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5:27: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和核心,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名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出适应世界所需的一流的人才要在各个方面实现质的跨越,在创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方面实现跨越,在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方面实现跨越,以上这些质的跨越都需要相应的学科建设作为支撑点和核心点。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如果将一所学校比喻成为一棵大树,那么他的枝干和枝叶就是所谓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好坏状况直接严重影响着高校的发展,这种影响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如果高校很好的抓住了学科建设,那么就意味着其就抓住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这样就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文主要从学科历程、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队伍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论述和总结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到学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这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学科历程、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对象、学科队伍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发展,并提供了一些见解和意见,以供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
党的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阶段,主要成绩经验都经历了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酝酿和准备阶段;(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试点;(三)思想政治学科的系统建设;(四)思想政治学科的整体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不断的革新和发展,从酝酿到提出观点,再到初创试点,初步建设,再到后来的不断发展扩大,其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教育学科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这样学科才不会被其他一些学科所代替,不会失去建立和发展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形成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诞生这个学科的那一天其就一直在争议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和科学性也衡量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否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研究对象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对不同的意见进行科学分析,还能揭示出研究领域中的矛盾关系。这也是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在学术界中还一直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形成统一的看法,多年来学术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这种争议一直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所以,经过学术界的统一观点,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这样表述:人们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发展规律。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队伍
一个学科的建设都有相应的学术学科队伍,学术队伍可以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起着主导的作用,一个学科建设是否有效快速的发展,都和队伍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也经历了相应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两支学术研究队伍:一是高校以外的社会研究力量,另外一个是高校系列。前者主要包包括企业、党政部门和军队三部分;后者就是本文所讲到的最主要的学术学科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形成了统一的队伍,即以学科学术领头人为核心,老龄青年相结合,有很强实力的一支学术学科队伍。我们知道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是充分提供人力的支持和人才的保障。根据经验得知,没有一支经验丰富质量一流的学术队伍,想要有一流的学科基地简直是无稽之谈。对于新成长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来说,与理论的合并无疑又影响和阻碍了学科队伍的发展。尽管一些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功底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但是从学科的整体情况考虑,不论是与其他方面的学术学科相比还是与学科自身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相比,在学术队伍的建设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深层次不易改进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学科力量相对薄弱。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成立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学科力量的是否强大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发展。早期,该专业的师资都是有其他学科专业转过来的,由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虽然名义上是属于这一学科实际上根本胜任不了此专业的教学研究。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志很快的融入到这门学科领域中,别且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但这样的人才毕竟是少如牛毛。这样导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的人员混杂、学术力量较弱、队伍不纯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队伍的建设发展和学科力量的提高。
第二,学术带头人匮乏。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有相应的创始人和带头人,这些前辈和专家在学科建设当中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也是同样重要的。在我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直未有自己的学术圈子,相关的刊物也没有办起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高水平人才仍然相当的匮乏,学科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第三,队伍建设有待改善。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学术背景和专业化程度也普遍较低,这样的一支学术队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建设要想实现可持续良性的发展,必须培养和制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学术骨干队伍,尤其是要重视年轻有为的接班人,这是比为条件更是可行之路。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术队伍的建设要从长远考虑,深谋远虑,应把培养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年轻骨干和充分发挥前辈专家带头作用的计划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
一门学科的体系建设是影响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也有了初步规模,基本成熟并且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科体系自身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理论研究一级学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适应和定位也成为我们必须考虑和研究的问题。一门学科的体系是否严密是够完善我们可以从学科体系构成的三方面来了解认识:
第一,学科研究对象。一门学科是否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是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和明确其研究对象,需要我们更需要学术界做大量的工作
第二,学科的专属概念、范畴和术语以及研究方法。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全面的认识,这无疑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外界的质疑。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时首要条件就是确定相应的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有哪些方面,针对一个还是多个,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只要明确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有个构建的开始。然后,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其研究对象就相应的决定了基本内容,但其基本内容不能原地不动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条件的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决定的学科内容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最后,要规范学科的专属概念、术语和范畴,由理论作指导,认真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渐的取向和特点,从自身性质出发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
第三,学科研究内容。思想学科内容是由学科对象所决定的。而学科内容一般情况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相应的结构;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的如何实施与发展的规律。目前,在我国由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所成立的研究方向不是很明了,相对的缺乏,才,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优点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难度和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提出问题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学术概念的不精准;学术边界的不明确;研究方向的不明确模糊等。
首先,任何一个学科专业都是由一定基本概念和相关特征内容构建起来的,如果一个基本的概念都不精准,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概念的混杂程度都严重影响着学科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而不同的研究者虽然有时使用的同一个概念,但是对这些基本概念含义的理解却是大相径庭的,用法也没有统一的规定。这种混搅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很难精准化和专业化,精确度也不高,也使得该学科的建设发展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其次,理论中说到,每个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任何一个事物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中的。同样对于学科专业来说,没门学科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但是没门学科也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否清晰是否明确是由研究领域的相对确定性决定的,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深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包括哪些研究领域,针对哪些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对象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并需要我们统一意见达成一致。
