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药学专业特点

药学专业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5 11:39: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药学专业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药学专业特点

篇1

1 与元素的生物活性相结合

目前地球上发现的90多种稳定元素,绝大多数都已在人体内发现。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参与调节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例如,含碘的甲状腺素、含钴的维生素B12等。

铬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三价铬能抑制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还能改善心肌低氧,纠正心律不齐。冠心病发病率高的北美人心脏和主动脉中铬含量均低于发病率低的非洲人。由此推测铬对防治动脉硬化有良好作用。三价铬为营养元素,但六价铬为有害物质,六价铬具有强氧化性,与体内有机物反应,干扰酶的活性,可诱发肺癌。可见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生物性能不同。我国的一些地方病如克山病、大骨节病、白内障等则与缺硒有关,可服用亚硒酸钠治疗。分区元素部分的内容琐碎,学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教学中如与医药学知识结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相结合

在讲授缓冲溶液时,可结合血液的缓冲机制讲解。H2CO3是人体内产生的最多和最主要的酸性物质,而对H2CO3直接起缓冲作用的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和氧合血红蛋白(HbO2)缓冲体系。当血液流经组织时,HbO2释放O2转变为Hb,碱性相对增强,增加了对H2CO3的缓冲能力;而当血液流经肺泡时,Hb结合O2转变为HbO2,酸性相对增强,正好抵消了由于CO2的排出造成血液酸性降低的影响,使血液pH精确地维持在7.35~7.45范围内。

又如讲化学平衡移动时可结合龋齿的形成进行讲解。牙齿釉质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当食物残渣在口腔内酸败使pH

Ca10(PO4)6(OH)2+8H+10Ca2++6HPO2-4+2H2O

若酸根又能与Ca2+结合,则更有利于上述平衡向右移动,导致牙齿组织崩溃而形成龋洞[1]。

3 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结合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发挥药理作用的,而药理作用又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在讲授配合物的异构现象时,可结合抗癌药物顺式二氯二氨合铂简单介绍这种构效关系。顺式二氯二氨合铂有抗癌作用,而它的反式结构却没有。原因在于顺式化合物是与肿瘤细胞DNA分子上的两个邻位碱基相结合,仍然保持DNA的双螺旋结构;而反式二氯二氨合铂是与DNA上的两个间位碱基相结合,使DNA的双螺旋结构严重变形,很容易被DNA修复酶识别辨认并进行修复,因而丧失了它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 4 与环保知识相结合

为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有关章节介绍了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的破坏等环境污染的起因和危害,再结合有关的化学原理和性质,引导学生探讨治理污染的可能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5 与卫生常识相结合

在讨论亚硝酸盐的性质时,介绍了媒体报道的某食堂集体中毒事件[2],中毒原因是由于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而造成的。中毒机制是由于亚硝酸盐有氧化性和水溶性,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后将Hb氧化,使其失去了载氧及交换二氧化碳的功能,造成组织低氧从而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解毒方法可采用具有还原性的药物亚甲蓝或维生素C。此外,重新烧开的水或储水时间过长的水中亚硝酸根含量明显增高,而亚硝酸根在胃酸作用下可与体内仲胺形成亚硝胺,后者已被证实为致癌物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其还原性可阻断亚硝胺在胃内合成,所以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样的讨论既结合物质的性质,又增加了卫生常识,可使学生印象深刻。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只有专业特点与其他知识的结合才有生命力。但这种结合不能喧宾夺主,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篇2

高等院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除了基本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也是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我们中药学教研室负责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教学改革从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着眼,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着手,开展了“让学生走上讲台”和“让学生走出书本”的教学改革活动,在近五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走上讲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好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我们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1.备课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要讲课首先要备课,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掌握知识,因为教师的角色转变要求他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备课中,学生首先要领会大纲的教学要求,而在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反映的,学生对此并没有直接的认识。然后是分析教材,按照大纲的要求来确定讲课的重点、难点,来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自觉地、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我们认为,备课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

2.完成教学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备课的基础上要完成教案的准备和幻灯片的制作,学生热情很高,搜集素材,查阅资料,设计版面,相互探讨,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创新能力,体现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少组的学生在自己制作的课件中,不仅仅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还通过查阅资料补充、扩展了相关专业知识。虽然每组学生只承担5~10分钟课堂教学,但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完成了一个学习的飞跃,即要把自己理解了的东西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样,不仅对一些定义、概念要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还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解释、分析、对比、归纳。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备课笔记的教案的准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教学准备工作给了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同时很大程序上调动了学生的潜能,不少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3.讲课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讲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几乎每个学生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都会有一些紧张不安。我们事先给学生提供了练习的场所,有不少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室反复练习,从站姿到语速、语调到准确的语言表达,我们相关任课教师给予指导和训练。多次练习后,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讲授技巧,大多数学生站在讲台上时,能够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并且了解了作为讲授者如何与被教授者进行互动、沟通。这无疑是对学生表达能力上的一次锻炼和提高,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勇气和自信。

