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红色音乐教育

红色音乐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7 15:1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红色音乐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红色音乐教育

篇1

音乐教育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艺术类综合课程。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将音乐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来进行,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以及心理素养。就音乐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除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操培养之外,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发展,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里贯穿时间较长的一门综合课程,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已经普遍接触了它作为现阶段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音乐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操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音乐教育在传统教学中被逐渐遗忘的一些教育功能开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来说,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思想和政治。这两个品质既有所区别,但是又有所联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想价值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功能一改传统教学载体的影响模式,通过音符与旋律将一些作用于学生品质的形成过程;从政治方面的品质来说,纵观我国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音乐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式我国历史政治发展的另外一方面的折射。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政治背景,身处当时当地的作者们,都试图通过音乐作品来抒发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情感。比如在革命抗战时期留存下来的红色歌曲,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向前驶去,但是只要旋律响起,出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必然是那段热血的岁月以及许多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独立以及民族自由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通过红色歌曲的欣赏,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将革命精神应用于当下自身所处环境的魄力和勇气。

二、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功能进行有效利用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就音乐教育来说,在其陶冶情操教育功能的下面,隐藏的是更多深层次的教育功能,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利用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对学生展开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呢?

就我国现阶段的音乐作品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面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作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结合课程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进行有效的选择。在这一问题上,从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方面来看,似乎与现实是相冲突的,许多教师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倾向,又要对音乐作品的政治教育功能进行关注,实在是难以两全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进行教材选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关注音乐作品诞生背景。要想利用音乐教学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作品的背景一定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比如在进行爱国教育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课程的导入环节;在选取作品的过程中,除了能够体现爱国情感的作品之外,还应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兴趣倾向,对不同的表演或者演奏方式进行择取。比如,如果教师想通过《我爱你中国》这首作品作为课程教学开场的话,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宗表演方式,《中国好声音》平安的 表演被称为是先今为止将这首歌唱得最深入人心的版本,因此,教师在考虑将这首歌作为教学引入环节的时候,可以采用平安的这个版本,让学生去感受歌词中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享受美妙的音乐,同时还能对自身的思想品质方面进行培养。为了有效促进音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尽量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特点,争取让学生们都融入进音乐教学塑造的意境中去。

参考文献

篇2

进入百度一下,点击搜索,红色文本框:

输入小叶子音乐教育,点击进入,红色文本框:

点击小叶子陪练,红色文本框:

点击在线咨询,点击咨询,红色文本框:

篇3

一、拓宽平台,合理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依托手段与平台有:“音乐鉴赏”、“大学音乐”等公共选修音乐类课程;“形势与政策”等思政类课程;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学生班级建设活动;社团活动;器乐等教学活动。在这些平台,发掘可行、有效的模式,把美育与德育合理科学地穿插结合。通过策划、实践过程,对有效模式进行跟踪反馈,弥补不足,逐步使有效模式正规化、常态化、科学化,并将有效模式中比较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一个或几个模式进行优化、打造经典,并积极推广,不断探究其有效性的评价方式、标准等。

二、运用案例与效果

(一)音乐课程中不失德育的影子

音乐课堂上,适当结合思想道德修养等人文领域内容,会达到特别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音乐鉴赏》等非音乐专业公选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音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前后多次对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正,最初的教学计划是以中西方音乐欣赏各占一部分,少量乐理知识。后来,加上了流行音乐文化审美。再后来把音乐与人文音乐心理等模块也加了进去,从当初的单纯欣赏到音乐技术、音乐审美及音乐文化的认识和音乐人文精神等。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只选积极、正面、上进的正能量的音乐,对于非主流的网络歌曲、低俗歌曲也进行对比和批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注重总结音乐的思想性,让学生在欣赏或表演的同时,也受到思想的洗礼,达到把欣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其次,把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比如忠孝、诚信、友善等,在音乐中体验真善美,领会音乐的伟大和崇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学生听完讲解后领悟会更深刻,很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要达到这种效果,赏前加入一些思想的引导,营造氛围,从人性的角度、作者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轨迹,感受旧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反观当代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大家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好好学习。