最后,研究内容成熟理论的发展模式通常表现为学科研究方式的重审和转换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都面临着研究方式的重审与转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问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两种研究方式都有各自的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同样自身也存在着许多潜在和隐性的问题。如果两者可以有效的结合,取长补短,科学合理的处理和把握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发展。
(二)分析原因
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科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学科建立时间较短,许多理论问题未及充分争鸣讨论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研究问题却没有向学科建设的核心上集中。在某些领域中,针对一些问题也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群体,大量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工作者的研究精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论坛相对滞后。还有在一些学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并没有被重视起来,相反被长期搁置无人理睬。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阻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的完善。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专业领域中,都依赖于大部分工作者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奉献,他们为改专业的发展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同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学术界这些前辈专家的奉献精神努力程度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些工作者研究员由于专业背景、研究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理解也不同,导致会以自己专业的思维方式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理解认识。任何一个学科的建立时候的初始阶段都会用借签模式来代替,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的存在和发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后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使学科具有不成熟性
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方面有几个方面的复杂性,我们这里做一些分析: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上来说,他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发展和成长起来的;其次,从内容的角度而言,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具备一定的心理内容,丰富多彩;再则,就研究对象来说,有着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精神和生活需求具有一定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最后就是针对教育的过程来说,它涉及了很多方面的环节,由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是不可度量的过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是为相应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我们也面临许多的挑战,需求和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以求甚解。
(三)建议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改革也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要日益完善和快速发展,学科建设也要相应的提高,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步所需的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学科建设有所提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统筹安排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
要经常定期的举办学术专业方面的研讨会和学术会议,在大学本科中,研究生中,博士生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学术特点设立相应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已经成功设立,主要责任就是对学术开展的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评议相应的研究课题,审定优秀研究成果,这样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很好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所有学术方面的工作者他们之间的团结一致也能醋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制定相对统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要搞好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以总书记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融合学科整合法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在重视体现理论的整体特点下,加快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要克服本位论的束缚和限制,做到广范围,大口径,中基础,在其他学科上的专探,这样有助于增加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高校中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要重视开设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体现和反映学科专业的特点,用来区别于其他学科。如本科专业必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rrier; advance;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91-02
1高校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1.1 从大学生自身状况而言,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1.1.1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近年来,高校自杀及杀人等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高校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从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事件,从残害动物到残害同窗到残害师长。这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向我们证明了一点:高校生命意识教育丞待加强。生命意识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审视生命的珍贵,亲情友情的美好,让人们学会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同时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
1.1.2 大学生生命知识欠缺很多大学生对生命的基本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不懂得生命形态的知识,不懂得生命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不懂得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耳边听到的只是泛泛的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从实际情况来说,学生因为缺乏性知识,进而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很多大学生不懂得正确的自救或是他救。曾经出现过西安某高校学生在5.12大地震期间因恐惧地震而冒险跳楼自救以致身亡。所以,加强生命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论的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冷静面对处理一些突发的安全威胁,正确进行自我防卫,这理所当然要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生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基石作用。
1.1.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那么清晰,而且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如对待课程学习重专业科课轻基础课,对待就业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追求。面对这样的问题,生命价值的教育迫在眉睫。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谈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生命价值的教育中,我们要认识到价值冲突的社会意义,科学地对待现实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并把这些价值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从而确立主体的价值评判标准,促进个体认同和理解社会、认可他人,从而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价值标准。
1.2 从教育的现状而言,高校生命教育丞待加强
1.2.1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但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原点从教育与生命的关系看,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以生命为起点,以生命为载体,以生命为终极目标。同时,任何生命的发展都无法脱离教育,都受制于教育。所以,教育与生命密切相关。我们的教育不能重蹈轻视生命,无视生命及其价值的覆辙。我们只有真正做好教育为生命服务,生命受益于教育,把教育和生命真正结合起来,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教育的价值,更好的实现生命价值。
1.2.2 现实的高等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生命教育众所周知,高等教育以丰富的专业性闻名,加之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加,众多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非常重视,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我们教育学生高尚,诚信,进取,但却忽视了教育最基本层面的内容,忽视了对他们生命知识的传播,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识的加强,于是出现了众多学生重名轻命,无谓扩大挫折的后果,轻生、暴力等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字眼。殊不知“生命教育不是一项教育内容,也不是一种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1]
2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生命,实现生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让大学生在社会思潮发展的多元化的潮流下保持清醒的头脑。
2.2 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生命教育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最早进入中国是在1996年前后,主要因为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事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在大陆,生命教育也是最近几年才铺展开来,但依然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查阅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发展成果会发现,我国目前生命教育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差,大多还是停留在对轻视漠视生命的惋惜,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抨击和对生命教育的呼吁上。而且,对于生命教育目前在国内尚无统一界定,更没有比较权威且可行性强的高校生命教育教材。所以,目前在我国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尚不可能。
