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9 10:23: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 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response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83-01
0引言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形成的复杂环境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影响及冲击,现代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越来越呈上升趋势,我们又将如何采取相应对策解决。本文将就各种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谈一谈各种相应的解决措施。
1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及表现形式
1.1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做粗线条讲解,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仍然采用中学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结果投入大而效率低,甚至出现不及格,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量的压抑会使自己不快活,抑制的东西被强烈的制约着,使人变得呆板、具有惯性了[3]。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1.2 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识是有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在认识别人时,对自己的认识也在发展,对他人揭示得越全面、越深刻,则对自我认知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另一方面,对自我表象的丰富程度,也决定着对他人表象的丰富程度[1]。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沉湎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交际心理压力有: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忌心理、逆返心理、作戏心理、冷漠心理、焦虑心理。
1.3 情感困惑和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反过来影响学习,甚至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
1.4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等等。经不起经济差距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敢面对,与同学相处敏感而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1.5 预感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它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2对策
2.1 学习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的和未来工作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做出选择,并对选择做出努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技能。
2.2 正确利用心理咨询中心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发现有心理问题者,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第一、倾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第二,拒绝孤僻。通过同别人的交往,不但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从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3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向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二是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成才、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三是提供强化他们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2.4 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家境贫困的同学,贫困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已经是造成了一些伤害和压力了,外部的环境只应当帮助他们来处理这些伤害,而不是加重他们受到的伤害。正确的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一些不同,多给予一些宽容和谅解。对于他们敏感的事情,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后会发现他们平凡的外表下有着非常美好的品质,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给他们一些温暖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教会他们认清自己,不要在盲目攀比中迷失了方向。
2.5 适时就业指导每个毕业生都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一把钥匙[4]。教师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多种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让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要求的能力,就能避免学生学习的育目性,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和该专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3讨论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心理保健也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乔旺忠主编.选择 准备 技巧――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第1版11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59-02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要有扎实、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当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竞争时,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抗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与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心理障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排除不良心理,促进高职生正常就业,是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高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求职心理千姿百态,该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自我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当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的的时候,容易出现自卑和自负的现象。自卑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求职心理,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这是一种消极的求职心态。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认识不清,缺乏自信,特别是在面对来自名牌大学、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时,在学历、学识上都表现为自愧不如,产生消极心理,促进了自卑心理的滋生。相比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也是目前高职学生常见的一种求职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能力及品质的过高评价,这类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见识相对比较广,无形之中形成自负清高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待业也不愿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这种自负心理常常使他们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1.2 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盲目从众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需求、动机、价值观、都不一样,这也就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人格,由此决定了个体所适应的工作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不一样。但是,在每年学生的实习和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则忽视自身特点,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认为大家追捧的单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有些学生被公司录用后,听到他人说公司不好,没有前途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知如何抉择。若别人说好,则沾沾自喜。这种一味追捧热门,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是高职学生常见的求职心理。这一现象的出现容易导致学生错过良好机遇和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状况。
1.3 挑剔和观望心理
目前,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多,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并不是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其期望值过高,表现出挑剔和观望的心理。比如有些高职学生就不愿意从公司基层做起,认为工作太辛苦;有些学生找到了不辛苦的工作却又觉得发展空间不大或者工资不够高;却没有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各种挑剔,以致频繁的还工作,导致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1.4 攀比心理和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看到平时跟自己表现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表现好的同学找好工作了,心理就产生攀比、嫉妒同时伴有焦虑的心理状态。告知自己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工作,因而挑来选去,最终导致毕业离校时工作单位还没能落实的情况。由此进一步导致了焦虑心理的产生。
2 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2.1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的辅助作用
2.1.1 统筹兼顾,缓解就业压力
第一,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国家应该协调各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域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各方差异。第二,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分配。学校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合理定制专业及培养方案,避免学生专业素养与社会的脱节。第三,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教师资源、毕业生资源,以老带新。第四,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关系,设立专班,定向培养学生。学校可邀请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在学生实习期间,优先派往公司,定向培养,即可解决学生就业,又可解决公司用人需求。
2.1.2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1)目前,虽然各高职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与重视,但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与教育管理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高职类院校仅仅作为选修类课程,并未纳入教育的基础与必修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一课程纳入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加强对新入校的学生尽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进行团体辅导、举行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抗压能力、让学生掌握调适心理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与矛盾。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各高职院校可以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外部环境,进行职业定位,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对大三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分析目前就业环境与形势,了解目前的就业政策,培养学生求职的技巧,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
2.2 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
2.2.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古人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在了解自己的性格、d趣、爱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职业目标找准职业方向,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理想。以减少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消除就业的迷茫困惑。由此作为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制定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人生道路。
2.2.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摒弃不良心理
学生出现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及不良就业心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认真思考、努力提升自己。不仅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也要不断的提升人际交往、言语表达、心理素质、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为用人单位所用,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溪,楼世礼,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大玮,刘绍芹.试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综合研究[J].民营科技,2014(1):264.
