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统计学定性分析

统计学定性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6 08:05: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统计学定性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统计学定性分析

篇1

为探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血清IgM测定与分析, 采用ELISA方式对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IgM测定,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 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接收的2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145例, 女95例, 患儿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6岁, 其中182例患儿年龄

1. 2 血清IgM检测方式 本组240例患儿均采用EL1SA方法进行血清IgM检测, 取静脉血1~2 ml, 并对血清进行分离, 然后利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IgM。所有试验均设定阴性对照[平均吸光度(OD)值应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性别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的关系 本组24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32.4%, 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为33.7%, 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就表示性别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无较大关系。见表1。

表1 性别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的关系 (n, %)

性别 例数 阳性例数 阳性率

男 145 47 32.4

女 95 32 33.7

合计 240 79 32.9

2. 2 年龄与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出率间的关系 不同年龄组患儿比较其Mp、Cpn、RSV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岁的患儿其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31.3%, 以RSV检出为主, 其次为Mp;而年龄>3岁的患儿其病原体阳性检出率为44.8%, 其中以Mp检出为主, 其次为Cpn。见表2。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据统计, 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儿童约占据了全部儿童死亡率的20%左右, 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 2]。近些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率虽明显下降, 但呼吸道其他病原微生物所引发的感染现象则逐渐增高, 据统计, 肺炎衣原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等的感染率均大于80%, 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着严重的威胁[3]。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受自身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极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34.6%, 患儿多为年龄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病毒外的病原生物及其危害认识的加深, 临床上也逐渐加强了对Cpn及Mp感染的重视。本次研究中83例病原体阳性患儿中29例为Mp, 占34.9%, 11例为Cpn, 占13.3%, 且其阳性率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有研究表明Cpn及Mp均为社区获得性病原体, 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生的一项常见治病因素[4]。其中Cpn较为常见, 其感染率可高达50%以上, 然而多数Cpn感染患儿均无明显症状, 因而通常未能引起医生及患儿的重视, 极易导致病原体持续存在, 从而可引起反复感染、多系统、多器官慢性病理性损害。因此, 临床上同样也要加强对Cpn感染的重视,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M进行测定, 并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以有效的促进患儿康复, 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血清异性IgM抗体监测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可为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宋明辉.不同基因型人鼻病毒感染所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12):903-908.

[2] 刘艳芳. 178例5岁以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22):4254.

篇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症候群。发作时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异常变化或T波明显倒置,但无新的Q波出现。常规心电图(ECG)检出阳性率较低,需做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本文对我院近3年来诊断明确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一过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及其发作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9例病例中,32例为住院患者,7例为门诊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59岁,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①既往心绞痛病史在1个月内出现;②心绞痛逐渐加重,同等劳动程度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③休息时心绞痛发作,其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同时排除常规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脏手术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DMS公司生产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监测连续记录和回放分析24 h心电图变化,参照监测日志观察ST段及T波变化情况,是否伴有心绞痛及生活状态的关系。

2 结果

2.1一过性心肌缺血

2.1.1发病率 39例受检者做动态心电图监测时共记录到36例(92.30%)1121次一过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无明显症状。

2.1.2持续时间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发生心脏事件(包括严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暂阿斯综合征1例)。

2.2 ST-T改变 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者23例,其中ST段显著压低者17例,轻度压低者6例;单纯性ST段压低者3例,一过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现T波异常(≥2个导联)者32例,其中仅有T波异常者为12例,ST段压低同时伴有T波改变者20例。

2.3心率变异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变异100 ms 11例,所有发生心脏病事件的心率变异均

3 讨论

UAP发病率高,危险性大,病情变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变十分关键阶段,可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UAP患者之间疼痛阈值相差较大,许多患者的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在本组39例中,90.80%的患者无明显心绞痛症状,但心肌缺血客观存在,单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是相当困难的。UAP发作时心电图的变化不仅能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严重程度,可f助诊断患者的预后。

本组病例中,心电图表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现ST段及T波变化。一过性ST段抬高,多见于冠状动脉痉挛;一过性ST段压低,多见于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变: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倒置T波≥2.0 mm,呈对称性,出现在2个导联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发性病变。少数病例无特异性心电图改变,可能由于:①单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较轻,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变部位相互对应,产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侧支循环建立,可代偿血管狭窄区域的血液供应;④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未出现缺血性表现;⑤ST-T伪性改善。

