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

大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12-19 10:2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逻辑思维

篇1

一、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曲折。因此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也不是个人行为可以做到的。大学生应该主动的积极的参与进来,与国家相互配合。

(一)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环境可以是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另一方面利用好大学中的各种环境,例如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等等。这些场所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成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图书馆多翻阅书籍,提升自己的内涵,借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过分依赖网络及某些参考资料,在平时生活中放弃学习,应付考试、作弊等行为越发的多了起来。因而首先要对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行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式,无论在什么时候尽可能的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将图书馆作为一个良好的工具场所,动手翻阅书籍文献而非百度搜狗,将网络的东西当做自己东西加以使用。此外,大学生思考思维受到太多的影响局限,同时又无新的意见见解。那么就应该放开思维,拓展想象力像名人说的:“敢想才能成功。”同样思考也不能仅从单个方面进行,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创新,要学会辩证思考,辩证分析提倡理性思维能力。

(三)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

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李开复认为,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其中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很难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创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我们要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二、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同时的提升方面

智能及智能的本质是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了解,以致智能的发生与物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特别是脑的功能原理还没有认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难对智能给出确切的定义。而个人认为智能会在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中有一定的提高。

(一)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首先具备的就是会说会写能说能写的能力。而在对于中文系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后提升其说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基本又不可或缺的能力对其十分重要。个人智能同时也会在语言表达能力中体现。一个人拥有高智能,那么语言表达水平也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创新能力的培育就是提升思维的过程,同样也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模式,是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源于社会实践,再一次说明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人的智能有一定的提升。逻辑思维作为智能的具体体现提升的展示十分明显。然而获取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经常培养和训练,善于利用发散性思维,在创新能力培养之上提高智能。

(三)肢体动作能力

肢体语言肢体动作作为人的智能的又一展现,在只能提升同时展现丰富。肢体动作能力强调大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将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那么也就是说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大学生的智能在提升。

(四)自我反省能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真正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绝对是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在创新过程中要面对事物错误会更多。因此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之中,大学生自我反省能力也有了提升。因而个人智能也在提升。

三、个人智能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提升偏差

个人智能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深度上都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而出现某些问题。大学生处于一个成长的重要阶段,思维正走向一个成熟的过程,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出现偏激的理解状况,过分创新而偏离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过分强调创新能力而天马行空奇思妙想,无科学根据无理论基础,这样不仅不能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可能还会使自己误入歧途,那么就无什么个人智力提升,反而是在限制智慧发展,无强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协调肢体动作,也没有逻辑表达能力,更不要说是否会拥有自我反省能力。

所以,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方式方法,除自身的行动外,国家及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引导,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才会提高创新能力带动个人智力提升。才能成为中国复兴之路所需要的有用的人。

同样,个人智力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有一部分人可能想要将提升个人智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割裂开来,分别进行,那是万万不可的,

首先,个人能力提升是要有具体实践的,不能停留在书本中与个人的想象中,否则是不会有任何提升的,同时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反应在大学生个体上就是智力的提高。

篇2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同步思维的过程,不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在实践思维策略时,也应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体系的核心。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地图还可使学生加强对知识记忆的效果。

2.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做到了视听结合,头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长江的内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先画干流,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红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其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化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长处和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手段。自制的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实用、形象的地理教学软件,解决了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问题为桥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的思维。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成功的满足,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稳定起来。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每个学生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学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观察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观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和好奇心,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此,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观察学习内容。

三、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必须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大量教具、挂图、参观、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模型,通过这种感官上的了解,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真正地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感知,才能将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去认识这个客观事物,而这也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活动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利用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是提高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实物模型进行新概念的授课,如对圆柱、圆、圆锥等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模型,然后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借助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垂线,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垂线,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2.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99-01

写作既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积极推行练笔模式,加强英文写作训练,从知、情、意、行各方面整体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是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英语基础知识教学