[3] 董博.试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新西部:理论版,2013(3):135.
[2]张艳.高校贫困生就业心理分析[J].民营科技,2010,9:69.
[3]苏伟,杨红艳.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初探[J].理论探索,2012(02)
[4]徐惠红,沈枞枞.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5)
[5]徐静英.河北省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作者简介:
郝红霞(1970.7- ),女,汉族,河北深泽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车玉芬(1970.9- ),女,汉族,河北威县人,硕士,邢台现代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徐建平(1982.12- ),男,汉族,河北任县人,硕士,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 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儿、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占有相当比重,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里,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兴趣的例子并不少见。深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盲目报考;②志愿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④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学习压力大,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节奏。许多学生昔日可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个人感觉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优势,所以学习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始终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5、交际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6、就业压力大,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前途的憧憬转为现实。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情感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是大学生活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机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只有美丽的心灵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内心世界洒满爱和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
4、加强恋爱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或迟或早会对异性产生倾慕、爱恋之情,这是身心发展的必然所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育,2010.
1 就业紧张局势下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恐惧心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有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背负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对于他们而言,离开学校是起点,也是他们肩负养家糊口使命的开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而又薪资不错的工作,是他们在毕业前的奋斗目标。然而大部分同学由于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害怕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压力与担忧一直伴随着他们,在这种高度紧张的就业过程中,这一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甚至不寝不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端正心态找到好的工作。
(2)盲目从众心理。就业过程中的随大流心理,是非常常见的,很多同学由于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想找什么工作,于是干脆跟着其他人一起,看其他人在哪些公司投递了简历、参加哪些公司的面试,缺乏自己的想法和准备。对于这一批同学,因为缺乏主动性和规划性,他们总是急匆匆的准备简历和面试,面试过程中也回答不出令面试官满意的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即便有一小部分的幸运儿可以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所找工作的认知,这些同学也容易轻易离职。
(3)自负挑剔心理。对于一些就业地区偏僻、就业环境差、薪资不高的职位,有一部分专业知识并不扎实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了四年大学,不应该将就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应该要寻找各方面条件都达到自己需求的公司来投递简历。这部分同学在这种挑剔自负的心理状态下,无形中就缩小了自己的求职范围,导致自己获得面试的机会大大缩水。
自卑孤独心理。对于一些家庭贫困、专业成绩并不太突出的同学而言,他们与自负的同学相比,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家境贫寒,从小缺乏锻炼,在面试场合胆怯不敢表达自己;而有的同学觉得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面试的时候底气不足,面试时不敢表现自己的其他方面,这些同学在遭遇面试失败时候,非常容易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沟通,容易导致自己陷入一种心理困境,无法调整状态重新去找工作。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因素,也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
教育体制的相对滞后。从大的环境上来说,大学的专业教育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教材设置,这些设置都不可能随时更换,然后市场这种大的环境却是风云变幻的,这就导致了高校的教育体制对于市场而言,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对滞后。如果在课程教学上,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这些变化,将导致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与市场的需求脱离,这就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缺乏市场所要求自己具备的专业结构知识,容易影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市场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公司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的用人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基础知识上,而是扩大到了求职者具备的专业技能、专业资质、领导力、人际关系等方面。正是这种高标准,导致很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容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求职障碍,从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是当今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虽然对大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重视这门课程,课程设置的效果并不显著。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时间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比较短暂,学生在课程中的受益较少,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即便有了初步的规划,也很少有学生会坚定去执行。除此以外,高校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不能给学生形成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而言,无法辨别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和适合的工作,容易在就业的过程中形成盲目、从众和迷惘的心理状态。
缺乏专业认同。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并不是自己自主选择的,而是听取了家长和老师的建议,选择了现在的专业。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兴趣,甚至厌倦自己的专业,无法对自己的专业形成较高的认同感,更不会积极主动去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对于这样一批同学,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就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水准,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容易在就业障碍下产生自卑的心理。
缺乏就业指导。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给学生介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求职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有些问题学生自己也无法解答。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更不能替代具体专业方向的人力资源专员,因此学生在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情况下,不能很好的总结求职经验,容易在求职障碍下产生心理不适。
