培养的只是技能的制作者。美术欣赏是利用自己的视觉感受、生活阅历和文化学识对美术作品进行体会、想象、推断,赢得审美偃意。而美术理论就是要对美术历史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鉴赏有了深入的理解与鉴别基础后,再进入绘画阶段就很轻松,这样理解性的绘画,有自己的情感在里面。经常揣摩对美的认知,才可以提升本身的艺术修养。
(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审美情感
利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势,美术教学可以多元化,重视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渗入和统一,乃至可以与文学、政治进行联系。这样不但使美术学科本身发挥作用,还能够有利于多方面的学习。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其中能感受音乐的格律与和谐,又能感受到感情的细腻和瑰丽多姿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借鉴美术馆、博物馆的优秀作品进行分析,平常多举办美术展览,带学生参观大型作品展览,让学生互相学习,多找灵感和创新点。在美术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本身情感和外部事物之间自然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审美培养”,让学生足够了解幼儿园不同年龄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要求,从而有重点地推行美术教学计划,帮助幼儿园学生产生奇特的审美眼界,强化学生的审美体会,然后关注美的本身。同时,教师要经常通过美术作品调动学生欣赏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跨界思考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艺术魅力的感知和审美情感。
(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注重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
美术教学要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而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我们在生活中有实践的体验却有着不同的体悟,对大自然现象进行加工、提取、感悟、体会,并用艺术形式去描绘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人之常情,用绘画去表现春夏秋冬,用书法去表现行云流水,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素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才能达到。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安排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种种手段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学习,拓宽他们的视野。
结语
在当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日益注重对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培养,十分重视对孩子美术才能的培养,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美术涵养。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本身的美术审美品位,将实际生活中的美与美术教学有机联系,注重学生综合美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对数学的应用性认识不清楚
在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清楚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数学是为了什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即使会做部分题目了,而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的职业能力应用中,却派不上用场。所以,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会找到更好的教学窍门,学生在进行职业能力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不足,对数学知识以及应用不是很明确,导致数学教学不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提升
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很好地培养起来,就会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讲的东西不理解。而目前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正是这样的,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看的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数学知识作为后盾也是不能够进行很好的操作理解的。
教师只突出数学课本中的部分重点,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明白,会运用就行了,对一些推导过程、演绎方法却被忽略掉,这就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如何进行解题、数学结论的演算过程是怎样的,这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不了解,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能有更好的提升。
·教师教学方法的失误性
上面已经说过,学前教育专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只突出重点,将一些数学观点强加给学生,这只是教师数学教学失误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提升、数学思想的渗透、创新方法的运用进行探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的失误性和学生的迷惑,导致数学教学不能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实验教学研究
进行数学教学,就要将实验融入进来,将数学教材中提到的运算法则及定理进行现实的演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结合的效用,提升职业能力。
比如数学教师在进行排列组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自身进行排列,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数字,再通过对现实模拟的观察,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的数据。这样,学生就会亲自感受到教材中的演算过程的重点事项,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带动起来,真正使数学教学进行了对实践的渗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升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可以直接帮助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懂得个人价值观、社会观、发展观,才能对数学的应用进行科学的认识,才能够以身作则,提升职业能力。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把握重点的注意事项,将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进行提升,明白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才能真正将心思运用到学习中去。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自身缺点,把重要的问题突出出来,将这些问题讲述给学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将自身的缺点进行很好的改正。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捕捉,给学生的思想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以及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加强对自身的政治思想精神文明的建设,积极带动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在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能够勇于面对,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困难进行有效的解决。
·数学教学的实质性渗透
数学知识就是应该被应用到现实生活、生产、建设中来的,如果教师只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而不能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质性的应用教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重点培养自己数学职业能力,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教学技能应用到职业之中。
所以,教师应该将数学教材中的各种知识点进行现实的运用分析,通过把知识点、计算公式等进行社会环境的运用分析,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其重要性,在进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将重要知识通过现实的结合进行真正的掌握。在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套用过程中,真正将其中的运算法则,运算步骤进行有效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计算的全过程,才能够进行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课堂气氛的提升
进行数学教学,必须将课堂的活跃气氛进行有效提升,真正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能够有效地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修养。
这就要靠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将多样化的东西进行有效的融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进行有趣的游戏或者实验的时候,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真正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灵活的渗透,将快乐带给更多的学生,将知识渗透到每个学生脑子中去,使学生在不断认知、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数学教学培养的发展趋势
