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09:53: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为此,笔者在多年研究和培训实践的基础上,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概念出发 ,提出以“三类培训对象、三个培训层次、三项培训目标”为三个维度的企业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下面对该体系进行简要阐述。
该体系由培训对象、培训层次和培训目标组成一个立体的培训课程体系空间(如图1)。通过梳理企业人员的特点,一般企业将员工分为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培训对象维即为该三类人员;企业按照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或行政级别系列,将上述三类人员的资格区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培训层次维即为该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三类人员的培训目标,均可围绕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和提高能力进行设置,这三个目标即为培训目标维。
图1 三维培训课程体系模型图
上述三维坐标系中的任意一个点均与提升企业某个层次的某个培训对象的知识、技能或能力的课程系列一一对应,反之,所有培训课程系列均可在这个空间里找到对应的点。这里所说的课程系列是指为达到对某个层次的培训对象的培训目标,而设置的课程大纲,教材课件、师资力量、课程题库、课时安排、效果评估方式等。如图中所标注的点即为针对提升高级管理人员能力的课程。
在上述体系中,每个维度都有逻辑顺序,如层次维度,一般先从初级发展到中级、再从中级发展到高级,因此,他们的培训课程体系也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解决企业一般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到协调处理生产经营或管理上的重大决策层层递进建立。同时,三个维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设置任何一个课程体系都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维度。
下面,从培训目标维出发,通过实例说明如何将该模型应用到企业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之中。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一般企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技能人员,他们要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本职工作,就必须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因此企业为使各层级各类人员顺利完成本岗位工作而进行培训所形成的课程,构成企业知识课程子体系。如岗前培训课程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特种(设备)作业取证培训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等所构的知识课程子体系。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有接近80%的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这与电子商务巨大的人才缺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核心课程体系的设计是造成培养与就业脱节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体系建设直接影响高职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效果。
一、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建设课程定位
作为高职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大专生应有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知识,熟悉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与政策法规,了解电子商务活动基本流程,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战略眼光,能够掌握和具备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应用与管理、网络贸易与营销活动、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更是一个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来进行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网站如何设计实现,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的技能。
二、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与企业工作技能脱节。高职类院校在对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构建时,有相当大一部分只是单纯从知识构建角度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相关企业对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这就造成了两种局面,一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毕业进入企业之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空有抱负不能施展;另一种局面是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一些知识和技能没有在学校的学习中得到学习和掌握,增加了企业对人才二次培训的投入;以上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众多的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和顺利就业。
2.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之间存在隔阂。目前,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均都开设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课程,其课程体系主要依据课程性质将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种课程之间相互分离,各自进行,这就使得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产生隔阂。学生在传统课堂上吸收的理论知识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实践巩固,在实训实验室进行动手操作时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叠加和重复,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时间,使得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掌握、真正提高。
3.模拟实验室仿真度较差。企业信息化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技术,并且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这就对高职类院校的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模拟实验室是学生锻炼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实训基地,其仿真度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职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模拟实验室的不足之处在于仿真度较差,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相关行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有甚者,其模拟实验室从建成开始就没有更新过,设备落后,内容缺乏深度,软件陈旧,考核方法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三、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建设完善策略
1.根据实际技能需要选择专业课程。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身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就业特点,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信息化建设课程进行准确定位,同时结合相关行业的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将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职业资格的要求作为标准,来选择相应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群,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形成自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并且专业技能的锻炼与企业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相对应,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联系。打破原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隔阂,以内容层次为课程的划分依据,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的对接,明确理论课程的指导意义和创新基础,以此满足专业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来提高学生技能的形成能力,使学生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明确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深入的校企合作,使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实到“实务”上,突出课程的核心专业基础和技能属性。
3.增强模拟实验室的仿真度。为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作为实践教学环境,以更直接、真实的方式加深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工作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引导教学、真实场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室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素养的形成,改善教学效果。在考评方法上,参照企业用人考核标准,增加实际操作技能问题和主观分析问题,着重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作为高职类院校,要始终明确一个概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体系的必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各高职院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地设置企业信息化建设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养成,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庆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IT类课程体系的研究[J].教育观察,2009
[2]谢康,陈丽.信息化课程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5,(3)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渗透,我国汽车产业也开始逐步转型,变得更具智能化特点。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技术训练,提升学生们的整体水平。
1课程体系建立模式
1.1专业定位
结合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相关要求,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理应将专业定位于基础应用型[1]。所有学生理应具备较强的硬件能力、软件能力以及相关知识水平。其中,硬件能力主要包含电路板制作、PCB电路设计以及仪表开发。软件能力主要包括C语言编程、MALAB软件应用以及嵌入系统的开发。只有自身综合水平能够达到规定要求,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之中。
1.2体系建设
对于人才培养工作来说,课程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结合相关核心技术,根据市场对于人才本身的实际需求,决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性特点,主要为“信息—车辆—控制”三个阶段。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专业课程理应具备“一主多从”的基础特色[2]。而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理应分成两类,分别是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而专业技能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容量多个不同的学科。
2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一直都十分常见。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师资资源不足以及教师能力有限。智能技术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较高要求,除了需要懂得汽车专业知识、信息技术以及通讯技术之外,还要懂得如何将三类技术和知识全部整合在一起。显然,相关人才的数量极为匮乏。同时,相比于一些其他的新型企业,汽车行业的吸引力通常都比较低,实际招收的教师,资质都很难令人满意。一般来说,团队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这些教师往往知识基础较为扎实,但是实践经验十分匮乏。其二是原本是汽车专业的教师,通过学习之后,担任了相关工作,虽然经验丰富,但是理论基础却较为薄弱。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需要转变自身原有理念,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打造一支有着较强综合素养的优秀师资团队,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在进行招聘的时候,理应对现有的专业领域进行拓展,提高准入门槛,将一些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引入进来,同时对其自身知识基础、技术能力以及教学水平进行考量,以此确保所有教师的水平均能达到规定要求。2)对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学校可以进行相应的协调,将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纳入到团队中,并对其进行鼓励,安排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轮岗学习,进而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3)学校可以和周边企业进行合作,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而对于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还需要采取分层培养的方式,以此保证其整体素养能够达到规定要求,进而使得整个团队的水平有所提高。
