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09:53: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101
当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们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帮助他们加以更正,但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因为有时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改正了表层的语言错误,而未从深层的文化思维模式方面加以分析和引导,而相当大的一部分语言学习的错误恰恰是源自文化层面的。一般地讲,学生习惯于用母语思维方式来代替目的语思维,这就形成了负迁移,同一信息用目的语表达与母语表达可能存在较大的出入。事实上,目的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与其语言思维方式直接联系才能真正进入达意传神的境界。本文拟从中西文化思维差异对学习语言产生负面效应的角度,来探讨由此引发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掘有效的措施以指导学生尽量避免由于思维差异而引发的错误。
一、大相径庭的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
东西方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繁衍于地大物博得东亚大陆的中国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人与自然地明显对立,习惯于从总体方面认识事物,把世界看成本质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并用这种理念去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而生活在深受海洋气候影响的大西洋岛国上的英国人却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又塑造了不同的文化,汉民族以直觉感性为主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民族分析性逻辑思维模式,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直觉思维的结果是强调整体,忽视个性,相反,西方民族对外部事物的反映不是靠直觉感性的认识,而是依赖抽象理性的表述,西方思维方式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的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分析思维的结果是将个体与部分置于首位,盖言之,东方人的思维特点是综合的,整体化的,主观的独特的,非体系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个体的,客观的,概念化的,体系的人们以本文化思维的模式来解释和评价另一种文化的现象,事物和他人的行为,用本文化的语言规则去套用另外一种文化中的语言,这种因语用迁移造成的交际障碍屡见不鲜。语言使用规则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某一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也就是说不能用不同文化的标准规范来描述某一特定的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交际失败。不同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在有的情况下,这一差异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但某些情况下,这一差异又会非常突出,有文化差异就可能会造成交际障碍。其产生的后果要比语法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严重得多。语法错误,在受话者一方,往往是可以被原谅的,而语用或文化失误造成的后果却比较严重,有时受话者会将其归咎于对方的人格问题,甚至看成是一种冒犯。
二、文化思维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下面的几个方面讨论了中国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时常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并带有一定普遍性错误。
1. 篇章陈述倾向迂回和委婉
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尽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于英语句法结构已经掌握的相当娴熟,但是由于受文化思维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显得过多地绕弯子,学生在段落篇章发展上过于迂回,不能直截了当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评述,其语篇的发展模式呈“S”形或称螺线型。英语篇章的组织多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然后再按照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意思。人们常说英语的语言结构式英语文章的缩影,因此,英文篇章结构的思维模式与段落一样也呈直线型。由于西方思维形式倾向个体性,惯常采用直截了当的态度对待别人,故英语段落往往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态度明确。汉语篇章的螺线型与汉语文化整体的具象思维有很大关系,故而汉语的语篇的历史往往从很远的相关人手,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中国的文化的走向特征是模糊,朦胧;然而准确,具体则是西方文化的走向特点。思维方式和文化取向必然会影响到语言。
2. 句法结构上倾向于先整体后局部
中国学生常常在比较简单的英语语言的表达上犯低级的错误。例如,在感知时间(如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人物身份,书写公函,信头,信尾等方面错误屡改屡犯,学生也很无奈。归根到底,问题在于英语句子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着眼于句子的修饰关系和连接紧凑,而汉语语句则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表述的。
由于西方的个体思维特点,习惯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表现在论证上英文往往习惯于由面到点,由个体到整体的倾向;而汉语的思维习惯从整体类推出个体,语言往往惯于由面到点,由个体到整体的表达倾向。
3.句中省略主语
学生用英语表达时,特别在口语中时常犯忽略主语的语法错误,我们知道意合的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其主题往往就是句子的主语,而形合的英语则是主语显著的语言,主题常常就是句子的主语,英语是“主语――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他是以句为本,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的,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另外,形合的英语句子的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情态均受制于时空,要求形式一致,以免产生理解混乱问题。而汉语语言形式要求并不严谨。这些差异导致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人称、数量、时态、语态方面错误较多。由此可见,如果英语教师仅忙于纠正语法与用词方面的错误,是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的。
4.句间缺少接词
中国人写文章以语义为中心,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动,句子之间不像英语篇章有那么多连词,而是靠思维的连贯,寓意的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体现了整体思维,因为较多的信息是蕴涵在环境中的;而解析式思维的英语在句子之间使用大量的连接词,这些连接词起了衔接各类逻辑语义的功能,呈现出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推理模式。如果中国学生只从整体影响的角度,按照语义的自然衔接,不注意句与句间的衔接,就会给文章造成跳跃和不流畅感,从而产生信息传递不畅的效果。
5. 人称作主语倾向较普遍
学生习惯用一定概念的人做主语,“I,we”等指人代词出现频率高,少用“It is said/ reported that”。
三、应对策略
1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
传统茶文化的内容经过时间的发酵,虽然体系比较庞大,所含的内容也较多,但是毕竟是由茶叶这一种事物所产生出来的文化体系。在内容上与哲学体系无法正面匹敌。哲学体系涵盖方方面面。我们遇到的大多数事情基本都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答案。二者的结合嫁接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哲学体系的全面性将茶文化吸纳入内。1.1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茶文化与开放性、包容性等属性的关系,是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关系。即,正是由于开放性和包容性,才形成了今天的茶文化,而并不是先有茶文化才有其他的属性。围绕种茶、采茶、加工、销售、品茶的主要线索,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才诞生了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人总是在感官的追求上要求极致。不但要有味蕾上的满足,还要有视觉、听觉的互动以及心情上的愉悦感。因此在品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茶叶本身具有色香味等出色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要求在品茶时有一定的环境要求。这样的环境创造,就是茶文化与其他文化内容相融合的产物。例如:古代的达官显贵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条件,在品茶时,偶尔会要求视觉或听觉上的享受,有舞美的编排,有乐器的演奏,也有外出游玩的美丽风景。这里面就包含了茶文化对歌舞艺术、音乐艺术、园林景观艺术的融合。古代的文人雅士则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在品茶的同时喜欢赋诗作画,体现的是茶文化对于书法艺术、绘画艺术、诗歌文学艺术的吸收融合。而中下层普通群众,劳动强度相对较大,品茶的片刻意味着短暂的休息。在怡然自得的闲暇时光中,得到的是心情上的愉悦,与健康角度和心理学角度等有了必要的联系。1.2哲学的基本领域哲学从万物的存在规律中抽丝剥茧而来,并且能够对万物的存在提供指导。其内容之广泛,以至于当下的学术范围内仍然没有相关的准确定义。但基本领域却涵盖了生活中的大部。大到治国方略,有治国哲学。例如:古代就有“远交近攻”之说。这代表了国家统治者的哲学理念,虽然在当时来看是形势的需要,但是发展到现在来看已经不再适用。“睦邻友好”才是适应现展形势下的治国理政新哲学。