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2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儿童康复训练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治疗方法之后,取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1],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5月到2014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患者共50例,结合实际治疗状况选用孤独症诊断标准和儿童孤独症评定表,如果儿童的各项评判项目分数加起来大于或者等于30分,则可以断定该儿童患有孤独症。本院接受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共50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童14例,女童11例,平均年龄为3.71±1.59岁,C-PEP发展总分为19.32±12.01分;对照组男童12例,女童13例,平均年龄为3.68±1.67岁,C-PEP发展总分为22.34±14.98分。
1.2 康复训练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接受康复训练,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每项训练均每天1次,1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一个星期持续6次,连续3个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训练基础之上,联合采用生活环境刺激法进行治疗,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儿童孤独症心理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在康复治疗之前、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比较
观察组康复训练之后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六项评分与康复训练之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观察组康复前后治疗效果明显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日常生活环境刺激治疗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第一,在家庭中设置了儿童游戏房,房间内光线以明亮、色泽充沛为主,同时可以满足儿童听、看以及触摸等行为需求,房间内颜色布置鲜亮,设置各种玩具,如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等。患儿除吃饭和睡觉时间之外均在游戏房中度过,家长最好相陪;蹦蹦床、洋娃娃以及羊角球娱乐设施的游戏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每次,其余游戏均控制在4分钟左右每次;第二,家庭氛围和谐。吃饭时由两个以上家人相伴,儿童自主进餐,进餐过程中与儿童保进行愉悦地聊天;第三,家长每天给儿童进行早晚沐浴,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第四,设置儿童独立卧室;第五,每隔15天改变一次客厅布置。医院:第一,设置儿童游戏室;第二,午餐时间安排多个患儿由家长陪同进餐。社交:患儿可以每周参加2次亲子园,每次时间控制在60分钟左右;家长应该定期带患儿外出旅游,每周1次,每次时间不低于120分钟。
综上所述,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时,可以应用行为分析法、引导式教育以及感觉统合训练、以及日常生活环境变换等治疗方法,其中日常生活环境变换法能有效改善儿童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2]。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212
孤独症也被称为自闭症, 因多种生物因素导致大脑发育出现障碍[1]。儿童孤独症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通过教育训练促进患儿认知功能、语言功能等。本文以30例儿童孤独症为研究对象, 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恢复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60例儿童孤独症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 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孤独症相关标准相符[2];其中男34例, 女26例;年龄2~7岁, 平均年龄(3.6±0.5)岁。按照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家长带领患儿积极参加医院孤独症训练中心举办的亲子训练, 同时可在家庭中开展, 其训练内容包括:孤独症基本知识、训练方法(ABA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综合训练等)、行为问题处理等。ABA训练可行一对一训练, 手把手教学, 家长重复多次活动, 需要患儿能够学会并可记录。逐渐从一对一教学活动开始小组上课, 逐渐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式训练可以小组训练模式, 包括患儿的体能、语言、社交、性格等, 将知识、动作、语言相互联系, 将复杂动作分为简单步骤, 以儿歌语言贯穿整个动作。感觉综合训练中, 先行综合检测患儿感觉, 明确其中问题, 根据其结果制定感觉综合训练计划, 选择合适训练器械及训练量等, 使患儿在玩乐中根据各种感觉综合训练刺激患儿本体、视觉、听觉、触觉等。为家长制定家庭培训计划及康复训练教具, 每天训练时间需在5 h以上, 1周不得少于6 d。每3个月到训练中心评估, 并为下阶段的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为期12个月。
对照组给予机构康复训练模式。患儿于训练中心接受12个月的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个别式训练、小组训练、集体训练等, 4 h/d, 5 d/周, 训练内容与观察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3] 根据《孤独症患儿发展评估表》, 包括感知觉(55项)、粗大动作(72项)、精细动作(66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项)、社会交往(47项)、生活自理(67项)及情绪行为(52项)8个方面, 每项1分, 分数越高, 改善程度越好。
1. 4 疗效判定标准[4] 根据患儿发展评估评分, 显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6分以上;有效: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8~15分;进步:治疗后评分较之前提高1~7分;无效:治疗前后评分无变化。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为76.7% (23/30), 即显效23例, 有效5例, 进步2例;对照组治疗显效率73.3%(22/30), 即显效22例, 有效6例, 进步2例;两组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治疗前后指标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感知觉(24.3±5.6)分、治疗后(37.4±6.4)分, 粗大动作(45.3±6.8)分、治疗后(64.7±4.8)分, 精细动作(36.3±5.2)分、治疗后(46.9±8.2)分, 语言与沟通(48.1±6.2)分、治疗后(68.9±5.2)分, 认知(28.1±6.8)分、治疗后(42.6.1±4.3)分, 社会交往(20.3±4.8)分、治疗后(35.9±5.7)分, 生活自理(28.9±6.7)分、治疗后(47.9±7.3)分, 情绪行为(23.8±4.7)分, 治疗后(42.6±5.1)分;对照组治疗前感知觉(25.0±5.1)分、治疗后(37.6±5.1)分, 粗大动作(44.6±7.1)分、治疗后(65.1±5.2)分, 精细动作(36.0±6.1)分、治疗后(45.3±7.0)分, 语言与沟通(47.3±5.8)分、治疗后(69.0±4.8)分, 认知(27.9±6.0)分、治疗后(42.0±4.4)分, 社会交往(21.6±4.0)分、治疗后(34.8±4.7)分, 生活自理(27.6±7.2)分、治疗后(45.1±6.5)分, 情绪行为(24.8±7.5)分, 治疗后(41.9±5.6)分。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3 讨论
孤独症在目前属于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存在社会交往、认识功能及言语沟通发育偏离, 大多数患儿无法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中, 同时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也大幅度降低, 在很大程度上家长也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及生活负担。患儿孤独症的发生, 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以脑部损伤为常见原因, 且孤独症患儿脑部整合功能网络缺陷, 对事件无法处理整合, 难以对一个场景的内容、数字、文字进行想象, 也难以与他人交流。对患儿孤独症的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 多是采取行为干预及教育训练, 对患儿行为、语言、感知、社交等进行训练教育, 以此改善患儿综合行为等。通常康复训练, 可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
现今大量资料显示, 患儿孤独症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数百万家庭面对患儿孤独症、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显著增加[5], 对其及时采取康复有效训练, 对促进患儿积极身心发展及减轻家庭负担起到显著意义。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可通过各种情景, 加强孤独症患儿的生活自理和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康复训练是患儿在家庭生活中, 根据机构中心为患儿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及社会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 使患儿能够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显效率76.7%与对照组的73.3%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家庭康复训练与机构康复训练模式均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 其应用效果显著, 家庭康复训练模式可显著提高患儿感知觉、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及情绪行为, 与机构康复训练无较大差异。
机构康复训练, 社会需求大, 费用昂贵, 且部分康复服务无法满足患儿康复需求, 家庭需要承担较大的经济负担, 使大部分患儿无法完整接受康复训练。因此通过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对家长的培训, 在家庭环境中实施康复训练, 节省了经济成本, 并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且在患儿日常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中, 可消除患儿陌生感, 提高患儿兴趣, 提供情景与练习机会, 增进患儿行为, 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患儿社会动机的激发, 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
综上所述, 对孤独症患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儿自理能力, 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肯定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献英, 朱宏伟, 张桂欣.日常生活环境变换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8):101-103.
