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21:59: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软件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分层技术目前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技术种类,其在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也越发普及,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2.1双层技术的应用
从种类方面来看,分层技术主要有三层、四层以及多层次之分,但是这些都是在双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软件的开发效率也得以提升。我们首先针对双层技术进行研究,这项技术在我国软件开发中的应用,主要就是针对两个端点进行,也就是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会依据不同用户的资料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使用界面,处理其中所产生的各种逻辑关系,然后服务器是用来接受客户的各项信息,在经过数据库进行相关的计算和总结,最终向客户端传达并使用。这项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但是其必要的条件就是用户所使用的服务器,性能方面要有所保障,同时用户使用不适合太多。一旦这两个要素没有保障,就会导致服务器因为工作负荷过重而出现系统性错误、计算机反映慢等问题也会出现,这样一来成本就会不断增加,问题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人格数据的丢失,所以说在当今的研发中,这项技术已经逐渐被其他技术所取代。
2.2三层技术的应用
上文已经提到,三层技术的研发是建立在双层技术基础之上的,针对双层技术中不完善以及有缺陷的部分进行改进,并相应地增加了应用服务器,这种服务器在计算机使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够针对用户的各种数据进行储存和整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机信息访问的效率,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实现了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这种三层技术实际就是将业务处理、界面层次以及数据层次相结合,建立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独立运行,共同为计算机服务。其中的界面层主要是进行科学的收集用户使用软件的需求,收集完成后需要将这些需求发送到之后进行工作的业务处理层,其次由业务处理层通过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做出相关的申请请求在数据层进行数据的提取与处理,最后在数据层进行相应的处理,对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查询,针对这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将结构反馈给业务层,最终是由业务层完成工作的处理,再回到最初的界面层。以上所阐述的整个过程就是对系统的建立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的处理,实现了系统工作效率的提升。
2.3四层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双层技术和三层技术都难以应对计算机使用复杂的环境,需要将三层次技术中的界面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库层科学地分开,这样才能够不断降低这几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需要将三层技术逐渐向四层技术发展,其中四层技术主要包含有业务处理层、web层、数据库层以及存储层。
2.4中间件技术的应用
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可以针对不同部门进行优化,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其潜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计算机整体的运行效率。正是因为分层技术的合理应用,才使得软件开发的质量大大提升。另外,还有效地降低了各种复杂问题的发生,简化了计算机操作,只要利用单项操作就可以独立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进而实现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高效性与高质性。
1.1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情况
只要有计算机,任何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这既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普遍,更说明了计算机软件教育的硬件门槛实在是相当的低。很多学院都可以办计算机软件专业,很多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专业都差不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的招生连年在扩大,从招生质量上说,高职高专招到的学生的素质是相对比较差的,而学习计算机知识往往需要比较高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与刻苦精神,这让高职高专的计算机软件教育难上加难,现在社会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在逐年提高,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学生的低素质和社会的高要求成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对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办法完全给予解决,按照原来的解决方法,以教授学生程序知识为主,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它素质。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低,而且在入学前又没有学过任何程序知识,在入门时发生极大的困难,学生往往只能记住程序语言本身的语法,而对于程序语言的共性的知识,特别是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刻苦精神等都没有得到强化训练,结果在学习其它语言时又要重新把这些几乎是同样的内容学一遍,而且极容易产生以下的结果,学生学了很多门语言,但每门都不精,而且每门语言都花去了几乎相同的时间,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能不能将这很多门语言都换成一门语言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有些专业知识是结合语言来学习的,比如说学习数据库,就得安排Access或者vfp来教学;学习底层开发,就得安排C语言甚至汇编语言来学习;学型项目开发,就得安排visualstatio。还不算在学生毕业后,到了单位再按单位要求使用的语言。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就没法保证其在短短的一年多到两年的时间内达到社会的要求。
1.2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师资
一般说来,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需要人有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而且因为计算机的基本核心都是国外做的,英文单词出现得不少,所以也需要有一定的英文水平,-196-因此做计算机软件这门学科的人一般来说素质不错,而且数学一般很好,这几年,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注重技能的培养,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将教师送去培训、读研究生;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实际经验的原软件公司技术员;教师自学、帮教等。不少教师努力做科研、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不少教师已经获得了副教授以上的职称,因此,从师资上说,高职高专的师资应该是不错的。
1.3现行高职高专计算机软件的教育模式
参考做得比较成功的软件学院的做法,甚至与它们联合办学;在课程设置上与这些软件学院同步;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教育模式无疑是先进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只针对素质较好的学生,以及教学水平相当高的教师。它只说明了软件知识教育的内容和先后问题,并没有说明如果学生的素质达不到要求该怎么办?事实上,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没有说明这个问题,这很正常。就算是素质较好的学生,有的对这种模式也未必适应,程序设计往往刚刚入门,就面临毕业了。所以高职高专软件教育的问题在于对学生教不教得懂?教懂的时间是多少?灵活运用程序知识的程度是多少?单单采用以上的教育模式还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