二、“让学生走出书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内,而应将其延伸到课堂外,通过开展“让学生走出书本”的活动,尽量为学生创造出相关条件,鼓励他们参加各项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现代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1.文献检索与相关进展资料的查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年轻的、迅速发展着的学科,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卫生部教材的第五版,虽然每一版新教材中都会有新知识的补充,但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除了对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所掌握外,还应该更多地了解这门学科的相关最新进展。我们药学院的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平台,于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互联网上检索、查阅相关天然药物的资料和最新研究紧展。教师负责给出查阅范围,并提供一些专业信息检索网站,负责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讲评。通过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学生熟悉了一些专业文献网站和检索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眼界,走出了书本的局限,对学科前沿的内容有所了解,并掌握了查阅专业资料的方法和技巧。

2.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

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通过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观念,使一部分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主动与老师联系,希望有机会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所以,在青年老师在进行各项课题研究的时候,就选取了部分学生参与科研实验,将自己的课题思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部分实验工作。学生成为老师科研工作的助手,在此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教研室设计的“三黄胶囊的制备和质量检查”,是为大四的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培训的一个综合性实验,该实验综合了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几门学科的知识技能,整个预试验都是由05级的牟金金等课题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她们态度认真,操作仔细,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效果。

篇3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要加以针对性的考虑。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体魄、锻炼习惯的养成,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对他们极为重要。但是,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认识的偏差,造成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不顺利。大部分学生存在对体育兴趣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运动能力不高、体质不好的问题,这给高职体育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培养目标的实现,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强高职学生体育各项素质的培养是改革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新的认识,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我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作了一些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其发展需要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共性上有余,而在体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联系与需要上的个性不足,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失去了职业技术特色。其主要原因有:

1.今天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普通职业学校改办而来,只有少数是新办的。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参照执行的是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没有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几乎与普通高校相同,方法手段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较少考虑学生职业技术特点的需要,要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是难以实现的。

2.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职业技术的特点,培养规格,以及学生职业学习与工作对身体的特殊要求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实践上还缺乏科学的指导。仅仅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来组织教学,既不切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又不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3.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体育的思想,加上体育经费紧张,场地器材不足,体育教学内容重复枯燥,缺乏职业性、实用性和兴趣性,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育活动时间没有保障,体育活动类型单调。我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下降主要原因如下。

1.课内、课外活动量急剧减少是第一因素。

数据显示,从进校到毕业,基本上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最不理想的就是面临毕业的学生,这种来源于生活压力的负担使得他们不得不“放弃”体育活动。

2.不良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促进健康,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是健康潜在的杀手,比如吸烟、饮酒、熬夜上网等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对于面临毕业的学生而言。不管是已经就业还是准备失业的学生而言,这可能是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最后的美好时光了,很多学生都开始挥霍这最后的时光,这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又一因素。

3.场地器材因素。

由于高职学生的人数增多,活动空间有限,很多体育活动无法展开,这主要在于很多学校在全面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的过程中,由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

三、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体育教育改革

我认为体育教学任务主要根据工科类、商贸类和医疗类来划分,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选择了高职院校某个专业,也就意味着大致确定了自己今后在社会上所从事的是技术应用性工作。

1.开发高职体育课程资源。

由于高职专业繁多,高职院校所处地域不同,在遵循《纲要》的基本要求下,从各高职院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依据各职业院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而且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不仅仅要开发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开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优化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力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

(1)充实体育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传授各类职业性疾病症状与预防措施、健康保健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方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自我保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

(2)选项课,应安排竞技运动中文化含量高、健身价值大、娱乐性强的项目,使学生毕业后能把在校培养的体育能力和技能带到社会和生活中去。

(3)职业体能课,应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身体素质内容。因为,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大部分工作的改变很少。如:教师、迎宾小姐、模特、前厅接待、厨师等职业的服务人员,身体处于常时间站立状态,对下肢的力量与耐力要求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发展他们的下肢和腰腹肌的力量为主,开设形体、健美操、轮滑、长跑等项目,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站立姿势与优美的身体姿态,发展学生的下肢、腰腹部力量和耐力素质,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而且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总之,在教学改革中,如何才能做到提高教学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段,采用现代化的仪器来检测学生上课期间的活动强度和活动量。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就增强了,从事自己喜欢的项目,是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内在因素。