(一)科学地指导学生识记单词

单词是英语的基础要素,积累单词是写作的第一步。如何才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法引导学生识记单词,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例如,在教学中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呈现新单词,尤其是常用的高频词汇,并把单词放在语境及习惯用法中,使学生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避免同义单词的误用。另外,还可以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如利用发音规律、归纳法、联想归类法、对比法等对所学单词进行巩固。如在学习新单词cousin时,通过归类人物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grandparents,grandma,grandpa,将词汇分类扩展,让学生根据联想记忆,扩大词汇量。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游戏活动方式,如竞赛式的捉迷藏、打擂台等,激发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兴趣。

(二)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各种标点符号的错误,如每个句末的句号(.),看上去就像是汉语符号里的顿号(、)。为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抓起,在句子的抄写、听写以及连词组句练习中,都要对标点符号的书写进行规范。首先,让学生了解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如“Do you know her father?”中间加了标点符号以后变成“Do you know her,fa-ther?”其意思就变了。其次,通过制作PPT,让学生明确英汉两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区别,再次,可以通过组织标点符号使用练习、组织标点符号使用竞赛、同学之间相互交换习作并查找标点错误等方式,增强学生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意识。

二、加强英语写作指导

(一)注重英语写作知识积累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累英语写作知识,具体可从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通过背诵课文和大量阅读积累写作知识。背诵课文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量的大小同样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学生如果有机会接触高频词汇,久而久之就会在脑海中形成使用模式,最终掌握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英文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认知。其二,通过对写作主题进行归类,积累写作知识。有研究者指出,个体对文章主题所拥有的陈述性知识不同,写出的文章往往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并根据小学高年级英语写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写作主题进行知识分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有效的写作图式。其三,基于文本信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用给短文排序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可以利用英语手抄报、英语节庆活动等方式,积累写作知识。

(二)开展扎实的英语写作训练

开展小学高年级写作训练,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仿写,给学生提供范文,既降低英语写作的难度,又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其二,采用关键词作文,给学生提供若干个关键词,要求学生能恰到好处地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其三,看图写作,让学生观察图片,用英语来描述图片内容。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对中文的依赖。

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

篇5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数学”的作用可见一斑。“数学”是贯穿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素质”不是朝夕 可以培养的素质,但又是每个现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素质。因而“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以后更高等级的求学及工作生活打下结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全民族的数学素质,进步延伸为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在高中教学中,数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值得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审慎而行之。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数学”学科对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任务更重。特别注意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中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可定义为“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对数学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推理和论证的能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最考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道门槛。因而,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培养和提高高中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充分重视。也就是说在教学生解答出正确答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思考与推理的能力,真正做到“过程”和“结果”两手抓,真正做到把“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举例子说,众所周知数学有严密的推理顺序,一步错步步错,这也就很考验教师的备课功夫。教师要做到认真写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深入研究教材,争取讲课深入浅出。最重要的是,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的准备固然很重要,但教室的临场发挥才是关键。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利用“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领学生反客为主,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怎么办。“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电子产品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疑惑,有了疑惑后更要鼓励学生主动追踪线索,在“探究式”数学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得到了思考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满足,充实了大脑中的知识储备,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改变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享受学习,在数学学习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脑细胞,激活身体中的兴奋点,获得成绩与精神追求上的双赢。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完成学生创新能力质的飞越

“建设创新型社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的口号大家一定不陌生,同样在教学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一样重要,或许其重要性是至高无上的。“创新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已知的信息,通过能动性的思维活动,产生独特而新颖的对社会有一定价值的思想的能力”。21世纪,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受欢迎的人才必然是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思考与辩论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可以介绍“牛顿被苹果砸到而诞生三大定律”的故事,反问学生“你被苹果砸到会想到什么”,引发学生的讨论。趣味性的故事、科学家的轶事、不同角度的发问,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套子思维,从更多角度、更高的层次去思考已往忽略的细节,培养观察生活、大胆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后,再指导学生观察、归纳、比较,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再大胆的假设,也需要论证的支持,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数学的严密性。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贯穿综合能力的培养

“数学”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包含了“代数、几何、三角”等内容,彰显了数学的综合性。除此之外数学也与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息息相关。试想,你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理解能力,又怎能读懂数学题目,更何谈解题。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薄弱项,就好比有的人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那么几何就是他的难题。此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掩藏点,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综合攻克难关,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纸上谈兵”最后换来的是兵败如山倒,充分证实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在古代如此,在今天这样的竞争社会更受重视。想如今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对此的解释是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印痕,而且能真正学到本领,不是解题的本领,而是立足社会的本领,对自己的前途、对国家的将来都是有益无害的。