[2] 俞宁, 彭建军.高压氧治疗对患儿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临床儿科杂志, 2010, 28(7):686.
[3] 肖秀云, 杨峰, 崔丽霞. 培训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患儿孤独症的疗效观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88-89.
相关数据表明,截止到2005年12月份,我国14岁以下的残疾儿童数量达到了387万人之多,占到了我国全体残疾人总数的5%。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发育迟缓、脑性瘫痪、智力发育迟缓、听力残疾以及自闭症等类型的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语言障碍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对特殊儿童语言障碍进行矫治,并且培养特殊儿童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好地将特殊儿童语言潜能开发出来,这些都成为了语言治疗人员以及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试论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内容与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
(一)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
所谓的前语言时期语言能力训练就是指特殊儿童能够说出的第一个具有意义的单词前时期。在前语言时期中,特殊儿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儿童大多数已在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刺激,并且为自己学习语言做准备工作。这一阶段中,实施语言康复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特殊儿童积累一些语音表象,发展特殊儿童语言学习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因此,实施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诱导特殊儿童进行无意识交流,训练特殊儿童通过不同音长、音强以及音调的哭叫声来表达儿童生理的需求以及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听觉的敏感度,使儿童能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引导儿童能够发出一些单音节,鼓励其逐渐发出一些连续音节,培养特殊儿童交际的倾向,并且使其能够理解和表达一些具体概念词。
(二)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伴随着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特殊儿童开始有意识和有能力学习一些常用的词汇,并且开始使用语言来和外界进行互动。在这一阶段中实施特殊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使特殊儿童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将他们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转变成为简单语言符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词语。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人员还要通过实施词汇训练来帮助特殊儿童扩大其自身的词汇量,加深特殊儿童对于词汇和词义的理解。
(三)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
特殊儿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语言发展阶段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词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使用。因为词组具有很强的语法规则,习得词组结构就表示他们已经能够掌握一些语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标志儿童语言发展步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阶段。所以,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必须要将词组训练作为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一)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够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生动有趣以及立体形象的语言训练材料,并且能够把成分替代、反复强化以及预言示范等等特殊儿童语言教育手段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实施,这也就从本质上强化了传统的特殊儿童语言训练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手段实施。与此同时,要求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必须要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要求特殊教育人员实施全程的指导。原因就在于,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必须要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来实现。
(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进行拓展
人类表达客观世界最为重要的渠道和手段就是语言,但是,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前提就是认识,认知思维是所有语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在进行语言训练内容设计以及语言训练方法选择的过程中,都必须要综合考虑特殊儿童认知的能力,根据其认知能力来选择一种特殊儿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的康复训练目标。与此同时,特殊教育工作者还要巧妙并且充分地利用各种手段来强化特殊儿童对于语法规则以及词语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在理解这一基础之上,儿童才能够在不同情境里面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句子或者词语。
(三)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
实施语言康复训练最终的目的就在于使特殊儿童能够充分运用语言,因此,在实施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那些特殊儿童生活过程中需要的语言;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教材的时候,必须要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将特殊儿童日常生活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语、词组以及句子作为重点的训练内容;在选择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时候,必须要选择那些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场景来实施训练,并且要将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效果评估过程中,同样要尽可能的对儿童运用日常语言的能力进行评价。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特殊儿童前语言能力训练、特殊儿童词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以及特殊儿童词组理解及表达能力训练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内容,接着又从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传统方法、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认知拓展以及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要结合生活实际这三个方面探讨了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手段。
一、听障儿童听觉言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聋儿康复教育教学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材,各地聋康机构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这种情况下致使各地聋童康复教育发展不平衡。
康复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有爱心、恒心、善心、细心,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训练内容和方法既要适合听障儿童的特点,又要有长期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三万名新生聋儿。面对孩子的失聪,鉴于对聋教育认识的缺乏,许多听障儿童家长面对失聪的孩子不知所措,采取只养不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聋童自然学不会发音说话,甚至不会模仿唇型,更有甚者,因为长期缺乏锻炼,有些聋童的舌头出现僵化现象,不能自主控制舌头的活动。
2.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存在问题
(1)训练中不重视计划性的系统康复与及时评估
当听力受损的孩子带上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后,他们的听觉能力开始像出生的婴儿一样,除了要慢慢学会听声音和明白声音的意义外,还要通过听和读语来认知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受听障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听力状况不协调的干扰,面对训练初期的听障儿童能较快掌握简单词汇发音的良好局面,不重视及时评估听障儿童的整体听觉言语水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致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水平呈现“昙花一现”的现象。
(2)在训练过程中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一对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孩子就可以听清声音,可以开口学说话了。这对大多数聋童家长来说是认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对听障儿童而言,听到、听清了声音,仅是迈进有声世界的门槛,为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在实际训练中只注重发音、学词、说句,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不注重语言思维的培养,使许多听障孩子言语能力低。有的听障儿童借助助听设备模仿发音学说话,即使说出一些生硬简单的词语、短句,也只能理解为“鹦鹉学舌”式的说话。加以测试,会发现他们只会机械重复不会灵活运用,回答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
三、教育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明确康复训练的指导方向
(1)正确的诊断并验配合适的助听设备是康复训练的前提。
首先必须请专业人员根据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听力诊断,帮其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听力、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差异对听觉言语状况做出初步诊断,是训练初期的重要环节,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长期和阶段训练计划。
(2)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定期评估是康复训练的指导方 向?