多数UAP患者具有严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减少,即可诱发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偏心性狭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状动脉痉挛,严重时可导致血栓形成,可能每个患者在不同时间单独或同时起作用,而产生UAP。斑块部位冠状动脉张力的改变可启动或加剧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长因子,特别是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与稳定型心绞痛转变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冠脉痉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平滑肌一过性收缩而导致冠脉管腔狭窄,心肌血供突然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脉一过性闭塞性痉挛导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压低则表示冠脉非闭塞性痉挛或侧支循环丰富造成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UAP发作时ST段抬高,近年来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明,当心肌严重缺血时,心肌细胞膜不仅有代谢的改变,而更重要的是细胞膜部分地丧失了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的能力,当细胞内外钾离子差距减低时,该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必然随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损部分心肌的极化程度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产生了“损伤电流”,使ST段“相对地”抬高。而ST段压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时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的钾离子浓度升高,当心肌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距异常升高时,在心电图上便表现为ST段压低[1]。从心内膜心外膜心肌复极的角度讲,由于收缩期心内膜下心肌张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张期又处于冠状动脉灌注的远端,心内膜下心肌的氧需较大而氧供条件相对较差。正常情况下,依靠其小动脉的易扩张性维持灌流量,一旦大动脉狭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时,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也进行扩张;心内膜下的小动脉已处于扩张状态,没有更多的扩张潜力,所以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引起心电图ST段压低[2]。

本组39例中,较长时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提示UAP处于高危状态。共有13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时间>30 min/d以上,3例(23.10%)发生在缺血时间30 min/d的应予高度重视,及时做好有效的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定量指标,是一项新的有价值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指标[3]。心肌缺血时能兴奋心脏迷走-交感神经传入纤维,可发生多样性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异常。当急性心肌缺血时,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HRV出现异常。

正常人自主神经具有昼夜节律变化,白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而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本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显降低。电生理检查发现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心室肌不应期延长,心肌电稳定性增加,对心脏有保护作用。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

UAP预后较差,部分病例在发病一年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时伴有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时正确的诊断极为重要,但由于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呈短暂的一过性,往往很难记录到异常表现。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准确完整地监测到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演变的过程,本组采用十二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可使诊断率明显提高,便于早期治疗。充分认识高危患者,客观评价其预后,有助于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篇3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055-02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I Jinliang1, YANG Zhaoying2#, WANG Weimin1, KONG Jian3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 2.Department of Gerontal Cardi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ospital, Harbin 150036, China;3.Department of Cadre Ward, Th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of serum sCD40L and soluble Fas(sFas)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Methods:Serum sCD40L and sFas(with ELISA)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60 patients with UAP(every stage of Ⅰ,Ⅱ,Ⅲ:20 patients) and 40 controls. Results: Levels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patients of Ⅱ, Ⅲ stage of UAP than those in controls(P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 soluble Fas(sFas)

目前研究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发生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斑块不稳定。细胞凋亡和炎症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1]。我们通过检测UAP患者血清sCD40L和sFas水平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4月的住院患者。根据辅助检查,严格按照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2]的诊断标准,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按照Braunwald不稳定型心绞痛分级[3],每级入选患者20例,分级标准,Ⅰ级:严重的初发型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Ⅱ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 h内无发作);Ⅲ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 h内有发作)。

1.1.2 正常对照组入选40例,男20例,女20例,均为我院体检中心经健康体检合格的正常人,无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疾病史。以上2组性别、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 血清sCD40L水平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可溶性CD40L,试剂盒购自美国USCN LIFE公司。其检测灵敏度为0.095 g/L。sCD40L测定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执行。在酶标仪上读出OD值,绘制标准曲线,并查出各自浓度。

1.2.2 血清sFas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森熊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

1.3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回归,以相关系数(r)表示,均以双侧P

2 结果

2.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与sFas含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与sFas含量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UAP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sCD40L和sFas含量(x±s)

Tab.1Comparison of serum sCD40L and sFas levels

in UAP group and controls(x±s)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Compared with controls,P