参考文献:

[1]余惠清.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篇4

临床药学是一门临床药师参与病人用药治疗,从而使药物治疗、促进健康以及疾病预防最优化的保健学科。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所起到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临床药师掌握专业的药学知识和相关临床知识、经验,确保了病人最佳预后这个目的的判断力。在我国,中医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是很多患者选择的常用治疗方式之一,所以服用中药作为常见的疾病治疗方法在临床较为多见。但在不同的医疗条件下,如何正确地指导患者使用中药治疗是临床药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由此我们在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进行《生药学》专业课程授课时,考虑到将来在医院临床实际工作中的相关应用,为突出我院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特色,对所使用的《生药学》讲义以及授课内容的侧重点在结合中药临床实际应用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生药学》讲义的改革

1 对原有《生药学》教材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作为临床药学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其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丰富其临床药物相关知识,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而传统的《生药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注重生药的植物的来源、植物形态、采收时期、性状鉴别、药理学研究等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模式对于传统药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比较适合,与其将来所可能从事的工作内容联系密切。但是对于与临床治疗密切相关的临床药学专业,生药来源植物的植物形态、采收时期、性状鉴别等学习内容对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对较为少用,而药理活性及临床常用的治疗应用方面内容则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所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让学生掌握具有适合本专业及较强应用性的知识,是在临床药学专业教学时对我们提出的一个课题。

我们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临床药学所使用的《生药学》讲义进行了修订。将原来讲义中的植物药的植物形态学、采收时期等部分进行了响应的内容进行了减少和缩编。同时增加了临床应用部分,还对和临床应用较为密切的药理学作用及毒副作用部分进行了内容的补充,添加了相关药物成分的新研究进展。我们在教材编写后,对使用新编《生药学》教学的临床药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新编讲义的内容分配,实用性以及在内容编排上进行填写问卷调查,收集反馈信息。调查结果显示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对生药的临床应用及毒副作用两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增补内容后的教材收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按剂型和疾病种类编写常见中成药品的附录

在实施讲义及授课调查问卷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很多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我们的教学经验,除了对教材教学内容的增补修订以外还提出了编写常用中成药的附录的设想。我们对用药量较大的三甲医院中常用的各类中成药的处方量进行了调研,对临床应用较多的药物进行统计归纳,按其药物组方构成结合《药典》的用量,参考相关文献对其临床适应症进行总结。按照中药的剂型和临床治疗疾病的种类进行了编写,同时按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编写索引与前面的生药进行相互对应,使学生在学习生药的同时对生药的临床使用及常用于那些中成药的组方有了较为系统的印象和理解。对药物的功效学习有了较为统一的概念。为其今后从事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使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本课程学习结束后本讲义也可以作为一本临床用药的参考资料进行使用,收到了学生的好评。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

1 结合相关中医药传统理论,着重讲解中药在临床使用特点

生药的教学及对学生考核过程中,药物的功效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目前讲义中所阐述的药物功效部分基本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内容相对较难理解。我们作为相关授课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组织相关授课教师学习相关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治疗知识。做到对教材中所阐述的功效、临床治疗应用有着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掌握。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在对生药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之外,我们着重讲解中医药理论中的不同药物的药性、功效及用药特点,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使学生对生药的理解除了在药物的性状鉴别和炮制等知识以外在临床应用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对于将来所从事的临床药师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帮助。

2 增加临床常见的中成药方剂的功效及副作用等知识介绍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7-0030-02

近年来,我国的药学类专业学位设置实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2010年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过,可以说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在药学教育方面实现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也指引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逐步由对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这对全日制高等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必须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一、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一)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的性质

从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的性质上来说,它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属于同一级别,然而这两者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主要致力于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以便为社会的医药职业提供具有专业医学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在对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进行探讨时,首先必须将其与药学硕士科学学位进行区分,药学硕士科学学位主要是能够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药学学术能力,而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则注重培养药物知识的转化、使用以及监管,侧重于技能性人才的培养。药学类专业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且与其他医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药学类硕士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类知识,而且要了解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医学问题,能够对药学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解决问题。

(三)全日制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特点

我国的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这三年时间内,要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药学类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年以上的相关社会实践。而且,各个学位的相关授予单位可采用“双导师制”,也就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专有一名导师负责,而校外实践基地另聘研究生导师负责,在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使药学类硕士专业研究生能够达到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仍旧存在一些偏见,甚至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比学术学位研究生低一个层次。从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录取情况来看,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是通过调剂实现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第一志愿进行录取。

