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6 16:17: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篇1

生物多样性系指一个生态系统、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地球物种的丰富和均匀程度[1],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所有生物的多样化程度,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复全体,包括种内、种间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马克平认为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及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样性[2]。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重要概念,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其中,研究较多、意义重大的主要有4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本文从上述4个层次上综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阐明了生物多样性在园林、农业及道路上的应用。

1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一种群内和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也称为基因多样性。目前,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染色体和DNA多态性的测定上[4-7]。如,李丽等采用RAPD标记,对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8];谢喜平等为了从DNA分子水平揭示福建黄兔群体遗传多态性,选项择16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40只福建黄兔的遗传变异及多态性[9];邓洪平等研究了九叶青花椒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分子鉴定[10];曹喆等利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SDS-PAGE),研究了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11]。另外,胡志昂对中国动植物遗传多样性进行了专门论述[12]。

1.2 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物种多样性[13,14]的研究内容有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形成、演化及维持机制,种群生存力分析,物种的濒危状况、灭绝原因、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等。物种多样性编目是一项艰巨而又亟待加强的课题,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现状及物种特有程度的根本途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的许多学者通过对各地区、大规模生物资源的综合考察,陆续出版了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生物资源专著,如动物志、植物志、孢子植物志和各种经济生物志,为中国的物种多样性编目奠定了基础。如牛丽丽,杨晓晖对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群丛分布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15];林琴琴,李宝银对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的分析[16];王斌等对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5个不同生境对昆虫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昆虫多样性与其生境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密切相关[17]。

1.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

生态系统多样性[18,19]包括生物圈内生态过程和栖息地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它既存在于各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于某一个生态系统之内,其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变化机制,生态系统的调查、编目和动态监测等。生态系统主要由生物群落的组成(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非生物物质的质量及分布、生存环境等组成。王韧在简述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时,提出保护与抚育改造等措施,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土壤与水资源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活力、森林生态系统发挥社会经济效用的能力等方面论述了太姥山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20]。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沼泽37类、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流石滩植被17类,共计599类[21]。

1.4 景观多样性的研究

景观多样性[22]是近些年由生态学和地理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研究内容。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结构、功能和时间等方面的变化,在景观水平上生物多样化的表征。目前,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4个主要层次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较为深入,而景观多样性近年来刚受到重视,研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孙永萍等在对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中发现,常绿阔叶林和马尾松林的破碎化程度较轻,而经济林和农田的人为干扰十分强烈[23];吴丽娟等在调查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时得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沿城市梯度——人为干扰强度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4];王伯荪等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把海南岛划分为东部潮湿森林景观、西部半干旱森林景观、中南部山地森林景观、热带常绿针叶林景观、热带竹林景观和热带人工林景观6个森林景观区[25];白云芳等在调查洪河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时,发现恢复保护区周边一定面积的湿地,维持保护区与周边区域适当的景观连续性,恢复保护区基本水文条件是维护保护区自然保护效益的有效途径[26]。另外,莫申国在分析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的结果:为秦岭各植被型的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基本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呈波浪式的变化趋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太白山依次出现温带草丛温带落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针叶林草甸高寒草甸等植被类型[27]。

2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应用

2.1 生物多样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绿化已经逐渐从传统的观赏和游憩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再现自然的阶段。城市园林的外部形式不仅要符合美学原则,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优化群落生态结构,提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使人工群落和自然生物群落完美结合,提高绿地质量和效应[28]。如园林植物上,不同的植物往往在干、枝、叶、花、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在园林植物配置中,通过不同植物的搭配,表现出植物的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营造出一种“梅红李白,桃粉菊黄”的色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觉景观[29]。程莉等认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可以为人类提供各项的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30]。李辉解认为通过构建生物多样性,可以完善园林植物自然保护,同时可以建立协调有序的城市园林生态环境[31]。

2.2 在农业中的应用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生物多样性减少,造成病虫害危害越来越来频繁,越来越严重。从生态学角度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植物群落丧失了自我调控能力和抑制病害虫的能力,因此,只有提高或增加生物多样性,才能提高群落的防虫抗病能力[32]。时新瑞通过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大豆蚜虫的试验中发现,以马铃薯与大豆间作防治大豆蚜虫的效果最好,说明利用生物多样性可以很好的防治大豆蚜虫[33]。许承华等通过国营泰州林场内生物多样性不同的3种林分中桑天牛危害程度的对比,发现生物多样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桑天牛的危害问题[34]。高东认为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控制有害生物,而且这也将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35]。

此外,通过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使丰富的农业物种资源,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优良品种遗传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种资源的保障。这种在生产中保护物种资源的方式比在低温冷库中保存物种资源的方式所需花费少得多,而且保存的数量大、更具现实意义。

2.3 生物多样性在路域植被养护中的应用

公路路域植被进入养护期以后,管护的经费开始减少,而植物演化刚刚开始,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管护方式,势必造成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使其有可能再次回到状态,因此,需要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对现有的群落进行改造,使其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稳定、防护效果突出的植物群落[36]。

3 结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全面阐述了目前国内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程度,并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在园林,农业及道路方面的应用,并根据我国实比分加以合理的运用,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生物学杂志,1988(5)

2 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生物多样性,1993(1)