小到个人的为人处事,也有哲学领域的体现。高校学生一般都会被教师提醒,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这种哲学的做题思维其实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如果一开始就被难题羁绊,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紧张导致思维速度变慢,因为难题遇阻导致心情变差,进而影响后面题目的正常发挥。这是从纵向方向上来看,从宏观方面到微观方面的基本领域。在横向方向上来看,同样是对于国家的治理,在政治方向、外交方向、经济发展治理方式、生态治理模式等方面,同样有各自的哲学领域。1.3茶文化在哲学基本领域的融合在哲学的基本领域,茶文化总是与其相互交融。茶文化可以作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具象化产物。在西汉统治者发展文化、经济交流的治国哲学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充当“丝绸之路”的具象化产物,其中就有中国的传统作物———茶叶。当然,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更为直接的体现还是在品茶过程中产生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克己复礼”是传统儒家的思想哲学,有了规矩就应当执行,并把它作为程序固定下来,这就奠定了茶艺诞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在沏茶、滤茶、泡茶以及品茶等方面的程式的固定,形成茶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一面。品茶过程中,饮茶者对于大自然的融入,是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思想的融合。这些都构成了包括高校体育课堂在内的诸多事物的深刻影响。
2茶文化哲学嫁接高校体育课程改观的对比分析
哲学的开放性,使其没有一成不变的明确性发展法则。茶文化在哲学方面的嫁接同样也需要在不断的认识变化中更加趋于合理。中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在设置之初,也受到来自茶文化哲学方面的影响。但是发展到现在,情况出现了改观。2.1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传统影响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突出一个“稳”字。虽然茶叶的种类千变万化,但是总体在种植方式、加工方式、形态外观、口味等方面差距不是特别悬殊。在茶叶的口感品质上,虽然有略微的变化,但却是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才形成的。大多数的品茶者也在舒缓的饮茶节奏中赞同稳中求胜、静观其变的哲学思维。这就限制住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程。大部分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之初就将其定位为文化课程的辅助、闲暇之余的娱乐,以及筋骨肌肉的偶尔活动。受到茶文化哲学嫁接后求稳的态势影响,高校中的体育课程就一直秉持着这种落后的观念被保留到至今。大部分高校中体育教学缺乏变革精神,就是与过于求稳甚至安于现状的所谓哲学思维存在必然联系。2.2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现代改观茶文化与哲学的嫁接思想开始科学地对中国高校体育课程进行认识改观。对于高校内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倡合理把握训练强度。现代部分高校的体育专业将培养比赛机器作为目标,不顾客观实际加大对学生的训练量。在茶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冲泡茶叶特别是绿茶时,过热的水会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温度不够的水则泡不出茶叶应有的香味。即凡事都有个度,体育课程设置和训练同样要寻求平衡点,才能培养出训练更得法、运动方式更合理的专业学生。对于其他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不应把体育课程当做是“鸡肋”。在饮茶的过程中,茶杯、茶碗、杯盖、茶壶等用品,虽然分类繁琐,但是每一样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其嫁接的哲学思想是“存在即合理”。其他专业的体育课程并不无用,而是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保障课业学习起到基础作用。
3茶文化哲学嫁接对中国高校体育课堂的融合路径
茶文化嫁接哲学思想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了改观之后,应当将这些科学的改观认识变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3.1革新体育教学观念茶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就是人们通过饮茶,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和品味自然的精神理念。其中的重要前提就是人是主观感受的主体。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针对男女学生的生理、体质和承受能力,以及伴随年级的升高等,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强度不应是一成不变。其应当根据前述因素进行合理的搭配和逐步的拔高。例如,有的学生从小身体的协调能力就较好,擅长游泳。而有的学生则在这方面欠缺。如果不加以区分,统一开设游泳一门课程,不仅在考试和学分的修习等方面有失公允,二者之间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浪费和不足的问题。正确的观念应当是同时设置游泳、篮球、长跑等多个项目,根据培训的对象和个人意愿,自主选择修习课程内容。3.2完善体育教学体系茶叶的品种虽然繁多,但哲学思维却是杂而不乱。每一种茶叶都有自己所属的种类,有专业的种植和加工体系,栽种的时间固定,需要的水分量固定。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具备完善的体系。在纵向上,高校应当设立体育教学教研室,作为研究课程方式和内容的专门机构;体育教学教师应当术业有专攻,专业搭配合理;设置专门的教学成果测评或者纠正机构,对于学生体质的检测、体育运动中的意外等进行研究。在横向上,除了应当增加体育运动的种类,还应当注重将运动和体育理论相配套。在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同时,应当对于篮球的历史和发展、起源,规范性动作等进行同步授课培训。3.3充实体育教学基础设施好的结果必然起源于好的开头和过程。在茶文化的类似哲学嫁接思想,体现在茶叶取得好的品质产品的前提,是需要在栽种、管理和采摘加工等方面优化。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同样应当受到重视。在部分高校中大量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为了弥补不足,只好将多个班级的学生合并进行授课。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师生比必然下降,学生们得到的体育教学资源也十分有限。应当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同时,高校应当加大资金拨付,用于购买各类体育教学设施,或者建设体育教学场馆。
4结论
传统茶文化的开放包容,使其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渗透结合。二者的嫁接产生于品茶者在品饮过程中,产生的对人生以及宇宙的哲学性思考。茶文化在哲学领域的嫁接,对于中国高校体育课堂有了新的改观,开始重视学生的人本位地位,以及课堂中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创新完善。在实践中应当从观念、体系和基础设施的角度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李靖.从茶文化看中国人的人生哲学[J].人民论坛,2013(11):202-203.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比较;大学英语
在当前茶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加频繁,这不仅引起了当代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更对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但是当前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境中以中国思维理解、判断西方茶文化现象,出现很多文化误解和矛盾。鉴于此,如何以中西茶文化对比充实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如何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吸引英语学习者跨文化学习兴趣,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中西茶文化内涵比较
1.1中西方茶文化物质内涵对比
物质文化是异质文化进行比较最直观、最客观的外在形式,而在中西茶文化的物质形态方面,中西方在茶叶选择、茶具选择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茶叶选择的差异。中国作为典型茶叶出产国,茶叶种类繁多,无论是红茶、绿茶还是白茶、黑茶、黄茶都深受我国社会青睐,尤其绿茶更是在我国茶文化中以其自然、未发酵的特点,自古以来受到一致好评和推崇。然而西方很多国家,例如英国受制于海洋气候,无法产茶,在茶叶选择上更青睐发酵性、易储藏的红茶。其次,茶具选择的差异。我国茶文化在茶具上受到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崇尚自然淳朴,以瓷器为主。同时无论茶壶、茶托、茶盅、还是水方等辅茶具都讲究“雅趣”二字。而西方茶文化中茶具多以西方宫廷贵族元素为特点,尽显奢华和高贵。无论茶杯、茶碟还是糖罐或点心盘都凸显物质品味及贵族气质。
1.2中西方茶文化行为内涵对比
中西方在茶叶饮用中饮茶习惯、礼仪等方面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饮茶习惯的差异。中国茶文化受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重视饮茶中对茶叶自然味道的保持,注重茶味的单纯,提倡“清饮”的饮用方式。而西方茶叶消费者崇尚口感与个性,在茶叶饮用中掺杂各种材料,如:牛奶、糖等,推崇“混饮”的多重生理感受。其次,饮茶时间差异。我国茶文化中没有饮茶时间的固定要求,而西方茶叶消费者根据其生活习惯形成了“早茶、午茶、下午茶”的社交和饮用习惯。除此之外,中西方在饮茶上存在很多行为差异,但是都讲究饮茶的礼仪,只是因为社交礼仪的不同认识,在礼仪表现上两者略有不同。
1.3中西方茶文化精神内涵对比
茶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经历了数千年发展,已经将我国传统哲学思想融于其中,可以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升华为更高的价值观层面的思想内容。其中儒家、道家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天人合一、中庸、自然”观念让茶饮超越了物质层面,让饮茶者在茶俗及茶事中获得更高的精神领悟或道德感受。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因时间较短,与西方传统价值观及哲学思想发展不同步,导致在精神层面上西方茶文化更倾向于物质文化方向,茶被视作解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物质象征。西方文化中,茶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色彩,茶、茶具、茶俗成为代表财富和修养的重要内容,茶饮活动也更多被赋予社交意蕴。