2.2整合实训资源
一、引言
校企合作是实施产学合作教育的前提。[1]我国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时期,对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内涵有很多表述,例如:孙伟宏认为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2]王自勤提出校企合作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和校企合作科研等,校企合作教育的实质是企业帮助学校培训人才;[3]左家奇提出校企合作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这是一种全新的长效的合作机制,是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等。[4]笔者认为校企合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校企合作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内在需求基础上,是双方主动参与的一项共同培养社会人才的教育活动;二是双方运行机制融合,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共享,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是企业实践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良好的过渡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缩短高校人才和社会需求差距的有效途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5]在这个基础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较强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社会科普、教育教学方面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为中原地区对外贸易、涉外酒店业务、科技翻译、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可以理解为“英语+”模式,将英语人才的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这也是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可见,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更清晰了,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为了了解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学生版和企业版,学生版共发放130份,回收128份,企业版发放7份,回收5份。学生版问卷主要发放对象是英语专业2013级,2014级学生,即大三和大四学生,了解了他们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观点,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
以上结果表明以下几点内容:(1)学生选择专业时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爱好,对未来就业很少考虑,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增加这方面的引导,考虑就业的实际需求。(2)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单一的英语知识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但是他们的学习重点依然聚焦在专业必修课上,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其他模块知识的重要性。(3)实践环节对学习帮助很大已经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调查显示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与践的关系不紧密。
表2调查结果表明以下几点:(1)企业聘用英语专业人才首先注重口语的流利程度,其次还非常重视其他方面知识的掌握及综合素质等。然而,英语专业学生最欠缺的能力首先就是口语,其次其他方面知识素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非常薄弱的,即知识和素质教育应该被重视。(2)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课程应该走进学校,企业和学校应该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总之,目前,企业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太满意,这就推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理论依据
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在他人协助下,在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别强调个体的社会协商和在协商中的发展,也把个体的持续发展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结果。[6]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内容,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即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符合学习理论的要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理论要求,校企合作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措施如下:
1.校企合作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依然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独立完成,企业没有参与,这就使课程体系脱离了社会需求,因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学管理部门和企业联合制定,从而缩短学校和社会的距离。在制定过程中可以详细划分各自职责,建议双方共同商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比例,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性和合理性。
2.构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以上调查显示,学生们对专业必修课非常重视,其他理论课程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因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可以坚持模块划分原则,但是要根据培养目标调整好博与专的关系,即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其他方面知识,以便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详细划分内容: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包括专门用途英语课、小语种课等。其中,各类课程开设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选择,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各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政治、历史、语文、就业指导 、体育、心理健康、计算机、第二外语等。专业知识课包括语言、文学、文化方向的课程,例如 专业导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选读、语言学导论、毕业论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主要指训练听、说、读、写、译这些基本技能的课程,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语音、口语、听力、阅读、写作、口译、笔译、外贸函电等;专业方向课指英语专业的拓展课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例如: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概论、管理学、现代礼仪、进出口单证实务等。选修课主要是满足部分学生兴趣或就业需求的课程,例如专业用途英语课程:酒店英语、旅游英语、机械英语、计算机英语、交际英语、商务英语等;小语种可以开设德语、韩语、俄语、法语等。英语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3.构建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戴炜栋和黄任(1997)指出,外语专业毕业生中,即使那些在校时口笔试成绩都相当好的毕业生,都存在着外语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要求。[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以往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偏多,而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这就使英语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和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即校内实训、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实习。其中校内实训即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可以设计商务英语(BEC) 资格证书培训、商务英语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英语语音达标及演讲实训、英语专业应用技能实训、外贸函电实训、进出口单证实训、市场营销实训、英美文化环境模拟实训、酒店管理模拟实训、导游模拟实训、礼仪模拟实训等。这些实训环节和以上的理论课程密切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闭环。
以上校内实训课程需要一定的师资和设备,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英语专业实践课程团队,培训团队教师相关的实训技能和知识,并且固定每个实训环节的教师队伍,以便教师在实训中不断研究创新实训方法和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此外,建议团队中最好加入企业人士,以便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实训内容。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没有分开,教师在担任实训课的同时还要担任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实训效果不明显,同学们在实训课上收获不大,因此,建立实训团队是首要的。其次,学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营造实训氛围,提高实训效率。
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可以纳入到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因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非常重要,更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分三类,一是英语角,二是英语类竞赛,三是社会活动。目前,前两类活动应该是在各大高校都有体现,尤其是竞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境会话比赛、英语电影配音比赛、商务英语知识竞赛、笔译竞赛、口译竞赛等,这些比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应该继续。为了让学生接触社会,建议增加社会活动,联系一些展、商务活动等,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校外实习是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校外实习形式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据调查,英语专业实习基地的种类主要有酒店、英语培训机构、外贸等。但是,实习基地不太稳定,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协调。此外,需要进一步开拓的实习基地方向是商务、翻译、外事等,让学生有更大是实习空间。为了培养企业需要的英语人才,还要深化校企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形式,例如:订单式培养、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开发教材、校企制定课程体系等,这些校企合作形式都是为校外实习和学生将来就业服务的。相信,在校企合作日渐深化的今天,校外实习效果会越来越好。
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背景下建立,这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更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课程体系。以上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组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突显了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的特征,适应了目前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庆智,陈锡章,王思敬.试论中国特色的产学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1):31-33.