3 常呈,廉振民.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

4 Stambuk A, Surt M, Satovic Z, et al. Gene flow vs. pollution pressure: Genetic diversity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in eastern Adriatic. Aquatic Toxicology, 2013, 136

5 Buhnik-Rosenblau K, Matsko-Efimov V, Danin-Poleg Y, et al. Biodiversity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based on genomic ty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3, 165

6 Singh R K, Jena S N, Khan S, et al. Development, cross-species/genera transferability of novel EST-SSR markers and their utility in reveal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sugarcane. Gene, 2013, 524

7 Aguiar D M, Zhang X, Melo A L T,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Ehrlichia canis in Brazil.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3, 164

8 李丽,黄先群,陈静等.26份贵州省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5)

9 谢喜平,陈岩锋,孙世坤等.福建黄兔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8(3)

10 邓洪平,徐洁,陈锋等.九叶青花椒遗传多样性的形态与分子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8(10)

11 曹喆,谷安琳,赵来喜等.扁蓿豆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10)

12 胡志昂,张亚平.中国动植物遗传多样性[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3 Tipping E, Henrys P A, Maskell L C, et al.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threshold loads from field dat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9

14 Witte F, Seehausen O, Wanink J H, et al. Cichlid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ally and anthropogenically turbid habitats of Lake Victoria, East Africa. Aquatic Sciences, 2013,75

15 牛丽丽,杨晓晖.四合木群丛分布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5)

16 林琴琴,李宝银.福建省不同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7(6)

17 王斌,李恺,张天澍等.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18 Wu L, Deng Y, Watanabe S, et al. Early response of stand structure and species diversity to strip-clearcut in a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Okinawa Island, Japan. New Forests ,2013, 44

19 Heijden M G A, Wagg C.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agro-ecosystem functioning. Plant soil, 2013, 363

20 王韧.太姥山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7(4)

21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22 孙永萍,李春干,温远光等.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名胜区景观多样性探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5(2)

23 吴丽娟,周亮,王新杰.北京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多样性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

24 王伯荪,彭少麟,郭泺等.海南岛热带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7(5)

25 白云芳,李,刘红玉.洪河保护区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6 莫申国.秦岭植被景观多样性与物种梯度分析[J].福建林来科技,2007(4)

27 王献溥.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农村生态环境,1996(4)

28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9 程莉,阿苏荣.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J].现代园艺,2007(4)

30 李辉解.生态园林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

31 马建列,白海燕,仁.生物多样性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世界农业,2005(5)

32 时新瑞.牡丹江丘陵半山区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大豆蚜虫效果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

33 许承华,田学书.生物多样性与桑天牛危害调查与分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0(1)

篇2

1、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1.1、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1.2、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对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灌溉水源的稳定及土壤的盐碱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滥用水资源,合理高效地运用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作用。

1.3、对大气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粉尘、杂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1.4、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土地整理改变土壤结构。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变土壤质地。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山地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为扬尘、沙尘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响。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灾害,如造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剧土壤退化。

1.5、对生态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当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简化,影响了景观多样性。

2、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资源环境系统层次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性质及状态变化的结果。它对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1、典型性原则。资源环境的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生态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能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与土地整理活动有关的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

2.1.2、全面性原则。土地整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多方面,多维度的,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生态等各个方面,各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复杂综合题,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选取指标要尽可能地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特征。

2.1.3、综合性原则。资源环境是自然、生物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个状态或过程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是反映本质特征的综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2.1.4、简明性原则。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2.2、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2.2.1、明确研究对象――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

2.2.2、内涵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具体影响因素及内涵。资源环境是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系统,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及其他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影响将有助于综合分析总体的资源环境效应(见图1)。

2.2.3、指标选择。在分析完内涵与具体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针对各方面大指标选取一个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出各量化的三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各指标的具体细化及分类有利于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

2.3、评价指标的建立

2.3.1、生物多样性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资源环境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资源环境系统的面貌,是反映资源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可依据其种类分为植物及动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数目、总类共同构成植物的多样性,而动物的多样性则以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人类居民点的分布及密度为代表。综合以上植物、动物(一般动物与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丰贫程度也就一览无余。

2.3.2、水资源指数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资源环境系统的决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实践中,水资源的分布又被划分为滩涂、河流、湖泊三个方面。单从这三者的数目上笔者难以断言水资源的丰贫,因此笔者引入了流量、储蓄量和湿度等动态因素,以便更直观全面的把握水资源的总量多少。

2.3.3、大气状况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及气候的差异。由于从根本上土地整理区域中的大气状况是由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将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植被覆盖状况及数目引入指标,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气状况的指数高低。

2.3.4、土壤资源指数指评价区域内土壤质量、结构及污染情况。土地整理的直接对象是土地,这也是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与此同时,土壤的质量、结构及肥力也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调查易于获得数据。

2.3.5、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笔者主要从其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两方面选区指标分析(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2.4.1、赋予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每个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对土地整理过程的影响的分析,确定每类及各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科学合理。首先,评价出个大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体影响中的权重。主要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以此对各一级指标权重赋值。其次,在依据各二级指标在各自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程度进一步对其赋值,三级指标赋值也采用的类似效果。