2解决方法
2.1传统素质的培养方法
因为计算机专业脱胎于数学专业,计算机软件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数学好的话一般来说逻辑能力也相对强,所以传统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先让学生学好数学,再来学习程序设计。这种培养方法似乎无可厚非。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高职高专的学生数学会很好吗?能教好他们数学吗?要教好他们数学得用多少时间?结果可想而知。
2.2教学与程序逻辑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逻辑能力一般较强,而且数学是创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所以一般来说,学习计算机程序开发在很多人眼里该先学好数学,再学计算机程序开发;那么数学和程序开发一定具有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吗?未然,因为虽然计算机科学是从数学演变而来的,在早期的计算机应用中确实以数学计算为主,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应用系统开发,如果不是很高端应用的话,用到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主要用到程序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好的学生只要将程序多加研读,一般来说,获得程序逻辑思维是不成太大问题的,但如果数学思维差点的学生。那就难了。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先把他们的数学教好了再学程序的话,那代价就太大了,也没这必要,所以设想如果直接进行程序逻辑能力的训练让他们获得比较强的程序逻辑,那么他们学习后续课程就容易多了。
2.3程序素养的培养方法
(1)特别重视学生入门语言的教学,不要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入门时重点不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程序知识的共性,与做程序相关的逻辑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刻苦精神等。这些知识和素质如能迅速解决,对于后续内容的学习非常有利。对于程序语言的选择一般以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为佳,因为用这门语言既可学习面向过程的程序知识,又可以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知识,而且语法相对简单,表达清析明了,往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学完了程序知识的共性与能力训练之后再扩展其他程序知识(包括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与方法,甚至学习其他语言如C语言)。(2)改变原来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能力教育为辅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能力教育为主、知识学习配合能力教育的教育模式。比如说对于数据库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是用Access来学习的话,那Access本身的知识就不必学得过深,会用其做数据库即可,重点是关系数据库的各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在学生掌握程序能力的过程中,他那个阶段需要什么知识,我们就给他学什么知识,按知识能力过关而不是一定按原有课程的模式来学习。(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知识精炼基础、程序素养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程序素养是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算法的逻辑推导能力、相应的记忆力、归纳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进一步地认识、分解程序素养,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低的起点,一副更好的梯子,沿着这把梯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获得程序素养,进入程序开发的大门。在这里,笔者专门分解了程序知识最基本的要素:变量,以此为突破口对程序基础知识进行重构,并以此进行程序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变量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对变量的特点、变量的形态、变量的作用范围、特别是变量是如何同程序结构结合实现程序思路,普通的程序设计教材上并没有详细说明,这些知识要依赖学生在记忆程序知识并做大量的程序开发之后才由他们自己突然醒悟。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根据构建最低平台的原则,选择最易学的语言VB作为讲解语言,全部知识分为以下方面:第一部分,①数据类型②常量、变量、函数表达式③程序的三种结构顺序、分支、循环④数组⑤自定义过程与函数。第二部分,面向对象部分。并对里面的内容作了最大程度的精炼,并且各种能力的训练也融入其中。按照这种原则构建出来的基础知识,必须能做到让学生需要记忆的词最少,内容最少,内容之间或内容本身要与学生原来的知识结构挂勾,就是英语单词本身,也要给学生一个记忆的方法,根据学习的建构主义,新知识要与头脑中的旧知识发生关联,新知识才能得到好的理解,单纯的背诵很容易让人遗忘。然后再采用反复与自我讲解的方法加深这种记忆,并将其从浅性记忆上升至深度记忆,要做到回忆某种记忆时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是素养训练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本人多年的程序教学的经验,如果能为学生构建好这种恰当的记忆内容与方法,学生能记住的几率大增,而且不容易遗忘,记忆的速度又快,而这些又是编程中最需要的东西。逻辑能力与归纳能力是如何训练的呢?首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推导的起始点,这个起始点要极低,极简单,简单到常人都会的程度。然后与寓复杂到简单之中。将这个简单的逻辑分解成常人都会的逻辑,让学生的固有的逻辑与程度逻辑搭上桥,让学生听到这种例子就懂,而上下例子的逻辑差一点点,通过上一例子的方法再加上教师的指点,学生应该能做出下一例子,这样就加深了对程序基本分析方法和算法的理解,每做一个例子都应有一个新的体会,经过这一连串的体会,学生就能获得一定的归纳能力与逻辑能力。比如说讲循环体,教师设置逻辑推导已为1+1,学生会做1+1后,需要讲解为什么要用这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做1+1+1+1+1,5个1相加,再做1+2+3+4+5。再做1+3+5+7+9,再做2+4+6+8+10。再做1+3+6+10+15等。这些例子是简单的,简单才能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数学问题一看就懂,才能不涉及更多的数学知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去挖掘这些例子所体现的程序能力。一般说来,变量是程序设计的核心概念,对于变量的分析也就等于分析了整个程序,将变量分为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两大类,控制变量主要负责程序的流向和循环的次数,而累加变量主要是存数,并在其上进行算术运算。对1+1赋值给一个变量这样一个问题,要理解累加变量的作用,也就是sam=sam+1这条语句是怎么编出来的,将它作为1+1+1+1的基础,对于1+1+1+1这个例子要理解为什么要用循环,循环所用到的控制变量和累加变量,它们的初值是多少,在哪赋初值,变量在哪使用,终值为多少,在哪变化,变化量为多少,等等,在教师讲解这些问题之后,要组织学生复述,一定要学生亲口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才算理解:然后理解上一程序与下一程序之间的不同:用这种教法处理余下的问题,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因为这些例子涉及的数学并不难,其实极简单,学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解决方法已经标准化,只要用同一方法分析,必然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这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推演过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对程序设计的教学环节重新组织,在每一环节都像循环的讲解那样分析,相信对学生程序素养的提高帮助是非常大的。(4)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诱导式教育,在阶梯式的问题体系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尽量地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来启发学生,让他尽量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要及时诱导学生进行总结,熟悉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总结的习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诱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5)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会促进学生对于程序知识的记忆。对他们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实践
