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8 11:20: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篇1

唱空不作空:阴谋还是阳谋?

5月24日,市场上有两则新闻异常引人注目,一则新闻是QFII(即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得了300亿美元额度投资A股,另外一则新闻就是,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发出警告:中国股市必将大幅下跌。据报道,格林斯潘5月23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的一个电话会议上表示,他非常担心中国股市有一天会出现“大幅缩水”,并称中国股市的近期上涨势头不可能持久下去。

一边在不断申请增加投资额度,一边又在唱空中国股市,QFII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为什么QFII进行唱空不作空?唱空是一部分人,作空是一部分人,坐的人到了这个市场就会感受到这个场子的激情,烧的不仅仅是泡,是中国资本市场。

对此,也有专家认为,“我们应该分两方面来看QFII的言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股市目前确实变成了资金推动型的市场,用传统理论来看,目前A股市场出现泡沫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他们既然在唱空,又为何还要不断申请增加额度?这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了。”要警惕QFII语言上看空、行为上做多“唱空中国股市来达到低位建仓的目的”,他们这种行为早在房地产市场已表现得一览无余了。事实上,从前几年开始,大摩等国际投行就纷纷撰文表示,中国房价太高。而就在他们集体唱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同时,他们却在不断大手笔进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经济学家赵晓近日在媒体撰文指出,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这意味着在许多方面并不成熟,但转轨国家成功的一个窍门就是,你不要以为市场可以在成熟之后再发展。这就像一艘漏水的船,但你不可能停下来修好后再往前开,那样船会沉没的,你只能一边开船,一边修理,逐渐到达成功的彼岸。也就是说,基本的思维就是你只能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发展,别无他路。资本市场亦如此,你不能因为看到一些问题就一棍子打死,那样做就一定是比“非理性的市场”更大的非理性。

透过股市“红火”现象,拨开资本市场迷雾

从2005年6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市值和股指涨幅达到300%左右,究竟是价值回归还是存在泡沫的问题?是什么支撑了股市的繁荣?对于当前的股市,我们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总体形势判断?

5月25日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上,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回答观众提问时则表示,监管者对短期的市场不应该作判断,这是一个国际惯例。但是证监会的态度是要保护投资者,保护股民,因为最好化解风险的办法就是加强监管,规范市场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

针对“泡沫论”、“崩盘论”,资深证券从业人士韩志国一直在做“苏醒论”的评价: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转型任重道远。这一轮大牛市,让所有的人目瞪口呆,大牛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资本第一次在中国显示魔力、魅力与张力,第一次显示资本本身所具备的逐鹿世界巨大的能量和热量。

无独有偶,有专家研究判断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蕴含的一种潜能,到今天才真正的在证券市场上迸发出来。

韩志国认为,中国正在进入资本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制度性的和结构性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资产变资本,银行储蓄向股市投资和社会投资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推进;市场将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力量;投资与外贸经济增长强势格局。经过29年的持续的发展和改革,中国已经走到了新市场、新机制、新体制的门槛。政府再推一把,市场再走一步,中国的经济体制就从行政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换就会完成了。

“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状况,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和全流通,中国股市正在走出旧市场的阴霾,我们仿佛已经感到中国资本市场春天的脉动,虽然这个春天姗姗来迟,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中国资本时代春日的鼓点。”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确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到了今天,总体上看,从主流的角度看,还是在正常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未来的角度看待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中国金融改革进入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叫做流动性过剩,我们大家把流动性过剩看成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宏观经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采取很多的政策去调控它,当然从物价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来看,流动性过剩的确需要适当的管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如果我们面对流动性过剩,可以很快的获得大力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事实上,没有一个流动过剩,就不会有中国资本市场的今天。我们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期。

打击黑幕交易,加强监管任重道远

无论是泡沫还是可持续增长,怀揣梦想,去共同迎接中国资本市场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这恐怕是每一位理性的投资者所想的。

但正如经济学家们所忧虑的,ST股、绩差股鸡犬升天,盲目“追涨杀跌”,缺乏必要的理性、价值投资理念,或者丝毫不去考虑风险,倘若股市出现大的调整,那么他要吞咽的可能就是“买者自负”的苦果。各界曾经热议股市的三种现象:老年人把养老金投入股市;投资人把房产抵押投入股市;学生把生活费和学费投入股市。尽管可能尚属少数,却对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投资者教育的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证券投资我认为是好事。我一直认为现在不是投资者多了,应该讲还不够。危险的是现在急着开户这些人的心态并不是想着优化自己的资产结构,来分享国民经济五年、十年的增长,他们是看到别人赚了快钱大钱然后就急着赶过来,我要告诉他们这很危险。

篇2

目前在宏观指标继续下行的情况下,对于后市的看法出现分裂,但宏观研究不能不去考虑更宏观的背景,A股蓝筹股的表现是对锐意改革的强烈认可与预期。

华安基金认为,近期蓝筹股上涨过快,融资量很大,这带来了上涨过程的波动性,但不会改变上涨趋势。市场走势本身已向全社会资金发出信号,在更多的后续资金进入的情况下,短期交易量过大和融资量大,并不构成大的威胁。在目前形势下,倾向于继续以价值投资、长线持有、相对均衡配置的思路,来应对当前的股市颠簸。

农银汇理:

降息提振股市信心

农银汇理认为,对资本市场而言,本次降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虽然之前已存在银行间资金渐趋宽松的现象,但是降息作为效果更为显著、持续更长的政策工具,央行选择使用这一工具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

而这个象征意义在于一年前央行挤压流动性促进经济转型的操作对照下就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当前经济依然疲弱,且短期展望仍偏负面,但向好的流动性结合政治稳定之后本届政府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有望促使资本市场迎来一波较好的、相对持续的上涨行情。

金鹰基金:

蓝筹估值修复将延续

金鹰基金认为,本轮行情的主要因素是利率下降的预期,增量资金入市带来整体估值的上升,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估值低的蓝筹板块,如银行、地产、家电等。尤其看好券商、保险板块。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预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金鹰基金非常看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带来的投资机会,未来互联网将和传统行业高度融合,盘活存量资源,新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将带来存量资源的价值的爆发,如互联网金融、社区O2O等。

华鑫基金:

篇3

目前人们对西部大开放金融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的作用程度认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西部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直接融资政策以及外资政策等方面。

(一)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的作用程度认识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推动。问题是金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人们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

马润平等人认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须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系统。在该体系中,金融支持处于主导性地位。”他们的理由是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可以拓宽西部开发资金供给的渠道,可以优化资金投向和经济结构调整等等。

2、金融支持不起主导作用

戴小平认为,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主导作用这种提法是过分夸大金融作用,也忽视了金融的特性。在他看来,金融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确实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在西部大开发前期,由于投融资项目的长期性、非盈利性,商业性金融和外资大举投资内在动力不足,应以财政投资和政策性金融为主导;而在中后期西部投资环境改善后,商业性金融和外资才会发挥其资金融通的主导作用。除外,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他们认为在肯定金融业支持西部开发作用的同时不能夸大了金融业的作用,原因是金融作用的发挥要与金融领域内外环境紧密相关,不对西部金融环境进行改革,金融将难以真正发挥对西部开发的支持作用。

(二)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问题

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金融落后的根本原因时,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央货币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为了发展西部,不少人认为必须根据西部地区实际,实施特殊的金融政策,为此提出了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倾斜战略。如马润平等人认为:要推行有差别的货币政策,途径有:①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政策;②扩大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等。马洪波认为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其措施有;①降低西部存款准备金率;②东西部差别贷款利率;③提高西部地区商业银行分支行的贷存款比例等。和秀星等人认为,有效的倾斜性金融政策是一种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无形资源,它是金融杠杆撬动西部大开发的“支点”。他们提出的措施有:①按大区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②适当提高西部利率浮动水平;③适当提高西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等;④提高呆帐准备金比例等。

在这股要求实施倾斜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强大呼声中,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戴小平的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倾斜受到很大限制,在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有着不同的货币政策,那将给中央银行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因为主要是调控总需求,即使倾斜后对于结构调节的作用也不大。作者认为他所理解的货币政策的倾斜,应是体现在实施具体的优惠利率和约束性管制的节制等两个方面。