在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除了采用特尔菲法以外,还参考了文献,以此确立的权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见表2)。

2.4.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在对具体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打分时,先按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定,再进行加总评价。

首先,依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针对其调查结果,以100分为总分评分。在评分过程中,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再次,评价。依据总分值对土地整理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其等级分类与上述分等类似。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3、结语:

地整理投资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项目类型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资源环境评价的地位还没有法律规定,国家级的资源环境评价机构尚未建立,项目的持续性评价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还很薄弱,评价数据尚未建立,资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永川.浅谈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

2、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

篇3

中图分类号:S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32-01

城市是人们生活聚居的场所,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出现了城市化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给环境的建设带来了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城市园林绿化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来保护城市环境,从而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强调了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环境资源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综合考虑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实质以及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不仅仅要对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还要通过人工加强生态系统,建设模拟自然的生态园林,园林绿化可以归结为是通过人为工程实现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再创造,是加强对园林花、草、树木的管理,实现自然空间的资源合理再生、扩大空间和持续利用。绿色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园林绿化的空间主要是自然空间,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加强对城市自然空间的维护,其发展规模影响到城市结构的改善,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未来。

2 城市园林绿化可以保证城市生态效益的发挥,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建设衡量生态效益的重要标准。城市园林绿化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可以共享于社会公众,可见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必将引起城市各领导和社会公众的重视。

3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城市园林绿地是通过人工作用对城市建设中受到破坏的自然植被等生物多样性进行恢复和挽救,这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对城市自然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城市是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各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互争夺城市空间,城市绿地等生态场所也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我们呼吁城市建设决策者重视保护绿地,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绿地是生态平衡的宝库,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保护绿地才能促进生物物种的丰富,营养梯度级增多,使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更趋复杂和完善,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4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双重效益

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都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城市园林不仅能够优化城市环境,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行业,城市园林建设不仅仅可以优化环境,还可以增加城市的艺术文化建设,为人类生活服务。城市园林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环境的同时,还满足了文化、科学、艺术的融合与和谐,同时具备文化审美价值。集生态、环境、文化、艺术、科学于一体的园林建设充分体现人与环境的自然和社会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仅仅重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还要重视继承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水平,体现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双重效益。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各部门从上到下必须重视城市绿化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努力发挥其功能和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耀兴,康文星.对生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08(27).

[2] 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浅谈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8(8).

[3] 田荣润,张海成,刘冰,等.城市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botanical garden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to be pay attention to, analyzes the gard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summarizes the gard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in points.

Keywords: garden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园林施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为现实中的景物。园林施工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要重点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园林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树木、草地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

(2)对原有土壤要进行适当的修复。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在园林施工中,要注意土壤表面和养料的补充和修复,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

(3)树木栽植时要注意植物的生长周期。树木的成活和生长普遍具有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根据树木的特性进行栽植和培育。

二、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园林施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注意施工工期、植物的成活率等问题,还要严格保证园林施工符合设计整体效果的要求。在园林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保护问题,主要是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否则会得不偿失。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息地的保持,以及新的生息环境的建立,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还要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以便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再生能力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修复和创建。

(2)要保护城市中含有丰富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自然保留地或半自然保留地。在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中,一方面要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高度重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在园林施工中,常常会遇到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等地理环境,这些地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很大潜力。园林施工中并不是简单的照图施工,而是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在对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在与建设规划部门、技术人人员、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最终确定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3)要注意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天然湖泊、水塘、洼地、沼泽等都属于湿地生态系统,许多生物长期生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如果一旦失去生存空间,必然会导致野生动植物的死亡,甚至是物种的灭亡。由于人类长期对自然过度的开发与利用,而缺乏必要的修复与保护,人类已将面临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园林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需要,尽量保护日渐减少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保留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及要点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尤为重要,绝对不容忽视。园林中的植物栽植只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由此可见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的重要性了。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各不相同,要是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就必须为植物创造适应其生存需求的外部环境,园林施工中必须培养植物的养护意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园林施工中的植物养护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灌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而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或地表水分消耗过大的情况下,必须采取灌溉的方式满足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大小是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定的。不同的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有些抗旱类的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极小,不需要经常灌溉。而某些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施肥。由于园林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不同,以及各种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也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进行植物养护工作时,一定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工作。肥料是保证植物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如果施肥工作没有认真进行,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施肥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必要保证。

(3)排水。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4)病虫害防治。园林中的植物大部分是在外地或国外引进的,其中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一旦遭受病虫侵扰,必然导致植物的死亡,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不是发现问题后才展开的,那样往往是“亡羊补牢,悔之晚矣”,而是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四、将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并且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要求都较高。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为: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园林施工中只有将这两点机结合,才能有效保证园林工程的整体效果和质量。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结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1)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展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园林施工就是把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并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但是设计图纸往往为了片面追求园林的整体效果,而忽视了生态保护要求,施工人员要结合实际情况,将现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加强园林施工地区的生态保护。虽然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有所改变,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有一定影响,但是只要施工中的养护工作做的全面、到位,确保植物的成活率和生长需求,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其起到改观作用。

(2)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刚.园林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科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1(15)

篇5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人类与湿地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近年来大部分城市中的湿地公园应运而生。人们对湿地公园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而湿地公园在其特定的功能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章将以乐清市滞洪区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例,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 工程概况