1.4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应用对比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方面,语言含义不同。我国茶文化中语言多立足茶俗及茶相关活动,含义质朴简单,指向性较强。而西方茶文化中语言的含义被极大的拓展,多具有隐喻性和暗示性社会含义。例如,英国茶语中出现了大量“隐喻、转义”的词汇,将茶的词性和词摆脱了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形成了个性化语言结构。例如“Blacktea”(红茶)与中国茶文化中的“黑茶”完全不同。另一方面,西方茶文化中语言交际范围较窄。据统计,西方常用茶语如“teaparty、teafight”等仅有不到200个,与我国茶文化中茶语言的词汇数量难以同日而语。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影响
对中西茶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正确理解中西茶文化差异,能为当代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重要的视角或教学资源,可以极大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性,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1培养大学生西方文化思维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大学生在英语课程中形成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思维,尤其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让学生能以西方思维审视西方人群的行为选择,进而在语言应用中注重自身语言习惯的规范和实用性。例如通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学生可以认识到英语的印欧语系本质,在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方面与我国汉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茶文化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西方文化视角和内涵理解西方茶俗、礼仪及其他行为,形成英语思维和英语行为习惯。
2.2丰富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
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学生和英语教师都能充实西方文化认知,例如可以对中西方茶叶历史、饮茶习惯、饮茶风俗中涉及的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元素形成直观认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对中西茶文化的比较,丰富了跨文化教材的教学内容,让课堂跨文化案例更加形象具体,有助于学习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辩证性认识。大学生可以在中西方茶文化元素的冲突和矛盾中,正确认识、理解英语国家文化选择,将英语语言内容与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自己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2.3创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方法
茶文化蕴含丰富的趣味性文化元素,能以形象、生动、具体的案例吸引大学生对文化实践及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茶文化比较让大学跨文化教学摆脱了传统的书本教学模式,形成了较为现代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文化体验、参与激发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语言的感受和判断积极性。同时这种文化比较解决了纯文化灌输的枯燥性弊端,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以解放。同时中西茶文化中很多文化元素相较传统书本知识,更容易和多媒体、互动教学、任务式教学模式结合,提高大学生英语跨文化兴趣及实践能力。
3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茶文化比较的接轨
大学英语要想将中西茶文化对比纳入日常跨文化教学,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交际能力出发,开发茶文化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现大学英语与中西茶文化的接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质量。
3.1开发中西茶文化跨文化校本教材
当前,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应该将茶文化、茶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以中西茶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跨文化交际教材。首先,学校应组织跨文化专家、茶文化专家、英语教师共同编写相关教材,教材的茶文化比较内容既要符合跨文化理论,又要满足英语学习和实际交际需求。其次,校本教材不仅要介绍中西方茶叶文化的理论知识,更要组织丰富对比性元素全方位展示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区别和相似之处。最后,校本教材必须立足真实的、实用的文化语境,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与学生日常英语应用形成呼应。如茶叶名称英、汉区别对比、茶叶饮用习惯对比,应该予以重视。
3.2构建茶文化主题的英语跨文化教学活动
中西茶文化差异性元素为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中西茶文化对比选取代表性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任务式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例如: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中西茶文化中“Darktea”的含义区别,采取案例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黑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进而归纳中西茶文化在语言、历史文化、社会认知心理上的差异,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对比能力。另外,教师可以根据茶文化设置情景,例如“西方茶饮礼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异域文化体验中,将英语语言、西方礼仪和茶俗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文化体验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形成茶文化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大学跨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中西方茶文化中丰富的比较资源,以将其与多媒体结合在一起,直观生动的吸引学生在英语环境内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加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知和娱乐性,为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根据西方“早茶、午茶、下午茶”过程中不同茶、茶点、茶室的图片、视频,甚至电影让学生在直观的音像世界中感受茶的魅力及西方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可以制作中西茶文化对比的PPT动画情景展示,让学生了解茶词汇、茶饮礼仪及用具的差别,了解特定茶叶词语意义及文化特殊性。例如通过“taketeawithsomebody”一词的PPT情景展示,学生直观了解到其真正含义表述“与某人发生冲突”。可以说,视频、图片、PPT可以让中西方茶文化生动直观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英语氛围下了解西方文化的特定内涵。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物质、行为、精神、语言层面的差异,为我国大学英语开展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有益的文化元素,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高度,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将中西茶文化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密切结合,让茶文化比较真正融于跨文化教学体系中,培养大学生英语跨文化的应用能力。
作者:肖少华 王立宾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茶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华民族这一片文化繁茂的土地上,茶文化结合了中国传统佛、道、儒三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涵养,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茶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它的内涵极其广泛,主要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规、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它是中国人传统的饮品,也是人们所追求精神高度的和谐统一。高校培养的是先进的学生群体,学生需要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以及引领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就目前来说,人文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受到的教育界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
1茶与茶道
茶被称之为国饮,是国人馈赠亲友的良品。它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结合,由此生出的便是茶道。茶道是一种艺术,一种礼仪,一种生活方式。饮茶之人多注重于养生,注重于提升自我的精神高度。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体验茶道,品味人生百态。