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生命教育最合适的课程载体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生命哲学思想主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传统之中。如孔子曾明确的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也成为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而佛教的生命观则是通过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把顿悟成佛作为人生命的最终目的,以达到让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超脱之中去。道家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哲理即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生命价值观则是建立在其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之下,是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所以,从生命哲学的思想载体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的成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当然,高校的其他课程也同样负有生命教育的责任。
3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几点思考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20世纪末,叶澜教授提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的命题,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2]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单调枯燥的理论说教远远不能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国外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美国的一些学生曾要求学生在进行人生规划与教育时,给自己写"墓志铭",让学生真正感知死亡以至于不虚度人生。生命教育开展的比较成功的台湾晓明女中则以引导学生探讨自杀、堕胎、死刑等问题,从而达到理顺学生生命观的目的。海口景山学校曾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后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开展主题班级活动等等。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校内外的生命教育资源,多开展实践性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参观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并鼓励援助,开展有关的辩论,请相关人士进行现身说法,对一些专业问题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服力,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有效地推进高校生命教育。
3.2 加强“生命美育”教育所谓“生命美育”主要是强调在美育中凸显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态和生命质量的内涵,由此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之美的觉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创造生命之美的能力。[3]众所周知,审美素质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但受社会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重视形象美而轻视心灵美,对新奇事物盲目跟风,苛求完美等。这正是生命美育所期待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美丑意识,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影响感召学生,适当开展美育系列讲座,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总之,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生命之美。
3.3 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适当渗透生命基本知识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人类也因此正在遭受生态环境的报复。因此,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已成为每个社会人的责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知识,如克隆人、人工受精、生命权的至高无上性等等。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往往进行了太多的生命价值教育,而忽略了生命知识的教育。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为人生价值及爱国主义等课堂教学中最鲜活的事例,但却很少有思政教师向学生介绍地震及避震的相关知识,难道大学生以跳楼的方式在地震中自救以致死亡的教训还不足以唤起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吗?很多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忽视教育学生如何在恋爱中自我保护,如何看待“性”及因“性”而产生的困惑等。所以,从生命教育的视域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不能忽视生命的物质实体而去建造所谓的空中楼阁。
3.4 加强孝道教育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4]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的主旋律。几千年延续至今,其包含有深刻的生命教育思想。我们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高标准,以至于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基本层面的东西。从总体来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孝道教育不是不涉及就是一带而过,真正占到应有比例的不多。加强孝道教育,通过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从而把孝心变为孝行。也就是说引导学生尊敬父母,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进一步来说,就是珍惜父母给自己提供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勤俭节约,不搞攀比,不搞浪费,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认真工作,报效社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孝道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样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20世纪末,电子计算机开始进入教学领域。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片、音频于一体,刺激学生视、听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且凭借其快捷的信息传播、新颖的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能够使教育教学效果优化。
一、多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的几点益处
1.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兴趣与人的认识、情感相联系,学习最好的刺激则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影响分析、判断的效果。若将枯燥乏味的材料变得生动趣味,则利于知识的消化。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知耻近乎勇》其中《做人从知耻开始》这一节时,列举考试作弊等一系列耻辱行为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涉及民族、国家曾蒙受过的耻辱时,学生很难切实体会到这种羞耻感。很多场面没有及时观看到,好比对等一系列内容理解的不够透彻,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历史纪录片,再与扣人心弦的音乐相配合,通过强大的感染力,带动了学生情绪,亲体其情,即升华课堂气氛,又震撼学生心灵。通过这样的渲染,学生的爱国情感便会油然而生,再经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面对耻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对教材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通过直接演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是增强记忆、提高效率的有效保障。教育心理学数据显示,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可获得最佳知识保持力。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相结合,伴随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边听边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例如,在讲述七年级内容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时,教师把教材上的“死图像”变成了课件中的“活图像”。展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韵,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力,生动地揭示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一来,构成了知识结构框架,将教材化繁为简,学生一目了然,达到了披沙拣金的效果,课堂效率大幅度提升。
3.多媒体的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多媒体几乎可以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遵循合理的程序,并根据教材和学科标准,弄清演示目的,明确演示的关键。多媒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应由浅入深,按照事先设计适时按步骤出现,有计划地使学生置身于类似真实的情境中,借其教育因素对学生施加影响。运用恰当,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求知欲都有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创新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品质存在明显个别差异。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是着重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科。将多媒体技术与启发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而且激发学生产生独立探索的需要和愿望。在教学中,发挥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多媒体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传统教学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单纯教师讲与学生学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应遵循教育原则,可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则无需多余的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应更多针对于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不应该互相否定或排斥,而应该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教学优化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利用其潜在的先进性丰富了传统教学。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择优而从,方能相得益彰,最终融为一体。
2.切忌过多运用媒体,导致课堂结构失衡
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件制作中,尽量将新颖的图片、音频等简洁化,要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等教学规律,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否则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忽视了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同时,过多使用媒体,减少了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3.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保留传统板书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以政治观点为统领,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其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个体性思想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体性思想教育的涵义