2.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sFas水平相关性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sFas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573,P

3 讨论

近20年来,随着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治疗手段的成熟与推广,以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所占比例的不断升高,NSTEACS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007年ACC/AHA及ESC指南更对其诊断和危险分层进行了深入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占NSTEACS中的重要比例,对其早期进行危险分层主要在于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这不仅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而且使患者得到最大的治疗效益与费用比。

白细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及CD40配体(CD40 ligand,Cd40L)系统作为重要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物质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进展[4],储存于血小板α颗粒内的CD40L在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在几秒钟内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几分钟或数小时内可被水解释放进入血液循环,成为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5]。在嵌合7E3抗血小板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chimeric 7E3 Fab Antiplatelet in Unstable Refractory Angina,CAPTURE)的研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血浆可溶性CD40L浓度升高与非致死性AMI或死亡的风险增高相关。2001年Carlichs等[6]在研究血清sCD40L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时指出,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显著高于UAP患者。本文结果显示,Ⅱ、Ⅲ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

Fas抗原主要表达于激活的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表面,与FasL结合后介导细胞的凋亡。sFas是由Fas抗原在转录水平的不同拼接而成,游离于血清中,可阻断Fas配体传导的信号。Boylle等[7]提出sFas增高介导的VSMCs凋亡增多,纤维帽张力下降可直接导致斑块破裂,参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Ⅱ、Ⅲ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Fas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

本研究中还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CD40L水平和sFas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573,P

[参考文献]

[1]Hansson GK. Immune mechanisms in atherosclerosis[J]. Arth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1,(21):1876-1890.

[2]Anderson JL, Adams CD, Antman EM, et al. ACC/AHA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J Am Coll Cardiol,2007,50(7):1-157.

[3]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9.

[4]周启林,田国平.CD40-CD40L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心脏杂志,2006,18(2):239-241.

[5]Henn V, Steinbach S, Buchner K, et al. The inflammatory action of CD40 ligand(CD154) expressed on activated human platelets is temporally limited by co-expressed CD40 [J]. Blood,2001,98(6):1047-1054.

[6]Carlichs CD,Eskafi S,Raaz D,et al.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xpress enhanced CD40 ligand/CD154 on platelets[J].Heart, 2001,86(5):649-655.

[7]Boyle JJ, Bowyer DE, Weissberg PL, et al. Human blood derived macrophage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plaque-deriv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by Fas-ligand/Jas interaction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1402-1407.

[8]黄玉江.血清可溶性Fas及炎性因子与冠心病不同表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6):457-461.

[9]胡可淦,蔡鑫,包宗明,等.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和TNF-α水平变化[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2):133-135.

篇4

近年来,我们采用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长期治疗老年性高血压56例,并进行了1~3年的跟踪观察,发现两种药联合应用时,既能有效平稳地控制病人24 h血压,又使不良反应减少,降低了冠心病、脑卒中等事件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高血压病56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治疗指南[1]中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Ⅰ或Ⅱ期),曾服用过多种其他降血压药物而没有明显疗效,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61~82岁;病程11~32年;伴糖尿病4例,脑梗死2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3例,肺气肿1例。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所有病人在本次治疗前均停用原服用的降压药物,并用固定的汞式血压计及标准袖带,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Korotkoff第1和第5音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为个体血压值,作为治疗前血压。同时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作为治疗前的参考值。治疗期间,门诊病人每周非同日测血压1~2次,同时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每隔3~6个月查1次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

1.2.2给药方法一般根据血压的高低确定给药的方法,血压在17/12 kPa以下给以维持量,心痛定10 mg2次/d,卡托普利25 mg2次/d:血压在17~20/12~13 kPa之间给以治疗量,心痛定10 mg 3次/d,卡托普利25 mg3次/d;血压超过20/13 kPa给以增加量,心痛定20 mg 3次/d,卡托普利37.5 mg 3次/d;期间如发现病人出现下肢水肿临时可服用少量利尿药。

1.2.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血压控制在17~19/12 kPa以下或血压虽有波动但大部分时间维持在这一范围内,无死亡及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者;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者。