篇6

据统计,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了2.5亿人,居世界第二位。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已经具备了庞大的网络音乐的传播及受众群体,这是网络音乐得以发展的一个必要前提。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网络音乐才能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音乐文化力量而存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任何熟视无睹或有意回避网络音乐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网络音乐理应受到音乐界的关注及社会的广泛注意。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大学音乐教育以音乐鉴赏教育为主,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大多选择一些爱国主题、伦理道德的音乐作品,如比如二胡曲《光明行》、歌曲《十送》等等。而网络音乐与学校的音乐欣赏曲目相比,网络音乐具有节奏明快、旋律新颖、配器时尚的特点,再加上一些画面、视觉上的效果,更能吸引青少年,尤其是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所以很多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音乐来得到美的享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强,他们喜欢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意愿,网络音乐便成了他们最亲密“伙伴”。

网络音乐的流行对我们的大学音乐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了网络音乐,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向学生发送要欣赏的音乐资料,或让学生直接下载网络音乐,使音乐学习更加灵活,更加轻松。

(二)网络音乐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音乐能够带给大学生一些正面影响,但也不乏许多负面影响。

1、影响文化知识的学习

目前,有一些网络音乐的内容,与我们大学校园所倡导的陶冶学生情操、博学而笃志的校园文化相违背,流行的网络歌曲大部分是爱情歌曲,大学生发育正处在成熟期,一些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和兴趣,听多了这样的歌曲,自然会胡思乱想,没有心思上课。有的学生对网络流行歌曲达到痴迷的程度,因而上课还会偷偷戴着耳机听音乐,听课也是心不在焉的,一脑门心思全在想着歌曲的内容。这样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学业,导致无心向学。

2、侵蚀学生的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稳定性。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一些格调低下、情趣庸俗的网络歌曲,含有消极、颓废、不健康的内容,比如网上曾流行的的《老鼠爱大米》、《好男人都死哪去了》、《红尘情歌》等等。这些流行歌曲使大学生变得哀怨缠绵、多愁善感、意志消沉,思想堕落,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毒害了大学生的思想,侵蚀了他们的价值观。

3、降低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有些网络音乐粗制滥造,歌词及配器都达不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大学生如果经常听这样的音乐,势必会降低他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三、积极应对网络音乐的思考

网络音乐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应该清醒的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也应该看到网络音乐对大学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大学生中传唱的网络歌曲也有许多内容健康、曲调优美的,同样充满了正能量。例如《时间都去哪了》还有庞龙演唱的《兄弟抱一下》、慕容晓晓的《黄梅戏》等等,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分析利弊产生的根源,,积极应对网络音乐。

(一)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特质所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好校园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各类校园宣传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熏陶,培养学生树立世界观,大学文化所沉淀的大学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师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各种学生社团尽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如诗歌社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诗会,交谊舞社团可以组织大学生们举办周末舞会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

审美教育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以审美媒介为教育手段,一是以审美心理和人生的塑造为教育目的。大学的审美教育更应该把握好这两重含义。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他们能真正的辨别美丑,能在纷繁的网络歌曲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这样就可以增强他们面对不健康的网络歌曲的“免疫力”。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试着避免从音乐本身来谈音乐和评论音乐,利用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以从音乐与道德的关联来认识音乐的纯净与质朴;从音乐与哲学的关联来了解音乐作者在音乐创作中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可能性;从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了解其他艺术对音乐的濡染和渗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品位,净化大学生的灵魂。

(三)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多结合网络教学

篇7

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早已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实际运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第一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它的内容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地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所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程度及今后对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内容的研究。

一、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长期以来的教学情况统计发现,在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且没有针对性,计算机实验环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目前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较低,从而导致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水平普遍不高。