[2]孙伟宏.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J].教育发展研究,2006(4):23-25.
[3]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4]左家奇.“三重融合” 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126-130.
应用型大学以应用型为办学特色,钦州学院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联盟单位。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但目前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未见成效,这就造成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因此,探索适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至关重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与企业相关的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达到统一的教学项目,学校按照企业的实际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鲜有应用[1]。因此,探索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且适应北部湾地区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行业及北部湾地区,促进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求,开展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积极的作用。
1 社会需求分析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最终导向,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应用型大学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调查与分析[2]。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选取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先后与北部湾汽车教育集团、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钦州泰禾运输集团、广州花都全球自动变速箱有限公司的专家进行访谈,分析重点的工作任务,为确定培养目标确定依据。
2 教学设计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行业标准纳入到教学目标和鉴定标准中来,按照行业能力的要求来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贯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设计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活动[3-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养成有促进作用。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求工作任务与专业学习的高度融合。课程内容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内容,将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进行两证融合,并把国家或行业标准考虑进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工作方法和社会技能相互融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问题。本校在2013及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编订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包括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新颁教学大纲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包含专业拓展和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专业实习是学生体验社会,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综合实训环节。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需要老师进行社会调研、自主研发,比如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中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汽车无法起动,要以汽车发动机维护为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故障分析方法,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查阅维修资料,领会5S理念。
3 教学方法
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培B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进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具有团队意识,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模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任务、制定计划,并进行准备工作、分析演示、练习训练、最后检查和评价[5,6]。实际教学中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与教学软件、现场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工学结合(实训课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零距离。
4 课程考核与评定
课程的考核要有别于传统的闭卷考核,真正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出应用型大学的特色。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将课堂表现、创新思维能力、驱动项目的学习等内容考虑进来,减少或取消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当然考核的标准要与汽车行业的工作岗位条件相结合,并把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作为参照。比如,本专业的汽车协会就作为一个考核的平台,要求本专业的同学尽量都参与进来,由学生自己设计制造赛车来参加比赛,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老师会把学生小组互评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5 总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分析企业岗位需求,提炼出企业具体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导入的课程体系中并重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境、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将理论学习、工作过程和职业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质量。建立全面的“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川.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职教论坛,2012,(4).
[2]卢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阅读,2013,(2).