笔者特意选择了几类人群来试验,一类是中专生,一类是成人,一类是大专生对他们教授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语言时用两种教学方法来试验,采用基于知识精炼的程序素养训练为主教出来的学生效果更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更强。
通常,在我们使用电脑的时候,下载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时候还会下载一些驱动程序等,这是在进行软件下载的过程中,有些病毒侵入到计算机软件系统内,导致电脑系统运行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严重的时候会使计算机出现死机,甚至主板的BIOS被CIH病毒侵入。为此,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电脑系统必须要安装杀毒软件,而且还要对杀毒软件进行及时的更新,以保证计算机的运转速度,保证计算机软件可以正常工作。
2)定期的对硬盘进行检测与扫描
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定期的对硬盘进行检测与扫苗,确保硬盘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虽然,计算机中硬盘的存在并不是电脑的核心,但是如果硬盘有损坏的现象,也会为计算机一级计算机的使用者带来一定的损失。尤其在计算机硬盘中的BOOT区,如果它被破坏,很容易使整个系统陷入到瘫痪的困境当中。所以,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养护以及管理硬盘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对磁盘进行扫描,不仅可以对磁盘的物理表面进行一定的清理,还可以对计算机软件中文件系统结构进行检测清理,确保硬盘的可靠性,保证硬盘在计算机中没有任何问题的存在。如果对计算机进行非法关机,会导致硬盘中的文件丢失。如果不进行及时的修复,那么Windows将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也会使程序的执行出现严重的错误。
3)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要定期检查与管理
在计算机使用者应用计算机进行长时间的工作时,很容易使计算机系统出现错误,从而给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此,要通过定期的对计算机软件的周期性管理以及软件更新,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系统有效管理的目的。对于网络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知道,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周期性的维护与管理,会提高自己对计算机软件使用的满意程度。所以,计算机使用者要经常性的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养护与管理,从而满足他们对网络的需求。为此,在日常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定时的清理与缓存,这种方法是维护计算机软件的很好的方法,同时也是保证计算机软件可以正常使用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4)完善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漏洞系统
①网络用户的控制程序分析。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中,用户所使用的控制系统对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十分重要。该控制程序属于计算机软件安全维护的一项比较重要的维护方法,它不仅可以辨别出该用户使用计算机软件的资格,还能通过对用户身份的验证,确定用户是否正常的使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这个功能对保护个人使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源头上实现了对计算机有效管理与控制。②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加密程序。这个程序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黑客对计算机软件的个人使用信息进行盗窃。计算机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的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个人信息被遗漏,有效的防止了不法分子对计算机软件信息与计算机软件功能的破坏,在计算机中属于一种安全的网络维护手段与方式。
(2)人为设计缺陷BUG:其实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可靠性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两者都是看故障的几率,判断稳定性,但是硬件与软件的最大不同是,硬件的决定要素是物质,而软件的决定要素是人,因为软件是一种人的“创作”,是设计者为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设计、分析的程序,每个环节都是以人的思维为基础而进行的。人类思维能力的限制、导致软件很难避免地出现一些疏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而这种BUG在软件测试中潜伏性很强,不容易被发现,这些BUG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挥其作用,让软件崩溃或者是小,所以说,人为的设计失误,同样是计算机软件不可靠的主要表现。
(3)复原的难度:从计算机软件维护和修复的角度来看,对软件功能恢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般来说我们只能够重新设计。这一点,同样是计算机软件不可靠性的表现。
2影响软件技术的不可靠性的因素
(1)软件的设计误差。设计误差指的是软件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人为错误,第一种是因为对用户需求的把握不够而造成的分析误差,因为对用户的要求没有理解透彻,开发者与用户的要求得不到统一,就会出现软件设计不合理的情况。第二种是编码不正确,语法错误,设计错误,这是一种设计错误,与设计者的技术水平关联系很大,第三是设计中没有发现软件运行的特殊情况,而出现设计的死角,这种情况一般测试很难发现,而在软件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第四是文档内容错误,一般是设计者的失误,比较容易修正。
(2)开发过程的全面控制。计算机软件在开发过程的各阶段,缺少各个阶段的测评,因为软件设计者需要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计划进行,需要在各个环节都对软件进行审核,明确每个阶段的标准,除了参与设计的设计师之外,管理者、监管师都需要参与到设计评审。评审组的主要任务是审核设计师提交的软件文档是否执行了上一个阶段软件文档的标准和要求。评审组在之后需要对软件进行审核后,给出文字说明意见,软件设计者需要按照意见对软件进行修整,减少软件日后出血问题的几率。
(3)软件测试系统的缺乏。我国仍然缺乏开发质量测试机制,我国的软件开发人员从设计到检测,都是自我设计、编制、测试,软件设计的过程以设计人员自我为中心,加之软件技术开发配置管理方面也没有建立严格的软件配置体制,软件开发的技术管理不足,技术人员设计规范意识不强,也存在着乱改设计、说明与设计编写不想符合的情况,也增多了软件开发设计中的错误,由此可见,开发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是软件不可靠的原因。