一般来说,思想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境界的实践活动。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个结构系统,它包括个体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能力三个维度。现在意义上的个体性思想教育是一种发展人、完善人、教育人的新型教育方式,强调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能力,建立于人的独立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之基础之上。个体性思想教育不仅是社会需要,也是个体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通过思想活动提升自己素质和人生境界的重要资源。个体性思想教育所培育的不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操纵者,而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自由的、有思想的人。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现状
当前,一是由于很多学生面临社会转轨、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二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忽视了个体性德育的丰富性,忽略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缺少了个性化引导和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挫伤了学生发展和培养个体性德育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集体利益生出矛盾和冲突。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忽略主体性问题,尤其是高中生的主体性思想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自身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严重束缚了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更谈不上自主性,更无从谈起创新性。很多情况下,教师单项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思想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行为规范,把学生作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种长期将学生作为“被塑造”者进行教育,抹杀了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压制了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严重束缚了他们个体性的发展。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个体性思想教育途径探析
高中生个体性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在个体性思想教育中领会并体验人生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个体性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坚持以人本的教育理念
1999年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较高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个体性思想教育教育,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转变观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培养个体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树立“教师是课堂授课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理念,组织、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是思想教育的主体,不是灌输的客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教育要求,产生内在的自我认知,才能外化为自觉的受教育的行为。
2.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一、素质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基础,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核心。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保证学生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
学生的发展,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有意与无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由于这些影响千差万别,所以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是强调“基础”的共性,强调人发展的“共同特点”,强调学生的不成熟性,于是天平向统一目标倾斜。而现代的素质教育则相反,它更多的强调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强调学习者的选择权利,强调教育应该适应每个受教育者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是传统教育弊端的直接体现,所以,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对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一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并为其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其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二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教学问题,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强制纳入既定的轨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在生理、智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三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的层次性,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活动层次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四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在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塑造自我。五是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作用,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人人参与,又包括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参与。六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体系,所以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和挖掘教学体系中诸因素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素质教育下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1.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积极倡导并促进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把“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下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强调每节课都要有对不同的学生提高的计划与实现这种问题的设计,并在教学中落实。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尽量地给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激发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2.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增加一些“互动环节”
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学科互动。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和讨论,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要求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师生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下转第227页)(上接第226页)与学习,共同面对知识,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正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说:“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一样多”。在师生的相互学习中,学生得到了心智上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更新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教师的教要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学,教与学的步调一致,从而实现真正的互动。
学科互动,在新课程标准下,各学科之间也产生了互动,在我们的政治学科里此类问题比比皆是。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知识的真实性、丰富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广大教师能活到老学到老,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别的学科的同行学习,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常有新鲜内容注入,使整个课堂更生动,更活跃,更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当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适应时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讲,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和其他技能一样,都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创造没有、没有权威、没有框框;唯书唯上、个人崇拜、自我贬抑是它的大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人云亦云是它的陷阱,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是它的支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它的伙伴。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让“人人借有创造力”“处处都有创造”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精神和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2)创造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在民主祥和课堂气氛下自由舒展的,它犹如河里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湖海,激起层层浪花。创造民主祥和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师生民主和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包括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待不同意见者不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是采用犀利语言进行批评和强力抵制等;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并通过鼓励、引导、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一个对知识没有反思能力的、被动接受的实体,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围绕主题,全体师生参与的“自由讨论法”;通过已知的东西作媒介,将毫无相关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统摄法”;把问题抽象化,然后解决方案的“哥顿法”;将应当考虑到的要点,基本的思考方面,预先列成一个表,然后按表逐一刺激思考力以打破我们思想上的顽固性的“设问法”;对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形态分析的“形态分析法”等等。实践证明,上述种种教学方法的灵活采用,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发展的趋势要体现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学思想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卢元锴,陶礼光.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戴世武.浅谈素质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1999(5).96.
[3]张利冰.浅谈高校素质教育推进中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2003(8).54-55.