(六)缺乏就业心理疏导机制。大学生找工作都是自己投递简历、参加面试,面试的结果也不会及时反馈到学校,因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容易被忽视,一旦缺乏这种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排查机制和心理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开导,容易在就业障碍中产生心理问题。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路径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如何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对于市场的千变万化所导致的专业滞后性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的变化来进行弥补。教学改革是教师肩负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为人才市场和学生之间搭建着重要的桥梁,通过适时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给学生开展职业规划专长讲座,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获取一些关于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形成对个人有益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大学里需要为自己未来求职准备哪些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一些与专业对口的人力资源人员,让他们给学生讲解求职过程中,人力资源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告诉学生要从哪些方面去准备;与此同时学校和学院也可以积极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就业动向。
开展应聘模拟训练,提高求职能力。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应聘模拟大赛,全程模拟应聘过程,让学生了解整个求职过程,通过投递简历、多种类型的面试,让学生对求职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高学生求职技巧,缓解学生心理压力。
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反馈和排查机制。为了避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健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咨询机制,加大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排查和心理咨询力度,形成从班级-班主任-学院-学校的心理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应届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和学院也可以开展就业心理问题的专场讲座,给学生介绍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不适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4 结束语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作出努力,既要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也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只有多维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他们才会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多种价值观念的交替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近一段时期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理论入手,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但可以归纳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根据以上健康心理的定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大学中广泛存在,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区域文化差异、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环境适应性也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自制力欠缺的矛盾是学习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 人际交往问题 青年期心理固有的封闭、敏感和冲动特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渴望被人了解、被尊重和自我封闭相矛盾,加之个体的性格、认知、情绪和受到刺激的反馈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问题和麻烦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
4 恋爱与性 身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相对于寻找共同志向、携手一生的伴侣,他们更倾向因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轻率地看待恋情和性。由于我国性教育落后和受西方开放观念影响,更容易因感情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2]
5 就业与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压力。多数学生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和对自身的了解,有些人甚至盲目自信或自卑。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惶惑不安,充满及焦虑和彷徨,由于缺少调节压力的有效手段和知识,少数学生可能因过于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阶段性来看,干预体系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早期干预、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期干预。预防性干预为干预体系的重点部分,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之前发现问题并实施干预,避免紧急事态的发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可根据大学生青年期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类型依托如下方面开展。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于学生入学时建立,涵盖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病史及遗传病史、家庭详细信息、心理测评报告等材料。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将相关信息整合给教育相关部门与人员,做到按需调整,因人施教。
2.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反馈机制
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和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大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家长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建立高校―家庭信息反馈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功干预的前提。
3.建立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校教育者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素质。丰富理论课内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高校应利用校园分化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学会调节压力、控制情绪、找到合理应对方式,从认知、情绪角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
4.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但多渠道的信息因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信息驳杂。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归因,从而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预防体系中应充分应用传媒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加强监管、教授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等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3]
5.重视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其父母、朋友、老师、亲人等等。当遭遇心理无法开解的问题时,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得到较好的心理缓冲。回顾大学生犯罪案例,除却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外,大部分都没有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全民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4]
6.建立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全方位预防体系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规范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减少突发事件和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危害。[5]
参考文献:
[1].田万生 张文玉.青年心理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从社会对护理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总体情况是供不应求的,但具体表现却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部分规模较小的医疗单位招聘又十分困难。虽然医疗机构对于护理人员的总体需求很大,但有些医疗机构的自身规模以及薪资待遇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对自己期望值相对过高,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工资待遇。这些原因导致大部分护理学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因此,部分学生就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
(二)情绪心理问题