钕铁硼永磁磁块有多种不同性能的牌号,较常见的有烧结型的N50,N38,N27。不同的数字牌号表示不同大小的磁能积。磁能积是退磁曲线上任何一点的B和H的乘积,是衡量磁体所储存能量大小的重要参数之一。在能满足所需磁感应强度的前提下,希望使用的磁性材料越便宜、来源越广泛越好。在钕铁硼磁块尺寸等可能影响磁感应强度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若低牌号的钕铁硼磁块能达到所需要的磁感应强度,则应尽可能使用低牌号磁块。在磁系底板材料为Q235,钕铁硼磁块厚度为30mm,磁块纵向间隙40mm的条件下,利用A.M.软件模拟了使用牌号分别为N50,N38和N27的钕铁硼永磁磁块所形成的不同的磁系,并求解了距离磁系表面不同距离处磁场的分布情况。由于磁系磁场具有对称性,因此,截取考察直线上的部分点就可以表达清楚磁场分布趋势和强度。需要说明的是,凡是和磁系模拟相关的图表中,横坐标的距离指的均是该点到模型坐标原点的横向距离。磁感应强度在垂直方向上衰减速度很快,当达到一定的磁场作用深度后,磁场分布变得十分平缓,以一条直线为中心窄幅波动;随着磁块磁能积的增大,磁感应强度的峰、谷值也增大,但不同牌号磁块构成的磁系磁感应强度的峰、谷值之差基本一致。由于板式磁选机是贫磁铁矿石的干选设备,应在尽可能抛除废石的同时控制住尾矿中磁性铁的含量,因而希望分选区的磁感应强度越大越好,磁场作用深度越深越好。在距离磁系表面0mm处不同牌号的磁块构成的磁系表面磁感应强度差距最显著,N50磁块形成的最高磁感应强度可达到1.5T,而N27磁块形成的最高磁感应强度只能达到1T;随着距离磁系表面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同牌号的磁块所形成的磁感应强度差异越来越小,尤其是N50磁块和N38磁块之间。但是在实际磁块充磁过程中,磁块的性能往往不能达到理论水平,再考虑安装时可能造成的磁块边角损坏会降低磁块场强,因此,为了尽可能确保较高的磁感应强度,选用磁能积较大的N50钕铁硼永磁磁块更好。
2钕铁硼磁块厚度的选择
在磁体使用时对应于一定能量的磁体,要求磁体的体积尽可能小。影响磁场分布情况的主要是磁块的厚度,因此使用A.M.软件考察了长×宽为80mm×60mm的磁块不同厚度情况下的磁场分布。在磁系底板材料为Q235,钕铁硼磁块性能牌号为N50,磁块纵向间隙40mm的条件下,模拟厚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mm的钕铁硼永磁磁块形成的不同的磁系在距离磁系表面不同距离处的磁场的分布情况。①磁块越厚,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越大,磁场作用深度越深。②厚度为10mm的磁块,距离磁系表面3mm处的最高、最低磁感应强度已衰减到400mT和150mT左右,磁场作用深度太浅,可以排除。③厚度为20mm的磁块,磁系表面磁感应强度最高达1.3T,距离磁系表面3mm处的最高、最低磁感应强度已衰减到550mT和300mT左右,距离磁系表面8mm处进一步衰减至400mT和270mT左右,距离磁系表面30mm处则衰减到了170mT左右,该磁块基本满足磁感应强度要求。④厚度为30mm的磁块,距离磁系表面8mm处的最高、最低磁感应强度为500mT和350mT,距离磁系表面30mm处则衰减到210mT左右,作用深度比20mm厚的磁块要深,在主要选别区域内的场强较适宜。⑤当磁块厚度达到40mm和50mm时,能够达到的磁感应强度更高,接近中场强。按照磁块选择原则,磁能积一定的情况下,在能够满足磁感应强度的前提下,选择体积小的磁块。贫磁铁矿的选别属于弱磁选,考虑贫磁铁矿中磁性铁含量较低,磁选场强可以稍高,因此选择厚度为30mm的钕铁硼永磁磁块。
3磁系纵向间隙的确定
气隙会导致场强迅速减弱,但合适的间隙不影响磁性物料在磁场中的磁翻转作用,并且可以节省磁性材料的使用,也便于磁系的安装。磁块在横向布置上一般是紧密布置的,对于板式磁选机而言,物料的磁翻转作用主要发生在纵向的搬运过程,横向都是极性相同的磁极,若是存在横向间隙,势必会导致在分选过程中出现一条一条的物料层,造成回收率的损失,因此只需确定纵向间隙的大小。在磁系底板材料为Q235,钕铁硼磁块性能牌号为N50,磁块厚度为30mm的条件下,对磁块纵向间隙分别为0,10,30,40和50mm磁系进行软件模拟。
4磁系底板材料的确定
磁系底板对磁场的大小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底板材料大致分为2类:导磁材料和不导磁材料。为了方便原材料的采购,选择不锈钢板(不导磁材料)、铁板、Q235钢板作为磁系底板候选材料,分别对这些材料进行软件模拟,选择出适合的磁系底板。在钕铁硼磁块性能牌号为N50,磁块厚度为30mm,磁系纵向间隙为40mm的条件下,对不同的磁系底板材料进行软件模拟,考察各材料的漏磁情况,主要参考磁力线的分布情况,距离磁系表面不同距离处的磁场分布情况作为辅助参考,从而确定合适的底板材料。磁系表面一定距离处的磁感应强度(以3mm处为例)。由于不锈钢板是不导磁材料,无法闭合磁力线,因而底板两侧的磁力线几乎呈对称分布,造成磁场分散;而纯铁板和Q235钢板是导磁材料,磁力线到达底板后闭合,没有磁块的一侧几乎没有磁力线分布,说明没有磁块的一侧磁场力很小,这样的磁力线分布情况便于磁系的安装。纯铁板和Q235钢板作为底板能够达到的磁感应强度比以不锈钢板为底板的更高,作用深度也更深,且纯铁板和Q235板为底板形成的磁场分布情况几乎一致,磁系表面其他距离处的情况完全类似,不赘述。考虑原材料的价格与采购难易度,选择Q235钢板作为磁系底板材料。
二磁系模型实测结果
根据软件模拟结果确定的磁系参数,制作了磁系的实物模型。使用高斯计对实物模型距磁系3mm处的磁感应强度进行了测量,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见图8。由图8可以看出,实测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至于实测结果略低于模拟结果,这既可能与钕铁硼磁块实际充磁值达不到理论值有关,也可能与磁系安装过程中造成的磁块损坏、安装精度不够造成气隙等有关。
三结语
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恢复技术
计算机软件系统保护技术是在“假写原理”指导下,利用保护卡技术,在计算机启动后对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进行保护,而计算机恢复技术是先将计算机的重要软件资源进行备份,在计算机软件系统被破坏后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有效恢复,以确保计算机重要数据、信息等的完整。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恢复技术研究发起的时间较晚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保护技术,但却是计算机软件维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与计算机保护技术相辅相成,形成了可靠、稳定、无后顾之忧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保护屏障,保障了计算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在常规下,计算机保护技术会结合计算机系统漏洞,对系统问题进行修补处理,以确保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计算机恢复技术主要应用与计算机软件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补充,促进了计算机运行效率的提高。其主要的技术手段是利用硬盘克隆技术,将计算机内部的具体文件、重要内容、硬盘主引导、分区等重要信息进行拷贝,当计算机软件系统遭受到严重破坏时,利用这些数据对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恢复,使计算机能迅速的恢复到工作状态,以此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效率。
2计算机软件在会展设计教学中应用建议
2.1根据学科特点来设置计算机软件教学课程。会展设计是一种实用的、以视觉艺术为主的空间设计,要求会展设计人员能够使商品宣传更显档次,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据我国现在会展的人才需求看来,会展人才必须具有熟练的应用性技能,会展设计的教学主线应该在以培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能的人才为主线,本专业的教学应该以专业核心技能为核心与其他专业理论合力搭配的进行。会展设计的视觉要求会展设计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软件使用的教授,这是有效的进行会展设计的基础。会展设计人员必须对一些平面效果设计以及空间效果设计的软件能够熟练应用,比如PhotoShop、AutoCAD、3Dmax等图形设计软件,还应该能够熟练应用专业排版、专业插画、多媒体处理的软件,比如AdobeIllustrator,以及用于商标设计、模型绘制、分色输出等功能的软件,比如CorelDRAW等,通过设置此类课程使会展设计学生能够其专业基础工具的使用。2.2因地制宜的选择所学软件的教材。由于会展设计是近年来我国刚刚兴起的学科,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市场上专门针对会展设计,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材还是比较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是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教材,注意教材与课程的匹配度,以及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比如平面设计大部分是以广告设计为主、3D模型绘制是以动漫设计为主、专门用于建筑行业设计等教材是不适合用在会展设计教学当中的,还有的对软件的使用介绍不多,全篇却是在介绍软件的科普类知识,这中教材也是不应该采用的。最好选用一些工程型的教材,是以作业模式进行教授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例如:《3dsmaxPhotoshop现代会展设计》由马凌云、刘茗编写。