另外,艺术类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专业特点、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源构成、个性特征和未来的工作方向等都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基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目前,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艺术类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大一入学时学生生源地(城市、乡村、边远山区)差别造成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较大,城市学生从小学就参与了计算机课程,而乡村或者边远山区学生可能到上大学时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二是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比如音乐、舞蹈、美术、戏剧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很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给这些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三是生源构成不同。艺术类院校的城市学生比例较其他非艺术类院校要大,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学生自信心强,公众交际广,表现欲望更强烈,但是怕吃苦,不易持之以恒地静下心来思考学习,这也使得他们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难以掌握。四是个性特征突出。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大部分学生性情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张扬,感性认知能力强。五是专业技能突出,有一技之长。艺术专业课大多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其他专业更密切,教师的文化修养、个人风格、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都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影响。

二、提高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针对艺术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特点,探索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笔者提出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以期切实有效增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基础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情况参差不齐,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首要问题。当前学校仍然是实行班级授课制,以大班教学为主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层次情况划分小组,安排基础好、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共同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用适当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演示后,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辅导,实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学过程实行分层施教,教师在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需要的同时,还应区分作业完成层次。这样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对于课程的基础知识模块统一讲解学习,而对于专业技能模块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如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编辑处理软件的学习;舞蹈、影视专业的学生侧重于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侧重于图片处理、三维图制作等软件的学习;公共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的则注重图像处理、报刊和杂志的排版等相关软件的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上。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根据艺术院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计算机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类学生而言是形象思维多于理性逻辑思维,讲解新的知识时最好先给他们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表达,让他们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组成结构时,打开不同时期的计算机机箱,给他们展示和讲解相关的部件和功能,然后进一步阐述其工作原理等。

4.利用任务驱动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功能与目标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这一原理,其主要的教学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笔者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上将这个教学原则比喻成“一棵大树,问题(任务)驱动”的原则。即:把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构建为一棵大树,把其中的三个层次,即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构建为“枝”(每个知识层次就是大树的一个分枝),再把每个知识层次中的若干个知识点构建为下一级分枝。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采用任务(问题)驱动的方式,每一个知识层次都从实际的典型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或任务,明确目标),最后逐渐展开分析解决问题,在讲叙实例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融入。这种精选实例,将知识点融于实例中的教学方式能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迅速认识他们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树”,由“树”找“枝”,由掌握单个知识点发展到掌握整个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并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特征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这样,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信息社会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课堂上学完。所以,教师应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习的且终生有用的东西,比如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真正做到增强学习效果。

综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作为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育,既有和其他专业的共性,又有其独有的特性。艺术类院校如何在注重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从而增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B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9-01

(一)从批判性思维运动到批判性思维课程兴起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批判本国教育的大量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学生学到的知识越来越新,获取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却明显变低,尤其在“高阶认知过程”方面,有继续弱化的趋势。专家认为,正是高等教育的缺陷使美国丧失了百万社会栋梁。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当代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认为科学的精神实质是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运用批判理性主义把科学发现过程建构为四阶段图式,即“问题—尝试性解决—排除错误—新的问题”。①

受波普尔启发,美国学者认为不仅科技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日常生活和参与民主社会都需要批判性思维。20世纪90年代,批判性思维运动达到顶峰,并带来以下几项成果:第一,在高等教育中出现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即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第二,出现一种以批判性思维理论为基础的考试类型,主要有:GMAT(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SAT(大学本科入学考试)、LSAT(法学入学考试)等。不同以往的知识型考试,其主要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非知识。

(二)从单纯批判性思维训练到跨学科融入

美国除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课程开设,还在各学科教学中加以强化。②当前美国高校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主要有三类:

第一,单纯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美国高校大多采用此类,具体课程名称繁多,如批判推理、批判性思维等。 以论证的辨识—图解—重构—分析—评估为主要内容,不包括任何形式论证法。

第二,包含批判性思维的逻辑课程。因在批判性思维推理过程中很多时候要用到逻辑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将逻辑教学当成一种培养手段。

第三,将批判性思维技能与学科教学结合。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更是一种互动过程。学生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批判性地思考,形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三)从学术研究理论化到国家教育制度化

作为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行为,美国各领域的专家对批判性思维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全国性批判性思维教育和专门研究组织不断涌现。目前主要有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批判性思维基金会、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它们分别从科研、资金和制度方面保证了美国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