[3]磨虹任.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桂林,2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76-02 收稿日期:2016-08-12
作者简介:赵永成,辽宁大连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当前,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一次深刻变革,如何转型以及如何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要素。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为例,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就是要将理论知识导向的学术型高等院校转变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现代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进行本科层次的教育,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它应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以市场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教育,按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培养的科学统一和有机结合。
(2)构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了解本科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区别,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课程体系的不同,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而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
(3)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强调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要围绕着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理论修养,强化知识应用。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应根据本科培养要求,使学科基础理论达到本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同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课程体系的特色就在于把基础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应用学科的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
(4)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不把过多的时间用于原理的推导和分析,而是结合学生未来岗位要求与职业实践需要,强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教育方式也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以课外生产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素质养成平台为辅助。
二、课程体系构成与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该结合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应该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之上,而目前的课程设置难以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内在关系,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改革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教育的需求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适用”为原则调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学分和内容。
2.专业课程教学
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地区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优化课程结构,建立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与认证融合一体的课程体系。
(1)计算机二维、三维CAD技术组织教学。
计算机绘图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功,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该技术。对现代工程图学课进行改革,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算机辅助二维CAD工程师认证考试(机械设计)”。从2012年开始共参加8期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工程师考试,通过率最初为70%左右,2015年后达到85%,通过后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师证书。
(2)数控编程技术与操作组织教学。
目前机械加工行业的数控机床越来越多,企业需要大批既掌握数控编程技术又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我们对
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进行改革,先结合实际讲授“数控机床与编程”课程,然后进行6周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或数控车床操作工(中级)培训,最后参加认证考试,从2013年开始,进行6期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培训,共348人,其中290人通过大连市劳动局进行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证部颁发的“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证书,通过率达83.3%。
(3)机床控制技术组织教学。
工厂设备的应用和管理需要掌握设备的结构和机、电、液控制理论与技术,我们在“液压传动”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结束后,进行4周机、电、液控制训练,通过训练学生基本掌握机械设备的机械、液压和电气的控制联系,使所学理论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4)工艺工装技术组织教学。
在机械加工车间需要具有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和夹具设计能力,以便进行现场服务或技术改造。我们在“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后,安排了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训练和夹具设计训练,使学生学以致用,基本掌握简单零件的工艺和工装设计。
3.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实践
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增加职业性强的技能课程,开展与各种能力培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成立了“第二课堂领导小组”,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大学生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自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辽宁省二等奖2项,三等奖11项,学生立项奖8项。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是地方本科高校建O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根本目的是整合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有利于校企双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
2012年12月我们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高校教学培训协议,在大连科技学院建立教学点,由大连机床集团出技术人员和部分设备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培训。2016年5月与大连机床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通过学生的政府补贴,在高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形成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和良性循环。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经近几年在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具有工艺、工装设计的能力,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数控机床编程和操作的理论和技能。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7-03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s one of testing majors in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major is related to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plan the new education scheme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n our school, the new 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mayo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mise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meet the discipline standard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the role of practical aspec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integrating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consider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Because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 up with the considering of the teachers status of college,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easi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predicted while the need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 meet.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 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 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105-107.
很明显,当前许多企业均把客户满意度管理当成客户工作的核心工作来抓,并围绕着客户满意度指标来设置围绕着各类客户的服务内容。但客户满意度指标的唯一来源大都是“客户满意度调查”,现有客户满意度调查有着天然的陷阱,比如问题缺乏相关度、低响应率、高调查费用以及调查堕落成公司公告等等。