1.1茶的概念
茶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大家普遍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也是从中国流传至世界。茶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唐代陆羽所作《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的茶学专著。这说明自唐代起,我国就已经拥有了较为系统的历史和文化。茶除了具有观赏、品鉴的价值,还具有其他多种功能,例如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劳等等。茶的这些功效都在国际医学药理上得到了证明。
1.2茶文化的意义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更是中国特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人们通过将赏茶、品茶、饮茶等等这一系列活动和中华民族的礼仪、哲学文化等相结合,创造出了茶的特色精神内涵,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茶文化对人的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1.3茶道的内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的发展经历了从煎茶、点茶以及泡茶等多个阶段。茶道主要讲究五境之美,分别为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道的本质是品尝茶的美感。它的美感一方面来源于茶本身的形态、颜色,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茶道中所蕴含的礼仪。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等环节,不仅可以学习它的礼法规章,也可以领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提升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常言道:茶如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人生就如茶叶,苦香淡皆是人生。人生百味,就蕴含在一杯清茶中。
2人文茶道概述
人文茶道四字,字如其名,是从茶道中所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人文茶道重点在于人本。它是基于茶本身,加之以各种文化氛围结合而成的。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喜欢将琴、棋、书、画与茶结合。人们以茶为媒介,修身养性,品位人生。茶相比于咖啡,在提神的同时更能给人以一种静下心来的力量。这就是人文茶道中所蕴含的淡泊与宁静。简单来说,人文茶道是将艺术与精神高度完美结合。茶道有“四谛”:和、静、怡、真。这也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和”代表着人与人相处需要和谐,做事要恰到好处。人具备和气的品性才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广交善友。同时,“和”也代表着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静”就在于告诉人们要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态。人们饮茶时的环境,需要安静,这样人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体会茶的真谛,这是一种忘我的精神高度。“怡”讲究的是一种身心愉悦。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必定是愉快的,以一种轻松畅快的心情去品味它。喝茶不论贵贱,重要的是喝茶人的心态。“真”代表着回归本真。人们在饮茶中体悟人生,回归自我。人来源于自然,生活于社会,难免会沾染上世俗的纷纷扰扰。因此,人更要以一颗真心来体悟茶道,才能回归自我,找寻真我。佛道儒三家对中国人文茶道的影响最深。人文茶道也正是集合了佛、道、儒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优秀哲学思想,才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老子的《道德经》就有提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正好体现了人文茶道的人本精神。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统一,人应该追求自然的本真,借以提升自我。道家所主张的道法自然,主要包含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佛家主张禅味,中国僧人认为茶有三德:第一,坐禅时,通夜不眠;第二,满腹时,帮助消化;第三茶为不发之药。这很好地体现了茶文化与佛家思想的融合。儒家核心思想为“中庸”,即做人做事恰到好处,不偏袒维护任何一方。做人必须讲究礼仪,正如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饮茶的过程就是提升自我修养、净化灵魂的过程。
3加强高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经历了几年高校教育后,必将步入社会,而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光有技术知识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我的素质,要学会与人交往,正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当代的许多高校学生只注重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注重于礼仪。在平时的生活中表现浮躁,忙忙碌碌不知所谓。许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也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高校学生要想未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可以引领时代的人,就应当从提升自我修养开始。高校学生只有提升了自我修养,才不至于误入歧途,从而让自己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高校学生的个人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独来独往。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也不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也不懂得诉说和寻求帮助。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作为高校生,走出学校就会进入社会。任何人都逃不开与人交际。哪怕是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之间都存在一种礼尚往来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会礼仪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然而,目前高校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素质教育需要一种更有力的方式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其质量的提高。
4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
宣传人文茶道精神对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而言是一种非常可行的举措。茶道是中华茶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人本精神。张岱年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文化不是以神为本,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即将人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群体社会,都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人是基本,只有从各个学生个体着手,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总的来说,人文茶道对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有利的影响。4.1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拓宽,传承民族文化人文茶道始于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佛、道、儒多家的哲学思想。正是由于它这种博采众长的特性,它的文化内涵才显得愈来愈丰富多彩。人文茶道精神的学习能够使大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其知识储备,从而完成自我素质提升。同时,茶道精神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4.2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茶首先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高尚情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艺术的熏陶不可缺少。人们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中学会了欣赏,找寻到了自我兴趣,从而培养出高尚的情操。人一旦有了艺术的熏陶,整个人的气质就会与众不同。而人们通过学习茶道,可以了解到有关于茶艺、环境、诗词、历史等多种文化艺术。高校学生如果持续受这种有利环境的熏陶,自然就会以“茶人”为榜样,努力提升自我修养。4.3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学会释放自我压力高校学生的课业普遍压力较大,节奏较快。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尽快地了解到社会人才需求,融入社会大环境。品茶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人文茶道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从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片空闲,体悟人生的真谛。从品茶中感悟到“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哲理,从而转化成动力,让自我的素质得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4.4人文茶道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茶道精神的主体就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钱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其认为茶人应该“默默地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高校生活学习阶段正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时机,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也会有许多成长。因此,高校阶段是完善自我的一个好阶段。大学生通过学习人文茶道,可以领悟茶道中的思想内涵,有利于清楚地认知自我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5结语