随着各界的共同努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培养目标被纳入国家教育法规中。 1973年,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表现》报告,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当时及未来的主要目标,其中第五条提出“为社会的自我更新开展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克林顿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Goals 2000:Educate America Act—GEAA)。该法对美国2000年的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有“要大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推理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进行流畅交流的能力。”③这正是被解析了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目标。之后此目标被布什政府继续采用。

(四)美国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批判性思维在美国的发展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重新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批判性思维运动在美国的兴起,是对高等教育目标的一次重新认识。二战以后,美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但教育质量也出现大幅下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这时候的美国很相像。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绩却没有随之上升。相反,在大扩招后,由于人均教育资源下降,生师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跟不上,学生的素质出现下降,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滑。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批判性思维作为“元思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能为其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提供方法指导和智力支持。

(2)重视批判性思维研究

不同学科的研究不仅能促进学科融合,也是产生新理论的必然条件。美国批判性思维理论发展非常丰富,与之相比,我国落后了很多。具体说来我国可从下几方面为之努力:首先,形成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学术氛围。只有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取得了一致认同,才会有更深入的研究。其次,重视理论研究,只有理论发展了才能为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实践做出指导。最后,培养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专业组织。信息社会中,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前沿信息的掌握。专业组织间的定期交流和信息共享将加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制度化

教育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看改革的目标能否成为国家政策。在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④我国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不足,纯粹知识的掌握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项制度明确提出并列入培养目标,将决定我国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真理、合理性和科学知识增长[A].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308-318.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96-02

学习方法指导研究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洛曼指出:“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他们如何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解决问题,却很少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现在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我们需要总结关于怎样学习,怎样记忆,怎样解决问题的一般性原则,然后设置一些传授这些一般原则的应用性课程,最后把这些一般性原则渗入到学生的各门学科中去。”随后1970年,保尔・朗格朗对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并对学习方法指导与终身教育的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阐述[1]。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主要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习高等数学,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与学如何有机地配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围绕这一主题对一些特殊问题国内也有一些研究[3-4]。但对这一问题系统研究的还很少。本文通过对高等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现状的剖析,提出普通高校大学生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改革的基本方法,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这是因为创新人才既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离开创新人才培养,国家、社会都不会进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是高等院校教学功能的根本目标所在。创新人才通常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人才的构成要素是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诸多方面。高等数学是普通高校大学新生首选课程之一,掌握好高等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授学生如何掌握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些教师甚至认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因为检验高等数学学习的优劣在于学生高等数学的考试成绩,而高等数学考核的手段就是做题。解高等数学习题需要分析问题、寻求方案、将已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不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所在吗?于是他们得出高等数学不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只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高等数学教育只有通过传授高等数学知识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另外,也有部分人认为: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多,课时越来少。并且高等数学任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重,低年级大学生学习压力大,再加之高等数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而高等数学知识体系几百年的千锤百炼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理论体系,有问题不适合研究性学习方法。由于人们缺乏对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与外延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得高等数学任课教师不仅对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缺乏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对加强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因此,强调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在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改革甚至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十分必要。

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习指导的研究已经成为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不仅具有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的功能,更有助于学习科学的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普通高校高等教育中开展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意义,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说明:

1.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党的十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务委员刘延东在题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创新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指出“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构建多元学习模式,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高等数学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创新学习方法,改革学习方法指导。

2.是信息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的接受学习方法、工业社会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法之后,人们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新理论、新方法及井喷式的知识信息。因此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要求。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对学生而言必须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让其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对高等数学任课教师而言,必须强化高等数学研究型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组织指导学生去开展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观的充分体现。高等数学是普通高校的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以应试为目的,以接受性学习方法为前提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和高效学习方法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模式,久而久之,形成“两强两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弱)之现状。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是传统的学习指导的挑战,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学习研究的自主性、探究性,强调问题发现及对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其形式在于引导而不是教导。

4.是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的师生观的最好诠释。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让过去《高等数学》教材和辅导教材便是学生的知识世界变为整个世界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得信息、知识和方法。高等数学任课教师的功能作用由原来的选择、组织、计划、决定和评价转变为以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的帮助、合作和参与,提倡教师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和互相学习。“引导、理解、协作”将构成良好师生关系。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学习化社会。加强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突出素质教育、大众教育的改革宗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特别是在高等数学学习的低年级阶段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基础的时期。教学生如何学习,使之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整个学习方法指导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数学素质的培养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数学课程在大学生的整个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课程本身又以理论高度抽象、推证逻辑严密、计算方法巧妙、应用涉及而著称。加上课程信息量大、课时少、缺少系统集中学习指导,要学好这门课程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有效的高等数学学习方法和系统的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是广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马忠林.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灵华.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170.