在检验客户行为方面,管理者需要一项更先进的工具来提供更能反映事实的反馈。管理者不是应该关注满意度和市场份额,而是应该关注客户忠诚与拥护程度,关注创造不断重复购买的热情客户。客户的忠诚至少能带来三方面的回报:
重复消费或增加消费
推荐朋友过来消费
口碑传播创造“品牌无形价值”
因此,管理客户忠诚度其实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需要建立一种围绕着客户忠诚度的管理体系,通常,建立客户忠诚度管理体系有四个步骤:
步骤一:设计客户忠诚度的评估体系
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金融机构采用“客户净推介值(NPS)”作为客户忠诚度的核心指标来评估客户忠诚度,并以此指标为核心建立6~8项KPI指标甚至20~30项业务层面的支持性二级指标体系来进行客户忠诚度策略的实施管理。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的研究发现,衡量客户忠诚最准确的方法是只问一个问题——一个大多数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中不会包含的问题:“您向同事或朋友推荐该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分值范围为0~10,根据分值可以将客户分为三类:推介型客户(给9~10分的客户),这些人是你产品忠实的追随者;被动满意型客户(给7~8分的客户);贬低型客户(给0~6分的客户)。用推介型客户的比例减去贬低型客户的比例,得到的分值称之为客户净推介值(NPS)。
NPS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客户行为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它揭示了客户是否相信产品提供了较高的性价比和性能。市场上品牌繁多,要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并非易事,NPS帮助公司了解客户是否青睐一个品牌,是否觉得商家关注并了解他们,而且NPS帮助管理者突破满意度的“均值”,了解哪些消费群体对公司的服务满意而哪些不太满意,从而可以进一步探寻那些不太满意的消费群体的真正需求。NPS为管理者打开一扇窗,帮助他们了解大众品牌是如何服务有利可图的消费群体的,而不是服务统计意义上的“典型”客户,而这些客户也许只是理论意义上存在。
NPS方法至少有下面几个好处。首先,它足够“严重”。因为如果一个人愿意把某个公司推荐给他的朋友,那么他实际上是在用他自己的信用来保证这种推荐,同时这种调查方式又足够简单和单纯,它既不会被人看成是某种公司广告,也不会让受访者感觉受到“侵犯”,更不会像通常的客户满意度调查那样因为问题太多反而降低了所收集信息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是直接与公司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不过这里的经营状况不是单纯在指利润,事实上,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区分所谓的良性利润和恶性利润。在他看来,在当前的商业社会中有大量的企业都是在通过牺牲企业未来的增长潜能而“攫取”利润,比如很多的银行、基金公司都会给予新客户优惠,而这部分钱实际上是由老客户承担的。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公司实际上是在惩罚那些忠诚的客户。尽管这种做法会在短期内吸引大量的新客户并因此获得好看的利润数据,但是这种利润只能被看成是一种恶性利润,因为它的代价是公司丧失其依照可持续的模式进行增长的潜能。换句话说,终极问题体系的作用领域实际上是公司的整体战略,而不是仅仅牵涉到销售部门或者服务部门,它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增长潜力,或者说,为企业能够获得一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提供线索。
在中国,某国际咨询公司就NPS做了一个分析性调查,涉及四个行业,它们是银行、保险、食品、手机,每个行业选取10~12个竞争者,得到不同的NPS值,来比较不同行业的不同公司在客户忠诚度和公司利润之间有什么相关性。调查结果发现,NPS值越高的公司增长率越快,其利润比其他公司更高一些。
“这是我见到的最棒的测量客户关系的方法,你们干吗不试一下呢?”在一次通用电气(GE)全球高层管理年会上,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着重强调一个名为NPS的指标,并将之推广到全球各部门,还下令高层管理者奖金的20%与NPS直接相关。在GE的内部网站上显示着两种管理工具:六西格玛和NPS。 NPS的全称是Net Promoter Scoring(客户净推介值系统),这个有些艰涩的术语,简单说来,是客户忠诚度的一种指标。客户忠诚度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但怎么去量化这个概念呢?客户忠诚度和企业利润直接相关吗?实例显示,使用NPS来评估客户忠诚度的公司,他们的成长率比同行要高出2.6倍。
步骤二:设计客户忠诚度管理的运营体系
客户忠诚度运营体系主要的工作包括:
客户分级与分类。客户细分是客户忠诚度管理策略制定的基础。包括客户分级与客户分类两项工作。客户分级分类的工作比较复杂,特别是银行业,例如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数据库里有超过80种的客户模型,而且银行的系统和工作部门每个月都会对所有资格客户在非常具有相关性的战略模型和战术模型两个层面上进行评分。这两个模型具体是:战略模型——包括客户的利润回报率、客户的生命周期、收入潜力、违约风险、客户委托或者客户忠诚度以及客户的整体风险,这个模型帮助银行跟踪到客户的需求和客户优先考虑的产品购买选择;战术模型——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倾向、客户取消某项产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以及某位客户使用某个产品到了何种程度,这个模型被用来明确可以带来收入的合同签订机会,并给直接跟客户做交易的银行员工生成有巨大指引作用的客户信息清单。在这两项基础上,银行每月在超过80种的模型框架内评估客户需求,可以帮助RBC实现运营或利润目标的需求总量超过1300万个,其中大约600万个被销售部门直接利用来同客户联络,剩下的700万个在客户与RBC开始签订合同之前间接加以利用,这部分需求被称作“可能的销售机会”。这意味着在客户服务代表和分支机构的员工拿到客户需求清单并彻底了解了客户的具体需求之后,他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高质量的定制产品提供给客户。
设计客户忠诚度计划。客户忠诚度计划就是通过维持客户关系和培养客户忠诚度而建立客户长期需求并降低其品牌转换率的客户计划,通常的形式包括客户分级会员制、累计消费奖励制度或为会员设置一定的尊享权益等,如航空公司的里程计划、信用卡的积分奖励等。招商银行“金葵花理财”也可以被视作对于高资产客户的一种客户忠诚度计划。
设计客户接触点管理流程及客户体验。它以提高客户整体体验为出发点,注重与客户的每一次接触,通过协调整合售前、售中和售后等各个阶段,各种客户接触点,或接触渠道,有目的、无缝隙地为客户传递目标信息,创造匹配品牌承诺的正面感觉,以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创造差异化的客户体验,实现客户的忠诚,强化感知价值,从而增加企业收入与资产价值。通过对客户体验加以有效把握和管理可以提高客户对公司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
建立保障实施的人员与组织。这里面涉及到相关的岗位设置、人员培训、考核等。
步骤三:客户忠诚度管理体系的实施
主要将上述工作进行落实,其中包括几项重要的工作:
客户忠诚计划的落实。包括积分计划的实施、客户俱乐部服务、会员权益的保障、第三方服务联盟商户的拓展与管理等。
客户接触点与体验管理。包括各接触点上(网点、呼叫中心、客户经理、网站、手机终端等)的服务管理。
一、《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的意义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网络互连》课程在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问题是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 对相关惯例规则记忆不深,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同时构建实训体系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实际训练达到记忆和掌握的目的,像可以通过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设计等一系列业务操作, 可以很好的加深学生对此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高职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这就非常容易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主要让学生自己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学校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通过积极的自主学习和实务, 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大大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运用能力[3]。所以,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进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实训体系构建可以让学生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很好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技能;根据企业需求科学的培养学生将来参加工作所需职业技能,按企业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接受工作环境和同事的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从而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以便学生尽快的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企业标准化建设和构建实训体系平台
《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网络互连》课程企业标准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是技术沉淀,进行《网络互连》课程的标准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将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标准文件,实现企业技术沉淀和传承[4]。
二是质量保证,要深入相关的网络公司和企业,科学正确的掌握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及工具,以提升标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三是提升效率,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语言和认知的标准化推进方法,减少相互理解上的差异,提高执行力及效率,并且把此类信息融合到教学中。
四是人才培养,企业标准化人才培养,建立专业标准化教师队伍,提升管理者职业化管理技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平台构建。《网络互连》课程实训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首先运用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开发校内信息化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然后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项目化顶岗实习, 通过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从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可以把实训体系平台分为三部分进行构建:
一是学生实训操作平台,该子平台开发国际结算各相关的业务操作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设定的情境中进行模拟业务操作。学生根据系统或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操作,系统根据具体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按各业务流程逐项完成业务模拟操作,并针对性给出学习建议。学生实训操作子平台主要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操作, 并将教师提供的学习信息及时、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学生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情况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形成双向互动。