2 湿地公园的作用

该工程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提高城区的蓄洪、滞洪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补偿城市建设过程中占用的水面,起到“补偿、平衡”的作用,更利于增加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方便市民休闲娱乐,都将有积极意义。滞洪区水面面积约1105亩,最大滞洪量约270万方。乐清市常务副市长李银巧介绍,有了这个滞洪区,乐清城区乐成过程面雨量达到300mm,城区还能顶得住,不会出现大面积受淹。要是遭遇潮位顶潮的话,估计可以支撑4h,“要是以前,外面潮水一顶潮,城区就会受淹。”

滞洪区从2012年11月正式开工,根据城市防洪泄洪要求进行挖湖造岛,到2013年8月左右建成,今年汛期已经开始发挥效用。李银巧说,今年“菲特”台风期间,乐清城区基本没有受淹,离不开这个滞洪区。而以前碰到大的降雨,乐成最多时受淹三天,老百姓生活特别不便。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乐清市滞洪区景观建设工程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防洪治洪的实践成果。滞洪区公园的建设也保持了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3 湿地公园的建设

4 湿地公园植物的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是湿地系统景观体现的重要一环。滞洪区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二是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三是以落叶乔木(落羽杉)为主。

采用本地的植物,是指在设计中利用或恢复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尽量避免外来树种。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维持本地树种植物,就是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成分,保持地域性的生态平衡。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本工程,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如:落羽杉、香樟、女贞等;小乔木,如:花石榴、花桃、金桂等;草花地被植物,如:二月兰、阔叶麦冬、小叶扶芳藤等。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也能给整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感。

湿地公园在植物的配置、景观的处理、造园材料的选择上,妙趣天成,通过具有地方性景观特色的净水处理,湿地自然植物群落的模拟重建,以及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组成全园整体,对环境的主题进行了多方位的诠释,可说是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完整而又生动的例子。

5 结 语

湿地是地球大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湿地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施工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考虑。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安娜.浅析鉴洋湖湿地的保护与建设[J].城乡建设.2011(03).

篇7

一、园林施工中的采取及时有效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城市的生态园林虽然是人工建设而成的生态系统,但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仍然是自然环境.所以可以说,其的主体是原生自然生物的群落,因此,要根据生态学大原理中的植物的多样必保护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构建城市园林景观,因为这些对生态系统有的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保护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健康,可以维持城市中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植物的多样性为加快园林绿地自然化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园林施工过程中适当地增加了生态园林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城市中原有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从而更加地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平衡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就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各个生物链之间的有效循环。还要,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考察城市绿地园林建设质景观结构多样性量好坏的重要指标。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是我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

另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局部环境经过人工的高度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可以减缓这种情况的影响,因为植物在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身一定的恢复功能,这样,就可以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的分析

1.对园林生态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在园林工程开始实施之前,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生物自己的独特的生长特性以及动物的居所在这个过程中,都可能会遭到一定的破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甚至于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所以,在这个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中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去适应新的环境,同时,这也是当前社会对园林建设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地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建立一个植物生长情况的相关档案,以便于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跟踪调查做到相应地监测和保护,在有必要时,要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2.对于园林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情况下,为了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人们对城市不断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在这个过程中,还建设了一些新的园林景点。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园林建设的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河川、森林、灌丛,还有灌丛、洼地、湖泊以及自然环境等等因素,而在河川、森林、灌丛、灌丛、洼地、湖泊等地方也是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所以,园林工程的施工者,在照图施工中,不仅要开发利用新的价值,而且还要要符合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因此,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园林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建设规划部门和施工人员的相互沟通,及时处理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做到最终设计出来的城市园林景观,一方面,可以增添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三 园林施工不同情况的保护技术

1.冬季保护技术

冬季寒流侵袭会给树木带来危害,一般可通过培土、覆盖、设风障加以防护。在秋季不要施肥,以及修剪过晚。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做好相应防护及加固措施。如有需要的话,对乔木的主干用禾草等进行包裹,对畏害的地被品种进行薄膜覆盖等措施。

2.雨季保护技术

一些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当雨季来临时,应及时注意开沟排水。新种的树木特别是行道树要立支柱或用绳索扎缚牢固。单株树木的支柱应放置在树木的迎风面。已被风吹倒的树木要及时扶起、修剪,加土踩紧、重新种好。

3.防风保护技术

对于遭受大风危害,折枝、伤害树冠或被刮倒的树木,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维护。首先要对风倒树及时顺势扶正,培土为馒头形,修去部分或大部分枝条,并立支柱。对裂枝要顶起吊枝,捆紧基部伤面,或涂激素药膏促其愈合;并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树势的恢复;对难以补救者应加淘汰,秋后重新换植新株。

4.编制特殊季节的施工方案,安排好施工项目,备足施工材料以及相关物品

种植材料存放在搭设的防雨棚、防高温棚,以免植物淋雨、日晒、被风吹倒。肥泥堆放点建在地势较高、雨水浸泡不到的地方,并下设防潮层,保证肥泥不受潮。做好物资设备的防淋、防湿、防日晒工作,对机电设备做好履盖,防止设备生锈和线路漏电。及时检测肥泥、种植土的含水量,准确调整配合比。搞好工地排水系统,并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减少雨季高温季节对施工的影响。雨季施工时施工人员必须穿雨衣、水鞋、安全反光衣等防雨物品;高温季节时做好防暑措施。