2.3以工程型的任务为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专业软件。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最终容易导致“纸上谈兵”。在会展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以阶段性任务模式来引导学生去学的专业技能,通过把课程分割为各个阶段,然后配之以相应的任务,逐步的引导学生去熟悉软件的使用,熟悉工程的开发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去表达自己的创意等等。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为避免学生学习的懈怠性,可以为每个阶段设置专门的奖惩措施,可以把学期评分放到每个小阶段的工程完成度上来评判,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是也可以把学习的过程作为类似毕业设计的答辩方式作为结题的最终模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展示和分析,老师针对学生作品之中的缺陷进行点评和改进,帮助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激发学生的新创意,在为学生思维中建立知识结构的同是,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踏实的学习态度。
逻辑最早是哲学中的词汇,在古希腊时期,很多哲学家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了可以说服对方,自己的思路必须清晰,符合人们正常的思维,逐渐的形成了逻辑语言的概念,随着数学理论的发展,要想解决特定的问题,必须进行相应的推理和证明,而推理的过程中,就要使用逻辑语言,这样推理才能够符合人的思维。计算机的出现,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是革命性的,很多人将计算机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效率,而计算机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控制计算机工作的软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在计算机出现的早期,受到计算机性能等影响,程序的编写还采用二进制的机器语言进行,这种0和1组成的二进制语言,在编写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计算机才能够去运行,现在程序的编写已经采用高级语言,如JAVA和C语言等,利用这些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写时,逻辑关系的体现更加重要。
1.2逻辑语言的特点
从语言学上来看,语言主要可以分成三种,分别是自然语言、带符号的数学语言、以及形式化的逻辑语言,逻辑语言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逻辑学发展的需要,古时候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在讨论问题时,经常会发生一些争执,为了解决这种争执,人们希望能够建立像数学那样完美,具有特定符号的语言,这就是逻辑语言。与其他的语言相比,逻辑语言具有很高的严谨性,这种语言将逻辑推理,转化成为了数学语言,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没有歧义、严谨的语言,通过计算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逻辑语言自身的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人们首先会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然后采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求解,极大的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由此可以看出,逻辑语言的特点是严谨性和普遍性,能够用来描述所有的问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的歧义,现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逻辑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分析可以知道,每个程序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而描述这个模型的就是逻辑语言。
1.3逻辑语言的发展
从语言的三种形式可以看出,其发展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自然语言,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受到科学技术上的限制,人们的思维还不是很严谨,因此表达比较随便,采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依然使用这种语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语言开始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在对科学进行描述时,主要采用书面语进行,这种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数学科学中,需要加入一些常用的符号,逐渐的形成了数学语言。逻辑语言的出现,是数学语言发展的结果,但是在逻辑语言刚出现时,主要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很难在现实中使用,计算机是逻辑语言实践的结果,通过数学二进制和实际电路的结合,就可以利用逻辑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程序的出现,使得逻辑语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程序设计中,考虑到计算机的严谨性,必须采用逻辑语言进行。
2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现状
2.1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现状
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较低,现在使用的软件,很多都是国外软件公司开发的,虽然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加大了对软件公司的鼓励和扶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软件技术的发展,我国软件产业出现了一个黄金期,但是受到盗版市场等影响,很多软件公司的产品没有市场,导致现在我国还没有大型的软件公司。印度是现在世界上软件产业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和我国一样的问题,但是在政府强硬的打压下,盗版市场得到了控制,为软件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我国与印度的国情相近,为了促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借鉴了其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政府部门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对盗版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软件行业的环境。但是计算机软件行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核心的软件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软件产业,面临的难度较大,而受到我国教育水平的影响,软件开发人员的整体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水平的提高。
2.2影响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因素