[4]贺喜灿.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社会纵横.2005.(03).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7-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或前沿问题。以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黄蓉生、余仰涛等专家学者为先锋代表,陆续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相当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一些中青年学者包括博士生们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有学术见地的学术论文,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可喜局面。本文试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六个方面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浅显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前辈和同仁。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四化”争论问题
1995年4月,教育部原思想政治工作司在中南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暨学科建设会议”。会上,我作为中青年代表,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一个专题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我侧重从规范化、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即所谓“四化”的角度,阐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尽管当时的发言难免存在言辞不缜密甚或偏激的地方,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当时的主观动机是纯洁的,愿望是良好的。那次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不小的震撼和争论,给会议注入了新的学科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造成了一种好的风气。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继续朝着“四化”的方向迈进。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在“四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十分坚实的步伐。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描述的那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关怀下,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专业刊物有近百种,出版的论著上千部,几万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投入于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1]我也非常赞同郑永廷教授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与我国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难免带有较为明显的“”的人为痕迹。借用生物界的生长规律来比喻,我们在庆幸身体快速增高之时,仍需对身体结构和营养生理供给系统保持必要且清醒的头脑。就是说,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异常理智地看到,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并非光明无限,道路平坦。从“四化”的角度看,学科规范化问题并非“学士――硕士――博士”这一表象,即便是全国所有的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校都有了博士点授权,也未必就表明该学科的学术建制达到了规范化要求。这个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原理群”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后面的相关阐述中,我将更详细地阐发自己的这一看法)或构筑起来。
解析已有的多种研究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上的种种解题,几乎都只是涉及了学科化问题。客观公正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化问题是解决了的,而且是解决得非常成功的。以往,这个学科不被人瞧得起、受歧视。如今,随着学科化问题的解决,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是学术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术风气将会更加健康宜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原创性”问题
我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我多年来苦心琢磨的问题。什么是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就是一种限域,一种特殊范式,一个独立疆界。它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其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支撑体。原创的意义在于原始,在于“独有”,在于与众不同。一个独立的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范式而具有自身特有的限域。进一步讲,没有了自身特有的限域,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学术性“自在物”还不是很多,移植的、借用的甚或预制的材料明显要多于自在的、本原的材料。当然,作为社会科学,一种学科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材料来搭建自己的学科建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移植的、预制的材料过多,学科的规范化就必然会弱化。从学科理路上讲,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独有的学术限域,也就还没有真正地从学科群中获得“独立”。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拥有相当丰富的原创性学术资源的。从概念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问题”、“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论教育”、“精神资本”(也有学者使用“思想资本”)、“精神控制”、“精神管理”、“精神动力”、“精神优势”等,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意义,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的自在的知识材料;从范畴层面上讲,诸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灌输与疏导”、“言教与身教”、“教化与感化”、“自律与他律”等,几乎都能够作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的解释;从原理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教育、改造、转化原理”、“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原理”、“外化与内化互为因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原理”、“精神动力发生原理”、“思想关系互动原理”、“人格魅力发挥原理”、“精神优势构造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原理”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但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中,虽然对于这些原理的诠释不乏精辟之处,但整体上的研究仍然还很薄弱(主要在于体系元素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足以令人信服)。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原创性并非那种凭空生造的、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活性资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资源。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资源不仅日益活跃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疆域,而且也异常活跃于人们日常的思维和研究者的研究思维中,问题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学理性的阐释和学术性构建。
言论至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原创性探究,除了从经验层面上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从知识层面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相关性外,还需要从智慧层面上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精华,绘制一幅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图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
前所论及的学术建制概念,其真实含义就是学科属性问题。换句话讲,亦即学术归属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纳入更多研究者们的探究视野。因为在一些学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归属问题已经不成问题,没有研讨的价值。其实不然,前所论及的一些相关问题事实上都与此有关。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学界的公认看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理论一级学科领域的,属于学科现象(暂且这样界定)。但从严格意义的学科属性来讲,这种划分还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的。我一直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看作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它的学科属性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交叉学科。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它的政治学特征多一点,还是教育学特征多一点,似乎并不影响它实际归属于哪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似乎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在我看来,这个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学术文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知识起点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智慧落脚点问题。究竟把何种原始概念作为知识起点、把何种原理作为内生原理,其智慧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显然,学科属性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领导的管理水平问题或某个官方文件的提法问题。学科分类实际上是精密科学。这里暂且不论现在的事实分类,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简单公式应该是“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因此,它的基本功能实际上就是两个,即:政治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其他拓展性的功能都是源于这两个基本功能的)。无论这个学科发展的未来命运如何,只要这个学科还存在,这两个基本功能就是永恒的。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