[4]杨芳.数学公共课研究型教学模式之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15-1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26-02

一、教学分类及目标

高校分大类招生后,作者认为:文科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至少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适应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第二类:适应于社会管理类、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类等各个专业;第三类:适应于法律类、政治学类、历史类、文学类和外语类等各个专业。

对于第一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等数学课程有明确的指导与要求,在此无需赘述。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等数学课程没有明确要求,这就留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实际上也不可能提出明确的、统一的要求,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专业制宜,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全国有许多高校对此两类的教学都有一个传统的误区:那就是将理工科高等数学内容删减、将难点删去、将课时压缩,外加一些数学史等,然后还是按照理工科教学模式来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等,似乎这就是文科高等数学,其结果是对所有的文科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或相似)教材,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现在,如果我们对此作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它既不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理念,也不完全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当然也违背了开设文科高数课程的初衷,其教学有效性远低于预期。

对于第二类、第三类,本项目组认为,它们的课程定位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试图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最终为学生运用量化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上的指引,这就是对文科数学课程最本质、最简单、最通俗的定位。

除了它们的共同点之外,还有各自的特点:第二类更侧重于扩大大学生的综合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特别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和量化思想,而第三类则更侧重于将数学的思维方法与文科数学的具体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数学内容为载体,将数学思维的方法渗透于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看到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和魅力。其核心是充分地揭示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真谛――数学思想。综合上述分析,本项目组拟定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在充分认识文科专业的特殊需求和文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殊认知结构和特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于第二类高数课程,探索如何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凸显数学应用的方法和量化思想。

对于第三类高数课程,探索如何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凸显各种思维训练和培养学生缜密、精确的思维习惯。

2.而要达到上述目标,本项目组认为,最后将会落脚于如何从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上促使学生在学习文科高数过程中采用“深层法”学习,这是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就当前文科高数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此处的“深层法”是指:以理解思想和探索意义为目的,把学习任务和自己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出规律及潜在的道理;把学习任务同已有知识(包括文科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所学数学内容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把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同一课程中其它部分内容,或者和其它课程内容联系起来。总体来说,所关注的是各个知识点中的意义、要旨、思维方法或相互关系。

与“深层法”相对的是“表层法”,即把学习看做是来自外界的一种强制性任务,因而试图去应付这些要求。其学习动机具有实用性、工具性的特点,想花尽量少的功夫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考试。其采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把学习重点放在互不关联的部分,把相互关联的部分分割开来(比如把原理和例子分割开来),重点关注的只是罗列数学知识,尽可能准确地去复制这些基本知识,为考试而不是为理解而死记硬背。总体来说,似乎是对学习十分专注但却对学习目的不作任何思考,把学习重点放在数字、例题或者数学公式本身上。文科高数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采用“表层法”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差。

二、教学改革的策略

从改革的路径来看,本项目组认为:对于不同的高校,选择并确定文科高数教学内容,改革文科高数教学方法决不是“拍脑袋”或“想当然”或“照搬”或“跟风”的事情,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为此,拟定在探索当前文科高数教学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探索从当代教育理念学校培养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文科高数课程定位文科高数课程目标文科高数课程教学内容文科高数教学方法,依据环环相扣逻辑链的相互依赖性,最后落脚于教学方法创新这个目的。

从改革的策略来看,正因为教与学从根本上说是相互关联的,以教促学是根本,有效的教学是判断它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是否把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学的看法)与学生对教学的认识更加协调地联系起来,因此,高质量的教学意味着去发现学生在具体学习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并在教学中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意味着发现学生对对自己所处的具体学习情景有什么认识;意味着要对与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意味着深刻思考如何改变所有或其中部分因素以激励学生采用“深层法”学习;最后还意味着要对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效果进行及时检测(此处不是传统考试!)。