人文茶道在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将人文茶道的教育提上日程。人文茶道只是茶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有所接触,必定会被茶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吸引。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让人文茶道更广泛地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从而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接触到它。
参考文献
[1]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2):36-37.
[2]吴诗池.试论中国的茶文化———兼谈中日茶文化关系[J].农业考古,2004(02):13-26.
[3]刘悦.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培养素质奠基人生[J].陕西教育(教学),2016(4):15-16.
1 前言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兴起是在明代中期,这些不但有实物遗存,而且还有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紫砂陶诸多器皿中的紫砂壶,作为宜兴陶器中至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产品,随着茶文化蒸腾的发展势态,它不仅仅以其优良的实用功能(所谓“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还以其浑朴精隽的审美功能,为陶冶人们的性灵和激发人们的艺术情趣作出可贵的奉献。
2 紫砂在茶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紫砂器兴起于宜兴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茶文化大环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时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变革的必然产物。宜兴是中国古代名茶产地之一,所产“国山茶”始于三国孙吴时期,著称于江南。另外,饮茶须好水,宜兴金沙泉在唐代就是与贡茶同时上贡的煎茶良泉。正是这种“绝无仅有”的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紫砂资源,造就出紫砂技艺,随着明代茶饮之风的变革,又掀开了中国茶文化新的篇章,赋予茶饮艺术新的文化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正好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1998年我国已开始高校教育改革,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育改革也进一步深化,2010年国家相关部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1]但当前我国高校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开展差强人意,其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学生道德情操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高校要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茶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培养其人文素质、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素质创新思维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茶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1茶文化思想的内涵
我国茶文化是东方智慧与传统哲学思想的结晶,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历代都被文人雅士视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也正因为他们的向往,将茶文化从物质领域转移到文化领域,赋予了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
1.1传统文化之内涵
中国哲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即是指万事万物和谐、统一,和而不同,相滋相长,儒家“致中和”、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都有此意,因此“和”思想自然也成为茶文化精神的内核。茶性淡泊、平和,生长于大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凝结而成,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道家“天人合一”之思想。由饮茶发展而来的茶礼也体现着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和谐相处,以及以礼待人、和敬为人的思想内涵。当然在烹茶、点茶或冲茶的过程中同样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大思想。
1.2个人道德修养
茶文化思想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身养性,提升饮茶者的道德修养,古人从茶之自然品行与德行中概括出君子应当具备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以及生活的态度,总体来说就是:精行俭德、积极入世、仁民爱物。中国传统文化重礼修德,这也是茶文化价值观中重要的内容,“精行”即当代强调的诚信、至真之人性品德,“俭德”就是“朴素”的德行,也就是老子强调的“朴素天下莫能与之媲美”,追求一种自然、纯朴、不浮夸、不奢华之品行。因而茶文化一直是古往今来用来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茶文化中包含着积极入世之观,虽然诗歌歌赋中记载着很多有识之士因仕途不得意,回归自然,沉醉于饮茶中消极避世。但实际上陆羽《茶经》中承载其对国家兴旺,社会发展的关注,体现为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与人生情怀。“仁民爱物”体现出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相互关爱,其与儒家的“仁者爱人”、佛家的“无缘大悲,同体大悲”、道家的“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思想一致。
1.3审美教育
茶文化中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在”、“天人合一”、佛家的“明心见性”等引申出传统美学“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赋予茶文化追求清美、祥和的精神意境。茶文化审美文化不仅作用于茶具、茶艺表演、饮茶环境等视觉化的形象,如千姿百态的茶形,茶艺表演的雅致,茶具的精美等,而且融入饮茶意境、饮茶者精神追求等之中,如茶香之美,茶情之浓,饮茶者的精神追求等等,这些内容都从不同的方面陶冶饮茶者的心灵。茶形之奇特,需要饮茶者凝神静思,将心与茶融为一体,感悟茶叶在水中侵泡、绽放、升华的生命过程。茶文化之审美感悟促使了历代文人雅士追求在清泉、松下、云林……中饮茶畅谈,即使在室内也离不开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的渲染。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的教育,是美心修德的审美之道。
2茶文化思想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的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显得越发重要,根据《发展纲要》内容要求,我们很清楚地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核心,创新思维培养为其重点,而茶文化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与重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将重点分析茶文化思想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2.1茶文化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
大众文化、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而丰富的娱乐内容与消遣方式,与此同时,削弱其传统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素质的提升。将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中,通过开展讲座、课程教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习茶文化思想,了解茶道、茶礼、茶艺以及其中蕴藏的人生哲理、生活态度、道德精神等内涵,不仅有助于茶文化思想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对茶道、茶德的学习,帮助树立大学生调节心态,培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及“精行俭德、积极入世”品德与生活态度。当前已有不少高校开展茶文化课程教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吸引了近6000名学生选修,课程开设的成功得益于任课教师不断地完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等等,扩大该课程的影响力,[3]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2.2茶文化思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时也带来多元的社会文化与观念,以及日益更新的现代文明,这些犹如洪水般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茶文化思想中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等思想、茶文化中的审美教育蕴藏着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提倡朴素、勤俭、和美等传统美德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开拓茶文化课程,茶文化文艺、讲座活动,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将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鲜活的表现出来,也更利于大学生的接纳与吸收,从而坚定大学生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政策,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2.3茶文化思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可能有诸多种方式,但有一种是任何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思维创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尤其是茶文化有着诸多的不了解和不喜欢,殊不知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蕴藏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为人们学习、生活、乃至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老舍、鲁迅借助茶馆意象写成的小说,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为他们积累传统知识与思维方式,进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小结