(二)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

近年来,我国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且进行了一些宏观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师资结构等受到了冲击,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大部分学校学术性师资力量雄厚,忽略了对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受一些理论性知识,缺乏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不能够满足医学类学科特点的发展要求,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

(三)毕业论文缺乏应用价值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导师仍然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认识到两者存在的差异。当前,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向于对理论知识的研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来看,缺乏与实际应用的有效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全日制药学类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构建完善的药学类专业学位生源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控制生源质量人手,加强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全日制药学类研究生教育质量。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将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特点与药学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进行宣传,使更多人能够认识到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选择时有所侧重。高校要全面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建立考生奖励机制,同时制定有效的实习保障政策等。另外,要对复试方案进行有效的改革,侧重于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针对药学类专业的特点,设置专门的复制方案,并由专业人士成立面试小组,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学校的生源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二)建立有效的专业学位课程保障体系

首先,要针对药学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强调的是实用性,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学位论文的设计上都要全面把握药学类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修养以及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药学知识,包含其他交叉学科等,使学生在掌握药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课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具有创新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药物学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讲解在药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对药物学专业的认识,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实践锻炼,真正能够使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

(三)药学类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与培养体系的构建

首先是导师的选聘,要注重对导师应用型研究的考察,导师必须具备完备的药学知识,而且有着专业的研究方向,具有专业的理论研究能力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校外实践导师的选聘,要坚持开放、竞争的原则,由相关的合作单位组织推荐或竞选,对药品的应用、管理分别给予不同的导师指导。导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定要发挥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引导。另外可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定期为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促进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提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实用性

篇6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中医药类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流通、生产、检验、鉴定、分析以及制药或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中药现代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创新、中药制剂分析、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由于中药复方用药的显著特色,方剂是被誉为“开发中药新药的金矿”,《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在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继承创新、新药研制开发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作为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开设。在近年的方剂学教学中,我校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在《方剂学》课程教学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调整教学大纲,突出专业特点

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混同于中医专业,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时数。教学要求是掌握100首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及其加减运用,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及临床遣药组方的能力。与中医专业的教学要求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别而只是方量略少。教学大纲没有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压力大,对今后工作的指导和帮助不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通过分析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方剂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通过一定数量方剂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熟悉配伍方法和配伍规律,具备分析方剂的基本能力,了解方剂包括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及中药新药的研发思路,能够在今后工作中给予正确指导与启发。我们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掌握方剂的数量,同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着重点,使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参考中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并拟定的《中药学本科教育标准》,将掌握方剂的数量减少为70首。为突出专业特点,我们精选与常用中成药相关度高以及配伍特点突出的方剂作为重点讲解,并适当调整方剂讲授的侧重点。如六味地黄丸系列方剂的介绍,在介绍三补三泻配伍用药的基础上,讲解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七味都气丸的组方特点及适应病证。

考虑到《中药药理学》课程在中药学专业中作为专业课开设,且实验项目中涉及到复方药理研究,因此本校《方剂学》教学中不开设实验教学,但在理论授课中针对性的介绍某些名方实验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进展。

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也克服了以往教学内容太多,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指导帮助不大等缺点,使学生体会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效果较以往使用统一的大纲有明显改观。

2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突出重点难点

就我校中药学专业的方剂学课程而言,是在学习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之后开设的,课时为64学时,使用与中医专业相同的教材。由于课程设置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合并为《中医学基础》,从而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学习深度不足,学习方剂学时对理法方药中的基础问题“理、法”的理解难以透彻,学生学习有较重的畏难情绪。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临床执业医师,学生毕业后很少直接从事临床诊疗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进行调整,不再把方证的理解做为重点,而着重阐明中医治法的特点,重要方剂的配伍规律。从药物组成切入,理解单味中药对方剂整体功效的影响。针对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适当介绍药物的品种、炮制等对方剂功效的影响,注重相关方剂剂型改革、毒副作用的讲解,增强方剂学与专业课的关联性,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科研思路。

3改革教学方式

以往《方剂学》课程授课模式上遵循临床“理-法-方-药”的诊疗过程,按教材编排顺序依次讲授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因病机、组方配伍意义、临床应用等内容。由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基础相对较薄弱,对方证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通过教学方式改革,我们在授课模式上针对方剂的特点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药物功效结构析方法[1]、方证相应教学法、案例式教学[2]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方剂的教学效果。