(二)思想政治课上妙用音乐

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要学会巧妙运用音乐。例如:在形式与政策课上,在讲到江西“红色文化”这一节时,以红歌把讲稿各个部分连接起来,加入音乐元素,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改变上政治课不活跃的局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在红色文化中,红色音乐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从音乐切入主题。课上首先播放音乐《江西是个好地方》让大家一起唱,之后就以这首音乐及歌词展开讲“红色江西”。在讲到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时,以《组歌》对精神进行诠释。听《告别》讲开始,然后从追溯江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听革命歌曲《挑粮歌》和《十送》讲解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最后一部分以江西电视台的“中国红歌会红歌总动员”为切入点,从红歌会讲到江西红色文化与当前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讲稿结束。最后要求同学们列举所了解的江西红歌,一一写出来,并且要求他们课后收集江西本地的红色歌曲并学会演唱作为课后作业。在音乐加故事的课堂形式下,同学们兴趣浓厚,大家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尽情演唱,更深一步理解了江西的红色历史,了解了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正确认识了红色文化在当今江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课后大家觉得对课程很有兴趣,既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又学到了音乐艺术知识,更爱家,更关注江西的历史和发展了,立志为建设美好家园努力奋斗。

(三)文体活动是德育和美育结合的好“土壤”

在学生文体活动中,结合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红歌的比赛和表演,比如各院系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的各党支部红歌比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最佳拍档”K歌大赛,以及纪念12.9小合唱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通过这些比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正爱党爱国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利用各类音乐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艺术、人文修养,让很多喜欢音乐的人有专门的舞台和空间;用合唱团锻炼大家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团结友爱,配合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合唱中大家真正感受到的是音乐带来的快乐,理解了音乐和声的美,懂得了团结协作实现目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互敬互爱,像和声一样和谐相处。

(四)音乐在班级建设上的运用

在班级建设中,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角色”。例如:在新生班级里,要求班级有自己的班歌,同学们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上唱每周一歌。要求歌曲主题是积极向上的,体现团结合作,或者是感恩的题材。在班级中,经常举行歌唱比赛,或者带领大家一起唱歌,在班上形成快乐的学习氛围。另外,经常推荐一些大学生必听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等,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并且用音乐引导学生放松大脑,提高智慧。

(五)思政教育在器乐教学的探索

在一些非音乐专业学生中结合专业特色推广简单易学的乐器学习,比如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推广陶埙、陶笛等陶瓷乐器的制作和演奏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和学生一起研究制作、烧制出自己喜爱又实用的乐器。在器乐演奏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创造能力。学习一种乐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需要长久坚持;在乐器演奏上,引导学生即兴演奏,锻炼创造性思维。通过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方式极易赢得同学们的喜爱,美育德育教育效果均较显著。

三、模式探究

(一)音乐与政治或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梳理

音乐与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密切的联系。音乐作为思想或精神层面的东西,常常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音乐活动会反映一个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良好的音乐社会环境可以促进社会风气和谐安定,良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二)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比较丰富,将这些方法和途径进行体系化建构,可以创建多种有效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有效模式: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把音乐课堂加上思想政治的内容,或者是在思想政治课上融合音乐的元素,使课堂更活跃,强化授课效果;二是通过以音乐为主题的社团和兴趣小组,通过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策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植入其中,广泛开展带有主题的音乐活动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歌唱比赛;三是通过汇演、观摩等方式,组织大学生通过音乐这个桥梁与社区、企业等群体互动,在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体验、感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

(三)探索高校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模式

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它们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都承担着塑造具有合格的人文修养的公民的重要责任。两种教育的结合,会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积极探索,实现新的突破,德育与美育开出娇艳花朵。