从改革的步骤来看,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教师)是如何感知文科高数的教与学;其次,需要认真分析自己(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学校的定位、文科高数定位、专业、院系对文科数学重视的程度以及学生整体情况等六个要素),并认识这一环境对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和影响,同时需要认识并了解学生对教学情景是如何理解的;再次,需要以这种认识为出发点,不断地修正、调节、改进自己的教学。由此摸索出适合当前文科高数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改革的重点及预期

1.教学改革的重点

(1)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方法创新不是为教学方法改革而改革教学方法,而是要与教育新理念、学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等相匹配,从课程的定位(源头)来探索文科高数教学方法的改革。

(2)本文认为:与理工科相比,文科高数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不同,既要考虑到不同高校(因为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不一样),又要考虑到不同的专业(因为不同的文科专业对数学的期望值不一样,有的侧重于数学方法―量化的方法的应用,有的侧重于思维的训练,习惯的形成等等),还要考虑到面对的是文科学生(因为要充分考虑文科学生的特殊认知结构和特殊认知规律)等等,本项目以此为指导思想,来进行探索并实践。

(3)本文的观点与以往不同,一般认为:有效的文科高数教学就是组织建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教学技巧,或者是灵活的讲课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等。但本项目组认为:①上述仅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但不应该把它作为改进教学的重点。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学习的方法才是聚焦的重点;②与具体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技巧相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③从教师怎样设计课程教学到他们的学生如何理解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视角上的转换。

2.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1)夯实对文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夯实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有效通道;

(2)减轻文科学生学习数学和文科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负担,切实提高文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3)提高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将提高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1

一、数学教学现状

(1)学生方面

一方面:经历了高中时期大量的题海战术折磨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思想上都比较放松,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进入三本院校的学生,数学底子本身就薄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完全依靠老师的逼迫。

(2)学科方面

中学数学的教学,学习内容更具体,主要学习数的计算及应用;而大学数学的内容更抽象、更一般,侧重于研究一个理论由来的原因。面对一堆数学符号,一时没办法接受,学生就傻眼了,完全看不懂,仅有的一点学好数学的信心丧失了。

(3)教师方面

一方面:为了响应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大大缩减了各类数学课的课时,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给学生造成了数学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无形中给数学老师带来挫败感,从而影响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授课速度更快,有时一节课十几页的内容就讲完了。一部分教师过多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只注重传授知识量的多少,而不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教学效果不佳。

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学校经常教导我们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

1引导作用:表现为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反映说:“我已经很努力的学了,可就是学不好。”这就是没有找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职责应当是突出教学而不是教书,“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教学,不是教会学生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走出大学校门后能快速适应当今的学习化社会,在新的工作环境或任务面前能提出独到见解,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示范作用: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情投入。教师的授课不是一种照本宣科,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在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教师的这些状态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的魅力、逻辑的力量。

教师不应该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应注意随时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随时做出调整。在课上,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但也应该要相互尊重、对待知识平等接纳。在课下,跟学生形成朋友关系,关心他们的业余生活,尤其三本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受欢迎程度直接影响该科的学习。

(2)改革教学手段

为不断提高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改革教学手段,贯彻启发式教学。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作为三本院校的学生,数学底子差,对知识的反应慢,完全依靠多媒体,一节课所授内容太多,难以消化,而且速度相对快,学生反应不过来,教学效果不好。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将定义、定理、例题题目等放入PPT,而将证明推导过程用板书展示出来,学生有一个反应的过程,这样比较容易接受。

2随着现代网络的发速发展,合理利用网络,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可以在网上给学生进行答疑。实现当面辅导与网上答疑相结合,使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3)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一方面: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随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态,采取鼓励式教学。表扬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鼓励底子差的学生。另一方面:每个专业、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基础也都不一样,教师应依据每个班级掌握知识的能力,适当调整课时进度,做好教学内容安排、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岩.经济数学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6

[2]严士健.数学思维与数学意识、创新意识、应用意识[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