(三)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组织体系的构建

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到底是多还是少?人们看法不尽相同。张锖认为,“金融组织体系残缺不全,尤其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缺位,是限制西部地区外部融资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她的根据是西部金融机构的网点密度与资产总量远落后于东部,提出的对策是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设立标准等。人行兰州市中心支行有关课题组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谈到要对“机构准入政策进行创新,降低西部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可见,不少人的观点是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少了,为此提出通过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设立的标准等措施来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体系。

而戴小平则认为,在构建金融组织体系之前,应明白西部需要怎样的金融机构。西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是基本建立了,这时候过多增设网点,无异于自相残杀,引起恶性竞争,当务之急是增强西部现有金融机构的服务职能。他还认为没有必要专门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原因是三大全国性的政策性银行可以履行这一职责。

(四)直接融资政策

发展西部金融,通过金融机构融资,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目前西部普遍存在着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但许多人提出的直接融资政策中关注更多的是西部资本市场怎么发展。和秀星等人认为“应放宽直接融资的政策限制,促进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人行重庆营业部一个课题组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的建议之一是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张方等人对于直接融资政策的建议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的培育完善;二是设立西部开发基金。他们提出的措施有对西部企业上市给予倾斜和优先;在西部建立第二层次的证交所;在西部发行区域性债券等。

戴小平却是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谈直接融资政策。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容:一是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不应忽视货币市场的发展。理由是资本市场主要是解决长期资本的融通问题,货币市场主要是解决短期资金的融通。两种市场对西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在发展资本市场时,应找准切入点,股票上市只是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更不能为上市而刻意破坏规则;在重视股票市场的同时注意发展债券和投资基金的市场。此外,吴跃云等人在论及货币政策融入西部大开发的难点时,谈到的一点是西部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他们主要是从西部货币市场的不完善来说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部地区发展货币市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五)对外资(FDI)的政策

西部大开发必须采取各种政策,以多元化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吸引外资参与开发建设,其中灵活的金融政策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外资政策的建议方面,人行重庆营业部课题组认为:实行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立分支机构。马洪波认为:要加大西部利用外资力度,必须从基于规制的政策来吸引外资,那些对外资金融机构带有歧视性的政策法规和不合理的行为必须及时清除。张锖对外资政策提出如下看法:在间接利用外资方面,可考虑在西部地区率先放宽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首先是人民币经营种类的放开);逐步推行所谓“同步设点”政策,即要求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金融机构,今后如要在东部增设分支机构时,必须相应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等。

简言之,人们关于外资政策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是为了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点,必须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以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其二是可以通过西部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政策来吸引外资。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从有关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政策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当前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进程。总结分析各方的观点,笔者得到的启示是,在制定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政策时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对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了,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现实可行的金融政策。

(一)增长与稳定关系

金融业遵循的最高原则之一是稳健经营,因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在稳定币值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鼓励金融投;资西部大开发与维护金融业稳健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当前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很有创新力度,但如果执行起来,其结果可能仅仅是在鼓励金融机构的冒险精神,与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的稳健经营基本职责相违背。如适当降低西部企业贷款条件、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等。金融业一旦置于稳健经营原则于不顾,大肆投资放贷,金融泡沫也就为期不远,到时不仅造成巨大金融风险,还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所以制定金融政策时,必须正确处理好西部发展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二)政策创新与维护关系

西部情况的差异性和西部大开发的紧迫性需要金融政策的创新思维,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我们在强调金融政策创新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创新本质上属于一种市场行为,而不仅仅是由政府政策就可以推动的结果。金融创新是在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都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遵循金融创新的这种特性。政府行为不是万能的,政府失败论是客观事实。所以在研究金融政策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政府的金融政策不应过多地于预金融活动主体的自主经营活动,而主要以市场取向为主。有人提出的“同步设点”等措施实质上是强调·以政策的硬性规定(行政干预)来“迫使”外资金融机构来西部设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该政策可行性值得怀疑。②在对金融政策进行创新时,应该是在总结、吸收已有的政策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不应前后矛盾。如有人主张的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措施,“如果硬要实行,则会否定商业银行一级法人体制改革成果,回到原有的以各地分行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③相关金融政策的创新应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如倾斜性的金融政策旨在消除东西部存在的政策不公平现象,具有合理性,但应注意的是,在消除旧有的不公平的同时不应该又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产生。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公共政策的属性之一,因为实现公平是公共政策要寻求的目标之一。有的金融政策主张在消除已有的不公平同时无意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是在进行金融政策创新时应加以避免的,如,降低西部法定准备金率等。

(三)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的关系

当前西部地区的金融落后是由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和西部地区差异性的矛盾所造成的。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政策属于“一刀切”做法,这种做法忽视西部经济金融落后的实际以及对统一性政策给西部经济金融带来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入主张实行倾斜性的区域金融政策。该政策强调了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其一系列政策主张的本质是通过政策手段在抑制本地区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流动的同时吸引外来资金的投资。笔者认为,区域性金融政策的提出同样没有很好地处理国家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关系。因为该政策的实质是借助于人为力量将地区市场与全国统一的市场割裂开来,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潮流面前显得不是很合适宜。况且,这种区域性金融政策的存在也会给中央银行的监管带来困难。“原则上,为了区域发展目标,货币政策可以区域化,但由于货币系统的高度一体化,这样做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因此,货币政策是较少用于区域目的的。”所以,该政策的现实性让人怀疑。人们在研究金融政策时需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同时考虑金融政策的一般要求(统一性)与地区现实存在问题,协调好金融政策的统一性与地区性差异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四)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60-02

1996年,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条款,實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却一直保持较为严格的限制。尽管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要逐步實现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但我国资本账户管制的现状导致人民币不能實现自由兑换,进而限制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非常强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的进口国,在贸易往来中迫切地需要更多的用人民币来结算。同时,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充满了吸引力,国内的企业也希望走出去投资海外,这都需要资本账户的开放,使得资金能够自由进出。面对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的事實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资本项目开放已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必由之路。笔者拟在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實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一直以来的资本账户开放的實际情况,对进一步开放我国资本账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

资本账户对外开放,或者说资本账户可兑换,是指一国(或地区)对其资本项目下的对外收支逐渐解除管制(或限制)的进程。资本账户开放的目标是货币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即一国(或地区)对资本项目下的对外收支解除管制(或限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外资政策开始,资本账户實际上就已经处于逐渐放松管制的过程中。时至今日,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近年来,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02-2009年,中国共出台资本账户改革措施42项。外汇管理已由“宽进严出”向“双向均衡管理”转变,逐步减少行政管制,逐步取消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国有与民营企业之间、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别待遇。

我国的资本账户管制对风险较大的子项目,如证券投资、短期借贷管制较严,资本流出的管制严于资本流入的管制。这也是大多数国家實施资本管制的原则。尽管我国在名义上对资本账户的子账户仍然保持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但在實践中,资本账户下大部分子项目已有相当程度的开放。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而言,我国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分结构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汇兑安排与汇兑限制年报》,资本账户管制细分为资本和货币市场工具交易管制、衍生品及其他工具交易管制、信贷工具交易管制、直接投资管制、直接投资清盘管制、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管制七类。目前中国不可兑换项目有4项,占比10%,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衍生工具。部分可兑换项目有22项,占比55%,主要集中在债券市场交易、股票市场交易、房地产交易和个人资本交易四大类。基本可兑换项目14项,主要集中在信贷工具交易、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来看,目前中国资本管制程度仍较高,与實现资本账户开放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的条件

由于中国当前经常性项目绝大部分已经开放,很多资本项的流动可变相地通过经常易来进行,即使资本项名义上是管制的,實际上管不住。加上离岸市场对境内市场的倒逼机制,国内就出现了很强的力量要推动国内金融管制和资本项目的开放。

篇5

看空者的阵营里主要有:

长城证券研究所郭晓亭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

看多者的阵营里主要有: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江平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总经理高占军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基金经理管文浩

长城证券研究所郭晓亭

(市场的涨幅已经很大,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回落风险。股指的虚假繁荣助长了股市的炒作和上涨,必须时刻警惕股市下跌的风险。)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以及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股市连续上涨,特别是在上证指数在2006年11月20日突破2000点大关之后,一路高歌猛进。此时,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依然不减,大多数市场人士和投资机构都在极力鼓吹股市会继续走高,有的甚至说这仅仅是一个大牛市的开始,整个市场似乎处于疯狂的状况。究竟如何看待目前的股市?未来股市会如何发展呢?