篇4

音乐艺术虽然不是主课,但是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跟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与文化课相辅相成。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艺术就成为了重点,即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吸收丰富音乐文化知识又要借此放松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

一、音乐热

步入二十世纪音乐文化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的为孩子进行音乐兴趣教育的选择,往往不顾孩子本身的感受,盲目的选择一门或者多门音乐艺术类教育逼迫或者机械式学习,这是音乐学习上的一大难题,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喜好,不分辨孩子对选择科目的感受就做出选择,这样很容易造成畸形教育。不喜欢的东西往往不愿意付出努力,往往是浪费了时间、生命和金钱,这都是音乐教育的盲区。

二、音乐门槛

随着大学热,学生们为了上大学往往就音乐类专业作为门槛。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来各大高校扩招,大学里的艺术类院校就成为了学生们上大学跳板。短时间的学习音乐考大学,大学门槛太低造就了专业和非专业门槛模糊不清,大家认为只要是会就能行;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给高师生源上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考生质量大幅度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环节,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甚至利用一些卑劣的手段达到中饱私囊的目的,往往优秀的孩子被一次次错过。而艺术类院校的文化也成为了老大难,通常艺术类院校比较注意专业能力,相对忽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和综合素养,这种招生方式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教学方式腐朽不堪

七八十年代的教学课堂里并不重视音乐的存在,有些甚至不开设音乐课堂,有些孩子到了大学才知道有音乐课;而音乐课上也跟文化课教授上无太大区别,老师拿着书本繁琐无谓的念一些没有基础的学生根本不理解的理论知识。毫无生气的教学模式导致中国音乐文化士气低迷。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音乐教育高度上升从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地位有所提高,短几年内音乐机构仿佛一夜出现在人们的眼中,音乐真的变得重要了吗?据了解,一些学校小学生毕业后往往只会唱几首儿歌,而初高中生由于学校抓质量抓升学率音乐课进行的稀稀拉拉,有些学校开设音乐课只是摆设。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方式让中国音乐教育腐朽不堪。

四、落后音乐不间断崛起直接或间接影响音乐教育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网络歌手如雨后春笋不断崛起,经典歌曲仿佛已成昨夜黄花,兴起的大多是一些不堪入耳的音乐。这类音乐作词不堪入目,作曲简单。影响高深艺术文化的传播,学生们受此类音乐的影响变坏,变得不爱学习,间接影响了各类成绩下滑。传统曲目变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古董,抵制排斥正规音乐教育,给文化教育和音乐教育带来了难题。

解决上述问题建议:

(一)认清学音乐是为什么

让家长了解什么是音乐,怎样选择音乐教育,如何正确的看待音乐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想学什么,怎么看待音乐。音乐是一门语言能让人感受到平常所不能感受的东西。往往刚学习音乐的孩子岁数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家长要让孩子认清自己想要什么,对音乐所抱的态度,避免一时兴起产生念头随之消极对待,此时家长就要做出相应对策对其鼓励教育。

(二)加强高校监督力度

我认为高校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观点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养的考察,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中饱私囊,专业和文化相加。我认为专业艺术院校不但要注重专业条件,方法技术等,更该注意音乐理解和表达方面,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为了防止录取途中出现黑哨等现象,考生可以安排到专门考点当场录音,由专门的人员统一评分。一旦发现行为取消考试资格三年内不予参考资格,音乐笔试类题目安排机房,学生统一在计算机上答题,随即在题库里抽取一百份样卷,做到人人题目不同,杜绝提前泄题和互相抄袭行为。对派去招考的老师进行隔绝式住宿,除了考试当天不予随便走动,杜绝通信来往。大大降低低素质招考问题。