在实际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中,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在计算机软件出现的早期,受到计算机性能的限制,软件都比较简单,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因此不需要进行需求的分析,程序的编写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人们遇到实际问题时,编写一个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计算机没有存储设备,程序无法进行存储,再遇到这个问题时,还要进行程序的编写。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传统的0和1二进制语言中,软件的编写非常复杂,为了方便软件的开发,人们对计算机语言进行了改进,把难理解的汇编语言等低级语言,变成了易懂的高级语言,同时软件的应用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要想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软件自身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此可以看出,影响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因素有很多,需求分析的效果、计算机语言等,都能够对软件的开发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语言的使用,现在的软件为了获得一定的市场,都会增加自身的功能,导致其体积越来越大,根据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都会分成几个模块,要想让软件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易读性等,必须采用严谨的逻辑语言。
3基于逻辑语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分析
3.1逻辑语言的表现形式
逻辑语言作为一种理论性的语言,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一直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想法没有实现,随着科学的进步,物理学家们根据数学家的设想,制作出了现代电子计算机,从本质上来说,计算机自身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而这种模型就采用逻辑语言来描述,通过电路的通和不通两种状态,将数学二进制很好的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逻辑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机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针对性的开发了应用软件,因此计算机的应用就是软件的应用,而在软件的开发,就是将计算机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然后计算机按照程序的指令,一步一步的去执行。由此可以看出,软件程序其实就是逻辑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计算机刚出现时,程序的编写比较简单,通常都是由几个指令构成,可以不考虑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现在的程序非常复杂,很多软件占用的空间达到了GB的级别,这样复杂软件的开发,要考虑维护性和易读性等,因此必须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3.2逻辑语言的使用
现在的软件开发中,主要采用C语言等高级语言进行编写,由于软件要实现不同的功能,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人们根据具体的功能,将软件分成了相应的模块,每个模块实现软件的一个功能,然后设立一个主程序,通过特定的扫描机制,在需要哪个功能时,就调用相应的模块,这样程序可以很简单的实现维护等操作。计算机是以数学为基础,具有很高的严谨性,在程序编写时,如果一个语句出现错误,就会导致整个软件无法执行,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必须采用严谨的逻辑语言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程序可以被执行,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现在的编程软件功能非常完善,在程序编写完成之后,可以进行相应的编译和运行,如果程序存在问题,就无法完成编译,编程软件会提出出错的位置,如果是命令的拼写错误,很好进行修改,如果是逻辑关系出现了错误,那么修改就比较困难,如果采用逻辑语言进行编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逻辑关系错误的问题。
微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家电等领域。单片机性价比的提高,使单片机成为嵌入式系统的主流芯片。
目前,控制系统开发的常用方法是在PC机上编写和调试单片机系统程序。虽然,国内外有不少单片机开发系统,但由于单片机与PC机体系结构不同,用单片机指令编写的程序无法直接在PC机上运行,因此,系统开发时要有仿真器、编程器等专用设备,程序运行不能脱离单片机开发装置。因此,基于单片机的系统开发,源程序调试工作非常复杂,操作繁琐,调试结果的显示不够直观。针对上述情况,研究异构计算机软件移植可视化仿真技术,设计独立于单片机开发装置的可视化仿真系统,应用于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异构计算机软件移植可视化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在IBM-PC机上运行51系列单片机指令的可视化仿真系统,该仿真系统完全独立于单片机开发装置。
1软件移植概述
1.1软件移植方法
计算机系统层次模型[1]说明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及程序的执行情况。指令在计算机中执行的过程,实际上是指令由系统的高层逐级向低层转换的过程,从应用语言级直到微程序语言级,最后产生各种控制命令,驱动计算机的硬件完成指令功能。高层语言转换为低层语言的实现方法有翻译法和解释法:翻译法是将高层程序变换成低一层等效程序,其处理流程可描述为
while(excutingFlag)
{取指令;
分析指令;
转换成本层指令并保存;
}
执行转换后的指令;
上述流程中变量excutingFlag为执行程序是否结束标志,其值为0表示程序结束。翻译法又分为动态翻译和静态翻译。动态翻译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将被仿真的指令逐条转换成仿真程序代码;静态翻译是代一次将所有被仿真的程序转换为仿真代码后执行。解释法是低层机器仿真高层机器级语句或指令,即对高层机器级语言进行解释并执行。其处理流程可描述为
while(excutingFlag)
{取读指令;
分析指令;
解释执行;
}
翻译法速度快,但编程和调试困难;解释法易实现和调试,但速度慢。异构机之间的软件移植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将一台机器上所描述的语言在另一台机器上从高层向低层转换的过程。要实现异构机之间的软件移植,可以采用模拟和仿真两种方法[1]。模拟就是用一台机器(宿主机)的机器语言解释另一台机器(虚拟机)的指令系统来实现软件移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运行速度显著降低、实时性差、编写程序困难。仿真是用微程序(宿主机)直接解释另一种机器(目标机)指令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速度快,但微程序机器结构依赖于传统机器级结构,开发人员需要了解微程序机器的逻辑结构,当两种机器结构差别较大时很难仿真。
1.2软件移植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异构计算机之间软件移植问题,可以根据设计人员的需要开发指令仿真系统。指令仿真系统开发的一般步骤为
(1)分析仿真计算机和被仿真计算机的系统结构、指令系统、指令功能和指令结构;
(2)需求分析,编写程序模块和各模块流程图;
(3)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并编写程序;
(4)程序调试和优化;
2数据结构描述
数据结构描述关系到程序运行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设计的仿真系统主要解决在IBM-PC机上执行由MCS51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所编写的汇编源程序,在分析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2]的基础上,根据C语言的特点,同时兼顾程序运行的效率,合理地描述了系统设计所需的数据结构。
2.1程序存储器结构
MCS51内部虽然只有4kB的程序存储器,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外部扩展至64kB,其内部有一个16位的程序计数器PC可寻址64kB以访问程序存储器。根据单片机指令结构[2]及C语言的数据类型关系,并考虑到程序仿真时并不会用到所有的存储单元,因此采用链式存储结构。程序存储器的数据结构描述如下:
typedefstructprogMEM
{charopCode;
unsignedlabel;
//该条指令如果有标号,则存放其地址
charopNum1;
charopNum2;
charopNum3;
pMEMrecAddr;
//存放当前指令的地址
pMEMnextIs;
//指向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MemData,*pMEM;
pMEMPC;
在结构体中,几个字符型变量分别用于存放指令的操作码和操作数,并用结构体指针变量存放当前指令及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仿真系统将单片机源程序翻译成目标代码放在程序存储器(结构体)中,通过结构体类型的指针变量可以访问程序存储器中的指令。
2.2数据存储器结构