教师根据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和个体差异制定集体训练计划和个别长期、阶段性的训练计划。完成最初的训练计划后,听障儿童听觉能力通常就会初步建立起来,再根据实时的评估对中期的训练内容、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训练中经常复习前期的内容,反复应用,避免遗忘,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巩固和运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明确指导方向。
2.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康复成功的有力保障
(1)听觉意识的开发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听障儿童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进入有声世界。虽然听障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和健听儿童大体相同,但不能像健听儿童那样以“自然习得”为主,聋童“听话”,需要作“听”的引导。这如听力健全的人虽能听清音乐旋律,但不都能像歌唱家那样唱出美妙动人的歌曲。还必须掌握乐曲的音准、节奏和发声的基本技巧才行。因此有了聆听的习惯,建立起听觉意识其语音清晰度和言语能力才能正常发展。
(2)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开发听觉意识的同时,进行发音及正音教学,在逐步提高语音清晰度和语调的漫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发展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厨绕儿童生活的衣食住行,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过语素、词语、短语、短句、长旬、短文由易到难逐级发展。在句子教学中,通过看图说句、表演说旬等手段。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训练昕障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其言语能力。教给他们按照正常语序观察图片的方法,启发他们按照主谓语的顺序说词语,由词带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日常生活把不同词汇引人句子组成新句子,生成句式。通过替换练习使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从而建立正常的语言思维。如:在教“弟弟哭”时,教师接照正常语序依次指图问“谁?…‘怎么了?”避免说出“哭弟弟。”这样的倒装句。语音矫正和声调练习则贯穿整个听觉言语训练的始终,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语音强化,加强重读、有节奏地读等语感训练。
总之,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教师在进行听觉意识开发和发展言语训练时,只有采取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如何消除听障儿童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其智力。提高适应社会语言环境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c)-011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therapeutical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Methods Forty-eight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dextromanuality) from January to November 2015 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25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mod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he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 in addition. The scores of 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 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children neur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scale of two groups were investigated before and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4 months of treatment, scores of CARS [(30.96±5.94) points], ABC [(89.64±15.54) points], DQ value [(65.80±9.94) poi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36.17±7.52), (100.04±12.75), (59.65±10.18) point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model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left side of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joi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effects in improving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ereotyped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High-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是一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广泛性发育障碍,患病率逐年升高,其较高的终身致残率使该类患儿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目前治疗方法虽较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研究发现此类患儿额叶功能存在异常[1],本研究在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基础上加入对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的高频经颅磁刺激,增加了疗效,缩短了疗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1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右利手)48例,其中男孩36例,女孩12例,平均年龄(4.09±1.17)岁。患儿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诊断标准:所有入组患儿均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年龄2~6岁,性别不限。②家长自愿选择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能完成4个月康复治疗者;③右利手者。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有癫痫疾病或脑电图有异常不适宜进行高频经颅磁刺激者;②有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患儿;③治疗期内接受其他治疗者;④颅内有金属异物或颅内手术史;⑤曾接受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⑥合并重要脏器疾患。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模式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同时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则仅进行康复训练。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治疗前1周检查脑电图,对于脑电图正常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DQ)测评1次。治疗过程中选用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 2型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其中治疗组患儿采取仰卧位,刺激部位按照国际10/20系统定位为F3点,治疗模式选取高频重复刺激,通过检查患儿脑电图alpha峰频来确定治疗频率,治疗强度依据患儿个体运动诱发电位强度的100%来确定,常规治疗每天1次,刺激时间为20 min,连续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0 d,6个疗程后再次对治疗效果进行1次评估。
1.4 评估方法
评估医师选择2位康复科主治医师,均通过量表使用培训,评估量表选用ABC量表(总分≥31分为自闭症筛查界限分;总分>53分作为自闭症诊断界限分)、CARS量表(总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总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ARS总分、ABC总分及DQ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较本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ABC各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ABC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两组ABC因子中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交往和躯体运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余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孤独症,是异常神经发育导致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其起病于婴幼儿时期,核心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2]。该病患病率近年来急剧上升,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亦未发现特效药物,而临床治疗方法亦缺少特异性。目前国内外治疗此类患儿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的教育和康复训练[3],这些方法包括:①个性化教育方案(IEP);②结构化教育(TEACCH);③应用行为分析法(ABA);④听觉综合训练(AI,T);⑤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⑥音乐疗法;⑦感觉统合训练;⑧地板时光(floor time);⑨感觉统合训练等,以上治疗多为干预疗法,仅使部分患儿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该类方法和疗效仍存有一定的争议[4],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预后仍较差。
现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可塑性与正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5],主要表现为大脑局部皮层的连接性高于皮层间连接性,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主[6],从而导致信息进入大脑后选择性降低,无法区分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但正常儿童由于神经元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可以通过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来进一步提高信息输入及辨别能力,从而保持其兴奋水平。Oberman等[7-8]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其皮层可塑性较正常儿童表现得更为异常,因而通过改变局部皮层的兴奋性和可塑性成为治疗孤独症的新选择。目前行为学、尸体解剖及影像学等研究发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额叶区存在明显的结构与功能异常[1],临床研究同样证实,额叶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9-10],从而提示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可能与额叶发育异常有关,而这一研究发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考虑到常规康复训练无法直接作用于大脑局部皮层,仅能起到“治标”的作用,而经颅磁的相关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有深部刺激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背外侧前额叶区域,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孤独症症状[11],从而在孤独症的治疗手段上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其应用“∞”字形线圈,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一定的脉冲磁场,该磁信号可以无衰减地穿透头皮和颅骨而刺激到大脑皮层,在脑内产生感生电流,改变皮层相关神经细胞的电活动,通过改变刺激频率和强度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12],进而影响神经活动和精神活动。多研究发现[13-17]在孤独症治疗上通过重复经颅磁刺激前额叶来改善其症状较为明显,但其被试年龄较大,甚至多在15岁以上,也有少量研究者应用于2岁左右的儿童[18-19],但仍无法满足“早发现、早干预”的治疗原则。本研究对象选择为2~6岁儿童,其传统康复训练配合差,疗效多不满意,本次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旨在探究以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治疗组ABC各因子发现交往和躯体运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高频经颅磁刺激(≥5 Hz)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改善局部的兴奋性,增加局部脑灌注,影响脑细胞代谢和神经电活动,并可以提高皮层长时程的可塑性调节[12]。本研究主要刺激背外侧前额叶,而额叶功能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故治疗组较对照组其治疗前后ABC总分、CARS总分及DQ值总分变化明显。同时重复经颅磁刺激不仅刺激作用于局部,还能经神经突触传递,从而使远隔部位同时产生作用[20],并进一步引起神经环路的兴奋性改变,增加神经间的连接而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21-22]。通过分析患儿ABC各因子发现其躯体运动亦较前有明显好转,考虑F3区和初级运动皮层位置近,磁刺激远隔部位也同时产生作用,故躯体运动评估较前好转。ABC中的交往因子改善可以看出大脑的认知功能亦得到改善。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经颅磁可以诱发大脑皮层兴奋性,通过刺激背外侧额叶来改善孤独症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联合康复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尤其对非语言障碍引起的交往障碍与躯体运动障碍治疗有效,但本次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少的遗憾,由于伦理问题未行双盲、假刺激处理,且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Hutsler JJ.Casanova MF. Cortical construction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columns,connectivity and the subplate [J]. Neuropathology and Applied Neurobiology,2015,8(1):52-59.