四 苗木种植后的具体的保护管理措施

1.养护质量目标

(1)乔木:生长良好,符合植物生长规律,成活率达98%以上,按设计要求或自然树形修剪,基本无病虫害。

(2)灌木:生长旺盛,花灌木开花较整齐,脚叶整齐,植物配置按设计要求,层次丰富,色彩搭配合理,无病虫害。

(3)绿篱:按设计要求进行修剪,高度、宽度适当,平整一致,生长良好,无病虫害。

(4)草坪:生长良好,开花整齐,植物覆盖率高,无黄土。

2.养护技术方案

(1)草地管理。除杂草:根据草地品种、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等因素,一般生长季节每月除杂草2次,非生长季节每2个月除杂草1次,要求连根系清除。修剪:草高控制在5~8cm左右,填坑洼。平整草地:对大面积坑洼不大的草坪,铺泥炭土和沙填平,以保持草地平坦。对大面积坑洼大的,应安排1个平整计划,每次填沙5cm以内。补植:对因市政工程、交通事故、人为践踏、生长不良等造成的地,及时补植草地并加强保护,保证其迅速长满。

(2)灌木与绿篱养护管理。除杂草:对未郁闭的绿篱,每月松土除杂草1次,已郁闭绿篱,发现寄生藤必须马上清除,并入袋销毁,养护面松土除杂草1次,为防止杂草长入,每季度修边1次,修边宽度30cm,修边一定要整齐,有美感。修边整形:保持设计要求的高度,上面平整、边角整齐、线条流畅,新梢10cm以上即须修剪,根据景观要求、品种特性,可进行强修剪和轻修剪。(强修剪一般于植物萌动前进行,一定范围内统一高度、形状。轻修剪保持新梢在10cm以内。)施肥:每月追复合肥1次,结合雨天进行,每年根据其长势和覆盖率情况适当施基肥1~2次,基肥0.5~1kg/m2,复合肥0.1~0.15kg/m2,施肥方法以撒施为主。

五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的树木、草地等植被的破坏,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修复原有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园林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园林的保护措施的实施,认识到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以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在不断地探究保护措施,强化园林工作者对园林的保护意识,而且,这不仅是园林工作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和时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2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53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布局”中。2014年以来,武宣县提出“美丽武宣,生态乡村”建设,加强本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生态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可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民族复兴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因此,加大我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1生态公益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宣县地处亚热带,黔江贯穿全境,生态区位重要,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石漠化、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县的经济发展。武宣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共24.35万亩,占全县森林面积的2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公益林有增强森林蓄水保土功能、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减灾防灾的作用,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加速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恢复,还包括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生态公益林的存在,林内生物多样化得到保证,能够建立林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2实现森林覆盖率的稳定上升

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可以不断扩大生态公益林的比重,从而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上升了,生态环境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从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3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进行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可能减少山区群众的收入;为了保障山区群众的生活,国家要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因此,要对居民加强生态护林宣传,同时对公益林区进行挂牌保护,将公益林的相关内容附于其上,让居民了解公益林,从而主动保护公益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保护和建设生态公益林的作用

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功能,这种功能呈现出动态性、延续性和复杂性[2],最终表现出生态补偿的效果。对于武宣县来说,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具有以下作用。

2.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恢复生态多样性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不但对林木进行保护,还要对林下动植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呈现出立体层次感,使空间垂直分布的生物共存于生态公益林内,不但可以恢复食物链的丰富性,还能够将生态补偿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林内有高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菌类等,动物有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等。可见,生态公益林中生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具有可持续性和动态性。能够更好地恢复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水土保持和降低径流的作用,实现区域小生境的良性构建。

2.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储藏和节约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把林区内的所有资源进行保护,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特点,从而促进自然界食物链在无人干扰的条件下得到均衡。在这一过程中,公益林将会减少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能源和物资都会被相应减少,从而起到节约资源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林内的资源不再进行人为更新与采伐,而是靠自然界进行新陈代谢。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不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淘汰掉,而其他的都被保留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保护作用,生态公益林内的资源将得到有效储藏,有利于武宣县自然资源的蓄积。

2.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对林区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这种保护作用能够使得公益林内的资源尽可能少地在市场上流动,从而造成一种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最终会提升资源的市场价格,从而使得资源的社会价值不断攀升,从而使资源的生态价值得以货币性体现。这种货币性价值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配套相应的制度,用制度来引导和制约其生态价值,那么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体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价值,就要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2.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广大群众认识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自觉地投入到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和大建沼气池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活动。

2.5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促进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2.5.1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意义 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工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如我县的百涯大峡谷生态旅游区,就坐落在生态公益林林区内,景区内风光迷人,是天然氧吧,游客不断,旅游收入大增。百崖大峡谷生态区所涵养的水源,满足了东乡、三里两个乡(镇)近10万人生活用水和8万多头牲畜饮水以及农田灌溉需要。

2.5.2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的作用 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推动了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可以在生态林区内养殖山羊、山鸡等,种植果树和中草药,大大增加山区群众的收入。