(三)引进优秀教师国外先进教学方法

学生音乐素养取决与老师教学经验对音乐的看法和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杜绝音乐课如一潭死水的出现,老师多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些小活动来增加学生的课堂情绪,利用肢体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音乐,只有孩子们去亲身体会,才能让音乐变成自己的。自己多实践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引进国外音乐教育,国外的音乐教育具国内音乐教育有领先地位,中国的音乐教育本就是国外引进,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来教习孩子,让孩子在日常文化学习中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篇5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音乐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大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情绪易于波动。适当的音乐有助于完善其个性及调整心态,进一步促进其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智力学生在欣赏音乐及唱歌时,想象力、思维、记忆、情感等会被积极地调动,因而会得到有效的的发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在科学上已被证明。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与右脑的功能紧密相联。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及记忆。音乐所产生的形象思维能够促进右脑的发展,使人们散发无尽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音乐教育有利于德育素质的提高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能够对人的意识产生深刻的作用,因此,具备一定的德育教育功能。它用美好的情感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如歌曲《大中国》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美丽的祖国,并让美妙的旋律被广泛接受,并不使音乐感觉有说教的味道,但与此同时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

二、我国高师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毕业的学生是否能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否能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是值得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话题。目前,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从总体上讲,他们渴望成才,希望能够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但是,许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并不是很高。基本现状是:

(1)知识面窄,文化水平较低,视野窄,思路不活,人文素质较差。学生普遍缺乏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能力;

(2)缺乏集体意识,重视个人意识。相当一部分学生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其直接结果是不会与人沟通,更无法融入集体;

(3)审美情趣不高。不少学生认为搞艺术的人应该与众不同,于是男生长发,女生浓妆艳抹,甚至把头发染成红色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有的学生穿奇装异服;

(4)心理素质较差。或具有怯场心理或自卑感极强,有时一上台就紧张,不敢在公共场合露面;

(5)不重视体育锻炼,身体素质难以适应实践活动中艰苦而紧张的生活;

(6)有许多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不端正,重理论,而不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重实践,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只以为“音乐教育让孩子会唱几首歌就行了”,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更不能将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大四实习时,才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实践教学有差距。

三、发挥音乐教育功能,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针对以上状况,应从以下五方面来提高高师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给予高师音乐教育正确的认识及重视过去,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对中小学教师不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师范专业也是考生们填写志愿时所不屑一顾的冷门,学生往往考音乐学院落榜后,无奈才选择师范院校。还有一部分人由于文化课成绩差,想通过人情关系,混个大学文凭,这就给国家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国家教育部周荫昌副主任曾呼吁:“党和各级领导部门真正给艺术教育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与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进行高师音乐课程体系改革以往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对于课程设置缺少明确的规定,教育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改革旧的体制,重视课程设置,改革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通识课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技能训练中采用小课、小组课及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

(三)广泛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广泛开设各类音乐选修课,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热和兴趣。学校应设各种培训班,如声乐、乐理、形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学生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6

一、音乐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感知能力

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和知觉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为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表情艺术,它用音响的魔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上升为心灵的直接语言。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来辨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听辩,试唱和试奏的过程。从单个音到和弦,从单个声部到多个声部,从浅显的旋律到复杂的织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视觉,听觉以及口、手、脚、脑等器官都同时启动,并且依靠大脑的紧张活动来进行调节和平衡。有人称这个过程为多种器官同步发展训练,它通过听觉神经传导使大脑产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记忆,形成一个音乐表象,从而产生音乐想象和联想。例如,幼儿在谈奏乐器的过程中,两眼不但要同时看准高低音谱表中的旋律,还要兼顾键盘上的音的位置。乐谱中很多符号是不断变化的,幼儿必须在瞬间通过视觉、听觉和两手的协调动作来完成,而且还要认真领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感觉、知觉、联想等心理活动同理解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和锻炼。最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听觉的敏锐性,促进了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在逐渐形成和发展,但还很不稳定,极易转移,周围那些新颖强烈的刺激和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即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教育也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正是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红花开,白花开”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红色的桃花”有的说“我还看到美丽的蝴蝶呢!”“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美丽的春天的图画。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四、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特征的,但到学前晚期已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出现了逻辑思维的萌芽,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对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思维的。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运用音响、节奏、旋律、和声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课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幼儿,教唱新歌时,有经验的老师总是用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动作表演以感染幼儿,启发他们去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2、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人的思维是用语言进行的,思维的发展是用语言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教师在教唱歌曲时总要配合语言训练。幼儿在音乐课中学会欣赏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语言,正确理解歌词的内容,必然会丰富幼儿的知识,增加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音乐是促进语言发展的动力,而语言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幼儿思维中逻辑抽象成分的增长。