一、对目前股市的基本判断

第一, 市场的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目前沪深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已接近40倍左右,而近十年来,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一直在16倍上下波动,香港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也在20倍左右。尽管在2001年2000点的时候,A股市场整体的市盈率在55倍以上,但目前的市场制度基础、投资理念等等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第二,市场涨幅已经很大,在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系统性回落风险。在与人民币升值有关的投资品种,以及与股指期货有关的大盘股的带动下,整个A股市场涨幅非常大。上证指数涨幅超过105%,深证成指的涨幅超过125%,少数个股涨幅更高达3~4倍,不少个股由于涨幅太大、市盈率较高而具有获利回吐和调整的压力。市场调整趋势一旦确立,整个市场调整的幅度和潜在的风险都会非常大。

第三,股价上涨的“二八现象”极为明显。自2006年10月以来,在沪深两市的1422只股票中,只有420只股票出现上涨,占比为29.54%,其中涨幅与大盘同步或高于大盘的股票只有134只,占比仅为9.42%。而下跌的股票却有1002只,占比高达70.46%。仅有三成股民在10月至11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赚了钱,而获得与大盘涨幅相当收益的股民,在全体股民数量中甚至还不到一成,市场的“二八现象”极为明显。

第四,股指的虚假繁荣助长了股市的炒作和上涨。在以前股市大跌的时候,监管层为了促进股指的上涨和做多信心,把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就计入指数,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股指失真,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计入二级市场的指数,造成股指的虚假上涨。

第五,中小投资者过于乐观,投资热情激增。从基金的开户数就可以看出来。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已经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特别是进入11月,沪深两市每天平均 有8000人新开基金账户,11月17日,更是突破了1万人。照此趋势,2006年新增基民数量突破700 万已成定局。

二、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向

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的,股票内在价值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股票的价格都是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波动的范围合理,则股市处于正常的运行中;如果股市超出合理的波动范围,则必然会出现股票价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也必将造成股市大的动荡。

从目前国内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者对市场过于乐观,而对宏观经济面的不确定性、“小非”解禁、股指期货推出的资金分流以及市值过度集中等影响股市的负面因素则视而不见。目前国内A股市场不仅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而且由于累积市场涨幅已经很大,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市场调整趋势一旦确立,整个市场调整的幅度和潜在的风险都会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理性地看待目前的股市,时刻警惕股市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多些理性,少些疯狂,应该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不要过分追涨杀跌。以免给自己造成重大投资损失和股市的大起大落,并最终影响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

在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片欢呼声中,A股市场上涨还能够找出无数个理由来。然而几年前国内股市不断下跌的时候,很多的理由好像也都存在,但当时国内股市却并没有因为这些理由而迅速恢复。

就目前中国的股市而言,中国的股市文化根本上就没有走出以往“股市是一个完全炒作市场”的阴影。只不过,目前这种股市的操纵与炒作是由机构投资者主导,会比以往更为隐蔽、更不会遭到处罚罢了。

(详见本刊相关文章《A股市场“新牛”奔来?》)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江平

(中信基金的预期是2007年股市可能还有30%的增长空间,乐观一点的话2007年上证指数能够达到3000点。)

2006年中信宏利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100%。以前中信基金旗下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是基金经理加一个助手,一共两个人。现在的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为,一个基金经理下面设有8个左右的行业投资经理,来负责跟踪行业投资机会,其下还有行业投资分析师,负责出具行业投资报告,为行业投资经理提供支持,分三个层面来运营管理基金,专业分工更为细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股市处于上升阶段也是分不开的。

我认为股市目前快速上涨,主要有三大背景:

一是股市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目前中国经济每年都在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平均在20%到30%之间,中国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正在增强,如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正在持续增加。

二是目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非常充分,老百姓的投资意识逐渐觉醒,将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购买基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银行储蓄率下降、基金占金融资产的比率上升将是大趋势。

三是由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结束,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日趋一致,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等政策也已经推出,证券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必将使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

国外基金的年收益率仅为10%到15%左右,但2006年中国很多基金的收益率非常高,这其中有福利性、制度性的因素,例如上市公司股改平均支付了30%的对价,就属于监管层给予市场的福利性收益。

在个别股票上,如北辰实业,出现了博傻的问题,但并不表示股市整体已经开始疯狂了,大部分基金投资还是要仔细分析行业基本面的、要看上市公司业绩的。

2007年股市将继续扩容,供应增加必然会吞噬资金,基金会密切关注股市扩容的情况。股市扩容带来的好的一方面是,新扩容的公司都是质量比较好的公司,这意味着投资者有更多的公司可以投资。

中信基金的预期是2007年中国股市可能还有30%的增长空间,乐观一点的话2007年上证指数能够达到3000点。这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中国的消费和服务将处于一个较长期的增长过程,上市公司的盈利将增加,值得投资的公司也将持续增加。

2007年,房地产、金融服务、汽车、休闲旅游、消费类产品公司将是中信基金重点关注和投资的领域。

钢铁行业的企业如宝钢股份,2006年上半年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大家并不看好它,然而宏观调控导致中小企业的产能被压制,对宝钢股份来说,这反而是个利好消息,这导致了近期宝钢股份股价的持续上涨。

对于银行股,原来国内投资者比较谨慎,但国外的投资者一直非常看好中国的银行业。国内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担心主要是由于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比较多,银行拨备比较高,如今随着国内经济情况的好转,银行贷款的呆坏账比例自然就会下降,再加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这导致国内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银行股。

目前股市出现的中小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是因为实体经济运行中,各个行业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小股民难以捕捉到机会,个人做股票的风险比较大。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在2007年可能更明显。对于中小股民来说买共同基金,进行集合投资显然会更好一些。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总经理高占军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几年前中国股市起不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但目前A股市场已经逐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整体走势的影子,虽然现在这种反映还不如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那么明显。

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GDP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物价也相对稳定,人口红利的贡献、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率的改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均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就业压力较大、消费率低、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成本过高等。只要能解决好上述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仍会比较乐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大家对股市自然也就会有比较好的预期。

目前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为30倍左右,对于一些行业而言,这个市盈率偏低,而对于另外一些行业,可能又过高。当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行业分化看来会进一步显现,资质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表现也会有较大差异。在把握好市场大势的同时,由相对的粗放经营转变为加强精耕细作,大概会成为2007年机构投资者最为重要的操作策略。 2006年中国股市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的表现是最好的,指数涨了一倍,两市总市值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工商银行也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和治理结构的改善,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完善,股票开户数的增加,机构投资者规模的扩大,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金融业综合经营步伐的加快,都是资本市场即将大发展的表现。事实上,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2006年只是牛市的开始,本轮大行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伟大的制度变革;第二个重要的理由是,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

2006年年初我就谈到中国要股市将开始“牛”起来,2006年只是牛市的开始,行情取决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本轮大行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伟大的制度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媲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的分割,取得了统一的价值,过去股价上涨,小股东得好处,可以赚到钱;大股东眼看着股票价格上去了也不能卖,自然缺乏经营上市公司的积极性。

第二个重要的理由是,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这个高速成长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宏观调控能够决定的,这是中国的体制机制变革,再加上碰到好的历史机遇而产生的。这是股市在未来可以不断持续向上的基础。

中国的证券市场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真正的牛市,过去的十年不是可以真正比较市场牛熊规律的时期,只能叫“史前史“,现在才开始了一个大牛市。

对于市盈率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应该可以高一些,至少应该比日本高一些。日本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40倍,中国A股市场达到50倍也不为过,因为日本的成长性比我们差得远。 至于在牛市时代如何投资的问题,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去买基金,因为现在是一个机构博弈的时代,不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都有很强大的研究队伍。现在炒股靠散户今天听一耳朵、明天听一耳朵的时代已经走远了。钱少的投资者可以去找公募资金,钱多的可以去找私募基金,这将是未来股市比较大的变化。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基金经理管文浩