1.3 结果 56例病人在1~3年的追踪治疗期内,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血压大多都比较平稳, 一般都维持在17~19/12 kPa以下或血压虽有波动但大部分时间维持在这一范围内。只有少数病人的血压有时会出现较大波动,但通过对药物用量的调整,血压一般都能很快地恢复到正常的水平。56例病人无一例发生死亡及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P>0.05)。只有个别病人出现轻度咳嗽,通过减少卡托普利的用量后咳嗽消失,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副作用。有些病人血压在17/12 kPa以下时,曾一段时间(3~6个月)停止过治疗,发现血压升高后再次治疗时效果仍然比较理想。

2 讨论

1)心痛定为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抑制钙离子内流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血流量,提高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下降。该药没有一般血管扩张剂常有的水钠潴留和浮肿副作用。口服吸收良好,经10 min生效,1~2 h达最大效应,作用维持6~7 h。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卡托普利是第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故能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并延缓激肽的扩血管作用,从而使血压降低。同时可以改善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保护缺血心肌,逆转左室肥厚。该药在治疗高血压、改善肾功能和心功能方面的作用日益被认识和肯定,但长期应用中有时也可见到其副作用的发生,但是我们在本组治疗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

2)因为高血压发病的病因有很多,但一种降压药物仅涉及一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因此JNC7建议[2]:Ⅱ期高血压病人常需要2种或3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当足量的单药治疗未使血压达标时,须加用另一种降压药物,而按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可以使疗效叠加,防止出现单一药物降压诱发的其他调节机制的代偿性升血压作用,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互相抵消部分不良反应,甚至低于单药治疗的不良反应。一般说一种药物大约能降低收缩压1.33 kPa,增加一种药可再降低1.33 kPa。心痛定和卡托普利各自都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但是按照JNC7建议,我们在治疗本组病人时联合应用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这两种药物,就是想在治疗过程中能获得最大降压效果及最小的副作用。本组治疗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小剂量的心痛定与卡托普利,就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这就充分说明了联合用药的好处。

3)高血压病治疗关键的一点是能否有效而平稳地控制病人24 h血压,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我们观察到,采用心痛定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基本上满足了这一要求,它们既能有效而平稳地控制病人24 h血压,又可使不良反应减少。本组病人由于血压控制得比较理想,无一例发生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一般来讲老年人都体弱多病,本组病人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时,既要保证有治疗的效果,还要有一定的安全性,不能有肝、肾功能的损害。通过对本组治疗病人1~3年的病情及治疗前后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长期服用这两种药物是不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是十分安全的。由于这两种药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们的价格低廉,便于病人长期服用。因此,我们认为心痛定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有效性是肯定的,同时也是十分安全的。

参考文献

篇5

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为了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价值,现对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ACS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50~76岁;均符合ACC/AHA(2001)诊断治疗指南标准[1]。正常对照组为80例健康体检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所有对象均排除感染、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且未服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1.2 方法 清晨采取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1 h以内离心分离血清待测。hs-CRP采用上海科华公司的免疫比浊法试剂盒,Hcy采用北京九强公司的循环酶法试剂盒,均按试剂说明书在日立7020型生化分析仪上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s-CRP和Hcy含量及异常检出率比较 ACS组hs-CRP含量(16.28±11.75)mg/L,66例异常,异常检出率82.5%。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3.28±0.79)mg/L,4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5.0%。ACS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65.0%。正常对照组Hcy含量(13.79±3.58)μmol/L,仅有2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为2.5%。经统计学处理,ACS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两组血清Hcy水平和hs-CRP水平的相关性 经直线相关分析,ACS组的 Hcy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13,P0.05)。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与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斑块的不稳定性与炎症介质又有着密切的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目前被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最密切的炎症标志物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CRP能预测心肌梗死、中风、周围动脉疾病、心源性猝死[2]。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Met)代谢的中间产物。有证据提示,Hcy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变血液凝固状态及血小板功能等多方面机制而引起血管疾病[3]。新近临床及实验室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浆Hcy水平升高是ACS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4]。为了探讨ACS患者血清hs-CRP和Hcy的含量变化,作者对80例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ACS组hs-CRP含量(16.28±11.75)mg/L,有66例异常,异常检出率82.5%。正常对照组hs-CRP含量(3.28±0.79)mg/L,有4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5.0%。ACS组Hcy含量(22.17±5.93)μmol/L,有52例异常,异常检出率65.0%。正常对照组Hcy含量(13.79±3.58)μmol/L,仅有2例Hcy异常,异常检出率2.5%。经统计学处理,ACS组血清Hcy和hs-CRP含量和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

综上所述,ACS患者的血清hs-CRP含量和Hcy含量均异常升高,两指标都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ACS。

参 考 文 献

[1] LibbyP,RidkerPM,Maseri A.Inflammationandatherosc1erosis.Circulation,2002,105:1135-1143.