3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3.1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集生态恢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内容为一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建设。是人类活动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出发点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性的生产与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互利共惠。而生态恢复中,公益林的作用不可小视。由此可见,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保护,就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有效的营造,就是向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不断迈进。

3.2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落实,能够给予各生态公益林区更多的资金补偿,能够调动林区或林农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生态公益林的防护。这种惠民政策能够促进社会不断推进生态工程。一旦政策方向有所改变,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必然受其制度影响再次进入市场,从而蓄积量不断减少,重新进入恶性循环。反之,生态公益林的有效营造和防护,能够将林区内的小生境进行快速恢复,从而使得林区内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树木多样化。这种恢复的生态系统必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如果生态公益林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能实现营林目标,不但会损失财政资金,而且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生态系统的支持将进情缓慢。综上所述,生态公益林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3.3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联系的桥梁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能够将林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储藏,将其从市场流通中隔离出来,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态恢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公益林的营林,在一定的期限内进行林木蓄积,当其达到生态系统要求的蓄积量后,就要进行人工更新,从而实现其价值。另外,将财政拨入的补偿款下发,积极调动受益人或受益单位进行人工经济林的营林,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林区经济的整体上升。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同样促进经济建设。因此,生态公益林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桥梁。

4结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能使武宣县的整体生态水平提升档次,促进经济水平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可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它会使武宣山川更美。

参考文献

[1] 张云兰.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3):31~33.

[2] 潘涛.生态公益林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探讨[J].绿色科技,2011,(11):20~21.

篇9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92-02

1 森林抚育的具体方法

1.1 下层抚育法

下层抚育法指的是在进行森林资源开采利用的过程中从森林的下层入手进行采伐,在进行采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森林资源的间歇采伐,避免因为过度的采伐使得森林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对于森林的下层树木采伐应当严格的按照采伐的要求进行,在采伐之前一定要确保树木的生长状态,确保其已经达到了采伐的要求才能够进行采伐,在采伐时一定要掌握采伐的规律,确保森林下层树木得到保护,避免因为树木的采伐导致森林稳定被破坏。

1.2 上层抚育法

上层抚育法指的是针对森林上层树木进行相关的抚育,在抚育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相关的采伐规律,在充分确定树木生长状态的前提下进行树木的采伐。在采伐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科学的进行采伐,避免过度采伐。同时,确保上层抚育的抚育质量能够有效的提升森林抚育的效果,确保森林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1.3 机械抚育法

机械抚育法是指在进行森林抚育的过程中应用机械设备来实现对森林的合理抚育,在进行机械抚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机械作业的方式进行抚育,在抚育过程中以机械来替代了人工,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森林的抚育效率另一方面能够降低抚育的成本。在机械抚育下可以使森林抚育的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人工对于森林生态的影响。此外,通过机械抚育能够确保森林抚育的抚育质量,有效的确保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2 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进行森林抚育管理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抚育能够有效的控制森林的树木分布密度,对于森林的内部环境进行调节,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促进森林的整体发展。森林系统的发展能够有效的促进森林多样性的提升,提升森林系统的稳定性。

2.1 影响林地土壤特性

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抚育来改变土壤的特性。在实际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森林抚育能够有效的控制森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森林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增加。通过不同方式的间伐能够有效地提升土壤中酶的活性,在抚育后森林土壤无论是肥力还是营养物质的含量或是微生物含量有着明显的提升。

2.2 影响林分结构及林木生长

通过森林抚育间伐能够有效地控制森林树木的数量以及分布,从而使森林的营养空间进一步增大,使森林的气候得到有效的改善。在研究中发现,森林抚育能够有效的改善森林的环境,一方面能够使森林的光照强度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善下层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得森林中树木的整体生长环境得到提升,促进生物量的提升。森林抚育间伐能够有效的降低森林中朽木、枯木的数量,去除生长畸形的树木,确保了优良树木的生长空间,促进了优良树木的生产速度,提高了整个森林的质量。

2.3 保护森林环境

森林抚育能够有效地改善森林的环境,主要体现在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改善上。通过森林抚育来调整森林的树木分布结构,因为森林环境较为复杂,含有大量的生物种类,因此整个生态系统也比较复杂,一旦森林系统的生态稳定受到影响就会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通过改善树木的分布结构从而优化森林的环境,满足不同生物的生长需求,促进森林生态多样性的提升。

2.4 保护特殊物种

通过森林抚育能够有效地改善森林的区域生态环境,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区域需要对于一些特殊的物种进行保护,因此需要构建适宜该物种生活的生态环境。通过森林抚育能够有效的改变森林环境,从而实现对特殊物种的保护。并且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还能够根据特殊物种的栖息区域来进行规划,做好相应区域的抚育工作,按照该物种的日常习性来进行相应的森林抚育,确保该物种的正常生长与繁殖。

2.5 森林抚育有利于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特征

森林抚育能够有效地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森林抚育手段能够提升森林树木的种类,使得森林树木的分布更加科学合理。而森林树木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基础,确保了森林树木的的多样性与科学合理能够有效的促进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即便是一些特殊的物种也能够通过针对性的区域森林抚育得到有效的保护,并且在整体的森林生态环境上有较大的改善,促进森林系统生物的多样性。