在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中,按照教材编写体例,从药物组成入手,先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中药学知识,通过单味药物的功效分析成方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方剂的主治病证、组方结构和配伍特点。如在学习麻黄汤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中药学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4味药物的功效主治,让学生分析综合出麻黄汤的功效主治,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主治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病因病机,以及组方基本结构和配伍特点,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峻汗解表,麻黄和杏仁宣降相因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以平喘止咳。甘草一方面化痰止咳为佐助药,一方面缓和麻桂之峻烈为佐制药,一方面调和麻杏之宣降为使药。全方药物功效配伍结构严谨有序。从药物组成入手学习方剂,可以充分利用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中药功效特点掌握较好的特点,从中药功效特性合理组合的角度理解方剂严密的君臣佐使组方结构,从而有效规避其中基、中诊知识相对薄弱的缺陷,提高学生学习方剂的积极性,改善其对于方剂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分析成方的能力。这是中药学专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部分方剂,我们仍然可以依据“方证相应”的思路讲解。如清热剂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的讲解,应首先介绍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及各阶段的病证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如清营汤主治热入营分证,病机特点以热邪扰乱心神,耗伤营阴为主要病机特点,针对这样的病证特点,制定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的治法。方中以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为君,生地黄、麦冬、玄参助君药清营凉血解毒为臣,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黄连清心泻火,丹参凉血活血,诸药共用为佐药。重点介绍方中透热转气的治法配伍特点,通过对丹参和丹皮两味药物的功效比较,引导学生掌握方中丹参清热凉血防热与血结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以药成”的组方思想和“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让学生学会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所学知识运用到方剂的学习之中, 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 是通过以临床实际案例, 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考, 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尽管中药学专业今后不从事临床,但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仍然有必要适当安排少量案例式教学,使学生领会中医临床辨证组方的思路方法,切实体会方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都需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层层推进,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强化方歌记忆

《方剂学》的学习强调必须记忆一定数量的基础方,在《方剂学》规划教材最后也附有方歌。教师授课时可以介绍一些趣味方歌的记忆方法,如麻黄汤“干妈姓贵”,三仁汤“三人爬竹竿,扑通滑下来”,以及组成药味相近的方剂的比较记忆,如小柴胡汤“柴芩参夏姜草枣” ,半夏泻心汤“芩连参夏姜草枣”。此外,可以采用课前课中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背诵方歌,学期末安排方歌默写考试,选择50首掌握类方剂,要求学生默写方歌或方剂组成功效主治,以考查全部学生方歌记忆情况,并计入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10分。从近几届学生的情况看,教学效果较好。

篇7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因此,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阅读心理,全面系统地运用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编者的教学经验。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对比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中药学》教材,最终选择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中药》,此教材有以下特点:①2009年6月出版发行,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②以中药的功能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中药生产、经营人员必备的中药知识,密切结合专业实际和岗位实际,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中医药的行业特点。③各章均先列出学习目标,正文后附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方法及检测学习效果;部分药物增加课堂互动、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模块,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④书末附有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供教学参考。

2围绕岗位需要,制定课程标准

我们围绕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就业面向以及主要岗位群制定《中药学》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根据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营销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中药购销员、中药药剂员的考核内容制定了课程标准,突出中药制药的职业性,强调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详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及复习思考题等。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授课计划的主要参照依据,不仅规范了教师教学,而且做到不同班级同一课程的教学水平差别不大,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

3精心设计课程,突出重点难点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药制药公司、连锁药店、医院药房及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从事的工作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要求,我们根据中药制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够用,能说会干”的原则,对《中药学》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因此对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定等内容只作为简单了解或自学,重点阐述每一味中药功用分类的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尤其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鉴别与主治应用,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课堂互动、拓展知识、目标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由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校的后续课程不开设临床各科,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这样设计《中药学》课程的优点在于:内容更符合高职高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4温习中医基础,帮助理解掌握

《中药学》理论知识干涩枯燥,但它上联中医基础,下联中医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可以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中药学》总论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中药学》课程的精华所在,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在讲授时更要重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讲清、讲透,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在讲授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时,也要联系中医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会药物性味与归经的结合,避免死记硬背。

5善于归纳小结,不忘目标检测

《中药学》理论知识多,实用性强,药材种类繁多,且同一章节讲授的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讲起来感觉繁琐,学生听起来感觉混淆难记。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按功用分类,应对每个章节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祛风湿散寒药这一章节共有十几种中药,其共性为味多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性温(能散寒)、主入肝脾经(肝主筋、脾主肉),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用于风寒湿痺证的治疗。先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然后列出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它功效,这样本章节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祛风湿药,除基本共性外,独活性善下行,尤宜于下半身的肌肉关节疼痛,且能解表;川乌辛热散寒力强,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痺证且能散寒止痛;蕲蛇性善走窜,尤宜于风湿顽痹且能止痒止痉等。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