二是教师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功能, 如组织各种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学生答疑解难等。同时,教师可以自己开发课程, 利用该平台在无需太多网络编程知识的前提下,编写并管理自己的课程, 为学生创设更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情境。教师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能方便地整合到实训平台中, 通过更新和调整平台上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生产,经营管理要求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动漫人才,构建合理和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动漫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建立形成校企合作“双主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协议,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同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从终端上解决学生的就业落脚点,从根本上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采用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大力施行项目制等教学改革。通过一系列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工学结合培养方式和途径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基本确立了由两支培养队伍(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两个培养阵地(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培养专业人才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业,联手设计适应“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符合“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内容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与创新以项目为载体、工作室模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专业教学创造条件。
2 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学习领域
通过对毕业生调查,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原画设计、插画设计、建模、二维动画设计、动画以及特效合成等。其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分别是绘画与设计表现能力、动画制作能力,maya软件的运用能力、FLASH软件运用能力、影视后期合成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课件,编写特色教材,建立试题库、教学素材库等建立网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课程分别是:真实材质制作;Painter;插画设计;真人角色模型制作;FLASH动画设计;角色高级动画;Maya基础特效;动画影视特效综合应用。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完善项目教学法,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实施多方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工学结合的网络教材、习题集、试题库和多媒体课件,建立学习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提供服务平台。
通过对动漫设计岗位能力分解,以动漫设计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设置课程群模块、教学环节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启动“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设置进阶化,教学内容案例化、项目化”。坚持专业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
3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案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影视动画生产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原画设计、插画设计、模型制作、游戏制作、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角色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影视特效等7个行动领域,进一步转化为角色基础动画、动画造型、影视版式设计、插画设计、动画电影场景模型制作、卡通角色模型制作、游戏场景低模制作、动画电影场景模型制作、FLASH动画设计、角色高级动画、AfterEffects、Maya基础特效、动画影视特效综合应用等13个学习领域。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原来的21门专业课程和11个实训项目进行重构,构建基于动漫设计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方案。
以影视动画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影视动画项目完成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以影视动画工作任务、工作项目等为载体,设计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将动画设计师、原画设计师、插画设计师、建模师、二维动画设计师、动画制作师、影视合成制作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校内影视动画一体化教室、以企业基地为依托,按行动领域组织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分组讨论法等;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成立专业协会,自主开展专业研究性学习活动,加强了课上课下学习相结合,极大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个性培养和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 以行业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构课程内容
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室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团队讨论、社会调研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漫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体系。课程内容系统设计遵循“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三性要求。职业性:一是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力求与实际工作零距离;二是按照企业对动漫人才的要求,进行职业化的课堂管理,模拟动漫设计工作的分为,增加学生的实践认知。实践性:50%的课堂内容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教学内容设计在实训室或行业现场进行。开放性:开放性的项目作业设计,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构建合理的动漫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作为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探索,必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如评价机制、工作室场地选择、校企合作经费和报酬等问题,相信随着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佘水兰,肖化移.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
资的缺口很大,不能满足西部地区创业教育的需要,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文章分析了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师队
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
训成效不明显等。同时,深入剖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建
设不够完善、教师自身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经历、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
[关键词]工科院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刘子君(1980-),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张发钦
(1971-),男,广西昭平人,广西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柳州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立项课题“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西部地区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策略研究”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1LX16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65-03
在十七大报告中,主席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
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作为解决大学
生就业难问题对策之一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日益受到大学生的
青睐,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西部工科
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优秀的创业
教师是高水平创业教育的保障。但是,目前西部工科院校大学
生创业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创业教育的滞后。西部工科院
校受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的缺口
很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要,在国内
高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整体上处于劣势,与中东部高校的
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差距亦呈扩大之势。因此,有针对性地
对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对提高西部工科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促进西部工科
院校大学生就业,推进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西部地区包括广西、、新疆、宁夏、内蒙古
5个少数民族