(2007年,甚至到2008年,我们认为国内股市都还会是牛市, 投资者目前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应该尽量购买新发行的基金,这样风险较低。)

篇6

据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偏早期投资(包括Angel 、VC-series A 和VC-series B轮次)交易总金额约为50.48亿美元,而今年截至目前就已达到52.32亿美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TMT行业。由于创业机会呈井喷之势,很多项目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部分天使投资的规模已能比肩过去几年的A轮投资,且估值也较此前明显放大。

的确,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甚至颠覆着很多传统行业。比如一些涵盖消费者衣食住行等领域的电商O2O项目,不仅融资和估值量极其庞大,同时也蕴含有规模可观的市场潜力。如果说过去30多年出现的是一波一波的创业机会,现在则遍地开花。可以预见的是,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期内,TMT行业的创业和投资机会仍将持续涌现。

但另一方面,该股热潮也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是否存在泡沫的担忧。对此我的看法是,TMT行业的确存在特殊性,从初创到最终盈利周期漫长,持续而巨大的资本投入必不可缺。换言之,该行业需要适度的所谓“资本泡沫”来鼓励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兴盛。

与此同时,国内资本目前的投资热情已呈现出趋于理性的迹象,在项目选择、投资时机、投资额度等方面的把握都更加冷静。而一些敏感的早期投资者也在积极推动项目寻找新一轮融资,以防市场发生变化带来恶性风险。

境外投资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明显变化是,过去以国企在海外购买矿、石油等战略资源为主,近年来民营资本参与越来越多,且正向相对高端的产业链延伸。据投中集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跨境并购交易额达到520亿美元,今年截至目前为303亿美元。

如果说国有资本的海外扩张是国家战略使然,民营资本走出去更多的则是市场逻辑在起作用,比如追求国内所缺,或满足自身战略需要等。实际上,民营资本进军海外的最终落脚点仍是庞大的国内市场,而非海外。

在这一方面,我认为部分投资机构,比如复星国际等,对当前境外投资的逻辑和本质认识就非常深刻。他们积极在海外寻找低价高质的投资项目,并严格以国内市场为驱动。但这一思路―通过跨境并购在海外组建培育团队,之后一步步深入海外市场―并不适合大部分国内资本,因为它需要极其高超的实力和投资技巧,同时还要给予海外团队足够的自。

对于如何应对境外投资的风险和阻力,我认为这与国内投资有着明显区别。由于中国与海外企业在管理方式、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果中企对国外法律和市场规则不熟悉、对来自工会等各方利益博弈的认识不足,都可能成为海外投资和收购过程中的“隐形炸弹”。若企业具备相当的资金实力,我认为最好与深谙海外市场逻辑的伙伴合作,共同开发市场,以降低投资风险。在这方面,国内一些长期注重扩展国际视野和积累海外资源的投资机构,表现就更加优异。同时我们也看到,部分有意愿进军海外的机构,正积极招纳国际专业人士,以图在跨境市场获益。

而在争夺海外投资市场方面,民企和国企堪称各具优势:前者的决策机制、运行效率更高,而一些海外机构也可能更看重国企的政府背景、话语权及政策支持等优势。

此外关于并购基金,近年来PE机构也更多地加入争夺,其核心业务基本围绕国企改制展开。据投中集团数据显示,近十年国内共成立并购基金74支,涉及规模约2000亿元,尤其是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据投中研究院调研显示,2014年有42%的受访PE机构有意愿设立并购基金,较上一年增长15%。

篇7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J?希勒(Robert J?Shiller)出版了《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2000)一书。本书序言中提出,“鉴于目前对股市的看法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并且这些分歧广泛存在,因而出版此类书籍显得十分迫切。”该书认为,人们在市场繁荣真假问题上的意见相左,在于人们只掌握了市场的局部情况。要解决和解释当前市场的空前繁荣现象,需要我们从许多不同的方面甚至是与市场关系甚远的领域搜集大量信息,再据此做出判断。“这些领域包括经济学、心理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除了较传统的财务分析方式外,我们还获得了一些对当今问题的深刻有效的认识,其中许多事例是从新兴的行为财务学中获得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行为财务学似乎再也不是财务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支,而渐渐成为严肃财务理论的中心支柱。”

该书的出版,立即引起了中外经济学界的关注,2001年4月其中译本出版。2002年7月,希勒教授应我国吴敬琏、谢平等专家和政府官员的邀请,出席在中国举行的资本市场行为论坛。从此,企业行为财务学在我国实业界和学界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上述的希勒和其他一些著名经济学家Debondt和Tha-ler(1985)、Statman(1995)、Bemstein(1996),在20年前就开辟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认为“企业行为财务学”取代主流的“企业数理财务学”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究竟行为财务学是怎样的一种财务理论?它与现在占主流地位的企业数理财务学有何不同呢?

二、企业数理财务学

目前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主要以财务预测、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和规划等工作。其中,企业筹集资本的财务工作是通过预测资本成本、制定资本结构后完成的。企业投资是通过分析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和风险,进而制定和实施投资决策完成的。财务上的资本耗费称为成本,企业对成本的补偿和管理是通过制定各项财务计划实现的。销售收入、资本流入和回收,也是在财务预算的计划管理和财务分析之后来完成的。资本分配和规划经常是根据投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通过财务增长模型(所有者权益增长模型)的计算来实现的。这些财务管理工作的共同假设是,(1)财务活动的各种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的基础之上的,(2)投资者都倾向于风险规避(Risk Aversion),(3)财务管理的总目标是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以及(4)财务人员需要不断更新决策知识。传统财务管理的四个假设,都可以采用财务数学模型进行表述。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由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反映。一切靠数据说话。因此,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可称为数理财务学。

三、企业行为财务学的形成及其假设

Sharpe(1964)、Lintner(1965)等构建了一个著名的财务统计检验模型,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这一模型表示,企业收益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应注意的风险决定因素。1970年,Fama在《财务杂志》发表《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回顾和经验工作》一文,重新定义他在早期关于有效资本市场的论述,使其有效市场假说与CAPM在概念上达到了一致。

但是,后来的很多研究发现,当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在市场价格中得到反映时,CAPM是不能够解释有效市场的假说或者说与有效市场假说是不一致的。这些研究如小企业效应(Banz,1981;Reinganum,1981;Lamoureux,Sanger,1989)、“星期一效应”(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规模效应(Basu,1983)、“反向投资策略”(Fama和French,1992)等等,都对有效市场假说和CAPM的结合产生怀疑。大量心理学证据显示,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不会都是理性的。其实际决策往往偏离现代主流财务理论所设定的最优决策模式,而且这种偏离对资本资产价格的影响不会因经过统计平均后消除。于是,一些学者意识到,需要以某种新的方法或理论来解释和预测投资者决策过程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财务理论从而诞生了。

Kahneman和Tvensky发表《期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1970),给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行为的模型,并得出结论:(1)个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以相对某个参考点的利得或损失为依据的,而不是传统理论认为的是以期末财富为依据的。(2)模型的价值函数是S型的。模型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这表明投资者每增加一单位损失,其失去的效用低于前一单位损失所降低的效用;每增加一个单位利得,其增加的效用也低于前一单位利得所增加的效用。(3)价值函数中损失的斜率比利得的斜率陡,损失一个单位带来的效用降低要大于获取一个单位利得所带来的效用增加。因此,相对利得减少来说,个人更厌恶损失。(4)个人对极端的且概率很低的事件会过度重视,却易忽略在常规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件。