篇6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篇7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摘要: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的辩证统一思想,掌握这些辩证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统计理论,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主要从统计学中概括出了一系列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篇8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305-02

1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 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

6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 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 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篇9

例如,早年Ina瓷砖公司生产的瓷砖大小不一,尺寸波动大,公司采取事后检验,将不合格产品丢弃,成本很高,经过分析发现原因是砖窑内部的温度差异,在没有放入瓷砖的情况下,砖窑内部设计的加热后温度相同,但放入瓷砖后就不同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直接方法是重新设计建造一个砖窑,这将花费一大笔费用,质量小组使用稳健性设计方法(实验设计中提高产品稳健性的设计方法),从瓷砖的内部结构入手,调整了灰石的比例,不但降低了瓷砖尺寸的波动,而且对瓷砖的质量没有不良影响。所以产品的调整可以多方面入手,不仅着眼于外在因素,也可从内在因素入手,其中提高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在这一方面也有重要应用,应该受到重视。

篇10

在用户研究的领域里,我们已经有了较为科学的方法来获得需求域中的各类信息数据,而如何将这些信息数据转换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设计要素则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用户的需求来源于人,而产品的功能赋之予物,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发掘这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定性定量分析毫无疑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方法。

二、统计学: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

与其他产品设计的单一研究方法不同,在用户研究中,定性与定量分析一般而言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做很好地结合了两种分析各自的长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某个存在的现象,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和可信性,是对事物“量”的分析,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完成。定性研究则可以发掘隐藏在现象底下的规律及原因,具有能够抓住本质的深刻性和高效性,是对事物“质”的分析,主要通过常识、感觉、经验等主观因素来参与分析。

在用户研究中可以直接获取的数据很少,因此定量分析没有施展的空间,并且对于一些感性问题,例如用户的需求、用户的感觉等同样也无能为力。定性分析则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如何能够很好地发挥定量分析的可信度与定性分析的深刻度是我们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这里引入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三、用户研究中的统计学

统计学广泛运用于生物、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它被用来了解与测量系统变异性,程序控制,对资料作出结论,并且完成资料取向的决策。而它的这些用途特点非常适合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交融的用户研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统计学的方法,来对用户研究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完成需求域到功能域的转化。

根据统计学的研究特点,我们将其在用户研究中的运用步骤分为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校验四个步骤。

1.信息获取

用户研究方法有很多,现大多已趋于成熟。我们在确定研究目的与目标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择用户研究的方法,并且明确其输出的数据及形式,为今后的分析做准备。在用户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背景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用户观察、用户访谈、用户角色和用户情境等方法获得大量的文字数据、图像数据、问卷数据、实验数据和语音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处理,转换成统计学中可以运用的数据形式。为了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要根据用户研究对象的特点将这些信息分为用户基本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主观数据。

基本数据主要是指对用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地区、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量化后的数据;行为数据是指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即对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通过观察测试等方法提取的数据;主观数据是指用户对于产品的满意度、情绪反应、审美反应、生活态度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的数据。由此我们便获得了计算所需的数据。

2.信息处理

上面我们已经论述了信息获取的方法及信息的分类和特点,但是这些信息的形式如文字、图像、问卷大多都不能直接用于统计学的分析,因此我们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信息的量化。

(1)用户基本数据量化

基本数据都属于某种“品质”或“属性”,它们的量化方法可以使用取值为“1”或“0”的人工变量来表示是否存在,也就是对质的因素的判断。如“1”表示已婚,“0”表示未婚。同样有时本身是“数量”因素也可以转化成“质”因素,如“1”表示年收入5万到10万,“0”表示年收入5万以下。