3、音乐课培养了幼儿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幼儿的分类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音乐课中往往要启发幼儿对各种音乐进行比较,而要比较就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在比较的基础上,幼儿逐渐能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能初步概括同类音乐的共同点,找出不同类音乐的差别,在音乐欣赏课中,借助语言的作用,启发幼儿谈感受,会提高幼儿的推理判断能力,例如幼儿能判断哪首歌曲适合跳舞,哪首歌曲适合睡觉……,幼儿能够根据歌曲节奏的欢快程度做出相应的动作,能够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出歌曲的内容,例如幼儿听到歌曲《小动物》,就会根据不同动物的声音来做动作,有的做小鸟飞,有的做青蛙跳,有的做大象甩着长鼻子。幼儿还会用语言或体态将音乐进行类比,例如把慢的音乐类比成:“妈妈的摇篮”、“白云在天上飘”、“风儿在轻轻唱歌”;而把快的音乐类比成“军队在行走”、“小动物在跳舞”等。

总之在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促进了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对幼儿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科目所不能代替的。音乐教育对智力诸因素,即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是孤立进行的,不是这堂课只促进这种能力的发展,那堂课只促进那种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智力诸因素的发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幼儿的认识过程的发展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知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使感觉、知觉、注意、记忆等认识过程开始带有随意性。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施音乐教育。

五、有效的实施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正表明: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每个孩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

六、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篇7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塑造国人音乐审美的初始阶段,肩负着引领学生音乐审美观的重责。音乐的选择体现出的是国民的价值取向与生活品味。音乐审美的取向直接关系学生对于人生观的选择。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们眼看着在我们华夏民族生存了几千年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民族音乐文化呈现出日渐没落的迹象却表现的异常冷静。现今社会物质利欲的刺激让人们承受巨大压力,而急功近利的现代人心态让人们在音乐中形成过分追求感官的刺激的审美偏向。当一场颇有质量的民族音乐演唱会或演奏会门可罗雀时,而某著名歌星的跑调演唱会却异常火爆,一票难求。音乐文化是彰显人的存在的方式之一。民族音乐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成为一种习惯的话,人们就会对我们的民族音乐产生一种自卑感、遗憾感。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审视我们的民族音乐,不能具体的甄别精华和糟粕,不能以平衡的心态去面对现代和传统,更不能把握应有的尺度应对文化的继承。教育要以优秀民族音乐为视角渗透健康的音乐审美的取向,从而塑造学生的优良生活情操。让人们能够学会站在全民族的大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言行而非自我的一时享乐,从而培养国民高瞻远瞩的大格局思维。

篇8

一、 前言

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的全方位进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学校所设置的各类课程都应该重视学生全方位发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意识,是目前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可以使学生更适应当代社会。

二、 音乐教育与培养人文意识的关系

人文意识和音乐教育之间是互相融合的,培养人文意识是对学生素质的提升,而音乐教育是提供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及创新能力,两者互相融合可以培养优良的精神品质。

人文意识体现为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追求梦想,它足够珍视人们积累的精神文化行为,它全方位地肯定和塑造个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其特殊的文化情怀。音乐就是人类所创作出来的在发展中的艺术组成部分,它的关键所在正是通过各类的音乐模式去弘扬人文情怀。

从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过程方面看,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理论、鉴赏优美的创作,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更深入的分析,增加学习乐趣,促使爱好艺术,热爱生活的人从音乐中体会快乐。