[2] 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诊疗现状与展望[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36(4):482.
[3] 席彩萍.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54-157.
[4] 邹小兵.儿童孤独症诊断与治疗新动向[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0(4):294-296.
[5] Enticott PG. A preliminar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study of cortical inhibition and excitability i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and Asperger disorder [J].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2010,52(8):179-183.
[6] 樊越波,彭晓玲,黄丹.自闭症患者视觉信息加工的超常能力概述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5,2(30):53-57.
[7] Oberman L,Ifert-Miller F,Najib U, et al.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provides means to ass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excitability in human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 Frontiers in Synaptic Neuroscience,2010,2:26-26.
[8] Oberman L. Abnormal modulation of corticospinal excitability in adults with Asperger’s syndrome [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6(6):2782-2788.
[9] 袁唐津,唐向阳,陈祚胜,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前额叶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8(48):687-690.
[10] 梁雅慧.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10(30):959-962.
[11] Dell Osso B. Meta-review of metanalytic studies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 [J]. Clinical Practice and Epidemiology in Mental Health:CP & EM H,2011,7(2):167.
[12] 颜华.经颅磁刺激在儿童脑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理疗与实践,2015,9(21):1049-1054.
[13] Sokhadze E. Low-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affects event-related potential measures of novelty processing in autism [J].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2009,35(2):147-161.
一、游戏在智障学生康复训练中的作用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游戏是培智学校康复训练教学的重要形式,游戏不仅能激发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而且能使智障学生的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1.游戏有助于激发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兴趣,减轻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压力与负担
由于游戏以智障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游戏给智障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游戏的内容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又能引人入胜,使智障学生喜欢、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心旷神怡地进行有效运动,减轻了负担,有着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这对于智障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游戏可以促进智障学生对康复训练的认识,补偿缺陷,发展智力
游戏可以促进智障学生智力培养:在运动与保健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训练智障学生听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肢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孩子的反应能力和敏捷力等。
3.在促进智障学生运动能力、身体机能增强的同时,促进智障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与渲染,多种康复训练游戏的开展,不仅促进了智障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增强,而且有效地、逐步地促进了智障学生多方面缺陷的补偿和能力的提高:智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有主动积极的、有自主探索的、有坚忍不拔的、有合作交流的等,智障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智障学生有自我表现的需要,有与同伴交流的需要,有自我缺陷补偿的需要。在康复训练的游戏中,智障学生在得到康复技能锻炼的同时体验到了快乐,需要得到了满足……
二、游戏在智障学生康复训练教育中的应用
1.为智障学生选择合适的游戏
游戏很多,如何选择适合智障学生康复训练的游戏极为重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三个准则,即注重三性:“儿童性”“娱乐性“”教学性”。在选择游戏时,特教教师要站在智障学生的角度,以智障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全面、充分地考虑智障学生运动的兴趣和能力,要和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身心缺陷补偿的需要相吻合,其儿童性的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是游戏就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寓教于乐,有极大的趣味性、娱乐性、在一定的前提下,使参与的智障学生有尽可能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2.教师示范引导与学生主动康复相结合
智障儿童,特别是中、重度的智障儿童,几乎都有造成其落后的生物学因素,明显地影响了这些儿童的生理及运动功能,使他们在动作协调、步态和精细运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利用游戏活动创设一个训练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活动,使其缺陷得到矫正。
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特殊教育事业愈加受到重视,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康复工作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补偿康复工作更是热点问题。多年的康复训练,该类残疾儿童听觉言语康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目前听力残疾儿童的补偿康复工作从理念到方法还不太成熟,虽不断有康复成功的个例出现,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据调查,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康复的渠道有待大面积开通
听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是实施早期康复的最佳途径,是大面积挽救听力残疾儿童的主体工程。在我国虽有了一些关于听力残疾家庭康复的指导著作,许多地方开办了家长培训班。然而,真正在家庭康复方面经过实践,取得发言权的指导者却寥寥无几。听力残疾儿童家庭康复虽然有几个典型,然而大面积家庭康复的渠道尚未开通。导致有的学校、康复训练机构,康复训练搞得非常好,但是没有采取得力措施把家长、社会力量引入到康复训练中来,缺少有利环境,学生在训练机构中学的内容缺少应用、验证、强化的机会,结果是“学得慢,忘得快”,事倍功半。
二、听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有待深化
社区康复是指以社区为基地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它是一种康复方式和制度,与过去一向实行的“医院康复”完全不同。其内涵为“社区康复是属于社区发展范畴内的一项战略性计划,它的目的是促进所有残疾人得到康复,享受均等的机会,成为社会的平等一员。目前不少地、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还是空白。
《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实施办法”中,提出“在三年时间内通过中央、省、市、县分级师资培训,使每一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中都有一名可以向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服务的康复协调员。”各地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应依据《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实施办法”的精神,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区康复协调员,从而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不断深化听力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工作。
三、对助听器的功能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过程中,给其佩戴助听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佩戴助听器可以提高康复效率。但一部分听力残疾儿童家长对助听器认识不够全面,未能意识到它在康复中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家庭对于助听器没有支付能力。由此看出,家长的观念、经济情况是影响康复的重要因素。建议对于低收入、困难家庭,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应该开发研制价格相对低廉、声学特性良好的助听器,提高听力康复辅助器具的普及性和利用率,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
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欠完善