(2)用户行为数据量化

用户行为数据可以通过试验器械的辅助,有计划的观察与测试来获得。主要是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与衡量目标完成情况相关的变量。这些具体数据的情况与目标有着直接关系,通常可以直接获得具体数值。如时间、频率、数量、周期、步骤等。

(3)用户主观数据量化

用户主观数据主要通过对用户的问卷与访谈得到,是从用户的主观因素出发对用户体验进行量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数值来表示主观因素的程度,通过这种方法来量化这些主观的、抽象的、感性的信息。如满意程度可以由-3,-2,-1,0,1,2,3这7个数值表示,-3为最不满意,3为最满意。同理抽象感性词汇可以选择一对反义词作为两极,由负值到正值表示符合的程度。如传统和现代、圆润和尖锐等。

此外,为了消除数据计量单位不同的影响,便于数据的直接比较,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使数据矩阵式中每列数据的平均值为0,方差为1;或者规格化——将每列的最大数据变为1,最小数据变为0,其余数据取值在0~1之间。

3.数据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后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于介绍统计方法,我们先将处理好的数据分类。在统计学中根据变量数学性质的由低到高可将其划分为: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定比数据使用较少,此处略。定类数据是一个分类体系,通常将研究对象属性分类后编号,其只能测量类别差。如华中、华北、华东等。定序数据多了类别间顺序等级的信息,可以测量次序差。如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等。定距数据不仅可以测量差别,还可以测算距离,如10秒、20秒、30秒等。

下面介绍在设计领域常会遇到的变量类型之间的关系测量以及相对应的方法类别,具体公式与计算方法可以参看相关统计学书目。

(1)双变量统计

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在用户研究中是重要的内容。相关分析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它们的相关程度、相关正负、相关类型等方面来看,在通常情况下为线性相关,可从相关系数中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①两个定类变量以及定类与定序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使用相关分析中的λ和τy测量法。λ测量法可以是不分变量与自变量的对称形式。如丈夫购车标准与妻子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τy测量法要求具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别,如性别与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定类与定序变量关系也可用此两种系数,如收入水平与购车标准之间的关系。

②两个定序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使用Gamma系数和dY系数来表示。例如同等收入水平年龄与购车价格之间的关系。

③定类与定距、定序与定距可采用相关比率测量法。如性别与某手机功能操作次数之间的关系或是年龄与后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变量之间除相关关系还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示,线性回归分析可以测量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它是在研究过程中将一些因素作为所控制的变量(自变量),而另一些随机变量作为它们的因变量来进行分析的。一元线性回归可以用来解决双变量统计问题。

(2)多变量统计

在设计领域中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往往较为复杂,在双变量统计不能满足要求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多变量统计方法,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

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在线性相关条件下,两个和两个以上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数量变化关系,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现这一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称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它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确定多个自变量对应变量的共同影响,比较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即回归方程式。如台灯外形表现现代感程度分别与其灯罩、灯颈、灯座造型、材质、色彩的关系,这种方法在感性工学研究中经常使用。

②Logistic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的一个局限性是要求因变量是定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而不能是定性变量(定序变量、定类变量)。但是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经常出现因变量是定性变量(分类变量)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就是用于处理分类因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其因变量只取两个值,表示一种决策、一种结果的两种可能性。如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与产品性能、外观、价格、

品牌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例如可以通过测试者对于较多产品的评价运用聚类分析将产品分别归类。又如通过对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研究将其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聚类分析可用树艺术与设计ˉ形图来表示结果。

④主成分分析。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为了使这些综合变量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应要求它们之间互不相关。例如在评价一个产品设计时,往往有很多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用少数几个综合因素对其进行评价,减少工作量。

⑤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可以看成是主成分分析的一种推广。它的基本目的是,找出隐藏在一组测量到的变量中的一些更基本的,但又无法直接测量到的隐性变量(爱好、态度、能力)去解释显在变量(设计成功与否、销售量、点击率)。例如从众多人们显在的生活习惯中找到人们选择使用购买生活用品的潜在因子。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用户研究中的生活方式研究之中。

4.数据检验

篇11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曹均伟,李凌.经济学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争论与融合[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5).

[8]刘其昌.经济学研究工作要自觉地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J].前线,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