6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拓展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c)-124-02

高职药学专业的目标是具有药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调剂、药品检验以及药品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高职药学专业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实践教学在高职药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根据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性,对高职药学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本质与特性

高职药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又是全面提升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其独特的本质与特性:

1.1 规范性

高职药学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规范的操作技能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基础,是学生从业的基本功,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正规、严格的训练,最终达到熟练、规范的程度,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综合性与创新性

高职药学毕业生工作岗位是在药品生产、经营、检验、调剂一线,主要职责是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操作阶段,应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还应该在技术应用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革新、设计、开发及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要体现出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1.3 实用性与先进性

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实际需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是办好高职药学专业的命脉。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应将本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来源于生产实际的实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按照药学职业资格的要求,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检验操作规程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同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为学生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使高职药学专业更具有生命力。

2 高职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药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基本上是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进行规划的,其中实践教学体系通常是由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构成。但是这种简单地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实际上无形中将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人为地拆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且所谓的实践教学大多依然徘徊于操作性的技能训练方面,这对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药学人才不利。

在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验、实训、实习固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不能涵盖实践教学的全部内容。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式的影响,在高职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往往偏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即将实践教学固定在一定的工作现场,由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实践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操作性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

高职药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药品调剂、药品检验以及药品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技能型药学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药学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宗旨出发,教学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表观性的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紧扣职业能力的要素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在构成职业能力的要素中,除了操作性的职业技能外,还有理论知识的运用、动作思维性的心智技能及实践经验[1]。其中,动作思维性的心智技能主要表现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应该作为高职药学毕业生的核心能力。这类实践教学的特点是以思维作为载体,通过语言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等心智活动,以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过程等通常具有比较大的弹性,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全面的药学专业知识,且非常清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笔者认为这部分实践教学应该作为高职药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而且通过对本专业学生跟踪调查也发现,学生欠缺的主要是这一方面的能力。

不可否认,这部分实践教学具有零碎性、渐进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需要在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固化,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技能得以形成。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具有任务逻辑性和过程逻辑性的特性,因此,对实践教学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来认识,即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及技能,通过实践过程,融思维及操作等于一体,并将各种能力要素内化到能够直接施行职业行为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重新设置,教学要求也需要重新定位,教学组织方式也就必须适应其变化,因此对高职药学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3 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

近年来,国内根据德国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课程开发,其理念是打破学科系统,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课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突破口[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开发,是以药学领域的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4],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以校院(企)合作为基础,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整合由“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高职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总的原则[5]是: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针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教学工作要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因此,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确立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是构建高职药学课程体系的关键。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点突出药品生产、质量检验、经营管理、营销能力及临床用药能力,由此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突出实践技能教育的特点[6]。以医药企业岗位需要和医药类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起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践过程为中枢、理论教学为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这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保障。

为达到高职药学专业高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在高职药学专业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高职药学专业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但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外,实践知识、实践经验等也应该纳入课堂教学。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实际工作中的规范、经验等进行解析,对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有关的技术规则、实践经验、工作情景、所需知识等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积累经验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在综合实训环节,将教学移入一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充分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手脑并用,便于教师直观、生动地进行教学工作,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脉相承,使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融为一体,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判断、分析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的[1]。

总之,高职药学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突显岗位技能和相关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实以及未来的职业资格都具有不断变化的因素,但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高职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应对面向未来的具体工作过程。因此,在高职药学专业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更贴近行业岗位实质的特点,是值得大力尝试与推广的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董灵光.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高职高专教学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1-23.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3]孙翰英,庞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4):95-96.

[4]孙薇.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思考[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20(4):94-96.

篇9

就业指导,也称“职业指导”“职业咨询”,是指给予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1]。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是原劳动部印发的《职业指导办法》(劳部发【1994】434号)第6条规定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第九条内容。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运用职业评价分析、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毕业生的所学专业、求职意向、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1]。

一、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理解

1.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高等职业教育[2]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它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

2.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本质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教育过程,属于思想理念教育的范畴,是高职学生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3.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结合个人特点、家庭环境等学会职业规划、职业设计、职业选择,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

4.就业指导的内容是给予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信息,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

二、高职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特点

1.高职院校药学类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药学类招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统招理科生、统招文科生、单招生。统招理科生具有基本的中学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具备学习药学学科的基本条件。统招文科生中学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学习药学学科较为吃力。单招生虽然在中专阶段已经学习过初级的医学知识,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基于学生情况的分析,我们在三年的高职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并进行实施,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药学类毕业生能力分析