知识系统问题既与学科属性相关,也不完全相关。从学术理路上讲,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问题。搭建学科体系的支撑体可以是为数不多的血缘性学科,但一个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却可以是旁征博引型的、多质体兼容的。就是说,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古代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实际上包容着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知识系统。即便在现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系统。政治心理学、政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是各有其核心知识要素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特别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呢?其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要素还没有成为“结构要素”,这些要素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定性,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是现有的知识链条缺乏实际的“链的功能”。就是说,从某个知识点整体关照该知识系统的客观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除了可以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来喻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或更适合的概念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除了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原理”、“史论”、“方法”)外,实际上应该包括五个序列,即教育学系统、价值学系统、接受学系统、管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所谓教育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有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群等;所谓价值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价值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等;所谓接受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包括接受机制、接受因素、接受场际等;所谓管理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化问题,包括社会气质效应、文化环境效应、综合管理效应等;所谓技术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问题,包括策划技术、决策技术、组织技术、领导技术等。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问题
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承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记忆问题。就是说,不是为着记忆它们,把它们印记在思维的屏幕上。知识功能的发挥在于内化,即在于转化为学习者的本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倘若一个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会使用知识,这仅仅表明他还只是一种记忆机械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说到底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这个学科具有独有的看家本领。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也将会持续很久。但是,学者间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也为此潜心探究多年,形成了一些看法。依我之见,所谓看家本领,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职业本领或职业技能,这种看家本领是这种职业的绝活。我把这种职业本领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事理论教育与教学;第二类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类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和管理。在这三类职业本领中,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技能要求。
在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或许注重了对于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精心修炼,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却缺乏现代技术学的规范。我们只是大致地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而我们不仅缺乏系统的训练或锻炼,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技术传授。对此,我曾在多种场合以驾船渡河为例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船只是过河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有了船未必就能过河,因为这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因素。划船的技术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会划船与不会划船,指的是懂划船技术和不懂划船技术,这在过河这个事实上的结果将是很清楚的。值得研究的现象则在于会划船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当而导致翻船,以至于最终不能过河。这就是说,要完成过河的任务,仅仅找到了船,但没有找到船夫;或者找到了船夫,而船夫的划船技术生疏了,势必要影响过河任务的完成。转换其义,解决了一般方法问题,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或效率未必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技术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熟练了,才算真正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绝活。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我一直是看好的,充满信心。首先,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要政治还存在,只要教育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存在。按照的学说,政治是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政治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融合,政治与文化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昭示着未来政治将日益以一种价值转换的态式继续存在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基础;其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将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即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是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新和最优状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理所当然地也永无止境。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永远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再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之路依然是综合性。随着综合性的日益加强,这个学科的知识兼容性或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强。可以预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将在大量吸收和消化其他相关和相近学科知识的条件下,变得越来越强盛、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科学。
注释
①具体参见: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②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备课主体性的落实。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点是备教法,而不是以 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如何主动地学。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存储知识的口袋,学生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教师把备课重点完全放在教材上,把完整的教材体系,抽出条条框框,分割出一个个的知识点,不顾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条条。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下。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对学生“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根据学生情况由学生确定,教师必要时加以指导。在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考虑让学生接触下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评说、分析等自主支配、主动参与的教学环节,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在教学设计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2、课前预习主体性的落实。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并提供不同的方法。教师的指导应以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为目的,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实施影响和帮助,通过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指导,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步骤:一是使学生初步理清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二是复习巩固有关知识,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是在预习过程中把不理解的问题勾画出来,以便上课时有重点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使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中开发了智力,激发了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还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素质教育主体性课堂教学实施的常用方法
1、情境式教学。所谓情境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既能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具体的情境教学方法有许多,如:小品、辩论、演讲等。我在讲授《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这一框内容时,先让几个同学根据材料即兴演了一个关于购物的小品,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小品过程中思考:小品中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受到侵害?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作为消费者,如果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办?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再总结出消费者维权的有效途径。这节课由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和教学中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新型,学生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都唱了主角,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而欢声笑语,时而侃侃而谈,使学生真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
2、课堂教学的丰富多样化。政治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会带来截然相异的教学效果。善于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师,会把政治课课堂组织为折射社会、映射人生、展示教师与学生能力的大舞台,而不善于处理者,则会把政治课堂组织为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应使课堂尽可能丰富多彩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音乐、成语、漫画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使课堂变得更为生动、形象,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课程现状