三、注重对音乐教材的选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学生时期是一个学生树立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并且有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逻辑的抽象思维,他们已经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认识与感悟,不再满足于音乐老师对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灌输,不再满足于老师对于音乐情感的体验,而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去寻找音乐背后的情感与真情。他们沉浸于新鲜事物中,不断的感悟理解而丰富自己。因此,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的在音乐教学中选择与学生产生密切关系的作品。

1.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应该侧重选择技术性思想性更好的创作。例如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作品《梦中的婚礼》、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国的古典音乐名曲《春江花月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合奏曲《金蛇狂舞》等等。这些音乐名曲主题明确,构成简洁、旋律优美,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2.注重拥有异域民族风情的音乐。

在对少数民族授课时,如果选择这些具有异域少数民族特点的创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热爱之情,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如温婉秀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凄美哀怨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明快乐观的彝族民歌《猜调》、高亢舒缓的蒙古长调《牧歌》,都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3.选择的作品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正是发展阶段,一定要选择能够使学生对外界有探索和求职欲望的作品。如施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维瓦尔弟的《四季》等创作,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学习外国的风光,也开拓了中学生的眼界。另外,如今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并成熟起来,对各种表现情感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例如表现师生情感的作品《师生情》,表现亲情的作品《母亲颂》《百岁老娘》等。

四、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

人文意识,简单讲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条件下,依靠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所形成的的内在品质。对于学生而言,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通过教育影响、环境熏陶、和学生个人努力全部教给他们。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1.学生是文化的接收人、传承人,同时创造了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最好的教材就是音乐。学生在欣赏感悟音乐的时候能够快速并且直接抵理解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及社会的本质,这是音乐教育的内涵所在。音乐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追逐,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性格特色,并找到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可以获得发展,消极抑郁的情绪可以得到缓解,对学生的性格健康发展有很大帮助。

2.在音乐教学的实际活动中,刺激学生学习音乐的乐趣,是成功培养学生欣赏习惯的良好开始,促使音乐魅力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开阔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

音乐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共同进步,积极研究创新的音乐教育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去,勇于实践和求索,激发学生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一、幼儿园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幼师、中师,甚至高师毕业的音乐教师,在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问题。比方说有的教师在为幼儿范唱时一错再错,缺乏起码的音高感觉;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为歌曲定调,有时孩子唱的是一个调,教师的伴奏竟是另一个调,有的教师节奏感比较差,在为歌曲伴奏时节奏掌握不好,忽快忽慢,令孩子们无所适从;多数的教师在节奏练习中不注意节奏重拍,拍手示范四平八稳,没有强弱感觉;还有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内心节奏感觉,不能正确的、与幼儿的演唱相一致的速度为歌曲伴奏,往往是前奏速度过快,前后速度不一致。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对音准、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缺乏一定的敏感,不能听辨出正误、优劣、那他又如何去要求孩子并纠正错误呢?当然,这里面还反映了音乐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人们还不能正确、全面、辩证地来看待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对于当代先进的音乐教育思想、方法的吸收和学习还很不够,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照搬阶段,对于其本质和精髓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与此相连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较多地运用了这些形式,占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而又不能保证其质量,本文由收集整理唱歌、律动、舞蹈、欣赏等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课时上被缩减了,而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优美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被乱七八糟的拍手跺脚声取而代之了。一个好的幼儿音乐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音乐素质:第一,必须掌握足够的音乐知识和准确的音乐概念,包括基本乐理、和声、曲式、歌曲作法、配器等有关知识和概念,并能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处理、表现甚至创作音乐作品,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概念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生动有趣的形象化的东西。第二,必须具备演唱、演奏、舞蹈、指挥、配器等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地再现和创造音乐作品的魅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演唱演奏技巧,同时还要求具备第三个音乐方面的音乐素质,也就是音乐素质中最妙不可言的一个方面——良好的音乐感觉。究竟什么是良好的音乐感觉?虽然对于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人们丝毫不怀疑它的存在和它那独特的魅力,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良好的音乐感觉首先依赖与细腻、敏锐、深刻的音乐听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把握能力,这一特殊性体现在它的音乐表达上并会形成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演唱演奏处理,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享有音乐,才有可能把美好的音乐传达给更多的孩子。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反思