·课堂多元化的融入
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受到思想的局限性的影响,充分地将多元化的东西融入进来,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等灵活性的手段进行新知识的引导;把握更多的创新元素的运用,将社会中的高科技的发展进步事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述,让学生看到数学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加入到科学发展的大军中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数学认识不断提升,并且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真正将自己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真正使自己在创新改革事业中,贡献出一份力量。
·学习方法的创新研究
教师一定要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真正将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运用进行引导,并且将更好的学习思路进行捕捉,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科学的解决,将灵活的思维进行渗透,通过不断的实验、训练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起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稳操胜券。
进行学习方法的创新改革,就必须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目标进行研究,找到其中的差距,并对其进行改善。把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发言,真正将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使更多的好想法能够被发现。并且在进行系统教学的整改过程中,将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掌握,不断进行自我学习价值的实现。
结束语
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数学教学培养策略,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数学教学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进步是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校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
2.僵化的教学模式蔓延。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课堂教学出现了应然与实然的背离, 课堂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课程原本价值,其中重要的一环即传授方式出现了较大问题。史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僵化一直遭到诟病, 老师们往往在课程的讲解中趋向对知识的陈铺直叙、对问题乐此不疲地解释分析,却很少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搜集资料、探索原因、理解知识内容,更鲜有对知识的验证,辩证思考问题仅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实践教学趋向形式化。因此出现课堂上要么是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要么是教科书的重复,教学难以摆脱条条框框的禁锢与束缚, 学前教育史课堂教学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功效有无作用的摇摆中偏向了无用的一方,某些学生失去了对其探究的动力。近年来,尽管有各种教育模式大行其道,但往往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味地照抄照搬,导致课程教学学科领域内知识特殊性的简单化、形式化。最终只能导致课程教学从一种僵化到另一种僵化的换位, 而不能真正让教学走向灵活,更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一厢情愿的标准化,最终师生们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逐渐单薄甚至消弭。
3.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超越不足。中外学前教育史的内容不仅囊括各个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还包含国内外不同国家学前教育的前进历程, 涉及的领域可谓学前教育史学知识的饕餮盛宴。因此,教师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支撑静态教材的不足。在课堂中,教师普遍存在尊重教材文本有余,而超越不足的现象,局限于教材的条条框框,畏惧理论联系实际所产生的矛盾。例如在讲某位教育家的思想时,仅停留于教材内容, 忽略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与实际情况的辩证思考, 导致学生学习不深刻, 无法产生与所学知识的共鸣。实际上,尊重教材是对知识完整性和逻辑性的传承,而超越教材是为了谋求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者并不矛盾。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各科目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其次应帮助学生对有经验进行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基于经验主义知识教学思想浓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了解不够, 因此对于同一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或疑难点的认识情况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于是教学中经常充斥着老师这样的话语,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粗略理解下该问题所涉及范围太广, 我们看看书就好了。事实上,老师对于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大多来源于自己经验的判断,教师所认为的简单,或许是很多学生的疑惑,教师费劲尽心思解释的内容, 恰是学生认为毫无价值可言的形式。问题的本质实则为学生的经验已然超过了教师预测的范围。学前教育史的知识,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思考后所碰撞出的火花, 教师过于自信于自己的判断而遮蔽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渐行渐远。所以,教师绝不能成为孤独的说书人,应与学生建立共同合作、互相沟通交流的教学关系。二、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生成路径
中外学前教育史学是史学的一个分支, 其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古今中外的学前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活动在历史演变中的过程,探究学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当中对史学知识的传递更需注重学生辩证思考能力,而不是让学习沦为考试的附庸。面对以上困境,如何转变对课程的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化、提升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所有教育者的工作重点所在。
1.根植于社会实践中的价值教学。教育史学家滕大春曾经对教育史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史能培养人们较为远大的教育眼光和对教育课题的领悟能力, 而这种眼光和能力往往会产生人们意识不到的威力。一方面,课堂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学生在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底蕴, 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鲜事物对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带来挑战,因而教师应联系教学内容,引导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价值观冲突。诸如学习一些教育名家的观点、理论时,受历史背景的局限,一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今天的教学环境,那就应该让学生变通领悟新时代赋予其的新特点。像卢梭的自然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以往更强调亲近自然、社会,而实际上很多城市中的幼儿园并不能满足需求, 这就需要幼儿老师们能领悟理论的实质,而不是对教育史书本课例的照抄照搬。树立正确的教育史学观念, 不是新瓶装旧酒式新包装下依然老套的基础层次学习,而是赋予史学知识新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材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比较薄弱。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教材还比较匮乏,主要使用的是音乐专业书籍,这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教材内容没有结合幼师特色进而体现侧重性和实用性,因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并不适合。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年来,尽管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探索改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但总体而言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办法。多数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等课程,由于课程开设的比较多,因而音乐欣赏课程分配的课时较少,音乐欣赏课程表现出学生多、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实践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使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进而不能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融合;教学活动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没有随着学前教育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学生综合能力不能较好满足幼儿园教学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意义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程主要具有以下好处:
一是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开启音乐艺术大门,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欣赏是人们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而进行的欣赏过程,是一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美丽,并伴随着音乐开展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二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音乐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人们可以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的徜徉。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既包括了对当代大众音乐作品的欣赏,同时也可以引入中外经典戏剧和歌剧作品,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欣赏内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能够通过这些音乐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架构。
三是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幼儿教师为主,而音乐欣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尽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的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不会原文照搬教授给幼儿,但通过让学前教育学生全面、正确地感受音乐,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启发他们运用多种思维和方法去看待音乐,提升他们的音乐综合素质,进而使他们能够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需求。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和笔者学习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欣赏课程发展: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学前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积极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要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对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音乐欣赏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能力得到提升。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优化教学方法。要逐渐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导向,正确发挥教师在的引导作用,通过把其他学科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和表现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依托网络平台,创设网络环境,把丰富多彩的网络音乐资源引入到教学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音乐知识。
首先,对设置的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更受重视,文艺方面被轻视,一些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不够全面,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是很困难的,近年来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能培养好音乐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缺少竞争力。因此,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学的内容显得陈旧,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落后。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而相关领域专家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导致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方面对教学方式及教材的选取还有待完善。
最后,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要达到培养音乐素养的人才需要通过课程这一途径实现,即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素质养成产生直接影响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应该是以培养素质人才为中心的,而在学生就业来看,许多学生在就业时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能力,没有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理论脱离了实际。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受到重视并逐步完善,但现状表明还是存在问题,探究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学生的文化程度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但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乐观。这是由于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相应的放宽了其招生限制,不需要专业性测试,因此,许多素质并不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学生被扩招进了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我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权威的专家较少,标志性的成果也不多,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实施对策
(一)明确学前教育音乐方面应包括的课程
设置键盘课程。所谓键盘课程是指一系列的演奏课程。主要包括钢琴、电子琴等演奏技巧,结合理论基础教授,在学习基础音乐知识并对作品进行鉴赏后,将钢琴、电子琴等的演奏技巧与儿歌的弹唱、儿歌的即兴伴奏、儿歌作品的分析以及儿童打击乐的编配等内容结合起来,为将来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儿童打击乐是既满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开展节奏教学的好方法,由此,应将键盘课程纳入到音乐课程中。
设置声乐课程。设置声乐课程是要将声乐的基础理论分析、歌曲的演唱技巧学习与儿童如何合唱、排练等内容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来。声乐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独唱、合唱以及视唱练耳等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在声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突出声乐的技术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把握好节奏感、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发展。
设置基本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课程。没有专门的基本理论知识做铺垫,那么在学习键盘乐器,声乐等方面总是显得不能全面理解,会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是有必要开设的。视唱练耳课程是主要锻炼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等乐感的课程,开设此课程显而易见在对键盘、声乐等方面的学习上有着它的积极促进作用。
设置艺术综合课程。所谓艺术综合课程,主要是包括了舞蹈基本功的学习以及儿童舞蹈编排、美术、手工的学习、儿童语言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综合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各艺术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将各门艺术的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现代教育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的属性
第一,应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强化音乐领域内各门课程的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掌握知识,避免了相关课程的重复开设或交叉开设,浪费资源,还体现了人文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渲染,使学生们体会生活、审美以及情感等与音乐这门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无疑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且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能够享受音乐、创作音乐。与此同时,还应该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对正确的音乐教育方法的认识,这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将音乐和其他课程,如美术、文学等,相互结合,也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学前教育学现状剖析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1]。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它决定着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长期以来,人们对学前教育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具有什么功能、解决什么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我多次听到幼儿园教师评价该课程“实用性差”“实操性差”“对教学技能不重视”,我也听到教师同行们说它“理论抽象、陈旧,难以指导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等。我认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把学前教育学混同于教学法等实践学科,期望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并运用于幼儿园实践,这显然错误地理解了本学科的性质、任务,与教学法等课程进行了混淆;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则对本学科期望过高,既要求能给学生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幼儿园一线工作,这也背离了学前教育学的大纲要求。