茶文化思想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影响可谓十分深远,但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仍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讲座,完成茶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室内空间设计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最初满足人们防风保暖的物质需求逐渐转变为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室内空间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是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茶文化与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也得以体现。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设计者希望通过各种室内装饰和造型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这种设计理念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将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展现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室内空间设计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使传统的文化元素扎根于人们的审美意识当中,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茶文化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基础和依托。茶文化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室内设计同样是艺术的设计,是审美价值的体现。因此,茶文化与室内设计是彼此融合和相互渗透的。室内空间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体现,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任何室内空间的设计风格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精神内涵,有特定的文化语境,也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价值和价值观念,是时代特色的展现。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任何设计都与文化密不可分,没有文化,设计无从谈起。设计来自于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印象,从设计中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印记,从历史文化中可以获得设计的灵感。可以说,设计就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设计的基石。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奇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一些设计者也认为要抛弃传统而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并声称自己的设计毫无传统元素。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说法是不现实的,脱离了文化的设计便没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说设计完全抛弃传统,那必须要以传统作为衡量标尺,以此作为设计的参照,设计与传统文化还是无法分割的,从设计语言和手法等方面都会对设计者产生一定影响,而传统的审美模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影响设计者的设计心态,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无形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元素与内涵。因此,传统文化与空间设计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文化的发展变迁与设计理念是同步存在的,二者彼此影响,相互促进,任何文化都是设计的延伸,任何设计也都是文化的展现。传统文化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无处不在,任何设计作品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更无法完全脱离于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
2茶文化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先后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茶文化更具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茶文化与三大宗教的思想融合,也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与哲学思想的不断融合中也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1儒家思想融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儒家思想的这一理念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设计中。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儒家思想被充分地融入其中,尤其是茶室的空间设计,将儒家思想运用得十分到位。茶室是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这里不仅能够品茶交谈,也能感受茶文化的深厚内涵,获得精神的享受。茶室空间主要是通过设计模仿自然山水,经过加工修饰,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之美,使人们在饮茶中感受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完美境界。此外,儒家的思想理念也在室内空间的装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茶室内的装饰陈设等,如果以书法字画等进行装饰,并配以极具茶文化特色的陈设进行装饰,能够提升茶室的文化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同时也能够使客人的身心获得放松,景物相融,使人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以获得精神的升华。
2.2道家思想融合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即万物皆空,是超出人类感觉之外的意象符号,不是通过语言和逻辑等方式可以传达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道家思想的抽象性在空间设计中运用的较为广泛,空间设计特点之一就是其抽象性,是将各种视觉符号进行重新的组合,形成更具空间感和艺术性的设计作品。这些设计作品不仅具有较强的视觉体验,而且也融入了设计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作品被赋予的思想情感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也是道家思想的形象体现。在中国许多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上,都融入了设计者丰富的思想内涵,形成各元素之间的交错、共享,例如将室外的自然风景引入室内,在室内不同的房间引入不同的景致,或者在室内打出隔断,营造更加丰富的风格特色,室内空间更具灵动感,这也是传统道家思想在空间设计上的运用体现。此外,道家思想讲究心境高雅平和,这一理念也被运用到了室内空间设计当中,尤其是在茶馆的室内设计中,整个空间都流露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境,使人心平气和,舒适闲静。这种空间的设计能使动静、虚实相结合,更强调了自然规律,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意象的文化形态,是集抽象与具象于一体的设计,例如在茶室的设计中经常会用到屏风和竹帘等装饰,这种饰物能够将空间隔断,创设了不同的景色效果,但是又没有完全隔开,有一种半透明的状态,给人以朦胧的意境之美。从传统的茶室设计来看,屏风设计把茶室的不同功能充分体现出来,巧妙地实现了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也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茶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沿袭,运用传统的手法配以质朴的茶文化装饰,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浓厚的茶室氛围中,品味香茶,感受宁静与愉悦,体会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悠远意境。