音乐是充满感情的艺术,音乐教育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源于心灵,才能进入心灵。因此,我们十分强调教师在音乐教育和艺术教育工作中发自内心情感深处的、真实的、诚恳的、深入的、有效的反思。只有当我们空旷的心灵充满的时候,艺术才会成为我们人类高贵的精神世界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真正需要。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只有当高贵空灵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占据着和生存、温饱与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一席之地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更真切、更敏锐、更用心的享受到爱与被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力量!这种扪心自问的内省过程无论是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对于以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为宗旨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过程尤其必不可少。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最本质、最内在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在媒介日益丰富和发达,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方便与快捷的网络时代,集体教育存在的一个最重要与必要的前提,那就是网络与数字化永远代替不了的人的影响与作用。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这个最重要的人是谁呢?无疑是教师!教师以他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精神、人格与个性感染着、影响着,而不仅仅是教育着他的学生,教师身上这种独一无二的品质又造就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健康快乐的学生,这样的教师,教师的这样一种作用是多么美妙!事实上忽视教师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挥,无视教师这一个体的个性、独

转贴于

篇10

自古以来,中外音乐家都对音乐的德育作用予以高度的评价。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孔子说:“广博易良,乐教也。”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指出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成,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他的意思是说尤其是音乐这门艺术,道德教育才是真正的核心,道德教育是音乐课中完善学生人格和世界观的主要目的。这与我国的自古以来的音乐教育目的相通的。我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排序依次为“琴棋书画”,琴排在第一位,说明音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孔子才会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说明音乐不仅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或社会的道德建设上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国从小学音乐教育一开始就提倡道德教育,将品德教育提高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他的意思是音乐是抒发作曲家心灵深处的情感与感受,正所谓“乐如其人”的意思是作曲家的音乐与他的品格与气质一样。音乐既抒发了作曲家的灵魂诉说,也将他的道德观、世界观和情感融于一体,作为学习者和欣赏者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作曲家所要传达的情感与诉说,感受到作曲家品德和人格力量。教师将作曲家在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细细讲解给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旋律美、和声美、结构美的同时,感知作曲家的心灵美,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以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美丽的心灵,达到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在品德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优点。它通过一曲曲美仑美奂的音乐,也可以带有画面的音像,而不仅仅是简单说教与灌输,让学生在乐声中体悟音乐美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培养高尚的气质。例如,我们教学《满江红》这一曲子,就是要学生牢记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在祖国遭受外敌入侵时,要保持“驱逐外辱,保家卫国”的民族气节,要表达“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决心与爱国情怀。当我们在教学《命运》交响曲的时候,就要教学生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并在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产生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当我们教学生欣赏管弦乐曲《森吉德马》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作品中描绘的辽阔草原和无边沙漠的大自然景色,以及蒙族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还可推介课外经典曲目,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广东粤曲《旱天雷》、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古琴曲《高山流水》、南音《走马》等,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经典代表作既可以怡情,陶冶情操,又可以通过其中的音乐形象或音乐故事丰富音乐知识,感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彩,提高文化自信心。当然,红色经典教育同样重要,《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清晰的记忆》《祖国颂》等歌曲、乐曲,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在与中的艰辛与所做的牺牲,永远缅怀革命先烈,永远不忘记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历史。还可以引入一些内容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经典流行歌曲或校园歌曲,如《朋友》《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和你》《童年》等,甚至是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很大作用。学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作为审美的主体,在音乐课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振奋他们的爱国热情,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篇11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有着与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音乐教育入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行音乐教育使学生在德育、智育、情感等方面获得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新一代“四有”新人是高校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 