我国高职药学院校教育学制为三年制,实行“1+1+1”的教学模式,即一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一年的专业课学习,一年的临床实习。经过两年的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有基本的医学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由于招生的基础较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时间只有两年,相对于本科院校的五年制医学本科来说,短时间学到的知识容量少和技能操作具有有一定的局限性。

3.高职药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3]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药学院校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型人才。例如,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主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护理专业就是为培养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具备人文社会科学、药学、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及专业能力,具备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与患者良好沟通,满足卫生服务人才需求,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备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鉴定、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4.高职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分析

首先,随着扩招政策的发展,目前社会的人才学历水平越来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四处可见,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高学历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学生毕业时仅具有大专学历,因此,这无疑加重了这批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部分学生由于眼高手低,难以认清现实,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其次,高职学生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想要脱离农村,为家庭分担经济负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就业地域、就业环境、工资待遇水平期望过高。再次,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受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及学生家长认为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等,所谓的“铁饭碗”是择业就业的最好归属。总之,对就业单位、就业环境、劳动报酬的期望值偏高,是导致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药学类毕业生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1.针对毕业生学历特点进行指导,确立适合的就业期望值

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专升本的升学指导。升学指导一般由学校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在学生临近毕业前一段时间内,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升学条件,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对学生的升学和专业选择进行指导。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来说专升本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一年的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接受更高等的药学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性药学人才。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历定位指导。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具有的就是大专层次学历,所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要准确,过高的定位,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而且期望值越高,在求职期间遭受的打击就越大,失望就越多。因此,作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应该从这方面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

2.针对毕业生专业特点进行指导,拓宽就业门路

药学类毕业生,他们的专业主要包括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口腔、检验等,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定位主要就是医院、卫生医疗事业单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本科毕业生进县及以上的医院和卫生事业单位都要经过层层考核、选拔,随着这些单位门槛的提高,专科毕业生在这些单位就业的机会甚微。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开拓思想,拓宽门路,在医、护、药的相关专业就业。例如,医药代表、学术推广、学术专员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重视,药品销售行业成为现代社会的朝阳行业,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而这个行业就业岗位对应聘者的学历层次要求不是很高,具有大专以上水平完全可以胜任此项工作。因此,作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就可以从专业导向向对学生进行拓展就业门路教育。

3.更新毕业生就业理念,进行理念指导[4]

一方面使学生摒弃传统理念,更新就业理念。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受家庭及周围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一入校就期望进入医院、卫生事业单位等,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算找到了一份好工作。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真正的“好工作”已不再这样定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基本的职业技术。一些大的医药销售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十分大,工资薪酬也十分可观。因此,我们应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基础性指导,使学生更新理念。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等。根据陕人社发【2011】120号文件精神,政府实施了“大学生到基层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助学金”政策,这可以极大的鼓舞学生下基层从事工作的信念,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以此不仅可以得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国家的资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家庭负担。因此,我们应更新学生一定要在城市工作的理念,鼓励毕业生下基层。

4.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帮助就业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树立长效合作机制。例如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使部分学生一入校就有了定向的就业单位,而且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获得订单培养用人单位的相关资助,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次,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使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为他们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再次,学校应建立专职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师资队伍[5],对服务对象(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咨询服务和团体职业咨询服务。总之,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6]。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目标,又有职业教育特性。高职药学类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针对高职药学类毕业生生源相对较弱、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基本素质略低、就业期望值偏高等特点,本文提出了四点高职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具体方法,即针对毕业生学历特点进行指导,确立适合的就业期望值;针对毕业生专业特点进行指导,拓宽就业门路;更新就业理念,进行理念指导;为毕业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帮助就业。

参考文献

[1]《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出版社,2005年.

[2]董涛.浅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07期.

[3]魏小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06期.

篇10

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是研究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药学学科。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代谢过程中发挥最高疗效的理论与方法,侧重于药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涉及药物本身,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关乎到整个医疗服务质量与治疗效果。临床药学实践包括药学服务基本原理,融合了专业治疗学知识、经验及判断力的关怀取向以确保患者的最佳治疗结果[1]。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即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向社会公众(包括医药护人员、病人及其家属、其他关心用药的群体等)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包括药学知识咨询、药品信息宣传、用药规范、药物毒副作用与药物治疗注意事项等。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起源于美国,并于1965年开始逐步建立了临床药师服务体系,推出“生物医学模式”的药学教育,并对全国药学院实行强制性的临床药学教育[2]。之后,欧美各国相继在医学和药学专业高校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并改革了药学相关教育模式,使临床药学教育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国内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比较