1.1 学教主体不明确
现在教与学的通病是学教过程中的主客颠倒,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则在下面默默地听讲。在课堂上本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现在的教育方式俨然把教师当成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当下教育体制的一种工具。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极为不利,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白白耗费了许多的精力而没有收获,学生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丧失了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完完全全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没有学习课程的主动,教师又没有提供更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学教主体不明确,让教育改革的步伐越来越缓慢,长此以往中国的教育制度必然更加不合理,会对新一代的学生造成学业上的危害。
1.2 学教方式不合理
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一门相对其他知识性学科更灵活、更生动,含有更少的知识含量却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学科,它还能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以后在工作中的走向。因此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离我们最近的学科,它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少的心血,却对我们将来很有用。这决定了在对思想道德的授课中一定要保持课堂氛围的生动,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目前关于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不适合,课堂氛围没有生动的气氛,反而很严肃和紧张。教师对学生要求很高,完完全全把思想道德课程知识化,缺少互动和交流,学生们则对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反感,经常采取逃课的坏习惯。正是由于授课方式的不合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是倍感无聊的。
1.3 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学主客体倒置,加上讲课方式的不合理,课堂气氛无聊,学生养成了逃课、上课不听讲的坏习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教师也觉得很没有成就感。这些原因造成了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能从教课的过程享受巨大的精神上的回报,会因为自己的教课给学生带来的收获感到欣喜和满足,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学生能喜欢上课,从老师的讲课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修养。而现实的学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从教课和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反而会因为上课觉得厌烦、枯燥和无趣。
2 主题化教育的优势与机理
2.1 主题化教育相关理论
主题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而不是把教育本身作为重点的发展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这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化教育的目的是立足于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价值的个人,学生有自主学习、成就自我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应在主题化教育的学习中增加学习的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增进人际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从而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主题化教育的终极意义。主题化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旨在培养真、善、美和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体系,促使教育制度的改革。
2.2 主题化教育实施条件分析
若要有效地实行主题化思想教育,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积极配合,这些因素包括:教师的勤教、学生的善学,正确合理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式。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起到点拨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对课程的把握到位,积极对学生负责,有重点、有侧重地将学习传授给同学们。对于学生来说,要努力地提高对学习的兴趣,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讲课,培养自身的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这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要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教师的讲课方式。还有至关重要的是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不能以功利的心态对待主题性思想的学习,也不能总为考试得高分而学习,以功利的心态对待学习的效果必然是令人失望的,学习的过程也必然是被动的。
2.3 主题化教育实施框架
对于主题化教育方案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对主题化思想教育的积极整顿、教师教学的反思和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对于学校来说,领导要积极地探讨此学科的重要项目和基本的学科走势,在教育体制下积极地整顿和探索学与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写出来,作为改革的典例和方案;教师们也要积极地反思教课过程中的障碍,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多角度、多路径地对课堂的授课方式进行整合和改动,力争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则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授课方式以及想学到什么内容,增进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强化学习效果。
3 主题化背景下政治思想课程改革对策
3.1 课程内容的选取
课程内容的选取要新颖,能广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乐学、爱学,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是最重要的。关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师可以选择实事案例作为教课的素材,一方面可以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3.2 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课程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必须要时刻反省现存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多加改进才会让教育方式更加完美。这些改革既包括学校的侧重点上的改革,还有老师授课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必须要全面、全方位地对主题性道德教育进行改革,才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整体规划好的实施框架出发,提高改革速度,加大改革力度。
3.3 课程教学活动的转化
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寓教于乐,就是在学生快乐、课堂活跃的氛围里学好所学的课程,对主题化思想政治的教育,是可以实现这一思路的。因为快乐和学习是不冲突的,快乐学习是一种能力。教学活动的转化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对主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对教育的改革是一种极大的推动作用。
3.4 课程考核方式的变化
考核方式从客观上讲决定了同学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或者说考核的方式就是学生学习的侧重点,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现在的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有严格的规范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主题性道德思想的学习,不该有严格的条条框框对学生加以束缚,改变了考核的方式,能大大地缓解同学们的学习压力,这对教育本身是有好处的。
4 结语
加快对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改革是教育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从主观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这能大大加速我国在教育制度改革中的步伐,实现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切实地重视起这个问题,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荣生.浅议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 林胜德.人本教育思想与中职思想政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78-02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人才与科技逐渐成为世界竞争的舞台,我国的教育也进入了深入改革期,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确立并在实践中推广开来。初中教育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也在阔步前行,其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及创新亦是与时俱进。文章主要对其改革创新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论述,以深化人们的认识,并给实践工作者以借鉴。
一、初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时代挑战
1.素质教育的要求。21世纪的时代是科技与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实力较量的年代,教育这个百年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理念极具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今天,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为了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在初中教学改革中,提高初中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针对正处于性格塑造期的学生而言,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面对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现状,深化其改革及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时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初中学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有良好的道德与素质的,然而,也存在着数量不少的部分学生缺乏勤劳朴素的精神,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薄弱,不仅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也会给其他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初中思想政治课便在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我们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水平,培养他们成为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此外,随着新科技与时代的不断发展,初中教育教学的步伐也被推动着实现巨大的飞跃,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并积极应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才可以在时代的前沿站稳脚步。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需要的改革创新