1.恐惧怯懦心理经历了多年的求学生涯,终于要面临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部分大学生会感到对未来未知生活的恐惧心理,害怕独自走入社会,害怕择业就业。在求职面试过程中会有大学生出现手忙脚乱,坐立不安,面试时面红耳赤,紧张到说不出话,甚至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东西全都忘记,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从而错失很多良机。2.自卑焦虑心理面对复杂的社会以及激烈的就业竞争,即将毕业的学生内心迫切希望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又担心心仪的单位没有录用自己,以及面试过程中的屡屡失败,造成内心困惑,对自己产生怀疑,严重自卑,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长时间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会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身的优点,不能很好的规划未来,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三)从众心理
目前,大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对自己的目标、需求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缺乏对专业相关的就业市场胡了解,缺乏对就业岗位需求的了解。盲从心理严重,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去什么地方就业自己也去,看到别人没有主动出去了解就业市场自己也没有任何行动。逐渐会使自己与现实就业形势脱离开来,导致就业越来越困难。
三、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
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应该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包括自己的个人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明确自身的优缺点,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清晰未来规划,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努力。虽然护理专业社会需求很大,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一线城市或者大医院就业,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样的工作,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大医院。适时开展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缓解学生自我认知方面的就业压力。
(二)提高护理学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校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定期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状况。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有意识的培训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遇到困难要学生应对,遇到压力积极排解,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视就业困难,及时调整心态。增加毕业生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异常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1 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
目前来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常见异常心理,这些异常心理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
1.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2.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自制力差的人极容易染上网瘾,沉溺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
3.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首先,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不适应,进而产生困惑;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失去了原来的优越地位,自尊心受到挫伤,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进而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其他心理病症
一个人的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基础,其青春发育期的身体变化,既直接导致心理变化,也对心理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而在这一阶段,家庭环境的影响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说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很多学生己经被潜伏下了各种心理病症,而追根溯源其根本原因来自家庭。而当家庭的束缚逐渐消失,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病症,例如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恋物癖、被害妄想症等心理临床领域高发病症,也逐渐显现出来。
2 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被重点关注,而心灵的成长被忽视,所以大学生在竟争、压力面前会丧失信心,消极情绪甚至仄世的心态会产生。大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如果家庭教育方式以溺爱教育为主,就会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反抗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孩子第一任教师角色,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80后”"90后”逐渐在独子家庭中享受权威式爱,造成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习惯,在思考问题时总以自我为中心,对不符合自我思维的想法进行明显反抗。如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情,或事物的发展方向井没有朝向自己所想,那么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从而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与问题。
第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开放程度逐渐扩展,恋爱年龄正随时代向前推移,但因自身恋爱观井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因此其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如自杀或暴力倾向等。在大学校园中,恋爱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蕴藏在美好感情融合的表象之下是其脆弱性。一些大学生在恋爱时过分投入感情,甚至将其认为是自我人生的全部,当感情出现破裂就会出现某些极端,如自杀、自残以及伤害他人的暴力倾向。
第三,就业形势严峻引发的就业心理焦虑及恐惧就业行为。许多学生由此害上了强迫症,表现为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就业,而是日复一日地复习考取各种证书,总觉得证书太少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影响就业。这正是就业形势严峻引发了就业心理焦虑及恐惧就业行为等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
3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
第一,针对大学生在心理成长阶段具有非常明显的反抗性,因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是通过专业的手段为学生减轻压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稳定与宽松的环境中稳定心理。在读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在大学入学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接受辅导员的关怀,班级也要成立心理健康小组,当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或心理出现不同程度剧烈的变动,给予相应的减压处理;相反,当学生的抗压心理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应该主动创造压力为学生增加压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追求与采取措施改变自身存在的劣势,此过程中需要采取刚柔并济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尤其心理变化更加剧烈,容易因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极端心理,如何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这就需要借助社会援助体系进行适时的心理调节。社会援助系统是社会心理群体性治疗的有效方式与手段之一,主要采用的方式包括通过网络、移动设备、媒体等加深学生对事件以及自身的深刻认知,借助网路播出的内容会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尤其爱情故事也不是简单的海誓山盟就可以完成的,它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文化融合基础之上,情感交流本质上是社会安全感与良胜互动的融合,正确、健康的恋爱观等同于更加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针对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解决的根本方法在于采取合理的就业指导措施,最大程度地鼓励学生积极勇敢走向社会,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在培养学生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就业难的真实含义,其并不意味普遍大众都出现就业困难,现代社会是人才与进步共存的社会,只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具有能力就会获得认可,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思想的人才完成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楠.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措施探讨[J].科技展望,2016(1)