目前,不少地市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欠完善,应在听力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综合医疗机构、特殊教育机构等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领域的作用,力求为我所用。认真做好各地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站的审批和挂牌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康复机构网络建设,各区、县(市)康复机构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强自身能力,发挥为基层服务的作用,有条件的区、县(市)要探索引导、扶植、规范民间康复机构的政策和方法,充分发挥他们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作用。
为提升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健康发展。残疾人康复协会应在以下方面作出明确规定:(1)康复机构的性质与功能;(2)机构设置与规模;(3)专业人员配备;(4)服务场所;(5)设备与器材;(6)服务质量;(7)检查评估;(8)机构监管。
五、各级分管部门还未足够重视听力残疾儿童的早期康复工作
我国特殊儿童的早期补偿康复工作起步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种观点、各种方法尚未成熟,还没有针对各类特殊儿童系统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听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也如此,某些特殊学校,工作重心放在了所谓的新课改、素质教育这些上级安排的任务上,学前教育阶段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被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0~6岁,这一残疾儿童康复发展的关键期、最佳期被白白浪费。0~6岁儿童如果能实现早期干预,就可能完全康复,生活自立、回归社会。如果错失了康复时机,就会丧失获得满意康复效果的机会。
六、忽视全面康复训练
有些康复学校和机构,重视进行单一的缺陷补偿训练,忽视了听力残疾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教育,使得儿童某种感官的缺陷补偿成效明显,而其它方面的心理、人格与行为问题不断,同样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如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只重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忽视了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方面的训练。
七、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康复训练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大大小小的康复机构,普遍反映缺乏专业训练人员。加之对听力残疾儿童实施康复工作的全民意识不强,认识不高,个性化服务尚不到位,影响了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在听力残疾儿童康复专业队伍建设中,应依据《中国残联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2009年度实施方案》,建立起一支掌握残疾人康复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师资队伍,不断推动和促进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规范化建设。
八、康复训练资金投入不足,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宣传工作不够重视
政府开办的康复机构,由于各级组织对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科学、长期、规范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致使康复人员及康复工作经费明显不足;私立的康复机构往往以营利为目的,对儿童的训练资金投入不足。经费投入较少,严重制约着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发展。
加强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宣传工作,是康复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康复工作;汇集社会各界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各相关单位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不断完善社会化的康复工作体系。同时,要把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渗透到开展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医疗卫生等活动中去,普及康复知识,增强听力残疾预防意识,减少事故致残。还要通过宣传倡导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理念,避免残疾程度加重。听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应紧紧围绕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主线,努力提升康复服务水平,使残疾人康复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使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1(c)-0010-03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残性,严重影响小儿的智育及身体发育[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小儿脑瘫的认识不断提高,综合措施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不能一时建立起很多的康教中心为所有脑瘫儿童提供综合的康复服务。目前的教育和康复结合还未形成系统化。本研究主要探讨康教结合对学龄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发育和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青浦区辅读学校的脑瘫儿童6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诊断标准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判定的标准[2],年龄6~12岁,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训练者;②合并有严重听视觉障碍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脏等其他疾病不宜进行康复训练者。将符合条件的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29例,男性19例,女性10例;其中痉挛型19例,手足徐动型3例,混合型7例。对照组29例,男性18例,女性11例;其中痉挛型18例,手足徐动型4例,混合型7例。两组患儿的性别、脑瘫分类、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教老师依据教育评估量表评估情况制订的计划进行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康复医师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首先召开康复医师和特教老师、残疾学生家长参加的康教结合工作座谈会,会上对医教结合项目的意义、实施方法、方案进行解读,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并与家长签订知情同意书。两小组为每位患儿在康复和教育期间每3个月召开1次评价会,家长同时参与,会中也可补充病史并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经过充分讨论,找出脑瘫儿童不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在,制订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案。疗程均为12个月。
1.2.1 训练内容 康复医师根据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其内容分为以下几类。①低难度训练:包括头控制、翻身、俯卧位支撑、俯爬、坐位保持及平衡、手膝位保持、爬行等重心较低的活动项目;②中等难度训练:包括膝立位保持,单膝立位、跪行、辅助、站立(用站立架或外力辅助的被动站立)等训练;③高难度训练:包括立位平衡、独立或辅助下步行、实用性步行等训练。ADL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如厕、入浴、社会适应等项目及其有关动作的训练。
1.2.2 疗效评估 由医院康复科康复医师进行疗效评估,所有患儿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末采用GMFM-88和ADL评分进行评价,并对两组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环境为安静、独立、无干扰、采光较好的房间,患儿穿衣1~2层,在不违反评估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有父母或监护人配合看护,测试前进行交谈,情绪较好时进行,鼓励患儿发挥出最佳水平。
GMFM-88量表共88项,分5个功能区,每项4级评分,评分结果计算方法:总百分比为每个功能区的得分与各自总分相除,乘以100%之后再除以5。①临床痊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达满分;②显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5%;③有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14%;④无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未提高,甚至减少。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ADL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设计的《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百分制,每项能独立完成为2分;部分完成为1分;不能完成为0分。①临床痊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达到100分;②显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20%;③有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提高1%~19%;④无效:治疗后脑瘫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定总分数较治疗前未提高,甚至减少。总有效=临床痊愈+显效+有效[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GMFM-88评估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脑瘫儿童在训练12个月末的GMFM功能区得分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ADL评估疗效的比较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脑瘫儿童于在训练12个月后的ADL评估分值均显著提高,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瘫患儿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运动发育障碍引起,尤其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4]。随着年龄的增长,粗大运动功能趋向于愈加严重,而智力发育存在较大的代偿性和可塑性,学龄期脑瘫患儿通过接受教育与训练,在心理、智力、体能诸方面得到发展,智力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5]。