在目前所了解到的高校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实施,都存在不足,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开设课程科目不规范 

有些学校不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设音乐课,则按照现有师资力量无计划乱开课,往往使接受者很盲目,如学校教公共音乐的教师有学声乐的、有学器乐的,干脆以一个班为单位开唱歌课和器乐课,这种不以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一锅粥现象,不但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引起学生听课的逆反心理。 

(二)开设课程目标不明确 

有些学校则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课,可是内容却变了样,课堂应以鉴赏中外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可却变成了纯粹的流行音乐听赏;应以中外历史文化为主线讲解,可却成了流行音乐的滥听过程。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可能会造成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走入误区。 

(三)用比赛代替音乐教育 

只有实践而没有课堂的音乐教育是残缺的。音乐活动虽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只让学生参与以获奖为目的的各项赛事来显示成果,不但与音乐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耽误了学习。 

我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今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道德价值 

通过好的音乐作品可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积极的性格,使他们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对目标不懈努力的韧劲。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提出了礼和乐的关系,其实这里就已经强调出了道德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是完善道德的的最佳教科书。 

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主题音响,使人感受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感动震撼和信心勇气,是一首与命运搏斗,最终以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是一部具有丰富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音乐精品。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一部经典的作品是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用深刻的思想内容影响和教育着人们,去追求人世间的真、善、美。 

2.政治价值 

从音乐中体会先进的社会理想、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的民族精神,这些因素使大学生增强群体或团队意识,增加爱国主义热情。 

在《国歌》的鉴赏中,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音调中雄壮、庄严、气势磅礴情绪的感受,通过对学校隆重的升旗场面、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健儿夺冠为国争光时升旗的场面的联想,学生不仅从中了解了历史,而且从内心体会到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神圣力量,以及奋发向上、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都会组织“人人参与、班班参加”的红色歌曲合唱比赛,在层层选拔的过程中,每个学院都保持着积极踊跃的态度和团队协作的责任感,这些收获是其他学科在短时间内所得不到的。 

3.智力价值 

能够使每个大学生在课内外音乐活动中受益,发展想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音乐的欣赏与演唱(奏)还可以调节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有规律的、有节奏地交替运动,协调地工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果片面地、过分地使用某个大脑半球,就会使另一个半球受到抑制。清华大学合唱队提出了“8-1>8”的公式(即参加合唱后,7小时学习的效果大于不唱歌8小时的效果)。爱因斯坦也认为音乐是他创造的催化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应该讲,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也是一门开启学生创造能力的艺术。和谐的乐曲,对人来说是一种愉悦身心、表达情感、促进智力发展的力量。 

4.审美价值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早就提出了音乐的教育功能,把音乐视为是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可以端正品行,完善人格,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慧眼去发现,而我们的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音乐中的形象思维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力和洞察力的空间,音乐的思维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音乐作品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其中包括旋律、节奏、和声、节拍、力度、速度等要素,这些音乐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给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 

通过欣赏贝多芬创作的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让学生感知音响的力度、速度、音色、旋律等,那些优美动听的旋律,拨动音乐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相互融合交流的心弦,经历迁移联想,产生出不同的自由幻想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三、对今后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教育和谐化发展的两点建议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创新 

针对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存在沉溺于流行音乐的现状,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从兴趣入手,循序渐进。从广大青年学生喜爱的优秀歌曲入手,通过不同唱法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通过品评、品鉴经典作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观,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传承中西方优秀的音乐文化 

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出现,我们的音乐文化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音乐教育者们必须思考和认真对待外来音乐文化的渗透和所谓的“文化侵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我们采取的主要手段。客观地审视外来音乐文化,接受外来音乐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使两种优秀文化更好的融合,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认识优秀音乐文化而认识世界。 

四、结语 

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沟通和完善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因此,我们应该正视音乐教育对育人的功用,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