2.重说教,轻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关注教育基本理论是否讲得深、讲得透,很少注意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通常关注自己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逻辑性,很少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陈旧而空泛的理论灌输远离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发展所需,对学生学情的漠视,缺少现代教育气息的说教,使学生自然缺乏学习的热情,听课心不在焉,教师在曲高和寡的不良氛围中,也渐渐会失去教学激情,从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观念传统、落后。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一方面在向学生介绍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这种理念下如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另一方面,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数教师本应在课程上首当其冲地实践这种新的理念,但遗憾的是教师本人却仍旧沿袭“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学生仍是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事实上,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因反复经历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学活教材,而陷入更深的迷茫与厌学之中。
4.实训环节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学前教育的实训环节,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分析大部份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却发现普遍存在实习要求不明确,实习目标简单化、形式化倾向。表现为:其一,实训仅仅是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实习,将师德养成和技能训练分开。我认为教育实习的目的不仅应该是对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方面的检验,而且更应该是对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技能、教育行为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因此,幼师院校要转变单一的实习目标为多层次多纬度的目标。其二,实训课效率低。以见习为例,学前教育学生每次前往幼儿园,事实上只能看到经过“彩排”后的观摩课,而且见习后又很少主动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样上”,“这次见习对我有什么启示”,“要是我来上这堂课,我该怎么做”等深层次的问题,所以,虽经多次见习,学前教育学生解决教育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仍然很差。
5.学生对该学科的态度消极。学科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学科的稳定的认识和行为倾向。良好的学科态度对一个人的某一学科的学习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我在教学中明显地感到本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学所持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上了幼师,每个学生都明白,只要脸蛋漂亮点,找机会多参加演出,唱唱跳跳,要出名可就快了。而用人单位录用时最先看的也是学生的唱歌、绘画、朗读。对教育教学素质方面的考核较少,给学生最直接的感受是幼儿园更喜欢技能型教师。所以,学生们认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没有什么大用处的,“能考及格就行了”。
6.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素质下降。“学前教育学”逻辑性较强,涵盖面广,需要的宏观思维成分较多,因而对学生的理解力、归纳力和抽象能力的要求较高。而自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幼师院校为了加快自身的发展,纷纷走规模发展的道路,入学门槛一降再降,导致生源质量一路走低、良莠不齐,教学质量每况愈下。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他们缺乏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实践的切身体验,没有真正遇到过教育问题,因而无法对教育理论产生强烈的需要。
7.具有奉献、敬业精神的教师不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多少也受到一些冲击。价值观的急剧变化所引起的社会性浮躁渗入教师的行为中,原先的奉献、敬业精神以及做学问的热情便会大打折扣,自然也影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从学校到讲台,自己对一些教育原理的理解也停留在对教条的理解上。特别是教育学科的时代性强,如果没有专门去研究是难以吃透其精神的,当然就无法以教材为线索,无法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研究心得为教材,无法尽可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唤醒学生已有的日常教育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问题的探究欲望,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改探析
(一)更新学科目标,尊重学生个体,转变教学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培养“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的目标,充分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的岗位特点,重新审视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目标――“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积极的教育情感”。教学理念由偏重教材内容的知识型教育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型素质教育转变,提倡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课内外互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还要在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有的教育素养[2],在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确立的教育思想、拥有的教育智慧、具备的专业精神和技能等方面的认识上,给予进一步关注和强化。
(二)以需求为动机,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
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态度反映出他们对本学科的价值观。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首先应在开课前让学生先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感知,让他们感受学前教育岗位的工作需求与自己知识、能力的缺乏,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再回过头来学习时,专业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就较易对接,教师的讲课也更易引起他们的联想,更易产生共鸣,学习目的性也就更明确了。其次,面对缺乏教育实践的学前教育生,有效地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方法就是要多引进案例教学,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分量,引导学生参与模拟现场讨论,大胆发表各自的看法,获得正确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教育功能
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应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其应具备的“多种功能”。
首先,要延长岗位实践时间[3]。见习、实习时间从目前的半年左右延长至不少于一年,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熟悉园区工作环境,了解园区的人和事,经历幼儿园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步参与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其次,应使实习内容、形式多样化。如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为:一年级进行半个月幼儿卫生保健工作实习,二年级可安排半个月幼儿心理健康实习,三年级安排半个月游戏实习,四年级安排半个月集中实习,五年级安排半年的幼儿园实习(即包括从保育员到科任教师再到班主任工作的实习)。第三,把单一的见习改为见习与学生顶岗试教结合,使学生的多种素质得到检验和提高。
(四)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1.将真实教学环境学习与模拟情境练习结合起来
除了到托幼机构的真实教学环境见习、实习以外,还充分利用校内的儿童心理实验室、微格教室等实训场所,让学生训练相关技能。
2.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
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把课堂搬到幼儿园,让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教育实习,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把一线富有幼儿教育教学经验的园长、教师“请进来”传经送宝或开展座谈,开阔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