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与现实环境下,采用医教深度融合的方式是实现特殊儿童“全人教育”的重要基础,首先要减少限制,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是减少限制的最佳方式,它使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6]。医疗和教育的脱节,造成负责脑瘫儿童教育的学校无从下手。这些学龄脑瘫患儿在医疗、康复机构己做了哪些康复,康复的疗效如何,他们的整个康复计划是什么,怎样与学校的教育衔接起来,学校需继续哪些功能的康复训练,学校对此深感烦恼甚至无力去解决,最终造成脑瘫患儿在特殊学校也不能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7]。而传统的医疗机构内的专业康复、社区康复、家庭康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分离脱节,影响患儿的康复疗效[8]。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单纯的特殊教育康复,还是康教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者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从两组对比结果来看,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因为GMFCS是根据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受限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所设计的一套分级系统,能客观反映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10],训练同时告知家长,让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现有的运动功能以及训练一段时间后将要达到的目标级别,家长很容易配合,医师指导老师和家长参与实施,使家长在亲身体验中看到患儿能力的进展,从而提高家长对康复治疗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在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使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尽量达到生活自理。有报道显示,应用GMFCS配合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而设定的训练动作进行康复治疗方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1]。
康教结合主要优势在于通过“康教结合”的方法,使康复与教学同步进行,可使以往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的目的,医院内的专业强化康复虽然取得较好疗效,但患儿在治疗及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12]。在医院环境中进行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教育康复很难做到系统、连贯和全面;个别教育不利于脑瘫患儿的心理发展等。学校教育是以班级授课为主,但脑瘫患儿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康复时间、康复技术不为教师掌握,因此在学校开展规范的康复治疗相当困难。很多家长认为医学的尽头才是教育的开端。然而,在求医的过程中,如果忽视教育,孩子智力的开发将被耽误,也会给医疗康复带来阻碍。
总之,脑瘫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13];粗大运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应把粗大运动功能训练作为脑瘫患儿康复的主要训练项目,同时必须依据不同的粗大运动功能水平确定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标。临床医师应充分认识脑瘫患儿的临床分型、运动水平,康复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运动障碍,更重要的是多学科合作,从而达到全面康复的最佳效果,改善不良预后。学龄脑瘫儿童通过康教结合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充分发挥残障儿童的潜能,使其社会适应能力、智力和情感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1.
[2] 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5):309.
[3] 牛相来,林清,周钰,等.头针改善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 19(5):272-274.
[4] 陈冬冬,徐东浩,杨红,等.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08,4(14):361-363.
[5] 许晶莉,范艳萍,谢闽达,等.学龄期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与智力的相关性初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 16(3):247-248.
[6] 韦正强,王磊,邓兰,等.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特殊教育杂志,2013,(1):13-15.
[7] 郭新志.脑瘫综合康复与医教结合[J].前进论坛,2011,(2):51-52.
[8] 杨臻,苏振军.住院脑瘫患儿家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56-57.
[9] 史惟,朱默,翟淳,等.基于ICF-CY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内容效度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 19(1):13-18.
[10] 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5.
[11] 何玉清,罗佳美,刘敏,等.应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对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影响[J],中国康复杂志,2012,27(6):448-449.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5
小儿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 严重影响患儿成长发育与生活质量。临床发现, 将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到小儿脑瘫治疗中, 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 加速患儿康复进程。选取60例小儿脑瘫患儿, 将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用于治疗小儿脑瘫, 疗效较好,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0例小儿脑瘫患儿, 随机分成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 所有患儿均经CT或MRI检查被临床确诊;被选患儿家属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8例, 女13例, 年龄3~36个月, 平均年龄(23.34±4.22)个月, 14例痉挛型双瘫, 5例中枢性协调障碍, 5例肌张力低下型, 3例偏瘫, 2例混合型, 2例四肢瘫;对照组男14例, 女15例, 年龄4~36个月, 平均年龄(23.41±4.20)个月, 13例痉挛型双瘫, 4例中枢性协调障碍, 4例肌张力低下型, 5例偏瘫, 1例混合型, 2例四肢瘫。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训练治疗, 观察组实施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治疗[1]:华佗夹脊、太溪、神门处施以捻转补法;曲池、肩井、合谷、阳、阴陵泉、绝骨、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处施以热补针法;太冲施以捻转泻法。施针需依患儿情况调整穴位, 以手足阳明经及督脉为主,
1次/d, 不留针。头针取百会、上星、智三针、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 与头皮水平方向成15°快速入针, 依据不同穴位刺入≥0.5 mm, ≤0.8 mm, 运针不做额外操作, 留针≥30 min, ≤60 min, 起针时用干棉球指压针孔, 每隔1天1次。共治疗6个月为2个疗程, 每个疗程3个月。
热补针法[1]:消毒取直径0.25 mm、长40 mm的不锈钢无菌毫针, 找准穴位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 右手施针, 将其向前捻按入穴内, 得气后, 左手拇指加重施压同时右手拇指将针向前继续捻按3次, 针下逐渐沉紧接触到感应部位, 重插轻提连续3次, 右手拇指再次向前捻按连续3次, 顶住守气, 保持针下沉紧持续, 有热感, 缓慢出针。
康复训练[1]:①运动训练:18个月患儿施以Bobath训练法, 翻身、四点位爬行、坐位、跪位、立位被动平衡训练、行走步态、肌力增强训练、关节活动牵拉等;40 min/次。②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训练其对日常生活行为认知, 精细动作及协调(如手、口、眼协调)功能训练, 以上肢训练为主, 25 min/次。③语言训练:创造丰富语言环境, 适当语言刺激, 行手势、符号、构音障碍、语言模仿训练等, 25 min/次。均每周6次, 配合针法治疗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GMFM:评定采用GMFM-88。综合功能:评定采用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 就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5个方面进行评价, 每项0~20分, 满分100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运动、日常生活、功能与正常儿童接近, 能言语;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运动、日常生活、功能有所好转, 病情发展良好;无效: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
显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7%(治愈4例, 占12.90%, 显效26例, 占83.87%, 无效1例, 占3.23%), 高于对照组的 72.41%(治愈1例, 占3.45%, 显效20例, 占68.97%, 无效8例, 占27.59%)(P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小儿肢体运动障碍及残疾疾病, 严重阻碍患儿生长发育[2]。临床研究表明, 中医针灸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特别是对中枢神经损伤疾病, 能够有效调节肌张力、改善患儿运动功能[2]。热补针法针刺手足阳明经、督脉相应穴位, 可通调督脉、疏通经络、健脾益肾、 益精补脑填髓、 醒脑开窍、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3]。针刺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等相应大脑皮层区域, 通过改善局部供血促进脑细胞代谢, 恢复临界脑细胞功能。热补针法再加上康复训练, 二者双管齐下, 内外结合治疗, 效果更为显著。本次研究, 观察组总有效率、综合评分、GM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优良。
综上所述, 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显著, 可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宁霞, 刘桂珍, 孙克兴.热补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小儿脑瘫患儿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针刺研究, 2007, 32(4):261-262.