MCS51将工作寄存器、端口和数据存储器统一编址,存储空间为256B。堆栈区设在30H~7FH,由堆栈指针SP指向栈顶。内部RAM,除了工作寄存器、位标志、堆栈以外的单元,其余都可以当一般数据寄存器使用。如果内部数据存储器不够用,可以外接数据存储器,扩展至64kB。内部数据存储器在程序调试时需经常查看单元内容,且数量不大,因此将内部数据存储器定义为数组,堆栈指针定义为整型,并初始化为30H。
chardataRAM[256];
intramSP=0x30;
数据存储器单元的地址和数组的下标对应,这样在程序调试时,如果要查看内部数据存储器的内容,只要查看数据相应元素的值即可。另外定义一个结构体类型,模拟外部扩展的数据存储器,结构体定义如下:
typedefexDataRAM
{chardata;
unsignedaddrRAM;
//存放存储单元的地址,用于查询
exRAMptexDataP;
}RAMdata,*exRAMpt;
如果用到外部数据存储器,则将数据存在动态链式存储结构中,由于仿真程序运行时使用本机的存储器,因此其地址与仿真的单片机的地址不同,用一个变量addrRAM存放数据存储器的地址,以便于地址单元内的数据查询。
3软件移植的可视化仿真
软件移植可视化仿真系统,不仅要完成汇编指令的功能,而且应该根据要求查询程序执行后各寄存器的内容、端口的状态和运行结果。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单片机指令格式[2]和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3],并根据仿真的速度要求,通过比较各语言的特点,选用VisualC++语言和80x86汇编语言,采用C语言环境下的在线汇编技术,用解释法实现可视化指令仿真系统。
3.1软件移植过程
解释法完成异构机指令仿真,需要对源程序中的每一条指令执行如下操作:
step1对指令从右向左扫描,如果有注释,则去掉注释;
setp2对指令从左向右扫描,如果有标号,则去掉标号,并记录标号所在位置;
step3将无标号和注释的指令从左向右逐步分离出操作码和操作数;
step4保存操作码和操作数;
step5分析操作码的功能并执行该指令。重复执行以上步骤直到程序结束,对分离出的操作码和操作数存入结构体progMEM定义的变量中。实现这一过程的函数结构如下:
pMEMStringSplit(char*IstructionString)
{IsCode_Num=newMemData;
⋯
if(scan_char==’;’)
{去除分号后的内容;}
if(scan_char==’:’)
{保存该指令所在单元地址;}
if(scan_char==’’)
{保存空格前的字符串;}
//得到的第一个字符串为操作码
⋯
return(IsCode)
}
该函数入口参数为指令字符串,返回指向保存该指令的结构体变量的指针。生成目标代码和执行指令的过程可以用switch语句或事先设计函数跳转表实现[4],本文采用switch语句实现,实现函数结构如下:
voidGetCode(pMEMinCode)
{⋯
switch(opCode)
{casecode1:excuCode1();break;
casecode2:excuCode2();break;
⋯
casecodeN:excuCodeN();break;
}
⋯
}
以上代码中excuCodeN的入口参数为指令的操作码和相应的操作数。
3.2可视化仿真的实现
可视化仿真系统应该提供一个集成开发环境,在此环境下可以编辑新的汇编程序和打开已经存在的源程序,并能将用被仿真计算机语言所编写的源程序汇编(编译或解释)成IBM-PC所能识别的代码及执行所需的操作,根据需要查询相应存储器单元的内容和端口的状态并显示查询结果。本系统在实现集成开发环境时,设计一个文本窗口,在窗口内输入的每条指令占用一行,程序输入后,选择工具菜单中的“执行”命令,则对窗口内的指令逐行扫描,完成对程序的解释执行。程序执行分单步执行和连续执行,如果是单步执行,则执行一条指令后显示相应存储单元或寄存器的内容。连续执行,则在执行完所有的指令后,弹出一个对话窗口,根据实际,可以查看所有数据存储器和特殊功能寄存器的内容,或者输入要查看的寄存器或内存单元的地址,显示相应单元内容,结果显示采用十进制或二进制。对于端口状态,显示数据为二进制形式。结果的可视化查询对于存储器和寄存器采用不同的技术,为每一个寄存器设置一个文本框,用以显示对应寄存器的内容,而所有程序中涉及到的存储单元的内容显示在同一个文本窗口中。
4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可视化仿真系统的开发技术,使用图形用户界面(GUI),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示直观、结果查询方便,而且应用VC环境下在线汇编技术,编写的程序代码占用系统资源少,又能保证系统运行效率。虽然本文以IBM-PC和单片机作为应用实例,但是详细分析其它异构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指令功能,使用本文提出的软件移植的可视化仿真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各种系统开发中的难题,而且可以解决各种异构计算机之间的软件兼容性和移植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吉锋,徐炜民,严允中.计算机系统结构.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
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编程中,最主要的依据是指针应用,C语言指针能够根据软件程序的编写需求,构建可行的函数,而程序员在设计函数编程的过程中,即可通过函数参数的具体分配,设置C语言的指令控制。程序员利用C语言编写软件程序时,不仅要准确地控制指令,更重要的是编制C语言的算法。C语言的算法内,体现出诸多应用技巧,利用流程表示的方法规划操作位置,以此来提高C语言的流程算法。程序员编程软件C语言时,需要注意语言设置,首先确定C语言在软件编写中的对象,如程序运算,保障C语言在编程实验中的对象;然后分类计算机软件编程所需的文件,完善文件之间的关联性,设定C语言编程文件的相关步骤;最后全面检查软件C语言编程中涉及的数据,方便编程中的数据查找。
1.2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程序应用
计算机软件C语言编程实验中的程序应用,分为函数、算法和运算三个部分。分析如:
(1)C语言在软件编程中的函数,软件编程的函数,负责不同的软件功能,程序员通过C语言定义编程中的函数,由于C语言可以实现编译,因此软件编程所需要的函数,可以在系统内直接调用,程序员操作“#include指令”,关联所有的应用文件,如程序员使用C语言中的sqrt函数,还需引入头文件#include“string.h”;
(2)算法是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核心,C语言在基础算法的作用下,实现程序表达,程序员需要掌握程序算法,才能保障C语言在计算机软件中合理性,程序员还要在算法的过程中,添加流程图,利用流程符号协助算法运行,提高C语言编程的效率;
(3)运算是C语言编程实验的特色,其对象是二进制,按照计算机软件的C语言编程,设计程序运算,软件的C语言编程中包括诸多基础文件,此类文件是软件编程的重要部分,程序员将编写程序存储到相关的语言内,有利于运算过程中的语言查询。
2计算机软件C语言编程的案例
计算机软件C语言的程序设计比较复杂,以混合软件编程为例,分析C语言的编程。首先程序员应该根据计算机软件的运行目的,将运行语句编写到C语言中,形成源代码,程序员需要连接C语言中的汇编语句,如:Main(){asm{Movah,2Movbh,5Int10h}}整个编程实验案例中,C语言的语句汇编存在格式要求,而且格式较为固定,因此,程序员应遵循一定要求,如:检查语句中是否具备asm,如果缺少asm需重新设定在语句前;确定汇编语句能够正常嵌入C语言内;注意C语言的分隔符,分隔符必须正确。然后设置编译代码,此项模块需要具备单独编程,待C语言编程完成后,利用链接的方式联合代码和编程。混合软件编程中的C语言,函数部分能够被汇编使用,多个编程共同组成一项语言任务,而且C语言倾向于独立编程,基本是以函数的状态实现软件的编程实验。编译代码的应用,提高C语言在计算机软件中的编程能力,保障C语言编程的准确度,强化计算机软件的实践性。最后程序员在混合软件C语言编程实验中,需注重已经出现的编程问题,尤其是参数、存储等问题,排除C语言编程的因素干扰。例如C语言编程实验中出现的参数问题,实际汇编中无法实现正常的参数传递,导致参数堆栈传输时出现问题,不能正常汇编到C语言的程序内,因此还需在汇编中增加两类指令,如:sp、pushbppopbp。混合软件C语言中添加汇编方式,可以提升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运行速度,完善软件编程。
概述从总体来看,以往人们所设计出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的框架较为简单,传统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框架当中的技术处理模块往往是固定的,在设计目标对象时,直接套用便可以实现软件设计.鉴于可穿戴式技术的特殊性,即可穿戴式计算机的动态可重构技术较为复杂,只有成熟的技术人员才能驾驭其特性,这就是之所以长期以来计算机软件平台开发设计内容极力回避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项目研发的关键原因.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小型电子设备的应用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流,所以,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之下,能够从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开发设备着手来提升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适应性与经济性,其趋势朝向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项目发展.