3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运用丰富了设计理念,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形象地展示,使空间呈现出简约的意境之美。在空间设计中,除了一些审美价值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被运用到设计当中,例如生活需求、科学知识等,这些因素经过不断的融合,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具有理性色彩,通过理性需求和情感色彩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文化。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优秀的设计作品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抄袭和模仿,而是运用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形式,采用一些夸张和隐喻的手法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他们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使室内空间更具灵动性和感染力。首先,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直接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加以运用,这种方式更加直观简约,但是并不代表只是将传统文化照搬过来。在现代茶室等空间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书画作品、屏风隔断、古典家具、门窗等进行室内装饰和空间划分,不仅能够增加室内空间的层次感,提升厚重感,而且也能够充分体现茶文化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当然,室内空间设计并不是将这些陈设完全堆砌在一起,而要需要根据室内空间设计的风格和理念,进行有选择性地装饰,例如,将书画饰于墙面,将茶具、茶器等装饰在立体的造型上面,从灯、门、窗等处体现茶文化的古韵古香,形成一种浓厚的传统茶文化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品茶,能够使人身临其境,给人丰富的思考与想象,提升人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品质。其次,可以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夸张、抽象和变形等方式,提炼出更具审美价值的设计语言融入到室内空间设计中,使传统茶文化元素得到新的突破和应用。现代空间设计是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渗透,以适应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需要。茶文化内容丰富,茶文化元素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方式也较多,只有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点,才能真正营造出茶文化的艺术氛围,使室内空间设计更具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总之,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的应用中,并不是简单的元素和符号的堆砌,而是深层的精神体现,是文化内涵的延伸。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只有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点,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得到合理应用,才能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风貌。从传统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来说,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茶文化元素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既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同时也吸引了更多世界的关注,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茶文化的内涵特色,结合时展背景,使茶文化与现代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相互融合,设计出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空间作品,不仅要积极深入地研究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特征与内涵,而且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找到传统茶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切入点,在学习国外文化的同时,使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突出瞩目,使中国的室内空间设计更具中国特色,传达出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余勇,张亚林.常用陶瓷装饰纹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
[3]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4.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藤宋尧,米疆源,译.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455.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33-01
宜兴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
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购藏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作为新时代的艺人首先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古人云:“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艺术的创新是指作者以自己特有的创作语言来表达作品的内涵,且涵盖的是前人或传统艺术品中所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它包括作品的创作理念、制作技巧、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工具等。创新不仅可使作者从普遍性中脱胎而生,而且这种独创性能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和动力。每个紫砂艺人在他的壶艺创作活动中都具备传统的经验。但如果完全依赖传统模式,至多只能重复以往的经验,也易于被别人重复,从而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自己的特点。
纵观紫砂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继承与创新的交融史,如果没有历代艺人不懈的探索,不断的创新,也就没有紫砂的今天。明代的时大彬把当时常用的粗糙大壶改变成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精巧工艺壶,真是前所未有。这一变化,也改变了紫砂壶的历史,把它单一的使用功能,演化为具有使用性和观赏性的双重功能,让紫砂壶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清代的陈鸣远用“物为我用”的观点对自然界的物品创造性地进行仿生,创造出许多珍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形态形似的仿照,而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悟、体验,把自己的思想、语言、感情以及制作技艺融化到作品中去,赋予作品新的思想和生命,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历史新篇章。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名家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 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在我国社会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社会民众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与饮茶大国,通过物质形式和人文科学相互结合,从而形成深厚底蕴的茶文化。伴随着茶文化的快速发展,茶馆和茶楼以及茶室等多种饮茶场所获得不断完善,但是当前许多茶室空间设计结构大部分都是娱乐休闲的风格,设计风格过于平庸和乏味,无法真正体现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基于此,深入研究茶文化和茶室结构设计,对于传扬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传统茶文化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促使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不仅能继承和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还能够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精神体验。
1探究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禅宗精神和道教精神以及茶道等精神内涵。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产茶和饮茶大国。唐朝时期,寺庙周边都种植有大量的茶树,同时还通过人工培植各种野生茶树,由此可见,茶文化对我国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当寺庙僧侣在禅悟佛道时,必须要始终保持稳定和平和的心态,而通过饮茶能够提神醒脑,茶叶飘散的清香入口甘甜,使人内心宁清而平和,正符合参禅悟道的环境和心态。我国茶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历程,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民族文化精髓。道教始祖老子曾经说过,所有事物都向着至善至美发展时就会逐渐形成道,万物发展都蕴含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其中茶文化中就蕴藏着道家的无常、空、无等哲学思想,并成为茶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道教注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影响,茶文化逐渐发生转变,通过品茶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并全面实现肉体和精神的相互结合。茶道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核心,是经过长期饮茶和品茶而逐渐形成的生活礼仪,并能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这是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茶道促使茶文化更加丰富化和多元化,经过饮茶提高实现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即可称为茶道。我国茶道中重视对饮茶意境的深入体会,而茶室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饮茶境界,因此在茶道中茶室空间设计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对茶室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充分重视茶道主题,使得茶室空间设计蕴含着传统茶文化和茶道精神。