1.树立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初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指导理念,也是初中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事业中的运用及有力的贯彻,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素质教育则是追求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身心等综合素质,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力体现。针对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实现其自身的创新与改革,首先应该树立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确立新的学生观、发展观与教学观。具体是指:第一,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其主体的积极作用;第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新的教学观,即实现“教”的本位向“学”的本位转变,实现师生间的、教与学间的良性互动,培养课堂上良好的学习风气。
2.深化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要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创新,我们还应深化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教学效率。自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同样,也随之推动着教育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而教育教学的自身发展中也必须依托现代科技工具,提升教学效率,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尤其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忽略,轻视新技术、新工具的作用是不明智的选择。于是,在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应深化对相关教学新工具、新技术的认识与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与学习效果。如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方式,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等挖掘史料、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学方式适合素质教育、人本教育注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积极性,也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最终推动教育教学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进程。
3.重视活动课教学,实现走向“课外”。知识源于实践,升华于实践,但又回归于实践。虽然知识的理论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指导运用于实践更是知识的最终追求与目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政治思想与综合素质的重点学科,有其独特的社会实践性。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中,我们应注重活动课教学,实现走向“课外”。此外,这也是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的要求,新教材、新课标意在侧重进一步强化对社会实践的运用,提倡课堂理论到社会活动中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处理能力与认识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学生确立新的社会认识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探究自然、创新实践的良好风气;第二,重视活动课的作用与地位,增强趣味性与开放性,提升学生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与政治觉悟;第三,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一定的考评改革,强化社会实践能力的考察,促进考评的多元化、科学化与合理化,重视学生的个性与个体的作用,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
总之,相信通过上述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我国初中思想政治课必将迎来新的气象,为我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作为自身的贡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近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连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强化队伍建设、弘扬企业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部分企业,组织者不知如何搞教育,员工们或被动参与,或敷衍塞责的问题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教育目标设置不科学是重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科学化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一般认为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 各要素之间有特定的关系,教育目标决定教育者的各项活动,教育者体现教育目标要求尽管从形式上看是教育者制定教育目标,而从内容上看,教育目标是客观的,由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决定;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确立和评估的依据,发挥着主导作用。
由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教育对象在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接受能力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可能是机械的、单一的。一般而言,从时间跨度上,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重要程度上,可以分为主要目标、次要目标;从期待心理上,可以分为必要达到目标和希望达到目标;从对象范围上,可以分为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从层次级别上,可以分为高级目标、中级目标和低级目标。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定时期内,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思想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达到一系列要求的有机整体” 。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一般的教育规律,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必然会有多种,但其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总是也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在目标定位上要体现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社会发展决定了对人培养的整体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同类人才,个体有差异,因此必须进行层次区分。三是,在价值实现上要体现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统一。教育目标要兼顾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既满足社会需要,又体现个性特点。四是,在受众范围上要体现广泛性和先进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般是群体,而教育目标又必须是高瞻的,也就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
2.当前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存在问题分析
全国人保系统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践行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使命,培养员工树立爱司奉献、积极进取、遵纪守法、锐意创新、善于竞争、加强沟通、良性互动、举止文雅的意识,努力实现队伍一流的目标。” 据笔者调查了解,一些省级公司、部分地市级公司、很多基层公司的活动目标表述和上述表述基本相同,有的甚至照抄照搬。
很显然,这种目标设置并不科学。主要问题表现和危害是:
第一,“上下一般粗”,不能密切联系实际。虽然各级公司性质相同,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一致,但是各级要求各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相同的教育目标表述在下级必然是脱离了实际。
第二,笼统宽泛机械,没有形成体系。上级公司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置相对笼统宽泛、更具指导性,有其合理因素。而下级公司,机械地照抄照搬,同样地笼统宽泛,必不可能达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第三,强调整体性,缺乏层次性。不考虑认识规律的阶段性,不考虑员工个体的差别性,不考虑思想问题的反复性,只顾及整体,不区分层次,必将因为针对性差而使教育活动走向形式化。
第四,明确先进性,忽视广泛性。如果仅有“高配置”描述,而缺少“大众化”补充,可能冲淡目标导向作用效果。
第五,突出社会性,淡化个体性。社会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应当统一,但相对缺少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无疑会降低和弱化吸引力。
3.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化的初步探讨
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构建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3.1准确把握企业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明确总目标。核心价值观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总目标可以直接表述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而其他叠床架屋、另起炉灶的做法可能因为逻辑层次不科学、语言表述不准确而适得其反。
3.2横向分解,纵向分层,搭建目标体系。作为一种体系,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至少应包括纵横两方面。
横向可以分解为求实、诚信、拼搏、创新四方面内容,应无疑义,纵向可以区分道德底线、行为标准、信仰要求三个层面分别对横向内容进行表述。一般可以通过否定式表述规定底线、通过陈述式表述描绘标准、通过号召式表述表达要求,符合一般认识规律,能够实现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形成了层次性目标体系。
3.3科学分析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分类别、划阶段、递进式细化。上述体系还是粗线条的,要发挥作用必须进一步细化。
首先,区分类别。对教育对象可以区分为决策层、经营层、普通员工三个层面。在教育目标设置上,也应当针对这三个层面作不同的规定。具体设置时,还要注意岗位特点。其次,设置阶段。教育目标要从知悉是什么、了解为什么、明白怎么办这样的阶段入手设置。再次,形成循环。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到进一步地掌握内容、了解背景、指导实践,由实践结果进一步修正教育目标,在螺旋式发展中提升教育水平。
3.4赋予指标权重,实施量化考核。衡量教育效果必须进行考核。可以是定性考核,也可以是定量考核,而定量考核更便于操作。求实、诚信、拼搏、创新要求并不等值,在教育目标体系内应有不同权重。教育目标体系规定的各级子指标,对其权重赋值也是量化考核的基础。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构建科学的教育目标体系进行了初步尝试。因为能力所限,这种尝试还需要实践检验和专家评定;教育对象的类别划分、教育过程的阶段设定、教育进度的递进把握还有待深入研究;目标体系内各指标权重设置及考核操作,专业性很强,需要有关专家和研究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