Keywords children with autism; autism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于1943年首次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以社会交互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为特征的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DD)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多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医学上没有可以治愈孤独症的药物,仅能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其现状。我国孤独症康复机构总体相对较少、康复训练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训练人员的专业素养并不理想,所以孤独症幼儿的家庭康复教育训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长沙市孤独症谱系障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至7岁,男童108例,女童28例。问卷针对孤独症幼儿家长,访谈面向孤独症幼儿家长、康复机构教师、康复机构负责人、孤独症诊断治疗的医生、残联工作人员。
1.2 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查阅、中国知网等网站检索等形式,收集、整理国内外幼儿孤独症的病因、机构康复训练的现状、家庭康复教育的开展情况。
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走访了长沙市雨花区星苑自闭症培训中心等8家孤独症康复教育机构,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136位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
访谈调查法:通过自编访谈提纲,与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个别访谈,并在访谈中进行了笔录和录音。
2 结果与分析
2.1 孤独症幼儿及家庭的基本信息
(1)孤独症幼儿性别比例及年龄分布。男童占79.41%,女童占20.59%,男女比例为3.86:1,低于2012年美国孤独症与发育障碍性疾病监控网络的关于ASD患儿的男童女童患病率比例4.7:1,但也符合近年来我国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4:1。其中,3-4岁的幼儿占46.5%,4-5岁的幼儿占39.5%,5-7岁幼儿占14%。
(2)发现异常年龄、确诊年龄及首次干预年龄。首次发现异常的年龄81.62%在36个月前,63.96%的幼儿确诊年龄在36个月以内,符合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的诊断标准。绝大多数幼儿是在确诊之后首次进行了专门教育,年龄大都在两到三岁左右。
(3)父母职业与文化程度。本次调查对象中,父母职业主要集中在个体经营、农村务农、私营企业、事业单位,分别占33.09%,29.41%,17.65%,19,85%。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1.18%,专科学历占33.09%,本科学历占18.38%,硕士及以上的学历有7.35%。其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家庭的比例超过一半,且父母职业主要以个体经营为主。
(4)家族遗传史。家庭类型与教养方式。在被调查的136??家庭中,有家族遗传史的占4.09%,其中较多的是智力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几个无家族病史的家庭叙述,孩子的某些亲戚性格比较孤僻。医学研究显示孤独症与家族遗传没有显著的关联。本次调查中,家庭类型60%是核心家庭,33.35%是大家庭,6%是单亲家庭,1.65%是寄养家庭。父母为主要教养人占62.2%。26.92%的幼儿由(外)祖父母养育;8.26%的幼儿由保姆照顾,可见孤独症与教养人没有显著的关联。家庭教养方式方面,61.2%选择溺爱型,22%的选择民主型,11.5%的家庭教养方式为严厉型,5.3%家庭教养方式为忽视型。
(5)孤独症康复费用与家长对治疗的态度。孤独症幼儿接受康复训练的全年费用,1-2万元的占10.59%,2-3万元的占22.35%,3-4万元的占32.94%,4万元以上的占34.12%。可见67.06%的患儿的康复教育费用在3-4万。家长对孤独症患儿治疗的态度,有80%的家庭认为应当对孤独症幼儿采取康复训练;有9.8%的家庭不赞同幼儿进行康复训练;有11.2%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于孤独症幼儿是否进行康复训练的意见有所分歧。
2.2 家庭康复教育训练情况与分析
(1)家庭教育治疗态度与训练时间。调查显示,58.09%的家长选择了单一的孤独症机构康复训练,27.20%的家长对孤独症幼儿采取了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14.71%的家长选择单一的家庭教育康复手段。可见,仍然有58.09%的家长并未意识到孤独症幼儿家庭康复教育的重要作用。孤独症幼儿家长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平均超过3小时,一周至少有5天进行康复训练。
(2)家庭教育内容与方法。通过对进行孤独症家庭康复教育的57个家庭中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内容采用单一类型的教育内容占68.42%、两种类型教育内容占28.07%、三种类型教育内容占1.75%、四种教育内容占1.75%,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对于孤独症幼儿康复训练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能兼顾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从康复训练的方法上来看,家庭往往只掌握了训练方法的定义(78.94%),各种训练方法的特征适用性(43.86%)、操作技能(31.58%)、接受过专业人员的指导(12.28%)。可见家长对孤独症幼儿家庭康复训练方法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同时缺乏专业人员对幼儿康复训练方法的系统讲解和示范,所以家庭教育者学习到的训练方法大多不是很科学。
(3)家庭教育效果评价。在调查中访谈得知,同时进行家庭康复教育和机构康复训练的幼儿各方面能力均比单一进行机构教育的水平要高,进行了家庭康复训练的幼儿均比未进行家庭康复教育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水平高。
(4)家长的期待与需求。家长采取家庭康复训练教育,希望幼儿顺利进入学校就读的为59.5%,希望幼儿在日间特殊教育学校上学的为15.9%,希望去日间特殊儿童训练中心的为10.6%,希望进入“培智”学校的为14%,可见,多数家长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期待孩子能成为一个生活自理、被社会接纳的人。对于家长的需求,通过调查得知,希望得到政府的经费和福利支持(82.5%),希望在照顾孤独症幼儿方面得到专业的指导(77.9%),希望社会对孤独症孩子的理解和帮助占59.8%,结果表明,当前孤独症幼儿家长迫切的需求是:资金支持和专业度支持。
3 讨论与建议
3.1 家庭康复训练意识较弱
家庭是孤独症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但是通过调查发现,58.2%的家长选择了单一的孤独症机构康复训练,未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长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康复机构,缺乏专业知识与系统方法。因此,培训机构以及民政部门可成立家长资源中心,开展孤独症知识讲座,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让家长参?c到幼儿的康复训练。
3.2 家庭康复训练很难持续
孤独症家庭训练教育是长期持续的工程,家庭康复训练间断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甚至倒退。目前孤独症康复训练开支大,经济负担沉重,导致有些家庭康复训练也难坚持下去。因此国家应完善对幼儿家庭的财政补贴政策,将孤独症幼儿治疗纳入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孤独症患儿家庭教育康复训练的开展,为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开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3 家庭康复训练内容不系统
孤独症幼儿在多方面存在障碍,通过调查发现,孤独症幼儿家庭往往选择单一的家庭康复训练内容,未能对幼儿开展全方位的康复训练,有些家长过度关注幼儿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些家长在家未对机构的教育内容进行巩固,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政府应成立孤独症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学术性、救社团组织,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康复内容与专业知识。