2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
2.1茶室空间结构设计
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先设计其总体结构和框架,其中空间结构设计包含有入口大厅、茶室、茶亭、储物室、庭院、水池、艺术长廊、展示厅等。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室空间的独特性,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规定茶室空间大小。借助几何形体方式来划分茶室布局结构,并在平整的空间布局中体现各种不稳定因素,构成整体协调的茶室空间结构。结合饮茶者的个性化喜好与茶室的功能,区分不同的饮茶环境,主要包含有茶庭和茶廊以及茶室等多种功能区域。譬如西南地区的社会民众喜好露天饮茶,特别是露天庭院和回廊等场所受到广泛喜爱。所以,在西南地区设计茶室空间结构时,可以在以上位置设置茶亭,迎合地方民众的喜好。
2.2茶室的功能设计
在进行茶室空间设计时,应当要结合饮茶功能特点来设计相应的饮茶环境,主要涵盖有品茗区和煮茶区等。其中品茗区大多位于室内茶室,主要表现茶道文化精神的热切追求。同时,在设计茶室时还要将品茶、烹茶以及制茶的乐趣充分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煮茶区主要位于长廊和大厅位置,部分茶室还会在大厅设置茶艺表演和古琴表演等节目,主要是为了增加品茶乐趣。此外,顾客在品茶时不仅可以让专业茶艺人士表演制茶茶艺,还可以自行烹茶和制茶。
2.3茶室空间的交通设计
在进行茶室交通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对功能区位置关系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置墙面、步道、扶梯以及无障碍设施等位置。在设计茶室空间时,应重视不同形态空间结构的结合,以免出现重复空间结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组合效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譬如,可以使用竹山格顶棚的结构来设计茶室大厅顶部和走廊通道,使得茶室具备自然气息和现代力度感。使用开敞空间的设计方式来设计茶室通往其他茶室和茶室以及水池等位置,并使用自动开关门窗处理开洞。完成开敞空间结构设计后,还要使用围合处理侧界面,从而有效保持茶室的密实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要注重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达到借景和对景的目的。其中开敞空间实现了室内外的相互转换,所以,可以增添些许趣味设计,促使茶室空间更加丰富。在合围墙体中建造静态或者封闭的茶室,这些茶室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隔离性。为了有效避免茶室过于沉闷,可以采取开窗采光设计方式来增添茶室的韵味。同时,所有静态空间必须按照设计比例进行设计。此外,茶室空间整体应尽量采取柔和光线和淡雅色彩,实现清雅与和谐的效果。
2.4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
绝大多数现代茶室功能区域主要有茶室、茶水房、大厅等。茶室空间的服务设计主要是指功能区域的附属设施的设计,譬如储物室、卫生间、经理室以及职员室等。在进行附属设施设计时,应避免与茶室功能产生重复或者冲突,附属设施设计应要注重和茶室整体格调的相互融合。同时,附属设施不能影响顾客。
3通过茶室空间设计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3.1体现文化价值
在禅宗文化中茶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茶和品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净化,还能提高精神修养和思想领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利用茶室空间设计和禅宗以及茶文化等元素共同创造出慢节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们可以放慢脚步,通过饮茶体会出茶室空间设计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饮茶者的精神修养,还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精髓。对现代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要注重茶文化和禅宗等元素的相互融合,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促使现代化和传统茶文化的相互结合,不但能够传扬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对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倾向设计现代茶室,同时还要在茶室空间中体现茶文化价值。所以,在设计茶室空间过程中,可以使用软质生态建材与硬质建筑材料,塑造出良好的茶文化空间,给予品茶者丰富多样的审美层次。营造宁静而平和的品茶环境,让品茶者充分领悟到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提高精神境界。
3.2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传统茶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础,实现现代化先进技术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样不仅使得茶室空间具有现代化科技特点,还能保留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传承和发展茶文化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越来越重视,现代室内设计广泛应用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创新审美元素,通过室内空间设计不但能够提高品茶者的精神内涵,还能够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现代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结合,能有效满足现代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其中,茶室空间设计质量和室内设计师的理念和文化层次有着密切的影响,同时,室内设计师对于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也直接影响着其设计风格。伴随着室内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不断创新,设计师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传统茶文化审美元素的重要性。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特点,创造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的文化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空间色彩和造型,确保室内空间设计具备着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其中,茶室空间设计不仅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而且还能使得品茶者获得良好的饮茶体验,从而提升品茶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文化冲击,我国室内空间设计逐渐失去本土特色,同时,传统茶文化独特的意识已经逐渐边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严重影响着我国室内空间设计的独特性和本土性,设计的作品逐渐丧失文化差异性,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威胁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本土性。当前来说,现代茶室空间设计主要面临着传统茶文化传扬和创新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所有传统文化只有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特点进行创新,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中。在传扬传统茶文化过程中,应当要充分考虑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来创新茶室空间设计模式,促使茶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采用现代化创新的设计模式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和传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茶文化。
4结束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室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对茶室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作为茶室空间设计的基础,通过空间设计展现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所以,茶室空间设计和传统茶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当前大多数的茶室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导致品茶者在茶室中无法体味出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内涵。因此,在进行现代茶室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和现代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从而满足现代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利辉.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体现[J].江西建材,2016(21):44-49.
[2]夏吉宏.古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统[J].江西建材,2016(2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