1980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参考点”概念。1992年,他们针对概率转换问题又提出了累积期望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此外,Thaler(1985)、Lopes(1987)、Shefrin(1988,2000)等对期望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与此同时,财务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人们面临不确定条件的投资存在下列决策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人们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利得的2.5倍。(2)意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对不同的股票,人们会以自身的情感账户记录作出投资决策。(3)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过分自信。(4)确认偏差的倾向(prone to confirmation bias)。人们往往只是重视条件概率即所仅重视直观现象,而忽视先验概率(以往已经存在的知识)。这些研究成果解释了主流财务理论所不能解释或解释不好的大量企业财务异常现象,推动了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行为财务学认为,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人们不理性的行为要比理性的行为普遍得多。行为财务模型中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就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所取得的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当大量的投资者过多考虑了个人拥有的一些信息,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对这些信息产生过度反应。行为财务学研究表明,过于自信的投资者对于公共信息是反应不足的。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众信息反应不足,是许多股票市场上股价变化的原因。在一个投资者持续自信的环境中,市场会有一个过度反应,然后会是一个反向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无条件的价格变动自相关总是负的。因此,基础的持续自信与短期的无条件冲动是不一致的。但是,在光滑的多时期的过度反应阶段,短期的自相关是正的。自信心依赖结果而变动并导致拖后的过度反应。按心理学中的归属理论,当证明个人行为是合理的事件发生时,个人往往认为这证明自己的能力高;而当个人的行为与事件发生冲突时,人们往往将这归因于外部的干扰。如果投资者随后得到的公共信息与投资者个人先前得到的信息一致,即公共信息支持了这一投资交易,则投资者会变得更加自信。而当不认可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公共信息导致投资者自信心下降时,下降是很有限的。当有两个连续的支持投资利好消息的公共信息出现时,第二个利好消息会被增加的自信加强。当有两个连续的坏消息时,第二个坏消息也会被加强。因此信心依赖于结果而产生的变动可带来正面动力。在长时期内,当股价被公共信息拉回基础水平时,这样的动力会被翻转。亦即,最终,过度反应将倒转。行为财务学很多模型的目标是解释市场无效率及其当时的价格异常情况。市场某一时期的这种错误定价,将使得一部分聪明的投资者从交易中获利。最终,交易将主宰市场的价格。

经济学上有很多成熟的资产定价模型,其中著名的定价模型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模型(OPM)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等。在BAPM产生之前,多数人认为CAPM是最好用的资产定价模型。在CAPM中,所有投资者均被假设为是理性的投资者,他们根据投资收益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风险)以及收益和风险的均衡,确定收益的折现率。但行为财务学认为,投资者的价值观、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与其情绪波动等,都可能会影响资产的定价。根据行为财务理论,Sheen和Stmman在1994年提出了BAPM ( 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

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inbrmmion tradem)和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s)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即CAPM条件下的投资者,其假设条件是投资者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参数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BAPM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交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之下。

在BAPM中,资产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其“行为贝塔(behavioral betas)”系数,即正切均方差效应(tangent mean―variance―efficient)资产组合的一个系数。由于存在噪声交易者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影响,正切均方差效应的资产组合并非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而CAPM中的资产预期收益则决定于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的收益分布。

四、启示

研究表明,企业行为财务理论及其假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

篇8

第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伪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没有明确内涵与外延的伪问题

近年来学界、从业者热议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并用所谓“流动性过剩”作为中国通货膨胀、股市甚至经济变化的主因。但是,大家讨论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其实是没有确指对象、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的“伪问题”。学界有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高企的中国M2/GDP比率的,有定义为银行“存差”扩大的,有定义为居民流动性资产占比上升的,甚至有经济学家讲“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讲就是钱太多了”。这种热闹但混乱的讨论,只能使我们回想起当初“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概念热炒时期的盛况。“流动性过剩”的对立面应当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适量”,怎么定义和计量“流动性适量”,什么时间中国“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适量”?这些问题恐怕都不可能有严肃的、能够进行理性证伪或证明的答案。对没有确指对象的概念热炒、对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大言特书,大概只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浅薄。

中国大型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及潜力都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导致银行业存款负债(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快速增长,各行“证券投资资产”规模也较大,使得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回旋余地相对较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金融机构一直没有进行杠杆投资(又叫保证金交易)。境外金融机构一般都通过证券投资资产质押融资等方式进行杠杆投资,财务杠杆比例(投资资产/自有资金)都非常高。如2008年3月破产的著名证券投资基金凯雷资本,2007年末总股权共6.69亿美元,回购融资余额却达209.76亿美元,融资方循环信用额度0.6亿美元,加上其他负债项,总负债达210.89亿美元,财务杠杆比率高达32倍;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在流动性危机出现前财务杠杆比例则高达27.89倍。在财务杠杆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旦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资产市值缩小且无力追加保证金,就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使贷款行强制出售它们持有的证券资产,导致杠杆投资机构自身的破产。我国大型银行目前整体上看信贷资产质量较高,投资资产绝大多数为债券,不存在杠杆投资,市场信誉卓著,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今年以来银行业流动性趋紧有多重原因

今年年初以来受人民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资本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同业存款减少等因素影响,各行流动性普遍趋紧。在6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各行筹措资金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恐慌气氛。银行流动性趋紧有着多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对盈利目标的重视。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规模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迅猛提高。2007年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0%、122%和65%。在盈利能力提高的同时,各行均制订了积极的盈利计划,各分支机构对盈利目标的实现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各行的信贷投放、证券投资增长较快,一些行还出现了较为激进的信贷投放行为及过于刚性的证券投资增长计划,用于备付的流动性相对较紧。一旦出现非预期的准备金率上调或临时性大额现金支付需求,就可能出现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趋紧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有对盈利目标高度重视的原因。银行经营中从来都存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矛盾和权衡,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银行业对盈利性目标的积极追求。

第二个问题,一些反通胀政策的逻辑链可能是不完善的

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并不一定能够控制货币信贷投放

去年年初以来央行推出的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反通胀”目标,学界则用“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等似是而非的论调来证明这些措施的合理性,紧缩银行的流动性只是以“反通胀”为基本目标的货币信贷政策的一部分。这些反通胀政策制定和实施所据的逻辑链是: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减少银行的流动性、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货币信贷投放――控制通货膨胀。问题是,这一逻辑链是否完善?我看值得推敲。我的看法是,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并不一定能够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原因在于,借款人融资需求一方面受融资成本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项目投资收益率的制约。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一路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目前约在15%以上(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15%以上的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不断紧缩银行流动性的情况下,社会信贷需求旺盛,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不断扩张;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目前信托贷款年利率普遍在10%以上,借款申请仍然非常活跃。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日益发展、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只要产业资本盈利能力高企、融资需求旺盛,紧缩银行流动性将加快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用行政干预等方式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量(最多只能控制新增贷款量,也控制不了累放量),全社会融资规模(包括银行信贷、股票和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私人及企业借贷等)仍会快速扩张。融资规模变化本身就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在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利率、准备金率调整后各市场主体的变化非常复杂,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可测性、可控性降低。从近年情况看,频繁的加息、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并没有控制住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试图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逻辑链本身就是不完善甚至可能不存在的。

控制了货币信贷投放,未必能够控制住通货膨胀

我们习惯于讲“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在很长的时间段、全球范围内和统计意义上讲,可能这一论断是成立的。但就特殊时间段的国别通胀情况而言,可能有生搬硬套之嫌。2001~2007年我国货币信贷的增速一直较快,但大多数年份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一些年份还存在通货紧缩。从全球视野看,2003年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进入了繁荣期,美、欧及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实现了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及投资、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出现了全球性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并导致全球范围内转移性通货膨胀的蔓延。全球范围内这轮转移性通货膨胀的突出特点,是从全球能源、原材料生产国向加工制造国和消费国转移,从上游产业、行业向下游产业、行业转移。在全球都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转移性通胀特点明显的情况下,将中国通胀归因于人民币“货币”因素,我看是不恰当的。在目前的特殊环境下,即使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行政措施严格控制中国的货币信贷增长,但仍然控制不了全球石油、铁矿石等价值的飚升,未必能够抑制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学界积极鼓吹的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信贷政策,如果将视野只集中于中国,试图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控制全球化的转移性通货膨胀,政策制订和理论阐述的逻辑链可能都是不完善的。缺少对政策逻辑链完善性的考查,不仅会影响政策效应的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对政策成本的恰当估计,使得政策风险相对偏高。