3.4 家庭康复训练方法不科学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双瘫后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双瘫恢复早期伴痉挛患儿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mNGF。用改良Ashworth(MAS)评分评定痉挛,简易 Fugl–Meyer(FMA)评分评定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痉挛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患侧上肢、下肢MAS评级与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痉挛总有效率:上肢75.8℅,下肢75.8℅,分别优于对照组51.6℅和51.6℅,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在改善双瘫患儿的痉挛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mNGF可以明显改善双瘫患儿的上下肢痉挛。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双瘫;痉挛
[中图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140-02
痉挛型双瘫占脑瘫患儿的60%~70%[1],脑瘫患儿的大多数功能障碍与痉挛症状有关。如何有效改善患儿痉挛症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儿童康复人员一直努力的目标。以往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主要康复手段为常规康复训练[2-4],近年来部分神经营养药物开始逐步应用到脑瘫儿童的辅助治疗中。为了更好的观察在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的效果,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3月间,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患儿的痉挛程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在其运动功能方面也改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住院的双瘫伴痉挛患儿6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学组《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和分型》的诊断标准,经头颅MRI和(或)CT检查确诊;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33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发病部位、年龄等经统计学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生物电治疗、水疗、针灸推拿等,其中运动治疗以Bobath疗法为主,主要是通过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肌张力及运动模式,易化各种正常的姿势反射、平衡反应,以建立和强化正常的姿势和运动。
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增加mNGF针剂(金路捷,国药准字S20060051, 20ug/瓶)治疗,剂量20 ug,加入2 mL注射用水臀部肌肉注射,隔1次/d,4周为1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
1.3疗效评定
采用简易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定肢体肌张力,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疗程后对患儿进行综合评定。
疗效判断:痉挛下降两级为显效,下降一级为有效,不变的为无效。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统计进行,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主要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上肢MAS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下肢MAS分级
治疗前两组患儿下肢MAS分级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四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儿FMA评分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痉挛是脑瘫儿童容易出现的主要症状之一,改善痉挛症状的主要康复治疗方法为常规康复训练,mNGF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步开始作为脑瘫儿童的辅助治疗药物。mNGF可以增加患儿脑组织及脑积液氧含量,改善脑干网状系统的血液供应[5]。mNGF对血管再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mNGF是一种蛋白质,从神经靶器官提取,通过逆向运输到神经细胞胞体。mNGF为损伤神经元提供神经营养支持;还能诱导分化后的神经细胞提供稳定的支持和营养作用;抑制各种脑损伤后的神经元调亡;能抑制神经元损害后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和减轻功能缺损[6-7]。注射用鼠mNGF安全、无药物反应,该研究发现仅有部分患儿在使用后有短时间夜间睡眠稍差现象,一般3~5 d后自动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可利用各种干预因子加以调整和改善内源性干细胞的环境[8]。
该文针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间收治的66例患儿中,通过分组比较,应用MAS分级和FMA评分,观察mNGF改善脑瘫儿童痉挛症状中的作用。从表2和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患儿上肢和下肢的MAS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儿上肢MAS分级检查发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4可见,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改善。
研究结果说明,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NGF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痉挛症状,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未来生活质量,这是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因为研究时间较短,该文未针对不同给药频率和不同给药剂量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比较,有待后期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德河,赵群峰, 张喜红,等.康复训练结合药物治疗儿童脑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6):683-685.
[2]张春丽,陈瑞雪,姚洪儒.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73-174.
[3]袁记霞,邓锦波.儿脑瘫痉挛的治疗[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303-306.
[4]陈强,许惠强,金少枫,等.A型肉毒杆菌毒素配合药浴对脑性瘫痪患儿痉挛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0):916-918.
[5]Chiaretti A,Falsini B,eaal.Neuroprotectiverole of nervegrowthfactorinhypoxicischemicinjury[J].Frombraintoskin.ArchItal Biol,2012(149):275-282.
[6]Lazaridis I,Chara lampopoulos I, etal. Neurosteroid dehydroepian droster cheinteracts with nerve factor receptors, prevetingneuronalapoptosis:PLoSBiol,2011(9):e1001051.
[7] Jadhao CS, Bhatwadekar AD, et al. Grant MB nerve growth factorpromot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mediated angiogenic responses[J].Invest Dphthalmol Vissci,2012(53):2030-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