1.2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从目前总体的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开发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开发设计工作是一项需要系统规划的项目,该平台之下的软件开发环节的工作量巨大,过程较为繁杂琐碎,所耗费时间较长,而且,在以往的软件设计过程中,能耗较高.在这种情况之下,针对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项目的研究极为关键,如若采用合理、高效的技术来为其做支撑,则效用就突显出来.从实践过程来看,在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之上,能够实现较为复杂的可穿戴计算机软件项目的开发及模拟运作,这就为日后提升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性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的核心内容分析
从具体设计内容来看,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对于降低能源消耗标准的要求更高.我们在实践中所得到的反馈是,可穿戴式计算机中各类型软件的能耗不能过高,以此来保证该设备能够长时间运作.基于此,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开发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重点偏向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来执行操作.实际上,鉴于动态可重构技术本身的能耗较低的特点,在该技术支撑下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所设计出来的软件也同样具备低能耗的特性.与此同时,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对于软件的人机交互特性的标准更严谨.对于当今社会而言,电子设备的联网功能似乎是设备本身就应具备的最基础的功能之一,这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留有的印象,因此,对于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必然要具备更强的网络互通特性.在动态可重构技术的影响下,激发出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的更高级的性能,即在移动的状态下,实现网络信息交互的过程.从整体情况来看,动态可重构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大致结构较为明晰,具体来看,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的结构主体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即软件平台的应用层、框架库层、网络通信系统层、操作系统层、驱动程序层以及计算机硬件层.每个层面的具体职能作用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其中,最为关键的、同时也是整个软件平台架构中的核心层便是框架库层,该层不仅为上层应用供应通用的框架哭与可重构性质的框架库,而且,还是上层应用赖以实现可重构性技术特征的基础,以及硬件设备的控制核心层.通过研究传统模式下的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及其设计框架的核心内容,能够进一步了解该类型软件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以及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等内容,从而将动态可重构、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技术及其优势在整个设计方案当中突出出来,避免以往所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以及设计漏洞,就可以将基于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设计内容进一步完善处理,以便在具体实践环节中更好地实现此项目设计.
2阐述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实现
小型化设计理念下的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实在保证其优质性能的基础上实现的,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智能化、轻量化高科技电子设备的需求,从中获得极佳的物质设备体验.从软件平台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改变了传统以COTS(商用现成产品)为设计基础的思路,转而将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性能优势突显出来,整个设计方案的具体操作能够有效降低计算机系统在运作过程中的实际功耗,进而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软件平台系统的运行成本,避免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中图形桌面系统客户端等模块功能的实现极具价值.
2.1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低成本运作优势阐述
通过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研发设计与模块化操作,更加明确了该平台的技术优势内容,进而为研发人员提供统一的软件系统API,便能够实现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集合管理与编程,而且,鉴于平台操作的可调整特性存在,则有利于其降低能源消耗,则运行成本就会低于传统软件平台.从具体情况来看,基于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的桌面环境是图形化状态,以此种形态来执行软件设计,则可以降低技术人员的操作使用难度,并通过设置软件开发系统,这样一来,就明显增加了软件开发的效率,进而增强了基于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构建过程的实践价值.探究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开发设计内容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基于动态可重构技术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开发设计理念较为可行,在动态加载可重构模块的运作环节中,通过模拟各类型的外设环境,挖掘到多种硬件算法,各算法在理论上能够满足可穿戴计算机软件的运行要求.尽管如此,仍需要在软件平台操作及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系统操作环境,进而实现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升级,以便于更好地设计多种类型的可穿戴式产品.
2.2可穿戴式计算机软件平台中图形桌面系统客户端等模块功能的实现
在应用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来设计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延续了以往COTS产品设计方案当中的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以及耐用性等优势,而且,还融入了诸多动态化变量在其中,以便于在进行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软件设计成本的前提下进行适度优化调整,可见该软件设计平台的合理性与经济性.另外,鉴于可穿戴计算机的特殊应用场景,在实现系统设计操作的过程中,重点需要考量设计对象的重量指标、体积数据以及功耗参数等内容,这是实现基于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科学合理化运作的基础.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我们能够看到诸多的电子设备趋于小型化、轻量型设计,但实际上,传统的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系统剖析该平台的技术限制,以及探索动态可重构、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优势,在其支撑下,能够从根源来解决传统技术水平下所未能处理的问题,从而改进可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的性能,提升可穿戴计算机本身的适应能力.从实践过程来看,动态可重构穿戴计算机软件平台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科技化生存空间营造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