应当警惕并关注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政策成本

目前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这些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问题。二是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显著放大了国际“热钱”的套利、套汇机会,使得“热钱”管理形势分外严峻。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年升值幅度预计会超过10%,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4.14%,美元基准利率2%,国际“热钱”进入中国能够获得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高息的双重收益,这是上半年“热钱”激增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反通胀”目标下不断加息,可能“反通胀”效应不明显,却导致“热钱”管理问题越来越严峻,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三是紧缩性政策的推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滞后效应。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扩大的背景下,2003年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一大引擎的外贸进出口面临严峻考验。目前中小企业资金、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经营形势有逆转的危险。我所熟悉的一家图书出版企业,今年上半年纸张涨价超过80%,胶水等上涨超过60%,这些成本压力均无力消化转移,资金链越来越紧。类似这样的企业目前非常之多,在经历2007年后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抬升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将可能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目前将政策焦点仅集中在“反通胀”上,出现越来越强硬的紧缩性政策,一旦经济形势逆转并出现“产能过剩”、“投资过度”等经济质量问题,目前紧缩性政策的滞后效应就相当严重。在通胀压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保在压”,更加灵活。在政策推行的逻辑链存在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单一方向紧缩政策的实施方式、力度、时机均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反通胀”压倒一切、不计成本与风险是不可取的。

第三个问题,政策推出要兼顾市场稳定需要

货币政策制订透明度影响市场稳定

我最近非常关注美联储在面临通胀与经济下行风险时货币政策的制订及操作的具体方式。美联储制订货币政策的委员会叫董事会,董事会开会时间是完全公开的,开会之前市场各机构都进行预测分析,董事会开完会后将公开发表董事会决议,公开说明董事会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及制订相关货币政策的具体考虑,董事投票结果也将明确告知。透明度较高的货币政策制订和实施机制,使得市场上所有的经营主体易于形成较强的市场预期,避免非预期的货币政策出台导致市场恐慌,这种市场预期本身也成为货币政策制订的重要约束条件。我们承认,公众预期可能会出现“合成谬误”,但是小规模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缺少市场透明度的情况下制订货币政策恐怕更容易出现误判。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依赖各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和舆论引导。如6月7日(端午节时期)的准备期极短的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去年出现的“半夜加税”政策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恐慌,实际政策效果都很差,是应当引以为鉴的。

篇9

一、要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增加科技研发费用

 

针对当前政府资金使用分散、重点领域投人强度不足、缺乏稳定投入支持机制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出切实加大财政投人力度,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的作用,重点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人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人,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发展。美国已决定将GD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领域。我国2010年科研投人只占GDP的1.4%,同期日本为3.4%,美国为2.7%。我国“十一五”期间,研发占GDP比例计划达到2%,实际只实现了1.75%。“十二五”把这个比例目标调高到2.2%,2020年提出要达到2.5%。我们的研发费用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强度,要想赶超别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认为,政府财政对科研开发投资一定要加大和到位,以引导社会资金增加科研投入,这关系到中国能否赶超别人,关系到中国避免挨打的大问题。

 

二、要切实发挥国家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力资本、研发费用比例较高和产品发展初期进入市场难度较大的特征,切实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重点在落实好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激励自主创新、引导消费、鼓励发展新业态等角度,针对产业的具体特征,制定流转税、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支持政策,形成普惠性激励社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手段。

 

三、要充分发挥金融政策扶持的作用,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中国新兴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金融支持力度就必须加大。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既定目标,要实现年均24.1%的增长速度,2016-2020年要实现21.3%的年增长速度。实现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是难以完成的。为此,需要金融部门统筹分工合作,对七类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信贷和融资扶持政策,确保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实现高速顺利发展。

 

四、金融系统要着眼长远和全局,尽力解决其融资瓶颈等难题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而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信贷结构、资本市场融资结构予以配合、互相联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慎重的银行活动,可以增进一国的产业”。这种信贷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的事例在现代经济发展史上很多。日本、韩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对电子产业数十年的信贷支持和资本市场的融资安排,造就了诸如东芝、松下和三星、LG等一批国际电子品牌。而英国银行业长期偏好贸易融资,忽视对新兴产业融资,错失了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这些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我国金融系统一定要着眼长远和全局,掌握新科技知识,把握产业政策,把兴奋点从房地产等领域转移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来,尽力解决其融资瓶颈和其他金融服务方面的难题。

 

五、金融业要根据创新主体不同技术路线和技术层次,提供多样金融服务

 

对于以自主研发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如电动汽车等,研发阶段要加大研发投人,推进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开发电动汽车,优先安排有关项目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在导人产业化阶段,大力引入各类创业资本;在成长与扩张阶段,要综合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加大银行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于以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为基础的外向型的新兴产业,如核电产业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等,在引进和产品进出口环节,银行要采用贸易融资、外汇套期保值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和汇率风险;在消化创新环节,要支持企业通过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创新投入。対于以传统技术改造升级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物质发电、垃圾发卑等项目,银行要积极提供贷款,支持企业通过锅炉震动炉排、秸秆发电除尘等关键设备研发和引进,进入新兴发电行业;要开展并购贷款,支持传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入新兴行业。

 

六、金融业要根据不同创业主体,把握金融支持的机会和力度

 

我国新兴产业中风电、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等项目,由中央企业主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产业中许多项目,由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唱主角。对这些优质客户,银行要抓住机会,积极支持。有些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已顺利导入产业化且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银行信贷可以优先支持,投资银行应积极进入辅导。有的企业和项目的新产品开发前景不确定不能提供有效担保,银行也不能嫌弃,而是要通过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帮助落实担保,帮助理财等。

 

七、要充分发挥现有孵化器的综合服务优势,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相对集中在开发区和科技园的新兴产业,应以园区为载体,通过发行联合信托、联合债券、联合票据等来解决其孵化期的融资难问题。

 

八、金融业要根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特点,我国应建立健全与此相适应的融资体系。比如,通过启动贴息贷款、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对风险投资机构给予税收补贴、完善金融机构考核体制等方式,充分放大政府财政资金和行政管理的杠杆效应,引导包括金融机构、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在内的多渠道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九、要运用金融工具和专业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可行性论证

 

许多新兴产业项目在进人市场争取融资时,金融机构要从投资回报、法人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和评审,这样有利于这些项目少走弯路,避免失败。已经导人市场并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兴产业项目,投行机构可以跟进作上市辅导,帮助其清理财务、产权、法律关系,完善公司治理。

 

十、要建立金融和科技的对接平台,为新兴产业项目和专利技术提供评估、定价、交易等系列服务

 

一是要整合各地金融与科技信息资源,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各地主要髙新技术开发区的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联网,统一标准和信息披露。二是建立对知识产权的评估体系。三是联合银行、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建立创新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四是办好北京、天津等地知识产权交易所和上海市股权交易托管中心(OTC),规范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十一、要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在创业板上市

 

而今,绿色、低碳、环保及其产业化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必须要积极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要支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还要探索建立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之间的转换机制,让发展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次第转人中小板、主板。主板、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资项目要向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倾斜。鼓励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发行企业债券。商业银行要和担保公司、信托公司合作,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融资渠道。

 

十二、要建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防范风险的机制,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稳健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类不同风险,要充分鼓励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开发信贷损失保险服务,降低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的损失风险。要针对科技创新特点,积极开发创业投资保险工具和产品,不断完善和推广研发人员人身险、研发关键设备损失险等产品,不断扩大科技保险试点范围。

 

十三、加强金融与财政等政策性手段的相互配合,共同合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较快发展

 

各级政府要转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方式,除保留必要的财政补贴扶持外,要逐步增加更为市场化、更具效率且能吸引社会资本的创投基金引导。还应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补贴消费等手段积极培育市场,引导金融支持。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机构要研究实行税收优惠,规范财税部门对银行科技贷款坏账的核销程序。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转让,应研究减免其资本收益所得税办法。对涉及国家重大利益和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如重大科技专项,可考虑由政策性银行按政策性项目帮助其融资。政策性银行还可设立专项基金,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供融资服务。

 