自治区,甘肃、青海、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
7个多民族省
市。西部地区高校大部分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少数民族
众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各工科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
件有较大差异,创业教育的基础相当薄弱,创业教育教师远未形
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化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西部工科院校创
业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西部工科院校不但缺少由优秀校友
和成功企业家等组成,能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指
导的兼职教师,更缺乏具有创业教育相关专业背景或受过专业
培训的,能负责学校创业教育方案的制订、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
创业实践活动管理、参与教师培训和创业课题研究等工作的专
职教师。由于严重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教师,所以西部工科院
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教师负责的。但在本科
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教师数量增长率小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
长率,数量上的不足势必造成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这
客观上增加了这些专业教师的负担,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质
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年来,随着高学历毕业生的不断
增加,西部多数工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了非博士不进、非
教授不进的现象,学历、职称门槛不断提高,且学术型教师占主
导。尽管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但学校在人才队
伍上并没有增加创业教育教师的比例,也就无法有效改善西部
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师缺口大的现状。
(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构成,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
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及少量引进的工科专业人才;另一部分主要
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管理类教育的教学口,
缺少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创业教育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
理,年轻教师的比例大,而年轻的骨干教师所占比例小。高校扩
招后,西部工科院校为填补教师的空缺,引进了大批高校毕业
生。这些年轻的教师热心于新兴的创业教育,但由于刚参加工
作,思想不够成熟,教学经验缺乏,科研基础薄弱,又缺乏专业的
创业教师扶帮带,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他们的成长
需要有一个不间断的培养过程,如果不能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
后续培养,在一定时期内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
证。西部工科院校每年新进的教师有一部分是留校生,有些院
校留校生的比例还很大。由于教师学科和来源趋同或者接近,
缺乏多种学派、学术风格的交融和交流,造成学术生态系统同质
化,学术气氛沉闷,学术思想僵化,教学方法刻板、单调,不利于
学科和学术的创新。因此,目前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师队伍的
结构还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要求,不能有效促进西部工科院校
创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三)创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西部工科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知
识结构、教学方法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有
创新素质,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超前性,要具有更高的理论联系
实际的能力、教学与科研的创新能力、将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以
及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能力等。但当前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
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心智图式和能力构成并没有随着创业教育
教学的发展而改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远没
有达到创业教育对创业教师素质的要求。创业教育教师普遍存
在知识结构单一、综合适应能力弱、教育践行能力偏低等问题,
在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社会知识结构方面
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能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最大限度挖掘学
生潜能、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意识和
能力的教师不多;能掌握与创业有关的结构性知识,如经济学、
社会学、法律和风险投资、资金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
物资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等多方面知识的
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现在,高校的师资在知识更新和学历层次
上已有所提升,专业知识比较丰富,但普遍缺乏创业经历,没有
经历过实际锻炼,更少直接参与产品的研发和改进,缺乏自主创
新意识,在创业实践指导能力上有很大的不足,对企业的运作、
发展、管理与经营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政
策宣讲和理论说教代替实际操作性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和指导意义。虽然许多高校也聘请了一些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
客座教师,但却缺乏相应的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
之外请的部分企业家或创业者缺乏教学经验,达不到良好的创
业教育效果。
(四)教师参与创业教育培训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创业教育所产生的正面效果还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充
分认识和积极认可、没有明显的数据证明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
者收入高于未接受创业教育的创业者、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创
业教育优越性的大环境下,同时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经济状况
的影响,西部工科院校较为重视教师的偏重于文化基础与系统
理论学习的职前培养,而对强调实际操作性的职后培训关注不
足,并且对教师的培训安排没有计划性,使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
后培训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对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没有充分的
认可,导致创业教育教师对培训缺乏兴趣,对创业教育采取观望
态度,不愿涉足创业教育,未能充分认识到培训提高既是教师的
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一方面,有部分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教学
是一项不值得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因此没有表现出特
别关注,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创业
教师往往课务较多,外出培训难以找到合适的代课教师顶替,于
是多数的创业教育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较少,有部分教
师甚至从未外出参加过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最终导致创业教
师不了解创业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缺乏创业教育的最新理念
和技术创新的动力。
(五)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成效不明显
目前,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对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如专业教师
挂职实践制度等)未形成有效的纲领性文件,尚无相对稳定且可
行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培养模式,也没有一所高校和机构拥有
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样专门而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体
系,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十分缺乏。在创业教师培训管理上,
多数院校缺乏自主创新和绩效管理机制,将指导学生成功创业
率作为标准而没有综合考虑教师参与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
多项因素,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甚至没有同等对
待创业教育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福利待遇。创业教育教师往
往具有广泛性、多层次性和显著差异性,因而在培训内容、培训
层次、时间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较难统一,学校对师资培养又
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不同
需求而设计的相应项目,存在着培养内容和培养形式“一刀切”
等问题。此外,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对经费、师资、设备、场所等要
求也比较高,它更需要相关部门、培训学校或机构、送培学校和
有关人员通力合作,协调关系,克服种种困难,创造各种条件,调
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西部地区工科院校还不
具备这些条件,严重制约着创业教育教师培训的成效。
二、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远远不能适应
创业教育的需要,虽然有社会转型时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难以
避免的问题,但人们对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性认识不
足,措施不到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工科院校大部分专
业的基本属性就是工程应用性,其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工程