3 加强森林抚育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对森林抚育的宣传

森林的抚育是森林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做好森林的抚育能够确保森林的正常发展,促进森林整体质量的提升。因此应加强对森林抚育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森林抚育的重要性。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使领导干部充分的认识到森林抚育对于所在区域森林发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当地的领导干部带动当地的群众,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森林抚育的重要性,促进森林抚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提高森林抚育人员的综合能力素养

在进行森林抚育的过程中主要抚育人员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整个森林抚育工作的质量,首先应当确保森林抚育人员的专业素养,在进行森林抚育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森林抚育的相关要求进行,确保抚育工作的到位。其次是对于森林抚育人员的个人道德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位,忠于职守,在抚育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原则。林业管理部门也应当定期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抚育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加强,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育来提升林业抚育人员的专业素养。

3.3 加强森林抚育补贴的落实

在森林抚育过程中,各种补贴是保障森林抚育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将森林抚育补贴的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管理内容,确保各项补贴的使用实现透明化管理,将资金用在该用的地方。森林抚育项目建设中,林业局要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将各种森林抚育资金用在对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及各种苗木的购买和管理,从而为提高森林抚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3.4 健全森林抚育管理制度

在森林抚育的过程中一个完善的森林抚育制度能够有效的提升森林的抚育工作质量,提升抚育工作效率。对此应当加强森林林业部门的抚育制度的制定工作,确保森林抚育制度的完善。在进行森林抚育管理制度的制定时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变传统的思想,通过对观念的转变来促进林业管理人员的森林抚育观念转变,促进森林抚育的规范化、合理化,在林业部门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保森林抚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2)林业部门领导者要明确对林业部门工作的领导责任。林业部门领导者需要对森林的管理工作进行负责,对林业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实施管理行为的监督,保证林业部门内部森林抚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林业部门的各种财务资料的真实性。

(3)要建立层次分明的领导体系,在各个基层林业部门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形成层次分明的森林抚育管理体系,发挥基层部门的地理优势,加强对各地的天然林资源的保护。

4 结语

森林资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其能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资源,另一方面其也能够促进环境的稳定,使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整体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在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应该加强森林抚育的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度的完善,提高群众和林业部门的森林抚育意识,并且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森林抚育水平,促进我国林业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红.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陕西林业科技,2013(3):83~86.

[2]杨永祥.解析森林抚育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农家顾问,2015(2).114~115.

篇10

导入环节的设计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要求,但是要想使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首先要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再参考以下原则进行设计[2,3]:

(一)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科学课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目标”[4]。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为每节课的“三维目标”做好铺垫,使其能够顺利实现。虽然在导入环节不能完全涵盖“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应该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导入的目的性还体现在要紧密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服务。导入虽然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导入的整体性指导入要与整节课的教学活动相匹配,要与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形成有机的结合,让导入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发挥引领作用。导入环节固然重要,但是在实施中要注意时效性,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导入环节的内容不应过于繁琐。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目的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应在坚持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例如在讲教科版《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中(本文所涉及的课都来自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以学生播报近期国内外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关的新闻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开始思考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为实现“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科学性指导入设计应以教材为依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前期知识水平。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根据不同班级的特点对导入内容、教师讲授进行一定的调整,使得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导入的趣味性指导入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要生动有趣并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容。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的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更能促使学生思考导入环节所呈现的问题,为学习重点难点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实际中要以科学性为主,趣味性为辅的原则进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讲《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用“覆水能收”的趣味实验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本节课最后让学生试着去解释导入环节中趣味实验的现象,即由于倒放的玻璃中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从而使得大气压把周围的水压进倒放的玻璃杯中。以此让学生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原则

导入的直观性指通过教具演示、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知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辅助其理解。导入的启发性指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领悟。科学课的学习往往要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或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导入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与途径。在科学课教学中,导入要坚持直观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是启发性的基础,启发性是直观性的目的。当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可通过设问等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例如在讲《定滑轮和动滑轮》一课时,利用旗杆模型模拟完整的升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定滑轮的作用。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定滑轮的作用,让实验开展更加有的放矢。

二小学科学教学导入方法

教学导入方法的选择要以上述原则为指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选择合适导入方法对于整节课的顺利开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课堂导入方法主要以下几种[5,6]:

(一)复习导入法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要在学生的旧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所以在讲新课时,对上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讲《滑轮组》一课时,先通过提问等形式让学生回忆起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特点,再引出本堂课的讲授内容。这样可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思维更加的顺畅。

(二)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另一种是学生亲自操作。前者主要是一些操作较复杂、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伴随现象》一课时,教师用金属钠与水反应后再滴入酚酞试剂,使得整杯水变成粉色。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反应后水的pH值较高,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后者所进行的实验操作简便易行,可以让每位同学亲身体验。例如在讲《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让学生进行“拉不开的杂志”的游戏,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小学阶段尽可能选择一些趣味实验,这符合杜威和皮亚杰提出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对新事物认知方式的论断。

(三)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不宜观察的实验现象或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讲解。例如在讲《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地震的视频,让学生对地壳运动有所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依赖多媒体。应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7]。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一些有趣且有意义的游戏软件也可以应用到日常的教学。通过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8]。