篇10

受制于国内网贷监管法规的缺乏,以及行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因素,国内的P2P平台距离上市的目标仍不十分明确。但一直以来,P2P平台希望通过与上市公司的合作曲线达成目的,上市公司也出于资本市场运作考虑会向前者伸出橄榄枝。

据《投资者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70家A股上市公司曾经或正在与P2P平台合作。与热闹的联姻相比,近期出现的多起“分手”事件再次暴露出目前P2P网贷上市条件的不完善和风险性,以及P2P投资的不确定性。

三家平台争抢港股上市第一股

10月21日,付融宝宣布荣获上市公司中技控股、知名风投软银中国、浙商基金(北京)战略入股3.5亿元,成为江苏省融资最高的P2P平台,这是《投资者报》记者所了解的最新的P2P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消息。

就在前一天,香港上市公司太平洋实业公告称,针对中国P2P平台“财加”的买卖协议已满足所有先决条件,正式完成落实。财加方面也称,财加作为成功登陆香港主板的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第一股,继续领跑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并迈向公司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港股第一股的称号,翼龙贷方面并不认同,翼龙贷公关在和记者交流时称,翼龙贷才是第一家香港主板上市的P2P平台。原因是,今年6月,随着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IPO,作为联想控股成员企业之一、国内最大的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翼龙贷由此正式成为“国内第一家母公司上市的P2P公司”。

此外,金融工场方面亦有不同看法,金融工场于今年1月被香港上市公司中国信贷全资收购,目前由北京凤凰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目标是为小贷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贷款机构等提供P2P解决方案。

从3家P2P平台争抢港股上市第一股的激烈,可以窥见出国内网贷企业上市的积极性,以及与上市公司合作的代表意义。良好的市场环境不仅让P2P网贷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了许多上市公司以自建、控股收购、参股等形式布局P2P网贷业。

网贷平台为何需要上市公司

资深投资者向《投资者报》记者反映,每当看到P2P平台即将上市的信息,从内心来讲,一方面会对P2P更加有信心,对行业充满希望;另一方面会觉得很悲观,深感行业浮躁,平台老板都在急于套现寻求退出,而且退出道路也并不那么顺利。

业内人士分析称,首先是P2P行业的火爆吸引大型国企、上市公司蠢蠢欲动,急于涉足P2P网贷行业。此前,上市公司熊猫烟花谋转型,上线网贷平台银湖网进军P2P行业,结果是银湖网受热捧,带动熊猫烟花的股价扶摇直上。

其次是由于行业氛围比较浮躁,过度烧钱需要补给。大多数平台为了迅速提升规模效应,展示平台实力,一味追求资金端的规模,不断通过烧钱进行市场营销,快速占领市场赢得客户。甚至有的平台产品尚未开发完整就开始大力进行营销推广,而且公司管理能力跟不上市场扩张速度。

还有就是因为各大P2P平台,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了博得眼球,吸引投资者,各大平台极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新闻点进行宣传推广,上市公司的收购或者合作对平台来说有极强的“背书”作用,可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

尽管最终大多数P2P平台与上市公司的联姻都以失败告终,但从单纯市场营销的角度,这些新闻一旦由媒体跟踪扩散,无论是对于P2P平台,还是上市公司都是极好的宣传推广,可以为公司带来一定程度的曝光度,无形中帮助公司做了一波品牌推广。

上市公司跨行P2P网贷背后的目的

在不少人看来,上市公司与P2P的结合能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受到资金追捧,所以A股上市公司热衷于跨行P2P网贷平台,因此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与P2P平台进行联姻。

业内人士指出,首先得益于P2P网贷在国内的飞速发展,众多上市公司普遍看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前景,出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在适当的时机切入某一个或几个P2P平台,希望在行业的大发展下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一些上市公司出于整合自身供应链的角度考量,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由于处于供应链中上游的供应商很难通过传统信贷方式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为了避免资金短缺导致的后续环节停滞,供应链金融业务因此应运而生。P2P网贷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上市公司作为核心企业,打通上下游渠道纽带,提高企业整体供应链的有效运行。今年9月17日,A股上市公司瑞茂通7705万元现金入股中瑞财富,参股比例20%,中瑞财富称,未来双方将凭借各自在互联网金融及供应链领域的经验合作,继续深耕供应链金融市场。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投资额突破21亿。

更为普遍的是,出于资本市场运作考虑,上市公司涉及P2P网贷业务容易引发二级市场股价的骤升,作为资本市场概念性题材和利好因素,也会成为上市公司跨行P2P网贷的考虑原因之一。

当然,上市公司跨行涉足P2P网贷也会使业务更加多元化,有助于企业转型或者降低行业集中风险,增加利润节点。

相爱容易相处难 20天闪婚闪离

当P2P平台与A股上市公司怀抱着各自的目的逐渐靠近,行业内就会掀起一股关注的热潮。今年多起“分手”事件,有些甚至是闪婚闪离,存续期仅仅只有20天之久。虽然有上市公司背景的P2P平台能提升投资人的信任度,但是其核心是风控,只有严格的风控才能在行业中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4月13日,你我贷和熊猫金控签订合作协议,熊猫金控拟购买嘉银金融持有的你我贷金融95%股权中的46%,购买自然人严定贵持有的你我贷5%股权,同时购买嘉银金融持有的嘉银征信100%股权中的51%。不过签署转让协议之后,迟迟没有下文,最终你我贷在其官网宣布双方拟终止资产重组。

无独有偶,6月1日,浩宁达公告称,公司拟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0027%股权,对价为6.6亿元,由浩宁达大股东协议转让上市公司2000多万股权的方式支付。6月23日晚,浩宁达公告称,关于收购团贷网相关股权的全部议案均未获临时股东大会通过,这意味着作价6.6亿元人民币,收购团贷网股权的系列计划未能实现,双方合作终止。同时,团贷网也在了《关于团贷网终止与浩宁达合作的说明》中称,为保护公司股东和用户利益,合作宣布取消。仅仅20天,真可谓闪婚闪离。

同样是分手,银之杰与联金所相处期限较长。今年2月16日,银之杰与联合金融控股签署《合作意向书》,欲收购后者持有的联金所与联金微贷控股权(联金微贷实为联金所的资产端公司)。然而,截至8月16日合作意向排他期限到期日,双方尚未就收购标的股权的具体条件达成一致。最终双方决定终止本次股权收购的合作意向。

业内人士指出,在传统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今年已经有很多上市公司结盟P2P,这种合作趋势短期内还会有很多,但是真正成功实现转型的将是少数。

签对赌协议和控制坏账风险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市公司与P2P拥抱不成,业绩对赌协议是其背后的真实因素。

上述提到的浩宁达收购团贷网。有媒体报道,浩宁达拟以6.6亿元收购唐军、张林持有的团贷网66%股权的同时,与后者签订对赌条款。若团贷网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低于2500万元、7000万元和11500万元,唐军、张林将自掏腰包补足净利润不达标的部分。

唐军强调说,这份协议所涉及的利润对赌指标,是经过双方精细化测算的,其实双方都认为团贷网能完成相应的利润增长要求。

对赌协议的出现,让原本看似顺利的合作出现变局。事实上,多数控股收购P2P的上市公司属于传统制造板块,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迫切需要引入互联网金融提升估值。但同时,一方面是上市公司对当前P2P行业高估值开始采取风控措施;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也有市值管理的需要,所以,有意向的上市公司不希望看到自己所收购的P2P公司出现业绩滑坡,拖垮整体市值表现。

上述业内人士直言,其实只要是控股收购尚未盈利的P2P机构,上市公司都会提出业绩对赌条款作为护身符。而在当前很多P2P平台尚处在烧钱阶段、且无盈利的情况下,许多P2P公司与上市公司联姻的破裂不足为奇。

目前,仍有很多上市公司和P2P平台宣布将达成战略合作,收购注资,但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截至目前,很多此类的合作尚未公布最终收购进程和结果。

投之家CEO黄诗樵曾经告诉记者,一些优质的P2P平台其实并不想被上市公司收购,想被收购的多是近一两年通过洗牌可能会被洗出去的平台。这是由于P2P平台企业的融资方式有很多种,上市公司并购只是其中一种融资方式,经营好的平台,因为是卖方市场,可以有其它更好的融资方式(比如纯财务投资的机构,不参与经营管理等),也有好的谈判条件(比如不需要签对赌条款)。其实,想被收购的平台因经营压力较大,希望能引进上市公司股东提升品牌和信用,做大规模,但是势必会牺牲一些条件。