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者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的基本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1)。在学制设计上,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灵活学分制、以英国为代表的传统学分制、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传统学年制、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学分学年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有以美国代表的实行学科交叉、重视综合性的实验课程、开展讨论课程、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性;以英国为代表的实行交叉学科教学、注重实验课与理论课相结合、学生参与教学讨论;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行4+2模式(4年课程学习和2年临床实践)、教师指导和自由讨论同步进行。在教育层次上,国内外高校均实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部分国家有预科和专科层级的教育。在临床药师教育与执业资格规定方面,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药事法规定只有通过认证的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才能申请注册药师[3];日本临床药师法规定必须是药学专业毕业生通过临床药师资格考试才能获得执业资格[4];英国和美国药师学会明确规定,唯有药学博士才能申请执业药师资格参与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临床药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已逐步完善,尤其是学制和课程安排方面,已经将医学和药学基础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紧密链接,在临床药师资格审定和考核以及服务模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突出为临床诊疗用药的服务功能。其教学与实践服务内容包括收集患者用药史、药物利用评价、药品不良反应、药学教育、药学信息咨询服务、合理有效使用药品、降低基本药物的治疗成本、优化临床治疗与康复效果等。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可知,表1中所列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各有特点,如美国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严格的临床医学教育的基础之上,欧洲国家的临床药学教育则是参照药剂学、药理学、生物学和临床医学等专业进行改进和调整,日本的临床药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培养,这些都提示这些国家的临床药学教育是建立在本国临床药学服务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的。

3对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启示

我国的临床药学发展相对国际药学服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作为临床药学发展的基础的高等临床药学教育也滞后于临床的药学服务需求,临床药学高等教育中的本科临床人才培养模式仍欠缺系统而完整的研究与实证,未能有效满足临床药学服务人才的需要。从对国外的临床药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得出,各国在临床药师培养体系和临床药学教育模式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的临床医学和药学教育现状和实际出发,才能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因此,我国的临床药学教育者应对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执业要求、提供服务内容和执业所需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并对现行的临床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问题剖析,明确培养目标,立意改革,并借鉴国外成功的药学教育经验,才能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计划[4-5]。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对口性强、目标单一、基础偏窄。在培养学制上,由于我国药学教育学制沿袭了传统药学教育的轨迹,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生产实习和临床实习占用半年和1年时间。4年制的临床药学本科存在着学制偏短,无法统筹安排医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和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这几大块课程模块的问题。而反观各外国的临床药学教育,多采用5年制或6年制的学制,解决了临床药学生既要学习药学知识又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的时间矛盾,保证了临床药学毕业生的质量问题,培养出一大批既有着丰富的药学知识又有着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的临床药师,也为各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由此可见,我国四年制的临床药学教育必须在学制上进行调整,才能适应这一专业的特点,满足教学课程安排的需求。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51-0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药品生产、使用、临床服务等内容,药学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我国药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就高等药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一分析,讨论其培养目标与岗位的选择。

一 高等药学本科生的培养及适用目标

我国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走向正规。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年记载,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75所,其中本科院校269所,高等专科学校3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5所,总后勤部及武装总队3所,在学制培养上,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专科教育一般为3年制。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1万多家,化学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销售企业1万多家。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培养大批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领域的重任。

1.培养药学本科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由高中转入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4~5年的学习,在专业上已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其理论应高于高职生,经过实习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已经具备了从事药学各岗位的基本能力,属于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在现行的高教体制中,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学科建设、SCI论文、硕博士培养规模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硕博士大量培养的结果,势必形成“本科无用、硕士将就、博士有用”的局面,每年各高校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而药学本科教育有些方向不明,不知道哪里需要本科毕业生。在每年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显示出很多企业非博士不要,硕士生就业也会受到威胁。在社会实践中,药学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不一定非要硕博士才能担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前药学领域需要多少学术型人才、多少应用型人才和多少复合型人才,按比例和规模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招聘人才时定位过高,一个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一定要用一个硕士或博士,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药学本科教育还承载着培养潜在学术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药学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药学本科生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3.在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业较细化

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海洋药学、药学管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都需要打好基础,如抓好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另外也开设和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在学完基础课程进入实际环节后则要加强甚至进行个体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计划。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从中发现有科研苗头的学生再进行进一步引导,最终确定有科研潜质的可建议走硕士、博士之路,这样更利于做到投资明确、人尽其才。

4.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本科生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科课程的教师要相对稳定,其次要求教授也必须走向讲台,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和个性特色,学习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亦如此。如果一个班级50人,毕业时其中45人都选择考研,那么其中一半是出于无奈是为了以后好就业,而非科研苗子或愿意终身搞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