(四)问题情境导入法

有效的问题引导要与学生的前概念相关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确主体的研究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集中到关键问题上,为学生的实验探究提供一个有力支点[9]。问题情境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10]。例如在讲《减慢食物变质速度》一课时,让学生汇报在课前对于超市中冷藏和冷冻区食物种类和食物产品包装的调查结果。并提出学生对于这样储存食物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与食物变质有关。除了上述提到的导入方法外还有故事导入法、古诗导入法等。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三总结

导入环节是一节课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3-5分钟的授课内容要让整节课进入主体内容的探索和调查阶段,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决定了导入环节设计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导入的设计与授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关;还与不同班级的前概念水平和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等方面有关。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参考本文所提及的导入设计原则与方法,将导入环节设计的既有效、又生动,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引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秀菊.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特色课程“小学科学课实用教学法”的开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46-148.

[2]康晓燕.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原则[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68-69.

[3]赖慧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原则及策略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3,(01):50.

[4]邹俊.论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5.

[5]季宗飞.例谈物理课堂的有效导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35.

[6]林忠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导入方法新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1,(17):40-41.

[7]张春玲.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

[8]水卿梅.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篇11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88-01

一、引言

林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物质材料生产产业,但它还承担着更加严肃的任务,维护生态环境。加大林业的种植规模,是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的有力举措,也为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由于市场本身的作用,使得林业逐渐成为一种弱产业,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虽然不低,但相比价格持续攀升的各种农副业产品也稍显不足,加上生产周期较长的缺陷,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农民对于耕地的迫切需求。本文以此为线索,将对保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对策做出分析和研究。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意义

1. 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对林业所提出的特定理念,是指在满足当代人对于生态、经济以及其他相关的需求的同时,保持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不损害后代人对于林业资源追求的能力和基础。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动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落实。

林业是一种对其相关产业影响深远的产业,其直接对水利、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促进作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净化有着深刻意义,能够涵养水源,减少土地沙化,调节当地的气候,对于当地的农业和水利有着相当关键的促进和协调作用,是国家落实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之一。

2.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

林业更多的是一种生态产业,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在我国的西北部,土地沙化十分严重,生态环境相当恶劣,大力发展林业,是防风固沙的最有力手段之一。

随着林业资源的不断扩大,能够极大的缓解类似于西北部的恶劣生态环境,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地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一旦林业面积遭到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

1. 深化林业改革

要大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深化林业的体制改革,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将农业转化为林业。

林业本是一个弱势产业,其生产周期偏长,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差,是广大农民不愿意发展林业的主要因素。深化林业改革,可以采取类似于分类经营的手段,逐渐改变过往单纯的林业收益模式,从自主经营的模式逐步发展为由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林,建立健全与林业相关的产业链,从最基础的角度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创收能力,加大农民对于林业的投入。

深化林业改革,能够做到的方面有很多,其关键与核心就在于改变当前林业弱势产业、经济创收能力差的尴尬局面,只有提高了这种产业的盈利能力,才能让广大农民自发的加入林业种植,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2. 建造人工林

当前的林业资源,可分为天然林与人工林。人工林的产生是由于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国家所作出的举措,其代表案例就是我国对于“三北防护林”的建设。

相比天然林,人工林具有更为明显的指向性,能够根据切实的需求来建设,切实的改变当地的生态问题。而林业是一个良性的生态链,随着人工林的大力建设,对于当地的生态有了极为重要的净化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当地的天然林的发展,是发展林业可持续的有力举措。

3. 依法维护林业资源

比起林业的发展和建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必须要遏制对于林业资源的毁坏。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20%,可以见得我国现阶段的林业资源的紧缺性,但依旧可以看到有关于森林破坏、大量砍伐的负面报道。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制体系,利用司法途径,有力、严格的对诸如上述违法现象的惩处,依靠国家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对林业资源进行滥砍滥伐、人为破坏的个人和企业起到明显的威慑作用。

同时,要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工作,在各大林区设立专门的检查点,严格要求工作人员对林业资源的认真负责,对有关违法的行为及时进行阻止,遇到情节严重的应当及时上报,并且利用行政手段对其进行处理。

4. 加大宣传力度 培养人民意识

对于林业资源的破坏以及自发的维护行为,其根本都是人民的素质和意识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国家可以定期在社区内组织相关的宣传讲座,在各个小区和街道的公告栏张贴宣传公告,在电视等媒体上有关的公益宣传片。要让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我国目前林业资源的紧缺性以及发展林业的重要性,要将发展林业可持续政策的必要性刻入人民的意识中。

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以培养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目的,灌输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让人民群众注意到自身的行为对于林业资源的影响。

同时,还应该努力改变企业意识,让各大企业特别是与林业相关的企业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对林业资源滥砍滥伐的现象发生。

只有培养企业和人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才能够减少人为的对于林业的破坏,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便是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森林资源的紧缺性,大力进行林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必要的举措。在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积极的进行工作,也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只有在发挥政府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鼓励人民参与到工作中来,才能够切实高效的完成整个工作。林业可持续发展事关重大,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环境,不仅对于当代人来说大有裨益,对于后代也造福不浅。所以,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政府当前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