篇11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表示,从2012年下半年的情况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既较好遏制了通胀,银行信贷或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也没出现滑坡,“因此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态势。”

谁是Mr.Rright

“2013年的信贷计划和今年差不多,年初应该有一拨放贷高峰。不过现在大客户的第一要求就是降低成本,企业对发债的兴趣比对贷款的兴趣高出很多。”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之前对媒体如此表示。

在风险管理和支持优势企业的原则上,银行提供的钱肯定是每年都存在缺口的,但是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丰富,企业应该找到哪种最为合适的“钱”的确开始成为一个命题。正如青岛福日集团CFO董运启所说的那样,现代企业融资方式也有先后,第一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关键是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应该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保证由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成本最小化。”

郭田勇对当下一些应该鼓励或限制发展哪种融资方式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各种融资方式之间都是一个竞争的方式,不存在好坏,只能说哪种方式最适合企业那它就是最重要、最好的。

银行:忧郁的主体

近期一些国有大行纷纷表态,2013年将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要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及早谋划明年信贷计划,适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农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科学配置并用足用好信贷资源,持续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确保信贷投放符合中央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加大形势研究分析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实际上,社会融资总量结构在2012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直接融资的比例快速上升。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至10月份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35%%增长至89%。

这一趋势将在2013年继续延伸。预计2013年企业融资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以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将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放量,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6万亿元至17万亿元。专家初步预计,2013年的人民币贷款增长仍将控制在8.3万亿元。而且这些贷款的投放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

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意味着通过债券和信托进行融资的方式已逐渐为企业所热衷,银行信贷已不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这也直接带来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明显。来自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而这也说明的银行存贷款利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认为,只有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会给银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压缩其传统盈利空间,同时有可能带来破产等问题。”但是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郭田勇建议银行要做好战略转型的准备,一方面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依赖和强化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混业经营,寻找更多的盈利点。

债券: 意料中井喷

用郭田勇教授的话说,既然体制内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那必然寻找体制外的。因此2012年直接融资呈现出井喷之势,尤其是债券市场在宏观调控稳增长、政策鼓励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2012年俨然成了“债券年”。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全年公司发债额度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会计师王国梁日前在“中石油2012年债券融资研讨暨总结会”上说,从结构上,公司债券融资以境内为主,形成国内外、本外币、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在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一度降至3.6%左右,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央企、国企。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达5822亿元,同比大增178.6%。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7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除了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大增外,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亦出现大增。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债发行总额达2594.33亿元,同比大增100.9%。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债市扩容的现象将会持续。

在债券市场急速扩容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一直还保持着“零违约”的纪录。虽然这对于持有人除去风险是好事,但也不乏担心风险的集中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1年底开闸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成为2012年银行青睐发行的品种,2012年银行共发行金融债168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

影子银行的尴尬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野村国际(香港)曾在2010年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做过调研,后来IMF也曾警示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是民间金融。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家机构预测普遍在20万亿元上下。

虽然对“影子银行”至今还没有特别一致的定义,但郭田勇认为一直存在,只是现在多了这样一个名词,不用谈“影子银行”色变。

郭田勇表示,“影子银行”对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郭田勇也表示对于系统性风险还是要防范。

IPO:更多期待在香港资本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数据显示,在海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2年全球共有425家企业上市,合计总融资823.43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201家上市,总融资额为263.27亿美元,占全球上市数量的47.3%和总融资额的32%。

2012年仅有4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5个市场上市,其中香港主板是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力市场,共有38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95.58亿美元。这表明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数量仅为9家,这其中还不乏唯品会等的流血上市。这也意味着“中概股”危机并未过去,美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而在境内资本市场,2012年全年仅有154家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为164.8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下滑62.3%,上市数量减少127家。

而据安永于2012年12月28日的《安永年末全球IPO最新报告》,2012年创业板成IPO发行主角,创业板成立以来上市数量与融资额双双位列A股第一。

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家公司在证监会申请上市的名单之中,融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由此可见,国内排队过会的企业数目及融资规模远大于国内市场当前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通道基本已经关闭。

由此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判定,2013年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赴香港上市,而且赴港上市的门槛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何兆烽预测,IPO活动有望于2013年下半年增加,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等待上市的好时机。

内生性力量

亨通集团CFO生育新表示,当下他正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现在主抓资金的集约经营,公司已经有两个资金中心,现在正积极申报财务公司。”与此同时,亨通集团的债务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现在短期债务占比80%以上,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再融资可以加大一部分长期债务的比例,加上做了一些中期票据,未来的目标是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能达到5:5。”

作为全球发电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企业,阿尔斯通的资金管理一直比较先进。虽然银行一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的行业,融资上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是徐连生也坚持表示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内部资金调配,其次才会去考虑外部融资。徐连生强调,阿尔斯通的资金利用效率主要依靠“高效、便捷、优势化”的资金管理理念。“高效是指资金有效率,便捷是指资金管理中调配资金的手续可供操作,操作简单便捷。优势化则是资金集团化使旗下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比银行的现有利率要低。”

即使是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行业,作为新兴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绿维创景CFO苏杰也认为,政府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相信民间资本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下苏杰将人力资本放到了工作首位,“如何加快人力成本周转是提高公司获利水平的关键所在。财务部门协助公司管理层开展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运用时间资源驱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辅以绩效考核等各种手段来不断促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率。”

房地产何去何从

2012年是楼市调控持续深入的一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分化,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资金优势“以价换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小房企在资金压力下“断臂求生”,转让股权;还有一些房企“另谋出路”,寻求转型,走向多元化经营。房地产行业“圈地运动”的集体暴利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仍是支撑经济的重要行业,相比之前那个草莽的神话市场,现在的市场显然更加理性、健康。鉴于此穆迪近期也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前景上调至稳定,自2011年以来该评级一直为负面。

近日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其微博上引述万科总裁郁亮的看法称,“2013年房地产市场最大风险在于部分城市复苏过快,政府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是无穷的;房地产市场最好不要有什么春天、夏天。如果出现春天,离死寂也就不远了。”这似乎预示着地产老大万科对2013年的楼市持“谨慎悲观”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和金融最息息相关的行业,房地产金融在2012年得到了迸发。自2011年就开始过冬的房地产业,在寻求资金方面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使是背靠海尔集团、在2011年之前一直没有贷款的海尔地产也努力搭建了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平衡,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相平衡”的策略之下,与各大银行、信托、基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复地集团高级副总裁周纯在出席第二届亚洲地产融资模式创新峰会时表示,“房地产归根结底是金融行为,房地产专业化与金融创新要相辅相成。”周纯强调,第一关拿地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好,现在复地集团能把拿地项目控制在13%左右。

信托脱缰狂奔

房地产信托开始做春节前的最后冲刺,据统计近两月来信托发行数量呈现抬头趋势,单周发行规模曾一度突破百亿元,2012年最后一周(12月23日~30日),共有13只房地产信托成立,足可看出房企通过信托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

短短几年,信托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的3500亿元暴增至现在的7万亿元,这背后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成为主体推动力量。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12年仅11月便成立房地产信托54只,共募集资金169.4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数量达648只,募集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

不过随着2012年楼市低开高走,货币政策出现放松,很多房地产企业便以销售回款提前偿还了信托。信托界人士也表示,“大房企、国企不缺钱了,信托不好谈。”因此2012年信托募集资金总额较2011年出现了下降。

但信托业的“野蛮增长”也令信托产品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一并迸发,2012年信托融资骗贷、抵押资产大幅缩水、信托投资计划不能按时兑付等风险在去年一并迸发,而这也将意味着信托业将在2013年被进一步规范整治。

不过,国土资源部近日称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在保持从严从紧基调和监督政策执行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分类指导”有可能透露出官方在调控思维上已经拒绝“一刀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方向不会改变,未来信托仍旧是补充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一条主要通道。

房地产基金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