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校的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
识是情理之中的事,教师参加创业培训理应受到重视。然而回
顾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创业教育是以缓解就业压力为首
要目标而提出和发展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创业教育的
主要动因,于是造成部分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创业教育理念滞
后,认识表面化,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看做高等教育主流教育
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教学分
离,更没有在创业教育教师培训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而仅仅把
创业作为学生就业的一个拓展途径,把创业教育当做大学生就
业指导的内容之一。还有一部分工科院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由
于长期以来受不良教育思潮、功利倾向和利益驱动等因素的影
响,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庸俗化,使得创业活动停留在创造财富和
利润的功利性层面,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来开创事业
的理性层面与价值论的高度。这种认识和实践把创新与创造平
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
础。有些管理者虽然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施过
程中却还是只停留在技巧、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上,而
忽视了对教师个性与能力的定位以及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
和创业能力等针对性教育。
(二)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有创业和企业管理经历的教师无疑是创业教育师资较好的
人选,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具有创业和企业管理实
践经验的创业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填补创业教师的不足,
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人事制度的改革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健全。西部地区工科
院校完善的聘任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长期以来人事分配制度上
“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弊端仍然存在,出现
学校想“流”的人“流”不起来,要“留”的人又“留”不住的现象,
并且我国的教育与企业彼此孤立而脱节,有企业创业经验者不
在教学岗位上,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又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经验,
学校和企业还未能建立起合作培养创业教师的双赢合作体系。
人才引进和人才流动机制建设不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
下西部地区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自身缺少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
经历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师多是在
1952年后我国全面学习前
苏联推行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传统
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使得我国教育不是“创造本位”的,而是
重传承、轻创新的“继承本位”,而且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也缺少
创业教育这样一个板块。目前,西部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师
多数是在“继承本位”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接受的是过窄
的专业教育模式,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习惯于传统教育
的“认识(思维)——实践(行为)”的单向学习过程,还未能完全
适应创业教育的“实践(观察)——认识(思维)——再实践(创造
行为)”的循环学习过程。即使目前多数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到继
续教育中,但在由于创业教育在国内本来就起步晚,缺少创业教
育研究成果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创业教育知识方面还未能
取得突破性的收获,这严重制约了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实
战性。
(四)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西部地区部分工科院校没有正确认识到评价激励机制不纯
粹是为了对创业教师个人的绩效进行评估而设计的,更深层次
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推动创业教育教师个人的行为表现,引导创
业教育教师队伍共同向学校整体战略目标迈进。因此,在应用
激励手段时,未能结合学校发展战略,把激励计划融入整个学校
的管理体制中去。现行的评价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教学、科研
等方面,对教师的考核重在科研论文、获奖证书、课时量等硬性
指标,忽视了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和业绩,使教师片面地满足
于完成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现实中西部地区工科院校还没有
建立起教师实践培训质量指标的评估体系,对教师参加实践工
作培训的时间、质量等缺少制度上的规定,缺少对教师专业实践
能力的阶段性考查、考核和监督管理,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也
就不能用具体的指标来监控、管理和衡量,没能发挥考核促进教
师实践能力提升的作用。因此,既不能根据教师实践能力的提
高而酌情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津贴,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
极性;也无法对学生反映良好的、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一
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教师在实践教学领域继续钻深钻
透。这种评价激励机制的欠缺,使得西部工科院校创业教育教
师队伍建设很难实现教师由注重个人待遇向自身想干事业、干
成事业和干大事业方面的转变。
(五)创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对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
的统计,西部地区在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
长幅度比较的情况为:2008年比
2007年,自治区和宁夏回
族自治区分别下降
9.23%和
26.78%;2007年比
2006年,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下降
1.73%;2006年比
2005年,自治区和宁夏
回族自治区分别下降
35.12%和
2.58%。西部地区在预算内教育
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的情况为:2009年比
2008年,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省、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分别下降
1.55%、0.07%、0.29%、1.91%和
0.85%;2008年比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
区分别下降
0.4%、0.14%、2.17%和
4.23%;2007年比
2006年,广
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分别下降
0.33%和
1.08%;2006年比
2005
年,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下降
2.38%、0.3%和
1.29%。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教育费附加)的
口径计算,2009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
2008
年减少了
0.63个百分点,虽然
2008年、2007年和
2006年全国预
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一年都有明显增长,但在政
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
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的情况
下,仍然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尤其是西部地区,如广西壮
族自治区、云南省、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等)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财政教育拨款增长要明显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要求。
受国家财政性投入有限、社会投入积极性不高、高校扩招、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财政实力等诸多外部因素与部分院校对
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将创业教育经费
列入学校经费预算、没有设立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
未能较好地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找到稳定的创业基金等内部因
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面临困境。为了保证
教学必需的基本条件建设,各高校千方百计自筹资金以弥补财
政投入缺口,但是大部分经费都用于实施创业教育的平台、项
目、载体等硬件建设,创业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经费仍然捉襟见
肘。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试点中,各级政府的目光还盯在各名牌
高校上,在提供大学生创业园区、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等优
惠政策上还未向西部地区的工科院校大幅度倾斜,致使西部地
区工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近几年来,西部
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需要,加大
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但受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的
影响,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短缺的问题仍然十分的突出。为解决
扩招后的师资不足问题,西部工科院校中许多学校选择编外招
聘教师,以满足扩招后的教育教学需要。但在现有的制度下,财
政性教育拨款不能用于支付编外人员的工资以及相关福利等,
编外人员的支出经费完全由学校独自承担,这样就造成西部工
科院校的经费首先考虑用在解决外聘教师方面,便无力将更多
的资金投入到现有实践教育师资培训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网.: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就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